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入侵检测技术重点总结

入侵检测技术重点总结

入侵检测技术重点总结
入侵检测技术重点总结

1.黑客:早先对计算机的非授权访问称为“破解”,而hacking(俗称“黑”)则指那些熟练

使用计算机的高手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这些计算机高手称为“黑客”。随着个人计算机及网络的出现,“黑客”变成一个贬义词,通常指那些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的人。2.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就是对入侵行为的发觉,它通过从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

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者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

3.入侵检测系统的六个作用:1)、通过检测和记录网络中的安全违规行为,惩罚网络犯罪,

防止网络入侵事件的发生。2)、检测其他安全措施未能阻止的攻击或安全违规行为。3)、检测黑客在攻击前的探测行为,预先给管理员发出警报。4)、报告计算机系统或网络中存在的安全威胁。5)、提供有关攻击的信息,帮助管理员诊断网络中存在的安全弱点,利于其进行修补。6)、在大型、复杂的计算机网络中布置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显著提高网络安全管理的质量。

4.t P>t D+t Rd的含义:t p:保护安全目标设置各种保护后的防护时间。t D:从入侵者开始发动入

侵开始,系统能够检测到入侵行为所花费的时间。t R:从发现入侵行为开始,系统能够做出足够的响应,将系统调整到正常状态的时间。公式的含义:防护时间大于检测时间加上响应时间,那么在入侵危害安全目标之前就能检测到并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5.入侵检测原理的四个阶段: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响应处理。

6.攻击产生的原因:信息系统的漏洞是产生攻击的根本原因。

7.诱发入侵攻击的主要原因:信息系统本身的漏洞或脆弱性。

8.漏洞的概念:漏洞是在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它

是可以使攻击者能够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破坏系统。漏洞会影响到很大范围内的软件及硬件设备,包括操作系统本身及其支撑软件、网络客户和服务器软件、网络路由和安全防火墙等。漏洞是与时间紧密相关的,,一般是程序员编程时的疏忽或者考虑不周导致的。

9.漏洞的具体表现:存储介质不安全,数据的可访问性,信息的聚生性,保密的困难性,

介质的剩磁效应,电磁的泄漏性,通信网络的脆弱性,软件的漏洞。

10.漏洞iongde分类(按被利用的方式):物理接触、主机模式、客户机模式、中间人模式。

11.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原理主要分四个阶段: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响应处

理。

12.常用的5种检测模型:操作模型、方差模型、多元模型、马尔柯夫过程模型、时间序列

分析模型。

13.信息系统面临的三种威胁:非人为因素和自然力造成的数据丢失、设备失效、线路阻断;

人为但属于操作人员无意的失误造成的数据丢失;来自外部和内部人员的恶意攻击和入侵。

14.攻击的四个步骤:攻击者都是先隐藏自己;再踩点或预攻击探测,检测目标机器的各种

属性和具备的被攻击条件,然后采取相应的攻击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后攻击者会清除痕迹删除自己的行为日志。

Ping扫描:ping是一个DOS命令,它的用途是检测网络的连通状况和分析网络速度。

端口扫描:端口扫描时一种用来查找网络主机开放端口的方法,正确的使用端口扫描,能够起到防止端口攻击的作用。

操作系统识别扫描:黑客入侵过程的关键环节是操作系统的识别与扫描。

漏洞扫描:主要是查找操作系统或网络当中存在什么样的漏洞,并给出详细漏洞报告,引导用户到相关站点下载最新系统漏洞补贴程序,确保系统永远处在最安全的状态下,以减少被攻击的可能性。

1.欺骗攻击的类型:IP、ARP、DNS、源路由、URL

2.拒绝服务攻击:攻击者想办法让目标主机停止提供服务或资源访问,它是黑客常用的攻

击手段之一。

3.拒绝服务攻击的原理:SYN洪流攻击,IP欺骗拒绝服务攻击,UDP洪流攻击,ping洪

流攻击,泪滴攻击,Land攻击,Smurf攻击,Fraggle攻击。

4.数据库攻击:危害最大的属于SQL注入式攻击。源于英文:SQL Injection Attack,就其

本质而言,SQL注入式攻击利用的工具是SQL的语法,针对的是应用程序开发者编程过程中的漏洞。当攻击者能够操作数据,往应用程序中插入一些SQL语句时,SQL注入式攻击就发生了。

5.木马攻击:特洛伊木马本质上只是一种远程管理工具,而且本身不带伤害性,也没有感

染力,所以原则上不能成为病毒。特洛伊木马之所以被视为病毒是因为如果有人不正当的使用,其破坏力可以比病毒更强。木马是一种基于远程控制的黑客工具,具有隐蔽性和非授权性的特点。“冰河”的开放端口是7626.

6.入侵检测系统模型分为3个模块:信息收集模块、信息分析模块、报警与相应模块

7.入侵检测利用的信息来源:系统和网络日志文件;目录和文件中不期望的改变;程序执

行中的不期望行为;物理形式的入侵。

8.信息分析的四种方法:模式匹配;统计分析;完整性分析;数据流分析。

9.蜜罐技术:蜜罐是一个安全程序,设计用来观测入侵者如何探测并最终入侵系统,其中

包含一些并不威胁公司机密的数据或应用程序,同时对于入侵者来说又具有很大诱惑力,它安装在网络上的一台专用的计算机上,同时通过一些特殊配置,使该计算机看起来像是一个“有价值”的目标,以引诱潜在的入侵者并捕获他们。

10.蜜网技术:蜜网是一种专门设计用来让人攻击的网络,一旦被入侵者所攻破,入侵者的

一切信息、工具等都将被用来分析和学习,其想法和蜜罐相似,但两者之间还是有些不同。

11.误用入侵检测的思想是:如果所有的入侵行为和手段(及其变种)都能够表达为一种模

式或特征,那么所有已知的入侵方法就可以用匹配的方法来发现。其难点在于如何设计模式,使其既表达入侵又不会将正常的活动包含起来。

12.误用入侵检测系统的类型:专家系统,模型推理系统,模式匹配系统,状态转换分析系

统。

13.异常入侵检测:是与误用入侵检测技术相对应的另一种入侵检测技术。基于异常入侵检

测技术的入侵检测系统首先总结正常操作应该具有的特征,如CPU利用率、缓存剩余空间、用户使用计算机的习惯等,在后续的检测过程中对操作进行监视,一旦发现偏离正常统计学意义上的操作模式,进行报警。

14.典型的3种威胁模型:外部入侵、内部渗透、不当行为

15.异常入侵检测方法:统计分析、模式预测、数据挖掘、神经网络、免疫系统、特征选择、

贝叶斯推理、贝叶斯网络、贝叶斯聚类等9种方法。

16.当前模式匹配问题属于串处理(string processing)和模式组合匹配(combinatorial pattern

matching)

精确模式串匹配算法检测符号序列的方式主要分为3种模式:前缀模式、后缀模式、结合模式。

前缀匹配模式KMP(Knuth-Morris-Pratt)。后缀模式主要算法:单串匹配的Boyer-Moore算法和多串匹配的Commentz-Walter算法、Wu-Manber算法。

