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辩证法的否定性内涵

辩证法的否定性内涵

辩证法的否定性内涵
辩证法的否定性内涵

辩证法的“否定”内涵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讲一下辩证法的否定性内涵。

我们知道,辩证法的规律就是矛盾规律。所谓矛盾的规律,就是指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或者说,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肯定又否定的关系。

那么,我们要问:辩证法或矛盾规律,它所说的否定是什么意思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把辩证法所说的否定与其他含义的否定区别开来。

怎么区分呢?

一、我们先从否定的一般含义说起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判断,只要有否定关系词,比如:不是、非等等,那么它就是一个否定判断,它通过这些否定关系词把主词和谓词连接起来,比如“我没有生病”,“他不是个好人”,“鸡蛋不是石头”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否定的判断,它表达的是主词和谓词之间的不一致性或差别,这是否定的最一般的含义。任何否定,不管它是辨证的否定,日常的否定,还是形而上学的否定,只要它是一个否定,就都具备这个否定的一般形式,也就是说,任何否定所表达的都是主词和谓词之间的差异关系。

二、否定的类别:

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明辩证法的“否定性”内涵:

1、否定的含义;

2、否定的本质;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面:否定的含义。

“否定”这个概念(“肯定”也是一样),在我看来,至少有三种含义,分别是:

(1)作为“关系”含义的否定;

(2)作为“实体”含义的否定;

(3)作为“发展阶段”含义的否定。

(1)我们先看否定的第一种的含义,也即作为关系含义的“否定性”。

否定首先是指一种判断关系,它通过判断词“不是”或“非”把主词和谓词连接起来,如A“不是”B,此物“非”彼物。

现在,假如在判断中主词和谓词不相同,那么这就是形式逻辑的否定关系。

如有限不是无限,一不是多。

而如果主词和谓词是同一个东西,那么这就是辩证逻辑的否定关系。

如有限不是有限,一不是一。

这样的话,形式逻辑的否定就是一种“他物”否定(也就是说,是被他物、对方所否定)。因为形式逻辑的规律就是所谓的同一律,它的形式就是“A是A”,

这个命题如果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就是“A不是非A”,这就是所谓的对立律。同一律和对立律在形式逻辑那里其实是一回事,因为A之所以是A,只是因为A 不是非A。同一律和对立律,也叫排中律(非此即彼),这三种规律统称为不矛盾律,这是形式逻辑的根本规律。

但是,辩证法的规律恰恰就是矛盾律,因为在辩证法看来,某物是它自己,正因为某物同时不是自身,它自身不等同,所以辩证法的否定就是一种“自我”否定。

这是辩证否定和形式否定的区别。但不管怎么说,我们这里谈的否定指的都是一种否定关系,这就是否定的第一层含义,即作为关系含义的否定。

(2)现在,假如我们把判断的主词和谓词独立出来,把一个称作肯定,另一个称作否定,这就是否定的所谓实体性的含义。

例如:“南极是北极”。(南极是肯定,北极是否定)

这样,否定的关系就成了否定的东西。

我们经常说,事物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肯定方面,一个是否定方面,那么,这个所谓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常常指的就是一种实体性的存在,而不是指否定性的关系。

(3)作为发展环节的否定阶段,它所言的的否定,就不是单纯指矛盾的否定方面,而是包括肯定方面在自身内的否定方面,只不过在否定阶段里,否定方面占主要地位,肯定方面占次要地位,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把它称作是否定阶段。

例如,如果我们把资产阶级称作肯定方面,那么无产阶级就是否定方面,当无产阶级的这个否定方面占主要地位时,资本主义社会就会过度到它的否定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

这就是作为发展阶段含义的否定性。

以上就是否定的三种含义(否定关系、否定方面、否定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否定的第一种含义,也即作为自身关系的否定,是否定这个概念的最基本的,也是首要的含义,我们辩证法所谈的否定,主要指的就是否定关系,其他两种含义,都由它引申而来。

