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市场化及其对大学学科文化的影响

高等教育市场化及其对大学学科文化的影响

高等教育市场化及其对大学学科文化的影响
高等教育市场化及其对大学学科文化的影响

高等教育市场化及其对大学学科文化的影响

 蒋洪池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武汉430074)

【摘 要】 高等教育市场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重要变革,对大学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着重探究高等教育市场化对大学学科文化的影响,认为高等教育市场化使作为学科文化本原的知识的生产方式发生转变,知识的商业化倾向日益明显;高等教育市场化使作为学科文化主体的学者的学术身份发生变化,学者的功利心态日益加重;高等教育市场化进一步加剧了作为学科文化载体的学科发展的不平衡和学科地位的日益分层。

【关键词】 高等教育市场化;大学学科文化;知识;学者;学科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418(2010)04-0072-03

【作者简介】 蒋洪池(1969—),男,湖南怀化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

高等教育市场化是20世纪后期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重要变革趋向。“市场化”是指运用“私有领域”或“市场”的概念、原则和方法去运营公共事业和公共部门,从而使公共服务更能适用市场的需要[1]。高等教育市场化主要是指运用市场价值(策略)来运营和管理高等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经历了程度不一的市场化,政府放松管制,将市场逻辑引入高等教育,让竞争与价格机制引导高等教育机构应对市场的需求。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由“小市场与大国家”转向“大市场与小国家”,国家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也由“政府控制模式”走向“政府监督模式”。虽然大学从政府手中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但市场机制却成了大学难以摆脱的束缚,对大学的经费、管理及评价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费来源多元化、使用者付费、创业精神、管理主义、质量与绩效等概念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中使用的高频词和最高指导原则。斯劳特和莱斯利(S.Slaughter and L.L.Leslie)则用“学术资本主义”(acade m ic cap italis m)来形容市场力量对高等教育的渗透[2]。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步伐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早在1983年,伯顿?R?克拉克把高等教育的三个主要控制力量国家权力、学术权威和市场描绘成一个三角形,并把不同国家在三角形中所处的位置进行了大致的定位。他认为多数国家(除美国外)的高教系统的大部分公开活动靠近三角形中国家权力或学术权威一边,市场或者不被看作一种协调的形式,或者被看作产生不可靠的和不良的结果[3]。但近年来,随着知识的市场化趋势日显,英美等国的高等教育都朝向市场方向移动,或者更为精确地说,正处于这个三角形中的准市场的位置。美国的政策和法规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改变,即把公共利益的定义从为保护公共组织不进入市场而得到最好的服务转变为最好的服务是通过公共组织参与商业活动而实现的[4]。英国大学在从“学术权威”或“学院特征”走向具有一定政府干预的市场体系的路比美国要长。英国学生自1998年缴纳学费上学以来已经从“等待中的消费者”身份(consu mers in waiting)走向正式的消费者身份。英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欧洲共同体之中,这意味着英国学生可以自由地横跨欧洲高等教育网络,出现了一种明显走向“学术资本主义”的运动,即在院校层面和学术人员层面市场性行为变得普遍。有些院校(但并非所有的院校)正变得更为企业化和越来越少地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追逐美元(或欧元)”成为这类院校日益重要的学术职责,这种情况至少在一些学科和专业层次上如此。

米勒(Henry D.R.M iller)借助伯顿?R?克拉克的三角形理论,认为自1982年以来,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向市场和国家控制方向靠近[5]。

27 江苏高教 2010年第4期

除了美国仍然稳居市场的一端外,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三个国家都在国家控制和市场之间摇摆,并逐渐远离学术权威控制的一端。三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非常明显,这时大学中最流行的文化就是日益增加的市场的定向和推力。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工业在大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学者对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研究日益深入。迈克尔?吉本斯(M i2 chael Gibbons)等在较宽泛的程度上描述了高等教育市场化这种动态的变化,认为私人工业在大学的技术发展和开发方面赢得了优势[6]。美国学者艾兹科维茨(H.Etzko w itz)在其编著的《知识资本化:工业和学术界的新交叉》一书中明确提出“知识资本化”(Cap italizing Kno w ledge)概念并把学术界和工业之间的日益密切的联系看作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7]。

二、高等教育市场化对大学学科文化的影响

大学学科是高等教育学术系统中的基本组织,是承载大学三大基本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平台,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大学学科文化是学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以知识为本原、以学科为载体的各种语言符号、理论方法、价值标准、伦理规范以及思维与行为方式的总和[8]。高等教育市场化为高等教育系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会受到市场化的影响。高等教育市场化影响着大学的诸多方面,其中学科文化也不例外。而大学学科文化主要包括知识(本原)、学者(主体)和学科(载体)三大构成要素,因此,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市场化对大学学科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1.高等教育市场化使作为学科文化本原的知识的生产方式发生转变,知识的商业化倾向日益明显。

