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马克思复习汇总--终极版

大学马克思复习汇总--终极版

大学马克思复习汇总--终极版
大学马克思复习汇总--终极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于()A.18世纪中叶B.19世纪中叶C.20世纪初D.19世纪40年代

2.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住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A.它是“科学之科学”

B.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确定性和变化性的高度统一

D.它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体现了()。A.实用性和有效性的统一 B.系统性具体性的统一

C.真理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D.确定性和变化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

C.朴素唯物主义

D.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

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9.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A.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B.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C.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D.人类各种知识的总汇

11.“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求实创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空想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E.资本论

2.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

A.英国的权利运动

B.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E.法国巴黎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E.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D.科学是基础,哲学指导科学的关系 E.总和与个别的关系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E.普遍性

6.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两个最伟大的贡献是()。A.唯物史观的创立 B.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 C.进化论 D.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E.剩余价值学说

7.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严密的科学体系,从内容上看它是()。

A.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统一

B.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和自然观的统一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D.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E.人与社会的统一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有()。

A.细胞学说

B.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C.牛顿力学

D.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E.康德星云假说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D.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 E.正确处理了革命和建设的问题

10.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点是()。A.坚持实践的观点是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B.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C.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 D.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E.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三、简答题。

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答: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①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点,强调哲学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并最终为实践服务。②科学性,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③阶级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公开声明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

2.简要说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之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哲学揭示世界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普遍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世界某一领域、某一局部的特殊的个别的规律。它们的联系: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具体科学是哲学存在和发展的科学基础。

四、论述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背景。

答:(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引起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位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这三大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最终都走向了失败。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这就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还来自于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都在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投入到城里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他们始终处在开除和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斗争的前沿,积极参加并领导了国际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所具有的这种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最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A.绝对主义B.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诡辩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

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4.“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5.认为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这一观点是( )

A.朴素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6.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运动性B.客观实在性C.不可分性D.时空性

7.有一首断言缺了订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8.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9.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 )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

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否定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11.新生事物是指()A.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的东西B.从旧事物中产生出来的东西C.在形式和现象上都新的东西D.一经产生就是强大、完善的东西

1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事物的运动变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A.对抗性矛盾决定的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决定的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共同决定的

1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5.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片面性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16.“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 )

A.机械决定论

B.神学目的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唯物主义决定论

17.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18.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统一的规律是()

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19.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20.意识的本质是()

A.各种感觉的综合

B.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D.“绝对精神”的体现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D.存在就是被感知E.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2.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有( )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E.自然唯物主义

3.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E.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歧是( )A.是否坚持联系的观点B.是否坚持发展的观点C.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是否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范畴

5. 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脑的机能C.人的头脑中固有的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E.人脑的分泌物

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使统一体分解

7.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E.既克服又保留

8.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E.社会规律没有客观性

9.下列表述中,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A.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B.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E.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0.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E.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从多方面展开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根据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

2、[答案要点](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运动和静止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绝对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犯错误。相对主义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抹煞了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无条件地讲“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陷入诡辩论。绝对主义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往往表现为教条主义。

3、[答案要点]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而新生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又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且增加了更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具有适应新环境的新功能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我们必须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扶持新生事物,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开辟道路。

4、[答案要点]规律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本持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特点是:第一,客观性。规律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消灭、改变、改造。第二,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第三,稳定性(重复有效性)。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只要条件具备了,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5、[答案要点]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6、[答案要点](1)意识的能动性或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具有主动的创造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三,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四,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和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2)实现主观能动性的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实践,二是必要的物质手段。

7、[答案要点]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吸引、互相联结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的前提;二是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的性质和趋势。(3)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只能互相补充,不能互相代替,单方面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1)矛盾普遍生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是:第一,矛盾的普遍生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第二,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

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第三,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理掌握唯物辩证法。

(2)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掌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新境界,提出新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2、[答案要点](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一方面反对借口尊重础和前提。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参创造也不能消灭。只有按照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另一方面,只有分发挥主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这一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必须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而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顾客观规律,盲目蛮干。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既要反对急于求成,又要反对消极情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2.“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这种观点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3.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加工B、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D、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过程

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6.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7.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关系

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C、概念——判断——推理D、感觉——知觉——表象

9.概念、判断、推理是(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D、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11.一个完整的认识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2.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3.真理就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4.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观点是( )A、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B、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C、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D、真理问题上的二元论

1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B、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活动是基本的实践活动( )

A.工人炼钢

B.渔民出海捕鱼

C.技术革新的试验

D.农民种田

2.下面关于认识结构的表述,正确的有( )

