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万武汉市地质图说明书(1990)

5万武汉市地质图说明书(1990)

武汉市综合区调

说明书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

武汉市地质图说明书

比例尺 1:50 000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

1990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武汉市地质图说明书

比例尺 1:50 000

1986年4月一1990年12月

编写单位:湖北省区调所二分队

分队长:安守先

分队技术负责:安守先

编写人:安守先张汉金胡立山宋汉

所长:鞠涛

总工程师:冷坚

提交报告单位:湖北省区调所

提交报告时间:1990年12月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

鄂地审(1990)24号

省地矿局印发《武汉市一比五万综合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评审验收决议书》的通知

湖北省区调所、物探大队、鄂东北地质大队、武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现将《武汉市一比五万综合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评审验收决议书》印发你们,请按决议书尽快组织力量对综合区调成果图件及说明书和区调报告进行补充、修改,要求1990年12月完成审定稿,经大队(所)审查、局区调科检查后安排复制、出版。

关于复制、出版方面明确以下几点:

一、复制、出版分工与成果资料编制分工相同;

二、综合区调成果为一套完整资料,复制、出版格式应统一,由区调所牵头,四个单位共同协商解决有关统一要求和相互协调问题;

三、地质图彩色胶印,其他图件四色打样,各图件说明书铅印,区调报告打印复制;

四、各图件及说明书复制出版上交局份数按鄂地(1988)329号文要求办理。上交局资源处的各类打样图件有四套着色图。另上交局地勘处和环境处各一份着色打样图。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盖章)

1990年8月2日

武汉市一比五万综合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评审验收决议书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华中交通区纽,长江中游经济开发区的中心大城市。为了给武汉市规划、建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地质科学依据,湖北省地质矿产局,根据地质矿产部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示精神,从1984年开始部署武汉市及其外围地质系列图件编制和区域地质调查工作。1985年搜集整理现有资料,编制了第一代一比五万地质图系(编图面积3766平方千米),初步满足了武汉市及外围城镇规划建设的急需。鉴于武汉市地质构造复杂,第四系覆盖面积大,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零散、不足,一些基本地质问题不查明,影响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为此,湖北省地质矿产局1986年决定安排局属有关单位合作开展武汉市城区(面积12lO平方千米),以实测为主的一比五万综合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测编第二代一比五万地质图系。其中湖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所负责地质、矿产调查、环境土壤地球化学和放射性伽玛测量,测编相应成果图件;武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后调整到鄂东北地质大队)负责水文、工程、环境、第四纪地质及地貌调查,测编相应成果图件;湖北省物探大队负责重力、电测深和浅地震普查,并结合航磁资料成果编制物探推断地质构造图。上述野外调查工作均于1988年完成,1989年初各单位先后对本单位取得的野外资料进行了验收。随后转入室内资料整理和最终成果编制阶段,1989年12月完成了全部资料整理和成果报告编制工作,提交了一套一比五万地质系列图件及说明书。

湖北省地矿局聘请左文超、余道侠、于珉、蔡德宏、黄颜萍、程伯禹、周殿佑、雷江安、陈丽明高级工程师及文毓礼工程师为综合区调成果评审员,并于1990年了月24日至25日在汉口湖北省区调所召开了评审验收会议。会议由局副总工程师熊恩锡高工主持,参加会议的除评审员外,有武汉市计委、建委、规划局、环保局、矿管会和湖北省地矿局有关处、管理科及湖北省区调所、物探大队、鄂东北地质大队、武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的代表共49人。会议成立了由熊恩

锡副总工程师等十三人组成的评审验收委员会。

评审员和与会代表对湖北省区调所、物探大队、鄂东北地质大队和武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提交的区调成果资料进行了认真审查。认为此次综合区调工作涉及面很广,有地表地质、基岩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地貌调查,取得的资料非常丰富。全面提高了武汉市区区域地质研究程度。这套综合区调成果资料是当前武汉市最为齐全的基础地质资料,反映了武汉市区域地质研究的新水平,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可以作为武汉市城区中、近期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地质依据。该项目资料归档工作也已按要求基本完成。

评审验收委员会对各图件及说明书的评审意见和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研究,作出如下决议:

一、同意评审员对各图件及说明书的评审意见,认为各图件和说明书的编制,符合湖北省地矿局审批的项目设计书要求,予以验收。

二、湖北省区调所、物探大队、鄂东北地质大队和武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应根据对各图件及说明书的评审意见和与会代表在评审中指出的问题,尽快组织力量对图件及说明书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经大队(所)审定后进行复制、出版。

附件:

1、武汉市一比五万地质图及说明书评审意见

2、武汉市一比五万基岩地质图及说明书评审意见

3、武汉市一比五万矿产资源图及说明书评审意见

4、武汉市一比五万环境土壤地球化学成果图及说明书评审意见

5、武汉市一比五万地面放射性伽玛等值线图及说明书评审意见

6、武汉市一比五万推断地质构造图及说明书评审意见

7、武汉市一比五万地貌、第叫纪地质图及说明书评审意见

8、武汉市一比五万水文地质图及说明书评审意见

9、武汉市一比五万工程地质图及说明书评审意见

10、武汉市一比五万环境地质图及说明书评审意见

武汉市一比五万综合区调成果评审验收委员会主任委员:熊恩铴(湖北省地质矿产局副总工程师、高工) 副主任委员:胡启铣(武汉市环保局副总工程师、高工)

戴燕萍(湖北省地矿局环境处处长、高工)

委员:刘源清(武汉市规划局工程师)

张炎华(武汉市建委、科长)

周殿佑(湖北省地矿局地勘处物化探主任工程师、高工) 左文超(湖北省地矿局地勘处、高工)

雷江安(湖北省地矿局地勘处、高工)

余道侠(湖北省地矿局地勘处、高工)

文毓礼(湖北省地矿局资源处工程师)

于珉(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代总工、高工)

蔡德宏(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副总工、高工)

陈丽明(湖北省地矿局测绘管理科、高工)

1990年了月25日

目录第一章绪言………………………

一、自然地理及交通位置……

二、地质研究简史……………

三、工作概况…………………

第二章地层………………………

一、志留系……………………

二、泥盆系……………………

三、石炭系……………………

四、二迭系…………………

五、三迭系……………………

六、白垩-第三系…………

七、第四系……………………

第三章构造………………………

一、武汉台褶束………………

二、新洲凹陷…………………

三、新构造运动………………

四、地质构造发展史…………

第四章结语………………………

一、取得的主要成果…………

二、存在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附图目录

顺序号图号图名比例尺

1 l 武汉市地质阁 l:50000

第一章绪言

武汉市为湖北省省会,是我省政治、经济、文化及旅游的中心。为满足武汉市长远规划、建设及外围卫星城镇发展需要,湖北省地矿局下达鄂地地(86)61号文,决定继续开展中心城区一比五万综合地质调查,并编制第二代城市地质图系。其中武汉市地质图以现代地层学原理为指导,编制地质组图。此项任务由湖北省区调所二分队承担。

一、自然地理及交通位置

调查区地理座标:东经l14°07′30″~114°37′30 ″,北纬30°30′00″~30°45′00″。行政区划主要为武汉市城区和所属汉阳、武昌、黄陂、新洲四郊县部分地区,包括一比五万横店镇南半幅(H-50-37-D)、周山铺西南1/4幅(H-50-38-C)、汉阳县东半幅(H-50-49-A)、武汉市幅(H-50-49-B)、阳逻西半幅(H-50-50-A)共2.75幅,总面积12 10平方千米(图1)。

测区地处江汉平原东部,属长江中游丘陵平原地形。山脉近东西向展布;与区域地质构造线方向一致,海拔高程为20~197.7米。著名山丘有武昌的蛇山、磨山、鼓架山、白浒山、洪山、喻家山,汉阳的龟山、美娘山,汉口的岱家山、吴家山等。市区位居长江、汉水交汇处,河网纵横,湖泊密布,外缘河流有府河、凇水、倒水等,皆属长江水系。本区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7℃,平均降水量为1284.5毫米,年均蒸发量为1391.7毫米:

武汉市城区总面积1557平方千米,人口约330万,为我国特大城市之一。现已形成以冶金、机械、纺织为主,轻工、化工、造船、建材、电子工业具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多功能城市。

武汉市地处京一广铁路及长江航运中心地带,为华中地区水陆交通舷纽,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京~广、汉~丹与武~大铁路纵横交叉,内河航运,公路干线交织如网,飞往各地航线27条.已形成水、陆、空交通网络,可通往全国各地,交通极为方便(图2)。

