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梅安新版)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梅安新版)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梅安新版)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梅安新版)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

【题型】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五、论述题

注意:标注页码的地方比较难理解,希望大家多看看书,看看ppt。【第一章】绪论

1、【名】遥感(remote sensing)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遥感系统

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5个哦亲!详见书第2页图哈~)

3、【名】信息源:任何目标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被称为遥感的信息源。

4、遥感的类型:

a)按照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空间)遥感、航宇遥感

b)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0.05μm-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0m)

c)按工作方式分

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

6、遥感发展简史

Remote Sensing 的提出:美国学者布鲁伊特于1960年提出,61年正式通过。

遥感发展的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

1839年,达格雷发表第一张空中相片;

1858年,法国人用气球携带照相机拍摄了巴黎的空中照片。

1882年,英国人用风筝拍摄地面照片;

J N Niepce (1826, France)

The world’s first photographic image

Intrepid

balloon, 1862

1906, Kites

Pigeons, 1903.

(2)航空遥感阶段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创造了条件。

1909年,意大利人首次利用飞机拍摄地面照片。

一战中,航空照相技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

一战后,航空摄影用于地形测绘和森林调查与地质调查。

1930年,美国开始全国航空摄影测量。

1937年,出现了彩色航空像片。

(3)航天遥感阶段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意义重大。

70年代美国的陆地卫星

法国的Spot卫星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中国,印度,巴西等。

卫星遥感

Landsat

Spot

NOAA

EO-1

Terra/modis

Ikonos

7、我国遥感发展概况

50年代航空摄影和应用工作。

60年代,航空摄影工作初具规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70年代,腾冲遥感实验获得巨大成功。

70.4.24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80年代是大发展阶段。

目前在轨运行卫星:海洋卫星、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

8、遥感的应用

(1)资源调查与应用

1. 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

农、林土地资源调查、病虫害、土壤干旱、盐化沙化的调查及监测。

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精细农业

作物估产

“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

2.遥感在地质矿产方面的应用

客观真实地反映各种地质现象,形象地反映区域地质构造,地质找矿工程地质、地震地质、水文地质和灾害地质

3. 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应用

水资源调查、流域规划、水土流失调查、海洋调查等。

(2)环境监测评价

1. 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污染物位置、性质、动态变化及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制图

长江三峡库区环境本底调查、环境演变分析、动态监测等

2. 在对抗自然灾害中的应用

?灾害性天气的预报

?旱情、洪水、滑坡、泥石流和病虫害

?森林火灾

(3)区域分析规划

1.区域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点

2.腾冲、长春、三北防护林等都是遥感区域分析的典范。

3.城市化和城市遥感的兴起:城市土地利用、环境监测、道路交通分析、环境地质、

城市规划等

(4)全球宏观研究

1.全球性问题与全球性研究(Global Study)

2.人口问题、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等

3.利用GPS监测和研究板快的运移;深大断裂活动;全球性气候研究和灾情预报;世

界冰川的进退。

(5)其它方面

1.在测绘制图方面的应用

卫星遥感可以覆盖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不再有资料的空白区

重复探测,为动态制图和利用地图进行动态分析提供了信息保障

可以缩短成图周期,降低制图成本

数字卫星遥感信息可直接进入计算机进行处理,省去了图像扫描数字化的过程

改变了传统的从大比例尺逐级缩编小比例尺地图的逻辑程序

2.在历史遗迹、考古调查方面的应用

3.在军事上的应用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1、【名】电磁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2、【名】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的波长(频率的大小)长短,依次排列成的图表

3、书第15页的表2.1以及17页的图很重要

4、【名】辐射能量W:电磁辐射的能量,单位为焦耳(J)

5、【名】辐射通量Φ: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的辐射能量,单位是瓦(W),表示为:Φ=d w/dt

6、【名】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E= dΦ/dS

7、【名】辐射照度I:被辐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所接收的辐射通量,单位是瓦/米2(W/m2)。表示为I=dΦ/dS

8、【名】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通量,单位是瓦/米2(W/m2)。表示为M=dΦ/dS

9、【名】辐射亮度L:指辐射源在某一方向的单位投影表面在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单位是瓦/米2·球面度(W/(m2·Sr))。

10、【名】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辐射,都全部吸收,反射率和透射率都等于0的物体。黑体是一种理想的吸收体,自然界没有真正的黑体。

11、书25页图2.11,很重要

12、大气对辐射的吸收作用(书28页):

氧气:小于0.2 μm;0.155为峰值。高空遥感很少使用紫外波段的原因。

臭氧:数量极少,但吸收很强。两个吸收带;对航空遥感影响不大。

水:吸收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介质。到处都是吸收带。主要的吸收带处在红外和可见光的红光部分。因此,水对红外遥感有极大的影响。

二氧化碳:量少;主要在红外区。1.35-2.85μm 之间有3个弱吸收带,2.7,4.3,

14.5 μm 为强吸收带。可以忽略不计。

13、大气散射:

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此时的散射称为瑞利散射。散射率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因此,瑞利散射的强度随着波长变短而迅速增大。

米氏散射:质点直径和电磁波波长差不多时。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程反比。主要是大气中的气溶胶引起的散射。云、雾等的悬浮粒子的直径和0.76-15 μm之

间的红外线波长差不多,需要注意。

无选择性散射:当质点直径大于电磁波波长时(d >λ), 散射率与波长没有关系。

人看到的云和雾是白色的,就是非选择性散射的结果。

14、大气窗口

定义: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常用大气窗口:

1)0.3-1.3μm:包括全部可见光(95%),部分紫外光(70%),部分近红外光(80%)。

摄影和扫描成像的方式在白天感测和记录目标电磁波辐射信息。

2)1.5-2.8μm和2.0—3.5μm:近、中红外窗口,60%-95%,扫描成像,白天记录3)3.5-5.5μm:中红外窗口,60%-70%,白天夜间,扫描成像记录

4)8-14 μm:远红外窗口,超过80%,白天夜间,扫描记录

5)0.8—2.5cm:微波窗口,白天夜间,扫描记录。

15、【名】反射率:地物的反射率(反射系数或亮度系数):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

