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2014年4月自考通信概论试题04742

全国2014年4月自考通信概论试题04742

全国2014年4月自考通信概论试题04742
全国2014年4月自考通信概论试题04742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通信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474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我们可以通俗地讲,通信就是信息的

A.放大和检索

B.存储和还原

C.传输和交换

D.交换和检索

2.将抽样信号幅值进行离散化处理的过程叫

A.量化

B.编码

C.整形

D.滤波

3.典型的PCM电话通信通常用的标准抽样频率是

A.3400Hz

B.6800Hz

C.8000Hz

D.9600Hz

4.下列方法中可以增大信道容量的是

A.提高电路的灵敏度

B.提高信噪比

C.提高放大倍数

D.提高工作频带

5.真正衡量数字通信系统的有效性的指标是

A.传输容量

B.误码率

C.输出信噪比

D.频带利用率

6.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是

A.适应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B.标准性、稳定性和可维护性

C.有效性和可靠性

D.标准性和可用性

7.描述信号随时间变化的特性,使用

A.频谱图

B.时域图

C.柱状图

D.电压—电流关系图

8.2ASK和2PSK所需的带宽是码元速率的

A.2倍

B.3倍

C.4倍

D.8倍

9.信宿是传送消息的目的地,其功能与信源

A.相同

B.相反

C.相似

D.相近

10.单模光纤的纤芯直径是:8μm至

A.100μm

B.20μm

C.15μm

D.10μm

11.移动通信发展很快,GSM系统和N—CDMA系统都属于

A.第2代移动通信系统

B.第1代移动通信系统

C.第2代半移动通信系统

D.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

12.No.7信令系统的消息传递部分的功能是在对应的两个用户部分之间可靠传送

A.话音信息

B.信令消息

C.拨号信息

D.铃流信息

13.码元速率与信息速率的关系是

A.前者大于后者

B.前者大于等于后者

C.前者等于后者

D.前者小于等于后者

14.存储转发式的交换基本单位是电报的

A.时隙

B.报文

C.语音

D.节点

15.路由问题是解决分组交换网中的某实体应该如何进行分组转发的问题,该实体为

A.全部结点

B.目的结点

C.结点交换机

D.主要结点

16.衡量电话交换系统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是

A.交换速度

B.话务量

C.呼损率

D.时延

17.微波信号的工作波长为

A.1m至10mm

B.1m至lmm

C.1m至0.1mm

D.1m至0.01mm

18.单跳形式的VSAT卫星通信网络在物理结构上又称为

A.星形网络

B.跳跃型网络

C.总线型网络

D.网形网络

19.眼图可以定性地反映码间串扰的程度,“眼睛”’闭合时表示

全国2014年10月自考04742自考通信概论试题自考历年真题标准版【高清版】

浙04742二 通信槪论试题 第2页(共4页) 10. 光纤通信系统在互联网上的新技术星全光网络、光终端和 A ?光发射机 B.光接收机 C.光交换机 D.光路由器 11 ?信宿是传送消息的目的地,其功能与信源 八.相似 13.相同 C.相反 D.无关 12?接收设备的功能是放大和反变换,如滤波和译码?其目的是从接收信号中止确恢复岀原始 电信号,通常接收信号受到 八?干扰和减损 B.衰减和降幅 13 ?与模拟通信相比,数字通信的优点之一是 A.占川带宽更窄 C. 对同步要求不高 14?按照传输媒介来分.移动电话系统属于 八?中波通信系统 C ?短波通信专用系统 15 ?止弦信号 A ?既属于函数信号又属于交变信号 C.既属于周期信号又風于交流信号 16?—个 1E 弦信号的周期是4ms ?那么它的频率等于 A. 250IIz B.25I1Z C. 4Hz D. 0,25Hz 17?频率较低(大约2MHz 以下)?且具有绕射能力的电磁波叫做 A.天波 B.光波 C.地波 1)?散射波 18 ?语音绢码就是语音信号的 A,压缩过程 B,滤波过程 C 数字化过程 D.加密过程 19.二进制PCM 信号的带宽取决于数据?的比特率以及用于表示数据的 &编码技术分为 A.数字绢码和模拟須码 C.参量编码和波形塢码 9. 跳时码分多址主要用于 八?第一代移动通信领域 C 第二代移动通信设备 B. 参量缁码和混合須码 D.抽样绸码和量化编码 13 ?军事抗干扰通信领域 I ) ?第二代半移动通信网络 C. 降福和时延 D.歸变和时延 B.易于加密处理?保密强度高 I ).系统设备简单 B.无线通信系统 【)?红夕卜线通倍设爸 B.既属于周期信号乂属于函数信号 D. 既厲于周期信号又属于模拟信号