知识生产方式指的是知识的增进或创造过程的方式和方法。迈克尔?吉本斯把知识生产方式概括为两种模式,即传统的生产第一类知识的模式I和生产第二类知识的模式II。

模式I的第一类知识主要受传统的学科结构限制,以知识本身为目的,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知识生产一般是在由学者社团自身控制的环境中进行;以单一学科为基础;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仅关注同行评价,常常主要以科学生产上的优异作为质量控制的基本标准;以及强调个人的创造力等五个方面。

模式II的第二类知识不同于第一类知识,它是一种跨学科的、以问题为取向和知识应用为目的的知识。这种知识也具有相应的五大特征:知识在应用中产生;知识生产以跨学科为标准;知识生产具有异质性和组织多样性;知识生产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知识生产的质量控制体系更为宽泛[9]。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知识生产方式已经从传统的生产第一类知识的模式I转向生产第二类知识的模式II。而第二类知识的自然发源地在大学之外,知识生产是在“大学—工业—政府”所构成的三重螺旋结构中进行的[10],其结果导致大学对技术科学知识的生产和研究日益重视并得到了快速发展,知识成了能够用模块状传递和购买的“商品”,学术成果成了货币单位[11]。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的商业化倾向日益明显。

2.高等教育市场化使作为学科文化主体的学者的学术身份发生变化,学者的功利心态日益加重。

学者的学术身份是学者在某一群体或者社会体系所形成的稳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它是学者学术生活的生存样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的学术身份已经在原来的研究身份和教学身份基础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身份———学术经理人(acade m ic manag2 er)[12]。学者在不改变其研究专业的基础上走向管理角色。正如詹姆斯?杜德斯达特(Ja mes J.Dud2 erstadt)所说:“教授们开始更多地忙于各种校内外事务。有的人卷入了运用自己的智力能力打造其学术领域的深层次的竞赛之中;有的人担任了指导教师或政府及工业界的顾问;有的人成为了在教职治理中代表其同事利益的校园政治家;还有的则从事行政工作,如担任系主任、院长甚至校长。但尽管大学教授在各种领域和职业中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然而在政策和直觉上存在的一种趋向就是把所有的教授都看作好像是历史学或经济学的助理教授”[13]

在学者学术身份的变化过程中伴随着学者学术专业地位的变化,自19世纪起,学者就开始致力于实现其专业化,并且赢得了不少特权和社会地位,但到20世纪70年代末起,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学者的收入、地位、工作自主程度等诸多方面出现了恶化。正如莱格特(T.Leggatt)所说,学者学术专业的精英地位已经不能维持。随着各种文献的传播,它已失去了高深知识基础这个阵地。随着社会上白领雇员的增加,学者也失去了收入方面的相对优势,成为“经济上的无产阶级专业”[14]。后福特主义雇佣模式已经导致永久性工作职位变得更少,兼职教职增多。高等教育市场上雇佣条件更为多变、雇佣合同及其作用更为分化以及责任领域的界定更为严密等导致学者日益分化。学者被看作是学术成果可交换的传递者而不是唯一做出贡献的学科专家,学者的功利心态越来越重,从此,学者面临着学科忠诚和市场忠诚两种不同价值观念的煎熬。

37

 学科建设 

3.高等教育市场化进一步加剧了作为学科文化载体的学科发展的不平衡和学科地位的日益分层。

学科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组织,它的发展由于其内在属性的不同有一定差异性,学科间为了争夺相关利益或资源存在竞争。高等教育市场化加剧了学科间的这种竞争,因此,从一个特殊的社会学角度来看,学科为了争夺权力和地位而处于持续的达尔文式的竞争之中,其中学科中最具适应能力的学科将会繁荣,而弱小学科将被挤出边缘而逐渐衰竭。

学科间的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经济推动的,个别学科的权力日益依赖于其对经济的贡献。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学科日益繁荣,如计算机、电信、电子学、高级材料、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技术科学发展很快,成为各大学主要的新增学科和专业。而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等人文和纯社会科学却日益遭受冷落。

为了增加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达到地位等级的提升,各种学科会采取一些策略和措施树立良好的学科形象,很多学科甚至会对其发展历史、目标定位予以修改或进行全新诠释,从而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有的学科则通过更改名称的文字游戏来提高其地位,如大量的植物学已经更名为植物科学;功能生态学已经获得了一个更有力的名称———生物力学;数学中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以前称自己为分析学家的学者后来接受了经典分析学家的名称,接着又变为功能分析学家,现在成了硬分析学家(hard ana2 lysts);作为应用研究的护理学也使用了新的名字———护理保健、保健研究等。学科名称术语的改变标志着有关知识形式关注焦点的潜在变化,在既定学科中术语的变化涉及到认识论本质及其范式的相应改变[15]。

伯顿?克拉克也认为,在学术世界里,一般而言,硬学科地位高于软学科,纯学科地位高于应用学科,这就意味着人们对生物化学和物理学的研究比教育和社会工作的研究具有更大的敬畏感。他进而把拥有等级差别的学科划分为上倾性学科(upward -tilting disci p line,如生物学)和下倾性学科(do wn2 ward-tilting disci p line,如英语)两大类,其中上倾性学科大多集中在研究型大学,以强调研究和知识发展为目标;下倾性学科大多集中在四年制学院和社区学院,以教学和知识的传播为主要任务[16]。在研究型大学中从事上倾性学科的学者在学术地位上往往高于在教学型和社区学院中从事下倾性学科的学者。学科的这种等级地位会进而影响到以学科为基础的各系科乃至院校组织的相对地位。

【参考文献】

[1]P.Aucoin.Adm inistrative Refor m in Public Management:para2

dig m s,Princi p les,paradoxes and pendulum s[J].Governance, 1990,(3):115—137.

