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便秘的分型与中医辨证治疗

便秘的分型与中医辨证治疗

便秘的分型与中医辨证治疗

一.分型

便秘在临床上分实、虚两大类型。

实证表现身热面赤,唇干口臭,苔黄燥,脉数而有力。病因多为阳盛体壮,平素过食辛辣、烧、烤、炸等厚味,致胃肠积热;或外感热病传里结于大肠,造成大便干燥坚硬,治宜泻热攻积、荡涤积滞,用急下存阴法。凡阳明腑实、腹满胀痛、内热肠燥、自汗、口渴,具备痞、满、燥、实四大症者,可用大承气汤下之,中病即止,不可多服。

虚证多面色无华,形神不足,肌瘦乏力,气促汗出,心悸头晕,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所谓虚证乃本虚标实,或虚而挟实,便秘没有纯虚的。病因多与年老体衰,或病后、术后、产后气血两亏,致脾虚运化无权,肠道传送无力,血亏津少,不能濡润肠道,如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更应引起警惕。治宜滋阴养血、润肠通便,用“增水行舟”法,以增液汤、麻仁丸等化裁,使其生津润肠,肠得润便即通。

如久卧床铺,很少活动,食少无便意,肠少蠕动,可用益气宣肺润肠,如提壶揭盖法。因肺与大肠相表里,不仅增液也应疏导,如下水道不通,徒放清水无益。便秘影响食少,食少又难疏导,互为因果关系。药用:黄芪15克、沙参12克、杏仁9克、陈皮6克、麻仁6克、鸡内金9克、黑芝麻12克、槟榔6克,水煎服。这样即能达到理气以通塞,增液以行滞的目的。

对老年人、久病体弱虚证便秘者,既不能用硝、黄猛攻,也不应用参、茸峻补,不然后果难以预料。

便秘一症不可图一时之快任意攻下,番泻叶也不宜久服,不然易损伤肠膜,使便秘加重,排便更缠绵难愈。

便秘初愈,亦应多食胡萝卜、菠菜、蜂蜜、香油、香蕉等,即可痊愈。

还可以使用润滑性泻药,但不宜长期用

甘油或石蜡油:每次10-30毫升口服。
花生油、豆油或香油:每次15-30毫升口服。
蜂蜜:每次20-30毫升,用温开水一杯化开,清晨空腹时服用

二.习惯性便秘

习惯性便秘是指大便次数比健康时减少,粪质坚硬,并有不适的感觉,肠道、肛门无器质性病变。主要因腹肌萎缩,无力增加腹压,使粪便停留在结肠时间较长,粪便中的水分大量丢失,以致其干硬难以排泄。解便的间隔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为两天以上,且坚硬干燥,或呈颗粒状似羊粪,常伴有左下腹胀闷不适、上腹饱胀、嗳气、恶心、腹痛、肠鸣、排气增多等症状。长期便秘者,还可出现食欲不振、口苦、精神萎靡、头晕乏力、全身酸痛以及头痛、失眠等症状。

中医治疗须分虚、实、寒、热。其中以阴虚火旺体质为多见,可以养阴清热润下

法治疗,如麻子仁丸(大黄6克泡水兑服,火麻仁15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芍药15克)、润肠丸(当归10克,生地15克,桃仁10克,火麻仁15克,枳壳10克)等方均可选用。

产妇产后便秘及老年之人便秘多属气血虚,则以八珍汤(白芍15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党参15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甘草5克)加减治疗。

气机郁滞者,以顺气行滞,升清降浊法治疗,选苏子降气汤(苏子10克,半夏10克,当归10克,前胡10克,厚朴10克,肉桂5克,生姜3克,大枣10克)加莱菔子10克,枳壳10克,杏仁10克。适用于气机郁滞之便秘。

脾肾阳虚患者,因中气不足,无力宣导大肠而致气虚便秘、顽固性便秘,则以补益脾肾,赔本通便法治疗。方用金匮肾气丸(熟地10克,山药30克,山茱萸10克,泽泻6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桂枝5克,附子6克先煎2小时)或自拟便秘方加减:黄芪40克,党参3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丹参30克,火麻仁15克,郁李仁15克,桃仁15克,肉苁蓉15克,枳实20克,厚朴10克,生地10克,麦冬10克,白芍15克,生大黄4.5克泡水兑服,甘草5克。水煎兑大黄水服。加减:有坠胀感者,加柴胡10克,升麻10克。


三.肛裂便秘


肛管的皮肤全层破裂,伴周期性疼痛,并形成梭形溃疡者为肛裂。多因排便过于用力,使肛门皮肤裂伤,肛管狭窄、肛门湿疹、痔疮损伤继发感染日久而发病。临床以周期性疼痛、便血、便秘为主要特征,其病机以热结肠道、湿热下注和阴虚肠燥为多见。

根据病因及病变程度辨证治疗。

1.热结肠道

凡出现大便干结,便时疼痛剧烈,甚则面赤汗出,大便滴血,其色鲜红、或多或少,肛门部灼热瘙痒,小便短亦,舌红,苔黄燥,脉滑实或数而有力者,多因热结肠道所致。治宜泻热通便,养阴凉血。常用凉血地黄汤合麻仁丸。方药:大黄6克泡水兑服,火麻仁15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芍药15克,黄芩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地榆10克,槐角10克,天花粉10克,黄连5克,升麻5克,赤芍12克,荆芥10克。水煎服。