关于否定的一般含义我们就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们再谈谈否定的本质,分两个方面来谈:

一、否定的意义或作用;

二、否定的节奏:否定之否定。

一、先看第一个方面:否定的意义

1、在通常的观念里,我们往往把否定看成是对某种东西的取消,消解,比方说:我们否定某个想法、意见,意思是说,这个想法、意见是是不正确的,或者说,是不合事实的。那么,这种否定,就是一种消极的、抽象的否定,因为它取消了所否定的东西。

例如,如果我对一个东西做判断,说这个东西不是“单纯的”,那么在这个否定中,“单纯性”这个规定就被取消了,这个东西就变成只是复合的。

这就是我们对否定的抽象看法。这样一来,任何事物、任何思想,碰到这种否定,都会停止它的存在,例如我们通常把死亡看成是对生命的抽象否定,因为

一碰到死亡,我们的生命就消失了,就不存在了。

但是,在辩证法看来,死亡对生命并不是这种抽象的否定关系,因为正是有死亡,我们的生命才成为了它自身所是的东西,没有死亡,就没有生命,同样,在我们的生命中假如没有对死亡的意识,并且克服这种意识,那么按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关于主奴关系的分析,我们知道,假如一个人没有死亡的意识,他就永远也成不了自己的主人,只能依附于他人。因为主人之所以是主人,是因为他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而奴隶之所以是奴隶,就在于他畏惧死亡。所以真正讲来,死亡并不是对生命的抽象的、消极的否定,而恰恰是成就生命的东西。

2、既然辩证法的否定不是一种抽象的否定,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否定呢?辩证法的否定是一种特定的否定,或者说,是一种规定性的否定。

比方拿我们的认识来说,我们认识一个事物,首先是从这个事物的肯定性出发,也即从事物的自相联系出发,比方说,从我们面前的这张桌子出发。最初桌子只是一个直接性的东西,只是一个自身等同的东西,对这张桌子,刚开始我们是没有任何概念的,我们除了能描述它的物理性状,比方说颜色、大小、形状等等之外,对它我们暂时还没有其他的认识。现在,假如我们要具体认识这张桌子,例如认识到它是一张课桌,是一张用来上课的桌子,那么我们就要在教室这个环境中,看到它摆在教室中的其他设备面前,比如说黑板、讲台等等面前,我们才知道它的确是一张课桌。这样一来,原先的那张桌子就自己否定了自己,也就是说,否定了它自己的直接性和独立性,而变成了一个间接性的东西,成了与教室中的其他设施相对立的东西。那么,在桌子的这种自我否定过程中,桌子就变成了一个有规定的东西,变成了“用来上课”这个规定的桌子,这种否定,我们就叫做特定的否定,或者说,是规定性的否定。

3、辩证法的否定就是指这种规定性的否定,而不是抽象的、虚无的否定,因为在这种否定过程中,桌子这个东西并没有消失,它只是获得了规定,成了一张课桌,成了一个与他物相对立的一个东西。所以说,这种否定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否定,而是从直接性过度到间接性的否定,这种否定把桌子从一个单纯的东西变成了是一个有中介的东西,也就是说,变成了一个有规定的东西。

我们常常说“规定就是否定”,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规定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规定,有一方必有另一方,规定只有在联系中才能存在,事物被规定了,那么事物就成了与他物相联系的东西,这样,事物就否定了它自己的独立性或直接性,而成了间接性的东西。

4、上面我们所考察的这种否定性,构成事物或认识运动的转折点。

我们要认识一个事物,就必须知道这个事物的特有的规定性,假如一个事物没有任何的规定性,那么它就是一个空洞的东西,虚无的东西。

这个否定性是一切活动最内在的源泉,是辩证法的灵魂,一切真实的东西本身都具有它,并且唯有通过它才是真的。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否定性,都有它自己的对立面,任何一方都离不开另一方。单纯直接性的东西是不真实的,比如我们刚才讲的那个课桌,课桌假如没有它自己的对立物,没有讲台、黑板之类的东西与它对立,那么,说它是张课桌,就是不真实的。