结合模式:BDM(Backward DAWG Matching)、BOM(Bachward Oracle Matching)、SBDM(Set Backward DAWG Matching)、SBOM(Set Backward Oracle Matching)

1.近似模式串匹配算法求解的四种途径:动态规划法、基于自动机的方法、位并行方法、

过滤筛选法。

2.注意:从理论上讲,复杂度低的算法的实现性能可能会低于复杂度高的算法。

3.串匹配算法的四种改进方法:基于自动机算法的改进、基于跳跃算法的改进、基于数值

型算法的改进、基于编码算法的改进。

4.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如何检测入侵?通过监视和分析主机的审计日志检测入侵,

审计和日志功能对于系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把感兴趣的造作都记录下来,供分析和检查。日志是使系统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标准的日志功能不能自动过滤和检查日志记录,并提供系统管理员所需要的信息。

5.Windows NT的日志文件分为3类:系统日志、应用程序日志、安全日志。

6.在Windows XP 操作系统里有Ineternet连接防火墙(ICF),它的日志文件分

为2类:ICF审核通过的IP数据包,ICF抛弃的IP数据包。

7.Windows XP日志文件存放在C:/WINDOWS目录下,均以.log为文件的扩展名,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文件名就是pfirewall.log.

8.UNIT采用Syslog工具实现日志功能。

9.入侵特征预处理:系统收集到的原始数据非常庞大,包含许多无用的信息,

格式也各不相同,无法直接输入入侵检测系统。可以采用如Perl脚本等格式化原始数据,并进一步将其归一化为服从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实数,形成一个18维的样本矢量,作为入侵检测的输入。根据目的不同,这些样本数据可分为训练样本、校验样本、测试样本3种,其中训练样本和校验样本是用于确定最佳模式分类器,测试样本是在工作状态下的待检测数据。10.基于主机的入侵系统的优点:基于主机的入侵系统对分析“可能性的攻击行

为”非常有用;误报率通常低于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这是因为检测在主机上运行的命令序列比检测网络数据流更简单,系统的复杂性也降低的多;可部署在那些不需要广泛的入侵检测、传感器和控制台之间的通信宽带不足的场合。

11.基于主机的入侵系统的缺点:①需要安装在被保护的主机上②它依赖于服务

器固定有的日志与监控能力③全面部署代价比较高④只监控本主机,根本不监控网络上的情况。

12.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NIDS):也称硬件入侵检测系统,放置在比较重

要的网络段,不停地监视网络段中的各种数据包,对每一个数据包或可疑的数据包进行特征分析。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是指监测整个网络流量的系统。

13.网卡的两种最常用的用途:1、普通模式:受数据包里面的MAC地址决定,

数据被发送到目的主机2、混杂模式:所有可以被检测到的信息均被主机接收。

14.WinPcap是BPF模型LibPcap函数库在Windows平台下包捕获和网络状态分

析的一种体系结构,这个体系结构是由一个核心的包过滤器、一个底层的动态链接库(Packet.dll)和一个高层的独立于系统的函数库(LibPcap)组成。

15.网卡的4种工作模式:广播模式、多播传送、直接模式、混杂模式。

16.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优点:成本低、检测基于主机的系统漏掉的攻击、

攻击者不易转移数据、实时监测和响应、检测未成功的攻击和不良意图、操作系统无关性。

17.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缺点:①只检测它直接连接的网络短段得通信,

不能检测其他网络段得包②为了性能目标通常采用特征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出普通的一些攻击,很难实现一些复杂的需要大量计算和分析时间的攻击检测③可能会将大量的数据传回分析系统中④处理加密的会话过程比较困难。

18.为了提高系统对新型变种攻击的适应性,用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 ,BP)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构造异常入侵分析器。

19.对BP神经网络实现分类模型时要考虑的问题:中间层(隐含层)数的选取、

输入层和输出层维数、隐含层神经元数、权重初始化、训练样本的选取20.比较常用的数据挖掘算法:分类算法、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序列模式挖掘算

法。

21.协议分析是新一代入侵检测系统探测攻击手法的主要技术,他利用网络协议

的高度规则性快速探测攻击的存在,它的优势在于完整的协议分析使误报率降低,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

22.基于协议分析的入侵检测的方法将高速包捕获、协议分析和命令解析结合起

来进行入侵检测,是一种新的入侵检测技术,它弥补了模式匹配技术的不足。

23.基于入侵容忍的入侵检测:入侵容忍是容错方法在安全中的应用,这种方法

假设系统的弱点不能被完全消除,并且,外部攻击者或内部恶意的攻击者将识别和利用这种弱点获得对系统的违法访问。入侵容忍的目标是:在系统有些部分被入侵、性能下降的情况下还可以维持系统的正常服务。

24.现在的入侵检测系统大多数都采用单一体系结构,它的缺点:可扩展性较差、

单点失效、系统缺乏灵活性和可配置性。

25.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特征:分布式部署、分布分析、安全产品的联动、系

统管理平台、可伸缩性和扩展性。

26.完整的入侵检测系统包含的10个模块:数据探测模块、主体模块、分析模

块、关联与融合模块、控制模块、决策模块、协调与互动模块、安全响应模块、数据库模块、人机界面。

27.分布式入侵检测体系的优点:节点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了安全部件的联

动、可以实现全局预警、体系结构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28.推动基于主体系统的开放,主体技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主体间的通信、

主体内部构造、主体生命周期管理、主体的移动、主体的代理功能、主体的安全、身份和相关策略、系统的软件开发方法。

29.入侵检测系统主体分为三类:中心主体;分析主体;主机主体和网络主体。

30.知识查询和操纵语言(KQML)的三大属性:KQML 独立于网络传输协议(如:

TCP、STMP);KQML独立于内容语言(如:SQL、OWL、PROLOG、);KQLM 独立于内容实体。

31.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提出的建议草案是:公共入侵检测框架

(CIDF),最早由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安全试验室主持起草工作。

32.IDWG(入侵检测工作组)提出的草案包括3个部分:入侵检测消息交换格

式(IDMEF)、入侵检测交换协议(IDXP)、隧道轮廓(tunnel profile)。

33.入侵检测系统分维个基本组件:事件产生器、事件分析器、响应单元、事件

数据库。

34.公共入侵检测框(CIDF)的通信机制主要涉及消息的封装和传递,共4个方

面:配对服务、路由、消息层、消息层处理。

35.入侵检测系统的性能指标简介:数据流量、每秒抓包数、每秒能监控的网络

连接数、每秒能够处理的事件数。

36.入侵检测系统的测试步骤:创建或选择一些测试工具或测试脚本;确定计算

机环境所要求的条件,比如背景计算机活动的级别;配置运行入侵检测系统;

运行测试工具或测试脚本;分析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

37.DIDS(Distributed Interusion Dection System)由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提出,

初衷是:将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结合起来,用来追踪使用者在网络中的移动和行为。DIDS采用“分布采集、集中处理”的策略。

