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作者:刘堂春, 李清良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中文系,湖南益阳,413000

刊名: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isty

年,卷(期):2011,32(4)

参考文献(7条)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2001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1985

3.李泽厚美学三书 1999

4.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 1990

5.游泳园林史 2006

6.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纲 1998

7.陈从周看园林的眼 2007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张燕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语言[期刊论文]-学理论2010(19)

2.徐伟通融综合触类旁通——浅谈写意山水画般的中国古典园林[期刊论文]-新西部(下半月)2007(7)

3.李鸿.邸卫民中国山水园林的写意韵味[期刊论文]-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7)

4.陈宓.王进浅谈写意山水画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期刊论文]-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1(1)

5.王世香.WANG Shi-xiang谈中国山水园林之美中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思考[期刊论文]-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0(9)

6.何晟道家哲学思想对中国山水园林风格形成的影响[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1)

7.王娟中国山水园林发展历程分析[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报2007(35)

8.邓姣华中国园林的山水画情怀[学位论文]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3e12294854.html,/Periodical_yyszxb201104019.aspx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所有士子的目标。而这句话正是出自儒家的经典《礼记》。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家思想之所以一直受推崇也与它所崇尚的价值观分不开。“仁、孝、义”是儒家道德体系的主要组成。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 义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今天,很多人仍是以这几点来判断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说,儒家为我们确立了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在古代,自汉以来的各个朝代都是以儒治国,因此儒家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众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的和谐社会建设相似。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礼治”的秩序思想、“德治”和“人治”主张,都对当今政治有借鉴意义。

论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在其生成和发展中,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难解难分。因此,学习中国书法并进而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如果缺乏传统文化的修养,或对传统文化缺乏比较深刻的认识,就难以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奥妙。 要全面剖析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显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这里,我仅想采用简单化的方法讲两个问题:先讲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生成发展给了些什么;反过来再讲书法艺术对传统文化给了些什么。 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提供的东西,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方面来说: “硬件”的第一项就是汉字,这对书法艺术来说太重要了。因为中国书法艺术就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所以绝对离不开汉字。汉字基本上不象形,但因其特殊的笔画和结构,比其他文字更有艺术的可塑性和形象性,有利于加工成艺术形象。汉字在其历史发展中又有篆、隶、正、草等字体变化,这也决定了书法艺术形象之丰富多彩。汉字本身既是汉民族的重大文化创造,又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其形象中早已积存并凝结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中国人的感情色彩乃至心态投影。故而中国人看到汉字往往能引发一定的联想和微妙的情思活动。所以,写字一定要把字写准确,不能写成错字、别字。例如福、芙、伏、符是同音字,富、复、付、副也是同音字;这些字出现在书法艺术作品中都不能混用或写错;如果写得不准确,就会削弱乃至破坏相应的联想与情感效应,使作品的艺术魅力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总之,汉字是书法艺术最重要的“硬件”,书法家和习作者应万分珍视汉字,特别注意于准确的运用。 “硬件”的第二项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不仅给书法家以思想和艺术的滋养,提高其审美的情趣和能力;而且还提供极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使书法家得到启示,吸取形象,并巧妙地融入书法创作。大量的诗词作品和警语格言,还往往与书法艺术互为载体,从而在审美感染中相互生发,在艺术上相得益彰。 “硬件”的第三项是传统文化中种种特有的器物,如甲骨钟鼎、竹简帛书、碑版铭志、匾对条幅等等,都是中国书法艺术特有的表现空间,在书法的发展与流传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硬件”的第四项就是纸、墨、笔、砚“文房四宝”。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物质创造。中国书法艺术正是借助了这些创造物,才能创作出大有艺术特殊性的书法作品 说了“硬件”再说“软件”。这是指思想方面的滋养与影响。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思想影响太丰富复杂了,只能说说主要的。 我历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四个最主要的思想,我称之为“四大思想支柱”:一是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二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相应”思想;三是关于处理社会人事的“中庸中和”思想;四是关于如何对待自身的“克己修身”思想。这四个思想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都起到了深刻的渗透与指导作用。 第一,“阴阳”思想及其展布表现了极为生动而丰富的朴素辩证法;这个思想的深入渗透,派生了书法艺术辩证法的各个范畴,如黑白、虚实、大小、粗细、浓淡、枯润、方圆、奇正、向背、呼应、顺逆、刚柔、疏密、巧拙等等。正是通过对这些辩证关系的千变万化的精妙处理,书法创作中才出现了千姿百态生动美妙的艺术形象,使简单的白纸黑字竟成为精深的艺术。 第二,“天人相应”思想的渗透,使书法艺术追求“得天趣,通自然”,以“天真罄露”、“不落斧凿痕迹”为极高境界。这种境界的追求也往往是书法家在美学理想和创作实践上进入精深层次的表现。 第三,“中庸之道”决不是“折半以取中”,它是要求处理任何事情都把握适当的度,使各种因素达到统一与和谐的状态,即所谓“中和”。这个思想深刻指导了书法家对艺术准确性的追求,在创作中处理任何一种关系都不要“不足”,也不要“太过”,以达到既不稚嫩,也无“火气”的精练与和谐。