二、地质研究简史

武汉地区曾有不少单位开展过地质调查。1948年地质学家俞建章、郭鸿俊等人,在武汉地区进行地质调查,粗略沦述了地层、构造特征,为地质工作奠定了初步基础。但是,大量地质工作是解放后进行的:1955年,长江大桥队进行了工程钻探和地质调查。六十年代,先后有武汉师范学院、南京大学、建工部给水排水设计院、武汉综合普查勘探大队、湖北区测队开展过地质调查,测制了1/5万~1/20万地质图,并著有报告,提供了系统的地质、矿产、地貌、第四系及水文工程地质资料。

七十年代,湖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湖北省勘察设计院、省水利厅、铁道部第四设计院、长江规划公室、武汉凿井队、武汉钢铁公司和石油部“五七”油田等单位,从地质、物探、钻探等方面做了进一步工作,取得了较丰富的水文工程地质资料。

八十年代,随着我国四化建设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城市地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湖北省区调所、武汉水文队、湖北省物探队、湖北省遥感站、湖北大学、湖北省勘察院等,相继开展了以武汉市为主的城市综合调查和城市地质系列图的编制工作,对武汉市解放后四十年的地质科技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所有上述工作均为本次调查提供了重要依据和丰富资料。

三、工作概况

测区地质调查于1986年4月开展工作,至1989年9月提交最终成果资料,历时三年五个月。整个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工作阶段(1986年4月~1987年3月)

在全面搜集资料基础上,完成路线踏勘,测制部分地层剖面。1986年12月提交了区域地质调查设汁书

(二)野外工作阶段(1987年3月~l988年12月)

完成地层剖面的测制,全面开展地质填图。1989年1月提交野外资料验收。

(三)最终资料整理阶段(1989年1月~1989年9月)

根据野外验收决议书要求,安排了必要的补课。以后转入室内最终资料整理,编制地质图及说明书,于1989年9月底提交最终成果资料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

表1 完成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第二章地层

武汉市地层区划属扬子区下扬子分区的大冶小区,仅北东角跨及昆仑秦岭区(*昆仑秦岭区在中南区域地层表(1974)中称华北区)的大别山南部小区一隅。地层从志留系至第四系均有分布,其中第四系分布广泛,占图幅总面积的8l%。志留~三叠系主要分布于测区南部的美娘山至蚂蚁峰一带,多形成低丘垅岗地形。白垩~下第三系在图幅东北角新洲县半边山、阳逻一带零星分布。经研究对比,本区前第四系基岩共划分为12个岩石地层单位,第四系划分为5个组、6种成因类型,共12个岩石地层单位(表2)。地层总厚度大于1856.27米。

一、志留系

主要分布于测区南部美娘山、洪山、喻家山、蚂蚁峰一带,在磨山、白浒山、鼓架山等地亦有零星出露。多组成背斜核部。地表出露面积约75平方千米,占图幅总面积的6%。区内仅出露中统坟头组,厚度大于1l7.95米。

坟头组(Fs)

为滨外陆棚--潮坪相泥砂质沉积。顶界以灰白色粉砂质粘土岩和细粒石英杂砂岩为标志,与泥盆系五通石英砾岩相区别。坟头组岩性大致分为二部分:下部为黄绿、浅黄色中层状细粒石英砂岩夹薄层状粘土质粉砂岩;上部为黄绿、灰绿色薄--中层状细粒石英杂砂岩、粉砂质粘土岩。含大量的腕足、瓣鳃、腹足、三叶虫、鱼类和遗迹化石。在化石层位及其上下普遍含磷。

本组自下而上,粒度由细变粗,反映为海退序列;横向岩性较稳定,但顶部的粉砂质粘上岩,山东向西有所增厚:大长山为0.4米,磨山1.8l米,美娘山4.36米。

本组化石丰富,主要有腕足类: Nikiforovaena feranensis,Nalivkinia elcngata;瓣鳃类:Modiomovpha cryta;腹足类:Hormotoma cf.kiitsingensis;三叶虫:Coronocephalus cf· wuningensis,Latiproetus sP,Encrinuroides cf·abnormis,Chuanqianoproetuss shuangheensis;鱼类:Sinacanthus wuch-angensis,Hanyangaspis guodingshanensis等,其中Coronocephalus cf.wuningensis,Nalivkinia elongata,N ikiforovaena ferganesis 等均系江苏江宁坟头组Coronocephalus—kailia-* Sichuanoceras组合带的重要分子,其它如Hormotoma cf.kiitsingensis,Coronocephalus cf.wuningensis,Latiproetus sp.,Chuanqianoproetus shuangheensis ,Encrinuroides cf·abnormis等都是鄂西纱帽组,四川、贵州秀山组,苏皖坟头组上部较常见的份子,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对比,其时代属中志留世已无疑义。