38.CSM(Cooperating Security Managers)由美国TexasA&M大学提出,设计初

衷:克服DIDS集中分析的缺点,采用对等(Peer to Peer)机制来组织系统。

39.AAFI(Autonomous Agents for Intrusion Detection )由普渡大学设计的一种分布

式入侵检测系统,首次在入侵检测中提出来自治代理的概念。

https://www.doczj.com/doc/379036628.html,STA T入侵检测系统是由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的可靠软

件小组研究、开发的,该系统将STAT转台转移技术扩展应用到网络环境中。

41.MAIDS(Mobile Agents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由美国Iowa州大学提出,它

提出来一整套的理论和实现技术,将“需求工程”(Requirement Engineering)和代理系统结构结合起来。

42.入侵检测系统产品的特征:市场持续增长、一线厂商稳定发展、二线厂商竞

争激烈、外国厂商表现平平、格局预测。

43.入侵检测系统产品的易用性包括5个方面:界面易用、帮助易用、策略容易

编辑、日志报告灵活、报警事件优化技术。

44.Snort是由Martin Roesch 等人开发的,它具有实时数据流量分析和记录IP

网络数据包的能力,能够进行协议分析,对内容进行搜索/匹配。

45.Snort的3种工作模式:嗅探器、包记录器和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在嗅探模

式下,Snort仅是从网络上读取包,并作为连续不断的流显示在终端上。在包记录器模式下,Snort把包记录到硬盘上。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模式是最复杂的,而且是可配置的;可以让Snort分析网络数据流以匹配用户定义的一些规则,并根据检测结果采取一定的动作。

46.Snort入侵检测系统概述:Snort可以是一个基于libpcap的轻量级网络入侵

检测系统;Snort采用一种易于扩展的模块化体系结构;Snort是一个自由、简洁、快速、易于扩展的入侵检测系统。

47.Snort的各个组成部分:解码器、检测引擎、日志/报警系统。

48.现有入侵检测技术的局限性:误报和漏报的矛盾、隐私和安全的矛盾、被动

分析与主动分析的矛盾、海量信息与分析代价的矛盾、功能性和可管理性的矛盾、单一产品与复杂的网络应用的矛盾。

49.入侵技术的发展与演化主要表现的方面:入侵或攻击的综合化与复杂化;入

侵主机的间接化;入侵或攻击的规模扩大;入侵或攻击技术的分布化;攻击对象的转移。

50.网络入侵技术的发展经历的3个阶段: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

(IPS);入侵管理系统(IMS)。

51.为了避免Apacap监听端口与web服务器默认的端口发生冲突,必须更改监听端口。方

法是:打开配置文件C:\Apache2\conf\heepd.conf,将其中监听端口8080更改为不常用的端口50080。

入侵检测技术综述

入侵检测技术综述 胡征兵1Shirochin V.P.2 乌克兰国立科技大学 摘要 Internet蓬勃发展到今天,计算机系统已经从独立的主机发展到复杂、互连的开放式系统,这给人们在信息利用和资源共享上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由Internet来传递和处理各种生活信息,早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沟通方式之一,随之而来的各种攻击事件与入侵手法更是层出不穷,引发了一系列安全问题。本文介绍现今热门的网络安全技术-入侵检测技术,本文先讲述入侵检测的概念、模型及分类,并分析了其检测方法和不足之处,最后说描述了它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IDS公司和产品。 关键词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网络安全防火墙 1 引言 随着个人、企业和政府机构日益依赖于Internet进行通讯,协作及销售。对安全解决方案的需求急剧增长。这些安全解决方案应该能够阻止入侵者同时又能保证客户及合作伙伴的安全访问。虽然防火墙及强大的身份验证能够保护系统不受未经授权访问的侵扰,但是它们对专业黑客或恶意的经授权用户却无能为力。企业经常在防火墙系统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在Internet入口处部署防火墙系统来保证安全,依赖防火墙建立网络的组织往往是“外紧内松”,无法阻止内部人员所做的攻击,对信息流的控制缺乏灵活性,从外面看似非常安全,但内部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据统计,全球80%以上的入侵来自于内部。由于性能的限制,防火墙通常不能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能力,对于企业内部人员所做的攻击,防火墙形同虚设。 入侵检测是对防火墙及其有益的补充,入侵检测系统能使在入侵攻击对系统发生危害前,检测到入侵攻击,并利用报警与防护系统驱逐入侵攻击。在入侵攻击过程中,能减少入侵攻击所造成的损失。在被入侵攻击后,收集入侵攻击的相关信息,作为防范系统的知识,添加入知识库内,增强系统的防范能力,避免系统再次受到入侵。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听,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1]。 2 入侵检测的概念、模型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ID), 顾名思义,是对入侵行为的检测。它通过收集和分析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若干关键点的信息,检查网络或系统中是否存在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便是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 入侵检测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詹姆斯·安德森[1]在1980年为美国空军做的题为《计算机安全威胁监控与监视》的技术报告,第一次详细阐述了入侵检测的概念。他提出了一种对计算机系统风险和威胁的分类方法,并将威胁分为外部渗透、内部渗透和不法行为三种,还提出了利用审计跟踪数据监视入侵活动的思想。他的理论成为入侵检测系统设计及开发的基础 , 他的工作成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和其它入侵检测系统的出发点。 Denning[2]在1987年所发表的论文中,首先对入侵检测系统模式做出定义:一般而言,入侵检测通过网络封包或信息的收集,检测可能的入侵行为,并且能在入侵行为造成危害前及时发出报警通知系统管理员并进行相关的处理措施。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入侵检测系统应包含3个必要功能的组件:信息来源、分析引擎和响应组件。 ●信息来源(Information Source):为检测可能的恶意攻击,IDS所检测的网络或系统必须能提供足够的信息给IDS,资料来源收集模组的任务就是要收集这些信息作为IDS分析引擎的资料输入。 ●分析引擎(Analysis Engine):利用统计或规则的方式找出可能的入侵行为并将事件提供给响应组件。 ●响应模组(Response Component):能够根据分析引擎的输出来采取应有的行动。通常具有自动化机制,如主动通知系统管理员、中断入侵者的连接和收集入侵信息等。 3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入侵检测系统依照信息来源收集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基于主机(Host-Based IDS)的和基于网络(Network-Based IDS);另外按其分析方法可分为异常检测(Anomaly Detection,AD)和误用检测(Misuse Detection,MD),其分类架构如图1所示: 图 1. 入侵检测系统分类架构图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入侵检测技术研究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入侵检测技术研究 计算机网络在给人类工作、生活、娱乐等带来极大便 利的同时,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入侵检测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受到了网络安全人员的青睐。本文对入侵检测技术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对当前入侵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并对入侵检测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入侵检测 1 引言当前,计算机网络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工 作、学 习、生活、社交、娱乐等等各个方面几乎都离不开网络,然而,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也给人们造成了极大困扰,已经成为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御或解决措施,将严重制约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进程。入侵检测技术作为一种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十分有效的技术之一,得到了网络安全人员的青睐。入侵检测技术能够有效检测来自网络内部和外部网络入侵,对网络提供实时保护。 2 入侵检测技术相关理?概述入侵检测技术能够及时检测 出当前系统中出现的异常 现象,该技术在系统中的关键节点收集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从中检测出系统当前是否遭到恶意侵袭或是否存在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出现。 入侵检测技术通常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分析和问题处理 等 3 个主要步骤。在信息分析部分,将收集到的信息传送给驻留在传感器中的检测引擎,利用统计分析、模式匹配等技术进行实时检测,利用完整性分析等技术进行事后检测分析,当出现误用模式时,将告警信息发送给控制台;在问题处理部分,