16、【名】地物的反射光谱: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

17、漫反射定律(朗伯定律):当目标物的表面足够粗糙,以至于它对太阳短波辐射的散射辐射亮度在以目标物的中心的2π空间中呈常数,即散射辐射亮度不随观测角度而变,称该物体为漫反射体,亦称朗伯体。严格讲自然界中只存在近似意义下的朗伯体。只有黑体才是真正的朗伯体。

18、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波段的特性

紫外线(UV):0.05-0.38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

可见光:0.38-0.76 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

红外线(IR) :0.76-1000 μm。近红外0.76-3.0 μm;中红外3.0-6.0 μm;远红外

6.0-15.0 μm;超远红外15-1000 μm。(近红外又称光红外或反射红外;中红外和

远红外又称热红外。)

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具有穿透能力;发展潜力大。

19、电磁辐射源

1.自然辐射源

太阳辐射:是可见光和近红外的主要辐射源;常用5900K的黑体辐射来模拟;其辐射波长范围极大;辐射能量集中-短波辐射。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地球的电磁辐射:小于3 μm的波长主要是太阳辐射的能量;大于6 μm的波长,主要是地物本身的热辐射;3-6 μm之间,太阳和地球的热辐射都要考虑。

2.人工辐射源:主动式遥感的辐射源。雷达探测。分为微波雷达和激光雷达。

微波辐射源:0.8-30cm

激光辐射源:激光雷达—测定卫星的位置、高度、速度、测量地形等。

20、地物反射波谱特征(综合题):

几种典型地物的光谱特性(如植被、土壤、水体、岩石等)见书38-41页

(1)矿物的光谱特性

在0.4~1.3 μ m的光谱特性主要取决于矿物晶格结构中存在的铁、铜、镍、锰等过渡性金属元素的电子跃迁;

1.3~

2.5 μ m的光谱特性是由矿物组成中的碳酸根(CO32 ?)、羟基(OH?)及可能存在的水分子(H2O)决定的;

3~5 μ m的光谱特性是由Si-O,Al-O 等分子键的振动模式决定的。

(2)城市人工目标的光谱特性

城市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沥青、油毡、水泥、瓦和各种颜色的涂料。

城市中的道路主要铺面材料为水泥和沥青两大类。

灰白色石棉瓦屋顶反射率最高;

沥青粘砂屋顶由于其表面铺着反射率较高的沙石而决定了其发射率高于灰色的水泥平顶;铁皮屋顶表面呈灰黑色,反射率低且起伏小,曲线平坦;

绿色塑料棚顶的波谱曲线在绿波段处有一个反射峰值,与植被相似,但它没有0.68 μ m处的吸收谷和近红外波段的“高反射坪”;

人工建筑物热红外的发射特征取决于建筑材料的热特性;

(3)水体光谱特性

地表较纯洁的自然水体对0.4~2.5 波段的电磁波吸收明显高于绝大多数其它地物。

在光谱的可见光波段内,水体中的能量-物质相互作用比较复杂,光谱反射特性可能包括来自三方面的贡献:

水的表面反射、水体底部物质的反射和水中悬浮物质的反射。

光谱吸收和透射特性不仅与水体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且还明显地受到水中各种不同类型和大小的物质——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影响。

在光谱的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水几乎吸收了其全部的能量,即纯净的自然水体在近红外波段更近似于一个“黑体”,因此,在1.1~2.5 波段,较纯净的自然水体的反射率很低,几乎趋近于零。

【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1、航天遥感平台可以分为: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

2、气象卫星的特点:

a)轨道

分为低轨和高轨,其特性分别为(书48页):

低轨:150km-300km, 高分辨率图象,寿命比较短,几天-几周;用途:军事侦察

高轨:35860km, 地球静止卫星;用途:通讯,气象

b)短周期重复观测:静止气象卫星30分钟一次;极轨卫星半天一次。利于动态监测。

c)成像面积大,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减少数据处理容量

d)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

3、主要的陆地卫星系列有:陆地卫星(Landsat)、斯波特卫星(SPOT)、中国资源一号卫星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

?Landsat 轨道特点:南北纬70度之间,陆地卫星由北往南运行中,地方时大约在上午9时多至11时多。这样就保证了卫星传感器能在较为一致的光照条件下对地面

进行探测,以获得质量较高的图像。

?SPOT 系列卫星轨道:近极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近圆形轨道;可重复轨道

SPOT卫星的特色:

在不同的轨道以不同角度拍摄地面上的同一点。有利于大面积的测图;

立体观测能力: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地区的摄影构成立体像对,提供了立体观测地面、描绘等高线或建立数字高程模型的可能性。

4、海洋卫星系列:

?海洋遥感的特点:

a)需要高空和空间的遥感平台,以进行大面积同步覆盖的观测;

b)以微波遥感为主;

c)电磁波与激光、声波的结合是扩大海洋遥感探测手段的一条新路。

d)海面实测资料的校正。

美国的海洋卫星(Seasat1):1978年发射;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扫描覆盖海洋的宽度1900km;五种传感器,以微波为主。

日本的海洋观测卫星系列(MOS-1):获取大陆架浅海的海洋数据。

欧洲海洋卫星系列(ERS):主要用于海洋学、海冰学、海洋污染监测等领域。

加拿大的雷达卫星(RADARSAT):加、美、德、英共同设计,1995年发射。

5、摄影成像的方式:

分幅式、全景式、多光谱摄影机

6、摄影成像的原理:

7、摄影成像的几何特征:

像片的投影:垂直投影、倾斜投影

像片的比例尺

像点位移

8、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

a)投影距离的影响:正射投影:比例尺和投影距离无关;中心投影:焦距固定,航高改

变,其比例尺也随之改变

b)投影面倾斜的影响:正射投影:总是水平的,不存在倾斜问题;中心投影,若投影

面倾斜,航片各部分的比例尺不同

c)地形起伏的影响:地形起伏对正射投影无影响;对中心投影引起投影差航片各部分

的比例尺不同

9、中心投影的透视规律:

a)点的像仍然是点。

b)与像面平行的直线的像还是直线;如果直线垂直于地面,有两种情况:第一:当直

线与像片垂直并通过投影中心时,该直线在像片上的像为一个点;第二:直线的延

长线不通过投影中心,这时直线的投影仍为直线,但该垂直线状目标的长度和变形情况则取决于目标在像片中的位置。

c)平面上的曲线,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一般仍为曲线。

d)面状物体的中心投影相对于各种线的投影的组合。

10、像片的比例尺:

