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2 熔化和凝固教案

3.2 熔化和凝固教案

3.2 熔化和凝固教案
3.2 熔化和凝固教案

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案

【课题】熔化和凝固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对象】八年级(上)

【教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二节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主要内容是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热爱科学有一定的作用。

2.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继而总结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结论。

3.教材内容安排:通过实验得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继而在通过讲授法得出固体凝固的相关知识。

4.教材的特点:第一,注重学生活动,突出实验探究;第二,重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5.对教材的处理: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来得出相关结论,继而利用多媒体可见来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强,对生活中现象的原理有了解的兴趣。

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过温度的概念,并掌握温度计的使用。

3.学生的认识特点:对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有直接的感性认识,但并不了解其中的真正原理,不了解熔化和凝固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点】

观察固体的熔化现象

【教学难点】

固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程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本节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物理知识。

2.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节教学设计注重以问题为先导,把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解决问题和科学探究的过程。根据前苏联心里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稍高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思维进行探究。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己探究,动手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尝试自己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获取知识。整个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协作精神、探索精神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讲授法

通过老师形象生动、富于引导式的讲解,辅以演示实验、各种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探究的思想,在探究的过程中讲授必要的物理知识。

3.学法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首先,通过观察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探索欲望;其次,在教学中利用典型的教学材料和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4.教学媒体设计

充分利用实物、视频、图片等材料,为学生学习物理规律提供必需的感性材料。

【教学用具】

学生实验,二人一组。每组配备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火柴、坐标纸。A组同学另配备烧杯和冰块,B组同学另配备易拉罐和松香。

【教学流程图】

开始

创设情境,新课引入

引入概念,提出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小结

知识讲授

拓展应用

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新课引入3’

播放录像:滚滚而来的长江水及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师:望着这气势磅礴的

滔滔大江,同学们可曾

想到,这万古不竭的巨

流最初的水源竟是各

拉丹冬雪山冰雪消融

后形成的呢?

师:在刚才的录像

里,固态的冰变成了液

态的水。

由壮美的录像

画面引入课题,引

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

趣。

[引入概念]

二、新课引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4’

固体液体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师:同学们还见过哪些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的现象?

师:物质可以由液态变

为固态吗?同学们见

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

成固态的现象?

我们把刚才我们提到

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

结冰是凝固。铁、铝等

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

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

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

香、沥青、玻璃等物质

也能熔化和凝固。

生:固态的

铁、铝等金

属块在高温

下变成了液

态、蜡烛在

点燃后变成

液态。

生:冬天到

了,湖面上

的水结成

冰;工厂的

铸造车间

里,工人将

铁水浇在模

子里,冷却

后,铁水变

成了固态的

铸件。

让学生列举生

活中的熔化、凝固

现象,引导他们进

入探索物理知识的

角色。

熔化凝固

[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设计实验,研究固体的熔化过程15’

提出问题:固体在

熔化过程中是一下变

成液体还是有一个过

程?固体在熔化过程

中温度是如何变化的

呢?下面我们用实验

来探究这个问题。

我提供给大家两种固

体:冰块和松香,它们

分别被装在烧杯和易

拉罐中。同学们对哪种

固体感兴趣,就可用实

验探究这种固体的熔

化特点。

同学们在使用温度计

时要注意不要让玻璃

泡接触试管壁和底,要

埋在固体中。研究冰块

熔化过程的同学要等

到插入冰块的温度计

示数不怎么变化时再

开始加热冰块。

请同学们每隔半分钟

记录一次固体的温度,

并观察固体的状态。直

到固体全部熔化完后

5min为止。最后根据

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

上画出固体的温度随

时间变化的图线。

每组的二位同学要

分工合作。一位同学读

数,并观察物体的状

态;第二位同学记录温

度和状态。

学生分

组实验。

提出问题,激

发学生探究的欲

望。

让学生自由选

择实验对象,增强

他们自主实验的意

识。

[分析数据,找出规律]

分析实验数据,找出固体熔化的规律10’

请同学们将记录

下的数据绘制成图像。

教师选择一个做冰熔

化实验的组,请该组同

学将他们得出的实验

表格和图像绘制在黑

板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冰熔

化的实验记录,大家可

以发现哪些特点?

教师再选择一个做松

香熔化实验的组,请该

组同学将他们得出的

实验表格和图像绘制

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松香

熔化的实验记录,大家

又可以发现哪些特

点?

师:这两种固体在熔化

过程中,我们都要对它

加热,也就是说,它们

在熔化过程中都要吸

热。

师:请大家比较一下冰

和松香熔化的实验图

像,大家发现有什么不

同?

