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音乐史(原始----春秋战国)

古代音乐史(原始----春秋战国)

古代音乐史(原始----春秋战国)
古代音乐史(原始----春秋战国)

原始----春秋战国

1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乐器是(骨笛骨哨),距今已有8000年。

2 据文献记载,著名原始乐舞作品有《弹歌》《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朱襄氏之乐》。

3 《吴越春秋》中记载有一古来的民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它是描写先民们

的狩猎活动的。

4 河南舞阳县出土的骨笛其制作材料是(鹤骨),能演奏(七声音阶)。

5 目前我国考古中发掘最早的一件乐器是(骨笛),它迄今约有(8000年)的历史,它是

鹤骨制作的,其骨笛有(22.2)厘米,有(七个音阶)。

6 在《尚书·尧典》一书中载有(击石拊fǔ石)一词,说的是乐器(磐)。

7“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八阙说的是(八首民歌),是(葛天氏)时代的音乐作品8《吕氏春秋》中记载了(朱襄氏)时期的以为音乐家,他叫(士达),制作了一件乐器叫(五弦琴)。有人认为是(七弦琴)的前身。

9 据资料记载,最为古老的情歌是(大禹)时期的,其歌词是(侯人兮猗)。

10 远古时期的乐舞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11 我国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一古墓出土了一件内壁绘有乐舞蹈图案的(陶盆),是

我国(新石器时期)后期的作品,陶盆中绘有一幅乐舞图,共有(15)人歌舞,每(5)人一组,共有(3)组。

12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160多件能吹奏的骨哨,它们全都是用鸟

禽的(肢骨)制作的。

13 传说中的远古乐舞《箫韶》,也叫《九歌》《九辨》。

14 《云门》是(黄帝)时期的乐舞,它被记载在《周礼》一书中。

15 尧时期的一位大音乐家叫(质),这一记载于《吕氏春秋》书中。

16 《大夏》这一乐舞所歌颂的领袖人物是(大禹)。其表现的内容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

英雄形象。

17 根据文献记载,(侈乐)最早出现在(夏代),夏代的一种大型乐舞叫(侈乐)。

18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出土的一枚铜钟是(夏代)的。

19 据史料记载,夏启大量使用侈乐,在他的宫中每天早晨为其歌舞的女乐多至(3万)人。

20 尧帝时期的的乐舞叫《咸池》。

21 成汤时期的乐舞叫《大濩》。

22 六代之乐是指(周)时代以前的六部大型乐舞。

23 六代之乐是指《云门》《咸池》《大韶》《大濩》《大武》《大夏》。

24 六代乐舞有(文舞)(武舞)两种乐舞形式。

25 六代之乐舞主要是用于(祭祀天地)和(山川祖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音调平淡)

(缓慢肃穆)。

26 在商时期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并领导音乐与乐舞等艺术活动的代表人物是(巫)。

27 为商纣王创作靡靡之音的乐师叫(师延)。

28 六代乐舞在当时最受统治者重视,这种乐舞有(大司乐)亲自掌教。

29 商纣王使用音乐形式主要是(淫乐)。

30 在周代繁琐的礼仪中,乐队的使用是非常严格的,(王宫县)是指(四面)用的乐队;

(大夫判县)是指(两面)用的乐队。

31 在周代繁琐的礼仪中,天子使用的乐队的排列是东西南北四面的,这种排列叫(宫县),

诸侯使用的乐队排列是东西北三面的,这种排列叫(轩县),卿、大夫使用的乐队是两面的,叫(判县),士使用的乐队排列是一面的,叫(特县)。

32 周天子用乐舞人数(64),诸侯用乐舞人数是(36),卿大夫用乐舞人数是(16),士用

乐舞人数是(4)。

33 我国最早一部记载乐律的书是《管子·地员篇》。

34 春秋时期由(管仲)著的(《管子·地员篇》)一书中记载了音乐的(乐律)。

35 十二律律名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

(南吕)(无射)(应钟)。

36 在周代以前已有七声音阶,而周代七声音阶是:五声为正,二声为变。

37 周代在五声音阶上加入了(变宫)(变徵)二声,形成了七声。

38 周景王向乐官(伶州鸠)咨询十二律与七声的问题。

39 雅乐的旋律是非常(呆板)(冗长)的,它应用在祭祀郊庙场合。

40 在八音分类法中,乐器种类最多的要属(皮革)(竹制)。

41 八音分类法是:(金)(石)(革)(木)(土)(匏)(竹)(丝)。

42 在八音分类法中属于敲击乐器的有:(金)(石)(革)(木)。

43 在八音分类法中属于吹奏乐器的有:(土)(匏)(竹)。

44 在八音分类法中有一类乐器是属于弦乐器,它是(丝)。

45 在古代有一种乐器分类法,它是根据乐器制作的材料进行分类的,这种分类法叫(八音

分类法)。

46 在古代的乐器分类法中,八音一词是指乐器的(制作材料)。

47 始于(周)代的乐器分类法是我国古代一种较完整的八音分类法。

48 “吾,”形状如伏虎,背有27片锯齿,演奏时用尺刮之,表示乐曲(结束),是八音分类

法的木类。

49 春官大司乐是周代的一种(音乐教育)性质的机构。

50 “木兄”这种乐器是八音分类法中的木类,用它演奏时表示乐曲的(开始)。

51 我国最早的一部科技著作是《周礼·冬官·考工记》,在这部书中只论述了钟、磐、鼓

的制作。

52 根据文献记载,乐器发展到西周大约已有(70)多种。

53 西周音乐的等级化主要表现在使用音乐的(规模上)。

54 西周的宫廷雅乐主要是(典礼仪式)的乐舞。

55 周代的乐舞主要是夸耀(文德武功)用的。

56 周代把乐教的地位提得非常高,把音乐教育视为(国教)。

57 在周代教授国子乐德、乐语、乐舞的是(大司乐)。

58 在周代教授国子小舞、帔(pèī)舞、羽舞、干舞、人舞的是(乐师)。

59 在周代掌管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诗的是(太师)。

60 周代音乐教育的招生生源有两种:一种是来自于(贵族子弟),一种是来源于(平民子弟)。

61 周代的音乐教育有两类:一种是(职业音乐教育),一种是(学校音乐教育)。

62 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音乐学校是我国(周代)的(春官大司乐)。

63 古代统治者有一种向民间收集民歌的制度,这种制度叫(采风),它兴起于我国的(西周)