航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水平距离之比,称之为摄影比例尺1/m。平坦地区、摄影时像片处于水平状态(垂直摄影),则像片比例尺等于像机焦距(f)与航高(H)之比。

11、【名】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

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上的位置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12、【名】扫描成像:依靠机械传动装置使光学镜头摆动,形成对目标地物逐点逐行扫

描。探测元件把接收到的电磁波能量能转换成电信号,在磁介质上记录或再经电/光转换成为光能量,在设置于焦平面的胶片上形成影像。

13、【名】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受到的目标

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14、【名】总视场角:扫描带的地面宽度称总视场。从遥感平台到地面扫描带外侧所构

成的夹角,叫总视场角。

15、光机扫描仪可以分为单波段和多波谱两种。

16、“谱像合一”技术:既能成像又能获取目标光谱曲线。

17、光谱仪成像时多采用扫描式或推帚式。

18、微波遥感的特点:书72-73页

19、微波遥感的方式:

分为有源(主动)和无源(被动)两大类:

a)主动微波遥感的类型:雷达、测试雷达、合成孔径侧视雷达

?侧视雷达的分辨力:一般表示为:距离分辨率(指沿距离向可分辨的两点间的最小距离);方位分辨率(指沿一条航向线(方位线)可以分辨的两点间的最小距

离),可称为面分辨率。它代表地面分辨单元的大小。

?合成孔径侧视雷达(书78页“合成孔径侧视雷达”中1、2段重点看):为了加大雷达天线孔径,发展了“合成天线”技术。即通过线性调频调制的“方位

压缩技术”,构成“合成天线”——它如同一个运动着的线列天线,通过处理相

当于组成一个比实际天线大得多的合成天线,以获得高的方位分辨率。

b)被动微波遥感:通过传感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发射的微波,而达到探测目的的遥

感方式。其传感器分为:微波辐射计和微波散射计。

20、遥感图像的特征:(喔亲,这里的内容不好整理,最好把书80-83页都看一下吧~)

a)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

能分辨的最小单元。空间分辨率三种表示方法:(1)像元(2)线对数(3)瞬时视

b)波谱分辨率:指传感器在接受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间隔愈小,

分辨率愈高。传感器的波段选择必须考虑目标的光谱特征值。

c)辐射分辨率表征遥感器的辐射灵敏程度,是指遥感器的探测器件在接受电磁波辐射

信号时能够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

d)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

期。

21、开普勒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轨道均为一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二焦点之一上。卫星

轨道也为一椭圆(圆形轨道只是椭圆轨道的一个特例)。这时位于椭圆两焦点之一的是地球。轨道离地最近的点叫近地点,反之为远地点。

开普勒第二定律:行星的向径(行星至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

积。

卫星的向径(卫星至地心的连线)也遵循这一规律。也就是说,卫星在离地近的地

方经过时速度要快些,在离地远的地方运行的速度要慢些。

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与它的轨道平均半径的立方成正比。同样,

卫星绕地球的运行周期的平方与其轨道的平均半径的立方成正比。

开普勒常数C=2.7573×10-8min 2/km 3

1)升交点赤经(Longitude of ascending node)

升交点赤经:卫星轨道升交点与离春分点的之间角距。

升交点:卫星由南向北运行时,与地球赤道平面的交点;反之与赤道平面的另一个交点为“降交点”。

春分点:为黄道面与赤道面在天球上的交点。可理解为太阳从南向北半球运动时,跟地球赤道平面的交点。

黄道面:地球公转轨道面延伸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即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

2)近地点角距(Argument of perigee)

近地点角距:卫星轨道的近地点与升交点之间的角距,即地心与升交点连线和地心与近地点连线之间的夹角。

由于入轨后其升交点和近地点是相对稳定的,所以近地点角距通常是不变的,它可以决定轨道在轨道平面内的方位。

3)轨道倾角(Orbital inclination )

轨道倾角:卫星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的两面角,即从升交点一侧的轨道量至赤道面。 当0?

当90?

当i=90?时,卫星绕过两极运行,叫极轨卫星;

当i=0?或180?时,卫星绕赤道上空运行,叫“赤道卫星”

4)卫星过近地点时刻(Time of passage of the perigee )

5)轨道半长轴(Orbital semimajor axis)

23

()i i T R H +=C

卫星轨道远地点到椭圆轨道中心的距离,标志卫星轨道的大小。

6)轨道偏心率(Orbital eccentricity)

卫星椭圆轨道焦点与半长轴的比值,用以表示轨道的形状。轨道偏心率越小轨道接近圆形,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影像比例尺趋于一致。

星下点——卫星与地心的连线与地面的交点

星下点轨迹——同一轨道星下点的连线

卫星运行周期T——卫星绕地球一周所需的时间。(升交点—下一升交点)

重复周期D

【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

1、颜色的性质:颜色的性质由明度、色调、饱和度来描述。

a)明度:是人眼对光源或物体明亮程度的感觉。物体反射率越高,明度就越高。

b)色调:是色彩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

c)饱和度:是色彩纯洁的程度,即光谱中波长段是否窄,频率是否单一的表示。

2、颜色相加原理:书87页

3、减色法:

减色过程:白色光线先后通过两块滤光片的过程

4、【名】互补色:若两种颜色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颜色就称为互补色。黄和蓝、

红和青、绿和品红。

5、【名】三原色:若三种颜色,其中的任一种都不能由其余二种颜色混合相加产生,这三

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则称之为三原色。红、绿、蓝。6、颜色相减原理:当两块滤光片组合产生颜色混合时,入射光通过每一滤光片时都减掉一

部分辐射,最后通过的光是经过多次减法的结果。

7、加色法、减色法色彩合成:书91、92页

8、光学增强处理的方法:

相关掩膜处理方法、改变对比度、显示动态变化、边缘突出

9、【名】数字图像:遥感数据的表示光学图像和数据图像之分。数字图像是能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用数字表示的图像。

