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复习思考题

马原复习思考题

马原复习思考题
马原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

.实践性创新性与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基本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前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后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什么是可知论?什么是不可知论?

一可知论

定义:无限发展的人类认识能力,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叫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

定义:事物不能或不能撤底被人物意识所反应。

所有不可知论都是唯心主义的。

5、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伟大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重要意义: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B可知性,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C辨证性,坚持物质是共性和个性的辨证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6、简述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应。能动体现在能动的改造与认识世界

7、简述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活动(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实践)。③科学实验

8、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人与其意识。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9、简述联系及其普遍性。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意味着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不存在无条件的事物,在哲学上它主要批判基督神学认为世界存在第一因的观点。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表现。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

(4)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1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

③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1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又叫做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它有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又叫做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就是矛盾双方的统一和对立的关系。二者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斗争性(对立)就没有同一性(统一),没有同一性(统一)也无所谓斗争性(对立),无论离开对立或者离开统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13、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4、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横向);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纵向)。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1.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2.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方面转化。

15、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①量变是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②质变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总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6、什么是度?把握度有什么重要意义?

度是标志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指出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

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求人们正确把握度,掌握适度,才能恰到好处。否则将一事无成。真理超越一步,便成为谬误。

17、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1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

2辩证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连接的环节.

3作为发展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18、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1)从发展方向上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事物经过两次否定,克服了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增加更高级的新内容

(2)从发展道路上看,事物发展是迂回曲折的,出现了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有时还会出现暂时倒退,说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

(3)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种是循环论,只看到曲折性,看不到前进性;另一种是直线论,只看到前进性,看不到曲折性.

19、简述认识的本质和特征。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人是自然界长期分化的常务,具有自然属性。

(2)认识主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3)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

20、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3、实践认识的最终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所以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1、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及外部特征的认识或理解

而理性认识则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基础,同时理性认识又影响着感性认识的普遍形成.

22、简述认识的总过程。

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感觉知觉及经历经验的积累首先获得了感性认识,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之后才能进行科学抽象,取得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反映的是社会事物的表象,理性认识反应的是社会事物的本质,认识的真正任务就是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现象看本质。

23、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

答: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真理是客观的,因而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

2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答: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有待于扩展。

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有待于深化。

二者是辨正统一的。

他们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

真理是一个由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的发展过程。

2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单纯的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从实践的特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6、简述价值及其特征。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具有多维性

27、简述自然环境及其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自然环境是人类创造活动的舞台,是人类创造活动重要的对象。自然环境通过人类劳动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自然环境具有自然、社会双重属性,以人类劳动为中介,自然环境在各个不同阶段对社会发展都产生重要影响。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马克思指出,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较高发展阶段,第二类富源具有决定性意义。地理环境是生产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力量。马克思强调一切社会生产力都可归结为自然力。

28、简述人口因素及其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1)人口因素是指作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主体的人们的总合(2)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影响因素。(3)人口因素不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性因素

29、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30、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5.社会意识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

3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首要的变革作用。

第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

第三,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科学化、现代化。

32、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生产关系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3、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 1 )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其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第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3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 4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 5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是矛盾运动的。

34、简述人们群众及其创造历史的主要表现。

①人们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们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5、商品经济是怎样产生的?

产生商品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偶然的交换;当发生了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时,商品交换逐渐扩大;后来发生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从而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商品生产的产生使商品交换经常化,进而产生了货币,出现了商品经济。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缝隙中生长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取代自然经济,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经济。

36、商品的二因素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 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 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 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37、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二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 其价值量的确定 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三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8、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与一般等价物的区别:一是产生的时间不同;一般等价物产生在前,货币产生在后;二是一般等价物在时间、地域、材料的质地上是不固定的,而货币是由金银固定地充当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手段。

39、什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这一系列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40、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有什么作用?

一.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经济资源即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二价值规律对商品流通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引起商品供求关系变化来实现的.

