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1)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1)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1)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1)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范围和意义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P1)

2.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P1)

3.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对象的四个要点:(P1)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

(2)教育心理学并不是研究所有的学与教,它主要研究在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但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

(4)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其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4.教育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是学校中尤其是课堂上所发生的学习事件。(P2)

5.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P3)

6.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5)

(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教育过程的科学化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节历史、发展与现状

1.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开始,也有人认为19世纪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著《对教师的谈话》是教育心理学的雏形。(P8)

2.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起点是从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开始。P(8)

3.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分析。(P8)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p9)

(1)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

桑代克:强调教育测量和统计分析以及学科心理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

(2)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

这一时期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还是方法来看都没有出现真正的突破,没有超越桑代克的研究。

(3)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

1.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1956)

《人类的特征与学习》(1976)

教育目标观和掌握学习理论是他的主要两大贡献

2.布鲁纳:《教育过程》(1960)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3.加涅:研究学习分类的权威。《学习的条件》(1965)

4.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1968、1973)

5.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教与学的科学》(福斯特合著,1974)

(4)革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梅耶:三个隐喻(联结主义隐喻、信息加工隐喻、认知心理学隐喻(建构))

5.现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p11)

(1)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研究的中心问题。

(2)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中,比较重视较为复杂的学生的学习过程。

(3)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差异和群体差异。

(4)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对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增多。

(5)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

(6)建构主义影响深远。

(7)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教育心理学的挑战。

6.后现代主义者主张学习与教学研究中的情境论和社会文化的观点。(P11)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常用的传统方法:(P13)

(1)观察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

(2)调查法:不是直接通过观察被试者进行某种心理活动时的表现,而是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3)教育经验总结法:有目的地整理经验,从中提炼所包含的心理学规律。

(4)自然经验法: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5)实验室实验法: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进行。

(6)临床个案法:对学与教的个案做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皮亚杰)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的心理学认知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P20)

2.育人的实质就是在确保学生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促使其人格的成长。(P20)

3.人是教育的着眼点,也是心理学的主题。(P20)

4.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应该包括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P20)

5.现代教育观认为学校的功能既是学校教育的,也是社会的。(P21)

6.从心理学立场来看,学校教育过程的实质或核心就是要塑造或改变学生的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P21)

7.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P21)

(1)影响学生个体社会化(康德)

(2)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

主要培养学生形成能独立地、积极地进行学习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8.学会学习是现代人个体发展的关键。(P22)

9.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P23)

10.课的组成:(P24)

(1)内容输入

(2)师生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3)经验输出

11.有效教学的指标:(P24)

(1)清楚而明确的组织教材

(2)清晰的阐述学习目标

(3)有目的的选择和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

(4)学生从事创建性的活动

(5)师生均有方向感

(6)有令人愉快的气氛

(7)有对工作的严肃认真感

(8)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相互尊重

(9)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12.当前学校教育可能存在的弊端:(P24)

1.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目标组织、内容及方法脱离学生心理实际,与社会脱节。

2.过分的成人化、制度化、标准化。

3.对学生的不少要求是形式主义的、虚假的乃至错误的。

4.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某些方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正常发展。

5.学生缺乏对学习本身内在的热情和兴趣。

6.学校气氛沉闷,使学生感到压抑。

第二节学生和老师

1.学生是学与教活动的主体。(P25)

2.最为重要的学生集体是班集体。

3.一个优秀的学生班集体的形成的过程:(P27)

(1)组建阶段

(2)形核阶段:班级体开始有了核心人物

(3)形成阶段:核心形成

(4)发展阶段

4.古德与柏罗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最为重要的学生特征是学生的一般才能和发展潜力。(P27)

5.史莫克:(P28)

(1)利用老师对班级的期望,使学生加强对自己与对班级的期望。

(2)利用老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3)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接纳与爱护,促进学生之间的友爱与团结。

(4)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发展与修正学生的共同行为标准。

(5)利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学生之间彼此沟通能力。

(6)利用师生和班级共同奋斗的目标,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团结一致的精神。

6.非正式学生群体形成的理由:(P30)

(1)空间因素:住家的邻近,课堂上座位的位置

(2)类似性因素:年龄、性别、个性

(3)需要的互补性

(4)仪表:穿着、风度

7.非正式学生团体的类型:(P30)

(1)正面型非正式学生团体:兴趣小组、学习小组

(2)消极性非正式学生团体

(3)中间型非正式学生团体:经常在一起游玩、娱乐的学生团体

(4)破坏性非正式学生团体:又称“团伙”

8.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P30)

(1)群体内部的一致性

(2)情感依赖性

(3)往往具有比较突出的领袖人物

9.莫雷若:社会测量法(P31)

10.怎样看待非正式学生群体:(P34)

(1)无须大惊小怪,但也别掉以轻心。

(2)承认它、了解它、研究它、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消除其消极作用,避免出现破坏性的不良后果。

(3)对于破坏型的学生中的团伙,要坚决予以拆散,不能允许存在。

11.教师角色:(P35)

(1)教员:教师的中心角色

(2)学生模仿的榜样

(3)课堂的管理者

(4)办事员

(5)团队活动领导者

(6)公共关系人员:同家长打交道

(7)学者与学习者

(8)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用正确的技巧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要了解学生个人和群体的

特点,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减轻学生的紧张和焦虑,进行心理卫生指导。

(9)父母

(10)权威人物

12.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雕像变真人的故事)。罗森塔尔和贾克布森《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P39)

13.教师管理学生的误区:(P40)

(1)对学生言行的要求不当:吹毛求疵,难于容忍学生的过失

(2)以大量繁琐的重复或无效的活动取代有效的活动

(3)过高估价奖励和惩罚的作用

(4)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

14.影响力的微观表现之一就是课堂内的“讲台效应”。(P43)

