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空间艺术教案

公共空间艺术教案

公共空间艺术教案
公共空间艺术教案

公共空间艺术

第一章绪论

案例1:

(举例3个)通过案例分析,推导出公共空间设计的概念。

1、什么是公共空间艺术?

关于这个概念,我们需要分两层来理解,首先什么是公共空间?

公共一词的概念是根据德语“开放、公开”一词译为英文的。这种具有开放、公开性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为公共空间(Public·Space),而公共空间设计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设计与相关技术。

公共空间:属于个人拥有的都市或乡村的空间范畴。当人们在城市中漫步,脚下的道路、路边的街景,身旁的公园、映入眼中的建筑物等等;无论是城市的居民,还是外来的旅游者,只要是谁都能看,谁都能去的地方,都可以称为公共空间。

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中的造型艺术,不仅是指物质概念上的“公共”,空间上的共享,更具有在精神内涵上“共同拥有”、“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文化特质,体现大众的文化意愿与审美特点,这些决定它们的创作和执行与传统的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有不同的功能、方法和规律。(举例1个)

公共艺术是城市公共环境的组成部分,它存在于公共空间中,向人们传递着各种信息,包括城市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等社会学、文化学方面的内容,同时也传递出作品本身的表现结构、符号内容、表述方式及形式风格。

2、公共空间设计的内容有哪些?

公共空间设计(Publit!Space Design)其基本涵义指对公共空间的规划、设施和艺术品设计。(1)指对相关场所做整体性的景观规划;(2)指城市空间公共设施设计;(3)指专门为某地点创作公共艺术品。

日本对城市公共设施分类较多且具体。他们把相关的设施景物作为主要内容介绍。如分类为一般外部空间环境设施(路面、台阶、坡度、坡道、路缘石等)、儿童游乐设施、水景设施、体育设施、环境小品、标志、植栽、室外市政设施等。

(一)街具设施的分类

(1)卫生街具:烟灰皿、卫生箱、饮水器;

(2)休憩街具:可动式坐椅、固定坐椅;

(3)情报街具:提示板、广告、标志;

(4)装饰街具:雕塑、街灯、花坛、演出装置(喷泉、水池、树木、计时器、彩灯、幡旗);

(5)管理街具:电话亭、路栅、护柱、排水设施、消火栓、火灾报警器、变电(配电)箱、

排气塔;

(6)无障碍街具:坡道、专用标志、专用街具。

(二)城市设施的分类

(1)安全性设施:消火栓、火灾报警器、街灯、人行道、交通标志、信号机、路栅、除雪装置、横断人行道、自行车道、人行天桥(街桥)、地下道、无障碍设施;

(2)快适性设施:露天音箱、街道树、花坛、地面铺装、树箅、游乐设施、水池、喷泉、雕塑、大门;

(3)便利性设施:饮水器、烟灰皿、公厕、自动售货机、自行车停车场、汽车停车场、休息坐椅、卫生箱、垃圾箱、公共汽车站、地铁人口、邮筒、立体停车场、派出所、加油站;

(4)情报性设施:电话亭、提示板、留言板、广告塔、道路标志、路牌、问路机、计时

器、报栏、意见箱、标志、橱窗。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筹办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的历史性进程,我国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进一步实用化与专业化。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细划与分类也更有必要。根据2002年7月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与营建技术)),将城市景观组成要素分解为:

(1)城市绿化景观(街道绿化、庭园绿化、公园绿化、广场绿化、住宅小区绿化);

(2)城市水景(水池、人工湖、瀑布、流水、喷泉、景观喷雾);

(3)地势地形(地形的改造利用);

(4)城市雕塑(装饰雕塑、浮雕、艺雕、石景等);

(5)城市铺地(道路铺装、广场铺装、装饰混凝土、树池树箅);

(6)城市界定设施(护栏、隔离栏、柱、篱、垣、实体墙、透视墙、出入口、门等);

(7)城市公用设施(儿童游乐设施、公共运动设施、休憩坐椅、饮水台、示牌、电话亭、候车亭、邮筒、垃圾箱、公共厕所等);

(8)城市夜景照明景观(艺术造型路灯、庭园照明灯,广场照明、楼体照明、庭园照明、植物装饰照明等);

(9)城市建筑景观(建筑外装饰、建筑立面景观、城市墙体壁画、建筑小品);

(10)城市信息景观(标志牌、广告牌、指路牌、光电标志等);

(11)其他城市景观。

根据公共空间设计作为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它的功能、形式特点出发,我们将其分为公共景观、公共设施和公共艺术三种基本类型:

(1)公共景观分为广场景观、道路景观、公园景观、生活社区景观、商业景观、文化娱乐景观、旅游景观。

(2)公共设施分类为导向性公共设施、功能性公共设施、服务性公共设施、装饰性公共设施。

(3)公共艺术包括城市雕塑、环境雕塑与建筑装饰、地标、地景艺术、壁雕、壁画、壁饰、街头演艺等。

3、对公共空间设计的评价(举例3个)

我们对公共空间设计的评价,应从表征——形式特征、关系——使用空间、内涵——公共精神及文化价值三方面加以考量。

(1)表征——形式特征,强调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四种元素在公共空间设计质量的重要性,以“丰富性"、“奇特性”等形式美为评价指标。

(2)关系——使用空间,造型与功能、空间环境的需求合理性、使用性、经济性及协调性。它不仅有可读性、可操作性,并要求具有可参与性。

(3)内涵——公共精神及文化价值,强调形象性与直观性,注意通俗性与趣味性,以社会公众多数人的审美要求为评价标准,强调地域历史的延续与对文化精神的反映。

《考工记》日:“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影响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因素很多。景观规划必须考虑地域特点、环境要求与生态发展;公共设施要解决技术问题,选材恰当、结构合理、造型新颖、虚实有致、光彩巧妙等各种要素,公共空间要有主题和构思,有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有其社会性,能反映时代时尚。因此,公共空间设计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精神的,伴随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创新,并不断发展变化着。

设计评价表:

(1)新设计对象是谁及由什么人使用?

(2)景观的规划功能定位是否适合与安全使用?

(3)是否考虑设计与环境之间适当的关系?

(4)人们在这个环境中得到相应的服务吗?

(5)是否利于多种人群包括残疾人、年老者、儿童使用?

(6)设计的位置是否改善或干扰交通人流系统?

(7)地方、环境适合安置公共设施或艺术品墨尔本公园纪念雕塑与喷水池.澳大利亚。

(8)设计的空间尺度是否合适?

(9)设计的形式、色彩、材质是否融合并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并使环境生动起来?

(10)设施的布置是否合理适当?包括消除各种坡度与障碍?

(11)公共空间的表现能否创造一种愉悦感?是否刺激人的活动和创造性?促进人们的交流?

(12)人们是否能与设计的物品进行交流、触摸、攀骑、移动或玩耍?

(13)设计是否便于制作、安置及维修?并有规范管理与经常养护?

4、公共空间设计的历史沿革

对公共空间设计历史沿革和未来展望,是一件相当困惑的事。首先它涉及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其次涉及生活方式和地域差别,很难找到一种共同标准和理想模式来衡量统一共识,将公共空间设计作为单独学科从城市设计中脱离出来,专门进行研究,则是近几年的事,以往论及城市建设,只是建筑、规划、工程和园林。景观、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设计只是作为附加,作为杂项或小品而已。因此,作为其发生、发展的历史也就难以整理,很难界定它的范畴与位置。也由于它本身包含的内容非常庞杂,功能干差万别,形式跨越多种学科,而其自身变化迅速,因此难于进行全面深入考证和比较,更难以一书概括整个公共空间设计的世界。

5、中西方公共空间设计理念的比较

公共空间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生理的要求,同时还应满足人们心理的要求。对于前者,设计师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解决;对于后者则需要考虑人的理想需求,即通过探索人类不同地理历史文化以及所形成的理想环境模式,并使设计与这种理想模式相协调。公共空间设计主要是一种象征,表明掌管自然和人类命运的神的力量(黑格尔语)。从希腊哲学到笛卡儿的理性主义,都力求将道德功能转化成审美的对象。

(1)神的理想与人对自然的征服(结合具体历史实例举例讲解)

——西方公共空间设计理念

凡理想都有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历史不同,文化不同,理想就不同。因此,公共空间设计的变化,并非仅仅决定于人们对它的功能与审美认识的变化。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公共空间设计集中反映了当时在文化上占主导地位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他们的理想与追求。

在希腊,所有的公共空间设计都是石头砌的,除了雕像,再没有非自然的装饰。没有与自然抗争的形和色,没有独裁与专制,公民享有公民的权利,自由是一种权力、精神和思维。所以古希腊的公共空间设计风格很单纯,是一种典型的形式美。

希腊人创作一件作品时,强调美的法则而不强调功利去创作。法国路易十四时代最鲜明地反映在它的公共空间设计里,是园林.其他文学艺术形式更典型地体现出那个“宪制国家”的绝对君权制度。至于英国,只有见到它乡间的田园风光,才能了解它1 8世纪中产阶级的性格、感情和道德教养,了解他们的政治理想和生活追求。

中国的古代公共空间设计,是一种对宇宙世界天、地、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和相应的政治道德评价。从中国文化定型期的周代,他们所处的自然及社会环境经验中,形成中国人独特的时空观。自然选择的结果使中国人对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有着本能的爱好和依恋情结。“风水说”理论就是这种理想心态的表现。表现在古代园林的观念上,“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文人士大夫在山水之间肯定自己。他们在园林中透过山石、亭榭、流水、残花

