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障碍自我疏导治疗

心理障碍自我疏导治疗

心理障碍自我疏导治疗
心理障碍自我疏导治疗

心理障碍自我疏导治疗篇(一):心理障碍自我疏导治疗

编辑推荐

本书以实例为主,有利于读者借鉴,可读性强。心理疏导治疗中,实例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能引起患者强烈的共鸣。别人成功的经验——认识和体会,能够为“迷航”中的广大读者提供导引。本书在不同的治疗阶段,举出了不同的实例,通过他们的体会和实践经验,适时地帮助患者理解、运用该阶段的内容,有利于疗效的取得。对疏导治疗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关键因素,本书也进行了重点分析、强调,以协助读者排除干扰,顺利前行。

心理疏导疗法是一个开创性的新生事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适合中国国情,能为广大患者解除心身痛苦,具有适应性广、方法简便、经济实用、治程短、疗效好等优点。是我国建国以来唯一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的心理治疗方法。

本书适合各类心理障碍,如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抑郁症、心身疾病、青少年适应障碍及精神病恢复期患者等进行自我疏导治疗,也适合普通人群,用于解除心理困惑,提高心理素质,保障身心健康。

治疗说明

附Z患者病情自述

第一讲心理障碍与心理素质

一、心理障碍的类别

二、心理障碍的治疗

三、心理障碍与用药

四、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五、什么是心理疏导疗法?

六、疏导疗法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基础之一以辨证施治为原则

(二)理论基础之二以中国传统文化和祖国医学的疏导原理为主导

(三)理论基础之三以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为基础

七、初步认识后的自信心

附Z患者反馈材料一

第二讲心理与心理障碍

一、心理是如何产生的?

二、症状的产生——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失调

三、关于睡眠和梦的问题

四、人为什么会得精神疾病?

五、心理障碍的自我诊断

六、心理障碍的外因与内因

七、心理障碍是不是器质陛的毛病?

附Z患者反馈材料二

第三讲心理障碍的内因

一、人生的黄金时期——青春期

二、心理素质的几个关键因素

(一)人际关系问题

(二)恋爱问题

(三)性教育问题

(四)关于手淫问题

三、人生转折点——更年期

四、个性及其影响因素

(一)个性的分类

(二)内因是决定性力量——由《红楼梦》说起

(三)个性之“过”与“惰性病理兴奋灶”附Z患者反馈材料三

第一阶段总结

信息失真的问题

第四讲认识“怕”字,克服“怕”字

一、向心理障碍宣战

二、认识心理障碍之“树”

三、如何克服“怕”字?

(一)与“怕”字的战斗——实践

(二)分清是非真假,克服“怕”字(三)克服“怕”字的关键

1.树立自信心

2.遇反复而不惧,处逆境而不馁

3.克服逃避

附Z患者反馈材料四

第五讲认识和克服强迫思维

一、强迫思维有没有“怕”?

二、如何克服强迫思维?

(一)“三自一转移”

(二)“四不”策略

附z患者反馈材料五

第二阶段总结

战斗还是逃避?

不要给自己戴帽子

第六讲认识个性,改造个性

一、“过”犹不及

二、改造个性之“难”——认识难,改造更难

三、改造个性之“久”——终其一生

四、改造个性之“苦”——其痛无比,其乐无穷

五、认识个性之“过”

六、个性改造的典范——典型案例之一

七、改掉“过”字,我本英才——典型案例之二附Z患者反馈材料六

第七讲如何挖掉个性缺陷之“根”?

一、如何挖“根”?

二、最好的挖“根”工具——六台“挖土机”

三、克服“怕”字与改造个性

四、个性改造的自我体验

五、躯体休息与精神休息

附Z患者反馈材料七

第八讲如何提高心理素质、改造个性?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

二、凡事向前看

三、学会吃小亏、占大便宜

四、坚持社会实践

五、胜不骄,败不馁

六、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七、节约时间,珍惜自己

八、面对现实,做到心中有数

九、凡事要看淡一点

十、培养广泛的兴趣

附Z患者反馈材料八(随访信件摘录)