15.教师的心理特征:(P44)

(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

(2)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

(3)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

(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有一定的反思能力

(5)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16.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是课堂教学能力。(P46)

17.表现在情感和意志以及其它方面的心理品质:(P46)

(1)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

(2)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

(3)要有耐心和信心

(4)乐观、活泼的性格

(5)公正不自私

18.(罗森夏和弗斯特)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特征:(P48)

(1)清晰地描述、指示和说明

(2)常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只是一两种方法

(3)热心研究所教学科和学生,并通过有力的演讲、姿态和眼神表达热情

(4)说服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并不仅是依赖自己的演讲技巧

(5)有条不紊的完成任务,使学生知道教学目标是重要的,知道学习是严肃的事情

(6)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花在学术性材料上,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7)常用结构式评论组织、介绍和明确诸多教学活动

(8)站在不同的认知水平上提出问题并给予解释

(9)较少采用否定性的批判方式

(10)制定适当难度的理解材料

19.优秀教师的技能:理解学生

20.盖奇:优秀教师的品质与表现(P51)

(1)利用优生的优点和一般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

(2)愿意花时间去理解作为人的学生

(3)较强的组织能力

(4)幽默

(5)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件好事

(6)对所教学科充满热情

(7)公正

(8)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负责任的

(9)用可被理解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21.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优秀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P51)

22.课堂师生交往的特点:(P54)

(1)是一种正式交往

(2)是一种代际交往

(3)是“一对多”式交往

2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学原则:(P55)

(1)不要把教师的需要解释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偏见

(2)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

(3)正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

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正式的公务关系而非师生之间死私人的非正式关系。

24.语言交往障碍:(P57)

(1)课堂语言障碍

(2)课堂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3)角色地位障碍

(4)交往技能障碍

(5)课堂结构障碍

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

第一节教育的目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1.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P60)

2.旨在实现“全世界的人的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挥”的这种发展,乃是教育和文化的最终目标。(P60)

3.普遍价值观:(P61)

(1)承认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人权

(2)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决策及国家事务的管理

(3)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性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

(4)关心他人:对于未来教育是一种起决定性作用的价值

(5)团结互助精神

(6)事业心

(7)创造性

(8)尊重男女平等

(9)思想开放迎接变革

(10)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要有责任感

4.学习的四个层面:(P62)

(1)自尊

(2生活技能培训

(3)学习怎样学习

(4)具备特定的基本学术能力、体能和艺术能力

5.学习的三重目的:(P62)

(1)学习技能和有关特定科目的知识

(2)培养综合概念技能

(3)培养个人技能和态度

6.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包含认知、做事和生存三个基本支柱。(P63)

7.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P64)

(1)学校应鼓励学生们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并且认识他们试验各种假设的激活作用

(2)发展学生们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

(4)培养学习者“经济的使用思想”

(5)发展理智上的忠诚

第二节教师发展的方向

1.教师职业是世界上最紧密的职业之一。(P65)

第三节教育目标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

1.学习目标是单元目标的进一步分解。(P70)

2.教育目标的心理功能:(P72)

(1)启动功能

(2)导向功能

(3)激励功能

(4)聚合功能

3.教育目标选择的一般标准:(P74)

(1)价值性标准

(2)可能性标准

(3)低耗性标准

(4)丰富性标准

(5)就高性标准

4.常用分类法把教学目的区分为认知的、情感的与心因动作的三类。

5.认知的教学目标分类:(P80)

(1)知识

(2)理解

(3)应用

(4)分析

(5)综合

(6)评价

6.情感的教学目标:(柯拉斯沃:分类法)(P81)

(1)接收

(2)反应

(3)评价

(4)组织

(5)价值的性格化

7.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P82)

(1)整个身体的运动

(2)协调细致的动作

(3)非语言交流

(4)言语行为

第四章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

1.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部,这一发展的方向称作头-尾梯度。(P85)

2.发展是从身体的中心部向末梢部进行的,这叫做近末梢梯度。(P85)

3.发展的一般趋势:(p86)

(1)发展的最本质的倾向表现为分化与整合的过程。(综合的分化)

(2)平衡化

(3)概念化:布鲁纳(这一过程中起作用的信号功能区分为:动作表象、映像表象、象征表象)

(4)社会化:新生儿六个月前后表现出的一种畏惧陌生人而哭泣的所谓人生现象。

(5)个性化

4.智力机能方面:遗传制约性弱心理机能:遗传制约性强意志力控制:遗传制约性弱(遗传与环境)

5.詹森:环境是作为实现遗传因素的阈限值而起作用的一种因素。(遗传与环境)

6.制约儿童的心理发展因素:(p89)

(1)遗传与环境

(2)成熟与学习(卡迈克尔:蝾螈游泳希尔加德:同卵双生儿洛伦茨:印刻(鸟类发生尾随行为))

(3)社会环境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主观能动因素(促进或延缓)

7.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可变性:绝对的稳定性:相对的)(p92)

第二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教育意义

1.儿童在生物方面继承了两种基本的行为倾向:(p93)

(1)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的倾向

(2)调节环境的倾向

2.具有组织、适应与平衡这三种行为的素质,成长中儿童就能通过皮亚杰所谓的同化顺化这两种心理过程和机制。(p93)

3.同化是儿童使新感知的事物或刺激事件与现有的行为模式,即皮亚杰的图式一体化的过程。(把新事物的嵌入旧的即原来的图式的认知过程中(相同点))(p93)

4.顺化:改变原有的创造新的。(不同点)(p94)

5.认知发展的分期:(P96)

(1)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吮、舐、咬、搓、推、撕、摇)