竹子在园林中的应用

竹子在园林中的应用 04商花2班黄芳 1摘要:我国堪称是“竹子王国”,由于它扶摇凤尾,曲径通幽,又是吉祥之物,成为我国园林绿化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特色景观。竹子的使用是东方园林的一大特色。通过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乡土植物——竹子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介绍,让竹子这一乡土植物在21世纪的中国风景园林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关键字:竹子园林应用 一、竹子园林应用的历史 竹子作为我国传统的观赏植物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周朝时期,我国就已有关于竹林的记载了。 秦始皇为建“上林苑”,从山西云冈引种竹子到咸阳。但那时竹子的种只是为了营建狩猎场和战略物资基地,竹子造园还处于萌芽状态。 魏晋、南北朝时竹子随即融入了造园之中。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官宦私家园林中的竹子造景也相应得到发展。《洛阳伽蓝记》就记录了洛阳官宦贵族的私园“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在唐宋两代竹子运用较为广泛。唐代文人王维所建的“辋川别业”中就有大片竹林环绕着一座幽静建筑物的“竹里馆”,以及山岭上遍种竹林,一弯溪水绕过,一条山道相通,满眼青翠掩映溪水涟漪的“斤竹岭”。宋代艮岳中竹子景观为特色的景点有“斑竹麓”和“胜筠庵”。北宋李格非所写《洛阳名园记》所评述的私园中,绝大多数都有竹子景观,并有“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之说。在南宋,竹子造园进入了一个“园园有竹”的全盛时期。 明清园林继承了唐宋传统,且逐渐形成地方风格,其中以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在造景的手法上,竹子与水体、山石、园墙建筑结合,以及竹林景观是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例如:苏州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沧浪亭的“翠玲珑”和“倚玉轩”、拙政园的“海棠春坞”等名园及扬州个园的“春山”等,在竹子造园上运用相当成功,许多造园手法仍是现代园林造景的典范。 二、中国竹的种类、分布及主要的观赏竹 竹的种类很多,合计种、变种、变型、栽培品种计500余种,大多可供庭院观赏,著名品种有:楠竹、凤尾竹、小琴丝竹、佛肚竹、大佛肚竹、寒竹、湘妃竹、冷箭竹、大箭竹、唐竹、泰竹、大泰竹、孝顺竹、粉单竹、牛耳竹、方竹、四川方竹、龙拐竹、车筒竹、青皮竹、粉单竹、短穗竹、黄竹、花秆黄竹、巨龙竹、拐棍竹、光巨竹、阔叶箬竹、水银竹、人面竹、毛竹、花毛竹、花竹、紫竹、斑竹、龟甲竹、淡竹、刚竹、苦竹、金竹、龟纹竹、银链竹、玉边竹、茶秆竹、矢竹、泡竹、罗汉竹、苗子竹、鹅毛竹、刺竹、菲黄竹、华箬竹、墨竹等。 下面介绍几种适合作园林绿化的观赏竹。

儒释道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史结课论文题目:儒释道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学院:园林与林学院 班级:风景园林1102 姓名:王旭 学号:20110997 2013年7月5号

儒释道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摘要:儒、释、道三家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思想框架,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 层次对中国园林施以影响:“道”之自然为其提供形象化的基础,“佛”之自我为其提供抽象化的依据,“儒”家的中庸思想则在二者之间提供了适当的“度”,来取得平衡。中国园林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了别具特色的园林美学。 关键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影响、发展 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几千年的风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责任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儒学在中国存在的几千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样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艺术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处处蕴含深意的人文世界。人本精神——台在园林中的变迁。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一种开拓进取、雄姿英发的的文化精神。中国建筑基于对人和社会的重视,以服务人间为主旨,使建筑与人相辅相成。人的舒适度要求以及人的审美感知,文化理解与接受能力一直控制着建筑体。 台在夏商周三代还具有极强的神秘性和神圣性,而且在最古老的园林中是最为重要的建筑。台是与神话思维紧密关联的,随着人的理想思维的发展,人和天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在原始人、夏商周人那里,人必须依附天帝来获得生存的意义,王权的观念也是必须从天帝那里获得自己的神圣性说明。从周公旦的“以德配天”到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开始,人不再是膜拜神灵的卑微小人,人们把自己的目光更多的投向了凡尘而非天国。通神之台的神学意义也开始慢慢隐退,而登台眺望的游乐功能渐渐成为了造台的唯一目的。 台的功能演变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春秋中叶,礼崩乐坏,诸侯们兴起了一股造台的风潮,在他们眼中台只是作为一种审美享乐之物。楚灵王建造的章华之台极为精致,到处都极尽彤镂之能事,作为供人游乐嬉戏的场所,体现了帝王与民同乐的仁政精神。到了汉代,虽然也有通天台、通天铜柱、承露盘等,但这都仅是处于一种模拟上古的心态表现。 后来,在“仙人好楼居”的观念之下,横木逐层向上堆积的井干楼开始兴起,积土高台开始向木结构转变。台的建筑在园林中的主体地位开始渐渐被其他宫殿建筑和山水景观所取代。东汉以后积土高台建筑开始衰落,逐层叠堆横木的井干式楼也被斗拱式楼阁所取代。楼阁建筑取代了高台建筑,台也就但除了中国园林的历史舞台。君权至上——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 儒家思想也非常注重‘礼”。“礼”字本为宗教的仪节,后来则包括一切社会风欲,习惯与规矩.儒家讲中庸之道,注重万物的合谐,中正,均平,循环的观念不仅是日常生活的规范更深深影响中国文人的思想。中国传统建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四合院,宫殿、寺院建筑的布局,都喜欢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求得整体的统一性。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要求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主张返朴归真,无拘无束,任其自然,其建筑无论在情趣上或构图上都表现出曲哲多变,自由活泼,与中国传统建筑表现气一种强烈的对比关系。 首先,园林建筑不追求建筑本身的雄伟壮丽、规整、统一,而一开始就与诗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经过造园家的苦心经营,成为其抒发感情的一种手段。其次,园林建筑的构图法则及形式也与传统形式大相径庭。园林建筑强调的是有法而无定式,即不受任何法规戒律的