2017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解释

2017年4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题及答案解释 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 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D)。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世界观是(A)。 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B.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C.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D.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解析】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个谚语说的是(A)。 A.时间具有一维性 B.物质运动具有持续性 C.时间具有有限性 D.物质运动具有顺序性自考汉语言 【解析】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事物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事物的运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既不是循环,也不是倒退,具有不可逆性。比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等。 4.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B)。 A.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B.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C.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D.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解析】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矛盾。

全国2014年4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O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是 A.唯物论和辩证法学说 B.唯物论和劳动价值学说 D .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B.二元论A.一元论 D C.唯物论.唯心论 3.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客观实在性是 B.自然物质的共性A.生命物质的共性 CD.有形物质的共性.一切物质的共性.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4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 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 .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5 A.逻辑分析法B .阶级分析法.精神分析法 D.矛盾分析法C 6.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依据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A .辩证否定的原理B D C.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对立统一的原理7.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B.相互依存的关系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 .相互作用的关系D 8.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D.识记、联想、假说 C.分析、归纳、综合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9 .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2014.10)真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2014年10月自考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 1. 百家争鸣中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有() A.邓析 B.邹衍 C.惠施 D.墨瞿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各家思想特征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邹衍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五德终始"说,解释朝代的变更。其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都有深刻影响。 统计 刷题次数 : 1530 错误率 : 60% 2. 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 A.西汉时期 B.两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魏晋时期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士大夫阶层的养成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变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统计 刷题次数 : 2295 错误率 : 51% 3. 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

B.玄学 C.般若学 D.涅槃学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玄学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玄风大畅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晏、王弼,不过他们的贵无尚虚的取向基本在调和儒道,关心理想帝王人格问题,大体仍不离济世之道。 统计 刷题次数 : 2037 错误率 : 51% 4. 两税法得名因为征税在() A.春夏 B.夏秋 C.秋冬 D.冬春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两税法的作用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内容核心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统计 刷题次数 : 1683 错误率 : 42% 5. 中唐以后兴旺起来的白话小说之祖是()

2021年自考通信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通信基本 1,通信系统普通模型,各构成单元重要功能信号是消息或者信息传播载体。 简述消息、信息与信号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消息是信息物理体现形式,如语音、文字、图片和数据等。 信息是消息内涵。消息是信息外在形式。 信号是消息或信息传播载体。 通信系统构成: 通信系统核心涉及信源、发送设备、传播媒质(信道)、接受设备、信宿5某些。 信源是消息发源地,其作用是通过传感器把消息转换为原始电信号,即完毕非电量—电量转换。依照消息种类不同,信源可以分为模仿信源和数字信源。 发送设备功能是将信源和信道匹配起来,其目是将信源产生消息信号变成适合在信道中传播信号。 信道是指传播信号通道,可分为有线和无线两大类。 噪声源是信道中噪声及分散在通信系统其她各处噪声集中表达。 接受设备功能是放大和反变换(如滤波、译码、解调等),其目是从受到干扰和减损接受信号中对的恢复出原始电信号。 信宿是传送信息目地。其功能与信源相反,即将复原原始电信号还原成消息。 2、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信源编码功能:一是对模仿信号进行模数(A/D)转换; 二是去除冗余(不需要)信息,提高传播有效性。 信源译码重要功能:一是对数字信号进行数模(D/A)转换 3. 数字通信优缺陷。 长处:1、抗干扰能力强,且噪声不积累; 2、传播差错可控。

