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旧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对比分析及今后的发展走向

新旧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对比分析及今后的发展走向

新旧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对比分析及今后的发展走向
新旧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对比分析及今后的发展走向

新旧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对比分析

教育部2002年五月新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与原《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本)》相比变化很大。为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配合从2003年起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的改革举措,教育部组织专家对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进行调整,重新修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重新表述数学学科的教学目的,调整了课时。

本次大纲的修订,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当调整必修和选修内容的比例,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和弹性,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新大纲不再强调以学科为中心,不再把学科的完整性、严密性作为第一标准,而是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强调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实践环节大大增加,注重创新能力的测试与评估,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体现。

大纲修订的指导思想是“理念要新,操作要稳”。理念要新是指要体现时代特色和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操作要稳是指在原《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基础上不作大的改动,并配合从2003年起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的改革举措,既体现改革精神,又不搞大起大落。

修订的重点是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对教学内容作部分增加和删减、对教学要求也进行了调整。

现就新旧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差异作一简要的对比分析如下:

一、前言与教学目的

1、数学研究对象的范畴发生变化

旧大纲对数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是这样阐述的:“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新大纲则指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两者相比,新大纲在数学研究对象的范畴上,比旧大纲少用“现实世界”四个字。可见新大纲对数学的研究对象做出了新的界定,这一变化体现了对数学研究对象的新认识。前者所言的数学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数与形的关系,而后者所言不仅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随着时代发展,对“数量”“空间”两概念做出了更广义的解释,数量不仅仅是实数、复数,还有向量、张量、集合中的元等;空间也不只限于二维空间、三维空间,还有n维空间、无穷维空间以及某些结构的抽象空间等,使超现实的形式与关系也正成为数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

基于此,今天人们对数学这门科学的认识是:“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大纲较旧大纲在前言部分更清晰的阐述了数学的定义和广泛的应用,强调它具有“基础和特有的作用,是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进一步阐明高中数学课程在高中课程中的地位:“主要课程;基础;积极作用”。

关于教学目的

(1)、对知识进行了界定。

旧大纲统称数学知识,新大纲则明确提出四大板块的数学知识: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基础知识不再局限于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由此反映出来的数学基本技能及数学思想方法也界定在基础知识之中,它是显性知识中蕴含着的隐性知识。作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其思想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显得更为重要,这进一步体现数学的教育和文化价值。

(2)、对能力提法上有新的变化。

旧大纲提出四条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次是: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新大纲则提出几乎全新的六大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次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学交流能力,数学实践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能够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做出思考和判断)。新旧大纲相比,一是名称变化,将旧大纲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去掉“逻辑”二字,改为“思维能力”。这一改动扩大了思维能力的范畴,把过去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合并为思维能力,提高了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二是扩大了能力培养的范畴,加大了能力培养的力度,进一步体现时代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

(3)对教学层次的阐释与界定

新大纲对数学科教学目的提出了三个层面的要求。第一层面为知识教育层面,依次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第二层面为学生数学素质培养教育层面,分别是六大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能够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断。第三层面为非智力品质培养教育层面,分别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4)新增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1)、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的纳入大纲。它以思维能力作为前提和基础,具体要求是“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

为加强六大数学能力的培养,新大纲安排了四个实习作业,并在教学目标中,提出对各实习作业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强调要培养用数学的意识,即一方面应使学生通过背景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推理,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鼓励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2)、将“形成创新意识”写进教学目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为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新大纲增设“研究性课题”,要求每学期至少安排一个研究性课题,平均每个课题安排3个课时的教学时间。研究性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的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倡导从学生生活实际、生产实际自拟研究性课题。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启发学生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和钻研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四个层次,并对四个层次下了明确的定义。

二、关于教学内容

新大纲在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或教学内容的结构,都有很大的变化。

1、教学内容的安排

(1)、不再划分学科。

新教材依新大纲规定,把多项内容综合编写为一门数学课程,即将精选出来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初步知识综合为一门数学课,不再分代数、几何、平面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初步知识开设。综合为一门课有如下三方面好处:一是有利于精简教学内容,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二是有利于加强各部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三是有利于数学思想方

法的相互渗透。

(2)、课程的划分。

旧大纲将教学内容分为必学与选学内容两类,并作了相应的课时安排。新大纲中将课程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必修课,选修课I,选修课II。数学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共12项,其中第9项又分(A)、(B)两种方案,分别在高一、高二学习,每周4课时,除复习考试时间外,总授课时数为254课时。选修课I授课时数为27课时(比试验修订版减少11课时),选修课II授课时数为54课时(比试验修订版减少24课时)。它们与必修课的内容一起作为相应科目的高考内容;同时新大纲还规定了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时数,使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时间得到了保证。

