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汉语研究复习资料

近代汉语研究复习资料

近代汉语研究复习资料
近代汉语研究复习资料

近代汉语研究复习资料

一、近代汉语的定义

1、近代汉语:是指唐宋以来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用于口头交际的汉语。

2、记录口语是近代汉语的最主要特征。

二、近代汉语的上下限(分期)

◆汉语史专家们对近代汉语的上下线的划分是否看法一致?

?——答案是否定的。各家关于近代汉语的分期存在很多分歧。

◆近代汉语的分期存在很多分歧,分歧的原因是什么?

其原因就在于对于什么是口语和记录了多少口语才算是近代汉语意见不一致。

◆袁宾巧妙地解决了分歧。

首先,总结了汉语史学术界关于近代汉语的三点共同认识:

(一)大家都同意使用“近代汉语”这个称呼;

(二)大家都同意近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

(三)南宋、元代、明代、清代前半期是大家都能够同意的近代汉语时期。

其次,根据语言的两大特点(1.语言是一种既连续但又在渐变的社会现象。2.语言的变化是很缓慢的),提出了划分汉语史分期的两条原则。(一)确定主干部分的原则(二)前后阶段可以部分重叠的原则

划分汉语史分期的两条原则(包括这两条原则划分的依据)

(一)确定主干部分的原则

语言的渐变规律决定了汉语的发展是由非主干部分逐渐发展变化而进入主干部分。

当进入主干时期以后,它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的特点都已经表现得最充分、最典型、最成熟,以这个时期作为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就是最恰当的了。

对于近代汉语来说,南宋、元代、明代和清代前半期,则是大家都接受的近代汉语主干时期。

(二)前后阶段可以部分重叠的原则

重叠的部分也即非主干时期,非主干时期是从前一主干时期向后一主干时期过渡的时期,它既是前一阶段的晚期,也是后一阶段的早期。是前后两个语言时期的共管地带。

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

问题:是否能认为语言的主干时期最重要,非主干时期就不重要?

?把汉语分为主干时期和非主干时期是从解决汉语史分期角度着眼的,从汉语研究的角度说,其实并无主次之分,两个阶段同样重要。

多选题:从三个时段来了解近代汉语的语料情况。

一、早期语料(非主干时期)

(一)汉译佛经。(《百喻经》《六度集经》、《杂宝藏经》)

(二)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

(三)唐人传奇小说。(《游仙窟》《离魂记》《李娃传》《莺莺传》)

(四)王梵志、寒山、拾得等白话诗僧的通俗诗。

(五)唐代诗歌。

(六)敦煌文献——敦煌变文

注:这是按照三分法“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得出的结论。

二、主干时期语料

这个时期白话语料非常丰富多样,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如下。

(一)话本所谓“话本”就是说书人说书时所依据的底本,如《清平山堂话本》等。

(二)拟话本

文人模仿话本而改编、创作的供阅读用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如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南戏北曲剧本

北方(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流行的戏曲称“杂剧”《窦娥冤》《西厢记》《赵氏孤儿》等。

宋元以来流行于东南沿海的戏曲叫“南戏”,以当时的杭州为中心。如:《张协状元》、《拜月亭记》、《琵琶记》、《荊钗记》。

(四)长篇小说《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三遂平妖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等

(五)民歌时调《挂枝儿》、《山歌》

注意:话本、南戏北曲剧本和长篇小说等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汉语进入了主干时期。

主干时期语料:(一)话本(二)拟话本(三)南戏北曲剧本(四)长篇小说(五)民歌时调

三、晚期语料(非主干时期)

(一)长篇小说

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二)讲唱文学

弹词《再生缘》

近代汉语晚期的语料又可以视为现代汉语早期的语料,为什么?

因为近代汉语的晚期实际也就是现代汉语的早期,这是一段汉语中的重叠时期,属于前后两个时期的共管地带。它们体现了汉语从近代向现代过渡的轨迹。

问答题:一、为什么要强调近代汉语在汉语发展史上的独立地位?

第一、从时间上看,近代汉语的主干时期长达六个世纪,加上前后两个非主干时期总共约为十个世纪。把这么漫长的一段时间划归古代汉语或现代汉语,作为它们的附庸,显然都是不恰当的。

第二、事实上,近代汉语无论在语音还是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不同于古代汉语,也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因此有必要把它独立出来研究。(

词汇方面,《红楼梦》中的“妥协”一词有多种意义和用法,可以指准备停当、稳妥恰当、合适恰当。而在现代汉语中只有一个义项:“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在现代汉语中意义变得单纯了。这说明了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语方面的差异

语音方面,也有特点,如明代戏曲《红梅记》中有平声和入声互相押韵的例子,这在古代汉语中是绝对不允许的,说明北方地区入声消失了。

语法方面,近代汉语也很有特色,如出现了“俺”、“咱”等新的人称代词。

因此有必要把它独立出来研究。

二、应该怎样认识在近代汉语时期出现的大量文言文?它们是否也属于近代汉语语料?P17

近代汉语是以记录口语为主要特征的,这些用文言文写成的文章,从语言上来说都是仿古作品,没能反映出当时的真实口语状况,虽然作者有意无意地也会在文章中留下少量口语记录,但总体来说,它们不能算是近代汉语的文献,仍属于古代汉语在书面上的延续,而应归入古代汉语的范畴。

所以,唐宋八大家写的典雅的文言文、清代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虽然都属于近代汉语时期,但都是古代汉语的语料,不能算作近代汉语语料。

一、佛教的传入对近代汉语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第一、佛教文化对近代汉语的影响最首先表现在为汉语带来了带来大量外来词。如“菩萨、方便、欢喜、信心、火坑”等词都和佛教的传入有关

第二、佛教的翻译使口语与书面语开始结合。为了宣传佛教,使目不识丁的平民百姓也能听懂,僧人在翻译外来佛经时不得不放弃典雅的古文,而采用跟当时口语十分接近的文体。

第三、第三、佛教传入使大量记录口语的禅宗语录大量出现。由于两汉魏晋以后,汉语口语与书面语越来越脱节,记录口语的文献就几乎看不到了。这种现状到禅宗语录的出现才被打破。如《六祖坛经》。

第四、佛教传入、禅宗语录的出现进而影响到宋儒语录的出现。宋代,程朱理学家们,为了弘扬理学,讲学之风空前兴旺发达,产生了一批口语性较强的语录著作,如程颢、程颐的“二程语录”和朱熹的《朱子语类》等。第五、促使俗讲、变文的出现。俗讲以说唱的形式向群众讲唱佛经故事以及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变文则是唐代寺院和民间流行的“俗讲”的产物。俗讲变文的出现和佛教的传入关系密切。《敦煌变文》

第六、促使了反切注音法的产生和汉语音韵学的萌芽。P25

汉代以前——直音法、譬况法。

由于印度文化输入,佛教传入,当时信佛法的人日多,佛经翻译兴盛,一般学士文人,从印度梵文和汉字的对比中,通悟了拼音学理,於是他们根据梵文的音理,来分析汉字的读音,分析出汉字字音的声和韵,又用两个汉字来表示声和韵,并用二合音的形式作为一种新的注音方法,这样就形成了反切。

汉语声母和韵母的发现以及汉语音韵学的产生,都与印度梵文的传入有直接的关系。

二、唐宋时代大城市的出现、市民阶层的产生对近代汉语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关系?P31——36

第一、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兴旺,直接导致城市人口的剧增,市民阶层的出现,于是产生了一大批城市艺人以满足市民阶层精神生活的需要;

第二、说书、戏曲、讲唱艺术因此获得极大发展。

第三、印刷术的出现推动了书籍的传播。使仅运用于口头的近代汉语大量书面化,又更加速了近代汉语的传播和完善。另一方面,也能起到规范口语的作用。

三、举例说明伴随着科举制度产生了哪些新的词语?又有哪些古代汉语中的旧词语在科举制度中获得了新的意义?37

与科举制度有关的词语,有些是新词语,如:县试、乡试、会试、殿试、状元、探花、登科记、破天荒、破题。有些是古代汉语中的旧词语在科举制度中获得了新的意义(注意:不是新词而是新义)。如:秀才:本是汉代本来是“优秀人才”的意思。汉代指察举制度中所举荐人才中的一门。到科举考试中却沦为获最低一级资格的考生的称呼。

举人:古代汉语:推举,选拔人才。亦指所举之人材。近代汉语:隋、唐、宋三代,被地方推举而赴京都应科举考试者。明清两代称乡试录取者。

小知识点(选择、改错)

1.中国有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传入,一是清朝及民国初期西学东渐,一是自汉代开始的长达近千年的古印度的佛教文化的传入。

2.大辣酥(塔剌孙)

西门庆问道:“干娘,间壁卖甚么?”王婆道:“他家卖拖蒸河漏子,热烫温和大辣酥。”(水浒传)

——蒙语“黄酒”的音译。

3.北方汉语中产生出了第一人称复数的排除式(俺)和包括式(咱)的区分。袁宾认为这是受了北方阿尔泰语系的契丹语或女真语影响的结果。

4.和印刷有关的新词:版口、边栏、鱼尾、象鼻、坊刻、家刻。(p37)

5.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的。

6.了解那些词语反映了文化娱乐活动(也即说书、戏曲、讲唱艺术)在民间的发展。或者说由于文化娱乐活动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新词。新词的含义是什么?