5、我们再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对立面的这种依附关系。

(1)“勇敢”和“恐惧”:

勇敢是对恐惧的否定,但这种否定并不是说,勇敢是一种与恐惧不相关的东西,是对恐

惧的绝对排斥。因为假如勇敢不包含恐惧,那这种勇敢就是鲁莽,无知,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包含了恐惧,只不过是对恐惧的克服。(“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是真勇敢,母牛为了保护小牛而敢于与猛兽对决才是真正的勇敢)。

(2)自由和必然:

我们说自由之所以是自由,不是说自由没有限制,没有规定。假如自由不受限制,离开了必然,那它就只是一种形式的自由,抽象的自由,它的形式就是“任性”,如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受约束。真正的自由或者说现实的自由是有限制的,因为自由的真正含义就是自己规定自己,就其有规定而言,它是一种限制、必然,但就其是自我规定而言,它同时也是自由,因为它不受外物限制,而只是自我限制,所以说,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必然是相互包含的。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所以说,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无知者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是一个对他而言还未对象化的世界,也就是说,他还没有把这个世界变成为他自己所使用的世界,这样,他住在这世界里就不是象居住在自己家里那样,而是处处受约束、限制,因而感到不自由。

关于否定性的意义,我们就讲到这里。概括地讲,否定就是事物自我分裂或自我规定的环节。但是,事物经过否定之后,它的运动并没有完成,它还必须从它的自我分裂中重新走向统一,也就是在否定中重新肯定自己。这样,它就必须对前面作为分裂和规定环节的否定再进行一次否定,那么,这个否定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否定的内在节奏:否定之否定或二次否定。

二、否定的节奏:否定之否定或二次否定;

1、第一次否定,是事物树立对立面或建立矛盾的环节。

在第一次否定,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否定过程中,我们看到,事物从“直接性”过度到“间接性”,由单纯性,即自我等同的“一”分裂为“规定性”的两个方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统一物之一分为二”的过程,由于事物的这种自我分裂,事物便有了矛盾。

2、第二次否定,即我们现在所达到的否定之否定,就是上述矛盾的扬弃,这个否定性,作为自身扬弃的矛盾,同时也是第一个直接性,即单纯普遍性的恢复。

例如:(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

3、不过最为返回到自身的这种统一已经不是刚开始的直接性的统一体,而是包含差别或规定性在自身内的统一。这种统一,也叫直接性和间接性的统一。它是直接的,因为它返回了自身,它是间接的,因为它经过了对立面的中介。

比方说,飞机从飞机场出发,经过空中的飞行后,到达了某个目的地。

所以否定之否定,或者叫对立面的统一,就是把差别、矛盾扬弃在自身内的统一。

4、如果我们把第一个直接性的肯定叫做开端的东西,那么经过否定的中介并重返自身的统一性或否定之否定,就是一个结果的东西。(种子和果实)从开端到结果,也是事物从抽象走向具体的过程。

我们常说辩证法也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所谓从抽象到具体,也就是事物从肯定到否定,然后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肯定到否定,产生的是规定性,从否定到否定之否

定,导致的是规定性的统一,也就是说,使规定成为统一物的两个方面。有否定,才有规定,而有否定之否定,才有规定性的统一,这样,在事物的不断的自我否定过程中,它获得的规定性就越来越丰富,规定性越多,事物就越具体,因为具体之所以是具体,因为它是各种规定性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所以,事物从肯定走到否定之否定,也就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5、总之,否定之否定,由于中介的扬弃,便是直接的东西;由于区别的扬弃,便是单纯的东西;由于否定的东西的扬弃,便是肯定的东西。这个结果因此是真理,它既是直接性,又是中介,同时它不是一个静止的统一,而是以自身为中介的运动和活动的统一。

