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无公害生态种猪示范养殖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绿色无公害生态种猪示范养殖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绿色无公害生态种猪示范养殖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绿色无公害生态种猪示范养殖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遵义市绿色无公害生态种猪示范养殖场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申报单位:遵义农丰科技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遵义市红花岗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编制时间:2009年5月28日

目录

一、项目总论

(一)项目摘要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三)编制内容及范围

二、项目建设的背景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三、市场需求分析及预测

(一)市场发展概况

(二)市场需求现状与预测

(三)目标市场分析

(四)市场竞争力分析

(五)市场风险分析

四、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五、项目地点选择分析

(一)项目区资源条件分析

(二)场址建设条件

六、工程方案、技术方案和经营方案分析

(一)猪群结构

(二)主要工程建设方案

(三)饲养管理技术方案

(四)饲料生产工艺

(五)质量控制方案

七、环境保护

(一)项目对环境影响的因素分析

(二)综合利用与治理方案

(三)环境影响评价

八、劳动安全与消防

(一)劳动安全措施

(二)消防

九、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

(一)项目组织管理

(二)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

十、项目建设进度安排

(一)建设工期

(二)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十一、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二)资金筹措方案

十二、财务评价与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预测

(二)国民经济评价

(三)财务评价

十三、社会评价

(一)项目实施对社会影响分析

(二)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三)社会风险分析

(四)社会评价结论

十四、风险分析

(一)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

(二)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建议

十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十六、附件

遵义市绿色无公害生态种猪示范养殖场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总论

(一)项目摘要

1、项目名称:遵义市绿色无公害生态种猪示范养殖场建设

2、项目建设性质:新建农业类养殖项目

3、项目建设单位:遵义农丰科技有限公司

4、项目法人代表:袁富强

5、项目建设地点: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

6、项目主管部门:遵义市红花岗区农牧水产局

7、项目建设期限:三年(2009年7月-2012年6月)

8、项目投资估算及效益情况

项目投入总资金2230.7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561.52万元,流动资金669.22万元。

项目建成后,年均销售收入2539万元,年均销售利润935.34万元,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52%,投资回收期三年。

9、项目建设规模及目标

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建成后,原种猪存栏400头,二元杂交种猪存栏2000头,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的模式,由公司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饲养技术规程和统一产品销售,形成年出栏30000头(公司猪场出栏10000头、农户出栏20000头)优质生态猪养殖基地。其中年生产原种种猪2000头,年生产二元杂交种母猪4000头,年生产二元杂交商品仔猪4000头,每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生态商品猪10000头。每年共计生产三元杂交商品仔猪30000头。

项目建设目标: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打造优质“农丰”生态猪品牌,运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10、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二)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8年中央1号文件);

2、《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07]22号);

3、《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4号);

4、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3]14号)

5、贵州省农业厅《关于印发<贵州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的通知》(黔农发[2003]153号)

6、贵州省农业厅、贵州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贵州省财政厅、贵州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贵州省畜牧业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黔农发[2004]40号)

7、《遵义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市发[2002]2号);

8、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红花岗区2006年度畜牧水产工作意见〉的通知》(区府办发[2006]34号)

9、遵义市红花岗区《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2003-2010年)

10、有关设计规范

(三)编制内容及范围

本报告根据国家对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范围和深度的规定,对项目建设的依据、必要性、可行性和条件进行论述,对建设目标、土建工程、环境保护、安全防护、生产工艺、项目管理及运行、项目实施进度、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和效益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性分析,为项目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项目建设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都对肉类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大,猪肉消费总量也日益增加,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安全、生态、绿色优质猪肉的销售将呈现更大的市场空间,优质生态肉猪生产将迎来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当前,畜禽粪便及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其自身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制约畜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也对畜产品的安全构成威胁。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畜产品的质量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严峻的挑战。由于受饲料成本、疫病等影响和农副产品价格的更改回归,国内市场猪肉价格由2006年下半年来持续上杨,并且一涨再涨,长期困扰我国广大农民养猪低效,猪肉市场长期低迷的不利态势已经过去,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资金和人力资源不断投入其中,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的猪场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项目建立的生态猪场,将强调生物链建立,推广“三改两分再利用”治理技术,使规模养殖场户粪污染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实现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生态环保,以环境友好、动物福利和产品安全为目标,全面实现生态化养殖、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企业化运作、市场化发展的模式,向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生态的“放心肉”。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实施该项目是为了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社会。

2、是提高畜牧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在当前,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采用高新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养猪生产上饲养优良品种和利用优良品种进行多品种、多品系杂交生产优质商品猪,瘦肉率高,脂肪含量低,肉质好,市场竞争力十分强。在我区,一是生猪出栏率和个体平均产肉量低:二是存栏生猪的平均产肉量低:三是饲料转化率低:四是发展速度慢。实施该项目,是为了提高生猪出栏率和产肉量,提高生猪肉品质量,提高饲料转化率,加快生猪产业的发展。

3、是发展生态畜牧业,培植我区农村畜牧经济支柱产业的需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为我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建设生态畜牧业大省的战略决策,并把建设优质畜禽生产基地作为重点建设内容,为全省畜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勾画出了美丽的蓝图。长期以来,区委、区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大力发展生猪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实施该项目,为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带动相关加工业、服务业、饲料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培植我区农村畜牧经济支柱产业,加快我区畜牧产业化发展进程均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4、是完善畜牧产业链,培育畜牧产业化建设的需要

截至2006年底,全区生猪存栏166484头,其中三元杂交商品猪200093头;出栏248497头,其中三元杂交商品猪163277头。从2003年开始,我区成功实施了生猪养殖示范村建设、生猪养殖小区建设,加大了技术培训和指导,引导农户从传统养殖向现代畜牧养殖转变,并已取得可喜成绩,奠定了较强的养殖基础。实施该项目,提高畜牧养殖水平,完善畜牧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并基本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格局。

综上所述,建立红花岗区优质肉猪生产基地,这不仅符合国家有关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精神,也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践行“三个代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体现。项目建成后,将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本项目建设符合中央的有关精神。一是200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建设农业的重要内容。必须下决心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局面。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千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发展健康养殖业,健康养殖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二是《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07]2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实行标准化规模饲养是生猪生产的发展方向”。三是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进一步要求强化各项扶持政策措施落实,加强畜牧业基础建设和生态牧场建设,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确保猪肉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

2、本项目建设符合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趋势。当前,随着规模化饲养比例逐步提高,畜产品生产方式已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畜产品消费由消费型进入追求质量安全阶段。因此,建设生态牧业园区,走节约型、无污染的循环经济模式,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畜牧业生态学原理设计建设的一种新型畜牧业组织形态,它具有资金集中投入、展示高新技术、实现人畜分离、实行集约管理、龙头企业带动、生态环境良好、畜禽产品优质、经济效益等特点,是集繁育、养殖、加工、技术开发、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标准化现代化牧业园区和优质生态猪肉生产基地,具有极佳的发展前景。

3、本项目建设符合市场的需求。据权威部门统计,2007年1-11月我国猪肉出口同比减少50.57%,出口额减少了31.06%,而进口量同比增加2.35倍,进口额增加4.06倍。随着劳务输出量的不断扩大,占我市养殖总量75%的

散养户逐渐下降,在全市及至全国都有不同程度下降,而城市猪肉需求量在不断增加。项目建设符合遵义市生猪生产实际,符合国际国内市场对优质生态猪的需求,对促进养殖健康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4、具有强有力的技术力量保证。项目单位以遵义市红花岗区农牧水产局为技术依托单位,聘请区域内相关专家为技术顾问。红花岗区现有一支具备相当实力的畜牧兽医技术队伍及管理人才,目前,全区有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42人,经过严格招考的村级兽医80余人,其中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5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9人。这批人才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还在长期的工作和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完全有能力承担本项目建设任务。

