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胚名词解释及问答题(1)

组胚名词解释及问答题(1)

组胚名词解释及问答题(1)
组胚名词解释及问答题(1)

组胚重点名词解释

1、osteon:(1)、骨单位,即哈夫斯系统,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

(2)、位置: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

(3)、特点:数量多,长筒状,其长轴与骨干长轴平行;

(4)、构成:由4~20层呈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中央管内有血管、神经纤维和骨祖细胞等。

2、bone lamella:(1)、骨板;

(2)、定义:骨胶原纤维被黏合质黏合在一起并有钙盐沉积的薄板状结构;

(3)、特点:内有大量排列的胶原纤维,同一层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而相邻骨板之间的纤维相互垂直;

(4)、分类:分为密质骨和松质骨;

(5)、功能:增加骨的强度。

3、chondrocyte:(1)、软骨细胞;

(2)、位置:包埋在软骨陷窝内;

(3)、形态结构:靠近软骨膜的细胞幼稚,单个分布,体积小,呈扁圆形;长轴与软骨平面平行;越靠近软骨中心的细胞越成熟,体积渐大,圆形或椭圆形,成群分布由同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细胞核小而圆,可见1~2个核仁,细胞质弱嗜碱性,电镜下可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较少。

(4)、功能:产生软骨基质。

4、osteocyte:(1)、骨细胞;

(2)、位置:位于骨板之间或骨板内;

(3)、形态结构:骨细胞胞体藏于软骨陷窝内,较小,扁椭圆形,骨细胞突起位于骨小管内,相邻骨细胞的突起以缝隙连接相连;

(4)、功能:具有一定的成骨和溶骨作用,参与调节钙磷平衡,维持血钙。

5、recirculation of lymphocyte:(1)、淋巴细胞再循环;

(2)、定义:周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又通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回流到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内,如此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到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到另一处淋巴组织,这种现象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3)、功能:有利于识别抗原,促进免疫细胞间的协作,使分散于全身的免疫细胞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体。

6、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m:(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2)、定义:单核细胞及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统称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3)、组成: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吞噬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干巨噬细胞、肺巨噬细胞。

7、germinal center:(1)、生发中心;

(2)、产生:淋巴小结受抗原刺激后增大,并产生生发中心;

(3)、位置:位于次级淋巴小结;

(4)、结构特点:分为明区和暗区,暗区较小,主要由B细胞和Th细胞组成,着色深;明区较大,除B细胞和Th细胞外,还有滤泡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生发中心的周边有一层小淋巴细胞,顶部最厚,称小结帽。

8、thymic corpuscle:(1)、胸腺小体,是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散在分布:

(2)、形成: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排列而成;

(3)、特点:小体外层细胞较幼稚,形态完整,胞核清晰;中央的细胞核已变性,渐退化。

(4)、功能不清。

9、thymus dependent area:(1)、胸腺依赖区;

(2)、组成:为弥散淋巴组织,包括淋巴结皮质的副皮质区和脾白髓的动脉周围淋巴鞘;副皮质区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重要部位;动脉周围淋巴鞘无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有中央动脉;

(3)、所含淋巴细胞:主要含T细胞,还有交错突细胞、巨噬细胞和少量B细胞。

10、splenic sinus:(1)、脾血窦;

(2)、定义:索条状的脾索互联成网,其中的网孔即为脾血窦;

(3)、特点:形态不规则,也互联成网;血窦壁由一层长杆状内皮细胞围成,内皮外有不完整的基膜及环形网状纤维;腔内充满血液和巨噬细胞;

(4)、汇入静脉:汇入小梁静脉,再于脾门汇合为脾静脉出脾。

11、mucous-HCO3-barrier:(1)、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2)、定义:胃腺分泌的粘液和碳酸氢盐(化学物质)组成的一层具有保护胃黏膜不受胃酸侵害的物质;

(3)、功能:具有润滑作用,可减少粗糙的食物对胃粘膜的机械损伤,并能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侵蚀。

12、surface mucous cell:(1)、表面黏液细胞;

(2)、定义:为胃黏膜的单层柱状上皮的主要细胞;

(3)、形态结构:细胞核椭圆,位于基部,顶部细胞质充满黏原颗粒,HE染色浅或透明;细胞间有紧密连接;

(4)、功能:分泌含高浓度碳酸氢根的不可溶性黏液,覆盖于上皮表面,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13、chief cell (stomach):(1)、胃底腺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

(2)、分布:数量最多,分布于腺的底、体部;

(3)、形态结构:光镜下,细胞呈柱状,细胞核圆,位于基底部,细胞质基部强嗜碱性,顶部色浅淡;电镜下,细胞质顶部充满酶原颗粒,含大量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细胞间有紧密连接;

(4)、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

14、absorptive cell of small intestine:(1)、小肠吸收细胞;

(2)、形态结构:光镜下,细胞体呈高柱状,游离面有纹状缘,细胞核椭圆形,位于基部,细胞质成粉红色;电镜下,细胞质内含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细胞顶部有完善的紧密连接,游离面有大量的微绒毛,其表面有一层厚的细胞衣,内含消化酶;

(3)、功能:吸收营养物质,参与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的释放。

15、Paneth cell:(1)、潘氏细胞,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

(2)、分布:常三五成群地位于腺底部;

(3)、形态结构:细胞体呈锥体型,细胞核椭圆,居细胞基地,细胞质顶部充满粗大嗜酸性的分泌颗粒;

(4)、功能:分泌防御素,溶菌酶,对肠道微生物有杀灭作用。

16、theca folliculi:(1)、卵泡膜;

(2)、形成:卵泡周围结缔组织内的基质细胞增殖分化,逐渐形成卵泡膜;

(3)、变化:在次级卵泡时,卵泡膜分化为内外两层,内层为毛细血管和膜细胞,膜细胞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结构特点,外层有环形的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

17、ovulation:(1)、排卵;

(2)、定义: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排出的过程称排卵;

(3)、时间:约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左右;

(4)、排出物:次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卵泡液;

(5)、结果:若排出的卵于24小时内未受精,次级卵母细胞便退化并被吸收,;若受精,则继续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23,X)的卵细胞和一个第二极体。

18、coiled artery:(1)、螺旋动脉;

(2)、定义:基底动脉的主支;

(3)、走行:在功能层内呈螺旋状走行,至功能层浅层时形成毛细血管网和血窦,然后汇入小静脉,经肌层汇合为子宫动脉;

(4)、特点:对性激素的刺激敏感,反应迅速。

19、uterine gland:(1)、子宫腺;

(2)、位置:位于子宫内膜固有层的结缔组织内;

(3)、形态及构成:为单管状腺,由上皮下陷而成,腺上皮主要由分泌细胞构成;子宫腺在近肌层处可分支。、;

(4)、特点:子宫内膜增生早期,子宫腺短,直而细,较稀疏;增生晚期的子宫腺增、增长且更弯曲,腺腔扩大;腺细胞顶部有分泌颗粒,糖原聚集。

20、blastocyst:(1)、胚泡;

