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碳酸饮料对人体的影响

碳酸饮料对人体的影响

碳酸饮料对人体的影响
碳酸饮料对人体的影响

碳酸饮料对人体的影响

课题组成员:郑晓贤周敏仪郑晓君陈晓莹刘泽彬陈燕云

董建伟颜吉洲连丽琼周凯丽郭芷莹马思挺

组长:郑晓贤

指导老师:康佩珊

背景分析:当今社会,碳酸饮料的品种越来越多,人们对碳酸饮料越发喜爱,但是,喝太多的碳酸饮料对人体有很多坏处。那么,碳酸饮料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呢?

研究内容:碳酸饮料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

目的意义:明确碳酸饮料的具体成分,通过相关实验了解碳酸饮料对人体的危害,倡导人们少喝或不喝碳酸饮料,养成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方法:实验法、查阅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

人员分工:郑晓君、陈晓莹负责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陈燕云、马思挺、连丽琼负责设计调查问卷,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了解人们对碳酸饮料的看法;剩余成员通过各项实验得出结论。

研究过程:1、碳酸饮料的介绍

碳酸饮料,主要成分包括:碳酸水、柠檬酸等酸性物质、白糖、香料,有些含有咖啡因,人工色素等。除糖类能给人体补充能量外,充气的“碳酸饮料”中几乎不含营养素。

碳酸饮料(汽水)可分为果汁型、果味型、可乐型、低热量型、其他型等,常见的如:可乐、雪碧、美年达等。

2、实验报告(一)

实验名称:验证碳酸型饮料是否有损于牙齿健康

实验原理:我们可以用结构与牙齿相似的物质——贝壳来代替牙齿,将贝壳浸泡在碳酸型饮料中,其结果就等同于牙齿浸泡在碳酸型饮料中。

实验用品:培养皿、镊子、花甲贝、可乐型碳酸型饮料、探针、一次性实验托盘

实验步骤:(1)为了减少碳酸型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损失,在室温下将其慢慢倒入培养皿中;

(2)将贝壳投入培养皿中的碳酸型饮料中,等到饮料中不再有气

泡时将贝壳取出、放在一次性实验托盘上;

(3)观察经过浸泡的贝壳与未经浸泡的贝壳在外形上的不同;

(4) 用探针分别扎经过浸泡的贝壳与未经浸泡的贝壳;

(5) 以阳光为光源,看看壳壁是否能够透光、变薄。

实验现象:实验前,贝壳里面是乳白色的,壳壁较坚硬,不透光。实验后,浸泡在可乐型碳酸型饮料中的贝壳颜色有了明显的变化——变为了淡褐色。用探针刺贝壳,未被浸泡过的贝壳较坚硬,用较大的力量才会把贝壳压碎;在碳酸型饮料中浸泡后的贝壳的硬度明显下降,用尖锐的探针稍用力就会在贝壳上刺出小洞。以阳光为光源,未被浸泡的贝壳不透光,而在两种碳酸型饮料中浸泡过的贝壳透光。

实验结论:由以上实验现象可以知道:饮用碳酸型饮料会对牙齿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实验报告(二)

实验名称:模拟胃中含钙的食物与碳酸型饮料混合时的情景

实验原理:牛奶是日常饮食中含钙量较高的食物之一,所以将牛奶作为实验材料,效果会比较明显。之所以选择模拟胃中的状态,是因为胃是食物在消化系统内分解的场所,若在胃中食物不能分解,则会影响营养吸收。在酸性条件下(0.9<pH<1.5)将牛奶与碳酸型饮料混合,模拟胃中含钙的食物与碳酸型饮料混合时的情景。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用品:试管、搅拌棒、滤纸、碳酸型饮料、牛奶、盐酸

实验步骤:

(1) 为了减少碳酸型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损失,在室温下将其轻轻倒入试管中;

(2) 将牛奶用滤纸过滤,放在试管中,并在试管中加入pH=1的盐酸溶液;

(3) 将牛奶与试管中的碳酸型饮料按1:1的比例混合,用搅拌棒不断搅拌直到试管中的液体不再冒泡;

(4) 用滤纸过滤试管中的液体。

实验现象:当把碳酸型饮料到入装有牛奶和盐酸的混合物的试管时,产生了大量的白色气泡。产生的气泡很难自行破灭,并且体积很大(是溶液体积的3—4倍)。但是经过过滤,并无沉淀产生。

通过查阅资料可知:二氧化碳在进入人体后会带走体内热量,起到降温作用。并且由于生活在人体中的细菌和微生物属喜氧类,大量的二氧化碳会把它们适宜的生活环境破坏掉,起到杀菌的作用。但是大量的气体堆积在消化系统中,会造成腹胀,影响食欲,长期如此还会造成消化系统紊乱。大量的二氧化碳在抑制饮料中细菌的同时,对人体内的有

益菌也会产生抑制作用,所以会造成消化系统中的食物消化不完全,同

时也不利于消化系统的自我修复,这一点对患有消化系统溃疡的人尤其

不利。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和咨询,得出碳酸型饮料对人体的消化系统没有损害,也没有沉淀物产生。但是,碳酸型饮料在进入人体后,会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不容易破裂消失,堆积在胃中。会引起胃胀,造成胃的消化功能下降,并伴有腹胀感,如果是在吃饭时,就会造成“已吃饱”的假象。长期如此就会影响营养的摄入和吸收,影响人体健康。