5、交通、通讯便利,水、电、路等设施完善。全区已实施“农网改造工程、人畜饮水工程、村村通工程”,移动通讯网、联通网覆盖全区镇乡,境内公路四通八达,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项目实施地点距遵义城区16公里,距交通主干道2公里,电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覆盖,通讯四通,基础设施条件完善。

三、市场需求分析及预测

(一)市场发展概况

目前国际先进国家的生猪生产早已走上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道路,从生猪饲养、出栏、宰杀直到猪肉包装,再到送住超市、饭店,都是“一条龙”式的作业。由于是“规模化经营”而不是“家庭式散养”,其生产经营的规模也就更易于按照预测的市场需求量来调控,从而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地实现市场供求平衡,保持肉价相对稳定。同时,也可节省生产经营成本,减少浪费和污染的环节,更便于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检疫、质检等方面的监管,降低其生产经营的风险,减少因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由此带来的市场需求不足。在现代规模养殖中,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的使用使畜禽单位产量和产品数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获得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和回归自然的意识不断增强,人们渴望无污染、无残留的绿色食品。因而学习借鉴先进国家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经验,进一步加大生猪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打造优质生态猪,是避免生猪生产出现恶性循环的有效途径和长远之计。

(二)市场需求现状与预测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国,猪肉产量及人均占有量均名列前茅,但产品主要供国内消费,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相当低。2006年全国猪肉产量为5197万吨,比上年增长4.23%,占生产总量的99.67%。全年人均猪肉占有量达到39.6公斤,比2005的增加1.3公斤,人均消费量比2005年增加1.23公斤,国内猪肉市场供需基本平衡。到2010年,全国人口将突破14亿,专家预测猪肉消费量年增长3-5%,我国肉类消费还存在着成倍增长的空间。目前,虽然猪肉价格有小幅下降,但随着我国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城镇化已必将加快发展步伐,城镇人口增长,猪肉产量和消费量仍将呈现较快增长。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优质生态猪肉将是国际和国内消费的趋势。

(三)目标市场分析

近期目标市场:我国养猪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养猪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地区的养猪生产已逐步由过去分散型的传统家底副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生产方向发展,但我国养猪结构仍以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化饲养为主,市场稳定和供应能力偏弱。据统计,目前,我国规模养猪增势趋缓,农户养猪仍占多数,由于散养户饲养的品种落后、技术落后、饲养条件差,抵抗市场风险和疫情风险的能力非常差。就目前国内的生猪饲养结构及生产水平来看,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肉类产品的消费量将增加,优质、高效、安全猪肉和猪肉制品将是国内消费主流,对优质生态猪肉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大,而周边地区还没有类似产品,所以优质生态猪养殖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远期目标市场:目前,我国猪肉产品以出口俄罗斯市场为主的格局不会改变。输往港澳的活猪,因当地居民的饮食结构变化和猪肉替代品的增多,呈缓慢下降趋势,具有吸引力的出口市场是日本。日本因养猪成本优势的丧失,成为亚洲最大的猪肉进口国,主要从台湾进口,其次从丹麦和美国进口。我国具有邻近日本的区位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因而只要在卫生、品质方面增强竞争能力,打造优质生态猪肉品牌,就有可能增加对日本和东南亚市场猪肉的出口,最终进入欧美市场。

(四)市场竞争力分析

我国肉类结构中,猪肉占肉类比重达65%以上,国内肉类消费也以猪肉为主,2007年全国猪肉生产达5970万吨,人均消费猪肉33.8kg。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和回归自然的意识不断增强,“瘦肉精”、“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促使人们更加渴望无污染、无残留的绿色生态动物产品,此类产品各地市场价格每公斤比普通猪肉高0.8-1.5元左右,经深加工后效益会进一步提高。本项目采用标准化养殖,生产出来的猪肉光泽红润,瘦肉率高,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市场竞争力比较强。

(五)市场风险分析

任何项目投资都是存在有风险的,特别是养殖业,涉足因素多,受制约的条件也多。2007年以来,全国生猪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一是饲料价格上涨;二是受前几年生猪价格低迷的影响,养殖存栏量减少,内需增加;三是随着国家对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人口增加,特别是大量农民工涌入发达地区和城市,对肉类产品的需求量正逐年上升;四是企业生产,特别是肉类食品加工数量的增长。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加大,生猪规模化、良种化的进程加快,养殖结构逐渐转型,生猪市场将越来越稳定,猪价涨跌幅度将越来越小,周期也会越来越短,养猪业将慢慢进入稳定利润时期,利润空间将处于20%-30%之间。我省仔猪、肥猪、猪肉市场价格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上扬,至2007年10月,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仔猪价格20元/千克,肥猪价格10.13元/千克,猪肉价格15.38元/千克。2008年6月以来,生猪价格一路下滑,至2008年11月份仔猪、肥猪、猪肉价格已降至17个月以来的最低点。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畜产品价格从12月份开始回升,红花岗区生猪毛重7.4元/千克,猪肉价格还会逐步走向高价位并持续2年以上,现在投资畜牧养殖正是大好机遇。

四、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遵义市农丰公司成立于2005年8月,注册资金50万元,法人代表袁富强。目前,农丰公司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及经营管理人员组建精英团队,致力于优质生态猪肉的开发。

五、项目地点选择分析

(一)项目区资源条件分析

遵义市绿色无公害生态种猪示范养殖场地处遵义市红花岗区,位于东经106.54-107.01,海拔高度850米,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黔北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和交通中心,是西南重要物资集散地。区内山清水秀,生态良好,2002年经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监测,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环境”,区内已建设完善的动物冷链体系,动物疫病防、检、治体系严密,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3.5-15℃,年降雨量1000-1200毫米,年日照时数1200小时,无霜期300天左右,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繁殖。

(二)场址建设条件

1、项目建设地自然条件

遵义市绿色无公害生态种猪示范养殖场周边无工农业污染,水质良好,水电供应有保障。场内空气环境和猪舍区生态环境质量符合《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388-1999)的要求,用水符合《绿色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NY/T391-2000)的规定。土壤为黄粘土,土壤酸碱度呈微酸性接近中性,土层厚适宜多种果蔬经济作物的种植,更适合饲料作物的种植,为养殖场青饲料的供应提供了保障。

2、项目建设地社会状况及场地现状

遵义市绿色无公害生态种猪示范养殖场地界十字界限清楚,权属明晰,与周边农户无任何地界纠缠。

场地为黄色粘土缓坡地,由两个相邻的缓坡组成,面积达1400亩。可开垦面积800亩,场地有可利用建筑1000平方米,不可再利用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水、电、路、通讯四通到场,水为提灌供水,现有实施不太完善,需抽水机械和修建蓄水池;电为照明专线到场,无动力专线;路为入场300米沙石路与镇级公路相接;通讯方面有线电话布线到场,联通、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场地,电信小灵通网络在场地局部地段信号良好。

3、项目建设地的初步评价

综合项目建设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社会现状以及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结合养殖场建设选址的有关技术要求和相关规定,所选场地距交通要道、公共场所、居民区、学校1km以上,远离学校、化工厂、矿厂、屠宰场、其它畜禽养殖场、垃圾处理场等污染源2km以上,场址排水良好,易于隔离防疫,是遵义市绿色无公害生态种猪示范养殖场项目建设理想的建场选址地。

六、工程方案、设备方案及技术方案分析

(一)、猪群结构

以长白、大约克、杜洛克为基础猪种,自繁自养,生产杂交瘦肉型优质生态猪。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和现有生产水平,考虑场地占地面积和能容纳生猪数量,年产30000头肉猪生产线实行标准化生产管理方式,采用先进饲养工艺和技术,其设计的生产性能参数和结构见表:

1、规划布局

场址位于红花岗区深溪镇,本项目场址总用地面积1400亩,有可垦面积800亩,场地有可利用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不涉及基本农田,以土地流转租赁形式供养殖使用。养猪场拟占地面积80亩,场区布局做到生产区、生产辅助区、生活管理区严格分开,并保持一定距离。生产区内的各类猪舍,按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排列(见附件三)。

2、主要建设内容

序号建(构)筑物名称单位工程量

一公司猪场

1 核心车间猪舍平方米 3600

2 扩繁车间猪舍平方米 16000

3 商品猪车间猪舍平方米 4600

4 引种隔离舍平方米200

5 兽医室平方米40

6 病猪隔离舍平方米800

7 排污沉淀池立方米 400

8 沼气池立方米 20×4

9 办公、生活等用房平方米 320

10 水池立方米

二饲料加工、仓库等平方米1000

三肉联加工车间平方米 1000

四养殖户商品猪舍平方米20000

(三)饲养管理技术方案

1、标准多点式生产工艺

实行全进全出口饲养模式, 6栋饲养舍之间相距10米以上。各区域配有专门化猪舍、设备和生产管理人员。严格做到各生产单元以周为单位全进全出,严格猪群周转和各舍的大小以及规格布局,按设计要求系统安排,形成稳定的生产流水线,使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动态管理。

生产工艺

2、饲养管理

(1)日常管理

①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

A、仔猪出生后立即用干净纱布抹去口腔粘液,擦干全身,断脐带。及时吃足初乳,调教固定奶头,将体弱仔猪固定在前面。

B、做好保温,1日龄~3日龄宜35℃~33℃、4日龄~7日龄32℃~30℃、8日龄~14日龄29℃~27℃、15日龄~21日龄26℃~24℃,断奶前维持25℃~24℃。保持环境清洁、干燥,相对湿度60%~70%。

C、2日龄~3日龄注射铁血针1次。也可7日龄注射第2次。10日龄内去势。

D、5日龄~7日龄开始教料,宜量少勤添,使饲槽保持少量新鲜料。并供给清洁饮水。

E、断奶一般为28日龄~40日龄,提倡28日龄前早期断奶。体重达不到8.5kg时应推迟2日~5日。

F、提倡断奶后一次性转群到500m以上经彻底消毒干净的异地仔猪保育舍饲养。

②保育仔猪的饲养管理

A、断奶仔猪应按公、母、大、小,强、弱进行分栏,每栏宜20头,每头应占面积0.6m2。

B、刚转入保育舍的1日~4日,在栏内地板上放少量饮料诱食,1周内控制采食量,少量多餐,每头猪每天250g,并维持原乳猪料。第2周开始每天减少20%猪料,再加入等量的保育料混合过渡,第6天全部喂保育料。自由采食和饮水。

C、转群后的前3日温度宜在26℃~24℃,3日后24℃~22℃。适宜温度仔猪活泼,过冷会扎堆,过热会远离热源。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环境清洁、干燥。

D、调教采食、睡卧、排泄粪尿固定在不同的三点位置。每天勤清扫,少冲洗。

E、8周龄~9周龄时一次性转入经彻底消毒的异地育成猪舍。

③育成猪的饲养管理

A、转入育成舍时,进行分栏饲养,每头占面积0.6m2~1.3m2,每栏10头~20头。

B、60kg前自由采食,60kg后至出栏应限料饲养,每天控制在自由采食量的85%~90%,饮水充足。

C、注意通风和夏天防暑降温。

④出栏

综合考虑猪的增重速度、饲料利用效率、屠宰率、胴体品质及猪肉市场供应状况,确定95kg~110kg适宜的出栏体重。

(2)引进猪只的管理

A、坚持自繁自养,需要引进猪只时,事前应调查产地应是非疫区,并经检疫合格方能调入。

B、引回的猪只隔离观察30天以上,经检疫无规定病原,进行免疫接种和驱虫后才能投入生产。

2、疫病预防与控制

(1)建立卫生防疫制度

猪场建立如下制度:

——工作人员应定期检查身体,不得患有人畜共患病的制度;

——工作人员上岗培训与考核制度;

——工作人员不准外购猪肉,不准带入可能染病的畜产品,出入生产区要更衣换鞋,严格消毒制度;

——场内兽医技术人员不准对外诊疗动物疾病,配种人员不准对外开展猪的配种工作制度;

——车辆进入猪场要严格消毒和管理制度;

——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要从严控制,需要进入时要更衣换鞋,严格消毒的制度;

——猪场的疫情监测与免疫接种制度;

——猪场周围、生产区、猪栏及各种用具要定期清洁卫生和消毒制度;

——生产区内禁止饲养鸡、犬等其它动物制度。

(2)疫病监测

①猪场每年制定疫病监测方案,定期进行监测。

②猪场常规监测疾病的各类包括: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布氏杆菌病等。

③生猪不得患有下列疫病: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非洲猪瘟、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猪丹毒、猪朗囊尾蚴病、旋毛虫病。

(3)免疫接种

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配套法规的要求,结合实际和疫病监测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疫苗预防接种,疫苗符合《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并确保活疫苗不被外源病原污染,灭活疫苗的佐剂未被动物吸收前,该动物产品不能作为优质生态商品猪。

②免疫接种程序:根据免疫监测结果制定或参照以下程序:

后备猪免疫程序

(4)疫病控制与扑灭

①猪群发病后,及时进行隔离,治疗药物符合《绿色食品兽药使用准则》(NY/T472-2001),禁止使用未经国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或已经淘汰兽药,严格执行休药期。

②怀疑生发生疫病时,尽快将病料样品送达指定实验室进行确诊。

③当确诊发生口蹄疫、猪水泡病、高致病性兰耳病、猪瘟等疫情时,立即向当地县级以上畜牧兽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配套法规,立即实施严格的封锁、隔离、扑杀等措施,病畜尸体按《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牲安全处理规程》(GB/T16569-1996)要求进行彻底消毒。

(5)驱虫

①按《绿色食品兽药使用准则》(NT/T472-2001)标准要求选择抗寄生虫药。

②仔猪宜在8~9周龄转群前驱虫一次。

(6)病猪、死猪处理

①有治疗价值的病猪,应由兽医鉴定后隔离,进行诊治。

②需要不淘汰、处理的可疑病猪,采取不会把血液和渗出物散播的方法进行扑杀,属于疫病尸体按《病害动物

(GB16548-2006)进行无害化处理,消毒按《畜禽产品消毒规范》

(GB/G16569-1996)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要求进行。

(7)消毒

①消毒剂:选择对人和猪安全、没有残留毒性、对设备没有破坏、不会在猪体内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不使用酚类消毒剂。

②消毒方法:宜采用的消毒方法有:喷雾消毒、浸液消毒、熏蒸消毒、紫外线消毒、喷撒消毒、火焰消毒等。

(8)鼠、蚊、蝇的控制

①猪场定期灭鼠,并对扑杀的鼠和残余鼠药进行无害化处理。

②猪场定期灭蚊、灭蝇。

(四)饲料生产工艺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或参照猪的品种、类别和生长阶段制定饲养标准配制饲料,符合《绿色食品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NYT471-2001)要求,严禁使用激素、抗生素、化学防腐剂等添加剂。配制饲料的设施卫生、生产过程避免外界的污染,混合饲料要均匀。

(五)质量控制方案

1、质量控制体系:公司将开展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对生产环节建立HACCP生物安全保证体系,以确保优质生态猪的品质,积极申报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

2、生态养猪场基础建设:本项目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良性循环规律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行生态化、标准化养殖,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养殖户”的模式,严格执行统一品种、统一饲料、统一饲养技术规程和统一产品销售,签约后的仔猪将戴上终生的耳牌号,将饲养地村、户及签约时间等信息输入电脑进行档案管理。