(2)、形成:受精后第四天,桑椹胚进入子宫腔,其细胞继续分裂,当卵裂球数达到100个左右时,细胞间出现若干的腔隙,它们逐渐汇合成一个大腔,腔内充满来自子宫腔内的液体,此时透明带溶解,胚呈现囊泡状,故称胚泡;

(3)、结构:胚泡中心为胚泡腔,胚泡壁由单层细胞构成,与吸收营养有关,称滋养层,位于胚泡壁一侧的细胞群,称内细胞群,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21、primitive streak:(1)、原条;

(2)、形成:人体发育第三周初,部分上胚层细胞增殖较快,在上胚层正中线的一侧形成一条增厚区,称原条;

(3)、结构:原条的头端略膨大为原节;原条的中线出现浅沟为原沟;原节的中心出现浅凹为原凹;原沟深部的细胞形成中胚层,内胚层,此时原上胚层改成外胚层;三个胚层均起源于上胚层;

(4)、功能:原条的出现使胚盘有头尾之分,原条所在一端为尾端;诱导中胚层的形成。

(5)、临床意义:随着胚体发育,原条缩短,最后消失,若原条细胞残留,可形成畸胎瘤。

22、zona reaction:(1)、透明带反应;

(2)、定义:精卵结合后,卵子浅层胞质内的皮质颗粒立即释放酶类,使透明带结构发生变化,不能再与精子结合,已阻止其他精子穿越透明带,此过程为透明带反应;

(3)、功能:保证了正常的单精受精。

23、decidua:(1)、蜕膜;

(2)、定义:蜕膜反应后的子宫内膜功能层称为蜕膜,分娩时脱落;

(3)、分部:根据蜕膜与胚的位置关系,分为3部分。基蜕膜,位于胚深面;包蜕膜,覆盖在胚的子宫腔侧;壁蜕膜,是子宫其余部分的蜕膜。24、neural tube:(1)、神经管;

(2)、形成:脊索诱导其背侧中线的外胚层增厚形成神经板,神经板中央沿长轴向脊索方向凹陷形成神经沟,沟两侧边缘隆起称神经褶,神经沟加深,神经褶前、后神经孔闭合、延伸形成神经管;

(3)、功能:神经管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基,将分化为脑和脊髓以及松果体、神经垂体和视网膜等;

(4)、临床意义:若前、后神经孔未闭合,将会分别导致无脑

畸形和脊髓裂。

25、paraxial mesoderm:(1)、轴旁中胚层;

(2)、形成:紧邻脊髓两侧的中胚层细胞迅速增殖,形成一对纵行的细胞索,即轴旁中胚层;

(3)、发育:轴旁中胚层断裂成团块,称为体节,左右成对,第5周时,体节全部形成,共42~44对;体节主要分化为背侧的皮肤真皮、骨骼肌和中轴骨骼;脊索的大部分将退化消失,仅在脊柱的椎间盘内残留为髓核。

26、umbilical:(1)、脐带;

(2)、定义:连于胚胎脐部与胎盘间的索带;

(3)、组成:外表面背覆羊膜;脐带内为黏液性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内有闭锁的卵黄囊、脐尿管、脐动脉、脐静脉;

(4)、长度:正常足月胎儿脐带长40-60cm,粗1.5-2cm;

(5)、功能:是胎儿血与母血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

(6)、临床意义:脐带过短,分娩时易引起胎盘早剥或血管破裂,出血过多;脐带过长,易缠绕胎儿四肢或颈部,可导致局部发育不良。

27、placental membrane:(1)、胎盘膜;

(2)、定义: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称为胎盘膜或胎盘屏障;

(3)、组成:早期胎盘膜厚,由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基膜、薄层绒毛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和内皮组成;后期胎盘膜薄,由合体滋养层、绒毛毛细血管内皮及两者的基膜组成,后后期胎盘膜通透性增强,更有利于物质交换。

问答题

1、简述胰腺内外分泌部的结构和功能。

(1)外分泌部的结构:为浆夜性复管泡腺。

A、腺泡:纯浆液性腺泡,腺泡腔面还可见一些较小的扁平或立方形的泡心细胞,胞质染色淡,核圆或卵圆形,泡心细胞延伸入腺泡腔内的闰管起始部上皮细胞。

B、导管:由闰管、小叶内导管、小叶间导管和主导管组成。闰管远端形成小叶内导管,继而汇合成小叶间导管,再汇合形成主导管,主导管在胰头部与肝总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从闰管到主导管,管径由细变粗,上皮由扁平立方渐变为单层柱状。

(2)外分泌部功能:胰腺泡细胞分泌多种消化酶:如胰蛋白酶、胰糜蛋白酶、胰淀粉酶、DNA酶、RNA酶等,它们分布消化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

(3)内分泌部结构:胰腺的内分泌部又称胰岛,是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球形细胞团,胰尾部较多,分布于腺泡之间,细胞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HE染色浅,不易区分,目前主要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鉴别。主要含A、B、D、PP四

种细胞。

(4)内分泌部功能: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D细胞生长抑素,抑制另3种细胞的分泌活动;PP细胞分泌胰多肽,抑制肠胃运动、胰液分泌及胆囊收缩。

2、试述肝细胞的光镜和电镜结构及功能。

(1)光镜结构:肝细胞多面体形,核大而圆,居中,着色浅,双核细胞较多,胞质嗜酸性,含有弥散分布的嗜碱性团块;肝细胞有三种不同的功能面,即血窦面、细胞连接面、胆小管面。

(2)电镜结构:血窦面和胆小管面有发达的微绒毛,相邻肝细胞之间的连接面有紧密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等结构。胞质内各种细胞器含量丰富:成群分布的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上有多种酶系规律地分布,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以及糖原、脂滴色素等内容物。

(3)功能:A、合成与分泌血浆蛋白;

B、胆汁合成、脂类代谢、糖代谢、激素代谢、以及从肠道吸收的大量有机物的生物转化;

C、合成与分泌胆汁;

D、解毒

(4)临床意义:进食后糖原增多,饥饿时糖原减少;正常时脂滴少,肝病时,脂滴可增多。

3、试述肝血窦的光镜和电镜结构及功能。

肝血窦是相邻肝板之间的腔隙,是一种特殊的毛细血管。

(1)光镜结构:肝血窦的窦壁由内皮细胞构成,内皮有孔,孔上无隔膜,细胞之间的间隙较大,内皮外无基膜,仅有少量网状纤维附着。肝血窦内有肝巨噬细胞,又称库普弗细胞,其形态不规则,胞质嗜酸性,有较强的吞噬能力,还有NK细胞。

(2)电镜结构:肝巨噬细胞表面有大量褶皱和微绒毛,并已板状和丝状伪足附着在内皮细胞上,或穿过内皮穿孔和细胞间隙伸入窦周隙。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有一狭窄间隙,称窦周隙。其内充满血浆,是肝细胞与血浆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窦周隙内还有贮脂细胞,主要贮存维生素A。

(3)功能:肝血窦的通透性较大,有利于肝细胞与血流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肝血窦腔内的干巨噬细胞有清除抗原异物,清除衰老细胞,监视肿瘤的作用;NK 细胞在抵御病毒感染、防止肝内肿瘤及其他肿瘤的肝转移方面有重要作用。

