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资源开发及规划复习资料、考试重点

旅游资源开发及规划复习资料、考试重点

旅游资源开发及规划复习资料、考试重点
旅游资源开发及规划复习资料、考试重点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复习资料

第一章旅游资源的认知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前提。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旅游产品的诸多特征是由旅游资源的特征所影响的。

旅游资源概念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将“旅游资源”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

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

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这一定义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基本一致,即“所谓旅游资源是指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和条件”。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广义——具有吸引功能的客体

狭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

无限化理念——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旅游资源的涵

?1)、强调旅游资源对游客产生的吸引功能——最基本属性

这是其理论核心。其围包括自然、人文、社会环境中的所有因素;有形物质和抽象精神因素。

?2)、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开发对象,是旅游产品的来源——经济属性

它从经济、技术角度提出的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旅游资源一般都要经过开发才能为旅游者消费;多数国家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旅游事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

?3)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非经济属性

旅游资源的特征

?1、旅游资源的空间特性

?1)广泛多样性,造成了对旅游资源边界无法界定,要求我们用新资源观去发现新的旅游资源或传统旅游资源新的使用价值。

?2)区域性特点,旅游资源受特定环境影响与制约,被移植后或变异或不再是旅游资源。

?只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事物和因素才能够成为旅游资源。

?应选择开发具有地方风格、突出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

?3)独立性和垄断性特点,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意味着资源的可模仿性极差,它难以模仿或复制。(不可移置性)

?4)群体组合性:旅游资源之间、旅游资源与环境之间存在在紧密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孤立的单个景物,往往很难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即使资源的品位很高,也会影响其对游客的吸引力。

?旅游资源景象组合在种类上有资源性质相同的同类组合和资源性质不同的综合组合。旅游资源组合越好,其吸引力越大。这要求聚集开发。

?2、旅游资源的时间特性:季节性、时间性

? 3 、旅游资源的经济特性:价值不确定性

?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

?开发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和增值性

? 4 、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

?观赏性特征:旅游资源与其它资源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它有美学特征,具有观赏价值。它作为资源所共有的经济性也是通过其观赏性来实现的。

?2)启迪性:旅游资源,都有其科学性和自然、社会哲理,蕴藏着深层次的文化涵,文化始终是旅游的核心。。正是旅游资源这种深层次的文化涵,才使它具有对游客的吸引力。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型的经济活动,文化成为旅游的核心。

旅游资源类型划分

(一)按国家标准分类

?国家标准(P9)

?1.分类原则

依据旅游资源的性状,即现存状况、形态、特性、特征划分。

2.分类对象

稳定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旅游资源。

不稳定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

3.分类结构

分为'主类'、'亚类'、'基本类型' 3个层次。

每个层次的旅游资源类型有相应的汉语拼音代号,

(二)按资源的等级及管理围分类

(三)按资源特征与游客体验分类

? 1. 利用者导向型游憩资源(市场推动型)

? 2. 资源基础型游憩资源(资源依托型)

? 3. 中间型游憩资源(资源-市场兼顾型)

?市场推动型——多位于城市边缘地带,区位良好,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但(资源)环境先天不足。

?资源依托型——资源品位高,对游客吸引力大;但区位偏远,经济发展水平低,剧组要客源市场较远,设备闲置期突出。

?资源-市场兼顾型——介于前两者之间,兼有两者的某些优势和不足。

(四)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分类

?自然赋存形成的旅游资源人类历史形成的旅游资源天然和人工相结合的旅游资源?人工创造的旅游资源

(五)按景观属性分类(P9)——基于旅游资源开发视角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

(六)按旅游资源的功能分类

观光游览型(以自然风光、园林建筑、古建筑、城镇风貌、珍稀动植物为主)

文化知识型(以历史古迹、古建筑、文化、文学艺术、社会风情、博物展览为主)参与体验型(以漂流、攀岩、狩猎、民俗风情、节庆活动、朝觐等为主)

购物型(以纪念品、土特产为主)

情感型(以名人故居、名人陵墓、各类纪念地为主)

度假型(以温泉、海滩、滑雪地为主)

(七)按旅游资源的利用现状分类

已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正在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未开发利用(潜在)的旅游资源

第二章旅游调查

旅游调查的种类、调查容

(一)旅游发展环境调查(原采用区域背景调查)

1.区位环境——地理位置、地域分工、地缘经济关系

2.自然环境——地文、水文、生物、气象气候

3.经济环境——宏观(发展速度、城镇化水平等)、微观(居民收入、就业情况)

主要反映当地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旅游投资能力;二是旅游消费能力

采用检索经济统计资料方法,考察:地区经济背景:主要经济成分、GDP、收入水平与分配方式、国际收支平衡情况及其主导趋势、特殊经济活动。

4.社会环境——基本概况、历史沿革文化状况、社会状况

(二)旅游产业现状调查

1.产业发展环境(PST)调查

政策环境(Policy)政策环境包括当地政策、法制是否对发展旅游业有利等等。

社会环境(Social)社会环境包括当地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民风民俗、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等。

技术环境(Technology)高科技在旅游行业中的运用程度,比如旅游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等。

2.产业规模现状调查

该部分通过具体数据说明旅游产业现阶段的情况。

包括:1、经济指标

(旅游总收入(营业收入)、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旅游业增加值占三产的比重等)

2、从业人员数量与结构

3、接待游客数量及其分布

3.产业结构现状调查

1.部门结构包括旅行社、饭店、交通、旅游院校、基础设施等的数量、分布、档次等等

2.产品结构现有旅游产品的特色、结构、层次

3.所有制结构现有旅游及相关企业的所有制情况

4.区域结构各地区的旅游业在当地经济和全国旅游业的地位,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应资源配置。其中,各地区之间相互关系可以表现为旅游设施配置的均衡协调程度及旅游区类别的合理分工。

4.旅游效益现状调查

?旅游经济效益表现为旅游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及影响.

?旅游社会效益旅游在区域的形象及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旅游环境效益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旅游资源赋存调查

一般资源调查: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规模、结构、级别、成因、调查开发现状等。新旅游资源的发现:包括稀缺性的旅游资源;具有特殊功能的资源;富有特色的资源等。

稀缺性遍在性

(四)旅游市场态势调查

1、旅游客源状况调查:包括旅游客源的数量、结构、发展趋势等。

2、旅游市场环境调查:经济、自然、技术、社会等环境

3、旅游市场需求调查:消费需求趋势、旅游产品的市场适应性、游客喜好等。

4、市场竞争态势调查:①现实与潜在竞争者;②竞争者数量、实力与分布;

③竞争者优劣势;④竞争者的目标市场细分与定位;⑤与竞争者的竞合方式

旅游资源调查方式

旅游资源概查

旅游资源普查

旅游资源详查:即带有研究目的和规划任务、调查围较小的调查。对重点问题和地段进行专题研究和鉴定,对关键问题提出规划性建议。

如何确定调查围

?⑴确定调查小区和调查线路

?列入调查围的旅游资源区

?●大城市、交通沿线及人口密集地区:以经济导向为主,以吸引最多游客为目标?●已知旅游区及其外围资源:深度调查,挖掘潜力,发展新资源,进行功能配套,扩大旅游区围

?●重点新景区普查:对具有高度旅游潜力的旅游资源区,预先加以评估。

?⑵选定调查对象:

?旅游资源单体——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

?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两种形式。

具有旅游开发前景(影响游客兴趣的资源特征)的,有明显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单体,复合型旅游资源单体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

列入调查围的旅游资源单体

①四个基本条件:⊿景观稀少奇特⊿有一定数量和规模⊿山水、气象、生物及人文景观等因素组合巧妙独特⊿有较高可观赏性

②三个重要条件位置重要、距离适中、交通和可进入性好

简述旅游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答: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筹措资金;成立调查组;制定工作计划;根据国标指定调查表/问卷;第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室整理分析。

