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了东汉中后期怎样的政治状况A.统治阶层强征暴敛B.统治阶层骄奢淫逸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诸侯国起兵叛乱

2.鲁迅先生曾称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列关于《史记》的表述,正确的是

A.记述了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 B.由史学家司马光所著

C.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D.是我国歷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3.“以六躯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解之幂。…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取得材料中这项领先世界近千年成果的是

A.祖冲之B.顾恺之C.贾思勰D.华佗

4.毛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毛玠实际上就是建议太祖“挟天子以令诸侯”和重视农业生产。材料中的“太祖”是

A.刘邦B.曹操C.刘备D.司马懿

5.某同学出一期板报,其关键词有“夏朝建立”“盘庚迁殷”“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等,由此可知,其板报主题最有可能是

A.远古时期的传说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

6.《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

A.天文学著作B.医学著作C.数学著作D.农学著作

7.工艺流程与生产水平密切相关。观察下图,它反映了我国汉代哪一生产活动的工艺流程?

A.造纸B.炼铁C.纺织D.制瓷

8.有同学对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做了如下整理,其中符合史实的是A.统治残暴

B.外族进攻

C.内部纷争

D.天灾人祸

9.获取有效看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符合“距今约70万?20万年” “会使用天然火” “能打制石器”三个信息的古人类足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10.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历史,是中华文明从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见证,它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下列关于贾湖骨笛断代的描述正确的是

A.它应该早于夏朝B.它应该早于北京人时期

C.它应该晚于炎黄时期D.它应该晚于河姆渡原始聚落

11.以下是某同学选取的课本中的四个词,请帮助他按照相关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正确的排列

①闻鸡起舞②三顾茅庐③纸上谈兵④国人暴动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④③②①D.④①②③

12.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讲话中,称赞中国古代人民“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习总书记称赞的历史事件是()

A.修建都江堰B.修筑长城

C.开辟丝绸之路D.开通大运河

13.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推行郡县制②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③焚书坑儒④修筑长城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4.如框中6项技术发明与技术成就,传说是

A.炎帝的功劳B.黄帝的功劳C.蚩尤的功劳D.盘古的功劳15.下列关于西汉“文景之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出现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B.出现在汉高祖统治时期

C.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D.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奠定基础

16.“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A.陈胜吴广起义B.绿林赤眉起义C.黄巾大起义D.黄巢起义17.“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包括()

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人南迁

③社会安定

④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8.诵读经典可以培养我们对国学的兴趣。《三字经》曰:“口口口,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文中“口口口”空缺部分文字应为

A.夏商周B.秦楚汉C.魏蜀吴D.元明清

19.史书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史记》B.《汉书》C.《三国志》D.《资治通鉴》20.请看一副对联:上联是“()灭夏建亳都”,下联是“盘庚迁殷定国疆”。上联括号中应该填写的人物是

A.夏桀B.商汤C.商纣D.文王

21.《史记》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下列对材料解读最全面的是

①周天子威望下降②大的诸侯操控国家政治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A.①③B.①②③C.①②D.②③

22.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这场战役

A.使匈奴人再无力与西汉对抗B.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D.导致北方再度陷入割据状态

23.下列思想主张属于战国时期儒家的一项是

A.“兼爱”“非攻”B.“仁政”“礼治”

C.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D.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

24.春秋时期征战杀伐此起彼伏,争当霸主各不相让。最先称霸的是

A.齐桓公B.楚庄王C.晋文公D.秦穆公

25.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结账时,这位咸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A.A B.B C.C D.D

二、材料综合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一时期的什么变法?写出最能体现这次变法性质的措施。(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一时期的什么改革?材料二中的“北俗之语”指什么?为此,“魏主”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两次改革有何共同历史作用?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改革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27.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学习辉煌的秦王朝。

(天下一统)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人民安居乐业),立号为皇帝。

——《铜方升铭文》(1)“皇帝”是谁?“尽并兼天下诸侯”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定国建制)

材料二秦朝创立了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同时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加强统一)

材料三

(3)材料三反映了秦朝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意义?

28.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材料二:曾任美国副总统的切尼曾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的礼物是孔子像。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援引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说明如何来实现这一主张?

(2)材料二中复旦校方为什么选择孔子像作为赠送给切尼的礼物?

(3)材料三反映了这一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哪家学说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4)材料四中体现的现代社会治国的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出东汉中期以后政治腐朽,社会混乱、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政治状况。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C

解析:C

【解析】

根据课本所学,《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所以C项符合表述正确,ABD项表述均错误。故选C项。

3.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以六躯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解之幂。…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故A符合题意;顾恺之是东晋画家,故B排除;贾思勰是北朝农学家,故C排除;华佗是东汉神医,故D排除。故选A。

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农业生产”可知,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割据一方,连年混战,其中著名的军阀有袁绍、曹操、孙权和刘备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主动;在农业生产上,曹操采用屯田制,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故B符合题意;刘邦、刘备、司马懿与题干无关,故ACD排除。故选B。

