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

一、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

金属性是指气态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气态阳离子)能力的性质。我们常用电离能来表示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一般说来,元素的电离能数值越大,它的金属性越弱。

二、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金属性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越易形成阳离子)

1、依据金属活动顺序表(极少数除外)。位置越靠前,金属性越强。

2、常温下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与水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

3、常温下与酸反应的难易程度。与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

4、金属与盐溶液间的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金属能置换出金属性弱的金属。

5、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极少数除外)。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越弱。

6、(氢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对应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7、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金属能置换出金属性弱的金属,如铝热反应。

8、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半径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增大,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减弱,金属性减弱。

同主族中,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半径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增大,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增强,金属性增强。

三、非金属性

非金属性是指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能力的性质。我们常用电子亲核能来表示原子得到电子的难易程度,一般说来,元素的电子亲核能越大,它的非金属性越强。

四、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

1、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氢化物越稳定,则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2、与H2化合的条件。反应条件越容易,则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3、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强的单质能置换出非金属性弱的单质。

4、(最高价的含氧酸)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F、O除外)。酸性越强,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5、非金属的简单阴离子还原性的强弱。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对应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弱。

6、与同一可变价金属反应,生成物中金属元素价态的高低。金属元素在该产物中价态越高,则说明该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7、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半径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增大,非金属原子得电子能力增强,原子的非金属性增强。

8、同主族中,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半径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减小,非金属原子得电子能力减小,原子的非金属性减小。

|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又叫电子分层排布。

电子层 1 2 3 4 5 6 7

符号K L M N O P Q

能量低→高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n表示电子层)

>

(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 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 2 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 个;

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 个。

(3)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从能量低的电子层逐步向能量较高的电子层排布。

3.小概念

核素: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数和一定数目的中子数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一种原子即为一种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或: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间互称为同位素。

(1)三同:质子数相同、同一元素、化学性质相同

(2)两不同:中子数不同、质量数不同

^

(3)属于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

4.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 1 ,电子的质量可忽略。

(3)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4)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X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5)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A

Z

5.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化合价(O F 除外)

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8

3个短周期(第一、二、三周期)

周期:7个(共7 个横行)3 个长周期(第四、五、六周期)周期表1个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主族7 个:

族:16 个(共18 个纵行)副族7 个:

,

第Ⅷ族 1 个:(8、9、10 3个纵行)

零族(1 个):稀有气体元素元素周期表最右侧一.离子键

1.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离子化合物:像NaCl这种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1)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如NaCl、Na2O、K2S等

(2)强碱:如NaOH、KOH、Ba(OH)2、Ca(OH)2等

(3)盐:(除AlCl3)如Na2CO3、BaSO4(4)铵盐:如NH4Cl

~

小结:一般含金属元素的物质(化合物)+铵盐。(一般规律)

注意:酸不是离子化合物。

离子键只存在离子化合物中,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

二.共价键

1.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2.共价化合物:原子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化合物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化合物中不是离子化合物就是共价化合物

3.共价键的存在:

非金属单质:H2、X2、N2等(稀有气体除外)

共价化合物:H2O、CO2、SiO2、H2S等

复杂离子化合物:强碱、铵盐、含氧酸盐

4.共价键的分类:

非极性键:在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为非极性键。共用电子对不偏移。A-A

极性键:在不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为极性键。共用电子对偏向吸引能力强的一方。A-B

三、.电子式

"

定义: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的式子。

书写:原子:元素符号+ 最外层电子

简单的阳离子:离子符号

简单的阴离子:元素符号+最外层电子(包括得到的)+[ ]+电荷数

离子团:所有(元素符号+最外层电子包括得失的电子)+[ ]+电荷数

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的电子式结合

共价化合物:原子的电子式结合(共用电子对各自形成2或8电子稳定结构)

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形成过程:原子的电子式→ 化合物的电子式

(1)—

(2)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

(2)不能把“→”写成“=”;(3)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

四、化学键:使离子聚集或使原子聚集的作用力。包含离子键、共价键。

稀有气体单质中没有化学键。

分子间作用力:使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力。又称范德华力。比化学键弱的多。无方向性。无饱和性。影响物质熔沸点溶解度等物理性质。一般来说,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熔沸点越高。

如:卤族单质,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熔沸点增大。

氢键:得电子能力很强的O F N原子与另一个分子里的H原子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形成氢键会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

如:NH3.H2O.HF的沸点与主族其他氢化物的沸点的反常现象。(教材24页)

"

作用力大小:化学键>氢键>分子间作用力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关系

1.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即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一定不相等。

{

2.分子或化合物里的原子之间是通过_化学键__结合的。

3.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与新化学键的形成

旧化学键的断裂与新化学键形成也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断开旧的化学键要_吸收 能量,而形成新的化学键要___放出__能量,因此,化学反应都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各种物质都储存有化学能,不同物质组成不同,结构不同,所包含的化学能也不同。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