2)第二阶段------资料和数据收集阶段:在二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调查方法的运用获得调查区域旅游资资料;资料和数据收集阶段之调查方式:概查、普查、详查(方式、精度不同);资料和数据收集阶段之调查方法:访问座谈、问卷调查、野外考察、其他调研方式:、实验、信函、抽样等。

3)第三阶段------文件编辑、提交阶段:旅游资源调查报告的撰写;旅游资源图件的编制。

第三章旅游资源

一、地质地貌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是指地球、外营力综合作用于地球的岩石圈而形成的、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的总称。

AAA山丘型旅游地名山是山地旅游活动的集中地,所谓名山不仅是山地中一种独特的地理实体,还应该有其特殊的涵。

AAB峡谷景观/谷地型旅游地谷地也称峡谷,

是指谷地狭窄,谷坡陡峭,深度大于宽度的河谷地貌景观。存在于山地或高原地形中,横剖面多呈V形,由地壳运动、河流或冰川下切作用形成。其气势磅礴,具有“险、雄、幽、隐”等美学特征。Eg澜沧江峡谷黄河家峡雅鲁藏布江峡谷

AAE 奇异自然现象eg复活节岛上的石像England麦田怪圈黄渤海分界线

AAG 垂直自然地带

?ABC节理、ABA断层景观

断裂构造景观主要指岩石受地应力作用,当作用力超过岩石本身的抗压强度时就会在岩石的薄弱地带发生破裂,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科研、观赏价值的断裂地貌。断裂构造是岩石破裂的总称,可分为节理和断层。

?Eg 沉积岩玄武岩丹霞山的方山、陡壁砂岩峰林花岗岩节理形成的球状风化

丹霞山

E g花莲清水断崖庐山龙首崖

ABB褶曲景观

指岩层在受水平挤压力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连续弯曲构造地貌。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类型。一般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由褶皱构造形成的山地称为褶皱山脉。

ABD地层剖面景观

地表或地下观察到的岩石单位系列,就是地层剖面。

?Eg地质自然保护区(XX莲坨震旦纪剖面)

ABE 钙华与泉华

Eg 白水台

ABG生物化石点

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物及其活动的遗迹的总称。

生物遗体包括动物的骨骼、贝壳、牙齿,植物的根、茎、干、叶、花、种子等;

生物遗物包括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器、骨器、动物粪便等;

生物遗迹主要指虫迹、足迹、外壳形成的印模、人类祖先用火留下的灰烬等。它们多出现在沉积岩中,对于追溯动植物的发展演化、指示形成环境、对比岩层间彼此相互关系或确定地层的年代有一定的作用。

ABF 矿点矿脉与矿石积聚地

AC 地质地貌过程形迹

ACA 凸峰(梧桐山)ACB 独峰(独秀峰)ACC 峰丛(天子山)ACD 石(土)林(元谋取土林)ACE 奇特与象形山石(盘陀石)

?ACF 岩壁与岩缝ACG 峡谷段落ACH 沟壑地(XX阿克峡谷)

?ACI 丹霞

?丹霞地貌是指红色砂砾岩上发育的方山、奇峰、赤壁、岩洞、石柱等特殊的地貌景

观。因最早发现与仁化丹霞山,故称为丹霞地貌。形态上以顶平、身陡、麓缓、山形奇特、赤壁丹崖为其显著特征。

?ACJ 雅丹(风蚀作用下形成的土墩和沟槽的组合景观。Eg魔鬼城)

?ACK 堆石洞(岩石块体塌落砌成的石洞)ACL 岩石洞与岩穴(eg天生桥黄龙洞)

ACM 沙丘地A 岸滩

地文景观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复杂多样、千差万别,因而直接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如奇险的崇山峻岭、深奥莫测的洞穴、连绵起伏的丘陵、沃野千里的平原等。此外,地质地貌条件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其他自然景观的形成,并且对某些人文景观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地文景观作为地理空间的物质基础,对区域旅游活动的开展有规定和限制作用。

旅游功能

一、审美功能:地文景观以其雄、奇、险、幽、旷等形态美和多样的色彩美而展示其特有的美感,成为旅游中重要的审美对象。

1、形态美(雄美、奇美、险美、幽美、旷美)2.色彩美

二、科普教育功能: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并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人们在观赏过程中,既得到美的感受,又能认识一些科学事物,学到新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的启迪。因此,具有典型特征的地区就成了科学考察的对象和大众的科普教育基地。三、探险运动与康体健身运动功能:许多名山大川的主峰,沟壑洞穴的深处,都不乏险峻摄魂之处,因此,常常吸引一些富有冒险和挑战精神的游人特别是年轻人前来进行探险活动。

四、文化旅游功能:地文景观不仅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且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涵,这为自然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了条件。

此外,我国的山川名胜,往往与文化密切相关,这也使一些山地成为文化的聚集地。如武当山、华山是道教名山,而五台山和嵩山则是佛教名山。泰山作为自古以来自然崇拜、祭祀的场所,在古代中国山岳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二、水体资源

一、旅游功能

水域风光能从不同的方面满足游客的多种旅游需求和旅游动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具有审美功能,开展观赏旅游●形象美●影像美

水体以它独有的形、声、色、影、态变化的多样性展示着它特有的美感,成为旅游中重要的审美对象。水体给游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

2.具有品茗功能,开展茶文化旅游

3.具有娱乐功能,开展水上游乐旅游

4、运动健身功能

?通过某种形式或在旅游过程中参与某些运动项目以强身健体。

?一类是一般水上活动;一类是竞技型水上活动。

5.具有疗养功能,开展休闲健体旅游

6.含有文化涵,开展水文化旅游

旅游资源特点

1)溪涧风景河段:溪和涧都是山间的流水,其特点是水随山转,曲折多变,常有急流险滩、瀑布、深潭,水流清澈,是开展乘月筏观光和忿流漂流游的理想河川旅游资源。

2)峡谷风景河段:常出现在中、上游河段,呈现出雄伟、险峻、隐蔽、幽深的景观美学特征。细分为旅游游乐漂流河段、极限运动漂流河段。适合漂流探险的河段,必须要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要求。

三、气象气候与天象旅游资源

一、气象、气候与天象旅游资源的特点

1、多变性

2、瞬变性

3、配景性

4、地域性

5、季节性

气候旅游资源的特点:持续性和有限性季节性和地域性整体性和脆弱性

二、气象气候与天象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

1、观赏与体验功能:吸引因素:1)、分布的地域性2)、表现的奇特性3)、状态的变化性

2、休闲度假功能

3、疗养健身功能

四、生物旅游资源

生物与旅游的关系

生物具有构景、成景、造景三个方面的旅游意义。

特点:生命性丰富性观赏性季节性再生性脆弱性特色性冶情性

生物旅游资源旅游功能

1、审美功能

2、保健功能

3、科教功能文化功能4、造园功能5、娱乐功能

第四章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一、综合(定性)评价

旅游资源价值综合评价——指在单项旅游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对单项要素组合的整体进行评

价。

1、旅游资源价值评价容

?(一)、旅游资源的质量评价(1、资源的功能2、资源的品位(级别高、低))

?(二)、旅游资源的特色评价

1、旅游资源的特色:独特之处

2、决定旅游者吸引力、可行性开发、知名度的重要因素。

3、同类旅游资源:注意挖掘不同之处。

?(三)、旅游资源的规模评价

——面积、种类、数量决定旅游资源的规模大、小、多、少

?(四)、旅游资源的组合(结构) 和分布状况评价

组合状况:指资源的类型组合、各要素的组合及协调性、集聚程度。

1、类型组合:各旅游资源要素间的关联性和功能互补性。

2、地域组合:各旅游资源要素间的空间分布格局和配置关系。

3、级别配置关系:各旅游资源要素间的等级结构、资源产品的消费档次结构等关系。

资源要素价值

观赏、游憩、使用价值

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重点容)