[2]S.Slaughter and L.L.Leslie.Acade m ic Cap italis m:Politics,Poli2

cies and the Entrep reneurial University[M].Balti m ore,M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8.

[3][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

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61.

[4]S.Slaughter and G.Rhoades.Changes in I ntellectual Pr operty Stat2

utes and Policies of a Public University:Revising the Ter m s of Aca2 de m ic Labor[J].H igher Educati on,1993,26(3):287.

[5]Henry D.R.M iller.The Manage ment of Change in U iversities[M].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 o H igher Educati on&Open University Press,1995:71.74.

[6][10]M ichael Gibbons.Devel opment of Science and Basic Research:

the I m p licati ons of Mode2Science,in H.Etzkowitz and L.Leydes2 dorff(eds).Universities and the Gl obal Knowledge Economy:A Tri2 p le Helix of University—I ndustry—Government Relati ons[M].Lon2 don:Printer,1997:90.90—104.

[7]H.Etzkowitz,et al.,eds.Cap italizing Knowledge:New I ntersecti ons

of I ndustry and Acade m ia[M].NY:State University of Ne w York Press,1998.

[8]蒋洪池.大学学科文化的内涵探析[J].江苏高教,2007,(3):27.

[9]M.Gibbons,C.L i m oges,H.Nowotny,S.Schwart m an,P.Scott and

M.Tr ow.The Ne w Pr oducti on of Knowledge:the dyna m 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 ocieties,in MerlenJacob and Tomas Hellstr om(ed.).The Future of Knowledge Pr oducti on in the Acade2 my[M].The Society f or Research int o 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0:14—21.

[11]P.Tr owler.Academ ics Res ponding t o Change:Ne w H igher Educa2

ti on Frame works and Academ ic Cultures[M].Buckingham: SRHE/Open University Press,1998:68.

[12]Mary Henkel.Academ ic I dentities and Policy Change in H igher Ed2

ucati on[M].London:Jessica Kingsley.2000:235.

[13]Ja mes J.Duderstadt.A University for the21st Century[M].Ann

A rbor:The University of M ichigan Press,2000:148.

[14]T.Leggatt.Teaching A s a Pr ofessi on,in J.A.Jacks on(edt.).Pr o2

fessi on and Pr ofessi onalizati on[M].Ca 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1970:160.

[15]Tony Becher&Paul R.Tr owler.Acade m ic Tribes and territ ories:

I ntellectual Enquiry and the Culture of D isci p lines[M].The Socie2

ty f or Research int o HE&Open University Press,2001:172—174.

[16]Burt on R.Clark.The Acade m ic L ife:S mall World,D ifferent

Worlds[M].The Carnegie Foundati on for the Advance ment of Teaching.Princet on,Ne w Jersey,1987:44.169.

基金项目: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研究项目“中美大学内部治理中教师权力比较研究”(项目编号:09YJC880099)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大学自主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CUG090119)的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邱梅生)

47 江苏高教 2010年第4期

试论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情况

试论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情况 本文调研了西安部分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的情况,分析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调研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建议:首先,要解决学生根深蒂固的体育意识淡薄问题;其次,采取多种办法解决体育场馆利用 率低的问题;第三,健全体育考核评价制度。 标签:高校体育文化;现状;建设 一、前言 体育文化作为体育范畴内的重要内容,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外延,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并被作为树品牌、创特色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大学生对体育文化发展的认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策略。高校体育文化的良好发展,有益于培养大学生体育行为意识,促进素质教育;有益于渲染校园文化氛围,增进文化交流;有益于提高学生思想品德, 推动学校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文化一直是许多教育家和体育界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素质教育的延伸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展,在体育教学以及课外体育活动都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很多高校既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技 能水平,也注重对体育道德的培养,使学生的全面素质有很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体育文化发展虽然有一些改善,也逐渐得到很多高校的重视,但是存在的问题相对还是很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体育文化建设进行研究与分析,希望能结合实际,找出更好的对策来改善体育文化在高校中的发 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西安市部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为调查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有关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文献资料以及相关政策信息,掌握国内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现状和发展动态,探讨我国 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经验和存在问题,为本研究设计与分析提供思路。 (2)走访调查法。重点访谈西安市部分高校,针对所掌握存在的问题对部

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文化作为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身体运动及其相关文化体系,其目的与教育的目的有不谋而合的相似点。因此,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早已出现在我国的各级学校中。大学校园进行的体育活动与竞赛,是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和传播了体育文化。同时,体育文化又与高校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从而产生了高校体育文化。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条件依托下,由全体师生员工在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精神和财富的总和,自身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首先它与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其次它又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等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从广义上讲,高校体育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在高校现存环境中,在高校体育教育、学习和活动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的所有内容。从狭义上讲,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