“道家精神”中国古代园林的思想!

“道家精神”中国古代园林的思想! 【摘要】科学、艺术、道德,是人类文化中缺一不可的三个要素。中国园林艺术集三者于一身,历经三千年的不断发展,成为世界艺术史上十分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古代园林之精神主体的艺术呈现,深受道家追求自然精神的影响,表现 1. 万物,“独立不改,周行二不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道家思想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庄子和道家哲学看来,自然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自自然然,不事人为造作。比如《老子》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也就是自然,三国魏晋哲学家王弼释“道常无为”云:“顺自然也。”顺自然即顺从万物自己如此,本来如此的规律而不加干涉,这是“道”的根本性质。另一种含义是推崇优美的自然环境,并视之为

安放身心的家园。比如《庄子·知北游》云:“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在庄子看来,人只有归化于宇宙自然,回归天地之境,才能游于至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分裂战乱的年代,社会动荡,黑暗,许多文人雅士对此大为不满。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他们影响很大,于是他们就在名山大川中求超脱、找寄托,自然山水成了他们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现实生活中亲切依存的体形 响,并与佛家和儒家文化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甚至可以说:道家精神构成了中国古代园林美学最重要的文化底蕴。 3.道家精神对中国古代园林选址的影响 因受“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影响,中国建筑不仅重视近区的环境美,而且也注重与更加广阔的大自然的亲和关系,造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是

融洽的,平和的,故而古寺应“藏”于山中,而不是像欧洲的古堡一样突兀暴露,这一精神在园林中更突出。明朝末年就有园林专著《园治》将造园选址的过程,称为“相地”。相地受到条件的限制,一般由于占地面积有限,环境也受到已经存在的周围条件的制约,可以建园的基址多是不规则的,中国古代名园的平面图,几乎都是一个不规则的平面。面对这些难以处理的地形,造园匠师们因地制宜,既要考虑 “天 术热衷于追求天时、地利、人和融合的“天人合一”境界,风水师信奉的原则,有不少是切合天时、地利的,或者说是与天时、地利吻合的。李约瑟认为:“风水包含着显著的美学成份,遍布中国的农田、居室、乡村之美不可胜收,皆可藉此以得说明。”他还对由风水观念中重视自然,顺应自然的环境意识而形成的建筑群落与自然环境充分交融的传统给予极高的评价:“再没有其它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么热心体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 【摘要】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关键词】儒学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选择价值观念“以儒治世” 儒学未来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苏小平 一、书法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书法,从广义讲,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书法的起源 本来我国文字在殷周时代就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除了刀刻的“刻辞”以外,还有用笔写的“书辞”。西周的金文(铜器铭文)在铸造之前,先要写好字迹。其中有好些作品字体美观,可以说出于当时无名的书法家之手。但是,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使文字艺术化,是从春秋末期开始的。春秋末年吴、越、蔡、楚等国往往在作为仪仗用的兵器上,镌刻(或者错金银)美术字体。它和当时的草率字体正好相反,力求工整美观,或者在笔画上加些圆点,或者故作波折,或者在应有的笔画之外附加鸟形的装饰。这就是“鸟篆”、“虫篆”或“缪篆”的起源。战国时代除了广泛应用的草篆以外,许多重要铜器铭文都用工整的篆书,讲究美观。例如战国初期韩国制作的编钟,所有铭文都先划好方格,在方格内写着工整的篆书,很是精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铜器铭文也都是工整的篆书。这就是书法的起