1、旅游(游览)价值(A、资源的质量B、资源的集群状况C、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市场距离

3、地理位置与交通

4、基础设施

5、景区旅游环境容量

其它:投资能力条件、施工难易条件等

附、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方法

1.资源价值:有……资源,具有较高的……价值,旅游资源游览价值高。

2.有……资源,旅游资源的组合状况较好。

3.景观特点与邻近景观不雷同,地域组合状况较好。

4.位于……,地理位置……;有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利。

5.位于东部地区,与客源市场的距离较近。

6.基础设施较完善,地区的接待能力较强。

二、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方法

(一)技术性的单因子评价

——即在评价旅游资源过程中考虑某些典型的关键因子,对这些关键因子进行技术性的适

宜度或优劣评判。通常可通过一系列标准来进行评价。

适用围:一般只限于自然旅游资源。开展专项旅游活动。

?这种评价对于开展专项旅游活动如登山、滑雪、游泳等较为适用。

2、资源要素组合的技术性评价

?——对特定地域的旅游资源要素组合的适宜性状况和等级进行技术性评价。

?较成熟的有:海水浴场、滑雪、划船、动力艇、航行、玩雪等旅游资源的评估。(二)综合性多因子定量评价

综合性多因子评价方法是在考虑旅游资源所在区域的特定区域空间的多因子的基础上,运用一些数学方法,通过建模分析,对区域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和开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的结果为数量化的指标数值,便于对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

?1、旅游地综合性评价模型

?(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

?n

?E=∑QiPi

?i=1

?E:旅游地综合性评价结果值;

?Qi: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

?Pi:第i个评价因子的评价值;

?n:评价因子的数目。

step1.评价因子的选择与确定

1)区位到主要中心城市()的时间距离为标准。

2)可达性交通条件、交通工具和到客源地转运条件。

3)容量规模以用地面积和可游时间衡量景区发展潜力和效益潜力。

4)美学价值综合美感度评价。

5)独特性以有无替代和同类资源中的地位为标准。

6)资源结构资源的密集程度和不同类型资源的组合状况。

7)用地条件旅游开发、设施建设的用地类型和开发条件。

8)整体环境包括旅游区及相邻地区的综合环境。

9)基础设施区域和城市的基础设施配套。

10)旅游设施旅游区和旅游接待区的服务设施配套。

11)客源基础以现已达到的游客量为标准。

12)综合效益以现已达到的综合经济效益为标准。

(单项要素)评价

2.海滨旅游开发价值评价(识别海滨旅游开发从哪些方面进行)

(1)气象——水温(一年中可下水的时间)

(2)海滩——长度、潮线以上宽度、坡度、沙粒

长度200米以上潮线以上宽度30米以上坡度1/10-1/50 要求中细沙粒

(3)海象——波浪、流速、透明度、有害生物波浪:0.8米以下; 流速:0.2-0.3米/秒透明度:30

厘米以上大肠杜菌:1000个以下/公升

COD(化学含氧量):2PPM以下;无油膜:需技术检测基本无藻类和浮游物.

无有害生物或有相关防护设施.

(4)海滩后腹地——坡度、绿化率、面积

海滨浴场旅游开发中,住宿设施应如何安排?

建点式别墅?——采用低密度、低容积的别墅式建筑;

建中央酒店?——采用低密度、高容积的中央酒店,把建筑空间留给绿地,把沙滩留给大众。第五章环境容量

单位时间,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前提下,旅游资源所在地容纳旅游者数量的能力。

旅游环境容量又称为旅游容量或旅游承载能力,是旅游环境最重要的基本特征,是指特定时间特定旅游地(区、点)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最大值。

旅游生态容量,一定时间旅游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不致退化的前提下,旅游场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

旅游资源容量,就是在保持旅游资源质量的前提下,一定时间旅游资源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

旅游感知容量,也称旅游心理容量,是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即旅游者于某一地域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条件下,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

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即接待地社会容量,指旅游接待地区的人口构成、信仰、民情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开化程度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承受的旅游者数量。

旅游经济发展容量,指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围经济发展程度所决定的能够接纳的旅游活动量。包含容:

(1)基础设施与旅游专用设施的容纳能力设施容量;

(2)投资和接受投资用于旅游开发的能力;

(3)当地产业中与旅游相关的产业所能满足旅游需要的程度及区域外调入的可能和可行性;(4)旅游业导致其他产业萎缩或中止产生的机会成本和比较利益;

(5)区域所能投入旅游人力资源的供给情况。

对旅游环境容量概念的理解

不可加性:不同类型的容量相加并无意义

短板原则:按照要求最高(容量值最低)的容量来实施规划与管理

阈值弹性:各类容量值都有一个弹性围,视影响这些容量的外部因素确定;一定时间保持相对稳定,但总体来看是在不断变化的;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对容量的要求不一。

森林公园金鞭溪游览线资源空间容量测算

主要参数值:游道长L1=5700m,游览时间t=150min,游览速度v=38m/min,游人合理游览间距d1=3m(因游道较宽、平坦,可以并排行走故合理游览间距取3m)

瞬时容量:Dm=L1/d1=1900人

最大日容量:Da=VT/d1=9120人/日(T=12h),冬季Da=VT/d1=7600人/日(T=10h),T为最大开放时间

合理日容量:Da′=VT/d1=6840人/日(T=9h),冬季Da′=VT/d1=6080人/日(T=8h),T为合理开放时间

根据气候特点,春、夏、秋对旅游影响差异不大,将冬季单列计算,冬季时间按照90天(12月到次年2月)计算,则金鞭溪游览线日容量=[6840×(365-90)+6080×90]÷365=6652≈6650(人),同理可以计算出其他游览线和游览区的日容量。

整个景区资源空间合理容量表(单位:人)

?金鞭溪+寨+天子山+袁家界=?

4.1 旅游饱和与超载的类型

?旅游地域和场所承受的旅游流量或活动量达到极限容量称之为旅游饱和,超出极限容量值

是旅游超载。

?根据旅游饱和与超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周期性VS. 偶发性

?长期连续性VS. 短期性

?整体性VS. 局部性

4.3 解决旅游饱和与超载的措施

从旅游需求方面着眼,减低旅游旺季的高峰流量,使旺季的旅游流量在旅游地域饱和点之。提高旅游供给能力,或调控旅游供给的部结构并辅之以对旅游需求的引导措施。

容量控制的积极手段

主要包括:

旅游经营管理中对旅游容量的应用

1.有计划地分散旅游客流

2.旅游客源的多方位化

3.正确把握旅游推销的时机和力度

4.在旅游活动筹划中须包括防止旅游超载的措施。

5.妥善解决发展旅游和当地居民间的矛盾。

环境容量的消极控制手段

1、限制旅行社组团数量,限制每日旅游者人数;

2、限制游客的停留时间;

3、缩短每日、每年正常开放时间;

4、提高门票价格,提高整个景区的消费水平;

5、在周围开辟新的具有可替代性的旅游景区;

6、关闭部分自然景观为主的景区,丰富人文景观景区的游赏体验,提高容量水平,已达到替代性分流的目的。

第六章资源破坏与保护

一、旅游资源的破坏渠道

●一)战争的破坏最直接、最严重的方式——圆明园、汉唐皇宫被毁

●二)自然的破坏

——突发性:地震、火山、海啸、水灾、地陷、飓风

——自然风化:流水侵蚀、寒暑变化、风吹雨淋

——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引起自然界的报复:围海围湖、过度砍伐

1、旅游资源保护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

2、对策:

尽量减缓旅游资源的自然风化速度

对已破坏的旅游资源进行修复或重修——整修复原——仿古重建

建立有效预警应急机制

三)人为的破坏

建设性破坏游客的破坏管理不善造成的破坏

(1)直接拆毁——古城墙、地铁拆迁导致老字号一夜之间消失等

(2)文物被占用——利用古建筑开办学校、工厂, 如家祠、明代古寺拈花寺

(3)工程建设破坏——虎门大桥与炮台遗址,南海神庙前的黄埔电厂,浅水湾等

(4) 环境污染——有害气体和水体污染(酸雨)

(5)风景区采石和开垦——石林农民采石烧水泥,白云山的墓穴和违章建筑等

(6)旅游开发不当——古城将原石板道路改为沥青路面,的黄牌警告,路南石林申报世遗将

地表铺上草坪、旅游景区的城市化等

原因:⑴对古建筑价值认识不足。

⑵历史文物保护意识薄弱。

⑶资源权属不明不清,特别是旅游资源的所有制、使用权、经营权之间的关系不清。(4)旅游资源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争夺。

(5)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科学指导,保护措施不当。

(6)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监管缺失,不到位。

2、旅游资源保护原理

旅游环境控制理论

资源价值论

●观点一:无价值论:自然资源未经开发,没有价值。(劳动价值论)

●观点二:有价值论:资源具有有用性和稀缺性,未经开发的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效

用论、稀缺论)

●观点三:双重价值论: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但经人类开发的自然资源转变成了

经济资源,它是有价值的,其价值由加工改造自然资源的劳动来决定的。(双重价值制度与法律控制论

●资源制度论

1)、资源所有制

我国旅游资源为国家所有,但其开发和经营企业所有制的结构与比重,应由市场来决定。2)、资源产权制度

产权:财产的所有权。

所有权: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

产权制度对资源配置起直接作用。而产权的初始界定以及经济组织形式的不同,会直接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3、旅游资源保护的原则

依法保护原则.共同保护原则.整体保护原则.运用现代科技保护原则

第七章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

狭义:指单纯的旅游资源利用的技术。

广义:指在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以发展旅游业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吸引力的综合性技术经济工程。

包括三方面容:

一是对尚未被旅游业利用的潜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使之产生效益;

二是对现实的、正在被利用的旅游资源进行再生性开发、处长其生命周期,提高综合效益;三是凭借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人为地创造旅游资源和创新旅游项目。

旅游资源开发特点

可移动性小——其他资源可以实现空间的移动,旅游资源大多数情况下不可移动;

国家、民族、时代性强——其他资源开发偏重于科学技术,旅游资源开发强调国家、民族、时代的特征;

可复制性低——旅游开发强调资源的稀缺性和唯一性;

人工创造性强——旅游开发除了自然环境和人类历史提供的数量外,可以通过人工创造。

2、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容

1、规划设计旅游景区、景点

2、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

3、建设和完善旅游设施4、开发人力资源5、科学管理

2.2旅游资源开发的三个核心问题

(1)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寻找资源和市场的最佳结合点;

(2)统筹考虑,平衡相关者利益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游客、政府部门、投资商、社区(居民)

(3)永续利用,保护资源与环境规划手段:如准入门槛、建设要求经济手段:如税费、补贴其它行政手段:如最大容量限制法律手段

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及应用

地域分异规律旅游阴影区理论持续发展理论区位理论系统理论((一)全盘考虑,合理配置旅游资源(二)以旅游地域综合体为条件,开发旅游资源(三)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反馈作用)

二手资料:存在于书籍、报刊等宣传材料上有关调查区域的相关资料,以及各部门或局部或研究人员所有的相关文字、影像、图片资料等。

旅游资源普查:即为给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必要科学依据,而对特定区域所进行的详细、全面的调查;围:行政区、自然区、人文区等可大可小。但是一项周期长、耗资大、技术水平高、成果科学合理的基础性工作,对人、财、物要求高。

旅游资源集合体:是占据一定空间的,由多个独立的旅游资源单体结合在一起的旅游资源实体。

旅游资源单体: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

舒适指数:指人体对空气环境的感受,是温度与湿度的不同组合。

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条件。

工作秩序

第八章旅游地形象规划

受众特征的调查分析,提出明确的区域旅游形象的核心理念和外在界面。

区域旅游形象定位与口号设计:形象定位口号设计

⊙定位:指对未来的潜在顾客心智所下的功夫,也就是把产品渗透于未来潜在顾客的心中,以期在潜在顾客心目中占据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的过程。

⊙形象定位:基于地理环境演变、历史文化传承和社会心理积淀三维时空耦合所塑的旅游地的地方性向旅游者推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卖点的过程。

●定位法则

●定位策略

(二)形象口号设计

概念:对以旅游地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承和社会心理积淀为本源的,以旅游地景观资源为基础的旅游地最优势特征加以提炼概括而成的用以激发旅游者的文字。

⊙属性:地方性(特质性)的终极文字表述。

设计原则:

(1)地方特征——容源自文脉:“——永远的世界遗产”

(2)行业特征——表达针对游客:澳大利亚在亚洲的“让奇迹开始吧”;在北美市场为“快来澳大利亚探索”;在欧洲市场的“您若早赴澳,回忆会更长”。

(3)时代特征——语言紧扣时代(4)广告效果——形式借鉴广告

设计的方法

1、对旅游资源现象的提炼,具有直观、具体的景观指称的主题口号。

2、在景观指称的基础上,提升出抽象映象既具有一定的物质形象,又体现一定的抽象理念的口号设计方法。

3、最高层次的口号设计是纯抽象的设计表面上与当地的物质景象毫无关系,但却能深刻体现当地的特点。

形象策划的规律

2018年村镇建设工作要点

2018年村镇建设工作要点 XX年主要工作任务是:加快集镇建设步伐,推动7个镇各建1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设10个生态示范村;新启动5个宜居村庄建设,完成村庄整治20个;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500户;加强村镇规划管理,村镇建设规划管理覆盖率100%,办证率100%;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达到50%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一、加强村镇规划管理,科学引导村镇建设 1、加强村镇规划管理机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管理能力。 2、规范办证流程,全面推行网上审批,使村镇规划管理覆盖率达到100%,办证率100%。 3、加大规划调控力度,启动居民点规划调整,研究拆村并点长效机制,优先将基础设施项目安排集中居民点建设,引导农民集中建房。 4、编制新农村示范点修建性详细规划,科学指导居民点建设。 5、推广现有特色民居,控制公路沿线建房风格。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集镇面貌 1、加强重点镇、特色镇建设指导和推进,继续抓好河溶镇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工作。 2、推动7个镇各建1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实行以奖代补,重点支持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3、加强集镇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指导每镇各建一个垃圾转运站和垃圾压缩站,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 4、实施一批人行道改造、路灯更换、绿化补植、小街小巷硬化、环卫设施配套等小项目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形象。 三、加强村庄综合整治,推进建设美丽乡村 1、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引导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护机制,指导建设10个生态示范村。 2、继续抓好宜居村庄示范点建设,建立完善“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工作机制,启动王店镇双莲村、河溶镇前合村等宜居村庄建设。同时,积极谋划项目,通过3年建设,每个镇(处)建有一个以上宜居村庄示范点,示范带动新农村建设。 3、结合“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由点及面加大村庄整治力度,完成村庄整治20个,并继续巩固整治成果,“十二五”末全面完成村庄整治任务。 4、抓好荆宜高速、汉宜路、皂当路、远当路等“四线”沿线的民居改造,重点打造一条示范线汉宜路、一个示范镇草埠湖镇。 四、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农村居住条件 1、突出抓好土坯房改造,制定实施计划,争取“十二五”末消除全市土坯房,XX年消除公路沿线土坯房。

