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虐童入刑

虐童入刑

序号:

编码:

第五届“挑战杯”怀化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作品申报书

作品名称:关于虐童入刑必要性的探析

学校全称:怀化学院

申报者姓名

(集体名称):王跃超胡明慧敬泽雄叶鲁骆洋凯魏春

类别: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科技发明制作A类

□科技发明制作B类

竞赛组委会制

2012年11月

目录

报表

申报者情况表〃〃〃〃〃〃〃〃〃〃〃〃〃〃〃〃〃〃〃〃〃〃〃〃〃〃1 申报作品情况表〃〃〃〃〃〃〃〃〃〃〃〃〃〃〃〃〃〃〃〃〃〃〃〃〃2 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表〃〃〃〃〃〃〃〃〃〃〃〃〃〃〃〃5 推荐者情况及对作品的说明表〃〃〃〃〃〃〃〃〃〃〃〃〃〃〃〃〃〃〃6

论文

《关于虐童入刑必要性的探析》〃〃〃〃〃〃〃〃〃〃〃〃〃〃〃〃〃〃9 摘要〃〃〃〃〃〃〃〃〃〃〃〃〃〃〃〃〃〃〃〃〃〃〃〃〃〃〃〃〃9

一、儿童人身权利保护与虐童入刑之间的相关性分析〃〃〃〃〃〃〃〃〃11

(一)当下儿童人身权利保护的现实情况及重要性〃〃〃〃〃〃〃〃11 (二)虐童入刑与儿童人权〃〃〃〃〃〃〃〃〃〃〃〃〃〃〃〃〃〃13

二、虐童入刑与法律体系的完善〃〃〃〃〃〃〃〃〃〃〃〃〃〃〃〃〃〃14

三、中国传统观念中的虐童倾向〃〃〃〃〃〃〃〃〃〃〃〃〃〃〃〃〃〃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虐童入刑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17

五、关于虐童问题解决机制与模式的探析〃〃〃〃〃〃〃〃〃〃〃〃〃〃19

(一)刑法在虐童问题解决中的重要地位〃〃〃〃〃〃〃〃〃〃〃〃19(二)儿童权利保护机制的建立与健全的探索〃〃〃〃〃〃〃〃〃〃20结语〃〃〃〃〃〃〃〃〃〃〃〃〃〃〃〃〃〃〃〃〃〃〃〃〃〃〃〃〃〃21 参考文献〃〃〃〃〃〃〃〃〃〃〃〃〃〃〃〃〃〃〃〃〃〃〃〃〃〃〃〃22

一、经典著作〃〃〃〃〃〃〃〃〃〃〃〃〃〃〃〃〃〃〃〃〃〃〃〃〃〃22

二、法律法规〃〃〃〃〃〃〃〃〃〃〃〃〃〃〃〃〃〃〃〃〃〃〃〃〃〃23 怀化学院评审委员会评审意见粘贴处〃〃〃〃〃〃〃〃〃〃〃〃〃〃〃〃24

A2.申报者情况(集体项目)

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

2.申报者代表必须是作者中学历最高者,其余作者按学历高低排列;

3.本表中的学籍管理部门签章视为申报者情况的确认。

申报者代表情况

姓名王跃超性别男出生年月1991.10学校怀化学院系别、专业、年级政法系11级法学专业

学历本科学制 4年入学时间2011.09

作品名称关于虐童入刑必要性的探析通讯地址政法系11级法学二班

邮政编码418000

办公电话137********

其他作者情况姓名性别年龄学历所在单位

王跃超男21 本科怀化学院11级法学2班胡明慧女21 本科怀化学院10级法学1班叶鲁男19 本科怀化学院12级法学1班敬泽雄男19 本科怀化学院12级法学1班骆洋凯男21 本科怀化学院10级法学2班魏春女19本科怀化学院11级思政5班

资格认定学校学籍

管理部门

意见

以上作者是否为2010年7月1日前正式注册在校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非在职的各类高等院校学生(含专科生、本

科生和研究生)。

□是□√否

若是,其学号为:

(部门盖章)

年月日

学校组织

协调机构

意见

本作品是否为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是□否

负责人签名:(学校团委代章)

年月日

B2.申报作品情况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填写;

2.本部分中的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所填内容的确认。

作品全称《关于虐童入刑必要性的探析》

作品所属

领域

( D )A哲学 B经济 C社会 D法律 E教育 F管理

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关于虐童入刑必要性的探析》为社会出现的虐童现象入刑提供前提和思路,本作品根据“虐童”这一事件入题结合社会人士和法学界人士的思考而完成。