A.认识的基本要素是主体、客体和中介

B.认识主体是以某种方式从事社会实践和进行认识活动的人

C.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的认识活动被主体的观念把握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D.认识中介是各种认识工具、手段要素及其运用和操作系统

3.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C.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4.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5.孙中山指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了( )A.知行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C.知行相互促进D.行先知后

6.“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以‘真理’的美名”。这段话的观点说明( )A.经过实践检验的就是真理B.有用的就是真理C.符合客观规律的是真理D.能为我主观需要服务的是真理E.人的认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

三、简答题

1.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答.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应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实践紧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同群众观点是一致的。实践主要是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路线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要哲学基础。第一,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第二,“从群众中来”相当于认识过程中从实践到认识的阶段。正确的领导意见必须从群众中来(2分)。第三,“到群众中去”,相当于认识过程中从认识到实践的阶段。从群众实践中形成的领导意见必须回到群众中去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才能使已有的领导意见得到进一步的修正、补充、完善和发展。第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实践、认识、实践一样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发展的过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则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

A.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3、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C 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间的相互影响

D 社会意识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5、生产关系中,最基本,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B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 产品的分配形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

6、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

A 生产关系

B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C 生产、分配和交换 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7、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历史的钥匙是( )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

8、“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个观点说明了()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C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D 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会促进其发展

9、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C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D 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更替的规律

10、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A 生产关系的总和

B 生产资料的总和

C 生产要素的总和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11、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的和作为核心的分别是()

A 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B 政治上层建筑和政治意识形态

C 政治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

D 观念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

12、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中()

A 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

B 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C 上层建筑会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D上层建筑的各部分随经济基础的变更立即发生变化

1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发展

C 上层建筑的发展

D 经济基础的发展

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 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B 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C 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D 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

15、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A 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B 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

C 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D 改变历史的发展方向

二、多项选择题(10道)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

A 地理环境

B 人口因素

C 生产力水平

D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

E 生产关系性质

2、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3、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

A 先进的科学技术

B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C 劳动资料

D 劳动对象

E 劳动者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表现为()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产生后的发展方向

C 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能否产生

D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E 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的状况

5、承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说明( ) A.社会发展过程没有决定性 B.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形态,可以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C.虽然社会形态及其演化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但是社会发展不是严格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 D.当一个民族或国家处于历史转折点时,社会发展往往显示多种可能的途径

6、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

A 经济形态

B 政治形态

C 意识形态

D 生产力结构

E 物质形态

7、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B 在社会矛盾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C 社会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E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8、科技革命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改变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B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C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D改变人们的劳动方式 E 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

9、下列属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是(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上层建筑符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0、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它认为()

A 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B 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C 要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D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E 个人的作用只有顺应历史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意愿才是积极的

三、简答题(4道)

1、如何理解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1、答: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所以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2、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答: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的方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它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3、简要说明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答: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4、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答: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四、论述题(2道)

1、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1、答: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方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从基本合适——基本不合适——基本合适。

4)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

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的生产力相对落后,多层次的。我国的生产关系应当适合生产力的这种状况,建立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经阶段,要进一步完善它,充分发挥其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我国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答: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加强社会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先进文化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交换是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的,在货币出现以后,“等价交换”的要求则表现为( )

A.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一致

B.交换双方的使用价值量相一致

C.交换的数量和比例相一致

D.价格与价值相一致

2.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说明( ) A.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B.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C.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3.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B.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D.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4.货币的本质是( )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C.商品的等价物

D.商品相对价值形式

5.劳动力商品区别于一般商品的最大特殊性在于( ) A.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三部分组成 B.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C.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能转移其他商品的价值 D.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

6.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这表明了( )

A.超额剩余价值源泉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C.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靠增加雇佣工人数量来进行

D.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关系

7.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作是生产商品中所( )A.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C.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D.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8.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就是( ) A.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 B.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规律C.无产阶级贫困的规律 D.经济增长的规律

9.纺织资本家购买了棉花是作为( ) A.流动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剩余资本

10.在资本运动中不仅能占有剩余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剩余价值的资本是( )

A.产业资本

B.货币资本

C.生产资本

D.流动资本

11.从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来看,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是( )

A.生产资本的职能

B.商业资本的职能

C.商品资本的职能

D.货币资本的职能

12.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这包括社会总产品的( )A.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 B.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C.价值实现和价值分配 D.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1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 ) A.生产的日益社会化 B.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 C.国内有效需求的扩大 D.生产集中程度的提高

14.马克思指出:“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追加资本是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它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别人的无酬劳动产生的。”这句话表明( )

A.追加资本来源于资本家的劳动积累

B.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

C.资本主义生产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D.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二、多项选择题 1.交换价值的特点有( ) A.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B.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时量的关系或比例 C.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D.属于商品的自然属性