治疗总结

心理障碍自我疏导治疗篇(二):情绪危机的心理疏导治疗

作者王老师 | 文章出处北京心理咨询网

情绪危机是由自我意识的烦恼和苦闷达到濒临绝境、走投无路的状态时所产生的恐惧心理;是对现实感到绝望,失去一切信心而采取的最后一种自我保护手段。情绪危机一般在两种情况时发生一为人生的特殊阶段,即青春期、老年期等;二为遇到特殊意外事件,如亲人的死亡,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等。人们所出现的情绪危机,多数是由高度激情状态引起的应激反应。出现情绪危机时,人的理智受到抑制,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这时,如缺乏一定的外界阻力及约束,极容易导致意外事件或犯罪的发生。

心理危机,指对心理或生理的超强刺激及对个体承受能力超负荷的事件。其特点如下

1.个体有不同于平时的心理体验,往往有行为、生活变化,但不构成任何一种精神障碍。

2.有明确的诱发因素。

3.持续时间短,不超过几周,且来去匆匆。

4.个体面临着新的困难,突出表现为以往应付方式的失败。

常见的诱发情绪危机的心理一社会威胁性因素有(以年龄层次划分)

青少年,成绩不良,考试失败,恋爱或婚姻挫折等。

成年人家庭内部矛盾,夫妻关系危机,经济困难,职业问题,身体原因或事业失败等。

老年人家庭不和,生病,孤独,失去精神支柱(特别是失去配偶的孤独和生病的痛苦)等。据统计,65岁以上失去配偶者比有配偶者的自杀事件多3倍。

另外还有众多的环境因素,如社会环境剧变,道德基础崩溃,家庭缺陷,缺乏温暖,丧失配偶或失去亲人,缺乏母爱或父爱,过分溺爱,约束太严,父母情绪极不稳定及丧失权威性,失去尊严,养育态度苛求等。

在以上的心理一社会环境因素诱发下易使个性脆弱、固执、自尊心及伦理道德观念特别强的人丧失“自我动力”,“精神能源”枯竭而产生自卑心理、无力感及精神萎靡不振,这就是一种心理障碍。因情绪危机而导致自杀的,以青少年及老年人为最多。自杀是指“让自己死”的行为。由心理障碍引起的自杀与在意识欠清的情况下或受精神病态支配的自杀(如幻觉妄想中的自杀等)有根本区别。

日本自杀研究所心理咨询专家认为,日本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是意外事故,第二位就是自杀。以19~29岁年龄组为例,特别是20~24岁这一年龄档自杀人数占全国自杀人数的22%,壮年期自杀率要少多了,可到老年期又升高丁,65~69岁这一档自杀率的最高峰达35‰。在日本,自杀者呈持续上升势头,1997年之前每年自杀者在两万至5万人之间,1998年以来,已连续4年突破1万人,2001年达31042人,引起日本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有健康问题、经济困难和家庭问题。在美国,自杀也列入了10大死亡原因之中。在我国,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是346万人,其中女性自杀率高居世界第一,自杀已成为我国15到34岁人群的第一大死因。

平时生活事件中的情绪危机者是很多的,如果不及时对这种心理障碍者进行危机心理疏导抢救,往往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除正确地处理好偶发事件外,对那些具有情绪危机萌芽者作周密的观察和适当的心理疏导,稳定他们的情绪,预防和消除激情意外事故的发生是很重要的。情绪危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去的历史及当事人的动机需要,文化教养,性格特征,成长经历等,一般表现如下

1.当事人突然陷入极端悲痛、愤怒、绝望的心理状态之中,可出现短时间(5—10分钟)的意识朦胧,呼吸急促,颞、颈部血管紧张,面色苍白或潮红,手颤,声音粗哑,昏厥等生理危机现象。

2.在急性或威胁性信息面前埋怨,悔恨,愤怒,目瞪口呆或者否认事实,半信半疑甚至自言自语,也可能出现幻觉或假性幻觉,如感觉到威胁性事件形象反映在头脑中。

3.出现不顾一切、丧失理智的表现,自控能力明显下降,出现激动、兴奋、躁动、敌意或冲动攻击行为;也可能极度忧郁、伤心,出现自伤、自杀或伤害他人等心理危机现象。

对上述诸类情况,均需采用适当的紧急抢救措施,尽快地消除危机状态。心理疏导疗法是预防和医治心理危机及自杀的有效方法。我们在临床上发现,自杀及情绪危机与他们的心理特征有密切联系。例如,适应不良者往往具有软弱和不成熟的个性,不切实际地自我要求过高,欲望难以满足但又无自知之明,耐性差,所以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对出现情绪危机者,要尽早进行心理疏导治疗,使危机者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片面性、激越性、偏执的观念及