师:也就是说,冰

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而

松香没有。象冰这样,

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

体叫晶体;晶体熔化时

的温度叫熔点。而象松

香这样没有一定熔化

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

除松香外,玻璃、沥青

等物质也是非晶体。

学生绘

制图像

生:冰在熔

化过程中温

度不变。

生:当冰全

部是固体以

及冰全熔化

成液体后,

温度要上

升。

生:冰在熔

化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

对它加热。

生:松香在

熔化过程中

温度要上

升。

生:松香在

熔化过程

中,我们要

不断对它加

热。

生:冰在

熔化过程中

温度不变而

松香的温度

要上升。

让学生根据实

验图像回答问题,

培养他们分析问题

的能力。

[分析论证,巩固练习] 分析熔点表4’

请同学们看教材

第84页——几种物质

的熔点表,请问这些物

质中哪些是晶体,哪些

是非晶体?为什么?

请同学们观察熔点表,

你可以从中发现些什

么呀?

师:萘的熔点是多少?

它表示什么含义?

萘在85℃时是什么状

态?萘在20℃时是什

么状态?

教师再提问几种物质

的熔点、表示的含义、

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

让学生加以练习。

生:全都是

晶体,因为

它们都有熔

点。

生:可以知

道某固体的

熔点;金属

的熔点一般

较高;常温

下是气态的

物质熔点很

低。

生:萘的熔

点是

80.5℃,它

表示萘在

80.5℃时熔

化,熔化时

温度不变。

生:85℃时

是液态、

20℃时是固

态。

培养学生根据

表格、数据归纳、

总结物理规律的能

力。

简要叙述凝固现象。3’液体在凝固的时候有

些什么规律呢?由于

时间关系,不能让大家

在课堂上做实验了,感

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

利用冰箱来探究水的

凝固过程。

实验研究表明:晶体凝

固时也有一定的凝固

温度,称为凝固点。同

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

点相同,而非晶体则没

有凝固点。液体在凝固

时都会放热。

师:水的凝固点是多

少?它表示什么含

义?

生:水的凝固点是0℃,它表示水在0℃时凝固成冰,凝固时温度不变。

[规律应用]

熔化、凝固的应用4’师:请大家说说熔化、

凝固在生产、生活中的

应用。

师:为何可以利用冰袋

为高烧病人降温?

师:熔化、凝固会对我

们产生不利的影响

吗?

师:同学们知道如何避

免产生这些不利的影

响吗?

生:冷冻食

品保鲜、利

用冰袋为高

烧病人降

温、将熔融

状态的玻璃

在成玻璃板

等。

生:因为固

体熔化时会

吸热。

生:冬天时,

自来水管会

因为结冰而

冻裂。夏天

冰冻的食物

放在室温下

会很快熔化

而变质。

生:可以

在自来水管

上包上布以

防结冰;可以

把食物放在

冰箱里。

引导学生将所

学的知识与实际生

活联系起来

小结并布置作业2’小结本课。

布置课后练习1、2、3。要求学生写出第2、3题的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

【板书设计】

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和凝固现象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称为熔化。

2、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固。

二、探究熔化的特点

1、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

2、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3、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4、晶体凝固的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三、熔化、凝固的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进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从而得出实验结论。本节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探索物理规律的活动中来。比如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固体进行实验;自己根据图像说出不同固体熔化时的特点;自己通过看熔点表分析物理规律等。

同时,本节课还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课堂上仅进行了固体熔化的探究实验,固体凝固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课后利用冰箱完成。新教材降低了对学生分析图像能力的要求,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时可只要求学生根据图像看出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时温度改变即可。