三.价值规律促使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41、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答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 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方式存在 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所以叫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 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 实现了价值增殖 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 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 它的意义在于 第一 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通过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 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 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42、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叫做绝对剩余价值。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二生产的剩余价值 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43、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 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 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第一 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第二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第三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它深刻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趋势44、资本积累的实质、后果、作用和历史趋势是什么?

答 一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 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二资本积累的后果 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引起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三资本主义的进步作用 社会劳动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四资本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 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4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生产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46、垄断是怎样形成的?垄断组织有哪些形式?

一当市场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垄断使指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占有一个经济部门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的市场或流通份额 并因此达成协议 垄断该部门的生产或流通 控制相关商品的价格 从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情况 垄断也可称作独占。当社会经济生活中垄断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时 资本主义社会就由自由竞争

阶段发展到了垄断阶段。二到20C上半期 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 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20C后半叶 垄断组织的形式有有较大发展 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

47、垄断条件下竞争有哪些新特点?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的新特点是: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为竞争的目的,以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为竞争的手段,竞争的范围扩大到国内和国际市场

48、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其具体表现如?

1)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有:①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②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大大提

高。③国际资本的流动大幅增加。(2)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具体表现在:①生产全球化。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加强,并由按部门实行专业化分工发展到按工艺和生产阶段实行专业化分工。②贸易全球化。国际间的产业转移、现代高效率大批量生产、对他国产品需求的增加、新的更便捷的贸易方式和国际协调对贸易限制的减少,都促进了贸易的全球化。③资本全球化。垄断阶段,资本输出使资本国际化开始出现。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形成了全球化的趋势。

49、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具体表现。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制度;终身雇佣制度;职工持股计划;社会福利制度。当代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这些变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于其分配关系的新调整,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由此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第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是:传统的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实现了从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式的转变。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是: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

50、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经济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但同此前的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则是以往任何社会所不可比拟的。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

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同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一样,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障碍,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资本主义的这种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是不可能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

(完整word版)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六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

第六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 A.科学的思想体系上 ( ) B.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C.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上 ( ) D.共产主义者同盟上 ( ) 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 D.阶级斗争学说和共产主义思想 ( ) 3.“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 A.社会主义很难实现 ( ) B.社会主义必须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 ) C.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D.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 ) 4.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 A.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 ) B.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的进程 ( ) C.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 ) 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最深刻的教训是:() A.社会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 B.资本主义才是正道 ( ) C.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D.马克思列宁主义已经过时了 ( ) 6.无产阶级要使自己获得最终解放就必须:() A.让资产阶级变成无产阶级 ( ) B.让无产阶级变成资产阶级 ( ) C.让无产阶级变成统治阶级 ( ) D.解放全人类(√) 7.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 A.满足无产阶级的需要 ( )

马原期末复习题答案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201401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二、问答: 1、试结合当前的现实问题,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名词解释: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4、规律: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课后思考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二、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 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胡思乱想,蛮干一通。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则一定会受挫折和失败。 毛泽东同志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我们建国50多年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人们认识和掌握规律不是轻而易举的。要取得一个合乎规律性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只有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必须把握能动性原则。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3)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风,努力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三、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了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结合。我们在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复杂问题时,要坚持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考、正确的方法,了解事物的要素系统,把握事物的联

马原,第三章 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 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 )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 .生产力 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 .上层建筑是指( )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 .社会形态是(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 11 .社会革命根源于( )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马原课后思考题(附答案alpha版)

思考与练习(一): 1.什么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关系的,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说。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自然观到社会历史观的完备、彻底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关于历史观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旧哲学的物质观的特点是什么? 坚持从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 1.哲学的物质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之间有何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理论意义: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1.怎样理解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1.什么是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意义? (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属性暂时未变这样的两种特殊状态。(2)①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②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③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是把事物区别开 来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1.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何关系? (1)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具有在的统一性。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1.如何理解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1)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特性是相对的。(2)时间、空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越的,超越有限即趋向无限。(3)如果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认为空间、时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一种与物质无关的空洞形式,就会犯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相反认为空间、时间是纯粹的流逝或主观自生的,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世界是统一的。认为世界上繁多的事物有一个统一的本原的哲学观点,叫一元论,否认世界统一性的是二元论或多元论。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是唯心主义一元论的观点。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一方面物质世界的具体事物和现象是多样的,另一方面多样性中又有其统一性,