认识,通过心理疏导稳定他们的情绪,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真假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情绪危机者,采取以下心理救护方法可助自己一臂之力

1.向亲友倾诉。最能使人心身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和规谏。因此,主动向亲朋好友倾诉内心的痛苦,能获得很大的心理安慰。

2.不妨痛哭一场。遭遇到大的不幸或委屈时,痛哭是有效的心理救护措施之一。它能使不良的情况得以发泄和分流,哭后心情会畅快得多。

3.暂时离开原来的环境。避免触景生情,转换环境有助于摆脱痛苦,恢复心理平衡。

4.注意心理补偿。把注意力集中到工作、学习中去,或把潜力转移到能够做好的事情上,以获得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

5.求助于心理疏导。心理疏导被誉为“温柔的精神按摩”,通过心理医生的劝导、启发、安慰和教育,能使当事者的认识、情感,意志、态度、行为等发生良性变化。

对于情绪危机者,其心理疏导的一般原则是注意巩固当事人的生活信念,不断破坏其心理上旧的“动力定型”。对自杀、自伤、伤人及其他事件未遂者,要进一步研究了解,预防再度出现危机。不过,疏导时应注意

1.在情绪危机中的说教、责怪和教条是无益的,只有根据事实,有依据地分析并指出出路才可。

2.对平时有躯体或心理疾病者,在加强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同时给予有效、适量的药物治疗,促进患者尽快进入深睡眠状态,进行神经系统的休息,避免过度疲劳衰竭。

对于情绪危机者,一般的疏导程序是

1.转移现场。强制敌对者迅速分开,隔离当事者。在安静、安全的环境中,在乎时其心目中最有威望者(如亲友、同事)1~3人陪伴下,由医生做心理疏导。

2.对出现心理生理危机现象者,应在24小时内,进行抢救处理。

3.稳定情绪。情绪危机者处于大脑皮层的负诱导状态下,极强的兴奋灶被抑制圈包围,很难接受外界的信息,拒绝接受他人的疏导与帮助,往往不能以理相答,必须强迫他坐下休息,稳定情绪,平息激情与躁动。首先让其尽量充分发泄出来,听其倾吐一切,努力缓解已产生的绝望情绪。在听其倾诉的过程中,要注意应用非语言的交流,如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轻轻抚摸其头发,同情地坐在其身边等。要抓住各种易于被其接受的观点和有利的因素,进行疏通引导,如请其亲友对某一问题表态,统一认识,产生共鸣,使之尽快摆脱心理逆境。情绪危机者所信赖的人际关系,可对激情和意外事件提供一种缓冲剂。比较亲近的人们,除可给予较直接的劝慰和心理上的帮助、支持外,还可使其在这些人面前能充分地倾吐内心的

痛苦。应向情绪危机者提出警告,说明继续激情的危险和严重后果,有时可用威严的词语促使其平静下来,以缓解其情绪危机。有时情绪危机者休息片刻就能恢复理智和觉醒。引导情绪危机者转入理智内省情境的良好时机是由医患双方反馈性内省力所创造的,只要能使情绪危机者稍加平静,就可能避免激情的危险,对防止激情意外事件(自杀、犯罪等)有重大意义。

4.面对现实进行心理疏导工作。要以坦诚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帮助分析现实问题,避免对方猜测怀疑。不能空洞地劝慰,更不能敷衍搪塞。要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给予不同的启发和支持,使其由应激反应的激情状态逐渐过渡到承认和适应现实的正常心理状态。要讲清道理,指明方向,找出补救的方法,以使其冷静、平顺地接受。要从心理上帮助本人适应意外事件的后果,使其认识到心理健康和保重身体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将注意力由已过去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方面。