4、叙述原始心房的分隔过程。

第一房间隔:人胚第4周末,在原始心房顶部背侧壁的中央出现一个薄的半月形矢状隔,称第一房间隔。此隔沿心房顶部背侧壁和腹侧壁向心内膜垫方向生长,和心内膜垫之间暂留的孔成为第一房间孔,此孔逐渐变小,后封闭;第一房间孔闭合前,第一房间隔上部形成的大孔,成为第二房间孔。原始心房被分成左、右两部分,但仍有第二房间孔交通。

第二房间隔:人胚发育第5周末,第一房间隔右侧,从心房顶端腹侧壁再长出一个新月形第二房间隔,此隔向心内膜垫方向生长,遮盖第二房间孔。游离缘与心内膜垫之间留有卵圆孔,使左右心房保持相通。卵圆孔的左侧被第一房间隔覆盖,称卵圆孔瓣。出生前,由于卵圆孔瓣的存在,当心房舒张时,只允许右心房的血液流入左心房,反之则不能。出生后,肺循环开始,左心房压力增大,致使两个隔紧贴并逐渐愈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隔,卵圆孔关闭,左、右心房完全分隔。

5、叙述原始心室的分隔过程。

室间隔肌部:人胚第4周末,心室壁组织向上凸起形成一个较厚的半月形肌性嵴,称室间隔肌部。此隔不断向心内膜垫方向生长,上缘凹陷,它与心内垫之间留有一孔,称室间孔,使左、右心室相通。

室间隔膜部:人胚第7周末,心动脉球内部形成左、右球嵴,彼此向对侧生长融合,同时向下延伸,分别与室间隔肌部融合,关闭了室间孔上部的大部分;室间孔其余部分则由心内膜垫的组织所封闭。于是便形成了室间隔的膜部。室间孔封闭后,肺动脉干与右心室相通,主动脉与左心室相通。

6、胎儿血液循环有什么特点?出生后血液循环有什么重要变化?

胎儿血液循环特点:

(1)具有脐静脉和脐动脉。脐静脉血来自胎盘,富含氧和营养物质。脐动脉将胎儿的静脉血运送到胎盘,与母体血液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

(2)肝静脉导管分流。脐静脉血大部分经静脉导管直接注入下腔静脉,小部分经肝血窦、肝静脉后入下腔静脉。

(3)心房卵圆孔分流。下腔静脉将混合血送入右心房,大部分经经卵圆孔进入左心房,再进入左心室,最后流入主动脉。

(4)动脉导管分流。经右心房、右心室进入肺动脉的血液,大部分经动脉导管注入降主动脉,仅少部分进入无呼吸功能的肺。

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发生如下变化:

(1)脐静脉闭锁形成肝圆韧带;

(2)脐动脉闭锁形成脐侧韧带;

(3)静脉导管闭锁形成静脉韧带;

(4)卵圆孔封闭形成卵圆窝。胎儿出生后,肺静脉回心量增多,左心房内压力高于右心房,使卵圆孔封闭。

(5)动脉导管闭锁形成动脉韧带。肺呼吸开始后,肺循环血液流量增大,肺动脉血不再向主动脉分流,使动脉导管闭锁,形成动脉韧带。

7、心血管系统主要有哪些先天畸形?并简述其成因。

(1)、房间隔缺损:主要为卵圆孔未闭,可由下列原因产生:①卵圆孔瓣有穿孔;②卵圆孔瓣小,不能完全遮盖卵圆孔;③卵圆孔过大④卵圆孔过大,卵圆

孔瓣小。此外,心内膜垫发育不全,第一房间隔不能与其融合,也可造成房间隔缺损。

(2)、室间隔缺损:有室间隔膜部缺损和室间隔肌性缺损两种情况。膜性室间隔缺损较为常见,是由于心内膜垫组织扩展时不能与球峪和室间隔肌部融合所致。肌性室间隔缺损较为少见,是由于肌性隔形成时心肌膜组织过度吸收所造成。

(3)、动脉于分隔异常:

A、主动脉和肺动脉错位:主动脉由右心室发出,肺动脉由左心室发出。原因是主肺动脉隔不螺旋形成直隔。常伴有室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开放。

B、主动脉或肺动脉狭窄:一侧动脉粗大,另一侧动脉狭小。原因是动脉球嵴生长偏向一侧,常伴有室间隔缺损。

C、法洛四联症:包括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在室间隔上和右心室肥大。原因是动脉干分隔不均,致使肺动脉狭窄和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造成右心室肥大,粗大的主动脉向右侧偏移而骑跨在室间隔缺损处。

(4)、动脉导管未闭:最常见的是血管畸形。原因是出生后动脉导管的平滑肌未能收缩,致使肺动脉和主动脉相通。

组胚名词解释

纹状缘:小肠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有扩大表面积增强吸收能力的作用,为微绒毛光镜形态 核左移:中性粒细胞杆状和2叶核增多,原因是严重细菌感染,骨髓新生大量细胞入血 哈氏系统:内外环骨板间大量长柱状结构,由哈弗斯骨板环绕中央管形成 运动终板:即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神经无轴突终末与骨骼肌形成的效应器,支配骨骼肌收缩 骨小梁:骨皮质在松质骨上的延伸部分,在骨髓腔中呈不规则立体网状结构 肠绒毛:小肠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有扩大表面积增强吸收能力的作用 血睾屏障:由血管内皮及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紧密连接构成的屏障,防止某些物质进入生精小管维持精子发育微环境,防止精子外逸引起自身免疫 胚泡:哺乳动物受精卵形成桑椹胚后,胚胎空腔化形成一囊胚腔,内细胞团位于腔体一端,该结构称胚泡,由滋养层、胚泡腔和内细胞群组成 次级神经胚:先形成实心细胞索然后中空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一般发生于脊椎动物后端(如蛙、鸡腰椎和尾椎的形成) 肝憩室:人胚第四周前场末端侧壁中胚层细胞增生向外长出的一囊状突起,为肝、胆囊和胆管的原基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有扩大表面积增强吸收能力的作用,分布于小肠表面和肾小管 肌浆网:骨骼肌细胞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又称纵小管) 郎飞结:相邻施万细胞不完全连接,于神经纤维上此处较狭窄,位于周围有髓神经纤维,实现跳跃式传导 角质形成细胞:表皮的主要细胞,在光镜下由内向外可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最终会角质化并移行至表皮最外层 软骨内成骨:指在预先形成的软骨雏形上将软骨逐步替换成骨,人体多数骨(四肢、躯干和部分颅底骨)以此方式发生 精子形成:精子细胞不再分裂经过复杂变形过程形成蝌蚪状精子的过程 皮层反应:当精子与卵质膜接触时,该处的皮层颗粒与卵质膜融合,颗粒破裂,内含物被释放到卵周隙。作用是防止多精入卵 顶体反应:精子释放水解酶水解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过程 浆液性细胞:一种外分泌细胞,光镜下三角形或矮柱状,胞质嗜碱性,核卵圆形,分泌酶原颗粒,有发达的高尔基体和粗面内质网 固有结缔组织:除软骨、骨和血液外的大部分结缔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特异性吞噬:通过识别因子(抗体、补体、纤维粘连蛋白)特异性地识别和粘附被吞噬物(细菌、病毒、异体细胞等) 三联体:骨骼肌纤维内纵小管在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横小管与其两端的终池构成三联体,利于肌肉快速反应 网织红细胞:新生的胞质内尚有残余核糖体的红细胞,约占红细胞总量1%,数量变化可评估造血功能,可用煌焦油蓝染色识别 黄体: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腔内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也伸入颗粒层,这些成分逐渐演化成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故称黄体神经嵴:在神经沟闭合为神经管的过程中,神经板外侧缘的细胞也随之进入神经管壁的背侧,并很快从管壁中迁移出来,形成位于神经管背外侧的两条纵行细胞索,即神经嵴 尿生殖嵴:第四周末,生肾索继续增生,与体节分离凸向胚内体腔,成为两条分列于中轴两侧的纵行隆起,称尿生殖嵴