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1、视角新:提出了虐童入刑分析,不仅在刑法中考虑了,而且将关键点立足于我国社会和我国的法律体系来挖掘刑法的内涵,从侧面反映了刑法如性的必要性。

2、立意高:该论文的研究对于弥补刑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中关于儿童人身权利中存在的立法缺陷,切实保障处于弱势群体地位的青少年的人身权利,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以及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法治进程,都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

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立足于“以人文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创建一套在刑法背景下的关于虐童入刑必要性探析的思考,有利于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减少社会虐童事件的发生提供一种强制手段,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作品摘要

摘要:随着诸多虐童问题浮出水面,在儿童权利中禁止对儿童的身心摧残,“虐童罪”设立是否能够遇上当下这些不法侵害?我们是否应该尝试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禁止虐童的体制?我们又应该怎样去保证这套机制体制的效力,这一个个问题,与矛盾正是本文所力图解决的。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谁来为保障儿童的合法权利和完善法律体系,出谋划策,以尽我们大学生的绵薄之力。

作品在何时、

何地、何种机

构举行的会议

或报刊上发表

登载、所获奖

励及评定结果

请提供对于理解、审查、评价所申报作品,具有参考价值的现有对比数据及作品中资料来源的检索目录1.郝铁川.当代中国与法制现代化.杭州浙江人名出版社

2.刘旺洪.法律意识论.北京法律出版社

3.邵沙平。论国际法之于中国法治的良性互动—从国际刑法变革的角度透视.法学家,200416

4.夏勇.人权概念的起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5.谢鹏程.基本法律价值.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6.郑成良.法律之内的正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7.[美]富草力。法律的道德性.北京互联书店,1987

8.[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调查方式□√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会议

□√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文件□√集体组织□√自发□其它

主要调查单位及调查数量

省(市)县(区)乡(镇)

村(街);单位邮编姓名

电话;调查单位个,人次

学校管理部门

签章

(部门盖章)

年月日

C.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说明:1.申报者可根据作品类别和情况填写;

2.填写此栏有助于评审。

国内的法学专家对刑法有着深入透彻的研究,对刑法体系和内容提出了各自的理解,然而在研究就中却鲜有将虐童罪重视并纳入刑法的范畴,更多的是社会各界人士在儿童权利上受到伤害的情况下无奈提出。

德国现在也逐步重视了对虐童行为处罚,他们也在研究一个合适的法律来约束社会中的一种虐童倾向。

我国最近各地发生的虐童事件,我国的法学者现在也加大了关注力度,社会现象也让他们产生了深思。但是距今也没有一篇比较有影响力的文章或有影响力的观点出现,因此,此文章可以做到抛砖引玉。

国内对刑法学研究广而深,但是对“虐童入刑”的调查研究却非常少,国外对此的研究鲜有建树,因此本课题《关于虐童入刑必要性的探析》的立项将独树一臶。

D.推荐者情况及对作品的说明

说明:1.由推荐者本人填写;

2.推荐者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且是与申报作品相同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专业技术人员(教研组集体推荐亦可)3.推荐者填写此部分,即视为同意推荐;

4.推荐者所在单位签章仅被视为对推荐者身份的确认。

推荐者情况

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邮政编码

单位电话住宅电话

推荐者所在

单位签章

(签章)

年月日请对申报者申

报情况的真实性

作出阐述

请对作品的意

义、技术水平、

适用范围及推广

前景作出评价

其他说明

推荐者情况

姓名性别

职称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邮政编码

单位电话住宅电话

推荐者所在单位签章

(签章)

年月日

请对申报者申报情况的真实性作出阐述

请对作品的意义、技术水平、适用范围及推广前景作出评价

其它说明

学校组织协调机构确认并盖章(团委代章)年月日

学校党委意见(盖章)

年月日

E.参赛作品打印处

关于虐童入刑必要性的探析

摘要:

儿童它一群体做为我们社会生活成员的重要组成之一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被称之为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他们应该受到社会和国家更多的更特别的保护,但是随着诸多虐童问题浮出水面,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对儿童身心摧残,这又是谁的责任,“虐童罪”设立是否能解决当下这些不法侵害?我们是否应该尝试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禁止虐童的体制?我们又应该怎样去保证这套机制体制的效力,这一个个问题,与矛盾正是本文所力图解决的。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谁来为保障儿童的合法权利和完善法律体系,出谋划策,以尽我们大学生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刑法;虐童;入刑