说话:也就是后代的“说书”。这种讲唱艺术十分兴旺。

话本:就是说书人说书时所依据的底本

瓦子、勾栏:宋代文化娱乐活动的地方。

书会:是说书人、话本作者、杂剧艺人、编剧的同行组织。

楔子:戏曲、小说的引子。

另如:杂剧,等。

这些新词语,反映了文化娱乐活动(也即说书、戏曲、讲唱艺术)在民间的发展对近代汉语词语的影响。

记录口语是近代汉语的最主要特征。

近代汉语文献类型是按照反映口语的程度进行分类的。

由于近代汉语文献众多,它们反映口语的程度相差很大,按照反映口语程度的不同,可将它们分为三类(多选)一)充分反映口语:

(二)对口语有所反映,但不甚充分,多半是半文半白、文白相间。

(三)略有反映,即基本用文言写成,偶尔使用口语词或口语句子。

(一)充分反映口语:

1.元明时期的短篇、长篇小说。

短篇如三言、二拍;长篇如《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等。

2.元代杂剧中的人物对白部分

3.禅宗语录

(二)对口语有所反映,但不甚充分,多半是半文半白、文白相间。这类文献可以《三国演义》作为典型的代表。(三)略有反映,即基本用文言写成,偶尔使用口语词或口语句子。如《梦溪笔谈》、《北梦琐言》等。

小知识点:

近代汉语文献语言有三个显著特征,即口语性、地域性、时代性。

地域性(选择题)

?地域性:近代汉语文献语言往往带有方言色彩,反映了口语的地域性。

?近代汉语敦煌俗文学作品多反映西北地区的口语;

?金代诸宫调反映燕京一代口语;

?宋、元、明时的南戏反映浙江地区的江南口语;

?元杂剧——北方口语;

?《金瓶梅》、《醒世姻缘传》带有山东方言色彩。

方言词举例:跑兔子:

?月娘瞅了一眼,说道:“拔了萝卜地皮宽。交他去了,省的他在这里跑兔子一般。原不是听佛法的人!”(《金瓶梅》50回)

?——指山东、苏北一带的人们,出于忌讳,便把兔子的发情,称作“跑兔子”。

?另有:猫的发情------“叫猫”

时代性:体现了语言的时间性。

?“出场”在清代是“上场演出”的意思,在宋代却是“结束”的意思。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P57

?——词义演变,语言的时间性。

“出场”为什么能表示“结束”意义呢?——这与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有关。科举考试有入场与出场。入场是进入考场,当然是开始;而出场是考试完毕出考场,于是引申为结束、结尾。

名词解释:

【夺文】指传抄时漏脱了文字。

【衍文】指传抄时误添了文字。

【错简】指抄录时前后句段颠倒混乱等情况。

一、穷尽调查法

定义:在一定数量的文献范围内对某种语言现象进行穷尽式地、没有遗漏地调查,就是穷尽调查。

语言研究中,穷尽调查是很重要的。语言学界流传一句很有道理的话—————说有易,说无难。

1.穷尽调查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不但能说“有”,还能大胆地说“无”。

二、抽样调查法77

定义:在一种著作中任意选取部分篇幅作语言调查,称为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后在下结论时要谨慎,防止以偏概全。一般来说,抽样调查只能证明“有”某种语言现象而不能证明“没有”某种语言现象。

殿直把那简帖儿和两件物事度与浑家看。句中“度”的意思是?——递交

帮(P81)1.曹正、杨志紧紧地帮着鲁智深到阶下。(17回)

2.阮小二便去帮住杜迁,阮小五帮住宋万,阮小七帮住朱贵……杜迁、宋万、朱贵本待要向前来劝,被这几个仅仅帮着,那里敢动?(19回)

3.阎婆只怕宋江走去,便帮在身边坐了。(21回)

——“帮”不是“帮忙”,而是“紧靠着”或者是“用手紧紧抓住”的意思。

头脑儿

?1.何太监道:“不消小杯了。我晓的大人朝下来,天气寒冷,拿个小盏来,没甚肴馔,亵渎大人,且吃个头脑儿罢。”《金瓶梅》(70回)

?2.何千户又预备头脑小席,大盘大碗,齐齐整整,连手下人饱餐一顿。《金瓶梅》(70回)

?所谓“头脑”,是山西的传统补品。

语言研究中的“三新”与三个层次。(P92)

从事科学研究最鼓励出现“三新”——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

科研结果的三个层次————创新、勘谬、补缺。

问答题:一、传统的汉语言文字学有哪几大分支,这些分支分别由哪几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为代表。P95 ?传统的汉语言文字学分为三大分支,包括训诂学、文字学和音韵学。

?训诂学产生最早,西汉学者注释古书就是训诂学的具体体现,战国末期出现的《尔雅》是第一部归纳词义的专门的训诂工具书。此后就产生了《广雅》、《小尔雅》等一系列的雅书。它们都属于训诂学的范畴。

?文字学则以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为标志。许慎从解释字形入手,讲解一个汉字的结构和意义,有的还加以注音。从此产生了“文字学”这门学科。

?音韵学产生最晚。是在近代汉语时期才完全建立起来的。以《切韵》、《广韵》、以及后来的《中原音韵》为代表。

?音韵学的概念:汉语音韵学是以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语音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汉字字音及其演变的一门学科,它是汉语史的分支学科。

二、传统音韵学又可细分为哪几个分支?主要研究些什么内容(大问答题)P95

传统音韵学分为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三个分支。

古音学主要研究以《诗经》为代表的上古音,这当然属于古代汉语的范畴。

今音学以研究唐宋语音为主。这个时期的语音研究条件最好,因为从六朝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韵书,清楚地记载

了某个字在当时的语音状况。最典型的韵书就是隋代陆法言编撰的《切韵》,到了唐代则由孙愐等人扩展为《唐韵》,到了宋代则由陈彭年、丘雍等人奉命再次扩充成为《广韵》,此书完整地流传至今。成为后人研究隋唐语音的极为重要的资料。此后历朝韵书不断,但多数仍沿袭《切韵》体系,顶多只是作点修修补补,直到元代周德清撰写《中原音韵》,才完全按照当然的实际语音来加以记载和描写。(名词解释)

等韵学主要研究唐语音及以后时期(元明清)的语音,它的最大特点是以图表的方式来体现声韵调的配合关系。音韵学的具体内容(教材95-96)

?古音学----以《诗经》为代表的上古音,属古代汉语

?

传统

的今音学----以《切韵》为代表的唐宋语音

音韵学

?等韵学----以图表形式研究汉语声韵配合关系

三、近代汉语的声韵调(P93)

?声母----汉语音节的开头部分,一般由辅音充当。

汉语

语音韵母----汉语音节声母后面的部分

三要素

?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

1、声母的名称

近代汉语时期称声母为“字母”,又叫“声纽”,或简称“纽”。

2、声母的创制。

第一个研究汉语声母的人是唐代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沙门守温】,他创制30字母(后面发展为36字母),就是用一个汉字来代表一个声母。他制作出了一个字母表,就叫作“30字母表”。

因为是和尚创制的,这也说明汉语语音研究的发展和深入与佛教、佛经的传入有关。

36字母也就意味着唐代的汉语中共有36个声母。

这36字母代表了近代汉语早期的声母情况。

.声母的分析(p105)

(1)按发音部位进行分析

对36个声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可以按照发音部位把它们分为五类,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这就是音韵学中所说的“五音”。【名词解释】

?五音:

唇音:帮、滂、并、明、非、敷、奉、微

舌音:端、透、定、泥、知、彻、澄、娘、来

齿音: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禪、日

牙音:见、溪、群、疑

喉音:影、晓、匣、喻

?五音分类法、七音分类法、十音分类法;都是按照发音部位来分的

(2)按发音方法进行分析

对于发音方法,古人也是有一定的认识的。

声母又分清浊,古人对此也是有清醒认识的。所谓“清浊”就是:

发声时声带不颤动的叫清声母;

发声时声带颤动的叫浊声母。

(二)近代汉语的韵母

韵母,也叫韵。汉语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古书称韵而不称韵母。

在我国古代“韵”的概念往往比较模糊。

从现代语音学角度来观察,韵母还可细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

1、古书中的“韵”与现代汉语的韵母有别

?(1)唐宋韵书中的韵,一般指韵腹和韵尾,还包括声调(即声调不同,就算韵不同。)例如在《广韵》里,“东”、“董”、“送”就是三个不同的韵,而在今天看来,它们仅是声调的差异,韵母实际是同一个。

?(2)古人不太考虑介音的有无(即有无介音都算是同一个韵)。例如huān(欢)、hān(酣)、xiān(先)在古人看来都应该属于同一个韵an,而在今天看来由于介音的有无应该细分为三个不同的韵母。

2.唐宋韵书介绍。

(1)《切韵》、《唐韵》、《广韵》

隋代陆法言著《切韵》,唐代孙愐奉命扩充为《唐韵》,宋代陈彭年、邱雍等再奉命扩充为《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实际上是对《切韵》的扩充,仍沿袭《切韵》体系。现在已经看不到《切韵》和《唐韵》,但《广韵》却完整地流传至今。

《广韵》音系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读书音,主要从书面材料出发来研究语音。成为后人研究隋唐语音的极为重要的资料。

《广韵》按照“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排列所有的字,把它们中属于同一韵的字放在一起。按照它的分法,唐宋时期共有206韵。每一韵用一个字代表,共用206个汉字。[1] 《广韵》的206韵如果不考虑声调因素,实际上只有61韵部。

[1]当然,当这些汉字作为韵母的代表时,就不考虑它前面还存在着的声母。

(2)《中原音韵》【名词解释】

元代周德清撰写《中原音韵》,如实反映了以元大都为代表的北方方言的语音状况。由于《中原音韵》主要反映的是广大的北方地区的语音,所以又称《中原音韵》为“北音韵书”。这本韵书中声、韵、调都呈现出新的面貌。

(3)《广韵》和《中原音韵》分别反映了什么时代的语音?这两部韵书的语音系统是否相同?(问答)《广韵》实际上是对《切韵》的扩充,仍沿袭《切韵》体系,《切韵》反映的是隋唐时代的语音,作者陆法言是隋朝年间的人。所以,《广韵》音系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语音。

《中原音韵》由元代周德清撰写,反映了当时以元大都为代表的北方方言的语音状况。

这两部韵书的语音系统不同。《广韵》反映唐宋时期的读书音,主要从书面材料出发来研究语音。后者反映了当时以元大都为代表北方地区的口语语音,开创了研究语音的新的途径。

3.韵母的分类

?(1)根据韵尾的不同分类

?近代汉语的韵尾,大概有四种情况:

? 1.鼻音韵尾(-m,-n,- ng )

? 2.塞音韵尾(-p,-t,-k)

? 3.元音韵尾(-i,-u)

? 4.无韵尾(即音节最后音素是主要元音)

?