1.有的化学反应的发生,要从环境中吸收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物质内部;有的化学反应的发生,要向环境中释放能量,使自身体系能量降低。即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但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量变化

化学能

转化为热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类型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

生成物的总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

生成物的总能量

遵循能量

能量利用

燃料充分燃烧 减少污染

新能源的开发

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吸热或放热,也有其它的表现形式,如电能,光能等。

3. 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

[

①宏观上: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放出能量放热反应周围环境温度升高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吸收能量吸热反应周围环境温度降低

②微观上:反应物断开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与生成物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反应物断开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生成物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吸收能量

反应物断开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生成物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放出能量

4.常见的放热反应:

"

①所有燃烧②中和反应③大多数化合反应④活泼金属与水/酸反应

⑤铝热反应(Al+高熔点金属氧化物= Al2O3+高熔点金属)

⑥缓慢氧化反应(发酵、消化、腐烂)

5.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强碱与铵盐氢氧化钡+氯化铵晶体②大多数分解③C+CO2 =2CO 高温

④工业制水煤气C+H2O=CO+H2 高温

⑤C. CO. H2 高温还原金属氧化物

;

6.对相同条件下发生的变化,①一个放热反应的逆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且放出热量与吸收热量的数值相等

②断开与形成相同的化学键所吸收和放出的能量也相等③一个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与参与反应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④生成气态产物放出的热量<生成固态的热量,物质从气态到液态放热。

生物化学过程(人体内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利用“能源”上更为合理、有效。(能量转化率和利用率都很高)

人类利用能源的三个阶段:①柴草时期:树枝、杂草②化石能源时期:煤、石油、天然气

③多能源结构时期:再生能源、清洁能源

$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一、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_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如流水、风力、原煤、石油、天然气等,

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为二次能源,如电力、蒸汽、氢能等。

二、化学电源

1、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形成条件: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活性不同的两个电极,闭合的回路,电解质溶液。

3、电极名称:

负极:一般为活泼金属,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流出,电流流入,本身溶解变细。

正极:一般为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石墨),电极周围的阳离子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电子流入,电流流出,电极上有气泡(电解质溶液为酸)或变粗(电解质溶液为盐)。

阳离子得电子能力:

简略为:负氧正还

4、示例电池和电极反应:

-

①干电池一次电池(锌锰干电池负极:锌正极:石墨电解质溶液:氯化铵溶液)

电极反应:负极(锌筒):Zn — 2e— = Zn2+;

正极(石墨):

Zn+2NH4+=Zn2++2NH3↑+H2↑

②蓄电池二次电池(铅蓄电池负极:铅正极:二氧化铅电解质溶液:硫酸)

电极反应:负极:

正极:

,

总反应:Pb+PbO2+4H++2SO42-=2PbSO4+2H2O

③.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负极:氢气正极:氧气电解质)

电极反应:负极:2H2 + 4OH——2e— = 4H2O 正极:O2 + 2H2O + 2e— = 4OH—

电池的总反应为:2H2 + O2 = 2H2O

{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速率

用单位时间内浓度的变化量来表示(反应物浓度的减小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

计算公式为:时间:(如每秒、每分、每小时)

反应速率的单位mol/(L?s ) mol/(L?min) mol/(L?h)

特点:(1)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且大于0。

(2) 适用于溶液和气体。(对于固体、纯液体的可视为常数,故一般不用纯液体和固体的速率)。

|

(3)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数值可能,因此必须注明。

(4)同一反应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各物质的浓度变化量之比=各物质物质的量之比=化学计量数(系数)之比。起始浓度不一定按比例,但是一定按比例。

例:2A(g)+3B (g)C(g)+4D(g)

ν(A):ν(B):ν(C):ν(D) = c(A): c(B): c(C): c(D)= n(A): n(B): n(C): n(D) 2 :3 :1 :4

(5)比较同一反应的快慢,应取同一参照物(转化为相同物质的速率)且单位相同进行比较。

【练习】

1. 某一反应物的浓度是2摩尔/升,经过两分钟的反应,它的浓度变成了1.6摩尔/升,求该反应的反应速率。

2.在一定条件下N

2 + 3H2 2NH

3 的反应中,起始C(N2) 为2mol/L,C(H2)为5mol/L,反应到2分钟时,测得C(NH3 )为0.4mol/L,

(1)分别用N2 、H2、NH3 表示反应速率。

(2)反应到2分钟时C(N2) 为_________,C(H2)_________。

3.关于合成氨反应N2 + 3H2 2NH3 关系式正确的是:()

A. V(H2)= V(N2)= V(NH3 )

B.V(N2)= 2 V(NH3)

C. V(H2)= 3/2 V(NH

) D. V(N2)= 3V(NH3 )

3

&

4.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①浓度、②温度、③压强(对有气体物质的反应)、④催化剂、⑤固体的表面积、还有光波、电磁波、超声波、溶剂等)

