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凝血系统功能监测及进展

凝血系统功能监测及进展

凝血系统功能监测及进展
凝血系统功能监测及进展

凝血系统功能监测及进展

自Macfarlane及Davies和Ratnoff分别提出凝血的瀑布学说后,人们对凝血过程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认识到凝血是一系列血浆凝血因子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最终结果是生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凝血过程一般被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其中包括凝血的共同途径),两条凝血途径的主要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及参加的凝血因子不同,内源性凝血系统涉及因子XII、XI、IX及VIII,外源性凝血系统有组织因子(III)及因子VII,因子V、X是两者的共同通路。两条凝血途径并不是各自完全独立,而是相互密切联系,在机体的整个凝血过程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凝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凝血活酶生成阶段、凝血酶生成阶段、纤维蛋白形成阶段。血液凝固后,纤溶系统开始启动,完成纤维蛋白溶解,其主要作用是将沉积于血管内外的纤维蛋白溶解。纤溶是正常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它在清除血管和腺体排泌管道内形成和沉积的纤维蛋白,保证管道畅通,防止血栓形成,排除伤口或炎症灶内的纤维蛋白,促进伤口愈合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凝血过程和纤溶过程在体内呈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复杂手术的大量出血与外伤失血均可对病人生命造成巨大威胁。术中异常出血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加以大量输注库存血使得术中出凝血情况更为复杂。对这些病人的处理仍然是个难题,凝血是一个动态过程,用终点检测法难以提供有关凝血的性质和动态方面的资料。传统的凝血功能测试法如凝血酶原如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PT)、血小板计数(PL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FIB)等,常常不能直接反映凝血障碍的原因,亦达不到监测凝血的目的。临床上需要有一种简单、敏感和可靠的方法来检测大量失血病人的凝血功能状况,以便在较短时间内检测出病人凝血障碍的原因,并据此指导输血治疗,避免多种凝血测定法延误时间,从而及时纠正凝血障碍,减少失血和输血。

常规凝血试验(RCT)

常规凝血试验包括有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血小板计数(PLT)等。

PT测定是在被检血浆中加入Ca2+和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活酶),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它是反映外源系统凝各凝血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正常参考值为11~15s,当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PT延长主要见于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明显减少和血中抗凝物质增多;PT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和血栓性疾病。

APTT测定是在受检血浆中加入APTT试剂(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磷脂)和Ca2+后,观察其凝固时间。本试验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正常参考值手工法:35~45s,较正常对照值延长10s以上为异常。APTT延长见于血友病、凝血酶原重度减少、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DIC等。

TT时间测定是将标准化凝血酶加入受检血浆,观察血浆凝固时间。正常值为16~18s。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DIC、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TT时间缩短常见于血样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FIB测定目前推荐使用Clouse法(凝血酶比浊法),在受检血浆中加入一定量凝血酶,后

者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通过比浊原理计算FIB的含量。正常参考值

2~4g/L,FIB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梗、休克、大手术后、妊高征及血栓前状态。FIB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及重症肝病等。

据工作中的经验及临床医生的要求,PT、APTT、TT、FIB临床应用可综合为:①凝血功能筛选试验,使用PT、APTT、TT、FIB四个检测项目,作为术前病人的常规检验。②口服抗凝药监控。检查PT。③肝素治疗监控。检查APTT、TT。④溶栓治疗监控:检查PT、APTT、FIB。

⑤DIC的实验室检查:筛查实验检查PT、APTT、PLT等项目?

PLT是计数单位容积周围血中血小板的含量,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减少常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PLT只是对血小板一个量的体现,也不能代表血小板功能,Becker等研究发现有些病人血小板计数低至50,000-10,000/μl仍有很好的凝血表现,而另外一些病人血小板计数较高但血小板功能很差。

ACT是用于体外循环术中监测抗凝状态和确保足够的肝素中和的一种较为可靠的监测手段,但ACT不能监测纤溶亢进、纤维蛋白原过少和血小板功能障碍。使用抑肽酶可以延长ACT 值,因此ACT不能准确反映肝素的抗凝程度。

凝血的实验室检查

检查项目正常值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PT) 11~15s(Quick法)超过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延长主要见于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明显减少和血中抗凝物质增多;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和血栓性疾病。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ing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手工法:35~45s 较正常对照值延长10s以上为异常,APTT延长见于血友病、凝血酶原重度减少、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DIC等。

凝血酶时间

(Thrombim time,TT) 16~18s 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DIC、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缩短常见于血样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

血小板计数

(Platelet count,PLT)100~300×109/L 减少常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1、Sonoclot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Sonoclot分析仪是于1975年由Von Kaulla等发明。其工作原理为在血液标本(0.4 ml)中上下振动的管形探针随着止血的各个阶段变化所遇到的运动阻力通过一种模拟电子信号反映到Sonoclot分析仪中(图1),然后以凝血信号的方式报告出来。随着血液标本的凝结,止血系统的机械变化改变凝血信号值,这样凝血过程就经此凝血信号值相对于时间的曲线图在热感曲线打印机上打印出来,即为Sonoclot标记曲线图(图2)。

2、Sonoclot标记各参数的意义及正常值范围(图2)