1.阴声韵:元音韵尾(-i、-u)或无韵尾

2.阳声韵:鼻音韵尾(-m、-n、- ng )

3.入声韵:塞音韵尾(-p、-t、-k)

(2)根据近代汉语的韵头(介音)分类。(教材P115)

唐宋时代的语音学家没有注意到介音的有无。

但元明以后语音学家对韵头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四呼

?开口呼:没有韵头,主要元音不是[i] [u] [y],例如bao pa bo san之类音节。

?齐齿呼:韵头是[i],或者主要元音是[i],例如bian、biao 、ji、li、xi之类音节。

?合口呼:韵头是[u],或者主要元音是[u],例如zhuan luan su bu pu之类的音节。

?撮口呼:韵头是[y],或者主要元音是[y],例如xuan quan lǘju等音节。

“四呼”就是以介音的有无或是什么样的介音而区分的。

(题型可以是名词解释,如开口呼、撮口呼等的定义。也可以是填空题和选择题。)

(三)声调

?声调就是“贯穿整个音节的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

?唐宋以来的各种韵书,基本都按平、上、去、入四声分类。

1.四声有哪两种分类?分类有什么意义?(问答)

?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有两种分类法:

?(1)将平声独立分为一类,就叫“平声”,其余“上去入”三声合称“仄声”。

?(2)“平上去”三声合称舒声,因为它们发音时较为舒缓;而将“入”声称为促声,因为发入声音时一定是短促的、急促的。

?第一种分类“平、仄”意义尤其重大,因为沈约等人一开始就把平仄知识运用到了当时的诗歌创作中,利用平仄交替而产生出了“永明体”诗歌,提出了所谓四声八病说,后来发展成为唐代的格律诗、宋代的词谱、元代的元曲,这些非常优美的文学形式,都是要讲究平仄的。如果没有四声的发现,没有平仄的分类,就没有这些文学形式,那恐怕中国文学史都要改写了。【了解】

(四)反切

?反切出现以前的几种注音方法:

?直音法就是用一个读音完全相同的字来注音。如“毕音必”、“畔音叛”。

?譬况法是先举出某个字音来,然后用打比方的办法说明在这个字基础上发音时还另外加上一些变化。有急言、缓言、短言、内言等说法。这两种注音法都有很大局限。

?举例说明反切是什么,反切的原理和原则。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式,是用两个汉字注出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这种注音方法汉末才出现。

?(1)同,徒红切。

?同,被切字;“徒”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红”,反切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和声调相同。

?也即取“徒”的声母t,“红”的韵母和声调ónɡ相拼,即t+ ónɡ=t ónɡ。

?(2)当孤切。

?——都dū

?都,当孤切。“都”是被切字,“当”是反切上字,“孤”是反切下字。d+ū=dū

?(3)始锐反

?sh+uì=shuì税

?取“始”的声母sh,加上“锐”的韵母和声调-uì相拼。

?反切的原理:取反切上字的声母(不顾及它的韵母与声调),和反切下字的韵母和上调(不顾及它的声母),拼合成被切字的读音。

?反切的原则:上字要跟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要跟反切字的韵母部分相同(韵母部分包括介音、元音、

韵尾和声调)。

元代周德清撰写了《中原音韵》,如实反映了描写了以元大都为代表的北方方言的语音状况,所以人们自

然以《中原音韵》为代表来介绍近代汉语中后期的语音。《中原音韵》不是按照前代韵书来进行修修补补。

因此在他的韵书里,声、韵、调都呈现出新的面貌来。

近代汉语语音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一个由繁趋简的过程。

周德清在声调方面也有惊人的发现: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平分阴阳”:原来的平声就变成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了。

隋唐时候的入声字,在《中原音韵》中被归入平声、上声和去声。

从结构角度来看,词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

词的结构

一、单纯词

由两个或多个音节组成,但只含一个构词单位(或称词素)的词,包括叠音词、连绵词、象声词和译音词。 单纯词虽然只含有一个词素,但除了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外,单纯词可以有两个或多个音节组成。可以细分为如下几类:

(一)叠音词(模拟声音的叠音词放在“象声词”中讲)

词 单纯词

合成词

复音节词 单音节词 译音词 象声词

叠音词 连绵词

加缀式 联合式

偏正式

主谓式

动宾式

动补式

纳纳——广大包容的样子。

刀刀(“叨叨”)——话语罗嗦的样子

(二)连绵词【名词解释】

连绵词是汉语中固有的双音词。它的特点就是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因此两个音节不能分开,一定要连在一起才能表达一个概念。(连绵词的两个音节之间往往具有语音上的联系,如声母相同(双声)或者韵相同(叠韵),也有少数既不双声也不叠韵的连绵词。)

1.双声的连绵词

尴尬、蹊跷(跷蹊)、喽啰等

虏守元帅……指襄阳城曰:“赵(指当时襄阳守将赵淳)大娄罗,摆布得好!”(《襄阳守城录》)(喽啰:聪明能干、聪明干练。)121页

2、叠韵的连绵词:踉跄

3、既不双声也不叠韵的连绵词:囫囵、妯娌

(三)象声词

呀呀、哇哇、嘈嘈、切切、喃喃、哈哈

——同时也是叠音词,因为是模拟声音的,所以放在这里讲

呢喃、啁啾、丁泠、咕咚(同时也是连绵词,因为是模拟声音的,所以放在这里讲)

古鲁鲁、各剌剌、朴簌簌、可礚擦

(四)译音词

大辣酥(也写作“答剌苏”或“打剌孙)

———蒙语译音词,黄酒

二、合成词

合成词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的词。主要是双音节词。两个词素按照不同结合方式构成,分为如下六类:(一)加缀式(二)联合式(三)偏正式(四)主谓式(五)动宾式(六)动补式

1.加前缀的合成词

前缀(词头)不能单独运用,只能作为词的构成材料,起构成双音节和表明词性的作用。

常见的有“阿、兀、老、打、所、有”等词头。

阿~:、阿那、阿谁

兀~:那、兀谁

老~:、老鼠、老虎、老刘、老张

打~:词头

①唯有十八高人,缄口围炉打坐。(《五灯会元》卷十六)

②这大相国寺里知寺厮认,留苦行在此间打化香油钱。(《清平山堂话本·简帖和尚》)

③(宋四公)把点茶老儿的儿子衣服,打换穿着,……(《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佛教》)

记住:“阿你、阿谁、兀那里、兀谁、老婆、老虎、打化、打换、所算、所买、有请、有忘”等。

2、加后缀的合成词:

近代汉语的后缀比前缀多,除了从古代汉语沿用下来的“子”、“儿”、“头”等后缀外。

常见的有“家、老、可、当、地、生”等词尾。

~老(名词词尾。):见于宋元时代的市语行话,表示人物、器物和身体器官。

爪老——手听老——耳朵

~当(动词词尾)

多谢伊来问当俺。(《董西厢》)

~生(形容词、疑问代词等词词尾。):好生”

~可(副词词尾:“猛可”

?记住:“婆娘家、爪老、猛可、问当、坐地、贪生”之类。

(二)联合式

由两个词义相近、相同、相反、相类、相对的词以并列的方式组合成一个新词。

门户: 《儒林外史》第二回“你亲家自当了门户,时运也算走顺风。”

早晚:《颜氏家训·风操》:“尊侯早晚顾宅?”

——何日;几时;什么时候。

嘴舌——责怪、埋怨

(三)偏正式合成词

白衣——亦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

细人——奸细。

(四)主谓式

口滑——胃口大开,引申而指说话没遮拦,收不住口。

①一连吃了十来碗酒。吃得口滑,只顾要吃,那里肯住。(《水浒传》第4回)

②娃子家口滑,引出是非,无益有损。(《古今小说》)

头高——欲望大,要价高

①只是这行瘟的奴才头高,不知可说的下去?(《儒林外史》14回)

(五)动宾式

告身

而今空名大将军告身,只换得一醉。(《拍案惊奇》卷22——做官的文凭、凭证。

净手

趁口

文若虚是个乖人,趁口答应道:“只要有好价钱,为甚不卖?”(《拍案惊奇》卷1)

——顺着对方的话说下去

(六)动补式

说开(说明白,说定)

挣起

觑破

小结:单纯词:叠音词、连绵词、象声词、译音词。

合成词:加缀式、联合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动补式

学会分析复音词的结构。

既要知道这些词属于单纯词还是合成词,也要知道这些词属于单纯词或者是合成词中的哪一小类。

尴尬

兀谁

阿你

嘴舌

坐地

爪老

净手

白衣

妯娌

?阿郎

潇潇

辛苦

打换

点胸

细人

打化

门户

大辣酥

猛可

口滑

踌躇

彷徨

踌躇

仿佛

嘈嘈

哈哈

洋洋

心疼

说开

杀死

分析下列近代汉语词语的结构并解释。

它们是单纯词还是合成词,具体又属于哪一小类?

同步引申【名词解释】

同步引申就是:一对(一组)同义词的引申义也是同义的;或者一对反义词的引申用法也是相反的。

2. 同步引申用例分析

?惭——愧

?“惭”、“愧”这是一对同义词,都有表“羞愧”之义,又都引申出“感谢”的引申义出来。如:

?(1)其夜梦一人乌衣,从百许人来谢,曰:“仆不慎堕江,惭君济活。仆是虫王,君后若有急难之日,当见告语。”(《齐谐记》)

(2)子胥愧荷鱼人,哽咽悲啼不已。(同上)

“被”——“吃”

虚词也会出现同步引申现象。

表示被动

①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水浒传》16回)

②话说杨志当时在黄泥冈上,被取了生辰纲去,如何回转去见得梁中书。(同上)

表示“原因”

①棺材贴头上有字,又被那屋上没有瓦,雨淋下来,把字迹都剥落了,只有“大明”两字,第三字只得一横。(《儒林外史》23回)

②妇人道:“一言难尽。自从嫁得你哥哥,吃他忒善了,被人欺负,才到这里来。(《金瓶梅》1回)

向前——向后

“向前”和“向后”本来是两个相反的空间概念,引申而表时间后也是相反的:“向前”表“从前”,“向后”表“以后”。例如:

1.我向前在一老宿处,有个师僧同过夏。(《祖堂集·石霜和尚》)

2.汝向后不得怪著我。(同上)

二、词的影响义134页

?定义:词语的新义和旧义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即新产生的意义不是从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而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才产生的,此类新生义称为影响义。词语的影响义多数是由词语的搭配产生的。

如A、B两个词语经常搭配连用,由于受了B词意义的影响,A词可能具有B义,A词这个新生义即为影响义。

良久

问:“如何是西来祖教?”师良久,学人不敢进语。师令侍者去会和尚处,问:“和尚见南泉后如何?”会和尚良久,……(祖堂集·卷十七·岑和尚)

————“沉默”义

?良久,本来意思是“很久”。

?“良久”有“沉默”义的原因是经常与“沉默”、“默然”一类的词语连用,如:

③良久沉吟无别语(敦·捉季布变文)

④崔子玉见皇帝不道与官,心口思惟,良久不语。(敦·唐太宗入冥记)

