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规划名称:缙云县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doc

规划名称:缙云县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doc

规划名称:缙云县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doc
规划名称:缙云县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doc

规划名称:缙云县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

规划年限:2012——2020年

委托方:中共缙云县委缙云县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

编制方:浙江工商大学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金华分院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研究所

完成时间:2012年7月

规划指导组

组长:陈瑞舜

副组长:朱民朱勇

成员:何延德梅建平应望柏

规划编制组

组长:麻益军

成员:刘宏日、胡晓聪、刘根华、沈雁飞、徐华锋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5)

一、规划范围与期限

二、规划性质与任务

三、规划依据

第二章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7)

一、发展历程

二、发展现状

三、主要特点

第三章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条件 (14)

一、SWOT分析

二、组合分析

三、战略选择

第四章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市场定位与预测 (20)

一、客源分析

二、市场定位

三、游客预测

第五章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 (32)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第六章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35)

一、发展目标

二、主要任务

第七章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总体布局规划 (40)

一、空间布局

二、线路组织

第八章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分区布局规划 (43)

一、核心片区(仙都街道、五云街道、东渡镇)

二、西部片区(新建镇、新碧街道、七里乡)

三、东北片区(壶镇镇、前路乡、东方镇)

四、中东片区(舒洪镇、溶江乡、双溪口乡、三溪乡、大源镇)

五、东南片区(大洋镇、胡源乡、方溪乡、石笕乡)

第九章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营销策划 (70)

一、形象策划

(一)形象要素分析

(二)主题形象定位与理念阐述

(三)形象塑造

二、营销策略

旅游城市推进旅游业发展工作计划

旅游城市推进旅游业发展工作计划 旅游城市推进旅游业发展工作计划 摘要: 一、指导思想全市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41 号、省委11号、市委9 号文件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华文化游主题年活动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XX 一、指导思想 全市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41号、省委11号、市委9 号文件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华文化游主题年活动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XX山为龙头,以XX湖为引擎,以三区三线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支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旅游发展理念,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努力推动旅游业突破性大发展,为开创山水一体大旅游新格局,把旅游业培植成为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打好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全市旅游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32%以上,其中境外游客13万人次,外汇收入429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0唏口29.8%;新增和提档升级A级旅游区5家,新增和提档升级星级饭店和星级农家乐100 家,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突破12 万人; 旅游投诉结案率和满意率力争均达到100%,旅游安全生产责任死亡事故为零。 三、主要任务 为实现上述工作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抓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景区配套设施建设

1、抓好旅游项目规划和实施。按市政府即将批复的《XX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筛选旅游重点项目,积极申报,争取纳入省和国家项目库。 2、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支持加快XX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XX 新区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基本完成十大重点工程建设;完成XX XX修复、XX码头等十大工程,启动XX—级客运站等十大工程,形成东中西三大旅游板块。 3、配套完善一批项目。重点推进XX等项目建设,配套发展XX国际大酒店、XX大酒店等一批高星级酒店项目。高质量做好环一江两山旅游交通标识标牌二期建设工程。 抓政策引导,力推三线游持续快速升温 1、继续做好旅游一卡通发行。力争累计发行旅游一卡通达6万张。 2、完善三线游奖励政策。力争将原《实施细则》关于三线游的奖励标准由每人 1 0元调整到每人20 元,奖励资金纳入市政府旅游专项资金。 3、切实做好三线游促销等工作。精心策划包装三线游主题线路,充分发挥旅行社在拓展客源市场的主体作用,鼓励旅行社招徕外地游客,选择部分旅行社全力推介。创新制作三线旅游宣传品,继续抓好宣传品进宾馆工作。指导各县市区举办各类旅游节庆活动,培育三线旅游热点。 抓理念创新,积极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1、大力推进旅游与多产业融合发展。坚持用发展旅游的理念统筹相关产业的发展,用发展旅游的思路谋划社会事业的发展,主动把工作触角延伸到工业、农业当中去,把移民的内安后靠与旅游名镇、名村创建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开展生态文化旅游名镇、工业旅游示范点和星级农家乐等创建工作。 2、加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深入挖掘道教养生、道教音乐及吕家河民歌等地方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旅游节目。探索发展旅游房车、游艇、露营地旅游等旅游新业态。 3、推动旅游商品纪念品研发生产上水平上规模。巩固全市旅游商品大赛成果,对首

省级旅游规划_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_巅峰智业

巅峰智业凭借此次规划在“2012年度第二届中国旅游投资ITIA大奖评选活动”中,荣获中国最佳旅游项目规划设计奖。在第九届中国人居典范建筑规划设计竞赛颁奖盛典上,荣获最佳规划设计金奖。 2012年,巅峰智业受贵州省旅游局委托在贵州省域范围内对贵州进行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 2012年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贵州旅游业的战略定位,贵州旅游业迎来了融合、创新、跨越发展的新机遇。

