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莱芜地区传统习俗文化浅析

莱芜地区传统习俗文化浅析

莱芜地区传统习俗文化浅析
莱芜地区传统习俗文化浅析

莱芜地区传统习俗文化浅析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3年12月

摘要:

作为以钢铁产业为主导的新兴工业城市,莱芜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习俗,其节日习俗、生活习俗、曲艺艺术和传统工艺不乏亮点可寻。虽然目前的文化保护工作还需要更多努力,我们还是希望,这些丰富多彩的“俗”能让机械化的现代生活多一点遥远的烟火气息的“味”。

关键词:

中元节、莱芜葬礼、莱芜梆子、木板琴书、莱芜锡雕

正文:

生活在这片神奇而又广阔的齐鲁土地上,本就可以处处捕捉或经历到浓烈绚烂的传统风俗,五彩斑斓的服饰习俗,千奇百态的居住习俗,独具魅力的工艺习俗和绚丽多彩的婚姻礼俗。

这些散发着烟火气息的“俗”,是地域文化最为朴素真实地呈现,它描摹着时光的背影,也反射着时代的余温。

位于鲁中山区的莱芜市,古称“嬴”、“牟”,是古代战争中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的“长勺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较为悠久的历史也使得它拥有丰富的文化习俗流传,下面将其大致分为四个部分进行简析。

一、节日习俗

莱芜地区流行普遍的民间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青

龙节(二月二)、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夏至节(芒

种后十五天,吃凉面)、乞巧节、中元节、中秋节、重

阳节、寒衣节(十月初一)、冬至节、腊八节,小年节

等,而中元节其中是仅次于春节的最隆重节日。

莱芜中元节习俗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据《莱芜县

志》(1920年版)、《续修莱芜县志》(1935年版)…灾祥?

一卷记载:清高宗乾隆十三年(戊辰)大疫。瘟疫爆发、

肆虐,死亡乡民无数,仙人指点迷径,用祭祀祖先的方

式,驱赶瘟神,逐渐演变成一种区域性的地方习俗。

清嘉庆年间,习俗活动得以发展,家家户户设家堂、

摆酒肴瓜果、供奉祖先,已经形成规模。

清道光年间,莱芜境内的中元节活动仍很活跃,民

间祭祀尤为隆重,商铺里经营各式各样的冥间使用物

品,以及供奉用的瓜果、点心。乡民们家庭摆设家堂,供奉祖先也越来越讲究,酒菜面食不断翻新。其祭祀程度不亚于春节。

莱芜中元节习俗由同治年间发展到了民国时期,节俗有了变化,百姓们只是单一地举行家庭祭祀活动,摆家堂,敬奉祖先,其他的户外活动,很少有人参加。少数人家开始用上坟的方式来祭祀祖先。尽管祭祀方式有所改变,燃放鞭炮一节,仍然沿用。

文革破四旧时期,上坟祭祖被列为封建迷信活动,坟墓被破坏,家堂及一些祭祀用品被收缴焚毁,习俗活动一度被强制终止。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莱芜地区的中元节习俗才逐渐得以恢复。家家户户又挂摆起家堂,摆设祖先牌位,备办丰盛的酒肴、瓜果、点心,举行隆重的祭祀祖先活动,传统的民间习俗得以传承和发展。

现在,中元节习俗在莱芜民间广为流传,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节俗文化。

二、生活习俗

作为地域文化习俗最具代表性的部分,生活习

俗涵盖范围最广,也最能体现地域居民的居住个性。

而莱芜葬礼则是地方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

来沿革不衰。

莱芜葬礼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吴季札使齐(公元前544年至515年间)子死,葬于嬴博之间。传说,孔子前来观礼,对季札用周礼葬子,大加赞赏。后人立碑“孔子观礼处”(碑在莱芜市口镇垂杨村)。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孔子观礼促进和发展了莱芜葬礼,历经数代沿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习俗。葬礼多种多样,有大有小,在周礼的基础上,礼俗得以改进和发展。人死后,族人或乡邻组成治丧委员会,立下仪柱,仪柱有两种:大仪柱用五色彩纸贴写而成,俗称…重仪?,其主要成员如下:总理丧务、内柜司书、外柜司书、外柜收仪、外柜前知客、引奠、指客、候茶棚、灵前折摆组成,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小仪柱一般不写礼仪名称,由总理全权安排。仪柱写好后贴于死者的大门外墙壁上。总理安排人扎灵棚、设茶棚、厨房等。内柜负责丧仪出纳之礼,外柜负责亲友前来奠仪之礼。吹鼓手、大锣来齐后,重孝子披麻戴孝卧于灵桌前,服支偏孝站立两边陪灵,吹鼓手奏响哀乐,重孝子与一班偏孝陪灵人员,由引奠领着,先谢总理,后按仪柱上的排列一一请谢。由总理代表全村父老乡亲祭奠死者后,即行开丧。

吊丧者在哀乐声中依次向死者祭奠,礼仪最重的是…周礼二十四拜一哆嗦?,民俗有:二十四拜都拜了,不差这一哆嗦一说。其次有五头六揖、三鞠躬等,以不同的方式向死者表达哀思。