价值观念、体育道德、行为和体育能力,是高校这一特殊社区的体育群体意识。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内涵广泛、系统开放的文化形式。该系统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精神层面,居主导地位,其中体育健康价值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决定了它的目标;第二层是制度、方法层面,既是高校体育的组织形式,也是高校体育意识的体现,包括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体育科研、体育竞赛、体育协会、体育交流等全方位制度、方法的确立;第三层是物质层面,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客观物质保障,包括校园内的体育建筑、环境、场地、器材、用品和师资队伍等。三个层面在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获得协调发展。 二、如何搞好学院体育文化建设 学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环境,而校园文化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处于该环境中的每个人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并将他们逐渐同化为群体中的一分子。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的重点是要把追求知识、崇尚科学为宗旨,把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型人才作为建设方向。而校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对学校体育教育以及积极引导大学生向科学、健康、文明、快乐、向上的目标上发展具有积极的和直接的作用。 (一)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体育课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最基本形式。学校利用体育课组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浅析从高校体育文化角度看校园文化建设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南省内部分地方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调查与研究,阐述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基本特征与功能、作用等方面的问题,并结合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它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以此通过高校体育文化来反映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并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从而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校园文化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文化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不同的文化在交流和交融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是全民素质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陶冶情操、砒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调查与研究,来探讨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界定 1.1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高校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高校为主要空间,以高校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物质层面。主要是指校园的体育物质设施,包括各类运动场馆、图书资料、传播媒体、科研设备及体适能测试仪器等。是学校体育文化的“硬件”,直观地反映学校体育状况。

2)制度层面。主要是指校园各项体育规章制度,包括培养健康体育运动方式的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体育社团,以及相关的宣传标语、运动口号、运动标志等等。 3)精神层面。主要是指师生员工对体育的价值观、集体舆论、体育传统、意识信念等,这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精华。[1] 1.2高校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1)多样性 高校体育文化大多数以“余暇体育”的形式进行。余暇体育不仅有学生自主锻炼的内容,还有学生学习健身知识与方法的内容。高校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使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变得越明显、越成熟。 2)全面性 高校体育文化所创造的氛围能激发学生愉快地、自主地从事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道德性等方面的能力,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去从事创造、享受体育运动,以求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和他人共同参加体育运动的集体感、运动后的轻松愉快感,学生自我选择目标的成就感,同时提高其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美的人格和心灵,使之接受美的陶冶。 3)开放性 高校体育文化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它必然体现时代和社会的特征。它具有青年文化自身的特点,同时又时刻反映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反映社会体育科技、体育知识、体育艺术、体育经济等方面的最新变化。由此,通过院系之间、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频繁而广泛的体育交流,开阔了学生的眼

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成才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培养大学生具有顽强意志品质和不屈不挠拼搏精神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意志品质是指构成人意志的诸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独立性(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坚韧性)。拼搏精神是指在一定的理想、信念驱使下,人的拼命争取、全力搏斗的意志品质。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拼搏精神是一个人在与困难面前斗争的过程中磨练出来的。只有在困难面前,才能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达到锻炼意志的效果。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在行动中,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这是最能体现人的意志的一种品质。坚持性强的人能根据目的要求,在长时间内毫不松懈地保持身心的紧张状态,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不变,直至达到目的。在遇到困难时,它能激励自己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始终如一地完成意志行动。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和拼搏精神。体育运动使人正确认识自我。人在运动中对自己身体素质的满意可以增强自信,提高自尊;竞争又使自己的社会价值被认可。 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还有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大学生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五)消除疲劳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而体育运动能很好的消除这种疲劳,让人重拾信心。 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培养大学生具有“公平”的竞争意识和精神的重要性的认识。 参加体育活动也能很好的培养大学生公正、平等的思维意识。每项体育运动的顺利进行都是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的,没有任何人有特权,特别是在体育比赛中裁判的诞生就是为了维持体育运动的公平性制定的每项体育运动的规定都是为了体育运动的公平公正原则,经过长期的努力大家已经养成了自觉遵守体育运动规定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体育运动。大学生长期进行体育运动和竞赛能很好的培养公平竞争的思维意识,端正自己的心态,在竞争惨烈的社会里能以公平公正的心态来对待事和物,遇事不张扬,碰到挫折不气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到目的,而不是通过不正当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只有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社会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以使大学生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 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性的认识。 团队精神是指团队的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而体育运动很好的锻炼了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在一些体育运动中,规则要求同学自觉的进步,力争与团队中最优秀的同学看齐。项目的设置对人的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奥林匹克文化》跨专业选修课期末论文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2008年12月23日

目录 前言 (2)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2)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3) (一)方向性 (3) (二)校园性 (3) (三)实践性 (3) (四)高屡次性 (3) (五)开放性 (3) 三、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 (3) (一)教育价值 (3) (二)传播价值 (4) (三)娱乐价值 (4) (四)社会价值 (4) (五)调试价值 (4) 四、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4) (一)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4) (二)体育文化节,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要形式之 (5) (三)体育文化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6) (四)校园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 (6) 五、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途径 (6) (一)物质环境建设 (7) (二)教育环境建设 (7) (三)精神环境建设 (7)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8)

