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影像-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1)

医学影像-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1)

《医学影像后处理》实验报告

医学影像后处理实验报告班级 xxx 专业医学影像学姓名XXX学号xxx实验一医学图像的开窗显示一、实验目的(1)了解医学图像开窗显示在临床中的应用。(2)熟悉医学图像开窗显示中窗宽和窗位与图像对比度和亮度的关系。二、实验设备微机。三、实验内容(1)应用医学影像后处理实验用软件进行医学图像的开窗显示。四、实验步骤1、开启医学影像后处理实验用软件(双击医学影像后处理实验用软件文件夹中的文件“医学影像后处理实验用软件.exe”),在菜单中选中“文件”选项单击鼠标左键,在下拉菜单中选中“打开”单击鼠标左键,通过打开的对话框,打开医学影像后处理实验图像文件夹中的一幅DICOM格式的图像(后缀为.DCM或.dcm)。 2、在菜单中选中“图像处理”选项单击鼠标左键,在下拉菜单中选中“开窗显示”单击鼠标左键,打开开窗显示对话框。3、在打开的对话框中固定窗位为一适中的值(即图像亮度适中),从小到大依次调节窗宽4次,并点击“保存图像”按钮,将开窗显示后的图像保存在:D:\\开窗显示后的医学图像文件夹中。4、在打开的对话框中固定窗宽为一适中的值(即图像对比度适中),从小到大依次调节窗位4次,并点击“保存图像”按钮,将开窗显示后的图像保存在:D:\\开窗显示后的医学图像文件夹中。5、整理所得图像,然后,将D:\\开窗显示后的医学图像文件夹中保存的8幅图像用Windows系统自带的画图软件打开,将打开的图像复制拷贝到本