3、看看碳酸型饮料的配料表,不难发现,其中有一项是“磷酸”。

通过资料可知磷酸会降低体内钙的吸收,影响骨骼生长及身高的正常发育。正值生长发育期的儿童与青少年,需要充分的钙质,使骨骼正常生长发育,维持良好的骨骼新陈代谢,并使骨骼密度达到最佳状况,所以更不宜饮用碳酸饮料。另外,磷酸还会阻碍铁质的吸收,铁是制造血液的主要材料之一,一旦铁质不够,会引起缺铁性贫血。正在快速生长发育的孩子们,也正需要足够的铁质来快速造血。尤其是青春期少女,铁的需要量更高,因为每个月的月经,会固定损失大量铁质。所以爱喝碳酸饮料的女孩,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4、问卷调查情况反馈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最受人们喜爱的碳酸饮料是可乐和雪碧,这两类饮品在被调查者最喜欢的饮品中占了大多数。原因主要是这两种饮品比较传统,而且口感上佳,在中国市场内销售范围广,所以深受群众喜爱。很少有人能清楚明确地认识到碳酸饮料对人体的危害。

研究结论:

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植物除了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外,还要吸收矿质元素和氮素以及有机物质,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土壤中矿质元素和有机物质的多少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在栽培条件下,肥料的种类和使用量可改变土壤中养分的比例关系,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养分环境。1.氮 1.1氮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根系吸收氮肥主要是无机态氮,即铵态氮和硝态氮。也可吸收一部分有机态氮,如尿素。氮是蛋白质(包括一些酶和辅酶)、核酸、磷脂的主要成分,他们是原生质、细胞核和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氮也是某些植物激素的成分,他们对生命具有调节作用。氮是叶绿素的成分,与光合作用有密切关系。因此氮的多少会直接影响细胞分裂和生长。当氮肥供应充足时,枝叶繁茂,植株高大,分枝能力强,果实活种植中蛋白质含量高。植物的必须元素中,除碳、氢、氧外,氮的需求量最大。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特别需要氮肥的供应,常用人粪尿、尿素、硝酸铵、硫酸铵碳酸氢铵等肥料,主要提供氮元素。 缺氮时,蛋白质、核酸、磷脂等合成受阻,植物生长矮小、分枝能力弱,叶片小而薄,花果少且易脱落。缺氮,叶绿素合成受阻,枝叶变黄,甚至干枯,导致产量降低。氮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大,老叶中的氮分解后可运输到幼嫩组织中去重复利用,所以缺氮时叶片发黄,并由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 氮过多时,叶片大而深绿,柔软披散,植株徒长。另外,氮素过多时,体内含糖量相对不足,茎干中的机械组织不发达,易倒伏和被病虫危害。 1.2氮的测定 1.2.1肥料中硝态氮含量测定 1.2.1.1还原法 复混肥料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在检测中的差别是两者样品在处理过程。前者需要通过铬粉(不含酰氨态氮时用定氮合金)还原处理,使硝态氮还原成铵态氮;后者对试样不需作还原处理。目前,肥料中硝态氮含量的测定常用定氮合金法(德瓦达合金还原法)和铬-盐酸还原法。 两种方法的原理基本相同,一般采取三步检测:第一步,在样品处理中使用铬粉(不含酰氨态氮时用定氮合金)还原硝态氮后,按标准检测方法检测复混肥试样中总氮含量;第二步,在试样处理过程中不使用还原剂,按标准检测方法检测复混肥试样中不含硝态氮时复混肥料中的总氮含量;第三步,用第一步检测结果减去第二步检测结果,即可得出复混肥料中硝态氮含量。 1.2.1.2高效液相色谱法 通常测定硝态氮的方法有:气体法、还原法、重量法、扣除法、比色法、紫外线吸收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肥料中的硝态氮含量,其原理是硝酸根在紫外光区190~240nm有较强吸收,通过色谱柱分离后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检测硝酸根含量,再将其换算为氮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C18柱,以0.04molL-1磷酸二氢钾水溶液为流动相,在230nm波长下测定硝态氮含量,相关系数为0.9997,最低检测浓度为1×106mgmL。此法具有准确度和精密度高,定量分析简便、快捷、准确的特点。 1.2.2复合肥料中总氮测定 1.2.2.1凯氏定氮法 测定原理:将硝酸盐在酸性介质环境中还原成铵盐;在触媒存在下,用浓硫酸进行消化,将有机态氮或尿素态氮和氰氨态氮转化为硫酸铵;将从碱性溶液中蒸馏出的氮,吸收在硼酸溶液中;在甲基红、甲酚绿混合指示剂存在下,用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分析。 凯氏定氮法测定复合肥料总氮含量的实测结果与理论值非常接近,该方法检测速度快,消耗

信号对人体的影响分析

信号对人体的影响分析 正文: 做为一个通信行业的人员,经常有朋友来问我有关手机辐射的问题和手机基站。辐射有多大;到了21世纪,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无线电的信号无处不有,身边有太多的东西在发出无线电波,微波炉、移动基站,手机、电视信号、电视广播信号,收音机信号发射台、微波发射塔,对讲机、对讲机中继站、无绳电话、无线AP、无线网卡等等。这些东西都有无线的辐射信号,也都在空间里无时不刻的发射着电磁波信号。也就是我们说的信号辐射。这么说了,现在在这个世界上估计要找到一个信号辐射没有的地方,估计是很困难了。那些无线电信号辐射对我们才是有影响的呢? 当然现在我们需要的是了解手机这样一个系统对我们的影响情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几个基本的知识, 一个是无线电信号的辐射功率,单位是:W 一个是信号的辐射强度功率(称电平),单位是:dBm 这里有几个对换的功率,如果是专业的人士可以自己对公式计算一下,不是的话,看看下面就可以知道了,需要深入了解就自己看看物理书好了。 信号每增加3dBm ,信号发射功率就增加一倍,信号减少3dBm,信号的发射功率就减少一倍。是一个对数关系。也就是以下功率与电平对照表这样一个表:发射功率100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50dBm 发射功率50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47dBm 发射功率25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44dBm 发射功率20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43dBm 发射功率10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40dBm 发射功率5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37dBm 发射功率2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33dBm 发射功率1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30dBm 发射功率100m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20dBm