T1又称SonACT,指加入血液标本到纤维蛋白开始形成的时间,也就是血液标本保持液体状态的时间,主要与凝血因子有关,与常规的ACT监测相一致,正常值为85~145s。

Rl称为凝结速率,是曲线上升的第一个斜率,反映了进一步的纤维蛋白形成及发生凝结的速率,是纤维蛋白凝胶形成的特征,主要与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关,正常值为15~45 mm/min。

R2是曲线上升的第二个斜率,反映纤维蛋白与血小板之间发生交联后产生凝血收缩,其正常值为15~45mm/min。

R3是曲线下降的斜率,表示进一步的凝血收缩直至完成,其正常值为-(2~8) mm/min。Peak代表纤维蛋白形成结束,其高度反映凝血收缩发生的强度,正常值为70~90 mm。TP为到达顶峰的时间,反映凝结收缩的快慢程度,正常值<15min。

T3反映纤维蛋白溶解,一般很难在曲线上看见,如果T3回到或低于基准线(Tl)则表示存在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由此可见,血小板功能及数量主要反映在R2、R3、Peak、TP这一段曲线上,TP时间越短说明血小板功能越强,R2、R3越陡说明收缩越强烈。

常规凝血试验只能体现凝血机制的某一独立的方面,不能反映凝结级联及凝血系统全过程中的内部反应情况。Sonoclot分析仪可提供凝血系统变化的动态指标,全面反映止血过程。Sonoclot分析仪采用粘弹性的方法对血液样本进行动态监测,可提供全部止血过程的精确资料,检测一系列的凝血性疾患,包括血小板机能失调、凝血因子缺乏、抗凝血作用、高凝倾向及纤溶亢进,预测术后出血,鉴别出血原因,指导治疗,并且具有方便、可靠、迅速等优点。

3、Sonoclot分析仪在临床中的应用

3.1鉴别高凝患者

肝、肾功能不良的患者常有血液凝固性增高的倾向,肝移植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就是血管内血栓栓塞。防止血栓栓塞重在早发现、早预防。Poak等采用Sonoclot分析仪发现高凝状态患者达64%~79%,如果与纤维蛋白酶生成试验(TGT)结合起来检出率可达79%~100%。

3.2监测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临床上某些预防及治疗用药如阿司匹林类药物对机体凝血功能产生的影响而使其应用可能受限,或者使用某些药物期间经验性地输入血小板及凝血因子。Stern等采用Sonoclot分析仪对CPB术后的病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给予阿司匹林组R3值较不给阿司匹林组有明显降低,但仍在正常范围内,认为CPB术后服用阿司匹林不会引起出血增加。因此,临床上在使用影响病人凝血功能的药物时最好有合适的监测,以决定是否适用,早期发现可能并发的问题,并及时处理。

3.3监测血小板功能,预测术后出血,指导输血治疗

术后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一方面因手术止血不完善,另一方面则因机体内部止血功能缺陷,如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功能缺陷、纤溶亢进等。Sonoclot分析仪通过对止血系统全过程动态的分析,鉴别出血的原因,预测术后凝血病。文献报道Sonoclot

分析仪预测术后出血准确率达74%,而常规凝血测试仅33%。这样Sonoclot分析仪可为合理使用血制品提供理论依据,减少了并发症及两次手术风险率。Chapin等研究认为Sonoclot 分析仪很适用于肝脏移植术中监测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因子的变化。

Sonoclot分析仪可广泛应用于临床监测凝血及血小板功能,鉴别出血原因,指导输血治疗。但它同其他任何实验室检查一样,不应将Sonoclot分析仪的结果做为诊断的唯一依据,必须与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其他检验结果综合考虑。

凝血/血栓弹性扫描仪(Thrombelastography,TEG)

凝血弹性描记仪是一种从整个动态过程来监测凝血过程的监测仪,于1948年由Harter发明后,之后它一直用于实验研究,直到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用于临床。198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Kang及其同事首先将TEG用于肝移植手术指导术中输血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已成为围术期监测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TEG的工作原理

凝血弹性描记仪可以从一份血样本全面评估凝血功能,从血小板-纤维蛋白相互反应开始记录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凝固级联反应,包括血小板聚集、血凝块强化、纤维蛋白交叉连接最后到血凝块溶解的整个过程。所描记的图形可提供有关凝血因子活性、血小板功能及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等资料。

凝血弹性描记仪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可振荡的加热杯(37℃)和一支自由悬挂于张力线的针。抽取的新鲜血液(0.36ml)放于小杯内,当血样本处于液体状时,小杯的运动不影响到针,而当凝血块开始形成后,凝血块中的纤维素和血小板形成凝块状物将小杯的运动和针形成耦联,这种切应力的变化和血凝块的弹性通过与针连接产生效应信息传递,经放大传至TEG描记仪,以2mm/min的速率记录在热敏纸上形成凝血弹力图。

图3、TEG样杯的设计

图4、凝血弹性图参数分析

2、TEG参数的分析

R:反应时间(从样本放入小杯至TEG描记幅度达2mm的时间,正常值范围6~8min),代表纤维蛋白开始形成的时间,与凝血因子和循环抑制因子活性(内源性凝血系统)有关。R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抗凝状态(肝素化)或严重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R值缩短可出现于高凝综合征。