通常浓度越大(气体或溶液),反应速率越快;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对有气体物质的反应,为什么?);催化剂能改变(加快/ 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练习】

1.下列措施肯定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的是()

A.增大反应物的量

B.增大压强

C.升高温度

D.使用催化剂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

~

B 催化剂可以使不起反应的物质发生反应

C 可以找到一种催化剂使水变成油

D 催化剂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3.在反应:C+CO2=2CO中,可使反应速率增大的措施是()

①增大压强①升高温度①通入CO2 ①增加碳的量①降低压强

A.①①① B.①①①① C.①①①① D.①①①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

1.可逆反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不能实现完全转化,即任何组分的转化率都<100%。

2.平衡状态

在200℃时,将a 摩尔H2和b摩尔I2充入到体积为x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反应

刚开始时,由于c(H2)= ,c(I2)= ,而c(HI)= ,所以反应速率最大,而反应速率最小(为零)。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的变化趋势为

c(H2)= ,c(I2)= ,而c(HI)= ,从而正反应速率,而逆反应速率。当反应进行到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

时,此可逆反应就达到了最大限度,若保持外界条件不变时,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等都将。

2.对于,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3.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只有可逆反应才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动:动态平衡,正、逆反应仍在不断的进行等:V正=V逆≠0

定: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一定(不是相等)变:外界条件发生变化,平衡改变

4.)

5.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特征V正=V逆)

物质在可逆符号同侧,动词不同,物质的变化量和系数比相同

物质在可逆符号两侧(不同侧),动词相同,物质的变化量和系数比相同

N

2 + 3H2 2NH3

A.正反应生成NO2的速率和逆反应消耗NO2的速率相等。

B.相同条件下,生成1摩尔氮气生成3摩尔氢气。

C.单位时间内每消耗1.5摩尔氢气,同时生成1摩尔氨气。

D.相同时间内,断开1摩尔氮氮键,形成3摩尔氢氢键。

E.单位时间内,断开6摩尔氮氢键,同时形成1摩尔氮氮键。

F.混合气体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不再改变。

G.各物质的浓度相等。

6.反应限度:当一个可逆反应在给定条件下能达到/完成的最大限度。

任何一个可逆反应在给定条件下都有一定的限度。达到反应限度时V正=V逆,化学反应限度与时间长短无关,反应限度可以被改变。

三、反应条件的控制

化学平衡必须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不同的条件将建立不同的化学平衡状态;通过反应条件的控制,可以改变或稳定反应速率,可以使可逆反应朝着有利于人们需要的方向进行,这对于化学反应的利用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在具体工业生产中,既要考虑反应的速率也要考虑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如工业合成氨时,就要通过控制反应器的温度和压强,使反应既快又能达到较大的限度。

[练习]

1、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3mol氢气和1mol氨气置于密闭容器中反应能够得到2mol氨气吗?

2、把2mol氢气和1mol氧气的混合气引燃能得到2mol水吗?为什么?

3、平衡状态就是可逆反应在该条件下反应进行的最大程度,这句话正确吗?

高一化学必修一讲义

1.从实验学化学 一、蒸馏操作: 蒸馏操作应注意的事项,如图: ①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②温度计水银球部分应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下方约0.5cm处;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为防止爆沸可在蒸馏烧瓶中加入适量碎瓷片; ⑤蒸馏烧瓶的支管和伸入接液管的冷凝管必须穿过橡皮塞,以防止馏出液混入杂质; ⑥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 [思考与讨论] 蒸馏与蒸发的区别 蒸馏与蒸发的区别:加热是为了获得溶液的残留物(浓缩后的浓溶液或蒸干后的固体物质)时,要用蒸发;加热是为了收集蒸气的冷凝液体时,要用蒸馏。 蒸发操作应注意的事项:注意蒸发皿的溶液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溶液溅出;如果蒸干,当析出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灭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发至干。 二、萃取实验操作 萃取的操作方法如下: ①用普通漏斗把待萃取的溶液注入分液漏斗,再注入足量萃取液; ②随即振荡,使溶质充分转移到萃取剂中。振荡的方法是用右手压住上口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反复倒转漏斗并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环上静置,待分层后进行分液; ④蒸发萃取剂即可得到纯净的溶质。为把溶质分离干净,一般需多次萃取。 分液的操作方法: ①用普通漏斗把要分离的液体注入分液漏斗,盖好玻璃塞; ②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圈上,静置,分层;