当控制台收到来自系统的告警信息时,根据事先定义的响应策略,采取终止进程、切断连接等措施。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应用中使用到的入侵检测技术主要 包括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两种入侵检测系统。其中,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的重点检测对象是计算机,通过预先对主机进行相应的设置,根据计算机的运行状态和相关参数来判断该主机是否收到非法入侵,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对当前的攻击是否成功进行判断,为主机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可靠依据,基于入侵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通常通过设置多个安全点。 3 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3.1 存在问题 3.1.1 入侵检测技术 相对落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张,尽管入侵检测技术 在不断

【个人总结系列-7】入侵检测学习总结

入侵检测学习总结 入侵检测基本概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纷繁复杂,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关注。为了保证网络和信息的安全,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常用的信息安全技术手段主要有: 访问控制(Access):防止对资源的未授权使用 鉴别与认证(Authentication):用保护机制鉴别用户身份 加密(encrypt):使用数学方法重新组织数据 防火墙(Firewall):隔离和控制被保护对象 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在公共网上建立专用安全通道 扫描器(SCAN):检测系统的安全性弱点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检测内、外部的入侵行为 但是许多常规的安全机制都有其局限性,许多方面都不尽如人意,例如防火墙的局限性为防火墙像一道门,可以阻止一类人群的进入,但无法阻止同一类人群中的破坏分子,不能阻止内部的破坏分子;访问控制系统的局限性为可以不让低级权限的人做越权工作,但无法保证不让高权限的人做破坏工作(包括通过非法行为获得高级权限);漏洞扫描系统的局限性为可以提前发现系统存在的漏洞,但无法对系统进行实时扫描。 从实际来看,建立一个完全安全系统很难做到的,原因如下: (1)软件不可能没有缺陷 (2)将所有已安装的带安全缺陷的系统转换成安全系统是不现实的 (3)访问控制和保护模型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 (4)静态的安全控制措施不足以保护安全对象属性 (5)安全系统易受内部用户滥用特权的攻击 一个实用的方法是建立比较容易实现的安全系统,同时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建立相应的安全辅助系统,入侵检测系统(IDS)就是这样一类系统。 美国国家安全通信委员会(NSTAC)下属的入侵检测小组(IDSG)在1997年给出的关于“入侵”的定义是:入侵是对信息系统的非授权访问以及(或者)未经许可在信息系统中进行的操作。对“入侵检测”的定义为:入侵检测是对企图入侵、正在进行的入侵或者已经发生的入侵进行识别的过程。 入侵检测系统:所有能执行入侵检测任务和功能的系统。通用入侵检测系统模型如下图:

模拟电子技术总结

模拟电子技术》院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 成果总结 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程,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是高等院校工科电子信息、电气信息类各专业和部分非电类本科生必修的技术基础课,而且随着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它也不断成为几乎所有理工科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我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由原电子技术系首先开设,目前已建成由模拟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三门课组成的系列课程。2002 年被列为学院精品课重点建设项目,2005 年获得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申报并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一、基本内容 1.确定课程在本科生基本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性和广泛性,使之在本科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不但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而且由于本课程特别有利于学生系统集成的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仿真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建立以下几个观点,形成正确的认识论。 (1)系统的观念:一个电子系统从信号的获取和输入、中间的处理到最后的输出和对负载的驱动,各部分电路之间的功能作用、增益分配、参数设置、逻辑关系……都需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只有不顾此失彼、通盘考虑、全面调试才能获得理想效果。 (2)工程的观念:数学、物理的严格论证及精确计算到工程实际之间往往有很大差距,电子技术中“忽略次要,抓住主要”的方法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更切合工程实际。因而特别有利于学生工程观念的培养。 (3)科技进步的观念: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器件的换代,比其它任何技术都快,学习电子技术可以让人深刻地体会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不断前进。学习时应着眼于基础,放眼于未来。 (4)创新意识:在阐述电子器件的产生背景、电路构思、应用场合等问题时特别具有启发性,电子电路可在咫尺之间产生千变万化,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特别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加强了场效应电路、集成电路和可编程模拟器件等新知识的介绍,拓宽了知识面,延续了所学知识的生命周期。 上述观念的培养,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续课铺平道路,而且培养了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即使在工作后还会起作用,将受益一生。 2.创建先进科学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结构电子技术学科是突飞猛进发展的学科,如何更好地解决基础与发展、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理论与实践等矛盾,处理好知识的“博”新“”“深”的关系,建立先进和科学的教学结构,以适应不断更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始终是我们改革的重点。 本课程建立起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和EDA 教学交叉融合的教学结构,如图所示。各教学环节各司其职,相辅相成,互相交融,实现“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创新”的同一个目标。

入侵检测技术概述

入侵检测技术概述 孟令权李红梅黑龙江省计算中心 摘要 本文概要介绍了当前常见的网络安全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论述了入侵检测的概念及 分类,并分析了其检测方法和不足之处.最后描述了它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IDS公司和产品。 关键词 入侵检测;网络;安全;IDS 1 引言 入侵检测技术是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有:入侵——非法用户的违规行为;滥用——用户的违规行为。 2 入侵检测的概念 入侵检测(I n t r u s i o n D e t e c t i o n ,I D ) ,顾名思义,是对入侵行为的检测。它通过收集和分析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若干关键点的信息,检查网络或系统中是否存在违 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便是入侵检测系 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 ) 。 3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入侵检测系统(I D S ) 依照信息来源收集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基于主机(H o s t-Based IDS ) 的和基于网络(Netwo r k-BasedIDS ) ;另外按其分析方法可分为异常检测(Anomaly Detection ,AD ) 和误用检测(Misuse Detection ,M D ) 。 3 .1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是早期的入侵检测系统结构,其检测的目标主要是主机系统和系统本地用户,检测原理是根据主机的审计数据和系统日志发现可疑事件。检测系统可以运行在被检测的主机或单独的主机上。 其优点是:确定攻击是否成功;监测特定主机系统活动,较适合有加密和网络交换器的环境,不需要另外添加设备。 其缺点:可能因操作系统平台提供的日志信息格式不同,必须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安装不同类型的入侵检测系统。监控分析时可能会曾加该台主机的系统资源负荷.影响被监测主机的效能,甚至成为入侵者利用的工具而使被监测的主机负荷过重而死机。 3 .2 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 网络入侵检测是通过分析主机之间网线上传输的信息来工作的。它通常利用一个工作在“混杂模式”(PromiscuousMode) 下的网卡来实时监视并分析通过网络的数据流。它的分析模块通常使用模式匹配、统计分析等技术来识别攻击行为。 其优点是:成本低;可以检测到主机型检测系统检测不到的攻击行为;入侵者消除入侵证据困难;不影响操作系统的性能;架构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简单。 其缺点是:如果网络流速高时可能会丢失许多封包,容易让入侵者有机可乘;无法检测加密的封包对干直接对主机的入侵无法检测出。 3 .3混和入侵检测系统 主机型和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混和入侵检测系统是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结合,许多机构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都同时采用了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两种入侵检测系统,因为这两种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互补,两种技术结合。能大幅度提升网络和系统面对攻击和错误使用时的抵抗力,使安全实施更加有效。 3 . 4 误用检测