2.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存在的矛盾有( )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3.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D.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制约供求关系

4. 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使,会使( )A.单位商品价值量提高 B.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C.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 D.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

5. 一切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句话意思是( ) 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因而不是商品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因而不是商品

6.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值的构成包括( ) 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劳动者在必要时间内创造的价值C.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D.培养和训练劳动者所需要的费用

7.下列现象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是( )

A.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B.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C.工人有权出卖或不出卖劳动

D.资本主义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8.资本主义获得平均利润的有( )A.产业资本家B.商业资本家C.农业资本家 D.银行资本家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要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答: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生产时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原因如下:

(1)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是因为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要区分这些发生不同作用的资本,必须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只有通过对生产过程中资本的划分,才能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3)只有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才能深化资本的本质,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的产物,而只是由可变资本带来(4)只有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才能揭示出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实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家无休止地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个人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

2.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答: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②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③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生产M。劳动者以其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转移旧价值到新产品中,同时,他的抽象劳动则凝结到产品中形成了新价值。所以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④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制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学说和生产价格理论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1)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价值包括生产商品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其中C和V对资本家来说,就是他的生产成本。商品价值中的C+V之所以独立为生产成本,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决定的。(2)生产成本范畴产生后剩余价值不再是可变资本的增殖,而表现为生产成本以上一个增加额,即所费资本的增加额。并进而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这样,它就转化为利润。

(3)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和内容,利润只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4. 简述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答:(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就是资本家把购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虽然这一过程也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但由于劳动过程的要素是属于资本家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商品的过程,因而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3)资本家购买劳动商品,并不是为了生产使用价值,而是要利用劳动力的特殊使用价值,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作为抽象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创造新的价值。如果新创造出来的价值仅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并且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工人,那么这个过程就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生产出剩余价值。要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就必须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变为价值增值过程。因此,价值增值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4)在价值增值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5、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对理解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和利润的平均化有什么意义?

答:当剩余价值在观念上被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转化为利润。各个生产部门之间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异导致利润率的差异,而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引发的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导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这就是马克思的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

利润率的平均化是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客观必然趋势,它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资本能更容易、更自由地从一个生产部门、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另一个地点,这就要求社会内部有充分的自由竞争,信用制度的相当发展,较高的人口密度等等。二是劳动力能够迅速地进行转移,这就要求废除和取消阻碍劳动力迅速转移的法律,工人对自己劳动的内容是无所谓的,并抛弃了一切职业的偏见,一切生产部门的劳动都已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简单劳动等。而现阶段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时期,如何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告诉我们,必须创造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政府的调节和市场的力量,鼓励一切经济资源如资本、劳动力等自由流动,寻求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具体措施可以体现在:消除户籍制度,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消除地域间的分割,创造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对垄断性行业的规制;金融领域的改革与融资体制的变革;对个体和民营经济作用的重新认识与法律上的保障;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作用等等。

四、论述题:结合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试述对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性和意义。

(1)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主要是研究保证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社会经济体系内部生产和交换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了说明这一问题,马克思把整个社会生产部门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并通过对两大部类内部及其相互之间交换关系的研究,对保证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实现所需条件的概括。简单再生产所需具备的基本实现条件是:Ⅰ(v+m)=Ⅱc,这个条件体现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条件,即两大部类的生产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从这个基本条件可以引出两个派生条件:第一,Ⅰ(c+v+m)=Ⅰc+Ⅱc,这个条件表明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第Ⅰ部类平衡条件;第二,Ⅱ(c+v+m)=Ⅰ(v+m)+Ⅱ(v+m)。这个公式表明消费资料的生产与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第Ⅱ部类的平衡条件。以上三个条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内在联系,如果这些客观要求的比例受到破坏,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因而要保证两大部类生产的协调发展,就必须使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各部门内部建立合理的比例关系。比例协调、结构合理是实现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

(2)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其突出表现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的科技水平低,产业结构没有随着经济发展实现整体优化和升级,导致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差,从而制约和影响了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和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对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对于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使国有企业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1、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是()。A金融资本的形成 B资本输出具有特别意义C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 D垄断的统治

2、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主要凭借()。A改进生产技术获得的B垄断地位获得的C扩大企业规模获得的 D 增加产品数量获得的

3、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工业资本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D金融资本

4、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后,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

A垄断消灭竞争B垄断缓和了竞争 C垄断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D竞争凌驾于垄断之上

5、垄断阶段银行的新作用集中表现在()。 A它是借贷关系的中介人 B它吸收大量存款 C它发放大量贷款 D它是能够控制工商企业的万能的垄断者

6、金融资本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A直接投资兴办企业实现的B参与制实现的 C自身资本积累实现的 D个人联合实现的