引言:

近期,全国各地频繁发生幼师虐童事件,这无疑把由来已久的虐童问题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从山西太原一5岁女童因不会算术题被老师狂扇70耳光,到浙江一男童被幼儿园老师以“取乐”的方式,耳朵被揪着上提悬空20厘米。这一则则的虐童事件,不单只是刺通社会公众的心,更折射出了当下我国对儿童权利保护的严峻形式。

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儿童为何屡遭残害,除了施虐者本身的人格缺陷写心理扭曲之外,家庭、社会更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但是我国现阶段在儿童权利保障方面,尤其是儿童人身权利保障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条文。我国唯一一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虽然它强调了对儿童各项权利的保护,明确了家庭、校园各方

的责任,但其多数规定很空法,其中构成犯罪所指的哪些行为在该法中都没有给予明确的说明,故不足以保护儿童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

《宪法》第二章第四十九第规定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儿童;但《宪法》作为原则性写纲领性的法律文件,与具体的可操作性相距甚远。

更为遗憾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没有“虐童罪”只有“虐待罪”,而《刑法》第260条规定的虐待罪,是指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进行虐待的行为,而幼儿显然不属于幼师的家庭成员,故不能适用。而虐童行为同样也不涉嫌故意伤害罪,因为只有受害人的伤势达到轻伤以上的结果,才能符合该罪的立案标准。

我们认为缺乏对施工虐者的有效威慑和制裁,是使得虐童行为如此猖獗,儿童身心健康受到极大摧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故应增设独立的虐待儿童罪,放宽虐待儿童的入罪标准,将没有造成死伤但性质恶劣的虐童行为予以犯罪化是非常必要的,如此,儿童的合法权利才会得到有效的保障,传统文化中“虐童倾向改观,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

一、儿童人身权利保护与虐童入刑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一)、当下儿童人身权利保护的现实情况及重要性

1989提。联合国通过了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儿童权利公约》。该公约在54项条款的两个《任择议定书》中规定了儿童的权利。详细叙述了任何地方的儿童都拥有基本人权:生存权;充分发展权,免受有害影响,虐待和剥削权。《公约》的四项核心原则是不歧视;致力于实现儿童利益的最大化;生命,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尊重儿童观点。由些可见,国际对儿童权利的保护的重视程度,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下儿童权利保护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以虐待儿童为主要形式的侵犯儿童人身权的事件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

据2011年度日本厚生劳动者向日本社会保障审议会儿童部会专门委员会提出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日本各地的儿童保护设施内就有206起虐待事件发生,已调查核实的有46起,其中身体虐待34件,生理虐待6件;更有数据称有约5万日本儿童在公共机构内遭受摧残。

同样,欧洲也是虐童高发区,德国媒体报道显示每年德国约有1万名儿童遭受来自幼师与家长的虐待。而据统计,每年法国约有9.5万起虐童

设诉,调查后其中约20%属实。而国内,这个总是则更加严重,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家长与老师都有着虐童的倾向。所以禁止虐童,保护儿童合法权利之路则充满了更多的困难和阻力。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身心尚未发育完全,行为能力不如成人,极容易受到各种不法侵害。并且在受到不法侵害的情况下,也能独自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合法的人身权利。所以国家强调对儿童实行重点与特殊保护,在《未成年保护法》的第一章第三条明确指出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二)虐童入刑与儿童人权

广义上的虐童行为是指包括儿童父母在内的人以暴力或其他方式对特儿童,造成儿童身心伤害的行为,按种类可以分为忽视,暴力伤害,性虐待和精神虐待。其中暴力伤害与精神虐待对儿童身心的摧残更为严重。针对我国目前频繁发生的虐童事件,约九成接受过了调查的公众支持虐童入刑。而且不少法学界与社会学界人士认为虐童入刑不仅仅是对施虐者的有效制裁和法律权威的有效维护,更是人权能够得到保障的具体体现。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人权都是他们最根本最重要的权利。其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与发展。没有有效的法律来切实保护人权,人就不能作为人来生存和发展,就谈不上符合人的尊严,本性的生存与发展,更谈不上人权。

