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

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

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
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

家畜生态学

填空1环境的分类(1)生态因子①生存条件(主导因子,非主导因子)②非生存条件(2)非生态因子

2. 最适范围并不一定位于耐受限度的正中央。它一般偏向于耐受上限

3.动物的表型适应可以划分为解剖学、形态学和生理学的适应

4. 遗传适应的最大特点是在对环境的适应反应中伴随有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定向的变化,它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得以实现。

5. 对一个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具有影响的三种因素是遗传漂变、突变和迁移

6.适应分为表型适应,遗传适应(形态适应,生理适应)

7.牧区和半牧区

(1)草原地带(东部草甸,中部典型干草原地区,西部荒漠草原地区)

(2)荒漠地带(内蒙古东部,北疆荒漠地区,南疆荒漠地区)

(3)高寒地带(东部高寒草甸地区,西部与藏北高喊草原及荒漠地区,藏南山原与河谷地区东南部边缘高山峡谷地区,柴达木盆地区)

8.农区

(1)东北农区(三江平原地区,松嫩地区,辽河地区,)

(2)华北-西北地区(华北与黄淮海平原地区,西北与黄土高原地区)

(3)长江中下游农区

(4)南方亚热带山丘地区(东部山丘地区,西部山丘地区)

(5)华南农区

9.生态系统总的说来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两大部分构成。

(1).无机环境主要由太阳能、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部分或全部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则系统越稳定。

(2)在生物群落中,根据生物获取营养和能量的方式以及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可将其划分为生产者(自养生物)、消费者(异养生物)和还原者(腐食生物)三大类

10.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并且在通过的每一个环节中逐级递减。

11.食物链的类型:牧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腐屑食物链

12.循环类型分为气体型循环(碳循环,氮循环),沉积型循环(磷的循环, 硫的循环),水循环

13.生态系统的类型分为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稀树干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14.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5.牧业生态工程的结构设计包括:平面结构设计,垂直结构设计,时间结构设计,食物链结构设计

16.家畜流行病的分布分为空间分布,时间分布

17.畜牧业区划的指标分区的指标包括畜禽结构、饲料类型、生产水平三个方面。

18.资源的分类分为自然资源(分为不可枯竭的自然资源,可枯竭的自然资源①

可更新的自然资源,②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名词解释

1、家畜生态学的定义:它是研究家畜与其生存环境间在不同层次上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家畜的环境包括了社会环境.

2、家畜生态现象是指家畜及其环境相互影响和不断统一过程中所形成的生存状态

3.环境是指周围空间中对家畜生存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条件所组成的有机综合体,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在一定空间内的实体。

4生态因子:对家畜的生存和发展有明显、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5生存条件:在生态因子中,对家畜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那些必不可少的因素,叫做生存条件

6.主导因子:家畜的生存条件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7.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基本物质,随生物的种类和生活状况而异。在稳定的条件下,当某种物质的可利用量紧密地接近于生物所需要的最低量时,这种物质就会起限制的作用,严重地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这一规律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8.耐受限度:每一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适应范围,这一范围的上限和

下限之间的幅度就是耐受限度。

9.限制因子:在特定环境条件中,使某一生物的耐受达到极限,对其机能、活动以至地理分布起直接限制作用的环境因子。

10.最适范围:在耐受限度内,有一个最适合于该种生物的区域,称为最适范围。11适应:指生物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生理和遗传的反应。

12.表型适应:动物在环境条件刺激下产生的体型外貌特征、生理机能和生活方式的适应性变化。

13.遗传适应:动物在对环境的适应反应中伴随有基因型变化的。

14.遗传稳态:在各种环境因素作用下,群体能够维持本身的遗传特征,这称为遗传稳态。

15. 风土驯化:指家畜逐步适应新环境条件的复杂过程2

16. 生物性气候周期:由于动物对气候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产生了适应,因而表现出交替发生的周期性生物现象,这

些现象统称为生物性气候周期。

17.生理学节律:受气候因子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动物在行为、生理上出现相应的有节律的季节交替和昼夜变化,这种变化称为生理学节律。

18.生物钟:动植物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受到内部某种计时功能的控制,这种内部计时称为生物钟。

19. 种群:种群是同种个体在一定空间中的组合,它占有一定的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结成的统一体。