实验报告的第五部分“实验结果和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和分析(a) c=1015,w=252(b) c=1015,w=849(d) c=1015,w=2180(f) c=1015,w=3178 (g) c=900,w=500(h) c=1061,w=500(i) c=1200,w=500(j) c=1281,w=500 图中, c表示窗位, w表示窗宽。分析:窗位不变时,窗宽越小,对比度越大;窗宽越大,对比度越小,窗宽对应开窗显示的对比度。窗宽不变时,窗位越小,亮度越大;窗位越大,亮度越暗,窗位对应开窗显示的亮度。六、思考题1、一幅开窗显示后的医学图像中,病变显示不清楚,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太差,应该怎样调节窗宽和窗位? 答:应该首先调节窗宽,将窗宽变小,然后调节窗位到适中的值(即将图像亮度调节适中),最后微调窗宽和窗位到最佳值。 医学影像后处理实验报告班级 xxx 专业医学影像学姓名XXX学号xxx实验二医学图像的缩放一、实验目的(1)了解医学图像的缩放在临床中的应用。(2)熟悉医学图像直接缩放法和双线性插值放大法。 二、实验设备微机。三、实验内容(1)应用医学影像后处理实验用软件进行医学图像的缩放,并比较直接放大法同双线性插值放大法的优缺点。四、实验步骤1、开启医学影像后处理实验用软件(双击医学影像后处理实验用软件文件夹中的文件“医学影像后处理实验用软件.exe”),在 菜单中选中“文件”选项单击鼠标左键,在下拉菜单中选中“打开”单击鼠标左键,通过打开的对话框,打开医学影像后处 理实验图像文件夹中的一幅位图格式的图像(后缀为.bmp)。2、在菜单中选中“图像处理”选项单击鼠标左键,在下拉 菜单中选中“空间变换”单击鼠标左键,打开空间变换对话框。3、在打开的对话框中选中直接缩放法,首先从小到大依 次调节缩放系数2次,其中1次小于1,1次大于1,并点击“保存图像”按钮,将利用直接法缩放后的图像保存在:D:\\ 缩放后的医学图像文件夹中。然后,将该文件中保存的2幅缩放后的图像用Windows系统自带的画图软件打开,将打开的 图像复制拷贝到本实验报告的第五部分“实验结果和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4、在打开的对话框中选中双线性 插值放大法,首先从小到大依次调节缩放系数2次,2次缩放系数都大于1,并点击“保存图像”按钮,将双线性插值放 大法放大后的图像保存在:D:\\缩放后的医学图像文件夹中。然后,将该文件中保存的2幅放大后的图像用Windows系 统自带的画图软件打开,将打开的图像复制拷贝到本实验报告的第五部分“实验结果和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在X线影像优化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在X线影像优化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从实际应用出发,在对X线影像成像成像特点、医学影像增强技术的 基本原理及相关算法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展示了对为肋骨骨 折图进行了逆灰度编码处理的效果图以及对乳腺癌病灶图进行了伪彩色处理得 到的效果图。 关键词: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伪彩色处理 1 X线影像特点 X线影像的成像机理不同于一般的摄像图像(利用物体对光的反射原理而形成的),它 是建立在当X线透过人体时,各种人体组织对X射线的不同吸收程度的原理上形成的。沿着 X线传播方向,X射线被吸收的程度是各种组织对X射线吸收的叠加,每个方向上组织的不 同和组织个数的多少,都会影响X射线吸收程度。基于此,所得的X线图像是把三维结构的 人体在二维空间中投影成像的技术,是人体内各层结构重叠后的图像。正是由于X线影像的 成像机理特殊性,以及人体结构和组织的复杂性,使得X线医学影像表现为动态范围宽、重 叠度大、噪声高、细节丰富、数据量大和对比度差等特点,从而增加了X线影像后处理的难 度。 2 医学影像增强技术简介 在分析和阅读医学影像时,影像的对比度、边缘特征和信噪比等对病症的正确诊断具有 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各类医学影像在传输和转换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损伤变弱、降质, 为了提高影像的对比度、突出目标的轮廓、衰减各种噪音等,需要对影像进行增强处理。 图像增强(Image enhancement)是利用各种数学方法和变换,提高图像中的对象与非对 象的对比度与图像的清晰度。这里,对象(Object)是指图像中所含的需要寻找和研究的内容, 如病灶、肿瘤、阴影等。图像增强的目的是采用一系列技术去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或将图像 转换成一种更适合人或机器进行分析处理的形式。通过处理设法有选择地突出某些人或机器 感兴趣的信息,抑制一些无用的信息,提高图像的使用价值。由于它是在不了解图像降质的 具体原因的情况下,用试探的方式对图像加工,以改善图像质量的,因此需要同时提供几种 方式以适应具体的图像。 3图像增强技术分类 根据图像增强采用算法所属技术范畴的不同,可将增强技术分为空域法增强和频域法增 强两类[13]。空间域增强是指增强构成图像的像素,是直接对这些像素操作的过程。空域法 基本上是以灰度映射变换为基础的,所用的映射变换取决于增强的目的。空间域处理可以用 下式来描述: (1)g(x,y)=h(f(x,y)) 式中f(x,y)是输入图像,g(x,y)是输出图像,定义在(x,y)某个邻域的h是作用在f 上的一个算子,它也能作用于一串输入图像。 图像增强的频域法就是在图像的某种变换域中(通常是频率域)对图像的变换值进行某 种运算处理,然后变换回空间域。它是一种间接处理方法,我们可以用图1来描述该过程。 图1频域增强模型 其数学描述如下: (2) F(u,v)=R{f(x,y)} (3) G(u,v)=H(u,v)·F(u,v)