朝代。

64 “四夷之乐”这一政策是指(西周天子)容纳(夷狄蛮戎)少数民族音乐奏于(郊庙),

来(炫耀)、(威慑人民)。

65 “制礼作乐”这一政策是由(西周)统治者制定的。

66 《大武》是歌颂领袖(周武王)的乐舞。

67 西周宫廷中有一种(燕乐)不用(钟磐)只用(琴瑟),由(后妃)歌唱从民间采集来

的诗歌,以供天子观赏用,这种音乐形式在当时叫(房中乐)。

68 在(杜佑)的《通典》中有“应钟为变宫,蕤ruì宾“为变徵,自殷以前但有五声,自

周以来,加文武二声”。其中的两变和文武二声说的是(fa)、(xi)。

69 (周代)到民间采集民歌的官员叫(太师)。

70 “旋宫转调”是我们现代所说音乐术语(“转调”),其最早记载于《礼记》一书中。

71 《诗经》中的(风、雅、颂)三类音乐体裁。

72 我国最早的一部民歌总集是《诗经》,它包括(风、雅、颂)三类音乐,其中(风是民

间歌曲)、(雅是贵族创作歌曲)、(颂是祭祀乐舞歌曲)。

73 《诗经》是孔子从(西周)保存下来的3000多首民歌中整理、删改、加工出一部民歌

集,其书共有歌曲(305)首。

74 据史料记载孔子掌握多方面的音乐技艺,他会(鼓琴)、(击磐)、(弹瑟)、(歌唱)、(作

曲)。

75 孔子曾这样说过:“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76 孔子闻《韶》曰:“尽善尽美”,闻《大武》曰:“尽美矣,未尽善也。”

77 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出了对音乐/文艺作品评价的概念,其内容是(真)、(善)、(淫)。

78 孔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79 “人而不仁如何礼?人而不仁如乐何?”是(孔子)最早把音乐与(仁德)结合在一起

的。

80 《诗经》中记载了(29)种乐器,其大部分乐器是用于(歌舞伴奏)场合的,而敲击乐

器占了(20)种。

81 《诗经》中的风,包括(15国)的民歌,其地域相当于现在的(长江以北)地区。

82 古籍中有六经,它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

83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以及“大音希声”。

这是(老子)的音乐思想观点。

84 春秋战国时期歌唱家(薛谭)的声乐老师是(秦青)。

85 春秋战国时期形容(韩娥)的歌声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86 钟子期赞伯牙鼓琴“善哉,巍巍兮若泰山”,说的是琴曲《高山》;“善哉,洋洋兮若江

河”,说的是琴曲《流水》。

87 在(楚王)面前假扮贤相(孙叔敖)的人是宫廷优人(优孟)。

88 (齐湣王)使人吹竽好(一人),(齐宣王)使人吹竽好(三百人)。

89 “滥竽充数”这广为人知的典故说的是(南郭处士)吹竽。

90 文献资料记载中最早一位创作歌曲的女性是(百里奚)的夫人。

91 《战国策》中载:“临淄,苏秦夸到,甚福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

(弹琴)。”苏秦说的是齐国的民情。

92 “下里巴人,阳阿薤(xīè)露,阳春白雪,引商刻羽杂以流徵”是出自《战国策》《宋

玉答楚王问》一文中。

93 儒家学派对音乐的态度是(肯定)的,墨家学派对音乐的态度是(否定)的,道家学派

对音乐的态度是(否定)的。

94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一套编钟(64枚),总音域有(五个八度以上),其每件能发出

相差一个(小三度)或一个(大三度)的音来,是(战国时期)所使用的宫廷乐器。

95 湖北随县出土曾侯乙墓一套编磐共(32)件。

96 《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音乐美学)理论专著,它总结了(先秦)时期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原有32篇,现存(11篇)。

97 据史料记载我国出土最早的一枚铜制钟是在(战国)时期。

98 我国史料记载最早的以为音乐考古学家是战国时期的(高子)。

99 我国史料记载的最早一次音乐考古,它被记载在《孟子》一书中。

100 《楚辞》中记载的一种曲式叫“乱”,“乱”是乐曲中的(高潮)部分。

101 《楚辞》中的少歌是乐曲曲式的一种,可作(结束)用,少歌也是表示故事情节的(咏叹)部分,在大型的音乐作品中,少歌又是乐曲曲式的关键地方。

102 《楚辞》中的代表作品是屈原的《九歌》,共有(11)首组成。

103 《成相篇》是战国时期(荀子)的作品,它是一种独特的(说唱)音乐形式。

104 《成相篇》在演唱形式上是用(相)打击乐器伴奏。

105 《成相篇》是战国时期(荀况)的作品。

106 《成相篇》被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鼻祖的作品。

107 瓠hù巴鼓瑟而渊渔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mò。

中国古代音乐故事

中国古代音乐故事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丰富的文化典籍。特别值得自豪的是,有数千年不问断的历史记载,这是世界史上所仅见的。下面是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音乐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中国古代音乐故事篇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闻名全国。有一年,韩国突然发起狂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纷纷跑命。韩娥在乡亲帮助下幸免于难,投奔齐国。途中盘缠用尽,唯有卖唱为生。她一路走一路唱,歌声的美妙动人,可谓登峰造极。她人走了,大家还是觉得她仍在自己身旁,歌声仍旧回旋在屋梁之间,久久不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成语,就原于此。 中国古代音乐故事篇三:广陵散产生于古代汉朝和魏晋时期,是一部组曲中的一段。当时有一位博学多才的大音乐家叫嵇康的,因反对当时晋朝统治者司马家族的独断专横而惨遭杀害。临刑前,他神态