11.画杨桃教案

北京王府外国语学校教案B E I J I N G R O YA L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C H O O L T E AC H I N G P L A N 课题The topic 《画杨桃》 课时 Period 2课时 教学班级 Class 3(4)班教学时间 Date 2015.4.7 —— 2015.4.8 学科 Subject 语文 教学目标Teaching objectives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和颜悦色、熟悉、审视、教诲”等词语。指导规范书写。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4、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旬与句的联系,学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5、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写句子。 教学重点Key points 1、自学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叮嘱、和颜悦色、熟悉、审视、教诲”等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2、在读中理解“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会不同”的道理。 教学难点Difficult points 1、熟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师通过练习画杨桃的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方法 Teaching methods 小组合作法。 教学用具 Visual aids 课件。 教学过程 Teaching procedures 第一课时 一、复习听写,创设情境,真实体验。 1、同学们,在美术课上,我们画过很多东西。今天的语文课上,老师也要请同学们来画画。 2、(教师出示杨桃)谁知道这种水果叫什么?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学案:3.2熔化和凝固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并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图像在物理规律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图像去分析问题 学习重点: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展示汇报:8min 创设情境:2min水结成冰,冰山熔化等等美丽的自然现象里蕴含了哪些物理规律呢?让我们来一起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 自主探究、展示汇报:25min 一、物态变化: 活动一、学一学 1.物质有三态:_____、______、______。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_______。 二、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活动二、看一看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_____,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 _____。 2、实验器材从下往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探一探实验探究七个环节 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海波的温度 石蜡的温度 6789 2、猜想和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实验 4、进行试验与收集数据 将温度计插入装有蜡的试管后待温度升到40℃左右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将温度计插入装有海波的试管后待示数稳定后,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冰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表格如下: 5、分析与论证 海波石蜡 1)、AB 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_____ 温度怎样变化?________ 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海波开始熔化?___________ 3)、BC 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如何?________温度是否变化?______这段时间是否对海波加热?________ 4)、CD 段对应的时间段内海波是什么状态?_______温度如何变化?________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 教学设计 西城区北京四中李丽娟 教学设计思路: “物态变化”一章研究了物质常见的3种状态间的6个变化。虽然这节课位于第四章的第二节,但“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六个变化中的第一对变化。本节教学的关键是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的数据分析,所以完成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是本节课的前提。这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在一个实验中使用如此复杂的仪器,第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此多的现象和数据,第一次学习用图像的方法分析数据找规律,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个探究实验,获得有效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到规律。教师认为,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如果每一个探究的环节都在课堂里进行,教学任务是完成不了的,所以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环节提前布置由学生在家完成,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写出部分的实验报告,课堂上直接进行交流。另外,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实验获得固体熔化的实验数据,画出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所以本节课中暂不训练学生组装实验仪器的能力,教师事先调整好实验装置,做实验前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学生只需将“熔化和凝固实验器”装入大烧杯的热水中就可以进行实验了。这个实验中使用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器”及采用“水浴法”加热,很好的解决了海波受热不均的问题,使固液共存的状态可以清楚地被记录下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为了能够在有效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分别、同时进行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的探究。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本节课先用温度计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既复习了旧知识,也引起学生对冰熔化时温度的关注。实验的器材外观很大,教师在上课前将实验装置摆放在正对实验室门口的位置,引导学生进实验室的时候先读出温度计的示数,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此演示实验还隐含着本节课的知识--晶体的熔化。 新课引入时,通过丰富、漂亮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物质的不同物态,再由两个生活中常见的对比实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熔化和凝固”,展示“铁熔化为铁水”的图片,提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探究固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学生先展示和交流提前预习完成的实验方案,然后开始动手实验,教师在这节课中将利用温度传感器与学生一起完成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时,将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图像法,这是本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重点。教师采用先由学生初步分析,互相讨论、补充,教师一边引导的方式得出初步的结论,再带领学生整理、归纳,得出晶体熔化温度变化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怎样看物理的图像,怎样分析物理的图像,怎样从图像的分析中找到规律,体会出图像直观,形象的特点。接下来由学生自行分析石蜡融化的图像,巩固落实图像法。通过对比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图像,得出固体可以分为两类----晶体和非晶体。 通过分析,是学生了解熔化的条件;通过资料表查出海波的熔点,引导学生对比所作实验,继续思考、做出评估;通过资料表查出冰的熔点,再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呼应开篇,提出问题:“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与冰的多少有关吗”?引导学生观察冰变少了,但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还是00C,加深对熔化过程的理解;教师视频展示课前做的“水的凝固”实验,并展示教师记录的数据,学生根据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再展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加深对熔化和凝固图像的理解。 最后布置学生在家完成“水凝固和冰熔化”的实验,做出水凝固和冰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并查资料,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

《画杨桃》的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画杨桃》的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课时目标】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叮嘱教诲等词语的意思。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基本上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还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图画课上,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老师教育我们看到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二、引导学习课文第二段 1、是的,课文讲的就是一次图画课上画杨桃引发的事情。课文的第二大段以画杨桃为主线,写了哪几个人物?(老师、我、同学)不同的人物在看杨桃时候,有不同的表现。 2、请同学们仔细研读第二大段,选择其中一个人物仔细研究一下。我们可以怎样研究人物?(抓住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来

研究。) 3、先自己独立读课文,仔细思考你研究的人物是个怎样的人,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讨论,共同研究。 三、交流汇报 1、我是个做事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人。 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⑵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 ①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②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③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⑶我知道杨桃的样子吗?那为什么还要把它画成五角星呢?我受到了谁的影响?(父亲)(出示父亲的话)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指名读父亲的话,父亲的话怎么理解?(理解想当然) 是圆的就──,是方的就──,不要把圆的画成──,也不要把方的画成──,否则就是──。 练读父亲的话,指名读读,评议。(注意抓住提示语,读出父亲的严肃、语重心长) 2、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学案:3.2熔化和凝固