20.种群的生理寿命:是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

21.寄生:即一种动物寄居在另一种动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依附其生活的方式。

22.共生:两种动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没有危害就叫共生。

23.互利共生:两种动物彼此生活在一起,并且双方都会因此而得到好处,称为互利共生。

24. 阿利氏定律指的是:动物集群生活需要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当密度过小时,不利于集体觅食、抵御天敌、改善小气候和配种繁殖以及幼体的行为形成,从而抑制了种群的增长;当密度过大时,由于空间和食物不足,个体间的斗争加剧,动物的性欲、交配能力、繁殖率、幼仔存活率和生长发育等方面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同样会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

25.群落演替:是指一定地段上的生物群落由一个类型演变为另一个类型的过程

26.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统一整体。

27.能流:能量在生态系统内不断地被吸收,固定,转化,不停地运动着的现象

28.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之间,靠以食物为中心的摄食,被摄食关系而联结在一起,具有一定序列或顺序,构成一个整体,这称为食物链

29. 生态效率:是指生态系统能流过程中各个不同点上能量输出和输入之间的比率。

30.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对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各种元素和无机化合物,在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运动

31. 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源源不断地生产植物性产品的过程

32.次级生产;以初级生产的利用为基础生产各种畜产品和繁殖幼畜的过程。

33. 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无生命物质之间长时期处于动态平衡。34.定植抗力是宿主对致病菌和潜在致病菌在正常微生物群中定植和繁殖的抵抗力

35.最大持续产量是最大限度地、持续地利用一种资源,而又不损害其更新能力大题

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最小因子定律(2) 耐受性定律(3) 限制因子(4) 生态价(5)生态型(6)因子的综

合作用(7)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调剂性

2.耐受定律可以概括为

(1)每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限度和最适范围.耐受限度和最适范围并不固定,在同一物种内,随品种个体、年龄、生理状况而异。

(2)一种生物可能对一个因子的耐受限度较广,而对另一因子的耐受限度较窄。

(3)对所有环境因子的耐受限度都很广的生物,一般都分布很广。

(4)当一个物种的某一个生态因子处在最适范围之外时,该物种对另一些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将会下降。

(5)在生物的繁殖阶段,环境因子的限制作用特别明显。繁殖的个体、种子、卵、胚胎和幼体等的耐受限度,比非繁殖期的植物或动物要狭窄些。

3.怎么样衡量家畜的适应情况?

适应的效果通常根据以下表现来衡量:①不利条件下生长发育情况②繁殖力受影响的大小③发病率高低④死亡率高低。

总之,衡量家畜的适应是以生产性能是否受影响为主要依据的。也可利用总适应能力综合指标来加以评定。

4. 、适应的基本理论

(1)格罗杰法则

格罗杰法则主要阐述的是动物皮毛色素与气候的关系。

(2)白格曼法则

白格曼法则主要阐述的是动物体格大小与温度的关系。

(3)白纳德法则

白纳德法则主要阐述的是动物血液循环与气候的关系

(4)威尔逊法则

威尔逊法则主要阐述的是动物体表绝缘层与温度的关系

动物的粗毛量与温度呈正比,而绒毛量则与温度呈反比

5. 由白格曼法则分析气候与动物体格的关系,一般说来,同种动物北方的品种比南方的大,原因

(1)从气候上比较,北方比南方寒冷

(2)从家畜散热角度分析,体型大则单位体重所占散热面积小。故有利于适应寒冷气候

(3)从热调节分析,家畜只有产热和散热总量平衡,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而体型大的适应于寒冷地区,体型小的适应于炎热地区。

6. 适应过程的调节

(1)适应调节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体内的平衡即达到热平衡、化学平衡和循环平衡。

(2)动物最重要的适应调节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3)在动物的适应性反应中,行为的、心脏血管和呼吸的反应属于快速反应,而内分泌、酶和代谢反应属于缓慢反应。

7.动物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的适应表现

动物在寒冷气候条件下,首先出现的是物理性适应表现,如果温度下降到临界温度以下时,动物出现化学性热调节反应。具体表现有(1)行为表现:蜷缩、打堆、寒颤等(2)生理变化:外周血流量减少、被毛竖立、毛孔收缩、甲状腺素含量升高等;当动物长期生活于寒冷环境中时,遗传物质发生定向改变,体形外貌和生理功能也随之出现适应性改变,其变化特点总的说来与炎热环境下相反。

8. 风土驯化的途径主要有

1)直接适应:即家畜在新环境条件下,在行为上和生理上产生了一系列反应,直到基本适应新环境条件为止。

2)定向改变遗传基础:当新环境条件超越了该品种的耐受范围,家畜就会产生种种不适应的反应,甚至发病、死亡。

此时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作用,淘汰不适应的个体,留下适应的个体,从而改变了群体的基因频率,使家畜群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9. 为争取引种工作成功,在引种前后应注意的问题