3、便于与各种数字终端接口,用当代计算机技术对信号进行解决、加工、变 换、存储、形成综合业务网。 4、易于集成化,从而使通信设备微型化、且重量轻,成本低。 5、易于加密解决,且保密强度高。 缺陷:1、比模仿通信占用更宽信道带宽。 2、数字通信对同步规定高,因而系统设备比较复杂。但是,随着新带宽传播 媒质采用和超大规模继承电路发展,数字通信这些缺陷已经弱化。 4,通信系统分类。 按通信业务分类: 通信系统可以分为电报通信系统、电话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图像通信系统和综合业务数字通信网等。 按信号特性分类: 按照信道中所传播是模仿信号还是数字信号,相应地把通信系统提成: 模仿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按照调制方式分: 基带系统和调制(带通)系统 按照传播媒介:有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 按照工作波段分类分为长波通信、中波通信、短波通信、微波通信和光通信系统等。 5,周期信号和非周期信号特性。 周期信号和非周期信号(周期是定义在时间区上,每隔一段时间间隔按相似规律重复变化信号。非周期是不具备重复性信号) 6,模仿和数字信号区别。 模仿信号是指信号参量取值是持续(不可数,无穷多),如电话机送出语音信号、电视摄像机输出图像信号等。

(完整word版)2016-2017年4月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题解析

201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3709)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 A.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B.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直接答案 C.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现成的公式裁剪历史事实 D.一切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丰富的 B.发展的 C.精神的 D.实践的 3.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4.下列选项中,表示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A.因地制宜 B.对症下药 C.注意分寸 D.实事求是 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说【】 A.规律仅仅存在于自然界 B.规律是无法认识和把握的 C.规律不具有客观普遍性 D.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 B.思维能够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

最新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全国 2018 年 10 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 A. 文化产品 B. 文化内涵 C.文化现象 D. 文化事象 2.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要居住 在今西藏地区的民族是 ( ) A. 羌 B. 吐蕃 C.鲜卑 D. 回纥 3.“书楚语,作楚声”一语说的是() A. 中原文化 B. 齐鲁文化 C.巴蜀文化 D. 屈原文学 4.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特点是() A. 大地域上自然环境优越 B. 大地域上社会环境优越 C.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 D. 大地域上人口构成较松散 5.红山文化的神庙和祭祀遗址,实际上维系着附近相当大地区人群的( ) A. 社会生活 B. 精神生活 C.物质生活 D. 家庭生活 6.夏作为我国第一代王朝,历时近() A. 七百年 B. 六百五十年 C.六百年 D. 五百年 7.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 A. 政治观念 B. 经济观念 C.国家观念 D. 文化观念 8.我国市商贸易有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是在() A. 夏朝时期 B. 商周时期 1

C.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9. 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 ) A. 一次同余式组解法 B. 二次同余式组解法 C.三次同余式组解法 D. 高次同余式组解法 10.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学百科全书是() A. 《神农本草经》 B. 《伤寒杂病论》 C.《素问》 D. 《本草纲目》 11. 我国造纸术传到中东阿拉伯国家是在() A. 公元 2 世纪 B. 公元 6 世纪 C.公元 8 世纪 D. 公元 12 世纪 12. 在宗法制度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 ) A. 宗族 B. 家庭 C.什伍里甲 D. 个人 13. 科举制建立与全面推行的时代是() A. 明代 B. 宋代 C.汉代 D. 隋唐 14.《诗·小雅·北山》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主要 表现的一项制度是 ( ) A. 分封制 B. 什伍里甲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 九品中正制 15. 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 A. 《周易》 B. 《管子》 C.《商君书》 D. 《韩非子》 16. 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 A. 荀子 B. 程颐 C.王阳明 D. 王夫之 17.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这说明,他认为教育 应 ( ) A. 止于至善 B. 学思结合 C.教学相长 D. 德育和智育并重 2

全国2012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2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 B) A.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如何回答( A) A.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是否永恒发展的问题 3.金、银、铜、铁、铝等同金属的关系属于( B ) A.部分与整体的关系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4.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D ) 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之后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 D.新事物较旧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5.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略支流。这里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变化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是( D)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纸上谈兵,画饼充饥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7.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 D) A.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的观点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 C.物质世界可以认识的观点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D)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 C.理论—实践—理论D.实践—认识—实践 9.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 A) A.形象性B.能动性 C.客观性D.抽象性 1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B )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中包含着错误D.真理来源于主观创造 11.生产方式包括( C)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12.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因素是指( A) A.教育B.管理 C.生产资料D.自然科学 13.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B) A.渔猎社会B.封建社会 C.工业社会D.信息社会 14.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C.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D.创新意识和传统观念的矛盾 1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 ) A.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与占有私人性的矛盾16.除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外,剩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 A) A.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B.剩余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C.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D.利润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17.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C )