的意境,回荡着对自然的理想和追求。

西方的公共空间设计,以意大利和法国的为代表,都是几何式的,人工气息很浓厚。虽然他们也热爱自然秀美的风光,但自然通过他们的思想与观念的梳理,从感性转化为理性的逻辑,形式上也抽象成几何化了。

不同时期的欧洲公共空间设计,包括《建筑十书》里写的,都与古罗马时代相似,大都是几何形的,是建筑式的。以园林为例,意大利文化中心在中部,那里多是起伏不平的丘陵,主要的别墅建筑物大多造在山坡上,顺地修筑几层平台,每层边沿都雕栏玉砌。它是对称的,它的轴线就是花园的对称轴线。各层平台、水池、花坛和树木都成双成对,树木修剪成几何方块、圆锥或球体,也有剪成拱门、连续券。

植坛方方正正,里面用矮矮的常青树盘成规则的图案,用染过色的卵石或碎砖做衬底,水池也是简单的几何形,边缘砌着方方正正的底座,山坡流水也在石渠里规则地、一级一级地从石阶上流淌下来。道路是笔直的,正交或成直角,上下平台的大台阶,则装饰着古典雕像,围着栏杆。意大利的别墅花园都造在乡村或远离都市喧嚣的地方,“那儿不可能没有赏心悦目的景致、鲜花盛开的草地,不可能没有澄澄的溪水或清亮的河流……”即使造起围墙,也要能在别墅的廊里和阳台上越过墙头观赏“晴朗的天气、森林密布的小山那边美丽的远景和阳光灿烂的原野,倾听喷泉和流过菁菁草地的溪水的细语"。花园虽不大,但从花园里或别墅里,放眼四望,都是天然美景。所以,意大利人并不需要欣赏花园里的自然,而是要从花园里欣赏广阔的大自然。

相反,中国的园林,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大多造在拥挤的城市里,围着高墙,偶尔在墙头可望见一角山峰、半截塔,就成了宝贵的“借景"。因此,为了慰藉对自然山水的留恋,只有在较小的空间剪裁提炼,片断地再现艺术化了的山水景色,形成与西方不同的造园方式。(2)天人合一与和谐之道

——中国传统公共空间设计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基本主题,它基于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的深刻认识。

从实践上看,对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的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基本观念或出发点,也是工业文明的价值观的基础。

当代世界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从文化角度讲,起源于这个观念。与这一观念不同,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采取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立场,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此即通常所谓“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公共空间观也是建立在这个观念之上。

天人合一思想,萌芽于孔子,发展于孟子。孔子以天为宇宙的最高主宰。孟子则认为天人相通,天的根本德性蕴含于人心之中,天道与人道相互贯通。

中国宇宙论的开创者是老子。老子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老子讲的“天”,指自然之大。天与地合起来用,指整个自然界。老子认为,道是贯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这个思想,《周易》认为,天地间一切人物,都是阴阳交感、八卦相荡而成,因而是统一的。天人这两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融通。

根据中国景观设计博士俞孔坚的研究结果,提出“环境的边缘结构/闭合结构及尺度限制/豁口及走廊结构"理论。认为中国人的独特环境观的形成,源于文化定型期的周代社会实践。提出关中盆地是一个放大的原始人的“满意生态环境”。这里,周人背依秦岭,俯临渭河平原,西北的黄土高原与盆地周围的山脉构成一个闭合性空间,多条河流谷地是盆地与外部联系的廊道,导致周人热爱自然和自我庇护意识。

这种环境效应表现出周人在农业上和生态上的优势。由于环境的边缘、闭合及走廊等结

构特征对原始人的生存、进化有着至关重要的生态意义,自然选择使中国人对这些环境结构有着本能的偏好,通过历史文化“沉积"的途径,形成中国人独特的环境观。

中国古代城市公共建筑如宫殿、庙宇、园林、陵墓的建筑选址,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这种理想的环境模式从古代的“风水说"中可以找到相关论述,即建筑选址应在山脉止落之处,背依山峰,面临平原,水流屈曲,也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右护山环抱,前有秀峰相迎,入收八方灵气。

这种中国人满意的理想环境模式,体现出古代中国人朴素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念,主导对建筑的选址,也影响了中国人对公共环境的选择模式。

风水模式代表着中国世俗文化的宇宙观念。作为公共空间设计思想,“风水说"也产生普遍而深远的影响。在某种情况下,它甚至是左右规划布局最主要的力量,理想的景观模式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可以归纳为昆仑山模式、风水佳穴模式和须弥山模式。

其中以昆仑山模式最具典型性。以圆明园建筑布局模式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中对隐蔽、神秘感、超脱、崇高的偏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理想景观模式——陶渊明的桃花源,高度理想化的模式,是一个典型的“走廊一壶口一壶腔"结构,即一条夹岸桃花引舟前行的小溪流,一个仅容一人匍匐出入的洞口,一个豁然开朗的山间盆

这种理想化的桃源模式,是中国人对这种景观历史文化积淀过程和超功利主义的形式表现。无论是小巧精制的江南文人园林,还是气势宏伟的北方皇家园林,无论是石窟造像还是洞天禅林,成功的作品无不由理想的景观结构所组成。

文人山水体系是影响中国公共空间设计格局的另一种思想,它在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文人山水审美观深刻体现了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孔子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人们以山水为媒介,将士大夫人格上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从战国以后,文人山水审美体系就逐步发展完善,园林艺术就是这种中国式文人山水观念的最佳表现。

文人山水观念一大特色是“写意”,即意象表现。无论书法、绘画、雕刻艺术,还是诗词歌赋的创作,多体现这种思维模式。根据这种思想,艺术创造更重要的目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表现出深层审美境界,体现“壶中天地”、“拳石象万壑”、“尺水表沧渂”创作意象。

作为古都,北京拥有众多历史古迹和灿烂的景观艺术遗产,具有典型的民族形式。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宫殿也是风格含蓄统一、宁静典雅、深邃悠远,并无奢华浮躁之气。6、关于公共空间艺术的研究

公共空间设计可以看作是“欣赏的艺术”和“实用的艺术”综合派生出的一种公共环境设计形式,它是比建筑范围更大、比规划的意义更综合、比工程技术更敏感的艺术设计。(1)研究倾向

公共空间设计虽然自古产生,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各个地域、各个国家的文明历程而不断变化和发展。从学科意义上提出并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研究对象,则是伴随现代城市的高度发展,于近年才提出的课题。

对公共空间设计的概念及其理论的研究,涉及环境、生态、社会、地域、文化、规划、建筑、景观、科学与艺术等纵向与横向的多学科的综合及其进展。

目前,多数人所理解的公共空间设计,主要是美学意义上的公共空间设计,也即对环境的美化。

随着现代城市对自身形象的要求与社会公众对公共环境意识的加强。对公共空间设计的认识和评价也出现多元化的倾向。

艺术家偏重把公共空间设计看成为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的表现,即从视觉美方面进行认识和研究;建筑学家偏重于把公共空间设计与行为、空间、功能和结构联系起来,归纳入城市建筑小品和辅助设施加以评价和研究;规划学家偏重于把公共空间设计与生态、地域、

城市意象与城市质量联系起来评价;心理学家则把公共空间设计理解为“刺激一反应”的关系,主张以社会公众的普遍审美趣味作为评价标准;而社会学家则更多偏向对历史传统、地方文脉、哲学内涵的讨论与评价。

(2)偏重理性的研究倾向

这类设计方法是从理性的角度进行,研究主要问题是:为设计过程建立适当框架、探索新的设计技术与程序,应用逻辑法和归纳法,主张设计过程是一个收集资料、分析理解、综合归纳、评价的合理设计过程,即逐步优化的过程。

按照这种观点,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包括“分析、综合、评价”三个阶段。分析是收集各种与设计有关信息并加以分类,综合是提出系统可能的答案,评价是按一定标准判定哪个可能答案为最佳方案。

著名方法论专家拉克曼就持这种观点,他将设计看成是一个多层渐进的过程,每一层次都含有“分析、综合、评价"三个阶段,上一层次的结果成了下一层次的输入信息。琼斯也认为一个设计问题包含若干层次,分析、综合、评价应该在不同层次上依次进行,直到整个设计问题得到完善解决。

另外,有人提出公共空间设计不同一般科学研究工作,它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和限定,公共空间设计通常只有一份任务书和委托设想。所以,设计程序过程必须先行确定目标——希望到达的特定要求。

只有确定目标,才能开始分析、综合、评价工作,从合理性的角度寻找思路,所以设计的第一步应该是“发现问题",这样设计程序变为:假设一分析一综合一评价,并包括反馈。

这类方法应用系统分析法、运筹学、逻辑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结合,有讲究科学、提高效率、计划性强的特点。

(3)偏重感性的研究倾向

偏重感性的方法主要从“创造性"角度探索设计师如何工作和思考,关键在于设计者的头脑。

这类研究力图建立设计过程大脑活动模式,揭示创造性思维生理和心理机制,将设计置于设计者头脑的思维和创造过程中。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活动离不开想像和思维。想像和思维同属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们可产生于问题的情境,由个体需求所推动,并能发展为未来的想像和思维。

想像是以形象的形式出现,而思维是以概念的形式出现。想象和思维经过加工、转换可能产生新的组合。

它说明,人脑如同一种半自动装置,能够用新输入信息扩充过去记忆中的形象、概念,能产生成新的形象和概念。心理学家纽曼指出:大脑是一个可变的网络框架,并且能够随外界不断输入的信息而改变思维图式。从过去积累中产生新联系过程中,潜意识起着重要作用,只有经过潜意识活动,才能产生使问题得到解决的点子——顿悟。顿悟也可称灵感,它是创新设计的关键。