K:血块形成时间(正常范围3~6min),从描记幅度为2mm至描记幅度达20mm的时间,代表纤维蛋白形成和交叉连接导致血栓形成后获得固定的弹性粘度所需的时间。它受内源性凝血因子活性、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影响。

Alpha角度(α°)(正常范围50°~60°):TEG扫描图中从R到K值形成的斜角。它表示固态血栓形成的速度。该值减小见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和血小板减少症。

最大幅度(MA)(正常范围50~60mm):TEG描记图上的最大宽幅度,反映纤维蛋白血栓形成的绝对强度,它直接反映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的最大动力性质。血小板质或量的异常都会影响到

MA值。

A60:扫描图上MA波幅后60min处的波幅 (正常值范围为MA-5mm),测量血栓的溶解或退缩。

血栓溶解指数(CLI):A60/MA×100(%)(正常范围>85%),反映由于血栓溶解导致血凝块完整性的消失。

3、TEG的临床适用范围

TEG有优越的凝血监测功能:

1. 可快速检测心血管疾病、术后、经皮血管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癌症、产科疾病和老年病人的血栓形成倾向;

2. 检测血小板减少症、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和使用肝素或香豆素后的低凝状态;

3. 检测高纤维蛋白溶解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纤维蛋白溶解治疗和胎盘早期剥离等状态下的血栓溶解情况;

4. 还可用于指导输血及用于监测试验。

因此凝血弹性扫描仪广泛应用于肝脏和心血管手术、重症监测病房、急症和创伤医疗中心、血液科与临床实验室和产科等,用于监测凝血功能。

在国内,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率先引进TEG用来监测肝移植术及心肺转流术中的凝血状况,指导术中血液制品的输注。18例行原位肝移植术患者,其中TEG监测组8例,传统凝血指标监测组患者10例,两组患者术前凝血指标无差异,术中TEG组输注红细胞17±12.9单位,而非TEG组是26.7±23.8单位,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量分别是18.3±12.5单位和26.7±24.1单位(P<0.05);总的液体入量分别是20.2±11.2 L和31.4±19.2 L (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的用量分别是14.1±13.7单位和20.8±12.8单位(P<0.05),冷沉淀的输注量无差异,同时发现TEG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无肝期及新肝早期。TEG能快速提供有关整个凝血过程的资料并能进行连续监测,在术中应用能简化凝血障碍的诊断,使麻醉医生有充分的自信对凝血异常进行有效地处理,防止凝血异常的进一步恶化和不可控制的大出血。因此TEG是一些复杂手术尤其是心血管和肝脏手术等最有效的凝血功能监测方法。

Sonoclot分析仪与血栓弹力图(TEG)的比较

Sonoclot分析仪和TEG都可以动态地监测凝血过程。Mallett等使用TEG和Sonoclot分析仪预测临床止血是否正常,二者的准确率远高于常规的凝血实验方法,二者之间在假阳性、假阴性结果上无显著差别。在操作上TEG较为烦琐,得出完整的信号图的时间要比Sonoclot 分析仪长得多。TEG工作时必须放置在一个非常坚固、平整的平面上以得到准确结果。Jonathan等研究显示Sonoclot分析仪在监测被抑制的血小板激活方面比TEG要灵敏得多。而且在缺少基线值参考的情况下,Sonoclot分析仪信号图结构的变化比起TEG的轨迹变化对血小板功能障碍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围麻醉期凝血功能的监测目前主要通过临床观察、手术室内检测(Sonoclot或TEG)以及实验室检测等方法来了解围麻醉期患者的凝血状况。手术室内对凝血和血小板功能的监测至关重要,但常较为费时。在目前尚缺乏较为快捷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的情况下,医生对创面渗血

的观察仍不失为简单有效的方法。通过对创面出血范围、速度和血块形成情况的观察,在早期常常可以对活动性出血抑或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渗血做出初步判断,也是对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佐证。有研究认为,对患者的凝血状况可结合临床、实验室、Sonoclot或TEG监测进行综合判定,特别是后者在肝移植术中监测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因子变化实为不可缺少。

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参考值】手工法和血液凝固仪法11~13s或(12±1s)。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参考值为1.0士0.05(0.82~1.15)s。国际标准化比(INR)1.0+0.1。 【临床意义】 1.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 (凝血酶原)、Ⅴ、Ⅶ、X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药物(如口服抗凝剂)和异常抗凝血物质等。 2.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 3.PTR及INR是监测口服抗凝药物的首选指标。国人以2.0~2.5为宜。 (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同(APTT)测定 【参考值】手工法:为31~43s。测定值与正常对照值比较,延长超过10s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1.APTT延长:见于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PK(激肽释放酶原)、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见于FⅧ、Ⅸ、Xl缺乏以及它们的抗凝物质增多;此外,APTT是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 2.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参考值】2~4g/L。 【临床意义】1.增高 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灼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部分老年人等。 2.减低 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四)D-二聚体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参考值】 定性:阴性。 定量:小于200μg/L。 【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自溶解功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的水平升高,表明体内存在着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 因此,纤维D-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指标。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

凝血指标意义(内容清晰)