自如,从容不迫地弹奏了这首乐曲。在乐曲中表达了他对统治者的愤恨和心中的不平。此曲因此而广为流传。 中国古代音乐故事篇四:梅花三弄这首乐曲产生于晋代。曲调在不同音高上重复弹奏3次,所以称为“三弄”。乐曲用平稳的音调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端庄静态;用急促的音调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在刺骨的寒风中摇弋的动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补动,体现了创作者的精湛技艺。 中国古代音乐故事篇五:十面埋伏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它描绘的是公元前202年,楚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争夺天下决战于垓下的战争场面。汉王刘邦用十面埋伏的战术大败楚王项羽的军队,迫使项羽在乌江岸边自刎,刘邦大胜后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曲中那惊天动地的金鼓声、弓剑撞击声、人马嘶叫声,仿佛让人身临其境。 中国古代音乐故篇六:春江花月夜原名为夕阳箫鼓,产生在清朝光绪年间,演绎的是唐代的巨宏诗篇《春江花月夜》中所描绘的回风、缺月、临月、登山、啸嚷、晚眺共6个段落。乐曲美妙动听,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置身于西下的夕阳,平静的湖面,悠扬的箫声,月上东山,花影层叠,鱼歌唱晚的情景之中。 中国古代音乐故篇七:梅花三弄这首乐曲产生于晋代。曲调在不同音高上重复弹奏3次,所以称为“三弄”。乐曲用平稳的音调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端庄静态;用急促的音调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在刺骨的寒风中摇弋的动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补动,体现了创作者的精湛技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史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知识汇编

中国古代史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知识汇编 一、科学技术 ㈠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重875千克,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艺已达到相当高水平。中国古代的青铜工艺成就主要表现在青铜器种类多,用途广,规模大,工艺精美,且融实用与艺术于一体。 ⑴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筑,集防洪与灌溉于一体的水利工程,既消除了岷江之害,又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天府之国”千里沃野。 ⑵长城: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后历朝还有修筑。最主要是秦朝和明朝。秦长城东起辽东,西到临洮,全长一万余里。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余里。长城绵延万里,气势宏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⑶隋朝大运河:隋炀帝开凿,2000多千米长,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⑷赵州桥:隋朝李春设计,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拱桥,距今1400多年。 ⑸北京故宫: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是明清两朝皇宫,称紫禁城(宫城),1925年始称故宫。 ㈣四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 ※隋唐时期出现的:雕版印刷术、火药;※宋元时期: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重大成就。 ⑴造纸术:西汉前期出现用麻纤维制造的纸;东汉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材料制成植物纤维纸,它原料易得、质轻价廉,被称为“蔡侯纸”。造纸术后来逐渐传到朝鲜、日本和中亚各国,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引发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便利了文化的保存和交流,不仅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⑵印刷术:①雕版印刷: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②活字印刷:北宋时期(11世纪),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将黏土做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时。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到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欧洲到15世纪才有活字印刷术,比毕升的发明晚约400年(四个世纪)。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⑶指南针:战国时期人们根据磁石特性制成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12世纪时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为宋元时期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和发现美洲提供重要条件。 ※宋朝人的书中谈到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⑷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药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开始应用于军事上,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火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火药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过去单纯以大刀、长矛作武器的状况,引发了世界战争史上武器和战争方式的大变革。 二、思想文化 ㈠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中国古代音乐史试题(A)

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 20XX级《中国古代音乐史》试题(A) 一、判断题:每题0.5分共25分 1、原始时期的乐器一般多用石骨等材料制造() 2、我国迄今出土最早的鼓是殷时期的() 3、《云门》这一乐舞,是黄帝时期的() 4、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第一个用乐舞形式与民同乐的帝王是舜。() 5、《大濩》是歌颂商汤的乐舞() 6、商代创作淫乐的乐师叫师延() 7、周代音乐等级制度非常严格,诸候使用的乐队是三面摆设的。() 8、根据周代的法律,天子欣赏乐舞,其表演人员应是65人() 9、六代之舞和四夷之舞是周时期创制在乐舞() 10、周代的音乐教育学制为七年() 11、根据考古证实金属乐器最早出现商代() 12周代还没有出现弹拨乐器() 13、“礼崩乐坏”的局面是从东周时期开始的() 14、远古民歌曲调篇幅短小,结构较规整,多用感叹字,歌词少,对吗?() 15、《诗经》共有歌曲作品305首() 16、“夸爬鼓瑟而渊渔出听,师旷鼓琴而六马仰秣”对吗?() 17、《乐记》是中国音乐史中的一部美学专著,它主要反映了古代道家的思想() 18、儒家认为:音乐艺术应该大力提倡,不应该仅限于宫廷中() 19、《楚辞》中的“倡”“乱”“少歌”说的是音乐曲式结构() 20、《成相篇》是孟子根据一种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文学作品形式,被现今的学者们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鼻祖() 21、汉乐府中的音乐领导人是司马相如() 22、汉乐府这一音乐机构含有音乐教育功能() 23、相和大曲是一种歌有舞的音乐形式,也叫但歌() 24、鼓吹乐是一种少数民族的乐器合奏形式() 25、现在洞箫的前身是笛子() 26、大乐律学家京房是西汉时期的人() 27、《踏谣娘》这种表演形式最早出现在南北朝() 28、古“高昌乐”中的“高昌”说的是现在的新疆吐鲁番地区() 29、清商乐是在北方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形式() 30、西曲与吴歌都不把歌曲连缀起来演唱() 31、《广陵散》这一古琴曲是“竹林七贤”之一阮籍演奏的代表作品() 32、筚篥是一外来吹奏乐器也叫唢呐() 33、钹这一乐器大约在公元五世纪传入我国() 34、我国杰出的乐律学家何承天是南北朝时期的人() 35、变文对后来的说唱音乐诸宫调、鼓子词等有很大的影响()

