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场称谓文化

职场称谓文化

职场称谓文化
职场称谓文化

职场称谓文化

称呼礼节是社会风尚、组织文化的体现;是一个人修养、情感、情商的表现。一声简单的称呼里面包含了太多的内容,不仅表现辈分、亲疏等关系,还可以在称呼中表达自己的别人的定位,我们也可以在称呼中感受的别人对我们的感受与认知。在很多场合,称呼还代表了身份地位,财富等内涵。

在职场中,彼此称呼得当,能够助力营造一个融洽的工作氛围,还能避免不少不必要的麻烦。然而面对职场称谓,在实际操作中却我们会遇到很多困扰。智联招聘上调查显示,95%的新人曾遭遇称呼烦恼,而且称呼的烦恼即使老员工也经常遇到。作为职场新人,这是我们正需要探讨的话题也是我们正在面临的困扰。在我看来,这些困扰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不同企业的称呼文化存在差异。

企业的称呼文化受企业类型和管理者风格的影响存在差异。一般来说,企业称呼文化可以分为四大类:一些等级观念比较重的公司,如国企、日韩企业等,职场中的称谓可以按照职位(如王主管、王经理),职业(王律师、王会计)来称呼;在一些以团队合作为主的企业中,如私营企业等,等级制度较为宽松,员工领导间的称呼也相对自由随意,同事可以按照辈分称(如哥、姐、叔、阿姨等),称呼领导可以称“头儿”、“老大”等。而一些文化单位,如机关、事业单位等一般以“老师”互称。另外,外资、欧美企业一般以英文名字互相称呼,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时候他们会使用英文名简称,熟悉名字的时候要多注意,避免出现错误。

作为职场新人,在确定公司的称呼文化类型时,上面的四大归类也不可生搬硬套,还是要多多观察分析公司的称呼风格。为解除这第一道困扰,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简单快速的“看听”法来简单迅速的捕捉公司的风格。“看”:看公司同事、领导的穿衣风格、打招呼时的肢体语言。初入京东,看到同事领导们穿着普遍休闲时尚,很少有人穿正装;同事之间、员工和领导之间打招呼时都会互相微笑甚至会有拍肩膀等动作而不是仅仅点一下头。并且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感受到京东的企业文化是轻松活泼的,而且员工领导之间关系亲密友爱。“听”:在电梯、楼道里,随时可以听到员工间的招呼、员工与领导间的招呼,这可以为我们学习“招呼”提供直接的模板。在京东,我们听到员工间多以小名或者哥哥、姐姐相称,员工对领导也一般亲昵的称“某哥”“某姐”或者“老大”、“大大”。

二、不同的领导、同事对称谓的喜好不同。

在职场文化中,很多事情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在京东培训的第一天,团队建设的课程中,我们各组被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同一任务。在时间用完时,我们小组勉强完成任务,可以上交但实际也存在需要修缮的地方,老师问大家是否完成任务时,我们组中有组员表示已经完成,也有组员坚称还有没有完成。这时候讲师笑了笑,说:这里体现了两种类型,一类是对待任务的完美主义者,而另一类人是更注重在期限内达成目标。在两种本身并有谁好谁坏,关键取决于面临什么任务和你们的领导更喜欢哪一种。

称呼文化也如此,很多时候我们称呼方式并没有妥与不妥,关键取决于听者的喜好。举一个直观的例子:当我们依照公司的风格,称呼带我们团队破冰的讲师为“杰哥”时,他在课间主动告诉我们他希望我们直呼他的英文名而不要称他为哥。大环境决定了整个称呼文化的类型,但每个人的风格、喜好不同,所以称

呼方式不仅要因地制宜还要因人而异。新人在称呼单位领导时,最好可以提前去了解领导的喜好的称谓,选择更恰当的称呼。这也提醒着我们如果有偏好的称谓,可以主动在自我介绍中说出来,也避免了不熟悉的人在称呼我们过后为自己的称呼方式是否被我们接受惴惴不安。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职场称谓文化还有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同一企业的称谓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殊场合、特殊情况下称呼方式往往也发生改变。