凝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由PT计算得到的PT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 PT主要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PT延长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IC、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PT缩短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DIC早期、血栓性疾病、口服避孕药等;监测PT可作为临床口服抗凝药物的监护。 APTT是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APTT延长主要见于血友病、DIC、肝病、大量输入库存血等;APTT缩短主要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APTT可作为肝素治疗的监护指标。 TT延长见于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血中FDP增高(DIC)、血中有肝素和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中、SLE、肝脏疾病等)。 曾经有一急诊患者在接受术前实验室检查时,凝血检查结果为PT、APTT延长,怀疑患者出现DIC,在检验科的建议下,该患者做DIC系列的检查,结果为阳性,而该患者并未表现明显的DIC症状。如果患者没有做凝血检查,而直接手术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从凝血功能检查能够发现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临床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凝血系列检测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的实验室检查,能够在术前发现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是检查凝血功能的指标。PT是凝血酶原时间,APTT是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INR是国际标准比率。这些指标主要观察一个人的凝血状况如何,多用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检测,以观察抗凝药物的效果如何。像服用华法林等要求INR在2-3左右,高了容易出血,低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一、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正常范围:阴性。 检查介绍: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又称3P试验,是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试验。 临床意义: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或中期、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期、血液高凝状态等。应排除假阳性。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阴性见于正常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晚期和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二、血块收缩试验(CRT) 正常范围:a)血浆法:大于40%; b)定量法:48%~64%; c)定性法:30~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检查介绍: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发生收缩,这主要与血小板的数量、功能有关。 临床意义:结果降低:小于40%,表明血块收缩不佳或完全不收缩,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特别说明:DIC及纤维蛋白溶解而致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时亦可不形成血块。 三、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范围:11~13秒。 检查介绍: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 c)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四、凝血酶时间(TT)

凝血功能监测

第四章凝血功能监测 实验室的监测指标能够为出凝血障碍的患者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并可定量动态的监测病情的变化。临床上,对怀疑有出凝血障碍的病人一般先进行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其他实验室检查酌情进行。现将有关的实验室检查分述如下: 一.检查血管壁和血小板相互作用的试验 1.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指皮肤被刺破后出血至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主要反映血小板是否能够迅速粘附、聚集并形成微血栓以堵塞受损伤的血管。正常值Duck法:〈4min,IVY法:0.5~6min。BT延长,表明有血管壁的严重缺陷(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和(或)血小板数量或质量存在缺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尿毒症等),但血友病病人的BT 正常。 2.毛细血管脆性实验(capillary fragility test,CFT)又称束臂实验,用血压计袖带对上臂加压充气,使上臂毛细血管受到一定的压力并根据受压部位新出现出血点的数量判断毛细血管的脆性。正常值:男性0~5个,女性0~10个。本法简单,但特异性较差,对于一些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的患者也会呈阳性反应。 二.检查血小板的实验 1.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BPC)指单位容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含量,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指标。正常值:(100~300)×109/L。若低于正常值则表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如果BP C≤50×109/L,应想到大量输血或合并DIC的可能。 2.血块收缩时间(clot retraction time,CRT)实验取静脉血1ml置于小试管内,将其密闭并静置于37℃的水中至血液凝固,并记录血块开始收缩到完全收缩的时间。正常值:开始收缩时间为0.5~1h,完全收缩时间为18~24h。若CRT延长表明血小板减少和(或)血小板功能障碍。 3.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hromboglobin,β-TG)测定当血小板被激活时,约70%的β-TG由血小板内释放到血浆中。测定血浆中β-TG的含量可反应血小板的激活情况。正常值:11.8~50.2ng/ml。当β-TG大于正常值时,常提示血栓形成前期或血栓形成。 4.血浆血小板第4因子(platelet factor 4,PF4)测定也是反映血小板被激活的指标,其临床意义与β-TG相同。正常值:2.89±3.2ug/L。 三.检查血液凝固机制的实验 1.全血凝固时间(clotting time,CT)又称凝血时间,试管法是指离体静脉血发生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功能。正常值:5~10min。该法虽简单,但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差。CT延长常见于:凝血子Ⅷ、Ⅸ、Ⅺ缺乏症;血管性假血友病;严重的凝血因子Ⅱ、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溶活动亢进;血液中有抗凝物质等。CT 缩短见于高凝状态。 2.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ivated coagulation time,ACT)又称硅藻土激活凝血时间,(celite activated clotting time),将惰性的硅藻土加入血液内,以加速血液的凝结过程。正常值:90-130s。该法常用于体外循环监测肝素抗凝效能的指标,并用以计算鱼精蛋白拮抗肝素的用量。 3.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aolin partial thromoplastin,KPTT)在枸橼酸钠抗凝的血浆中,加入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试剂,孵育一定时间后加入适量的钙剂,并测定血浆凝固的时间。KPTT延长提示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各凝血因子活性均低于25%。正常值:32-42s。KPTT较正常对照延长10s以上有诊断意义,常见于凝血因子Ⅷ、Ⅸ、Ⅺ缺乏所致的血友病