一、出现了一批新词语表达新的概念

(一)伴随科举制度产生的新词语

状元、榜眼、探花、乡试、会试、殿试、八股、登科记

(二)伴随说书、戏曲、讲唱艺术等文化娱乐活动而产生的新词语141

如:“平话、话本、戏文、书会、瓦子、勾栏、楔子、入话、得胜头回”等新词语。

书会:

瓦子、勾栏:

得胜头回: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这个引子叫做。

楔子:

上面这些词各自的意思是什么,记住。参见第35张ppt

(三)伴随新的典章制度而出现的新词语

“和买、劄zha子、安置、投下、警迹人、站户、总甲”之类。142

(四)反映新的风俗习惯方面的词语。如“草刷儿、草帘儿、随身灯”之类。

(五)反映衣着方面新变化的词语。如“背子、直裰、两上领”之类。

(六)大量方言、俗语进入共同语中。如:黑甜——睡,入梦。三脚貓————不中用、不到家的功夫。

?翻译而来的佛教词语,如方便、因缘、投机、叫花、信心、火坑、境界、一尘不染、五体投地、不

可思议、借花献佛”等词语,都是佛教用语进入到汉语中。这些都是“宗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

?2.契丹、女真、蒙古等外族语言也随着这些民族入主中原而带到汉语中。如“大辣酥”指“黄酒”。

二、许多旧概念改用了新词语来表达149

?(一)有关身体的

?1.爪老——手。

?2.淥老——眼睛。

?3.听老——耳朵。

?4.六阳魁首——人头。

?(二)有关人物身份的

1.白身人——平民。

2.顶老——妓女。

3.盖老——丈夫。

4.院子——仆人。

不少古汉语中的官职名称被派上了新的用场。

?秀才、举人、博士、大夫、郎中、待诏、才人、员外(153)

秀才:

古代汉语“优秀人才”

近代汉语:在科举考试中,秀才沦为获最低一级资格的考生的称呼。

举人:

古代汉语“推举,选拔人才”

近代汉语(隋、唐、宋三代,被地方推举而赴京都应科举考试者。//明清两代称乡试录取。

郎中:

古代汉语:官名。始于战国。

近代汉语:称医生或卖药兼治病的人。

博士:

1.古代汉语:博通古今的人。古代学官名。

2.近代汉语:对具有某种技艺或专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的尊称,犹后世称人为师傅。酒博士

大夫

古代汉语:古职官名。

近代汉语:对于手工艺人的敬称。

(2)医生

待诏:

古代汉语:等待诏命。待命供奉内廷的人。

近代汉语:宋、元时对手工艺人尊称为待诏,因有医待诏、画待诏等名称。做皮鞋的待诏

头脑151

古代汉语:头颅、脑袋

近代汉语:对象,合适的人物。

?“闻知宅上小娘子要说亲,老媳妇特来。”计安道:“有甚好头脑,万望主盟。”(《警世通言》)门户151

古代汉语:——门扇、房屋墙院的出入出。

近代汉语:——近代汉语可指衙门的差役。

采150古代汉语:采摘、彩色

近代汉语:赌注。

一、词语的四种历史演变(重点)

(一)同一个词语在不同时期的意义发生了变化

1. 浑家——唐五代时指全家人:

——宋以后指妻子:

2.慚愧——古代为羞愧义。

——近代汉语却为“侥幸”、“运气好”之义,如:小姬叫声:“惭愧!也有这一掷该我赢的。”(《二刻拍案惊奇》卷8)

3.光棍——指专门从事欺骗活动的流氓、地痞、无赖之徒。

——后来指“单身汉;没有妻子的成年人。”

《拍案惊奇》“这地方有一个专一做不好事的光棍,名唤汪锡”中“光棍”的意思是?

(二)不但词义变化了,连词语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1.好不:

(1)者汉大痴,好不自知。(《敦煌变文》)

——以上的“好不”是“好+不”,属于否定式,意思是“很不”。其中的“好”是程度副词,好=很。

(2)他看见你,好不喜欢哩!他要娶你回去。(《初刻拍案惊奇》)

——例(2)“好不”=很,整个“好不”变成了一个表程度的副词,不能再拆分了。

(三)同一概念在不同时代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给歌妓艺人的赏钱,唐五代时称“缠头”,到宋代以后则改称“利市”了:

①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

②承业曰:“郎君缠头,皆出自承业俸禄。”缠头与今人说利市一般。(宋《五代史平话》)(四)词的意义没变,或基本没变,但词形发生了变化

“早晚”用来问时间:什么时候?

①我早晚许你念经?(《敦煌变文·庐山远公话》)

?后来变成了“多早晚”:

②多早晚升厅?多早晚退衙?(《元曲选·陈州粜米》)

?再合音而成为“多昝(咱)”

③好俺姐,这天多昝了,你往那里去呀?(《醒世姻缘传》73回)

早晚→多早晚→多昝(咱)

二、词语的地域差异

①江南俗语,问何物为“底物”,何事为“底事”,唐以来已入诗词。(《陔余丛考》)

①今江南俗,……医生尚称郎中,而北俗则称医生为大夫。(陆容《菽园杂记》)

?——以上两例反映了词语的地域差异

一、模式词语

?有些词语有一定的字数,其中有不变的字,有固定的组合模式,有固定的意义类型,这种类型还具有能产性,可以造出同样结构的词语。如“不A不B”式,可以造出同样结构的很多词语,不三不四、不前不后、不歪不斜。

1.不A不B

?不三不四、不僧不俗、不伶不利、不伦不类、不男不女

?——含有不合分寸、不合常理的否定意味。

?不暖不寒、不前不后、不歪不斜

?——刚好合适,恰如其分。

?有一定的字数,其中有不变的字,有固定的组合模式【不A不B 】,有固定的意义类型,这种类型还具有能产性,可以造出同样结构的词语。

2.“若A若B”式:

①一个不欣羡潘小官人美貌,如潘安再出。(第一卷)

?若大若小——无论大小,大大小小。

?若老若幼——无论年老年幼。

3.“七A八B”式:

?“七A八B”式表达的意义大都与“多”、“多而杂乱”的概念有关。

?七零八落、七手八脚、七嘴八舌、

?七横八竖、七上八落、七慌八乱

4.天A地B

①那小时不知天高地厚,信口胡说,如今再不敢说了。(《红楼梦》19回)

②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琵琶行》)

二、倒序词语

组成双音词的两个词素(或组成四音固定词组的两个双音词)的次序可以前后颠倒,颠倒后整个结构的意义并不改变的一组词语,就叫倒序词语

?把守——守把

①请兄长分一半头领,把守山寨。(水浒传63回)

②解珍、解宝守把山前第一关。(同上51回)

?命运——运命

①也只好看他自己的命运。(《红楼梦》81回)

②运命不通。(《武王伐纣平话》卷中)

?又如:

?整齐――齐整光明——明光和平——平和

?辛苦——苦辛闹热——热闹

三、倒反词语

?倒反词语是指那些不但有较为固定的与其字面意义相反的意义的词语,而且这类词语还往往具有一定的结构形式(即含有“不”“没”“无”等否定词却又不表否定)。这样的词语叫做倒反词语。

?不常——经常

?焦氏待婢仆们也十分宽恕,不常赏赐小东西。(《醒世恒言》卷27)

?不时常――时常、经常

?不时间——经常

?注意:有些模式词语同时也是倒反词语,如不A不B式。

?不端不正——很端正、十分端正

?不零不落——零零落落

?不偏不歪、不歪不正——很正

四、偏义词语

?定义:一个并列式结构的合成词语的意义偏向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没有词汇意义。这样的词语叫做偏义词语。

?缓急——偏义于急

?同州缓急,看兄弟的面皮相救援则个。

?大小——偏义于大

?出来的偌大小年纪:这个道七十,那个道八十,婆婆道九十。

?动止——偏义于动

?宋太公卧病在床,不能动止。

?褒贬——偏义于贬。

?(展昭)未免的才高必狂,艺高必傲,竟将咱家的湛卢剑褒贬的不像样子。

五、俗语

?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

?拔短梯——搬弄是非,过河拆桥。

?乌鸦嘴——说话不中听,讨人嫌。

?另起炉灶——另外搞一套。

?六、歇后语

?与古代汉语相比较,近代汉语在词汇方面呈现出怎样的新面貌?(问答)

?近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与古代汉语相比,近代汉语在词汇方面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

?(一)近代汉语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新词语表达新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量新生事物不断涌现,自然需要产生很多新词来表达。一般来说,新概念多半用新词语来表达。如伴随科举制度、书戏曲讲唱艺术、新的典章制度而出现的新词语,反映新的风俗习惯方面的词语,反映衣着方面新变化的词语,大量方言、俗语歇后语、偏义语、隐语、行业语、以及一大批外来词语也进入共同语中。

?(二)许多旧概念改用了新词语来表达

?文学创作中的求新求异思想导致有些人不用已有的旧词语而要创造出新词语来,例如:

?手用“爪老”表示,平民用“白身人”表示等。

?(三)有一些古汉语中的旧词语在近代汉语时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如近代汉语“采”有“赌注”之义;“头脑”有“对象,合适的人物门户”,“门户”有“官司”之义;“猪肝”有“房屋、居舍”之义。

?(四)从词语的内部结构来看,双音词、多音词的数量大大增加,出现了多种具有固定形式和能产性质的多音词语结构,如“不僧不俗”、“不荤不蔬”(不A不B),“挑三窝四”、“拿三搬四”(A三B四),“七肥八瘦”、“七断八续”(七A八B),等等。

?这些使近代汉语的词汇面貌焕然一新。

?词缀分前缀和后缀两种。

?一般来说,词缀是没有词汇意义的。词缀的作用,主要是使单音词双音化。

?近代汉语中常见的后缀比前缀多,常见的有:“子、头、儿、家、行、老、可、当、们、地、取、生”等。

?组成的词如“银子、长头、曲儿、婆娘家、伊行、爪老、猛可、问当、俺们、坐地、问取、贪生”之类。

(一)前缀(词头)(阿、兀、老、打、所、有)

?阿:阿谁、阿爷

?兀:兀那、兀谁

?老:老婆、老兄、老哥、老鼠、老虎、老刘、老张

?打:打睡、打坐、打化

?所:所算、所问

?题目:“所问”的中“所”是什么?“所”是词头或称前缀。

?“所问”结构是:加缀式合成词。

?(二)后缀(词尾)