二、泥盆系

主要分布于测区南部美娘山、蛇山、大长山、顶冠峰及鼓架山~白浒山一带,常与志

留系坟头组相伴出露,组成褶曲翼部。出露而积88平方平米,占图幅总面积的7%。

区内仅发育泥盆系上统五通石英砂岩,厚94.31米。

五通石英砂岩(WD)

(1)下段(WD1)

主要为灰白、灰黄色巨厚层状含砾石英砂岩、细~中粒石英砂岩。底部为石英砾岩。岩石单层常呈较大的透镜状产出,层面常见波痕冲刷面,局部铁质成分含量较高。层内见大型的冲洗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底部石英砾岩区域上较稳定,足与下伏坟头组分界的重要标志,与志留系坟头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度美娘山为27.79米,大长山为36.30米。

(2)上段(WD2)

为灰白、浅红色薄至中层状细一中粒石英砂岩、石英岩状砂岩,夹薄层粉砂岩。上部夹赤铁矿层.中部具浪成砂纹交错层理,层面常见波痕等。含有较丰富的植物化石和遗迹化石。厚度美娘山为66.52米,大长山大于46.68米。

五通石英砂岩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其底部含滞留石英质砾石,具冲刷面构造;下段石英砂成熟度高,发育水平层理、冲洗层理。经粒度分析,与弗里德曼的研究成果比较,同粗粒海滨砂相吻合,属前滨(海滩)相沉积。上段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水云母粘土岩,以水平层理为主,可见浪成砂纹层理,层面见波痕构造,含较多的植物化石和动物爬行、栖息迹,反映一种波浪作用较弱、距离海岸较近的近滨相沉积环境。

五通石英砂岩以含Leptophloeum rhombicum--Cyclostigma kiltorkense植物组合为特征。主要有Leptophloeum rhombicum,Sphenopteris recurva,Cyclo--stigma kiltorkense , Sublepidodendron wusihense等,均为我国晚泥盆世常见标准分子,也常见于长江中下游五通组上部和江苏南京擂鼓台组,时代属晚泥盆世。

三、石炭系

测区内石炭系零艰出露于花山、鼓架山、美娘山、黄金塘等地,出露面积不足1平方千米。但地层发育较全,按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高骊山组、和州组及黄龙灰岩。总厚度大于74.80

米。

(一)高骊山组(Gc)

为一套潮坪~泻湖相灰白色~杂色碎屑岩。下部灰白色薄层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夹粉砂质砂岩;上部为杂色、灰黑色含炭粘土岩夹煤线及菱铁矿结核,含丰富植物化石,与下伏五通石英砂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本组岩性向西至鼓架山,细砂岩、粉砂岩增多夹煤线一层;至美娘山,常为炭质粘土岩,含煤线1~2层。厚度:花山为24.44米,鼓架山为33.50米,美娘山为17米。

本组以含Rhodea hsianghsiangensis为特征。主要有:Rhodea hsianghsiang Ensis,Neuropteris cf.giganten,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Lepidodendron sP·,Calamite sp·等。其中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的大量出现,与鄂西高骊山组下部S·mirabile发展到鼎盛时期十分类似,在长江中下游的苏、皖、浙等地高骊山组及湘、粤、黔的相应层位也可见其踪迹。Rhodea hsianghsiangensis主要发育于湘、粤的测水组及石凳子组,苏南高骊山组也见其相似种。Neuropterls gigantea在华北地区主要见于本溪组,而华南的测水组,忠信组、梓山组已广泛出现。由上说明,武汉地区高骊山组,与鄂西、长江中下游的高骊山组相当,也可与湘、粤及黔、赣相应层位对比,时代属早石炭世早期。

(二)和州组(HC)

按岩性特征分上、下两个岩性段:

下段(HC1)