7、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输出的实质是()。A垄断资本家、垄断组织帮助他国发展的手段 B金融资本掠夺和奴役他国的手段C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互助互利的形式 D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的补充形式

8、国家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它们依据的是()。A按各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B按武装力量的大小 C 按政治上的优势 D按资本实力的大小

9、垄断价格()。A是由垄断组织自由制定的,不受产品价值的约束B虽然会高于产品的价值,但仍受价值规律的制约 C要受到产品价值的限制,决不能高于价值D通常是和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相一致

10、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是()。A市场经济B发达国家C跨国公司D发展中国家

11、资本主义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是()A原始资本主义和发达资本主义B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C 近代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D地区资本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

1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统治者是()A银行资本家B工业资本家C金融寡头D军火商

13、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垄断资本主义是()

A近代垄断资本主义B现代垄断资本主义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政治垄断资本主义

14、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是()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B中等发达程度的国家C第三世界国家D发展中国家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B国家垄断资本掌控经济生活C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D 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

1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A国内市场竟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矛盾发展的结果

17、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1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 ) A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 B金融寡头的统治 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

19、金融资本是由()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 、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20、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资本

二、多项选择题

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有()A生产全球化B贸易全球化C金融全球化D货币全球化E企业经营全球化

2、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有()A科学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D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E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3、垄断阶段在垄断基础上产生的竞争有()A垄断组织内部竞争B垄断组织之间竞争C非垄断企业之间竞争D 垄断组织与局外企业之间竞争E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竞争

4、垄断利润是()。A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平均利润B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C通过自由竞争而获得的平均利润D通过垄断价格而实现的高额利润E来源于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5、金融资本()。A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居统治地位的资本B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所产生的资本C是在垄断基础上由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新型资本D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在经济领域里进行统治的资本E是只控制金融业务而与工业生产无关的资本

6、垄断取代自由竞争的地位,但没有、也不可能消灭竞争,是因为()。A竞争是一切社会生产所共有的B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而垄断没有消灭商品经济C还存在着大量非垄断企业,它们之间还存在自由竞争D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所有部门和企业E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其内部的竞争也是存在的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A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B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的资本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产物D社会主义最完备的物质准备E资本关系社会化的最高形式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A国家直接掌握垄断资本 B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 C 国家工作人员在私人垄断企业投资 D 各国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结合 E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由于()。A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力量扩大市场 B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巨额投资与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发生矛盾 C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直接干预 D

科技研究社会化耗费巨大,需要国家承担 E、私人垄断资本的利益需要借助国家力量来保证

三、简答题

1、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

答:(1)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出现了五个特征:第一,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第二,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统治。第三,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第四,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第五,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2)这些特征集中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帝国主义国家为获取垄断利润、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而引起的。

2、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答: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主要有:第一,生产全球化。第二,贸易全球化。第三,金融全球化。第四,企业经营全球化

3、如何理解垄断形成的必然性?

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自由竞争会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而当生产集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这是因为:(1)当生产集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具备了产生垄断的可能性。如果一个部门的生产和资本分散在社会上成千上万的中小资本家手中,则根本不可能形成垄断的局面。因为他们之间很难达成某种协议,即使一些企业形成某种联合,也难以左右整个部门的生产和流通。而在生产高度集中时,情况则大不一样。这时,一个部门的生产已经集中在少数大企业和大公司手里,它们之间就比较容易达成某种协议,通过联合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市场。(2)生产的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从而导致垄断的趋势。因为当少数大企业控制了一个部门的生产和流通时,该部门的中小企业由于实力不济,难以与之竞争,而其他部门的资本也难以转移到这个部门,从而保持了大企业的独占地位。(3)生产高度集中后,也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如果一个部门中的少数大企业之间进行竞争,那么,由于它们实力相近,结果会造成两败俱伤。为了避免发生这种竞争,这些大企业之间就会谋求暂时的妥协,为共同控制生产和市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达成协议,从而形成了垄断。

4、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具体来说,二战后爆发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为了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就要求资本社会化得到相应的发展。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就是因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这种资本社会化形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因而资本家阶级不得不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次做出局部的调整。主要表现在:

(1)大规模生产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与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发生了矛盾。高新产业、巨型企业、基础设施、以及环境工程的建设,都要求数额巨大的长期的投资。这就遇到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的限制,而国家垄断资本的积累和发展,能在相当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因为国家可以把巨大的财政资金转化为国家垄断资本,所以,国家垄断资本在数量上要比单个私人垄断资本充足得多。