简明中国古代史平时作业2019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平时作业(1) 一- 填空题 1_原始群氏族公社2- 新石器3-原谋 170万4-手5-黄帝6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7-山顶洞8-半坡村遗址7-卜辞8-启前2070年 9商汤10 殷11-青铜铸造业司母戊鼎12-贝13汤刑 二-单项选择题 1-B 2-d 3-B 4-B 5-A 6-A 7-C 8-A 9- B 10-B 11- C 12-A 13- D 14- B 15-D 三-名词解释 1.元谋猿人元谋人是在云南元谋县发现的,是在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距今约有一百七十万年了 2、北京人北京人是在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距今约有六十万至二十万年了。 3、国人暴动西周后期,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山林川泽有所开发。至厉王时,他把王畿以内的山林川泽收归王室控制,不许中小贵族利用,亦不准劳动人民进入樵采捕捞。 4、李悝改革选贤任能,赏罚严明李悝主张,要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度,重要官职要选任有才能的人充当,优厚俸禄要奖给有功劳的人。还主张赏罚严明。魏国在战国前期所以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和李悝的改革是分不开的。 四-简答题 1.简述商代的文字基本情况商代已有文字,现在已发现的文字资料都是商代后期的遗物。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今人称之为甲骨文。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在少量铜器上亦铸有一些文字,称为铜器铭文。甲骨卜辞是商朝的国家档案 2.汉武帝为何改革财政?列举改革措施 汉武帝对匈奴连年进行战争,物资粮饷耗费严重,国家财政困难,但战争仍在进行。汉武帝为了扩大财政收入,支援战争需要,在桑弘羊的协助下,进行了大规模的财政改革。改革币制元狩五年,汉武帝下令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通行于全国;而且严禁各郡、国和私人仿铸。这种货币相当稳定,一直沿用到三国时期。总一盐铁汉武帝认为:许多大盐铁商家累万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从不支援国家之急。均输、平准均输法就是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以谋取利益的政策。平准法就是由国家平抑物价的政策。使市面物价保持稳定。 五-问答题 1.试述青铜业制造的大致情况 (1)商代的青铜业有飞跃的发展,不但产量大,工艺水平也很高。仅在殷墟一地出土青铜礼器就有数千件之多。礼器以酒器为主,有爵、角、斝、盉、觥、卣、尊、壶、彝、罍、觚、觯等。 (2)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很高,尤其是礼器,造型美观,纹饰精巧,是水平极高的工艺品。兵器和工具大多质坚刃利,使用方便。 2.简述禹、启、汤、盘庚的主要事迹。 (1)舜举禹为他的继承人。禹即位,国号夏,都于阳城。 (2)夏桀统治时期,政治黑暗腐朽,诸侯互相攻伐。商汤乘机灭掉了一些亲夏的诸侯国,举兵西向伐夏。山东西部为中心,其势力所及,西到陕西西部,北到河北北部,南到湖北和湖南北部,东到海滨。 (3)盘庚迁殷商朝建立后,中原地区屡有洪水为灾,国都一再迁徒 简明中国古代史平时作业(2) 一- 填空题 1-770 洛邑2-编钟3-卫楚4-西门豹5-墨家 6-宋襄公7-<<诗经>> 8-管仲12-巨鹿之战10-五铢钱 11“丝绸之路”12-灵渠13-“郡县制”14-甘英15-小篆16-西域17张衡地动仪18-蔡伦二-单项选择题 1-A 2- D 3-C 4- C 5-C 6-B 7-A 8-C 9-D 10-C 11- B 12-D 13-C 14- D 15 D 16D 17A 18A 19B 20A 21D 22A 23A 24C 25A 26C 27D 28C 29C 30D 三-名词解释 1“五经”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

中国古代音乐简述

中国古代音乐概述(教案) 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的骨笛溯源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其中 的一支七孔骨笛保存得非常完整, 该笛是用鹤类长骨制成,一般长20多厘米,直径一厘米左右.专家们进行过实验,发现仍然能使用该骨笛演奏音乐(河北民歌《小白菜》),能发出七声音阶。现存河 南博物院一楼展厅,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热爱音乐,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孔老夫子过去是被奉为“万代师表”、“至圣先师”的,原因是他的教育思想伟大,比如说“有教无类”、“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学而时习”等等言论,即使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时,不落伍;孔子的这些思想和实践我们都按下不提,只看他的教育内容,便可知其对音乐的重视。他开设的六门课程(“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礼”教,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 “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 “射”指射箭; “御”指驾车; “书”指写字; “数”指算术。 “乐”是居第二位的。孔子本人经常是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走到哪里都得不到重用时,仍然是“弦歌不绝”,--不停地弹琴唱歌。为什么会这样?他认为“乐”太重要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乐能够改变社会风尚。“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懂“诗”、通“礼”,还不算完,最后还要靠“乐” 来成就一个人。 战国时的荀子写过一篇《乐论》,他认为,乐则是表现情感的重要方式,“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的教育作用很大,“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音乐的印入人心是非常深刻的,它感化人心是非常神速的。 那么,古代的音乐是个什么样子的?我们从先秦讲起。中国古代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地理条件、民俗风情等。 一、先秦音乐(远古至春秋战国)乐舞与鼓、磬等打击乐器的出现是与远古先民祭祀及狩猎、耕种等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的。进入奴隶制社会后,随着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到来,以编钟为主的钟鼓乐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的乐器还有笙、琴等。 本时期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性是"钟鼓"乐队。它是礼乐思想的具体表现。它的音乐审美特征,也成为本时期音乐审美特征的一个主要方面,即:以钟鼓乐舞为特色,追求以中和为目的的庄严、肃穆、雍容、徐缓的金石音乐之美。 远古交响乐的钟声―― 曾侯乙墓震惊天下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一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一 第一讲 授课内容:上编中国古代音乐(远古——公元1840年) 第一章中国上古音乐(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远古——公元前255年)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音乐的起源和先秦乐律学 教学目的: 学习本节应了解我国音乐的起源,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掌握先秦乐律学的成就;对中国古代十二律应熟悉。 重点、难点:三份损益法、十二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 教学过程: 1 音乐的起源 首先是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了音乐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发端的最初萌芽。 音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 某些劳动工具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乐器的出现也给我们的祖先以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乐器的前身。 原始艺术的特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 2 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 ①异性求爱说 ②语言扬抑说 ③摹仿自然说 ④信号说 ⑤巫术起源说 3 先秦乐律学 关于音阶和十二音这样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后世文献一般认为“商以前但有五音”,至周代始有“七音”。若根据传说,大概到了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国语?周语》中记载了公元前六世纪时,周景王(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22年在位)向伶洲鸠问乐的故事,可以向我们揭示中国音阶发展的历史线索。 4 三分损益法 是齐桓公时的相——管仲在其着作《管子·地员篇》中提出的乐律学理论,这是中国最早的律学理论。“三分损益”的意思是把一个音律管分成三份,“损”是“减”(即从三份中减少一份),而“益”则是“增”(即再加三分之一),就是说以一根一定长度的发音管为准,把它减掉三分之一长,就形成了下一个律管,再把这个新律管加上其自身的三分之一长,便又产生出一个新的律管来。这样延续的一损一益,便产生出十二律。“三分损益法”每制出新的律管与原律管的音高都是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又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的关系,但需要再按音高次序调整排列,才能得出十二律,所以它又叫“五度相生律”,亦有称之为“五度相生法”。《管子·地圆篇》中的相生方法是先“益”后“损”。 三分损益法的意义 “三分损益法”理论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十二律”的理论,比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律制”要早一个世纪左右。