(2)思维准备阶段----------2岁至7岁

(3)思维阶段--------7岁至11岁(综合、追溯、组成)

(4)抽象思维阶段----------11岁至15岁

6.皮亚杰:儿童关于世界的知识的基本成分是天生的,不必通过学习得来,但是要由学生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加以构造。加涅与其他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对于世界的理解必须通过学习来获得,其学习上的成功依赖于他所经历的那些环境。杰罗姆·布鲁纳提出儿童发展思维的三个阶段(动作性的、映像性的、象征性的)与皮亚杰的认知活动的划分方式大致对应。(p99)

第三节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及教育意义

1.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核心原理乃是他所称的“新生论原理”。(p102)

2.心理社会性的各个阶段:(P102)

(1)信任对不信任

(2)自主对羞怯、怀疑

(3)主动对内疚

(4)勤奋对自卑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亲密和团结对孤立(一个自我混淆的人,由于角色不清,进退无据,因而无从与人分享其“自我”,只有孑然一身)

(7)创造性对自我决定

(8)完善对厌恶与绝望

第四节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及对教师的启示

1.道德发展的分期:(三阶段六时期)(P108)

(1)水平A:前习俗阶段

(一)惩罚与服从的定向

(二)操作与关系倾向

(2)水平B:习俗阶段

(三)人际关系与补同的定向

(四)权威和社会权力控制的定向

(3)水平C:后习俗阶段

(五)社会契约方法定向

(六)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

2.道德发展理论给予教师的启示:(P110)

(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施;

(2)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对需欲的满足,很容易造成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

(3)负责教养不应抱“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想法,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过去,因某一时期的道德观念若不能充分发展而欲于设法补救,其功效可疑。

第五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概述

1.学习是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多、最活跃的一个领域;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P111)

2.布鲁纳: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是不同的。(P112)

3.加涅: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P112)

4. 凡是学习一定要有变化的发生,包括内部变化,外显行为的变化(行为主义者),生理的变化,行为方式和习惯的变化,态度和智力的变化。(P113)

5.由于学习所导致的变化应是相对持久的。(P113)

6.学习导致的变化不是有成熟或先天的反应倾向所导致。(格赛尔、汤姆逊:爬梯学习实验)(P114)

7.学习导致的变化本身并不具备价值意义,学习不等于进步。(P114)

8.学习是行为变化的过程。(P114)

9.S(刺激)->O(中间结构)->R(反应)或可观察事件->导致O的内部变化->这种变化->导致可观察的行为变化。

O:学习者S:刺激情境R:反应(P116)

10.学习过程不等同于人的全部心理过程,它小于心理活动过程,也小于人的心理发展过程。(P116)

11.人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的区别:(P116)

(1)学习的内容有本质区别

(2)学习的机制或方式不同

(3)学习的动能或动力有本质区别

12.学生学习的特点:(P118)

(1)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

(2)组织性计划

(3)有效性

(4)年龄差异性

(5)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特性

13.学习的意义:(P120)

(1)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必然条件

(2)学习影响成熟

(3)激发智力潜能,促进个人心理发展

14.根据学习的内容和结果把学习分类:(P123)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

(3)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布鲁姆(教育目标):认知、情感、心因动作

加涅(学习水平):8类(P186)

15.日常对学生的片面理解:(P124)

(1)只有给予奖惩,学习才发生。

(2)学习就是获得和吸收事实材料,获得越多,学得越多。

(3)凡是认真教过和学过的东西都能永久保持。

(4)掌握最好的就是练习最多的。

(5)教等于讲述,学等于接收讲述。

(6)学习活动必定是乏味的,是一件苦差事。

(7)一切学习都应该是有趣的。

第二节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理论

1.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理论最初的代表人物是桑代克。(P127)

2.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P128)

3.桑代克提出了“尝试与错误”的学习理论,他的学说被称为“试误说(错误说)”。(P128)

4.三条基本的学习规律(桑代克)(P128)

(1)准备律: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经过传导就引起满意,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时,勉强传导就引起烦恼。

(2)练习律: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

(1)应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

(2)失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

(3)效果律:在情境与反应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随着满意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增强,并发或伴随着烦恼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减弱。

5.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学习就是短暂神经联系的形成)(P130)

6.狗不分泌唾液(无反射)给狗一团肉粉,狗分泌唾液(无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建立成功后,狗分泌唾液(条件反射)(P130)

7.必须有一个能够可靠地进行反应的刺激,叫无条件刺激(US),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叫无条件反射(UR)。

另外还得引进一个刺激,不能引起上述的无条件反射,这个刺激叫条件刺激(CS),条件刺激就成为有效地引起类似或相同于无条件反射的那种反射,这种反射称为条件反射(CR)。(P131)

8.与条件反射形成相反的过程即叫“消退”。(P132)

未经强化而条件反射自动重现的现象就称为“恢复”。(望梅止渴)

对同类条件刺激不经强化而能引起条件反射的现象被称为刺激“类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在条件反射过程中个体只对某特定刺激产生反应的现象称为“分化”。(工人辨别钢花、体操运动员保持姿势、儿童辨别是非、学生区分概念)

9. 由原级强化衍生而成的强化称为次级强化。(P133)

10.正式提出操作条件反射概念的心理学家是斯金纳(认为学习就是反应形式的改变或反应可能性的改变)。(P134)

11.斯金纳认为有机体的行为可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P134)

条件反射也有两种类型: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刺激型)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反应型)

12.首先提出社会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班杜拉。(P135)

13.替代强化:学习者通过他人收到强化而使自己被强化的现象。上行下效、耳濡目染(P136)

