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编金融法学教学大纲

新编金融法学教学大纲

新编金融法学教学大纲
新编金融法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

第一章金融法总论

第二章银行组织法律制度

第三章银行业务法律制度

第四章货币管理法律制度

第五章票据法律制度

第六章证券法律制度金融衍生品法律制度

第七章金融衍生品法律制度

第八章信托法律制度

第九章投资基金法律制度

第十章保险法律制度

第一章金融法总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与金融法学密切相关的基本知识,包括金融的构成要素,金融的相关概念,金融法的概念、体系、基本原则,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体制与金融立法,中国金融体制和金融立法的概况。

第一节金融概述

一、金融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二、金融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金融法概述

一、金融法的概念及其调整对象

(1)金融法的概念

(2)金融法的调整对象

二、金融法律关系

(1)金融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2)金融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 金融法律关系的主体

2.金融法律关系的客体

3.金融法律关系的内容

三、金融法的体系

(1)金融法的体系的概念

(2)金融法的体系的构成

四、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1)在稳定币值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则

(2)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原则

(3)实行金融管理和金融经营相分离,政策性金融业务和商业性金融业务相分离,适度地开展金融竞争的原则

(4)与国际接轨原则

第三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体制与金融立法

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体制与立法

(1)金融体制是指一国划分金融管理机构和金融业务机构的法律地位、职责权限、业务范围,协调彼此之间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而形成的制度

系统,包括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

制度体系四方面的内容。目前,在发达工业化国家中,经过长时期的

发展演变,基本上都形成了在法制基础上以国家金融主管部门为监管

中心,以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为主体,与信托、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

并存,以货币、证券和保险等市场为枢纽的金融体制。

(2)美国的金融体制与立法

(3)英国的金融体制与立法

(4)德国的金融体制与立法

(5)日本的金融体制与立法

(6)我国香港地区的金融体制与立法

二、金融国际化与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

第四节中国金融体制和金融立法

一、我国金融体制的发展过程

二、我国金融立法的沿革与现状

三、WTO与我国金融立法改革研究

(1)我国金融法律体系的不足

(2)入世后我国金融立法的完善

四、我国金融经营模式的选择

五、世界金融监管模式的变革趋势和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完善

(1)世界金融监管模式的变革趋势

(2)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完善

第二章银行组织法律制度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银行组织法律制度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了解我国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涉外金融机构法律制度。

第一节银行组织法律制度概述

一、银行概述

银行是专门经营存款、贷款和汇兑等货币信用业务,充当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金融机构。

二、银行法概述

银行法是调整银行组织机构、业务经营和对银行的调控和监督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此,银行的组织机构和业务经营及对其的监督管理就成为银行法的内容。银行法是金融法的核心,是金融法的基本法。

三、我国银行立法

《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金融机构管理规定》等。

第二节中央银行法律制度

一、中央银行法律制度概述

(1)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建立

(2)中央银行的性质

(3)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

(4)中央银行的职能

(5)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与结构

(6)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第一,货币政策目标

第二,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7)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

二、中国中央银行法律制度

(1)中国中央银行法律制度的发展过程

(2)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

(3)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律地位

(4)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

(5)中国人民银行的资本结构

(6)中国人民银行的组织结构

(7)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

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1)金融监管模式分类

(2)银监会组织机构

(3)银监会的监管对象

(4)银监会监管目标和监管标准

(5)银监会的监管职责

(6)银监会设立的必要性

(7)银监会模式的评价

第三节商业银行法律制度一、商业银行法概述

(1)商业银行的概念

(2)商业银行的主要类型

(3)商业银行的法律性质

(4)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第一,安全性原则

第二,流动性原则

第三,效益性原则

(5)商业银行的设立与变更

(6)商业银行的接管与终止

《商业银行法》规定了下列导致接管终止的情形:1.接管决定规定的期限届满或者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决定的接管延期届满;2.接管期限届满前,该商业银行已恢复正常经营能力;3.接管期限届满前,该商业银行被合并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

商业银行的终止是指商业银行因出现法律规定的或者章程约定的情形,其主体资格归于消灭的法律行为。《商业银行法》规定了下列导致商业银行终止的情形:1.解散;2.被撤销;3.破产。

二、中国商业银行体系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三类:(1)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2)股份制的综合性商业银行(3)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

三、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法律研究(了解)

(1)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方案研究

(3)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进程

第四节政策性银行法律制度

一、政策性银行法律制度概述

(1)政策性银行的概念和特征

(2)政策性银行法

二、我国的政策性银行体系

(1)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建立及其业务范围

(2)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法律地位

三、我国政策性银行的现状、问题与完善思路

(1)我国政策性银行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和完善思路

第五节非银行金融机构法律制度

一、存款类非银行金融机构法律制度

(1)农村信用合作社法律制度

(2)城市信用合作社法律制度

(3)邮政储蓄机构法律制度

二、非存款类非银行金融机构法律制度

(1)金融租赁公司法律制度

(2)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法律制度

(3)财务公司法律制度

(4)典当行法律制度

(5)信托投资公司法律制度

(6)证券、期货、投资基金公司法律制度

第六节涉外金融机构法律制度

一、涉外金融机构法律制度概述

涉外金融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其资本构成具有涉外因素的金融机构。我国涉外金融机构可以分为三类:⑴外资金融机构。⑵外国金融机构代表机构。⑶境外金融机构。

二、外资金融机构法律制度

(1)外资金融机构的种类。

(2)外资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与终止

(3)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

三、外国金融机构驻华代表机构法律制度

四、境外金融机构法律制度

第三章银行业务法律制度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我国商业银行法定业务及业务经营原则和发展趋势,掌握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法律制度。

第一节银行业务法律制度概述

一、我国商业银行法定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原则

(1)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

(2)商业银行依法开展业务原则

(3)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平等原则

(4)商业银行公平竞争原则

三、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是在发展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结算的传统业务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综合化商业银行业务体系。

四、银行与客户的法律关系

银行与客户之间主要是平等的合同关系,它是在自愿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协议而建立起来的服务关系。二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具有多重性、多样性的特点,还具有复杂性、创新性的特点。

第二节银行负债业务法律制度

商业银行的负债是指商业银行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偿付的债务。商业银行负债业务是构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主要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和借入款。借入款包括发行金融债券、同业拆入资金、向中央银行贷款、再贴现、境外借债等。负债业务形成信贷资金来源,是商业银行的经营之本。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的负债业务主要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行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拆入)。