城市总体规划-期末考试知识点

第七章 1.城市道路交通主要特征: (1)在吸引点之间的车辆行人交通虽错综交织,但从其运输对象来说可以分为客流与货流两类,各有特点; (2)各类交通的流动路线,流动数量随时间而变化,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3)城市道路交通由于交通工具(方式)的不同,而对道路系统提出不同要求; (4)城市道路交通(车流人流)的交叉组织是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重点,对于提高道路通过能力至关重要; (5)静态交通(包括公共交通停靠站、停车场等)是城市道路交通的组成部分,必须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统一考虑2.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 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充分利用 地形、减少工程量。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 求。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 求。 ①干道网密度:即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 具有的干道长度。一般认为干道恰当的间距为600——1000m,相应的干道网密度为2-3km/km 2. ②城市道路按交通性质分为:快速道、主干道、 次干道、支路。 ③城市道路系统按道路的性质、区分不同功能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 ④城市道路的形式:方格棋盘式(方格网)、环形放射式、自由式、混合式道路系统。 ⑤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分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三种形式。 3.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1 )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运营特点、货流条件与地区条件,综合利用他们的设备,使之共同发展、互相协作、互相补充、各尽其长、各尽其用。合理组织城市对外交通综合运输。 (2)为了发挥各种交通设施的效能,在布置时,应在城市总体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他们的技术经济要求。(3)充分照顾城市整体利益,尽量减少对城市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干扰,尽量为城市的生产与生活创造便利条件。(4)保证城市与交通运输密切配合,有计划按比例的 共同发展。在布局上,应使城市与各类交通均具备发展的可能性,互不影响。 4.客运站的位置:客运站的服务对象是旅客,为方便旅客,位置要适中,靠近中心。在中、小城市,可位于市区边缘,大城市则必须深入城市,位于市中心区边缘。 5.客运站的数量:我国绝大数城市只设一个客运站,管理使用都方便。但是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由于用地范围大,旅客多,只设一个客运站,旅客过于集中,且影响到市内交通;另外,因自然地形(如山、河)的影响,城市布局分散或呈狭长带形时,只设一个客运站也不便于整个城市的使用。因此,这类城市客运站宜分设两个或两个以上为好,或者以一个客运站为主,再加其他车站(如中间站或或货运站兼办客运)作为辅助。 6.货运站的位置:P301 在小城市,一般设置一个综合性货运站和货场即可满足货运量的需求;在大城市则需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运输量、城市布局(如工业、仓库的分布情况)等实际情况,分设若干综合性与专业性货运站以及综合、专业相结合的货运站、其位置一方面要满足货物运输的经济、合理性要求(即加快装卸速度,缩短运输距离);另一方面也要尽量减少对城市的干扰。 (1)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服务区内,一到发为主的综合性货运站(特别是零担货场),一般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地区;以某几种大宗货物为主的专业性货运站,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一般应在市区外围;不为本市服务的中转货物装卸站则应设在郊区,接近编组站和水陆联运码头;危险品(易燃、易爆有毒)及有碍卫生(如牲畜货场)的货运站,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安全隔离地带,还应与其主要使用单位储存仓库在城同一侧,以免造成穿越城市区的主要交通。 (2)货运站应与城市道路系统紧密配合,应有城市货运干道联系。货运站的引入线应与城市干道平行,并尽量采用尽端式布置,以避免与城市交通的互相干扰。 (3)货运站应与室内运输系统紧密配合,在其附近应有相应的室内交通运输站场、设备与停车场 (4)货运站与编组站之间应有便捷的联系,以缩短地方车流的运行里程,节省运费,并加速车辆周转。 (5)货运站应充分利用城市地形、地貌等条件,并考虑留有发展余地。 7.航空港的位置选择所考虑主要因素:净空限制要求; 噪声干扰影响; 用地条件通讯导航要求气象条件生态学影响在地区中的位置关系 四) 五) 1、 2、 3、 4、 5、 6、 7、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期末考试重点2014最新

雅典宪章》共分八章: 1)城市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区域观点 2)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功能分区 3)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在高密度地区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住宅。 4)工业必须依其性能、需要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5)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 6)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各功能区位置的选择 7)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历史建筑的保护 8)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规划的必要性与法律的保障 《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分隔的措施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与人类心理需要相背;绝对的分区使居住远离工作,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使极为拥挤的城市交通随着交通工具的革命而日益恶化。 关于居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口密度的划分无法适应原有的社会结构,忽略了城市的地方性,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的盛行。 1,城市规划技术系统 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两个基本层面 战略性发展规划: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实施性发展规划:是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 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地块开发控制(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对于开发行为具有法定约束力,又称为法定规划,必须遵循法定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 一、城市规划层面及其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基本层面 发展战略: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村镇规划期末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居民点: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 2.居民点类型:⑴城镇型居民点①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 ②城镇:县城镇,建制镇 ⑵乡村型居民点①乡村镇:中心集镇,一般集镇 ②村:中心村(行政村),基层村(自然村) 3.村镇:指建制镇中心集镇一般集镇中心村基层村 4. 城市型居民点和乡村型居民点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同: ①人口规模和密度不同②职业和生产方式不同③设施水平不同④环境质量优劣各异 ⑤社会人际关系不同 5. 村镇的基本特点: ①区域特点②经济特点③基础设施特点 6. 村镇规划:对一定时期内村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 7.村镇规划的内容: ⑴研究:村镇的规模、性质和发展方向,合理的经济联系范围; 乡镇的各种生产活动、社会活动; 村镇居民的生活要求; 建设基金的来源; 工程基础资料和村镇的现状等等。 ⑵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村镇的各项用地 研究各项用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功能分区; 安排近、远期项目,确定先后次序,以便科学的、有计划的进行建设。【8.城市规划的工作阶段:(1)县以下建制镇:镇域规划,镇区总体规划,镇区详细规划(2)村镇:村庄、集镇总体规划;村庄、集镇建设规划:集镇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9,村镇规划的基本原则(5原则): ①从实际出发②高起点规划③坚持标准④节约用地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10,村镇规划资料收集包括哪些内容: ①自然条件和历史资料:1)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水文和水文地质气象资料 2)区域概况:资源条件村镇农业周围居民点概况对外交通联系 3)历史资料:解放前解放后地方特色 ②社会经济资料:1)人口结构2)村镇建设与管理情况3)村镇工业4)集市贸易 ③现有建筑物、工程设施与环境资料:1)居住建筑 2)公共建筑与绿地 3)工程设施: 村镇工程规划的依据 4)环境资料 11.村镇规划资料的收集途径:拟定调查提纲召开各种形式的调查会现场调查 ①向省、地、市、县有关部门收集。(区域经济、交通组织、居民点分布体系) ②向当地计委及有关部门了解现状与长远发展的计划资料(村镇建设、商业、工业、文化、教育、民政、卫生、交通、气象、电力、水利、环保、公安等) ③现场调查 . ========================== 第三章=============================================