符号强化:能直接或间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赞美的语言、情感、他人的关注

自我强化:通过自身内部刺激的作用而完成的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振作

符号强化主要通过滋味强化的方式发挥作用。

14.依照强化间隔分类:(P138)

(1)固定时间强化:指学习者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接收强化。

(2)灵活时间强化:值学习者按不同的时间间隔接收强化。

(3)固定间次强化:在规定的次数后给予一次强化。

(4)灵活间次强化:根据随机的次数给予强化。

15.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P147)

(1)小步子逻辑序列

(2)要求学生作出积极反应

(3)及时反馈

(4)学生自定步调

(5)低的错误率

第三节认知结构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最早明确的强调内部心理结构并以它来解释学习过程的是格式塔学派

2.认知心理学派主要思想:帮助学生建立最佳的认知结构并且使用认知结构的迁移以不断获得新的经验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观点:

(1)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认知过程

认为学习包含几乎同时发生的三个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检查知识是否恰当和充实。

(2)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看法

布鲁纳认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表现在人们怎么去表征事物。表征是信息记载和表达的方式,提出三种表征模式:动作性模式、肖像性模式、符号性模式。

动作在表现性的特点:是以依赖动作去认知事物具有高度的操作性。(P150)

(3)重视学习的过程

布鲁纳认为:“教一个人某门学科并不是要使他把某一些结果牢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我们要使学生参加获得知识的过程,人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与让学生去知晓一系列事实相比较,让他们去表达一个问题、收集资料、选择资料、处理资料以及作出推论等过程是更重要的。”

(4)强调形成学习结构

(5)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

直觉思维则是“以熟悉有关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使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

(6)内部动机的重要性

(7)强调基础学科的过早学习

(8)强调信息提取

布鲁纳对记忆过程保持比较激进的观点: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提取。

(9)提倡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及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

在《教学论》中自认为发现学习有以下四点作用:

1.发挥智力潜力

2.使外部奖励向内部动机转移

3.通过对外信息的发现,学会以后发现问题的最优方法和策略。

4.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探索。

4.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1)奥苏贝尔说: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非任意)实质性的(非字面的)联系的过程。

(2)有意义学习具备以下条件

1.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

3.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3)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1.代表性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者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他们代表什么。

2.概念学习:既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同时也意味着能区分概念的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

3.命题学习:学习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

(3)奥苏贝尔认为同化模式有以下几种:

1.下位学习(类属学习)

派生类属学习

相关类属学习:新的材料类属原有的具有较高概括性的观念中,原有的观念得到扩展、精确化、限制或修饰,新的概念或命题获得意义。

(4)机械学习:学习材料无逻辑意义、无适当认知结构或无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只能获得认为的、逐字逐句联想的学习。

(5)学习模式:1.机械的接受学习 2.有意义发现学习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第四节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

1.布鲁纳的教学目标分类及掌握学习理论

(1)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鲁纳认为,将教学目标后将其分为认知、情义、心因。

(2)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和指导学习理论

学习的8种阶梯类型:(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联结学习(3)连锁(4)言语联想学习(5)多重识别学习(6)概念学习(7)原则学习(8)问题解决学习

第五节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之外的“第三种力量”。

2.开放学校:不分级教学和“自由”学校等主张,则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色彩。

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主张:人本主义的教学原则:1.教学更注重于情感发展而不是知识的获得

2.强调发展自我观念

3.强调交往

4.强调发展价值观

第六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第一节学习的迁移

1.迁移一词来源于桑代克

2.学习的迁移表现在知识和技能相互影响方面

知识的学习迁移:学习加法和学习乘法之间、学习汉语和英语之间

技能的迁移:骑自行车和驾摩托车

学习态度的迁移易被忽视:教师对数学学习的态度迁移到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导致喜欢学习物理,饲养小动物进而热爱动物课的学习

3.学习迁移的种类: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促进。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

4.迁移发生前后方向: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5.最初由加涅提出,迁移发生难度差异:垂直迁移:难易不同的两种学习相互影响,由上而下的迁移也叫原则迁

水平迁移:难易相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影响,例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6.学习迁移现象最早的系统解释:形式训练说

7.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官能心理学

8.桑代克驳斥形式训练说,提出共同要素说

9.概括化理论:贾德1908年提出解释学习迁移的类化理论,强调原则的类推和应用

10.关系理论:苛勒格式塔心理学家

11.美国教育学家盖奇和贝尔林纳认为学习迁移指导应遵循以下原则:

(1)尽可能使学习的情境和实际生活一致;

(2)在要求学生能够迁移所学知识前提供大量有关的实践机会;

(3)当刺激类似但要求做出的反应各异时注意防止负迁移;

(4)强调迁移所需的准备性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5)当提出一个原则或概括时,给学生提供一组广泛的例证;

(6)要求学生自己设法应用知识;

(7)要求学生在试图解决问题时出声思维。

第二节学习的保持和遗忘

1.记忆的过程分为:学习(识记)、保持、再现(回忆和再认)。

2.遗忘的主要规律:艾宾浩斯绘制第一个保持曲线或者称遗忘曲线。遗忘曲线揭示遗忘“先慢后快”的规律

3.保持内容的变质或歪曲:莫里斯的研究,发现故事经辗转重述后的变质有四种情形:(1)故事长度逐渐缩短

(2)故事中人名、地名、称号、头衔等最易变更或丧失;

(3)细微的情节先行改变,而且改变的方向是“合情合理”;

(4)故事中的语言随复述者的语言能力而改变,即改变为复述者自己惯用的语言形式。

4.消退理论:大脑中的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认为不常回想起或不常使用的信息往往容易从记忆中失去的理论是