源。 书法的发展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统一全国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相传李斯就是个书法家,“号为工篆”,许多刻石和十二“钟鐻金人”的铭文都出于他的手笔(《水经?河水注》引卫恒《叙篆》)。从这时起,作为书法艺术的文字和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分别遵循着各自的道路而向前发展。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此时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如:张芝、蔡邕、崔瑗、史游。张芝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比较深。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

中国观赏竹类资源及其园林应用

中国观赏竹类资源及其园林应用 摘要:观赏竹之美,可归纳为姿、色、声、韵四大方面。竹杆清秀挺拔,迎风摇曳婆娑,不同种类竹子千姿百态,是为姿态美;叶从墨绿、翠绿直到黄绿,杆色有嫩绿、金黄、暗紫和斑纹等多种变化是为色彩美;摇风弄雨,滴沥空庭、打窗敲户是为声音美;雨竹洒脱,雾竹漂渺,风竹摇曳,竹笋破土韧劲十足是为韵味美。此外,观赏竹还有精神象征之美,历来代表着坚贞、淡泊、虚心的品质。本文采用文献查阅的研究方法,总结了中国观赏竹类资源现状,结合竹类的特性,分析了观赏竹类在园林空间营造的基本原则及应用,为竹类在园林空间中的应用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资料。 关键词:观赏竹类;园林;配置方法 中图分类号:文章标识码: China ornamental bamboo kind of resources and application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bstract: ornamental bamboo beauty, can be divided into appearance, color, sound, rhyme four aspects. Bamboo pole handsome tall and straight, bend before the wind dancing, different kinds of bamboo appearance condition, it is for attitude beauty. Leaf from blackish green, green until the yellow green, bar color have pale green, golden yellow, dark purple and speckle and so on the many kinds of change is for color beauty. Shake with the wind and rain, drop empty court, playing window knock on door for voice is beauty. The rain bamboo free and easy, fog bamboo drift rather, the wind swaying bamboo, bamboo shoots break ground very job-hunt harder for beauty lasting appeal. In addition, ornamental bamboo and spiritual symbol of the United States, always represent the firmness, indifferent, open-minded quality. This paper adopts literature refer to research methods, summarized the China ornamental bamboo class resources present situation, the union bamboo kind characteristic, analyzing the ornamental such as bamboo garden spa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of bamboo cla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garden space provides the reference material. Keywords: ornamental bamboo kind;Garden; Collocation method 0 引言 竹子在植物分类学上属单子叶植物(Monocotyle- doneae )中的禾本目(Graminales )禾本科(Gramineae 或 Poaceae )竹亚科(Bambusoideae )。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拥有竹类植物 43 属 700 余种(含引种栽培属种),约占全世界木 本竹子种类的 1/2 以上。我国竹林面积约有 700 多万 hm2。竹类婀娜多姿,妩媚秀丽,给人以美的感受;竹类坚韧挺拔,终年不凋,又显示了高风亮节;竹类经济实惠,见效迅速,具有经济、社会、环境 3 大效益,符合造园中要求自然、纯朴的潮流,在

论文一:竹子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竹子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引言 竹子是园林中一类特殊的观赏植物,中华民族对竹子的欣赏情有独钟,赏竹的历史可溯至两千多年前,在赏竹过程中常常心系情怀,将竹子的特殊性人格化。 竹类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功能方面的作用,指竹子和其他园林植物一起构成的空间具有净化空气、消除污染、吸滞粉尘、减小噪音、降灭细菌、调节空气湿度、改善小气候、保持水土、遮荫降温等功能。二是艺术方面的作用。竹有四美:色泽美——猗猗绿竹,如同碧玉,青翠如洗,光照眼目;姿态美——清秀挺拔、竿劲枝疏、凤尾森森、摇曳婆娑;音韵美——摇风弄雨,滴沥空庭、打窗敲户、萧萧秋声;意境美——清晨,竹林吐露含雾,翠影离离,月夜,傅影映窗,如同一帧墨竹;另外,竹子还有意识之美,被赋予具有君子的气节、坚贞、淡泊、虚心等种种内涵特质。正因为竹子蕴涵这种多层面的文化和美学价值,它贯穿于中国诗史、画史、造园史乃至文化心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中国竹文化和古典园林竹景观,对中国乃至世界园林风格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近 5 年来竹类植物在园艺中的应用发展迅速,特别是在上海、北京、广东、杭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喜竹爱竹用竹已成时尚,在庭院、路旁等到处可见竹子的倩影,风光无限。