《医学影像后处理》实验报告

医学影像后处理实验报告 班级xxx 专业医学影像学姓名XXX学号xxx 实验一医学图像的开窗显示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医学图像开窗显示在临床中的应用。 (2)熟悉医学图像开窗显示中窗宽和窗位与图像对比度和亮度的关系。 二、实验设备 微机。 三、实验内容 (1)应用医学影像后处理实验用软件进行医学图像的开窗显示。 四、实验步骤 1、开启医学影像后处理实验用软件(双击医学影像后处理实验用软件文件夹中的文件“医学影像后处理实验用软件.exe”),在菜单中选中“文件”选项单击鼠标左键,在下拉菜单中选中“打开”单击鼠标左键,通过打开的对话框,打开医学影像后处理实验图像文件夹中的一幅DICOM格式的图像(后缀为.DCM或.dcm)。 2、在菜单中选中“图像处理”选项单击鼠标左键,在下拉菜单中选中“开窗显示”单击鼠标左键,打开开窗显示对话框。 3、在打开的对话框中固定窗位为一适中的值(即图像亮度适中),从小到大依次调节窗宽4次,并点击“保存图像”按钮,将开窗显示后的图像保存在:D:\\开窗显示后的医学图像文件夹中。 4、在打开的对话框中固定窗宽为一适中的值(即图像对比度适中),从小到大依次调节窗位4次,并点击“保存图像”按钮,将开窗显示后的图像保存在:D:\\开窗显示后的医学图像文件夹中。 5、整理所得图像,然后,将D:\\开窗显示后的医学图像文件夹中保存的8幅图像用Windows 系统自带的画图软件打开,将打开的图像复制拷贝到本实验报告的第五部分“实验结果和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和分析 (a) c=1015,w=252(b) c=1015,w=849(d) c=1015,w=2180(f) c=1015,w=3178

探究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

探究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 发表时间:2018-08-29T09:50:21.390Z 来源:《建筑模拟》2018年第14期作者:刘强 [导读] 在患者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学影像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后处理技术是主要利用计算机对影像技术进行全面分析。本文简介了医学影像,并对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进行了全面分析,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山东省东明县陆圈镇第二卫生院 274500 摘要:在患者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学影像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后处理技术是主要利用计算机对影像技术进行全面分析。本文简介了医学影像,并对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进行了全面分析,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方法;流程 针对医学影像,利用全网服务器向患者提供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有效解决了大规模数据网络传递等重难点技术问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便捷。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在临床会诊中心、手术室、内外科中广泛应用,使得医学影像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诊疗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医疗技术水平。 1 医学影像的简介 医学影像技术是当代医学主要的构成部分,而且是当前医学技术中发展最迅速的技术之一。其主要由医学影像分析处理技术、医学成像显示技术和医学图像压缩传输技术构成[1]。传统医学成像技术是以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物理学技术为理论指导,以成像机理将其划分为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射线成像、放射性核素、超声成像、磁共振成像、红外线成像及放射性核素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利用三息摄影为基础的三维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学诊断技术的准确度和清晰度。 2 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处理方法及流程介绍 在临床疾病诊断过程中,不管是采用功能影像技术还是结构影像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医学影像后怎样开展后处理,这是医学科研人员和临床工作人员重点思考的课题之一。 