B282-组胚实验-组织学实验-组胚学知识点

第1章组织学绪论 名词解释:组织学,组织,四大基本组织,超微结构 组织学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的研究技术:1光镜技术(细节),2电子显微镜技术(细节),3组织化学术(分类),4放射自显影技术,5图像分析术,6细胞培养术和组织工程 重点掌握内容:1四大基本组织,2HE染色的基本原理 第3章上皮组织 名词解释:上皮组织,微绒毛,纤毛,紧密连接,半桥粒,缝隙连接,基膜,质膜内褶,连接复合体,腺上皮,内皮 上皮组织的分类以及功能:1被覆上皮特点、上皮类型、主要分布、功能,2腺上皮的分类,外分泌部的一般结构(导管部,分泌部:腺泡类型),3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的特点以及功能游离面(微绒毛、纤毛、糖衣)、紧侧面(密连接、中间链接、桥粒,缝隙连接)、基底面(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 重点掌握内容: 1.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 2.被覆上皮的分类依据及类型, 3.上皮特殊结构的名称与功能。 第4章固有结缔组织 名词解释: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组织液、分子筛、组织液、趋化性结缔组织特点、分类(狭义、广义)、来源(一)疏松结缔组

织(LCT) 1.特点 2.(1)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2)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3)基质成分以及功能(二)疏松结缔组织1.分类,2.特点(弹性组织为主)(三)脂肪组织1.分类,2.特点(四)网状组织1.分布、2.分类、3.功能 重点掌握内容: 1.CT的分类; 2.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类型; 3.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光镜(LM)、电镜(EM)结构,肥大细胞的LM结构以及它们的功能; 4.LCT纤维的种类以及特点; 5.分子筛的结构以及功能 问答题: 1.被覆上皮根据什么分类?可分为多少种类型? 2.上皮游离面、侧面、基地面分别有何特殊结构?有何作用? 3.浆液性细胞胞质在HE染色中常嗜什么染色性?为什么? 4.何为内分泌部、外分泌部,外分泌部由什么构成? 5.试简述成纤维细胞的电镜结构以及功能 6.试简述结缔组织的分类 7..试简述浆细胞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以及功能 第5章血液和淋巴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重点〗 ★内皮(endothelium):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mesothelium):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微绒毛(microvillus):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密集的微绒毛在光镜下为纹状缘或刷状缘,可见于小肠和肾近端小管上皮。表面为细胞膜,中间为胞质,内有纵行微丝。微绒毛使细胞的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纤毛(cilium):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较长突起,比微绒毛粗长。电镜下可见表面有细胞膜,内为细胞质,纵行排列9+2微管。常见于呼吸道和输卵管上皮。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基膜(basement membrane):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状结构。光镜下被伊红染成粉红色,PAS染成紫红色,银染呈黑色。电镜下可见其由基板和网版组成。可引导上皮细胞生长分化,有连接支持作用和物质交换的半透膜作用。 ★骨板:骨(基)质中的骨胶纤维成层排列,并与骨盐和基质紧密结合,构成的板层状结构。同层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邻两层骨板的纤维相互垂直或成一定角度,犹如多层木质胶合板,有效的增强了骨的支持力。 ★骨单位(osteon):是内、外环骨板之间的纵行圆筒状结构,又称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其数量多,是长骨干的基本结构单位。中央为纵行的中央管,又称哈弗斯管,内含血管、神经和组织液。(中央管和穿通管相连)周围是多层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又称哈弗斯骨板。 ★肌节(sarcomere):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1/2 I带+A带+1/2 I带组成,I带只含细肌丝(固定于Z线),A带含细肌丝和粗肌丝(固定于M线),A带中央只含粗肌丝的部分为H带。★闰盘(intercalated disk):心肌纤维连接处称润盘。光镜下,在HE染色标本中呈横行粗线。电镜下,位于Z线水平。横向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加强连接;纵向部分有缝隙连接,可传递冲动和信息交流,使心肌同步收缩。 ★尼氏体:光镜下,可见神经元胞质内含许多嗜碱性斑块状或细颗粒状的物质称尼氏体。电镜下为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主要分布于胞体和树突。可合成蛋白质。 ★神经原纤维:在银染标本上可见神经元胞质内含许多棕黑色交织成网的丝状结构称神经原纤维。电镜下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主要分布于胞体和突起。具有支持和物质运输功能。 ★郞飞结(Ranvier node):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上相邻两节髓鞘之间的缩窄部分称郞飞结。此处轴突裸露,可提高冲动传递速度。 ★淋巴小结(lymphoid nodule):又称淋巴滤泡,为直径1~2mm的球形小体,有较明确的界限,含大量B细胞和一定量的Th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淋巴小结受到抗原刺激后增大,并产生生发中心。初级淋巴小结较小,无生发中心。次级淋巴小结较大,有生发中心。 ★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进入神经垂体漏斗,并形成袢形窦状毛细血管网,称第一级毛细血管网。这些毛细血管网再返回结节部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下行入远侧部,再形成窦状毛细血管网,称第二级毛细血管网,由