一、观赏竹在园林应用中的分类 我国有39属500余种竹种,其中观赏竹种近150 种。观赏竹种除按植物学分类外,在园林应用中为方便起见,可以按形态、色彩、园林用途等进行分类: (一)依形态分 1.按地下茎类型分可分为合轴型、单轴型和复轴型三种类型,地上表现为相应的三种竹林类型:丛生茎竹林、散生茎竹林及混生茎竹林。 2.按竹秆形高低粗细分大致可以分为大型竹种、中型竹种及小型竹种三类。 3.按秆的形状分秆形分正常及畸形二类,正常的竹秆为圆形或椭圆型,秆节或节间奇特的竹种有:方竹、大佛肚竹、佛肚竹、罗汉竹、龟甲竹、笨竹等。 (二)依色彩分 1.秆色极大多数竹种竹秆颜色均为绿色,另有小部分竹种的颜色奇特。 (1)紫色:如紫竹; (2)黄色:如黄皮刚竹、金竹、黄杆乌哺鸡竹; (3)白色(幼秆密被厚层白粉):如粉单竹; (4)秆具其他色彩斑纹:斑竹(紫褐色斑纹)o 2.叶色 (1)大部分的竹种的叶子为翠绿色;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在中国园林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在儒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溶入了重民、三纲五常、道统等思想,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又带来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其崇性抑情、重道轻文、存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历代崇尚自然的文学家的批评。于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上,以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相互调和,从而使儒学得到进--步的发展。儒学学者吸取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 《周易》中强调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尽管人与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为重要,但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白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己与自然浑同一休,陶然与自然的闲适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定的影响。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种象征。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人们把竹子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 历史上不少诗人、文学家都写国许多关于竹的诗文。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竹曰:“竹解心虚即我师“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中将竹与君子的人格相比拟,道:“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而挺耸,必相依以擢秀,义也;虽春阳气旺,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贯,荣衰不殊.恒也。“从竹子的人格化看出,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往往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除了竹子以外,人们还将松、悔、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信息整理:园林英才网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

学号:0805180079 商丘科技职业学院 2011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 学生姓名:母智芳 属系部所:建筑工程系 专业班级:园林工程技术二班 指导老师:宿茜倩 定稿时间:2011年4月

前言 1 一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 2 1 中国人文园林发展 3 2 园林艺术的发展 4 二传统宗教文化对园林的艺术影响 5 1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6 2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7 3 佛家思想与中国园林8 三浅析中国非物质文化与中国园林的关系9 1 非物质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9 1.1对园林选址的影响9 1.2对园林布局的影响9 1. 3对设计创作的影响 10 2 古典园林的文化特点10 2.1古典园林的传统空间观念10 2.2古典园林的文化意境11 2.3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12 四现代园林发展趋势12 1 趋势一:园林设计可居可游12 2 趋势二:园林设计生态化、艺术化12 结束语14 参考文献15 摘要 园林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这取决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即人的哲学世界观。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内容,在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形式中均有充分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 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再现,这与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确认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宗教思想, 对于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具有深刻意义。 中国园林的形成是世界园林史上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追根溯源,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始终贯穿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以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为出发点,从道教、儒家、佛教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它们对中国园林审美意识和造园手法上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园林艺术传统宗教道教儒家佛教

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教案

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教案 第一周:第一课概述 1、何谓道家——道家产生之断代讨论 2、道家与道教之讨论——信仰与追求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3、道家的入世与出世(无为地入世,逍遥地游世) 入世就是参与俗世的活动,道家讲出世是一种修行,要超然世外,无拘无束,逍遥济世,羽化成仙。庄子反对出世与入世,却爱游世。游,若即若离不即不离也,介乎“避”与“入”之间。 4、道家之前时代——上古思想与工艺水平讨论 5、道家与当代文化资源讨论 第二周:第二课道家与上古文化 1、新石器时代——无文字时代之神巫崇拜(神为主体时代) 神话自然观是对自然的神话式的认识,核心是万物有灵和神灵崇拜 2、夏、商、周之神观念(神人交接,人渐为主体,王者为神时代) 天、地、人神系——殷商甲骨文的龟卜 《诗经》、《尚书》中的天——天神 《易经》中的宇宙秩序 3、春秋战国时代的方士与神仙修炼(鬼神观念的转化——道家人格追求神仙的 转化) 4、转化中的基础理论——养生学与中医学(黄帝内经) 道家养生学从广义上说包括道教生命观,神仙理论以及成仙的方术,从狭义上说道家养生学是指通过禁忌,服食,气功,武术等种种具体手段,使人的身心达到一种内外协调的状态,从而延长人的寿命,使人在身心平和的状态下尽享天年。通常所说的道家养生学指狭义上的养生学。理论基础:道家养生学是以道教的宇宙观为理论基础,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都是道所化生的产物,因此只有符合道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合一,处於自然的生存状态,才是最佳生存状态。-饮食调养-2---适应环境3-男女双修功法