当今社会,人权是否得到保障是衡量一个集体优劣程度的重要标准,虽然,在具体实践的层面上,对于人权的具体定义,以及保障人权的具体方式都存在相当大的争议,但法律更为人们所公认的,保障人权最有效的途径。而虐童入刑的根本目的也就是切实地保障儿童的人身权利,对此,社会公众态度的朝向也非常明显,下图是人民网开展的一项调查(共4104人投票)。虽然社会上关于虐童入刑呼声不一,但我们认为,在刑法内增设“虐童罪”是能够有效杜绝虐童事件发生的重要途径。

二、虐童入刑与法律体系的完善

我们了解到:国内的法律法规对“虐童”没有详细的释义和严格的规定,但是在法律比较健全的美国完全不同。美国联邦法律和各州法律都对

虐待儿童有着非常具体的定义和阐释。比如,联邦法律是这样给“虐”待儿童定义的:父母以及照管人的任何行为导致儿童死亡。儿童身体和感情的受伤。儿童受到性虐待或盘剥;任何行为或非能行为导致儿童受到严重伤害的,都归于此类。美国关于保护儿童不受虐待和忽视的法律规定有50个州,而且国会也会对此作明文规定,全国必须遵守。

我国刑法中并没有“虐童罪”,在前不久的浙江温岭幼师虐童事件中,法律最终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将该幼师拘留。《刑法》第260条规定的虐待罪,是指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以打骂、捆绑、冻饿、限制自由、凌辱人格,不给治病或者强迫做过度劳动,从肉体上和精神上对儿童进行摧残迫害,情节恶劣的行为。而幼儿非幼师“家庭成员”,故不能适用。虐童行为同样也不涉嫌故意伤害罪,因为只有伤势达到轻伤以上的结果,才符合该罪名的立案标准(由于没有及时验伤,无法判断。因此,专家学者都在呼吁“虐童罪”是时候入刑了。这样既有一个专有的罪名项,又能予以警示。而香港行政区的做法则值得借鉴。从法律规定上看,香港关于防范虐待儿童的法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补偿性质的民事法、保护性质的保护条例及惩罚性质的刑事法。《家庭暴力条约》、《保护儿童及少年条约》都是为其保障儿童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2007年,香港社会福利署又颁布了《处理虐待儿童个案程序指引》该规定确立了该则的目的、信念和原则;明确了虐待儿童的基本内容、类型及评估模式,列明了香港有关保护儿童和虐待儿童的所有法例和罪行。其次,专章列明,“虐待儿童”所涉的所有法律规定和罪名。相关法律条例包括《保护儿童及少年条约》、《证据条例》、《雇佣条例》、《刑事诉讼程序条例》、《刑事罪行条例》等规定。香港法律体系中对虐童规定得如此详细,因此大陆将虐童入刑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中国传统观念中的虐童倾向

虽然说“虐童”这个词在传统观念里显得特别刺耳,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确存在一些虐童倾向,因为这些观念根深蒂固,短时间又难以消除,所以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将虐童入刑。传统观念中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晚辈必须服从长辈,否则长辈将采取一系列强制措施来使晚辈屈从。因为长辈心里总有一种潜意识,晚辈对世界的认识还不够,现在服从总是对的。

例如,无论是父母或是老师,有时都会达到一种潜在的共识“棍棒底下出才子”,孩子是大人手里的一块橡皮泥。而且调查显示,2008年,西安一家儿童防虐救助机构曾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对该市300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0.14%的孩子曾被父母打骂、罚站、不许吃饭或睡觉。6.52%的孩子反映曾被家长很重的打,以致鼻青脸肿,49.64%反映被家长很轻微的打。在学校里边,老师也经常对学生进行一些体罚或变相体罚,某老师对七岁的二年级学生扇了几十耳光后,还说道:“只有这样他才会记住这次的教训,下次才不会再犯了。”种种传统观念中存在的弊端使得儿童被虐待在某些家庭,学校里成了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所以将虐童入刑。使得儿童被虐待在某些家庭,学校成了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所以将虐童入刑这一措施在社会中予以展开,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对此种状况有所改观。

四、虐童入刑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党的执政目标,并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主义建设放到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突出位臵,之后又上升到制度层次。

随后十七大将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十人大则继续丰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便其扩展到“五位一体”。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当代中国的战略性地位,而胡锦涛同志提出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而虐童入刑则能以小见大,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丰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对性质恶劣的虐待儿童行为,单独增设虐童罪。一方面能够对某些心理扭曲的施虐者进行有效的制裁,以体现法律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则能够充分地保障儿童的人身权利,体现人权至上的法治精神。同时,从法律本身而言,法律作为一种具有约束力的规则,在法社会生活中有其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对社会生活中产生深远的影想。虐童入刑,将性质恶劣的虐童行为上升到刑法的高度,能将有威慑力的法意识进行宣扬,让大众从意识层面上认识到该行为的违法行性,从而产生深刻认识,这也是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一次实践。