5.如果当事者抱有敌意和采取攻击行动,应采取适当回避的态度,尽可能地忍耐、克制,让其他人员先去进行缓解工作。同时,也不能忽视当事者家属的惊惧、紧张心理状态,对他们也要做心理疏导,使其心情放松,以免造成不良的后果。在当事人情绪稍平静后,再去进行心理疏导,疏导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谨慎、耐心、温和的态度,提高当事人的情绪境界。因为庸俗的情绪往往是造成不良心境的基础。这里根据不同类型的情绪危机者的特点,介绍几个实例。

病例1.在急性强烈精神创伤下出现的不可控制的暴发性情绪危机

某大学应届毕业生,男性,学习成绩好,为班干部。平时性格内向,虚荣心强,温顺,多愁善感。因一个月前开始准备研究生考试而精神非常紧张,怕考不取而被人看不起。来院就诊前一天,由于父母吵嘴,使他了解到父亲过去的生活腐化问题,因此出现急性激情状态要到父亲单位说明父亲乱搞男女关系,母亲受压,要解放母亲;要到法院去告父亲;要杀死父亲,然后自杀。他手持菜刀寻找父亲,双手发抖,声音嘶哑,全身大汗。全家极度恐怖,请邻居帮忙将他强制送来医院急诊。当他知道自己被送到精神病院时,又出现病理性激情,认为是父亲对自己的陷害,想给他扣上精神病的帽子,父亲好逃脱罪责。这时,他身上带有氰化钾,要自杀,表现极度兴奋躁动,大声喊叫,冲动自伤。医生将他与外界隔离,与他单独交谈了2个小时,其激情状态逐渐减轻。在医生的劝解帮助下,他服了中量镇静剂。经过长达两昼夜的心理疏导治疗,从关心他的一切做起,直到他主动倾吐出连日来心灵深处几件使他极不愉快的事件,自杀危机状态解除,终于从口袋里掏出了氰化钾交给医生,经短时间的休息后恢复了实习工作。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某研究所工作。他与医生建立了友谊,经常取得医生的心理帮助,现已成为一名出色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病例2.有自杀企图,但处于徘徊的矛盾心理状态中而出现的情绪危机

某厂汽车技术工人,女性,32岁。由7岁的独子伴来,因焦虑失眠就诊。她表现情绪低沉,无力,烦躁不安。在对她进行劝说安慰并了解其原因时,病人突然处于激情状态,大声怒吼,冲动地将自己上衣撕破,要打医生,认为医生是故意刺激她,问这问那。她要的只是安眠药,死了算了。经多方劝阻无效,后强迫将病人安排到较安静的环境中,单独与她交谈、解释,并说明“医生要了解你的真实情况,正是同情你,为了进一步帮助你,是对你认真负责的表现。你辱骂并要打医生,对这些医生都毫无怨言……”这时病人痛哭流涕地讲出了她内心深处的痛苦,因为离婚,自己想要自杀,但丢不下可爱的孩子,却又觉得活不下去。她

认识到刚才对医生的态度错了,冷静下来,要求当面向医生道歉,并请医生给自己治疗下去。

遭受了严重心理创伤或委屈而无力自拔,出现了情绪危机

某大学秘书,男,40岁。一个月前亲自处理了系里一位因病从四楼跳下自杀的老师的后事。出现情绪危机前一周,因将系里教师业余任课费用经大家讨论后发给各位教师而受到全校点名通报批评,自己感到十分委屈,出现失眠,拒食,讲话颠倒,要求领导将他调到四楼工作,并要妻子把孩子教育好,自己“要去劳改了”。两天后出现阵发性激情躁动和严重的自杀行为;跳楼、撞头、在床上勒脖子,日夜冲动,每天有5、6个人看守他。他拒绝到精神病院看病,经初诊作心理疏导治疗,配合镇静药物,情绪逐渐稳定。后与校领导研究,妥善处理了不恰当的处分,帮他消除了有关的心理一社会刺激因素,此后逐渐恢复正常,随访一年余,一切良好。