2.1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处理方法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是在影像学检查结束后,为了对患者病情进行更加全面、准确的分析,应该对影像进行后续处理与加工的技术。后处理技术主要是全面分析、识别、分割、分类及解释医学影像技术呈现出的结果。该技术的额目的在于更好地分析患者病情,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准确的影像识别。 医学影像后续处理方法主要分为两类,①直接处理技术,这一技术在患者影像学检查完成后,在影像设备上采用软件技术直接进行处理,例如在MRI和CT设备上直接生成血管成像等。但是这一处理方法的缺点在于无法改变影像,只有检查人员基于自身多年处理经验对病理学进行处理。②脱机应用工作站处理,该处理方法是在工作站或把胶片通过扫描仪对已经生成的医学影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再对其进行影像后处理。例如多维影像(以MRI/PET/CT,SPECT)进行融合,同时采用专门软件自动识别、分割影像图。这种影像后处理方法的优势在于处理后的结果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可靠性、准确性较高。 2.2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处理对于医学影像技术而言,其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医学图像分析处理和图像压缩传递环节中,这一关系表现得更加密切。医学图像分析处理的流程示意图,见图1。 图1 医学图像分析处理的基本流程 3 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具体介绍 善于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医学影像,其目的在于为临床医学提供更加精确、可靠的判断依据,从而才能更加深入分析患者病情。按照医学影像特点和后处理的目的,医学影像的常见方法包括影像增强、影像分割、影像配准与融合、影像可视化、影像数据压缩等。 3.1医学影像增强通过相关设备获取的医学影像主要分为CT片、X线片、MRI、B超等,然而这些医学影像成像普遍都是灰度图像。对于临床专业技能强、经验丰富的专家而言,便能够从图像中总结分析出患者准确的病情情况。然而,由于成像设备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医学影像质量的降低;即便是获得了高品质医学影像资料,但是对于临床技能和经验不足的医护人员而言,便难以从中分析出患者具体病情。所以,应该利用t学影像增强技术。医学影像增强主要是开展信噪比增强操作,对感兴趣对象区域或边缘予以突出,从而为患者病情分析和相关计算提供依据。 3.2医学影像分割在医学临床实践和研究过程中,为了获取患者组织的功能或病理相关信息,一般需要准确测量人体某一种器官和组织的截面面积、边界、形状及体积等方面。医学影像分割操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人体解剖结构不同,且采用设备获得的医学影像具有不均匀和模糊特征。基于此,采取分割技术重点突出医学影像中能够体现出患者病理的重要信息,从而有助于医护人员按照医学影像分析患者病理状况。 3.3医学影像配准与融合医学影像成像模式较多,不同成像模式的影响包含了不同的病理、生理、解剖学或功能等方面的信息[2]。为了增强诊断可行性和效率,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对包括不同信息的医学影像进行人工综合方法,这就是医学影像配准和融合。 将具有不同信息来源的影像通过配准后融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多模式图像,便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为医护人员在临床诊疗、治疗方案设计、外科手术和疗效评价方面更加准确、全面。例如,把密度分辨率最高、显示钙化和骨质结构最佳的CT同软组织对比分辨率最高的MRI,或者把解剖结构显示清晰的CT或MRI与显示功能和代谢改变的SPECT或PET影像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图像,增加了更多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更加准确定位了病灶,或者更加直观地显示了形态结构,使得医务人员能够从代谢功能和心态学两方面全面判断患者的病灶。 3.4医学影像可视化及压缩对于医学影像处理技术而言,医学影像可视化是一种价值较大的模块[3]。医学影像可视化的过程便是把CT、MRI等数字化成像技术获得人体信息在计算机上以三维模式呈现出来,利用三维模拟表现出传统手段难以获取的结构信息是该技术的最终目的。医学影像可视化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方法,能够有效弥补影像成像设备在成像方面的缺陷,在辅助医务人员诊断、引导治疗和手术仿真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价值。 当前,多排螺旋CT的广泛应用,CT/MRI在临床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尤其是在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在三维世界中实现可视化的影像成