信息输入——记忆中形象——概念组合——新形象产生。决定的关键是灵感。在这方面艺术家特别强调潜意识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诗人埃米·洛厄干脆将创作看作潜意识活动,他写诗时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不知不觉地进人潜意识,就像白日梦,之后,诗句开始进人大脑,那首诗已在那里了。

但大多数人不同意这种极端看法,他们认为设计的创造介于神秘、非理性与可解释、理性两者之间。

它应分成几个阶段:开始阶段为解决问题而做的努力是有意识的、多方面的;经过艰苦的探索后,注意力转向其他似乎与解决问题不相于的方面,这时潜意识再发挥作用,经过

这段潜意识的黑箱操作后,在某一个“恰当的时刻”灵感突然出现,解决问题的想法产生了。最后再加工提炼,使之成熟完善。

以上有关人脑的运作机制给公共艺术设计创造工作以启示和帮助,给我们从不同角度探索影响设计师思维、构思的心理因素和因素的关系,有助设计方案的形成。

这种心理学、艺术学、创造学结合的设计方法,需要设计者周密准备、集中精力、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原型启发的内省型研究方法,主观性三更显著。这种偏重感性的研究方法难以量化,强调结果,忽视过程,有时会影响客观效果。

第二章公共设施

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复杂性、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新技术进步以及对新服务的需求等导致了现代城市的许多变化。城市中的信息和交通最大限度地集中,促进城市设计必须以能为公共民众提供服务为基本理念。根据不同环境特点进行设计,才能使公共场所具有真正持久性。

公共设施的功能性包括基本功能、形式意象、装饰性及附加功能。例如城市广场的护柱,它的作用是阻拦车辆进入,免于干扰人们的活动;路灯主要用途是夜间照明,保证车辆与人的安全通过,这是其基本功能。通过护柱、路灯的形态、数量、空间布置方式对环境要求给予补充和强化,其形式意象通过造型、色彩、肌理的精心处理,使其具有审美的形式感,这是装饰性。一般来说,装饰性是公共设施的次要功能,但对某些设施,以景观或独立观赏的公共设施而言,其装饰性则是主要的。

有些公共设施,同时将几种功能集于一身,如路灯上挂指路牌、旗帜、信号灯、标志等,或者路灯本身就含有导向、标志引导功能。有时在特定场所,还把护柱做成可以休息的坐凳和照明的路灯,或设置几块有地区特点和文化含义的石头用作护柱,使单纯的设施具有复杂意味,对公共空间起到点睛和标志作用。

公共设施的功能往往通过拦阻、导向、划分掩蔽、通廊、标志等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表现为异质空间的中介,即两个相互对比的空间进行连接和过渡,以求视觉和心理的平衡,激发不同场所的活力。

在城市空间中,道路发挥着贯通、联结不同性质环境和领域空间的作用,道路和地面辅助设施以及各种建筑小品则给它提供有力的衬托,使之层次丰富,具有视觉冲击力。

公共设施的合理性表现在各种设施通过利用不同材料、运用不同技术加工方法、通过企业和批量生产才得以实现的,所以设计的合理性是公共设施实现其功能性的质量保证。过去,由于低效率的性能、粗糙的加工和不当使用,使得公共设施保养的成本很高,这些不足导致许多设计虽然精美,但因加工拙劣而不得不被舍弃。

公共设施设计必须遵守合理化原则,设计师必须放弃盲从行为。一位葡萄牙建筑师埃尔瓦洛.塞萨说:“作品的简洁性通常就是严格的代名词,我们必须懂得简化和放弃盲从。”任何设计的过程就是不断舍弃的过程,而首先就应对盲从的舍弃。

公共设施的易感性首先表现在设计的设施能激发人们的心理反应,并将情感传达给人们。其次,表现形式由于不同地域、民族、文化观念的差异,往往呈现出复杂和矛盾的因素。无论外观或内在、封闭或开放、压抑或自由、理性或感性、动态或静态、实体或虚体、内向或外向,这种现象反映人类生存空间与环境的丰富性、多元性,也表达出地方文化的沉淀性。如通廊、柱廊,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廊"通常与寝宫、宅户联结,是组成院落领域内中介空间的设施,它将正房与其他房舍联为一体,既便于通行、坐观和纳凉,又是主客进行社交谈话的场所。这些廊多与庭院景观结合起来,是室内外过渡空间。廊的尺度和空间较小,称为檐廊,这里形成封闭性的平和宁静的家庭气氛。

我国对城市公共设施进一步实用化与专业化,对城市公共设施的细划与分类也更有必要。根据公共设施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它的功能、形式特点出发,我们将公共设施分类为导向性公共设施、功能性公共设施、服务性公共设施、景观性公共设施、无障碍公共设施、游乐健身公共设施六种类型加以研究。

5—1导向性公共设施

导向性的公共设施是为人们在公共场昕活动时起到引导、指示以及方位确定等功能而设置的。其项目有如地标、桥、塔、城标及路标、交通标志、广告、门楼、时钟、展示橱窗等。这种导向性设施的设计,可以使本来只是某种意义的符号,变成既可告知信息,又可成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并以其色彩与造型来点缀城市空间,为城市增添生机。

第六章公共艺术

公共空间是为由公共权力创建并保持的、供所有的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场所和空间。它包括商业中心、文化中心、休息广场、博物馆、剧场、交通枢纽、街道、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和体育场地等等。而公共艺术作品则是在公共空间里所长期放置的艺术作品。

1.公共艺术在人文精神及审美上应与环境整体相协调,并有着独立的观赏价值。

2.公共艺术是地域历史文化的延续,同时与当代时尚、精神生活、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成为视觉的焦点和时代的象征。有标志性、识别性、能牵动人们的纪念性情结或者宗教情结。

3.公共艺术可使市民参与其中,得到放松、沟通、互动等各种生活体验。是人们精神与心理安慰的调节剂。

公共艺术品不应仅仅作为纯观赏性的构筑物而存在,而是去辅助构成完整的环境形态,最终实现所在场所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之间的对话关系。

公共艺术的类型

公共艺术存在于公共空间,其类型主要包括了城市雕塑艺术、广告艺术、壁画饰艺术、装置艺术(如公共座椅、电话亭、垃圾桶等)、大地景观艺术、园林、城市景观的综合设计、行为艺术等等。

公共空间:“公共空间”一般被定义为由公共权力创建并保持的、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场所和空间。公共空间的涵盖范围是很广的,它几乎涉及到各种城市空间,既包括室内空间也包括室外空间。它包括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博物馆、交通枢纽、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和体育场地等。公共空间艺术是城市的灵魂,缺乏公共空间的城市是不具备持续发展力的。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高质量的公共空间,形象鲜明,往往能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一、概述

2.公共艺术的有何特点?

①公共艺术形式上的开放性

公共艺术的开放性一方面是指公共艺术置于其间的场所。这些公共性的场所往往是人流不息、车辆往来、视域开阔的开放型空间。因此置于其中的公共艺术品必须具备形体和视觉上的开放性,多角度视域的观赏方式以及公众的介入等特征。另一方面是指对观赏者的接纳程度上的开放性。它必须面对、接纳多层次对象的需求。公共艺术不仅是为公共场所而作,且具有某些社会功能的性质。

公共艺术的形式上的开放性,受着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制约。首先作

品必须与时代同步,无论在整体设计或作品造型方面都应具有现代人认同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其二,在空间上,强调作品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公共艺术作品与单纯的架上作品不同,应有一种空间上的开放的形态与环境相融、相合,满足多视角、多层面的对视要求。其二,在作品与人的关系上,环境意识与公共性是确认作品的重要因素。从环境的认识角度和作品审美的公共性角度,都要求作品的形式必须是面向大众,充分开放的。

②公共艺术设计上的综合性

公共艺术设计上的综合性指的是公共艺术品在设计上要综合考虑功能性、人文题材、环境观、公共性、环保观念、材料等等要素。这种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公共艺术品不仅受到艺术审美方面的制约,同时还涉及到材料科学、视觉心理学、建筑学、环境色彩学、光学、民俗学、宗教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学科。总之,公共艺术的创作往往是艺术家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的创作,即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因此,与艺术家在工作室中单纯为美术展览和博物馆的作品不同,艺术家个人风格应当展现在对于空间的综合性认识基础之上,个人的一贯创意只有符合公共空间的综合性要求才有意义。

虚实空间

公共艺术作品能够运用多变的空间样式而使其独具特色。凹凸空间,凹凸空间的凸为向外扩张的实体,简称空间;凹为向内作用呈现的内陷,称负空间。它们代表两种力与两种形的对比。在公共艺术作品中,充分调动人们的“错觉”,将凹与凸、阴与阳有机地协调互转,以凹作凸,给予“负”空间一种更大的主动。由于正、负空间相互转换与替代,使一个立体造型呈现出多种空间因素的复合,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

通透空间,通透空间意味着立体造型的封闭性空间被彻底打破,作品的内部空间可呈露于外,也可透过造型本身直接将作品之外虚空间引入作品之中,实为虚,虚为实,互补相生。这既增加了公共艺术品的空间深度,也使空间意蕴的丰富性、多样性得到进一步的开拓。而这一点最能体现设计艺术家对空间的敏感程度和娴熟善变的艺术造诣。

三、公共艺术的表现元素

2.公共艺术作品的抽象形体

公共艺术作品的抽象形体是指在公共艺术的造型语言中,以抽象的形态和体积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以描述自然物象为目的,而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精神。根据它的表象特征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对自然对象进行提炼、概括和简约,抽取其中最典型、最本质的生命与精神内涵重新构建。在这里已没有直接的自然物象,取而代之的是对事物本质