在特殊场合中,如私下里或者聚会时,就算是在等级观念较严格的企业,我们也最好把平时的职业化的称谓换做轻松的称呼,如把“王总”换做“老大”等,但切忌主动换成太过冒昧或者亲昵的称呼,以免让人产生不尊重他人或巴结讨好之疑。反之,正式场合中,正式会议、接待外来人员时,平时亲昵随意的称呼应当调整为更加职业化的称谓,要和严肃正式的气氛相匹配、维护公司形象。另外在特殊情况下,如一起奋斗的“老战友”成为自己上级以后,称其为上级反而显得生疏。

虽快速的记忆他人不仅是一种必备技能还是对别人的尊重,但毕竟脑容量有限。像很多职场新人一样,运用了“脑补面貌”“记下五官特征”等招数,我依然无法全部将新认识的同事领导对上号。那么在对不上号时,对同事我们可以称呼哥哥、姐姐,对领导职称不清楚时,虽说职场里面前辈没有教的义务,但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拿“老师”配以真诚的微笑来救急吧!

从古代官场到现代职场,称呼涉及到礼仪、组织风尚、个人风格等影响,想要用讲究恰当的称呼打动身边的职场人并不是一门学简单的学问。曾经有一段时间某晚报讨论说“衡量公务员微笑是否达标需量化”,这标量就是露出八颗牙齿,这一说法引发了热议。在千手观音的表演中,排在第一个的领舞邰丽华,她的微笑并不露齿,却征服了全世界。千手观音慈悲为怀,相由心生,有这颗心的人微笑自然能打动人。所以真正打动人的职场称呼,取决于发出这个称呼的人。职场称呼没有固定的套路,会随着所在的公司、自己的年龄、职务不断的变化,不变的是去做一个真诚踏实的职场人,用自己的为人处事去征服他人,纵使没有十分精通称呼文化,纵使偶尔发出不够妥帖的称谓,也能被他人“笑纳”。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献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每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2.兼称几项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3.古代谦辞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愚见,称自己的见解。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从称谓语的角度浅析语言与文化

从称谓语的角度浅析语言与文化 摘要:学习一种语言其实就是在学习一种文化,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本文从称谓语的角度来浅析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经济模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三个方面来讲述其对称谓语的影响,进而分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语言;文化;称谓语 语言与文化是一个相互统一的历史范畴。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萨丕尔认为,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是社会遗留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1]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了该民族文化的内容,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一个民族的文化需要语言这个工具来承载,而语言的各种特征又渗透在文化的各个层面。我们可以从称谓语的角度来分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异。 所谓称谓,就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务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是人们交际中相互称呼的用语,包括姓名、头衔等,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一种确认方式。称谓语属于民俗语言的范畴,在人们日常交际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是开口交际的第一关。在各种交际策略中,称谓是最基本的策略之一。[2]称谓语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征,通过它,就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 一、不同的经济模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需要不同的语言来承载,同时,不同的文化还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文化语言这一上层建筑来说,要对其进行研究,就需要对其不同的经济模式来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分析其不同的文化语言形式。对于不同文化语言的研究,可以从称谓语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中国是一个古代文明古国,她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重农抑商,最终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这样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由此便产生了我们沿用至今的称谓语。例如,邻里乡亲之间,虽然没有亲属或亲戚关系,但人们总是按性别和年龄,分别称呼对方为某大爷、大叔、奶奶、大婶、大哥、大姐等。用家庭亲属之间的称谓来表示人与人之间密切的关系,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大家庭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许多有关对人称谓的词语。赵元任先生在《中国人的各种称谓语》中列举了114种亲属称谓语。学者潘攀在《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中指出,汉语中标准亲属称谓语多达363个。[3]这些称谓语在汉语词汇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它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人与人之

