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用法律基础》考试题库大全(完整版)

《实用法律基础》考试题库大全(完整版)

《实用法律基础》考试题库大全(完整版)
《实用法律基础》考试题库大全(完整版)

《实用法律基础》考试题库大全

一、考试认识

竞争激烈的考试,离不开考试的指定范围和考试大纲,其中主要的内容虽然各地区考试的形式不同,但是重点一般是相似或相近的!本次汇总的试题库附有参考答案,请各位需要好好的参考!

二、复习方法:

针对这样的情况,经过我们已经考过人员的总结,相对有效而可行的复习方式为:对内容简单了解后,对试题的攻克,进行多方面的试题训练,也就是说先多做试题,然后在试题中,碰到未知、不明确的通过资料进行补充、强化。原因在于:单一的看书,效率很低,也记不住。往往是看一遍忘一次。通过试题的强化训练,在试题中你会发现,主要的内容,重要的,都会在试题中反复出现。这样对于提高效率是比较重要的!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我国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或总法是( D )

A.民法

B.刑法

C.国际法

D.宪法

2. 中国历史上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是战国初年魏国的:( A )

A.《法经》

B.《唐律疏议》

C.《大明律》

D.《大清律例》

3. 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是( B )

A.《法经》

B.《唐律疏议》

C.《大明律》

D.《大清律例》

4. 下列不属于普通法的是( D )

A.民法

B.刑法

C.经济法

D.宪法

5. 下列不属于实体法的是( A )

A.民事诉讼法

B.刑法

C.商法

D.行政法

6.构成法的整体的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称为( A )

A.法的要素

B.法的体系

C.法的渊源

D.法的形式

7.一切有权机关依法制定.修改.补充.废止各类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称为( B )

A.执法

B.立法

C.司法

D.守法

8.我国立法法规定:立法应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该规定体现了立法的( C )原则。

A.遵循宪法

B.维护国家利益和法制的统一性

C.民主性

D.科学性

9.( A )有权制定和修改民事.刑事.国家机构及其他基本法律。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中共中央

8.关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组织和职权等事项只能制订( A )。

A.法律

B.行政法规

C.规章

D.地方性法规

9.法的适用的主体为( C )

A.国家行政机关

B.各级人大

C.司法机关

D.所有公民

10.法是调整( A )的行为规范。

A.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B.人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C.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自然关系

D.自然关系

11.法是以( B )为内容的行为规范。

A.国家意志性

B.权利义务

C.国家强制力

D.社会关系

12.我国新时期民主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D )

A.科学发展观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 )

A.社会主义民主

B.社会主义法制

C.惩治腐败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4.“有法可依”是对( A )提出的要求

A.立法

B.守法

C.执法机构

D.执法人员

15.“有法必依”是对( B )提出的要求

A.立法

B.守法

C.执法机构和

D.执法人员

16.我国法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D )

A.发展生产力 B实现现代化 C.发展先进文化 D.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7.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 D )

A.总统制

B.议会内阁制

C.委员会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

18.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属于( A )

A.单一制

B.复合制

C.联邦制

D.民族区域自治

19.我国公民在选举权方面要求年满( D )

A.16周岁 B.15周岁 C.20周岁 D.18周岁

20.公民权中最基本的是( A )

A.人身自由权

B.政治权利

C.平等权

D.社会经济权利

21.宪法规定,我国公民有受教育的( D )

A.自由

B.权利

C.义务

D.权利和义务

22.在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D )

A.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B.各级国家审判机关

C.各级国家检察机关

D.全国人大及地方各级人大

23.国家权力不包括( D )。

A.立法权

B.行政权

C.司法权

D.执行权

24.关于我国公民选举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我国宪法对公民行使选举权作了年龄的限制

B.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才有权参加选举

C.宗教信仰影响公民选举权的行使

D.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得参加选举

25.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 A)

A.合法性 B.合理性 C.适当性 D.合法性与合理性

26.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认为规章之间不一致的,应报请(D )作出解释或者裁决。

A.最高人民法院 B.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国务院

27.以下基本制度中主要目的在于保障行政公正原则的是(A )。

A.回避制度 B.表明身份程序 C.简易程序的适用 D.时效制度28.行政法在形式上的重要特征是(B )。

A.有统一而系统的法典

B.不同于刑法.民法,它没有一部统一完整的法典

C.在部分国家有统一而系统的法典

D.我国有统一而系统的法典

29.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违法事实确凿且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 D )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A.100元 B.20元 C.200元 D.50元

30.行政授权的依据是( B )。

A.宪法.法律.法规 B.法律.法规

C.法律.法规.规章 D.法律.行政法规

二.判断正误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因为刑法是法律,所以,法律就是刑法。(×)

2. 不同的文明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法律制度。(√)