《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创新引领战略、精品发展战略、项目带动战略、国际品质战略”四大战略;构建“全域统筹发展模式、四化融合发展模式、圈层保护开发模式、快进慢游模式”四大创新模式;打造“一套项目库、一套项目招商书、一套推进实施机制、一套全程化管理系统、一套专家智力支持系统”的“五个一”工程;通过“创新引领,描绘旅游强省新蓝图;科学谋划,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产业融合,构建现代大旅游产业体系;强化特色,打造一流旅游精品和品牌;绿色转型,保护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强力推进,落实发展保障措施”六大篇章,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生态文化旅游强省跨越。 巅峰智业凭借此次规划在国际旅游投资协会举办的“2012年度第二届中国旅游投资ITIA(艾蒂亚)大奖评选活动”中,荣获中国最佳旅游项目规划设计奖。在2012年12月29日举办的“第九届中国人居典范建筑规划设计竞赛颁奖盛典暨人居发展论坛”上,荣获最佳规划设计金奖。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

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目前已发展成为行业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领先的专业创新文旅产业引领者。 公司拥有旅游规划设计甲级资质、城乡规划甲级资质、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及建筑设计专项资质、土地规划专项资质、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等。业务覆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共计完成2000余项高品质的规划设计成果,累计运管景区50余家。 公司遵循“资源有限智慧无穷”的服务理念,秉承“美丽中国巅峰智造”的使命,经过十余年发展,汇聚顶级专家智慧,构建专业特色团队,逐渐形成行业前沿技术优势及核心竞争力,成为行业内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一流企业。

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本

上海市浦东新区“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纲要版 第一章本规划编制的背景、任务、作用与目的 一、规划背景 浦东新区功能定位及相关产业发展面临新的历史转折和机遇。上海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浦东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的要求和“一个作用、三个区”的新定位为现代服务业在更高能级上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先导性产业、同时作为浦东“1+4+4”现代服务业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发展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而另一方面,浦东旅游业经过“九五”、“十五”期间市场驱动下的超常规发展后也开始进入平稳期,并同时暴露出超常规发展所伴随的一些问题,旅游业自身也有借助新的机遇实现能级提升和开拓性增长的内在要求。基于对上述背景的认识开展本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规划项目 《浦东新区“十一五”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其中包括住宿业发展规划(参见《上海市浦东新区旅游住宿业发展专项规划》)。 三、作用与目的 根据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指导浦东旅游产业发展、引导社会旅游资源配置、决策重大旅游项目安排;确定浦东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产业布局、规模、速度以及具体对策、措施,为未来五年内浦东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宏观指导性意见。

第二章浦东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一、发展现状与成绩 1、成绩和经验 初步确立了旅游业产业地位。2005年,浦东新区旅游业景点、旅行社和宾馆三大行业共接待游客1650万人次,“十五”期间年均增长7.5%。2005年,三大旅游行业实现营业收入57.71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2%。2005实现旅游总收入202亿元,根据市统计局提供的经验数据,浦东旅游增加值约占GDP比重为3.6%(低于当年上海市相应比重6.4%),占新区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基本实现了“十五”旅游规划确定的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目标定位。 形成了良好的旅游接待能力。截至2005年底,在浦东注册的旅行社8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家,国内旅行社70家,分别约占上海市总数的11.9%和20.72%。共有各类宾旅馆470家,客房23524间,床位40,076张。其中高星级宾馆28家,客房8626间,占上海市总量27.5%。拥有万豪、凯悦、洲际、喜达屋、雅高、香格里拉等6家全球知名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旗下共13个国际著名酒店品牌。拥有14个主要旅游景点,其中国家4A级景点4家,占上海市总量23.5%。形成了良好的旅游接待能力。 建成了相对成熟的陆家嘴—花木都市综合旅游会展板块。经过“十五”期间的继续开发,陆家嘴-花木地区基本形成了景点相对集中、旅游服务设施比较齐全、能在空间上产生集聚效应的旅游板块。同时区域集中专业会展场馆和高星级宾馆为主的会展场馆面积已超过15万多平方米,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会展基础和接待设施体系。2005年,该区域接待游客近1500万人次,举办各类会议1500多次,出租展览面积237.87万平方米,占上海市总量63%,奠定了作为重要会展城区

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山西省“十一五” 旅游产业进展总体规划 (审定稿) 山西省人民政府 托付单位:山西省旅游局