入侵检测技术的现状及未来

入侵检测技术的现状及未来 【摘要】入侵检测能有效弥补传统防御技术的缺陷,近年来入侵检测系统已经成为网络安全的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当前主流入侵检测技术及系统进行详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入侵检测系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最后对入侵检测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展望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入侵检测系统、基于Android平台的入侵检测系统、基于云模型和支持向量机的特征选择方法等新方向。 【关键词】网络安全;入侵检测;异常检测;智能技术 0.引言 目前,在网络安全日趋严峻的情况下,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所采用的防火墙、身份认证、数据加密、虚拟子网等一般被动防御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抵御入侵。此时,研究开发能够及时准确对入侵进行检测并能做出响应的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即入侵检测技术(ID,Intrusion Detection),成为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入侵检测作为一种积极主动地安全防护技术,已经成为网络安全领域中最主要的研究方向。 1.入侵检测概述 1.1入侵检测的基本概念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即是对入侵行为的检测。入侵是指潜在的、有预谋的、未被授权的用户试图“接入信息、操纵信息、致使系统不可靠或不可用”的企图或可能性。它通过从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的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而入侵检测系统则是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 1.2入侵检测系统的通用模型 1987年Dorothy E Denning[1]提出了入侵检测的模型,首次将入侵检测作为一种计算机安全防御措施提出。该模型包括6个主要的部分:主体(Subjects)、对象(Objects)、审计记录(Audit Record)、活动档案(Active Profile)、异常记录(Anomaly Record )、活动规则(Activity Rules)。 2.入侵检测系统采用的检测技术 从技术上看,入侵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有特征的攻击,它是对已知系统的系统弱点进行常规性的攻击;另一种是异常攻击。与此对应,入侵检测也分为两类:基于特征的(Signature-based即基于滥用的)和基于异常的(Anomaly-based,也称基于行为的)。

网络安全的总结论文.doc

网络安全的总结论文 网络安全中的入侵检测是对计算机系统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恶意行 为进行识别和响应。网络安全中的入侵检测系统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网络安全技术,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网络安全的总结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络安全的总结论文篇一 历城六中学校网站于20xx年9月重新改版上线,自新网站运行以来,我校对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工作一直十分重视,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组,建立健全了网络安全保密责任制和有关规章制度,由学校谢主任统一管理,各科室负责各自的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严格落实有关网络信息安全保密方面的各项规定,采取了多种措施防范安全保密有关事件的发生,总体上看,我校网络信息安全保密工作做得扎实有效。 一、计算机和网络安全情况 一是网络安全方面。我校配备了防病毒软件、,采用了强口令密码、数据库存储备份、移动存储设备管理、数据加密等安全防护措施,明确了网络安全责任,强化了网络安全工作。 二是信息系统安全方面实行领导审查签字制度。凡上传网站的信息,须经有关领导审查签字后方可上传;二是开展经常性安全检查,聘请网站制作公司的技术人员,主要对SQL注入攻击、跨站脚本攻击、弱口令、操作系统补丁安装、应用程序补丁安装、防病毒软件安装与升级、木马病毒检测、端口开放情况、系统管理权限开放情况、访问权限开放情况、网

页篡改情况等进行监管,认真做好系统安全日记。 三是日常管理方面切实抓好外网、网站和应用软件"五层管理",确保"涉密计算机不上网,上网计算机不涉密",严格按照保密要求处理光盘、硬盘、U盘、移动硬盘等管理、维修和销毁工作。重点抓好"三大安全"排查:一是硬件安全,包括防雷、防火、防盗和电源连接等;二是网络安全,包括网络结构、安全日志管理、密码管理、IP管理、互联网行为管理等;三是应用安全,包括网站、邮件系统、资源库管理、软件管理等。 二、学校硬件设备运转正常。 我校每台终端机都安装了防病毒软件,系统相关设备的应用一直采取规范化管理,硬件设备的使用符合国家相关产品质量安全规定,单位硬件的运行环境符合要求,打印机配件、色带架等基本使用设备原装产品;防雷地线正常,对于有问题的防雷插座已进行更换,防雷设备运行基本稳定,没有出现雷击事故;UPS运转正常。网站系统安全有效,暂未出现任何安全隐患。 三、严格管理、规范设备维护 我校对电脑及其设备实行"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管理制度。在管理方面我们一是坚持"制度管人"。二是强化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员工计算机技能。同时在学校开展网络安全知识宣传,使全体人员意识到了,计算机安全保护是"三防一保"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在新形势下,计算机犯罪还将成为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设备维护方面,专门设置了网络设备故障登记簿、计算机维护及维修表对于设备故障和维护情况属实登记,并及时处理。对外来维护人员,要求有相关人员陪同,并对其身

电子技术基础总结

电子技术基础总结 电子技术基础总结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电子技术基础总结一由于中职学生理论基础差,同时又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认为学习难度大学不会因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致使课堂出现学生睡倒一片或不听课各行其事的现象。采用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完成工作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学生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遇到问题,就会带着问题主动学习,这样使学生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既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组织召开专题会 为了确保课改取得实效,机电一体化教研组组织有关教师召开专题会,就如何开展好课改工作进行讨论,认真听取这门课有经验老师的建议,制定出课改实施方案。 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 1、坚持课程与技能岗位相对接; 2、下企业调研岗位工作任务; 3、提取典型工作任务; 4、确定课程学习任务与技能目标; 5、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项目教学内容的确定 在对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工作任务的分类归总,提取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涵盖电工基础、模电、数电三部分的八大块 内容共十三个学习情境。在确定的学习内容中较侧重电子部分,任务的层次也是由易到难,十三个学习情境如下图所示。 项目教学的组织实施 1、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项目学习中有关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具体表现在: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可控性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2、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们还是能够给予较积极配合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计划的每周7课时安排在一天内进行,其中2节为理论课时,其余5节为任务实训课。但由于教师人手不够,后改为4节理论,3节实训。相比于理论课,学生还是偏向于上实训课,更喜欢做训练动

入侵检测技术毕业论文

入侵检测技术毕业论文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毕业设计 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徐盼 学号 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班级网络201401班 指导教师刘烨 开题时间2016年10月20日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学业作品题目入侵检测技术应用 学生姓名徐盼 学号 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班级网络201401班 指导教师刘烨 完成日期2016年11月20日 目录