2017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4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2.世界观是()。 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B.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C.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D.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个谚语说的是()。 A.时间具有一维性 B.物质运动具有持续性 C.时间具有有限性 D.物质运动具有顺序性 4.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 A.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B.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C.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D.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5.在意识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忽视意识的主观特征 B.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 C.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D.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6.下列选项中,反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是()。 A.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7.那种主张“天赋的才能”“天生的心灵禀赋”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先验论 B.旧唯物论的直观反映论 C.唯物主义反映论 D.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 8.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承认任何真理都是()。 A.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B.主观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C.客观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9.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表达是()。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创新、包容、开放、进取 10.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是()。A.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C.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1.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生产工具属于()。 A.实体性因索 B.运筹性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12.人的本质在于()。 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道德品质 C.人的社会属性 D.人的学识修养 13.区分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主要是看他们()。 A.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 B.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C.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绪论 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 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B“化”的本义是改易。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 答: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2)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culture对译。culture的原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由于物质创造包含人的智慧,与精神文明难以截然划分开。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答: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应把握三要点:A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 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应把握三要点:A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B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C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所以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4、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及其特点? 答:1)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反之,在社会学领域里,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2)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其特点是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是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 5、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答:1)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2)错误认识: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6、文化传统及其性质? 答: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其性质是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7、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答: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质、制度、精神)、四分法(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以及更多的分类法(例如,有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风俗六分法等等)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知识题 1、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 2、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地区、山东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3、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4、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5、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开凿运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邗沟、鸿沟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运河的开凿。秦汉时有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长江漕运的漕渠、阳渠,纵贯河北平原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的各种水运沟渠。魏晋南北朝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已经形成。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北起通州,南达杭州。 6、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二名词解释 1、三个大自然区: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冀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兖州(古济水、黄河之间)、青州(渤海、泰山之间)、徐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扬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荆州(荆山以南、衡山以北)、豫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梁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雍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尚书》之《禹贡》篇] 3、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寒冷时期。 4、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5、地缘:此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6、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三、问答题 1、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而且此地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中国地形地势特点? 答: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答: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

2021年自考通信概论笔记

第一章 1.消息、信息与信号有何区别和关系? 信息是人们本来不知而待知内容,通惯用语言、文字、音乐、数据、图片或活动图像等不同物理体现形式(称之为消息)来表达。 信息是消息内涵,消息是信息外在形式。 发送设备可以将信源产生信号转变成适合在信道中传播信号。 2.数字信号和模仿信号区别是什么?分别给出两种信号例子。 麦克风(声音->音频信号)、摄像机(图像->视频信号),这些都属于模仿信源,送出是模仿信号; 电传机(键盘字符->数字信号)、计算机等各种数字终端设备是数字信源,输出是数字信号。 3.画出通信系统普通模型,并简述各小方框重要功能。 信源是消息发源地,其作用是通过传感器把消息转换为原始电信号,即完毕非电量--电量转换。依照消息种类不同,信源可分为模仿信号和数字信号。 发送设备功能是将信源和信道匹配起来,其目是将信源产生消息信号变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播信号。发送设备涵盖内容诸多,可以是不同电路和变换器。 信道是指传播信号通道,可分为有线和无线两大类。 噪声源是信道中噪声及分散在通信系统其她各处噪声集中表达。 接受设备功能是放大和反变换(如滤波、译码、解调等),其目是从受到干扰和减损接受信号中对的恢复出原始电信号。

信宿是传送消息目地。其功能与信源相反,即将复原原始电信号还原成相信消息,如扬声器等。 4.何谓数字通信? 运用数字信号来传递信息通信系统称为数字通信系统。 5.简述数字通信系统重要优缺陷。 重要长处: 1) 抗干扰能力强,且噪声不积累。 2) 传播差错可控。 3) 便于与各种数字终端接口,用当代计算技术对信号进行解决、加工、变换、存储,形成综合业务网。 4) 易于集成化,从而使通信设备微型化、且重量轻,成本低。 5) 易于加密解决,且保密强度高。 重要缺陷: 1) 比模仿通信占用更宽信道带宽。 2) 数字通信对同步规定高,因而系统设备比较复杂。 6.何谓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通信?并各举一例。 单工通信指消息只能单方向传播工作方式,例如,广播、遥测、遥控、无线寻呼等。 半双工通信指通信双方都能收发消息,但不能同步进行收和发工作方式,例如,使用同一载频普通对讲机、询问及检索等。 全双工通信指通信双方可同步进行收、发消息工作方式,例如,电话(或手机)通信。