更高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具有本质精神意义和全新视觉经验的空间艺术造型。

有人把这一类型作品称为“有机形雕塑”。如法国雕塑家让·阿尔普。他终身致力于抽象雕塑的探索,并把自己作品的艺术风格称之为“人类的具体化”,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艺术观点,表现出生命体在生长过程中的凝结,表现出从微观世界到宏观宇宙生命形态本质的生存状态。因此,他的作品不仅是以人形为基础的抽象,任何生命状态的本质形式都可以表达对生命、生长和成熟的理解。通过对生命存在本身以意向化的表现形式,事物的本源,赋予抽象形体以精神价值。

另一类抽象形体不以自然对象为参照,而是以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形作为纯形式的形体语言,以构建的方式创造空间形体。这类作品展现的是一种冷静、理性的分析精神,具有较少的情感表现意味,强调一种空间与形体的构造与组合,表现了强烈的动感和张力,具有工业社会的文化特征。美国现代雕塑家史密斯的作品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他的一组系列大型作品命名为“立方体”,其艺术风格也就像这个名字所提示的那样,它是运用立方体和圆柱体创造的伟大的建筑式结构。在这组作品中,他使用经过打磨而有纹理的不锈钢材料,将雕塑的造型简化到最低程度,以几何形在空间进行构建,形成非对称和不规则的构图,从而赋予精密的非人性的机械化力量以更多人性化的色彩。作品被放置在广阔的原野上,以大自然为背景,成为工业化社会的标志,显示了人类的力量。

另外,许多设计师都在抽象形体语言方面进行努力的探索和表现,使抽象形体语言成为现代公共艺术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

二、公共艺术的空间构造

公共艺术以物质的形式在空间中存在,从而建立起物质形态与空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空间形态一方面包含物质形态在空间中的游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物质形态也占领着、围合着空间。在公共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同样是由于人们对空间认知和表达方式的研究、探求不断深入,使得当今的空间表现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公共艺术的空间形态随着人们空间观念的改变,它的表现形式也经历了从静态空间到动态空间再到开放空间这样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1.空间形态的表现方式

在公共艺术的空间形态中,可以根据空间形态的表现方式,将空间形态分为实空间和虚空间。所谓实空间就是指雕塑形态自身所占有的那部分空间,而虚空

间则是指雕塑物质形态本身在空间中的围合而限定的空间。

实空间的形态在公共艺术发展的历程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具有实际意义,因为在传统艺术中实空间形态首先成为人们掌握的表现形式。同时以空间的主动围合、空间的自身存在方式表现形体,以凹进和凸出的造型理念进行表现。空间在这里是静止的、被动的,是被物质形态占有的。也就是说,从形态自身的状态出发在空间中占有一席之地,而空间以被动的状态来适应公共艺术形态。

虚空间是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空间观念不断改变、公共艺术的空间表现形式不断丰富而出现的。虚空间的表现性已逐步成为公共空间的重要因素,它是通过形体的围合而限定虚空间形态来表现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提出一种暗示和隐喻,并给观众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摩尔的作品其胸部就是以虚空间形态来体现生命活力与意义的。《拿公文包的人》则是以形体虚实关系的互补,用虚形表现实体形态。

2.空间形态的变化

从公共艺术的发展来说,其空问形态的变化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静态空间、动态空间和开放空间。

(1)静态空间

静态空间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立体造型所反映的一个处于静止状态的造型物象,形体以一种被动的状态接受空间的围合;二是指给欣赏者的欣赏空间也是有所限定的,观众只能从几个固定的角度去欣赏。

(2)动态空间

动态空间是古希腊艺术家在埃及雕塑空间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与变化,同时也说明人类对于空间造型艺术具备了更深层次的驾驭能力。它探讨了形体在空间中的自由变化方式,追求自然形体在空间中的自由伸展与运动,表现出空间形态的丰富多样性。以形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所表现的动态空间形式,一改静态空间的静穆与威严,使空间变得自由与生动,极富朝气和活力,从而也打破了静态空间所固定的观赏角度,使观众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围绕作品自由地、全方位地去欣赏、去品味。

艺术的价值在于生命力,而生命的活力又在与运动。公共艺术所蕴涵的生命力依据作品的内容,更依据形体空间的变化。公共艺术设计师已经完全掌握了人们在运动中的空间形态和戏剧性的情节表现,使公共艺术作品在空间中获得了新的自由和解放。

(3)开放空间

公共艺术的空间表现形式从静态空间到动态空间发展变化,这一切都是围绕客观空间与形态的自然法则而进行的。自从立体主义出现以后,它被赋予了完全不

同的意义,对视觉所感知的客观形象的再现已经不再作为艺术活动家活动的直接母题。一些富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开创了雕塑空间形态的新局面。一个世纪前的各个阶段的艺术一直被作为一种再现,艺术或许保留了对感知、对客体的回忆或以客体为参考,但再也不是寻求对视觉形象的忠实记录了,而是以一种新的观念、新的空间形式来表达艺术理念,分析空间中的几何形创造,探求形体在三维空间中进行分割、组合,从而形成全新的视觉意境。空间已不是一种被动的空间,而是一种凹进和凸出的造型结构,是形体与通透的结合,是空间的开放和互动,从而显示了一种全新的美感形式。

开放空间对于公共艺术,可以说是一种解放力量,它打开了通往各种主题的道路,极大地丰富了公共艺术的表现语言,从而使公共艺术形体能够在空间中自由自在地相互穿插、组合和构建,同时也成为当今公共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三、公共艺术的色彩营造

任何造型都有形和色,它是在光的作用下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一个综合体系,在这一综合体系中通过物理、生理和心理的感知交融,从而达到观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的情感互动,使得作品的内在信息和艺术思想得以传达。色彩在艺术创作中作为一种重要的陈述语言,一方面各种不同类型材料所具有的色泽与纹理被艺术家发掘和利用,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一种语言形式,使同样的造型以不同材料进行表现时,由于材质不同、色彩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在立体造型上敷以色彩还具有再现真实的功能,能够逼真地表现自然物象。1.材料本身的色彩

公共艺术作品中的自然色彩就是运用材料本身的质地进行艺术表现。由于各种材料物理性能的差异,在经过多种不同的加工手法处理后,它们会以不同的色泽呈现,在这里称之为自然的色彩。

在现代公共艺术中,许多艺术大师对自然材料都有许多独到的应用和表现。西班牙的建筑师高迪系列作品虽然造型相同但由于材质和颜色的差异,传达的艺术感觉有所不同。

大理石材质的作品通过白色、细腻、光滑的大理石而传达的造型和色彩感觉给人以纯净、明快的心理感受,而铜材的作品则通过肌理和铜质的氧化处理,传达出浑厚、质朴的艺术韵味。对于单一金属材料的色彩处理还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来丰富雕塑的色彩。由此可见自然材质本身的色彩在艺术表现上是十分重要的。

人们在利用材料的质地美和色彩美进行创作的同时,也在追求材质美多种多样的表现性,如利用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色彩的材料进行集合,使作品的色彩更加丰富,这种艺术形式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古埃及装饰艺术中就已出现。在中国战

国时期的青铜艺术中,古代的工匠们发明了金银错工艺,也就是利用不同金属材料如金、银、铜等材料的不同色泽,在铜器上镶上其他色泽的金属,这种手法成为一种具有较强装饰效果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公共艺术中,运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也有很多。

2.描述性的色彩

运用色彩对自然进行描述,这在绘画中已很常见,而在公共艺术中对色彩的运用和表现同样也是其重要方面。上色的公共艺术体现了人们在视觉上追求视觉真实的同时,也力求通过形态和色彩来传达各自不同的艺术理念。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一直延续着利用色彩的表现性反映生活的真实,积累了丰富的色彩经验,留下了许多作品。如敦煌石窟的唐代彩塑艺术,利用色彩对形体的装饰表现传达佛的慈祥静穆,同时也充满了人性的美丽,

《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编码: 学时:60学时学分:4学分 开课学期:第3学期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环境艺术方向) 先修课程:《装饰基础》《三大构成》《素描》《色彩》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讲授公共艺术品(环境中的雕塑与壁画)的设计与制作,使学生了解雕塑与壁画的基本特征,及在建筑空间和环境中的作用,使学生具有设计创新能力和公共艺术品鉴赏与应用能力,并掌握雕塑与壁画的设计与制作方法,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综合设计能力。 二、基本要求: 能较好理解并运用雕塑与壁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雕塑与壁画设计与制作的基本过程、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相互过程;理解壁画、雕塑和公共环境空间的和谐关系。 三、教学内容: 雕塑部分: (一)装饰雕塑发展简史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及先秦文明 3.封建社会秦汉艺术至晚清 4.现代装饰雕塑 (二)装饰雕塑的类型特征 1.空间状态类之——装饰性圆雕 1.1圆雕的特征(理解) 1.2圆雕技法(掌握) 2.空间状态类之——装饰性浮雕 2.1浮雕的特征(理解) 2.2浅浮雕特征(理解) 2.3浮雕技法(掌握)