(2)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社会化发展,遇到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在当代条件下,有一些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所必须的投资和经营,如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公共产品生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投资等,由于周期长、赢利小(甚至亏本)、风险大,私人垄断资本无力承担,或者虽有力量进行但不愿承担,这只能由国家垄断资本来从事和承担。因为作为“总资本家”的国家垄断资本,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从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来考虑和安排社会经济问题。

(3)生产力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同私人垄断资本盲目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加剧了。现代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使社会分工深化,国民经济部门不断增多,因而客观上要求有计划按比例地调节社会生产。这是各自为政、追求私利的私人垄断资本不可能做到的。而作为“总资本家”的国家垄断资本,就必须担负起对社会经济组织和调节任务。由于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及其私利之上,并且手中直接掌握着巨大的经济力量和各种经济杠杆,它也有可能根据垄断资本总利益的需要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这种调节。

(4)生产力的迅速增长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加深了。因为,战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以及由此决定的市场容量虽然也有增长,但由于垄断资本的剥削更深重了,这种需求却越来越相对落后于社会生产的扩大,从而导致商品资本、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过剩现象日趋严重。为了缓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缓和日趋严重的经济危机,需要作为“总资本家”的国家垄断资本开拓和扩大国内外市场。

四、论述题

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答:(1)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二战以前资本主义相比,主要有下列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二战以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国家资

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达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避免社会剧烈冲突和动乱,保持社会稳定,先后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一是国家行政机构的仅限不断加强。二是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三是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四是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影响日益扩大。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A《德意志意识形态》B《共产党宣言》C《哥达纲领批判》D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是()。

A 1871年巴黎工人起义和由此建立的巴黎公社

B 19世纪40年代英国宪章运动及法、德、意工人运动

C 1917年俄国的“二月革命”

D 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和由此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3、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A民主制B集中制C民主集中制D高度统一原则

4、社会主义民主是()。

A手段B目的C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D既不是手段也不是目的

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A公正B平等C共同富裕D人民当家作主

二、多项选择题

1、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

A圣西门B黑格尔C欧文D费尔巴哈E傅立叶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这是由于()。

A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

C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D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E社会主义还只是一种理想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参看教材第226页)答: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它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权,广大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利。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劳动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其次,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归根到底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从这个意义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也是人民革命长期奋斗和追求的目的。只有把社会主义民主同时也当做目的,作为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来认识,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

2、简述经济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2、(参看教材第233页)答: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建立、巩固、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无产阶级政权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也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四、论述题试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论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答:根据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概括: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以平均每年增长10的速度高速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长期探索,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

第三,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实践,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

第七章共产主义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

A具体细节B一般特征C具体阶段D特殊规律

2、马克思主义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是()。

A人们谋生的手段B休闲的手段 C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D完全由个人自由选择的活动

3、自由王国是指()。A共产主义社会B社会主义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原始社会

4、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在()。A社会主义革命中实现的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的C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D 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实现的

二、多项选择题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劳动成为纯粹娱乐手段C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

D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E劳动全部由机器人承担

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状态,这两种社会状态是()

A共产主义以前的社会B共产主义C社会主义D资本主义 E 文明社会

三、简答题

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答:共产主义基本特征是: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第三,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2、简述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含义。

答: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必然王国指人类受客观规律特别是自身创造的社会关系的支配和奴役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状态:人类摆脱了客观必然性的支配和奴役、成为自然界、社会关系和自身的主人,每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飞跃的过程。必然王国相当于共产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类社会历史,自由王国相当于共产主义社会。

3、简试述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决定的。第一,共产主义是可以实现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理想,与一切空想或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她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这一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第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按照唯物史观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当今时代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与共产主义社会具有根本性质上的一致性。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持续的时间越长、取得的成就越大,就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基础。

4、简述“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含义及其关系。

参看教材第267页,答案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B)三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观是(D ) A.对社会发展的根本看法B.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C.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D ) A.哲学是世界观的基础 B.哲学是世界观的表现 C.哲学就是世界观 D.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B ) A.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的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的问题 D.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自身生产的关系问题 4、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B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5、尼采哲学是(D ) A.经验论 B.唯理论C.唯实论 D.唯意志论 6、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C ) A.唯物主义观点 B.实践第一观点C.经验论的观点 D.反映论的观点 7、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的特性,这是(A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C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B )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C.是否承认世界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世界的存在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D ) 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统一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统一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11、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联系问题上的(B ) A.唯物论 B.辩证法C.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 1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13、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B ) A.肯定和否定 B.量变和质变C.运动和静止 D.同一和斗争 14、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A ) A.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B.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事物是否发生数量增减D.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属性的变化 15、现象和本质是揭示(A ) A.客观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B.真象和假象关系的一对范畴C.内因和外因关系的一对范畴