③将玻璃塞打开,使塞上的凹槽对准漏牛口上的小孔再盖好,使漏斗外空气相通,以保证漏斗里的液体能够流出; ④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放入烧杯,待下层液体流完立即关闭活塞,注意不可使上层液体流出; ⑤从漏斗上端口倒出上层液体。 化学方法提纯和分离物质的“四原则”和“三必须” (1)“四原则”是:一不增(提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的杂质);二不减(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三易分离(被提纯物与杂质容易分离);四易复原(被提纯物质要复原)。 (2)“三必须”是:一除杂试剂必须过量;二过量试剂必须除尽(因为过量试剂带入新的杂质);三除杂途径选最佳。 三、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3.1 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对象:微观粒子,包括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 3.符号:n 4.单位:摩尔,mol 5.使用“物质的量”与“摩尔”时的注意事项 ①“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概念,不得简化或增添任何字,如不能说成“物质量”“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等。 ②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同“时间”,“长度”等一样,其单位是摩尔(mol)。 ③物质的量表示的是微观粒子或微观粒子的特定组合的集合体,不适用于宏观物质,如1 mol苹果的说法是错误的。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讲义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金属:Na、Mg、Al 单质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 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氧化物:Al2O3等 纯盐氧化物:CO、NO等 净含氧酸:HNO3、H2SO4等 物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HCl 酸按强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化一元酸:HCl、HNO3 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 物多元酸:H3PO4 强碱:NaOH、Ba(OH)2 物按强弱分 质弱碱:NH3·H2O、Fe(OH)3 碱 一元碱:NaOH、 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正盐:Na2CO3 盐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 混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合乳浊液:油水混合物 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 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3)(OH Fe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 Fe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 ~100nm 围之,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 溶胶、3)(OH Fe 溶胶、3)(OH Al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高一化学必修一讲义:钠的化合物

钠的化合物 【教学目标】 1、掌握钠的重要化合物Na2O、Na2O 2、Na2CO 3、NaHCO3的性质与主要用途 2、学会用焰色试验鉴别K+、Na+等 【知识梳理】 一、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一)氧化钠的性质 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 2、化学性质:碱性氧化物,能与水、酸、酸性氧化物等发生反应 (1)氧化钠与水反应:Na2O+H2O===2NaOH (2)氧化钠溶于盐酸:Na2O+2HCl===2NaCl+H2O (3)氧化钠与CO2反应:Na2O+CO2===Na2CO3 3、用途:制NaOH (二)过氧化钠的性质 1、物理性质:淡黄色色固体 2、化学性质: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但能与水、酸、酸性氧化物等发生反应,具有强氧化性(1)Na2O2与H2O的反应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或解释 ①向盛有淡黄色粉末状过氧化钠的试管中滴入少量的 水,有大量气泡产生①Na2O2与H2O剧烈反应,产生气体 ②用手轻摸试管外壁,其感觉是试管壁温度升高②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③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到的现象是试 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③说明有氧气生成 ④向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其现象是溶液先变红, 后褪色④先变红:说明有碱生成 后褪色:Na2O2具有漂白性 实验结论由上述实验可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有氧气和碱性物质生成,过氧化钠有漂白性 化学方程式 2Na2O2+2H2O===4NaOH+O2↑ 【微点拨】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1 mol Na2O2参加反应,转移1 mol的电子 22222223 2 O2的来源 【微点拨】 ①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1 mol Na2O2参加反应,转移1 mol的电子 ②Na2O2与H2O、CO2反应的先后顺序的探究:不妨先让Na2O2与H2O反应 先:2H2O+2Na2O2===4NaOH+O2↑ 后:CO2+2NaOH===Na2CO3+H2O 总式为:2CO2+2Na2O2===2Na2CO3+O2 所以一定量的Na2O2与一定量CO2和H2O(g)的混合物的反应,可视为Na2O2先与CO2反应,待CO2反应完全后,Na2O2再与H2O(g)发生反应 (3)Na2O2与HCl的反应:2Na2O2+4HCl===4NaCl+O2↑+2H2O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学点归纳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能量是守恒的; 3、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放出热量 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吸收热量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三、中和热的测定 四、能量的分类 典例剖析 【例1】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是伴有能量的变化都是化学反应 B.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不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解析:在化学变化中,既有物质的变化,又有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的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如NaOH固体溶于水中放出热量,NH4NO3晶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核反应的能量变化等。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当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时,反应放出热量;当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时,反应吸收热量。B、C正确,A、D错误。 【例2】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与反应后相比较,肯定不变的是( ) ①元素的种类②原子的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 ⑤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⑥如果在水溶液中反应,则反应前与反应后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⑦反应前反应物的总能量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能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⑤⑥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①②④⑤正确,但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数会变化,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例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有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都变现为热量的变化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放热反应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吸热反应 解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通常变现为热量的变化,也可变现为光能、动能等能量形成,B是错误的;A从能量变化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正确;C、D都是关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正确描述,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多余的能量以热能释放出来就是放热反应,当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所差能量通过吸收热量来完成,表现为吸热反应。 答案: B 【例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随着物质的变化,既有化学键的断裂,又有化学键的形成,还有化学能的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是放出热量还有吸收热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则该反应进行后一定是吸收热量的 D.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其稳定性越大,反应越难以发生;物质具有的能量越高,其稳定性越小,反应越容易发生 答案: C 解析: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反应后不一定是吸收能量的,如碳在空气中燃烧时需要加热才能进行,但反应后放出大量的热量。ABD都是正确的。 【例5】已知反应X+Y=M+N为吸热反应,关于这个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的能量一定低于M的,Y的能量一定低于N的 B.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一定要加热反应才能进行 C.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D.X、Y的总能量一定低于M、N的总能量 解析: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则X、Y总能量一定小于M、N的总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离子反应知识点