社会和谐是人民群众政治追求的目标,而和睦友爱,安定有序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儿童是家庭和社会中最需要保护的成员,离不开家庭与社会。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有不少家长,老师时常对儿童施行暴力,这些行为对家庭和谐,师生关系与社会安定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影。一方面使得儿童的身必健康受到影响,不能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则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社会关系的恶化,而将源头遏制,即虐童入刑,则能使家长,老师们正视自己的行为,使社会关系逐步改善,促进社会和谐。

五、关于虐童问题解决机制与模式的探析

(一)、刑法在虐童问题解决中的重要地位

法律作为一种具有强制力的社规范,在对社会关系的协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刑法作为极其重要的部门法之一,在某些领域的协调作用显得更明显与直接,尤其在刑法本身的两个特点体现得更为特彻。

一、刑法是我国唯一规定了犯罪和对犯罪的惩罚措施的部门法,将那些性质恶劣的虐童行为入刑,是将其犯罪化的重要过程。

二、刑法规定了最严厉强制方法,法律的实施要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障。一般法律规定了强制的措施,但就其严厉程度和处罚力度,刑法无疑是最强的。这无疑能给那些漠视法律与社会公德心的施虐以最有效的制裁,同时更是给被虐儿童遭受严重身心创伤的一个公道,而最重要的是,它表明了实施这种卑劣行为严重的法律后果,进而从更深层度上保护儿童的人身权利,体现法律的价值与精神。

(二)、儿童权利保护机制的建立与健全的探索

虐童入刑是解决虐童问题,保护儿童合法权利的核心措施之一,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虐童问题,仅仅依靠法律条文的力量远远还不够,故笔者认为,倘若要真正意义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健全相关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再去构建一种预防虐童和虐童惩诫机制,从制度上来根除虐童问题。

一位西方的政治家说,在政治权力上,没有监督,就会滋生腐败。同样在虐童问题上,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督,举报机制,预防虐童就形如空谈笔者认为,当下应该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监督举报机制,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为监督举报者提供必要的物质与精神奖励,以发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虐童消于无形。

再者,要进一步的解决虐童问题,还必须更深层次地挖掘施虐者的行为动机和心理。通过近期的报道,我们了解到施虐者的主体主要包括家长和教师两大的群体。其中家长和虐童行为与民族性格和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正是如此,使得诸多性质恶劣的虐童行为没有走向司法程序。故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虐童问题的解决尤为迫切,其次,针对教师这个群体,行政部门与教育机构应加强对教师,尤其是幼师的资质考核。对缺乏专业道德素养的教师,不予以教师从业资格证,进而从源头上截住这股浊流,当然,在此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弘扬师风、师德。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要从根本解决虐童问题,必须要紧抓三个建设,即“法制建设”,“社会建设”只有做到三方的协调和有机统一,儿童的合法权利才能够得到真正的保障,并且法制建设是整个机制中的核心所在,而增设“虐童罪”,则是解决虐童问题在法律层次面上的中心环节。当笔者即将完笔之际,传来前期被刑拘的虐童女教师被无罪释放的消息。公众不仅质疑,虐童两年,性质恶劣,后果严重,为何能无罪释放。但似乎此举又合乎法理;该教师行为既不构成故意伤害罪,又是在虐待罪适用范围之外,岂乎无罪,但是数以十计儿童身必被摧残的责任又该谁来承担?社会公德的红线又应该谁去拨下?这些问题又将引发多少对我国司法的质问和对儿童人权的隐忧。我们也仅能站在一个建设者角度上,去持续观注该问题的新动向。

重要参考文献

一、经典著作

9.郝铁川.当代中国与法制现代化.杭州浙江人名出版社

10.刘旺洪.法律意识论.北京法律出版社

11.邵沙平。论国际法之于中国法治的良性互动—从国际刑法变革的角度透视.法学家,200416

12.夏勇.人权概念的起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3.谢鹏程.基本法律价值.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14.郑成良.法律之内的正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5.[美]富草力。法律的道德性.北京互联书店,1987

16.[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二、法律法规

9.《联合国儿童宣言》

10.《中华人名共和国刑法》

11.《中华人名共和国民法通则》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G1.怀化学院评审委员会评审意见粘贴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