一、吸收公众存款业务

(1)存款的分类

(2)存款业务的基本法律要求

(3)储蓄存款法律制度

(4)单位存款法律制度

二、发行金融债券业务

三、从事同业拆借(拆入)业务

第三节银行资产业务法律制度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运用资金以营利的业务。商业银行资产一般包括现金资产、信贷资产、买卖证券资产、国家资产、贴现资产等部分。

一、商业银行贷款业务

(1)贷款的分类

(2)贷款业务基本法律要求

1.商业银行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开展贷款业务

2.依法、正当、自愿发放贷款

3.担保贷款为主,信用担保为辅

4.遵守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

5.严格审查、审贷分离、分级审批

(3)贷款业务基本规则

贷款期限和利率规则;借款人规则;贷款人规则;贷款程序规则;贷款管理责任制规则;贷款债权保全和清偿的管理规则;贷款管理特别规定。

二、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业务

票据贴现是指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取得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金融机构的票据行为,是金融机构向持票人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

转贴现是指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汇票再以贴现方式向另一金融机构转让的票据行为,是金融机构间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第四节银行中间业务法律制度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即商业银行不需动用自己的资金,替客户办理收付、进行担保或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各项业务。

一、中间业务基本法律要求

(1)开办中间业务主体符合法律要求

(2)开办中间业务应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或者备案,并接受其监督检查

(3)公平竞争开展中间业务

(4)按标准收费

(5)制定中间业务内部授权制度,并备案

(6)建立相关制度,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风险控制和管理

二、中间业务分类及规则

中间业务可分为九大类:(1)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包括国内外结算业务;

(2)银行卡业务,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业务;(3)代理类中间业务,包括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代理金融机构委托、代收代付等;(4)担保类中间业务,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银行保函等;(5)承诺类中间业务,主要包括贷款承诺业务;(6)交易类中间业务,例如远期外汇合约、金融期货、互换和期权等;(7)基金托管业务,例如封闭式或开放式投资基金托管业务;(8)咨询顾问类业务,例如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9)其他类中间业务,例如保管箱业务等。

三、中间业务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货币管理法律制度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货币管理法律制度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了解我国人民币管理法律制度、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和金银管理法律制度。

第一节货币管理法律制度概述

一、货币概述

(1)货币的概念及货币形式

(2)货币制度

二、货币管理法的概念与体系

(1)货币管理法的概念

(2)货币管理法的体系

第二节人民币管理法律制度

一、人民币管理法律制度概述

(1)人民币的历史沿革

(2)人民币的法律地位

(3)人民币的法律保护

二、人民币发行法律制度

(1)人民币的发行权和发行机关

(2)人民币发行的原则

(3)人民币发行的程序

(4)发行库与业务库

三、人民币流通法律制度

(1)人民币流通法律制度概述

(2)现金管理法律制度

四、人民币利率管理制度

(1)利率的概念和分类

(2)人民币利率管理与利率市场化改革

第三节外汇管理法律制度一、外汇管理概述

(1)外汇及汇率

(2)外汇管理的概念及其类型

(3)外汇管理的内容

二、中国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

三、中国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1)经常项目下外汇管理规则及其改革

(2)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规则及其改革

(3)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

(4)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市场的管理及其改革

第四节金银管理法律制度一、金银管理法律制度概概述

(1)金银管理的意义

(2)金银管理的类型

(3)中国金银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统购统配体制下中国的金银管理制度

三、中国金银管理体制的市场化改革

(1)金银收购、配售的市场化改革

(2)金银制品经营和出入境管理体制改革

(3)上海黄金交易所

第五章票据法律制度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票据与票据法的一些基本问题,区分票据关系与非票据关系,掌握票据行为的特征以及出票、背书、承兑、保证、付款等票据行为,掌握票据权利的取得、行使和保全,了解票据的伪造、变造、更改、涂销,理解票据时效与利益偿还请求权,掌握票据丧失及其补救,掌握票据抗辩的原因,理解对票据抗辩的限制与反限制。

第一节票据与票据法概述

一、票据概述

(1)票据的概念

票据是指出票人依票据法签发的,由本人或者委托他人在见票时或者在票载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一种有价证券。

(2)票据的历史沿革

(3)票据的特征

1.票据是流通证券

2.票据是金钱债权证券

3.票据是完全有价证券

4.票据是设权证券

5.票据是无因证券

6.票据是要式证券

7.票据是文义证券

(4)票据的分类

1.法律上的分类

2.学理上的的分类

(5)票据当事人

票据当事人,是指享有票据权利、承担票据义务以及与票据权利义务有密切关系的法律主体。包括:出票人;收款人;付款人;背书人;被背书人;承兑人;保证人;被保证人。

(6)票据的作用:1)支付作用;2)汇兑作用;3)结算作用;4)信用作

用;5)融资作用。

二、票据法概述

(1)票据法的概念

票据法是指调整票据关系以及与票据关系有关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票据法的特征

1.私法兼具公法性

2.强行性而非任意性

3.技术性而非伦理性

4.国内法兼具国际统一性。

(3)票据法的法系和国际统一运动

三、票据关系与非票据关系

(1)票据关系

票据关系是指票据当事人之间因票据行为(出票、背书、承兑等)而直接产生的票据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2)非票据关系

非票据关系是指不是基于票据行为直接产生的、但与票据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权利义务关系。

(3)票据关系的无因性

票据关系的无因性,又称为票据关系的抽象性,指票据关系与票据基础关系相分离:

1.票据关系与票据原因关系的分离

2.票据关系与票据资金关系的分离

3.票据关系与票据预约关系的分离

(4)《票据法》关于基础关系的条文是否与票据无因性相冲突

第二节票据行为

一、票据行为概述

(1)票据行为的概念和性质

(2)票据行为的特征:

1.票据行为具有要式性

2.票据行为具有文义性

3.票据行为具有抽象性(无因性)

4.票据行为具有独立性

5.票据行为具有连带性(牵连性)

(3)票据行为的构成要件

1.实质要件

2.形式要件

(4)票据行为的代理

二、出票

(1)出票的概念和特征

(2)出票的格式

(3)出票的效力

三、背书

(1)背书的概念和分类

背书是指持票人为转让票据权利或授予他人行使一定票据权利,在票据背面或者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交付于持票人的票据行为。按照不同的标准,背书可以作不同的分类:

1.按照背书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转让背书和非转让背书;

2.转让背书按照权利转移和担保效力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转让背书与特殊转让背书;

3.一般转让背书按照记载事项完全与否,可以分为完全背书与空白背书;

4.特殊转让背书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无担保背书、禁止背书的背书、回头背书和期后背书;

5.非转让背书按照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委任背书和设质背书。

(2)背书的记载事项和格式

(3)背书的法律效力

1.一般转让背书的法律效力

2.其他背书的法律效力

四、承兑

(1)承兑的概念、特征和原则

(2)提示承兑规则

(3)承兑的记载事项和格式

(4)承兑的法律效力

五、保证

(1)票据保证的概念和特征

(2)票据保证的记载事项和格式

(3)票据保证的法律效力

六、付款

(1)付款的概念和特征

(2)提示付款的规则和效力

(3)付款规则

(4)付款的法律效力及付款人的责任

第三节票据权利

一、票据权利义务概述

(1)票据权利概述

(2)票据义务概述

二、票据权利的取得

(1)票据权利的取得原则

(2)票据权利的取得方式

三、票据权利的行使和保全

(1)票据权利的行使的概念和方式

(2)票据权利的保全的概念和方法

(3)票据权利行使和保全的时间和地点

第四节票据的伪造、变造、更改与涂销一、票据伪造

(1)票据伪造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2)票据伪造的法律后果

二、票据变造

(1)票据变造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2)票据变造的法律后果

三、票据更改

(1)票据更改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2)票据更改的效力

四、票据涂销

(1)票据涂销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2)票据涂销的效力

第五节票据权利丧失与票据丧失及其补救

一、票据时效与利益偿还请求权

(1)票据时效

(2)利益偿还请求权

二、票据丧失及其补救

(1)票据丧失

(2)对票据丧失的补救

我国票据丧失的补救方法包括:挂失止付、公示催告、提起诉讼。

第六节票据抗辩

一、票据抗辩概述

(1)票据抗辩的概念

(2)票据抗辩与民法上的抗辩的区别

票据法规定票据转让应注重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使票据的抗辩具有区别于民法上的抗辩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票据抗辩的限制上,比如:票据权利转让时,不必通知债务人即可生效;票据行为独立,对票据债务人享有的票据抗辩权进行一定的限制;票据的抗辩通常是对票据金额的全额抗辩;票据保证人不享有先诉抗辩权。

二、票据抗辩的原因

(1)物的抗辩

物的抗辩,又称为绝对抗辩、客观抗辩,是基于票据本身或债务人自身原因而产生的抗辩,票据债务人可以此抗辩事由对抗一切票据债权人。

根据抗辩权人范围的不同,物的抗辩可分为:一切票据债务人对抗一切票据债权人的抗辩,特定票据债务人对抗一切票据债权人的抗辩。

(2)人的抗辩

人的抗辩,又称为相对抗辩、主观抗辩,是基于持票人自身的原因或票据债务人与特定票据债权人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抗辩,票据债务人可以此抗辩事由对抗特定票据债权人。

根据抗辩权人范围的不同,人的抗辩可分为:一切票据债务人对抗特定票据债权人的抗辩,特定票据债务人对抗特定票据债权人的抗辩。

三、对票据抗辩的限制与反限制

(1)对票据抗辩的限制

(2)对票据抗辩的反限制(票据抗辩限制的切断)

对票据抗辩的反限制包括下列情形:

1.不法抗辩。

2.恶意抗辩。

3.因税收、继承、赠与可以依法无偿取得票据的,不受给付对价的限制,

但是,所享有的票据权利不得优于其前手的权利。

4.原因关系抗辩。

5.委托收款、回头背书或持票人与其中之一前手为同一主体,债务人对

持票人的抗辩不被切断。

第六章证券法律制度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证券与证券法的一些基本问题,掌握证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证券发行法律制度、证券上市和交易法律制度以及证券经营机构法律制度。

第一节证券和证券法概述

一、证券概述

(1)证券的概念和种类

(2)股票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所持股份并享受股东权益的凭证。股票

是现代股份制组织形式下衍生的一种特殊权益凭证,是投资者在被投资公司中享有权益的法律依据。

(3)债券

债券是证明债券持有人有权按照债券约定要求还本付息的债权凭证。

二、证券市场

(1)证券市场概述

(2)证券市场的主体

三、证券法概述

(1)证券法的概念、特征和基本原则

(2)国外证券法的产生和发展

(3)我国证券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证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

一、证券市场监管概述

证券市场监管是指证券市场监管机构根据证券立法规范和证券自律规则等证券法律制度,对证券发行、交易以及证券经营机构等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的规范性监督管理活动。证券市场监管主要有三个要素:一是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包括政府证券监管机关和证券自律机构;二是证券法律制度,相应的,也包括国家机关的证券立法规范和证券自律机构制定的自律规则;三是证券监管方式,包括政府证券监管机关的监管和市场自律机构的自律管理。

二、不同国家市场监管体制的比较

(1)美国的集中型管理体制

(2)英国的自律型管理体制

(3)德国的中间型管理体制

(4)不同监管体制的比较

三、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

(1)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演变

(2)我国现行证券监管体制和机构设置

(3)我国证券监管制度的组成

(4)我国证券监管制度的完善

第三节证券发行法律制度

一、证券发行的概念和分类

二、证券发行基本规则

(1)证券发行审核制度

(2)证券发行信息公开制度

(3)证券承销制度

三、证券公开发行的审核程序

(1)股票公开发行的核准程序

(2)公司债券公开发行的审批程序

四、证券公开发行条件

(1)股票发行的条件

(2)公司债券的发行条件

第四节证券上市和交易法律制度一、证券上市法律制度概述

(1)证券上市的概念和种类

(2)证券上市审核制度

(3)证券上市条件

(4)证券上市审核程序

(5)证券上市的暂停和终止

二、证券交易法律制度概述

(1)证券交易的概念和特征

(2)证券交易的种类

(3)证券交易的规则

(4)证券交易的程序

(5)持续信息公开

(6)证券交易禁止行为

三、上市公司收购法律制度

(1)上市公司收购的概念

(2)上市公司收购方式

(3)上市公司收购规则

(4)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后果

四、证券上市与交易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发行上市保荐制度

(2)国有股的减持与流通

第五节证券经营机构法律制度

一、证券经营机构概述

证券经营机构,是指依法设立并从事证券经营业务的法人机构。

二、证券公司的设立

三、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

四、证券经营机构的管理制度

五、证券经营机构法制的完善

(1)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

(2)扩展我国证券公司的融资渠道

第七章金融衍生品法律制度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金融衍生品及其法律制度的基本问题,掌握金融衍生品风险监管法律制度,了解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及立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我国期货法律制度。