连续沉积在高骊山组之上,主要为浅紫红色、灰白色为主的薄层状含铁质、砂质粘土岩,夹透镜状生物屑微晶灰岩。底部含铁质较高,地表易形成铁帽。岩层具水平层理,夹泥质铁矿层和鲕绿泥石。灰岩透镜体含蜓、腕足类化石,属水体加深水能量较低的陆棚环境。以花山出露最完整,厚21.57米;向西至鼓架山变薄仅7米,以土黄色粘上岩为主。

上段(HC2)

为海岸海滩相灰白色薄~中层状石英岩状砂岩、含砾杂砂岩,仅出露于武昌花山,

厚度大于8.87米。

和州组盛产有孔虫、珊瑚、腕足类化石。有孔虫主要有Eostaffella parastruvei,E·anhuiana,E·hohsienica,Palaeotextularia consobrina;珊瑚:Ekvasophyllum sp·;腕足:Cleiothyridina,Gigantoproductus cf.mexima,Echinoconchus elegans等。上述蜓类为最原始的一个属群,Eostaffella hohsienica带广泛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和州组。张遴信(1962年)在和县地区建立的Eostaffella hohsienica带,代表安徽下石炭统顶部的“蜓”带。Ekvasophyllum,在广西罗城组、黔南摆佐组已有发现,国外苏联、加拿大也仅出现于早石炭世。腕足类大型长身贝类和戟贝类占优势,其中Gigantoproductu5是欧亚大陆及北非早石炭世晚期的重要分子,国内大塘阶上部相当繁盛。由此说明武汉地区的和州组与苏、皖一带的和州组及黔南的上司组、摆佐组层位相当,时代属早石炭世晚期。

(三)黄龙灰岩(HLc)

区内仅见于黄金塘附近,出露不全。为灰白色厚层状细晶砂屑灰岩、鲕粒灰岩。含蜓:Fusulinella vozhgalensis ver·molokovensis,Schu bertella sp·,为开阔台地相沉积。根据区域资料,与下伏和州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度大于22.92米。

上述Fusulina--Fusulinella带,大致相当于长江中下游最上部的同名带及鄂东的Beedeina--Fusulena带的上亚带。因此可与苏南、皖南、湘中的黄龙组,贵州南部的滑石板组至达拉组对比。时代属晚石炭世早期无疑。

四、二叠系

主要分布于汉阳郭茨口、刘家湾,武昌胭脂路、七桥、黄金塘、花山及黄陂叶家店一带。出露面积约58平方干米,占图幅总面积的5%。根据岩性特征,由下而上分为马鞍组、栖霞灰岩、孤峰硅质岩和炭山湾组、保安硅质岩。总厚度大于323.31米。

(一)马鞍组(MP)

为一套滨海~沼泽相含煤碎屑岩。主要岩性为灰~灰黑色含炭质页岩,含炭质灰岩,局部夹劣质煤。底部见10厘米厚的铁质粘土页岩。含有腕足、有孔虫及其它有机质生物碎片,与

下伏黄龙灰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度为4.17米。根据上、下层位关系和区域对比,可与湘西的黔阳煤系、川南黔北的铜矿溪层、陕南的梁山层对比,代表区内早二叠世早期的沉积。

(二)栖霞灰岩(Qp)

主要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生物屑微晶灰岩,夹炭质灰岩和燧石结核。顶、底部见瘤状含燧石结核生物屑微一细晶灰岩,底部层间夹炭质页岩,含较丰富的蜓Nankinella globularis,Leella sp.,Pseudodoliolina pulchra,Chusenella sp.,Schwagerina sp.;珊瑚:Hayasakaia sp.,Polythecalis sp·,Tetraporinus sp.,Wentzellophyllum sp.;腕足:Tyloplecta sp.,Neoplicatifera sp.等化石。厚度:典金塘194.74米,美娘山大于170米。

灰岩以水平层理为主,有时具波状层理,岩石中碎屑少见。因此,反映为总体水动力强度不大,距风暴中心较远,各期风暴流只对沉积物起改造作用的浅海陆棚环境。

上述Nankinella—Pisolin组合带,大至相当于李四光(1931年)的N.inflata带和盛金章(1956年)的N·orbicularia带,可与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栖霞组对比,对代属早二叠世早期。而顶部所见的Pseudodoliolina pulchra,Chusenella sp·,.Schwagerina sp·等,均为茅口期底部Verbeekina grabaue带的常见分子,这说明本区栖霞灰岩实际包括了栖霞期和茅口期之初期,为一跨时的岩石地层单位。