2、教学内容的结构调整

数学必修课的11项内容主要是代数、几何(包括立几和平面解析几何)和概率初步知识三部分,考虑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这三部分内容大致按照代数、几何和概率初步的顺序相对集中安排。集合与简易逻辑作为中学数学的基础和数学语言,安排在教材的首章。接下来第一部分是代数的内容,包括函数、数列、三角函数三章。因为数列可以看成以正整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值的排列,与函数关系密切,内容又比较简单,所以将数列由原来在高二学习提前到高一。第二部分是几何的内容,包括直线和圆的方程,圆锥曲线方程,直线、平面和简单几何体三章,由于近年来反映立体几何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反映立体几何难学,所以本着先易后难,先平面后空间的顺序,先学习平面解析几何的两项内容,然后再学习空间图形部分。平面向量是属于几何的内容,它是连接代数与几何的结合点,为了便于应用,将这一项安排在代数与几何中间。第三部分为概率的内容,包括排列与组合、概率。排列、组合及二项式定理的内容可以作为概率的预备知识,与概率合并为一章。这样一方面可以控制和适当降低排列、组合内容的难度,同时又能更好地结合概率内容的学习。数学必修课本编成两册,共10章,每册5章,目录及课时安排如下:

数学第一册(供一年级使用)

(1). 集合与简易逻辑(约14课时) (2). 函数(约30课时)

(3). 数列(约12课时) (4). 三角函数(约46课时) (5). 平面向量(约12课时)

数学第二册(供二年级使用)

(6). 不等式(约22课时) (7). 直线和圆的方程(约22课时) (8). 圆锥曲线(约18课时) (9). 直线、平面和简单几何体(约36课时) (10).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约18课时) (11).概率(约12课时)

(12)、研究性学习课题(约12课时)

数学选修内容,实际上是两部分:概率统计、微积分。复数是我国高中数学传统的教学内容,新大纲把它作为常识性知识只安排给选学水平Ⅱ的学生学习。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知识是原来教材中的任选内容,增加到选修课里,一方面更新了内容、扩大了基础,有效地改变了我国中学数学课的“内容陈旧、知识面窄”的现状;另一方面也部分地解决了“一刀切”的课程结构,能够使不同需要和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到不同的数学课程。

数学选修课本编成两个分册,目录及其课时安排如下:

数学第三册(水平Ⅱ)

(1) 概率与统计(约14课时) (2). 极限(约12课时) (3). 导数(约18课时)

(4). 数系的扩充--复数(约4课时) (5). 研究性学习课题(约6课时)

数学第三册(水平Ⅰ)

(1). 统计(约9课时) (2). 导数(约15课时)。

(3).研究性学习课题(约3课时)

3、新增加的教学内容。

新大纲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增加了一些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有着广泛应用的,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主要有简易逻辑、平面向量、线性规划、空间向量(9B)、概率统计、导数初步知识等六部分知识。

新大纲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体现在量的变化上,还体现在其质的方面。其一,新教材更新了传统内容的讲法和部分数学语言。如,广泛地使用集合语言、逻辑联结词、国家标准计量符号,注意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讲线面关系时,注意用语言符号、图形来表达问题等。新教材引进平面向量后,用向量处理某些传统内容,利用向量证明余弦定理等,既简捷又容易接受,可以改变使用综合法处理立体几何的传统讲法,可以利用空间向量讲解其性质定理,某些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问题,颇具特色,从而使教材确实具有新意。其二,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是新大纲强调的重点之一,新教材在加强用数学的意识方面作了改进,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贯穿于教材的始终,注意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际中去,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在各章的章头图或阅读材料中提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二是教材的正文一般都从实际引入概念,从实际提出问题,例题、习题中都增加了一些联系实际的内容。例如,把函数与增长率的变化相联系,数列中引入储蓄问题,而把圆锥曲线与行星、卫星运行轨道结合起来等等。三是与相邻学科相互配合,新教材中大量引用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例子作为知识背景,向量中的数量积借助物理学中功的定义来引入;在第九章多面体和正多面体的欧拉公式应用中,介绍了199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科学家获奖原因是发现了C60,还给出C60的分子结构图。这样不仅增加教材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还强化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意识,加强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四是按照新大纲的要求,教材在“函数”“平面向量”“概率与统计”内容中增加“实习作业”,目的是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得到训练和提高。其三,更注重以学生为本。教材充分注意到学生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一是每章前都精心设计一个配有形象插图的、饶有趣味的序言。每个序言中都提出一个有很强现实生活背景的实际问题,并且只提出问题,未立即告知答案,给人一种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序言中告知本章知识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和目标,增加了学生学好本章内容的欲望。二是每章都安排一到两个通俗易懂的阅读材料,这对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颇有益处。三是在每章的结束内容--“小结与复习”中,除“内容提要”还添加“学习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一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评价、监控和调节。四是为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每章的复习参考题均安排A、B两组习题,其中B组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用。在习题中带有*号的题目,作为基本要求的拓宽,供学生选用。更突出的是将教学内容分为选修和必修,选修内容又分为选修Ⅰ、选修Ⅱ,让不同需求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五是新教材中较多地出现附注,几乎每讲解一个或几个例题便有附注,其目的是总结数学方法与思维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部分保留内容的结构发生变化。