摘要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网络安全角度来看,防火墙等防护技术只是被动安全防御技术,只是尽量阻止攻击或延缓攻击,只会依照特定的规则,允许或是限制传输的数据通过。在网络环境下不但攻击手段层出不穷,而且操作系统、安全系统也可能存在诸多未知的漏洞,这就需要引入主动防御技术对系统安全加以补充,目前主动防御技术主要就是入侵检测技术。 本文从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入手,研究、分析了入侵检测技术和入侵检测系统的原理、应用、信息收集和分析、数据的处理及其优缺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网络安全,网络入侵,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系统 第一章绪论 入侵检测技术的提出 随着Internet高速发展,个人、企业以及政府部门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传递信息,然而网络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容易使它受到外界的攻击与破坏,信息的安全保密性受到严重影响。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及广大网络用户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计算机上处理业务已由基于单机的数学运算、文件处理,基于简单连结的内部网络的内部业务处理、办公自动化等发展到基于企业复杂的内部网、企业外部网、全球互联网的企业级计算机处理系统和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处理。在信息处理能力提高的同时,系统的连结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但在连结信息能力、流通能力提高的同时,基于网络连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黑客攻击日益猖獗,防范问题日趋严峻:具WarroonResearch的调查,1997年世界排名前一千的公司几乎都曾被黑客闯入;

入侵检测技术现状分析与研究

学年论文 题目:入侵检测技术现状分析与研究 学院专业级班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完成日期

入侵检测技术现状分析与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及普及,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信息安全.小至个人用户的信息,大至公司企业重要的资料数据,一但在不知不觉中被盗窃,会给自己乃至公司带来利益的损失.入侵检测技在1980年由JamesP.Anderson在给一个保密客户写的一份题为《计算机安全威胁监控与监视》的技术报告中指出,审计记录可以用于识别计算机误用,他给威胁进行了分类,第一次详细阐述了入侵检测的概念 【关键词】IDS、协议、分析、网络安全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入侵检测技术的背景 (1) 1.2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1) 第二章入侵检测技术 (1) 2.1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1) 2.1.1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2) 2.1.2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2) 2.2入侵检测技术 (3) 2.2.1异常入侵检测技术 (3) 2.2.2误用入侵检测技术 (3) 第三章校园网中的分布式入侵检测分析 (4) 3.1 分布式入侵检测的设计思想 (4) 3.2 校园分布式入侵检测模式的分析 (4) 3.3 采用的入侵检测技术 (5) 第四章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 (7) 第五章总结 (8)

第一章绪论 1.1入侵检测技术的背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离不开了网络的通信.网络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地球村的建设,让人们走进了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中心的高速传输,网络资源的高度共享,都离不开网络.网络使得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变得更加有效,网络带给人们学习、工作、娱乐的便利之余,也带给我们一些安全隐患.网络黑客可以轻松的取走你的重要的文件,盗取你的银行存款,破坏你的企业平台,公布你的隐私信函,篡改、干扰和毁坏你的数据库,甚至直接破坏用户的计算机,使你的网络瘫痪或者崩溃.所以,研究各种切实有效的安全技术来保障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网络安全技术也随之发展起来. 美国韦式大辞典中对入侵检测的定义为:“硬闯入的行为,或者是在没受到邀请和欢迎的情况下进入一个地方”.当说到入侵检测的时候,我们是指发现了网络上的一台计算机有未经过授权的闯入行为,这个未经过许可的网络入侵或访问,是一种对其他网络设备的安全威胁或伤害.我们通常使用的网络安全技术有:防火墙、杀毒软件、虚拟专用网、数据加密、数字签名和身份认证技术等.这些传统的网络安全技术,对保护网络的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它们也存在不少缺陷.例如,防火墙技术虽然为网络服务提供了较好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但是它不能防止来自防火墙内部的攻击,不能防备最新出现的威胁,不能防止绕过防火墙的攻击,入侵者可以利用脆弱性程序或系统漏洞绕过防火墙的访问控制来进行非法攻击.传统的身份认证技术,很难抵抗脆弱性口令,字典攻击,特洛伊木马,网络窥探器以及电磁辐射等攻击手段.虚拟专用网技术只能保证传输过程中的安全,并不能防御诸如拒绝服务攻击,缓冲区溢出等常见的攻击.另外,这些技术都属于静态安全技术的范畴;静态安全技术的缺点是只能静态和消极地防御入侵,而不能主动检测和跟踪入侵.而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种动态安全技术,它主动地收集包括系统审计数据,网络数据包以及用户活动状态等多方面的信息;然后进行安全性分析,从而及时发现各种入侵并产生响应.、 1.2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在目前的计算机安全状态下,基于防火墙,加密技术等的安全防护固然重要;但是要根本改善系统的安全现状,必须要发展入侵检测技术.它已经成为计算机安全策略中的核心技术之一.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作为一种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从网络安全立体纵深的多层次防御角度出发,入侵检测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这从国外入侵检测产品市场的蓬勃发展就可以看出.在国内,随着上网关键部门,关键业务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具有自主版权的入侵检测产品;但目前我国的入侵检测技术还不够成熟,处于发展和跟踪国外技术的阶段,所以对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非常重要.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中一般采用传统的模式匹配技术,将待分析事件与入侵规则相匹配.从网络数据包的包头开始与攻击特征字符串比较.若比较结果不同,则下移一个字节再进行;若比较结果相同,那么就检测到一个可能的攻击.这种逐字节匹配方法具有两个最根本的缺陷:计算负载大以及探测不够灵活.面对近几年不断出现的A TM,千兆以太网,G比特光纤网等高速网络应用,实现实时入侵检测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适应高速网络的环境,改进检测算法以提高运行速度和效率是解决该问题的一个途径.协议分析能够智能地"解释"协议,利用网络协议的高度规则性快速探测攻击的存在,从而大大减少了模式匹配所需的运算.所以说研究基于协议分析的入侵检测技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入侵检测技术 2.1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入侵检测系统按采用的技术分为:异常检测系统和误用检测系统.按系统所监测的对象分为:基于主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设计,给人以创作的冲动。在画家眼里,设计是一幅清明上河图或是一幅向日葵;在建筑师眼中,设计是昔日鎏金般的圆明园或是今日一塑自由女神像;在电子工程师心中,设计是贝尔实验室的电话机或是华为的程控交换机。凡此种种,但凡涉及设计都是一件良好的事情,因为她能给人以美的幻想,因为她能给人以金般财富,因为她能给人以成就之感,更为现实的是她能给人以成长以及成长所需的营养,而这种营养更是一种福祉,一辈子消受不竭享用不尽。我就是以此心态对待此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于是偶然又必然地收获了诸多,概而言之,大约以下几点: 一、温故而知新。课程设计发端之始,思绪全无,举步维艰,对于理论知识学习不够扎实的我深感“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想起圣人之言“温故而知新”,便重拾教材与实验手册,对知识系统而全面进行了梳理,遇到难处先是苦思冥想再向同学请教,终于熟练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而且领悟诸多平时学习难以理解掌握的较难知识,学会了如何思考的思维方式,找到了设计的灵感。 二、思路即出路。当初没有思路,诚如举步维艰,茫茫大地,不见道路。在对理论知识梳理掌握之后,茅塞顿开,