温度和湿度对体感舒适的影响

精心整理 一温度、湿度对体感舒适度的影响 在诸多气象要素中,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是气温和湿度。大气中的温湿度人为是无法控制的,而室内的温湿度却是可以调节的。那么如何调节适当的温湿度,既能达到节能的目的,又能使您的工作处于最佳状态、身体健康、生活舒适呢? 先来谈谈温度,当室内的温度过高时,会影响到人的体温调节功能,由于散温不良引起体温升高,血管扩张、脉搏加速,甚至出现头晕等症状;温度过低时,又会使人代谢功能下降,脉搏和呼吸减慢,皮肤过紧,皮下血管收缩,呼吸道抵抗力下降。人体对外界温度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机体可以借助体温调节保持平衡,但这种调节是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医疗气象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把人体对“冷耐受”的下限温度和“热耐受”的上限温度分别定为11℃和32℃。 再说湿度,夏天室内湿度大时,抑制人体蒸发散热,使人体感到不舒适;冬天湿度过大时,会加速热传导而使人觉得寒冷。室内湿度过低时,因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大量散失而感到口干舌燥,并易感冒。研究结果表明,人体适宜的相对湿度上限值不超过80%, 18℃-20 , , 1.1 1.2. 1.3. 1.4. 1.5. 1.6. 2 3.

1)使外墙或屋顶的主要结构部分受到保护,大大降低温度应力的起伏; 2) 3) 4) 5) 4. 1) 2) 3) 4) 1 降低到水蒸气的分压力所对应的饱和温度时,水蒸气达到饱和状态,如果湿空气的温度进一步降低,那么湿空气就会析出水滴,从而实现除湿的目的,这种控制方式将温度控制和湿度控制捆绑在一起由一个系统来承担两种负荷的控制任务,体现在工程上就是当任何一个参数达不到要求就要启动整个系统造成能量的损耗[2]。而温湿度独立控制既省力又快捷。下面介绍温湿度独立控制的各种方法。 2.空气温度控制 2.1供暖 目前,房屋供暖方式大多分为两种:集中供暖和分户供暖。其中,分户供暖:根据设备和热源的不同,又分为锅炉供暖,地板辐射供暖,电热膜采暖等。 2.1.1集中供暖

天气变化影响人体健康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a12581578.html, 天气变化影响人体健康 作者:杨雨辰 来源:《保健与生活》2013年第09期 气候条件和天气剧烈变化会对人体建康造成影响已经得到证明。例如,阴天或气压变化会让很多人感到关节疼痛、肌肉损伤复发或出现偏头痛。 研究这种理论的科学被称为“生物气象学”,其目的在于研究气候因素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西班牙塔拉戈纳佩雷马塔研究所的最新研究发现,气温与就医人数之间存在直接关联。当气温超过26℃时,就医人数会显著增加。此外,在夏季,躁狂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冬季,抑郁症患者会增多。 气候变化会导致大脑的传感神经出现紊乱,从而影响人们的情绪状态,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会导致某些精神疾病恶化。瞬间的天气变化容易引发焦虑,而其他气候变化,如白昼长短变化等,则容易导致情绪高涨、低落和两者交替出现的双相情绪障碍等问题。 情绪障碍中最常见的病状是季节性情感障碍,即随着秋季来临,日照时间缩短,出现情绪低落的状态。结果,人体进入冬眠状态,行动变得迟缓,社交活动减少,甚至因为缺乏活动而体重增加。应对这种症状的手段之一是光疗法,即通过全光谱灯光照射来调节人体的生理节奏,让人保持清醒或睡眠的状态。 大气电流主要通过体液对人体产生影响。在大气电流的影响下,人体细胞膜的渗透性会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体液的流动速度。此外,大气电流还会改变人体内悬浮胶体的分布、血压、心率、神经刺激和组织间的导电性。大气中的负离子以负氧离子为主,这有助于人体健康,其密度通常为每立方厘米2000-4000个。流动的水附近通常聚集着高密度的负氧离子,这就是我们靠近大海、河流或瀑布时会产生舒适感的原因。 气候变化不仅对人类存在影响,也影响着所有的生物。未来的生物气象医学将继续探索大气、气候和人体之间的复杂联系。

《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教学设计

《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秉承着《课程标准》的理念我设计了本次实验。本次实验是继“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后的又一重要探究实验。在上次的实验中,学生的探究实验效果不是很好,毕竟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出现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第二次实验我对学生的期望要稍微高一点,因为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中学生必备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要在怎样控制实验变量和怎样设置对照实验上多加指导,以便为日后的实验设计打好基础。 2.理论依据: 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使学生了解水分是影响生物生存的一个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和“分析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从而让学生理解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3.教学特色: 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材料是雏菊、玉米、青菜等植物的多株幼苗,对于我们宁夏中卫地区来说,由于受温度的影响,此时大地里的这些植物还没发芽,即使室内自己培育也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取材不容易。吊兰作为一种常见的室内植物,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成熟的植株会不时长出走茎,先端均会长出小植株。小植株用水泡几天就可长出新根来,利用吊兰的这一生长特点,可以很方便地取得植株进行实验,并且泡出新根的植物体插在口杯或透明烧杯中即可观察生长情况,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步骤。所以,本次实验改进其实更大程度上是对实验材料的选取上。 二、实验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使学生了解水分是影响生物生存的一个环境因素。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土壤里的水分过多或过少,植物都会萎蔫,但是原因各不相同。土壤里缺少水分会影响植物吸收水分;土壤里水分过多,会导致土壤里的氧气减少,影响植物呼吸,进而影响植物的生存。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探究实验,虽然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但也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对基本操作步骤还不很熟悉,所以,在本次实验中,我对他们的要求