摆花祭是丧葬礼仪的重头戏,一般看出丧的主要看摆花祭。祭的种类较多,最常见的有:顶灵祭、两边祭、双边祭、路祭、顶墓祭等,每祭按烧而论。有三烧(一只鸡、一块肉、一条鱼)、五、七、九、十一、十五烧不等。祭礼花样多,一环扣一环,高潮迭起,以不同仪式让死者风风光光地入土为安。

丧葬后,孝子谢客、圆坟、烧一、二、三、四、五七、百日,守孝三年。

三、曲艺艺术

莱芜地方戏曲“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唱腔高

亢激昂,豪迈奔放,风格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国地方

戏曲剧种宝库中的奇葩。流行在山东莱芜、新汶、泰安、

蒙阴一带,所以最早也叫“靠山梆”或“泰山梆”,清初已有

演出。

1850年前后,徽班“老阳春”经运河入山东,定居在

泰安县夏张镇。此后,流行于汶上一带的梆子(汶上梆

子),经常与徽调同台演出,逐渐结合,演变成了独具特色的莱芜梆子。1874年成立科班“小

阳春”班,1895年在莱芜北勺山成立“长顺”班,继而成立了“吉庆”等十几个科班。1954年1月成立莱芜县民艺剧团,1956年改名莱芜梆子剧团。《送猪记》《三定桩》《红柳绿柳》《借闺女》晋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和接见。1977年《三定桩》赴广交会为130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演出。《三定桩》《红柳绿柳》分别被搬上银幕。《推媳妇》2000年12月参加全国部分省市农村题材小戏调演在长安大戏院演出,2002年参加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群星奖”优秀剧目展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前往观看,给予高度评价。现代戏《正月十五雪打灯》获1995年度山东省精品工程奖,1996年参加文化部在西安举办的全国梆子戏优秀剧目交流演出,荣获七项奖。1997年,现代戏《雪野风情》获山东省第四届精品工程奖。现代戏《好儿好女》《大山魂》《钓鱼人》先后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

莱芜木板琴书也是莱芜民间传统曲艺中独具特色的一朵奇葩。

它是民间艺人用来谋生的说唱形式,在街头巷尾、乡场集市,拉开场子就能唱。琴书的表现形式不一,有一人立唱,两人或多人坐唱或走唱,也有分角色拆唱。唱词也根据其乐曲,有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之分。有说有唱,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伴奏乐器除扬琴之外,也兼用三弦、二胡、筝、坠胡等。琴书的曲目以中短篇为主,也有长篇,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如《拳打镇关西》、《包公案》。《杨家将》、《梁祝下山》、《蓝桥会》等。还有反映现实生活的曲目,如《雷锋》、《烈火金刚》等。莱芜木板琴书采众家说唱艺术之精华,经过多次蜕变,最后形成以慢板和流水板相结合为主体的艺术表达形式。说唱艺人运用“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哟”为琴书说唱的辅助唱法,以说唱中长篇曲目为主,并加强手、眼、身、法等艺术手段的运用,并逐渐形成高亢奔放、朴素端庄,文静委婉、华彩流畅的不同的表演艺术风格。

四、传统工艺

民间工艺较常见的有:莱芜锡雕、莱芜吕家泥塑、

莱芜康家香、石雕、瓷雕、木雕、浮雕、刺绣、蜡染、

五角宝的制作、字画贴工艺、荷包工艺、木刻烙书、

扎制工艺、铁艺、大庄陶艺、老土布的制作、莱芜空

心挂面、莱芜圣井柿饼、刘家粉皮制作工艺、牛家豆

腐制作工艺、吐丝口桑蚕养殖技术、李家糕果制作工

艺、王家油果制作工艺、王家江米糕制作工艺、雪野

陈麯制作工艺、花祭的制作、簸箕笎子的编制、栾宫

镰刀等等。

莱芜锡雕,又称西关村王家锡雕,山东省省级文

化遗产。锡雕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清时期锡

雕在民间已相当盛行。据史料记载,莱芜锡制品第一代传人可以上溯到公元1676年,所做锡制品就已受到朝廷青睐,成为贡品。莱芜制锡艺术在清朝乾隆年间已高度发展,当时从事锡雕加工制作的艺人主要分布在莱城西关、杨庄、寨里一带,而艺术水平较高的首推莱城西关王氏一家。史料记载:“乾隆女婚嫁至曲阜,由京派人于莱芜定制。”现孔府所藏部分锡制品就是乾隆皇帝女出嫁时定制,可见这一时期的锡雕工艺已达到了一个艺术高峰期。

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莱芜锡雕“凤王祥”以其独特、精湛的技艺和观赏价值,备受青睐,成为享誉国内外鉴赏和收藏的艺术珍品。

莱芜锡雕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莱芜制锡世家王家就名扬华夏神州:1914年在美国全球物品博览会荣获“巧手如神”、“妙夺天工”两大白金奖,南洋博览会最优金奖,北京评议会最优奖章,山东博览会最优等龙牌金奖。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在