柳暗花明,思路如泉涌,高歌“条条大路通罗马”。顿悟,没有思路便无出路,原来思路即出路。 三、实践出真知。文革之后,关于真理的大讨论最终结果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从耳闻以来,便一直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教条。时至今日,课程设计基本告成,才切身领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明晓实践出真知。因为在教材上,数字钟不过是由计数器和译码显码器组合而成,也便不以为然搭建电路图,结果电路出现诸多问题,譬如短路开路,EWB中引脚悬空即为低电平,现实中引脚悬空呈现大电阻特性即高电平,不为则不知,无为则无知,实践出真知。 四、创新求发展。“创新”目前在我国已经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地位,足见“创新”的举足轻重。而在DVD产品上市之初及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由于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原本前景看好的国内市场却使国内DVD生产商无利可图或图的仅xx推荐:20XX/1018/special_仅蝇头小利,只因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使用国外专利技术,每台售出总要交付高额专利技术使用费。因此,我们要从小处着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课程设计中不忘在小处创新,未必是创新技术,但凡创新思维亦可,未必成功,只要实现创新思维培育和锻炼即可。 五、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至善至美,是人类永恒的追

入侵检测技术综述

河南理工大学 课程论文 (2014-2015第二学年) 论文题目:入侵检测技术综述 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日期:2015.7.3

1引言 1 2入侵行为的概念、分类和演化 1 3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 3 3.1以Denning模型为代表的IDS早期技术 3 3.2中期:统计学理论和专家系统相结合 4 3.3基于网络的NIDS是目前的主流技术 4 4结语 5 参考文献 6

摘要:自从计算机问世以来,安全问题就一直存在着,使用者也一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大量连接到Internet上的计算机暴露在愈来愈频繁的攻击中。本文先介绍入侵行为的概念和演化,然后按时间顺序,沿着技术发展的脉络,回顾了入侵检测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今天的发展历程。文章以历史和实践的观点,透视入侵和入侵检测技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演进过程。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的历史 1引言 自从计算机问世以来,安全问题就一直存在。特别是随着Internet的迅速扩张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人们发现保护资源和数据的安全,让他免受来自恶意入侵者的威胁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提到网络安全,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防火墙,防火墙作为一种静态的访问控制类安全产品通常使用包过滤的技术来实现网络的隔离。适当配置的防火墙虽然可以将非预期的访问请求屏蔽在外,但不能检查出经过他的合法流量中是否包含着恶意的入侵代码。在这种需求背景下,入侵检测系统(IDS)应运而生。 入侵检测系统(IDS)是将电子数据处理、安全审计、模式匹配及统计技术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分析被检测系统的审计数据或直接从网络捕获数据,发现违背安全策略或危及系统安全的行为和活动。本文主要讨论入侵和入侵检测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今天的发展历程。这个概念出自James P.Anderson在1972年的一项报告,随后的30多年中,概念本身几乎没有改变。 2入侵行为的概念、分类和演化 从最早期的计算机安全开始,人们就密切关注恶意使用者破坏保护机制的可能性。早期系统多为多用户批处理系统。这个时期,主要的威胁来自系统的合法使用者,他们企图得到未经授权的材料。到了20世纪70年代,分时系统和其他的多用户系统已成气候,Willis H Ware 主持的计算机安全防御科学特别工作 小组提供了一项报告,为处理多级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这篇报告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70年代中期,人们才开始进行构建多级安全体系的系统研究。 1980年4月,詹姆斯·安德森(James P.Anderson)为美国空军做的题为《Computer Security Threat Monitoring and Surveillance》(计算机安全威胁监控与监视)的技术报告,第一次详细阐述了入侵检测的概念,并首先为入侵和入侵检测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架构,这是该领域的开山之作。他在论文中给出了入侵和入侵检测技术方面的概念: 威胁(Threat)可能存在有预谋的、未经认可的尝试: ①存取数据; ②操控数据; ③使系统不可靠或无法使用。 危险(Risk)意外的和不可预知的数据暴露,或者,由于硬件故障、软件设计的不完整和不正确所造成的违反操作完整性的问题。 脆弱性(Vulnerability)已知的或可疑的硬件或软件设计中的缺陷;使系统暴露的操作;意外暴露自己信息的操作。攻击(Attack)实施威胁的明确的表达或行为。 渗透/入侵(Penetration)一个成功的攻击;(未经认可的)获得对文件和程序的使用,或对计算机系统的控制。 威胁概念中的③包括DOS(Denial Of Service)“拒绝服务攻击”。盗用计算资源也属于这个类别之内。 一般来说,外部入侵者的首要工作是进入系统。所外人,也可能是合法用户,但违规使用了未经授权的资源。另一方面,除了拒绝服务攻击外,多数攻击都需要入侵者取得用户身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网络计算已经相当普遍,渗透和入侵也更广泛。但许多厂商和系

信息安全的总结

信息安全的总结 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即需保证信息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未授权拷贝和所寄生系统安全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信息安全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本年度信息安全工作主要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从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入手,积极有效地开展了政府信息安全工作,主要完成了以下五项工作: 1.落实信息安全规范。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行《苏州市电子政务网信息安全规范》,所有接入苏州电子政务网系统严格遵照规范实施,按照七个区、五个下属市、市级机关顺序,我委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检查,确保各项安全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2.组织信息安全培训。面向全市政府部门CIO及信息安全技术人员进行了网站渗透攻击与防护、病毒原理与防护等专题培训,提高了信息安全保障技能。 3.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巡检。定期对政府部门网站进行外部web安全检查,出具安全风险扫描报告,并协助、督促相关部门进行安全加固。 4.狠抓信息安全事件整改。今年,省通信管理局通报了几起我市政府部门主机感染“飞客”蠕虫病毒、木马受控安全事件,我市高度重视,立即部署相关工作,向涉及政府

部门发出安全通报,责令采取有力措施迅速处置,并向全市政府部门发文,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安全管理。 5.做好重要时期信息安全保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实行24小时值班制及安全日报制,与重点部门签订信息安全保障承诺书,加强互联网出口访问实时监控,确保世博会期间信息系统安全。 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工作开展情况及检查效果 按照省网安办统一部署,我市及时制定了《XX年度苏州市政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工作方案》,五市七区及市级机关各部门迅速展开了自查工作,**家单位上报了书面检查报告,较好地完成了自查工作。在认真分析、总结前期各单位自查工作基础上,9月中旬,市发改委会同市国密局、市公安局和信息安全服务公司抽调21名同志组成联合检查组,分成三个检查小组,对部分市和市级机关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情况进行抽查。检查组共扫描了**个单位门户网站,采用自动和人工相结合方式对**台重要业务系统服务器、**台客户端、**台交换机和**台防火墙进行了安全检查。 检查组认真贯彻“检查就是服务”理念,按照《工作方案》对抽查单位进行了细致周到安全巡检,提供了一次全面安全风险评估服务,受到了服务单位欢迎和肯定。检查从自查情况核实到管理制度落实,从网站外部安全扫描到重要业务系统安全检测,从整体网络安全评测到机房物理环境实地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总结报告(精)