(1)引种前,应研究引入地区与引入品种原产地的自然生态条件之间的相似性

(2)引种时,充分考虑畜禽通过逐渐过渡和杂交育种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3)一般说来,家畜从低劣环境引入到优良环境时,比较容易适应,反之则反

(4)由温暖地区引种到寒冷地区,宜在春季运输,以便适应气候寒冷的变化

(5)家畜在性成熟年龄迁徙最合适,而母畜在妊娠后期迁徙是最不适当的

(6)在一个品种范围内,较小的或中等的体形比大体形动物有较大的耐受力,能顺利地完成风土驯化过程。

10. 关于生物钟机理的两种假说

(1)内源定时假说

认为生物钟是生物体内固有的,生物节律受遗传基因所控制,不依赖于任何外界力量,是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于外界环境而得到的结果,这种观点称为内源

定时假说。

(2)外源性定时假说

认为生物钟是由外界环境中的信号决定的,生物的节律是生物生理机能对来自外部环境信号的一种反应,这种观点称为外源性定时假说。

11生物钟的作用及其意义

(1)它是动物的生物行为计时器。

(2)生物钟的调节机制能够将一些生理过程和环境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紧密结合起来,使动物更容易适应环境。

(3)医学上可利用生物钟的知识鉴别,诊断周期性疾病,控制给药时间,掌握病畜对药物的耐受规律。

(4)生产上可用于控制禽的产蛋,调节牛、羊的发情和配种。

(5)在杀虫灭害方面,可帮助确定最佳施药时间。

12.同种生物集群生活的生态学意义

(1)有利于改善小气候

(2)有利于捕食

(3)共同防御天敌

(4)组成一定的繁育群体,有利于种群的繁育和幼体的培育。

(5)有利于行为的形成。

13.种群的特征

(1)空间特征(2)数量特征(3)遗传特征(4)大小密度(5)性别比例(6)年龄分布(7)社区序列

14.种群密度的调节机制

(1)外因说

气候学派,生物学派,折衷学派

(2)内因说

行为调节学说,内分泌调节学说,遗传学说

15.阿利氏定律对畜牧业生产的启示

(1)饲养畜禽必须考虑为动物提供最适空间和最适群体密度,否则会产生不良后果

(2)在保种工作中,也应重视保持适宜的种群密度和群体规模,以避免种群衰退

(3)野生动物资源的利用中,应保证动物群体始终保持在适宜密度范围。在群体密度过大时,及时捕猎可以在获得最大利用量的同时又促进动物种群的增长。16. 生物群落的特征

(1)一个生物群落中所有的生物,在生态上是相互联系的。

(2)生物群落与其环境具有不可分割性。

(3)生物群落中的各个成员在群落中的重要性是不相等的。

(4)生物群落具有空间和时间结构。

(5)生物群落的边界是模糊的。

17.影响生态效率的因素

(1)动物种类(2)体形(3)饲料的性质和质量

18..提高生态效率的措施

(1)合理搭配饲料资源(2)合理搭配畜禽(3)努力提高繁殖效率

19. 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①收刈法②氧气测定法③CO2测定法④PH测定法⑤原料消耗量测定法⑥同位素标记测定法⑦叶绿素测定法。

20提高牧业生态系统的效率的措施

(1)首先要提高初级生产的转化效率

(2)建立合理的畜群结构

(3)培育和选择能量转化率高的畜禽品种

(4)采用全价配合饲料

(5)有机废物多级循环利用,扩大饲料资源

(5)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

21. 生态平衡失调在结构上的标志及其在畜牧业上的表现

(1)结构上的标志

①一级标志:(结构缺损) 结构缺损是指生态系统缺损一个或几个组成成分,使生态平衡破坏,系统崩溃。

②二级标志(结构变化) 结构变化是指生态系统某一成分的结构发生变化。如生物种类减少,种群数量下降,层次结构变化等,引起生态平衡的失调。它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表现出来:A.生产者(植物群落结构);B.消费者(动物种群结构);C.分解者(微生物结构);D.非生物环境(系统中各种非生物成分的级成和结构)。

(2)功能上的标志

①能量流动受阻

②物质循环平衡失调

22.家畜疫病生态防治的关键措施

(1)保护生态环境(2)增强宿主适应性(3)调整营养结构(4)提高定植抗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