中西方称谓语差异与翻译

Vol.33No.5 M ay 2012 第33卷第5期201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有属于自己的称谓系统,每个称谓系统又由若干称谓语组成。称谓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除了具有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功能外,最重要的是它能反映出说话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在人际交往中,双方互相称呼,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有时在称谓上还要体现礼敬,因此在翻译称谓语时不可避免地要了解称谓语背后浓厚的文化内涵。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我们只有充分了解称谓作为复杂的语言系统的文化意义,才能找到合适的翻译方法。 一、中西方称谓文化差异 (一)亲属称谓 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称谓系统,其称谓词语更是纷繁复杂。赵元任先生在《中国人的各种称呼语》中列举了110种亲属称谓语,每一种称谓语又有正式名称。 在西方,亲情观念相对淡薄很多,亲属称谓数量不仅少而且简单。英语中大体含有11个亲属称谓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mother,son, daughter ,brother,sister,uncle,aunt ,cousin 。其中cousin 不仅没有血缘关系之分,甚至没有性别之 分,既可以指堂哥堂弟表哥表弟,也可指堂姐堂妹表姐表妹,由此词翻译也可以看出汉语称谓语中血缘关系和性别特征都很明显。 另外,在中国,人们在实际交往中与对方关系密切时也常常使用亲属称谓称呼来表示亲近,而且加尊﹑仁﹑贤等以示尊重。对年长一些的称仁兄﹑尊 兄等,年纪略轻的称贤弟﹑贤妹﹑仁弟等。现代社会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阿姨、叔叔、伯父等近乎亲属称谓的称呼,这种拟亲属称谓的普遍流行,也恰恰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的伦理观念,重视血缘关系,实际上是家族观念的一种延伸和扩大。 (二)社会称谓 汉语的身份类称谓种类也很多而且范围广。受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人们与有官职的人交往时多以姓+职务相称,如王主任、吴处、张局等,另外还有姓+职称或职业,如李教授、张医生、刘老师等。但是在英美国家,人们与关系亲近的人可以直呼其名,即使是自己的领导或上司,其他情况下可以用姓氏加上Mr.,Mrs.,Ms 或Miss 来彼此称呼;头衔类称谓只局限于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和法律界人士。其中Professor (教授),Doctor (博士)的头衔可以用来作称谓,但是teacher 就不可以。 (三)自谦称谓 我国古代讲究自谦,自谦称谓中大都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词素,如卑人﹑卑职﹑卑下﹑鄙人﹑贱妾﹑微贱﹑下愚﹑小人﹑小的等等,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如仆﹑臣﹑不肖﹑不才等。这些称谓用语都是根据卑己﹑己谦的礼俗而产生的。老者自谦会用老朽﹑老拙﹑老汉等称呼;妇女自谦则用奴﹑奴家﹑贱妾﹑下妾等称呼。对人自称时以自谦的方式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但对别人直呼其名在礼节上就会显得轻简,被认为是一种失礼的行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甚至使对方产生羞辱感。然而欧美人却习惯直呼他人姓名,甚至是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己的时候也只会使用“I ”。“I ”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大写,由此英美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可见一斑。 中西方称谓语差异与翻译 刘宗贤 (1.安徽大学 外国语学院;2.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国际贸易系,安徽 合肥 231131) 摘要:称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反映,是社交礼仪的重要方面,而称谓词语正是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社会、 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导致汉语称谓和英语称谓存在许多差异。关键词:称谓;文化差异;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5-0177-03 177--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