题目: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对于抢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打开大学校园的“壁垒”,拓展高校体育教育功能,推进校园精神文嘲建设,抵制伪科学的渗透,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功能;建设; 前言:大学作为文化教育单位,它的一切课外物质的、精神的文化活动都可以包括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两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校园体育文化对于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因此,倡导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校园文化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一种精神文化。从其构成上看,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文为中心的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一专多能的跨世纪、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从社会学角度审视,体育文化的存在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需求。体育已从单纯的肌肉活动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下解脱出来,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人类文化体系的交汇处,生存着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它是整个体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是整个教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世界范围内高水平竞技体育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体育文化存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和人们需求的多样选择性,即体育文化并不具有统一的模式,它是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以及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的不同需要而存在的”。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浅析从高校体育文化角度看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南省内部分地方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调查与研究,阐述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基本特征与功能、作用等方面的问题,并结合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它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以此通过高校体育文化来反映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并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从而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校园文化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文化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不同的文化在交流和交融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是全民素质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陶冶情操、砒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调查与研究,来探讨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界定 1.1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高校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高校为主要空间,以高校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物质层面。主要是指校园的体育物质设施,包括各类运动场馆、图书资料、传播媒体、科研设备及体适能测试仪器等。是学校体育文化的“硬件”,直观地反映学校体育状况。2)制度层面。主要是指校园各项体育规章制度,包括培养健康体育运动方式的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体育社团,以及相关的宣传标语、运动口号、运动标志等等。3)精神层面。主要是指师生员工对体育的价值观、集体舆论、体育传统、意识信念等,这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精华。[1] 1.2高校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1)多样性 高校体育文化大多数以“余暇体育”的形式进行。余暇体育不仅有学生自主锻炼的内容,还有学生学习健身知识与方法的内容。高校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使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变得越明显、越成熟。 2)全面性 高校体育文化所创造的氛围能激发学生愉快地、自主地从事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道德性等方面的能力,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去从事创造、享受体育运动,以求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和他人共同参加体育运动的集体感、运动后的轻松愉快感,学生自我选择目标的成就感,同时提高其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美的人格和心灵,使之接受美的陶冶。 3)开放性 高校体育文化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它必然体现时代和社会的特征。它具有青年文化自身的特点,同时又时刻反映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反映社会体育科技、体育知识、体育艺术、体育经济等方面的最新变化。由此,通过院系之间、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频繁而广泛的体育交流,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进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4)创新性 体育充满着创造性的因素,体育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独立思考与活动的空间。高校体育文化为学生体育特长的发挥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他们有机会发展体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

招生方面,也就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队伍、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总的一点就是独立颁发文凭,不许再用母校的文凭。 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干了一二十年,最后才熬成一个本科院校,但是,独立学院从它一成立就是本科院校,具有了竞

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前言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师生接触最为熟悉,最有活力和最具参与性的一种文化之一。它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又是体育文化的缩影;它对一所高校的校风、学风都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综合地反映了一个高校体育建设成绩和发展水平。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是高校师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为实现高校培养和造就合格人才的目标而实施、传播的与身心健康直接相关的以身体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精神文化现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反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较高的品味和层次,是高校特有的富有校园文化气息和健康生活气息的大众文化,它是以师生的体育价值观为核心,以实施健康第一的高校体育目标为主要目的,是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的体育行为方式、思维形式和活动方式,主要有校园体育课程、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艺术活动、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体育欣赏活动等具体表现方式和活动形式。 一般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层、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层、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面处于主导地位,反映出高校体育文化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意识等主要内容,体育健康价值观是其核心,持续渗透时间长,对学生影响久远,是一所高校向心力与凝聚力的象征;制度文化层面是联系两者的纽带,为物质层面更好的利用开发,精神层面的更好挖掘提供制度保障;物质文化层面是基础,是客观物质保障,它体现出高校体育文化的底蕴,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滋润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缺一不可。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一)健身性。高校体育是通过人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健身性是高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某某学院第一届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周竞赛规程 一、目的任务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文件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广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与全民健身活动,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展示大学生青春风采,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特举办本届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周。 二、活动主题 展示青春风采,发展个性特长,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 三、比赛时间 2013 年4 月22 日——2013 年4 月26 日,每

周一至周五下午4:30 进行。 四、参加单位中文系、数学系、物电系、化生系、外语系、地旅系、计科系、经管系、艺术系、政管系、职成教院、初教学院。 五、参加办法1.各队以系(院)为单位参加比赛,参赛队员必须 为本系学生。 2.各队设领队一人、教练二人,负责本队的组织、训练和比赛工作。 六、活动内容本次活动围绕趣味项目、竞技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项目四大类开展,分别为“万众一心” 拔河比赛,“二十人二十一足”争霸赛,“袋鼠跳跃” 接力比赛,“动感篮球,快乐我秀”挑战赛,“漫毽飞舞” 踢毽子比赛,“跳动活力”跳绳比赛,“银球飞舞”乒乓球团体赛,“同心协力”板鞋竞速比赛及体育征文,体育摄影和体育文化活动周闭幕式及颁奖仪式等文化和体育活动。具体内容如下:(一)“万众一心”拔河比赛参赛时间:2013年4 月24日下午2:30预赛2013年4 月25日下午4:30决赛参赛地点:参赛办法:1.各队以系 (院)为单位参加比赛,每队限报20 人,其中男生10 人,女生10人。