中国古代史系列作业题

中国古代史系列作业题 第一章中国的原始社会 一、选择题 1、认识到人工取火的方法的人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许家窑人 D、山顶洞人 2弓箭的发明是在: A、旧石器中期 B、旧石器时代 C、新石器时代 D、金石并用时期 3、骨针出土于:这时人们开始用兽皮缝衣服 A、山顶洞遗址 B、峙峪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溃址 4、氏族产生的前提是: A,辈行群婚B,族外婚C,对偶婚D,一夫一妻制 5,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大概开始于: A、7000年前 B、6000年前 C、5000年前 D、4000年前 6、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陶器是: A、江西万年仙人洞陶: B、仰韶遗址陶器 C、大汶口墓地白陶 D、龙山文化的轮制黑陶 二、名词解释 山顶洞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半坡遗址原始人群血缘家族氏族文化对偶婚图腾崇拜禅让制 三、简答题 1、用史实说明我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2、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有那些主要的文化系统? 3、新石器时代有哪些成就? 4、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主要区别是什么? 5、传说中我国部落分为哪几个集团? 6、北京人在体质上有那些特点? 7、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有何异同? 8、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 第二章夏商 一、选择题 1.夏朝从禹始到桀亡:,历经()余年。 A、300 B、400 C、600 D、700 2、“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民众咒骂的是( ) A,夏启B、夏桀C、祖甲7、纣王 3、解放后发掘的郑州二里岗商城遗址,从文化性质看,它代表了 A,二里头文化B.殷墟C,商前期文化D,周初文化 4、造型秀丽、制造精美的白陶发现于( ) A,二里头遗址B、早商遗址C、晚商遗址D、西周遗址 5、卜辞上出现“王途众人,”的记载,途的意思()? A、逃亡 B、暴动 C、哗变 D、镇压 三、名词解释 少康中兴司母戊鼎外服制人祭人殉甲骨文

中国古代音乐

中国古代音乐 中国古代音乐——我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古代灿烂文明的一部分。骨笛和骨哨的发现表明5000年前我国就有相当发达的 音乐文化。从原始石器时代到青铜器发展顶峰的周期,我国音乐的主要形 式是融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的“古乐舞”。《诗经》和《楚辞》是最早 的诗歌集,乐器的种类不断增加,周朝乐器分八类达数十种。曾侯乙编钟 的发现表明在2400年前我国的音乐演奏,创作,理论和乐器制作已经达到 很高的水平。从秦汉至隋唐时期,主要流行歌舞音乐。国内外各民族和地 区间的音乐文化交流,促成了音乐空前繁荣的局面。宋元以后,戏曲和唱音乐得到发展,出现众多剧种和曲种。为近代音乐文化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 我国最古老的乐器——距今大约有8000年,是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 古曲——《春江花月夜》。 古琴——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1.《溪山琴况》——我国历史上全面系统论述古琴表演艺术的专著。 2.有名的古琴师:卫国的师涓,春秋时候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襄等。 3著名古琴曲——《高山》《流水》《阳春》《白雪》《雉朝飞》《阳关三叠》《梅花三弄》。 东汉末年:《广陵散》《胡笳十八拍》。 《酒狂》:阮籍,“竹林七贤”,魏晋时期。 《潇湘水云》:南宋,郭沔。 4.最早用文字谱记下来的古琴曲——《幽兰》(《石碣调幽兰》。 5《广陵散》(古琴曲)——描写的是战国时期工匠之子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 全曲共45段。是我国现存的古老琴曲。 6《流水》(古琴曲)——是我国最古老的琴曲之一。 相传战国时期伯牙鼓琴,子期知音,所奏就是此曲。 谱源自《神奇秘谱》,经清代琴家加工,刊于《天闻阁琴谱》 曲子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 然壮丽山河的赞颂,曲式为民族传统的“起,承,转,合”结构。 筝——中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最早见于《史记》记载。《渔舟唱晚》(筝曲)仿唐筝(十三弦)现代筝(二十一弦) “相和歌”——形成于汉代。“相合大曲”是大型的歌舞套曲,也是“相和歌”的最高形式。 1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主题五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主题五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时间:15分钟,分值:27分) 选择题(共16小题,共27分) 1.(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1,2分)文物是鲜活的历史。现存商朝青铜器中形体最大、最重的一件是( ) A.青铜面具 B.四羊方尊 C.司母戊鼎 D.青铜立人像 2.(2018山西,1,2分)小华同学在参观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商周文物展览时,拍摄了一组青铜器的图片,从中不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 B.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 C.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D.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 3.(2018北京,2,1.5分)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现代汉字由它演变而来。材料中的“它”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4.(2018河南,1,1分)下面图片中的历史文物上均有文字,这些文字( ) A.完整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 B.有印证历史事实的作用 C.都体现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D.均以隶书字体进行呈现 5.(2018安徽,1,2分)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 A.分封制的崩溃 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 D.百家争鸣的原因 6.(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2,2分)某国学大师来我市讲学,在演讲中提到了“仁”的学说,该学说是哪位人物的主张(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庄子 7.(2018福建,3,2分)下图所示内容中的“圣人”是指(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8.(2018湖南衡阳,1,2分)“孔子是万世师表。他很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 A.三人行必有吾师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以“德”化人 9.(2018内蒙古包头,2,2分)下图所示的是明朝都城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这种设计意在突出( )