(1)将集合、充要条件分离出来,与新增简易逻辑合并为一章。

(2)将极限内容分离出来,放在选修II教材中。

(3)将两点间距离公式,定比分点公式,中点公式和平移公式放在平面向量部分。

(4)将曲线与方程,圆等内容放在新大纲的直线和圆的部分。

(5)将参数方程放在相应的普通方程之后。

(6)将复数内容大幅删减后放在选修教材中。

5、降低要求的教学内容。

(1)对反函数的要求由“掌握”降为“了解”;函数单调性概念由理解降为了解。

(2)均值不等式仅限于两个正数的;不等式|a|-|b|≤|a+b|≤|a|+|b|由会用降为理解。

(3)将余切、正割、余割函数的定义由“掌握”降为“了解”;实际上,只要求了解三个函数的名称,而对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以及有关的三角公式都不作要求。奇偶函数的定义与性质有理解降为了解。

(4)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由掌握降为理解。

(5)“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这一部分,有7处“掌握”级要求降为“了解”级要求,特别是论证方面,删去了“利用有关概念进行论证和解决有关的问题”的要求;将“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由“掌握”级降为“了解”级要求,淡化了几何论证的要求。

(6)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几何性质”都改为“简单几何性质”,教学要求也作了相应的处理。

6、删减的教学内容。

新大纲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初等数学中次要的、较为陈旧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删减的内容主要有代数中的幂函数、指数方程、对数方程、一些三角恒等变形的公式、反三角函数、三角方程,立体几何中的棱台、圆台等。具体主要有:

(1)幂函数的全部内容。(2)对数的换底公式。

(3)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4)三个正数的平均值定理。

(5)与余切、正割、余割有关的同角公式,正切与余切的诱导公式。

(6)半角公式、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

(7)三角方程和反三角函数(只保留反三角函数符号和意义)。

(8)直线方程的斜截式和截距式。 (9)极坐标的有关内容。

(10)棱台、圆柱、圆锥、圆台的概念性质及计算。

(1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三、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课改进一步的发展走向简析。

今年3月18日,《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制订组公布了制订《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2000年6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研制工作开始启动。研制组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等文件指导下,对相关的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研究,调查社会需求,认真分析国内高中数学课程实施现状以及高中生的数学学习心理,听取了数学界、教育界、数学教育界以及相关学科部分专家的意见,形成了包括制定《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的基本框架以及课程的主要内容的初步设想。把《标准》的框架设想与现行新大纲作一比较,又有以下一些新的、重要的变化。

1、《标准》对数学的定义更为精辟:

《标准》指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模式与秩序的一门学科。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科学历来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现在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在某些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广泛的数学应用,正在不断地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高度发展的数学思维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2、《标准》对数学的教学目的要求更为具体:

(1)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其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比较开阔的数学视野。

(2)提高学生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体系构建等诸方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新数学知识的能力,数学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数学应用和创新意识。并希望能够上

升为一种数学意识,自觉地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做出思考和判断。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思考的理性精神,欣赏数学的美学魅力,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制订《标准》的理念更为全面、更富有时代性,共有十条:

(1)高中数学课程应当具有基础性。(2)高中数学课程应当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

(3)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4)正确处理“打好基础”与“力求创新”的关系。

(5)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6)反朴归真,注意适度的形式化。

(7)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8)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

(9)注意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10)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

4、模块化方式设计的课程更为合理适用:

(1)新数学课程的基本框架如下图所示:

新课程框架共设计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共12个知识模块,学生可根据个人发展的实际,选择学习最多10个、最少5个知识模块,取得最少12学分、最多22学分即可获得毕业证书并取得相关高校的报考资格。

(2)课程构成

(一)数学必修课

必修1:集合,基本初等函数,数列,算法概念。

必修2:圆与直线,解三角形,点线面关系,三视图与立体几何初步。

必修3:数据处理(统计的过程,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概念)

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贯穿于三个模块之中。

(二)选修课程

数学B1 :常用逻辑用语,不等式,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B2:向量空间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直线与二次曲线),导数及应用。

数学B3:二阶矩阵与平面几何变换,计数原理与离散数学的范例,算法与软件。

数学C1 :常用逻辑用语,不等式(与B1相同),解析几何(与B2相同,但不包括参数方程、极坐标),导数及应用。

数学C2 :逻辑推理与证明,分类与计数原理,逻辑框图,公理化方法。

数学C3 :数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应用专题。

数据处理:离散随机变量与分布,四个典型统计模型。

(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专题贯穿于上述模块之中。)