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作用

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作用 摘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特有的富有校园文化气息和健康生活气息的大众文化,它具有健身性、竞争性、互动性、教育性、娱乐性等众多特征,也发挥着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优良品格、排解疏导心理压力、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提升学校素质教育的水平等作用,必须大力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特征;作用 前言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师生接触最为熟悉,最有活力和最具参与性的一种文化之一。它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又是体育文化的缩影;它对一所高校的校风、学风都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综合地反映了一个高校体育建设成绩和发展水平。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是高校师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为实现高校培养和造就合格人才的目标而实施、传播的与身心健康直接相关的以身体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精神文化现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反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较高的品味和层次,是高校特有的富有校园文化气息和健康生活气息的大众文化,它是以师生的体育价值观为核心,以实施健康第一的高校体育目标为主要目的,是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的体育行为方式、思维形式和活动方式,主要有校园体育课程、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艺术活动、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体育欣赏活动等具体表现方式和活动形式。 一般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层、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层、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面处于主导地位,反映出高校体育文化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意识等主要内容,体育健康价值观是其核心,持续渗透时间长,对学生影响久远,是一所高校向心力与凝聚力的象征;制度文化层面是联系两者的纽带,为物质层面更好的利用开发,精神层面的更好挖掘提供制度保障;物质文化层面是基础,是客观物质保障,它体现出高校体育文化的底蕴,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滋润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缺一不可。

关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论文.doc

校园,更需要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支撑,利用鲜明的文化特色实施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与道德素质,促进学校健康、文明、 和谐的发展。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 文化的价值是校园文化的终极目标,也是校园文化的意义所在,而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同样是学校文化教育的价值目标所在,在学生的成才、成长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易经》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易经》里的人是目的,“文”是内容、是实质,而“化”则是方法、手段、途径,是“文”的特点,是大化风流、天成化育的境界,有造境,有化境,化境是“文”的本色要求和最高境界。同样,体育文化就是通过体育的形式,传递一种文化内涵,一种精神信条,不断的把体育的优秀特质通过“化”的形式传承。另外,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身就承载这教育的使命,而它的使命就是体现更加有意义的文化价值。体育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凝结校园优秀传统与文化,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传递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及其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给予青年人奋发向上、超越自我,勇于克服艰难险阻,争取胜利的意志和品质的人生启发;塑造健康、高尚的人格,促进入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同时,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与教育内涵,促进学校各项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制约因素 1.主观因素。 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主体就是人的活动,其目的就是人的发

展。同样,人的发展也影响体育文化的积极开展。在当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的教育地位依然没有得到重视,而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也没有得到关注,特别是学校领导的体育观念,体育教师的社会责任,学生的学习态度,这些都直接决定体育文化的活动。2007年秋,陕西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学校的体育教学也得到大的发展与提升,新课程也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体育的重要地位,及其对于学生发展的基础作用。而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中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体育的精神,大力宣传体育健身、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从而提高人的体育认识,转变体育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实施有效、快捷的体育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2.客观因素。 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的文化宣传、文化栏、传递文化的客体等,同时,也受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而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譬如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浓郁,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到处是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项目,学校也有充足的体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结构和内容分析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结构和内容分析 0前言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环境下的一种独特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倡导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环境、活动,以及相应的法规和制度等文化因素开展研究,加强其对学生体育影响,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对于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综合发展人才的校园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1.1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体育方面的特征,并通过这种文化影响人们的体育行为、价值观等。曼德拉指出“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道出了体育最深厚的力量;萨马兰奇则认为“在世界的五种通用语言——金钱、政治、艺术、性爱和体育中,体育尤其引人入胜”吸引无数人们对体育展开追求。著名学者卢元镇将体育文化界定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1]。” 所谓体育文化,是人类自身需求的一种反映,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体现出来的特有的文化现象。也就是说,当人们在开展体育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中,为追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保健性等体育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运动器械、动作技能、意志转移、精神变化等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也包含体育本身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1.2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建立在一所高校的师资、环境等软硬件条件上的由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它是校园体育物质、精神等多方面的总和。校园文化犹如校园精神文化的躯干支持着以学术文化为首的校园精神文化。它拥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它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体育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使人拥有良好的体魄和优良的道德,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校园体育文化是发生在学校范围内的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最终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2]。 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 分析文化的结构,依据文化形态学,由表及里的角度的分析。首先是“物资文化层”是指人们通过加工创造对自然的改造;其次是“制度文化层”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各种规范;再次是“行为文化层”是指人们约定成俗的习惯;最后是“精神文化层”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以及意识活动中各种价值观念等因素,其中“精神文化层”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3] 2.1物质文化层 物质文化层主要体现在一些可感知、具有实体物资的文化事物,它包括了所以人类物质的总和。通过物质这一基础支撑起整个文化体系。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的身体形态活动以及支撑这一活动的各项物质条件,比如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器械等都是体育的物质文化层。它是体育文化在社会中最直接的反映。而在高校中,学校的各类体育建筑、雕塑等体育物质文化主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传递了一定的体育理念、体育规范和体育价值标准,以此影响师生的体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周