5.遗忘理论称为失用理论:不常使用的信息或不常回想起的信息往往容易从记忆中消失的理论

6.干扰理论:随着日益增多的信息的输入和归类,提取线索就愈加困难,因为互相干扰,所以不能提取而导致遗忘。干扰主要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者指学习过的内容干扰以后学习的内容,后者指以后的学习内容干扰以前的学习内容。

7.关于遗忘,在学习较长材料时,材料前部分内容较易保持,此类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

8.关于遗忘,在学习较长材料时,材料后部分内容较易保持,此类现象被称为近因效应

9.关于遗忘,应尽量缩短学习材料的长度有利于增强记忆。

10.过度学习:指在达到最低限度领会以后,或者在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以后,对某一课题继续进行学习。

11. 提出动机性遗忘理论的心理学家是弗洛伊德

12.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由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组成。

13.外来信息首先进行感觉登记(贮存),感觉登记的贮存时间一般是几分之一秒

14.短时记忆是一种工作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在20~30秒之内完全消失。

15.关于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来说,短时记忆的数字容量是5—9

16.编码: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时,把短时记忆的信息改变成为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式的过程。

17.组块:在记忆过程中把许多小单位组合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

18.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就是所谓“工作记忆”的过程,是通过复诵、编码、检索完成的。

19.记忆的加工水平模式理论:由克雷克和洛克哈特提出。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仅仅是不同加工水平上的差异;记忆是一个加工的连续体,而不是一系列不同的阶段。

20.记忆加工水平模式:最能解释为什么回忆机械习得的内容比回忆意义习得的内容更为困难,对提高教学中保持的效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1.影响有意义遗忘的主要因素:

(1)学习阶段的影响因素: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②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选择;③学习者的个性;④学习速度的快慢,如果两个学习者学习的时间一样,那么就要看学习方法等因素。

(2)保持阶段的影响因素:①学习的稳定性和清晰性;②新旧知识联系的非人为性;③新旧知识联结的方式。(3)再现阶段的影响因素:①情境,主要指要求再现的方式,以及再现时的气氛;②学习者再现时的态度。22.奥苏贝尔提出的三个主要影响迁移与保持的认知结构变量指标是:①可利用性、②原有的起固定作用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③新旧观念的可辨别性。

23.提出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心理学家是奥苏贝尔。

24.组织者: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

25.组织者类型: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第七章不同类型的学习

第一节知识的掌握

1.感性知识:把反应事物的外部属性与外部联系的知识称为感性知识。(P253)

2.理性知识:把反应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内部联系的知识称为理性知识。(P253)

3.知识掌握的过程:

(1)知识的理解(P256)

理解: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甚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理解的种类:(P257)

(1)对言语的理解

(2)对事物意义的理解

(3)对事物类属的理解

(4)对因果关系的理解

(5)对逻辑关系的理解

(6)对事物内部构成、组织的理解

理解的水平:(P258)

(1)字面理解

(2)解释的理解:能对有关知识进行分析概括,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批判性理解

(4)创造性理解:摆脱有关材料的束缚,发表独立见解,探索新的解决方法。

促进理解的方法:(P258)

(1)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

(3)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

(5)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

(6)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

(7)指导学生自学

(8)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区别指导

(2)知识的巩固(P265)

知识巩固的途径:

(1)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3)动用记忆规律,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

(4)合理的组织复习

(3)知识的应用(P266)

知识的应用:把知识应用于解决作业或实际生活中的课题

知识应用的主要形式:(P266)

(1)用所学知识解答口头或书面作业题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操作的课题

学生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P267)

(1)审题

(2)通过联想,再现有关知识

(3)使当前课题与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实现课题类化

(4)作出解题判断并向实践转化

影响学生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水平:(P267)

(1)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与巩固程度

(2)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3)课题的性质

(4)动机与情绪

第二节技能的形成

1.动作技能是以机体外部动作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P270)

2.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它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P270)

3.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部分练习法、整体练习法):(P270)

(1)起点行为

(2)学习技能的动机

(3)技能的性质

(4)教师示范和说明的状况

(5)与实践结合的程度

(6)强化的状况

4.动作技能的阶段:(P272)

(1)认知和定向阶段

(2)初步掌握完整运动的阶段

(3)动作协调和完善阶段

5.动作技能的培养:(P273)

(1)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

(2)依据技能的种类、难易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

(3)有效的利用观察和表象

(4)充分利用练习中反馈的强化作用

6.智力活动的阶段:(P275)

(1)活动的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

(3)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言语阶段

7.智力技能形成的标志:(P276)

(1)智力活动的各个环节住建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思维活动表现出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广阔性等特点

(3)内部言语的进行需要意志的努力较少

8.练习过程的规律:(P277)

(1)联系成绩的逐步提高

(2)高原现象(P279)

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的短暂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的所谓”高原期”.这“高原”就是曲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些下降。但在“高原”之后,又可看到曲线继续上升。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P280)

(1)知识和方法的障碍

(2)思维障碍

(3)情绪和身体上的障碍

第八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第一节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P300)

2.学习动机强弱的标志性主要是活动水平和指向性。(P300)

3.一切活动都产生于需要。(P300)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P301)

需要的结构:

(1)自我实现(最高需要)

(2)审美的需要

(3)理解的需要

(4)知识的需要

(5)尊重的需要

(6)归属的需要

(7)安全需要

(8)生存需要(最低需要)

5.学习动机与学习积极性:(P303)

(1)注意状态

(2)情绪状态

情绪:有机体的天然生物是否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

情感:受社会关系所制约的对客观世界的态度的反映。

(3)意志状态

6.从动机的动力来源分类:(P306)

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7.学习动机的内容的性质:(P307)

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

8.动机的远近和起作用的久暂:(P307)