词汇与文化

浅谈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 内容摘要 从亲属称谓语的产生过程,进行亲属称谓语的界定。以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称谓语实例,详尽的展示亲属称谓语的分类及特点。从实例出发,讲解亲属称谓语中的特殊分类—称呼语,阐释称呼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展示出亲属称谓语的外化用法,增强交际的顺利性。从社会现状出发,提醒人们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重要性。 关键词:称谓语的界定分类及特点《红楼梦》称呼语外化用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经历历史潮流一次次的冲击、涤荡和淘汰,通过自身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被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国”、“文明礼仪之国”等。正如我们的美称一样,我们的民族在礼仪上有许多的讲究,就说这亲属之间的称谓语,在不同地方就有许多不同的称呼,从古至今,也有了许多的变化。称谓语的界定,称谓语的正确用法需要我们去好好的探究。 有了语言就有了称谓语,但在书面上第一次出现“称谓”的字样,据有关学者考证,最早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所载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书启:“虽幽显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①这里的“称谓”,意思也就是对人的称呼,与现代汉语中的含义相同。但究竟什么是称谓语,古代汉语中似乎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现代汉语中,称谓渐渐有了广、狭两种定义,广义包括所有人或事物的名称,而狭义则是专指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因为它除了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指称功能外,还能体现一些特殊内容,比如,称谓语能够体现交际者双方之间具有的某种关系,以及交际双方身上所具有的一些固有特征。称谓语之下还要特别分出一类“称呼语”,在某些情境下,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称谓语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和语言现象。中国有句俗话:“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意思是说人类有人类的语言,动物有动物的语言。但是动物的语言指的是,通过某种叫声进行传递消息、求偶、进食等活动,并不是语言交流,更不是用称谓语打招呼。称谓语完全是适应人类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初产生之时,为了寻找食物和生存空间,必须和他人进行合作,简单的信息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手势等传递,而复杂的信息就必须通过语言来交流,而身在母系氏族社会中,不同的人在氏族中有不同的分工,地位也是不同的,不同的称呼语因此产生,称谓语也就渐渐发展完备了。 亲属称谓语在不同的文化国度中,不是完全一致的,一般被分为“类分法”、“叙述法”两种类型。类分法的亲属称谓语,不标明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及排列的顺序,只表明尊卑辈分。叙述法的亲属称谓语,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辈分以及同一辈分的长幼排

中美文化中家庭亲属称谓语的差异

中美文化中家庭亲属称谓的差异及分析 过年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整个家庭成员团聚的最好时间。拜年、互相祝福问候是过年不可缺少的活动,亲戚之间多以拱手礼拜年问候,晚辈给长辈要以磕头礼拜年,都表达了对对方的祝愿。在这个过程,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称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不管是平时非正式场合的称呼,还是正式的称呼,都表达出一种尊敬和礼貌。我长在一个传统的北方大家庭,过年期间,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里辈分从上到下基本都互相见面,拜年,对于平时走动较近的亲戚的称呼很熟,但是遇见一个稍远点的亲戚,怎么称呼估计就得算一算或者问长辈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逐渐地对亲属间的称谓进行归纳,发现这些关系称谓好似难寻尽头。相反,在学习英语、接触了一些美国文化以及看美国电影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亲属间的称谓比较单一随意,远不及我们的复杂程度。 东北一带通常把爸爸的哥哥叫“大伯”“大爷”,父亲的弟弟叫“叔”,母亲的兄弟统称“舅”,父亲的姐们叫“姑姑”,母亲的姐妹称“姨”;而英语中父母的兄弟都称“uncle”,父母的姐妹统称“aunt”。这是因为两种语言形成并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反映在语言上。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婚姻制度不同,语言上的称谓体系也有很大的差异。下面便就以下几个部分讲述中美亲属称谓的差异并进行简要分析。 1.长幼间称谓的差异 长幼说到底就是先后的区别,体现在家庭里就是辈分。在中国传统家庭中最讲究的就是辈分,辈分高低在家庭中很重要,家庭成员间严格按照这一秩序进行称呼。因此,长幼间的称呼划分的十分严格精细。 汉语中,我们把祖父称呼“爷爷”,祖母称“奶奶”,外祖父“姥爷”,外祖母“姥姥”,再往上长辈还要加一个“老”或者“太”字,如“太爷爷”“老奶奶”。对于晚辈,儿子的孩子称为“孙子”“孙女”,辈分再低就加一个“重”如“重孙子”、“重孙女”等。长辈、平辈、晚辈的长幼关系都有着严格的区分,辈分是放到第一位的,辈分明显要高于长幼,也就是先论辈分再论长幼,如舅舅和外甥,即使舅舅的年龄比外甥小,但在辈分上仍为是长辈,所以称呼时就不能用“弟”等平辈称谓。 其次,同一辈分要讲究长幼有序,同辈份也要分出大小,区分出哥哥和弟弟,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1.兼称几项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2.古代谦辞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面前的谦称;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等。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如何翻译中文称谓