10、【名】辐射畸变:地物目标的光谱反射率的差异在实际测量时,受到传感器本身、大气辐射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种改变称为辐射畸变。

11、引起辐射畸变的原因:

a)传感器本身的特性,

b)大气对于电磁辐射的衰减;(散射、反射和吸收)

c)地形因子的影响——阴影

d)其它生态环境因子

12、大气影响的粗略校正:

a)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以红外波段最低值校正可见光波段):将每一波段中每个像

元的亮度值都减去本波段的最小值。使图像亮度动态范围得到改善,对比度增强,

从而提高了图像质量。

b)回归分析法:根据波段间的相关性,由一已知波段的程辐射推断其余波段程辐射。

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将波段b中每个像元的亮度值减去α,来改善图像,去掉程辐

射。

13、遥感图像变形的原因:

a)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

b)地形起伏的影响

c)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

d)大气折射的影响

e)地球自转的影响

14、几何校正的具体步骤:书107页

15、灰度重采样的计算方法(109页):

a)最近邻法:距离实际位置最近的像元的灰度值作为输出图像像元的灰度值

b)双线性内插法:以实际位置临近的4个像元值,确定输出像元的灰度值

c)三次卷积内插法:以实际位置临近的16个像元值,确定输出像元的灰度值

16、控制点的选取:

?数目的确定:数量应当超过多项式系数的个数((n+1)*(n+2)/2)。当控制点的个数超过多项式的系数个数时,采用最小2乘法进行系数的确定,使得到的系数最佳。

?选择的原则:①在几何精校正中,GCP点的选择是最重要,也是工作量最大的,对于一个精确的校正必须使用精确的地面控制点,图像中所有其它点的校正坐标均由

地面控制点外推所得。被定位的地面控制点必须散布在整幅图像上,GCP点分布越

均匀,数量越多,校正的可靠性越高。②所选的点在图像上要容易辨认,地面可以

实测,具有较固定的特征;要便于实行和可重复操作。③低精度图像应与高精度图

像配准(在高精度图像上选GCP)。④影像分辨率与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配准。

17、对比度变换:

?线性变换:为了改善图像的对比度,必须改变图像像元的亮度值,并且这种改变需符合一定的数学规律,即在运算过程中有一个变换函数。如果变换函数是线性的或

分段线性的,这种变换就是线性变换。线性变换是图像增强处理最常用的方法。

?非线性变换:当变换函数是非线性时,即为非线性变换。非线性变换的函数很多,常用的有指数变换和对数变换。

18、“空间滤波”:对比度扩展的辐射增强是通过单个像元的运算从整体上改善图像的质量。而空间滤波则是以重点突出图像上的某些特征为目的的,如突出边缘或纹理等,因此通过像元与其周围相邻像元的关系,采用空间域中的邻域处理方法。它仍属于一种几何增强处理,主要包括平滑和锐化。

19、平滑的方法:图像中出现某些亮度变化过大的区域,或出现不该有的亮点(“噪声”)时,采用平滑的方法可以减小变化,使亮度平缓或去掉不必要的“噪声”点。具体方法有:均值平滑、中值滤波。

a)均值平滑:是将每个像元在以其为中心的区域内取平均值来代替该像元值,以达到

去掉尖锐“噪声”和平滑图像目的的。

b)中值平滑:对一个滑动窗口的所有像元的灰度值排序,用序号中间的那个像元的灰

度值赋给中心像元,是一种非线性的的平滑方法。

20、锐化的方法:为了突出图像的边缘、线状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率大的部分,可采用锐化方法。有时可通过锐化,直接提取出需要的信息。锐化后的图像已不再具有原遥感图像的特征而成为边缘图像。

常用的几种锐化方法: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拉普拉斯算法、定向检测

21、彩色变换的过程:120-121页

?单波段彩色变换:单波段黑白遥感图像可按亮度分层,对每层赋予不同的色彩,使之成为一幅彩色图像。这种方法又叫密度分割,即按图像的密度进行分层,每一层

所包含的亮度值范围可以不同。

遥感导论考试题A和B及其答案

“遥感概论”课程考试试题1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大气窗口 2.光谱分辨率 3.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 4.监督与非监督分类 5.遥感图像镶嵌 二、多项选择(每题5分,共30分) 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与地面目标作用后可分为三部分,包括:() (1) 反射;(2)吸收;(3)透射;(4)发射 2.计算植被指数(如NDVl)主要使用以下哪两个波段:() (1) 紫外波段;(2) 蓝色波段;(3) 红色波段;(4)近红外波段 3.扫描成像的传感器包括:() (1) 光-机扫描仪;(2)推帚式扫描仪;(3)框幅式摄影机 4.侧视雷达图像上由地形引起的几何畸变包括:() (1)透视收缩;(2)斜距投影变形;(3)叠掩;(4)阴影 5 .遥感图像几何校正包括两个方面:() (1) 像元坐标转换;(2)地面控制点选取;(3)像元灰度值重新计算(重采样);(4)多项式拟合三.简答题(共90分) 1、下图为一个3x3的图像窗口,试问经过中位数滤波(Median Filter)后,该窗口中心像元的值,并写出计算过程。(10分) 2、简述可见光、热红外和微波遥感成像机理。(20分) 3、设计一个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的结构框图,说明硬件和软件各自的功能,并举一应用实例.(30分) 4.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方法主要有哪些?列出其中5种方法并结合实例说明它们如何在遥感图像解译中的应用。(30分) 遥感概论”课程考试试题1--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做大气窗口。 2.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电磁波信息时所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光谱分辨率与传感器总的探测波段的宽度、波段数和各波段的波长范围和间隔有关。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3.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是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用模式识别方法获取地物多种特征,为专家系统解译遥感图像提供依据,同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的经验和方法,模拟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具体思维过程,进行遥感图像解译。 4.监督与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指根据已知样本区类别信息对非样本区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已知样本类别和类别的先验知识,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然后将未知类别的样本和观测值代入判别函数,再根据判别准则判定该样本的所属类别。