七、环境保护

(一)项目对环境影响的因素分析

1、项目建设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项目建设施工对周围的环境无影响。

2、项目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1)主要污染源

①粪便:主要为猪粪便、污水沉淀池污泥和生活垃圾等。

②废水:A猪场生产产生一定量的废水;B、饲料加工车间有少量废水排放;C肉联加工车间产生的污水;D生活废水。

③废水和粉尘:A猪场在养殖过程中会产生一定数量的NH

3、H

2

S等臭气;B、饲料加工有少量的SO

2

排放,本项

目采用10米高的排气筒排出大气,符合工业三废排放标准(GBJ4-1973);C、饲料加工有少量粉尘。

3、项目需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1)采用的环境质量标准

①《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388-1999)

②《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NY/T391-2000)

③《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④《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2)采用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①《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

②《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1993

③《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二)综合利用与治理方案

1、粪污

粪污处理采用农业部推广的“三改两分再利用”治理技术,即“改水冲清粪为干式清粪、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污为暗道排污,固液分离、雨污分离,粪污无害化处理后农田、果园利用”。在多个养殖区和生活区再建8个20立方米沼气池和100立方米二级沉淀池,沼气池根据《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池工程设计规范》(NYT1222-2006)设计,按照《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池沼气工程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NYT1221-2006)进行管理,综合治理粪便及污水。预处理(一级处理)用沉淀分离等物理方法将污水中悬浮物和可沉降颗粒分离,然后再用生物处理的方法,进一步分解污水中的胶体和有机物达一以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粪便经堆集发酵后和沼液、沼渣一起用于生产绿色蔬菜和水果,按平均每亩年施有机肥4吨计,可解决2500亩农作物的有机肥,达到资源循环利用。

养殖基地项目粪污处理工艺流程图

2、废气

本项目场址处于原龙坪飞机场内,场址四面通风,空气流通,场地周边树木茂盛,对NH

3、H

2

S等臭气有较强吸

纳能力,环境影响十分有限,且示范养殖场地界线清楚,权属明晰,投产后不会引起附件群众的意见和纠纷。

3、生产厂区绿化

项目建设的同时,将充分利用场区环境绿化用地及场内边角空地进行绿化,在种植猪场所需农作物的同时,种植各种花草和果树,建立优美洁净的工作环境,在场区内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自己摘果、拔莱、赏花,不仅可以参观休憩,更可以自己动手参与种植瓜菜等活动,享受田园乐趣。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为农村一景。园区可分:养殖区、生产区、生活娱乐区、休闲观赏区和种植示范区,另有青少年科技活动实践园,是青少年学生增长现代农业知识,提高劳动能力的综合性场所。建成后的特色基地将农业(种植、养殖和加工)和农业观光旅游的功能融为一体,成为红花岗区观光农业的典范。

(三)环境影响评价

综上所述,本项目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只要加以适当应用,通过实施沼气建设,搞好消防、卫生,还能达到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大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是维护生态平衡,起到循环经济的作用。

八、劳动安全与消防

(一)劳动安全措施

1、建设施工安全: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项目工程建设选用有资质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

2、人畜共患病:对口蹄疫、布鲁氏杆菌病、猪丹毒等人畜共患病采取定期监测,加强防治。

3、生产安全:本项目的厂房、变电房等均按有关设计规范设计,所有电器设备设置防雷接地系统,生产车间所用电器,如开关、按钮、电动机一律选用防水、防潮电器,以确保安全用电,对易发生事故处设警示标志牌。人员严格按照行业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规制度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所有员工均须经过安全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

(二)消防

对各建筑物的防火、防爆、安全防护距离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的有关要求进行设计,使用有火灾或爆炸危险介质的工艺设备的选型及其安全措施,总体布局中设置运输兼消防车道,各生产车间和办公生活区四周设消防通道。厂区车间、仓库配备灭火器和消防栓备用,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九、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

(一)项目组织管理

1、建设期组织管理机构与职能

项目负责人:对项目负总责,召集、主持项目领导小组会议。

项目实施小组:项目负责人任组长,下设技术组、土建组、仪器设备组和技术顾问,讨论决定项目重大事宜(包括实施方案、经费筹措和使用、监督检查项目进展等)。

技术组:负责总体方案、工艺流程设计和施工质量监控。

土建组:负责土建工程方案制定、施工管理。

设备组:负责设备选型、采购、安装调试。

养殖基地项目建设组织管理机构图

2、项目运行管理

(1)遵义农丰有限责任公司管理模式

①公司机构与职能

公司总经理:决定项目建设和建设资金等重大事项,审议公司财务报告和工作报告,决定公司主要负责人任免。

办公室:负责公司日常事务管理。

财务部:负责财务管理、核算、监督。

商贸部:负责肉联加工、产品销售和生产资料采购。

技术推广部:制订公司生产年度计划,拟定各类生产物资采购、贮备计划;对基地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制定各项技术操作规程,组织畜牧技术经验交流、技术培训、推广。

猪场:实行场长负责制,定期向公司提交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执行公司决议,负责项目实施与建设管理、生产经营,决定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聘任或解聘员工,制定养殖场基本管理制度。

生产车间:贯彻落实生猪生产和饲料加工技术规程,生产人员的分工、组织、监督,进行标准化生产管理。

饲料车间:饲料原料贮存及加工。

兽医室:制定和落实消毒、防疫、检疫制度,负责猪群卫生保健、疾病监控、诊断、治疗,填写病历和有关报表。

遵义市农丰有限责任公司管理机构图

②劳动定员及培训

公司定员50人。其中公司经理1名,副经理2名,办公室2人,档案整理统计员1人,财务人员2人,技术人员13人,养猪工人10人,饲料生产车间工人10人,销售及采购人员5人,杂工(水电工、木工等)1人,保安1人,食堂2人。为了保证项目建成后能维持正常生产,发挥预期效益,将对所有进入公司员工和专业合作社养殖人员进行培训,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操作规程,经考核合格后方能独立工作。

(2)“公司+专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

项目实施通过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养殖户”,以公司为龙头,以合作社为纽带,发展年出栏200头以上优质生态商品猪养殖大户100户以上。养殖户按照优质生态猪圈舍标准修建好圈舍后,公司提供优质杂交交仔猪、饲料,由合作社负责组织养殖户严格按照生产规程进行养殖。公司对签约养殖户生产的优质生态猪按每公斤高于市场价格0.3元进行回收,在市场价格低迷时实行每头猪保底利润60-80元。公司对回收的优质生态商品猪进行屠宰加工后统一“农丰”品牌销售出去,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市场体系。

(二)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

十、项目实施进度

(一)建设工期

项目建设期三年(2009年7月-2012年6月)。

第一期工程(2009年7月-2010年6月):完成土建工程、饲料加工车间、粪污处理工程和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建立核心繁殖群,引进2000头生产母猪,出栏商品猪10000头。

第二期工程(2011年7月-2012年6月):建成3000头能繁母猪扩繁群,实施“公司+专业合作社+养殖户”,到2012年实现出栏优质生态商品猪30000头。

(二)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十一、投资估算与与资金筹措

投资估算

1、编制依据

(1)《投资项目经济咨询评估指南》咨经〔1998〕11号;

(2)《贵州省建筑装饰工程综合基价(2002)》;

(3)红花岗区建设工程材料价格信息;

(4)遵义市有关部门提供的基础资料;

(5)业主对投资估算提供的相关信息。

2、建设投资估算

(1)估算范围

本估算范围包括公司猪场、饲料加工车间和养殖户三部分。工程费用根据相同结构的类似工程决算,并参考现行市场材料价格,以单价形式计入。

(2)投资估算表

建筑工程费依据相关专业所提供的建(构)筑物工程量和单位造价指标估算,单位造价指标的确定参照遵义市土建工程定额和近期类似工程指标,并按现行材料价格水平予以调整。本项目建筑工程费用总额估算为万元,如下表所示。