马克思主义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案例分析 ——“明星入大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在当今社会,某明星被高校录取的新闻已不再是新鲜事。众多体育明星、歌手、演员在 他们事业的低谷、转型等阶段,都选择了进入高校深造的道路。我们将就这一现象讨论其中 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下面是几个个例简述: 邓亚萍,前乒乓球世界冠军,退役之后,她先后到清华大学、诺丁汉大学和英国剑 桥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后入国际奥 委会等组织任职;——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 世纪人才报联合发布《中国奥运冠军调查报告》指出,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出的奥运冠军非常少,奥运冠军多是获奖后到高校深造。由于体育明星的稀缺属性,大学往往破格招收,体育明星则敷衍了事,这使得他们的高学历更像是针对体育 成绩的额外奖励,搞笑者并不少见。据《新京报》的调查,奥运冠军邹凯在接受采访时不知 道自己读大几;跳水女皇郭晶晶自2002 年就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书,始终没有拿到毕业证。 奥运冠军王军霞透露,自己曾上过四年大学,在辽宁大学读了两年,又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了 两年,但都没有拿到毕业证书,现在的最高学历毕业证来自辽宁体校,这是所中专学校。 ——资料来源:新华网2010 年9 月26 日《多体育明星念大学并不上课被指荣誉换文凭》从球星到老板,姚明如今又多了一个新身份——读书郎。 昨天,作为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的一名本科生,姚明时隔多年重回课堂。连上 6 节课,每节45 分钟,涵盖《大学英语》、《基础数学》和《中国近代历史重大问题研究》三门课程。 考虑到姚明的特殊身份,学校给了这位明星学生一些特殊待遇:为了让他在教室里坐得 舒服,贴心地换上一张特制的宽大座椅;为了让他兼顾事业与学习,特别采取单独授课与随 堂听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除了担心学业,困扰姚明的还有来自校友和媒体的“围观”。“姚师弟”、“姚校友”,, 走在 校园里,姚明身边总有众多举着手机、相机的“粉丝”同学追随;在他上课的教室外,无数 “长枪短炮”早已守候。——资料来源:《文汇报》2011.11.8 体育版 理论问题: 1.该案例中涉及了哪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浅谈如何看待明星入大学现象? 问题分析: 案例中涉及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认人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 社会生活问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 根据。明星选择入大学深造,其动机无外乎两种:炒作自身,提高知名度,期望在公众心中 塑造良好形象;提升素质,在所在的领域继续深造,或完成事业的转型。我们应注意到,无 论是哪种动机,都是建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社会发展对知识型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 单一的技能不再是事业成功的有力保障,靠吃青春饭成为了越来越不现实和长久的生存之 路,同时,高素质人才得到的社会尊重和社会地位也相应提高。明星提升素质或事业转型必 然需要文化知识的深造,认识到这一点的明星们争相投奔清华、北大等各大名校,或为收获名声与面子,或为真正学习知识。因此,明星入大学取得高文凭是顺应社会需求的体现,是 在面对客观规律时做出的满足自身利益的主观选择。 该案例涉及的第二个重要原理是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

大学马克思主义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复习知识点汇总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6.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7.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存在形态?意识的本质? (1)客观实在性。 (2)时间和空间 (3)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8.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实践 9.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原理: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不仅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是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在于: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11.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特点?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3)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12.发展与运动的区别与联系?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1)区别:性质不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动作,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运动;而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联系:发展一定是运动,而运动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才叫发展。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2.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题带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 D.一切思辩的哲学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A.掌握基本理论 B.亲自参加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 D.虚心向人求教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A.实际存在 B.运动变化 C.可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7.时间和空间C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 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 D)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2.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 ) A.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假象是主观想像的 B.真相是表现本质的,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 C.真相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表面 D.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4.宋代陆游的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在强调(B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A) A.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B.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 C.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D.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 16.在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多数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实践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定是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 (时间:120分钟共100分)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B.理论性C.实践性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 )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2021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和大家讲讲关于考研复习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给你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英语: 第一年考了62,第二年67。水平不差,但考研英语很难,提高更难,也带运气成份。第二年复习到10月的时候,感觉英语阅读越做越差,我就给自己断言了,再怎么复习,突破不了70分,但当然没有松懈复习。 我就说说我的英语软肋作文吧,作文是我的硬伤,但通过考研提高了很多(阅文无数啊),相信国内学子作文也都不咋的。复习作文,如果要真正提高,大家要坚持每个星期写一篇,然后发去给蛋核英语的老师改,但这个很少人能坚持,大部分人最终还是靠模版。 另外,一定要重视词汇和真题,其他模拟题不需要做的,没什么参考价值,真题研究透彻了,比什么都强。推荐《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版》、《一本单词》、蛋核英语微信公众号和木糖英语微信公众号。 政治: 我是10月份才开始看政治的,没报辅导班,用的书:李凡的《政治新时器》,也不用死记硬背。选择题还是要多看书,看的细致、理解,做过的题要回顾,不然等于白做。分析题,事实证明,越来越灵活,单纯的死记硬背没有太大的效果,把教材吃透,马原部分要理解下,毛特和近现代其实串联起来是很有规律的,思法不是很难,再一个时政,后期一定搜集相关信息多看,关注李凡老师的公众号。真没必要报班,要是真的害怕,报个李凡老师的冲刺班网课压压惊还可以专业课: 大三下学期我们的课程还是比较多,看了一段时间的专业课之后,我感觉这东西太繁杂,没有比较完整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梳理是很难系统掌握的。当时我们的专业课正在学习新课程,所以我就决定先把开设的课程学好,先是系统地复习专业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知识点,然后就是做习题、做真题、研究真题。这期间我对重要知识点、易错知识点和难点作了比较详细的整理。最后冲刺阶段我基本上是按照考试安排在作适应性训练:上午、下午分别做相应科目的试题,晚上就开始分析、总结,不断地查漏补缺。