天气对人类的作用

天气对人类的作用 当久旱的土地上降下一场大雨,庄稼迎着甘霖欢乐地唱起歌儿的时候,当“高天滚滚寒流急”、暴风雪猖狂肆虐,阻断交通、冻死人畜的时候,当十二级台风袭来,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和损失的时候,--天气,对人类的活动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多么严重的作用啊!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天气的依赖十分明显。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春秋佳日,杭州西湖、苏州园林,人们摩肩接踵;夏季高温,庐山黄山,大连青岛,游客爆满。天气就是这样用无边的法力牵动着游人。 农业和天气的关系最为密切。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光、热、水分等条件,家养动物的繁殖、生长也得有适宜的气候条件。世界上农业发达地区多是气温、水量适度的地方。是否风调雨顺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和畜牧业的发展。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时期的梅雨适时适量,对早稻的生长和中稻的栽插都是极有利的;澳洲的气候条件适宜牧草的生长,畜牧业特别发达。而水旱灾害、冰雹、寒潮等常使农业生产蒙受巨大损失,有时还会引起社会动荡不安。这在古代尤甚。明末陕西连年干旱,赤地千里,饥民走投无路,群起造反,加速了明王朝的崩溃。近年非洲一些地方由于长期干旱,庄稼颗粒无收,饿殍载道,成为世界注目的难题。 天气,就是一个地区短时间内大气冷热,阴晴、风雨、云量等气象变化情况。它既是人类生活环境的要素之一,又是供给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直接的作用,农业、工业、交通、国防等等,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天气的干预。 天气对工业的影响总的来说不如农业那么大。但对原料来自农产品的食品工业、棉纺织业等的影响还是很明显的。恶劣的天气能阻断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浓雾、暴风雪等,使飞机不能正常翱翔,火车、汽车和船舶原地“立定”。新兴的宇航工业也受到气候的影响。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凌空爆炸,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时气温太低造成的。 天气对战争的胜负也有很重要的意义,有时甚至影响到历史的演进。公元二O 八年的赤壁之战,孙权刘备的联军凭借东南风实施火攻,曹营“樯橹灰飞烟灭”,数十万精兵一败涂地,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1815年著名的滑铁卢之战,由于天下大雨,道路泥泞,滞迟了法军的行动,导致法军因缺乏援助而被击溃。滑铁卢战役的惨败,结束了拿破仑横行欧洲的历史。现代战争同样受到天气的影响。此外,天气对体育运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很大影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往往会使足球场上习惯水战的弱队战胜强队,笔挺的西装、时髦的发式会刹时失去风采。 总之,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极大,它每时每刻都在施展着神奇的魔力,事例不一而足。今天的人们已掌握了天气变化的规律,能作出相当准确的预报,以趋利避害,减少不利的天气造成的损失。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天气,利用天气,改造天气,让它对人类的活动产生更有益的作用。“我劝天公重抖擞”。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类控制天气变化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引言 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文明,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需要建筑物有防雨、耐寒、坚固防风等等特性,起初建筑的外貌仅仅是有建筑的功能而决定的,但随着时代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变,最终形成了风格上的差异。 可以说,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是,气候环境影响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反映气候特点,并与环境达到协调或一致。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房屋建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我国从建筑热工设计的角度出发,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区,即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并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这样分区的目的就在于使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热环境要求。 1.气候的主要因素 地球上气候的形成,是由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作用形成的。落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热主要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吸收,而地球表面与大气层向太空的长波辐射是地球向外界散热的主要方式。这样通过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球表面向太空长波辐射才能维持地球表面的热平衡,保持了地球特有的长期稳定的气候条件。 “气候——影响着人类舒适——是温度、湿度、光照、风、大气压力和降水量等因素的综合结果。为了舒适的目的,这些因素的组合达成一定的平衡状况”。这些气候因素的变化与人体健康程度的关系极为密切,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人类对气候的反应最明显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自身的居住上,不同地区的人往往会根据居住地环境的不同建造出适合当地气候的房屋。 2.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2.1 温度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由于墙壁厚度对于建筑是否保温起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气温高的地方一般墙壁较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较厚。有些地方为了抵御寒冷,将房子埋在土里,如中国陕北窑洞。由于窑洞深埋地下泥土是热的不良导体,这样夏天灼热阳光不能直接照射里面,冬天则起到了保温御寒的作用,朝南的窗户又可以使阳光充满室内。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可以充分保留房屋内的热量。一些气温高的地方,也选择了这种类型的建筑风格,如沙漠地带的民居。 温度对建筑的结构还有材料选择的影响,属于工程范围,这里不再介绍。 2.2 降水对建筑的影响 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织就的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我国东北鄂伦春人冬季外出狩猎时也常挖雪屋作为临时休息场所。

雷击对铁路信号系统的影响分析

雷击对铁路信号系统的影响分析 伴随着我国铁路的飞速发展,为确保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铁道信号设备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防雷对于铁路信号设备而言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雷电对信号设备的危害不可避免,但如何能够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减小甚至避免雷击对信号设备的影响是工作的重点。 标签:雷击;铁路;信号;影响 1、背景 铁路系统是我国运输交通网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经济基础建设、工程建设和国防运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铁路信号系统是整个铁路网络的核心部分,负责对整个网络中列车运行方面的信息进行监控。而雷电很容易对铁路信号系统造成破坏,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致使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研究雷电对铁路信息系统的影响,分析雷电入侵铁路信号系统的途径,从系统的防雷技术入手,提高铁路信号设备的可靠性能,这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很早以前,美国的铁路协会就成立了“防雷特别委员会”,专门负责指导本国铁路的防雷工作。结合防雷故障调查研究,提出一系列固体信号雷电影响研究,在感应雷干扰信号传输、直击雷影响电力、元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与此同时,日本也成立了国营铁路防雷委员会,采取了以安装保安器为主的防护措施,并对晶体管设备的防雷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等等,由此可见防雷工作对于铁路信号系统的重要性。然而,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比较晚,对铁路信号系统的雷击防护研究比较少,相比较国外的一些研究来说,尚缺乏成熟的实践经验。基于因雷电干扰铁路信号而产生的事故频繁发生,研究者开始不断深入研究雷电对信号系统的影响。 2、铁路信号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高速发展,信号系统的技术和设备研究显得日益重要。铁路信号系统根据管理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调度系统。随着信息系统、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发展,现代行车调度系统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控制、信息及决策技术,实现了列车远程实时监视、追踪、控制和管理等的自动化处理。 2.2闭塞系统。闭塞是用信号或者凭证,为确保铁路列车行车安全,避免正面冲突和追尾事故的发生,同时为不断提高铁路运输效率,保证列车按照空间间隔法运行而采取的行车组织方法。 2.3站内联锁系统。车站联锁是利用机械、电气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的技术和设备,使车站范围内的信号机、进路和进路上的道岔形成相互具有制约关系,以技术手段识别、消除或减弱车站内危及行车安全的因素,以保证行车安全。