熔化和凝固 【学习目标】: 1.理解气态、液态、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液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学习重点】: 熔点和凝固点及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学习难点】: 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特点和区别,对曲线图的理解。 【学习方式】: 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导与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冬天下雪了,小红和小明在雪地里堆雪人。一会儿的功夫,雪人堆好了。雪也停了。终于停雪了,可以暖和一些了。小明想。可是和小明想的却不一样,虽然雪停了,天却更加冷了。 亲爱的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自然界中的物质存在几种状态? 2、什么是熔化和凝固? 3、熔化试验中用到哪些仪器?要注意什么问题? 4、什么是晶体和非晶体?它们分别包括哪些物质? 5、熔化和凝固吸放热情况是怎样的? 三、展示点拨,质疑问难 1、物态变化 ①自然界中的物质存在三种状态。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②特殊状态:固液共存态。例如:冰水混合物。 ③熔化和凝固 熔化定义:物质由态到态的过程。例如:铁矿石加热后变成炙热的铁水。凝固定义:物质由态到态的过程。例如:炙热的铁水遇冷后变成固体的钢铁。 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①仪器:铁架台、试管、石棉网(作用:)、酒精灯、、。酒精灯使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②方法:。此方法生活中的应用:糖厂熬糖浆、木工熬胶水。 ③开始试验,完成表格:(海波的熔化数据) 分析:1)AB段。物质在这一阶段处于什么状态?。开始熔化了吗?。 所以这一个过程为物质的加热过程。此过程持续了分钟。 2)BC段。物质在这一阶段处于什么状态?。C点和B点附近物质的状态有何不同?C点附近多少;B点附近多少(固态或液态)。 BC段虽然继续吸热但是不变。吸收的热量都用来支持剩

熔化和凝固教案教案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重、难点: 1、试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 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常用的液体温 度计是根据_________ 性质制成的,把_______________ 规定为0℃,把___________ 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2)、使用时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________,不要碰到容器的_______,待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3、用一支原来示数为38℃的体温计,未经下甩,便去测量一 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时气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 为() A、38℃; B、37℃ C、36℃ D、35℃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 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小学语文《大海那边》教案

教学设计 45.大海那边 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认识“滩、操、渐、撒、末、烫、笛、银”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生字“滩、操、撒、末、笛、银”,积累词语“海滩、体操、渐渐、粉末、发烫、汽笛、银光闪闪”。能尝试默写“海滩、体操、粉末、发烫、银光闪闪”5个词语。 2.继续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学习课文,了解三只小螃蟹的不同想法以及产生不同想法的原因。 3.能正确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并能根据画面内容展开合理想象。 (二)第一课时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认识“滩、操、渐、撒、末”5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生字“滩、操、撒、末”,积累词语“海滩、体操、渐渐、粉末”。能尝试默写“海滩、体操、粉末”3个词语。 2.继续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学习课文,了解三只小螃蟹的不同想法,重点学习第一只螃蟹产生这样想法的原因。 3.能正确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第二课时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认识“烫、笛、银”三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笛、银”,积累词语“发烫、汽笛、银光闪闪”。能尝试默写“发烫、银光闪闪”两个词语。2.继续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学习课文,了解第二只和第三只螃蟹产生想法的原因。 3.能正确朗读课文,并能根据画面内容展开合理想象。 教材分析: 这是一则童话故事,课文按“早晨—中午—夜晚”的时间顺序展开叙述,通过三只小螃蟹由“东升的太阳”、“驶过的轮船”和“高挂的月亮”联想到大海那边是太阳的家、美国和月亮的故乡。通过小螃蟹的话,讲述了他们对海那边的认识。最后以海那边究竟是什么结尾,留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课文内容生动,语言优美且富有儿童情趣,能够激活学生对大海的喜爱之情,并进行仔细观察展

熔化和凝固学案3.17

41中导学案 学科:物理编写:物理组授课时间:2012- - 姓名:班级:初一班学号: 课前评价:课后评价:教师评价: 第二课时:熔化和凝固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固体熔化的特点; 2、知道晶体有熔点。 二、学习活动 实验准备: 仪器:铁架台,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酒精灯,海波,试管夹,火柴。 阅读教材实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熔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凝固。 2、熔化是一个_______的过程,而凝固是一个_______的过程。 酒精灯使用方法: 3、左手扶灯身,右手摘下灯帽,口朝扣放在桌上。 4、划着火柴,从接近灯捻点燃酒精灯。 5、点燃后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6、实验中应用酒精灯的___________加热。 7、熄灭酒精灯时应注意: 不要,要。 实验: 阅读教材,按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并海波熔化实验装置

初一物理实验课导学案 记录实验数据。 经过讨论得出: 8、从实验现象中可以看出,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当温度达到℃时,海波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直到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阅读与思考: 阅读教材的熔点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9、固体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晶体的特点是。 10、属于晶体的有,属于非晶体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教材中的熔点表,填写下列物体的熔点。 铝,铜,锡,固态水银。 小结: 拓展题: 11、能否用铝制的容器熔化铜或锡?为什么? 12、在南极考察站能使用水银温度计测室外的温度吗?为什么?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课标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热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探究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并知道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进一步能运用相关的知识来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学习本节内容所运用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整个物态变化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起点,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物理知识的认识。教师在学生的整理过程中,通过举例、设问、讲解、点拨等多种方法,适时引导,教师以引导者,共同学习参与者的身份来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合作、科学家探究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是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六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熔化和凝固 师: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生答: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四部分内容组成。重点和难点是做好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不仅要学习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还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要求学生能够参与熔化、凝固等实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熟悉酒精灯、温度计、秒表的用法,用图象描述物理过程的方法。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图象,知道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知道固体熔化和凝固的曲线特征并不都是相同的,并了解熔化和凝固曲线上每段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归纳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总结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实验数据的处理及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难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了解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 三、教学策略 本节设计以学生熟悉的冰变成水及水可以变成水蒸气等现象,让学生认识物质的三种状态,继而引入物态变化,引入本课题。注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大海那边教学课例