组胚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1.组织学: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的科学。 2.HE染色:是组织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染色时使用苏木精和伊红;苏木精是碱性染料,将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内的核糖体染成蓝色;伊红是酸性染料,将细胞质和细胞质中的成分染成粉红色。第一章 3.内皮:覆盖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4.间皮:覆盖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5.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的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 6.浆半月:大部分混合性腺泡主要由粘液性腺细胞组成,少量浆液性腺细胞位于腺泡的底部,在切片中成半月形结构 7.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质和细胞膜向外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8.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质和细胞膜向外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9.基膜:基膜是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在光镜下一般难以辨认,电镜下分基板和网板两部分。 10.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形成的许多内褶,内褶间含有与其平行长杆装线粒体。第二章 11.间充质:由间充质细胞核无定形基质构成,不含纤维。 12.趋化性:是指机体内某些细胞受到趋化因子的吸引而定向移动的的特性。 13.弹性组织:是以弹性纤维为主的致密结缔组织。 14.分子筛:是以透明质酸大分子为主干,结合蛋白质、多糖、形成有孔的结构称分子筛,具有局部屏障作用。第三章 15.血浆:相当于细胞质外基质,主要成分是水,其余为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酶、激素、无机盐等。 16.血清:在体外,血液静置后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析出淡黄色清亮液体,称血清。 17.网织红细胞:为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细胞内残留的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第四章 18.同源细胞群:同源细胞群是软骨组织中成群分布的软骨细胞,越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越大越成熟,多为2到8个细胞聚集在一起,它们由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分裂而来。 19.软骨陷窝:软骨细胞被包埋在软骨基质中,其所占据的空间称为软骨陷窝。 20.软骨囊:软骨陷窝周围含硫酸软骨素较多,HE染色强嗜碱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 21.类骨质:最初形成的细胞外基质无骨炎沉淀。 22.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成层排列的骨板犹如多层木质胶合板。同一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邻骨板的纤维则相互垂直。 23.骨小管:是从骨陷窝向四周发出的许多细小管道,为骨细胞突起所在的腔隙。 24.哈弗斯系统:位于内、外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由4到20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第五章 25.肌节:相邻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有1/2I带+A带+1/2I组成,肌节递次排列成肌原纤维,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功能基本单位。 26.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环绕在每条肌原纤维周围,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 27.肌浆网:是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官之间。

组胚名词解释最终版

组胚名词解释最终版 ▲表示重点中的重点 1.▲histology(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这门学科是随着显微镜的出现、在解剖学的基础上从宏观向微观发展形成的。解剖学主要是在系统和器官水平上研究机体的结构,组织学则是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机体进行研究 2.▲PAS—periodic acid Schiff reaction(PAS 反应):即过碘酸希夫反应,可用来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糖链。可形成紫红色反应产物。 3.▲in situ hybridization(原位杂交技术):即核酸分子杂交组织化学术,可用来检测基因的有无及在转录水平检测基因的活性。原理是用带有标记物的已知碱基顺序的核酸探针,与细胞内待测的核酸按碱基配对的原则,进行特异性原位结合,即杂交,然后通过对标记物的显示和检测,而获知待测核酸的有无及相对量。 4. pseudostratified(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主要分布于呼吸管道,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中柱状细胞最多,表面有大量纤毛。这些细胞形态不同、高矮不一,核的位置不在同一水平上,但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因此在垂直切面上观察貌似复层,而实为单层。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微绒毛直径约μm,长度因细胞种类或细胞生理状态而有很大差别.微绒毛使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指状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电镜下,可见纤毛中央有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微管二 联微管一侧伸出两条短小的动力蛋白臂。纤毛向一 定方向节律性摆动,把上皮细胞的粘液及其吸附的 颗粒物质定向推送。 junction(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相邻细胞 膜高度平行,细胞间隙约3nm,胞膜中有许多规律 分布的柱状颗粒,称连接小体,它们聚集为斑状, 是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分子量小于1500D的物 质,包括离子、cAMP等信息分子、氨基酸、葡萄糖、 维生素等,可在细胞间流通,使细胞在营养代谢、 增殖分化和功能等方面成为统一整体。 membrane infolding(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 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所形成的许多内褶,内褶与 细胞基底面垂直,内褶间含有与其平行的长杆状线 粒体。质膜内褶主要见于肾小管,扩大了细胞基底 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9.▲fibroblast(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 中最主要的细胞,常附着在胶原纤维上。功能活跃 时细胞较大,多突起;核大,卵圆形,着色浅,核 仁明显;胞质较丰富,呈弱嗜碱性。电镜下,它具 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即含丰富的粗 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成纤维细胞主要 合成和分泌构成结缔组织的纤维和基质成分。 10.▲plasma cell(浆细胞):从B淋巴细胞来, 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呈卵圆形或圆形;核圆,偏 于一侧,异染色质常呈粗块状,从核中心向核被膜 呈辐射状分布;胞质丰富,呈嗜碱性,核旁有一浅 染区。电镜下,胞质内含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 网;核旁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11.▲mast cell(肥大细胞):一类胞质内富含嗜 碱性颗粒的细胞。细胞较大,圆或卵圆形。核小而 圆,染色深,居中,;胞质内粗大的嗜碱性分泌颗 粒可被醛复红等染为紫色。颗粒易溶于水,故在切 片上难以辨认该细胞。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和嗜酸 性颗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在炎症和免疫反应时,颗 粒被释放。 12.▲macrophage(巨噬细胞):是体内广泛存在的 一种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形态多样,随功能状态而 改变。功能活跃者,常伸出较长的伪足而形态不规 则。核较小,圆或肾形,着色深;胞质丰富,多呈 嗜酸性,可含有异物颗粒和空泡。电镜下,细胞表 面有许多皱褶、微绒毛和少数球状隆起。胞质内含 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噬泡、残余体以及数量不 等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细胞膜 内侧有较多微丝和微管,参与细胞运动。 cell(间充质细胞):一种分化程度低、无紧密联 系,分化能力很强的细胞。大,呈星形,细胞间以 突起互联成网;核大,卵圆形,核仁明显;胞质呈 弱嗜碱性。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低,增殖能力强。 在胚胎时期能分化成多种结缔组织细胞、肌细胞、 血细胞、内皮细胞等。成体的结缔组织内仍保留有 未分化的间充细胞。 mesenchymal cell(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布 在小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周围,其形态似纤维细 胞,是成体结缔组织内的干细胞,保留着间充质细 胞多向分化的潜能。在炎症及创伤修复时大量增 殖,可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参与结缔组织和小血管修复。 15.▲molecular sieve(分子筛):由大量蛋白多 糖聚合体形成的有许多微孔的分子筛,允许水和营 1

「组胚」名词解释与简答

名词解释(内脏) 1.皱襞plica 粘膜与粘膜下层共同向消化管腔内得突起,可以就是环形(小肠)、纵形(食管)或不规则形(胃)。有得就是恒定结构,有得该段消化管扩张时可消失。 2.浆膜serosa 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得薄膜,包括胸膜、腹膜、心包膜与睾丸鞘膜,覆盖在体腔表面或内脏器官外表面。 3.胃底腺fundic gland 分布于胃体与胃底部,就是胃粘膜中数量最多,功能最主要得腺体,主要由主细胞与壁细胞构成,分泌胃蛋白酶原与盐酸内因子 4.中央乳糜管central chyle 在小肠绒毛中轴固有层内有1~2 条毛细淋巴管,称为中央乳糜管。主要转运肠上皮吸收得脂肪。 5.肝小叶acini hepatis 就是肝得结构与功能得基本单位,小叶中央为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放射状排列成肝板,肝板之间为肝血窦。肝细胞相邻面得细胞膜局部凹陷,形成胆小管。 6.肝血窦hepatic sinusoid 位于肝板之间得血流通道,腔大不规则,窦壁为一层不连续得内皮,窦腔含血液,肝巨噬细胞等。 7.肝巨噬细胞 位于肝血窦内,形态不规则,胞质嗜酸,能吞噬与清除血液中得异物、细菌与病毒等有害物质,参与吞噬衰老得红细胞与血小板。 8.窦周隙sinus gap 指肝血窦得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得狭小间隙,含有一种散在贮脂细胞,就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得场所。 9.肝门管区hepatic portal area 就是指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得区域,含有较多得结缔组织,并有小叶间胆管、小叶间动脉与小叶间静脉通过。