第一节金融衍生品及其法律制度概述

一、金融衍生品概述

(1)金融衍生品的概念

(2)金融衍生品的分类

(3)金融衍生品的演化历史和发展原因

(4)金融衍生品的特点与功能

二、金融衍生品法律制度概述

(1)金融衍生品的法律特征

(2)类似合约的比较

(3)主要金融衍生品合约的法律特征

第二节金融衍生品风险监管法律制度

一、金融衍生品的风险

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有多种,通常可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营运风险和法律风险。

二、金融衍生品风险监管概述

(1)监管的目标和原则。

(2)监管主体。

三、不同国家监管模式的比较

(1)美国的监管模式

(2)英国的监管模式

(3)香港的监管模式

四、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

(1)场外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特点:风险集中;透明度差;流动性差。

(2)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

五、监管的国际化趋势

(1)巴赛尔银行监督和管理委员会(简称“巴赛尔委员会”)

(2)国际清算银行

(3)证监会国际组织(IOSCO)

(4)《温德索宣言》(Windsor Declaration)

第三节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及立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及立法的现状

(1)商品期货市场

(2)金融期货市场

(3)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趋势

(1)法规和政策环境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得到进一步改善

(2)产品创新不断加速

(3)国际合作,尤其在监管方面将得到加强

金融学概论模拟试卷和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金融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如果金银的法定比价位1:13,而市场比价位1:15,这时充斥市场的将是() [A] 银币[B] 金币 [C] 金币银币同时[D] 都不是 2、信用的基本特征是() [A] 平等的价值交换[B] 无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C] 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移[D] 无偿的赠予或援助 3、商业信用的主体是() [A] 银行[B] 国家[C] 厂商[D] 消费者 4、下列属于短期资金市场的是() [A] 债券市场[B] 资本市场[C] 股票市场[D] 票据市场 5、下列()不属于政策性银行。 [A] 中国人民银行[B] 中国进出口银行 [C]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D] 国家开发银行 6、下列银行中,()对货币扩张影响最小。 [A] 中国人民银行[B] 浦东发展银行 [C] 中国工商银行[D] 中国进出口银行 7、存款准备率越高,则货币乘数()。 [A] 越大[B] 越小[C] 不变[D] 不一定 8、货币“面纱论”认为,货币的变动只会影响() [A] 价格的变动[B] 储蓄的变动 [C] 投资的变动[D] 经济增长的变动 9、货币均衡的自发实现主要依靠()的调节。 [A] 利率机制[B] 价格机制 [C] 汇率机制[D] 中央银行宏观调控 10、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之间此消彼涨的关系。 [A]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B] 经济增长与失业率 [C] 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D]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教学大纲(金融市场学)

《金融市场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码: 2.课程中文名称:《金融市场学》 3.课程英文名称:finance market 4.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5.学时:周学时:3 总学时54 6.总学分:3 7.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 8.适用专业:、财务管理及财经类专业(不含金融、证券期货)本科学生 9.开课单位:经济系证券期货教研室 10.授课教师:刘宏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阐述和分析构成金融市场的几大基本要素人手,进而阐述金融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金融市场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在了解和把握金融市场整体发展脉络、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对构成金融市场体系的几个主要子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金融期货市场及投资基金市场等,进行分别具体的介绍和阐述;最后,对国际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展望。 本课程在方法论上,遵循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规律,先阐述和分析构成金融市场整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单个要素;然后再将其融为一个整体,阐述和分析金融市场的整体结构、整体运行机制和总体功能;进而又分别阐述和分析构成金融市场体系的不同的单个子市场;最后从整体上展望金融市场发展的—般趋势。 本课程从体系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第一章——金融市场总论;第二部分主要包括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第三部分主要包括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二章——金融市场体系中的几个主要子市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第三部分。 本课程要求单设试验课程,试验内容包括证券、期货、外汇模拟交易,课时为18学时。

金融学概论复习资料

金融学概论复习资料(自己总结)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职能: ①价值尺度 ②流通手段 ③贮藏手段 ④支付手段 ⑤世界货币 3.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R,与商品的价格总额Q成正比,与同一货币单位货币流通速度E成反比R=Q/E 第三章信用与融资 1.信用: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

2.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延期付款形式或预付货款形式提供的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信用形式)特点:①商业信用与特定的商品买卖相联系 ②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商品经营者 ③商业信用的供求与经济状态一致 3银行信用: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特点:①银行信用所贷放的是社会资金 ②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 ③.银行信用与产业循环的资金变动不一致 ④信用过程稳定、风险小 4.国家信用:指以政府为债务人和债权人的信用形式 作用:①调节政府收支不平衡的手段 ②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

③筹集建设资金的重要手段 ④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5.消费信用:指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消费目的的信用 不利影响:①加强供求紧张 ②导致物价上涨的虚假繁荣 ③造成过度消费和经济更萧条 第四章利息与利率 1.利息:指在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报酬 利息的本质: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归货币所有者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2.利率:r=I/P×100%(P=本金,I=利息额,r=利率) 第九章金融市场概述 1.金融市场的含义: 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和机制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概论 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金融 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数:64课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财经类各专业学生顺利进入专业课的基础。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金融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 本课程阐述的是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以及货币银行方面有关基本理论、基本业务的基础知识。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授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内容构成。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银行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理解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基础。 二、内容及重点难点 1、内容: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货币流通、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学习货币银行学的意义、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2、重点难点: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三、主要内容 (一)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 (二)货币流通 (三)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 (四)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五)参考书籍介绍 四、思考题 1、列举你所遇见并希望求得理论解释的货币银行领域中的问题,现在你对这些问题是如何理解的? 2、导致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金融安全与经济安全的关系。 3、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授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定义与货币制度。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理解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掌握货币制度的定义、本位货币的特点、货币制度的演变。 二、内容及重点难点 1、内容: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定义、货币制度 2、重点难点:货币的定义、货币制度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 一、古代货币起源说 二、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论证 三、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第二节货币的形式 一、古代的货币 二、币材 三、铸币与纸币 四、存款货币与电子货币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 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课程内容: 1、货币的起源 2、形形色色的货币 3、货币的职能 4、货币的定义 5、货币制度 基本要求: 1、了解货币的起源及币材的发展 2、理解货币制度发展的几个阶段 3、掌握货币的定义及货币职能 本章重点:货币的定义和职能 本章难点:货币制度的理解 第二章信用 课程内容 1、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2、高利贷信用