马克思大学期末考试辨析题整理

辨析: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2.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主观的。错误。单靠大脑人不能产生意识,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3.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社会规律应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 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但社会规律一旦形成同样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如果社会规律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则说明规律能为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4.辩证法对现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着对它否定的理解正确。其一:辩证法认为现存事物既包含肯定因素,也包含否定因素;其二:现存的事物都是要灭亡的,相对于更高的条件而言,现存的事物必然要失掉存在的合理性。5.社会发展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在社会规律面前无能为力。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它一旦形成后制约人的活动,这就是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但人可认识.利用.驾驭规律为实现主体的目的服务。6.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直接地改造客观世错误。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不可能直接创造什么东西。7.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8.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错误。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于”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错误。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10.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错误。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1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错误。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东西。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而不是时间的新近。12.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之所以是错误,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1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错误。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三章1.绝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相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错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两种属性。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所有真理都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性,所有真理都是能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所以,真理既符合唯物论也充满着辩证法,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拆开去认识是错误的。2.能动反映论与消极反映论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能动性。正确。能动反映论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用于反映论,不仅承认认识的能动性,而且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3.丰富的感性认识就是理性认识。错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但它只是现象的.表面的.直接的认识。它要上升到理性认识,须经过一番改造制作,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从现象中概括本质的东西来,才能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当然要得到理性认识必须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但材料再丰富,不经过改造制作,仍只是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认识。4.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错误。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自己整理的)

哲学部分简答题、论述题(10选3) 1、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基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P110)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能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行性空间。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要受自身目的的驱使和制约,另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性。 2.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P9-10)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即关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念;并且进一步加以改造,创建了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吸取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建了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完成了哲学上的一次真正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吸取了他们的劳动价值论,并进一步详尽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揭示出商品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科学地论证了资本家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剩余劳动创造出的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利润的来源。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了工人阶级被剥削、受压迫的根源。这一伟大学说是动员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法国圣西门、傅利叶和英国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批判了他们否认阶级斗争,无视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的错误观点;吸取了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某些基本特征的推想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明确指出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是创造新社会的真正力量。这样一来,就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吸取了19世纪自然科学方面的新成就,特别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即"有机体细胞结构"学说、"能量守恒及转化"学说和达尔文的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学说。这些学说在自然科学领域内,科学地证明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它的变化、发展,从而推翻了一切唯心的形而上学的旧宇宙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利用并高度总结了自然科学各部门最新资料和最新成就,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3.哲学价值与经济学价值有哪些异同? 哲学上的价值是指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主体的需要,一是客体的某种特质或者属性。经济学上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大小的评判标准不同。哲学上的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效用关系,那么,判定一种事物是否有价值、价值大与小,要考虑主体的需要和利益。由于主体的需要干差万别,面对同一个客体,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需要和利益出发,会得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价值评价。所以说哲