?1.老

?“老”即可作前缀,也可作后缀。

?后缀“老”使用范围很窄,它只接在表人体或人的器官之类的名词后面,例如:

①听老——耳朵;

②躯老——身躯,身材

③淥老——眼睛;lù

④爪老——手。

?2.家

?“家”一般是接在人称代词或表人名词后面的后缀:

?僧家、老人家、奴家、自家、洒家。

?注意“大家”的词义变化:

?“大家”指“皇帝”。如:从荣退与杨思权谋曰:“大家左右有此等言语,我将废乎?”(《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平话》)

?“大家”指丈夫的母亲,婆婆。如:王问曰:“何事?”女对曰:“大家昨夜小不安适,使人往候。”

(《因话录》)

?3. 们

?重点:简要谈谈表示人称代词复数的后缀“们”的发展演变历程。

?“们”表人称代词的复数,但并非一开始就写成现在这个样子,而是经历了一个颇为漫长的自然选择和淘汰过程的。在唐代最先出现时是写作“弭”和“伟”的。宋代写作“懑”,也可写作瞒”“门”“每”,金元时代文献中写作“懑”、“每”的不少:宋代文献中已经大量见到“们”,之后“们(门)”字使用比较普遍。

?这几个字实际上表示同一个后缀,由于时代不同,书写习惯不同或方言读音不同而被记成不同的字。

?4. “哋”

?广州话中有个表示人称代词复数的“哋”字,蒋绍愚先生认为它是从中古的“等”字演变来的,和普通话中的“们”不完全相同。“哋”只能放在人称代词后面,如“我哋”、“你哋”,而不能放在普通名词后面,即不能说“先生哋”、“学生哋”,这也和古代“等”的用法一致,说明“哋”是从“等”演变来的。

改错题:“哋”是从“们”演变而来的。(错)

?5.当

?(1)多谢伊来问当俺。(《董西厢》)

?(2)好道理,不思仪,记当修行莫勇伊。(《欢喜国王缘》)

?“当”的性质?

?——“当”为动词后缀(词头)

代词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大类。

(一)第一人称代词

?1.“某”、“某甲”、“某乙”

①某名小娥,即向年瓦官寺中乞食孀妇也。(《初刻拍案惊奇》卷19)

②师曰:“你为甚么入于邪道?”曰:“甚么处是某甲入于邪道处?”(《五灯会元·迦叶佛》)

③婢女言道:“某乙莲花并总不卖,明日然灯佛到莲花城中供养世尊。”(《敦煌变文·不知名变文

(二)》)

?“某”、“某甲”、“某乙”,南方方言、北方方言中都有用例。

?2.儿

?女性用的第一人称。当说话对方并非自己父母时,也自称“儿”,这时的“儿”就应该属于第一人称代词。例如:

①不贪宠禄荣华,愿君知儿怀抱!(《伍子胥变文》

?3.奴(教材p221)

?“奴”在唐五代时是个男女尊卑都可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上至国王、皇上、下至奴婢、仆人,都可自称奴。例如:

①(董仲)遂走家中报慈父:“奴等因何没阿娘?”(敦煌变文·董永变文)

②皇帝宣问:“阿奴无得(德),槛(滥)处为军(君),……”(同上)

?宋代以后,“奴”就只作年轻女子的谦称了。

?——“奴”,充分体现了语言的时间性。

?4.具有方言色彩的第一代词。

?侬:吴方言。

?咱、洒家——这两个词都带有北方方言色彩。

?“洒家”似乎是山西人才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在《水浒传》中也只有鲁智深和杨志这两个山西人才这么说。在其他文献中很少见到这种自称。

?俺:《证俗文》卷十七:“北人称我曰俺。”

?5.现代北方话中第一人称复数的包括式和排除式。

?北方话用“我们”或“俺”表示排除式,不包括谈话的对方。用咱们或“咱”表示包括式,包括谈话的对方。

?这种区别早在金元时代的北方汉语就出现了。其实,汉语中原来是没有排除式和包括式的区分的,袁宾认为可能是汉语受北方阿尔泰语系的契丹语或女真语影响的结果。

(二)第二人称代词

?1.“你”的来源。

?“你”字从古代汉语的“尔”音变而导致字形也发生变化而来,是近代汉语中最常见的第二人称形式。

“恁”是“你”的另一种形式。

?2.您

?“您”在现代汉语中是第二人称的尊称,读音也变成了nín。但是在近代汉语时期,虽然也写作“您”,却不是作为尊称出现的。

(三)第三人称——他、伊、渠(佢)

?(1)“他”(p231)

?“其他”“别的”——“别人”——第三人称代词

?古代汉语里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到了唐代,才真正出现以“他”作第三人称的用法。

?(2)渠:p232-233

?“渠”,第三人称代词,由指示代词“其”演变而来的。

?“渠”主要见于唐宋文献,现代南方某些地区,如广州称“他”为“佢”,和近代汉语的“渠”有着历史渊

源关系。

?指示代词:近指和远指两类。

?1.这

?早期又可写作“者、遮”等。例如:

?(1)者汉大痴,好不自知。(《敦煌变文·燕子赋》)

?(2)虽然如此,汝亦须实到遮个田地始得。(《景德传灯录》)

?2.恁

?有时近指,有时远指。还可以作第二人称代词。

?1. “争”与“怎”:

?疑问代词“争”相当于“怎”,多见于近代汉语前半期(唐、宋、元)的作品中:

①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柳永《仙吕宫·迎新春》)

②争奈时运不通,功名未遂。(《窦娥冤》)

?宋元时代,文献里“怎”字大量出现,逐渐排挤、替代了“争”字。

?“怎”又可接后缀“生”而成为“怎生”,或接助词“的”成“怎的”。

①睡起无滋味,茶饭怎生咽?

②(贴惊介)小姐,怎的有这等方便呵?(十四)

?2.底

?“底”字在南朝乐府中作为询问代词:

①寒衣尚未了,郎唤侬底为?(《子夜四时歌·秋夜》)

②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杜甫《可惜》)

?1.从:

①桥下翻银滚雪般的水,流从石洞里去。(《水浒传》第四十二回)

近代汉语的介词“从”还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相当于“向”、“往”,这是近代汉语的特殊用法。

?2.向:

①风过处向那松树背后……扑地跳出一个吊睛白额锦毛大虫来。(《水浒传》)

②且说鲁达寻思,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水浒传》3回)

③李逵諕得大惊呆,忽向云端落下来。(《水浒传》53回)

?——“向”主要是表示“动作的对象或方向”,但近代汉语里,“向”还可以表示起点和由来,相当于“从。

?动作对象,都相当于后来的介词“向”。

?1.朱三问刘崇觅钱二百文,待去徐州救取刘文政。(《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平话》)

?2.在城有个蔡婆婆,我问他借了十两银子。(窦)

?4.在:(教材p246)

?近代汉语里介词“在”最常见的用法是表示处所,与现代汉语的用法相同。但在近代汉语里,介词“在”

还可以表示方向或到达的处所,比如:

?①从此改过前非,再不在金奴家去。

?②孙子在那里去了也?

?③亦且这些妇女们偏要在寺里来烧香拜佛。

?④他那双小脚儿野鸡溜子一般飞快跑在楼跟前。

?这种用法的“在”相当于往、到。

?5.去(246)

可以表示时间和地点,相当“在”或“从”;

①去枣槊shuò巷口一个小小底茶坊,开茶坊人唤做王二。

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3-模块一-现代汉语(一)

模块一-现代汉语(一)语文学科知识 考点精讲 二、汉字 1.形近字——以音辨形 适用于一些字形相近但读音不同的形近字。例如: 2.同音字——以义辨形 ①适用于音同音近形异字。 例如:各行其是——各行其事 不计其数——不记其数 ②适用于音同音近形近字。 例如:报仇——抱怨 飞驰——松弛 烦躁——干燥

3.成语——根据结构、来源、含义辨析字形。 对于并列结构或者互文手法的词语,可根据词的结构辨析 字形。 例如:惹是生非——惹事生非 名门望族——名门旺族 真题精讲 【例2018年上-真题】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以下题目。 读书·实践·收获 ①我曾为一段曼妙的钢琴曲所触动。那优雅的旋律深深地吸引重源普我,让我下决心投入了钢琴的学习。可未尝试多久我便发现,自己所演奏出的不过只是一个个拼凑而成的断音,尽管旋律可谓说耳,却始终无法打动人心。 ②抱着这样的烦恼,我翻开了《贝多芬传》。在书中,我仿佛看见了那个身影一贝多芬,身患重病却堅强地在琴前创作的身影。他的命运无疑是多舛的,可他却没有曲服,坚决而肯定地说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失聪并未阻止他在音乐路上的前行,他坚强地战胜病魔,作出了一篇又一篇經典的乐章。读到这儿,我的耳畔又一次响起了《命运交响曲》的旋律。此刻,这旋律是多么振撼激荡,比我之前所听过的每一次都要更加猛烈,每一个音符都重重地捶击在我的心头。我看到了与命运搏斗的贝多芬,与这旋律所结合,于我而言更加震动。不觉间,我早已泪流满面。 ③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便是我所要实现的能打动人心的旋律。我不仅学习了乐理,还懂得了要使音符充满情感,音乐才能更加饱满。 ④在书中,我得到了这样的收获。音乐不仅是音律的结合,更包含了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每一个演奏者对音乐的看法都不同,奏出的旋律的内涵也不同,是演奏者赋子了旋律第二次新生,让音乐有了灵魂。正因人对旋律的表达与理解产生了共鸣,旋律才能称之为真正的音乐,才能够触动人的内心。这便是书所教给我的道理。 问题: 17.请从第②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找出处病句, 分别改正。(8分) 18.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是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网校答案: 17.错别字:“曲服”改为“屈服”;”振撼"改为“震撼"。 病句: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便是我所要实现的能打动人心的旋律。 改为: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便是我想要学会的能打动人心的旋律。 【例2018年下-真题】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以下题目。 阅读,真好 ①有人喜欢唱歌,有人喜欢网游,有人喜欢吃吃喝喝。而我喜欢阅读。 ②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坐在书房里静静地看书,看天南海北的故事,和书中人物尽情交流。 ③阅读,它有一种吸引力,让我放松,让我快乐,让我坚强。

自考04729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资料

自考04729大学语文 复习资料.