遥感导论复习重点

1.遥感的基本概念。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重力场、声波、地震波的探测; 狭义: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结合P2图,阐述遥感系统的组成。 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按遥感平台、探测波段、传感器的工作方式来分,遥感可分成哪几种类型。 按遥感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按探测波段分类: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微米; 可见光探测:探测波段为0.38-0.76微米;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微米;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m,收集与记录目标物发射、散射的微波能量。 按工作方式分类:主动和被动遥感:二者主要区别在于传感器是否发射电磁波。被动式遥感是被动地接受 地表反射的电磁波,受天气状况的影响比较大。主动式遥感多为微波 波段,受天气和云层影响较小。 成像和非成像遥感:成像方式:把目标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能量以图像形式来表示。 非成像方式:将目标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辐射的各种物理参数记录为 数据或曲线图形式,包括:光谱辐射计、散射计、高度计等。4.阐述遥感的特点。 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综合性是指,可以根据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光谱特性,选取相应的波段组合来判断地物的属性。可比性是指,可以将不同传感器得到的数据或图像进行对比。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5.地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的特点有哪些。 6.什么叫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7. 目前遥感所使用的电磁波有哪些波段(其波长范围、特点、应用)。 可见光波段:0.38-0.76 μm,作为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中最常用的波段 红外波段:0.76—1000μm,采用热感应方式探测地物本身的辐射(如热污染、火山、森林火灾等),可进行全天时遥感。 微波波段:1mm—1m,能穿透云、雾而不受天气影响,能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遥感探测。能直接透过植被、冰雪、土壤等表层覆盖物。 紫外线波段:0.01—0.4μm,主要用于探测碳酸盐岩的分布和油污染的监测。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和散射作用,通常探测高度在2000米以下。 8.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有哪些。 吸收、散射及反射作用、折射。 1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带主要位于哪几个波段? 在紫外——微波之间,具明显吸收作用的主要是O3、O2、CO2和H20;此外NO2、CH4对电磁辐射也有吸收,多种成份吸收特定波和的电磁波,形成相应的吸收带。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梳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吸收(选择性)臭氧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遥感导论复习题及答案

1.什么是遥感国内外对遥感的多种定义有什么异同点 定义:从不同高度的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种传感器(Sensor),接收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平台: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传感器:各种光学、电子仪器 电磁波:可见光、红外、微波 根据你对遥感技术的理解,谈谈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3.什么是散射大气散射有哪几种其特点是什么 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大气散射有三种:分别为瑞利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既波长越长,散射越弱; 米氏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云雾对红外线的散射主要是米氏散射 无选择性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4.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2)地形起伏的影响; (3)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4)大气折射的影响;(5)地球自转的影响。 5.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未充分利用遥感图像提供的多种信息;(2)提高遥感图象分类精度受到限制:包括大气状况的影响、下垫面的影像、其他因素的

影响。 6.谈谈你对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理解。 为了提高摄影像片解译精度与解译速度,掌握摄影像片的解译标志很有必要。遥感摄影像片解译标志又称判读标志,它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各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帮助判读者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或现象。解译标志分为直接判读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直接判读标志是指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各种特征,它包括遥感摄影像片上的色调、色彩、形状、阴影、纹理、大小、图型等,解译者利用直接解译标志可以直接识别遥感像片上的目标地物。间接解译标志是指航空像片上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的特征,借助间接解译标志可以推断与某地物的属性相关的其他现象。遥感摄影像片上经常用到的间接解译标志有:目标地物与其相关指示特征。例如,像片上呈线状延伸的陡立的三角面地形,是推断地质断层存在的间接标志。像片上河流边滩、沙咀和心滩的形态特征,是确定河流流向的间接解译标志;地物及与环境的关系。任何生态环境都具有代表性地物,通过这些地物可以指示它赖以生活的环境。如根据代表性的植物类型推断它存在的生态环境,“植物是自然界的一面镜子”,寒温带针叶林的存在说明该地区属于寒温带气候;目标地物与成像时间的关系。一些目标地物的发展变化与季节变化具有密切联系。了解成像日期和成像时刻,有助于对目标地物的识别。例如,东部季风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土壤含水量因此具有季节变化,河流与水库的水位也有季节变化。 7. 何谓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简要回答三者之间的相互

综合遥感实验报告

本科学生实验报告 姓名周文娜学号094130090 专业_地理科学_班级 B 实验课程名称遥感导论 实验名称遥感图像分类---监督分类,非监 督分类 指导教师及职称胡文英 开课学期2011 _至__2011 学年_下学期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编印

一、实验准备 实验名称:遥感图像分类---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 实验时间:2011年6月10日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理解计算机图像分类的基本原理以及监督分类的过程,达到能熟练地对遥感图像进行监督分类的目的。 (2)进一步理解计算机图像分类的基本原理以及监督分类的过程,达到能熟练地对遥感图像进行监督分类的目的,同时深刻理解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区别。 2、实验相关设备: 计算机一台,及ERDAS软件 3、实验理论依据或知识背景: (1)监督分类的概念: 首先需要从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作为样本。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如像素亮度均值、差等),建立判别函数,据此对样本像元进行分类,依据样本类别的特征来识别非样本像元的归属类别。 监督分类包括利用训练区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的“学习”过程和把待分像元代入判别函数进行判别的过程。 (2)非监督分类的概念: 非监督分类的前提是假定遥感影像上的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具有相同的光谱信息特征。非监督分类方法不必对影像地物获取先验知识,仅依靠影像上不同类地物光谱信息(或纹理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再统计特征的差别来达到分类的目的,最后对巳分出的各个类别的实际属性进行确认。 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根本区别点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监督分类根据训练场提供的样本选择特征参数,建立判别函数,对待分类点进行分类。因此,训练场地选择是监督分类的关键。由于训练场地要求有代表性, 训练样本的选择要考虑到地物光谱特征,样本数目要能满足分类的要求,有时这些还不易做到, 这是监督分类不足之处。