(3

定型设备和非标设备均采用询(报)价或参照近期同类工程的订货价水平,不足部分参考近期有关工程经济住处价格资料估算(调整到目前价格水平)。本项目所需设备购置及安装工程费总额估算为万元,如下表所示。

(4)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本项目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主要包括土地使用费、基础设计费、勘测设计费(含前期工作费)、引种费、建设单位管理费、工程监理费、办公及生活家具购置费等,其费用按照国家及行业有关规定、结合当地和本项目具体情况进行估算,估算值为万元,如下表所示。

(5

基本预备费按工程费用和其它费用之和的5%计算。

(6)涨价预备费

根据有关规定,目前一般国内项目可不计涨价预备费,故投资估算未计涨价预备费。

(7)建设投资

以上各项合计不含建设期利息的建设投资,其估算值为3350.24万元。

(8)建设期利息

本项目建设期为1年,银行贷款年利率按9.48%计取。在建设投资3350.24万元中,贷款1000万元、占25.97%,则建设期利息47.4万元。

3、流动资金估算

根据广大指标估算法和本项目的特点,经估算正常年份流动资金为2570万元,其中铺底流动资金为771万元。

4、项目投入总资估算表

项目投入总资金为2230.74万元。(见附件四)。

(二)资金筹措及使用方案

1、资金筹措

坚持企业自筹,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和银行贷款。企业自筹资金730.74万元,占融资比例为32.76%,贷款1500万元。

2、投资使用计划

根据项目的建设进度,拟定分年度投资使用计划。公司猪场、饲料车间及肉联加工车间等工程第一年完成100%的投资;设备采购第一年完成80%、第二年完成20%;生产母猪引种第一年完成60%,第二年完成40%(见附件五)。

十二、财务评价与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预测

项目实施从第一年起,可产生经济效益,第三年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每年出栏标准化养殖的优质生态肉猪30000头以上,可向社会提供优质生态猪肉吨,创销售收入万元,除去生产成本万元,每年可获利润万元,创税收万元。

(二)国民经济评价

1、基本评价指标

(1)财务净现值大于0。

(2)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12%。

2、农民增收

项目的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养殖户”,按照养殖模式示范带动100户年出栏优质生态商品猪200头的养殖大户,直接增加收入万元以上。同时,项目实施产生的沼气、沼液、沼渣以及有机肥等都是无偿的供给农户,可为3000亩农田提供有机肥,减少投入30多万元,促进农民增收。

3、对财政的贡献

该项目投产后,每年能为财政创税收527.24万元,随着项目的示范带动,优质生态猪的出栏数增大,对财政的越大。

(三)财务评价

本项目包括公司和“公司+专业合作社+养殖户”两部分,对这两部分进行独立核算,形成核算单位。因此,财务评价的项目范围确定在这两个部分范围内。

1、财务评价基础数据的选取

(1)财务价格

产品销售价格的确定原则:根据产品的目标市场,确定本项目产品的销售价格。项目主要投入物是以现行市场价格为依据,产出物以同类企业近期生产或市上类似产品的批发价格为依据,根据近几年市场价格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并作适当调整,所有价格均为建设期末的含税价格。

(2)项目计算期

项目计算期为10年,其中建设期1年,生产期10年。

(3)生产负荷

根据行业经验,结合项目具体情况,生产负荷确定为项目计算期第一年20%、第二年60%、第三年100%。

(4)财务基准收益率

按行业规定,结合项目平均资金成本确定净现值率为10%,同时也作为对项目内部收益率指标的判断依据(基准收益率)。对自有资金(即项目资本金)评价指标的判断基准应为投资方确定的最低可接受收益率,本报告按10%计算。

(5)利率

本项目的利率参照当前国家的规定执行,建设投资借款年利率按9.48%计算,流动资金年利率按8.53%计算。

(6)其他计算参数

其他计算参数按照国家和行业相关规定并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选取,如下表所示。

2

(1)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是根据产出物的预测价格和生产纲领计算而得,计划产量为销售量。

(2)销售税金、检疫费等

增值税按加工增值20%的利润来计算,其税率为17%。

产品销售收入表

单位万元

3、成本费用估算

成本费用是指项目生产运营支出的各种费用。本项目主要采用要素法测算项目生产成本,按照原料、动力等消耗定额,并以同类企业近几年生产同类产品的经验数据为依据。

(1)外购原材料及动力费用

本项目所有原材料、辅助材料及水、电等价格均以当地现行市场价为基础,预测到生产期初的价格,正常生产年外购原材料及动力费用等估算值为万元。

(2)人员工资及福利费

本项目所需人员按50人测算,分为一般饲养人员(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工资每人每年12000元计算,估算工资总额为60万元、福利费为8.4万元,合计64.8万元。

(3)折旧费、摊销费和修理费

①折旧费、摊销费。固定资产折旧费采用直线平均计算,残值按5%,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参照《工业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按以下数据计算:

A、房屋及建筑物:25年;

B、生产设备:12年;

C、猪场设备:10年;

D、种猪:5年;

E、摊销费:无形资产10年,递延资产5年;

F、修理费:按折旧费的10%计算。

本项目投资形成的资产类别,如下表所示;

建设投资形成的资产类别表

单位:万元

固定资产折旧费、摊销估算见附件七所示。

②修理费。每年修理费按占折旧费的10%计算,平均年修理费为万元。

(4)财务费用

①长期借款利息。长期借款总额1000万元,建设期利息47.4万元,合计1047.4万元。按分5年等额偿还本息,每年偿还本息额209.48万元,如下表所示。

,为1700万元,正常年利息为145.01万元。

③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估算如下表所示。

(5

其它费用是在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中扣除工资及福利费、折旧费、摊销费、修理费以外的费用。为简化计算,该费用按销售收入的4%计取,每年约为259.2万元。

(6)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

①可变成本。经估算年平均可变成本为3106.05万元。

②固定成本。经估算年平均固定成本为841.64万元。

(7)经营成本

经估算年平均经营成本为3783.07万元。

(8)总成本费用估算

经估算平均总成本费用约为3947.68万元,如附件六所示。

4、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是考察项目在项目计算期内所能取得利益的大小。其分析如下:

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7.16%,财务净现值(しC=12%)5469.91万元,投资回收期为4.27年。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16.5%,财务净现值为6457.31万元。

静态分析:项目计算期年平均利润总额可达1593.14万元,缴纳增值税161.57万元,缴纳所得税365.67万元,投资利润率为26.43%,投资利税率为39.78%。

5、项目偿债能力分析

(1)借款还本付息

借款还本付息见附件十二所示。

(2)偿债能力分析

①利息备付率

利息备付率=税息前利润÷当期应付利息费用,各年利息备付率如下表所示。

偿还备付率=可用于还未付息的资金÷当期应还本付息金额,偿债备付率如下表所示。

在整个还款期内偿债备付率为6.29,,各年偿债备付率均大于2,说明在整个还款期内资金来源充足,均能完全偿付当期债务。

6、不确定性分析

(1)敏感性分析

根据项目具体情况,主要对市场销售收入和运营成本等不确定因素变化的情况进行单因素第敏感性分析。据测算,当市场销售收入下降10%时,净现值(PVA,NPV12%)万元,内部收益率为18.48%;当投入营运成本上升10%时,净现值(PVA,NPV12%)万元,内部收益率为17.84%。由此可见,当产品市场投入营运成本下降10%时,其内部收益率和该项目设计方案的内部收益率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该项目对投入成本的变化不敏感;当产品销售收入下降10%时,其内部收益率和设计方案的内部收益率变化波动1.32个百分点,说明该项目对市场价格变化情况,控制好生产的投入和养殖规模,推广科学养殖技术,搞好节本增效,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