马原思考题

一、我是谁? 看到这个话题,我感觉似曾相识,但是又有些陌生。其实对自我的思考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我对周围的同学和自己的了解中,我知道每个人都在不停的思考自己,在经过一些事情之后,我们每个人都在重新认识自己。我以为,认识自己和认识别人都应该有个基点,这个应该是老师在题目中提到的的自我意识的出发点。不过我并不认同老师在题目中提到的南北、城乡、贫富、素质等人为产生的一些思维方式,我以为人总是基于自然,而思考基点也同样应该源于自然。我们的自我意识应该形成于自然界中的具体的事物,但非人为创造或打造的东西。如风雨雷电等都可以成为我们人的自我意识的基点。我一直认为,人为的一些产生的思维方式并不能跳出自然这个局限,人生于自然,至少到目前为止也不能超出自然,所以人的思维的产物是对自然思考的衍生品。我们应该从自然最原始的东西开始去寻找自己自我意识的出发点。比如如果以风作为自我意识的出发点,在待人接物,思考人生的时候,参照风的形象,可以给我们很多有利的启示。如风的博大,告诉我们要有广阔的胸怀。风的多变,在每一个角落都能存在,告诉我们在处理事务的时候要灵活多变,但又不失本真。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在我们以自然界最原始的事物作为自己的意识的根基之后,我们可能会更加明白的看到这个世界的样子,我们也许会找到更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让我们真正的过着健康、愉悦的生活。而且不会失去根本。 三、人的本性就是爱,为爱而活着才是尽兴和尽善

首先,对人的本性就是爱这个命题就值得考量。孔子提倡仁爱,孟子说人性本善,而荀子却说人性本恶,老子对人的思考讲究无为胜有为。由此可见,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千人千言,所以一定得从多方面来思考这样的命题。 最简单的思考是,爱分为很多种。对家人的那是关爱,对朋友的那是友爱,对恋人的那是挚爱,对失意者的那是怜爱。那么到底哪种爱才是应该尽兴和尽善的呢。如果是没种都是的话,就无法回答老师提出的矛盾。 我认为我们对于家人应该要尽善尽兴。原因很简单,家人给予了我们相当多的爱护,从我们出生到死亡,家人一直在我们的左右,我们失意时,我们彷徨时,我们开心时,无论什么时候,家人是你永恒的伴侣。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家人的爱给予我们的回应,我们应该在得到同等的爱的时候回报同等的爱。所以,我赞同对家人的照顾,关怀这些中华美德。这样我们生活才有了家这个基点,我们有了好的基点才能有精彩的人生。而且这些也值得我们去为他们付出。为了家人的爱,我认为是值得的。 对于朋友,朋友同样是我们生活的伴侣。相比于家人,可能少的是血缘关系和亲密关系。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如果没有血缘关系,有的家人也未必能与你做成朋友,因为朋友的交往源于“情投意合”,要有共鸣才是真朋友。既然这样,我们因为在对世界的认识,对生活的看法上产生了共鸣而走到了一起,我们相比于家人,朋友可能可以上升为一种灵魂伴侣的地位。所以,我认为,为了真正的友情,同样