遥感导论复习要点

复习要点 第一章 遥感概述 遥感定义:遥远的感知。通过遥感器(传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 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主动遥感: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的接受目标物体的自身发射和对 自然辐射的反射能量。 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宇航遥感等。 按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0.05-0.38μm 可见光遥感:0.38-0.76μm 红外遥感:0.76-1000μm 微波遥感:1mm-1000mm 遥感技术系统:遥感信息源信息获取、遥感数据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应用。 遥感特点:5个小标题: 大面积同步观测 时效性强 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好 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2.1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横波: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 满足方程: f λ = c 电磁辐射的度量:辐射能量,辐射通量,辐射通量密度,辐射照度,辐射出射度 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全部吸收 吸收率(,)1T αλ≡,反射率(,)0T ρλ≡,与波长与温度无关。 恒星和太阳的辐射可近似看作黑体辐射。 斯忒藩-玻尔滋蔓定律:p20

绝对黑体的辐射出射度与其温度的4次方成比例:4M T σ= 其中 0()T M M d λλ∞ =? 维恩位移定律:p20,注意p20图2.7和p21表2.2 最强辐射的波长 max λ 与其温度T 成反比:max T b λ?= 基尔霍夫定律:p21-22。公式,0M M ε= 某实际物体与同一温度、同一波长绝对黑体的辐射出射度之间存在关系:0M M α= 其中,α为实际物体的吸收系数, 0M 为绝对黑体的辐射出射度,α也称为比辐射率或发射率,记作0M M ε=。 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太阳辐射: 太阳是遥感主要的辐射源,又叫太阳光。 大气吸收:大气中的各种成分对太阳辐射有选择性吸收,形成太阳辐射的大气吸收带。 大气散射 ?不同于吸收作用,只改变传播方向,不能转变为内能。 ?大气的散射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 ?对遥感图像来说,降低了传感器接收数据的质量,造成图像模糊不清。 ?散射主要发生在可见光区。 大气发生的散射主要有三种:(p29-30) 瑞利散射:d <<λ,分子为主,无方向性,可见光,4I λ-∝ 米氏散射:d ≈λ,微粒,强度有明显方向性,红外,2I λ-∝ 非选择性散射:d >>λ,强度与波长无关。 大气折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折射虽只改变电磁波的方向,不改变强度,但会 导致传感器接收的地物信号发生形状和比例尺的改变。 大气反射:大气反射主要发生在云层顶部,取决于云量,各波段均会受其影响。 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这些波段是被动遥感的工作波段。 2.3 地球辐射及地物波谱

化学必修二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2CO 是吸热反应)。 ① 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CaCO 3的分解等。 ②C +CO 22CO ③铵盐和碱的反应,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思考]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 点拔: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NH 4Cl 与Ba(OH)2·8H 2O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 能源的分类: 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如流水、风 力、煤、石油、天然气等、 △ △ 常见的放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如电力、蒸汽等。 2、原电池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做电极(或其中一种是非金属);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级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Zn-2e-=Zn2+ 】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2H++2e-=H2↑】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总反应方程式: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Zn + 2 H+ = Zn2+ + H ↑】 2(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电子:负极→导线→正极。 (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③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遥感导论课后题问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2)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的平台称为遥感平台。 (3)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4)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5)传感器:接收、记录目标地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称为传感器或遥感器。 (6)空间分辨率: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7)数字图像:数字图像是指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图像。 (8)遥感数字图像:是以数字形式表示的遥感图像。 1.遥感: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3雷达:由发射机通过天线在很短时间,向目标地物发射一束很窄的大功率电磁波脉冲,然后用同一天线接收目标地物反射的回波信号而进行显示的一种传感器。 二、填空题 (1)遥感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 (2)颜色的性质由明度,色调,饱和度组成。 (3)微波的波长为1mm~1m。 (4) 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5)微波遥感的工作方式属于遥感 (6)侧视雷达的分辨力分为距离分辨力和方位分辨力,前者与脉冲宽度有关;后者与发射波长,天线孔径,距离目标地物。 (7)遥感探测系统包括信息源、信息获取、信息记录和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8)与常规手段相比,RS的特点为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9)大气散射包括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10)数字图像增强的方法包括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 (11)遥感探测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12)遥感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和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13)大气散射类型: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14)图像质量评价:空间分辩率、波普分辩率、辐射分辩率、时间分辩率。 (15)遥感平台分:航天平台、航空平台、地面平台。 三、简答题 8.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答:散射有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比其他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得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称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梅安新版)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 【题型】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五、论述题 注意:标注页码的地方比较难理解,希望大家多看看书,看看ppt。【第一章】绪论 1、【名】遥感(remote sensing)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遥感系统 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5个哦亲!详见书第2页图哈~) 3、【名】信息源:任何目标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被称为遥感的信息源。 4、遥感的类型: a)按照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空间)遥感、航宇遥感 b)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0.05μm-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0m) c)按工作方式分 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 6、遥感发展简史 Remote Sensing 的提出:美国学者布鲁伊特于1960年提出,61年正式通过。 遥感发展的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 1839年,达格雷发表第一张空中相片; 1858年,法国人用气球携带照相机拍摄了巴黎的空中照片。 1882年,英国人用风筝拍摄地面照片; J N Niepce (1826, France) The world’s first photographic image Intrepid balloon, 1862 1906, Kites Pigeons, 1903. (2)航空遥感阶段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创造了条件。 1909年,意大利人首次利用飞机拍摄地面照片。 一战中,航空照相技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 一战后,航空摄影用于地形测绘和森林调查与地质调查。 1930年,美国开始全国航空摄影测量。 1937年,出现了彩色航空像片。 (3)航天遥感阶段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意义重大。 70年代美国的陆地卫星 法国的Spot卫星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中国,印度,巴西等。 卫星遥感 Landsat Spot NOAA EO-1 Terra/modis Ikonos 7、我国遥感发展概况 50年代航空摄影和应用工作。 60年代,航空摄影工作初具规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70年代,腾冲遥感实验获得巨大成功。 70.4.24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80年代是大发展阶段。 目前在轨运行卫星:海洋卫星、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 8、遥感的应用 (1)资源调查与应用 1. 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 农、林土地资源调查、病虫害、土壤干旱、盐化沙化的调查及监测。 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精细农业 作物估产 “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第2章观察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没听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 生物非生物 1对刺激有反应(有应激性)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 2能生长不能生长 3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 4有严整的结构无严整的结构 5能生殖和发育不能生殖和发育 6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 2 个区别: (1)运动: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2)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动物不可以。 细胞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 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 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 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 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 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 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 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镜和物镜:两者结合起来,有放大作用。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可在目镜和物镜上面,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越长,倍数越高。目镜越短,倍数越高。