(2)盈亏平衡分析

盈亏平衡分析是根据满负荷生产年份的销售、成本费用和税金等数据,通过公式或作图求得盈亏平衡点(BEP)。由于各年固定成本不尽相同,现选择固定成本较高的年份和较低的年份分别计算。项目投产后第2年(整个计算期的第3年)固定成本较高,其BEP(生产能力利用率)降为44.57%。说明本项目投产初期因企业债务负担较重,固定成本高,导致有较高的盈亏平衡点,而原有借款还完以后盈亏平衡点逐步降低至40%以内,说明此时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本项目选用技术路线合理,不可能会因技术、工程而影响生产负荷,市场分析表明本项目有相当强的市场竞争力,可抵御投产初期的财务风险,但对这一问题仍应高度重视。

(3)安全边际率

安全边际率=1-盈亏平衡点=1-40.68%=59.32%,安全边际率越大,企业就越安全。安全边际率40%以上,企业被认为很安全。本项目安全边际率达59.32%,说明项目很安全,有较强的可行性。

7、财务分析结论

综上所述,本项目财务效益较好,贷款偿还能力较强,财务效益可行。但是通过不确定性分析可以看出,产品市场价格降低时会使项目效益大幅下降,因此项目也存在一定风险,建议实施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注意防范风险。

十三、社会评价

(一)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1、该项目的建设对当地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影响

目前,项目实施区域内农民的收入较低,收入来源较少,项目通过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养殖户”,通过标准养殖模式发展年出栏2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00户以上,直接增加180万元以上。同时可为3000亩农田提供有机肥,减少投入30多万元,促进项目区内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

2、该项目的建设对地区居民就业影响

项目建成后,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项目的实施也将带动熟读发展,初步预测可直接增加就业200多人,间接增加就业1000多人。

3、该项目的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该项目建设总投资2230.74万元,项目建设所用的大部分建筑材料和部分设备将由本地区供应,这将给建筑业和设备制造业带来发展机遇。项目实施后,包括工资、水电费和维修费等在内经营费用每年将达到430万元以上。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养殖户”的模式,发展年出栏200头以上优质商品猪养殖大户100户以上,年出栏优质生态商品猪2万头,直接增加农民180万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1、不同利益群体对项目的态度及参与程度

本项目是以龙头企业为主,实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社会效益显著,拟建项目区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都认为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对项目建设均报以积极的态度,在政策上尽力优惠,在工作中大力支持。

2、各级组织对项目的态度及支持程度

本项目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尤其是项目实施地党委、政府对本项目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尽其所能,给本项目提供最优惠的条件,为项目尽快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地区文化状况对项目的适应程度

项目拟建社会治安情况良好,民风淳朴,地区文化状况无不适应之处。

(三)社会风险分析

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区实际,各级政府和广大项目区群众都大力支持,该项目建设不存在很大的社会风险。但项目的总体规划、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项目建设和运行的支持力度,以及公司对项目的实施和运营情况可能会对项目的顺利完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各级政府有关法律、法规,让群众满意,保证项目的顺利建设。

(四)社会评价结论

本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向国家上缴527.24万元税金,为社会提供优质生态猪肉3560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示范带动更多的养殖户开展优质生态猪的标准化生产,促进当地生态畜牧业经济发展。总之,本项目的建设,对红花岗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项目与所在地有较强的互适性,社会可行性良好。

十四、风险分析

本项目以生产优质生态猪为目标,不断满足国际国内市场对优质生态猪肉的需要。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方案可行,原材料供应有保证,但本项目建设还存在有一定的风险,分析如下:

(一)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本项目主要风险因素在于市场、疫病防治和技术等方面。在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过程中采取专家评估法帮助识别风险因素和估计风险程度,邀请了5位熟悉本项目的相关专家就项目建设可能涉及的风险因素及其风险程度进行了判断,结果整理分析如下表所示:

按照对风险因素及风险程度的分析,项目面临的主要风险明确,针对这些风险因素提出如下对策,供项目建设有关各方参考。

1、强化疫病风险防范措施

(1)从防疫技术设施工程上入手,在工艺流程、场地划分、分区到各片区猪内部环境管理设施均应有利于环境净化和防疫。

(2)认真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建立健全严格的防疫制度和先进的卫生设施。

(3)建立严格的兽医防疫体系,使得各种疫情能够尽早得到发现和控制。

2、市场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

(1)强化技术服务网络,严格养殖规程,满足优质生态猪肉产品生产的要求,积极申报绿色产品认证。

(2)在产品质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价格就成为高度敏感的因素,为提高产品竞争力,要发挥低成本策略的作用,充分利用与目标市场相近、交通便利的优势,发展稳定灵活的送货机制。

(3)通过肉联深加工,成立专业销售团队,打造优质生态品牌猪肉,在目标市场建立优质生态猪肉品牌店,保障销售渠道畅通。

(4)通过强化管理,降低成本,以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价格销售用户满意的产品,确立自已在目标市场上与同类产品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3、认真做好各方协调

要加强各方面的关系,注意与各方面的联系和协调,确保与项目有关的所在配套条件都能够落实,以保证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和运行。

十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当地发展生猪产业的需要,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的要求,项目方案设计合理、技术成熟可靠,产品竞争优势明显,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示范带动作用强。项目建成后对推进生猪生态化、标准化养殖发展,促进生猪养殖方式的转变,实现畜牧业由粗放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带动广大农户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立项条件成熟,建议有关部门给予立项支持。