称谓代表了一个人的职位、职衔或学衔,体现了一个人的资历和地位。称谓的误译不仅是对有关人员的不尊重,而且也会产生种种不良的后果。称谓的准确翻译其关键在于译员对有关人员的身份及其称谓的表达是否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尤其是对称谓语的认识。一种称谓语很可能表示多种身份,例如,英语的头衔语president,译成汉语时可视具体情况分别译作共和国的总统、国家主席、大学的校长、学院的院长、学会或协会的会长或主席、的总裁或董事长等等。 一般说来,各类机构或组织的首长其汉语称谓译成英语时虽可套用通用词head,但从比较严格的意义上看,应使用特定的、规范的称谓语。例如: 校长(大学)PresidentofBeijingUniversity 校长(中小学)Principal/HeadmasterofDonghaiMiddleSchool 院长(大学下属)DeanoftheGraduateSchool 系主任(大学学院下属)Chair/ChairmanoftheEnglishDepartment 会长/主席(学/协会)PresidentoftheStudentUnion,ShanghaiUniversity 厂长(企业)DirectoroftheMachineToolsManufacturingPlant 院长()PresidentofHuadongHospital 主任(中心)DirectoroftheBusinessCenter 主任(行政)DirectorofForeignAffairsOffice 董事长(企业)President/ChairmanoftheBoardofDirectors 董事长(学校)President/ChairmanoftheBoardofTrustees 首席长官的汉语称谓常以“总……”表示,而表示首席长官的英语称谓语则常带有chiefgeneral,head,managing这类词,因此当翻译冠以“总”字的头衔时,需遵循英语头衔的表达习惯: generalsecretary 总工程师chiefengineer 总会计师chiefaountant 总建筑师chiefarchitect 总编辑chiefeditor;editor-in-chief;managingeditor 总出纳chiefcashier;generalcashier 总裁判chiefreferee 总经理generalmanager;managingdirector;executivehead 总代理generalagent 总教练headcoach 总导演headdirector 总干事secretary-general;missioner 总指挥mander-in-chief;generalissimo 总领事consul-general 总监chiefinspector;inspector-general;chiefimpresario 总厨headcook;chef 有些部门或机构的首长或主管的英译,可以用一些通用的头衔词表示,例如下列机构的负责人可以用director,head或chief来表示: 司(部属)department 厅(省属)department 署(省属)office(行署为administrativeoffice)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之姓名称谓(精练)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之姓名称谓(精练) 姓名称谓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拓展]有三种情况直称姓名:自称;用于介绍或作传;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2.(2017·全国卷Ⅰ)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3.(2015·全国卷Ⅱ)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4.号,与名和字没有根本区别,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般敬称。(×) [拓展]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是由自己取定。号,又叫别号、表号。 5.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会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6.(2015·全国卷Ⅱ)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1

7.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拓展]“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8.(2015·全国卷Ⅰ)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9.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拓展]《汉书》记载,十月汉武帝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认为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纪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那一年为“元狩元年”。10.“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如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 11.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如“家父”,又作“家严”“家君”;“家母”,又作“家慈”;舍弟、舍妹、舍侄。(√) [拓展]“先父”“先母”是尊称逝去父母的称呼。12.古人称对方时,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常用“令”“尊”“贤”等敬辞。其中“令”用以称呼对方的亲属, 2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 古人的名、字、号 1、名、字 古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关系。 ①意义相近。屈原,名平,“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如:原野。《尔雅·释地》:“广平曰原。”诸葛亮,字孔明(后人取字,通常是两个字)。韩愈,字退之。曾巩,字子固(子,指男子)。辛弃疾,字幼安。张衡,字平子。毛泽东,字润之。 ②意义相反。北宋词人宴殊,字同权。朱熹(熹,光亮,光明的意思),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曾点,字皙(皙,人色白也;点,小黑也,引申为污)。 ③意义相关。苏轼,字子瞻。“登轼而望(与瞻同义)之。”