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为了躲避水患,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周平王迁洛邑之后,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号令,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诸侯争霸战争频发;春秋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封建生产关系,故板报主题最有可能是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故B符合题意;远古时期的传说与题干无关,故A排除;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故D排除。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夏商周的时代特征,逐一分析各选项。

6.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故正确答案是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北魏《齐民要术》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关键信息“汉代”,再结合给出图片中的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制作流程可知,图中展现的是东汉时期的造纸术。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品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鱼

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这种纸很便宜,质量高,原料又很容易找到,所以逐渐被普遍使用,所以A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8.A

解析: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末代国王桀,商朝末代国王纣,西周末代国王周幽王都是有名的暴君,实行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导致灭亡,A项符合题意;B项符合西周,不符合夏、商两朝;CD两项不符合史实。故选A。

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保留了古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故选B。【点睛】

本题的限定语是距今约“70万?20万年” “会使用天然火” “能打制石器”。根据这一限定语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0.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距今已有8000多年历史”,结合所学可知,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故贾湖骨笛遗址应该早于夏朝,故A符合题意;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故B表述错误,排除;传说中的炎黄时期距今约四五千年,故C表述错误,排除;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月7000年,故D表述错误。故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距今已有8000多年历史”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辨识能力。

1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闻鸡起舞是东晋时期;②三顾茅庐是东汉末年;③纸上谈兵是战国时期;④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因此按照相关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正确的排列是

④③②①;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可知是我国古代开辟的丝绸之路,C符合题意;都江堰、长城和开通大运河不符合材料中“丝路”的信息,A、B和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从材料中“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可知是丝绸之路。

1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有:创立一套中央集权制,在中央设三公,地方设郡县,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焚书坑儒,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筑灵渠,开发南疆。故答案选D。

1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统一了华夏部落 ,发明创造了房屋、衣裳、车船、阵法、音乐、器具,井田、炼铜、弓箭等。ACD项与图片信息不符,B项符合题意,故选B。

1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百姓富裕,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奠定基础。所以关于西汉“文景之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B,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6.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

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发生在西汉末年,C项发生在东汉末年,D项发生在唐朝末年。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7.C

解析: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社会安定,自然条件优越,生产工具先进,北方战乱,很多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这些因素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所以选C。

1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争汉鼎,号三国”可知,东汉灭亡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东晋灭亡后,江南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南朝,北方北魏(孝文帝把拓跋改为元)统一黄河流域。故“争汉鼎,号三国”与魏蜀吴有关,C符合题意,ABD排除,故选择C。19.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据“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史记》有关。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A符合题意;BCD三项与题干“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符,排除,故选择A。

【点睛】

注意关键词“第一部”。

2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建立商朝,定都亳,B符合题意;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A不符合题意;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C不符合题意;文王与灭夏无关,D不符合题意。综上可排除ACD,故选择B。

2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大意是说:随着平王东迁,进入东周以后,周王室逐渐衰弱,宗法制被破坏,诸侯

称霸,群雄争战,势力强的诸侯国兼并势力弱的诸侯国。齐、楚、秦、晋,这些大诸侯国在争霸战争中,开始越来越强大,霸主操纵国家政治,故①②③符合题意。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2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仁政”“礼治”是儒家的思想主张;“兼爱”“非攻”是墨家的思想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是道家的思想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所以ACD项与题意不符,B项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区分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中各家的思想主张,不要混淆相似知识点。

24.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富强起来,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BCD项与题意不符,A项符合题意,故选A。

2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目的关键信息是秦朝的一位商人,秦朝的货币是方孔圆形半两钱,故答案选B。

二、材料综合题

26.(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北魏时期、孝文帝改革。鲜卑语。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3)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4)适时改革

解析:(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北魏时期、孝文帝改革。鲜卑语。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3)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4)适时改革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卫鞅……孝公……”可知,这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根据所学可知,最能体现这次变法性质的措施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样就确立了地主所有制。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北俗之语……免所居官……魏书”可知,这是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改革;“北俗之语”指鲜卑语。根据所学可知,“魏主”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二可知,它们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4)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例如,适时改革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7.(1)秦始皇。统一全国。

(2)建立郡县制。

(3)统一货币、统一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

解析:(1)秦始皇。统一全国。

(2)建立郡县制。

(3)统一货币、统一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人民安居乐业),立号为皇帝。”可知材料中“皇帝”是嬴政;“尽并兼天下诸侯”指的是统一六国。结合课本所学,公元前221年秦朝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秦朝,都城在咸阳。秦朝统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的军政大臣。

(2)依据题干“秦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3)依据材料三图片可知反映了秦朝为了巩固统一采取的统一货币和文字的措施。结合课本所学,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了适应统一的需要,秦朝统一了货币和文字,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巩固统一。

28.(1)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影响。

(3)百家争鸣;法家学说。

(4)依法治国,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解析:(1)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影响。

(3)百家争鸣;法家学说。

(4)依法治国,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开放性题目,取其精华,去其糙粕。

【解析】

【分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仁、爱人”可知,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仁;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主张的体现。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影响。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可知,此内容反映了这一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法家学派代表韩非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法家学说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4)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可知,现代社会治国的方略是依法治国,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第二问开放性题目,取其精华,去其糙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