马原第七章复习题答案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 A ) A.实现共产主义 B.实现社会主义 C.构建和谐社会 D.实现“大同”社会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解剖(C )的过程中作出的。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3.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是( C ) A.人的思想境界的极大提高 B.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C.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 D.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4.对共产主义社会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表述不正确的是( C ) A.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达成了直接统一 B.个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 C.劳动者个人劳动还将通过交换价值的途径向社会劳动转化 D.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服务不必采取等价交换的形式进行 5.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 C ) A.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B.各尽所能,按资分配 C.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D.实行有计划的分配 6.共产主义社会,( D )将会消亡 A.劳动 B.工人 C.产品 D.阶级 7.共产主义新人的重要体现是( A ) A.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 B.人们的劳动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C.人们的阶级觉悟得到极大提高 D.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8.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是( A ) 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实现人的劳动能力的巨大提高 C.实现社会的极大和谐 D.实现阶级的完全消失 9.共产主义社会,( B )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A.消费 B.劳动 C.娱乐 D和谐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共产主义社会不会是一种不需要也不能够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的社会 B.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 C.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一个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ABCD ) A.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消失 B.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

(完整版)马原课后答案

t a t i m e a n d A l l t h i n g s i n t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m e t h i n 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 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1.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 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 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 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胡思乱想,蛮干一通。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则一定会受挫折和失败。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人们认识和掌握规律不是轻而易举的。要取得一个合乎规律性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只有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 (2)必须把握能动性原则。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3)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风,努力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1.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要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 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称共性和个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 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

马原习题2015版第二章习题 (2)

第六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A)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2.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B)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B.改良的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C)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党的领导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4.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C)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5.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B)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6.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19 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7.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D)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8.列宁说,“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这就是说,(B) A.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生和取得胜利 B.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C.只能靠经济力量去实现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资本主义内部自发产生 9.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D)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实践 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10.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B)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11.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路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B)

马原复习题库答案

复习题库答案 三、简答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及意义是什么?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A.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即二者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简称为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二者何为本体的理论。 B.思维或精神能不能反映存在或物质,世界是否可知,即二者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在哲学中的地位 A. 它是一切哲学派别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是由哲学研究的对象决定的。 B. 它也是哲学领域中最高的问题。 C. 它是人们的实践活动所必须首先处理的基本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在哲学发展中的作用: 总的来说,哲学基本问题在哲学发展中起着分营垒划界限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 (4)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1)它是揭示哲学发展规律的指南。 (2)它是揭露唯心主义伪装的思想武器。 实践意义: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践中的根本问题,对于各种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 答案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以利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其理论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3、运动与物质的不可分原理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 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 物质世界总是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 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 (3)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即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4、相对静止的含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 答案要点 ](1)相对静止的含义: A.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相对静止 , 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B.它包括两种基本情形 : 第一 , 指在特定的参照系中,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 , 指事物只是处于量变状 态 , 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4) (2)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马原思考题题

马原思考题 1.请问什么是主要矛盾,为什么要认清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举例说明你对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 答:①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 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 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 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 决。②首先,我国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 总体上实现小康。今天人民需求的层次和品位已大大提高,不再是简单的温饱需 要,而是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二者所 表述内涵大不相同,前者强调的是一般的物质文化需要,后者强调的是全方位、 多层次、立体化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 多个方面,充分反映了现阶段人民需求更高、更广泛的特点。 2.如何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来看待西南交通大学发展目标中“承交通天下国家梦,创中国特色双一流”与“世界一流”的关系? 答: 3.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底线思维,就是守住不犯错误的底线”,在工作上不思进取、消极懈怠、墨守成规。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当前,经济转型升级任务繁重,亟须各级领导干部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开拓进取、干事创业。但是,少数领导干部却为官不为、消极懈怠,还狡辩说这是“坚持底线思维,守住不犯错误的底线”。实际上,这是对底线思维的极大误解。 底线思维是一种担当思维。底线思维要求讲纪律、守规矩,为人做事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但坚持底线思维,不是遇到问题绕着走,而是强调做工作要有预案、对险情要有准备,进而遇事不慌、临危不乱,积极主动工作。例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5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最硬的底线。如果没有担当精神,不敢较真碰硬,怎么能实现脱贫目标?又怎么能守住建成全面小康的底线? 底线思维是一种进取思维。底线思维并非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也不是消极应付、信奉无错就是功。底线思维注重对危机和风险等负面因素进行管控,而不是降低标准、无所作为。守底线,是为了补短板、过险滩、冲高线。今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转型升级挑战,最考验领导干部勇气与智慧的就在于能不能看到风险、会不会破解难题、敢不敢争取最佳。 底线思维是一种开放思维。底线思维要求明确警戒线、临界点,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但并非闭目塞听、闭关自守。就拿守住不发生系统性