间接的、长远的学习动机和直接的、短近的学习动机

9.学生的成就动机的来源于三种需要:认知需要;学生自我提高的需要;学习过程派生的附属需要。(P310)

10.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P315)

第二节学习的注意和感知状态

1.在直观教学中要使对象从背景中突出需遵守三个规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P333)

第三节学习中的疲劳和焦虑

1.生理疲劳:肌肉疲劳与神经系统疲劳。(P340)

2.大脑占全身重量的2%,需要心脏流出血液的20%。(P341)

第五节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性别差异、智力差异)(P359)

1.因材施教的原则和策略:(P363)

原则:

(1)正常的对待方式

(2)正确的态度

(3)积极的评价

(4)主动的操作

策略:

(1)能力分班或分组

(2)跳级

(3)留级

(4)复式教学

(5)程序教学

第九章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第一节性别差异与学校教育

1.刻板印象:笼统的归因于性别本身的因素。(P367)

2.学习中常见的性别差异现象:(P369)

(1)小学阶段男女生间无显著差异

(1)一般智力上无差异

(2)学业成就上有差异(女生优于男生)

(2)中学以上男女间差异显著

第二节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

1.禀赋优异儿童:凡智商在140以上的儿童(创造力超群)(P371)

2.禀赋优异儿童的教育策略:(P372)

(1)加速制教学策略

(2)充实制教学策略

(3)特殊班级制教学策略

(A)固定特殊班级制

(B)弹性特殊班级制

3.可教育智能不足儿童心理行为特征:(P375)

注意时间短暂、精神力难以集中、不愿参加团体活动

4.学习困难儿童行为特征:(P376)

不能就席端坐、端坐不动、显现其他症候

5.情绪困扰儿童行为特征:(P377)

过分焦虑、非常敏感、肌体紧张、行为古板、孤独、不善交往或心神不定

第三节认知风格和认知类型的差异与学习

1.认知风格的三个特性:(P379)

(1)理智特性(2)在时间上相对稳定的过程(3)学生在完成类似任务时始终表现出这种稳定性

2.认知风格的主要特性是一致性和持久性。(P379)

3.在所有认知风格中,最著名的是场独立与场依存。(P380)

4.场依存性: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

5.场独立性: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

6.整体性策略:倾向于对整个问题将涉及的各个子问题的层次结构以及自己将采取的方式进行预测,未雨绸缪。(全盘)。例如:小说家、作者等(P383)

7.系列性策略:把重点放在一系列子问题上,十分注重逻辑顺序。(一步一步)。例如:科学家(P383)

第十章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中的心理学原理

第一节课堂管理的心理学原理及策略

1.学生喧吵时,一骂即静;学生不听话时,一打就乖。正因为效果具体而迅速,教师若不能找出更佳的管理方式,便只好频频使用之。(392)

2.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393)

(1)教师的教学

(2)课堂的领导方式

(3)校风与班风

(4)师生的人际关系

(5)班级的规模

3.现行学校教育的推动,最大的弱点为缺乏民主式领导。(P400)

4.改善处理问题行为的知能与技巧,以他律为始,以自律为终。(P401)

5.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与反社会习性的修正,应采取最妥善的处理技巧。(P401)

6.改善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应该逐渐由他律转为自律。(P401)

第二节有效教学的设计

1.教学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P402)

2.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基本要素:(P403)

(1)分析教学对象:为谁设计的根本问题,要求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

(2)制定教学目标:要求使用具体有可观察性、可测定性的术语精确表述教学目标。

(3)选用教材方法

(4)开展教学评价:评价是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的根本措施。

3.学习者是中心。(P404)

4.教学设计工作具有系统性、具体性和灵活性等特点。(P406)

5.教学设计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产生整体效应。(P407)

6.教育设计过程整体的系统性,决定了其各项局部工作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P407)

7.教学设计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又是相当具体的。(P407)

8.教学设计的应用可以分为宏观的和微观的不同层次。(P409)

9.微观的教学设计是一门具体的课、一个教学单元的设计。(P409)

10.集体授课的主要特征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讲授把教学内容传递给一个班的学习者。(P415)

11.集体授课接受教学的面广,学习的效率较高。(P416)

12.集体授课教师管理的精准度降低了。(P416)

13.集体授课的组织形式中,教师通常采用讲授法。(P416)

14.师生相互作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小组学习的形式。(P417)

15.师生相互作用小组交流活动特别适用于情感学习目标和人际关系技能的学习目标。(P417)

16.师生相互作用教师应当作为一个小组成员而不是主导者参加。(P417)

17.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可分为讨论、个案研究、角色扮演、模拟等。(P418)

18.讨论是最普通的面对面的教学形式。(P418)

19.个别化教学设计的特点:(P419)

(1)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是将经过仔细安排的内容划分为较小的独立步子,每一步针对一个单独的概念或一部分内容,学习步子大小可以不同,但学习的顺序的安排必须符合学科内容的特点和学习心理的原则。

(2)根据学习目标慎重选择活动和媒体。

(3)学习者对每一步的学习的掌握情况,应在他们进行下一步学习之前予以检验,因此,有必要通过一定方式让学习者表现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4)及时向学习者提供反馈信息,使他们了解自己所做的回答或其他努力是否正确。

(5)当学习遇到困难时,可能需要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或是教师求教。

第三节教学策略的制定和灵活运用

1.课的划分把教学内容划分为一定数量的可教、可学的单位。(P423)

2.教师不把教学的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向他们提供问题情境(智力技能教学)。(P426)

3.加涅和布里格斯提出的主要原则是先教局部技能。(P429)

4.运动技能教学顺序设计三阶段:认知、分解、定位。(P429)

5.先决技能:终点能力的学习以一系列从属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为先决条件。(P430)

6.引起注意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方法之一。(P433)