字前后常加“父”、“甫”、“子”、排行等字。如:王回深父;仲尼;管夷吾,字仲;王安石,字介甫(介的意思是独,独特);蒋中正,字介石。孟姜女,姓姜,字孟(孟仲叔季或伯仲叔季)。 2、别号 除了名和字以外,古人还有别号(又称别字)。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名和号不一定有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字以上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欧阳修,自好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李渔,号笠翁。姜夔,号白石道人。辛弃疾,号稼轩(轩,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子)。王安石,号半山。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 3、称官职 杜甫,杜工部;刘备,刘豫州;王维,王右丞(尚书省,尚书令,正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尚书左、右丞,各一人,左丞正四品上,右丞正四品下)。 4、称籍贯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三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 称谓三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三)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三)(2007-11-0105:50:05)谦称、敬称、贱称 1、谦称。 ①皇帝王侯自称:寡人、孤、朕、不谷(古代诸侯自称)。 ②臣自称:臣。 ③一般人自称:臣、愚、某、鄙人等。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蔺列传》)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 另有:仆、不才、不佞、牛马走、敝人、小子(有时也用于长辈称晚辈,或在长辈前自称,属谦称。有时表轻蔑的称呼)。 ④女子自称:妾、臣妾。 ⑤与别人谈话、写文章时,称自己的长辈或年长的平辈时,称呼前加“家”字。如:家严(父),家慈(母),家兄等。

称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时,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舍侄等。有时也加“愚”字。如:愚兄、愚弟。 称别人的父母、子侄等,加“令”字。如:令尊(父),令堂(母),令夫人(妻),令郎(子),令爱(女)。所以,有“家大舍小另外人”的说法。 2、敬称。 除上文谈到的称字、号、谥号、官爵名、籍贯等属敬称外,还有一些敬称。 ①称君王。:陛下、大王、皇上、上等。已死的皇帝称庙号或年号。 ②称师:子、夫子、师、先生。 ③称朋友、尊长。公、君、足下、吾子、丈、丈人、大人。 ④加“太”,表示长一辈。太公:祖父;太母:祖母。 ⑤加“先”,表示已逝去的尊长。先考、先君子:(已故的父亲);先妣(已故的母亲);先祖父(已故的祖辈、父辈)。 ⑥加“尊”,称比自己年龄大的人的亲属:尊祖、尊兄。 ⑦加“贤”,称比自己年龄小或辈份低的人的亲属,有时和自己的晚辈谈话时称呼前也加“贤”:“贤弟”、“贤侄”等。

特殊称谓【文化常识】

特殊称谓【文化常识】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文化称谓

摘要:由于国际间交流的频繁,称谓成了交际中很重要的环节。本文着重讨论了文化差异对中英称谓的影响及在使用中的体现, 并从主要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本文讨论了单一模式和相互模式两种语言学现象,进一步验证了文化背景对称谓的影响。 关键词:称谓文化差异社会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08)02(a)-0141-01 半个世纪以前, 世界重新获得了和平, 国际间的交流频繁,人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 已经不再是简单地让对方理解说话者的意 思,说话双方用微妙的语言建立关系,分清 身份。称谓起着很重要的角色。早在2 0 世 纪70 年代,美国的Roger Brown,Albert Gilman 和Marguerite Ford 已经出版了很多 关于称谓的书籍。从那时起,称谓就成了社 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20 世纪末期,中 国学者开始重视中英语言的对比和研究并发 表了文章,其中一些是关于称谓差异。本文 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了中英称谓差异的现 象,及其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最后从社会