编制单位: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经济所旅游规划中心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请山西省旅游局填写) 编制组专家成员名单: 总顾问:魏小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旅游局原司长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助理:江五七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访问学者、硕士、讲师 杨宏伟山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主任助理、讲师、硕士 毛成刚山西财经大学讲师、硕士 魏诗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专家:李南中国旅游协会常务理事、报刊协会秘书长全华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系主任、博士后、教授 董恒年北京联合大学都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副教授 丁刚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博士,研究员 郭亚军西北大学旅游系,讲师,主任助理

张豪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付磊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进展研究院,院长,博士 宋建军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陈龙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朱世铭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室副主任 鲜宏利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访问学者,高工 专项规划组 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常洪林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成员:邱于皙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常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王振清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贺素雯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方磊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

汉中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汉中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1、汉中旅游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前景最为广阔的“朝阳产业”,具有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带动力强、就业系数大等显著特点。充分挖掘我市旅游资源潜力,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实现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市在实施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产业的战略中,应把旅游业放在突出位置,以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全市的支柱产业为目标,在国家实施西部开发的大背景下,以“大规划”调整旅游布局,以“大产业”发挥关联带动作用,以“大配套”提升城市功能,以“大市场”强化城市辐射力,以“大产品”提高旅游吸引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加快汉中的产业升级和提高城市品位,推动汉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汉中的旅游形象 汉中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地带,南有巴山的屏蔽,北有秦岭的呵护,中间有汉水的哺育和滋润,使汉中形成了优越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从经济地理位置来讲,汉中处在西陇海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华中经济带、关中经济带的中间地带,经济发展具有广阔的腹地和拓展空间;从文化地理上分析,汉中是中华民族两大文明体系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的融合地带,是秦陇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文化景

观。 汉中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试点地区,全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保护单位18处;国家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有以古汉台、拜将坛、古栈道、武侯墓(祠)、张骞墓、蔡伦墓、张良庙为代表的“两汉三国”文化遗产;有以南湖、红寺湖、南沙河、天台山、朱鹮生态园、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风景名胜和生态旅游区;还有浓厚的秦巴民俗风情旅游 汉中旅游资源构成的两大核心要素是两汉、三国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在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定位上也应以这两大资源为依托、总体形象定位为“西北休闲之城”、“大汉发祥地,西北小江南”;“文化汉中,休闲胜地”或“生态汉中,休闲胜地”。 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旅游胜地”,相应开发“两汉文化旅游、三国文化旅游”等文化旅游产品与“珍稀动植物观赏考察、自然生态旅游”等生态旅游产品,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各类会议及节庆会展为主导。在品牌塑造上,重点打造“汉源生态之旅”和“蜀道文化之旅”两个品牌。 在旅游形象营销上,注重汉中市自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使其成为陕西和西北重要的旅游休闲目的地和旅游热点地区之一,成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通过历史文化、野生珍稀动物生态旅游两个主题形象产品的带动,在国内旅游市场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对重点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客源市场腹地取得新的突破。

汉中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doc42(1)

汉中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一、总体规划 汉中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于1991年编制,经过10多年的实施后,2003年又进行了修编。修编后的《规划》主要内容检索如下: 第一章汉中市区域概况 一、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隅,东与安康市毗连,西与甘肃省相邻,南隔巴山与四川省相望,北倚秦岭与宝鸡市相接。地理坐标为北纬32o08‘54“—33o53’36”,东经105o30‘50“—108o16’45”。面积为27246平方千米。 汉中市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北部是群峰林立的秦岭山脉,南部是属于巴山西段的米仓山,中间是由汉水冲积而成的汉中盆地,形成了个性鲜明的三大自然景观区。 汉中地处我国中部,属从暖温带向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地带,兼具暖温带和亚热带的气候特征,其分界线大致在秦岭南坡海拔800米一线。 二、历史人文特征 汉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3000多年来遗留下众多的人文景观,以汉代和三国时期的历史遗存最为丰富,其中褒斜栈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被誉为“国之瑰宝”。 据考古发现,早在150万年前,汉中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上,汉中作为连接四川盆地和关中盆地这两大经济中心的纽带,既有诸多