十六、附件

1、项目投资单位证明

2、项目土地租用协议

3、项目拟建地点的规划设计平面图、鸟瞰图

4、项目投入总资金汇总表

5、项目分年费用估算表

6、项目成本费用估算表

7、项目固定资产折旧与摊销估算表

8、项目财务现金流量表

9、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10、项目损益和利润分配表

11、项目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12、项目借款偿还计划表

13、项目敏感性分析表[十三(一)(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外国语学院20103536 王姗姗 第九题: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五、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 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答: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生态文明与生态自然观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生态自然观对现今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及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3.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科学研究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答:(1)思维与想像的有机统一;(2)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3)常用“灵感”出现;(4)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5)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其基本特征为敏感性、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精确性、变通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一)整合思维的培养。整合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决策,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二)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包括流畅性思维、变通性思维、独创性思维、精致性思维等。(三)直觉思维的培养。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四)想象思维的培养。想象性思维是对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科学探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是推动创新思维的一种强烈和稳定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采用科学探究的内容,学会发现新问题,发现新思路,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答:系统自然观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既是简单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人工自然观是在工程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有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形成的。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生态系统;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1 生态文明的定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 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 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2 为什么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一)政治方面 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突破民族、国家、阶级的藩篱,强调整个人类对地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在更广泛领域形成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经济方面 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是生态环境最易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和 生态建设的力度每年都在加大,但成效不显著,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严重损害了群众健康,而且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195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为476亿元,而到2007年,水利部透露,截至7月16日,全国仅洪涝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即达3726亿元。 (三)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 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 人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 不登斧斤。” 中国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尽心知性而知天,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儒家的生态伦理,反映了它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中国道家的生态智慧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空灵智慧,通过敬畏万物来完善自我生命。这种追求超越物欲,肯定物我之间同体相合的生态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 中国佛教的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它启发人们通过参悟万物的本真 来完成认知,提升生命。 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 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 人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 不登斧斤。” 中国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尽心知性而知天,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儒家的生态伦理,反映了它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谈谈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谈谈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生态文明建设面临重大挑战,正已成为严重制约中国社会安全、生活安全与经济安全的瓶颈。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审计监督在其间的作用不可或缺。国家审计应当在总结已有环境审计实践的基础上,吸取多年来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中的经验,正视审计过程中的各种不足,在持续发展创新审计理念的基础上,厘清生态文明建设的审计思路,并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促 进国家审计的自我完善、 国家审计应当以生态文明概念为基点,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出发,通过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协调,为实现美丽中国做出积极贡献。第一,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推动实现环境公平。从公共政策层面入手,完善相关政策体系。系统研究环境公平的内涵、哲学基础、功能与地位以及环境公平的实现机制与路径,为开展相关审计实践提供理论铺陈。 第二,准确定位政府环境责任边界,力促政府环境责任的落实。关注环境公共政策与相关规划的制定程序与实施效果,检查、监督与评价环境公共政策制定的及时性与决策程序的科学性。评价环境保护责任人的职责履行情况,依法依纪反映各种不作为问题,促进健全责任追究与问责机制,推动完善目标责任机制、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机制、政府支持公众参与机制。 第三,念好权力监督的“紧箍咒”,规范环保权力规范健康运行。审查环保权力现行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客观评价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审查环保执法行为的规范性,重点围绕审批与核准、监督管理等领域的权力,缩减自由裁量权的运用空间,推动权力规范行使。 第五,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确保战略部署落到实处。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政策措施的落实,并切实体现到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审计项目计划与审计工作方案中。 第七,开展专项审计调查,适时调整生态文明建设中审计发挥作用的节奏、重点与力度。发挥专项审计调查的优势,持续不断地进行监督。 第八,增强审计建议的针对性与宏观性,促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在,而王居其一焉。意思就是说,空旷的宇宙之中有四个最为伟大的东西,而人就就是其中的一个。人与道齐,人与地齐,人在自然界的万物中独出其秀,超越万物,与大道与天地同列。为什么把人抬高到与大道与天地等齐的地位?老子没有直接解释,但从她的一系列观点中可以瞧出,原因在于人有智慧。不过老子的这一瞧法有其特定的内涵,分解开来,大概包含着三个方面:其一就是人有智能。这就就是第一章中我们谈到的,人有知,有明,能知人,能自知。这一点就是人外的万物难以企及的。其二就是人能体道。也就就是说,人能体悟大道的本性与大道的法则,能以大道的本性为自己怕本性,以大道的法则为自己的法则。大道的本性就是虚静,人也能虚静,这就就是第一章我们所谈到的“致虚极,守静笃”;大道的法则就是自然,人也能自然,这就就是第一章我们所谈到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三就是人能弃智。人有智慧,而她的最大智慧就在于能体悟大道。大道虚静,大道自然,所谓全悟大道,说到根本上也就就是使自己的内心虚静,使自己的行动自然。所以这种大智恰”硐治顺物自然,表现为不炫耀自己的智慧,表现为不显示自己的智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解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解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过去一、二百年中遇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在短短30年的发展中就集中暴露出来。可以说,口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己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随着中国工业化、加快,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迅速扩大。2013年,“雾霆”成为中国的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霆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霆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在生态方面,上世纪80年代,沙漠化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到90年代,每年扩展达2460平方公里,其损失难以估量;同时,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我国己有15}至20%的动植物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至15%的平均水平;湿地丧失和功能退化的速度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它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把发展的速度和生态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其必须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特殊的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的目标涵盖了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即必须立足于当前的生态环境、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制度和人口状况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彻底转变传统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字发展理念,其次,大力推进文明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再次是

关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关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学院:材料学院专业: 学号:姓名:

关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摘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人已经从原始社会步入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现代文明已日渐发达,城市化的脚步日益加快。人类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各种环境问题也纷至沓来。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为了我们更高质量的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势在必行。 关键词:建设生态文明绿色经济节约国家政策 一.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在现阶段的世界,水源、空气、土壤受到严重污染。据统计,有17亿以上的人没有适当安全饮用水供应,30多亿人没有适当的卫生设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项调查指出,在第三世界由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导致的死亡人数达2.5万人。再如1983~1984年埃塞俄比亚因植被破坏、土壤流失形成的特大旱灾使得100万人因饥饿而死亡,1991~1992年,非洲大陆12个国家持续旱灾,使得约3500万人濒临死亡。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国古文明中心的发源地--黄河,目前年断流最长达227天,与此同时,长江由于洞庭湖等大湖泥沙淤积加速,湖体面积和容量正逐年锐减,洞庭湖1825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949年减少到4360平方公里,到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时湖面面积仅为2653平方公里,据此缩减速度,洞庭湖将可能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成为又一个"罗布泊",从中国自然地理图册上消失。目前,长江中下游防洪大堤也逐年升高。今年我国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天气,再次使得中国人感受到了环境破坏程度之深和距离之近。此外,森林面积也在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经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林都”伊春,林场可才成熟蓄积量下降了约98%。整个大小兴安岭可采成熟蓄积量也只剩下不足10%。大气污染严重,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到了国土面积的3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 许多生物也濒临灭绝,目前地球上的动植物物种消失的速率较过去6500万年之中的任何时期都要快上1000倍,大约每天有100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20世纪以来,全世界哺乳动物中3800多种中已有110种和亚种灭绝,另外还有600多种动物和25000余种植物正濒临灭绝。 而且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升高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继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报告预测,至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上升1.1至6.4摄氏度,海平面上升18至59厘米,纽约、孟买和上海都有可能被淹没。如果气温上升1.5摄氏度以上,全球20%至3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如上升3.5摄氏度以上,40%至7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全球变暖将导致气候灾难更频繁、更猛烈,未来水世界场景和干旱缺水的困局会同时出现。 看着这些沉痛的数字,我们不禁深思,环境的破坏让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人类正饱尝着无节制地向自然开战和索取而造成的恶果。而这远远是我们所不能承受的。只是一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持续雾霾天气的出现,“生态文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它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更高文明形态的必然选择,人类从顺服、敬畏自然到盲目的征服自然,必然要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合理状态。应当看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人口剧增、粮食紧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欠衡、贫富差距扩大化等诸多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选择生态文明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已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三、建设生态文明面临的重大挑战 1.我国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一方面,我国历来是世界人口大国,这一点不容忽视。尽管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仍然使我国人口每年急剧增长。另一方面,人口的素质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2.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突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源能源。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同时,由于长期粗放增长,导致我国资源的保障能力快速降低,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屡见不鲜,资源能源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的瓶颈作用日益显著。虽说我国地大物博,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资源短缺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3.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了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地区由于无序开发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导致因盲目开发带来的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多,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少,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森林生态功能衰退;草地退化,湿地萎缩;水土流失逐年严重,土地沙化和石漠化加速,沙尘暴现象频现;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日益严重;大气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有害外来物种入侵频繁,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各类自然资产损失与自然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日益增大。 四、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渗透到物质、制度、思想等诸多层面,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民生问题,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对的重大挑战。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1.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优化升级带动转变。要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把好行业准入关,提高冶金、建材、石化、造纸、印染、制革、电镀、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投资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增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建议建立能够科学反映地方政府针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调整力度的测评指标,并将其纳入区域经济综合测评体系。 2.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技术进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府科技投入、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先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示范,采取多种方式加快高效生态文明建设产品的推广应用。 3.制定和实施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政策,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通过财税政策、价格政策等各种经济杠杆,促进节约能源和污染物减排工作,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加快调整高耗能产品的进出口关税政策,限制高耗能产品出口;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将治污成本纳入能源资源的使用成本,重点是电价、油气价格和煤热价格调整,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价格机制。完善资源税制度,实行按储量征收资源税。尽快开征燃油税,实施对低油耗、低排量车辆的扶持政策,节约使用石油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经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新机制。 4.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整体效益。在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效率的同时,重视污泥分离及无害化处理,防止二次污染,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和意见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和意见气候变暖、沙尘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构成了严重威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人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一种原因,这也将是人类能够长久在地球上生存的重要保障。在人类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解决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如此文明的原因。但是,正是由于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一种新的问题出现在人们面前,那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问题表现得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去解决。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肩负着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使命,我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如下看法和意见。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出的,也是根据我国的发展现状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主要内容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让社会健康发展,让自然自由生长。人是生态文明的享受者,也应该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否文明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大力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把保护生态文明落实到实处。大学生只有在理论中充分理解生态文明,才能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 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因此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谈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谈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要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文明作为反映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是标志人类社会开化状态与进步状态的范畴,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发展变化。人类社会的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时代。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与自然之间的角色与地位是随着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水平及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的。 原始文明大约经历了400万年时间,在这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人与自然之间基本处于一种相对和谐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依赖,自然对人类的主宰。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的创造力非常有限,即使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环境从总体上也能较快的恢复平衡。社会发展到一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农业文明时代,这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初步对抗,出现了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的局面。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发展和“原始经验”的积累,人类组建以栽培作物和驯养动物取代采集和渔猎的部门,于是农业和畜牧业就发展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完全依赖、顺从自然的状况。但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整个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主要以农牧为主,活动范围较小,而且该时期人口密度不大,所以人对自然的破坏和冲击力较小,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未超出环境容量,生态系统仍可维持大体上的平衡,人类仍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300多年前,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文明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时代。尤其20世纪以来,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自然界进行强力征服和探索,以至于在短短的300多年间人类创造了比过去几千年农业文明所创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的物质成果。人们不再盲目崇拜自然,而是把自然当做被征服的对象,“人定胜天”、“人类中心论”成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主导理论,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人类开始了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以至于全球出现极其严重的自然资源枯竭、人口膨胀、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森林锐减、垃圾成灾、水污染等等,这些事实使人类逐渐认识到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对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类想要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则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与自然的承载力相协调,必须转换人类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调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制约自身的行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使社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时代。 从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人类已处于主导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因此,人类要想实现文明的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就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从深层次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到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都系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自始至终都应保持一种共存共荣的关系,而不应相互对抗。因此,建立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培养人们正确的资源观念、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人们自觉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形成新的生态伦理观。