现代国内工艺美术展览上也屡获殊荣。锡雕工艺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的保护。

丰富绚烂的传统文化习俗是先辈留给后人的精神砥砺,代表了对漫长岁月的体悟与深思。然而它们的留存现状实是不容乐观的。

也许随着物质条件的日渐丰腴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一些传统习俗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生活;也许随着快节奏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钢城”莱芜的喧嚣已经难以为传统习俗提供一片恬静的净土。然而我们还是希望,这些丰富多彩的“俗”能够留存得更久一点,让机械化的现代生活多一点遥远的烟火气息的“味”。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注重色、香、味、意、形的中国菜特点;在与外域的友好交流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并深深影响着东亚地区的饮食文化。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在人们对吃的孜孜追求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也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成为世界三大美食国之一。 一、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饮食比较发达,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传统饮食文化形成时期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纲目》的记载是刘姓嫡亲淮南王刘安首创。另外,我现在常用的酱油、豉、醋等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东汉的豆豉应经开始大量产生,人工酿造的食醋也是在汉代产生的,当时称为“酢”。酱油则称之为清酱。 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比如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品尝美食是很享受的一件事,所以很多繁文缛节在当今社会已经不讲究了。 三、传统饮食文化的高峰——唐宋 作为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饮食文化在发达繁荣,兼容并包的唐宋自然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麦、稻的地位逐渐上升。唐初期,麦作为一种主粮是比较奢侈的,且被认为是“杂种”。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麦作为征收的对象,麦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宋代的主粮跟唐代大同小异,只是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 过分讲究饮食的现象也尤唐为甚,菜肴分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为宫廷宴用菜,最有名的要数烧尾宴了,烧尾宴是指士人刚做官或做官得到升迁,为应付亲朋同僚祝贺,必须请一顿饭。尚书令左仆射韦巨源在家设“烧尾”宴请唐中

莱芜地理

莱芜地理 一、赢牟故国,鲁中明珠 1、齐鲁中枢 素有“绿色钢城”、“鲁中明珠” 之称的莱芜位于山东省中部,地处鲁 中山区,东经117度19分~东经117度 58分,北纬36度02分~北纬36度33 分,北邻济南、东邻淄博、西邻泰安。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2、赢牟春秋——山东省最小的地级市 莱芜市就是1992年11月设立的 地级市,总面积2246平方公里,辖莱城 区、钢城区、1个省级高新区与5个 省级园区,19个乡镇(办事处)。莱芜 古称赢、牟,就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之 一,有三千多年的冶炼史。境内汶阳文化就是大汶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完好的齐长城比秦长城还早400多年,春秋时期著名的长勺之战就发生在莱芜。莱芜还就是著名散文家吴伯箫的故乡。 二、人口与民族 2006年底,人口总数达124、86万人,莱芜市就是山东省人口最少的地级市。人口密度就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莱芜中西部平原就是人口主要分布区,其中口镇、寨里等都就是万人以上的集镇;牟汶河与赢汶河谷及山前狭窄的平原地带也就是人口稠密区;而面积较大的莱芜低山丘陵地区人口则相对稀疏。99%为汉族,少数民族中回族占多数。 三、地形 莱芜地形为南缓北陡、东高西低的半圆形盆地;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市的4/5。巍巍泰山向东延伸,构成了莱芜北部山地的主脉,北部有香山、大山、望鲁山,地势较陡峻;东部山区多为低山缓丘;南部山地陡峻挺拔。位于莱芜、新泰交界处的莲花山海拔994米,就是莱芜的最高山峰。莱芜盆地的中西部为起伏平缓的泰莱平原,它就是黄淮海平原的组成部分,就是主要的农耕区。地质条件复杂,岩石类型多样(燕子石),有丰富的铁矿、煤矿。 四、气候 莱芜地处暖温带与半湿润地区,就是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就是最主要特征。年均温在11、5~13、2摄氏度之间,气温随地形的升高,年平均气温由中部平原及洼地向北、东、南三面山区下降。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比较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降水量为670~760毫米,受季风的影响,降水的季节变化很大。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莱芜雨热同期的气候有利于农业生产。莱芜北、东、南三面山区降水量明显多于中、西部平原地区(地形雨)。大冶水库西部的长埠岭地区降水最少。灾害性天气有春旱(由于冬春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吹西南风,所以地表蒸发旺盛,形成旱灾。有“十年九旱”之说)、夏涝、冰雹(山脉的屏障作用)、龙卷风(莱芜盆地地形就是主要原因)。 五、河流 莱芜山区就是山东省地势较高的地区,就是省内较大河流大汶河、淄河等河的发源地。莱芜最主要的河流就是牟汶河与赢汶河,它们属于大汶河水系。莱芜最大的水库就是雪野水库,位于赢汶河上。乔店水库就是莱城工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莱芜山区面积广大,林木覆盖率偏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为防治水土流失,搞好水土保持,莱芜市政府在山区大力开展封闪育林、退耕还林工作,同时结合建设梯田、深翻改土等工程措施,对山区河段进行全面治理。想一想:我市河流水位变化与气候有何关系?(提示:季风的影响) 六、土地、水资源与农业生产 1、地狭人稠,耕地不足 人均耕地只有0、057公顷(0、85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平原,就是莱芜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基地;北、东、南三面的低山丘陵区,沙壤广布,适宜种植甘薯、花生等作物,或者发展林果业、畜牧业。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林语堂《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至乐。中国饮食走向世界。 饮食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内涵十分丰富,它至少包括饮食资源、烹调技术、食品制造、食物治疗、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方面内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三个层次:A.物质层次,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器具; B.行为层次,包括烹饪技艺、器具制作工艺、食物保藏运输方法等; C.精神层次,包括饮食观念、饮食习俗以及蕴含其中的人文心理、民族特征等文化内涵。 一.中国传统食文化 1.农业的发展是饮食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 饮食与农业有密切联系。没有农业,饮食就成了无米之炊。何谓“农”?班固《汉书·食货志》:“辟土植谷曰农”,此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狭义农业。其实,我国古代并不仅限于此,而是注意到因地制宜、全面发展,今天所说的农、林、牧、副、渔都得到发展。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蔬菜就已开始种植。西安半坡出土的一个陶罐中就盛有芥菜、白菜种子。夏、商、周三代畜牧、园艺都有一定规模发展。战国时成书的《管子》常常将五谷(黍、稷、麦、菽、麻)和六畜(猪、牛、羊、马、鸡、狗)、“桑麻”并提。当时粮食、园艺、畜牧收入之比为60:20:20,这还未包括桑麻渔采,可见是多种经营。 在我们自己发展的同时,还从国外引进了不少作物品种,有粮食,也有蔬菜佳果:据统计,仅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的食物原料品种就有葡萄、石榴、苜蓿、芝麻、核桃、大蒜、豌豆、蚕豆、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莴苣、香菜、芹菜、胡萝卜、扁豆、大葱、金桃、蓖麻、胡椒、波斯枣、无花果、茴香、巴旦杏、齐墩果等许多种。明清时期从海外引进的粮食作物有:番薯(红苕,原产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传入欧洲、东南亚。1953年,居住菲律宾的华侨陈振龙冒着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 摘要: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国饮食文化拥有万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本文先从膳食配置、饮食方式、菜肴风格、等方面来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民族传统,再次浅析探讨饮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民族传统 中国饮食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化门类之一,也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文化,孙中山先生说:“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后于人,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以汉族为代表的、经历万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所形成的、进步的饮食文化究竟有哪些民族传统呢? 1“以粮为主,主、副配餐”的膳食配置 西方人的祖先是游牧民族,他们吃肉喝奶没有主、副之分,中国人的祖先是农耕民族,很早就以粮食及其制品为其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主要食品,以蔬菜、肉、鱼为辅助食品。“以粮为主”一是指“粮”的地位重要,必不可少;二是指“粮”的食用数量众多。依据原料的不同,中国人的饮食分为米类、麦类和杂粮类,这些主食是中国人体力活动必需热量的主要来源。副食有调剂口味、引发食欲,补充营养成分的作用。没有副食佐餐,主食的食用将受到影响。中国的副食品非常吩咐,除了最常见的鸡鸭鱼肉等荤菜外,形形色色的蔬菜、豆制品、咸菜、泡菜、腌腊制品等也是饭桌上常见的菜肴。搭配方式多种多样,因食、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总的来说有“三多三少”的传