自考必过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 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 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 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 和。狭义的文化专指人 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 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 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 现,其中就含有规律 性,成为某一历史时 期、某一国家(民族或 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 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 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 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 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 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 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 全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 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 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 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 公元1400年到1900年 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 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 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 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 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 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 而得名。 6.分封制:西周建立后, 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 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 立诸侯国家,史称封 建,所形成的社会制 度,就是分封制。 7.永嘉之乱:永嘉五年 (311年),匈奴贵族刘 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 虏晋朝皇帝,西晋灭 亡,史称“永嘉之乱”。8.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 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 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 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 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 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 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 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 续。 9.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 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 佛教、道教、穆斯林、 景教、阴阳先生、萨满 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 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 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 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 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 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 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 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 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 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 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 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 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 的愿望。如触摸某寺庙 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 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 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 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 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 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 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 趋完备。 15.分封制:是与宗法制 密切相关的封建制度。 简言之就是分地以封 诸侯。国王将土地分封 给诸侯,诸侯将所得的 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 又将它分封给士,士则 直接组织庶人进行生 产活动。 16.春秋决狱:即以《春秋》 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 律,《春秋》经义不但成 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 性甚至还高于法律。其 重要原则,就是重视心 理动机的判定。以善恶 动机论罪,为人们的主 观臆断打开了方便之 门。 17.整体思维:是指把天 地、人、社会看做密切 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 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 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 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 互依存的联系。 18.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 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 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 维方式。 19.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 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 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 象及其变化。 20.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最高价值原则,其含 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 最高的德。 二.选择题知识点。 1.文化的界定。文:① 本义是“错画”,也 就是花纹。②引申为 后天形成的品德、修 养。③在政治领域 里,引申为“文治教 化”。④天文指的是 自然现象和规律,人 文指的是社会现象 和规律。“化”的本 义是改易。 2.广义的“文化”定义 是以人类与非人类 的分野作为立论的 依据。狭义的文化又 称人文文化。 3.中国文化又称中华 文化、华夏文化、炎 黄文化,它属于国别 文化。 4.文化的特点:民族 性、区域性、历史性、 创造性、时代性。 5.教材将文化归纳为 两个层次:上层文化 和底层文化。 6.文化的历史传播,上 层文化是以文字典 籍为媒体的,而底层 文化主要靠口头传 承。 7.文化是一个历史概 念。 8.中国传统文化,指的 是以中华文化为源 头、中国境内各民族 共同创造的、长期历 史发展所积淀的文 化。 9.文化传统具有稳定 性、延续性、普遍性、 可变性。 10.《中国文化概论》是 一门兼顾历史的关 于中国国别文化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理 论课程,是中国传统 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11.教材对文化分科采 用四分法:生产生活 文化、制度文化、思 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语言文字文化。 12.中国境内,地势西高 东低,地形呈阶梯状 分布。地势最高的是 青藏高原,号称“世 界屋脊”。 13.陕西关中地区是四 塞之地,黄河在它的 西、北、东三面环绕, 南面是秦岭山脉,西 北有六盘山、贺兰

2014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真题(完整试卷) 含答案

2014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真题(完整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O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是A.唯物论和辩证法学说B.唯物论和劳动价值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2.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A.一元论B.二元论 C.唯物论D.唯心论

3.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客观实在性是A.生命物质的共性B.自然物质的共性C.有形物质的共性D.一切物质的共性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5.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A.逻辑分析法B.阶级分析法 C.矛盾分析法D.精神分析法 6.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依据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D.对立统一的原理 7.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相互依存的关系 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 8.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分析、归纳、综合D.识记、联想、假说 9.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

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lO.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 C.对个体生理结构的影响实现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 1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A.经济关系B.政治关系 C.思想关系D.血缘关系