古代音乐史看看

古代音乐史看看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1 原始时期的古歌与古乐舞有:《弹歌》——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八阕》——反映了原始农牧生活。《蜡辞》—这是一首古代祭歌。《云门》——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咸池》——尧时期崇天的乐舞。《箫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2我国音乐文化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 我国音乐文化可考的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依据是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共计18支,距今有8000 年的历史。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主要包括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打击乐器有:鼓磬编磬编钟编铙 , 吹奏乐器有;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面成的,其中有八孔、七孔、六孔、五孔笛,七孔笛居多,共18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音孔骨笛,用简单指法可以 吹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这些骨笛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骨哨埙 3西周时期代表性乐舞有哪些可分为五类: 1)六代乐舞又称“六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 祭记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黄帝——《云门》尧——《大咸》舜——《箫韶》,夏代——《大夏》(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商代——《大濩》(歌颂商场伐桀的功绩),西周——《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 2)小舞是指规模较小的乐舞。帗舞羽舞,旄舞。干舞,人舞。 3)散乐这类是指民间乐舞。 4)四夷之乐周边部族的乐舞、歌曲。 5)宗教性乐舞4什么叫“八音”“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 方法。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它们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金类:钟、镛、钲、铙、铎等。石类:磬、鸣球等。革类;鼓、建鼓、鼗、拊等。丝类:琴、瑟、筑等。木类:柷(chu)、敔(yu)。匏类:笙、竽等。竹类:箫(排箫)、篪等。 5什么是“十二律”、“旋宫”、“三分损益法”、“隔八相生法” “十二律”——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单数的六个律名又称为“六律”,为阳律;双数的六个律名称为!六吕”或“六同”。十二个半音也可称为“律吕”。 “旋宫”——西周以来的转调理论。《礼记·礼运》载:“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 “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管子·地员篇》中有详细记载。计算过程有五步; “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每隔八位生一律。这种计算方法见《吕氏春秋·音律篇》。 6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有何重大意义有何音乐特点 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对我国古代音乐史有着重大的意义。 1)整套编钟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层、它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2)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 3各组编钟八度音程的音分值皆不同,中层三组编钟的律制近似纯律,说明这套编钟是复合律制。 7汉代俗乐的发展如何“相和歌”是汉代北方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它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到繁的发 展过程:“徒歌”“但歌”相和歌”相和大曲,其基本结构形式为三段式歌舞曲:艳——曲(每段后加解)——趋(或乱)。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和歌发展为清商乐。相和三调(平、清、瑟)是相相歌在发展过程中所使用过的三种宫调,魏晋南北朝时又称清商三调 “鼓吹乐”是一种以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并兼有歌唱的艺术形式。它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音乐传入中 原后和汉族传统音乐川融合逐渐形成的。鼓吹乐以其雄壮、粗犷的气势被用于各种不同的场合。由于乐器的配置和用乐场合的不同,鼓吹乐可分鼓吹和横吹两种。横吹是以鼓和角为主奏乐器,在仪仗、道路上行进时于马上所奏之乐。鼓吹是以排箫和笳)为主要乐器,常在殿庭、官署、宾饮中使用。东汉时用于军 中,被称为“短萧铙歌”,以排箫和铙为主奏乐器。现存的鼓吹曲词有:《战城南》、《紫骝马歌》、《上邪》、《有所思》。鼓吹乐展现出雄壮、威武、粗犷、沉厚的气势。 “百戏”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它包括角觝、杂戏、魔术、歌舞等形式。如“鱼龙曼延”、“总 会仙倡”、“东海黄公”、等,这些节目的表演规模庞大、妙趣横生,常有歌手、鼓、钟、磬、箫、瑟、筑等为之伴奏。 15·9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大融合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中国历史上战乱动荡的时期,也是北方与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音乐文化上融合的时代。北方和西方边区地带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移。首先,少数周边国家的歌舞伎乐在中原地区迅速流行。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康 国乐、疏勒乐、天竺乐、安国乐、高丽乐等歌舞伎乐纷纷融入了中原音乐文化。其次,一些少数民族的乐器也被带入了中原,如:曲项琵琶、五弦琵琶、荜篥、方响、钹、羯鼓等乐器,它们一经传入便被频繁而广泛地使用。再次,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相融合,逐步建立了中国佛教音乐体系。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大发展时期。战乱、民族迁促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频繁的接触与交往为音乐文化上的大融合准备了有力的条件,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各民族音乐相互影响和相互充实为其后隋唐音乐所达到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7什么是“清商乐”“吴歌”和“西曲”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魏相和诸曲与南方的民间音乐 相结合而成的俗乐之总称。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称清商。”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它所使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同,被称为“清商三调”。它所用的乐器有节鼓、琴、瑟、筝、筑、琵琶、箜篌、笙、笛、篪、箫、埙、钟、磬等。吴歌是东晋、南朝时流传于建康一带的民歌。如《子夜歌》、