数学A : 由富有拓展性和挑战性的数学专题组成,为对数学有较高要求的学生而设,着重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以下四类专题。

第一类:必修和选修内容直接扩展的专题。如摆线及其应用,欧拉多面体定理,各种计数问题等。

第二类:体现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专题。如连分数,逼近,中国剩余定理,决策与风险案例等。

第三类:应用类专题。如优选,统筹,正交表与试验设计,层次分析,数学软件使用等。

第四类:数学前沿介绍专题。如分形,混沌,编码与密码,纽结理论,P=NP算法复杂性等。

这4类专题的教学方式,分别采取讲授为主、阅读为主、学生探究为主的三种类型,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数学与社会:内容包括数学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数学与生活,数学与艺术等。

5、处理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新视角和新认识

在《标准》研制过程中,研制组对一些数学内容从新的视角进行了审视和处理。形成了以下的一些看法,作为制定《标准》时处理各部分内容的基础。

(1)课程要着重于数学的真正理解。

(2)课程内容增加“数学建模”、“探究性课题”、“数学文化”三个板块,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素材。这是当前“研究性”学习的继续和发展。

(3)课程要反应信息时代对数学教育的推动。

(4)正式提出算法概念。

(5)以圆和直线为素材,使学生通过适当的几何证明,体验“由因导果”的综合法和“执果索因”的分析法的理性思维方式。

(6)将矩阵正式列入课程。

(7)立体几何教学,应当综合法和向量方法并重,以向量法为主。建议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度量计算”四个层次的认识过程展开。

(8)集合只作为语言使用。

(9)数列看作是函数的特例。

(10)重新认识不等式,高中数学中不等式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解不等式。其几何意义是确定区域,线性规划即基于此。2)认识恒不等式。恒不等式与恒等式一样,也是基本的数学关系。

(11)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各种初等函数的教学,重点在于“为各种数量变化提供数学模型”。

(12)微积分。重点是:用导数反映的变化率思想研究初等函数的性质。

(13)数据处理。高中数学基本课程中的概率统计内容的安排,应当是先统计,后概率,展开的线索应是: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解释数据、研究数据特征、做出统计判断。学生应当经历这样的全过程。

(14)概率统计。概率教学主要是培养随机观念。弄清随机变量的取值规律是用概率和分布刻画的,会用随机观点处理随机现象,知道统计结果是概率地呈现的,可能有误差。这样,可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确定性和随机性数学思维方法的本质区别。

(15)方程。高中阶段会遇到简单的无理方程、三角方程、指数方程但不展开。注意借助计算机和图象计算器,求得各种各样方程的近似解。了解二分法、迭代法也是需要的。

6,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思路

现行的课程方案包括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两部分,教学大纲是对各学科教学进行规范的纲领性文件,其主要任务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清晰明确的规定,而且还规定了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度指标。还规定了详细的教学顺序(有的甚至以章节或第几课的形式出现),以及各部分内容分别占几课时等。这些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但由于规定的过于具体细致,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尤其对教材的多样化发展没有留下足够的空间。

课程标准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所提出的要求是基本的,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而教学大纲规定了教材、教学和评价的最高要求,无论是教材、教学还是评价都不能突破这一上限,突破了则被视为超纲。由此可见,教学大纲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而课程标准的重点是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做出规定,它规定的是学生素质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对不同阶段目标的描述,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不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定或要求,因此,课程标准不直接对教学具体内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做出硬性的、统一的规定,只是对这些问题提供建议、指导和多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模式。所以,它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

的、指导性的、有弹性的,而且,教学大纲以知识序列为主,而课程标准则是规定教学所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不强调知识点的先后顺序,只要能达到规定的目标,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没有严格的规定。这样就给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从新大纲到新课程标准框架中我们不难看出课程改革中课程设计的新思路。

第一,课程设置注重时代、社会对学科的要求,在不失其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增加其灵活性和适用性。新的高中数学课程形成了一个包括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在内的,并以学科类课程为主、活动类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体系。

第二,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到突出地位。为了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增设安排了每个学期至少一个“研究性课题”;为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安排了“实习作业”,例如,数学课程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者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强调数学学习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方式和途径。

第三,课程设置注重与教育研究成果相融合,教材的编排与学生认知心理过程相一致,既注意初、高中的知识衔接,保持其系统性,又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用网络式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课程评价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标准普遍淡化了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强化了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方法上有许多新颖、活泼、可操作的创新之处。

第四,课程设置体现了教育的新价值观。将教育的价值置于数学的价值之上,“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思维价值正在相互交融。数学对少数人有用的时代已经过去,它正在成为今日社会的一张…通行证?”。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应“测量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基本技能的情况,又要测量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和综合应用数学的能力,并注意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课程标准设置正向以人为本的方向努力,努力拓宽数学知识面,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新等过程,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体验,让学生投入到现实的、充满探索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体会数学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联系,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努力给教材的多样化创造条件,给教师教学留有余地,给学生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新旧课标对比