区域规划与分析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层)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区域系统。 2.节结区(功能区、枢纽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例如,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3,区位商: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 法,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一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4、霍夫曼系数: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系数具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下降的趋势。 5、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6、区域空间结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种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间组织形式。 7、经济区: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8、主体功能区:是指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分的具有某种主体功能的规划区域。 二、填空选择 1、人地关系阶段包括那些?(填、选) 答;人作为地的奴隶阶段人试图成为地的主宰阶段人作为地的伙伴阶段 2、简述钱纳里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填选) 答:(1)传统社会阶段(2)工业化初期阶段(3)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阶段(4)工业化后期阶段(5)后工业化社会阶段(6)现代化社会阶段 3、简述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填) 答:(1)自给自足阶段(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4)工业化阶段(5)服务业输出阶段 4、区位因素的构成:自然因子,运输因子,劳动力因子,市场因子,集聚因子,社会因子。 5、区位论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的名称? 1、古典学派时期: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2、近代学派时期: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学派、俄林的一般区位论 3、现代学派时期(二战后):理论地理学,以区位论为核心邦吉的《理论地理学》 6、区域开发决策的程序? 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2、拟定备选方案; 3、选择方案; 4、方案的实施与修正 7、区域发展重点包括包括哪些、部门重点包括哪些? 区域发展重点即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突破口,包括部门重点和地区重点,靠重点部门、重点地区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部门重点包括战略产业(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和瓶颈产业。 8、结构化预测方法,包括哪两种?其中哪种又包括5种方法? 1、确定性预测: 1)平均增长率模型2)费尔哈斯模型3)宋建人口预测模型 4)弹性分析预测模型5)时间序列分析法 2、回归分析预测 9、地域分工理论包括哪些? 亚当.斯密绝对成本学说、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模式(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新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基护试题答案

姓名考试日期成绩 护理学基础试题 一、选择题(共50分) [A型题] (每题1分,共40分) 1.患者王某,男,40岁,因胆囊炎住院治疗。护士与医生配合并按护理程序工作方法实施整体护理,其护理特点是 A.以病人为中心 B.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C.以疾病为中心D.以治疗为中心 E.以人的需要为中心 2.护理科学所研究的内容是属于 A.研究社会的科学 B.研究人文的学科 C.研究医学的科学 D.社会与自然科学综合应用的科学 E.研究护理技术的科学 3.宜于病人休养的环境是 A. 中暑者,室温应保持在4℃左右 B. 儿科病室,冬季室温宜保持在22~24℃ C. 产休室应保暖,不能开窗,以防产妇受凉 D. 气管切开音,室内湿度应保持在30% E. 破伤风病人,室内光线应充足 4.下列有关分级护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级护理适用于病情危重随时观察的病人 B.特别护理应每15—30分钟巡视病人一次 C.二级护理适用于病情危重需绝对卧床休息者 D.三级护理适于生活基本能自理的病人 E.二级护理应应每1—2小时巡视病人一次 5.两人帮助病人翻身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禁止拖拉病人 B、颈椎和颅骨牵引的病人可放松牵引 C、两人动作协调一致 D、应托起病人头部 E、翻身后病人肢体处于功能位 6.下列哪项是不舒适的最严重形式 A.烦躁不安 B.紧张 C.疼痛 D.不能入睡 E.身体无力 7.昏迷或全麻未清醒病人取去枕仰卧位的目的是 A.预防呼吸道并发症 B.预防脑压过低 C.预防脑细胞缺氧 D.预防头痛 E.预

防感染 8.为限制病员坐起可用 A.床档 B.约束带 C.肩部固定法 D.双膝固定法 E.专人守护 9.手术后12小时病人排尿仍困难时应 A.导尿 B.给利尿剂 C.热水袋敷下腹部 D.挤压膀胱底部 E.安置合适的体位 10.不需要留置导尿的病人是 A.休克 B.昏迷 C.尿道损伤 D.膀胱炎 E.会阴部有伤口 11.肝昏迷病员灌肠禁用: A、1.2.3溶液 B、温开水 C、等渗盐水 D、0.1 %肥皂水 E、甘油 12.哪项不符合褥疮炎症浸润期的临床表现 A.受压表面呈紫红色 B.皮下产生硬结 C.局部可出现小水泡 D.局部表皮松解剥脱 E.浅层组织有脓液流出 13.一般病人出院后,所用的毛毯应如何处理 A.送洗衣房清洗 B.日光曝晒6小时 C.高压蒸汽消毒 D.紫外线照射1小时 E.乳酸熏蒸法消毒 14.下列哪种情况测口腔温度不妥 A. 面部做冷敷半小时后 B. 饭后半小时 C. 呼吸困难者 D. 截瘫病人 E. 瘘管喂食者 15.毛地黄中毒时,脉搏的改变常为 A. 脉搏减慢 B. 脉搏增快 C. 脉搏细弱 D. 脉搏间歇 E. 脉搏洪大16.下列哪项不是呼吸节律改变的异常呼吸 A. 周期性呼吸异常 B. 呼吸和呼吸暂停交替出现 C. 陈—施氏呼吸 D. 库氏莫氏呼吸 E. 毕奥氏呼吸 17.血压的生理性变化,其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睡眠不佳时,血压可稍升高 B. 傍晚血压高于清晨 C. 中年以前,女子略低于男子 D. 高热环境中血压上升 E. 寒冷环境中血压上升 18.在用氧气过程中,如调节氧流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 A.拔出导管调节流量 B.调节流量开关 C.分离导管与玻璃接头,调节流量后再接好 D.关总开关,再调流量 E.调节总开关 19.氧浓度高于多少时,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则会发生氧中毒 A.55% B.60% C.65% D.70% E.75% 20.预防便秘的方法哪项不妥 A.生活有规律,按时排便 B.选择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和水果 C.卧床患者定时给便器 D.定时使用简易通便法 E.保持精神愉快,多活动21.对于影响热疗效果因素的阐述,以下哪种是错误的 A. 干热穿透力弱,热效应低 B. 个体对热的耐受力不同 C. 热效应与用热面积成正比 D. 热疗温度与体表温度相差愈大,热效应愈强 E.热效应与热敷时间成正比 22.下列哪项属于医院治疗饮食 A. 普通饮食 B. 软质饮食 C. 半流质饮食 D. 流质饮食 E. 低脂肪饮食 23.食用低盐饮食的病人,每日食用食盐量不应超过 A. 0.5g B. 1g C. 2g D. 3g E. 4g

小城镇规划期末复习重点

小城镇 一、名词解释(5个15分) 1、小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由不同等级、不同规模、不同职能而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小城镇组成的有机系统。目前我国小城镇体系是由县城镇及县城镇以外的建制镇和集镇构成。 2、劳动构成:也称小城镇人口构成,指人口按分类在小城镇总人口中的比例。主要用于劳动平衡法的人口规模计算中。 年龄构成:指小城镇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性别构成:反映男女之间的数量和比例关系,直接影响小城镇人口的结婚率、育龄妇女、生育率和就业结构。家庭构成:反映小城镇的家庭人口数量、性别和别分组合等情况。职业构成:指小城镇人口中社会劳动者d其从事劳动的行业划分,各占总人数的比例。 3、基本人口:指在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不属于小城镇的行政、财经、文教等单位中工作的人员。 4、服务人口:指在当地服务的企业、行政机关、文化、商业服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 5、被抚养人口:指小城镇中未成年的、没有劳动能力的以及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员。 6、小城镇用地:是小城镇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镇建设和满足城镇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包括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规划范围内尚待开发使用的土地。 包括2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行政管辖区划层面,对应的小城镇用地称为镇域或建成区; 二是规划建设层面,对应的小城镇用地称为小城镇规划区,包括建成区用地以及因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即规划确定的预留发展、交通运输、工程设施等用地,以及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 7、居民点(聚落):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聚居地点,是组织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是由居住、工作、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园林等多种设施系统及其空间环境构成的综合体。 8、镇域村镇体系:是指在镇域范围内,由不同层次的村庄与村庄,村庄与集镇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彼此联系而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系统。镇(乡)行政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聚居点群体网络。 9、人口规模:是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人口规模的变化,主要受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影响。(1自然增长: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以一年内城镇人口的自然增加数与年初城镇人口数(或年平均人数)之比的千分率来表示增速,称自然增长率。2机械增长: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即迁入城镇的人口与迁出城镇的人口的净差值。) 10、建筑密度: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敞地率:就是旷地率,即敞地(空地)与用地面积的比率。容积率:是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全部建筑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容积率越低,居民的舒适度越高。绿地率:是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建筑高度:指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屋顶上的冰箱间、电梯机房、排烟机房和楼梯出口小间等不计入建筑高度。 二、简答(3个15分) 1、简述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答:1)城市型居民点:城市指的是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其中市区和镇区即为城市型居民点。2)乡村型居民点:市区和镇区以外的农村地区一般称为乡村,