课程设计总结报告 一、课程名称:数字电子钟的设计。 二、内容:设计并制作一台数字电子钟,完成设计说明书。 三、设计内容及要求: 设计内容:要求由所学的数字电子知识以及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并制作出一台数字电子钟。而且要完成电路的装配和调试。设计基本框图如下: 数字电子钟的基本框图 要求:1>.采用位数码管,显示范围0分00秒——9分59秒。 2>.提出至少两种设计实现方案,并优选方案进行设计。 3>.详细说明设计方案,并计算组件参数。包括选择的依据和原理,参数确定的根据。 4>.提倡有能力的同学在完成上述要求后,提出增强功能的设计方案。 四、比较和选写设计的系统方案,画出系统框图。 方案一:1>.振荡器由555定时器构成。在555定时器的外部接适当的电阻和电容组件构成多谐振荡器,再选择组件参数使其发出标准秒信号。 2>.计数器由74LS90集成记数构成。根据74LS90的菜单可以知道它是一个集成的 二—五—十进制计数器。对于分记数因为显示范围是0——9所以一块芯片就 可以构成。对于秒记数因为显示范围是0——59所以可以用两块并联构成100 进制计数器后再强制清零即可。再外设一定的控制电路。 3>.译码显示电路由74LS49作为译码驱动器和工阴极七段数码显示管构成。中间 设置一定的限流电阻即可。 系统框图如下: 方案一简化的系统框图

方案二:1>.振荡器和方案一相同仍由555定时器构成。 2>.计数器由74LS90构成。但是在记数方面和方案一不同,方案一是 符合平时记数逻辑,高位记数由低位进位得来。而在这个方案中则不是。 它的分记数、秒十位记数以及秒个位记数分别独立。各个计数器由共同的标准秒 振荡器驱动。只是分记数要经过一个60分频的电路,秒十位记数要经过一个10 分频的电路。而秒个位则直接接入。整个电路外加一定是设置电路即可。 3>.译码显示电路和方案一相同。 电路基本框图如下: 方案二简化系统框图 两方案的比较: 1、我们从分析电路可以知道两个方案在理论上都是可行的。 2、在难易程度方面:方案一电路设计简单,所用组件数目少,当然制作就比较简单, 而且在后期的调试和维护方面也就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在方案改进上就存在困难了, 比如要加一个校时电路就会十分复杂会使电路变的麻烦。 方案二相对与方案一就有点复杂,因为它多了两个分频电路,所用组件数目也就多, 不用数制作就会相对于方案一复杂一些,那幺在后期的调试和维护方面也就困难一 些。但是在改进方案方面就有独特的好处。因为它的各个记数电路相对独立,在操作 方面就可以分开处理。比如同样加一个校时电路就会十分方便的实现,只需要在各个 计数器电路设置一些简单的控制电路即可。 3、因为两个电路都是十分简单的电路,所用组件相对于一些大的电路来看就十分的少 了,因此在价格方面没有太多的差别,这方面就没有什幺比较的地方了。 4、在电路可靠性方面:因为方案一比方案二电路简单,根据电路的原则方案一应该是 比较可靠的。因为方案二的分记数和秒十位记数经过了分频电路,而秒个位没有经 过分频电路,因此在记数上会因为延时的原因使的记数误差增大。 综合上面的比较,而且这次的设计又没有要求设置校时装置,因此选用方案一进行设计,对于方案二可以经过改进后作为增强功能的改进方案进行设计。下面就以方案一进行电路的全部设计。 五、单元电路的设计、参数的计算和器件的选择。 1.标准秒振荡器的设计

入侵检测技术重点总结

1.黑客:早先对计算机的非授权访问称为“破解”,而hacking(俗称“黑”)则指那些熟练 使用计算机的高手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这些计算机高手称为“黑客”。随着个人计算机及网络的出现,“黑客”变成一个贬义词,通常指那些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的人。2.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就是对入侵行为的发觉,它通过从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 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者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 3.入侵检测系统的六个作用:1)、通过检测和记录网络中的安全违规行为,惩罚网络犯罪, 防止网络入侵事件的发生。2)、检测其他安全措施未能阻止的攻击或安全违规行为。3)、检测黑客在攻击前的探测行为,预先给管理员发出警报。4)、报告计算机系统或网络中存在的安全威胁。5)、提供有关攻击的信息,帮助管理员诊断网络中存在的安全弱点,利于其进行修补。6)、在大型、复杂的计算机网络中布置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显著提高网络安全管理的质量。 4.t P>t D+t Rd的含义:t p:保护安全目标设置各种保护后的防护时间。t D:从入侵者开始发动入 侵开始,系统能够检测到入侵行为所花费的时间。t R:从发现入侵行为开始,系统能够做出足够的响应,将系统调整到正常状态的时间。公式的含义:防护时间大于检测时间加上响应时间,那么在入侵危害安全目标之前就能检测到并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5.入侵检测原理的四个阶段: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响应处理。 6.攻击产生的原因:信息系统的漏洞是产生攻击的根本原因。 7.诱发入侵攻击的主要原因:信息系统本身的漏洞或脆弱性。 8.漏洞的概念:漏洞是在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它 是可以使攻击者能够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破坏系统。漏洞会影响到很大范围内的软件及硬件设备,包括操作系统本身及其支撑软件、网络客户和服务器软件、网络路由和安全防火墙等。漏洞是与时间紧密相关的,,一般是程序员编程时的疏忽或者考虑不周导致的。 9.漏洞的具体表现:存储介质不安全,数据的可访问性,信息的聚生性,保密的困难性, 介质的剩磁效应,电磁的泄漏性,通信网络的脆弱性,软件的漏洞。 10.漏洞iongde分类(按被利用的方式):物理接触、主机模式、客户机模式、中间人模式。 11.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原理主要分四个阶段: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响应处 理。 12.常用的5种检测模型:操作模型、方差模型、多元模型、马尔柯夫过程模型、时间序列 分析模型。 13.信息系统面临的三种威胁:非人为因素和自然力造成的数据丢失、设备失效、线路阻断; 人为但属于操作人员无意的失误造成的数据丢失;来自外部和内部人员的恶意攻击和入侵。 14.攻击的四个步骤:攻击者都是先隐藏自己;再踩点或预攻击探测,检测目标机器的各种 属性和具备的被攻击条件,然后采取相应的攻击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后攻击者会清除痕迹删除自己的行为日志。 Ping扫描:ping是一个DOS命令,它的用途是检测网络的连通状况和分析网络速度。 端口扫描:端口扫描时一种用来查找网络主机开放端口的方法,正确的使用端口扫描,能够起到防止端口攻击的作用。 操作系统识别扫描:黑客入侵过程的关键环节是操作系统的识别与扫描。 漏洞扫描:主要是查找操作系统或网络当中存在什么样的漏洞,并给出详细漏洞报告,引导用户到相关站点下载最新系统漏洞补贴程序,确保系统永远处在最安全的状态下,以减少被攻击的可能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