6、概括地讲,否定的内涵包括:否定关系、自我否定、规定性的否定,二次否地。

浅谈《实践论》中的认识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浅谈《实践论》中的认识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实践论》作为毛泽东同志哲学思想尤其是认识论思想的精华,其中也包含了诸多辩证法思想,正是这些认识辩证法思想,才使得《实践论》永葆活力,成为我们时代精神之精华。 关键词:《实践论》辩证法当代意义 《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在长期复杂的革命斗争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创建的理论成果,在《实践论》中,毛泽东不仅从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相结合的高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述了实践概念的内涵与基本形式、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而且还进一步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相统一,全面阐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等的辩证关系,并最终揭示了“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发展规律,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可以说,正是这些认识辩证法思想,才使得《实践论》永葆活力,成为我们时代精神之精华。 一、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①这一观点实际上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说,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受一定的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限制的,离开了具体条件,就不可能有它们的真正统一。另一方面是说,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变动的、历史发展的。离开了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人们认识的发展变化,主客观的统一就将是僵死的、凝固的。这一思想不仅是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批判一切‘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倾向的理论法宝,而且也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制定并实施共同富裕的政策提供了许多启示。 共同富裕包含了两个方面,前者就是要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后者就是要让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共同富裕。这也就是实现我们国家富国强民的两步走战略,而这两歩走恰恰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因为我们国家国土面积大,各地区现实条件存在明显差异,这会导致我国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每个地区都能均衡发展,同时发展。但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主要看综合竞争力。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所以在这种客观情况下,我们党实时地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政策就是达到了主观同客观的具体的统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成果已经有力的证明,这条富国强民的发展政策是正确的,是完全符合了我们国家客观发展实际的理论方针,这是我们党在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客观辩证统一思想的理论创建。如果我们不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的统一,就不会有我们党关于共同富裕政策的提出和实施。 当前,我国在实施共同富裕政策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第一步,但是我们还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高度重视第二步的实施,这也是我们实施这一理论政策的关键一步,更是我们党现阶段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因为这一步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失调,造成区域、城乡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过大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等严重后果,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所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党一定要在主观思想上

课后题第二章 实践辩证法

第二章实践辩证法 一、单选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2.区分同质事物的差别依据是( ) A、事物的度 B、事物质的规定性 C、事物量的规定性 D、事物的特殊矛盾 3.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 A、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B、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C、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是不直接同一的 D、事物的质是不变的,事物的量是不断变化的 4.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5.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规律6.“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法的规律 8.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 A、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 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 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变动性和稳定性 D、斗争性和同一性 10.“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 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 B、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E、天空出现彗星预示社会要爆发战争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这是由于() A、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D、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E、新事物增添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3.规律具有如下特点() A、客观性 B、稳定性 C、普遍性 D、随意性 E、重复性 4.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的联系是() A、内部联系 B、本质联系 C、必然联系 D、直接联系 E、主要联系5.认识事物的量的意义在于() A、它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和认识事物质的前提 B、它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C、它对事物做出数量分析,使人们做到胸中有数 D、它是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E、它能把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6.“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包含的哲理有()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E、质变会引起新的量变 7.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表现在()