第二节离子反应 镇海中学陈志海 一、电解质 1、电解质定义: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2、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形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3、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4、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5、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注意点: ○1电解质的强弱与其在水溶液里的电解程度有关,而与其溶解 度的大小无关。 ○2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强弱只与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及离 子所带电荷数有关,而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联系。 ○3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及所有的离子化合物 和少数的共价化合物。 ○4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中强酸(水也是弱电解质) ○5共价化合物在水中才能电离,熔融状态下不电离。 6、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的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时混合物。无论电解质还 是非电解质的的导电都是指本身,而不是说只要在水溶 液或者是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就是电解质。 注意事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分类,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 ○3难溶于水,导电性差,但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 测不出(或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它们是电解质

○4电解质在水溶液或受热熔化时本身能否发生电离是区别电解质 与非电解质的理论依据,能否导电则是实验依据。 【习题一】 (2018?余姚市校级模拟)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A.COOH B. C. D. 【考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物质水溶液能导电,说明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A.COOH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属于电解质,故A不选; B.的水溶液导电,但二氧化硫为非电解质,故B选; C.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属于电解质,故C不选 D.是单质既不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D不选; 故选:B。 【习题二】 (2016春?牡丹江校级期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氯化钠在电流的作用下电离出Na+和Cl- B.CaCO3难溶于水,但CaCO3属于强电解质 C.二氧化碳溶于水能部分电离,故二氧化碳属于弱电解质 D.硫酸钠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可表示为Na2SO4═ 【考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专题】化学用语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A.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下电离出阴阳离; B.完全电离的电解质是强电解质; C.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电离出阴阳离子而使二氧化碳水溶液导电,电离出离子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 D.硫酸钠是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氧化和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复习、独立思考,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在复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应用 难点:信息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自主复习、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演绎推理法。 四、教学过程 【专题引入,师生交流】 (2015·高考海南卷)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应用中利 用了物质氧化性的是() A.明矾净化水B.纯碱去油污 C.食醋除水垢D.漂白粉漂白织物 【提问讲解】:明矾净化水是利用Al3+水解生成Al(OH)3胶体,纯碱去油污是利用Na2CO3水解而使溶液显碱性;食醋除水垢是复分解反应,故A、B、C三项均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漂白粉漂白织物是利用HClO的强氧化性。 (2015·湖北黄冈高三模拟)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叙 序号氧化剂还原剂其他 反应 物 产物产物 ①Cl2FeBr2Cl- ②KClO3浓盐酸Cl2 B.反应①中,当只有少量Cl2时,反应可表示为Cl2+Fe2+===Fe3++2Cl- C.反应②中KClO3被氧化,HCl被还原 D.若反应②的另一种产物是KCl,则反应过程中1 mol KClO3得到6 mol e-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键与能量变化关系 关系: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从微观来看,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H2O(g) CO(g)

注:反应条件与吸放热无关。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④闭合回路“成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离子不上岸,电子不下水” 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 内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⑤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正正负负” ⑥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氧化,正还原” 负极:失电子,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志强教育一对一讲义 教师: 王转转 日期: 星期: 时段: 学生签字:______ 课 题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学习目标 知道物质的分类,掌握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学习重点 离子反应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 学习方法 讲练结合 学 习 内 容 与 过 程 一、 物质的分类 物质??????? ????? 单质????? (如 ) (如 )化合物????? (如 ) (如 ) (如 )氧化物(如 )混合物 例题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O 2 B .Na 2O C .NaClO D .FeSO 4 2、 按要求给下列物质分类: ?Ba(OH)2 ? AgNO 3 ? BaCl 2 ? BaCO 3 ? FeCl 3 ?Mg(OH)2 ? BaSO 4 ?AgCl ?Ag 2CO 3 属于碱的是_______ ___ ___ 属于硝酸盐的是____ ____ 属于碳酸盐的是____ ____ 属于硫酸盐的是____ ___ 属于盐酸盐的是 ____ ____ 属于钡盐的是_____ ______ 以上题中的物质为例 ,填空。 易溶于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溶于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海水 ②蒸馏水 ③氨水 ④食盐水 ⑤汞 ⑥液溴 ⑦硝酸溶液 ⑧硝酸银 ⑨纯碱 ⑩烧碱 ⑾乙醇⑿生石灰 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纯净物的是 ,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盐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属于有机物的是 。 二、离子反应 1、电离: 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 (2)、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也不是非电解质。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化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许多学生学习高中化学感到困难,因此我们要学会去总结每个章节的重要知识点,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一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氧化反应CH4(g)+2O2(g)CO2(g)+2H2O(l) 取代反应CH4+Cl2(g)CH3Cl+HCl 烷烃的通式:CnH2n+2n4为气体、所有1-4个碳内的烃为气体,都难溶于水,比水轻 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不同的单质 同位素: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的原子 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重要化工原料 乙烯C2H4(含不饱和的C=C双键,能使KMnO4溶液和溴的溶液褪色)