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中英称谓的不同模式。 1 文化差异 称谓是语言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 的恰当使用有助于社会交往。 1.1 文化差异对亲属称谓的影响 在中英称谓的比较中,汉语称谓比较复杂,主要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背景,其礼仪体系历经两千年的封建家族制度,把氏族关系看得最重。在这种体系之下,主要分成两大类:父系和母系。英语称谓相对简单,它们只有性别和年龄的区分。西方人的家庭观念很淡薄,家庭结构简单,被称为“核心家庭”,主要有两代 人组成。 1.2 文化差异对敬称的影响 在中国社会交往中要尊敬长者,从称谓 中也体现出来了。先生用来称呼男性,姑娘称呼年轻女子,而权力大的人称为老爷。这三种称谓区分了年龄。但在英语中,人们很介意谈论年龄。孩子可以直呼父母、老师的名字,这在汉语中是要避免的。西方国家对年龄和身份没有严格的限制。在汉语中,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测试卷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之姓名称谓(精练)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2.(2017 ·全国卷Ⅰ) 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3.(2015 ·全国卷Ⅱ)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4.号,与名和字没有根本区别,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所定,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般敬称。()5.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会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是对死者的美誉,谥号一定是朝廷颁布的。() 6.(2015 ·全国卷Ⅱ)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7.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8.(2015 ·全国卷Ⅰ)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9.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10 .“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如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11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如“家父”,又作“家严”“家君”;“家母”,又作“家慈”;舍弟、舍妹、舍侄。()

12 .古人称对方时,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常用“令”“尊”“贤” 等敬辞。其中“令”用以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令堂、令兄、 令郎、令爱等;“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 称对 方的父母) 、“尊意”( 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尊称平辈或晚辈,如“贤郎”( 对方的儿子) 、“贤弟”等。() 13 .(2016 ·全国卷Ⅱ)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14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三四岁的男子。()15.(2017 ·全国卷Ⅱ) 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16.(2015 ·全国卷Ⅱ)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 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17. 阙下,阙本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阙下则一般指帝王所居之处,后来又常常借指朝廷。() 下列谦敬称使用是否正确,正确打“√”,错的打“×”。 1.我前几日登门拜访,正巧您不在,您的家父已经把您调离的事告诉我了。()2.小女的写作水平能有大幅度的提高,全赖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感激不尽。()3.阁下访问寒舍,在下深感荣幸,快快请坐。() 4.昨日家母不慎摔倒,蒙您及时送往医院,本人感激不尽,明日晚,将前往府上致谢?() 5.爱妻丽华祝丈夫生日快乐。() 6.请明天到我府上详细谈谈。() 7.甲:“请问尊姓大名?”乙:“本人尊姓胡,大名是贺成。”() 8.令嫒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9.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三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三)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三)(2007-11-0105:50:05) 谦称、敬称、贱称 1、谦称。 ①皇帝王侯自称:寡人、孤、朕、不谷(古代诸侯自称)。 ②臣自称:臣。 ③一般人自称:臣、愚、某、鄙人等。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蔺列传》)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 另有:仆、不才、不佞、牛马走、敝人、小子(有时也用于长辈称晚辈,或在长辈前自称,属谦称。有时表轻蔑的称呼)。 ④女子自称:妾、臣妾。 ⑤与别人谈话、写文章时,称自己的长辈或年长的平辈时,称呼前加“家”字。如:家严(父),家慈(母),家兄等。称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时,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舍侄等。有时也加“愚”字。如:愚兄、愚弟。称别人的父母、子侄等,加“令”字。如:令尊(父),令堂(母),令夫人(妻),令郎(子),令爱(女)。 所以,有“家大舍小另外人”的说法。

2、敬称。 除上文谈到的称字、号、谥号、官爵名、籍贯等属敬称外,还有一些敬称。 ①称君王。:陛下、大王、皇上、上等。已死的皇帝称庙号或年号。 ②称师:子、夫子、师、先生。 ③称朋友、尊长。公、君、足下、吾子、丈、丈人、大人。 ④加“太”,表示长一辈。太公:祖父;太母:祖母。 ⑤加“先”,表示已逝去的尊长。先考、先君子:(已故的父亲);先妣(已故的母亲);先祖父(已故的祖辈、父辈)。 ⑥加“尊”,称比自己年龄大的人的亲属:尊祖、尊兄。 ⑦加“贤”,称比自己年龄小或辈份低的人的亲属,有时和自己的晚辈谈话时称呼前也加“贤”:“贤弟”、“贤侄”等。 ⑧加“贵”,称一般关系的对方:贵家长、贵老师。 ⑨加“从”,表叔伯关系。余群从。我的弟侄辈。 ⑩加“季”,季父,指叔父。 3、上称下或平辈之间的称呼。 第一人称:我、吾、余、予。 第二人称:尔、汝(女)、而、若、公、子、君、吾子、足下等。复数:若属、公等、尔曹、吾侪、鼠辈、二三子等。第三人称:之、其、彼、渠。 4、贱称。竖子、小子。