统:主副食配合中,谷食多,菜食少;菜食用料上,蔬菜多,肉品少;肉品选用上,猪肉多,其它少。这种饮食配置与中国的农业生产模式和中医“得谷者得昌”的理论有关。 2“热、熟为主,兼用生、冷”的饮食方式 中国人早在五十多万年前就会用火烧烤食物了。正如恩格斯所说:火的使用“为口提供了可说是已经半消化了的食物”,它大大减轻了肠胃的负担和损耗,有益于营养的吸收。中国古代先民无疑最先体验到了这一点。《吕氏春秋?本味》篇就将熟食、熟食的意义和作用表述的清清楚楚:“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音觉)者臊,草食者膻。恶臭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其意思是说,在烹饪中,水和火的作用很大。锅内的多次变化是靠火来控制的。掌握火的规律,通过时而文火时而武火、区别情况调节火候的手段,可以去除水君、食肉、食草三种动物中的腥味,使食物的味道佳美。可见那时人们就已将熟食、热食作为调制食品的指导思想了。虽然中国人很早就习惯饮用熟食、热食,但他们并不排斥生、冷食品。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有些食物原料,本身就具有极其鲜美的味道,如果加以烹饪、放了调料反而会破坏其本身的滋味,于是便有了吃其“本味”的讲究,做本味菜的理论与实践。所以在中国人的饭桌上生、冷食品也并不罕见,如生鱼片、葱、姜、蒜、香菜等等。 3、“菜系繁多,流派纷呈”的菜肴风格 常言道:“饮食一道如方言,各处不同”。的确,中国菜肴各地不

2014山东莱芜地理中考试题

2014山东莱芜地理中考试题

莱芜市2014 年初中学业考试地理试题 第I 卷(选择题共40 分) 一、选择甄(共20 小题,每题2 分,共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地理与生活关系密切,让我们先从关注天气开始吧!2014 年5 月29 日,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出现35 ℃以上高温天气.下图为当日14 时山东省部分地市气温和天气状况,读图回答1 一2 题. 1、和济南.滨州柑比,烟台、青岛气温较低的主要影响因t 是 人.纬度因幸B .海陆因素C .地形因素D .天气因素 2.从莱芜市天气孩报图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白天到夜间晴转多云B南风4-5级转3-4级 C白天最高气温36°C D空气质量轻微污染 小刚同学五一期间乘火车从长沙到北京旅游,请根据“我国部分铁路干线简图”和“北京—广州客运简明时刻表”,回答3-5题。

3 .从长沙到北京,最近的铁路线是 A .京广线 B ,焦柳线 C ,京九线 D ,京沪线 4 .小刚乘坐的车次和到达北京的时间分别是 A.T 15 11 : 00 B . T 15 07 : 35 C .T16 13 : 18 D . T16 16 : 48 5 .下列说法中,不可信的是 A .列车沿途经过的省级行政区是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北京 B .列车从郑州开出后,小刚看到华北平原上麦浪滚滚 C .到达北京时,已是华灯初上,霓虹闪烁 D .小刚在北京参观了八达岭长城和故宫 ☆喜欢体育运动的同学,2014 年也是值得期待和回味的一年! 第20 届世界杯足球赛于当地时间2014 年6 月12 日17 : 00 在巴西东南部城市圣保罗开幕,这是世界杯第五次在南美洲举行.读南美洲地形示意图,回答6 一7 题.