为什么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是25度左右

为什么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是25度左右科学研究发现,25℃的环境最适宜人类生活。在这个温度下,人体没有冷热感,身体内的毛细血管舒张平衡,感觉非常舒适。夏季,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比25℃稍高,是26~28℃。当气温开始上升,直到超过32℃后,人体开始发热、情绪产生波动。这个时候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调节体温。 但是据有关医学保健方面的测试资料表明,当人的正常体温为37℃时,人体皮肤表面的温度约为33℃左右,那就有问题了,为什么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是25度左右,而不是33度左右 根据生理学家研究,室内温度过高时,会影响人的体温调节功能,由于散热不良而引起体温升高、血管舒张、脉搏加快、心率加速。在冬季,如果室内温度经常在25℃以上,人就会感到疲乏、头晕脑涨、思维迟钝、记忆力差。同时,由于室内外温差悬殊,人体难以适应,容易患伤风感冒。反之,如果室内温度过低,则会使人体代谢功能下降,脉搏、呼吸减慢,皮下血管收缩,皮肤过度紧张,呼吸道粘膜的抵抗力减弱,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因此,科学家们把人对“冷耐受”的下限温度和“热耐受”的上限温度,分别定为11℃和32℃。 在注意室内温度调节的同时,还应注意室内的湿度。夏天,室内湿度过大时,会抑制人体散热,使人感到十分闷热、烦躁。冬天,室内湿度大时,则会加速热传导,使人觉得阴冷、抑郁。室内湿度过低时,因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大量散失,人会感到口干、舌燥,甚至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和鼻出血等,并易患感冒。所以,专家们研究认为,相对湿度上限值不应超过80%,下限值不应低于30%。 然而,人的体感并不单纯受气温或气湿两种因素的影响,而是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实验测定,最宜人的室内温湿度是:冬天温度为18至25℃,湿度为30%至80%;夏天温度为23至28℃,湿度为30%至60%。在此范围内感到舒适的人占95%以上。在装有空调的室内,室温为19至24℃,湿度为40%至50%时,人会感到最舒适。如果考虑到温、湿度对人思维活动的影响,最适宜的室温度应是18℃,湿度应是40%至60%,此时,人的精神状态好,思维最敏捷,工作效率高。 当人的正常体温为37℃时,人体皮肤表面的温度约为33℃左右,当室内温度高于33℃时就会有热的感觉,而低于13℃时则会有凉的感觉。然而,当环境条件为温度25℃,相对湿度50%,气流速度0.15米/秒时,人体处于最正常最理想的热平衡状态,也就是说,感觉最为舒适,反应最为良好。 所以,除了温度,湿度与空气流通情况也会影响人体对温度的感觉,湿度及空气流通会影响人体散热,如散热与体内产热不平衡,人体就会感觉不舒服。在南方,相对湿度很高,即使温度不很高,也会使人感觉不爽。因此,在高温低湿的沙漠与同样温度但高湿度的南方比,可能在沙漠会更舒服些。 科学研究发现,25℃的环境最适宜人类生活。在这个温度下,人体没有冷热感,身体内的毛细血管舒张平衡,感觉非常舒适。夏季,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比25℃稍高,是26~28℃。当气温开始上升,直到超过32℃后,人体开始发热、情绪产生波动。这个时候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调节体温。 除了温度,湿度也很重要,当湿度大于95%,人体感觉非常闷热,体表排汗受阻,散热不佳,皮肤感觉潮湿黏糊,同时呼吸困难,导致人不得不张嘴喘气。同时心情也开始变得烦闷。当然,湿度太低也不好,过于干燥的环境容易引起皮肤脱皮。最适宜人类生活的湿度是45%~65%。 在古代,风水先生们非常重视住宅的朝向和日照,常常追求向阳府第,而嘱人莫住背阴之宅。风水书中说:何知人家有福份,三阳开泰直射中、何知人家得长寿,迎天沐日无忧愁。

人体健康与气候

气候与人体健康 魏晋明蔡丽彬 (厦门市翔安区气象局,厦门市翔安区361100) 作者简介魏晋明(1984—),男,福建厦门人,本科,技术员,从事气象观测与预报研究及营养学研究工作。 蔡丽彬(1988—),女,福建厦门人,毕业于厦门理工学院,营养师,现在主要从事营养对人体健康的研究。 摘要:通过多年对气象观测以及营养学的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大尺度的气象变化还是小范围的天气影响,每一次的气象变化都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尤其是十二节气更替之时,对人体健康影响极大。平时大家多关注天气预报,按照天气更换衣物;气象工作者及时准确地做好气象预报预测,可以让人们提前做好天气变化的措施,从而可以大大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减少因为疾病带来的痛苦。 关键词:气候健康疾病预防防治 1 冬春季 1.1 冬春季感冒与天气 在我国很多地方,感冒都被称为“着凉”,可见感冒与天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感冒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冬春季节为多发期,因为流感病毒容易寄生在低温、干燥的寒冷环境里。中医也认为,当气候突然变化、寒暖失常之时,风邪病毒最易侵袭人体。 临床实践也表明,每当发生一次“天气突变”,感冒的人数常常