辩证法的23 个原理

“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与发展;“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四个四”是指四 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反对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或者只见同一、不见对立的这种绝对化和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 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即矛盾有其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个性也不能脱离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共性不能代替个性,个性具有共性容纳不了的内容;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3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事物都是由矛盾群构成的,事物矛盾群中的多个矛盾以及矛 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由此区分为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非主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4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9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选择题I: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中药不过是些树皮草根,多用少用没关系”、“中药有病能治病,无病能健身,无毒、无副作用”等观点.导致一些人过量用药产生不良反映。这一情况告诉我们 A.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B.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有量变就会引起质变 D.传统思想和传境观念不利于事物的发展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随。”老子的这段话说明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C.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矛盾的双方是互相排斥的、互相斗争的 3.下列看法中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 A.积劳成疾 B.声东击西 C.因材施教 D.居安思危 4.“茉莉、米兰香气袭人,可花并不艳丽;君子兰、牡丹雍容华贵,但并不那么香;玫瑰倒是色香俱全,却有刺。鲜者,取其鲜;香者,取其香;带刺者,更宜贵其鲜而香。”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获得正确的意识,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相符合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D.看问题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 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7.《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8.“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废弃的资源。”这种说法是强调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A.相互转化 B.相互依存 C.相互渗透 D.相互排斥 9.其实,被随意丢弃的硒鼓有着极大的再生利用价值。一个旧硒鼓经过修复再生过程,比生产新品可节约50%的成本,而售价却只是原来的70%。因此,我们应该() A.积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B.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C.如实地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据此回答10—11题。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论述学习和生活实际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的来源分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而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后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发展充实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力量。虽然我们的绝大部分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是我们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到与年龄相应的程度,因为我们上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毕业,始终处于家长和学校的保护中,现在又进入了与社会相对隔绝的“象牙塔”。在进入社会之前,我们一直都在做的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我们离开家长和老师的保护,开始享有自由的时候,一步不慎,就很容易走上歪路甚至是一条不归路!所以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大学生的生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生活,学习,价值观,爱情观,社会观以及在人际交往等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我今天就唯物辩证法在大学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在我们的大学期间,四年的生活中,宿舍是一个重要场所。宿舍对我们来说,就是我们在学校中的家,是我们大学生活里最重要的地方。舍友,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是普遍联系的,如果不能和舍友处理好关系,那么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一团遭,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会很乱,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的生活。宿舍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事情的看法也就不可能完全一样,矛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问题或矛盾出现使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而这个时候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时候了,这里就需要我们用“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来看待和处理问题:宿舍是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整体的一个部分,离开了任何一个人这个宿舍都是不完整的,这就需要我们宿舍的每个人和

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具有以下特点

辩证法所理解地否定具有以下特点 辩证法所理解地否定具有以下特点: (1)否定是事物地自我否定.辩证地否定不是外力作用地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地结果,例如,麦粒地辩证否定,是萌芽、生长.如果磨面,食用就不是辩证地否定. (2)否定是发展地环节和联系地环节. 其一,它是发展地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地.辩证地否定是旧质向新质地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地转变.其二,它又是联系地环节,辩证地否定不是新旧事物地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地积极合理地因素.所以,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 (3) (1) (2) 否定.3 (1) (2) (3)否定地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地关系.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地阶段性和连续性地统一. 辩证地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地对立 (1)辩证地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地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地环节和联系地环节,是包含肯定地否定,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地否定就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2)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地否定、主观任意地否定;否定是绝对地否定,是不包含肯定地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地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其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辩证否定观地方法论意义

辩证否定观具有重要地方法论意义.辩证地否定观启示我们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地分析态度和方法.在考察事物时,必须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对待外来文化,要有选择地吸收.建设中国特色地社会主义,要大胆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地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地东西给予坚决地批判. 事物发展地否定之否定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地统一 (1)辩证地否定不是一次完成地,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地有规律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地过程. (2)辩证地否定是事物发展全过程中地一个辩证阶段,即它使第二次否定也就是否定之否定有可能或将有可能发生,从而成为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中地一个必经阶段. (3) .

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到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内在逻辑演变