3.从属物象类 3.1装饰雕塑(掌握) 3.2器物装饰雕塑(掌握) (三)装饰雕塑的材质肌理 1.天然材料 1.1材质的优点及局限(理解) 1.2材质的优点及局限(理解) 1.3石材质的优点及局限(理解) 2.人造材料 2.1机非金属材料:陶瓷、玻璃、水泥(理解)2.2金属材料:铜、铁(铸造/锻造)(理解) 2.3有机高分子材料:塑料、玻璃钢(理解)(四)装饰雕塑的设计与制作 1.装饰雕塑的构思及草图设计(掌握) (五)装饰雕塑与内外环境空间的和谐关系(理解)壁画部分: (一)装饰壁画的装饰规律与形式法则 1.装饰规律 1.1归纳与概括(掌握) 1.2夸张与变形(掌握) 1.3平面与立体(掌握) 1.4分解与构成(掌握) 1.5对比与统一(掌握) 2.形式法则 2.1均齐(掌握) 2.2平衡(掌握) 2.3节奏(掌握) 2.4韵律(掌握) (二)装饰壁画的构图 1.格律体构图(理解) 2.平视体构图(理解) 3.立视体构图(理解) 4.自由体构图(理解) (三)壁画的色彩与环境的统一

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艺术介入空间》的解读及启示

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艺术介入空间》的解读及启示 【作者】翁剑青 【作者简介】翁剑青,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副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题】理论探讨 【正文】 法国艺术史与美学博士卡特琳·格鲁(Catherine Grout)著述的《艺术介入空间》(注:Pour de I' art dans notre quotidian. (des oeuvres en milieu urbain)/Catherine Grout. [法]卡特琳·格鲁著;姚孟吟译,《艺术介入空间》(都会里的艺术创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Pour de l' art dans notre quotidian. )1书,从社会学、艺术学及文化学的多重视角,记叙和阐释了西方当代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建构中的某些方式和意义,它并非1部着重在纯粹的理论上进行抽象阐述的著作,而是借助对当代公共艺术的具体实践与观念的考察而进行的独到的评介。该著作中所阐述的公共艺术观念及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国内外相关著述中的理论见解。它通过40余件公共艺术介入都市空间的典型个案,向人们推介和剖析了具有创造性及观念艺术特征的都市公共艺术之现象和方式。这对于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之公共艺术建设,显然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尤其是对于当下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的深化,有着某些可贵的启示及借鉴的作用。 本文试对该著作的部分解读,概要地梳理和明晰其内在思想的倾向,以及对我们相关领域事业的显在启示,并为寻求我们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坐标增添某些参照和比较的对象。下面将以原作者的言说及观念为蓝本,并伴以本文笔者对相关问题的认知,从4个基本方面加以有限的解读和阐述。 1、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及“公共艺术”的再定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公共空间的认识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不再仅仅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广场、道路节点或公园、会所等场域。这些场所大多只是设计者或城市历史使之形成的1些实体空间,实际上它们在今日已经很少能够真正成为人们进行公共交流的场域,而人们更多地需要依据自身的环境条件、生活方式,创造出多样的乃至即兴的可供公众参与和互动的共享空间。况且,当代公共空间在相当的程度上已经隐形在诸如电子网络、电视、报刊等其他公共媒体之中,这使得公共空间形态(及社会政治学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形成了多元化、非物质化或非固定化的存在方式。同时,现实中的人们又永久地需求在真实的空间中进行面对面的群体生活和社会交流。因此,作为供市民大众了解复杂多样的世界和进行交流、聚会、娱乐及休闲的公共空间,就产生了各种相应的概念和形式,这显然是为了适应多元社会和现代技术的发展。 卡特琳·格鲁所著的《艺术介入空间》(以下皆简称为《艺》)认为,公共空间的诞生和存在,并非就是由即定的实体空间范围所划定的,而是由于生活着的人们的需要和行为所建构的。西方国家中以往城市广场等空间形式的存在,却不能掩盖“西方城市空间中公共空间的消失或缺席”之情形的存在。因此,从1定的意义上讲,公共空间建构的要点,是适应社群交流的具体需要和方便。《艺》以古希腊城邦国家为背景言及典型公共空间的原始语意: “在初始,公共空间不等于城市空间,它有时会被放在1个称为…公民广场,(agora)的空间,它在此聚集了自由及平等的人们。这么1来,…真正的公众不是实体空间的城邦(地理位置或是建筑设置);它是人们群体的动员,这些共同行动、发言的人,以及他们为此目的所拓展、使用的空间……当人们聚集在那儿,它既非必需也无法永久存在?。在每个人为自由地行动或言论聚集的地方(可预见共同的目标),公共空间即因交流或相互的效仿竞争而活跃起来。这需要他人的参与,当我们谈到公共空间,它不只是众多个体集结的空间,它尤其是1个可以让人相遇、相互聆听的空间,1个含有视觉与听觉的空间。……公民广场,这个希腊专有名词的来源是公众思想的空间化,生而平等的人在其中聚集,并共同决定城邦的未来”(注:同上书,第21页。) 但由于世界城市及空间性质之历史的演变,其语意和实质也随着语境的变换而变换着。于是,在现代都市的公共艺术介入及与之相匹配的公共空间(它可以是非永久性的或即兴的)的建构中,重要的不是刻守传统意义(名义)上的公共空间的概念,而是要注重这种空间是否可能吸引人们的关注和参与,是否可能形成公

公共艺术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公共艺术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提要:所有的公共艺术之所以被称为公共艺术,是因为它首先存在于公共空间当中,然后又为公共大众服务。不同的作品置于不同的空间当中,它的属性也会随之改变。文章将公共艺术着重从空间意义上进行探讨,对公共艺术的做出一种新的分析研究,并着重分析社会空间层面上的公共艺术。 关键词:公共艺术;空间;公共空间;城市空间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我们知道著名的设计理论家尹定邦先生他认为:“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这类空间包括街道、公园、广场、车站、机场、公共大厅等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这种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为公共空间,而公共艺术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所有的公共艺术之所以被称为公共艺术,是因为它首先存在于公共空间当中。即它在空间上必须以一种公共方式存在,即使一件被雕塑家用于公共场所的雕塑作品,如果它在创作完成之前只是被放置在私人的空间当中,那么它也只是一件私人艺术品,而不能成为公共艺术。当然有一个例外就是私人空间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转化为公共空间,尽管是短暂的。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公共的概念从空间上来讲,也具有可变性。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同样一件雕塑作品放置在私人空间当中和公共空间当中,它们的属性是不一致的。放置在私人空间当中,我们便不能称之为公共艺术。 二、公共艺术的功能及特点 公共艺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那么,它就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第一,它能提高公众的艺术审美。公共艺术作为地域公共文化的象征和公共信息的传播媒介,以视觉形象及视觉符号体系构成了与地域环境公共关系沟通的平台,公众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创造性想象,加深对作品意义的理解。第二,它能够提高公众的艺术审美和修养。同一个艺术作品给不同人的感受固然是不同的,同一个公共艺术作品可以让公众感受到它存在的意义,能让公众领悟到作品与人自身之间存在的意义。第三,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公共艺术是矗立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的标志物,它不仅要具有自身的功能,还具有装饰的作用,因此公共艺术的创作和视觉意向直接影响到公共空间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品质。第四,地域性的标示。公共艺术作品有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依附时代人文背景而存在,并具有一定的纪念性和鲜明的视觉特征,公共艺术就成为了其所在地的地域性的标示。除此之外,公共艺术还有两种与众不同的特点:第一,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与艺术性。公共艺术是存在于不属于个人空间的艺术作品,人们的认同与接受在长期传播过程被化为公众审美意趣的东西,形成了艺术作品的公共性。公共艺术作品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就需要带有独特艺术形式,设计师或者是艺术家在设计作品的时候都是带有情感并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而创作的作品,所以它

《公共艺术音乐篇》全套教案(第四单元舞蹈的魅力)资料

《公共艺术音乐篇》全套教案(第四单元舞 蹈的魅力)

《舞蹈的特性与分类》 教案

教学环节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新课导入 认识舞蹈 1、多媒体展示舞蹈图片,图片上的人表现的是 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舞蹈 2、什么是舞蹈 舞蹈是一种经过提炼、加工、美化了的人体动 表演艺术,舞蹈动作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中的人体 动作,因为它能够表现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人与自 然的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它是一种舞蹈化了的人体 动作艺术。 3、引出本堂课的课题《舞蹈的特性与分类》走进 舞蹈世界。 观看图片 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 学生对舞蹈有 初步的认识和 感受,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 趣。

舞蹈基础知识 了解舞蹈 1、舞蹈的审美特征(舞蹈的特性) 1、舞蹈具有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造型 性、动作性、抒情性等特点。 2、舞蹈的种类 划分角度、方式种类 按体裁分类叙事舞蹈和抒情舞蹈 按风格特点分类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 舞、当代舞、体育舞蹈 按表现形式分类独舞、双人舞、多人舞、群舞 集体学习 聆听了解 初步具有欣赏 舞蹈的理论知 识,为下一步 的欣赏舞蹈、 分析舞蹈奠定 基础。 苗族民 间舞┃反排木鼓舞初 赏 作 品 1、多媒体播放资料,学生欣赏并思考: ①舞蹈画面表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②看完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2、教师介绍我国苗族舞蹈的有关知识 苗族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服 饰特点、花鼓舞的风格特点。 欣赏思考 讨论总结 聆听了解 通过对民族文 化的了解来理 解舞蹈动作的 形成与含义。 再 次 1、再次欣赏,感受鼓点节奏,模仿脚上动 作,感受不同动作所表现的深刻含义。 聆听节奏 观察动作 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模 仿能力、舞蹈 审美能力和感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报告