[分享]自考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公共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言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应充分体现语言文学基础课的性质,注意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语言、写作等课程的区别,注意与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应用性文体写作课程相区别。在整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科体系中,《大学语文》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性文化基础教育职能。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在高中语文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学应考者的人文素养、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为学好各类高等教育专业和实施通才教育打下良好文化基础。 (一)学习、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现代人文精神。 (二)阅读、分析精选的古今中外作品名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 (三)借助精选名篇的潜移默化和示范效应,提高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写作能力。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作文三

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如下: 一、语言文学知识部分来源: (一)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需要出发,只对本教材中所出现的字词、语句的含义进行解释,不作语法方面的分析。(文言文) 1.解释常见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主要是辨识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解释含有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词组或短语。这些常见文言特殊句式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被动句式、倒序句式。 3.解释现代语体文中常见的疑难词语。 (二)文学知识 《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知识,主要指的是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考核,以每篇作品前的作者或专书简介为依据;文体基础知识考核,以教材中四篇文体简介文章中所涉及的知识为依据。 1.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内容,包括作者所属朝代或国别,重要作家的政治主张、文学主张、文学史地位和主要代表作。 2.阅读《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类别: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语言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雅学:《尔雅》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 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创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 如《小尔雅》、《广雅》、《通雅》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 2、小学:“小学”这个名词最初跟学校有关系的,《大戴礼记》云:“及太子少长,知 妃色,则入于小学。小学者所学之官也”;汉代小学指童蒙识字课,也即语言文字 方面的学问;隋唐时代小学概念扩大;唐代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 诂学的总称。 3、《切韵》:隋代陆法言所著,是韵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按四声分卷,共五卷;平 生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共分韵部193部,记音简略,先释义,后记音。 在汉语音韵学当中,《切韵》被看作是整个语音史的中枢,又是研究历代语音系统 和现代各方言因素的首要研究系统。 4、《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陈彭年等奉赦编撰,这是目前保留下来最早的, 最完整的韵书,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共分为五卷(平声分 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分206韵。 5、《干禄字书》:是唐中的一部正字书,作者颜元孙。干禄,求禄位,学好写字就能 求得禄位,是科举时代的字体标准。 6、《说文解字》: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简称《说文》,根据文字的形体, 创立540个部首。系统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是中国第一部即后代所说的字典。 7、因声求义:是传统的训诂方法之一,是指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来探求字义。 8、字书:字数是研究字形和根据字形以考证音义的书,包括(1)学童识字课本,如 《急就篇》等;(2)解释汉字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如(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梁)顾野王的《玉篇》,(宋)司马光等的《类篇》,(清)《康熙字典》等。(3) 刊正字书的书,如(唐)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宋)张有的《复古编》等。 9、秦代三书: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母敬的《博学篇》在历史上被称为 秦代三书。“秦代三书”的社会作用有两个:一是规范了文字书写形体,二是成就 了一部权威的蒙学知识教材。 10语文学: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注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文字的训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 11 语言学: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口语与书面语),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 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12 声调: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通常叫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13反切:古代的一种记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取上字之声母,用下字之韵母及声调,拼出被切字的读音。 14 《中原音韵》:元.周德清著,他认为“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名语,欲正名语 必思中原之音。”根据元朝的北曲用韵,把韵部分析归纳为19韵部。 15 《玉篇》:南朝梁.顾野王撰,是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是我 国第一部按部首分门别类的汉字字典。 16 大小徐:指徐铉、徐渭兄弟二人,两人俱精通文字,对说文有着重要的研究,号“大 小徐”。 17 籀文:古汉字中一种书体的名称,西周末和春秋初的文字,字体与秦篆相近,又称 “大篆”、“籀书”。 18 古文:指战国时期盛行于六国的文字。

现代汉语复习资料-吐血整理

现代汉语 第一章绪论 一、现代汉语 1现代汉语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语这个词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指现当代以来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民族共同语一一普通话和方言;狭义的现代汉语则仅指普通话 二、现代汉语七大方言 北方(北京话)、吴(苏州话)、湘(长沙话)、赣(南昌话)、客家(广东梅县话)、闽(福州话)、粤(广州话) 三、现代汉语的特点 1语音方面: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没有复辅音 (2)在音节中元音占优势 (3)有区别意义的声调 (4)音节总数有限,简短而明确 2、词汇方面 (1 )1?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 (2)广泛运用复合法构成新词 (3 )双音节词占优势 3、语法方面:汉语是分析性的语言,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类标志和词形变化,这就使现代汉语呈现出一系列的特点 (1)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2)语法(词法、句法)结构具有一致性 (3)词具有多功能性:某一类词往往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 (4 )词语组合受语义、语境的制约 (5)量词、语气词十分丰富:不同的名词所用的量词往往不同,语气词常出现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的细微差别 第二章语音 一、人的发音器官 肺和气管、喉头和声带、口腔和鼻腔 二、语音的物理性质(四要素) 1、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波的频率。音高在汉语里的作用非常重要。声调主要由音高构成,声调的高低能区别意义 2、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声波的振幅。振幅大,声音就强。而振幅的大小取决于发音时用力的大小 普通话里的轻声与音强有关 3、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时间。音量与音高、音强、音长有关。(汉语

现代汉语考点总结黄伯荣廖序东教材

三、现代汉语的主要特点 现代汉语的特点是根据比较,归纳总结出来的,比较的对象有: 历时比较:同古代汉语、近代汉语比较 共时比较:同世界其他民族语言比较 (一)语音特点 1,每1音节都有声调(声、韵、调是汉语音节3要素,其中声调是音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没有复辅音(辅音以清辅音为主,浊辅音只有m, l,r,n;而英语和古代汉语有) 3,元音占优势(任一音节必有韵母,任一韵母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元音) 4,没有入声(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有,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归并在平、上、去三个声调中,但一些方言中仍保留入声声调) (二)词汇特点 1,以单音节词根和根词为主; 2,双音节词占优势(汉语多采用词根复合构词法创造新词,双音节词具有音节对称和谐的美感) 3,多音节词语中四字格为主(与双音节词占优势有关,也与汉语偶数节律习惯有关) (三)语法特点 1,词形没有形态变化 2,复合词为主 3,量词丰富 4,存在兼类词(如动词兼名词等) 5,句法与词法的一致性(如:水土流失、提高等;该特点对汉语学习和使用提供了方便,但易出现词和短语划界限不清问题) 6,语序和虚词是主要语法手段(用相同词,语序不同意思不同,如:我要学—要我学;使用介词不同,意思不同,如:我把他打了—我被他打了) (四)语用不同 1,现代汉语具有意会性(求简明、达意,不一定求句子结构完整) 2,依靠语境相处歧义(如:咬死了猎人的狗) (五)修辞特点 1,采用汉字构形特点(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2,音节结构整齐(双声、叠韵、压韵、对偶等修辞格式都具有音节结构整齐的特点) 3,具有民族文化特色(歇后语、成语等) (六)信息处理特点 1,汉字属于大字符集(与拼音文字比,字型技术和标准化方面困难) 2,存在词语切分问题 3,存在词性标注问题 4,大陆、台湾的统一和规范(外用借词同源异形,常用词语也有区别) 二语音 一、汉语语音概说 (一)基本概念 1,音素最小的语音单位,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一个音节如果按音色的不同进一步划分,就会得到一个个最小的各有特色的单位,这就是音素。(如“老”可以划分出l, a ,o三个音素)音素可以分为:辅音和元音。 2,音节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人的听觉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段;每发一个音节时,发音器官的肌肉,特别是喉部肌肉都明显的紧张一下,每次肌肉的紧张度增而复减,就形成一个音节;一般来说一个汉字就代表一个音节。(也有例外,:“天儿” tianr) 三词汇 一、汉语词汇概说 (一)什么是词汇:语言里所有的词和固定用语的总汇。 (二)词汇单位: 1,语素 1.1 定义: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1.2 语素类型: (1)按音节分: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多音节语素 (2)按构词能力分: A :自由语素能独立成词 (特例有:了、吗、吧不能语其他语素组合成词) B:半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只能与其他语素自由组合,位置不固定如伟大、宏伟 C:不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时位置固定,如阿姨、第一、人们、记者 2,词 2.1 定义: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2.2 语素、字与词的关系: (1)一个字代表一个词,同时代表一个语素,如山、水 (2)两个以上的字表示一个词,其中的字各代表一个语素,如人民、建设、建设者等 (3)词由2个以上字表示,但各个字没意思,只表示一个音节,各自不代表语素,如:巧克力、玻璃 (4)一个字代表不同词,如:米饭厘米中的米,这样的字代表不同语素。(有同形同音,同形异音如:重,不同的读法也代表不同语素) (5)不同的字表示同一词,如展转——辗转 3,固定词组 3.1 专名 (1)专门词语,如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 ,机关名北京大学 ; (2)术语,如法律术语:地方性法规医学术语:病理切片行业语; (3)行业语,如摄影用语曝光量, 防红眼. 3.2 熟语:也叫固定结构,固定词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构造比词复杂,一般是短语或句子结构,但格式和构成成分比较固定,意义往往有整体性,一般也作语言建筑材料使用。 二、汉语词的构造 (一)单音词和复音词(按音节划分)

现代汉语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上) 一.绪论 1.现代汉语:汉语是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 代汉语分为多种方言和民族共同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语言特点:1.结构上,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材料,以语法 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2.功能上,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人与人的关系,语言是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一视同仁的为社会成员服务。 二是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语言是认知世界的工具。 3.现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口语是人们2口头上应用的语言,具有口语的 风格,特点是简短,疏放,有较多省略。书面语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语言,是以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也有与口语不同的风格,书面语趋于周密,严谨,结构完整,长句较多。 4.文学语言和书面语的区别: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以书面语的产生和演进为先决 条件。文学语言比一般的书面语更丰富,更具有表达力,文学语言不限于书面语,文学语言既有书面语形式,又有口语形式。作为标准语,文学语言正是以其典范性特征区别于一般的书面语和口语。 5.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全体通用的语言,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 们使用的语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有些方言是形成共同语的基础;在民族共同语形成之后,方言仍可以以共同语同时在很长的时间里存在。 6.方言形成的因素:1.社会历史地理因素:长期的小农经济,社会的分裂格局,人口 的迁徙,山川的阻隔;2.语言本身的因素:语言的发展不平衡,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 7.方言都具有语音结构系统、词汇结构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 交际的需要。 8.地方方言和共同语的联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方言的差异性表现在语音、词 汇、语法等各个方面,其中语音的差异最大,词汇次之,语法最小。 9.现代汉语的特点: 1.语音方面: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噪音少,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 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具体表现:1.没有复辅音;2.元音占优势; 3.音节整齐简洁; 4.有声调。 2.词汇方面:1.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2.构词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 3. 同音语素多。 3.语法方面:1.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不大用形态,主要用法语序和虚词;2. 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3.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4.量词和 语气词十分丰富。 二.语音 1.语音的性质:是语义的表达形式,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2.语音的物理属性: 1.音高:指的是声音的高低,他决定于发音体震动的快慢。在一定时间内震动的 快慢即指振动次数的多少,叫做“频率”。在一定时间内振动快,次数多,频率