3. 中华法系的母法是以唐.明律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4. 法律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5. 在我国,“人民”的概念内涵就是“公民”。(×)

6. 我国的其它一切法律都必须以宪法为准绳。(√)

7. 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划分是有明显界限的。(×)

8. 学习法律理论的目的就是避免自己不犯罪。(×)

9.法是在私有制出现以后才产生的。(√)

10.只要立法完备,就可以规定所有需要法来调整的社会关系。(×)

11.县级人大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

12.法的实施的最终目标是法的实现。(√)

13.法的适用只能由司法机关来开展,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具有司法权。(√)

14.在强调法治的今天,还须以德治辅助法治.以德治支撑法治。(√)

15.依法治国是党和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6.有法不一定可依,违法不一定必究。(×)

17.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课程发展观,才可能齐国的法制建设。(√)

18.我国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合理.公正。(√)

19.社会主义民主只要有制度作保证就必然可行。(×)

20.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是平等的。(×)

21.宪法一词在我国古代先秦时期就已经使用,所以,我国是最早立宪的国家。(×)

22.在法治国家,宪法的地位和作用是至高无上的。(√)

23.在我国,劳动既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24.我国宪法把休息权赋予了所有公民。(×)

25.行政法已有统一完整的实体行政法典。(×)

26.由于社会生活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因而作为行政关系调节器行政法律规范也具有较强变动性,需要经常废.改.立。(√)

27.行政法与刑法.民法一样,是现代法律体系中三大基本法律部门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法律地位。(√)

28.在行政实体法律关系中主体双方权力义务不对等,行政机关具有更多优越地位。(√)

29.行政法律关系中一个重要特点是主体之间能约定权利(职权).义务(职责),能自由选择权利(职权)义务(职责);这与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可以相互约定,共同选择权利.义务完全相同。(×)

30.国家公务员主要特征之一是指依法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人员。所以,国家公务员不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中工勤人员。(√)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法律(ABC)

A.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B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整体利益与要求 C一定程度上反映大众利益与要求 D体现个人意志与要求

2.下列属于实体法的是(CD)

A宪法 B刑法诉讼法 C民法 D婚姻家庭法

3.下列属于程序法的是(BC)

A商法 B刑事诉讼法 C民事诉讼法 D国际法

4.影响一个民族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BCD)

A省会方式 B文化传统 C民族习惯 D社会风俗

5.学好本课程必须要注意处理好的几个统一关系是(ABCD)

A法律的专业性与广泛联系性的统一 B法律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C法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D法律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

6.法是( ABCD )

A.社会规范的一种

B.由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

C.以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

D.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

7.法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表现为(ABCD)

A.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法治经济

B.法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引导作用

C.法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促进作用

D.法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保障和制约作用

8.法对科技的作用表现为(ABCD)

A.对科技发展发挥引导.组织和管理的作用

B.对科技发明发挥鼓励作用

C.为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秩序

D.对国际科技合作发挥推动和协调作用

9.有权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议案的有( ABC )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中央军委

C.30名以上代表联名

D.10名以上代表联名

10.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是( ABCD )

A.公正

B.合法

C.准确

D.高效

11.法的适用的原则有(ABCD )

A.以事实为根据

B.以法律为准绳

C.司法平等

D.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12.法制的民主原则是指在(ABCD)和法律监督等法制的种种环节上都实行民主。

A.立法

B.执法

C.司法

D.守法

13.国家创制法的方式有( AC )

A.制定

B.制订

C.认可

D.颁布

14.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必须做到( ABCD )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违法必究

D.执法必严

15.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总原则,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具体原则,即:( ABC )

A.权利平等原则

B.义务平等原则

C.责任平等原则

D.名誉不容侵犯原则

16.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做到:(ABCD )

A.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B.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完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和坚强司法队伍建设

D.坚实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7.( CD )有权依法对公民的通信进行检查。

A.人民法院

B.各级人民政府

C.公安机关

D.检察机关

18.宪法规定,公民的政治自由包括( ABD )

A.言论出版自由

B.结社自由

C.宗教信仰自由

D.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19.享有选举权的基本条件是( ABC )

A.具有中国国籍

B.享有政治权利

C.年满18周岁

D.无精神病

20.在( ABD )的时候,我国公民拥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权。

A.年老

B.疾病

C.伤残

D.丧失劳动能力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住宅不受侵犯,( CD )

A.禁止搜查公民的住宅

B.禁止侵入公民的住宅

C.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住宅

D.禁止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是指( ABCD )

A.有信仰这种宗教或那种宗教的自由

B.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或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

C.在同一种宗教内有信仰这个教派或那个教派的自由

D.有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23.下列内容属于我国宪法修改程序组成部分的是( ABD )

A.五分之一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提议

B.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议

C.全体到会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D.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4.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 ABD )