也就随之突增。“天气突变”主要表现在气温、气压、降水、风、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上,一般都是由锋面天气系统带来的(锋面,即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界面),尤其是冬春季,北方冷空气不时南下,锋面活动更为频繁,常常诱发感冒或出现其它病症。 人患感冒的症状会因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即所谓的“四时感冒”:风寒感冒(冬季受风寒或春季降温所致)、风热感冒(春天温度高或秋冬天升温所致)、夹湿或夹暑感冒(夏季湿度大、温度高所致)、夹燥感冒(秋季空气干燥所致)。其中前两种感冒症状是一般的头疼、发热、鼻塞流涕等,而第三种感冒则常伴有胸闷、骨节疼痛症状,夹燥感冒则一般伴有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等症状。〔2〕因此,“因天制宜”应成为预防感冒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熟悉本地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的前提下,注意收听和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当天气发生突变时,要及时更换衣被,注意保暖,以防受凉而诱发感冒;在天气突变后的一两天内,要尽可能地少去公共场所,以防被传染上感冒。 1.2 传染病预防 春天天气多变,乍暖还寒,同时天气转为湿热,容易滋生病菌,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要注意加强公共场所的清洁及个人卫生,防御各种疾病的发生。 2 夏季 2.1 夏季防暑降温〔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位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副高面积和强度

信号对人体的影响分析

信号对人体的影响分析 做为一个通信行业的人员,经常有朋友来问我有关手机辐射的问题和手机基站。辐射有多大;到了21世纪,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无线电的信号无处不有,身边有太多的东西在发出无线电波,微波炉、移动基站,手机、电视信号、电视广播信号,收音机信号发射台、微波发射塔,对讲机、对讲机中继站、无绳电话、无线AP、无线网卡等等。这些东西都有无线的辐射信号,也都在空间里无时不刻的发射着电磁波信号。也就是我们说的信号辐射。这么说了,现在在这个世界上估计要找到一个信号辐射没有的地方,估计是很困难了。那些无线电信号辐射对我们才是有影响的呢? 当然现在我们需要的是了解手机这样一个系统对我们的影响情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几个基本的知识, 一个是无线电信号的辐射功率,单位是:W 一个是信号的辐射强度功率(称电平),单位是:dBm 这里有几个对换的功率,如果是专业的人士可以自己对公式计算一下,不是的话,看看下面就可以知道了,需要深入了解就自己看看物理书好了。 信号每增加3dBm ,信号发射功率就增加一倍,信号减少3dBm,信号的发射功率就减少一倍。是一个对数关系。也就是以下功率与电平对照表这样一个表: 发射功率100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50dBm 发射功率50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47dBm 发射功率25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44dBm 发射功率20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43dBm 发射功率10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40dBm 发射功率5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37dBm 发射功率2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33dBm 发射功率1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30dBm 发射功率100m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20dBm 发射功率10m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10dBm 发射功率1m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0dBm 发射功率100u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10dBm 发射功率10u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20dBm 发射功率1u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30dBm 发射功率0.1u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40dBm 发射功率0.01u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50dBm 发射功率0.001u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60dBm 发射功率0.0001u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70dBm 发射功率0.00001u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80dBm 发射功率0.000001u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90dBm 发射功率0.0000001uW 对应的信号强度功率是-100dBm 大家看完这个表格后,我在介绍一些有关辐射的技术内容,大家就更容易明白了。 现在我在告诉大家一个手机信号的信号分布情况,这个分布情况很多朋友如果有兴趣打开手机的工程模式就可以知道自己手机接受信号强度的情况了,有三星手机诺基亚等等,在设置里的状态里,一打开就可以看见信号的接收功率情况,对应的记录如下: 手机信号没有的时候手机的接收强度是-99dBm到-106dBm 手机信号一格的时候手机的接收强度是-95dBm到-99dBm 手机信号两格的时候手机的接收强度是-90dBm到-95dBm