中国文化概论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全)1-30 1.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的含义⑴文的本主是错画,也就是花纹的意思⑵化的本义是改易⑶文化很早就已合成 2.广义文化应该把握的要点⑴是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⑵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⑶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3.狭义文化应该把握的要求⑴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⑵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历史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⑶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4.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的区别:文化现象所反映的是文化展过程中的外中状态和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而文化则指的是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是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和不断给予陶冶的结果。它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特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现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发概括的认识产物 5.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统一性表现在:多元性在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境内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统一性在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文化就是在统一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其形成原因⑴有着共同的文化源⑵多元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渗透、互相促进⑶汉族文化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6.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上层文化是由统治阶级和上层文人创造的,其传播途径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是由广大人民创造的,它主要是*人们的口头才得以传播的;联系:无论是上层文化不审底层文化,它们的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虽然在后代有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互相关联、互相补充。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这由这两个文化面联合构成的。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就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荟萃。 7.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是:传统文化指历史上贵留下来的所有人文精神的总和,是全部的文化遗产,带有整体性。文化传统就比较概括一点,它指的是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精神,具有稳固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它是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产生,并与那个时代相适应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它又通过不断的传承逐渐积淀下来,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因而就带有各个时代的普遍特性。 8.文化传统有那些性质和特点:特点: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时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性质: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9.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基于文化的本源和沿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 从而认为讲究传统文化即是复古,甚至认 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 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忽略了 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 分,一但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 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 目标是不一致的 10.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⑴一切 文化事象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 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⑵ 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 自身的传统 1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如何对待西 方文化: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 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 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 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 文化相融合,它便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 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 一。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不能与西方文 化截然对立的,而应该是吸取精华,去其 糟粕,洋为中用,才是符合时代文化潮流 的。 12.如何掌握中国文化的理论体系:⑴有关 文化的一般概念⑵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 理环境⑶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 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⑷有关中国文化分科 的知识⑸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⑹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13.地理地人类文化发展当中的作用:地理 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 着自然提供给它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 化的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因此, 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环境方 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要注意的是, 为了解文化所作的地理观察,必须是历史 的,文化与地理是互动的。越是早期,人 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理条件; 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 响越深。同时,地理对人文的影响,也不 是简单的人与物质自然的关系,其间还有 复杂的中介内容 14.中国地形地势的特点:自西向东构成了 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第一阶梯是青藏高 原;第二阶梯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第 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 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 中国东部地区。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 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欧亚大 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15.中国古代的几条交通线:我国古地理专 家从新石器文化遗址的颁布,发现了远古 中国的交通线。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 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一条联系东 西的交通线。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 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 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南至河南新乡, 都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存 在。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列 西的一条,则在今陕西境内,南起西安, 向北穿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 16.中国近千年气候变迁的趋势和分期:五 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 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 一个比一个低。主要有温暖期、寒暖交错 期、方志时期(寒冷时期)、仪器观测期。 18.气候变化与饥荒有没有直接关系?为 什么?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是有直 接关系的。中国的灾害性气候非常多,旱 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关的蝗灾 病虫害等。特别是自中国的气候转入寒暖 交错期后,灾荒疾病随之增多。大水之后 往往有瘟疫,大旱之后往往有蝗灾。 19.从地理条件说明中国为什么不能走古 希腊式的文明道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 然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 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 多去流河汊所形成的河曲湿润地区。地理 特征决定着中国古代不可能走古希腊式的 文明道路。古希腊文化产生于地中海的半 岛和岛屿,各地理单元都有着很大的独立 性,而地理环境的独立性决定着每一个地 域上的人口构成的相对单纯;而且那里不 太适宜农业,这又决定着它经济上对外依 赖性,海上贸易及掠夺盛行,曲此一个商 业形态的城市民主文明得以形成。