A.公民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平等

B.执法机关在适用法律上的平等

C.公民在立法上一律平等

D.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25.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AD )

A.行政关系

B.行政法律关系

C.行政诉讼法律关系

D.监督行政关系

26.行政行为的内容包括(.ABCD )

A.授予权益或科以义务

B.剥夺权益或免除义务

C.变更法律地位和确认法律地位

D.确认法律事实

27.《行政处罚法》中体现处罚公开原则的制度是(ABCD)

A.表明身份制度

B.告知制度

C.听证制度

D.听取意见制度

28.行政复议的主要特点是(ABCD)

A.行政性

B.职权性

C.监督性

D.程序性和救济性

29.在司法审查中,行政法律规范冲突的选择适用原则是(ABCD)

A.高层级法律规范优于低层级法律规范

B.新的法律规范优于旧的法律规范

C.特别法的规范优于普通法的规范

D.送请或报送有权机关解释.裁决3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ACD)

A学习法律只是为了应用它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B凡是违法,必然受到法律制裁 C 只要杀人,都必须抵命 D 我国的法律体系是相当完善的

中央电大《实用法律基础》高频考点

A按份共有:是指数人对同一财产按各自确定的份额共同享有所有权的共同形态。

B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

1.不安抗辩权:是指先履行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因对方当事人欠缺履行债务的能力或者欠缺信用,拒绝履行合同的权利。

2.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法律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次序的行为。

承诺:承诺是对要约的接受,是指受要约人接受要约中的全部条款,向要约人作出的同意按要约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创造性: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由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3.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市国家设计有关产业发展,明确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区域布局的规划和安排的各种政策、目标和措施的总和。

4.裁定管辖:是指根据人民法院的裁定确定诉讼的管辖法院。

5.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利害关系人起诉前或者当事人起诉后,为保障将来的生效判决能够得到执行或者避免财产遭受损失,对当事人的财产或者争议的标的物,采取限制当事人处分的强制措施。

6.领事关系:是一国根据与他国达成的协议,相互在对方一定地区设立领事馆和执行领事职务形成的国家关系。

领土:是指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领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无领土即无国家。尊重国家领土的完整就是尊重国家主权。国家领土通常包括领陆、领水(内水和领海)、领空和底土(地下领土)。

抵押权: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抵押给债权人的,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时,债权人有权就该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

7.担保物权:是为了确保债权的实现,在债务人或第三人特定的财产上设定的以优先受偿权为内容的一种他物权。

8.定金:是指订立合同时,为了保证合同个的履行,约定由当事人一方先行给付另一方的货币。

9.地域管辖:是指按照各级人发法院的辖区和民事案件的隶属关系来划分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F 法: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10.法的历史类型:法的历史类型是指按照法律制度赖以建立的生产关系类型及其反映额阶级以及的性质,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进行的基本分类。

11.法系:“法系”是根据法律的结构、形式和法律实践的历史传统等外部特征,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进行的分类。

12.法律制定:法律制定,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法律制定泛指有关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修改、补充、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狭义的法律制定,又称立法,专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称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修改、补充、废止法律的活动。

13.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

14.法律部门:法律部门是按照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领域和调整方法作为主要标准,对现行法律规范进行的分类。

15.法的实施: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贯彻和实现的活动,是法作用于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

16.法的适用:是指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授权单位按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国家权力,将法律规范运用于具体的人或组织,用来解决具体案件的专门活动。

17.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18.法律制裁: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对违法者依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采取的惩罚措施。

19.法治:是指与民主相联系的治国的原则和方略,或者说是一切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公民,社会组织和团体必须普遍守法的原则,即依法办事的原则。

20.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21.法定继承:法定继承是按照法律对继承范围和继承顺序的规定,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

22.法定许可:法定许可制度是指使用人依照法律规定,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但须向其支付报酬而使用著作权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23.发明: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24.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25.法律渊源:是指法的创制方式和法的外部表现形式,也称为法的“形式渊源”或’效力渊源“。

26.犯罪:犯罪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危害统治阶级利益和社会秩序而应处以刑罚的行为或者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违反刑法的、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27.法律规避: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通过改变冲突规范的连结点,规避本应适用的一外国法,称为法律规避。

G公务员:是基于一定的行政公务身份而代表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责,实施行政管理的工作人员。

28.共有:共有是数人对同一动产或者不动产共同享有一个所有权。

29.共同共有:是指两个以上的权利主体,对同一财产不分份额地共同享有同一所有权。

30.过错责任:是指因过错行为导致他人损害应承担的责任。

31.公平责任:是指当事人均无过错,但依法仍要对损害分担责任。

32.个人独资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又称业主制企业,是指一个自然人投资经营的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的法律人格与其投资者的人格混为一体,后者须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33.公司:公司是指两个以上的投资者依照公司法设立并经营性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