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 金开诚 中国书法艺术是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在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始终难解难分。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往今来中国的人文、历史乃至一切事物都有深刻的渗透与影响,但那影响毕竟在逐渐淡化。唯独书法艺术的情况不一样,它至今仍是从头至尾、从里到外,始终保存着地道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和辉煌标本。因此,学习中国书法并进而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必须要有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也要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感受、理解、把握、再现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奥妙。今天我讲两个问题:先讲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生成发展给了些什么;反过来再讲书法艺术对传统文化回报了什么。 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 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提供的东西,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方面。 “硬件”的第一项就是汉字。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它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生成和发展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为了说明这个重要性,首先必须明白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最好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我在1972年给北大中文系的学员讲书法艺术时提出了一个定义。即“中国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又作了一点具体解释,即“中国书法艺术是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美学形象的艺术”。在这个定义中,“素材”这两个字还要作一点解释,它包含材料与题材两重含义,还是有别于其他艺术的。例如人像石雕艺术,是用石头来雕塑人像的艺术,那么,它用的材料就是石头,而用的题材则是人物。书法艺术与此不同,它的材料用的是汉字,它的题材仍然是汉字。对汉字加工创造而成的艺术形象,仍然是汉字的形象,而不是别的形象。当然这艺术形象中可能包含丰富的意味,但它们仍然是人物或山水的形象。 汉字既是材料,又是题材,可见它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关系是何等密切。既然如此,学习书法首先应该对汉字有些研究,至少要能准确地识字,不能写错别字,更不能是文盲:文盲完全可能成为别的艺术家,却绝对成不了书法艺术家。有人认为书法只是线条的艺术,错别字也有线条,所以写错了也没关系。这种想法不对。书法即使仅仅是线条艺术,那至少也是汉字的线条艺术,不能把汉字写错,犹如画人物画个美人,你不能把她画成瞎了眼睛掉了牙,因为美人总是“明眸皓齿”,古今中外的美人,没听说那个是瞎了眼睛掉了牙的。 汉字在其长期流传中,与史事、人文乃至自然风物等等发生了复杂而丰富的联系;于是在人们心目中,便觉得似乎有某种意味凝结在文字符号上面。其实这是人的心理对文字符号与其“所指”之间的关系有了惯性的反映(心理学上称为“暂时神经联系”)。简单地说,就是你看到某个字和词,会产生某些联想或想象,甚至有某种情思的轻微波动。在语言学上,这就是“语感”的一种表现,“语感”包括

观赏竹在园林中的应用

观赏竹在园林中的应用 我国是世界竹类分布的中心,被誉为“竹子王国”。观赏竹因其形态优美,生性强健,绿化期长,繁殖容易,不同种类高矮、叶形、姿态、色泽各异等特性,成为园林中的的宠儿。以竹造园,竹因园而茂,园因竹而彰;以竹造景,竹因景而活,园因竹而显。不管是以竹造园,疏落竹影的画意,还是以竹造景,组成如诗如画的美景,多种多样风格,遍及整个园林,形成特殊的东方造园风格与手法。从古至今,竹类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园艺观赏竹类具有景观效应和文化内涵,在园林中有着优质广泛的应用。竹子的观赏价值、造型方法、造景方式在园林中的应用以及竹文化、竹旅游的结合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高,从而提升观赏竹综合开发利用的前景。本文主要针对园艺观赏竹在园林中的应用进展作简要综述。 一.观赏竹的概念、分类、及审美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拥有竹类植物43属700余种(含引种栽培属种),约占全世界木本竹子种类的1/2以上,我国竹林面积约有700多万。竹子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中子叶植物的禾本目禾本科或竹亚科,观赏竹指观赏竹类植物,禾本科竹亚科的竹类植物。一般地下茎称为竹鞭,地上部分为竹秆,有显著的竹节,节与节之间相空,竹亚科是一类再生性很强的植物,是重要的造园材料。自古以来,竹子就用来美化庭院,点缀风景,是构成中国园林的重要元素。诸如竹篱夹道、竹径通幽、竹亭闲逸、竹外怡红、竹水相依等景观艺术,无不遍及中国园林。 竹类植物根据地下茎的生长情况可分为3种生态型:中轴散生型、合轴丛生型、复轴混合型。竹类的种类繁多,我国有500余种,大多可供庭园观赏,常见栽培观赏竹有:散生型的紫竹、毛竹、刚竹,杜竹、方竹等,丛生型的佛肚竹、孝顺竹等,混生型的箬竹、茶杆竹等。 竹类植物都比较美,四季常青是它们的共性。中国园林植物造景深受历代山水、石头诗、情、画、的影响。植物造景的手法在材料选择上,十分重视“品格”;形式上,注重色、香、韵、秀、美、胜、意,不仅为了绿化,而且还力求溶于画中,要具画意;意境上,求“深远”、“含蓄”、“内秀”。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喜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情画意般精巧玲珑的景点布置。观赏竹的千姿百态,色彩光芒四射,恰恰满足了这种要求。作为在园林应用的观赏竹,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指的是“奇、美、健”。所谓“奇”,是指竹子秆型奇特,如方竹为方形;佛肚竹基部竹和节间膨大如弥陀佛的大肚;罗汉竹基部竹鞋起如珠状……游人观之,妙趣横生,流连忘返。所谓“美”,是指竹秆色泽鲜艳,如紫竹的竹秆为紫色,象征高贵;斑竹泪痕斑斑,相传舜死后,二妃啼哭不门,扦泪于竹,故有“斑竹一枝干滴泪”的佳句,广为传诵的花毛竹和金镶玉竹,秆上黄绿相间,组成美丽的花纹;刚竹的变种“黄金嵌碧玉”和“碧玉嵌黄金”,前者黄秆嵌绿色纵纹,后者绿秆嵌绿色纵纹,变化无穷,美不胜收。所谓“健”是指竹子不畏逆境,昂扬向上,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是一种高洁清雅的精神力量,这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二.观赏竹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组织空间,如游园绿化、步行小逍等,用大面积的竹子密植成流畅的线条或成片林,可以在空间上把不同的景点、景调统一起来,构成格调一致的景观效果,同时也可以将与格调相悖的因素进行有效的遮挡。渲染空间,有相当一部分竹子如紫竹、菲白竹、大佛肚竹等,由于其枝干色彩上引人注目,也常常成为景观园林的焦点。协调空间,如果用竹子做绿篱,如用观音竹双行列植于草坪或建筑物的周围,不但会使景物更加明显,增加多样化的美感,使周围环境更为和谐。分隔空间,亦采用绿篱形式,将景区划分为大小不同的空间,并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选用各种高度不等的竹类,将绿地布局分隔成各种观赏功能的区域。通过