从实践辩证法的现实转向到否定的辩证法的文化转向——马克思到阿多诺辩证法的内在逻辑演变 摘要:从实践辩证法到否定的辩证法的逻辑演进来看,马克思实践辩证法是对传统辩证法的批判即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在抽象的理论层面或在形式上完成了辩证法的精神性的运动。然而,这种辩证法表面所具有的批判性与否定性实则是对现存事物作为保守理论的一种辩护,也就是对“旧世界”的维护,而不能彻底的“改变世界”。马克思实践的辩证法正是切入现实之中,只有对社会批判即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批判才能彻底的改变世界,以实现人类的整体的解放。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的批判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生产关系在内的整个唯物史观的批判,无论马克思对整体性的社会批判还是对人类解放的政治追求,他的批判是以建构性为基础的,他的批判既是对启蒙以来辩证法的最高完成也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最后阶段。终结本身就意味着开启,以解构性形式出现的辩证法就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是以解构性为基础的辩证法,阿多诺辩证法之所以会走向“否定的”批判性,之所以将马克思对于社会制度的现实批判转向对文化的现实批判,从现实批判性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是阿多诺辩证法的过渡和历史逻辑发展的一个理论环节。 关键字:否定的辩证法实践辩证法现实转向文化转向 一、马克思实践辨证法批判的现实转向 马克思实践辩证法批判的现实转向是针对传统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的基础之上而转向对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他反对一切将辩证法建立在抽象事物的基础之上,同时也反对为哲学寻找一切本体论的基础。他立足于实践对传统的辩证法予以批判,即对旧世界进行批判而发现新世界。这个新世界不再停留于抽象的思维层面,而是转向到人的现实生活之中。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独立的观念都不会成为历史,他反对建立任何一种哲学的本体论,哲学在马克思的视域内已经失去了生存的环境。马克思所要改变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表面所具有的批判性与否定性,而实则是作为一种保守的理论对现存事物进行完整的辩护,这种“批判的武器”即理性实则是在理论层面对现存的世界进行着解释。而马克思抓住了黑格尔辩证法所存在问题的关键之处,他用实践的劳动特征对现实的矛盾进行彻底的批判与否定,这种革命性的力量是现实的革命性的力量,它是一种“武器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理性的批判当然不能代替现实的批判,只有对现实的社会或资本主义的制度进行批判才能够彻底的改变世界。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批判时指出,“现代德国的批判着意研究旧世界的内容,而且批判的发展完全拘泥于所批判的材料,以致对批判的方法采取完全非批判的态度,同时,对于我们如何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这一表面上看来是形式的问题,而实际上是本质的问题,

论述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论述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分别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说:一、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二、自然科学基础是19世纪的科学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围非常广泛,我们今天研究的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联系和发展是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下是对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的具体阐述。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根本规律,亦称之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

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哲学思想发展的初期就已具有关于对立面的斗争和转化的思想。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易经》用阴阳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近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一唯心主义的方式体统的表述了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认为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批判地改造和吸取了哲学史上特别是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深入地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述。 一、对立统一规律 ⒈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⑴矛盾即对立统一,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⑵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是马克思关于矛盾部分的精髓。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质量互变规律 1、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⑴质量互变规律,又称量变质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

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具有以下特点

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具有以下特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例如,麦粒的辩证否定,是萌芽、生长。如果磨面,食用就不是辩证的否定。 (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其一,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其二,它又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 (3)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2 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1)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否定就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2)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其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先说辨证否定和形而上学否定的区别。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而形否认为是外力的否定2辩否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而形否认为是发展,联系的中断。3辩否认为否定的实质的扬弃,而形否认为是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从辨证否定观就能看出发展是一个过程,没有终点。 最后一个问题。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拥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并且反映社会的进步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此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 另一个方面,由于新事物力量相对弱小,以及人民群众的接受有个过程,还有旧事物的扼杀,因此过程是曲折的。所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即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论述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任腾腾0143599 一、何为唯物辨证法 唯物辩证法(Materialist Dialectics)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 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二、唯物辩证法的内容 唯物辩证法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内容,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对范畴、思维方法. (一)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将会在下面进行介绍,此处略。

(三)五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2)、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象和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四)四种思维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摘要:唯物辩证,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实践意义 一.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分析 1.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揭示了发展和联系的本质,其它规律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进一步补充和展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理论包括: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2.质量互变规律。它揭示了一切事物、现象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和质变,前者表现的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而后者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在事物内部矛盾的作用下,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量变就转化为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量变和质变,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即量变