凝血四项检查

凝血四项检查 APTT 【检验原理】 37℃下,在待检血浆中加入APTT试剂,即以脑磷脂作为血小板的替代物加入贫血小板血浆中,在Ca2+的参与下,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凝块,测定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即为待测血浆的APTT。 【样本制备】 1.采血与抗凝:采血后立即与抗凝剂充分混合,血液与抗凝剂(0.109mmol/L枸橼酸钠)比例为9:1。 2.离心:抗凝血以2500xg离心10分钟,用微量移液器吸出待测血浆。 3.保存:血浆样本应立即测试。22~24℃条件下保存,应2小时内测定,2~4℃条件下保存,应3小时内测定。 【检验方法】 1.仪器预热:开机,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预热,达到要求稳定温度,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2.试剂配制:严格按照标示量加入蒸馏水复溶试剂,将试剂瓶直立在18~25℃中静置30分钟,使用前轻轻旋转试剂瓶至完全溶解,勿剧烈振摇。氯化钙用前应放入仪器37℃预温槽。 3.正常质控血浆制备:按照质控血浆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4.测定:以半自动高性能血凝仪为例: ①将测试杯置于预温槽中,用加珠器在每个测试杯中放一粒钢珠。 ②试剂放相应位置,37℃预温,需混匀放搅拌子。 ③将待测血浆100μl(患畜或者质控血浆)加入测试杯,再将APTT试剂100μl加入测试杯,混匀,启动预温时间计时,37℃,5分钟,将测试杯从预温槽移至测试槽。 ④使用联动加样器加入氯化钙100μl,仪器自动启动计时器开始计时并自动打印结果。 【正常值参考范围】 犬:10.0~18.0秒,建议各实验室建立自己的正常值参考范围。 【检验结果解释】

APTT延长见于FⅧ、FⅨ、FⅪ血浆水平减低。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口服避孕药会影响检测结果。 PT 【检验原理】 在待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凝块,测定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即为待测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PT)。PT与血浆中的外源性凝血因子含量呈负相关。 【样本制备】 1.采血与抗凝:采血后立即与抗凝剂充分混合,血液与抗凝剂(0.109mmol/L枸橼酸钠)比例为9:1。草酸钠、EDTA、肝素不适于作抗凝剂。

临床血凝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临床血凝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我院新引进血凝检测系统,用于指导临床医师正确认识疾病和疾病的转归,一目了然的知道病人的血液系统情况,用于以下各种疾病的诊断,作为外科手术、妇产科口腔科拔牙手术的等的必查项目。请各位医师在作出诊断时务必参考!!严防医疗事故!!

可能[2],往往对这部分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计数、肝功能检查、尿液检查,许多医院还将血凝谱检查作为对妊高征患者的普查项目。虽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测定,可灵敏地反映凝血功能异常,但价格昂贵,且大部分妊高征患者凝血功能都在正常范围内,普查的意义并不显著。美国研究妊高征的权威机构也不主张把血凝谱作为妊高征的常规检查[2]。因此,必须缩小对妊高征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查范围,既不影响对凝血功能障碍的正确判断,又不盲目检查。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的异常检出率极低,只有0.8%~7.5%。略低于国外报道的1%~12%[1],也说明对妊高征患者普查凝血功能指标临床意义不大。 2.血小板计数和血清乳酸脱氢酶值预测妊高征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1992年,Leduc等[3]发现患有严重先兆子痫的妊娠妇女,如果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或纤维蛋白原异常,一定会出现血小板减少。而且只有血小板<100×109/L时,才有必要测定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1997年,Kramer等[4]报道,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的先兆子痫患者,均伴有血小板减少和肝功能指标升高。在此基础上,1999年有学者首次分别利用肝功能指标血清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转氨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PT) 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临床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 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治疗肺梗塞 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 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 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 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INR=XC (X为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C 为所的组织凝血活酶ISI值。) 范围:比值为0.82-1.15 临床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正常参考值:24-36秒。 2、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临床意义: 1、延长: (1) 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 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 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 .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凝血系统功能监测及进展