浅谈中国园林的文化思想

浅谈中国园林的文化思想 摘要:本文主要说明中国园林景观建设的历史渊源及受到的文化影响,形成中国特色园林过程。宗教、哲学、美学和一些有识之士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园林宗教哲学 美学文学艺术文人 中国园林是从实用的园、圃、囿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园林式,同时兼收各种建筑风格,创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它为中国园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园林的天人关系 中国园林注重山、水、自然。中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关系处理上,偏重于人的成分,如人的狩猎种植,居住生活和吟诗作对等。因此越到后来,人工味越浓,把诗词、歌赋、文联匾对、亭台、楼阁、廊榭宫馆过分夸大,以致于江南园林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都有拥挤的感觉。在置石上,多用立石,表明顶天立地的思想。建筑上则精雕细刻、珠帘画栋,极尽人工之能事。强调“境造桃源,巧夺天工”,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天人意境。例如我国在2003年的德国罗斯托克国际园艺展中中国园林就是一组仿宋园林。这组园林得到了德国朋友的高度赞誉,也体现“中国园林”中山水亭园的艺术特色。 二、佛学思想 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两汉之际)由天竺传入我国。经过与我国传统思想和宗教的冲突与融合,以及理论形式上自我调整,自四世纪(魏晋南北朝)在中国扎根和光大。(它的主要代表建筑是河南嵩山少林寺)。这时它宣扬的世事无常和因果轮回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相吻合,对园林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当一批文人弃世从佛,遁入空门,隐逸于自然山水之间,于是园林形式由秦汉建筑宫苑转变到自然山水园。其中山水园的形式从此固定下来,直到今天,为后人留下了一批珍贵的遗产和学习的素材。如今天的布达拉宫、敦煌壁画、四川乐山大佛、金山寺、雷锋塔、西安大雁塔等历史遗迹。寺庙园林的发展和禅宗思想的影响对明清两代皇家园林的建筑风格上有其深刻的影响,如故宫中的太和殿、颐和园、天坛、无不体现佛教文化思想。 三、儒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基石之一是儒学,二千年前春秋时期的孔子开山之后,一直作为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儒学正式走上历史顶峰时期是从西汉武帝时懂伸舒霸除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的核心在人,即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提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宇宙观上提出气理两说,在伦理道德上提倡三纲五常,在政治上提倡仁政和保民,在教育上倡导开办学校。主要代表的建筑长沙的岳鹿