而中华 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 大地域上的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在中 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 功依*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和融合。中国 的文明道路既不同于古埃及、巴比伦,更 不同于古希腊,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 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20.中国大一统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天在 大一统的观念是由于中国的地域广大,统 治者追求统一而逐渐形成的。分裂与统一 是中国历史的两在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 倾向的追求。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 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 流。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 一。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 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 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 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论, 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 作用 21.中国文化的地缘特征:中国文化的地缘 特征不同于现代的观念。它所指的是当中 国文化中民调整期怕,与北方范围更加的 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地理的角度 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该特别注意 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的地缘关系,那里蔵着 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 22.中国的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移动的趋 势: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 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 的后方。实际上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 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 的南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 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 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 历史景观。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 当着对峙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文化中心 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 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23.元明清时期中国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 是互相对峙的形势:元明清时期,南北对 峙的现象起了新的变化,统一的国家出现 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 面。北方在经济上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 单一农业经济占上风;而在南方,早已经 过去这样的阶段而进入农工商留全面兴旺 的局面。处在北方的王朝政治中心,它的 立国精神都是陈旧的得小农的,因此它从 来不懂得在国家政策上保护南方经济的发 展势头,从而南对峙,变成政治与经济上 的对立和矛盾,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真正 开始 24.九州的划分及不足:九州分别是冀、讼、 青、扬、荆、豫、梁、雍。不足之处在于 由于时代限制,中国其他的地理上自成一 体的区域没有涉及到。 25.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 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自然环 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们的生存质量和状 态。因为人得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 这是自然环境决定地域人群文化样式的第 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这一层 次的内容起的作用越大。西方有史学家曾 经提出自然的挑战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原 因。中国古代文明国家最早在黄河中下游 兴起,就不能理解了 26.典范人物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典范人物 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 文化特色。我们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 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感知, 乡土意识由此而来,一个地区典范人物的 业绩,能持久地感动他的乡亲,中间起得 要作用的就是这种乡土意识。典范人物是 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 27.司马迁史记里把中国划分为:天下划分 为四大基本的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 的。一是山西地区(即关中)二是山东地区 (大臻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三是 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28.宋元明清以后地域文化的主要特色是: 地域文化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外在条件的 变化,可以使一个地方经济及附着在经济 之上的文化现象兴衰起落。精神方面,一 些没有被一方人民重视的东西,也容易淡 漠甚至遗忘。新的因缘,则带来新的现象。 宋元明清以后地域文化的新现象,是东南 沿海一带因海洋贸易所发展起来的一些影 响一方的商业都会,如广州、福州等,在 与西方的商贸往来中,文化观念首先发生 变化。近代革命先从南方兴起,不是没有 道理的,那里得风气之先 29.中国古代文化基干包括:先秦时期主要 有三大区域文化,即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 源于在晋的法家文化和源于南楚的道家文 化及楚辞文学。它们后业经过汇集融合, 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30.地域文化是隋唐文化的一个重要资源: 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 的灾难,但我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 保存之功实在不小。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 带的凉州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 族入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长期成 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 相当大的作用。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 源论稿中,认为凉州文化是隋唐文化的一 脉重要的资源 31.中国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观点:孟子的 不违天时的观念。孟子的一些言论在古代 有相当的代表性,明显的包含的保护自然 的意识在内。不过,总体看来,古代许多 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都是与其他观 念相关的行为 32.中国古代是如何重视土地的深度利用 的:先秦时期的魏国曾有李悝的尽地力之 教,由政府督导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表 现出信纸经营的特点。汉武帝时期曾有 代田法和区田法的推广,大幅度提高了亩 产量。区田法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深度 利用土地的意识加强,导致了一种量力而 行的经营观念的出现。西晋的傅玄和北魏 的贾思勰,都提出过注重提高单位产量, 而不过分依*开垦土地增产增收的主张。 33.运河的开通和使用对两岸人民的经济 生活的影响:⑴随着沟通南北东西的大运 河体系的开通,一系列大小城市沿河兴起 ⑵历代统治者为保证漕运畅通,甚至严禁 东北、山东一带的农民引用沿线支流溉田, 致使广大的华北地区河道淤塞、沟渠荒废, 农业经济日趋停滞 34.中国古代利用自然的同时有哪些失误: 主要是土地的过度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 开采。 35.山西为何历来天下形势之说:⑴山西高 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 着一条宽平的谷地,即汾河谷地⑵山西高 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蒙古高原是一 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 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⑶太 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 地区。 36.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和作用①自 然环境。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人们的 生存质量②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③ 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 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在这种情 况下生产的区域文化最具有历史的深度和 广度和高度④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个地区典范人物的业绩,能持久地感动 他的乡亲,中间起重要作用的就是这种乡 土意识。 37.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几项 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 运河的开凿。这三项成就,都是根植于中 国的地利条件,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 精神的体现,也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体 现。 38.大一统文化观念与地域文化观念是否 冲突?它们的关系:没有冲突。中国这样 一个辽阔广大的地域上,由于地理环境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