《大海那边》教学课例 汪意《大海那边》是一则语言活泼、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课文按“早晨—中午—夜晚”的时间顺序,讲述了三只小螃蟹对大海那边是什么的看法及产生这些看法的原因。文章贴近学生的生活,富有儿童情趣。 从知识和能力上说,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与一年级的教学相比,识字量增大,阅读量也大。在知识结构上,应该由一年级的字词教学向二年级的阅读、句式的练习、语言的积累、运用过渡,尤其是学生在生字学习中掌握了规律,具有了结构意识,那么识字教学应根据生字的特点,密切联系文本,突出重点,分步落实音、形、义,把教学重心逐步过渡到阅读。分析了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又细细解读文本后,我把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了解三只小螃蟹的不同想法以及产生不同想法的原因。”就课文内容来说,让学生了解三只小螃蟹的不同想法,学生是能从课文内容中归纳出来的。但是要让学生了解它们产生不同想法的原因是由于它们在不同的时间看到了不同的景象。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第三版块中,抓住“三只小螃蟹究竟看见了什么”的三句句子,以读为抓手,通过默读划句、初读正音,细读圈词、研读归纳、范读体会到最后的朗读感悟、美读积累。在此过程中,我精心设计每个环节,紧扣教学目标、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将理解感悟和语言训练融为一体,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首先我抓住关键词“这时候”分别指什么时候,在学生找到“早晨—中午—夜晚”后,以引读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小螃蟹是在不同的时候看到了不同的景象,然后将学生的归纳进行板书,从整体进入到部分再回到整体,在反复研读之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三只小螃蟹会有不同的想法?”这一问题有一定的思维容量,也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但由于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接近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根据板书学生能够答出小螃蟹会有不同的想法的原因,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其次,我抓住这三句话,让学生朗读感悟,因为这三句话词语丰富,语句优美,既是积累语言文字的好材料,同时也是落实情感目标的关键之处。在学生了解了小螃蟹产生不同想法及原因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赞同的想法读一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内心的需求。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抒发内心的感受,读得声情并茂。而作为教师的我,适时的巧妙点播,“老师听到你把‘一直’这个词读得很长,你为什么这么读?”“你读得真好,特别是‘银光闪闪’这个词读得很美”,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研读品味,加强学生对语文内容的体验和感悟。而学生由于发自肺腑,所以说的也很不错:“突然是说太阳是一下子冒出来的,所以我读得快点。”“因为月光一直从海对面通到海滩上,距离很长,所以我读得长一点。”------这一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也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在脑海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导学案

课题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课型:新授课 班别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请帮我解决一个问题上: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负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负℃,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根据什么来选择(思考2分钟) 有同学说对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知识。(引出课题)【预习导学】 1、水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是:、、。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像上面的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叫做。 2、熔化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凝固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晶体和非晶体”回答: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中哪些属于晶体哪些属于非晶体 4、晶体在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熔点,非晶体______ 熔点。(选填“有”或“没有”) 5、晶体除熔化时有一定的温度,在凝固时也有一定的温度,晶体在时的温度叫做。晶体凝固点,非晶体凝固点。(选填“有”或“没有”) 6、熔化需要(选填吸热或放热),凝固需要。 【思考】:如何区别晶体和非晶体 【合作探究】 一、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1、提出问题 (1)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2)是不是每一种物体熔化时温度都相同 2、猜想和假设 你的猜想是什么请大胆写出你的猜想: 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1)温度计要完全浸入被测物体中。(2)实验时让物体受热均匀要不断搅拌。 (3)注意酒精灯的使用安全。 3、设计并进行实验: 参照课本图4—28所示组装好实验装置,并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将观测结果填人表中) 线图像