(三)孤峰硅质岩(Gp)

为灰~深灰色薄~中层状含生物屑硅质岩,连续沉积于栖霞灰岩之上。水平层理发育,顶部硅质岩见碳酸盐矿物的交代残余。含菊石:Altudoceras cf·zitteli,海绵骨针、放射虫、硅藻等,为陆棚盆地相沉积。厚度:黄金塘27.86米,胭脂街39米。

孤峰硅质岩以Altudoceras--Paragastriocerias组合带为特征,其中Altudoceras cf·zitteli系江南孤峰组常见分子,其层位与苏皖一带孤峰组相当,时代属早二叠世晚期。

(四)炭山湾组(Tp)

为一套含煤碎屑岩,下与孤峰硅质岩呈整合接触。岩性两分明显:下部为灰一灰白色粘土岩、砂质粘土岩,局部夹煤线,为区内重要的高岭土含矿层位。上部为浅灰色薄一中厚层状细

粒长石石英杂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含腕足、植物化石。由东向西,下部粘土岩变薄,杂砂岩增厚。厚度:山口铺56.19米,土桥41.64米,吴家湾为42.1l米。

该组沉积环境,由于底部岩石基本不含砂质,具水平层理,为陆棚相;中下部含粉砂质为主,见水平层理、浪成砂纹层理,含植物及腕足化石,砂岩条带中见海绿石,为前三角洲亚相;上部岩石除发育大型板状斜层理外,尚有中型槽状层理,砂粒中含较多粘土岩屑,成熟度较低,显示三角洲前缘相近源分流河口砂坝沉积。总之,炭山湾组经历了由陆棚~前三角洲亚相的演变发展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海进~海退层序。

根据Gigantonoclea sp·,Cordaites sp·,Calamites sp·等植物化石特征,与南京龙潭组“下含煤段”相似,时代属晚二叠世早期。

(五)保安硅质岩(Bp)

为陆棚盆地相硅质岩建造。岩性以浅灰一灰黄色薄板状硅质岩为主,夹粘土质硅质岩。含菊石:Pseudotirolites sp·,Pseudogastrioceras sp·,Pericarinoceras sp·,Sanyangites sp·等化石,与下伏炭山湾组呈连续过渡沉积。厚度:土桥大于29.02米,

吴家湾大于44.43米。

保安硅质岩一名源于谢家荣(1924年)所创之“保安页岩”,后经深入研究,谢氏所称“保安页岩”,实际包括了龙潭晚期至晚二叠世晚期二个不同时代的地层。本文根据岩石地层学的涵义称保安硅质岩,基本恢复了原“保安页岩”的涵义,只是将顶部含Claraia的黄绿色页岩划归大冶组。

本组硅质岩含二个菊石组合带:上部以Psedoti rolites--Pleuronodocera菊石动物群为特征,其中Psedotirolites sp·为广西大隆组标准化石,属晚二叠世晚期;下部硅质岩普遍含Anderssonoceras--Prototoceras--Sanyangites菊石动物群。这与赵金科(1978年)、盛金章(1982年)一建于吴家坪阶的Ande r ssonoceras--Prototoceras 带至Sanyangites带相当,时代属晚二叠世早期。因此,保安硅质岩实际为一跨时的岩石地层单位。

五、三叠系

大冶组(DT)

区内仅在东南部土桥一带零星出露。主要岩性为黄色页岩、钙质页岩、泥灰岩,含 Claraia hunanica,Ophiceras sp·(?),属浅海陆棚相沉积。厚度大于13.62米。根据区域资料,本组与保安硅质岩为整合接触。

本组为鄂东南地区大冶组西延部分,时代属早三叠世早期。

六、白垩一下第三系

东湖群(DNK—E)

零星出露于北部阳逻、金台、半边山、滠口和武昌青山一带,面积约8平方千米,占图幅总面积的O.6%。主要为紫红色中~厚层状细粒长石杂砂岩、砂砾岩、不等粒砂岩等。砾石成分以石英岩、钠长变粒岩,绿帘钠长浅粒岩、变晶屑凝灰岩为主,另见少量粗面岩、玄武岩;砾径一般1~30厘米,大小混杂,分选性极差,呈棱角状、次棱角状。胶结物主要为泥铁质及中细砂。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属内陆河湖相沉积。总厚度大于997.88米。时代暂归为白垩~早第三纪,与江汉盆地东部的公安寨组大致相当。