中有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质量互变归路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3.否定之否定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综合体现。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实践意义 1.对立统一规律。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事物。世界上的每种活动、行为、事件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我们抓住规律,找到方法即可以事半功倍;有助于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不能忽略它们中的任何一方,也不能将它们隔绝起来认识,更不能认为它们是一成不变的;处理事物时,在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忽视非主要矛盾。 2.质量互变规律。度的哲学范畴告诉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把握适度的原则,要注意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只有脚踏实地的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成事物的飞跃,积硅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不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当事物质变条件成熟时,把握契机,乘势而为,促成事物转化。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1、复习内容: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普遍性 A、自然是发展的 B、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C、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 A、发展的实质 B、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方法论)

C、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关系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A、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为什么这么说,原因)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为什么这么说,原因) C、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对我们的要求(2)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A、质变与量变的含义 B、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C、量变与质变对我们的要求 2、本课引入:

有个楚国人拿着矛和盾在大街上叫卖,“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能穿过任何坚固的东西。”同时又喊“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没有任何利器能穿透它。”旁人问:“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楚人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寓言中的“矛盾“是人在思维过程中犯的逻辑错误,而哲学中的“矛盾”揭示的是事物客观存在的一种关系。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那么,什么是矛盾呢?学习了矛盾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 (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A、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A、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考研政治 辩证法23个原理

辩证法23个原理 “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与发展;“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四个四”是指四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反对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或者只见同一、不见对立的这种绝对化和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即矛盾有其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个性也不能脱离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共性不能代替个性,个性具有共性容纳不了的内容;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3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事物都是由矛盾群构成的,事物矛盾群中的多个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由此区分为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非主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4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否定的辩证法”是否定辩证法──评法兰克福学派的辩证法理论

“否定的辩证法”是否定辩证法──评法兰克福学派的辩证法理论 内容提要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由于包含着改造马克思主义 的企图,因而被划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阵营中,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 也自诩继承了辩证法的传统,实际上,社会批判理论由于无条件地强调辩 证法的否定性方面而走向了否定辩证法的哲学道路。 在 20 世纪思想史上,法兰克福学派是以激烈的社会批判理论引人注 目的,而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否定的辩证法。 其实,否定的辩证法并不是辩证法,而是辩证否定观的绝对化,是在 辩证法的旗号下对辩证法的否定。 本文拟通过介绍马尔库塞的《理性与革命》和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 证法》二本著作中关于辩证法的观点,来认识辩证法绝对化的危险。 一马尔库塞的否定的辩证法马尔库塞的《理性与革命》是一部力求通 过研究黑格尔哲学,来为社会批判理论寻找哲学基础的学术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尔库塞极力去发现批判的黑格尔。 他不仅在早期黑格尔那里发现了作为政治学范畴的国家整体和作为 伦理范畴的文化整体的否定内涵。 而且,通过对黑格尔逻辑体系的考察,把握客体、主体、实在、因果 性等一系列范畴所标示的否定统一体。 他通过对黑格尔精神哲学的考察,去揭示制度化了的交换关系整体、

法律制度整体对个体的否定,并进一步超越这种否定。 马尔库塞甚至干脆把黑格尔哲学称作否定的哲学。 也就是说,马尔库塞完全是用否定这一单一的色彩来妆扮黑格尔的, 在他看来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必然证明其自身的世界被分 成了对立的两个领域,一个领域是人在其中受制于他的劳动,以至于劳动 限定了他的整个存在;另一个领域是一部分人占有和拥有另一部分人的劳 动,由于这种拥有和占有而使其成为主人。 [1]由于这两个领域的存在, 自我意识就只能从其对立的意识中获得自 由。 因为, 作为客体的整体束缚了我的自由, 致使自由是走出思维的领域, 进入自我意识完全实现了自己的世界。 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对现实持积极的否定态度。 马尔库塞认为,这种积极的否定态度正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 所正在身体力行的。 黑格尔的逻辑学主要是一种批判的手段。 黑格尔的辩证法具有否定的特征,否定构成了辩证理性的本质,趋向 理性的真正概念的第一步。 在实在运动的过程中,否定是必然的。 否定揭示出,特定的形式中没有什么是真的。 因而,否定是事物存在的基础,一事物的实在的质料部分是由这一事 物的否定所构成的,是由它所排斥和扬弃的作为其对立面的东西所构成的。 [2]否定是本质,它迫使其自身对存在状态的超越。