2013-2014A卷答案

广州大学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考试A卷参考答案 一、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1、答题要点:正确。(2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因为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4分) 2、事物之间的联系本质上是一种“习惯性联想”。 2、答题要点:错误。(2分)这是英国近代哲学家休谟关于因果联系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4分) 3、“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为新世界观的创始人完全是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所致。 争的现实需求,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基础。但是,只有这些客观条件还不够,还只能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才变成了现实。(4分) 4、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认识得越清楚、越深刻,做出决定的那种能力越强,人们的意志就越发自由。其次,运用客观必然性改造世界是自由的标志。只有当人们在实践中运用客观必然性,支配外部世界,达到预期的目的时,才标志着人们是自由的,才实现了自由。(4分)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你如何理解马克思这句话的含义? 克思认为哲学不只是解释世界;还要改造世界。哲学改造世界功能的发挥,要靠它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的解放实践。(3分)而理论要指导实践,就必须被无产阶级所掌握,使无产阶级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由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推解放而奋斗。(3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大学期末考)

四、简答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二是阶级根源三是认 识根源 3. 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 著、最根本的特点。 4.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 把握运动。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第三,只有承认相对 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 5. 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 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 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 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6.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 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7. 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立统 其次,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 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 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 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B)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D.静止和运动都是相对的 2、“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可以说明(D) A.时间的连续性 B. 空间的三维性 C.物质的客观性 D. 时间的一维性 3、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C)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4、黑格尔认为,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的地位,这种观点表明 (D ) A、整体是部分之和 B、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C、整体决定部分 D、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 5、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含义的是(B)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和斗争 D.矛盾双方相互离异和冲突 6、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C) A、两点论 B、均衡论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一点论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C) A.人的智力为自然界立法 B.自然界是人的智力发展的现实基础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D.自然界的改变决定了认识能力的改变 8、“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因为( B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C.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 D.真理本身具有阶级性

9、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C ) A、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有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决定作用 10、商品交换的原则是(C) A公平原则B平等原则C等价原则D赢利原则 11、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C ) A.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价值量不变 B.劳动生产率降低时价值量不变C.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正比 12、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性著作是(C) A.《资本论》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D.《反杜林论》 13、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D ) A、保持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的低速发展 B、着重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迅速地索取自然资源 C、反朴归真,重过古代田园诗般的生活 D、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 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D)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5、关于国家,下列选项错误的是(D ) A.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B.国家不是永恒的,它只是一种存在于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 C.国家是阶级社会中才存在的阶级现象 D.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第小题1分,共4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C)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 )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4、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C)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 会。”这句话是说(C)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B.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6、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D) A.对立统一规律 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8、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作否定回答的是( A ) A.不可知论者 B.所有唯心主义者 C.唯物主义者 D.可知论者 9、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 应时代的要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 出了否证 10、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 A )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试题

期末考试试题(时间:120分钟共100分)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

马克思原理复习资料全

马克思原理复习资料 绪论(以下加粗的为空或者题目) 1、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和路·费尔巴哈;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核”。 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嘉图。 3、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里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这三位思想家具有同资本主义旧制度决裂的理论勇气。 4、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黑格尔认为:思维与存在的独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4、意识的关系在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6、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7、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容。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9、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对立流。三大规律: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规律 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简答)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容和永恒发展的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 3.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 C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4.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 6.假象是(C )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 C从反面歪曲反映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7.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D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8.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地质队员探矿 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B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全国高校排名

学科高校排名: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 (2012年) 2013年01月29日11:17 教育部学位中心 我有话说(3人参与)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共35所,本次有28所参评;还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121所。 注:以下相同得分按学校代码顺序排列。 学校代码及名称 学科整体水平得分 10486 武汉大学 93 10002 中国人民大学 87 10003 清华大学 10001 北京大学 84 10200 东北师范大学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 81 10319 南京师范大学 10055 南开大学 79 10183 吉林大学 10558 中山大学 10246 复旦大学 77 10335 浙江大学 10422 山东大学 10532 湖南大学 90001 国防大学 90002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0231 哈尔滨师范大学 76 10247 同济大学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 10272 上海财经大学 10280 上海大学 10445 山东师范大学 10459 郑州大学 10511 华中师范大学 10533 中南大学 10574 华南师范大学 10610 四川大学 10635 西南大学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10730 兰州大学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74 10065 天津师范大学

10108 山西大学 10475 河南大学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10512 湖北大学 10602 广西师范大学 10034 中央财经大学 73 10053 中国政法大学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10294 河海大学 10345 浙江师范大学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10617 重庆邮电大学 10718 陕西师范大学 11117 扬州大学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10151 大连海事大学 71 10165 辽宁师范大学 10203 吉林师范大学 10755 新疆大学 10140 辽宁大学 70 10252 上海理工大学 10276 华东政法大学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10295 江南大学 10299 江苏大学 10351 温州大学 10389 福建农林大学 1052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0524 中南民族大学 10589 海南大学 10652 西南政法大学 11078 广州大学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69 10052 中央民族大学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10126 内蒙古大学 10167 渤海大学 10173 东北财经大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