10.胆小管bile duct 就是相邻肝细胞连接面得局部质膜向内凹陷并对接而成得精细小管,在肝板内连结呈网状管道,可收集胆汁。 11.泡心细胞centro-acinar cells 胰腺闰管得一端上皮细胞插入腺泡腔内,称为泡心细胞。其为扁平或立方形细胞,染色浅。 12.胰岛pancreas islet 胰腺外分泌部中散在得内分泌细胞团,细胞之间有大量有孔毛细血管。胰岛由A,B、D、PP四种细胞构成,它们都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得超微结构特点。分泌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与胰多肽。A细胞多在胰岛周边,分泌高血糖素 B细胞数量最多,多位于胰岛中部,分泌胰岛素 D细胞数量少,分泌得生长抑素,可抑制邻近细胞得分泌功能 PP细胞数量很少,分泌胰多肽。 13.嗅细胞olfactory cell 就是嗅粘膜上皮内得双极神经元,呈长梭形。其树突细长,伸向上皮表面,突起末端膨大成球状,称为嗅泡。从其表面伸出嗅毛。 14.肺小叶pulmonary lobule 由每根细支气管连同它得各级分支与肺泡组成肺小叶,就是肺得结构单位。肺小叶成锥形,尖朝向肺门,底朝向肺表面。小叶间以结缔组织分隔。 15.气血屏障blood-air barrier 又称呼吸膜, 就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中气体分子交换所通过得结构,包括肺泡表面得液体层、I 型肺泡细胞及其基膜、薄层结缔组织与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其总厚度为 0、2~0、5 微米,有利于气体交换能迅速进行。 16.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 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广泛分布于肺泡隔或肺泡腔内,具有吞噬细菌、异物等功能。在吞噬了吸入得尘粒后,称尘细胞。 17.尘细胞 肺巨噬细胞吞噬了大量进入肺内得尘埃颗粒后,称为尘细胞。 18.Ⅱ型肺泡细胞alveolar type II cells 就是组成肺泡上皮得一种细胞,呈立方状,能分泌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与稳定肺胞直径,

组胚名词解释

▲气血屏障: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中气体分子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的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及其基膜、薄层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其总厚度为0.2~0.5微米,有利于气体交换能迅速进行。 ▲HE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苏木素是碱性染料,可使酸性物质着色;伊红为酸性染料,可使碱性物质着色。 ▲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由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可使细胞的表面积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纤毛: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指状突起。 ▲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垂直折向胞质内而形成的许多内褶,该结构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 ▲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作为化学信息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此小管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更重要的是细胞间传递化学信息和电信息。 ▲腺细胞:主要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称腺细胞。 ▲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腺上皮。 ▲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 ▲基膜:又称基底膜,是位于上皮基底面与其深面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薄膜。 ▲疏松结缔组织:又称为蜂窝组织。其特点是细胞的种类较多,分散存在;细胞外基质丰富,其中纤维数量较少,排列稀疏,基质多,充填于纤维之间。具有连接、支持、防御和修复的功能。 ▲致密结缔组织: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纤维粗大,排列致密。主要功能是支持和连接。分为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和弹性组织。 ▲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网状细胞是一种有突起的星形细胞,相邻的细胞突起相互连接成网。 ▲分子筛:结缔组织基质以透明质酸为支架,结合许多大分子蛋白质,蛋白质上连着许多硫酸软骨素等多糖侧链,形成具有许多多孔隙的立体构型;具有阻挡大分子物质、细菌及异物通过的功能。 ▲组织液:组织液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基质中的液体,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入血液和淋巴。 ▲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 ▲软骨陷窝:软骨基质为半固态凝胶,软骨细胞在软骨基质中所占的腔隙称为软骨软骨陷窝。 ▲软骨囊:软骨基质由纤维成分和基质组成,软骨陷窝周围基质所含硫酸软骨素较多,HE染色呈强嗜碱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称软骨囊。 ▲同源细胞群:从软骨周边向软骨中央,软骨细胞逐渐成熟,体积逐渐增大,变成圆形或椭圆形,常成群分布,而且多以2~8个细胞聚集在一起,它们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殖而来,称同源细胞群。 ▲骨单位:以中央管为中心,呈同心圆方式排列着10~20层骨板,是长骨干的主要结构单位。 ▲穿通管:长骨骨干中与骨干长轴近似垂直走行的管道。内含血管、神经和少量疏松结缔组织,结缔组织中有较多骨祖细胞。 ▲成骨细胞:分布在骨组织表面。 ▲破骨细胞:分布于骨组织表面,为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的多核细胞。溶解和吸收骨质;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成员。

组胚名词解释

1、组织: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组成。人体组织可归纳为四大类型,即上皮组 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它们在胚胎时期的发生来源、细 胞构成、形态特点及功能等方面,各具明显特性。 2、内皮:指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间皮:指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4、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电镜下表面为细胞膜,内 为细胞质,其内可见纵行微丝。微绒毛可显著扩大细胞表面积,参 与物质吸收。 5、纤毛: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电镜下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 质,其内含有纵向排列的微管。纤毛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能力,可将 黏附的尘埃、细菌等排出。 6、分子筛:疏松结缔组织基质中的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A等多糖与蛋白质结 合成的具有许多微孔隙的结构,称分子筛。对细菌和大分子物质等 的扩散起屏障作用。 7、血浆:是血液中的无定形成分,相当于细胞外基质,占血液容积的55%,其 中90%是水,内含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无机盐等。 8、血清:是血液体外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它相当于结缔组织的基质。其 中除了无纤维蛋白原外,其余成分与血浆相同。 9、网织红细胞:是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经煌焦油蓝染色后可看到 染成蓝色的细网状结构,为残留的核蛋白体。外周血中网织红 细胞的数量可作为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的一种指标。 10、同源细胞群:位于软骨中部的软骨细胞成群分布,2~8个软骨细胞聚集在一 起,由同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称同源细胞群。 11、骨基质:简称骨质,即钙化的骨组织的细胞外基质。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 构成。有机成分包括胶原纤维和无定形基质;无极成分又称骨盐, 使骨坚硬。 12、骨单位:又称哈弗系统,是构成密质骨的主要结构,由位于中央的中央管和 其周围呈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哈弗骨板)构成。 13、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1/2明带+ 暗带+1/2明带组成。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胚」名词解释与简答word版本