某律师,男性,37岁。个性严谨拘泥,优柔寡断,自尊心强而又敏感多虑,幼时爱读描写爱情忠贞的小说,并向往这种美好的爱情。成年后特别重视自己的婚姻问题,但由于父母包办,在领结婚证的那天才仔细看清女方,感到其相貌、身材、性格都不合自己的意,但又不好意思反悔,只得硬着头皮登记、结婚,打掉牙齿往肚里咽。他深感这是自投泥潭,于是悲观,绝望,情绪恶劣,结婚后两个月就服药自杀未遂。从此失眠、头昏,再不敢见别人结婚的场面,也不敢看爱情小说和电影,性格变得极其古怪、冷漠。多年来一直闹离婚,多次起诉到法院,但女方至死不离,一提离婚就头痛得直打滚。每看到妻子痛苦的样子,再想到两个可爱的孩子,他的心就软下来。但事情一过,不由自主地又想离婚。夫妻俩一直在这种互相摧残中艰难度日。但他们从不打架,外人反认为他们关系挺好。他迫切需要爱,但在这个家庭里,他从未体验过什么是温情。后来在工作中,他遇到一位丧夫的女子,交往以后,互相倾心,感情迅速发展,变得难舍难分,念念不忘。他对带有对方手迹和气息的——纸一物皆视若珍品。但他的职业又使他清楚地知道,如此下去,等待他的将是身败名裂等难以预料的痛苦。为了扑灭这种爱的炽火,他们曾理智地商定,多想对方的缺点,慢慢降温,直到断绝来往。或是促她快快结婚,一了百了,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结婚不成,情又无法断,还要应付不爱的妻子,承担受众人指责的风险。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使他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这时他从报纸上看到了介绍心理疏导的文章,他带着一线希望前来,决定如果没有效果,就让自己死在千里之外的异土他乡。经过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缓解,平安返回。后在给医生的来信中说“这次治疗,收效很大,深感在关键时刻,是医生帮助了我,启发诱导了我,使我走出困境,为我指出了一条坚定而光明的路,这条路的前方是我及全家人的平安!走这条路需下很大的决心,尤其需要‘理智’二字,而心理疏导真正解决了我的‘理智’问题。”

心理障碍自我疏导治疗篇(三):心理疏导的技术

心理疏导的技术

(一)心理疏导疗法是一种短兵相接的心理治疗方法。

精神分析的弊病在于其漫长的过程和由此带来的昂贵费用,精神分析从探索病人的潜意识入手,回溯病人的成长史特别是童年史,其中要不断地战胜病人的阻抗和防御,精神分析犹如一次长征,这个过程漫长而令当事人痛苦(当然,这种痛苦是成长的代价)。

人本主义强调病人的自我成长,强调来源于病人的力量。认知行为疗法的医生象个教练,它并不去探索病人的内在动力。

心理疏导疗法结合了短程疗法和长程疗法的优点,它既能够在短期内快速起效,使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改变,然而,这种改变又是深入持久的,是个长期的过程,也是长期的效果。

短兵相接的必要

心理上的战争是艰苦而惨烈的,其痛苦的程度只有当事人能够完全明了。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个战士,然而,这个战士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是否能够再坚持下去不致于被完全击垮。

心理疏导疗法首要的任务就是让病人相信,隧道的前方是有亮光的,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者是属于自己。自信心,这是非常的关键。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自信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什么是自信?自信就是觉得自己是能够依靠的,相信自己的能力足够胜任自己的任务。自信能够激发自身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对于心理治疗来说是重要的。

一个具有心理问题时,总会认为自己的问题是与众不同的。而实际上,无论一个人的心理具有多么的独特性,无论想法是多么的古怪,无论实际问题是多么具有个体性,他都不是独一无二的。现实中,有成千上万的人与他一样,也有成千上万一样的人靠着心理疏导的帮助走出了心理的困境。心理疏导疗法会以病人相类似的成功个案来激发病人的信心和动力。

勇于面对。心理障碍是令人痛苦的,每一个病人都急于摆脱,然而,心理治疗同样是个令人痛苦的过程。因为有一些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导致症状)的面对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承认它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而改变同样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心理疏导疗法要让病人有接受痛苦的准备并有去面对它的勇气。心理疏导医生永远是病人的同盟军。