凝血系统功能监测及进展 自及和分别提出凝血的瀑布学说后,人们对凝血过程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认识到凝血是一系列血浆凝血因子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最终结果是生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凝血过程一般被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其中包括凝血的共同途径),两条凝血途径的主要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及参加的凝血因子不同,内源性凝血系统涉及因子、、及,外源性凝血系统有组织因子()及因子,因子、是两者的共同通路。两条凝血途径并不是各自完全独立,而是相互密切联系,在机体的整个凝血过程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凝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凝血活酶生成阶段、凝血酶生成阶段、纤维蛋白形成阶段。血液凝固后,纤溶系统开始启动,完成纤维蛋白溶解,其主要作用是将沉积于血管内外的纤维蛋白溶解。纤溶是正常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它在清除血管和腺体排泌管道内形成和沉积的纤维蛋白,保证管道畅通,防止血栓形成,排除伤口或炎症灶内的纤维蛋白,促进伤口愈合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凝血过程和纤溶过程在体内呈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复杂手术的大量出血与外伤失血均可对病人生命造成巨大威胁。术中异常出血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加以大量输注库存血使得术中出凝血情况更为复杂。对这些病人的处理仍然是个难题,凝血是一个动态过程,用终点检测法难以提供有关凝血的性质和动态方面的资料。传统的凝血功能测试法如凝血酶原如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等,常常不能直接反映凝血障碍的原因,亦达不到监测凝血的目的。临床上需要有一种简单、敏感和可靠的方法来检测大量失血病人的凝血功能状况,以便在较短时间内检测出病人凝血障碍的原因,并据此指导输血治疗,避免多种凝血测定法延误时间,从而及时纠正凝血障碍,减少失血和输血。 常规凝血试验() 常规凝血试验包括有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激活全血凝固时间()、血小板计数()等。 测定是在被检血浆中加入和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活酶),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它是反映外源系统凝各凝血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正常参考值为,当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以上为异常。延长主要见于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明显减少和血中抗凝物质增多;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和血栓性疾病。 测定是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试剂(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磷脂)和后,观察其凝固时间。本试验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正常参考值手工法:,较正常对照值延长以上为异常。延长见于血友病、凝血酶原重度减少、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等。 时间测定是将标准化凝血酶加入受检血浆,观察血浆凝固时间。正常值为。延长(超过正常对照以上)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时间缩短常见于血样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 测定目前推荐使用法(凝血酶比浊法),在受检血浆中加入一定量凝血酶,后者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通过比浊原理计算的含量。正常参考值,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梗、休克、大手术后、妊高征及血栓前状态。减低见于、原发性纤溶症及重症肝病等。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正常范围:阴性。 检查介绍: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又称3P试验,是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试验。 临床意义: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或中期、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期、 血液高凝状态等。应排除假阳性。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阴性见于正常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晚期和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二、血块收缩试验(CRT) 正常范围:a)血浆法:大于40 %; b)定量法:48 %?64%; c)定性法:30?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检查介绍: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发生收缩,这主要与血小板的数量、功能有关。 临床意义:结果降低:小于40 %,表明血块收缩不佳或完全不收缩,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 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特别说明:D IC及纤维蛋白溶解而致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时亦可不形成血块。 、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范围:11?13秒。 检查介绍: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 否正常 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H)、因子V、因子叩、因子X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 c)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V、因子VII、因子X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 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凝血功能检测项目意义

凝血功能检测项目 1、凝血酶原时间(PT)参考范围:11.0~16.0S PT即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使血浆凝固的时间,主要用于检测外源性凝血系统有无障碍。 延长:常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Ⅶ、Ⅹ缺乏症,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 FDP增多,恶性贫血,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实质性损伤时损害凝血因子与凝血酶原的合成,口服抗凝剂如肝素等。 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备注:一般受检者的测定值较参考值延长超过3s以上才有病理意义。) 2、凝血酶时间(TT)参考范围:12.0~18.0S TT在凝血酶作用下,血浆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的时间。 延长:常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DIC,FDP增多,SLE,肝病, 肾病,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疾病。 缩短:标本可能有微小凝块或有钙离子存在。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参考范围:27.0~42.0S APTT为脑磷脂具有部分凝血活酶的作用,能加速因子X的活化,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促使血液凝固的时间。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是否正常。 延长:可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甲、乙、丙型血友病;后天性凝血因子 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血液循环中的抗凝物质增加等。 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Ⅴ、Ⅷ、血小板增多,幼儿,DIC高凝期, 标本离心不足,标本混有血小板等。 (备注:一般受检者的测定值较参考值延长超过10s以上才有病理意义。) 4、纤维蛋白原(FIB、Fib或Fbg)参考范围:2.00~4.00g/L FIB即凝血因子I,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既是凝血酶作用的底物又是高浓度纤溶酶的靶物质,在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中同时发挥重要作用,FIB作为底物,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 增高:可见于糖尿病、糖尿病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 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轻度肝炎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异常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 Ⅴ Ⅶ 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 Ⅴ Ⅶ 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 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凝血酶原时间;报告方式;即报告被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秒)也同时报告正常对照的结果(秒)并用凝血酶原比值报告之待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