七、第四系

区内第四系分布广泛,具有类型多、相变大、物质成分复杂的特点,出露面积占8l%。经研究对比,由下而上划分为半边山组、王家店组、凤凰山组、青山组和走马岭组,并进一步划分为冲积、湖积、湖冲积、风积、洪冲积、残坡积等六种成因类型。总厚度234.40米。

(一)半边山组(BQal)

主要分布于阳逻、施岗、半边山等地,面积为4平方千米,出露标高约65~80米。为一套冲积相棕红色砂砾石层,中夹黄色粘土、粉细砂层。砾石成分以脉石英、石英岩、硅质岩为主及少量燧石等,充填物为中细砂及粘土。砾石磨圆度、分选性较好,含量35~55%,砾径一般2~8厘米,大者达30厘米。经砾石组构分析,砾石具明显的方位性。下与东湖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砂砾层由界埠向北至淘金山,岩性较稳定,但向西至滠口、后湖等地,相变为含砾砂层。

受古地貌影响,向西增厚:界埠厚8.85米,淘金山厚9米,西部滠口厚26.32米。半边山组以含Pimus--Artemisia--Composiae、Chenopodiaceae孢粉组合为特征,显示以草原为主的乔木混生的稀疏植被,代表潮湿偏干的古气候环境。

据古地磁资料,半边山组底界大致接近松山反极性世与高斯正极性世之间,推测距今年龄240—250万年。顶界相当于松山反极性世与布容正极性世交界处,年龄约70万年。半边山组代表了测区早更新世晚期沉积,与南京雨花台砾石层上部、江西九江砾石层、湖南新开铺砾石层町以对比:

(二)王家店组(WQ)

分布于长江、汉江以南的武昌、汉阳,府河以北滠口、后湖以及东部粉毕铺、曹冲铺等地:面积为34.3平方千米,出露标高一般为35~45米,构成长江三级阶地。

王家店组以一套红色网纹粘土为特征。下部粘土含角砾,局部为红土泥砾;中部为砖红色网纹粘土;上部为黄褐色粘土,含大量的铁锰质结核。上述岩性特征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成因类型:下部含角砾红土为残坡积相(WQedl)。区内普遍存在,但多被覆盖,地表仅见于陶家大湖一带。在武钢红钢闸、工人村及长江以北滠口、后湖等地,出露于标高40~60米的台地上的红土砾石层,其砾石具有一定的磨圆度,明显区别于角砾状红土,为洪冲积成因,与残坡积相角砾状红土属同期异相。中部和上部网纹红土及黄色粘土,为洪冲积相(WQpal),除磨山等丘陵地带局部缺失外,区内35~45米的高岗地普遍发育较好。总之,本组岩性较稳定,一般厚15~35米,最厚汉阳墨水湖46米(340孔)。由西向东汉阳小集27.40米,武昌磨山9.86米,王家店9.20米,向北武钢红旗32.9米,后湖6.78米。

本组含三个孢粉组合带。上部为Ptnus、Chenopodldceae、Artemisia、Rubiaceae;中部为Betula、Quercus-Pinus--Vlmus--Artemisia--Polypodiaceae:下部为Betula、Carpinus—Pinus—Artemisia-Boraginaceae-Legnminosae.基本反映了中更新世沉积期气候由温凉偏干--干热的发展变化过程。

据古地磁资料,王家店组时限大致确定为70~20万年,代表了本区中更新世的沉积。

层位相当于我省江汉平原的江汉组,与江西鄱阳湖的进贤组,长江三角洲的嘉定组对比。

(三).凤凰山组(FQal)

分以于汉口径河农场~姑嫂树、五通口汤湖一带,面积约71平方干米。出露标高为22~25米,形成长江二级阶地。在府河以南径河农场一带,剖面发育较好,具二元结构,为典型的河流相。下部为灰黄、灰白色细粉砂、中粗砂及砾石;上部为黄~桔黄色粘土、亚粘土,夹淤泥质透镜体。于东西湖啤洒厂~三店农场、武昌沙湖,相变为含粘土质砂、砾;向东在青山、风凰山及长江以北缺失下部河床相砂砾层,仅见上部漫溢相粘土。该组一般厚约28-39米,最大厚度可达48.42米,后湖变薄为14.0l米,在武昌青山厚5.12米,沙湖厚20.06米。