实质。现在是由过去塑造而来的,不透过过去,是不会明白现在的,所以心理疏导疗法也注重病人的成长史,了解他在过去曾经发生了什么,但它并不深究每一个过去事件背后的意义,了解过去只是为了改变现在。所以,工作的重点在于改变现在。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病人在自己的问题中会迷茫不清,而一个有经验的心理医生往往会一眼看出问题的实质。至于是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还是循循善诱,引导当事人去理解或者让病人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会,各种不同理论背景的人会选择不同的方法,而心理疏导疗法采取短兵相接的办法,它会指出病人的恐惧来。当然,这种指出是有技巧的,必须让病人不要感觉到批判和指责。

要让病人一下子意识到自己心存恐惧,这是很重要的。要让人一下子意识到问题的核心,然后围绕这个核心来想办法。

指出病人的怕,也会让病人感觉到被理解,被共情。病人能够比较容易地认同这个怕字,

然后要进一步指出其逃避。这是有一个接受的过程,病人不会很快理解和接受这个判断,我们需要给他时间,这个时间便是成长的时间。

一旦他真正理解自己的逃避,他便处于阵地之上,他会发现和理解自己不应该再逃避,他会用一种更为积极的角度去看待它,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它,这是问题发生良好转变的开端。

正是因为病人内心存在一个怕字,他丧失了一种安全感,所以心理疏导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提高他的安全感。

(二)心理疏导的关系,是一个治疗同盟的关系。

建立良好的咨患关系对于心理治疗的成效具有重要的作用,心理疏导疗法对心理医生有明确的要求,主要是对人的理解,强调把病人看作人,而不是待修的机器。

与人做交流,必须具有情感,情感的交流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占有主导地位。主张用药物进行心理治疗的,恰恰忽视了情感的作用,用药物代替情感的交流,使治疗显得冷冰冰。

心理疏导的情感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要有温暖感,表现为对病人的积极关注,接纳和包容。

二是要有深刻的理解,对病人的共情,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理解病人的困难和处境,理解他此时此地的心理。

三是要有可靠的信任,相信病人有足够的动力能够走出困境。

四是要有不批判的指责,对于病人的心理问题,对于他的退缩、逃避或者阻抗,不批判,不指责,允许病人自由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观念,包容和接纳,甚至对心理医生的不满、抱怨、愤怒。

通过情感的交流,要让病人感到温暖、安全和开放,能够主动打开自己的心灵,这是改变自我的第一步,这是心理疏导能够取得成效的可喜开端。

良好的情感交注,使咨患双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结成牢固的联盟。

(三)心理教育,认识问题的实质

要不要进行心理上的教育,各种流派有不同的看法,认知疗法强调与病人的讨论,向病人介绍疗法的机制和目标,如何识别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

心理疏导疗法强调从ABC开始,提高病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转变病人对心理认识的误区,特别是心理作用的机制,加强对心理疏导疗法的理解,使病人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根源和解决的办法。

心理疏导医生和病人可能会讨论这样一些问题诸如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素质?为什么会产生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表现;心理疏导的机制等等。

通过心理教育,让病人联系自我,认识自我,对自己的困难和处境有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他们重新看到希望和力量,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心理教育是开启希望的钥匙。

(四)习以治惊,在行为中改变。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心理治疗中也积累了长期的经验。心理疏导疗法取其精华,特别是“习以治惊”的方法。

心理疏导疗法强调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和改变,认知——实践——认知——再实践——改变的优化。

常话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改变,最后体现在行为上,体现在面对生活上。

习以治惊,是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实践。习以治惊是一场持久战,分别有防御——相持——反攻的阶段。

“惊”是恐惧,是怕,是逃避和退缩。正如一个战士,刚上战场的时候,会被纷飞的炮火,迷漫的硝烟,震耳的爆炸所吓倒,但是,战斗持续一定时间后,恐惧会慢慢减弱。

我们第一次做什么事情,总会有些不自信、害怕和紧张。我们要承认这种恐惧,承认才能心安,心安才能改变。如我们不断地去排斥这种恐惧,这犹如在地上要把自己拔起来一样不可能,徒增加失望和痛苦。