五年级《34.烟台的海》教案

34.烟台的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锲”的读音。在语言环境中运用不同方法理解并积累“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归纳课文第2小节的主要内容。3.初步感悟课文运用景物描写及人物表现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4.运用批注法品读烟台冬天的海,感受烟台人与海相依相融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归纳课文第2小节的主要内容。 2.运用批注法品读烟台冬天的海,感受烟台人与海相依相融的美好生活。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揭示课题。 1.回顾旧知,揭示课题:(板书:海)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与大海有关的文章,如:《大海那边》、《海底世界》、《我躺在波浪上读书》……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这座城市——烟台(补齐课题),去看看烟台的海有何与众不同。 板书:34.烟台的海 2.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烟台独特的地理位置。 (1)(出示小地图)烟台市位于山东省,地理位置非常独特,谁发现了吗? (2)(出示大地图)介绍其他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城市。 (3)(出示:第一小节)理解“恰”;强调“独特”。板书:独特 过渡:正因为烟台海的独特魅力,作者赞扬它,喜爱它! (4)指导朗读,抓住“独特”:读出作者的情怀。 过渡:烟台的海究竟独特在哪儿?让我们走近这片海,欣赏海的美! 2.打开书本,轻声读课文。出示学习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烟台的海?板书:冬春夏秋 3.找出文中一句直接概括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1)交流并出示:告别了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板书:凝重轻盈浪漫充实与忙碌过渡:同样的一片海,作者却在欣赏完后产生了不同的情怀,多么独特啊!谁能读好这句话? (2)指导朗读:读出那份特别。 4.质疑:同学们,我们一般写四季的景物,通常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的,而本文的作者先写的是——冬,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待课文最后再一起来探讨! 三.品词析句,感受烟台冬天海的独特。 过渡: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我们先走进冬天烟台的海,默读课文第二小节:想想第二小节可分几层,为什么?分别写什么? 板书:海人 (一)学习描写海的部分。 1.欣赏录像。“百闻不如一见。”你想亲眼看看冬天烟台海的景象吗? 2.自由交流:冬天的烟台海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快速浏览第二小节,找一找哪个词概括写出了冬天海浪的特点。板书:巨浪拍岸 4.用批注法学习冬天海景。 (1)复习批注法:感悟到的内容或体会,用词语或短句记录下来。 (2)小组合作:尝试在书上圈圈画画,作批注。 预设:●比喻:小山似的、千万头暴怒的狮子 ●数字:数丈高、数百斤、十几米 ●动词:扑、溅起、掀 ●雷鸣般——声音这么大,看得出浪很大 ●前赴后继:前面的浪刚扑到岸边,后面的浪又扑了上去 ●锲而不舍:一浪接一浪、持续不断的壮观场面 随机板书:浪高、浪急、浪猛、力大、声响 (3)指导朗读:天寒地冻,烟台的海却如此雄伟壮观。作者用比喻、动词、想象等将海浪写得有型、有声、栩栩如生,为我们展现了冬天烟台海惊涛拍岸、波澜壮阔的景象。让我们读读这段话吧,读出冬天烟台海排山倒海的气势。

第1节_熔化和凝固学案1

§4-1 熔化和凝固学案 2课时 九年级物理备课组 主备 袁亚辉 学习目标: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目标一: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阅读课本81页“物态变化”部分,认识物质的三种状态(具体可以类比冰、水、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1、水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是: 、 、 。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 2、 相互转化的。(选填 可以或不可以)。像上面的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叫做 。 我们在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后水结成冰,再把冰块放入饮料中后冰又变成水。生日上的蜡烛受到高温变成蜡液,一部分蜡液落在桌上后变成固体。路桥施工中工人们把块状沥青放在炉内加热成液体,液体的沥青洒在路面上以后变成变为固态.....上面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两类: 2、熔化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凝固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标二:观察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的熔化实验 硫代硫酸钠的熔化 松香的熔化 3、 结合上表[思考]: A:加热时海波和松香的温度是否变化,是否一直变化? 加热时,海波和松香的温度 变化,松香的温度一直在 ;海波的温度先 ,但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却保持 ,完全熔化后温度继续 。(填“上升”、“降低”或“不变”) B:在不断加热的过程中海波和松香的状态有没有发生变化? 时间(分)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温度(℃) 40 42 45 46 48 48 48 48 50 52 54 状态 固态 固态 固态 固态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液态 液态 液态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温度(℃) 40 43 48 52 56 60 63 65 状态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液态 液态

熔化和凝固 -教学设计

课题:第2节熔化和凝固 第 1 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设计

一、实验准备 (1).实验器材 ; (2).实验中温度计的作用 ; (3).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 ; 记录数据 下表是给某固体加热的过程中记录的时间和对应的温度 由上表可知,该固体的熔点是_________, 它可能是__________;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 大约持续了__________min , 试在右图中画出该固体熔化过程的图线。 总结规律: (1).海波在熔化前,不断 热,温度________ ;熔化过程时, 不断 热,温度 ;熔化后继续吸热时,温 度 . (2).石蜡在熔化前,不断 热,温度______ ;熔化过程时, 不断 热,温度 ;熔化后继续吸热时,温 度 . 【即时反馈1】 1. 下列物质中全都是晶体的是( ) A.铁、食盐、松香 B.萘、冰、石英 C.金、海波、石蜡 D.冰、石英、玻璃 2. 在寒冷的雪山高原上,边防战士生活得非常艰苦,常从野外取 雪化成水,再加热饮用。如图1,其中能正确反映雪化成水这个 过程的图象是( ) 【探究3】熔点和凝固点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海波的温度/℃ 石蜡的温度/℃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6 -4 -2 1 2 3 展示该实验的实验器材并简单介绍各仪器的作用 课件播放有关实验视频并得到有关实验的数据,学生们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并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即时反馈2】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放热时,温度不一定降低 B.所有的固体都能熔化,而且都有熔点 C.水的温度达到0 ℃ 就会结冰 D. 0 ℃ 的冰比0 ℃ 的水更凉 2. 钢在熔化成钢水的过程中( ) A.吸热,温度升高 B.吸热,温度不变 C.放热,温度降低 D.放热,温度不变 【课堂检测】 1. 下列事实能够说明相关物体是晶体 的是( ) A.铁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 B.冰加热到0 ℃ 时才熔化 C.放在箱子里的卫生球会变小 D.铜可以锻造成各种规律的几何形状 2. 沥青在加热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 .温度持续上升 B .温度保持熔点不变 C .先上升,后来保持不变,最后又上升 D .先下降后上升 3. 南极科考队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是 水银温度计,是由于酒精的( ) A.沸点低 B.密度小