3、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4、现代信用的形式 5、信用与股份公司 基本要求: 1、了解信用的产生、发展; 2、了解高利贷的特点及其发展; 3、理解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4、理解信用与股份公司的关系; 5、掌握现代信用的形式。 本章重点:信用的概念和现代信用的形式本章难点:信用与股份公司的关系 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 课程内容 1、利息 2、利率及其种类 3、单利与复利 4、利率的决定 5、利率的作用 基本要求: 1、掌握利息、利率的一般概念 2、掌握利率的种类 3、理解复利公式的运用

4、掌握利率的决定理论和作用 本章重点:1、利率的决定 2、利率的种类本章难点:复利的运用 第四章金融市场 课程内容 1、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2、金融工具 3、证券市场 4、金融衍生工具 5、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 基本要求: 1、掌握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2、掌握金融工具的特征及其种类 3、了解证券市场及金融衍生工具本章重点: 1、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2、金融工具的特征及其种类。本章难点:证券市场的概况 第五章金融机构体系 课程内容 1、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货币金融学》课程习题参考答案-第十章-201009

第十章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一、填空 1.信用货币 2.中央商业 3.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银行清算体系的形成 4.存款准备金现金 5.中央银行 6.货币需求 7.定期存款比率现金漏损率超额存款准备率 8.资产选择行为 9.中央银行 10.准备存款 二、判断 1.对2.错3.对4.错5.对6.对7.对8.错9.错 三、单选 1.A2.B 3.B 4.A5.C 6.D 四、多选 1.ABCD 2.AB 五、问答 1.试举例分析现代金融体制下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答: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过程是存款货币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引起成倍派生存款的过程。存款货币的创造必须具备两个紧密联系的必要前提条件:其一,各个银行对于自己所吸收的存款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备金;其二,银行清算体系的形成。 (1)最抽象的存款货币创造过程。 假设存款货币银行只有活期存款,没有定期存款,且不保留超额准备金,也不存在现金流出银行体系,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那么存款货币多倍扩张过程如下:假设存款货币银行接受这1000元现金原始存款后提取其中的20%即200元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剩余的800元发放贷款,由于不考虑现金漏损,贷款客户必将全部贷款用于支付,而收款人又将把这笔存款存入另一家银行,这将使另一家银行获得存款800元,另一家银行在提取20%的准备金后将剩余的640元作为贷款发放,这又将使第三家银行获得存款640元……,通过整个银行体系的连锁反应,一笔原始存款将形成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一直到全部原始存款都已经成为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为止。 如果以D表示存款增加总额,R表示原始存款,r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可以用D=R/r表示,全部银行存款货币为D=1000/20%=5000(元),存款创造乘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用K来表示,则K=1/r=5 (2)多倍存款的创造—更为现实的考察 如果考虑现金漏损,部分活期存款会转化为定期存款,存款货币银行在法定存款准备金外还会保留超额准备金,则存款创造乘数修正为K=1/c+r d+t·r t+e。其中,c是现金漏损率;r d是法定活期存款准备金率;r t是法定定期存款准备金率;t是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

金融学概论期末试卷

期末考试 金融学 一、名词解释(5*5=25) 金融: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通货膨胀:货币数量或信用增加,致使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利息:指借款人支付给贷款人本金以外的报酬,是贷款人让渡货币使用权所获得的回报,也是借款人获得货币使用权所支付的代价。 股票: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金时向出资人发行的、用以证明投资者的身份和权益、并据以向投资者分配股息和红利的凭证。 二、简答题(6*5=30) 1、简述金融的分类。 答:1)按照金融活动的运行机制划分:微观金融、宏观金融 2)按照资金融通是否通过中介机构划分:直接金融、间接金融 3)按照金融活动的目的划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 4)按照金融活动是否由政府主导划分:官方金融、民间金融 5)按照金融活动的地理范围划分:国内金融、国际金融 2、简述货币的职能。 答:1)价值尺度:货币具有表现商品价值并能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交换媒介,使买与卖不再像物物交换那样必须同时进行,而是可以分别进行。 3)贮藏手段: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在

退出流通领域之后可以被人们贮藏起来,具有保存价值。 4)支付手段: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货币作为清偿债务、赋税、支付租金和工资的时候,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5)世界货币:货币在国际市场上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即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3、社会总供求与货币供求的关系。 答:(1)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总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 (2)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也不是等量的。 (3)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等的货币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总需求。 (4)总需求的偏大或偏小对总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足,则总供给不能充分实现;过多,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推动总供给增加,但不可能由此消除差额。 (5)总需求的偏大或偏小也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予以调节,但单纯控制需求也难以保证实现均衡的目标。 4、金融市场的功能。 答:1)资金融通: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功能是指金融市场可以有效地将资金富余者手里融通到资金需求者手里。 2)资金积累:资金积累功能是指金融市场促使储蓄向投资转化,促进资本形成。 3)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功能是指金融市场可以引导资金的流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经济调节:金融市场的经济调节功能是指金融市场本身对经济的调节和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提供渠道和场所。

金融学整体教学设计

金融学原理教学计划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金融学是高等职业教育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教育改革经济类会计学、金融保险专业的必修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对货币金融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运行方式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有清醒的感知和认识,对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率、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与金融国际化、宏观金融调控与金融发展等范畴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同时也为经济类各专业学生从事金融或与金融紧密相关的职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的和教学要求 1 、使学生对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货币政策、金融活动及其宏观调控的理论、运行机制和方法、手段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 、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经济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意识和全新的金融理念,努力提高广大学生金融科学的理论和知识素养。 通过学习,学生应按各章节具体要求了解或掌握货币、信用、银