遥感导论复习题及答案

1.什么是遥感?国内外对遥感的多种定义有什么异同点? 定义:从不同高度的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种传感器(Sensor),接收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平台: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传感器:各种光学、电子仪器 电磁波:可见光、红外、微波 //2. 根据你对遥感技术的理解,谈谈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3. 什么是散射?大气散射有哪几种?其特点是什么? 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大气散射有三种:分别为瑞利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既波长越长,散射越弱; 米氏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云雾对红外线的散射主要是米氏散射 无选择性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4. 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2)地形起伏的影响; (3)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4)大气折射的影响;(5)地球自转的影响。 5.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未充分利用遥感图像提供的多种信息;(2)提高遥感图象分类精度受到限制:包括大气状况的影响、下垫面的影像、其他因素的

影响。 6.谈谈你对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理解。 为了提高摄影像片解译精度与解译速度,掌握摄影像片的解译标志很有必要。遥感摄影像片解译标志又称判读标志,它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各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帮助判读者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或现象。解译标志分为直接判读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直接判读标志是指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各种特征,它包括遥感摄影像片上的色调、色彩、形状、阴影、纹理、大小、图型等,解译者利用直接解译标志可以直接识别遥感像片上的目标地物。间接解译标志是指航空像片上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的特征,借助间接解译标志可以推断与某地物的属性相关的其他现象。遥感摄影像片上经常用到的间接解译标志有:目标地物与其相关指示特征。例如,像片上呈线状延伸的陡立的三角面地形,是推断地质断层存在的间接标志。像片上河流边滩、沙咀和心滩的形态特征,是确定河流流向的间接解译标志;地物及与环境的关系。任何生态环境都具有代表性地物,通过这些地物可以指示它赖以生活的环境。如根据代表性的植物类型推断它存在的生态环境,“植物是自然界的一面镜子”,寒温带针叶林的存在说明该地区属于寒温带气候;目标地物与成像时间的关系。一些目标地物的发展变化与季节变化具有密切联系。了解成像日期和成像时刻,有助于对目标地物的识别。例如,东部季风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土壤含水量因此具有季节变化,河流与水库的水位也有季节变化。 7. 何谓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简要回答三者之间的相

遥感导论_章节重点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遥感: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二、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三、简述遥感(技术)的特点  (1) 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2) 时效性  (3) 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4) 经济性  (5) 局限性(信息的提取方法、数据挖掘技术、思维方式等有等改善) 四、论述遥感应用的主要方面: (1) 在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 (2)在环境测评及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 (3) 在区域分析及建设规划方面的应用 (4) 在全球性宏观研究中的应用 (5)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1>在测绘制图方面的应用 <2>在历史遗迹、考古调查方面的应用 <3>在军事上的应用 5、 遥感的类型 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根据传感器的工作方式不同,可分为 主动式传感器:主动遥感 被动式传感器:被动遥感 成像方式:成像遥感 非成像方式:非成像遥感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紫外遥感数据等。 按应用领域分 大的研究领域: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 遥感。 具体应用领域: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 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 感、灾害遥感、军事遥感等等。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电磁波:光波、热辐射、微波、无限电波等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 在空间的传播,这些波叫电磁波。 2、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 构成了电磁波谱。 3、大气窗口 :通常把透过大气而较少被吸收、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 磁辐射波称为大气窗口。 4、地物反射光谱:地物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 5、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按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关系绘成的曲线(横 轴为波长,纵轴为反射率) 。 6、反射率: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占总入射能量的百分比。 7、发射率:表示实际物体辐射与黑体辐射之比。 8、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许多时发生的散射。 9、米氏散射:当微粒与辐射光波长接近时发生的散射。 10、非选择性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长很多时发生的散射。 二、遥感技术常用的电磁波有哪些?各有什么特性? 遥感中较多地使用紫外线、可见光、红外和微波波段。 紫外线:波长范围为0.01~0.38μm,太阳光谱中,只有0.3~0.38μm波长的光到达地面,对油污染敏感,但探测高度在2000m以下。 可见光:0.4—0.76um。它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色光组成。人眼对可见光可直接感觉,不仅对可见光的全色光,而且对不同波段的单色光,也具有这种能力。所以可见光是作为鉴别物质的主要波段。 红外线:0.76—1000um,为了实际应用方便,又将其划分为:近红外(0.76—3.0 um),中红外(3.0—6.0um),远红外(6.0—15.0um)和超远红外(15-1000um)。 微波:1mm—1m。来源于地物的热辐射由于其波长比可见光、红外线要长,受大气层中云、雾的散射干扰要小,因此能全天候进行遥感。 三、大气散射有何特点?它分为哪几种散射,各有什么特点? 散射作用:是指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散射使原传播方向辐射减弱,而增加其他各方向的辐射。 大气的散射集中于太阳辐射能量较强的可见光区。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散射强度可用散射系数γ来表示:γ∞1/λw,γ散射系数、w为波长指数, 由大气微粒直径(d)决定。 <1>瑞利散射d<<λ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许多时,也叫分子散射。W(4),大气对可见光 的影响很大。 <2>米氏散射d≈λ当微粒与辐射光波长接近时,是由于大气溶胶所引起的,其W(2) 。云、雾对红 外线的米氏散射是不可忽视的。 <3>非选择性散射d>>λ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长很多时的情况,W(0) 任何波长散射强度相 同。 四、什么是大气窗口?试写出对地遥感的主要大气窗口. 遥感是怎样利 用大气窗口的? (1) 通常把透过大气而较少被吸收、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称为大气窗口。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整式的概念: 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 (分母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 一、单项式:都是数或字母的积的式子叫做单项式。 1.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2.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 注意 ① 圆周率π是常数; ② 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1”通常省略不写。 例:x 2 ,-a 2 b 等; ③ 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例:23πa 6 的次数为 。 ④ 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⑤ 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例:h 2.1-系数是 。 ⑥ 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考点: 1.在代数式:n 2,33-m ,2 2-,3 2m -,22b π,0中,单项式的个数有( ) A. 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单项式- 3 22 4c ab 的系数与次数分别是( ) A. -2, 6 B.2, 7 C.3 2-, 6 D.3 2-, 7 3.25ab π-的系数是_____________.