不同气温对人体的影响#优选、

人虽然是恒温动物,但也会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你可知道,气温升高或降低时,你的身体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需要注意哪一种健康问题吗? 当气温低于零下8℃时,人会感觉到难以忍受的严寒,甚至出现冻伤皮肤的现象。此时应注意防寒,避免冻伤、风寒、感冒等疾病。 当气温低于4℃时,会严重影响大脑的思维效率。体内热量入不敷出,抗病能力变差。你需要注意在防寒的同时,多做些运动,保持机体的活跃。寒冷的天气也会增加肝脏内糖原的转化、肝酶的形成和肝细胞的呼吸。 当温度降到10℃以下时,人容易感到沉闷、情绪低落。不妨看看笑话,或是做做热身运动。 当气温低于15℃时,人体与外界的热量交换以人体失热为主,你得注意保暖。 在15~20℃时,安静状态下或轻度运动量的身体,一个昼夜会放散2400-2700千卡的热量。其中有75%靠空气的对流和热的直接辐射放散掉,有25%是靠汗液的蒸发放散的。 18~20℃时,人的工作效率最高,不妨把最难搞定的工作放在这个时候去做。 20-22℃的情况下,人的心情最为舒畅。与家人出游最宜。不过,那也是各种细菌最活跃的时候,还得注意个人保健。 一般情况下,当气温超过28℃的时候,人体会感觉稍有不适,但问题不大。通过平时锻炼提高免疫力就能感到神清气爽。 温度超过30℃时,对流和辐射散热就大为减少,大部分体热要靠汗液的蒸发放散。注意多喝水,避免虚脱。 温度高于32℃,人们会普遍感到闷热难忍。此时你得注意多喝水,开窗透气。 当超过33℃时,人体的热量不易散出去,体温增加,可能大汗淋漓,心情烦躁,还易产生过激行为,严重时还会中暑虚脱,甚至导致死亡。这时要保持平静的心情,多喝水排热。 人体皮肤的平均温度为33.9℃。 达到35℃,是癌细胞繁殖的最佳温度。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5℃。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俄罗斯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人的健康状况恶化。据俄《科学信息》杂志报道,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人的居住环境发生变化。科研人员经研究发现,在降水比较多的部分陆地地区,由于水位上升,人们食用最多的是靠近地表的水。而地表水的水质也会因地表物质污染而下降,人们食用了这样的水,就会患上诸如皮肤病、心血管疾病、肠胃病等各类传染性疾病。随着居住环境的变化,人的机体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都会下降。届时,肠伤寒、痢疾、疟疾、兔热病等传染性疾病就会成为常见病。 而在另外一些气候变得更加干旱、逐渐荒漠化的地区,由于缺水,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将会加重,人们也会被迫食用水质不好的水。同时荒漠化导致土壤盐分增多,将不再适合作物种植。 天灾还是人祸? 虽然全球变暖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每个人都看见了,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地球变暖,在科学界至今悬而未决。 马柱国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是个长期过程,与大自然自身的变化规律有关,但人为因素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速度,因此不容忽视。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有自然过程和人为过程。过度排放温室气体肯定会使地球变暖,但温室效应在地球变暖中占多少份额,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另外,人类的其他一些活动也有可能造成地球气候变暖。比如城市化的加速造成地表植被减少,这势必会使地球的“肾”(湿地)和地球的“肺”受到损伤。 去年,俄罗斯专家指出,全球变暖导致人的居住环境发生变化并影响人的健康状况并非一日之事。未雨绸缪,人类应该及早采取措施以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 研究期待深层次 全球变暖是上个世纪以来观测到的明显事实。学术界更加关心的一直是探寻这些变化的原因,而被《科学》杂志认可的气候研究进展却侧重于变化后的观察与适应。但要真正理解或证实这种关系,必须提出理论上的证据,即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这一点国际学术界进展甚微。事实上,对气候变化后果的观测和讨论与气候变化机制研究是密不可分的。由不同原因造成的“气候变暖”对环境和生命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即便这种变化的原因像当前主流研究认识的那样单纯———是由于温室气体造成的,研究者对于气候系统本身复杂性的认识也将影响到对于气候变化后果的预料。反过来,对当前人们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准确评价对于气候系统本身性质的研究也非常有价值。 ■相关链接 根据一项国际研究显示,到二○五○年,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植物与动物消失,这将是自恐龙灭绝以来全球的最大一次物种灭绝。 这项研究主要调查了全球变暖与一千一百零三种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青蛙和昆虫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一研究推断到了二○五○年的情况。研究人员指出,因汽车和工厂废气而导致的气温上升已达到了过去一百至三千万年间从未达到的水平,这威胁了许多物种,全球迫切需要采用新的清洁能源。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天气、气候变化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意识到了天气、气候与健康的关系。成书于战国前后的《黄帝内经》使用大量的篇幅表达了顺应天时而养生的理念,“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当如今的生存环境变得看上去日益险恶,气候变化与健康的关系引起了世界每个角落的注意。通过谷歌趋势的搜索引擎可以发现,在2007年及之前对于“climate and health”(气候与健康)的搜索为0,从2008年2月开始,针对这个关键词组的搜索开始出现,迅速攀上了一个高峰,并在近两年来居高不下。 气象与环境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存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发现,南美洲1991年致死性霍乱爆发的元凶可能是厄尔尼诺,太平洋增暖的环流刺激隐匿霍乱弧菌的浮游生物生长,为霍乱在南美洲19个国家流行创造了条件。 虽然这种理论颇有争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相信,霍乱爆发只是一种先兆,全球的气候变化可能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更大危害。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医疗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式功、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王敏珍、董继元表示,气候变化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各种气象因素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主要表现为光、热、水、气等气象要素通过人体感受器官对人体产生影响。当这些感受器官接受了来自大气环境的刺激后,会引起体内的一系列反应。 但并不是所有个体都会有一致的反应。他们认为,气象因素对人体刺激后引起的反应取决于个体的情况,还取决于各人的心理状态与体质。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对气象因素刺激的反应并不相同。在一般情况下,健康的人比较能适应外界的气候变化,但是当气象条件的急剧变化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时,人们就会感觉不适或进而生病。 这些疾病或症状包括伤疤痛、风湿痛、心肌梗塞、栓塞、感冒、中风、多发性关节炎、风湿病和一些传染病等。

空气湿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空气湿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温室内空气湿度环境概况: 温室内的空气湿度是由土壤水分的蒸发、喷雾补充水分和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在设施密闭情况下形成的。 温室内作物生长势强、代谢旺盛、作物叶面积指数高,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大量水蒸气。同时,由于设施内的空间小、气流比较稳定,在密不透风的环境下,棚室内水蒸气经常接近或者达到饱和状态,空气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均比露地栽培高得多。(空气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内水汽的含量。空气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气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气压的比值) 高湿是园艺设施湿度环境的突出特点。尤其是在夜间,设施处于密闭状态,室内空气湿度大,外界气温低,会引起室内空气骤冷而形成雾。到了白天,在室外气温和太阳辐射的共同作用下,设施内温度迅速升高,结雾消散,空气湿度相对下降(相对湿度下降)。在温暖季节,白天棚室往往开窗通风,室内空气湿度进一步下降(绝对湿度下降),与室外趋于一致。在采暖季节,夜间需进行加温,空气绝对湿度不变,而相对湿度降低,也会减少结雾现象。此外,伴随着结雾现象的产生,还常常发生结露,主要是作物体表面结露以及塑料薄膜内表面严重结露而密布水滴,这是由温差造成的。温差的存在使得相对湿度分布差异较大,因此,在冷的地方就会出现冷凝水,冷凝水的出现与积聚就会出现物体表面的结露现象。作物表面的结露造成了作物沾湿,此外,塑料