新旧课标对比 2001版课标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2011版课标 1.史前时期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2001版课标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3)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4)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5)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6)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2011版课标 2.夏商周时期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001版课标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5)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等名医名著。 (6)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2011版课标 3.秦汉时期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人教版新老教材的分析对比

人教版新老教材的分析对比 各位老师: 上午好! 2010级的四川高考,是新教材的第一年考试。对这级的补习班应该怎么样来上课,我相信老师们都有自己的一套试试方案和方法。下面就我把我的一些想法说说,请在座各位老师和陈老师刘老师,指导一下。 我觉得我们上补习班的老师们,在上课之前应该先了解一下,新教材到底与老教材有什么地方不同。它们的教学要求有什么变化。做到心中有数,在我们复习的时候我们才能掌握好度,什么地方应该要补充新内容,什么地方的难度应该降下来。不能想当然的说,这个点在老教材他都是重点,现在也肯定是。下面我就简单的说一下,我对新老教材的一些分析比较。说的不对的地方,请老师们多指教。 高中化学新课标新人教版完成的教学任务有必修1、2和选修3(物质结构和性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共5本书的教学。和老教材的比较总结如下: 在必修1中,第一章实验学化学与元来的老教材相比变化不是很大。涉及的知识点包括1化学实验安全2物质分离与提纯(1)过滤和蒸发(2)物质的检验(3)蒸馏(4)萃取。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与老教材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第二章物质的分类里面增加物质的简单分类及应用,虽然是新的知识,都是老教材里也涉及,对补习生来说难度不大,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可以略讲。分散系和原来相比,胶体的性质要求比老教材要简单。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和老教材基本不变。但是氧化还原反应对配平要求降低了。我们在复习这部分的时候可以降低难度。一些比较复杂的配平就没有必要再讲。基本的化合价升降法的配平让学生掌握即可。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Na Fe Mg Al及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与老教材也是基本相同。第四章本章主要介绍Si Cl S N 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减少,比如水泥玻璃陶瓷P的性质硫酸工业等相关知识相比老教材就减少了,我们在处理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再进行补充。因为考试基本不作要求。必修2和选修3选修4以及选修5可以整合后加以复习。如果按书分章节进行会的话,时间上来不及,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学生的知识比较零散,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也会比较差。第一章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与老教材的要求差不多,不过在选修3里面新增加了元素周期表的区的划分,电离能和电负性等知识。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可以在这个地方把新增加的知识加进来,一起讲解。没有必要单独几堂新课来讲解。第二节的化学键知识点要求与原来差异不大。主要是在选修3里,多了共价键电子云重叠方式不同的分类,δ键和π键。 选修3内容与老教材变化较大,基本为全新知识。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新增能层、能级、轨道等概念,构造原理,泡利原理、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式、轨道式,等。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新增周期表分区,对角线规则,电离能、电负性等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新增共价键的方向性、饱和性,σ键π键,键参数,等电子原

最新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区别

2011年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区别 ——摘自自己的《教师博客》 对于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比较欣赏十里中心学校长江小学陈庆发老师的解读: 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问世,取代了使用近五十年的《教学大纲》。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是以2001年版为蓝本经过修改而成的。与之相比,修改稿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有十个方面: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数学观的变化,基本理念的变化,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双基”变“四基”,设计思路的修改,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课程目标的修改,内容标准的修改。 一、关于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总体框架基本没变,都是四个部分。实验稿: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修改稿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两

个部分,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增加了课程基本性质。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数学观的变化是“三句”变“四句”。 实验稿: *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改稿:

新旧课程标准对比

对比内容新课标旧课标第 一部分前言一、 课程性质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 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 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 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 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 断。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 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 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 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 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 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 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 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 有关的社会现象。 二、 课程基本理 念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 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 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 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与社 会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 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 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 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信 化学必将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出 重大的贡献。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 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 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 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 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 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 意识和能力。 5.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 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 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第第二 部分 课程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4.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科学探究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一级主 题 二级主 题 科 学 探 究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科 学 探 究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旧教材知识对比