的栈道作为两地的便捷通道,又有秦岭、巴山两大天然屏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三、社会经济条件 汉中市下辖11个区、县。截止2003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3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2万人,农业人口300万人。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以上,此外还有20多个少数民族。 汉中处于川陕交通联系的枢纽地带,是陕西的南大门,自古就是关中通往巴蜀的咽喉,自周朝起在各不同历史时期开通了陈仓、褒斜、傥骆、子午、荔枝、金牛和米仓等著名古栈道,汉中因而成为闻名遐尔的“古栈道之乡”。 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63.44亿元,人均GDP 4392元。其中,第一产业36.8亿元,占22.5%;第二产业56.6亿元,占34.6%;第三产业70.1亿元,占42.9%。汉中市工业以飞机制造、机械汽车、医药化工、建材建筑等为主导产业。汉中市绿色产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第二章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S(优势) 1、独特的区位特征,有利于加强与周边城市特别是西安、成都、重庆、广元、巴中等主要客源地的联系与合作,大力发展过境旅游,共同打造跨区域旅游热线;同时从城区向周边的旅游地形成辐射,使汉中市成为重要的旅游枢纽城市和游客集散中心之一。 2、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汉中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冲击国际旅游市场的拳头产品。汉中在挖掘、展现三国文化、汉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doc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文本评审稿) 广东省湛江市人民政府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课题组 2011年3月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组长:阮日生湛江市人民政府市长 副组长:魏小安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王林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李连湛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梁志鹏湛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吕冠嵘湛江市人民政府秘书长 成员:李卫湛江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林红市旅游局局长 罗锡平市城市规划局局长 杜林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罗滇南市建设局局长 张文山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罗辉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 陈康华市农业局局长 梁车生市林业局局长 车斯文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局长 李更盛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局长 梁培市财政局局长 陈刘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许敏市体育局局长 黄丽萍市发展与改革局副局长 陈振华市旅游局副局长 周广超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 陈奇石雷州市副市长 李启明廉江市副市长 麦东生吴川市副市长 符贤徐闻县副县长 曾伟川遂溪县副县长 肖培舜赤坎区副区长 黄毅霞山区副区长 叶焕泉麻章区副区长 詹汉强坡头区副区长

课题组名单 首席专家: 魏小安教授博导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 课题负责人: 王林教授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专家组长: 许春晓博士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主要专家: 郑焱博士教授博导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翟辅东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叶文智中国旅游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旅游营销专家 吴甫成教授湖南省地理学会秘书长 赵玉燕博士后北京大学 粟路军博士厦门大学 蔡卫民博士北京理工大学 熊礼明博士四川大学 刘江龙博士后中南大学 李映辉博士教授长沙大学 唐健雄博士后中南大学 刘焱博士湖南大学 周亮博士中南大学 张慧硕士长沙大学 王洁硕士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周慧硕士长沙大学 许杰兰硕士北京大学

《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解读

《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解读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省旅游业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等战略,全面打造“幸福旅游、美丽旅游、智慧旅游、信用旅游”,冲刺万亿元产业,基本建成旅游强省,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旅游新路。 根据《规划》,“十三五”时期,我省将统筹推进皖南示范区、合肥都市圈休闲旅游区、大别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和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四大板块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国际水准的旅游精品景区,打造一批国际化旅游精品线路,创造一批顺应世界潮流的旅游业态,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旅游商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经营实力的领军企业。培育5个至10个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力争2020年,国内外游客接待量突破8.8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达到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 为实现《规划》目标,我省将实施“1+1”(一计划一工程)旅游强省决策部署,“一计划”即:5年累计完成旅游项目投资1万亿元,打造山地旅游、湿地旅游、农业旅游、旅游装备制造、会议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温泉旅游、中医药养生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等10大类产业集聚区,实现省旅游总收入达1万亿元的“111计划”;“一工程”即:重点推进一批国际和国内旅游示范工程,具体包括黄山旅游可持续发展、“万里茶道”旅游兴农、遗产文化旅游等3个国际典范工程和“四个旅游”特色化、黄山国家公园体系建设试点、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大别山旅游精准扶贫、皖北塌陷区生态旅游、全球孔子学院研学体验基地、“幸福安徽”大众游、中国新型城镇化旅游、乡村旅游分类施策全域推进、生态旅游试点、低碳全域旅游、旅游商品品牌建设、中医药养生旅游等13项国内试点示范工程。 “十三五”时期,我省将打造系列重点旅游项目,建立5A级景区备选名单遴选制度,推动巢湖中庙景区、亳州古城景区、皇藏峪景区、寿州古城-八公山旅游区、焦岗湖风景区、

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本

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 前言 农家乐休闲旅游是指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田园景观、民俗风情、农耕文化、农家庭院和农(林、牧、渔)业特色优势产业,以农民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休闲旅游方式,农家乐休闲旅游业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新趋势,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容,是集农业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 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农村二三产业联动,带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完善旅游产品的供给层次,丰富城乡居民的业余生活;有利于增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加速城乡经济社会融合,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 自然条件良好,农业发达,农家乐休闲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的良好条件。为深入实施“农业双增”战略,加快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管理,强化服务,提高经营服务水平,创建市农家乐特色品牌,做大做强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有效地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总量,解决农村就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和谐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概况 1、产业初具规模 2005年以来,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至今已形成功能类型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规化的良好局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据调查,截止2008年,市各类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达226处,其中省级农家乐特色村6个、省级农家乐特色点9个、市级农家乐特色村18个、市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示点38个。2008年全市农家乐共接待游客504.5万人次,综合营业收入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2%和29.7%。 2、示效应明显 通过树立各种示点,来带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品质化发展道路。目前,有些示点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如被授于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的滕头村,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点的大桥生态农庄、柿林村等,以及天宫庄园、绿野农庄、四季山庄等一大批示点,不仅成为、省乃至全国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标兵,还提高了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在全国的地位,为探索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市场反响良好 市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的整体服务质量较高,游客满意度较好。