实用标准文档 例一: 案例名豪申创意中心案例投资 5500 万元称总额 作者崔海涛设计是否竣工项目案例 选用 设计类室内设计案例类型展览空间型 案例所江苏南通市案例面积 8800 平方在地米详细地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工业区石江公路1907 号 址 参与设朱非波、崔自豪竣工时间 2015-5-1 计师 业主名豪申布艺有限公司 称 业主联 undefined 系人 所用材凌云幕墙、环球UMGG、兔宝宝等品牌 料品牌 设计说 A、作品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独特挖掘角度: 明展现了南通家纺行业的新面貌,体现了南通家纺业的良好发展 B、作品在环境风格上的设计创新点: 它在外形和颜色上与周围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看上去眼前一亮,从而产 生一枝独秀的效果,避免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C、作品在空间布局 上的设计创新点 : 将豪申公司的五大事业部合理安排到各个区域,完美呈现 D、作品在设计选材上的设计创新点: 使用环保材料 E、作品在投入运营后的出众效果与评价: 销售量稳步上涨,扩大营业面积,给客户带来良好的空间印象 总体构思:本着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体现,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环 境,运用材料、空间、形式、场地等元素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并

实用标准文档 在此基础上将室内空间布局与材料相结合,使达到室内空间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实用标准文档 HA事业部顶面图 HA 事业部作为展示用途面 积占用大于1/2, 展示空间运用大 量采光,来表达突出展品的美感与 价值。 HB事业部总平图 HB事业部采用与 HA不同 的表现方法,展品不再集中占 用大面积的场地,而是将展品 分割陈列于互无关系的独立 空间中,将不同风格的布艺展 品充分表达,做到一花一世界 的既视感。 HB展厅顶面布置图 作为展厅更加注重展 品与光和环境元素的结合, 突出体现在光的运用更加 频繁。

公共艺术教案

总序:1 编写时间:3.6 执行时间:3.8 1课时 课题 中国画历史历程概述 课型 理论课 目的 了解中国画历史历程 要求 掌握绘画作品审美方法 重点 中国画的历史发展历程 难点 中国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绘画作品变迁与朝代、环境等的关系 教学方法 图片展示法、启发法 一、 导入课程(2分钟) 简单讲述本期美术课的开设目的和课程内容安排。重点强调本次公共课抽考的重要性。 提问:请讲出你知道的著名的绘画作品名称? 学生…… 展示几幅耳熟能详的油画作品。 《蒙娜丽莎》、《向日葵》、《自由引导人民》。 二、 开国大典作品赏析(3分钟) 看书回答问题;你认为这幅作品你会从哪些方面去评价它的美? 学生……。 三、 绘画作品审美要素(利用图片简单讲述)( 8分钟) 线条之美 直线: 水平线一舒展、开阔、深远;宁静、平稳 垂直线一伟岸、挺拔、庄严、宏大。 斜线一激荡、运动、危急、冲突。 曲线:圆线一螺旋线一抛物线一波纹线一 柔和、流动、 固有色 光源色 环境色 色相 明度 纯度 平面布 置、 几何形构图形 式: 三角形、正方 形、长方形、圆形、波 浪形、 四、绘画作品审美四个要点 (板书)(2分钟) 理解立意和主题。 感受情趣和意境。 了解作者本人以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多看多查。 五、 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具体见 PPT )( 25分钟) 秦汉时期绘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 隋唐时期绘画 变化、优美;轻快、愉悦、飘逸。 色彩之美 构图之美 线条、形体、明暗色彩。

五代时期绘画 宋代时期绘画 明代时期绘画 清代时期绘画 清末民初时期绘画 六、小结(3分钟) 对本次课程重点进行梳理。 七、作业(2分钟) 写岀中国绘画艺术在各个朝代的艺术特征和主要代表人物或作品(请举五个例)写出绘画作品的审美要素和特征。 找岀一幅中国绘画作品,并对绘画作品从审美方面进行文字评价。(不少于50 字)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的措施分析

2017年第3期 现代园艺我国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得以飞速提高,同时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好的艺术景 观设计能够为人们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气氛,让人们在轻松、舒适的气氛中生活和学习。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我国城市公开空间环境景观设计中还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景观设计水平的提高。如何才能设计出优美、和谐的景观,这是我国所有景观设计师都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1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的特征 景观艺术是形式多样,作为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师,既需要有自身的设计理念,也需要将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有效融合,不能将现代景观设计只局限在一些条条框框中,应在生活环境中融入景观设计,进而推动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稳定发展。景观设计要追求三个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即:艺术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景观设计是一门对综合性要求很强的艺术,其发展与社会发展以及自然发展密不可分,想要在满足人类发展需求,就必须要结合自然发展规律。景观设计师要确保社会、艺术和自然因素和谐稳定,这样的景观设计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益,一旦缺少哪个因素,其设计也就不完整了。结合我国景观艺术设计实际情况来讲,当前正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它既是一件艺术品,给人带来美好的心情,也能提高整个区域的价值,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分析影响环境艺术景观设计三方面因素 2.1社会因素的分析 在我国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形势下,人们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变化,并对自身居住的环境有着新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当前社会环境担负着文化、生活和社会等职能。其中,城市环境的建设不但能够为人们营造出一个美观、漂亮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让人们更好地放松生活和工作压力。城市景观是人们追求物质精神的一大体现,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在绿化城市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整体环境,有效利用各项环境资源,以此来营造出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友好的气氛。2.2人文因素的分析 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性的发展,有力维护人类基本价值。所以,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如果缺少了人文素质,即便设计出来的东西再漂亮,也毫无意义。同时,人文思想中既包括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精髓,也关系着我国社会稳定有序发展。但结合我国景观设计实际情况 来讲,我国很多景观设计师都缺少人文素质,所设计出来的东西都是千篇一律、毫无新鲜感,缺少独特的设计精神,可见 培养和提高我国景观设计师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2.3生态因素的分析 生态保护就是对环境生态平衡建立健全的保护措施。但需要明确的是,生态的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所有景观的建筑活动都应从环境的各个变化角度与生态因素入手,在景观设计中真正落实环境保护意识,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力度。 3提高环境景观设计水平的对策 3.1基于地域景观特色营造的策略 在设计景观过程中,应有效考察此地区,充分了解此地区的环境特征。如:建筑物自身形态与特征能够反映出与附近环境的关系,这种反映就是在有效地说明附近环境特征,进而突出此地区的环境特征。但如何缓解地区建筑和当地环境二者的冲突,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应深入了解此地区的自然环境,这对于设计出与当地环境要求相符的景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3.2景观设计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 在确定景观设计项目后,可了解具体的设计方案,并做好收集资料和调查情况的工作。在设计之前,应搜集并研究具体位置、社会背景和自然条件等信息。其中,应全面了解地区地理情况,需要掌握的是平原与高原地区的差异,所以高原地区和平原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都不一样。因此,在设计景观中,应全面分析地理形式、地质结构,在设计上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唯有做到这样,设计出来的景观才能受到当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 3.3景观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景观设计不但是为了美观城市,而且其更为重要的是保持生态的平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样的设计才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景观设计由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组合而成,在自然环境设计过程中,要确保生态环境完整才能实施的。在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下,居民对城市生态环境有着新的要求,而景观设计应彰显出美化城市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左小强.环境艺术的景观设计特点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5)2 夏木华.景观与景观设计初探[J].科技信息,2009(22) (责任编辑禾初) 作者简介:曹阳(1972-),女,湖南人,本科,海口经济学院讲师,从事设计艺术方面的教学工作。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的措施分析 曹阳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摘要:景观设计包括很多方面的知识,如:景观资源、环境行为、景观生态和设计艺术等知识,这些都是环境艺术 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想要落实好景观设计工作,就需要做好景观设计,从环境艺术视角入手,深入研究环境艺术特征与内涵,切实提高我国景观设计整体水平。 关键词:环境艺术;景观设计;措施 景观设计 116--

艺术类课程公共空间设计教案

课程简介Array 一、课程定位 《公共空间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 程,该课程根据商业类、餐饮类、娱乐健身类、酒店类等典型公共空间的特定功能,以设计项目工作流程为依据,采用设计项目引导与设计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公共空间设计的相关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公共空间设计项目方案分析、方案设计、方案表现、方案制作等核心知识和必备技能,具备从事室内设计师岗位所必需的设计项目调控、设计项目协作、设计项目沟通等职业素养,课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二、课程内涵 教学目的:通过对公共空间设计的系统学习,熟练掌握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程序、及设计表达能力。同时以设计项目引导和任务驱动的案例实训,熟悉领会公共空间装修设计的材料、工艺、管理、预算、施工综合项目策划、设计与运作能力。 教学内容: 1、公共室内空间设计方法与程序,主要学习概念设计与方案设计的图形思维方法与表达,并最终以施工图的形式来展现设计方案。 2、专卖店项目设计,主要学习专卖店的装饰设计、道具展示设计及空间组合设计。 3、餐厅项目设计主要学习餐厅的重要功能区,营业区与厨房设计,并辅以家具陈设设计方面的内容来开展教学。 4、娱乐健身空间设计主要包括歌舞、洗浴、球馆、美容剧院等空间室内设计,通过对这些项目的接触与训练,进一步熟练掌握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与技巧,并提高设计审美修养。 5、酒店项目设计是公共空间设计中要求比较高,施工难度大,施工标准高,管理难度大的设计项目。不但要熟练掌握设计的方法流程,还要掌握酒店专业的特 点,有针对性进行项目运作。其中入口、大堂、客房是酒店的核心功能空间,