第三章相互作用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第一章静电场

4 电势能和电势(电势能要求定量计算) 5 6 7 8 9 5 磁 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6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人教版选修3-1 第二章恒定电流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 第三章磁场 〔原〕第十六章电磁感应〔新〕第四章电磁感应 一、电磁感应现象 1 划时代的发现(增加) 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三、楞次定律 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四、椤次定律的应用 4 楞次定律 五、自感现象 5 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增加) 六、日光灯原理(删除) 6 互感和自感 *七、涡流7 涡流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2 第四章电磁感应 〔原〕第十七章交变电流一、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规律二、表征交 变电流的物理量〔新〕第五章交变电流 1 交变电流 2 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原〕第十四章恒定电流一、欧姆定律 二、电阻定律电阻率三、半导体及其应用(删除)四、超导及其应用(删除)五、电功和电功率六、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七、电压表和电流表伏安法测电阻〔新〕第二章恒定电流1 电源和电流(增加) 2 电动势(要求通过非静电力做功定量计算) 3 欧姆定律 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5 焦耳定律 6 电阻定律 7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能的观点推导) 8 多用电表(增加,以例题,说一说,做一做的形式展开) 9 实验: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 10 简单的逻辑电路(增加) 高中 物理 四、静电屏蔽 六、回旋加速器静电现象的应电容器 3 与带4电磁粒场3子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 第六章传感器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 3-5 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 3-5 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 3-5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 3-5 〔原〕第二册(必加选) 〔阅读〕电容式传感器 〔阅读〕动圈式话筒原理 实验〕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第十八章原子结构 第十九章原子核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版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版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与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 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 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 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地设置内容。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三、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降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

新旧课标区别

小中大引用推荐编辑只看复制 新旧课标对比 新旧课程标准对比分析研究 一、课程标准整体的一些修订与变化 1.对数学的概念进行了回归性定义 《数学课程标准(送审稿)》和《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送审稿”和“实验稿”)都对“数学”进行了定义。 “实验稿”: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是过程 “送审稿”:“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科学 2.基本理念由“三句话”改成那个了“两句话” “实验稿”: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送审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数学教育的起点和终点的公平性;数学学习过程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3.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理念将原标准的六条合并为五条。 “实验稿”:关于数学课程——关于数学学科——关于数学学习——关于数学教学——关于数学评价——关于信息技术 “送审稿”:关于数学课程——关于课程内容——关于教学活动——关于学习评价——关于信息技术 其中提法上做了新的阐述: 数学课程——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评价——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7版-新旧课程标准对照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7版-新旧课程标准对照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与旧版本对照版一、课程的基本理念的不同 新课标的理念旧课标的理念 1.课程宗旨:高中数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高中数学课程内容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数学学科的特征、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数学课程目标,特别是数学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3.倡导积极主

核心素养,精选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注重处理好数学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过程与结果、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还关注与义务教育课程的衔接。 3.教学活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启发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引导学生会学数学、会用数学。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深入挖掘数学的育人价值,增强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意识与教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6.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 7.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 8.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9.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10.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学意识,将核心素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落实“四基”,培养“四能”,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四基”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指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评价:评价的依据是相应学习阶段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及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及特点 计算机学院现代教育技术系10级徐嘉一、课程性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类课程,在目标上强调对事物的改造使之适应人们的各种需要。信息技术教育过程的着力点以设计为基本特征。作为与课程整合的有力工具,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是实现与其它许多科目领域整合的先决条件。信息技术课的理论基础,依赖电子技术与软件基础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课的内容设置和课程实施是与时俱进的,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流行性。 二、课程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教学目标两个部分。 总目标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 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 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 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三、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1、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 应用技能 信息素养 技术创新 小学 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 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 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

高中英语新旧课标对比分析及心得体会

新旧课标的对比分析及心得体会 作为指导各学科教、考、评的纲领性文件,新课程标准的发布自然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应该及时针对颁布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部分内容变化进行教学上的更新与改进,读过新课标后,我有了以下的粗浅理解。 一、课程设置变化 2003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而2017课程标准采用的则是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模式。 这一变化进一步优化了高中英语课程结构,丰富了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张扬个性,发挥优势。 二、课程结构变化 2003标准以目标分级的方式设计课程,基础教育英语共分为九个能力级别,高中阶段设有六到九级,其中七级为所有高中学生的毕业要求,八级和九级仅供有兴趣和有潜能的学生选修。必修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及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选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求。而2017新标准则以三级水平来划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项核心素养各要素的发展。其中必修课程为全修全考,旨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为选修选考,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选修课为选而不考或选而备考,旨在为学生就业或高校录取提供参考。 2003课标必修课程共计10个学分,按模块1-5的顺序开设,每个模块2个学分、36学时(每周4课时),学生修满10个学分,达到7级目标即符合英语学科高中毕业要求。2017新课标必修课程共计6学分,必修课程为全体学生必 须学习的课程,旨在构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基础,也是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英语学业质量水平。选择性必修课程共计8学分,供有兴趣和升学考试需求的学生选修,与必修课形成递进关系,学生完成选择性必修课程的8个学分后,方能参加高考。而选修课程则为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选修课程可以是国家设置的课程,也可以是学校根据校情开设的校本课程。 2017新课标课程结构变化用意非常明显,既希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学科 知识基础,又希望能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规划职业提供准备。这种变化体现了新课标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思想。 三、课程内容变化 2003课程标准英语课程内容包含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 略和文化意识五个要素。而2017新课标的英语课程内容则包含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个要素。新旧对比,发现新课标课程内容多了主题语境和语篇类型,文化意识则被修改成了文化知识。这种变化表明,今后的英语教学将更加注重真实语境下的语言教学,语料也将更加丰富多样。文化知识要求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