谈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看法

谈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看法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用吃的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如于色、香、味、型,当然还讲究营养,就是一种时代进步。十大碗八大盘的做法得到了改革,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因此,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理论的深化,而且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占据世界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讲,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山东省莱芜市2019版地理高考二模试卷(II)卷

山东省莱芜市2019版地理高考二模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5题;共22分) 1. (4分) (2018高二下·遂宁期末)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黄土厚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黄土厚度可能相同的是() A . 甲乙 B . 乙丙 C . 丙丁 D . 甲丁 (2)图中丁处的地貌类型为() ①喀斯特地貌②水蚀地貌③风积地貌④雅丹地貌⑤丹霞地貌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④⑤ 2. (4分) (2019高二下·廊坊期中) 北极燕鸥是目前世界上已知迁徙距离最长的动物,主要以鱼类和甲壳动物为食,北极之间追逐夏天。下图示意北极燕鸥往返迁徙路线。据此完成下题。

(1)北极燕鸥从越冬地开始迀往繁殖地的时间是() A . 3 月 B . 6 月 C . 9 月 D . 12 月 (2)北极燕鸥从越冬地迁往繁殖地不是沿来路(实线)返回,而是选择图中的“S”形(虚线)线路,合理的解释是() A . 大致沿大圆飞行,距离较短 B . 大致顺风飞行,节省体能 C . 大致顺地球自转方向,飞行速度较快 D . 大致顺地转偏向力,飞行速度较快 (3)关于北极燕鸥及其迁徙的叙述,可信的是() A . 北极燕鸥每年的飞行距离不超过3万千米 B . 北极燕鸥靠近陆地迁徙是为了获取沿岸食物 C . 运用遥感技术可以全程追踪北极燕鸥的迀徙位置

D . 北极燕鸥是地球上一年中经历白昼时间最短的动物 3. (4分)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企业离开“硅谷”把新工厂建到美国内地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原因是() A . “硅谷”的环境荇染日益严重 B . “硅谷”的土地被占用殆尽 C . “硅谷”的技术力量日益下降 D . “硅谷”的交通出现拥挤现象 4. (6分)下图中P、Q均为我国向日葵生产区。其中P生产区是我国重要的葵花籽生产基地,其生的葵花籽籽大、粒满、营养丰富,满足我国95%的市场需求,并有大量出口。Q生产区只作为观赏性种植,种植在农业生态园中,该地所产葵花籽籽小、粒瘪,病虫害多,市场价值不大,但其单位面积的综合收入比P生产区高。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P生产区生产葵花籽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①降水丰富②光照充足③生长期昼夜温差大④冬季寒冷,病虫害少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中国传统_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绪论 第一节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容 一、“饮食”的定义 饮食,做名词时指各种饮品和食物;做动词时则指喝什么、吃什么,以及怎么喝、怎么吃。饮食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饮食原料的加工生产;二是制成的产品;三是对饮食品的消费,即吃与喝。 二、“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100多年来各国学者从符号学、规性等多种角度提出了260余种不尽相同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从字源上来看,英文与法文的“文化”一词均为culture,原从拉丁文的cultura而来。拉丁文cultura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敬神几种含义,可见它的含义比较广泛。英文中的“农业”一词agriculture,“蚕丝业”一词silkculture,“体育”一词physicalculture,都由culture 构成,显然都有“文化”的含义在。 对“文化”的理解,中外比较一致的倾向是宽泛论观点,即“大文化”观点。诚然,在众多的定义中,宽窄程度是不尽相同的,但它具有广泛和侧重精神方面两个主要特点。 将“文化”的各种解释归纳起来,则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思想、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三、“饮食文化”的定义 (一)饮食的潜意识 中国“吃”的观念与西方完全不同。西方人对“吃”的理解非常简单,肚子饿了就吃饭,有什么吃什么;而中国人对吃则非常讲究。 1、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交等一切事情,都跟“吃”有关系。 2、“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吃”(或文言文中的“食”)被赋予各种感情色彩。 人们把很多原来跟吃没有什么关系的事情,都跟吃联系在了一起。例如:被冷落叫“吃闭门羹”,被人趋捧最棒叫“吃香”,一往无阻、非常走红叫“吃得开”;干工作不怕困难叫“吃苦”,受到损失叫“吃亏”,得到好处叫“吃到甜头”,衣食有余叫“吃着不尽”;承受祖宗余荫叫“食德”,把不讲信用叫“食言而肥”等。这说明了“吃”在生活中的地位和深层意识的