名词解释(内脏) 1.皱襞plica 粘膜与粘膜下层共同向消化管腔内的突起,可以是环形(小肠)、纵形(食管)或不规则形(胃)。有的是恒定结构,有的该段消化管扩张时可消失。 2.浆膜serosa 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的薄膜,包括胸膜、腹膜、心包膜和睾丸鞘膜,覆盖在体腔表面或内脏器官外表面。 3.胃底腺fundic gland 分布于胃体和胃底部,是胃粘膜中数量最多,功能最主要的腺体,主要由主细胞和壁细胞构成,分泌胃蛋白酶原和盐酸内因子 4.中央乳糜管central chyle 在小肠绒毛中轴固有层内有1~2 条毛细淋巴管,称为中央乳糜管。主要转运肠上皮吸收的脂肪。 5.肝小叶acini hepatis 是肝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小叶中央为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放射状排列成肝板,肝板之间为肝血窦。肝细胞相邻面的细胞膜局部凹陷,形成胆小管。 6.肝血窦hepatic sinusoid 位于肝板之间的血流通道,腔大不规则,窦壁为一层不连续的内皮,窦腔含血液,肝巨噬细胞等。 7.肝巨噬细胞 位于肝血窦内,形态不规则,胞质嗜酸,能吞噬和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细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质,参与吞噬衰老的红细胞和血小板。 8.窦周隙sinus gap 指肝血窦的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小间隙,含有一种散在贮脂细胞,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9.肝门管区hepatic portal area 是指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的区域,含有较多的结缔组织,并有小叶间胆管、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静脉通过。

10.胆小管bile duct 是相邻肝细胞连接面的局部质膜向内凹陷并对接而成的精细小管,在肝板内连结呈网状管道,可收集胆汁。 11.泡心细胞centro-acinar cells 胰腺闰管的一端上皮细胞插入腺泡腔内,称为泡心细胞。其为扁平或立方形细胞,染色浅。 12.胰岛pancreas islet 胰腺外分泌部中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团,细胞之间有大量有孔毛细血管。胰岛由A,B、D、PP四种细胞构成,它们都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分泌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和胰多肽。 A细胞多在胰岛周边,分泌高血糖素 B细胞数量最多,多位于胰岛中部,分泌胰岛素 D细胞数量少,分泌的生长抑素,可抑制邻近细胞的分泌功能 PP细胞数量很少,分泌胰多肽。 13.嗅细胞olfactory cell 是嗅粘膜上皮内的双极神经元,呈长梭形。其树突细长,伸向上皮表面,突起末端膨大成球状,称为嗅泡。从其表面伸出嗅毛。 14.肺小叶pulmonary lobule 由每根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各级分支和肺泡组成肺小叶,是肺的结构单位。肺小叶成锥形,尖朝向肺门,底朝向肺表面。小叶间以结缔组织分隔。 15.气血屏障blood-air barrier 又称呼吸膜,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中气体分子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的液体层、I 型肺泡细胞及其基膜、薄层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其总厚度为 0.2~0.5 微米,有利于气体交换能迅速进行。 16.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 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广泛分布于肺泡隔或肺泡腔内,具有吞噬细菌、异物等功能。在吞噬了吸入的尘粒后,称尘细胞。 17.尘细胞 肺巨噬细胞吞噬了大量进入肺内的尘埃颗粒后,称为尘细胞。

组胚(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1. 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 2. 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的。胞质嗜碱性,核偏向细胞的一侧,内含大量的RER和Glogi复合体 3. 致密结缔组织:一种以纤维成分为主的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不规则和规则两种 4.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和其分化而来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尘细胞 5. 网织红细胞:细胞内尚残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洗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6. 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人的胚第3周初的卵黄囊血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与红骨髓,其次是脾和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少量 7. 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 8. 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 9. 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 10. 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平行板,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哈弗斯骨板或环骨板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 11. 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较成熟,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 12. 软骨陷窝:基质内的小腔称软骨陷窝 13. 软骨囊:糖胺多糖在基质中的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此处呈强嗜酸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故此区域称软骨囊 14. 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 15. 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16. 闰盘:心肌纤维呈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 17. 肌浆网: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 18. 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T小管 19. 终池: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 20. 血脑屏障:有些星形胶质细胞末端扩大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贴附在毛细血管壁上,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 21. 运动终板:躯体运动神经末梢的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并与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起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 22.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实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 23. 尼氏体: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 24.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骨骼肌纤维共同形成的效应器,分布于骨骼肌内,支配肌纤维的收缩。 25. 神经原纤维:神经原纤维由成束的神经丝和微管构成 26. 神经末梢:为周围神经末梢的终末部分,它遍布全身各种组织和器官,形成各种各样的末梢装置,分为感觉和运动神经末梢两类 27. 髓鞘:包裹在神经细胞轴突外面的一层膜

组胚 名词解释

1、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得颗粒与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2。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就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得、胞质嗜碱性,核偏向细胞得一侧,内含大量得RER与Golgi复合体。 3。致密结缔组织:一种以纤维成分为主得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不规则与规则两种、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与其分化而来具有吞噬功能得细胞组成得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尘细胞。 5。网织红细胞:细胞内尚残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洗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6.造血干细胞:就是生成各种细胞得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人得胚第3周初得卵黄囊血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与红骨髓,其次就是脾与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少量、 7。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与造血细胞组成、 8.骨单位:就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得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 9.骨板:骨质得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 10。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就是一些形状不规则得平行板,就是骨生长与改建过程中哈弗斯骨板或环骨板未被吸收得残留部分。 11、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较成熟,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 12、软骨陷窝:基质内得小腔称软骨陷窝。 13。软骨囊:糖胺多糖在基质中得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得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此处呈强嗜酸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故此区域称软骨囊、

14。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得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 15。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得终池组成三联体、 16.闰盘:心肌纤维呈不规则得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 17、肌浆网:肌纤维中特化得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 18。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得小管--T小管、 19。终池: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 20、血脑屏障:有些星形胶质细胞末端扩大形成脚板,在脑与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贴附在毛细血管壁上,构成血-脑屏障得神经胶质膜、 21、运动终板: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得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并与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起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 22。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得一种特化得细胞连接,实现细胞与细胞之间得通讯。 23。尼氏体: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得粗面内质网与游离核糖体构成。 24、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得轴突终末与骨骼肌纤维共同形成得效应器,分布于骨骼肌内,支配肌纤维得收缩、 25。神经原纤维:神经原纤维由成束得神经丝与微管构成。 26.神经末梢:为周围神经末梢得终末部分,它遍布全身各种组织与器官,形成各种各样得末梢装置,分为感觉与运动神经末梢两类、 27、髓鞘:包裹在神经细胞轴突外面得一层膜。 28、中央凹:视网膜后极得一浅黄色区域得正对视轴处一浅凹、 29、视神经乳头: 位于黄斑鼻侧,圆盘状,呈乳头状隆起,中央略凹,为视神经穿出处,并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通过.此处无感光细胞故又称生理盲点。 30。血胸屏障:胸腺内得Cap被上皮细胞包裹形成屏障作用得结构,使血液内得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胸腺皮质。该结构称血胸屏障。 31.淋巴小结:为直径1~2mm得球形小体,有明确得界限。