人教版六年级上下册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上下册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一、教材总体比较 1、教学内容比较 教材 原义务教育教材 人教版教材 数 与 代 数 六上 分数乘法:分数乘整数;一个数乘分数;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分数乘法应用题;倒数的认识。 分数除法: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分数除法应用题;比(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应用)。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应用题。 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百分数应用(一般应用、纳税、利息) 分数乘法: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应用);倒数的认识。 分数除法:分数除法运算;分数除法应用题(解决问题);比和比的应用(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应用); 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般应用、打折、纳税、利率)六下 比例:比例的意义、性质,解比例,比例尺;正比例和反比例; 负数 比例: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比例的应用(比例尺)。 空 间

与 图 形 六上 圆:圆的认识、画法;圆的周长和面积;了解扇形;轴对称图形 位置:用坐标表示某一位置。 圆:认识圆,画法,轴对称图形;圆的周长;圆的面积 六下 圆柱:圆柱的认识;圆柱的外表积;圆柱的体积。 圆锥: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 球(了解) 圆柱:圆柱的认识;圆柱的外表积;圆柱的体积。 圆锥: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 统计与概率 六上 无 统计: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优点

新旧课程标准数学对比

1. 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原来的“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在的“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原课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原课标: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标修改稿: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新旧版课标识字写字目标对比解读

新旧版课标识字写字目标对比解读 ●新旧目标对比 一、总目标: (旧)总目标: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新)总目标: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旧)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新)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

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第二学段(3~4年级) (旧)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新)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三学段(5~6年级) (旧)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新)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物理新旧课标对比

问题:《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整体框架及‘物质’的要求及其案例解读”中廖老师指出“物质”这部分内容在新的“课标”和旧的“课标”中要求有一些区别,请举出一个实例,并说说对于新课标修改的理解。 关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总体来看,在新的课标和旧的课标中有一定的区别。 一、加强了实验。比如说关于固体、液体的密度,专门有实验要求,还有关于物体的属性、弹性、导热性、电磁性等等,都是通过实验来了解这些物体的属性。 二、加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旧的课标里就非常注重STS 观念的渗透,在新的课标里关于STS 观念渗透更加加强了。 三、明确具体要求的,比如说物态变化,这个以前我们提的是熔点、沸点,现在我们提出凝固点、放热过程、吸热过程等等,这些就比较明确的要求了。 四、归类合并的。比如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在旧的课标里有六条要求,但在新的课标里只有四条要求,也就是说中间有两条要求移位到其他的条目中合并了。 我学习新的课标后,体会很多,总结起来,有这么两点,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新的课标对初中物理教学给与了更明确的指导性。比如说,要求学生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这个实验,旧的课标并没有提到过,

可是在我们天津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这个实验考过不下三次,在初三学生物理实验考查中,这也是其中必做的一个实验,可见,这个实验是很重要的。现在在新的课标里,对这个实验有了明确的要求,这让我们一线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有了依据,消除了困惑。 二、调整内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删除了学生在小学就学过、到初中并没有知识的进一步提升的知识,比如删除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删除了初中生感觉有难度到高中还要重点学习的知识,比如知道波速、波长和频率的关系,去掉关系,改为知道波速、波长和频率。

小学数学新旧课标对比

小学数学新旧课标的对比 我从网上搜集到小学数学新旧课标的对比,以便大家共同学习! 1.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原来的“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在的“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理解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原课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准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原课标: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实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协助人们处理数据、实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升人的推理水平、抽象水平、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标修改稿: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水平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树立准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中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

新旧课标对比

小学英语新旧课标的对比与分析 通过认真学习2011年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经过仔细的对比学习,不难发现,从2001年的标准到2011年的修订标准,有许多提升和具体化的要求。10年的小学英语教学,成长发展得很迅速。我通过学习,我发现有以下几点异同: 一、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性质 10年的小学英语课程发展已颇有成效,已经逐步改变了语法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步稳定地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并且修订版首次界定了英语课程的性质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强调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的修养。 二、理念更科学 同样都是六个理念,但新课标,更强调: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保证英语课程的整体性,渐进性,更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更强调课程资源的丰富,拓展学习的渠道,这说明已经有一定的资源基础了。 1. 由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转向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 生发展的价值。 同样都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新课标提出语言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学习一门外语能够促进人的心智发展,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2.由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转向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 不同 特点和个体差异。 都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明确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 因为个体存在差异,因此要最大体现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尽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 3.由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转向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在强调整体性的同时,新课程关注到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4.由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转向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 践性和应用性。 同时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即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但新课标同时提出倡导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强调语言的应用性。 5.由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转向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 合语言运用能力。 新课标强调要通过多元优化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水平,并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意识和

重磅:高中各科新教材介绍来了!新旧教材对比,一文让你看懂!