凝血系统功能监测及进展

凝血系统功能监测及进展 自Macfarlane及Davies和Ratnoff分别提出凝血的瀑布学说后,人们对凝血过程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认识到凝血是一系列血浆凝血因子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最终结果是生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凝血过程一般被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其中包括凝血的共同途径),两条凝血途径的主要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及参加的凝血因子不同,内源性凝血系统涉及因子XII、XI、IX及VIII,外源性凝血系统有组织因子(III)及因子VII,因子V、X是两者的共同通路。两条凝血途径并不是各自完全独立,而是相互密切联系,在机体的整个凝血过程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凝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凝血活酶生成阶段、凝血酶生成阶段、纤维蛋白形成阶段。血液凝固后,纤溶系统开始启动,完成纤维蛋白溶解,其主要作用是将沉积于血管内外的纤维蛋白溶解。纤溶是正常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它在清除血管和腺体排泌管道内形成和沉积的纤维蛋白,保证管道畅通,防止血栓形成,排除伤口或炎症灶内的纤维蛋白,促进伤口愈合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凝血过程和纤溶过程在体内呈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复杂手术的大量出血与外伤失血均可对病人生命造成巨大威胁。术中异常出血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加以大量输注库存血使得术中出凝血情况更为复杂。对这些病人的处理仍然是个难题,凝血是一个动态过程,用终点检测法难以提供有关凝血的性质和动态方面的资料。传统的凝血功能测试法如凝血酶原如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PT)、血小板计数(PL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FIB)等,常常不能直接反映凝血障碍的原因,亦达不到监测凝血的目的。临床上需要有一种简单、敏感和可靠的方法来检测大量失血病人的凝血功能状况,以便在较短时间内检测出病人凝血障碍的原因,并据此指导输血治疗,避免多种凝血测定法延误时间,从而及时纠正凝血障碍,减少失血和输血。 常规凝血试验(RCT) 常规凝血试验包括有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血小板计数(PLT)等。 PT测定是在被检血浆中加入Ca2+和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活酶),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它是反映外源系统凝各凝血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正常参考值为11~15s,当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PT延长主要见于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明显减少和血中抗凝物质增多;PT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和血栓性疾病。 APTT测定是在受检血浆中加入APTT试剂(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磷脂)和Ca2+后,观察其凝固时间。本试验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正常参考值手工法:35~45s,较正常对照值延长10s以上为异常。APTT延长见于血友病、凝血酶原重度减少、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DIC等。 TT时间测定是将标准化凝血酶加入受检血浆,观察血浆凝固时间。正常值为16~18s。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DIC、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TT时间缩短常见于血样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FIB测定目前推荐使用Clouse法(凝血酶比浊法),在受检血浆中加入一定量凝血酶,后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1、凝血四项检测项目、代号及其参考值 项目代号参考值备注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10 -- 14 秒超过 3 秒即有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 PTR=PT/ 正常血浆PT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INR=PTR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21 --- 40 秒超过3 秒即有临床意义 凝血酶时间TT8 ------- 16 秒超过3 秒即有临床意义纤维蛋白原浓度测定FBG200 --- 400mg/dl 2、凝血四项检测方法的原理、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原理:待测血浆加入过量的含钙组织凝血活酶,重新钙化的血浆在组织因子存在时通过 外原性激活途径激活因子X 成Xa, Xa 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而凝固,测定凝固所需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 用途:是外源性凝血糸统障碍较为理想的筛选试验,亦可用于内、外凝血共同途径凝血 因子n、v、%、x的定量,口服抗凝剂的监控等。 注意事项: A :采血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硅化玻璃注射器,贮血必须用塑料试管或硅化试管,避免凝血因子活化。 B:采血时止血带不可束缚太紧,时间w 5分钟,否则凝血及纤溶因子活化。 C:血液应立即加抗凝剂(/ L的枸橼酸钠抗凝),抗凝剂与血液的比值必须为1:9,血浆制备必须即时,分离血浆宜除尽血小板,分离血浆后尽快检测。 D: PT 试剂和血浆温育下不宜少于5 分钟。 E: PT 试剂预温不宜超过15 分钟。 F:溶血、黄胆、脂血对检测结果有影响。 G:红细胞比积过大或过小(>55%或V 20%),否则需调整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抗凝 剂的体积(ml)= x血液体积(ml)x(100-比容)。 H:抗凝剂应用的枸橼酸钠,不宜用EDTA —Na2,肝素、双草酸盐等。 I :样本保存于-80及-20C的冰箱内,测定时37C迅速溶化,不可反复冻融。 J:标本采集应避免溶血或组织液混入污染。 Q参考值范围因时因地,因仪器及试剂不同而有所波动。 L:测定温度一C ,过低或过高均使PT延长。 临床意义: PT延长: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n、v、%、x缺乏,低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性纤溶症,VitK 缺乏症,肝病,口服抗凝剂,肝炎和FDP 等。 PT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 (2)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原理:待测血浆加入凝血活酶,在钙离子的参与下纤维蛋白转化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而凝固,测定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即为活化部分凝血酶时 间。 用途:是内源性凝血系统忸、区、幻、刘因子较为理想的筛选试验,亦可用于内源性凝血因子定量,凝血因子四和其他凝血因子测定,特别是忸、区、幻、刘因子和释放酶测定,肝素治疗的监控等。 注意事项:

止血与凝血功能的检查

第一节:止血与凝血功能的检查 一、出血时间(BT)测定意义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1.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如坏血病、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血友病 (von Willebrand病)。 2.血小板数量异常:如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 症。 3.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病、血小板无力症。 4.其他:如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血循 环中有抗凝物质等。 二、阿司匹林耐量试验意义本试验是诊断血管性假血友病的重要方法,因该病的轻型患者出血时间可仍正常,但服阿司匹林后出血时间可见延长。 三、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意义新出血点超过10个为阳性,表示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可见于以下情况: 1.毛细血管壁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坏 血病、感染性血管性紫癜。 2.血小板数量减少: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药物和某些疾 病引起血小板获得性功能缺陷等。 四、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测定意义 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减低见于: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友病携带者。 2.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增高见于: ⑴血管内皮损伤,如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