中国书法中的道家思想

大 众 文 艺 157 摘要:书法是中国的一门古老而又独特的艺术,世界上没有那种语言的文字形式可以像中国的文字书写一样获得如此强烈的审美意义。道家思想作为中国本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诸方面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书法是中国道家思想“道”的直接地抽象性地显露,是道家精神的化身。本文试从抽象的意境、书道至简、书贵自然等几方面来论述中国书法中蕴含的道家思想。 关键词:抽象;简易;自然 一、抽象的意境 意境一般是指诗文或者绘画中的审美境界。并且一般认为它是情感与自然景物即心与物的和谐融合。中国艺术往往以意境作为其追求的最高境界。书法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自然也有意境。但书法与诗文绘画的意境是有区别的。由于书法创作无外在自然形象可依凭,因此它先天就不具有再现性。但它又不是不具有形象的,它的形象具有抽象的特性。所以,书法的意境是一种虚化的抽象的意境。 这种虚化的抽象的意境也正是老子“大象无形”的思想的具体体现。古代书法家亦往往称书法之象为“无象之象”。大象即“道”,“道”无象,其直接表露亦应该是无象的,但是无象又不足以直观,因此,“道”的无形与体物之具象的调和,就是它既像什么又不像什么,它什么都像又什么都不像,书法的意象恰恰是大象无象的道的恰当的表现。古人欣赏书法往往从描绘书法的无象之象出发,来表达他们对书法的赞美之情。尤其在早期的书论中。如在卫恒的《四体书势》中这样写道:“矫然特出,若龙腾于川;森尔下颓,若雨坠于天。或引笔奋力,或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或纵肆婀娜,若流苏悬羽,靡靡绵绵。是故远而望之,若翔凤厉水,清波涟漪;就而查之,有若自然。”以非常形象生动的比喻描写书法的抽象美。当然这种描写方式主要在六朝时期,至南齐年间,王僧虔曾这样表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笔意赞》)可以说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更进一步。他并非只把眼界定格在浑朴天真,而是更为注重神采和形质的差异。唐代的张怀瓘对王僧虔的论断表示赞同,他在《评书药石论》中云:“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从对书法作品形象的描绘到惟观神采的论述,无不是对书法意境的形象表现或抽象的揭示。 二、书道至简 大道至简,最高级的艺术形态应该具有最为简约的艺术形式。这在书法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书法是最为简约的艺术。从外在形态上来讲,它的表现的形式只有一根线条,这是文学、绘画、建筑、音乐等艺术无法比肩的。张怀瓘曾云:“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文字论》)这也正概括了书道至简的特性。而且,书法本身的发展亦走过了一个有繁而简的路程,从而使书法艺术趋于简约。书法始于契刻的甲骨文,甲骨文的“随体诘诎”、“因物赋形”的书写方法不具有程式性,构字随意而不固定,书写不容易做到规范化,因此也增加了书写上的困难。金文、小篆等书体也是如此。隶书具有的初步程式化的形式,确实在书写的便捷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大步,其书写在运用熟练的基础上可以“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地进行潜意识的操作,因此在书写上更加易于学用。但其笔法还未定型,而且冗长的横画书写亦迟重拖沓,不够简便。书法到了楷、行、草诸体的成熟时期其书写才变得简易了。书写的简易以及多种书体的形成及其成熟亦极大地丰富,提高了书法艺术 的表现力,为书法艺术创造出更高的境界奠定了内在的基础。尤其是行书,草书的出现,他们能够自由挥洒的流便性,成了用书法抒发情感的最佳手段。书法起始于繁复,而定型于至简,在至简处,它通会了道境。同时,书法的这种由繁而简的转化,也使书法变成了极为大众的艺术。最高级的艺术形态又具有最通俗的艺术形式,可谓道在简上,圣在俗中。 三、书贵自然 正如道家以追求“自然”为目的一样,“自然”亦成为书法的至高的审美境界。“自然”有三种涵义。首先,书法本体从自然中来。持此论者最早为东汉蔡邕,他在《九势》中写道:“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立,形式出焉。”书法源于自然,秉性乃自然之态,阴阳相合而生,有形,又有势,是一个充满灵性的活体,亦是一个美的存在。这种以自然阴阳为书法立本的思想反映了书法作为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的独立与自觉。其次,书法合乎自然韵律之机理。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说:“中国书法探索了每一种可能出现的韵律和形式。这是从大自然中捕捉艺术灵感的结果。……凡自然界的种种韵律,无一不被中国书法所摹仿,并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了某种灵感,以造成某些特殊的书体。”从这里可以看出书法向大自然中所获取的不仅是“形象”,还有自然界万事万物表现出的韵律。书家所要表现的不可能只是“形”,这也不是书家追求的最终目的。颜真卿与怀素和尚都是唐代书坛巨匠,他们从大自然中悟得了书法之“道”。在《唐僧怀素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颜怀二人各谈书学体会,怀素提出了“古钗脚”法,而真卿却认为:“师竖牵学古钗脚,何如屋漏痕?”他以自己对“屋漏痕”这种圆转流畅的笔法的见解回应了怀素机械死板的“古钗脚”法。怀素又说:“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遇璧折之路,一一自然。”他从夏云变化中体悟出了草书用笔的变化莫测,从此书艺大进。由此不难看出,他们从大自然中汲取的不仅是“形”,更是自然的灵魂,是自然之“道”。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笔法多出自然。当代画家吴冠中曾经提出“书法是形式美法则的大本营”的观点。我们从书法中的章法、结字、气韵等方面无一不能看出是一种美。而这种美的内在本质又无不是源于自然。元代郝经在《陵川集﹒论书》中写道:“必观夫天地法象之端,人物器皿之状,鸟兽草木之文,日月星辰之章,烟云雨露之态,求制作之所以然,则知书法之自然。”。书法家“师造化”的目的是为了“中得心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表现力,提高自己表现“意”的水平,更有益于抒发自己的情怀。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书法中所崇尚的自然境界是书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这也正是书法与道家思想相融合的地方。 书法是道家精神的化身,从书法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人独特的道家思想。书法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向世人展示着不尽的生机和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熊秉明著.《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四川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2]林语堂著.《吾国与吾民》.宝文堂书店.1988年版. [3]崔大华著.《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作者简介: 刘明科,男,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美术学。 中国书法中的道家思想 刘明科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1) 文艺评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