重磅:高中各科新教材介绍来了!新旧教材对比,一文让你看懂! 2019年5月9日,新教材正式发布!新版教材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写的人教版高中教材,包括数学(A、B两个版本)、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体育与健康、美术、日语、俄语、信息技术等学科。同期投入使用的还有国家统编三科教材即思想政治、语文、历史。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统筹考虑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高考综合改革等多维改革推进的复杂性,为保障普通高中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按照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分步实施、自主申请的原则,自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可以于2019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19年或2020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19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19年或2021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20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20年或2022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国家统编教材三科 语文 新版教材语文必修共两本,分为上下册,如下图: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古代诗文占比近半,袁隆平、屠呦呦等事迹入选。

新版语文教材中,共选入古诗文67篇,占课文总数(136篇/首)的49.3%。《短歌行》、《归园田居》、《声声慢·寻寻觅觅》、《静女》均被选用。 高中语文新教材共5册28个单元,册数较以往版本有精简 普通高中《语文》全套教材共5册,其中必修教材分上、下2册,选择性必修教材分上、中、下3册。据悉,高中语文教材较以往其他版本相比,总册数上有所精简。 教材设计了28个学习单元。其中包括22个以课文为核心的单元,以及2个整本书阅读单元和4个活动类单元。其中,必修教材每册8个单元,选择性必修教材每册4个单元。另外,教材设计了4个独立的“古诗词诵读”板块。 温儒敏特别指出,在必修上册以“劳动光荣”为主题专设一个单元,选取讴歌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劳动精神的课文。 课文选材上体现了革命文化。其中,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改造我们的学习》等5篇(首)文章,鲁迅《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等5篇文章,还有《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百合花》等多篇作品。

新旧课标对比解读

品德与生活新旧课标对比解读 (一)新课标对教师的角色给予了多种定位 新旧课标中都提出: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要转变为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但旧课标中只提出了这三个概念,没有具体的描述,导致我们不清楚这样的角色该如何实现,而新课标对于“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这三个名词给予了准确的定位,让我们更加清晰自己该做什么。 1、新课标要求教师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针对这一内涵,我们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实现: (1)为儿童探究问题营造开放性环境这一点在旧课标中已经有要求,我就不举例说明。 (2)为儿童探究问题创设支持性条件以前的课堂中,我们也会有意识给学生参与讨论、表演的机会,表面上看起来就是对学生学习的支持,但却忽略了自己是“支持者”的角色。要成为儿童探究问题的支持者,我们就应该善于开发和提供各种除教科书之外的课程资源,可以以我们自身为主,也可以发动学生和家长的参与。如:《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一单元中“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我们就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小时候用过的物品,在课堂上拿一些自己的宝宝出生时穿的小衣服、小鞋子、小帽子、小奶瓶等,让学生用这些物品跟现在的自己比一比,很快就能跟学生产生共鸣。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比比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从一个小不点长成现在这么高,这里面是谁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呢?在学生讨论的同时,还可以讲讲自己身为母亲或父亲的过程,让学生们体验父母亲是如何关爱孩子的成长的。 2、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是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针对这一内涵的提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1)发挥好引导和激励学生的作用这一点在旧课标中已经有要求,我就不举例说明。(2)发挥好深度质疑的角色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多角度地思考和探究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扮演好深度质疑的指导角色。如:在教学《游戏快乐》这一主题活动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做中悟:怎样玩得愉快”的活动。将学生分成三个组,到操场上开展游戏活动。有的玩跳绳,有的玩丢手绢,有的玩老鹰捉小鸡。游戏过后,就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游戏活动中怎样玩得愉快?这时,学生肯定很乐意与大家分享自己游戏中的快乐,以前的课堂,我们也会认为引导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快乐就达成教学目标了。而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发挥好深度质疑的指导角色,教学就会不一样了。我们就应当学生分享完快乐后,扮演活动者发言质疑:“我觉得玩跳绳的时候,不排队抢着跳才过瘾。”“我可以把其他人都赶走,一个人玩就不用跟别人抢了。”类似这样的质疑,其实恰恰是现实中学生游戏时会出现的情况,我们将这些情况以深度质疑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怎样才有可能真正玩得有意思。 3、新课标要求教师是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伙伴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伙伴关系主要体现在师生共同提出探究问题和学生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如:在教学《春天在那里》这一主题活动时,我们可以开展“我的发现”交流会。以前的课堂中这样的交流会也比较多,可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