⑵高凝状态疾病,如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尿毒症等; ⑶其他如大手术后、糖尿病、高脂血症、DIC等。 五、6-酮-前列腺素F1a(PG F1a)测定意义 6-酮-前列腺素减低见于: 1.先天性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缺陷性疾病或口服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 炎药后; 2.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糖尿病、肾小球病变、外周血管血栓形成等。 第二节:血小板功能检查 一、血小板粘附功能(PAd)测定意义 血小板粘附功能减低见于: 1.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2.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3.尿毒症、严重的肝脏疾病; 4.长时期应用阿司匹林、保泰松等降低血小板粘附的药物等。粘附功能 增高见于高凝状态与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糖尿病、静脉血栓等。 二、血小板聚集功能(PAg)测定意义 1.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继发于尿毒症、肝脏病)、 骨髓增生综合征,异常蛋白血症 2.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见于;高凝状态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 肾炎、肾病综合征、血栓形成、高脂蛋白血症、外科大手术后等。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日期:2010-11-08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正常参考值: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延长:>3秒 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2.缩短: 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 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 ③口服避孕药 ④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监控—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预期值约为参考植的2倍。PT活动度参考值为75%-120%,降低到<40%可能有出血倾向(PIR参考值:1+0.15,PI延长至正常对照2倍时,PTR约增至2;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用药维持范围2.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正常参考值:0.8-1.5。 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 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 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华法林),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 临床适应症INR允许范围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①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 ②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 ③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 ④治疗肺梗塞2.0—4.0 ⑤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 ⑥人工瓣膜手术3.0—4.0 监控:INR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①当INR>4.5时,如纤维蛋白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抑制过度),则提肝病等所致,也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正常参考值:24-36秒。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 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凝血四项检测的意义及质量控制

凝血检测的意义及质量控制 一、凝血酶原(PT) 1. PT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 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 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凝血酶原时间;报告方式;即报告被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秒)也同时报告正常对照的结果(秒)并用凝血酶原比值报告之待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即 待测凝血酶时间/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为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 科手术前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 动脉血栓形成3.0—4.0 人工瓣膜手术3.0—4.0 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INR=XC X为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C 为所的组织凝血活酶ISI值。范围:比值为0.82-1.15 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1、正常参考值:24-36秒。 2、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APTT异常表现的意义: 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临床意义: 1、延长: (1) 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 性假血友病患者.

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判断

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判断【麻醉及疼痛专业讨论版】 1、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 减少: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2、凝血酶原时间(PT)11~13秒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中凝血因子是否缺乏。 延长:Ⅰ、Ⅱ、Ⅴ、Ⅶ和Ⅹ因子缺乏,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 缩短:先天性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2~43秒,较正常对照值延长10秒以上为异常 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中凝血因子是否缺乏。 延长:Ⅷ、Ⅸ和Ⅺ因子缺乏,凝血酶原或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增加,应用肝素等抗凝药,循环抗凝物质增加。 缩短:血液高凝血状态。 4、纤维蛋白原(Fg)2~4g/L 减低:纤溶亢进、DIC、重症肝病等。 增高:糖尿病、急性感染、休克、大手术后、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 5、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1~6mg/L 增高见于原发或继发性纤溶亢进或溶栓治疗。 6、凝血酶原激活时间(ACT)70~130秒反映体内肝素和类肝素物质。 如未用肝素情况下ACT延长,表示体内类肝素物质增多,如严重肝病。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正常参考值: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延长:>3秒 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 意义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1、凝血四项检测项目、代号及其参考值 项目代号参考值备注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PT 10----14秒超过3秒即有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PTR 0.95---1.24 PTR=PT/正常血浆PT 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0.94---1.30 INR=PTR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 APTT 21-----40秒超过3秒即有临床意义 凝血酶时间 TT 8--------16秒超过3秒即有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浓度测定 FBG 200----400mg/dl 2、凝血四项检测方法的原理、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原理:待测血浆加入过量的含钙组织凝血活酶,重新钙化的血浆在组织因子存在时通过外原性激活途径激活因子X成Xa, Xa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而凝固,测定凝固所需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 用途:是外源性凝血糸统障碍较为理想的筛选试验,亦可用于内、外凝血共同途径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的定量,口服抗凝剂的监控等。 注意事项: A:采血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硅化玻璃注射器,贮血必须用塑料试管或硅化试管,避免凝血因子活化。 B:采血时止血带不可束缚太紧,时间≤5分钟,否则凝血及纤溶因子活化。 C:血液应立即加抗凝剂(0.109mol/L的枸橼酸钠抗凝), 抗凝剂与血液的比值必须为1:9,血浆制备必须即时,分离血浆宜除尽血小板,分离血浆后尽快检测。 D:PT试剂和血浆温育下不宜少于5分钟。 E:PT试剂预温不宜超过15分钟。 F:溶血、黄胆、脂血对检测结果有影响。 G:红细胞比积过大或过小(>55%或<20%),否则需调整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抗凝剂的体积(ml)=0.00185×血液体积(ml)×(100-比容)。 H:抗凝剂应用0.109的枸橼酸钠,不宜用EDTA—Na2,肝素、双草酸盐等。 I:样本保存于-80及-20℃的冰箱内,测定时37℃迅速溶化,不可反复冻融。 J:标本采集应避免溶血或组织液混入污染。 Q:参考值范围因时因地,因仪器及试剂不同而有所波动。 L:测定温度36.5—38.5℃,过低或过高均使PT延长。 临床意义: PT延长: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低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性纤溶症,VitK缺乏症,肝病,口服抗凝剂,肝炎和FDP 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