马原 复习题答案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 A.物质观 B.联系观 C.发展观 D.实践观 2.列宁同志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3.实践活动的目的是(B) A.改造主观世界 B.改造客观世界 C.改造内心世界 D.改造精神世界 4.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指出了(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D)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8.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的基础是(A) A.实践 B.理论 C.本质 D.人9.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指(B) A.从实践到认识 B.从认识到实践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物质到精神 10.直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是(D)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的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1.宋代诗人陆游在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C)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马原思考题整理

马原思考题整理 一二章为重点 序 1、马克思一生在理论上作出了哪两个发现? 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思想理论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 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发表 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什么?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5、学习好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是什么?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3)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 1、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什么?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体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什么? 根本属性:运动 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 4、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5、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实践 6、什么是意识?如何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不仅是自认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是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7、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什么?

马原考试复习题_(带全答案)

A 科学得世界观与方法论 B 系统化理论化得世界观 C 人们自发形成得世界观 D 人们对人生目得意义得根本观点 5、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D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得对立 B、唯物论与唯心论得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得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得对立 6、世界观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得 B A对于自然现象得基本观点 B对于整个世界得根本观点 C对于人生意义得独特见解 D对于社会问题得具体瞧法 7、马克思主义创立前,不存在: D A、唯物论与唯心论得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得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得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得对立 8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就是近代哲学得重大得基本问题就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得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得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 D关于人得本质问题 9、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得依据就是 C A 主张一元论还就是二元论 B 主张辩证法还就是形而上学 C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得不同回答 D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得不同回答 10、物质与意识得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得范围内才有绝对得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就是相对得了,这个范围就是指 A A、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与意识就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与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与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得关系更密切 1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得定义就是通过: A A、物质与意识得关系界定得 B、哲学与具体科学得关系界定得 C、主体与客体得关系界定得 D、一般与个别得关系界定得 1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得根本对立在于 D A、对世界构成形式得不同回答 B、对世界存在状态得不同回答 C、对世界就是否可知得不同回答 D、对世界本原问题得不同回答 13、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得根本点在于C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质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14、哲学上两大对立得基本派别就是B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与二元论 15、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得依据就是C A 主张一元论还就是二元论 B 主张辩证法还就是形而上学 C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得不同回答 D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得不同回答 16、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得主要错误就是C A 认为世界就是不可认识得 B 主张物质与意识都就是世界得本原 C 否认物质对意识得决定作用 D 抹煞意识对物质得能动作用 17、“我思故我在”就是D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8、“在我们得视野之外,存在完全就是一悬而未决得问题”,这一观点就是 D A、唯物主义得观点 B、唯心主义得观点 C、可知论得观点 D、不可知论得观点 19、下面关于唯物主义得表述,错误得就是 D A、世界统一于物质需要哲学与自然科学得长期得艰巨得发展来证明 B、承认一个不依赖于人得意识而存在得物质世界就是一切自然科学产生得前提与基础 C、唯物主义要求把客观存在得事物作为观察与处理问题得根本出发点 D、唯物主义就就是立足于人得感官之欲得逐利活动 20、彻底得唯物主义一元论得根本要求就是C A承认世界就是多样得统一 B承认物质对意识得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得二元论 21、世界上惟一不变得就是变化。这一论断得含义就是 D A 变就是世界得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 变与不变就是绝对对立得 D变就是绝对得,不变就是相对得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