2.湿热下注

凡出现大便不畅,肛门疼痛,便中带血或滴血,肛门部潮湿,身倦怠,口苦,舌苔黄腻,脉濡数者,多因湿热下注所致。治宜清热利湿。选方常用止痛如神汤加减。方药:秦艽10克,桃仁10克,皂角刺3克,苍术10克,防风10克,黄柏10克,当归尾10克,泽泻6克,槟榔10克,熟大黄6克泡水兑服。水煎兑大黄水服。

3.阴虚肠燥

凡出现大便干燥,便时疼痛或出血,口干咽燥,欲饮不多,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多因阴虚肠燥所致。治宜养阴生

津,润肠通便。选方常用增液汤(生地15克,玄参10克,麦冬0克),加槐花10克,仙鹤草10克。水煎服。

4.血虚肠燥

凡出现面色无华,唇甲苍白,大便干燥,便时疼痛或出血,或头眩心悸,舌质淡,脉细弱者,多因血虚肠燥所致。,治宜补血养阴,润肠通便。选方常用润肠丸(当归10克,生地15克,桃仁10克,火麻仁15克,枳壳10克)加减。

对于便秘而致肛裂的病人,除用内治法进行治疗外,还可采用外治法治疗。

(1)常用外治法如下所述。

1)敷药法 肛裂早期患者,可用生肌散、九华膏或生肌五红膏外搽;陈旧性肛裂患者,可先外用七三丹或红升丹化腐,再用肿意膏消炎,生肌散生肌,皮黏散收口。

2)洗涤法 常用苦参汤(苦参40克,蛇床子40克,白芷15克,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黄柏15克,地肤子20克,菖蒲30克、枯矾10克,皮硝30克,花椒15克)加减,趁热先熏后洗;也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便后坐浴,消肿止痛。

3)塞药法 解尽大便,清洗坐浴后,将消炎栓或痔疮宁栓塞入肛门内,消炎止痛。

(2)肛裂便秘的预防方法 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种。

1)注意起居饮食 不可疲劳过度、酗酒及过食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葱、生姜、蒜、胡椒,并应忌饮烈性酒、浓咖啡及浓茶等饮料。以免损伤脾胃,滋生湿热,导致湿热下注。

2)防止便秘 避免干硬粪便通过肛门,撕裂肛管上皮。

3)积极治疗肛周皮肤病 肛周皮肤发生湿疹、皮炎、瘙痒等症时,应积极治疗,防止肛周皮肤革化;以免弹性减弱,而导致肛管撕裂。

4)积极治疗皮肤损伤 肛管上皮损伤后,应积极治疗,防止因感染而形成溃疡。

5)积极治疗肛窦炎和肛乳头炎 对患有肛窦炎和肛乳头炎的病人来说,应及时治疗,以免诱发肛裂。

6)坚持锻炼 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如跑步、快走、打太极拳、练气功、做体操等。


四.痔疮性便秘

便秘患者中,由痔疮所致者占有很大的比例。因为肛门周围静脉比较集中,便秘时,大便因缺少水分而变得干硬,解便时比正常用力更大,导致肛周静脉严重淤血从而形成痔疮。痔疮形成后,由于大便秘结干燥,排便时,往往会出现肛周疼痛,患者因害怕疼痛而不愿排便,使本来秘结的大便因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分吸收,而更加秘结干燥。排便还将严重地损伤肛门周围的黏膜组织,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治疗便秘的同时必须治疗痔疮,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中医治疗痔疮性便秘多以寒热虚实为纲,进行辨证施治。

1.大肠实热型

症见口渴喜饮,唇燥咽干,大便秘

结,小便短赤,便时出血较多,滴血或射血,或内痔脱出,灼热疼痛,舌质红,苔黄,脉洪数者。治宜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常用凉血地黄汤合槐角丸加减,或服痔瘘合剂。方药:槐角10克,地榆10克,大黄6克泡水兑服,黄芩12克,蒲公英10克,千里光10克,地丁10克,赤芍12克,枳壳10克,甘草5克。水煎兑大黄水服。

2.湿热下注型

症见肛门红肿胀痛,下坠,坐卧不安,大便干燥,内痔脱出,或便血色暗,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或滑数者。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消肿。选方常用止痛如神汤加减。方药:秦艽10克,桃仁10克,皂角刺3克,苍术10克,防风10克,黄柏10克,当归尾10克,泽泻6克,槟榔10克,熟大黄6克泡水兑服。水煎兑大黄水服。

3.气滞血淤型

症见肛门肿胀,皮肤色紫,淤块疼痛剧烈,内痔嵌顿,表面紫暗,糜烂,便秘溲黄,或胁痛心烦,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苔黄,脉弦数者。治宜活血祛淤,行气消肿。常用活血散淤汤加减,或用血府逐淤汤,加地榆。方药:当归尾10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大黄6克泡水兑服,川芎10克,苏木6克,丹皮10克,枳壳10克,栝楼仁10克,槟榔10克。水煎兑大黄水服。

4.气虚下陷型

症见肛门坠胀难受,少气懒言,面色无华,内痔脱出或脱出后不易复位,便血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或细弱者。治宜补气升陷。选方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地榆。方药:黄芪30克,白术12克,陈皮10克,人参6克泡水服,柴胡10克,升麻6克,当归10克,甘草5克。水煎服。

5.阴虚肠燥型

症见头晕咽干,五心烦热,盗汗,大便秘结,便时肛门疼痛,痔核下脱,滴血,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者。治宜养阴润燥。常用润肠丸,加地骨皮,阿胶。方药:当归10克,生地黄15克,桃仁10克,火麻仁15克,地骨皮12克,阿胶6克烊化兑服,甘草5克。水煎兑阿胶液服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