汉语史期末复习资料

汉语史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节绪论(填空、简答) 一、研究汉语史的原则(填) 1.注意语言发展的时代特点 2.区分通例和特例 3.重视语言内部各要素的联系 二、研究汉语史的依据 1.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分为韵文(音韵)和散文(词汇和语法)两部分) 2.前人的研究成果 属于词汇词义研究的,有《尔雅》类,《方言》类,《释名》类等 属于字形字义研究,有《说文》《玉篇》等书 属于字音研究的,有《切韵》《广韵》《中原音韵》等韵书 3.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 外语借词包括外语里借汉语的词和汉语里借外语的词两种情况 4.现代汉语方言 三、研究汉语史的方法 1.归纳 2.比较 3.统一 4.证实 5.探源 6.转换 7.推演 8.系联

世纪,即商周秦汉时期,其中商为上古前期,周秦是上古中期,两汉是上古后期。 特点:(1)语音上,没有轻唇音;没有舌上音;前期和中期没有庄组声母;阴、阳、入三类韵母配合整齐;声调分平、入两大类,两类之中又各按音高和音长分为两类,没有去声。(2)词汇上,以单音词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复音词。(3)语法上,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代词宾语通常要放在动词前面;被动句通常用“于”“见”等虚词表示;实词缺乏一定的词类标志。 b)中古期从公元四世纪到公元十二世纪左右,即六朝唐宋时期,其中唐为中古中期,宋为中古后期。 特点:(1)语音上,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语音系统形成;平、上、去、入四声形成;轻唇音产生;舌上音产生;庄组声母和章组声母合并;大量古入字变为阴声。(2)词汇上,四声别义现象普遍加强;复音词大量增加;由于对外文化交流和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汉语词汇中增加了相当数量的外语

现代汉语考点

现代汉语 1.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 喻”。 a.功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 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印象。 b.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c.比喻的灵活用法:没有喻词的比喻;程度不等的比喻(强喻);否定方式的比喻(反喻)。 d.运用比喻要注意的问题:喻体必须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要注意思想感情;要区 意区分比喻和非比喻;运用比喻不一定拘泥于三种基本类型,要灵活多样使 用(倒喻、互喻、博喻、曲喻等)。 2. 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写或把人当做物写,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a.基本类型:拟人和拟物。 b.运用比拟注意的问题:必须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而感情又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 气氛;用来比拟的人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有相似和相近之点。【以上两者有某些相似点,都是两事物相比。比喻重在“喻”,一主一从;比拟重在“拟”,甲乙两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3. 借代: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密切相关的名称去替代。 【借喻和借代有相似之处。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往往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4. 拈连: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又叫“顺拈”。 拈连要注意的问题:要贴切自然;要注意甲乙事物在语义上必须有内在联系。 5. 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目的:深刻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感情态度,从而引起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6. 双关: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 彼。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借喻是以喻体代本体,说的是喻体,要表达的是本体事物,是比喻和被比喻的关系,目的在于使抽象深奥的事物表达得具体、生动、简洁;语义双关表达的是两种意思, 借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关顾两个事物,表里意思不一,目的在于收到含蓄委婉、 幽默风趣的效果。】 7. 仿词: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分音仿和 义仿。 8.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和句子来表达本意。也叫“倒反;反话”。 9. 婉曲: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 出来,也叫“婉转”。 【婉曲注重在故意回避某种说法,要说的话不直接说出来;双关着重有意影射某人某事,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婉曲是闪烁其词,用委婉的方式暗示出来,表现为意在言外, 需要人们从言语的外面去理解;双关把话都说完,同时关顾表里两层意思,言在 此而意在彼。】 辞格的综合运用(连用、兼用、套用)

现代汉语复习题2020(1)

现代汉语复习题2020 一、填空题 1.词类是指词的分类,汉语词类的划分是以为主要依据,汉语词类中实词是指,虚词是指。 2.兼语短语的兼语成分对前边的动词来说是,对后边的动词性成分来说是。 3.的修饰语叫定语,的修饰语是状语。 4.量词是,它可以分为、、三类。 5.存现句是表示在什么时间地点人或事物、、的句式,其基本结构是。 6.是把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或短语连接起来表达相关或相对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它分为:、、三种。 7.汉语里,大部分词能够这种词叫实词;有一部分词不能,它们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一定的,这种词叫虚词。 8.兼类词是形体、读音、词汇意义,但不同的词。 9.短语是的造句单位,是语义和语法上都能 的一组词。 10.句型是的类型,它是就的格式来说观察分析的。就句型来说,单句分为和两类,其中是最常见的句型。 11.锤炼词语一般从和两方面着手,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12.反语也叫,就是说的话同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正好。 13.句群又叫,它是由两个或几个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结构上各自独立的单句或复句组成。 14.从主语关系上看,主语可以分为施事主语、受事主语、。 15.根据结构关系,单句可分为主谓句和。 16.根据主谓句中谓语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主谓句分为四种,即名词谓

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和句。 17.由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称。 18.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成的句子。 19.在复句中用来连接分句并表明分句之间关系的连词、副词和短语,统称 。 20.句子的语气一般分为陈述、、祈使、感叹四种。 21.根据结构特点,疑问句可以分为是非问、特指问、、正反问。 22.就词性来说,“突然”是,“忽然”是。 23.就词性来说,“正在”是,“现在”则是。 24.从结构关系看,“他自己、西岳华山、校长蔡元培”等是短语。 25.“学校管理部门同志的想法”中的定语是。 26.从语义类别看,补语可以分为、、 、、、、七类。 27.“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中“是”是词,“他是老想着大伙儿”中的“是”是词。 28.“被”字句是受事主语句,用介词“被”引进的句式。 29.“除非水很浅,船才开不进来”是关系的复句。 30.语气词经常附着在句末,表示某种语气,普通话里最常见的语气词有。 31.“修辞”有三个含义:第一指;第二指;第三指。 32.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既有______又有______。 33.词语修辞就是指______的过程。 34.词语锤炼一般从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入手。二者______,______。 35.词语的色彩,一般是指词的______、______和。 36.现代汉语中的双声词、______、_______等在语言上都很富有表现力。 37.修辞上把意思相同或基本相同而风格色彩、修辞功能、表达效果方面存在细微差别的句式叫做______。 38.把结构不同,长短不齐的句子交错运用叫做____________。 39.双重否定句常见的格式有______、______等。

北大中文工具书考试复习题

第一章工具书的类型、结构和排检 第一节工具书的特征、类型及功用 工具书: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提供某方面的知识和资料,专供查阅的图书。 一、特征 1.编制目的上:查检性 2.内容材料上:概括性 3.材料编排上:易检性 二、类型 1.文种:中文、外文 2.学科内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3.编撰时代:古代、现代 4.刊印形式:书籍、期刊、单幅图片 5.功用: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类书、政书、年鉴、手册、书目、索引、文摘、表谱、图录 (1)字典 《说文解字》中国第一部以分析字形、探讨字体结构源流为主要内容的字书 《尔雅》第一部以训释字义词义为主要内容的训诂书{《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它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有的认为是周公所作,后来孔子及其弟子作过增补。后人大都认为是秦汉时人所作,经过代代相传,各有增益,在西汉时被整理加工而成。大约是秦汉间的学者,缀缉春秋战国秦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 《广韵》现存第一部完整的以归纳字音、探求声韵源流为主要内容的韵书(宋) 《康熙字典》首部以“字典”命名的字书 (2)词典:语文字典和词典、学科(百科)词典、专名词典 《国语词典》黎锦熙1937 首次按注音字母排列 《辞海》《辞源》首次创立“词条” (3)百科全书 综合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专科性《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 (4)类书:辑录古籍片段、整篇或整部著作,按类目或韵部编排的类似百科全书的大型工具书。但只罗列资料 (5)政书:记载典章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十通

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三通) 清官修《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 会典、会要 唐苏冕《会要》唐杨绍复《续会要》宋王溥《新编唐会要》(现存最早会要) 唐官修《唐六典》元《元典章》明《明会典》清《清会典》 (6)年鉴:汇集一年里重要的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 综合性《中国百科年鉴》 专科性《中国经济年鉴》 (7)手册:汇集某方面经常要查考的资料,放在手头随时备查 综合性《人民手册》 专业性《各国货币手册》 (8)书目: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记录书的名称、作者、卷册、版本、定价等情况,间或叙及学术源流、图书流传、内容得失、收藏情况等 (9)索引(引得、通检):汇集书报、文集内容。 书籍索引《十三经索引》 报刊索引《全国报刊索引》 (10)文摘(论文摘要):简明摘录论文观点。 (11)表谱:以编年或表格形式记载事物发展。 记载人物生平《陆游年谱》、历史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职官《历代职官表》、地理《历代疆域表》、学术《先秦学术年表》 编年是表谱的主要形式。 (12)图录:以图像表示事物形象。包括地图和其他图录。 三、功用 1.解释词语 2.了解图书内容 3.提供文献线索 4.掌握学术信息 5.获取各科知识 第二节工具书发展简况 一、春秋战国:对工具书的需要不迫切。 二、汉:经济文化发展,为工具书发展奠定基础。工具书开始出现,【说文解字】 三、魏晋南北朝:工具书有一定发展。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笔记整理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笔记整理 第一章语音 考试内容: 1)声母表: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送气不送气 2)韵母表:高低,前后,圆唇否 3)音节结构表 4)拼合规律表 5)变调的规则4条 一、普通话的定义:汉民族共同语 1)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2)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3)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二、语音概说 (一)语音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 2. 生理性质: 是由人体发音器官发出的 3. 社会性质: 要表达一定的意义 物理性质「音咼:指声音的咼低,v-1-t 宀十Hr-te 二?砧jk-1-t 4曰汉语声调 决定于发曰体振动的快慢。 音强: 指声音的强弱,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语调 音长: 指声音的长短,、/4 切、厶4 -PL 一4 rr—P【、匚?!I AA h牟彳轻声 决定于发曰体振动时间的久暂。 J 音色(音质):指声音的特色。 1 )发音体不同 (区分声母、韵母)2)发音方法不同 3 -)发音时共鸣器形状不同 (二)语音的单位 1 ?音素:最小的语音单位一元音:发音时气流不受阻 -辅音:发音时气流受阻 2 ?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一般来说,一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