浅析公共艺术与空间

浅析公共艺术和空间 摘要:公共环境艺术的起步和发展,是与时间、空间、文化等方面分不开的;而公共环境艺术的建设应当坚持可持续性、系统性和公共性的原则,也与时间、空间、文化等方面紧密相连的。对公共环境艺术的思考其实就是对时间、空间、文化等要素在城市艺术设计上的一种思考。本文主要浅析公共环境艺术与空间的关系。 关键词:公共艺术空间公共空间 1.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的含义首先指它是否具有公共性,这种公共性不是指公共空间放置的艺术,也不是指反映大多数人意志的艺术,而是指社会市民的自发的公共意识和文化特性。关于公共艺术的概念及相关的公共性问题,主要存在如下两类观点:一类观点强调公共艺术的文化属性,认为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前提;另外一类观点则更多地强调公共艺术的物质属性,认为公共艺术就是公共空间的艺术,即公共场所的艺术。 2.空间的观念 “空间”的定义,源自于拉丁文的“spatium” “在日常三维场所的生活体验中、符合特定几何环境的一组元素或地点;两地点间的距离或特定边界间的虚体区域”(见AmericanHeritage词典)。显然,空间的客观规律涉及了与生活体验相关的城市化空间、空间感知和空间的特定构成方式等问题 人类的建造历史描述为三个空间概念阶段: 2.1穴居人类,虽然证据显示他们有惊人的创造力,但只是利用而非建造。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的建筑,如美索布达米亚人和埃及人的金字塔,但这些只是服从于外部的建造,真正的内部空间还没有出现。这可以称为第一个空间概念阶段(有外无内)。 2.2公元100年,古罗马万神庙出现了第一个塑造的室内空间,圆形的穹顶至今让人感到震撼,但外部形式被忽略了。技术和观念的困境使外部形式与内部空间的分离又持续了2000年。这可称为第二个空间概念阶段(内外分隔)。

《公共艺术音乐篇》全套教案(第四单元舞蹈的魅力)

《舞蹈的特性与分类》 教案

教学环节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新课导入 认识舞蹈 1、多媒体展示舞蹈图片,图片上的人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 的艺术形式?——舞蹈 2、什么是舞蹈 舞蹈是一种经过提炼、加工、美化了的人体动表演艺术, 舞蹈动作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中的人体动作,因为它能够表现 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人与自然的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它是一种 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艺术。 3、引出本堂课的课题《舞蹈的特性与分类》走进舞蹈世界。 观看图片 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 学生对舞蹈有初步 的认识和感受,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舞蹈基础知识 了解舞蹈 1、舞蹈的审美特征(舞蹈的特性) 1、舞蹈具有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造型性、动作性、 抒情性等特点。 2、舞蹈的种类 划分角度、方式种类 按体裁分类叙事舞蹈和抒情舞蹈 按风格特点分类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 当代舞、体育舞蹈 按表现形式分类独舞、双人舞、多人舞、群舞 集体学习 聆听了解 初步具有欣赏舞蹈 的理论知识,为下 一步的欣赏舞蹈、 分析舞蹈奠定基 础。 苗族民 间舞┃反排木鼓舞初 赏 作 品 1、多媒体播放资料,学生欣赏并思考: ①舞蹈画面表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②看完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2、教师介绍我国苗族舞蹈的有关知识 苗族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服饰特点、 花鼓舞的风格特点。 欣赏思考 讨论总结 聆听了解 通过对民族文化的 了解来理解舞蹈动 作的形成与含义。 再 次 1、再次欣赏,感受鼓点节奏,模仿脚上动作,感受不 同动作所表现的深刻含义。 聆听节奏 观察动作 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模仿能 力、舞蹈审美能力 和感受能力总结归

《公共艺术音乐篇》全套教案(第一单元聆听与感悟)

《公共艺术音乐篇》全套教案(第一单元聆听 与感悟)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音乐表现形式》 教案

教学环节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视频,学生欣赏并思考: 这两段视频分别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给大家 的?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本课课题:音乐的 表现形式。 观看视频 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对 音乐的表现 形式有初步 的认识和感 受,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 趣。 声 乐▏我 和 你1、想一想: 同学们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曲 是哪首歌曲吗 2、介绍作曲家——陈其钢 歌手——刘欢、莎拉·布莱曼 3、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学生欣赏 4、师生交流 ①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②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5、学唱歌曲 聆听体验 感受声乐这 一音乐表现 形式。 讨论对音乐 的感受 感受《我和 你》的内在 情感,培养 学生的想象 力和音乐感 受能力。

学生跟随老师的琴声轻声哼唱。 6、师生共同分析歌曲旋律,学生思考: 歌曲的旋律有什么样的特点? 了解调式、中国民族五声调式 7、深入理解,启发学生 这首歌的名字紧紧指“我”和“你”两个人吗?它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 8、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讨论旋律的 特点,从而 了解中国民 族五声调 式。 轻轻哼唱, 感受音乐的 中国风味, 体会音乐传 递的信息。 器 乐 曲▏ 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 “ 序 奏 ” 1、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学生欣赏并思考: ①乐曲主要由哪些乐器演奏的? ②在你听到这段音乐的时候,你眼前浮现的 是 什么样的景象? 2、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 3、了解《蓝色多瑙河》的创作背景 4、认识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 欣赏听 辨:音乐的 变化及乐器 的运用。 讨论总结 聆听了解 通过聆听欣 赏,感受器 乐这一音乐 表现形式的 特点。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设计 【摘要】公共艺术总体设计的作用就是制定公共艺术围绕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公共管理等艺术成为一个整体,使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表现出更好的人文气息。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集聚,形成了城市化的格局。人需要交流,需要沟通,回顾公共艺术发展的文化脉络,透析城市公共艺术与公众、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的关系,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环境,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人性化设计原则,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满足人们的心理、视觉、精神上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以及开放性。 一、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美感运用 城市公共空间,顾名思义,它是指城市中供人们活动的公共场所。与私有空间不同,公共空间是一个“共同性”的范畴,它能够为市民提供生活服务以及社交的场所,也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并具有景观、宗教、商业、社区、交通和休憩性活动等城市性功能。现如今,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其在为广大市民提供社会和生活服务的场所外,还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并体现城市的魅力,

展现一个城市的文明发展程度,并构建一个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因此,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空间美感,对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个城市的独特之处,离不开这座城市在发展历程中所保留下来的历史岁月,而旧建筑、旧街区、旧历史文化等,都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之处,也是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因此,在设计时,应挖掘和利用城市历史发展中那些宝贵的人文景观资源,保护好完整的历史信息,并以相应的设计手段对周边环境加以设计,使其与历史人文景观融合在一起,在保留和延续城市传统文化特征的同时,彰显城市特有的个性,使其能成为本市市民的生活基地和外地游客的旅游景点。这样,不仅激发了人们对城市的深切情怀,还能使城市呈现出地域性。 但是,共设施艺术化不等同于多摆放些雕塑,但公共设施却包括雕塑。雕塑是公共设施的一部分。生态观念的介入,为雕塑家提供了新的题材和新的方式,产生了一种新颖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雕塑――生态雕塑。它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更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关系,表达了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唤起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这里以大连城市公共设施为例加以说明。大连以广场多而著称,在广场上或广场周边都会有小议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公共设施艺术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同样,每座城市也都有自己的性格。

第四章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第四章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公共空间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更清楚地将城市设计的关键要素区别于其它。 公共空间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城市的品质和秩序,不论是设计或管理,公共空间这一系统如同城市的脊梁一般,有“纲举目张”之效。 第一节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 一、公共空间的概念公共空间即规划区为公众开放的空间,按所有权可分为: 政府所有和其他开发商所有。 政府所有部分包括公园、广场和绿地、区内的步行道系统用地和其他公众可使用的设施(如公交车站,公共停车场等);开发商所有部分包括建筑退后红线及底层墙面退后红线外的部分及建筑室内的公众通道或空间。 二、公共空间设计原则为了将购物、居住、休闲、观景等城市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特制定如下原则: 1、利用预留的绿化广场用地,创造大型的开放空间,强调地标性,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 2、组织空间,形成视觉景观轴线。 3、创造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街道空间,并提供文化表演的活动空间。 4、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步行系统,联系区内外各街坊和功能区,并以此系统组织展示环境品质的空间序列。 5、运用绿化种植或建筑的使用功能,塑造街道的个性。 第二节城市街道空间设计 1、综述1)基本要求:

满足交通需要,恢复街道的城市生活功能,实行综合开发,强化街道空间的特性与艺术效果,突出绿化在街道中的地位,重视街道夜景。 2)街道空间类型: 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设计中城市轴线、活动路径、视线走廊的主要载体,性质明确的街道空间构成了城市空间的基本骨架。 根据交通特征,城市的街道空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车行为主导、人车都是主导、人行为主导的线性街道空间。 每一种街道空间对应不同的景观界面,他的建筑尺度、街道断面、种植设计、街道设施,两侧建筑的用地性质上都存在着不同。 3)街道围合: 对街道空间的围合的控制主要考虑街廓(或者称为街道的轮廓,指建筑外壳对于街道空间的围合)高宽比的影响,其中“一次街廓”指以道路侧石线为起点和按特定的角度所确定的斜面、以及相应的高度限制所构成的建筑外壳。 “二次街廓”指以道路中心线为起点和按特点角度所确定的斜面、以及相应的高度限制所构成的建筑外壳。 4)建筑立面: 建筑物立面主要由建筑顶部、建筑中部和建筑基座三部分组成,对建筑界面的规划设计应通过对这三部分的控制来实现。 5)街道设施: 街道设施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功能性设施包括电话亭、候车廊、垃圾箱、邮筒、路灯等,一般应等距布置,以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信息性设施包括街区图和指示牌等,应设置在街道交叉口等人流集散点附近;休憩性设施包括座椅和凉亭等,应布置在人流较为集中的部位;观赏性设施包括花坛、喷泉、水池、雕塑和钟塔等,设置在空间节点处。