组胚名词解释

1、杯状细胞:形似高脚杯,底部狭窄,含深染色核,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 粒。 2、浆半月:混合性腺底部有少量浆液性细胞,在切片中为半月形。 3、微绒毛:上皮细胞的指状突起,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吸收。 4、缝隙连接:又名通讯连接,细胞间的信息通道,受钙离子的因素的控制。 5、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分基板和网 板。 6、软骨陷窝:软骨基质中的腔隙,内含软骨细胞。 7、骨单位:又名哈弗斯系统,(位置)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长骨中起 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形状)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形成。 8、破骨细胞:(位置)散在分布在骨组织边缘,是一种多核的巨细胞,由单 核细胞融合成。(功能)具有很强的融骨、吞噬和消化能力。 9、肌节:横纹肌肌纤维的结构和收缩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相邻两Z线间的一 段机原纤维,包括:1/2I带+A带+1/2I带。 10、闰盘:相邻肌纤维连接处染色较深处称闰盘。光镜结构:深染的横行或阶 梯状粗线,位于Z线水平。电镜结构:纵向为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传导,横向为中间连接与桥粒连接,使心肌纤维连接更牢固。 11、视杆细胞:杆状视细胞,具有感光作用,当视紫红质缺乏时会导致夜盲症。 12、视网膜中央凹:视网膜最薄的地方,只有色素上皮和视锥细胞,是视觉最 敏锐的部位。 13、螺旋器:又名柯蒂氏器,是膜蜗管基底部膜上呈螺旋状行走的膨大结构, 是听觉感受器。 14、肌性动脉:即中动脉,管壁中平滑肌十分丰富,故得名。 15、内弹性膜:中动脉内膜与中膜的交界处的薄膜。 16、血窦:窦状毛细血管,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间隙较大,易化大分 子进出血液。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 17、淋巴小结:又名淋巴滤泡,(形态)淋巴组织构的球形小体,(构成)含有 大量B细胞、TH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分类)初级淋巴小结和刺激淋巴小结。 18、***胸腺小体: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缺乏时无法培育T细胞。 19、血-胸腺屏障:(位置)位于胸腺皮质内。(功能)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 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组成)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血管周隙;上皮基膜;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 20、胸腺依赖区:(定义)某些淋巴器官的弥散淋巴组织。主要细胞:T淋巴 细胞。(举例)淋巴结的深层皮质,脾的动脉周围淋巴鞘等 21、动脉周围淋巴鞘:(位置)小梁动脉离开小梁后称中央动脉,其周围的厚 层弥散淋巴组织,(组成)由大量T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与交错突细胞等构成。 22、抗原提呈细胞:(原理)能捕获和处理抗原提呈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 物,将抗原提呈给TC,并激发后者活化、增殖的一类免疫细胞。包括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23、呆小症:(原理)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导致幼儿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1.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 2.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的。胞质嗜碱性,核偏向细胞的一侧,内含大量的RER和Glogi复合体 3.致密结缔组织:一种以纤维成分为主的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不规则和规则两种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和其分化而来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尘细胞 5.网织红细胞:细胞内尚残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洗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6.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人的胚第3周初的卵黄囊血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与红骨髓,其次是脾和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少量 7.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 8.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 9.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 10.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平行板,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哈弗斯骨板或环骨板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 11.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较成熟,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 12.软骨陷窝:基质内的小腔称软骨陷窝 13.软骨囊:糖胺多糖在基质中的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此处呈强嗜酸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故此区域称软骨囊 14.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 15.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16.闰盘:心肌纤维呈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 17.肌浆网: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 18.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T小管 19.终池: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 20.血脑屏障:有些星形胶质细胞末端扩大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贴附在毛细血管壁上,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 21.运动终板:躯体运动神经末梢的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并与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起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 22.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实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 23.尼氏体: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 24.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骨骼肌纤维共同形成的效应器,分布于骨骼肌内,支配肌纤维的收缩。 25.神经原纤维:神经原纤维由成束的神经丝和微管构成 26.神经末梢:为周围神经末梢的终末部分,它遍布全身各种组织和器官,形成各种各样的末梢装置,分为感觉和运动神经末梢两类 27.髓鞘:包裹在神经细胞轴突外面的一层膜 28.中央凹:视网膜后极的一浅黄色区域的正对视轴处一浅凹

组胚名词解释

上皮组织:由排列紧密,形态规则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的间质组成,上皮多分布于机体的临界面上,具有极性,没有血管,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单层上皮:1单层扁平上皮 a 内皮:心血管及淋巴管内表皮b间皮:胸膜,腹膜,心包的内腔面c其他:肺泡上皮,肾小囊壁上皮。2,单层立方上皮:甲状腺滤泡及肾小管等。 3单层柱状上皮:胃,肠和子宫的腔面。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道的内表面。 复层上皮:1复层扁平上皮a角化的:皮肤,表皮b非角化的:口腔,食管和阴道内表面。2复层柱状上皮:睑结膜!3变移上皮:肾盂,膀胱,输尿管的内面! 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侧面:1紧密连接,2中间连接3桥粒4缝隙连接 -结缔组织: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细胞成分少,间质成分多的特点,没有极性,间质由基质和纤维组成,广泛分布。 疏松结缔组织1间质:a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b基质2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 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合成三种纤维和基质 浆细胞光镜:圆形或卵圆形核常偏于一侧核呈车轮状胞质嗜碱性。电镜:大量粗面内质网,游离合糖体和高尔基体!功能:合成和分泌免役球蛋白即抗体的功能,参与体液免役肥大细胞参与变态反应。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成熟的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大量的血红蛋白。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呈分叶状,胞质染成粉红色,内含许多细小的淡紫色颗粒。功能: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核常分两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均匀的,嗜酸性颗粒。功能:减轻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分叶或成S形,着色教浅,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参与过敏反应。 单核细胞进入结缔组织后分化为巨噬细胞 血小板: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胞质脱落下来的小块,故无细胞核,有细胞器。呈双凸圆盘状。骨骼肌的一般结构:细长圆柱形,多核,位于肌摸下,有明暗相间的横纹。 心肌纤维的一般结构:短圆柱状,分支并互相连接成网,心肌纤维相连处称为闰盘。核多为一个,位于肌纤维中央,纵切面也有明暗相间的横纹。 神经元:有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分轴突和树突 神经元的结构:细胞核:大,圆,浅,居中。核仁明显。细胞质:尼氏体,神经元纤维 一种嗜碱性物质,多呈斑块状或颗粒状,粗面内质网,游离合糖体,大量蛋白质。尼氏体合成。 树突:一至多个突起,结构于胞体相似,接受刺激并将冲动传入细胞体内 轴突:只有一跟。没有尼氏体,有神经元纤维分布。功能:将神经冲动由细胞体传至其他神经元或效应细胞。 25突触:1.突触前部: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2.突触后部:后膜具有受体和化学门控的离子通道 3突触间隙 26突触传递过程:神经冲动---突触前膜---电位门控钙通道开放---钙离子进入突触前部----突触小泡移动,胞吐释放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特异受体结合---化学门控离子通道---膜电位变化---兴奋或抑制 27 毛细血管结构: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附着在基膜上 类型:1连续毛细血管2有孔毛细血管3血窦 28内膜分三层:1内皮2内皮下层3内弹性膜 29中膜:由10-40层环形平滑肌组成,没有成纤维细胞纤维和基质成分是平滑肌细胞产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