十一章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定

第一节概述

1.测量是用数学方式对人的行为的描述。(P441)

2.教学过程中的测量主要是借助于测验来进行的。(P441)

3.教学过程中的评定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估价的过程。(P442)

4.学习测量和评定的主要功能:(P442)

(1)诊断功能

(2)反馈与鞭策功能

(3)管理功能

(4)教育心理功能

5.布鲁姆把评定分为三类:(P445)

(1)配置性评定:一般在各学年、各学期开始时或开始前实施。

(2)形成性评定:一般教和学的过程中形成。

(3)总结性评定:一般在学期末进行。

6.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P447)

(1)效度:测量的真实性、正确性,即该测验与所要测量的目标特征相符合的程度。

(2)信度:反应测验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指标,指测量的前后一致性程度。

(3)难度:一套测验中试题的难易程度,用来进行题目分析和评价试题的主要指标之一。

(4)区分度:测验题目对考生水平鉴别能力的指标,是测验题目能够鉴别受测者水平的程度。

(5)可用性

7.只有信度高的测验才能够作为一个稳定可靠的测量工具加以应用。(P447)

第二节常用的测验方法

1.论文式测验的优点:(P450)

(1)命题省时容易

(2)有利于测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3)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

(4)减少学生的情境压力

2.论文式测验的缺点:(P451)

(1)评分的主观性

(2)试题缺少代表性

(3)内容含义太广泛

(4)易受其他因素干扰

3.客观测验的优点:(P455)

(1)试题涉及教学内容的全部范围。

(2)试题简明扼要、易于回答。

(3)评分较为客观、迅速。

4.客观测验的缺点:(P455)

(1)命题费时且困难。

(2)偏于零星知识的记忆。

(3)不能确知学生的学习程度。

5.教学的任务:传授知识、发展智力。(P457)

6.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两种智力测验是:

(1)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智商等于智力年龄除以实际年龄乘以100。

(2)韦克斯勒智力测验:另一个在世界上被广为使用的标准智力测验。

7.综合学业性向测验:目的在于测量学生学习各门学科能力的真实程度。(P458)

8.教师心理因素的影响:(P474)

(1)宽大误差:由于教师的心理作用而导致对学生学习夸大的评定。

(2)光环效应:对学生学习的评定不适当的受到对这个学生总的印象的影响。

(3)集中趋势:教师自觉避免对学生学习进行极端的评定,从而使评分有接近中点的倾向。

(4)逻辑误差:教师对学生的评定由于受学生某些特征之间的相似而给予同样评分的倾向。

(5)对比误差:教师有对自己的倾向相反的学生学习给予较低评价的一种误差。

(6)邻近误差:对相对邻近的几张试卷给予一直评分的倾向。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练习题

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在()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A.儿童早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晚期 2.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是()。 A.学习需要 B.学习动机 C.学习迁移 D.学习期待 3.学生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排名,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4.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 A.内部动机 B.直接动机 C.外部动机 D.一般动机 5.林林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而认真学习,他的学习动机表现为()。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的内驱力 D.求知欲 6.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标准是()。 A.社会意义 B.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C.个人的前途 D.动力来源 7.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是()。 A.高尚动机 B.内部动机 C.低级动机 D.外部动机 8.阿特金森以为个体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

是()的动机。 A.追求利益 B.追求刺激 C.避免困难 D.避免失败 9.以下哪种学习动机属于内部动机()。 A.“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B.读书是一种乐趣 C.“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A.格式塔派 B.认知派 C.联结派 D.建构派 11.学习动机有高尚与低级之分,其划分标准是学习动机的()。 A.作用 B.社会意义 C.动力来源 D.个人的前途 12.来源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或学习名次结果的兴趣的动机是()。 A.高尚的动机 B.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C.低级的动机 D.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13.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学习动机是()。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内部动机 C.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D.外部动机 14.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追求刺激的倾向 C.追求成功的倾向 D.回避困难的倾向 15.维纳认为,学习动机中“稳定的内部因素”是指()。 A.努力 B.能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16.学生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则他的学习动机是()。A.高尚动机 B.内部动机 C.外部动机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教 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 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 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 以前)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 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 2)发展时期(20C20~50 末) 3)成熟时期(20C60~70 末)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 以后)布鲁纳 8. 1924 ,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 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 —1 );婴儿期(1 —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 、7 );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 、15 —25 );成年期(25 —65 );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 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 展分为四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b.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的“自我中心” 特征:思维不可逆性、思维缺乏同一性、思维缺乏互补性。思维 特征表现:早期的符号功能、自我中心性、思维的片面性。 c.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守恒

(完整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分章练习题(有答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单选题 1.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C )P58 A.环境 B.成熟 C.遗传 D.教育 2 .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知识的( D ) P72 A.积累 B.迁移 C.学习 D.领会 3.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为( D )P63 A.发展 B.发育 C.遗传 D.成熟 4.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P78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5. 常见的由基因异常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为( B )P60 A.唐氏综合症 B.苯丙酮尿症 C.特纳氏综合症 D.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6. 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的方法,称为( D )P58 A.高尔顿法 B.基因突变法 C.消除法 D.孟德尔法 7. 知识的( A )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A.领会 B.灌输 C.传授 D.接受 8.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9.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作( D ) A.学习 B.发展 C.遗传 D.成熟 10. 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称为( B )58 A.成熟 B.遗传 C.发育 D.发展 11. 关键期这一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来自动物习性学家所提出的( C ) A.图式 B.平衡 C.印刻 D.发展 12. 以下称为先天愚型的是( A ) A.唐氏综合症 B.特纳氏综合症 C.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D.杭亭顿舞蹈症 13. 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这种方法称为( C )P62 A.孟德尔法 B.高尔顿法 C.家谱分析法 D.基因突变法 14.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D )P68,71 A.遗传与环境 B.遗传 C.环境 D.教育 15. 提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B )P69 A.高尔顿 B.霍尔 C.伍德沃斯 D.皮亚杰 16. 提出著名的成熟决定论的心理学家是( D )P64 A.华生 B.霍尔 C.埃里克森 D.格塞尔 17.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心理发展的动力是( D )P74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点整理