某某学院第一届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周 竞赛规程 一、目的任务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文件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广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与全民健身活动,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展示大学生青春风采,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特举办本届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周。 二、活动主题 展示青春风采,发展个性特长,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 三、比赛时间 2013年4月22日——2013年4月26日,每周一至周五下午4:30进行。 四、参加单位 中文系、数学系、物电系、化生系、外语系、地旅系、计科系、经管系、艺术系、政管系、职成教院、初教学院。 五、参加办法 1.各队以系(院)为单位参加比赛,参赛队员必须为本系学生。 2.各队设领队一人、教练二人,负责本队的组织、训练和比赛工作。 六、活动内容 本次活动围绕趣味项目、竞技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项目四大类开展,分别为“万众一心”拔河比赛,“二十人二十一足”争霸赛,“袋鼠跳跃”接力比赛,“动感篮球,快乐我秀”挑战赛,“漫毽飞舞”踢毽子比赛,“跳动活力”跳绳比赛,“银球飞舞”乒乓球团体赛,“同心协力”板鞋竞速比赛及体育征文,体育摄影和体育文化活动周闭幕式及颁奖仪式等文化和体育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一)“万众一心”拔河比赛 参赛时间:2013年4月24日下午2:30预赛 2013年4月25日下午4:30决赛 参赛地点: 参赛办法:

1.各队以系(院)为单位参加比赛,每队限报20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0人。 2.各队抽签分组参加比赛,第一阶段分A、B、C三组进行单循环比赛,并按比赛积分分别排出三个小组名次,取各小组前二名进行第二阶段的比赛。比赛采用三局二胜制,每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弃权得0分,积分多者名次列前。如遇两队或两队以上积分相等,则按相互间比赛的胜负决定名次。如再相等则以积分相等的队之间相互比赛的净胜局数决定名次。如仍相等则按同一循环中所有队之间比赛的净胜局数决定名次。再相等则抽签决定名次。 3.第二阶段各小组第一名采用循环赛,决出1—3名,各小组第二名采用循环赛,决出4—6名。 4.参赛队必须按时到场,迟到15分钟,以弃权处理,并判对方2:0获胜 奖项设置: 按成绩取前六名,以14、10、8、6、4、2记分,奖励前三名。 (二)“二十人二十一足”争霸赛 参赛时间:2013年4月26日下午4:30 参赛地点:学院上田径场 参赛办法: 1.各队以系(院)为单位参加比赛,每队限报20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0人。 2.参赛队按抽签顺序出场比赛,比赛采用预决赛方式,按成绩录取名次。 3.比赛中运动员只能穿运动鞋,不得穿钉鞋。 4.发令前,每队二十名运动员男女交叉横排立于起点线后,分别将相邻的队员的左右腿用绑腿套套在一起(套在踝关节附近),形成“二十人二十一足”。比赛时所有队员以站立方式起跑,听到发令后,二十名运动员同时踏着整齐的步伐,喊着有节奏的口号,走或跑向终点(终点处放有海绵包),以最后一名队员通过终点线为计时终止。在规定的50米距离内用时少的队获胜。 5.行进中所有相邻队员两腿自始至终要用绑腿套套在一起,如遇脱落,需在原地重新套好后才可继续行进,否则成绩无效。如中途有队员摔倒,待整理好后可继续行进。 6.参赛队必须按时到场,迟到15分钟,以弃权处理。 奖项设置: 按成绩取前六名,以14、10、8、6、4、2记分,奖前三名。 (三)“袋鼠跳跃”接力比赛