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是地球表层的一部分。是按某种需要,目的,标准划分出来的一个空间系统,它表示一种或多种标志区别于临近部分。区域类型:1,自然区域2社会经济区域1均质区2结节区。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空间性。整体性是由区域内部的一致性和经常的、稳定的联系决定的,区域内各部分按一定的联系有机构成,区域的这一特征使区域内某一部分的变化可能引起整个区域的变化。层次性是指区域是有层次,等级的。任何一个区域都可以看成是某个较大的区域组成部分,各个区域呈镶嵌的关系,从而形成区域的层次结构。开放性是指区域是一个开放系统,区域与外界存在着大量的人流、能量流、资金流、技术流以及信息流。动态性是指区域处于大量要素的随时间的变化中。空间性是指区域总是同一定的地球表层空间相关,其内部要素的空间缝补状态、地区空间范围、空间联系等都影响着区域的结构、功能及发展。 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主要任务: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目的: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特点:1综合性:规划内容、规划思维方法、规划方案必选的综合性。2地域性。3战略性4动态性5政策性。区域规划的类型:按深度和航宇与风格可将区域规划划分为区域总体规划、区域专项规划、重点区域详细规划、区域规划设计等类型。 区域规划的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评价2区域发展战略研究3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4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管制规划5区域产业发展规划6区域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7区域基础设施规划8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9区域政策10区域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规划编制程序1,规划准备工作:(1)思想上的酝酿和宣传发动。(2)组织起有权威的和未来进行实际决策的领导机构。(3)筹建实际参与规划方案设计的工作班子。(4)筹措规划经费。(5)准备规划区域的地图,包括最新的地形图和行政区划图。(6)制定规划工作计划。(7)培训规划工作人员。(8)筹备办公地点或办公室。 2,规划工作步骤:(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4)规划方案设计(5)规划方案评估(6)报批定案(7)实施阶段针对规划区域的现状特点和问题,综合考虑区域内部组成要素与区域外部环境,提出规划的要求;在研究影响区域系统发展变化诸多因素的基础上,预测区域为例发展变化的各趋势,并探讨相应的规划方案;对区域未来发展变化的各种趋势进行比较。作出规划决策,优选最佳规划方案,并促成其实施。对规划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和问题,根据区域的发展需要,进行修改,进行新方案;大体划分为规划准备、规划调查与分析、区域发展课题研究、区域发展战略制定、规划方案的拟定与决策、规划方案的报批与实施、规划实施的评价与修正。 区域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间的联系来看,两者可互为依据。它是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刚要,对区域规划具有指导作用。 国土规划是有计划地开展国土资源的开放、利用、治理和保护等进行的综合性规划。区域性的国土规划就是区域规划,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但规划层次不同。 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十分密切。只在地域范围的大小和规划的重点与深度方面有所不同。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与区域是点和面的关系,区域发展决定城市的发展也促进区域的发展,城市规划本身就具有区域规划的性质,是区域规划的延续和具体化。 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安排。 与其他专项规划是综合与专业、地区与部门、横向系统与纵向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在不同层次和领域中各有作用的从属关系。是区域规划在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层次以及不同专业领域中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 比尼泽霍德华的田园城市是西方区域规划思想萌芽的标志;《鲁尔区区域居民点总体规划》是德国区域规划开始的标准,开创区域规划的先河。 刘易斯芒福德明确提出了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整体发展,这使得区域规划的理念逐渐清晰化。 区域发展:是一个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过程。目标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 区域发展阶段划分:罗斯托的成长阶段理论: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三个阶段为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阶段。六个时期:传统社会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工业化社会阶段现 代化社会阶段胡佛费希尔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自给自足 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 阶段服务业输出阶段 区域发展阶段经典理论评析:罗斯托钱纳里和胡佛费希尔的区域发展阶段理论,所揭示的区域发展演化规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区域发展大都沿着“传统农业发展阶段-以农业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发展阶段——以工业产品为原料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加工和制造耐用品工业发展阶段—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产业发展阶段”的轨迹演化。但三个理论的侧重点不同,罗斯托理论强调区域发展主导产业的发展演化规律,而钱纳里理论侧重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化,胡佛理论则侧重从贸易角度分析区域发展阶段和演化过程。上述区域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对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区域发展阶段划分理论:待开发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 段衰退阶段 区域产业的功能性划分: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协作配套的产 业基础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支撑的产业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经济总量 影响大或所占比重比较高的产业潜导产业潜在的主导产业。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 增长极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社会经济客体大多在不同规模的点上进行集聚,并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连接成为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它有利于发挥各级据点的集聚经济效果;有利于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区域的开放式发展,有利于将区域经济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构成威海的发展。它是生态稳定, 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的综合反映,点: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等。轴带的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轴选择思路: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有水路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点选择思路: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城镇的发展规模;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区域空间管制原则:生态敏感区优先保护原则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原则控制与引导相结合原则区域空 间管制一般将那些敏感性比较强,生命力比较弱的生态系统,作为区域空间管制的基本单元加以重点保护和控制。兼顾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以协调各类空间资源关系为出发点,通过管制与协调实施,协调空间活动利益主体关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实现区域空间的可持续利用。 依据不同地域的生态特点,服务功能以及空间资源利用特征,引导控制各类建设活动,以合理、有效利用空间资源。控制是指对影响区域整体利益的环境因素、基础设施等提出明确的管制和布局要求;而引导是通过税收,土地政策措施对空间资源开发进行指导。 区域空间管制内容:区域空间管制分区空间管制规则制定根据空间资源的利用功能与特征属性,可将区域空间资源划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类型区:城镇建设发展区农村农业发展区生态环境保护区根据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的不同可将空间管制区域划分为:优先发展区扩展发展区控制发展区生 态缓冲区禁止开发区根据空间资源特征属性和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可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空间管制类型。而不同的空间管制类型应具有不同的管制要求和开发标准。 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技术激进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技术本身的变革、发展;二是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2)技术进步的类型: 1狭义的主要包括:改造旧设备,应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应用新工艺;采用新能源和新材料;改进老产品,提高其性能和质量;降低各种生产消耗;提高劳动者技能。 2广义的包括: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劳动者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应用;提高规模经济;政策的影响;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技术进步扩大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范围。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扩大了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技术进步的性质影响着区域阶段性发展的总体特征技术进步的范围影响区域发展的内容与空间形式 技术进步的幅度影响着区域发展的速度 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以不损害该区域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

基础护理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基础护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稽留热是指体温持续在39—40~C左右,达数天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l~C。 2、医院感染:又叫医院获得性感染(HAI)指任何人员在医院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 3、奇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 4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的和非致病的微生物以灭细菌芽孢的过程。 5、继发效应:用冷或用热超过一定时间所产生的与生理效应相反作用的现象。 6、无菌技术: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或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感染的技术 7、压疮: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压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8、驰张热:又称败血症热,波动大,24h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C 最低仍高于正常,体温在39C以上(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肺结核)。