34.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将公司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35.管制:管制是指对犯罪人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机关执行和群从监督改造相结合的刑罚方法。

36.管辖:是指各级法院和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它是在法院内部具体落实民事审判权的一项制度。

37.国际公法:是指调整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8.国家: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构成国家的四要素包括:固定的居民,确定的领土,一定的政权组织,主权。

39.公共秩序保留:如果一国法院根据其冲突范休应适用某一外国法,而适用该外国法将违反法院地国的公共秩序,则国内法院可以此为理由限制或排除该外国法的适用,此即冲突范适用中的秩序保留。

H合同:《合同法》中所指的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协议

40.合理使用制度:是指使用人为了个人学习、教育、科学研究、宗教,或者慈善事业及公共利益等,依法可以在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侵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的情况下,使用他人已发表作品的制度。

41.合伙企业:合伙企业是指两人以上按照协议共同占有、使用财产或成立共同经营关系,共负盈亏和风险,对外负无限责任的联合。

42.环境: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物质世界的总称。

43.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活动使环境与资源条件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至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制约人类的发展,甚至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但它并不包括某些人类所不能预见或防范的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泥石流等所造成的环境资源问题。

4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45.环境行政许可制度:是指从事有害或者可能有于环境的活动的,必须事先向有关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并发给许可证后方可进行该活动的行政管理制度。

46.环境标准制度:是指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以及维持生态平衡,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

J监护:是指由特定的自然人和法人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

47.结婚:结婚,是男女双方确定夫妻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是男女双方关于建立婚姻关系的约定得到法律认可的结果。

48.继承:继承是指自然人死亡后他人取得其遗产的法律制度。

49.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在管理、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宏观调控关系、市场规制关系和体现国家意志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0.紧急避险: 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的合法利益的行为。

51.举证责任:又称证明责任,是指诉讼当事人通过提出证据证明自已主张的有利于自已的事实,避免因待证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而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

52.级别管辖:是指按照案件的性质、繁简程度和影响范围,来划分上下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L离婚:是结婚的对称,是指按照法定程序将已存在的婚姻关系加以解除的法律行为。

53.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中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并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向结合的社会关系。

54.留置权: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留置已经合法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并有权就该动产优先受偿的权利。

55.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其广义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或其团体之间关于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争议,其狭义仅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关于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争议。

56.劳动争议仲裁:是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对劳动争议在事实上作出判断,在权利义务上作出裁决的一种法律制度。

57.拘役:拘役是指短期剥夺犯罪人的人身自由,就近关押并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58.领事关系:是一国根据与他国达成的协议,相互在对方一定地区设立领事馆和执行领事职务形成的国家关系。

59.领土:是指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领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无领土即无国家。尊重国家领土的完整就是尊重国家主权。国家领土通常包括领陆、领水(内水和领海)、领空和底土(地下领土)。M民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0.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61.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的法律行为能力,即自然人能够基于自己的意思,独立为法律行为的资格。

62.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如缔结婚姻的行为,收养行为,遗嘱行为,成立买卖合同、赠与合同的行为等。

63.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P平等权:平等权是中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意指公民同等地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又称征收排污费制度,是指国家对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征收一定费用的制度。

64.侵权行为:是指不法侵害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

65.人身权:人身权时民事主体所享有的,与其人身不可分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

66.人格权:人格权时民事主体以人格利益为内容,并与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

S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享有占有、使用、受益和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67.善意取得:善意取得是关于交易的规则,指买受人不知道出卖人为无权转让而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

68.身份权:身份权时民事主体基于某种特定的身份而享有的权利。

69.商标:商标是注明在商品、商品包装、服务项目及其宣传品上面的,用于区别不容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一种可视性专用标志。

70.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其结合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71.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指依照《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72.税收: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依照税法规定,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来源,是国家用以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73.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即对劳动风险的社会保障。为了确保劳动者生存和劳动力再生产,国家和社会对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而不能劳动或暂时中止劳动的劳动者,给予物质帮助,使其至少能维持基本生活需要。74.社会救助:社会救助,在我国又称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由于个镇南关原因而陷入生存困境的公民给予物质接济和生活扶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75.“三同时”制度:“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76.诉讼:诉讼是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按照法定程序解决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

77.诉讼参加人:是提参加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其中,当事人包括原告和被告、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诉讼第三人。

78.审判监督程序:是指对于已经作出确定裁判的民事案件,在有法律规定的情形时,再次进行审理和裁判所适用的程序制度。

79.死刑复核:死刑复核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复查核准所应遵循的一种特别审判程序。

80.识别:要指明法律关系或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需要依据一定的法律制度,对有关吉实和问题进行定性和分类,并将其归入一定的法律范畴,从而确定应援用的冲突范,并对有关冲突规范进行解释,这一过程称为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