4.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是单项式,是的√,不是的打X x ab 2 ; a ; 2 5ab - ; y x + ; 85.0- ; 21+x ; 2x ; 0 ; 7x ; 2(1)a - ;6 2a - ; 1xy ; x π ; x π 5.写出下列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 a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25ab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a 2bc 3 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23 7 x y π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3 y x -2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23xy z -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53x 2 y 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_; 6.如果1 2b x -是一个关于x 的3次单项式,则 b=_______;若6 a -1 -m b 是一个4次 单项式,则m=_____;已知28m x y -是一个6次单项式,求210m -+的值 。 7.写出一个三次单项式__________,它的系数是_______;写一个系数为3,含有两个字母a ,b 的四次单项式_______。 知识点回顾 1.单项式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的次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遥感导论习题部分答案

第一章: 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 答:①大面积同步观测;②时效性;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④经济性;⑤局限性 4.遥感技术研究(应用领域)内容及发展前景? 答:遥感技术应用领域: (一)技术遥感在测绘中的应用; (二)遥感技术在军事上应用; (三)遥感技术在农林牧方面的应用; (四)遥感技术在水体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五)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方面的应用。 影响遥感技术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1)遥感的时效性:实时检测与处理能力不足;(2)遥感的定量反演:精度不能达到实用要求。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遥感技术本身的局限性;(2)人们认识上局限性。 发展前景:遥感技术正在进入一个能偶快速准确的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海量数及应用研究的新阶段,在近一二十年内的倒了飞速发展,目前又将达到一个新的啊高潮!主要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1】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愈来愈高(例如,民用遥感影像饿空间分辨率达到米级,光谱分辨率达到纳米级,波段数已增加到数十个数百个;军用侦察卫星空间分辨率达到厘米级,如美若的KH-11空间分辨率为0.11m;【2】可获取遥感立体影像;【3】微波遥感迅速发展,未来诸多领域倾向于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光谱仪的广泛应用;【4】高光谱遥感迅速发展;【5】遥感的综合应用不断深化,表现为从单一信息源分析向包含非遥感数据的多源信息的复合分析的方向发展;从定向判读向信息系统应用模型及专家系统支持下的定量分析;从静态研究向多时相的动态研究发展;【6】商业遥感时代的到来;【7】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3S一体化。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

遥感导论知识点小结 1.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火枪、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2.遥感的类型 1)按遥感平台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2)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3)按探测波段分为:紫外遥感(0.3-0.4);可见光(0.4-0.7);红外(0.7-14mm); 微波(0.1-100cm)等。 3.遥感技术的特点 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4.电磁波的主要参数 1)波长(Wavelength):指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即沿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同相位点(如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 2)周期:波前进一个波长那样距离所需的时间。 3)频率(frequency):指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或振荡的次数或周期(T),用V示。 注:一般可用波长或频率来描述或定义电磁波谱的范围。在可见光——红外遥感中多用波长,在微波遥感中多用频率。 4)振幅(Amplitude):表示电场振动的强度。它被定义为振动物理量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即每个波峰的高度。 5)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5.常用电磁波波段特性 1)紫外线(UV):0.01-0.4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 2)可见光:0.4-0.76 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 3)红外线(IR):0.76-1000 μm。近红外0.76-3.0 μm’中红外3.0-6.0 μm;远红外6.0-15.0 μm;超远红外15-1000 μm;(近红外又称光红外或反射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又称热红外。) 4)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具有穿透能力;发展潜力大。6.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2.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实验步骤: (1)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栓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并在细绳的另一端挂上合适的钩码,试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的加速滑行一段距离。把纸带穿过限位孔,复写纸在压在纸带上,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关闭电源,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两次。 2.数据处理 (1)纸带的选取:选择两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的比较密集的点;确定零点,选取5-6个计数点,标上0、1、2、3、4、5; 应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相隔0.1s取一个计数点),选取的计数点最好5-6个。 (2)采集数据的方法:先量出各个计数点到计时零点的距离,然后再计算出相邻的两个计数点的距离。 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应尽可能一次测量完毕(可先统一量出到计数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最小刻度(毫米)的下一位。 (3)数据处理 ①表格法 ②图像法:做v-t图象,注意坐标轴单位长度的选取,应使图像尽量分布在坐标平面中央。应让尽可能多的点处在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对称地分布在直线两侧,偏差比较大的点忽略不计。 ?运用图像法求加速度(求图像的斜率)。 ★常考知识点: 1、求瞬时速度(注意单位的换算,时间间隔的读取,是否要求保留几位有效数字)说明:“每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标出”和“每隔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都表明每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有效数字”指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数起。 2、求加速度:逐差法(具体公式运用见下文) 3、要求用公式表示时,注意使用题意中提供的字母,而不能自己编撰。 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特点:任意相等时间内的△v相等,速度均匀变化。 (3)分类: ①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②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2.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0+at 公式的适用条件: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题步骤: (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确定正方向(一般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2)画草图,根据正方向确定各已知矢量的大小和方向; (3)运用速度公式建立方程,代入数据(注意单位换算),根据计算结果说明所求量的大小和方向。 (4)如果要求t或v0,应该先由v= v0 + at变形得到t或v0的表达式,再将已知物理量代入进行计算。 ★典型例题:如果汽车以108km/h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仍是6m/s2,则(1)3s后速度为多大?(2)6s后速度为多大? 解:取汽车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由题意知a= -6m/s2,v0=108km/h=30m/s, (1)3s后速度v= v0 + at =30m/s+(-6m/s2)×3s=12m/s (2)设汽车刹车至停止时用时为t, 由v= v0 + at 得s s s m s m a v v t6 5 / 6 / 30 2 0< = - - = - = 所以汽车刹车6s秒后速度为零。 ?对于刹车问题,一要注意方向,二要注意刹车时间。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