略阳县旅游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范围 略阳县旅游业发展规划为县级旅游业发展规划,规划范围为略阳县全境,面积2831平方公里。 二、规划编臸的依据 1、《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 2、《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 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6、《汉中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7、《略阳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 8、《略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9、《陕西省五龙洞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 10、略阳县旅游局提供的旅游资源基础资料和有关数据。 三、规划编臸的原则 1、本规划以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据,以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及法规为基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适应,与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 2、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经济产业,景区的规划、开发以及包装、促销,都应引进商业策划意识和市场运作技巧、充分利用项目设计的反差原则,探索资源的特殊性,力求开发出具有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社会效益为目的,环境效益为条件,发展旅游业。 3、略阳的旅游规划以客源市场需求来确定资源开发方向和重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市场逐渐成熟,目前已由资源主导和产品主导逐步向市场主导过渡。略阳的旅游必须紧随全国旅游发展大局势,注重市场调研和产品功能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自身特点,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 4、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区域协同,强调空间一体化发展,避免近距离不合理重复建设,加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遵循生态学原则,实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5、文化是旅游业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是旅游的灵魂和生命力的所在。当前,文化搭台,旅游唱戏,以经济和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旅游已成为新潮流。略阳人文旅游资源突出,特别是灵岩寺小碑林石刻品位高、底蕴深,名满中外。我们要挖掘其文化内涵,寻求资源的文化特点,创建具有垄断性的文化旅游品牌。 6、采用先进技术和方法论证规划成果,并征求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尤其是当地居民的意见。 7、旅游规划采用的各项技术指标应当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长远需要、具有适度超前性。 四、规划指导思想 依托嘉陵江纵贯县境,形成广阔水域和悠久历史文化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秦岭南麓自然生态资源和地貌景观,开展各种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活动,把略阳县建成以观光游憩、休闲度假为主,集水上娱乐、森林探险、农业观光、地貌欣赏、商务会议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旅游名县。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将旅游业作为略阳县国民经济增长的突破口,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化和调整,使旅游业成为略阳的支柱产业。 五、规划的使命 1、针对略阳县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条件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 2、准确定位略阳县旅游业的位臵,确定旅游发展方向及目标。 3、确定略阳县旅游发展战略及可行性计划,明确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特色和主要内容。 4、确定略阳县主要旅游带和景区(点)的旅游开发方向及概念性发展规划。 六、规划分期 近期 2005年——2010年 远期 2011年——2020年

旅游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旅游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为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和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根据《xx市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抢抓中省市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和大交通改善重大机遇,按照全域旅游发展要求,科学构建“一心引领、两廊延展、三区带动、四线串联、五品融合、六业联动”发展布局,围绕“强基础、提质量、增效益、补短板”,着力打造城乡联动、多元发展、要素集聚、功能完备的生态休闲、亲水娱乐、康养度假、特色民宿、富硒美食旅游产品体系,培育旅游核心竞争力,推动旅游供给侧改革,力争用3年时间把旅游产业培育

成为富民强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强力引擎。 二、发展目标 (一)经济指标。2017-2019年,全市旅游年接待总量分别达到3265万人次、3493万人次、37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实现194亿元、224亿元、259亿元。 (二)具体目标。力争到2019年,创建1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4家4A 级旅游景区和2家省级旅游度假区;培育1家五星级饭店、2家四星级饭店和6家龙头旅行社;创建3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和5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三、重点任务 (一)强基础,聚焦“一山、一湖、一城”,培育旅游核心竞争力 1. 创建南宫山5A级景区 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要求,提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早日将南宫山建设成为秦巴地区知名的宗教文化体验旅游区。2017年,通

过5A级省级资源评价,纳入全省5A级景区创建备选名单;完成大雄宝殿、旅游厕所、南北大门旅游服务区等建设。2018年,完善创建实施方案,重点实施观光索道、智慧景区、标识体系、安保设施、环卫设施等建设;保护性开发桂花古梯田、龙安茶园、花里千亩莲花等原生态农耕体验乡村旅游项目。2019年,对照标准,查缺补漏,全力做好国家旅游局迎验准备,力争通过国家专家组验收。 责任单位:xx县政府 配合单位:市旅发委 完成时限:2017—2019年 2. 建设瀛湖文化旅游产业基地 按照“湖城一体”发展要求,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围绕“一轴三核三区”空间格局,加快实施瀛湖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建设项目。2017年,委托旅游专业机构全程指导5A级景区创建,启动5A级景区创建调查摸底、可行性评估等前期基础工作;完成国家级服务业