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货币政策以及宏观金融调控等范畴所涉及的知识、理论、运行规律及其行为主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三、课程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 前言 1、[教学内容要点]: 现实生活中的货币问题:货币与金融;货币银行学体系;主要参考书目。《货币银行学》,钱晔,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教学内容要点]: 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趋势;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化。从货币的起源与发展理解货币的本质;能正确辩析各种货币学说。理解货币的各种职能;重点掌握货币职能的特点与作用。了解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货币制度演变的原因。重点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现行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容与特点。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点。 2、[教学安排]:8课时 第二章信用与利息 1、[教学内容要点]:

金融学教学大纲-

《金融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金融学专业的统帅性理论课,也是经济类、管理类等多个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有较系统的掌握,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农林经济管理者以及其他经济管理者应当具备的正确观察、分析和解决当前农村经济领域面临的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大纲 (一)教学说明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理论学时68学时(单独开设一周课程教学实习),具体,金融学专业课程讲授64学时,自学与讨论4学时,非金融经管类专业讲授68学时。讲授中适当配以视频录像短篇、幻灯片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适当安排课外自学,阅读参考资料,交读书报告,讨论课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课程考核形式:考试。学生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试卷成绩(占70%)组成。其中,个人平时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平时个人作业成绩和小组专题讨论报告成绩。专题讨论报告由教师根据当前金融形势或自己的科研课题提供,学生自由分组并提交小组专题报告(需课堂答辩和形成书面报告)。 (二)教学用书 黄达《金融学》精编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2版。 曹龙骐《金融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年7月第2版

(三)金融学各章学时分配

《金融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B

《金融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B 一、单选题(15*1,共15小题,每题1分,共15分) 1、以金为货币金属,以金币为本位币,不铸造、不流通金币,银行券可兑换外币汇票是()。 A.金块本位制 B.金本位制 C.金汇兑本位制 D.银行券制 2、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是()。 A.基准利率 B.差别利率 C.实际利率 D.公定利率 3、属于资本市场工具的是()。 A.国库券 B.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 C.债券 D.回购协议 4、一张差半年到期的面额为2000元的票据,到银行得到1900元的贴现金额,则年贴现率为()。 A、5% B、10% C、2.56% D、5.12% 5、中央银行在中国的萌芽是()。 A.户部银行 B.中国银行 C.中国农民银行 D.华北银行 6.专门向经济不发达会员国的私营企业提供贷款和投资的国际金融组织是()。 A.国际开发协会 B.国际金融公司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国际清算银行 7、相对于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以较高的利率吸引存款人,但最大的弱点在于其()。 A.安全性差 B.赢利性差 C.主动性差 D.流动性差 8、目前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以证券交易方式实现的金融交易,已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人们把这种趋势称为()。 A、资本化 B、市场化 C、证券化 D、电子化 9、如果人们预期利率上升,则会()。 A、多买债券、少存货币 B、多存货币、多买债券 C、卖出债券、多存货币 D、少买债券、少存货币 10、在金本位制下,外汇汇率的波动幅度受()的限制。 A.黄金储备状况 B.外汇储备状况 C.外汇政策 D.黄金输送点 11、个人获得住房贷款属于()。 A、商业信用 B、消费信用 C、国家信用 D、补偿贸易 12、认为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特殊转化形式的经济学家是()。 A、凯恩斯 B、马克思 C、杜尔阁 D、俄林 13. 基础货币等于( )。 A、流通中的现金+存款货币 B、存款货币+存款准备金 C、原始存款+派生存款 D、流通中的现金+存款准备金 14、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 A.货币供应过多 B.货币贬值 C.纸币流通 D.物价上涨 15.某日伦敦外汇市场报价GBP/USD=1.5752/83。其标价属于()。 A、直接标价法 B、间接标价法 C、美元标价法 D、都不是 二、多项选择题(10*2,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是()。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 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 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 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 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 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 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 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 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标: 1、认知财政的含义和一般特征,了解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理解财政的职能;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经济现象。 2、认知我国财政的形式和分类,了解我国财政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确定标准,理解我国收入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财政收入的基本知识观察财政实践现象。 3、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依据、重点、范围、形式,了解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和特征的能力。 4、认知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政府收支范围及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历届政府预算的不同分类,了解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具有阅读和理解政府预决算的专业基本能力。

第一学期货币金融学试题

光华园 光华园学习网 西南财经大学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货币金融学》课程期末考试第一套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10分。) 1、证券的期限越长,市场利率的变化对其价格的影响就()。 A、越稳定 B、越小 C、越大 D、越无关 2、《巴塞尔协议》明确规定了银行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即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 A、4% B、8% C、12% D、 10% 3、货币市场交易与资本市场交易相比较,具有()的特点。 A、期限短 B、流动性低 C、收益率高 D、风险大 4、能较好地解释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论是()。 A、预期理论 B、市场分割理论 C、优先聚集地理论 D、流动性偏好理论 5、货币经营业的性质是()。 A、商业 B、银行业 C、金融业 D、保险业 6、在信用关系的价值运动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7、流动性陷阱是指()。 A、人们普遍预期未来利率将下降时,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 B、人们普遍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时,愿意持有债券而不愿持有货币 C、人们普遍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时,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 D、人们普遍预期未来利率将下降时,愿意持有债券而不愿持有货币 8、各国中央银行确定货币供给口径的依据是()。 A、流动性 B、安全性 C、效益性 D、周期性 9、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是()。 A、正相关关系 B、负相关关系 C、相关关系 D、没有关系 10、中央银行持有具有较高流动性的资产旨在()。 A、灵活调节货币供求 B、确保经济金融运行相对稳定 C、保障金融安全 D、灵活调节货币供求,确保经济金融运行相对稳定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1—5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全部选出,并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错选的,该小题不得分,每题1.5分,共15分。) 1、下列信用工具属于直接证券的有()。 A、银行汇票 B、股票 C、公司债券 D、大额可转让存单 E、商业汇票 2、银行支持商业信用的形式有()。