实践,做我们应当做的,在做的过程中,会有痛苦,会想到退缩,会打退堂鼓。这时候,相当于相持阶段。病人需要鼓励,需要支援。

最后,经过习以治惊,我们能够面对、适应和坦然。

改变,是在认识条件下的行为中产生的。

强迫思维患者容易在思想上作战,我们要把战场移植到实际生活中来,移植到针锋相对中来。

(五)顺其自然,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个拳头能够攥多久呢?我们最后还是会松手的。自然是个老师,道法自然,自然就是顺应规律,自然就是随心所欲,但不逾矩。自然,才有自由,而自由,特别是心灵的自由,是我们苦苦追求的。心理障碍的一个特点,就是心灵受困,受限制和束缚。

顺应自然不是消极的无为态度,不是无所作为。顺应自然,是一种积极的拓展技术,是面对现实,是改变自我。

顺应自然,接受那些不可改变的,不必有无奈之心;顺其自然,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不必有畏惧之心。

顺,就是承认和面对现实规律。

自然,就是不做作,不矫情,不给自己无谓的压力。

(六)改造个性,长期的人生责任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个性的形成是长期的,个性的改造也是长期的。

个性并无好坏之分,然而,个性对自我而言,是否协调,是否不利于自我的生活。

个性,也称之为人格,是一个人总的心理特征。一个成人,他的个性已经具有牢固的结构,要完全改变,甚至推倒重来,是不可能的,但要做一些适当的修正和调整,还是可以做得到的。因为人总是在不断完善之中的,当然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至于改变的过程,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改变?哪些可以改变?怎么去改变?所以,前提还是一个认识的问题。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是一项长期的责任。

(七)集体疏导

心理疏导疗法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在集体疏导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但它又与一般的团体心理咨询还是有些不同。

心理疏导疗法也重视集体疏导成员之间的团体动力,组织小组讨论。

一是当同样症状的人集中在一起,他们会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他们不会再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另类、奇怪和不可理喻。这么多相同情况的人在一起,他们会发现自己不是那么的独特,他们会发现有共同的语言和沟通的环境。

二是他们会有一个观照体系,每一种症状都有其个体性,虽然是属于同一种心理障碍,但不同症状的人看待别人,他会发现那是荒诞的,那是不对的。我们会看到在这样的集体中,病友之间会相互说服和开导,在这里每一个病人都是其他病友的镜子。在这一面面镜子面前,会促其领悟。

三是他们会有一个支持系统。俗话说,惺惺相惜,同病相怜。具有相同困难的人会非常地热情地去帮助他人,会出现了一种浓浓的友爱感情,这种感情、关注和支持正是患者所缺乏的,他们会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理解,从未有过的宽容,对其战胜心理障碍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源泉。

当然,除了以上团体本身的动力之外,心理疏导疗法也有别于其他团体辅导。一般团体辅导注重团体本身动力的运用,会去营造和推动这种动力,并利用这种动力去探索成员的深层心理。所以,一般团体辅导注重设置,强调保密和互相信任等,并用很大的力气去营造这种团体的关系,所以其成员不能太多,一般在20人以内。而心理疏导疗法的不同在于,它并不要求其集体有严格的设置和密集的互动,它只是顺其自然地借用团体本身的动力。它很大程度上是靠心理医生的疏导,强调心理教育和反馈的运用。虽然在模式上人数较多,可效果与个别疏导类似,加之团体本身的动力,所以一般的效果比个别疏导还要好些。

鲁龙光先生在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上半期,曾经多次成功地举办了集体心理疏导班,深得病人的肯定。

(八)反馈的运用

心理疏导疗法以控制论、信息论为指导,注重对反馈的应用,在每次心理疏导之后,要求结合当天疏导的内容,撰写心理反馈,主要谈的是经过心理疏导,产生新的认识,实践中的体会,这非常类似于认知疗法的家庭作业,和森田疗法中的日记,但又不尽相同。

心理疏导疗法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治疗心理障碍犹如发射导弹,导弹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断反馈的数据进行处理,不断地修订运行的轨迹,以致最后命中目标。反馈既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向医生提供新信息的过程。它不简单地是心理疏导面谈的信息补充,它是病人在医生不在场时的独白,它可以在完全开放的状态下表达自己。

病人的反馈有时会非常的精彩,会有新的感悟和发现。疏导疗法正是在与病人的互动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的。一定程度上,是病人在不断地推动心理疏导疗法的前进。病人对心理障碍有最贴切的体会,心理反馈的过程也是其对战胜心理疾病的经验总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