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特点

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音乐的产生 中国古代音乐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创造的音乐,直至1840年,中国社会性质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为止,都是中国古代音乐的范围。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时间跨度大,包含了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全部时期。和任何艺术形式一样,中国古代音乐的产生源自劳动,在劳动人民的智慧中繁衍生息,伴随着劳动力和生产水平的发展,慢慢开始走向兴盛和繁荣。其中,起着最主要推动作用的便是物质生产生活基础,尤尔,可以将中古古代音乐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时期音乐、奴隶制社会时期音乐、封建制社会时期音乐。 (一)原始时期音乐 在艺术起源中,众多国内外的学者都倾向劳动创造艺术的理论说法。的确,在劳动中的生产口号、劳动工具撞击所产生的节奏,在时间的慢慢演变之下,加之人工的创作,逐步形成了最初的音乐样式。从周口店到元谋,我国的土地上早在约100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迹象,这也大大促发了中国古代音乐的产生。 古代文献中关于远古音乐的传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某某氏为名的古乐,如朱襄氏之乐、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等;另一类是被尊为古代帝王的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和夏禹等时代的古乐。这是的中国古代音乐已经出现了很明显得氏族为单位的音乐变现,有着明显的各具不同的音乐特征。《吕氏春秋》中曾记载:“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音乐还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样式,多半是配合这舞蹈进行表演,多以模仿动物为题材,伴奏的乐器也只是为一些简易制成的笛、鼓等,从而达到祭祀或者祈求丰收的目的。 在原始时期的音乐,表现的简单而质朴,更多的是具有实际象征意义的类似于巫术的活动,表达上随意而具有随机性,未能形成固定的曲目。 (二)奴隶制社会时期音乐 在长达1700年的奴隶制社会中,中国古代音乐有着很大的进步。这也是伴随着劳动力的发展和阶级制度的产生而来的。物质生活的相对充盈让百姓开始有机会去创作音乐,并且,处于奴隶主阶级的贵族也开始要求又文娱生活的享乐,价值生产技术的提高可以制作出更多的乐器,而曲谱等也能较为完整的记录和保存。因为,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音乐有着空间大的发展。 从夏代开始,音乐的功能便具有多极化,在现在发现中的夏代音乐中,很大一部分是统治阶级来颂扬功德、祭祀祖先为目的的音乐。到了商代,更是出现了带有占卜意义的乐曲出现,而到了周代,更是将以前的音乐功能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礼记》中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歌舞的主要表现对象变成了鬼神祭祀占卜活动,让这一时期的音乐表现出了浓重的统治阶级色彩。 同时,这一时期,中国古代音乐仍然是在舞蹈的配合下进行演出,在器乐的门类上有所增加,制作器乐的材料更加丰富,制作工艺也更加精良,走向更加成熟的道路。 (三)封建制社会时期音乐 从公元前475年,战国的建立开始,我国进入到了封建君主制时期。这也是中国古代史中最漫长的一页,在这一期,从不断地战火纷争到民族统一,到中原文化的兴起,再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以及复杂的社会形势和区域交融客观上大大

古代音乐史总结

古代音乐史总结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宋元时期 第一节市民音乐 一市民音乐的主要美容:包括曲子词、唱赚、鼓子词、陶真、诸宫调、宋元杂剧、元散曲、南戏、器乐独奏、鼓版、清乐、细乐、小乐器等多种艺术形式。二市民音乐的主要特点: 1.音乐艺术具有商品经济的性质。 2.有固定的演出场所——“瓦子”中的“勾栏。 3.有职业艺人和专业行会组织“书会”与社会 4.处于主流音乐的地位 5.艺术样式以综合性为主体,如戏曲音乐即是最突出的代表。 瓦子又称瓦肆或瓦舍,是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点。 勾栏瓦子中用栏杆获帘幕隔成的艺人演出的固定场子,表演各种民间技艺,书会专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有许多文人加入其中, 社会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组成的行会组织, 第二节宋代曲子与元代散曲 一、宋代曲子 曲子是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音乐部分称曲子,歌词部分称曲子词,简称词。 1.曲子的繁盛 2.曲子的来源于创作方法曲子主要来源是是继承隋唐以来的民歌、曲子或大 曲、法曲的片段。创作方法有两种(1)依乐填词(2)自创新曲 3.曲子的体裁形式与名称(1)小唱(2)吟叫(3)嘌唱 4.唱赚(1)缠令(2)缠达 5.姜夔及其《白石道人歌曲》 二、元代散曲 继承宋代曲子的传统,金元时期又兴起了一种新的歌曲形式——散曲。元散曲与杂剧并称曲。用于抒情、写景、叙事等且采用清唱形式者称散曲;用于表演故事且采用代言体者称杂剧。 1.散曲的音乐 2.散曲的内容 3.散曲的演唱 4.散曲的三种体制(1)小令(2)带过曲(3)散套 5.散曲的伴奏 第三节说唱音乐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

学号:20135014245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法学 年级2013级 姓名陈华悦 论文题目浅析中国古典音乐 指导教师邵良柱职称讲师 2014年 12 月 28 日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 学生姓名:陈华悦学号20135014245 政法学院法学专业 指导老师:邵良柱职称:讲师 摘要:中国的音乐有着很长的文化历史,但是中国真正欣赏中国古典音乐的人却不多。本文首先就中国古典音乐的大体情况展开分析,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古典音乐的关系,重点探讨中国古典音乐的主要特点及其蕴含的意境和感情,由此向世人展示中国古典音乐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音乐赏析中国古典音乐特点影响 Abstract: China music has a long cultural history, but Chinese appreciate classical music Chinese person but not much. Firstly, the general situation China classical music to analyze,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and classical music, focusing o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and its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he feelings contained, thus to show the world the charm of art and appreciation of classical music China method. Keywords: music appreciation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Characteristic Influence 中国古典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中国古典音乐犹如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参天大树,以其源远流长和多彩多姿屹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以音乐修身养性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道德、文化和追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反映中国古典音乐难以欣赏,不如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那么直感。当然,热衷于中国古典音乐者也大有人在,其关键在于是否懂得欣赏。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大体情况 中国古典音乐的历史,古代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中国《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篇》记载:“黄帝令伶伦作音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仑之阴,取竹之懈谷……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但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国音乐的历史远不止于此。1986年—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出了随葬的至少16支骨笛。据碳14测定,这些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之久。至于在8000—9000年之前何时开始出现音乐,是千年还是以万年计,难以定论。经过几千年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国古典音乐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并以其浓郁的民