金融学概论知识点复习

《金融学概论》复习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 货币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货币到电子货币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特殊性:第一,货币是衡量和使用价值 的统一体;第二,货币具有双重使用价值。 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共五种功能。 3.货币的作用 价值尺度:是货币最早产生的、最基本的职能,货币的其他职能都是以这个职能为基础的。 流通手段:也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为商品世界充当交易媒介,使所有的商品通过它进行交换。 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蓄水池”功能。即当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是,多余的货币会退出流通而成为贮藏货币。 支付手段:(1)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是一切信用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2)克服了现款交易对商品生产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可能使买卖关系进一步脱节,使商品流通增加了爆发危机的可能性。 世界货币:在国与国之间作为商品和劳务流通的媒介,执行货币的各种职能。 第三节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R与商品的价格总额Q成正比,与同一货币单位货币速度E成反比.即R=Q/E.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纸币流通规律: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决定纸币流通量的规律,即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数量。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当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反之,也会引起通货紧缩。 第四节货币制度 1.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构成要 素:货币材料、货币单位、货币种类以及发行保障制度共4个要素。 2.货币制度的演变: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以及纸币本位制、 3.人民币制度:(1)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发偿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2)人民币发行权垄断于中国人民银行; (3)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4)人民币正在加快区域化、国际化步伐。 第三章信用与融资 第一节信用 1.信用: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体现的是债权债务关系。 2.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进行商品交易时,以延期付款形式或预付款形式提供的 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信用形式) 特点:(1)商业性用与特定的商品买卖相联系; (2)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商品的经营者;

《国际投资》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1、课程性质:《国际投资》是高等教育经济管理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它着重阐述国际投资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概括了国际投资的内涵、方法、形式和手段,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投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国际投资的基本理论、国际投资的主要经营业务的操作,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国际投资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对现实社会经济中资本运作的方式运用,能使用一些基本的投资技术分析工具。 2、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与学习,掌握国际投资的概念、基本理论、目的和作用,学科发展现状,深入了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投资的特点和方式;了解发达国家对华投资的发展及特点,以及投资的政策,掌握国际投资环境分析、经济分析和适度规模分析的一般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学习进行国际投资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在开放经济下分析与解决国际投融资问题的能力和技术。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学生充分掌握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学生对国际投资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与深刻的认识,对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国际投资环境、跨国公司、跨国并购、国际融资、国际风险投资、国际投资管理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有较系统的掌握。 2、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投资问题的现状,学会观察与分析国际投资问题的,培养解决国际投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在国际投资方面的实践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4、在教学中要注意的要点: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课堂讨论;课后常留有思考题、题目尽量联系实际,供学生思考。 三、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国际投资》课程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又是投资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为《国际金融》等国际经济核心课程打下基础。 四、主要教学方法

《金融学》教学大纲

《金融学》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金融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金融学专业的统帅性理论课,也是经济类、管理类等多个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有较系统的掌握,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农林经济管理者以及其他经济管理者应当具备的正确观察、分析和解决当前农村经济领域面临的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大纲 (一)教学说明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理论学时48学时(单独开设一周课程教学实习),具体,金融学专业课程讲授44学时,自学与讨论4学时,非金融经管类专业讲授48学时。讲授中适当配以视频录像短篇、幻灯片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适当安排课外自学,阅读参考资料,交读书报告,讨论课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课程考核形式:考试。学生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试卷成绩(占70%)组成。其中,个人平时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平时个人作业成绩和小组专题讨论报告成绩。专题讨论报告由教师根据当前金融形势或自己的科研课题提供,学生自由分组并提交小组专题报告(需课堂答辩和形成书面报告)。(二)教学用书 黄达《金融学》精编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曹龙骐《金融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货币金融学知识点整理

货币金融学 一、货币、收入、财富关系:货币就是收入或财富,这句话是错的。 二、货币形态的演进: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信用货币包括银行券、纸币) 三、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并不需要实在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或想象中的货币就可以了)、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的转移时)、世界货币(可自由兑换、币值较稳定、又被乐于接受) 四、货币的本质: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五、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以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强弱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M0(现钞)、M1(狭义货币)、M2(广义货币)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六、本位币和辅币 本位币:亦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 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供小额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 七、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 无限法偿:指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即法律规定不管是用本位币偿还债务或其他支付,也不管每次支付的本位币的数额大小,债权人和受款人都不得拒绝接受,否则视为违法。 有限法偿:即每次支付辅币的数量不能超过规定的额度,否则债权人或受款人有权拒收。但是,用辅币缴税、向政府兑换本位币的数额则不受此限。 八、货币制度的演变: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九、“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 劣币驱逐良币是发生在复本位制下的一种现象。金币和银币都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均可自由铸造,融化及自由输出入国境,二者的交换比例是以国家法律形式统一规定的,这种情形发展的结果是金币越来越少,而银币充斥市场,这种现象称为“劣币驱逐良币”,又叫“格雷欣法则”。 十、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基本特征的信贷行为) 商业信用(商品资本为对象)具体形式包括企业之间的商品赊销、分期付款、委托代理等 银行信用(以货币资本为对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贷等业务提供的信用。具有核心地位 消费信用是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目的是促进消费 十一、商业票据:汇票、本票、支票联系区别 联系:都可背书流通转让 区别:本票是债务人(出票人)向债权人(持票人)开出的保证按指定时间无条件付款的书面承诺。 汇票是债权人(出票人)向债务人(持票人)发出的支付命令书,命令他按指定日期支付一定款项给第三人或持票人。汇票需要承兑。 支票是银行的活期存款人向银行签发的,要求银行从期存款账户上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或指定人的书面凭证。 十二、利息率及计算