山东省莱芜市地理高三调研测试卷

山东省莱芜市地理高三调研测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3题;共52分) 1. (6分) (2017高三上·河北模拟) 下图中甲图和乙图分别为“我国东部中纬度某山区南北坡1月和7月平均气温随海拔的变化图”,其中各点为不同海拔实测得到的气温值,线段代表不同坡向的气温变化趋势。回答下列各题。 (1) 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冬季同海拔南北坡温差比夏季大 B . 虚线可能代表北坡的气温变化 C . 同海拔南北坡温差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D . 1月随高度增加温度变化幅度大于7月 (2) 甲图中同海拔南北坡温差显著,下列有关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①北坡获得太阳辐射相对较少②北坡受冬季风的影响更明显 ③南坡降水量丰富,大气保温作用明显④南坡为背风坡,下沉气流影响气温变化 A . ①③

D . ②③ (3) 该山脉最有可能是() A . 天山 B . 阴山 C . 南岭 D . 秦岭 2. (2分)某人从赤道出发,依次向正南、正东、正北、正西各走1000千米,最后他位于() A . 出发点 B . 出发点以西 C . 出发点的东北 D . 出发点以东 3. (4分)下图是“四地的气温曲线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图中四地适合种植水稻的是() A . 甲、乙

D . 甲、丁 (2) 关于四地农业生产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甲地一定是水果、蔬菜、花卉等“时鲜业”的大规模生产基地 B . 乙地降水不足成为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 C . 丙地降水变率大使农作物易受水旱灾害的影响 D . 丁地雨热同期不利于农业生产 4. (2分) (2018高二下·宁波期末) 2018年5月28日在吉林松原市前郭尔罗斯县附近发生 5.7级左右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长春、哈尔滨等地有明显震感。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可以预报地震 B . 深源地震往往破坏性较大 C . 全球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 D . 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中不包括火灾 5. (6分) (2018高三上·凌源期末) 下图为某地某月份7℃等温线百年来随全球气候变暖而变化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月份()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专业:2012级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xxxx 学号:xxxxxxxxxxx 完成时间:2015年1月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摘要:汉字文化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性学科。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汉字所具有的强大的表意性也折射出了丰富的汉民族文化,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被反映进了汉字中。本文即从汉字文化的角度解读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分析其字源字形,从而发掘出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汉字文化饮食文化甲骨文食物器皿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天在古代人民心里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的,将“食”与天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般。人与食共存,人在满足了吃这一生活第一需要时,才会衍发出新的需求,并且进而产生并确定了礼仪习俗等。 食在甲骨文中写作,像一个人张着嘴对着一个器皿吃饭的样子。《说文》中说“凡食之属皆从食”,“食”字是从古代餐具“豆”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许多与饮食有关的汉字都是以它做偏旁的。最为典型的就是“饔” 和“飱”。我们现在通常是说“一日三餐”,但实际上古人都是一日两餐。 “饔”指的是大食,指早上八九点钟吃的早饭。饔的小篆写作,左上角类似于一个跪着的人形,右上角是从“隹”,指禽类,意思是丰富的食物。 而“飱”从“夕”,很明显就是下午四五点吃的饭,也叫小食,从字形上看就知道是很简单的饭食。有一个成语叫做“饔飧不继”,就是现在俗话说的“吃了上顿没下顿”。 以“食”做字根的还有一个代表性的字,那就是“餐”。《说文》解释说“餐,吞也”,而在诗经《伐檀》中也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餐的小篆字形是,右上角是“手”形,左上角指“骨板”这一类的餐具,所以“餐”有手拿骨板文明进食的意思。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人们把吃饭的地方,通俗点的叫“饭馆”,而优雅点的则叫“餐厅”。 人类的食物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主食、果蔬和肉类,中国人也不例外。 餐桌上的副食,中国人统称为“菜肴”。“菜”从字形上看是用手从植株上采取草本植物,而“肴”从字形上看则是用手拿着一定数量的肉食。在早期

山东省莱芜市高三调研测试地理试卷(文)