公共空间设计的七大原则

公共空间设计七大原则 一、功能原则 在19世纪,美国的著名雕塑家霍雷肖·格里诺提出“形式追随功能”这一改变历史性的口号。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路易斯沙利文首先将其引入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即建筑设计最重要的是好的功能,然后再加上合适的形式。设计行为有别于纯粹艺术,其基于功能原则,任何设计行为都有既定的功能要满足,是否达到这一要求,成为判断设计结果成功与失败的一个先决条件。公共空间设计的实用性是室内设计问题的基础,它建立在物质条件的科学应用上,如空间计划,家具的陈设,储藏设置及采光、通风、管道等设备,必须合乎科学、合理的法则,以提供完善的生活效用,满足人们的多种生活、工作、学习需求。 二、艺术原则 公共空间设计一方面需要充分重视科学性,另一方面又需要充分体现艺术性,在重视物质技术手段的同时,高度重视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室内空间和形象,创造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中的人们能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这也是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面临的科技和感情问题。公共空间设计的艺术性较为集中、细致、深刻地反映了设计美学中的空间形体美、功能技术美、装饰工艺美。室内设计通过室内空间、界面线形以及室内家具、灯具、设备等内含物的综合,给人们以室内环境艺术的感受,因此室内设计与装饰艺术和工业设计的关系也极为密切。 三、经济原则 任何设计并不是多做就是好,奢华就是好,关键是科学合理。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使用和审美需要的,具有实用和欣赏双重价值。华而不实的东西只能画蛇添足,造成能源浪费和经济损失,有的还有可能给人带来危害。 四、科技原则 现代室内设计所创造的新型室内环境,往往在电脑控制、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具有新的要求,室内设施设备从电器通信、新型装饰材料到五金配件等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如:智能大楼、能源自给住宅、电脑控制住宅等。科技含量的增加,也使现代室内设计产品整体的附加值增加。 五、环保原则 人的一生中极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因此室内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安全、卫生、效率和舒适,人们对室内设计要求更为深入细致,更为慎密,也需要更多地从

中职公共艺术美术篇中外建筑艺术说课稿

中职公共艺术美术篇中外建筑艺术说课稿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中外建筑艺术》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中外建筑艺术》是人教版《公共艺术·美术篇》第二单元雕塑与建筑中的内容,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建筑艺术和外国建筑艺术两个领域。建筑艺术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建筑艺术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和样式风格。由于中外建筑艺术在文化背景上有所不同,因此,在欣赏过程中要体会建筑作品所传达出的时代精神气质和思想风貌等。 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为主题,通过美术鉴赏和实践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使之成为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因此本课时的教学以美术鉴赏为先导,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和创造,学会欣赏、理解形式美与内涵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尊重中外建筑艺术的风格和特点,真正理解建筑艺术的作用和用途;通过学习,发掘学生的潜能,体验动手实践的快乐,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对事物的分析、评价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及文化与历史背景等; 2.通过欣赏和分析,让学生感受中外建筑艺术不同的地域特征、样式风格和精神内涵;

3.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和创造,学会欣赏、理解形式美与内涵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外建筑艺术的种类;建筑的定义。 教学难点:中外建筑艺术特点的区分;中国民居建筑和外国教堂建筑的特点。 解决方法:通过欣赏、分析、感受、对比等多种方式,自主探究,领会中外建筑艺术的区别。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美术欣赏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比较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 2.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感受作品,引出重点。

《公共艺术音乐篇》全套教案(第一单元聆听与感悟)

《公共艺术音乐篇》全套教案(第一单元聆 听与感悟) 《音乐表现形式》 教案 学科课题教材音乐 2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时《音乐表现形式》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公共基础课《公共艺术》音乐篇 1.初步了解音乐的表现形式,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知识目标 2.了解调式、中国民族五声调式。 3、把握舞曲、圆舞曲的音乐特点。教学目标能力目标1、通过聆听、欣赏,感受音乐作品,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所描绘的内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2、能轻声哼唱奥运主题歌《我和你》。情感目标欣赏中表达与体验内心情感,感悟人生,得到愉悦的精神享受。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通过聆听欣赏,感受声乐、器乐两种音乐表现形式的音乐特点。通过聆听、欣赏,感受音乐的表现形式、,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所描绘的内容。启发引导法视听法积极评价法学法 体验法总结归纳法讨论法 1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

意图多媒体播放视频,学生欣赏并思考:新课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本课课题:音乐的表现形式。歌手——刘欢、莎拉·布莱曼声乐 3、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学生欣赏 1、想一想:同学们知道20XX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曲是哪首歌曲吗? 2、介绍作曲家——陈其钢聆听体验感受声乐这一音乐表现形式。4、师生交流①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②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5、学唱歌曲讨论对音乐的感受 2 引导学生对音观看视频思考问题乐的表现形式有初步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两段视频分别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给大家的?▏我和你感受《我和你》的内在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音乐感受能力。学生跟随老师的琴声轻声哼唱。 6、师生共同分析歌曲旋律,学生思考:歌曲的旋律有什么样的特点?了解调式、中国民族五声调式 7、深入理解,启发学生这首歌的名字紧紧指“我”和“你”两个人吗?它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 8、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器乐曲“什么样的景象?序奏2、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②在你听到这段音乐的时候,你眼前浮现的是①乐曲主要哪些乐器演奏的 1、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学生欣赏并思考:轻轻哼唱,感受特点,从而了音乐的中国风解中国民族味,

关于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几点思考

理论6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是大大小小的城市,城市不仅不断发展繁荣,而且逐渐的开始超速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便是顺应时代的潮流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为城市的形象代表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长远发展,通过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人们可以感知城市发展的进度与居民的安居乐业。注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需要注重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注重人类发展的自然性,尽可能的最大限度发挥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对于城市的使用功能和审美性。 1.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顾名思义便是以城市公共空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种类有很多,如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工艺美术、书法等等。同时,这种艺术还可以统称为美术。艺术造型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必要手段和必备因素,所以艺术造型必定存在在一定的城市公共空间之中。所以,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本质是对造型艺术以何种方式存在的把握。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或城市群中,各个建筑物实体之间一定存在着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和,同时,还是居民之间进行社会公共交往和举行社会公共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在某种程度上讲,公共空间是为了维护公共权力创建并保存的,并且供所有的城市居民使用和享受的开放性场所和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包括街道、车站、博物馆、休闲广场、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公园、体育场所等。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 2.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需要对城市的公共空间进行研究,并且需要与城市设计的总规划相互结合,最终确定出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主题思想。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是文化内容与城市环境相互协调的艺术造型的一种艺术形式,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需要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互协调。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共性,相当于社会属性。在城市的公共艺术性实施的过程中,公众均能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可以通过城市居民的投票方案和设计作品进行实施。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师放下架子,听取城市居民的意见,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文化以及对于公共空间的审美观念。这样才能创作出城市居民喜闻乐见,同时又具有艺术价值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第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城市公共空间是由公众场所、社区、地域、环境所构成的,正是由于这样的特征决定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形成。第三,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多样性。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雕塑作品、地景设计、水景设计、建筑设计、摄影数码、书法绘画等。第四,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区域文化性和造型的艺术性。作为一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师,不仅要具备 较深的文化艺术素质,还要能够正确的引导城市民众正确的审美观。让城市民众陶冶情操的同时,还应含有较深的文化哲理。 3.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趋势和设计重点 3.1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不断膨胀。在此情况下,钢筋水泥无时无刻不与人们争夺着狭小的生存空间。城市居民已经不再满足原始的衣食住行,而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为城市居民提供交流、休闲、娱乐的场地的同时,还要最大限度的上升空间的审美价值。很显然,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审美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不仅可以合理的利用分散的绿化空间,而且还能够让城市居民与大自然更好的接触。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逐渐恶化的城市环境状况,为城市居民制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3.2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城市公共空间艺术需要追求高度的自然亲和力、高度的舒适度、高度的人文关怀的城市居住环境。现如今,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趋向于文化性、娱乐性、自然性、舒适性。首先,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是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不仅能够为城市的形象加分,而且能够美化城市,有利于陶冶城市居民的情操。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这样有利于驱除城市人内心的烦躁,唤醒城市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注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的融合,注意把握人们的色彩心理,创造出自然的和谐环境。其次,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还有低碳节能,绿色环保,而且充分重视可持续发展。低碳节能和绿色环保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核心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为大家创造和谐的绿色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为城市空间形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因素,只有准确的定位才能健康长远的发展下去。公共空间的设计关系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同时还影响着城市内部发展的平衡。城市公共空间在为城市提供交流、娱乐的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周丽亚,邹兵.探讨多层次控制城市密度的技术方法——《深圳经济特区密度分区研究》的主要思路[J].城市规划,2004(12). [2]林仲煜,胡纹,金伟.中国可持续城市形态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6(4). [3]秦红岭.环境美学视野中的山水城市理念[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作者单位:新乡学院河南新乡53) 现 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也随之剧烈增多。正因为人口的增长,钢筋水泥正无时无刻的占据着城市居民的基本生存空间,公共空间艺术在城市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于房屋的追求不再是要求住暖,而是要求在住的舒适的同时还要外观设计上具有美感。对于现代人类而 言,房屋必须具备高品质的国际标准,而且现代都市需要拥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公共环境空间。城市公共空间还应该要具备综合性的审美服务功能。本文将重点探讨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概念、特征、发展趋势以及设计的重点。 关于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几点思考 ◎刘萌 /9 20084. 40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