3 .音位:是能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例:辅音和声母,元音和韵母是对等的概念吗?答:不是,因为元音,辅音;声母、韵母是从不同系统分的类。 1 )虽然声母由辅音充当,但有的辅音不作声母,只作韵尾,如: gu dig 中的“ ng” 2 )辅音n既可作声母,也可作韵尾。如n(Ti , n在音节开头是声母,在音节 末尾的n 是韵尾 韵母和元音也不相等 1 )韵母有的由单元音或复元音构成。 女口:t d, xi d , gu ai 2 )有的由元音带辅音构成 女口:g d n , g mg ,gu ① 例:“音位”和“音素”的区别 区别在于能否辨义:能辩义:音位;不能辩义:音素 如:n , l 在普通话中是不同音位,但在南京话中是同一音位,不同音素 例:判断音位个数 h cn和I印:共h ,1, a , n 4个音位 h cn和nd:共h , I, a 3个音位 (三)记音符号 1.汉语拼音方案 作用:1)给汉字注音 2 )作推广普通话的工具 2 .国际音标 1886 年,国际语音学会于伦敦制订。 原则:“一个音素一个符号,一个符号一个音素” 历年考题: 96年:加点字注音:漂浮pi①漂洗pi 0D 和平h e 附和h e

现代汉语上知识点总结

现代汉语上知识点总结 导读:1、古代中国人写诗歌都要求押韵。“韵”包括一个字音的主要元音和韵尾。凡是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就是同韵的字。把同韵的字放在一定的位置就叫押韵。 2、汉字字音有四声,这四声是:平、上、去、入。它们和现代汉语的四种声调不尽相同。 3、中国最早的字典是《尔雅》。《尔雅》的字是按意义分类的,全书共十九章。 4、中国按字的形体及偏旁编排的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研究中国文字学的主要参考书。后代研究此书的人很多,最著名有清人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5、《方言》是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书,作者是西汉的杨雄。全书将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共分析了九千多个汉字。 6、汉字由繁变简的四个主要途径:“代”、“换”、“省”、“承”。 7、汉语的书面形式,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取得了正式书面语资格。 8、中国的共同语,在中国大陆称“普通话”,在台湾称“国语”,在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称“华语”。三种称说,名称不同,实质相同。 9、1958年2月11日《汉语拼音方案》正式公布,它包括字母表、

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五个部分。 10、汉语普通话的音节一般有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要素。一个音节最多可以有四个音素,最少一个。如zhuāng(庄);ā(阿)。 11、成语是一种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意义具有稳定性, 结构具有凝固性。大多数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如:废寝忘食、愚公移山、亡羊补牢、一干二净。 12、惯用语是指人们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惯用语的主要特征是简明生动、通俗有趣。如:走后门、天晓得、巴不得、三七二十一。 13、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构成的,有完整意义和一定语调的句子叫复句,它所包含的单句叫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这种联系是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语序和关联词)来表示的。如: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可以改变咱们的计划。 14、按照分句之间的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型。联合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平等地连接起来的,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分不出主次。如:他一边喝茶,一边看电视。偏正复句是由偏句和正句构成的,正句是全句的主要意义所在,偏句 从种种关系上去说明、限制正句。如:风太大,所以比赛改期了。 15、在联合复句中,分句与分句之间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常见的有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四种。如: 阿里汉字不仅写得快,而且写得很工整。(递进关系) 这是卧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绪论 一、文化的概念、结构和传承 (一)文化和文明 1、文化的概念 中国:“文”本意指交错的纹理,引申为自然与社会纷繁复杂的事象; “化”本意为改易、生成与整理,含有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西方: “文化”本意为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后引申为对人类精神的培养化育。 “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 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统计从1871——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种,现在有两百余种甚至上千种。 梁启超、梁漱溟、钱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几种文化界说: 广义文化说: 凡是把社会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作为文化涵盖对象的文化定义。 “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977年版《辞海》

“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982年《现代汉语词典》 把文化涵盖对象限定在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方面的文化定义。 “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专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归结为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知识系统等等 文化多义兼容说 ”广义地说,指人类的活动方式几创造的物质、精神成果的总和。中义而言,它可以理解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也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如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法律、道德、伦理、习俗风尚等观念性的东西。狭义指人类的一般知识及运用文字的能力、水平等。“ 2、文化与文明 文化、文明同义说 施宜圆《中国文化辞典》1987年;袁方《社会学百科辞典》1991 认为文明与文化没有多大差别 文明大于文化说 钱学森、罗大冈”文明包括文化,而文化不能替代文明” 最早见“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 指社会生活光彩绚烂,其义包括文化 文化大于文明说 汪澍白“濬哲文明”——孔颖达《尚书·舜典》疏解:“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赋予文明以观照和传播人类所创造的整个

现代汉语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语言共同的属性: (1)从结构上看,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形式),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一种音译结合的符号系统。 (2)从功能上看, 人与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与客观世界:语言是认知世界的工具。 人与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利用语言积累知识、形成文化。 3.现代汉语两种形式:口语、书面语 (1)口语:简短、疏放,有较多省略。但是口语声音一发即逝,难于流传久远。时空受限。(2)书面语:周密严谨,结构完整,长句较多。 (3)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化的语言。文学语言比一般书面语更丰富,更具有表达力。并且不局限于书面语。包括书面形式和口语形式。 4.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 方言本身有一种完整的系统,都具有语音结构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 5.民族语和共同语的关系: 不是相互对立的。民族语的形成,普通话的推广,并不以方言的消失作为前提。共同语总是有条件有选择地从汉语方言中吸收一些有生命力的成分来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而全国各地的方言也都吸收了一些普通话的成分,日益向普通话靠拢。尽管如此,方言仍会长期存在,作为一个地区的交际工具而发挥作用。 6.七大主要方言区: (1)北方方言: A华北、东北方言: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一部分地区。B西北方言: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语言也是西北方言。 C西南方言: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南角等。 D江淮方言: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于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和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2)吴方言 上海市、江苏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南通小部分地区、浙江大部分。典型代表:苏州话。(3)湘方言,长沙话为代表。 (4)赣方言,南昌话为代表。江西大部分地区。 (5)客家方言,广东梅县话为代表。 (6)闽方言。福建厦门为代表。 (7)粤方言,广东话为代表。 7.现代汉语的特点: (一)语言方面:

现代汉语下册考点

第一节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体系 语法:是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语法含义:一个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另一个指语法学。 语法学:是研究、描写语法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 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的研究围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形变化(形态)。句法的研究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语法体系也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语法系统,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另一个含义是语法学体系,指语法学说的系统性。 二、语法的性质 三、语法单位和句法成分 1、语法单位:语法单位是能够表达一定语法意义的语言单位。 2、语法单位的分类:语素、词、短语、句子。 (1)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构词单位,是语言的备用单位。(2)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的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 (3)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 (4)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的单位。

句法成分:主语是谓语述的对象,谓语是述主语的。动语是支配、关涉后面的宾语成分。宾语是动作所支配、所关涉的对象。定语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状语是谓词(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补语是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后面的补充成分。 第二节词类概说 词类:语言学上所说的词类,只指词的语法分类,即为了弄清词的语法功能和用法、说明语句的组织规律而对词分的类。 划分词类的作用:语法研究的需要,教学和运用语言的需要,自然语言处理的需要 划分词类的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 形态标准:分为构形形态,例如重叠和构词形态,例如词缀。 1.句法功能标准: (1)词与词的组合能力。实词与另一类实词的组合能力;虚词依附实词 和短语的能力。 (2)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依据句法功能标准,首先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能够充当句子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是实词;不能够充当句子成分、只语法意义的词是虚词。 二、实词:名、动、形、数、量、代、副、拟声 (一)名词 1.名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的词。

现代汉语复习资料

现代汉语 一概念 1.现代汉语 ①广义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②狭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2.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3.语言 ①从结构上看,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形式),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 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②从功能上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思维工具。 4. 方言 方言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 5. 基础方言 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就叫做基础方言。 6. 语音 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负载一定意义的声音 7. 音高 音高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 由频率决定,汉语的声调主要与音高有关

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 由振幅决定,普通话的轻重音与音强有关 9. 音长 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 由振动时间决定,某些语言或方言的音长区别不同意义 10. 音色(音质) 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特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 11. 声调 声调是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 实质:调整音高变化 作用:区别意义 12. 调类 调类是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的类 13. 调值 调值指依附在音节里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的固定格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音值或读法。 阴平55 阳平35 上声214 去声51 14. 音节 音节是听话时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一般来说,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带调音节,有后缀“儿“字的是例外,是两个汉字读一个音节。

近代汉语研究期末复习(知识点完整整理)

近代汉语研究期末复习 第一章近代汉语的历史范围 一汉语的历史分期 (一)20世纪初,高本汉、钱玄同的分期: 1.(瑞典)高本汉: (1)《诗经》以前是太古汉语。 (2)《诗经》以后——东汉是上古汉语。 (3)六朝——唐是中古汉语。 (4)宋代是近古汉语。 (5)元明是老官话。 (《中国音韵学研究》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译) 2.钱玄同: 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现代 钱玄同《文字学音篇》1918年 以上都是从汉语语音的标准来明确“近代汉语”。 (二)王力先生的分期情况: 1.分期: (1)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2)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3)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4)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以语法为主要依据,结合语音演变。 判定近代汉语的依据: 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中消失; 2.-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3.入声在北方话中消失。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影响: 潘允中关于汉语史的分期: (1)上古时期:殷商——西汉(东汉是过渡时期) (2)中古时期:两晋——隋唐五代 (3)近代时期: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 (4)现代时期:“五四”运动以后 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太田辰夫《汉语史通考》(1988年)也赞成王力先生的意见 (三)吕叔湘分汉语史为两段: 1古代汉语以晚唐五代为界 2近代汉语现代汉语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 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自序》1984年 从文献语言反映实际口语的情况着眼。 (四)日本汉语家: 1汉以前是“上古”。 2六朝——唐末是“中古”或“中世”。 3宋元明是“近世”。 4清代是“近代”。 二、关于近代汉语的历史范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