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认识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与此同时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引发的健康损害问题在局部地区已经相当突出,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近年来,由环境污染导致健康问题在一些地区引发的群体事件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增强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就此,我通过调查和学习浅析个人体会。 回顾中外发展史教训深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加速工业化,1953年起至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先是发现一些猫突然跳水自杀,后来发现大批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呆的病人。过段时间病人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身体弯曲,变声嚎叫着惨死。经过多方调查,发现是当地一些冶炼厂和化工厂将含汞污水排入水俣湾,午睡中有机汞也有甲基汞,水中的一些细菌把污水毒性较轻的无机汞转化成对人体有剧毒的甲基汞。鱼、贝通过食物链在体内富集甲基汞,含量超出水中汞含量的一千倍至十万倍。居民食用鱼后不知不觉甲基汞中毒,近万人中枢神经受损,七中确认甲基汞中毒的病人有283人,有60人死亡。1970年日本开始执行当时世界上最严格的环境标准,采取严厉的环保措施来控制污染。这起事件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细菌把无机汞转化成甲基汞。二是鱼、贝富集甲基汞。说明此时水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和消费者(鱼和贝)都在放大污染物。 我国也在加速工业化。2004年2-3月,四川化工集团公司违反规定进行改试生产,由于设备出现故障,使氨氮含量超标十倍的污水直接排入沱江。沱江干流受到严重污染,百万群众饮水中断26天,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元,沱江生态至少需要5年时间才能恢复到事故前水平。2005年11月13日,中石化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本车间发生爆炸事故,上百吨硝基苯等有毒化学物随消防水排入松花江,哈尔滨宣布全市停水4天,沿江数百万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江水顺势危及到邻国俄罗斯后,国家打击实行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2007年5月29日,无锡太湖突然发生大面积蓝藻暴发,受污染的湖水黑臭,生活在太湖边的无锡市喝不到自来水。蓝藻突然暴发和湖水发黑变臭是因为大量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田经流水流入太湖,这三种水中都含有高浓度的氮磷元素,而氮磷元素是植物的营养物质。当过量的营养物质流入湖泊、海洋这些流动缓慢的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蓝藻和绿藻会大量繁殖。水面上会出现由这些藻类形成的一片片的“水花”,又称“藻花”,在海洋称为“赤潮”。这些藻类有恶臭,有的有毒,鱼不能吃又被藻类堵塞鱼鳃而死亡。大量繁殖的藻类遮蔽阳光,水地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枯死。更可怕的是由于藻类不能被鱼类食用,自生自灭,死亡的藻类和产生生物尸体腐烂,分解,又将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重新释放进水中,再促使藻类生长,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使植物营养物质长期保存在水中。湖泊一旦出现富营养化,即使切断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还是很难恢复。太湖蓝藻事件后,江苏省在7月1日全面施行新的排污费征收标准,成为全国首个调整派污染费的省份。 2008年6月11日,云南省有关环保部门在例行检测中发现一向水质优良的阳宗海被砷污染,经过两个月的排查,确定锦业公司是这次砷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些企业几年间产值有六个亿,纳税1000多万元。但治理阳宗海的污染要几十个亿,还影响了沿岸近3万人的饮水安全。锦业公司被勒令关闭。 2009年2月20日,江苏省盐城市城西自来水厂的水源地蟒蛇河被含酚废水污染,河

浅谈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得以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生态文明”。我们可以对生态文明作出初步界定:生态文明首先应该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弄清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常话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认识不到位,就不能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自觉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中。 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工业文明也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烦恼,甚至是巨大的灾难。这些公害和污染事故,都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已经大大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 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 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 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精心整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人存在于自然,也可以说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因此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我们的存在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生存不能发展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自然生态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要素,自然生态的破坏,失衡,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且还可能会彻底毁灭人类。因此,爱护自然,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平衡,才能更好的保障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相互制约、融为一体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和指导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核心命题是如何科学理解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重在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视及全人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的认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把保护自然生态提到文明建设的高度,是对我国现代文明建设基本经验的深层次认识和理性升华,是检验执政能力的一项新标准,是生产方式的一项重要变革和拓展。它能够进一步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完善执政理念,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从而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全面、健康、协调、有序发展。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活动将逐步由以经济活动为主转到以文化活动为主,科学、艺术、教育、信仰、道德、审美、健康、娱乐等方面的活动日益成为社会活动的主导内容,而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从着力追求物质利益、过度消费日渐转为主要追求丰富多彩、简朴、清净的“绿色生活”。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突破民族、国家、阶级的藩篱,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而强调整个人类对地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促使人与人之间在更广泛领域实现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充分体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对于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由此可见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第一,加强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进一步形成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 精心整理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摘要: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将从浅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正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着生态问题而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相提并论;党的十八大独立成章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单篇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其意义深远。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人本主义为原则,以实现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为目标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集合。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指导下,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它是中共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着眼点,以实现人,经济,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选:为什么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提到这么高这么重要的位置,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当今世界出现的能源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气候变化异常、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的科学分析,制定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对策。这一决策既能够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又能够把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连接在一起,增强“地球村”的意识,共同保护地球

9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的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第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这三个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第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第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第四,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三、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

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第一,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第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第三,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环保工作者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宣传工作,认真履行职责,承担生态治理的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一、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彻底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摈弃旧的观念,改变一些政府官员惟GDP增长论英雄的观念。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需要我们环保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用好这一制度,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使国家保护环境的意志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涵。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必将有力地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的其他文明的进步,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二、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与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生态文明的提出是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我们仍然存在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减少、水旱灾害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尤为严重。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物质文明丰富的今天,需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发展。要在全社会确立这一思想和观念。 我们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宣传生态文明,要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告诉广大民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条件和可靠保证,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能够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规约人们的行为,推动人的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进化。 我们环保工作者尤其是基层环保工作者,常年奋战在环保工作第一线,为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全社会宣传环保,促进环保工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党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