山东省莱芜市高三调研测试地理试卷(文)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共4题;共44分) 1. (12分) (2017高一下·宁波期末) 下列工厂中,存在着投入—产出(即“上下游”式)工业联系的是() ①纺织厂、印染厂②钢铁厂、重型机械厂③造纸厂、化纤厂④食品厂、家具厂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2. (8分) (2013高一上·友谊期中) 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A . 地表水的蒸发 B . 煤炭、石油的形成 C . 大气运动 D . 火山、地震 3. (12分)(2018·宁波模拟) 2018年2月,“复兴号”高铁首停高铁余姚北站(图),标志着其运输范围进步扩大。也为余姚缓解交通运力紧张的问题带来福音。这主要说明了() A . 高科技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B . 先进交通服务扩大有助于区域内部协调 C . “复兴号”主要服务范围在于中小城市 D . 现代化交通缓解春运压力 4. (12分) (2017高一下·莆田期中)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自然地理环境呈现整体性特点,回答下面小题 (1) 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描述最可信的是() A . 枯水期时,河流搬运能力降低,河水含沙量增加 B .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烈,流水侵蚀作用较弱 C . 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红色土壤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主要是因为风力侵蚀 D . 北美西部温带荒漠的沙尘被气流携带到北太平洋,利于渔业资源的发展 (2) 生物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其它要素,下列关于生物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正确的是() A . 森林使昼夜温差变大 B . 植被加快了海陆间水循环的速度 C . 陆地上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 D . 森林加大径流的季节变化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 (共4题;共66分) 5. (22.0分)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运城盐池是地壳运动导致中条山北麓断裂,出现的一个狭长凹陷地带,后逐渐形成湖泊。运城盐池地表、地下都储存着大量的盐类矿体。运城盐池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开发历史。池盐颗粒大、色洁白,质地纯净,含芒硝和镁元素较多,是化学工业、轻工业和制药工业的重要原料。运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盐务专城,始建于元朝。目前,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Keywords:Diet Food Production Nutrition and health care Aesthetic diet Summary:Chinese food culture,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It has gone through several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evolution and accumulation process, the Chinese people from the diet, food preparation, food utensils, food nutrition health and aesthetic aspects 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unique dietary customs, and created a unique style of Chinese food culture。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 简答题 1.什么是饮食文化? 答: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2.饮食文化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答: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或一个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等的学问。因而它便由食物原料(生产、开发、选择、分类等),加工技术和制作工艺,保藏、保鲜,饮食商业和服务,加工工具和饮食器具,以及有关习俗、制度、心理、思想等,形成了自己的特定领域。对上述领域的具体研究,便分别形成了诸如原料学、烹饪工艺学及食疗保健、饮食思想、饮食考古、饮食商业和服务(行业发展、楼馆建设布局、饮食心理、公共关系、服务设施等)、饮食风格、饮食典籍和生物化学、营养学、储藏保鲜等科技。 3.如何理解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答: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孔子的八字主张,是他就当时祭祀的一般原则而发的,因此只能放到他关于祭祀食物要求和祭祀饮食规矩的意见中去了解。孔子主张祭祀之食,一要“洁”,二要“美”(视祭祀者条件而定),祭祀之心要“诚”,有了洁和诚,才符合祭义的“敬”字。“精”“细”二字,要放到孔子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条件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精者,善米也”孔子主张的“精”是鉴于一般人常食粗砺的脱粟,主张祭祀应选用好于砺米的米。“脍”是肉类切后生食的,为使生肉尽可能除腥味,就必须切的薄些,细些,味道才能更可口,也便于咀嚼和消化。孔子的论述,正体现了他主张恪守祭礼食规以示敬、慎洁、卫生的完整思想和文明科学的进食原则。 4.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有哪五大特性? 答: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轨迹,若从纵横贯通的历史大时空来考察,则明显地存在着食物原料选择的广泛性,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肴馔制作的灵活性,区域风格历史的延续性和各区域间文化交流的通融性等五大特性。 5.什么是饮食文化圈?历史上有哪些饮食文化圈? 答: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依据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类型的不同,将中华食文化圈划分为12个小圈:1、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2、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3、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4、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5、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6、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7、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8、长江下游地区饮

山东省莱芜市高三上学期地理第一次月考试卷

山东省莱芜市高三上学期地理第一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3题;共50分) 1. (4分) (2016高一上·广东期末) 某地位于东经113°46′,北纬22°27′,该地() A . 一年有一次阳光直射 B . 夏至日受到阳光直射 C . 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 D . 春分、秋分时受阳光直射 2. (4分) (2020高二下·温州期末) 唐诗《庐山桑落洲》中有诗句:“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随着流域生态的改善,河流输沙量正在不断减少。下图为某河段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四地中,最能反映“古岸崩欲尽”的地点是() A . 甲 B . 乙 C . 丙 D . 丁 (2)河流输沙量的减少,可能会带来的影响是() A . 河口三角洲扩大 B . 三角洲盐碱化减轻 C . 近海渔获量减少

D . 下游洪灾频率增加 3. (4分) (2019高三上·天津月考) 下图为夏至日某地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时间变化图,此地该日正午物体影长与物体等长。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地理坐标为() A . 68.5°N90°E B . 66.5°N90°E C . 21.5°S120°E D . 21.5°S150°W (2)对图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N区域内该地气温正在逐渐下降 B . M区域内地面辐射全部转化为大气热量 C . P点的时刻为该地日出时刻 D . Q点时刻为该地一天中气温最高时刻 4. (4分) (2019高三上·天津月考) 我国某中学天文观测地理兴趣活动小组经常观察天空中的恒星运动规律,该小组某学生于北京时间2014年9月23日21时看到织女星正好位于天顶,此时该地刚刚日落。下图为此时北极星和织女星的位置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及现实价值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及现实价值 1.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发展趋势与动向,是民族优秀品质的内在表现。 2.关键词:传统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 正文: 3.传统文化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其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在思想上占主导地位儒家文化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茶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等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3.1茶文化 饮茶的习惯最早起源于中国,如今饮茶更成为世界性的风尚。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而各个地区的饮茶习俗、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的特色。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价值理念和文化取向。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茶业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中国茶叶、茶树、饮茶风俗及制茶技术,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传向全世界的。最早传入日本、朝鲜,其后由南方海路传至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16世纪至欧洲各国并进而传到美洲大陆,又由北方传入波斯、俄国。 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