旅游业发展规划技术标

一、图件 ㈠、区位分析图 1、湘鄂赣形势 2、长江经济带发展形势 二、文本 ㈠、发展思路 策略:硬建设,软推介;理思路,重整合;抓机遇,求发展。 1、措施一:硬建设,软推介 景点、景区建设、生农业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商品开发、旅游服务设施、行业管理等建设。 加大文化产业开发力度,由文化部门牵头向国家申报文化产业项目,争取中宣部、国家文化部支持,组织国内研究三国文化的专家、三国戏曲研究专家、三国影视研究专家、三国书画研究专家等,编剧、编排大型三国文化歌、剧、舞、诗、书、画,运用各种文化形态切入东北亚及东南亚市场进行国际推介(以日、韩、新市场为主要市场)。 2、措施二:理思路,重整合 老景区上台阶、新景区抓建设、编策划促招商、抓农业促商品、大项目树品牌。 按省委书记罗清泉同志在全省旅游工作会上的讲话要求,建立区间合作组织,实施沿江城市战略联盟,与荆州、洪湖、岳阳、黄冈、江西联动,实施沿江景点整合、线路整合、市场整合。分为红色文化、战争文化、历史文化等。 3、措施三:抓机遇,求发展 研究与国家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接轨、与湖北省旅游发展战略接轨,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产业政策接轨,寻求大政府政策、资金、土地利用支持,争取旅游发展配套资金支持。 ㈡、发展框架

1、沿长江经济带拓展整合,建立区间组织合作平台,探索有效的长效合作机制与体制,实施资源、市场、运作联合捆绑、利益共享原则,形成互动多赢新模式。 2、重抓市场营销,把主打市场拓展面向东南亚、东北亚市场。 3、重力打造文化产业。 ·策略一:沿陆水湖拓展80平方公里,建“亚洲国际三国文化论坛”;·策略二:成立“亚洲国际三国文化论坛管理中心”,负责项目开发、管理、营运; ·策略三:设置“三国文化亚洲影视基地”; ·策略四:设置“三国文化亚洲研究中心”; ·策略五:设置“三国文化亚洲创意园区”,聚集国内外研究三国文化机构设立常设机构,为研究三国文化的理论家、影视名人、作家、画家、诗人、歌曲家、音乐家等进入提供优厚条件,形成聚合点,拉动地产及相关产业发展; ·策略六:设置“亚洲三国文化动漫产业园区”,吸引国内外动漫产业设计、制作机构进入; ·策略七:设置“三国文化旅游商品展示城”,将该基地打造成三国文化旅游商品展示、生产、加工、销售集合地。 ·策略八:建“赤壁三国文化村”,主要以旅游接待、服务、住宿、餐饮、娱乐为主的中档游客消费处所。

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规划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规划

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规划 一、旅游产业范围界定 旅游产业集群具有资源型旅游产业集群(以经营特定地域空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企业为中心,以地接社、酒店、餐饮、交通运输公司为主体,以保险、银行等配套服务企业为辅的面向游客需求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型旅游产业集群(通常以具有销售中介职能的大型旅行社企业集团为龙头,以众多中小旅行社企业或特许经营加盟社为主体,相关旅游要素企业为依托而形成的旅游产业集群)之分。在本规划中主要指的是资源型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的目的是旅游目的地所有单位协同作用以便提高目的地的竞争力,价值链是旅游集群的核心。旅游产业集群主要由三个集聚层次的价值链构成:第一层次是产出层,由目的地旅游产品及事件组成;第二个层次是供给层,即由目的地旅游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组成;第三个层次是投入层,即由目的地人力资源系统、产品与服务创新系统、财政系统、基础设施系统、信息基础系统、商业氛围、基础设施的环境质量和营销系统等组成。按照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的程度的差别和旅游企业之间的价值链连接 关系,旅游产业集群涵盖四个层面,即:核心产业主要包括: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购物商场/点、旅游餐饮、旅游娱乐场所、旅游交通;延伸行业主要包括:旅游策划、旅游金融、旅游保险;辅助行业主要包括:旅游社会服务业、食品加工业、制造业、旅行设备业等;支持组织主要包括:旅游教育、信息、咨询等。 第 2 页共 25 页