金融学概论试题自考试题

货币的职能1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2购买和支 推动作用。付手段3积累和保存价值。欧洲货币的特点1经营 自由一般不受所在国的管制2资金来自世界各地3 存款利率相对较高4借款条件灵活。国有商业银行 的经营范围1吸收公共存款2发行金融债卷4从事 同业拆借5提供信用证明及服务担保。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的宗旨1通过会员国共同研讨和协商国际间 货币问题,促进国际货币合作2促进国际贸易的扩 大和平衡发展开发会员国的生产资源3促进汇率稳 定和会员国有条不紊的汇率安排避免竞争性的货 币贬值4协助会员国建立多边支付制度5协助会员 国支付国际收支困难。商业银行的作用1充当社会 经济活动中的信用工具2充当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支 付工具3创造信用流通工具4提供金融服务。《新 巴塞尔资本协议》三大支柱1最低资本要求2监管 当局的监管3市场纪律。行的三大制度1单一的中 央银行制度2跨国的中央银行制度3准中央银行制 度。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评价1现代货币信用制度 是最廉价的制度2双层的货币创造结构3连接微观 金融与宏观金融的关节点。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1 主动性强2灵活性高,买卖数量大,方向可以灵活 控制3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4影响范围大。国 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1弥补我国资本不足2引进 先进的技术和设备3扩大出口增加就业机会4可以 改善国际收支。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1生产者 的经营环境进一步恶化2债务人和投资者的实际债 务增加3公众的未来投资预期趋向悲观4金融业面 临更多不良资产5社会就业减少失业率提高6宏观 调控手段效果减弱。金融体系五个构成要素1由货 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2金融市场3金融机构4 金融工具5国家对金融运行的管理。金融功能归纳 1事件空间上的转移2提供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的 途径3提供清算和结算的途径4提供和集中资本和 股份的机制5提供价格息位6提供解决激励。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国际收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熟悉和掌握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编制方法、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影响和调节二、课程内容 (一)、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 1.国际收支基本概念;国际收支与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国际收支失衡原因和经济影响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编制方法,我国的国际收支 (二)、国际收支调节 1.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的局限性

2.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政府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一般原则、我国的国际收支调节 本章重点:国际收支、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影响和调节 本章难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编制方法 第二章:国际储备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熟悉和掌握国际储备、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基本原则 二、课程内容 1.国际储备的概念、国际储备的概念和特点、国际储备的构成、国际储备的作用 影响国际储备需求的主要因素、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基本原则、我国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2.国际清偿力、国际储备多元化、国际储备的作用、适度国际储备量的确定、国际储备总量管理手段、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管理、储备货币结构管理、我国国际储备的总量管理、我国国际储备的特点 本章重点:国际储备的概念、影响国际储备需求的主要因素、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基本原则 本章难点:国际清偿力、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原则 第三章:外汇与外汇汇率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熟悉和掌握外汇与外汇汇率、汇率的决定与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 二、课程内容 (一)、外汇与外汇汇率 1.外汇、汇率的标价法、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比较、汇率制度的选择 2 汇率、汇率制度的类型、人民币汇率制度 (二)、汇率的决定与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 1.购买力平价、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汇率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汇率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2.金本位制下的汇率、金平价、汇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人民币调整的经济影响、汇率变动对国际储备的影响 3人民币汇率的演变、反常的人民币汇率现象 本章重点:外汇、汇率的标价法,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本章难点: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汇率的决定与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 第四章外汇交易业务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熟悉和掌握外汇与外汇汇率、汇率的决定与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 二、课程内容 (一)、外汇市场 1、外汇市场概述:外汇市场的种类、构成、功能 (二)、外汇交易业务 1.即期外汇交易的概念、即期汇率的套算、套汇、远期外汇交易、无抛补套利、掉期和抛补套利 2.外汇市场的分类、外汇市场供求、即期外汇交易涉及的问题 3.世界主要外汇市场、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商业性即期外汇交易、银行间即期外汇交易 本章重点:外汇市场、外汇交易 本章难点:即期汇率的套算、套汇、远期外汇交易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 学大纲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 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 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 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 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 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 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 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 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金融学概论复习资料(最新)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货币:货币,是指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并体现一定社会关系的特殊商品。 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又称纸币本位制,金银等贵金属不再作为本位币进入流通,流通中的货币是由国家强制发行和流通的纸币;纸币不规定含金量,不能兑现成黄金(银行券规定了含金量)。 信用:道德层面是指:遵守承诺、信任、言而有信等; 经济层面是指:资金的借贷关系和行为,是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 外汇:狭义的外汇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和工具。 广义外汇 = 狭义的外汇(即外币支付凭证)+外国货币+ 外币有价证券 + 特别提款权+ 其他外汇资产 汇率:汇率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外一国货币的比率,或者说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汇率是货币的国际价格、对外价格。 同业拆借:指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资金借贷而形成的市场,参与者为银行等金融机构。 商业汇票:即收款人或付款人(或承兑申请人)签发,由承兑人承兑,并于到期日向收款人或被背书人支付款项的票据。 银行汇票:汇款人将款项交存当地银行,由银行签发给汇款人持往异地办理转帐结算或支取现金的票据,叫做银行汇票。其中,用于转帐结算的叫“转帐汇票”,用于支取现金的称为“现金汇票”. 本票:本票又叫期票,是出票人签发并承诺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票据贴现:是票据持有人将未到期的票据转让给银行,银行扣除一定利息后,将剩余部分提前支付给持有人的一种融资行为。 期货:期货交易:即买卖双方在合约里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以特定价 格交易特定资产的交易形式. 教材定义是期货是有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标的物的标准化合约。 期货就是一张标准化的合约,内容是交易所制定的标准化的内容,期货市场买卖的就是这张标准化合约。它是由现货中远期交易发展而来的标准化合约的买卖 期货合约:期货合约是期货公司制定的标准合约,从合约的格式到合约的内容规定,包

金融学概论教学大纲

<金融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性质:必修 计划时数:50学时上机课10学时 学分:2.5学分 教学对象:经济学专业学生 《金融概论》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经济类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也是教育部确定的11门“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学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业务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 《金融概论》是经济类其他各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课。它以马克思主义货币信用理论为指导,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金融制度,以现代信用货币与货币制度为主线,阐述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宏观调控、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理论与实务。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和掌握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基础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描述 《金融概论》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货币信用基本原理和现代银行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好基础。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讨论、实习的课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的发展的历史;理解货币的各种职能;掌握货币职能的特点与作用;熟悉货币量的概念和货币各层次的范围;了解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货币制度演变的原因。 [本章主要内容] (1)货币 (2)货币制度 教学重点:货币职能 教学难点:货币职能和类型 教学方法:讲授 第二章信用与金融工具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该部分主要是有关信用产生、发展、类型以及各自的特点。着重阐述了现代信用制度的基本形式以及信用工具。正确理解信用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了解现代信用与经济的关系。掌握各种信用形式及其特点,及其相互联系;理解利息的性质、利率主要分类; [本章主要内容] (1)信用概述 (2)信用形式 (3)金融工具 教学重点:信用制度基本形式 教学难点:信用工具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 1利息与利息率概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