氧化反应2C2H4+3O22CO2+2H2O 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先断后接,变内接为外接) 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高分子化合物,难降解,白色污染) 石油化工最重要的基本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果实的催熟剂,乙烯的产量是衡量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良好的有机溶剂 苯的结构特点: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 取代反应溴代反应+Br2-Br+HBr 硝化反应+HNO3-NO2+H2O 加成反应+3H2 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醇 物理性质: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小于水沸点低于水,易挥发。 良好的有机溶剂,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与水以任意比互溶,醇官能团为羟基-OH 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Na2CH3CHONa+H2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重点汇总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重点汇总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1、掌握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 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组成:分散剂和分散质,按照分散质和分 散剂所处的状态,分散系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 (2)当分散剂为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可以将 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3、胶体: (1)常见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2)胶体的特性: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区别胶体与其 他分散系常用方法丁达尔效应。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 (3)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至体系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1、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 物。(如:酒精[乙醇]、蔗糖、SO2、SO3、NH3、CO2等是非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 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特殊:盐酸(混合物)电解质溶液)。 (3)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能导电的物质: 电解质溶液、熔融的碱和盐、金属单质和石墨。 电解质需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固态电解 质(如:NaCl晶体)不导电,液态酸(如:液态HCl)不导电。 2、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离方程式:要注意配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 守恒。如:Al2(SO4)3=2Al3++3SO42- 二、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气体、水。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拆、删、查) ①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要注意配平。) ②拆:把易溶的强电解质(易容的盐、强酸、强碱)写

(完整)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练习题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 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 浊液大于100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⑴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 + B = AB)B.分解反应(AB = A + B)C.置换反应(A + BC = AC + B)D.复分解反应(AB + CD = AD + CB)。 ⑵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⑶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⑴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⑵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化学必修二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2CO 是吸热反应)。 ① 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CaCO 3的分解等。 ②C +CO 22CO ③铵盐和碱的反应,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思考]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 点拔: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NH 4Cl 与Ba(OH)2·8H 2O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 能源的分类: 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如流水、风 力、煤、石油、天然气等、 △ △ 常见的放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如电力、蒸汽等。 2、原电池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做电极(或其中一种是非金属);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级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Zn-2e-=Zn2+ 】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2H++2e-=H2↑】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总反应方程式: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Zn + 2 H+ = Zn2+ + H ↑】 2(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电子:负极→导线→正极。 (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③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 . O 2 B . Na 20 2.根据我省中心气象台报道,近年每到春季,我省沿海一些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 高速公路关 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 . 溶液 B .悬浊液 C . 乳浊液 D . 胶体 3.能用 H + OH H 2O 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 . 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 B . Ba(OH) 2 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C . 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 D . 一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4.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进行的是 A . C I 2T c 「 B . Zn i Zn 2+ C . H 2^H 2O D . Cu? CuCI 2 5.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B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元素化合价降低 C .物质中某元素失去电子,则此物质是氧化剂 D .还原剂中必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 6. 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A. K +、Mn04「、Na +、C 「 B . K +、Na +、N03「、CO 32 C . Na +、H +、N03「、SO 42一 D . Fe 3+、Na +、C 「、SO 42- 7. 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下列说法:①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②只能是复分解反应;③ 可能是置 换反应;④不能有分子参加。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③ B .③ C .①② D .③④ &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 CaCO 3+2HCI=CaCI 2+CO 2 f + H 2O C . 2H 2O 2 ; 2H 2O+O 2 f 9.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氯化铜溶液与铁粉反应: Cu 2++Fe=Fe 2++Cu B. 稀 H 2SO 4与铁粉反应:2Fe+6H +=2Fe 3++3H 2f C. 氢氧化钡溶液与稀 H 2SO 4反应:Ba 2++SO 42一 =BaSO 4j D.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CO 32 一 +2H +=H 2O+CO 2f 10 .从海水中提取溴有如下反应: 5NaBr+NaBrO 3+3H 2SO 4=3Br 2+Na 2SO 4+3H 2O ,与该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上最相似的是 A . 2NaBr+Cl 2=2CaCI+Br 2 B . AICI 3+3NaAIO 2+6H 2O=4AI(OH) 3 J +3NaCl C . 2H 2S+SO 2=2H 2O+3S J C . NaClO D . FeSO 4 B . CaO+H 2O=Ca(OH )2 D . CaCO3 '' CaO+CO2f