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际旅游产业发展动态分析 1.旅游业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旅游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产业,国际旅游业年交易额已超过3000亿美元,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游客量位列第二的地区。 2.国际旅游方式趋向多样化、个性化。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活动将从以观光旅游为主,逐步转向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共同发展的多样化格局。旅游方式朝着个性化、多样化、文化化的方向发展。 3.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目的地国。据世界旅游组织提供的统计显示,年我国入境旅游者1.3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8749.3亿人民币,是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预计到XX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目的地国家。 (二)国内旅游产业现状及发展预测 1.现状分析。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7.12亿人次,增长6.3%;国内旅游收入8749.30亿元,增长1 2.6%;入境旅游人数1.30亿人次,下降1.4%;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下降2.6%;出境旅游人数4584.44万人次,增长11.9%;旅游总收入1.16万亿元,增长5.8%。 2.旅行社及酒店情况。年度全国有0家旅行社,比上年度增加1167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970家,比上年度增加173家,国内旅行社18140 第 3 页共 25 页

宁夏旅游业发展规划

宁夏特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对西部的大开发,宁夏旅游业行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开发和建设了“小滚钟”、“西夏王陵”、“沙坡头”、“沙湖”等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许多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正处于开发建设之中,已开发的黄河漂流、沙漠探险、六盘山消夏、生态观光农业等特色旅游项目已受到了海内外游客的热烈欢迎。2000年,宁夏旅游业实现总收入9.3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42%,接待旅游者人数和旅游创汇分别比上年增加了29%和55%,2001年“五一”黄金周,宁夏各大景区接待游客35.73万人次,景点门票和娱乐收入857万元,又比2000年同期分别增长了57.7%和47.6%,旅游总收入超过500万元。宁夏已不再是被海内外人士称为“中国旅游的最后处女地”和“被中外游客遗忘的角落”。但是,由于宁夏特色旅游业起步较晚,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总体规模小,旅游饭店总数、旅行社总数、从业人数等均居西部各省之末;旅游资源处于粗放开发阶段,有些景点的景区建设、 服务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未达到标准;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产品缺乏体系和层次化,不能完全适应多层次的市场需求。旅游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综合化经营程度低,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宁夏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通过审议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打造“一个轴心旅游带、三大旅游板块、五个城市乡村旅 游圈”的产业空间布局。会议听取了自治区旅游局关于宁夏旅游也发展十二五规 划编制情况的说明。“十二五”期间,我区要建成以首府银川市为集散中心,以 石嘴山、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为副中心的“一个轴心旅游带、三大旅游板块、 五个城市乡村旅游圈”的产业空间布局。一个轴心旅游带就是以402公里“黄河 金岸”为轴心的沿黄城市旅游带。自治区旅游局局长李春阳说。 【出录音】“黄河金岸”旅游建设内容主要有:规划与建设500公里生态文化景 观带和旅游观光休憩区;规划与建设黄河陆路、水路观光和水上运动、娱乐项目, 开辟横城至兵沟段夜游黄河线路;合理规划与整合黄河与滨河大道周边景区景点, 避免重复建设和低层次开发;建成3—5个自驾车营地;规划与建设分层级住宿 与度假设施;建设门户空间项目。完善“中华黄河坛”等景区景点的配套设施, 使之成为黄河宁夏段的地标式建筑群。 三大旅游板块包括,塞上江南新天府,贺兰山历史文化,六盘山红色生态。塞上 江南新天府板块,重点建成一批具有现代旅游功能的大项目,包括:中阿论坛会 议中心、中国国际穆斯林商品交易中心、中国区域性(宁夏)影视基地等。贺兰 山历史文化板块,完善贺兰山东麓一线旅游休闲度假功能,建成贺兰山东麓百里 葡萄长廊;扩大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规模;完成贺兰山岩画景区保护工程; 完成西夏陵景区扩建工程和拜寺口西夏皇家寺院遗址保护工程;规划西夏城(主 题公园);建设三关口(赤木关)明长城陈列馆;认真规划滚钟口景区,突出民 国建筑特色和民国时期的宁夏历史文化主题。六盘山红色生态板块,重点建设固 原须弥山石窟扩建与保护工程,泾河源老龙潭生态文化区扩建工程,六盘山国家 森林公园扩建工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地保护工程,固原古原州文化一条街

对旅游业行业的认识及个人发展规划

对旅游业行业的认识与分析及对个人发展的影 响 一.旅游业的认识 (1)定义 旅游业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其旅行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型产业。 (2)构成 三大支柱:即旅行社行业、交通客运业和住宿业。 五大部门:除了三大支柱外,还有以旅游景点为代表的游览场所经营部门,以及该国或该地的各级旅游组织。 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旅游方式的单一化 我国旅游业的服务项目通常是以一般性观光为主,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可让旅客直接参与的活动,直接导致景点吸引力弱,旅客不愿长时间停留。同时,旅游质量也不高,我国的观光产品目前还处于初级开发水平,还有待开发。 (2)旅游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庞大,国内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的发展跟不上旅游消费者的扩大的步伐,国家投资也相对较少,基本上是贯彻