3.2熔化和凝固导学案(1)

时间/min 《 熔化和凝固》 导 学 案 【使用说明】预习课本53-57页,用红笔勾画出重点,标记出疑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独立认真完成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及组间实行相互讨论研究或请教老师,以备上课时展示和质疑。 【导学流程】目标预设-问题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展示-点拨提升-反馈评价 一、 学习目标: (1)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及熔点和凝固点 (3)了解熔化图象和凝固图象的物理意义 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 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 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二、导入新课: 三、自主学习: 阅读53页“物态变化”部分填空 1、水有三种状态分别是: 、 、 。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 是 相互转化的,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叫做 生日上的蜡烛受到高温变成蜡液,一部分蜡液落在桌上后变成固体。路桥施工中工人们把块状沥青放在炉内加热成液体,液体的沥青洒在路面上以后变成变为固态.....上面的过程能够分为两类: 2、熔化的定义: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 凝固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四、合作探究: 【探究】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假设与猜想 请大胆写出你的猜想: 设计并实行实验: 参照课本图4.2-1所示组装好实验装置,并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将观测结果填人表中)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熔化和凝固

幼儿园大班上期第一周我是大班小朋友之早期阅读:白云的家专题教案

早期阅读:白云的家 活动时间: 9月6日周五下午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画面的线索猜测角色的对话,理解画面的内容。 2.能较完整地讲述图画书的内容。 3.感受故事的温馨美好,喜欢阅读图画书。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事先丰富幼儿有关云的经验。 材料配套:语言领域绘本大书《白云的家》,幼儿活动操作材料《白云的家》活动过程: 一、出示绘本大书《白云的家》的封面,引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1.引导语: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好看的图画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是图 画书的封面 2.提问:封面上有谁?它们在做什么? 二、集体共读,理解图画书内容 1.阅读图画书的第1~3。 2.提问:小兔在想什么呢?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小兔会和小蚂蚁说什么? 小蚂蚁觉得白云的家在哪里?你们怎么知道的? 小结:有一只小兔很想知道白云的家在哪里,于是他开始出发去寻找白云的家,路上他遇见了小蚂蚁,小蚂蚁告诉他白云的家在树上 3.引导幼儿自主阅读,猜测角色对话。 (1)引导语:白云的家真的在树上吗?小兔又会到哪里寻找白云的家呢?请 你们自己看看图画书。 (20提出阅读要求:仔细观察画面,看看小兔去了哪里,猜猜他们之间会说什么。轻轻翻书,可以和旁边的小伙伴轻声交流。 三、幼儿自主阅读,教师全面观察。 四、集体讨论,分享画面内容。 (1)提问:小兔又去问谁?他们觉得白云的家在哪里?我们学学他们说的

话。 (2)为什么小蚂蚁会说白云的家在大树上?为什么小鸟会说白云的家在山顶上?为什么小猴说白云的家在大海那边呢?你们觉得白云的家在哪里? (3)最后小兔到了哪里?它找到白云的家了吗?还发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 小结:小兔一路寻找,他爬上大树、爬上山顶,乘着小船划过大海,来到海上的一座小岛,不仅看到了缭绕在身旁的白云,还看到了最爱的胡萝ト,他开心极了。 五、完整阅读,进一步理解图画书内容。 1.带领幼儿边欣赏图画书画面,边讲述图画书的内容。 六、扮演角色,表演图画书内容。 1.结合图画书画面,幼儿扮演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图画书的内容。 活动延伸: 1.在阅读区开展图画书阅读和故事续编活动。 2.在表演区引导幼儿开展故事表演“白云的家”。

中班语言教案小船悠悠()