9、要素饮食:又叫元素饮食,一中=钟化学精久制食品,含有全部人体所需的易吸收营养成分包括游离氨基酸单糖,维生素无机盐类,微量元素、主要特点无需经过消化过程直接被肠道吸收。 10、多尿:24h尿量超过2500ml。少尿:24h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 无尿:24h尿量少于100ml或12h内无尿者。 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 1、大量不保留灌肠的溶液温度一般为,降温时为,中暑时为。 2、口腔护理时如为真菌感染,应用溶液,如为厌氧菌感染,应用溶液。 3、250ml溶液需在30分钟输注完毕,其滴速为。(输液器的点滴系数为15) 4、测量血压时,需做到“四定”,分别 是、、、、。 5、压疮按其皮肤损伤程度可以分为、 和三期。 6、医护人面在工作时应保持四轻、、和。

村镇规划重点

村镇规划:是村镇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计划,是村镇政府为实现村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村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协调村镇布局和各项建设而制定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是村镇建设与管理的依据。 居民点:居民点是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 村镇用地:是指用于村镇建设、满足村镇功能需要的土地,它既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村镇规划范围但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生态建筑: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 乡镇公共中心:是乡镇主要公共活动的集中场所,是乡镇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活动比较集中地地方。 村镇规划:是乡、镇人民政府为实现村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村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协调村镇布局和各项建设而制订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公共中心是指自然村镇中主要供村民集体活动的场所,一般是村民广场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 环境质量评价是指根据保护人体健康、保证正常的劳动和生活以及生态系统正常循环的环境标准尺度,为污染状况作出客观的评定。 居住区规划是确定居住区的总体布局、各主要功能部分的空间位置及其有机组合。 村镇性质是指村镇在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即村镇的个性、特点、作用和发展方向。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村镇性质:村镇再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和化等方面所负担的任务和作用,即村镇的个性、特点、作用和发展方向。 村镇的功能分区:是把整个居民点用地,按其性质、功能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并决定它们的相互位置,伎它们之间协调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为生活、生产服务。功能分区有利于其内部互相的联系,有利于共同利用各项公用设施,并可避免不同功能区之间相互干扰和影响。 城市带反映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并且是对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和最合理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 乡镇域村镇体系规划的规划期限宜确定为10~20年。 属于总体规划布局的思想方法有:局部与整体分解与综合新建与改造 居住用地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使用要求(2)环境要求(3)安全要求(4)经济要求(5)美观要求 一个交叉口上交汇的街道不宜超过4~5条, 村镇规划资料整理分析的方法采用较多的有:典型剖析法随机变量的均计算法回归分析法“德尔斐”法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第一章 1、区域概念:区域就是一个空间概念,就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得、以不同得物质客体为对象得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特征:区域得整体性、区域得系统性、区域得动态性、区域得不重复性等 3、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与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4、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 (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得机制、政策与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 (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与素质全面提高; (4)区域区位观:知识与信息区位成为主导; (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得现代市场. 5、区域特征、新区域背景与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得影响: 亲,本题请自由发挥! 6、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就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与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得方法,由区域或空间得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得差异与变化得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与类型区域得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得一门应用学科. 7、区域分析得概念:区域分析主要就是对区域发展得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得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与区域间相互联系得规律. 8、区域分析得主要内容: (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 (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 (3)区域经济分析 (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 1、区域发展得资源条件分析得内容:自然资源得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开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开发利用效应 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得资源承载力就是指在可预见得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她自然资源与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得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得人口数量。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得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利用得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得辩护者提供补偿得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 1、区域发展得社会条件分析内容: 1)区域文化背景与历史基础分析;文化传统与特色分析、历史沿革分析、重要经济社会事件得分析、区域发展动力得历史变化分析; 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人口数量及结构分析,人口增长分析、人口质量分析、劳动力供应分析、人口分布迁移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分析 3)区域政策与制度分析 4)区域科技条件评价:科技人力资源、研究与发展经费、科技活动产出、高技术产业 2、适度人口概念:(二选一) (1)英国经济学家坎南: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得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

(完整版)护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护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是非题 1.一般病室内适宜的温度是18—22oC。(√) 2,大单的长度是2.5米,宽度是1.7米,用棉布制作。(×) 3.平车运送病人时,病人的头部应位于高处一端。(√) 4. 为了保证病人有适当的空间,病床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0.5。(×) 5.最常见的机械损伤为跌倒(√) 6.沐浴最佳时间为餐后1小时(√) 7.昏迷病人长期卧床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 8.温水擦浴的水温是32-36度(×) 9.酒精擦浴后测量体温应间隔15分钟。(×) 10.长期医嘱有效时间在24 小时以上至医嘱停止。(√) 二单选题 1.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创办于:D A.1854年 B.1856年 C.1858年 D.1860年 E.1862年 2.不符合铺床节力原则的是 :D A.将用物备齐 B.按使用顺序放置物品 C.铺床时身体靠近床沿 D.先铺远侧,后铺近侧 E.下肢前后分开,降低重心 3.腰椎骨折病人需用何种方法搬运:D A.一人法 B.二人法 C.三人法 D.四人 法 E.挪动法 4.下列哪项为不舒适的最严重的形式:C A.烦躁不安 B.紧张 C.疼痛 D.不能入 睡 E.身体无力 5.腰穿后6小时内去枕平卧的目的:B A.预防脑压升高 B.预防脑压降低 C.预防脑缺血 D.预防脑部感染

E.有利于脑部血液循环 6.产妇胎膜早破时,采取头低足高位目的是防止:A A.脐带脱出 B.减少局部缺血 C.羊水流出 D 感 染 E.有利于引产 7.浸泡无菌持物镊的消毒液应达到镊子的: C A.1/2处 B.1/3处 C.2/3处 D.3/4 处 E.1/4处 8. 遇有真菌感染的病人,口腔护理应用的漱口液是:E A.1%~3%过氧化氢 B.2%~3%硼酸 C.09%氯化钠 D.01%醋酸 E.1%~4%碳酸氢钠 9.软组织损伤48h内应采用的处理方法为:B A.热疗法 B.冷疗 法 C.冷、热疗法交替使用 D.先用冷疗法再用热疗法 E.先用热疗法再用冷疗法 10.温水擦浴的水温是:B A.30-32度 B.32-34度 C.34-36度 D.36-38 度 E.38-40度 11.缺乏下列哪种维生素可引起佝偻病:B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E D.维生素K E.维生素C 12.管喂饮食时,胃管插入深度为:C A.30—35cm B.35— 40cm C.45—50cm D.50—55cm E.55—60cm 13.低盐饮食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B A.1g B.2g C.3g D.4g E.5g 14.尿潴留病人首次导尿时,放出尿量不应超过:C A.500ml B.800ml C.1000ml D.1500ml E.2000ml 15.盆腔手术前导尿的目的是:C

城市规划考试重点样本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分工: 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农业从畜牧业分出 第二次劳动分工: 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 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 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 象及过程。包括: 人口职业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转变, 土地及地域空间 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 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 生产水平尚低, 城镇化的速度较慢, 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 当城镇化超过30%时, 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经济实力明显增加, 城镇化的速度加快, 在不长的时期内,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 或以上( 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一部分工业人 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 方九里,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 1、秦: 相天法地, 强调方位, 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 布局灵活具体。规 模宏大。

2、汉长安: 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 强调皇权, 周礼制的规 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 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 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 心的规划思想 4、唐( 长安) : 以宫城为中心, ”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 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 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 5、宋: 里坊制逐渐被废除, 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 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 以城 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寻求 集合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 3、《建筑十书》古罗马维特鲁威的著作。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 的古典建筑典籍。 4、田园城市: 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 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 有机平衡的 原则; 动态管理的观点。 5、卫星城市: 昂温提出。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 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 务设施 6、柯布西耶: 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 想高层发展, 增加人口密 度。市中心空地, 绿化要多, 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 以及车辆与住宅的直接联系, 减少街道交叉口, 活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7、《雅典宪章》: 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 指 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8、邻里单位: 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 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