“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花钱多的项目几乎很少触及,只能因陋就简,以致设施不全。 (3)旅游市场竞争处于无序竞争状态 由于旅行社经营者没有长远的战略计划,市场定位不明确,同时受经济利益驱动,各种不正当竞争现象在旅游市场中普遍存在。(4)不恰当的旅游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日趋严重 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在开发的时候,旅游交通造成的影响破坏环境。 三.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认识的改变 (1)发展速度快,规模大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有事业型转向产业型。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经济和社“九五”计划和2010年目标建议》,从而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11000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7000亿元,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万人。这些数据都很直接的表明我国正在向旅游大国迈进。

旅游业的发展总规划

旅游业的发展总规划 -----------------------作者:

-----------------------日期:

略阳县旅游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围 略阳县旅游业发展规划为县级旅游业发展规划,规划围为略阳县全境,面积2831平方公里。 二、规划编制的依据 1、《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 2、《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 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 4、《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 5、《中华人民国防洪法》 6、《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7、《略阳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 8、《略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9、《省五龙洞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 10、略阳县旅游局提供的旅游资源基础资料和有关数据。 三、规划编制的原则 1、本规划以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据,以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及法规为基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适应,与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

2、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经济产业,景区的规划、开发以及包装、促销,都应引进商业策划意识和市场运作技巧、充分利用项目设计的反差原则,探索资源的特殊性,力求开发出具有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社会效益为目的,环境效益为条件,发展旅游业。 3、略阳的旅游规划以客源市场需求来确定资源开发方向和重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市场逐渐成熟,目前已由资源主导和产品主导逐步向市场主导过渡。略阳的旅游必须紧随全国旅游发展大局势,注重市场调研和产品功能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自身特点,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 4、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区域协同,强调空间一体化发展,避免近距离不合理重复建设,加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遵循生态学原则,实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5、文化是旅游业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是旅游的灵魂和生命力的所在。当前,文化搭台,旅游唱戏,以经济和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旅游已成为新潮流。略阳人文旅游资源突出,特别是灵岩寺小碑林石刻品位高、底蕴深,名满中外。我们要挖掘其文化涵,寻求资源的文化特点,创建具有垄断性的文化旅游品牌。 6、采用先进技术和方法论证规划成果,并征求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尤其是当地居民的意见。 7、旅游规划采用的各项技术指标应当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长远需要、具有适度超前性。

南郑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南郑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1) 一、规划范围 (1) 二、规划期限 (1) 三、规划依据 (1) 四、指导思想 (2) 五、规划原则 (2) 第二章南郑县旅游业发展背景与现状 (3) 一、旅游业发展背景分析 (3)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4) 三、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6) 四、总结 (6) 第三章南郑旅游业发展基础条件分析 (9) 一、自然条件 (9) 二、人文环境 (10) 三、区位环境 (10) 四、社会经济条件 (10) 五、交通与基础条件 (11) 第四章南郑旅游资源概况及其评价 (12) 一、旅游资源概况 (12) 二、旅游资源评价 (14) 三、资源分析结论 (16) 四、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16) 第五章南郑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 (16) 一、南郑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16) 二、旅游市场背景分析 (19) 三、目标地消费市场特征分析 (20) 四、旅游市场细分 (22) 五、旅游市场定位 (25) 六、旅游市场需求预测 (26) 第六章定位、目标与战略 (27) 一、总体定位 (27) 二、发展目标 (27) 三、发展战略 (28) 第七章规划空间布局 (31) 一、一带――汉江南休闲带 (31) 二、二镇 (31) 三、三区 (32) 四、多散点 (32) 第八章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32) 一、乡村旅游产品规划 (32) 二、度假类产品规划 (35) 三、宗教类产品规划 (35) 四、红色旅游产品规划 (37) 五、历史文化旅游产品规划 (37) 七、汉江休闲产品规划 (38) 八、城镇旅游产品规划 (40) 第九章旅游产业要素规划 (41) 一、旅游餐饮规划 (41) 二、旅游住宿规划 (41) 三、旅游购物与旅游商品发展规划 (42) 四、南郑旅游娱乐业发展规划 (43) 五、旅行社发展规划 (43) 第十章旅游交通与游线规划 (44) 一、旅游交通规划 (44) 二、游线设计 (45) 第十一章基础保障系统规划 (47) 一、供排水工程规划 (47) 二、供电工程规划 (48) 三、电信工程规划 (4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