2019年新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 第二节 第二课时 离子反应 讲义

离子反应 [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2.会书写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正误判断。3.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4.掌握一些常见离子能否共存的判断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 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 (1)概念: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是□01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2)实验探究 2.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03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2)书写步骤 (3)意义 ①表示出了反应的实质 例如:2NaOH+H2SO4===Na2SO4+2H2O可以表示为□07H++OH-===H2O,说明SO2-4和Na+根本没参加反应。 ②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反应 例如:H++OH-===H2O可以表示强酸和强碱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的反应。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实验探究

2.复分解反应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1)反应生成□06沉淀;(2)反应生成□07气体;(3)生成□08水。满足其一即可。 1.H++OH-===H2O能表示所有的强酸和强碱发生的中和反应吗? 提示:不能,H2SO4和Ba(OH)2的反应不能用该式表示。 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中CO2-3能大量存在吗? 提示: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显酸性,H+会与CO2-3发生反应。 课堂互动探究 知识点一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 1.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关键 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是“拆”,要“拆”得合理。

2.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时的“六看” (1)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如Fe加入硫酸铜溶液中: 2Fe+3Cu2+===2Fe3++3Cu(错) 错因:Fe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FeSO4 正确:Fe+Cu2+===Fe2++Cu (2)看是否符合拆写原则 如石灰石加入稀盐酸中: CO2-3+2H+===CO2↑+H2O(错) 错因:CaCO3是难溶盐,不能拆写成离子形式正确:CaCO3+2H+===Ca2++CO2↑+H2O (3)看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如Na2CO3与稀硫酸反应: CO2-3+H+===CO2↑+H2O(错) 错因:氢原子个数不守恒 正确:CO2-3+2H+===CO2↑+H2O (4)看是否遵守电荷守恒 如铝与CuSO4溶液反应: Al+Cu2+===Al3++Cu(错)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 1.门捷列夫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2.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元素周期表一共有7个周期,每一周期分别有:2,8,8,18,18,32,32,(50)(50)个元 素 4.元素周期表一共有18纵行,16个族,7个主族7个副族,第Ⅷ族,0族。(注意书 写) 5.第ⅠA族(除H):碱金属元素 第ⅦA族(第8,9,10纵行):卤族元素 0族: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不活泼,通常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化合价定位0) 6.前三周期是短周期,其他周期是长周期。 7.*尽可能完整地默写元素周期表。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2.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 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表现为:与氧气或水反应时的剧烈程度。) 3.碱金属的物理性质:除铯外,都是银白色。导热性导电性很好:液态钠可用作核反应 堆的传热介质。从上到下,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熔沸点逐渐下降。 4.碱金属元素的保存