第六章知识学习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 知识是信息的表征。 按照所表征的信息类型与表征方式的不同,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类。 陈述性知识:能够描述或者识别客体、事件、观念等,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能够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得名。 时间序列储存的是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的知觉; 表象是表征物体物理特征与空间结构的信息组块; 命题是表征观念及概念间有意义联系的信息组块,是一种基于语言的表征; 陈述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图式或陈述性知识网络一一 图式:是个体在特定领域中拥有的有组织和内在联系的陈述性知识的记忆结构; 陈述性知识网络:是陈述性知识的组块被表征为相互联系的节点,从而形成由时间序列、表 象及命题形成的网络; 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所表征的技能有 一个重要特点一一自动化。 条件部分储存了能够激发行为的环境条件和心理条件的相关信息; 行动部分储存了指导心智和身体行动的信息; 程序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产生式系统一一 产生式系统包含一系列产生式,它们逐个被激活从而完成一个复杂的行为。也就是说,产生 式系统的激活会使一系列离散的行为形成一个连锁,并且以顺畅且相对自动化的方式运行,知道达到主要目标。 知识分类的教学含义? 区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非常重要,如物理中的一些概念和事 实可以被学生表征为陈述性知识,而一些实验所需的技能则可被学生表征为程序性知识,教师需要理解两种知识的性质、表征方式及它们是如何被学习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教 学。 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奥苏伯尔称之为“表征学习”。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 特征和本质属性。 概念同化:用定义的方式,让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理解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 奥苏伯尔指出,概念学习一般说来要经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名称学习,但也可以用定义的方式, 让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理解新概念,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做概念同 化。一般说来,概念学习是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同时进行的,但概念同化是学 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 命题学习:命题是由句子来表述的,句子是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命题学习就是学习若干概念 之间的关系,掌握句子表述的意义。 下位学习:就是把新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原有的上下位观念之下,并使之联系起来,从而获 得新观念意义的过程。学习者原有的观念总是带有总体性上位观念,新学习的观念是它的下位类

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心理学分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湖南省教师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这是由以下哪位学者最早提出的?(D) A.瑞士皮亚杰 B.奥地利劳伦兹 C.美国桑代克 D.苏联维果斯基 2.青少年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叫做:(C ) A.心理自我 B.生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自我意识 3.智商是能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简称IQ,其公式表述为:(B) A.IQ = 智力年龄/实际年龄 X 100% B.IQ = 智力年龄/实际年龄 X 100 C.IQ = 实际年龄/智力年龄X 100% D.IQ = 实际年龄/智力年龄X 100 4.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B) A.机械学习 B.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 5.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 D) A.组织教学能力 B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 C.组织教学能力和组织学生能力 D.组织教学的能力和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 6.班杜拉提出的学习理论是(C ) A.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B.认知建构理论 C.社会学习理论 D.认知识结构理论 7.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来进行的学习属于典型的(C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意义学习 8.场独立与场依存概念的提出者是(D ) A.卡特尔 B.威特金 C.吉尔福特 D.列维托夫 9.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D)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0.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A)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11.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C)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12.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 D ) A.自我了解 B.自我实现 C.自我行动 D.自我临近 1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什么规律的科学( C ) A. 基本教育规律 B.基本教学规律 C.基本心理规律 D.基本身心规律 14.儿童刚刚表现改进错误的行为,家长便取消他看动画片的禁令,孩子随后表现出更多的改进错误的行为。这种取消厌恶刺激,从而使某一行为反应概率增加的过程是(B)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15.操作条件作用中,强化出现在反应的(C) A.前面 B.后面 C.同时 D.很久以后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教育心理学各章习题

各章习题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10章原有知识与学习迁移 第2章学习与学习研究的性质与分类 第11章儿童与青少年认知发展 第3章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 第12章个别差异 第4章知识的性质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第13章学习动机 第5章智慧技能的学习 第14章教师、班级与家庭 第6章认知策略的学习 第15章网络媒体与多媒体 第7章问题解决与创新性学习 第16章基于学习分类理论的教学论 第8章动作技能的学习 第17章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 第9章态度与品德学习 返回补充习题说明页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五、判断 1.教育心理学虽然是一门应用科学,但它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研究方法学。 2.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对此西方各国学者不存在什么争议。 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科学内容。 4.在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育家。 5.教育心理学在西方也称“学校心理学”。 6.从科学心理学发展历史来看,学习的科学研究先于教学的科学研究。 7.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 六、问答 1.从课本以外列举实例,说明我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早已应用哲学心理学的知识从事教育工作。 2.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怎样为德、智、体三育提供哲学心理学依据的。 3.简述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是怎样把教学过程模式建立在哲学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上的。 4.简述实验教育学派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影响。 5.简述桑代克对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的贡献。 6.简述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的异同。 7.简述教育心理学学科与《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研究的性质和分类 五、判断 1.学习是可以用经验或练习来解释的可观察的行为变化。 2.学习与表现(performance)之间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②学习的基本理论; ③各种类型的学习; 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 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 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 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 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 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

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 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 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 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 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 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的心理学认 识 一、教育与学校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必须从促使个体心理发展入手。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景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影

教育心理学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知识点梳理 1.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 (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l4、1 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l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青年期指14、15岁至l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