2020届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 作业

单元过关一中国古代史 易错题归类练 易错点1辨不清历史现象与历史本质 1.中国许多家族都有续家谱、族谱的习惯,著名的有“孔氏家谱”,在南方一些地区至今仍对“续谱”情有独钟。这种对祖先的崇拜本质上体现了中国() A.农耕文化的传承性B.宗法制度的优越性 C.家国情怀的普遍性D.国民心理的劣根性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中国农耕文化集合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续谱”的行为反映出对祖先的崇拜,是宗法血缘关系对后世的影响,其本质是农耕文化的传承,故选A项。宗法制度在春秋时期已开始瓦解,故B项错误;家国情怀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对祖先的崇拜不是国民心理的劣根性,故D项错误。 2.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地区;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后来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其政区幅员的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变化表明() A.统治疆域的扩大B.北方经济的衰落 C.中央集权的加强D.政区细化的趋势 答案C 解析郡的幅员变小与统治疆域扩大无关,故A项错误;秦朝至唐朝中后期北方经济依然领先于南方,故B项错误;秦朝时南方郡的幅员要远大于北方郡,但后来南方郡的幅员越变越小,且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说明秦朝以后各朝代通过缩小南方郡的幅员来控制南方郡,因而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正确;政区细化是材料表象,背后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D项错误。 易错点2史料解读不透 3.(2018·武昌5月调研,24)孔子不以族源作为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认为华夏之作为违背礼乐文明则应贬其为夷狄,夷狄之作为符合礼乐文明则应褒其为华夏。孔子的态度说明() A.华夷观念已经不复存在 B.文化认同成民族间纽带 C.华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

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史 中国音乐的历史,古代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尽管关于黄帝的传说夹杂着后人的理想成分,并有不少神怪内容,不完全可信。要把黄帝作为中国音乐的源头,也嫌太晚了:现代考古发现已把中国音乐的历史,从黄帝时代大大向前推进棗其历史远比黄帝时代古老! 商代高度发展的音乐,为周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周族的文化本不及商,其文化技术均取之于商。周灭商以后,在商的中心地区分封了卫国,而没有把自己的政治中心迁到商地去。周的音乐,也就是岐周的本土音乐,即是其原有的音乐。大约是出于笼络人心,缓和氏族矛盾的目的,周人往往自称“夏人”,后来因为“夏”、“雅”两个字那时读音一样,习惯上便把周人的所谓“夏”写成了“雅”。所以“雅言”就是周地的语言(音);“雅诗”(《诗经》中的大、小《雅》)就是周地的诗;“雅乐”,其实也就是周地的音乐(舞蹈)。 周代是最早对“礼”(祭祀、朝飨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时代,这就是所谓制定礼乐。据说这一重大措施是周初的大政治家周公开始颁行的。礼乐制度影响及于其后几千年一直到清代结束,每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并不相同,但理论上都以周为法式却是一律的。如果说商代人尊事鬼神的话,那么周代人尊事的则是礼,对于鬼神,却是虽敬但却“远之”的。周代的礼乐制度有两条基本内容,一是规定等级,二是规定伴随礼的乐舞基本是雅乐。 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春秋时期,宗法制度渐次瓦解,异姓不妨结盟,同姓反会相攻,宗族、血亲观念逐渐被地域性的封国观念代替,各地区原来只能在社会下层流行的当地音乐随之而取得了自己应有的地位。《诗经》中的《国风》是各诸侯国的本国歌诗,《国风》绝大部分是春秋时期的作品,正是春秋时期各地音乐逐渐复兴才出现的现象。到后来,地方音乐甚至可以取代雅乐,用于礼仪了。郑国音乐(郑声)是首开其端的。正因为此,以维护礼乐制度为己任的孔子才会“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并说“郑声淫”(郑声浸淫雅乐),提出要“放郑声”(把郑声赶出雅乐领域)。但是孔子并不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孔子去世之后,各地方音乐的影响更加扩大,社会上称之为“新乐”,其中著名的有郑、卫、宋、齐等地区的音乐。“新乐”是从“新兴起”的意义上起的名字,如果从历史上说,其实不少“新乐”比号称“古乐”的西周雅乐更加古老。例如

《中国古代史·明清·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doc

福州屏东中学高考一轮通史复习巩固练习 中国古代史 明清·思想文化方面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 一、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无论是晋代谢氏的家训,还是明清时《朱子格言》处世治家的劝诫,亦或是曾国藩的“八本”“八字”的训导,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这表明“家训”的主旨是()A.强化血缘纽带,维护宗族特权B.规范家族行为,追求政治平等 C.凝聚家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D.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 2.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君臣的职责都是为天下服务,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据此推断,该思想家() A.要求恢复三省六部制B.主张限制君主专制 C.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D.反对废除宰相制度 3.长期以来,儒学是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王良提出“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圣人经典只是家常事。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这说明王良()A.抨击君主专制制度B.反对儒家传统思想 C.利于儒学“思辩化”D.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4.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期被一路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帝”,与此相关的关公戏经久不衰。关羽地位的提升反映了()A.儒家吸收佛教思想发展B.历史人物的脸谱化倾向 C.理学价值观的广泛传播D.佛教因中国化兴盛不衰 5.李贽把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对于荀卿之学,李贽认为其“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李贽这些思想()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有利于实学思潮的产生 C.增强了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D.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6.“二千年以来无议论,非无议论也,以孔大子之议论为议论,此其所以无议论也。二千年以来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大子之是非为是非,此其所以无是非也。”这一观点反映了李贽() A.批判君主专制B.反对教条主义C.主张学以致用D.反对儒家思想7.在反思满清何以取代朱明的时候,顾炎武对清代以前的传统思想观念给国民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已有耻”的道德底线和基本原则,体现一名思想家的历史的“自觉”。这种“自觉”表现在() A.忠君恤民,保家卫国的天下情怀B.反对苛政,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 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的儒者风范D.兼济天下,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