Li封存在石蜡中(一般固体,液体也可以) Na浸没在煤油里 K浸没在煤油或石蜡油 铷和铯过于活泼,一般实验室保存不了 8.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方程式与现象 Li,NaK比水轻。Na:浮融游响红Rb,Cs比水重,故与水反应时,应沉在水底。③与O2反应时,Li为Li2O;Na可为Na2O,Na2O2;K,Rb,Cs的反应生成物更复杂 9. 卤素单质保存颜色状态 F2实验室无法保存淡黄绿色气体 Cl2短期保存:集气瓶黄绿色气体 Br2棕色试剂瓶中水封, 深红棕色液体 不用橡胶塞 I2密封,棕色试剂瓶紫黑色固体 10.卤素单质与氢气,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现象,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实验现象 11.*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三、核素 5.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6.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如氢:氕、氘、氚 7.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8.同位素的应用:14C考古时测定文物年代,氘氚用于造氢弹、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释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初中化学主要根据物质的组成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如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将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在初中化学学习基础上,高中化学介绍了物质的简单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分类的标准侧重于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化学物质及其性质,帮助学生树立分类思想,进一步形成分类观。 一、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的知识断点 初中化学中,有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概念及其跟酸或碱反应的性质,在本节有关氧化物的分类和以后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需要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等概念,对此,初高中教材均未涉及,需要补充。 关于几种常见的酸及其分类,初中只要求几种常见的酸,知道是强酸还是弱酸,不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也不要求从离子的角度去认识酸的通性。而高中则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从电离程度去理解强酸和弱酸,从H+去感受非氧化性酸,从硝酸、浓硫酸去感受氧化性酸。为此,教学中应补充酸的其它分类,如含氧酸和无氧酸、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强酸和弱酸、氧化性酸和氧化性酸等、应该让学生知道盐酸>醋酸>碳酸。 关于碱,初中只要求几种常见的强碱,如NaOH、KOH、Ca(OH)2等,不涉及弱碱,但简单介绍NH4+的检验。 关于盐,初中也只简单介绍了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根据酸跟碱是否完全被中和分类但不作要求,没有正盐、酸式盐的概念,学生虽然初步认识了盐的组成,但是对盐的性质知之甚少。而高中则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盐进行分类,从物质的组成认识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和复盐,从物质的溶解性认识盐可分为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在盐类的水解中,还可以从盐所对应的酸、碱的电离能力来分类等。学生很清楚盐分为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的依据,但对于哪些盐可溶、哪些盐不溶可就迷糊了。 在初中已学溶液、浊液的基础上,高中介绍了分散系及其分类,胶体及其性质。在分散系的认识基础上,高中要求重新认识溶液,了解溶液的组成。微粒大小是分散系分类的依据,也是影响性质的一个因素,微粒大小是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二、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知识断点的突破 1.关于氧化物分类的教学 建议在课本P25实践活动1中,设计下列问题,实行渗透性衔接教学。 (1)带领学生回忆CO2和CaO的化学性质,并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从CO2和CaO分别与酸或碱的反应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酸性氧化物 和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并整合归纳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3) SO2是酸性氧化物,请写出S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2 离子反应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一基础知识复习讲义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例如:酸、碱、盐、部分金属氧化物、 H 2O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例如: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的有机 物、NH3 注:1、必须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例如:铜、氯化钠水溶液 2、电解质不一定导电,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例如: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水溶液 3、非电解质不导电,不导电的不一定是非电解质。例如:氢气 4、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离子,否则不属于电解质。例如:氨气、二氧化硫 3、电离:①定义: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②条件:受热熔化状态(离子化合物)或溶于水(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二、强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①定义:在水溶液中能够全部电离的电解质。 ②存在形式:离子,无分子 ③类别:强酸、强碱、大部分盐(包括难溶盐)、大多数的金属氧化物 2、弱电解质:①定义:在水溶液中能够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②存在形式:分子、离子 ③类别:弱酸、弱碱、水、极少的盐(醋酸铅Pb(CH3COO)2) 注:①电解质的强弱与溶解性无关 ②电解质的导电性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自由移动的离子浓 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数越多,导电性越强 ③注:常见弱酸的酸性强弱:亚硫酸(H2SO3)>醋酸(CH3COOH)>碳酸(H2CO3)>次氯酸(HClO) 三、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原则:遵循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客观事实 2、书写:①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②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分步书写;多元弱碱一步书写 ③两性氢氧化物:Al3++3OH-Al(OH)3H++AlO2-+H2O 碱式酸式 ④弱酸的酸式盐在水溶液中既有完全电离又有部分电离,例如:NaHCO3=Na++HCO3-,HCO3-=CO32-+H+ ⑤强酸的酸式盐在熔融状态只能电离成金属阳离子和酸式酸根离子,在水溶液中可以完全电离成3种离子 例如:熔融:NaHSO4= Na++HSO4-水溶液:NaHSO4= Na++H++SO42- 四、离子反应: 1、定义: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 2、实质:离子之间的相互反应 3、发生条件:气体、沉淀、弱电解质(水等) 4、离子方程式: ①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②意义:不仅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还能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更能揭示反应的本质 ③书写:写、拆、删、查 拆的原则:1)气体、沉淀、弱电解质、单质、氧化物、非电解质、不能拆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人教版化学高一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按照化合物,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烧碱、液态氧、碘酒 B、生石灰、白磷、熟石灰 C、干冰、铁、氯化氢 D、空气、氮气、胆矾 2.根据某种共性,可将CO2、SO2归为一类氧化物。下列物质中,也属于同类氧化物的是() A、CaCO3 B、SO3 C、CuO D、KMnO4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的残留物 B、洁净的食盐水 C、冰、水混合物 D、含氮30%的硝酸铵(NH4NO3) 4.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A、碱:Na2CO3 酸: H2SO4 盐: NaHCO3 碱性氧化物: SiO2 酸性氧化物: CO2 B、碱:NaOH 酸: HCl 盐: NaCl 碱性氧化物: Na2O 酸性氧化物: CO C、碱:NaOH 酸: CH3COOH 盐: CaF2 碱性氧化物: SO3 酸性氧化物: SO2 D、碱:KOH 酸: HNO3 盐: CaCO3 碱性氧化物: CaO 酸性氧化物: SO3 5.某种胶体在电泳时,它的粒子向阴极移动。在此胶体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①蔗糖溶液, ②硫酸镁溶液,③硅酸胶体,④氢氧化铁胶体,不会发生聚沉现象的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物质分类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化学工作者经常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研究。近年来发现,在金星大气层中存在三氧化二碳。下列物质与它属于同类的是() A、H2、O3 B、H2SO4、H2CO3 C、SO2、NO D、Na2SO3、KClO3 7.奥运五环代表着全世界五大洲的人民团结在一起。下列各项中的物质,能满足如图中阴影部分关系的是() A、①NaCl②K2SO4③KCl④(NH4)2SO4 B、①Na2SO4②K2SO4③KCl④NH4Cl C、①NaCl②K2SO4③KCl④NH4Cl D、①Na2SO4②K2SO4③KCl④(NH4)2SO4 8.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表示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