_红楼梦_中的称谓与中国传统称谓文化

收简日期:2005-03-12 作者简介:张 彦(1967-),女,浙江绍兴人,副教授。 《红楼梦》中的称谓与中国传统称谓文化 张 彦 (浙江树人大学语言学院,浙江杭州 310014) 摘 要:人类的称谓是在社会中使用的,我们从交际双方所使用的称谓可以看出参与语言交际双方的身份和 地位。通过研究和分析《红楼梦》的贾府中数百人物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其交际中使用的称谓,论述其反映的中国古代上层社会称谓的特征和文化内涵,可以看出《红楼梦》的家族网正是一个封建国家的缩影,整个封建国家就是一个扩大了的父权统治的“大观园”。封建社会创造出一整套世界上最复杂、分化最琐碎的称谓,来规定和强化复杂的亲缘关系,正是为了维护建于其上的封建统治。 关键词:《红楼梦》;称谓;社会;亲属关系 中图分类号:I207.411;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21(2005)02-0110-05 一 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 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1]人类的 称谓是在社会中使用的,是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参与语言交际双方的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手段。在中国等级观念非常严格的封建社会中,君与臣、主与仆关系是泾渭分明的,因此称谓不仅反映人的社会属性,也反映人的价值观念,反映出不同社会阶层的特征,它与社会结构、政治背景及传统观念有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封建大家族中,几代同堂,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甚至几千人聚居在一起,人员之间关系复杂,为指称明确,亲属间称谓词语不仅数量众多,而 且语义明晰。[2]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是中国古典 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一部描写中国封建时代末期的社会风俗画似的小说,它也可谓是集中国丰富称谓的一个“大观园”。《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里,王熙凤“贫嘴”,编派着逗人乐:“一家子也是过正月半,……祖婆婆、太婆婆、婆婆、媳妇、孙子媳妇、重孙子媳妇、亲媳妇、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滴滴搭搭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嗳哟哟,真好热闹!”的确,在《红楼梦》的贾府中,数百人物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千变万化的交际场合中,其交际中使用的称谓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形态和传统观念 的一面镜子。我们以此作为论述中国古代上层社会称谓的一个例证,通过对《红楼梦》中不同关系,如直接亲属关系、旁系亲属关系、姻亲亲属关系、远亲关系和社交关系等人物的称谓语的分析,从社会文化的视点出发,着重论述中国封建社会时代上层社会中称谓的特征和其所反映的中国古代上层社会传统称谓的文化内涵。 二 《红楼梦》中的贾府不仅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 而且还是一个“诗礼簪缨之族”。[3] 在这个贵族家庭 中的迎来送往中,其不同关系人物的称谓的细微之处无不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内外上下有别,长幼尊卑有序。 (一)说话人与听话人为直接亲属关系 亲属称谓礼俗,属封建家礼的范畴。每个人在出生时,就注定了与家族中其他人有差别,如长幼之别、先后之别、尊卑之别以及亲疏之别等,其在家族/庭关系中的位置也就相互有别。要保持这一家族/庭系统的和谐有序,就必然在家族生活中,尽量保持家人与家人之间原有的差序格局,而保持这种格局的最初的 表象性手段即是家族中亲属称谓的规定。[4]从《红楼 梦》的称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交际双方不同的亲属关系,而其中直接亲属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它明显地体现了封建中国上层社会的“长幼尊卑有序”。 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