2014山东莱芜地理中考试题

莱芜市2014 年初中学业考试地理试题 第I 卷(选择题共40 分) 一、选择甄(共20 小题,每题2 分,共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地理与生活关系密切,让我们先从关注天气开始吧! 2014 年5 月29 日,、、等地出现35 ℃以上高温天气.下图为当日14 时省部分地市气温和天气状况,读图回答1 一2 题. 1、和.滨州柑比,、气温较低的主要影响因t 是 人.纬度因幸B .海陆因素C .地形因素D .天气因素 2.从莱芜市天气孩报图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白天到夜间晴转多云 B南风4-5级转3-4级 C白天最高气温36°C D空气质量轻微污染 小刚同学五一期间乘火车从到旅游,请根据“我国部分铁路干线简图”和“—客运简明时刻表”,回答3-5题。 3 .从到,最近的铁路线是 A .京广线 B ,焦柳线 C ,京九线 D ,京沪线 4 .小刚乘坐的车次和到达的时间分别是 A.T 15 11 : 00 B . T 15 07 : 35 C .T16 13 : 18 D . T16 16 : 48 5 .下列说法中,不可信的是 A .列车沿途经过的省级行政区是、、、、 B .列车从开出后,小刚看到华北平原上麦浪滚滚 C .到达时,已是华灯初上,霓虹闪烁 D .小刚在参观了八达岭长城和故宫 ☆喜欢体育运动的同学,2014 年也是值得期待和回味的一年! 第20 届世界杯足球赛于当地时间2014 年6 月12 日17 : 00 在巴西东南部城市圣保罗开幕,这是世界

杯第五次在南美洲举行.读南美洲地形示意图,回答6 一7 题. 6 .圣保罗的经纬度是 A . 46 . 6°W , 23 . 5°5 B . 76 . 6°W , 23 . 5°5 C . 46 . 6°E , 23 . 5°5 D . 46 . 6°W , 23 . 5°N 7 .大多数河流的流量与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密切相关。 关于图中甲河流量大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①南美洲西部是高大山地,东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②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多雨,降水量大 ③支流多,流域面积广 ④高原边缘,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A .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时间2014 年2 月24 日凌展,索契冬奥会在菲施特奥林匹克体育场 落下帷幕.索契是黑海岸边一个非常漂亮的城市,当地有迷人的海滩 和雪山,是俄罗斯最受欢迎的度假胜地.读图答8 一10 题· 8、图脉是亚洲和欧洲的地理分界线,名称是: A .乌拉尔山脉 B .大高加索山脉 C .阿尔卑斯山脉 D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 9.游览索契的风景名胜,最适用的是 A .地形图 B .人口分布图 C .水系图 D .交通旅游图 10.索契成为俄罗斯最大的冬季疗养地的原因是 ①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高纬地区,冬季漫长 而严寒,索契纬度低,冬天温暖 ②索契有迷人的海滩和雪山,风光秀丽,环境 优美③位于亚欧大陆的分界线附近,地理位置 重要④工业发达,交通运输便利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放眼世界,各地区既有差异,又有联系.合作与发展,让地球村越来越美丽。 2014 年3 月8 日MH370 航班失联以来,中国、马来西亚、美国等二十几个亚太国家开展了联合搜寻工作,充分展现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读图回答11 一13 题. 11 .关于图中甲半岛的说确的是 ①地形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②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 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③位于赤道附近,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雨林 气候④在平原地区和河口三角洲主要种植冬小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2 .乙海峡是 A .直布罗陀海峡 B .麦哲伦海峡 C .马六甲海峡 D .白令海峡 13 .下列物产, 马来西亚产量最大的是 A .天然橡胶 B .椰子 C .蕉麻 D .棕榈油 20 14 年2 月8 日,继长城站、站、昆仑站之后,我国在南极建 立了第四个科考站泰山站(76°58 'E,73°51 ' S ) .。 泰山站的房屋采用圆环形外表、碟形结构和高架设计。据图回答14 一15 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

第一章中国的基本历史地理环境 什么是文化? 1979年版的辞海的释义,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我们不完全赞同出海的这一决定,让同意有着流传很广的定义作为讨论的基础。传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是在传承发展中逐渐定型的,是对民族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习惯的文化现象。 而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积极的体现民族优良品质,代表民族发展方向,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精髓。 。中国的疆域。 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国家政权,他的主要版图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到公元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清朝乾隆年间,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目前我国的疆域俄罗斯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 中国的政区。 中国古代证据是不断演变的系统。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注意。1、行政区划分反映了各地政治经济地位。2、两千年来,最高行政区的变化最大,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则最为稳定。这是因为,两千年来,农耕经济,发展缓慢,小农经济基础,没有动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根本上动摇了小农经济模式。全国行政区划,变动最大的就是两千年来最稳定的县一级。3、在中央集权制前期,你二级行政区为主,南北朝以后你三级行政区为主。 中国的民族。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广义的民族包括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和现代民族,还可以作为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总称,如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是汉族。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是夏朝,但到了春秋时候才出现华夏这个名称。华夏族向汉族转化的前提,是一个幅员辽阔,政治经济统一的国家的建立。从这个意义上说,秦王朝,是汉族形成的开端,不过,秦立国日短,汉族真正形成是汉朝开始的。 中国的人口。 1999年的10月12日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 中国人口总数一直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到1/3。由于宗法制度的影响,加上亘古不变的自然经济模式,多子多福观念深入人心。所以社会政治稳定,国力强盛之时,就是人口增长的高峰期。所以社会政治稳定,国力强盛之时,就是人口增长的高峰期。 隋唐以前我们可以看到,6000万人口增长的最高值,是朝代,鼎盛的标志。 北宋时期,1100年的人口超过1亿。道光三十年,也就是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在古代,人口是重要的生产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人口的多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话语权。人口成为社会问题是从清朝开始的。在历史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这个层面上,人口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中国的气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