论述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论述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任腾腾0143599 一、何为唯物辨证法 唯物辩证法( Materialist Dialectics)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 , 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托 洛茨基、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 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 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 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 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二、唯物辩证法的内容 唯物辩证法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内容, 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对范畴、思维方法 . (一)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 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 相互作用的关系 .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将会在下面进行介绍,此处略。 (三)五对范畴 ◆ 原因和结果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 , 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 的一对范畴 .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 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 (2)、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 , 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 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 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 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 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 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 . 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 , 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 , 反之亦然 . (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 ◆ 必然性和偶然性 (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 . 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 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②必然 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 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 发展起影响作用 , 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 , 又相互转化 . ◆ 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 现实性是 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 . 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 密不可分 .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现象和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 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哲学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专题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一、考点知识 考点1: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考点2: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第三,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

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考点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一是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二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1)两者相互依赖 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为部分。 (2)两者相互影响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

实践辩证法

实践辩证法《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历史背景 马克思于1845年在布鲁塞尔写成的一份研究性提纲。这是一份准备作进一步研究和写作的提纲,当时没打算付印,故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过。 1888年,恩格斯在为其《费尔巴哈论》单行本作修改时,翻检了马克思的遗稿,在马克思的笔记本中发现了这一提纲。于是,恩格斯特把《提纲》作为《费尔巴哈论》的附录,第一次公诸于世。为了使读者对这个《提纲》更易理解,恩格斯在1888年发表的时候,曾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给这个《提纲》加了标题《马克思论费尔巴哈》。现在这个标题是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据恩格斯给《费尔巴哈论》写的序言加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马克思为了详细制定他们的新观点而写的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恩格斯高度评价了这一笔记,认为它作为包含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二主要内容 《提纲》共11条,不到1500字。一切观点和论述围绕“实践”展开。 从内容上可分为三个部分: 1、第1条:从实践出发,分析以往哲学的主要缺陷。 2、第2到9条:运用实践观点,阐发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3、第10到11条:注重实践特性,阐发新世界观的目标、性质和功能。 1、从实践出发,分析以往哲学的主要缺陷。(第一条) (1)分析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成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费尔巴哈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不洁”的、实践活动中“我完全以自私的态度对待事物”。 “在自由知性之光中,对象象金刚石一样发出异样耀目的光辉,象水晶一样的清澈透明。” 2、运用实践观点,阐发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第二到九条) (1)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克思所说:“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经院哲学(Scholaticism)是一种为宗教神学服务的思辨哲学。它的研究只允许在基督教教义的范围内自由思维,为信仰找合理的根据。因而其结论也不受经验和实践的检验。经院哲学往往争论一些荒唐的问题,如:“天堂里的玫瑰花有没有刺?”“上帝能否制造出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天使吃什么?”“一根针尖上能站多少天使?”“到世界末日,死人复活时,是青年还是老年?”“鼹鼠有没有眼睛?”等等,都是一些脱离实际、烦琐空洞的抽象议论。 (3)把实践引入自然观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人的改变和环境的变化是在实践中同时完成的,实践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得以发生的基础、中介和机制。离开了实践,就无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没有科学的自然观。 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关系问题,这一关系是靠每个人学生、老师、管理者、服务者等在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的。 洪堡大学的前身是柏林大学,二战结束后改名为洪堡大学。洪堡大学成立于1810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由普鲁士教育大臣、德国著名学者、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创办。洪堡大学是依据创校者洪堡“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所创立的新学校,他希望洪堡大学能成为“现代大学之母”。洪堡大学共出了二十七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3、注重实践特性,阐发新世界观(第十到十一条)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霍尔巴赫:人若想改变世界的秩序,那只不过是一个叮在马车车辕上却以为自己在指挥马车行进的苍蝇而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