凤凰山组孢粉总面貌属Picea--Pinus、Quercus、Betula--Artemisia、Leguminosae组合,显示较寒冷的气候,大致相当庐山冰期。据古地磁资料,风凰山组底界距今约20万年,层位大致相当于省内江汉平原(周缘区)的古老背组。可与江西鄱阳湖区的莲塘组、长江中下游的下蜀粘土对比,属晚更新世早期沉积。凤凰山组由我所命名。它相当于方鸿琪(1961年)所称下蜀期沉积、武汉水文队(1988年)的青山组下段。

(四)青山组(QQeal)

分布于武昌青山和沙湖小湖口,面积约2平方千米。出露标高为63.7米。主要为浅灰~灰黄色亚砂土、粉细砂,呈厚层状,结构松散,含钙质“砂姜”。上部何时夹浅灰色淤泥质亚粘土。青山最厚达42~81米,小湖口厚7.5米。

本组含草本、木本、蕨类孢粉,基本属Pinus-Quercus-Compositeae-Ariemisia组合,反映温凉偏干的气候特点。大致相当大理冰期。

关于青山组砂层的成因,一直存在水成与风成之争。经初步研究,我们认为应属典型的风积成因:主要证据:①青山组以粉细砂为主(占66%).砂粒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呈次菱角状。经电镜观察,石英表面具“V”形、碟形、新月形撞击坑,为风力搬运时经磨蚀撞击形成;

②砂层表面局部发育所谓“斜交层理”,这是由于淋滤作川钙质沉积而成,并非原生沉积构造,不能作为流水作用的依据;④砂层出露标高63.7米,与周围中更新统组成的三级阶地极不协

调,形成所谓阶地倒置现象、这种现象用风的吹扬作用解释较为合理。

本组与方鸿琪命名的“青山层”含义一致,其沉积物特征和孢粉组合与鄱阳湖区的湖口组、长江三角洲的嘉善组相对比。据碳同位索资料。顶界距今年龄约1.2万年,属晚更新世晚期沉积。

(五)走马岭组(ZQ)

分布于长江、汉江两岸及湖区周围,总面积约548平方千米。出露标高为18~22米。组成长江河漫滩及一级阶地,可分为冲积(ZQal)、湖积(ZQl)、湖冲积(ZQlal)残坡积(ZQedl)四种成因类型,其中冲积层按其横向变化规律,进一步划分为冲积亚粘土(ZQal(b))、亚砂土(ZQal(c))、粉细砂(Zqal(d))三类岩性单元,最大厚度为70.85米。

本组为一套河湖相的近代堆积,完整剖面显示三个沉积韵律,每个韵律由粗变细,组成正旋回剖面,下部为浅灰、灰黄色粉细砂、中粗砂及砂砾石层;中部为灰、灰褐色粘土、亚粘土、粉细砂、夹淤泥质粘土或淤泥层;上部主要为粘土、亚粘土。在河漫滩后缘过渡为青灰色淤泥质粘土、亚粘土等。横向变化较大,不同的成因类型呈观不同的变化规律。

冲积层(ZQal):呈带状分布于长江、汉江两侧,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一般厚约40~70.85米,远离河床逐渐变薄,并因距后缘湖泊及局部隆起的地理位置不问而显示出沉积物结构与厚度的差异

湖积(ZQl)、湖冲积(ZQlal)层:主要沿一级阶地后缘湖滨一带分布,以黄褐色粘土、青灰色淤泥及淤泥质亚粘土为主,发育微细水平层理,见大量淡水螺壳。厚度不稳定,汉口唐家墩20米,武湖5.68米.后湖14.01米,沙湖9米。

残坡积层(ZQedl):主要沿低丘周围零星分布。下部为粘土、亚粘土夹碎石,一般厚5~10米;上部为棕黄色粘土、亚粘土,局部含铁锰质结核或薄膜。厚l~7米。

走马岭组自上而下分三个孢粉组合带:上部为Pinus、Mognolia--Artemisia、Alismataceae—Sinopteridaceae--Hymenophyllaceae、Polypodiaceae;中部为Pinus、Quercus、Betula—Gramineae--Leguminosae、Chenopodiaceae、Artemisia-Hymenophyllacea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