中班语言教案《小船悠悠》() 教案一 【设计思路】 我们班的幼儿已认识了不少的小动物,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小动物的生活习性。但这些知识都是零碎的。幼儿的语言表达缺乏完整性、连贯性,为了幼儿对已有知识进一步加深了解,通过有趣的的故事,激发幼儿展开想象,并乐意与大家分享,从而促进幼儿在数数、情感、语言、想象方面的发展。 活动共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在议议、听听、说说的基础上,理解什么是“合适的船”,并积极展开想象;第二环节,为不同的小动物找“合适的船”;第三环节,感受动物之间相互关爱、团结友好的美好情感。 【活动目标】 1.在议议、听听、说说的基础上,理解什么是“合适的船”,并积极展开想象,为不同的小动物找“合适的船”。 2.感受动物之间相互关爱、团结友好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自由想象——在议议、听听、说说的基础上,理解什么是“合适的船”,并积极展开想象 1.交代故事开始部分,把幼儿引入故事特定情景

你们知道海龟吗?它住在哪里? 海龟爷爷要过生日了,谁会去祝贺它的生日呢? 2.议论、交流 1)出示故事中的角色: 有哪些动物要去祝贺海龟爷爷的生日? 它们带了什么礼物? 手里没有礼物的会怎样祝贺海龟爷爷的生日? 他们会怎么到海中的小岛上为海龟爷爷庆祝生日呢? 2)出示故事中的小船,讨论交流,为不同的小动物找“合适的船”。 小动物会坐什么“船”去祝贺呢? 小结:原来动物们可聪明了,想到用各种东西来做船。 二、议论理解——为不同的小动物找“合适的船”。 1.演示教具,欣赏故事至“海龟爷爷高兴的不停地大声招呼”。 2.动物乘坐的是什么“船”? 3.听录音故事完整欣赏,听讲: 小船是怎么来到海龟爷爷身边的? 故事的最后又有一只什么“船”? 小结: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有趣的故事吧,如果你已经记住了里面的小船,可以跟着故事一起来说一说。 三、迁移——感受动物之间相互关爱、团结友好的美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学案:3.2熔化和凝固

熔化和凝固 主备:修订:八年级物理备课组审核: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熔化以及熔化过程是吸热过程。 2、知道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以及相关知识。 3、会看、画晶体熔化图象和凝固图象。 二、探究新知 熔化: (1)、定义:。它是热过程。(2)、固体: A:分类。 B:晶体:。C:非晶体:。D:熔点:。熔化的两个条件:(1)、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 E:晶体熔化图象:我们从“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中知道:晶体熔化的特 点是:给晶体加热,在没有达到它的熔化温度(熔点)之前,它的温度是 的,但并不熔化;当温度达到它的熔点时,继续加热,晶体渐渐熔化,但 温度;当全部熔化成液态后,继续加热,它的温度。 这说明了晶体是在。我们从“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中 知道:非晶体的熔化也是 (填“吸热”或“放热”)过程,不过,只要 给非晶体加热,它在升温的同时就逐渐熔化。这说明非晶体没有一定 的。 例1: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在a石英、b蜂蜡、c海波、d冰、e松香、f水晶、g食盐、h萘、i玻璃、j沥青这些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填字母) ,属于非晶体的是(填字母) 。 例2:如图1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判断这种物质是,它的熔点是,从它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的时间是 . 三、课堂巩固 1.物质叫熔化。从熔化方面看,晶体与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凡是晶体都有一定的,而非晶体没有。 2.下列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个? ( )

A .不论什么晶体的熔点都相同 B .晶体都在一定的温度下熔化,不同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一 般不相同 C .晶体都在一定的温度下熔化,且不同的晶体熔化温度一样 D .晶体只要达到它的熔点,就一定会熔化 3.海波的熔点是48℃。由此可知温度是48℃的海波 ( ) A .一定是液态 B .一定能从固态熔化成液态 C .要么是固态的要么是液态的 D .可能是部分为固态部分为液态 4.图3-5甲和乙画出了两类不同固体熔化的图象,表示晶体熔化情况的是 图象,表示非晶体熔化情况的是 图象。请在晶体熔化的图象中,用A 、B 这两个字母把图象上表示晶体熔化过程的一段表示出来。 四、课后提升 1 .物质在吸热过程中( ) A .温度一定是上升的 B .温度不一定上升 C .如果是晶体,温度就一定不上升 D .如果是非晶体,温度就可能不上升 2.铝的熔点为660℃,温度为660℃的铝所呈的 状态是( A.一定固态 B.一定液态 C.一定是固、液混合态 D.无法确定 3、室气体的增加(主要是二氧化碳)导致温度普遍上升,即全球变暖。因为气 候变暖,南北极地的冰便会 ,,从而导致海水量增大,引起海平面 , 许多沿海地区将逐渐淹没在水中。 4、在一个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插一支温度计,用酒精灯对烧杯缓慢加热如图12-5,某同学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分析此表 可得到的结论是 (1)、 (2)、 5、小明同学在探 究固体熔化的活动中,作出了如图4所示的图像。从图像可知,这种固体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 。 加热时间(min ) 0 2 4 6 8 温度计示数(℃) 0 0 0 4 8 现 象 有较多的冰,少量的水 有少量的冰,较多的水 冰几乎完全消失 全部是水 全部是水 图3-5 图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