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

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 数字化影像设备的后处理功能使影像信息充分的得到利用,通过后处理技术,可以得到多个观察面、立体的、接近解剖、仿真的、多彩的、动态的、更形象和直观的影像学信息。随着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tstem)的应用于临床,临床医师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后处理的影像信息。本文就16排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作一探讨: 1.16排多层螺旋CT具有独特的探测器排列方式,较普通螺旋CT 具有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重建图像质量高、重建图像快等优势,同时又具有高质量的后处理功能。同时多层螺旋CT 扫描速度较普通螺旋CT明显增快,这样就可获得各脏器单纯动脉期图像,减少了以往由于静脉显影而影响重建动脉图像的质量,并且由于扫描速度明显增快, 可增加血管显示的范围。 2.16排多层螺旋CT扫描过程中,扫描参数及扫描方案的合理应用是成像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1)扫描方式的选择:MSCT的扫描方式有轴层扫描和螺旋扫描二种方式。螺旋扫描时层面和层面之间没有采集数据上的遗漏,是容积扫描,故可提供较好的三维图像重建的容积数据,便于进行各种方式、各个角度的影像重建。(2)扫描范围的确定:由于MSCT 扫描速度的提高和大容量球管的使用,使得MSCT的扫描范围也大大提高。扫描范围要根据检查器官和病变范围而定。(3)层厚和螺距的选择:层厚和螺距的合理选择是决定MSCT数据采集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后处理图像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层厚越薄,采集的数据量越大,但噪声水平升高,图像颗粒变粗,只能通过适当的增加X射线的剂量来控制由于薄层扫描所带来的噪声的升高,保证图像质量。螺距选择越小,图像信息量越多。但如果过小,又受到机器性能、球管容量和病人辐射剂量的限制,螺距选择过大,就会使重建后的立体图像有层面感和锯齿状伪影,难以区分各个脏器与病灶。(4)kV和mAs的选择:增加kV值和提高mAs值,都能降低图像噪声,提高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改善图像质量。但是病人接受的辐射剂量也随之增加。所以,kV和mAs的选择应在最大程度满足诊断要求的情况下,降低辐射剂量为原则。(5)重建函数的选择:MSCT的重建函数针对不同的器官和组织有了更为详细的设计,并不是单层螺旋CT的简单扩充,其扫描采集数据量明显增加,数据点的分布也不同于单层螺旋CT,如柔和算法、标准算法、骨算法、边缘增强算法等。为了重建优质的3D图像,必须要对重建函数做出针对性的正确选择。(6)扫描模式的应用:目前有的MSCT的扫描软件设计了许多扫描模式,每种扫描模式是根据重建图像的目标设计的,其中的诸多扫描参数出厂时有了设定,如扫描牙齿的模式,扫描脑 血管的模式等。(7)造影方案的设计:CTA成像是靠注射造影剂实现的,从静脉一次性注射大剂量造影剂,使目标血管保持较高血药浓度的情况下,MSCT 快速螺 旋扫描完预定范围。为了得到良好的图像质量,要从造影剂、用法用量和注射速率三个方面设计造影方案。造影剂要尽可能选择毒性低、刺激性小、过敏反应少、易排泄的造影剂。造影剂的用量应根据扫描范围的长度和造影剂到达感兴趣区域的距离来估算,一般在80~100ml。儿童酌情减量。注射速率是制约感兴趣区域血药浓度高峰值的关键因素。常选择注射速率时重点考虑的是扫描时间、注射时间、血药浓度三者的关系。一般在2.5~3.5 ml/s之间。 3、后处理软件的运用:采集到容积数据以后,我们可以利用MSCT 的强大后处理功能对一组数据用多种方式重建,使病灶获得最大程度的展示,如可以任意角度旋转观察、任意剖面切割、观察管道内腔等,为正确诊治疾病提供更丰富的资料依据。软件操作的熟练掌握:该螺旋CT机扫描的后处理软件的操作步骤不一样,

计算机辅助诊断(CAD)医学影像后处理简介

---------------------------------------------------------------最新资料推荐------------------------------------------------------ 计算机辅助诊断(CAD)医学影像后处理简介累积: 技海拾贝|Cumulation 计算机辅助诊断(CAD)医学影像后处理简介医学影像后处理是指通过综合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医学知识,将由各种数字化成像技术(X 射线,CT,MRI,PET 等)所获得的人体信息按照一定的需要在计算机上直观地表现出来,使之满足医疗需要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 它能够弥补影像设备在成像上的不足,提供用传统手段无法获得的解剖学信息甚至病理生理学信息,从而使传统的医学获取和观察方式被彻底改变。 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发展到现在,已不单纯局限于完成一些简单的显示和测量功能,它还包括图像三维可视化显示,图像分割,病变部位检测和图像配准融合等高级应用。 医学影像后处理从功能上可以分为辅助观察和辅助检测两个大的方面。 辅助观察通过向医生提供更多的观察方式,给医生更多的参考,有利于医生更加快速地做出正确的诊断。 辅助检测可以提供给医生一些诊断建议,包括测量得到的数据,分割和检测的结果,以及配准融合后新图像的信息。 1. 辅助观察 1.1 多平面重建(Multi-Plan Reformation, MPR)多平面重建把横断面图像的像素叠加起来回到三维容积排列上,然后 1 / 9