浅谈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新闻二班 单嘉怡

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着浅层和深层的双层差异。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的繁荣发展不仅能增强民族体质,还能增强整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弘扬自己的文化。培养具有自己文化个性的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 从体育的背景来看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它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以及伟大的历史背景。中国的体育文化有着深厚的根基,它是由中华各民族、各地区交流、融合产生的。我国有着许多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传,由“和”与“合”二字是我国体育文化固有的特质的深刻内涵。传统体育以“养生”为主,因而很少有很激烈的运动项目及方式,大体都是身体运动以内部为主,淡化了身体外形的锻炼。其目的是为了健身、养生、益智。我国古代人认为运动要适宜,量不可大也不可小,运动量大了会伤害身体,反之小了就达不到修身养心的目的了,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起居这些方面。所以中国体育文化的背景是以整个中国的文化为背景。 西方的体育文化是由希腊文化为源头,经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逐步形成了以宗教为核心、以追求个人自由、崇尚个人奋斗为特色的海洋型文化。西方人崇尚“力”与“美”的体现,通常都是把最强健的一面展现出来。他们的体育是一种竞技体育,以异常激烈的竞争为体育的过程,以体育比赛的输赢为目的。追求个人主义,追求的体育也是追求人的力量、速度、柔韧、耐力、灵敏等身体个因素,并把它们潜在的能力充分的挖掘、发挥出来。西方人更重视身体外在的塑造以及竞争的能力,“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是西方体育的主流。 两者之所以有截然的不同也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蕴涵不同,我国秉承儒家思想对人体内部修养极为重视,崇尚智慧,所以我国在棋技上发展迅速。从而体育在我国发展极为缓慢,导致人们认为体育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甚者是“重文轻体”使得体育渐渐衰弱。我国重视发展、培养人的集体观念,任何事都是要以大局为重;西方国家重视体育,崇拜勇者。勇敢的人才能真正地发挥自身的特质及潜能,在斯巴达整个国家的人民从生下来就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要学会各种生存、作战的本领以备不时之需。有能力的人才能受到重用,受到人民的尊重。同时女性也必须有强健的身体,接受锻炼。但是不可以参加任何比赛,更不能观看任何比赛。西方人注重个性发展,极力倡导竞争意识,任何事都要有输赢注重功利。就是这种强烈的竞争意识使得西方国家能够迅速的发展。 (二)中西方的体育人文精神的不同 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其目标是追求善良和美好,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中国是个古国的前人所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对体育的人文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体现出的人文精神是“天人合一”、“崇尚和谐”、“恪守中道”。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把自然与人这两大要素看作是一体,即人体要适应自然变化的节律,使二者相互融合。“崇尚和谐”不论是人与自然或者是人与人我国都崇尚相互协调和谐,重养生之道,吸天地之灵气于一身,重在内在修养。使得体育内容与方法也同样如此,拿我国传统体育的典型项目太极拳来说吧。其特色是以柔克刚、动静结合、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等,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受外界

高校体育文化结构

高校体育文化结构 0前言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环境下的一种独特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倡导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环境、活动,以及相应的法规和制度等文化因素开展研究,加强其对学生体育影响,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对于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综合发展人才的校园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1.1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体育方面的特征,并通过这种文化影响人们的体育行为、价值观等。曼德拉指出“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道出了体育最深厚的力量;萨马兰奇则认为“在世界的五种通用语言———金钱、政治、艺术、性爱和体育中,体育尤其引人入胜”吸引无数人们对体育展开追求。著名学者卢元镇将体育文化界定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1]。”所谓体育文化,是人类自身需求的一种反映,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体现出来的特有的文化现象。也就是说,当人们在开展体育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中,为追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

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保健性等体育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运动器械、动作技能、意志转移、精神变化等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也包含体育本身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1.2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建立在一所高校的师资、环境等软硬件条件上的由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它是校园体育物质、精神等多方面的总和。校园文化犹如校园精神文化的躯干支持着以学术文化为首的校园精神文化。它拥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它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体育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使人拥有良好的体魄和优良的道德,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校园体育文化是发生在学校范围内的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最终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2]。 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 分析文化的结构,依据文化形态学,由表及里的角度的分析。首先是“物资文化层”是指人们通过加工创造对自然的改造;其次是“制度文化层”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各种规范;再次是“行为文化层”是指人们约定成俗的习惯;最后是“精神文化层”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实

浅谈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浅谈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摘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要领和技巧,提高运动水平与技能,养成热爱体育锻炼,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论述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然后阐述了其特征,最后总结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关键词】体育文化;概念;特征;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体育的教学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得到丰富,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内发生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对象,通过与体育有关的各项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包含与体育有关的物质层面的东西,如体育场馆的有无及建设质量,体育器材的配备数量及质量等;而且包含与体育有关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如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意志品质的磨炼,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等。它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共同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2.1物质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性主要体现在学校促进体育发展的硬件设施方面的建设。如,操场、体育场馆的建设及质量,器材设备配备的数量及质量,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时自身的体育器材及服装的准备等等。 2.2思想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思想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精神素质方面的培养与提升。众所周知,在体育运动中包含着多种体育精神,当今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也正体现了这一点。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团结协作,不骄不躁等,这些精神素养都能够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很好地体现,使参与者得到训练,提高精神文化修养。 2.3实践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各种体育有关活动的实施上。与体育有关的,并且能够在校园中进行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如,体育课开始时的准备活动,教学活动,各种运动竞赛,学生在课上及课余时的各种健身运动等。 2.4感召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感召性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上。如,教师在体育课上的示范与讲解,能够从促使学生模仿与学习;教师的积极引导能够使学生培养更加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的鼓励与表扬能够使学生增强信心,奋发向上,等等。 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3.1健身功能 众所周知,参加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强健体魄,延年益寿。如,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细胞异常活跃,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增强记忆力;调节血液循环,提高心血管功能;改善呼吸系统功能,促进肌肉、骨骼的健康成长;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有效抑制流行病的传播,等等。大学生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适当的运动更是必要的,能够为将来建设祖国、奉献社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