薄膜上露滴落到叶面上以及由于根压使作物体内的水分从叶片水孔排出溢液(吐水现象)也会造成作物沾湿,这是作物很易发生病害的重要原因。 综上可知,设施内空气湿度主要与土壤蒸发、喷雾补水和植物蒸腾有关,其次,就是通风和加热,另外,棚室内壁等对水分的吸收和蒸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室内湿度。 温室内的空气湿度对温室作物的蒸腾、光合、病害发生及生理失调具有显著影响。 1、空气湿度影响蒸腾作用,蒸腾作用除了是水分吸收的动力,还是矿质营养运输的动力。空气湿度大,蒸腾作用弱,植物运输矿质营养的能力就下降。蒸腾作用还可调节叶片的温度,如果温度高,空气湿度大,蒸腾作用弱,叶片就有可能被灼伤。对蒸腾作用的影响会间接的影响盆土的干湿交替,不利于肥水管理;空气湿度长期过低,会造成叶片边缘以及叶尖的坏死,主要原因是因为叶片内部气腔水气压与外界水气压相差过大,造成叶片内部水汽供应不足而坏死 2、空气湿度的大小影响植物气孔的开闭,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气孔关闭,植物气孔关闭,CO2不能进入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减慢甚至停止。 3、空气湿度的过大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大多数真菌孢子的萌发、菌丝的发育都需要较高湿度,过低有利于虫害的的发生,比如红蜘蛛等螨类的发生一般在高温低湿的环境中

温度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温度和健康的关系整理: 魏风把温度和健康的关系科学、明确、准确的量化是从日本的健康专家石原结实的《病从寒中来》一书中得来的。 石原结实说: 50年前,孩子的平均体温都在37度左右,成人的平均体温在 36.5- 36.8度之间。 而现在,可能令你想不到的是,你的正常体温已经不是 36.5度了。 现代化的生活,不合理的饮食及错误的生活习惯已经使我们的体温降低了近一度。 研究表明,体温降低一度,免疫力会降低30%以上,相反,如果在正常体温的基础上体温提高一度,免疫力会增加5-6倍。 人体的理想体温是 36.5- 36.8度。 特别是 36.5度,可以说是个分水岭,低于这个温度,身体的不适将伴随你的一生,高于这个温度,你的一生将丝毫不用担心健康问题,必将能生龙活虎的活下去。 你若想随心所欲的活着,一定要保持 36.5度的基本体温。 想要谱写出一个绚丽多彩的人生的你,请把

36.5度的体温作为你的努力目标。 石原说,你的身体有了问题,不要担心体重、血液和血压检查的结果,请先量一量你的体温。 看看你的体温是否降低了。 可能你的体温只有35度左右吧。 低体温是诸多疾病的根源。 石原说: 想要知道怎样才能改善身体状况,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下去吗?方法极其简单: 那就是提高体温。 石原推荐的提高体温的方法很简单: 早餐吃胡萝卜苹果汁、喝姜红茶阳性食物,平时不吃寒性食物,坚持泡脚,多运动等,1-3周体温就可以升上来。 每个人的正常体温都有所不同,你是否想过体温和运动的关系?你的正常体温和免疫力高低有关?是非常神奇的,它不仅能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还跟免疫力、自律神经息息相关。 要健康、要减肥,都得先调整体温。 一、体温对身体的影响*高体温对身体的影响所谓高体温,是在正常的体温范围内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可不是让你发烧!较高的体温对身体产生如下影响: 内脏机能活跃体温较高,能让体内消化酵素,以及让对内脏有益的其它酵素更有活力。 可预防便秘、胃胀气、尿频等症状。

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

环境与健康 一、名词解释: 1.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制订防制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三级预防:是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体现和具体措施,即以人群为对象,针对健康发展变化过程的不同时期,全方位地搞好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保健服务。 3.环境: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实的或远期的作用。 4.生物圈: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活动领域的总称,是由生物生存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所构成。不仅是生物生长的场所,也是生命诞生、繁衍和发展的场所。其中不停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与交换。 5.原生环境:是指自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原生环境存在着多种对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但有些原生环境由于各种原因也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6.次生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是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的主要环境因素。 7.剂量-效应关系:是指进入机体的剂量与某个机体所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 8.剂量-反应关系:是指随着剂量增加,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数增加,通常以出现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体占总测试个体数的百分数来表示。 9.物质蓄积:经过多次反复暴露后,环境中有害因素或环境化合物在体内具有蓄积性,如果在机体靶器官和组织中的浓度或剂量蓄积到有害作用水平,就将这种现象称为物质蓄积。 10.功能蓄积:机体虽然长期接触某种环境有害因素或化合物,却难以在体内检测出该物质,但这种有害效应可以逐渐累积,最终导致器官或组织机能的改变,表现出中毒的病理症状,这种现象称为功能蓄积。 11.易感人群:当环境发生改变或环境中有害因素发生作用时,人群对此的反应存在着差异。通常将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12.环境应答基因:是指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的相关基因。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导致人群易感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某些环境暴露疾病具有高度相关性。 13.生态系统:在自然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生物群落之间逐步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体系。在这个系统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和循环。这种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1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各个组成部分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动态系统,它不断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转移,使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的输入、输出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15.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形成的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16.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不易降解的化学性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从一种生物体向另一种生物体转移,并逐渐增大在生物体中的浓度。通过食物链,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环境污染物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17.生物蓄积作用:指同一生物个体对某种物质的摄入量大于排出量,因而在生命过程中该物质在体内的含量逐渐增加的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