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

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修订稿)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0 一、课程性质1 二、课程基本理念1 三、课程设计思路2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2 一、总目标2 二、分类目标3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3 一、认识自我3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6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9 第四部分实施要求与建议14 一、教学建议14 二、评价建议15 三、教材编写建议16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7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

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是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全解

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

第一部分前言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

小学思品课程标准

小学思品课程标准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小学思品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

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三、设计思路《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

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完整word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是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炼。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我代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编写组的全体成员,向你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能得到广大任课教师和中学生的支持与肯定。 我将与大家共同来学习、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并结合析以往教材的比较分析,说说我们的设计思路。 一、解读新《课标》 (一)基本理念解读 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 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 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 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 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同犯罪做斗争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初三(九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国策、发展战略。提高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里,从整体内容目标而言,已经初步具有了贴近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意向,注重学生个体完整的个性发展,但基本上还是从成人世界对学生品德的简单设计,而不是从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实际的需要出发,带有浓郁的学科化痕迹,强调内容设计中的逻辑性和内容标准的整齐划一。 以此为准的教科书设计,一般都是将初中三年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分为三大板快: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国情教育。每一块中都是按照所涉及学科的逻辑框架,开中药铺似地一一展开。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正是要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似框架体例,真正使教科书的编写发生实质的转向,由面向成人世界的规范设计转而面向学生的品德与生活实际。 2、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规定 新《课标》明确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作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20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版)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 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 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 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 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 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 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 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 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 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 会 说真的,新课程实施已经多年,但我并没有认真地去研读过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上也是浑浑霍霍,凭着十几年的老经验不知误了多少子弟。去年第二个学期以来,我摆正了心态,挥手告别过去,认认真真,真真正正地研究教学,以求自我专业的发展。我开始学习其他教师的论文,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教师的论文中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因此,带着疑问,我认真地学习了这个新课标,再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

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

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师生合作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概述 本课程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新课标”修订的背景,其次说明了“新课标”修订的总原则及两项具体原则。第二部分全面对比了新、旧课标的不同,帮助教师全面认识“新课标”,从课程实施方面更深入地理解“新课标”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逻辑结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等内容。第三部分为教师在“新课标”引领下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改进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提供帮助,第三部分内容包括:思想品德课的特征及任务、教学设计的优化与实施、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教学评价的方式与操作。在此部分,围绕“新课标”的实施,介绍了思想品德课的三个特征及五项任务;结合“准、活、实”、教材的二次开发、整体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教学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并结合案例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新课标”中开发教学资源的要求,特别结合教师实际需要,重点介绍了“案例”这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选用策略;介绍了“新课标”中关于评价的精神,也特别结合教学需要,重点说明了“成长手册”评价方式。本课程内容凸显了学科特点,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核心,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等特点,案例典型、设计巧妙。相信可以帮助教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提升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灵活运用评价方式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一.修订的背景及原则 (一)修订的背景 1.国内国际大形势变化为课标修订提供了大背景 (1)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变化,文化多样多元,中国社会每日每时发生着深刻变化。 (2)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突出,世界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与较量转向以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成为未来提高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的关键。 2.思想道德教育的突出成效为课标修订奠定了基础 (1)坚持传统(战略重视、思想明确、队伍整齐、积极作为、注重实效); (2)不断改革(贴近实际、丰富内容、改进方法、创新形式、理论研究);

最新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

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是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二)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

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初中政治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 高要求。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 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思想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人文性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 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一、解读新《课标》 (一)基本理念解读 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 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 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 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 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 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同犯罪做斗争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初三(九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国策、发展战略。提高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从整体内容目标而言,已经初步具有了贴近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意向,注重学生个体完整的个性发展,但基本上还是从成人世界对学生品德的简单设计,而不是从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实际的需要出发,带有浓郁的学科化痕迹,强调内容设计中的逻辑性和内容标准的整齐划一。 以此为准的教科书设计,一般都是将初中三年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分为三大板快: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国情教育。每一块中都是按照所涉及学科的逻辑框架,开中药铺似地一一展开。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正是要着力从学生成长、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版(全文)

,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全文) (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是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二)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 第一部分 前言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1.1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 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 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 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 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 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

新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新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作者:佚名教研组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92 更新时间:2011-7-11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首先,我代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编写组的全体成员,向你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能得到广大任课教师和中学生的支持与肯定。 我将与大家共同来学习、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并结合析以往教材的比较分析,说说我们的设计思路。 一、解读新《课标》 (一)基本理念解读 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 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 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 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 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 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同犯罪做斗争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初三(九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国策、发展战略。提高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里,从整体内容目标而言,已经初步具有了贴近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意向,注重学生个体完整的个性发展,但基本上还是从成人世界对学生品德的简单设计,而不是从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实际的需要出发,带有浓郁的学科化痕迹,强调内容设计中的逻辑性和内容标准的整齐划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