根据需要组成不同方位(包括冠状位、矢状位、斜位)的重新组合的断层图像(如图 1.1 所示),这种方位称为多平面重建。 (a) 横断面(b) 矢状面(c) 冠状面图 1.1 心血管的多平面视图由于扫描孔径的限制,CT 仅能沿人体长轴作横断扫描。 但很多情况下,如果欲从冠状位或者矢状位观察病灶长轴时,CT 的横断切面则常无法提供有益的信息,这给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 因此利用 MPR 技术可较好地显示组织器官内复杂解剖关系,弥补横断图像观察的不足,有利于病变的准确定位。 1.2 曲面重建(Curved Plannar Reformation, CPR)曲面重建与 MPR 类似,不同点是在叠加成三维容积排列后,重新选取截面时是按曲线走行所得的图像,这种重建方式称为曲面重建,如图 1.2 所示。 图 1.2 延展 CPR 和拉直 CPR 成像效果图 CPR 对血管内腔的可视化显示特别重要,因此这种技术常用于腔内血管病变检测。 对于具有海量数据和复杂结构的血管组织来说,医生可以通过CPR 在很短的时间内观察和研究整个血管的病变组织,如血管狭窄、血管闭塞、动脉瘤和血管钙化等。 其缺点是重建后的图像有一定程度的变形,同时容易遗漏垂直于曲面的较小病灶。 因此在进行曲面重建时,一定要使重建路径走形于血流中央,以避免因路径走形的偏差而造成的假性狭窄。

医学影像软件治理标准[新版]

医学影像软件治理标准[新版] 医学影像管理软件功能规范 第一条定义 《医学影像管理软件》是处理各种医学影像信息的采集、存储、报告、输出、管理、查询的计算机应用程序。 《医学影像系统软件》广义上应该涵盖医院以及各级医疗机构中与医学影像的存储,传输,浏览相关的全部计算机应用程序。狭义上,一般指影像科室的日 常影像学诊断活动所使用的计算机程序。 包括用于放射科工作管理的管理软件(通常称为RIS),也在讨论范围之内。 第二条目标 1、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快速分享与交流影像学资料,长期,安全, 系统,有效地保存影像学资料; 2、简化基于影像检查的医疗活动流程,缩短病患的就诊时间;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中强大的数据检索特点,方便快捷获取参考资料,3 提升医疗质量。 4、利用计算机技术,保证影像检查资料的数据一致性,有效降低由于人为 失误造成的医患纠纷; 5、为医院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第三条功能 (一)业务处理功能 1(影像获取

z 影像设备要求采用DICOM方式获取影像; z 影像设备无DICOM方式输出影像时,通过 Gateway 方式获取到的影像,应该达到国家对影像质量的有关标准要求,能够用于临床诊断。 z 无论标准DICOM方式,还是 Gateway 方式,系统均应该提供详尽的日志以供校验与核对。 注:影像设备是否能够支持DICOM Storage ,依照仪器设备的《DICOM Conformance Statements》为准。 2(影像存储 z 要求系统能够存储目前影像技术中常用的CR、DR、DSA、 CT、MR、US、PET 、ECT 、Edoscopy 等不同类型的医疗影像。 z 要求系统在存储影像时,采取无压缩(原始数据)或者无损压缩方式进行存储。换言之,任意一份影像资料,在系统中均应该保证至少一份无压缩或者无损压缩的数据资料。不得采用任何有损压缩方式永久保存影像资料。 z 系统应该能够提供超过十五年的保存办法,影像资料永久保 存的介质必须通过相关质量保证。 z 系统要求具有较高的影像资料安全性设计。 z 医学影像系统应允许系统设计成在线、离线的分级影像存储方式。但同时要求不得因为存储方式的原因给临床应用的终端造成调阅、浏览影像的障碍。 z 系统应依据不同的设计提供各类日志,例如:数据整理日志,数据备份日志,重复或错误数据修正日志等,以备核对与校验。 3(影像通讯 z 医学影像系统通讯要求完全遵循DICOM 3.0 国际标准。 z 系统中应该至少保存7 天以上的影像通讯DICOM细节日志。 z 仪器设备传送影像资料到影像系统的通讯过程,应尊重仪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