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基础2014版

教育学基础2014版

教育学基础2014版
教育学基础2014版

葵花宝典

2014版《教育学原理》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填空题

1.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2.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3.教育影响从内容上说,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材料

4.教育影响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5.我国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和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6.伊力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中指出,制度化教育是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

7.《大教学论》被看作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其作者是夸美纽斯

8.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9.卢梭在他的《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

10.杜威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著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11.《普通教育学》被看作是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其作者是赫尔巴特。

二、选择题

1.以下几种的“教育”日常用法中最基本的是(C)

A“教育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B“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

C“我从这部电影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D“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2.以下几种说法,哪种是指作为方法的“教育”(D)

A、“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我之所以会堕落到今天这地步,是因为我从小就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

C、“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

D、“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3.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C)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庄子》

4.以下哪一个属于教育影响的内容方面(B)

A、教育方法

B、教科书

C、教育手段

D、教育组织形式

5.按照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以下哪种是以“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标准”来划分的(B)

A、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

B、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C、信息社会教育与社会教育

D、农业社会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6.“教育”从(A)正式成为我国教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A、1906年

B、1904年

C、1905年

D、1911年

7.非制度化教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正确的排列顺序应是(C)

A、形式化教育初期——形式化教育——非形式化教育——实体化教育

B、实体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初期——形式化教育——非形式化教育

C、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初期——形式化教育——实体化教育

D、形式化教育初期——形式化教育——实体化教育——非形式化教育

8.“家有余粮鸡犬饱,户多书籍子孙贤”主要是强调(C)

A、社会教育

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自我教育

9.在各种教育的起源学说中,我国的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大都认可以下的哪种观点(D)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10.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B)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10.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A)

A、孟禄

B、沛西能

C、勒图尔诺

D、阿普尔

11.人类最早的学校起源于(C)

A、古印度

B、古巴比伦

C、古埃及

D、中国

12.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著作是(B)

A、《论语》

B、《学记》

C、《理想国》

D、《论演说家的教育》

13.“产婆术”是(C)倡导的教学方法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昆体良

14.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与其他科学并列的是(B)

A、夸美纽斯

B、培根

C、康德

D、赫尔巴特

15.“现代教育学之父”是指(D)

A、夸美纽斯

B、培根

C、康德

D、赫尔巴特

16.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D)

A、梅伊尔

B、狄尔泰

C、古鲁

D、杜威

17.教育学科体系中,以教育理论威研究对象的是(C)

A、教学论

B、教育哲学

C、元教育学

D、教育史学

18.西方功能主义教育学的先驱是(A)

A、涂尔干

B、洛克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19.《论语.子路》中的“樊迟问稼”的故事,反映了古代教育的(C )

A、道统性

B、专制性

C、脱离生产劳动性D等级性

20. “现代教育学之父”是指(A)

A、夸美纽斯

B、培根

C、康德

D、赫尔巴特

2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A)

A.教育问题B.教育现象C教育事实D.教育规律

22.制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国教育家(A)

A.乌里B.鲍尔斯C.梅伊曼D.狄尔泰

23.美国的(B)是批判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A.乌里B.鲍尔斯C.梅伊曼D.狄尔泰

24.以杜威为代表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C)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B.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想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语出自(B)

A、《学记》

B、《论语》

C、《说文解字》

D、《大学》

26.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所具有的根本属性是(A)

A、社会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民族性

27.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起源问题并将其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来认识的是(B)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28.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学派和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D)

A、赫尔巴特和凯洛夫

B、夸美纽斯和杜威

C、梅伊曼和杜威

D、赫尔巴特和杜威

三、名词解释

1.教育

2.教育影响

3.教育者

四、辨析题

“学习者”就是“受教育者”和“学生”

五、简答题

1.学习者的特征

2.简述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3.农业社会教育的特征

4..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

5.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

6.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7.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9.简述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六、论述题

1. 很多人认为当老师的时间长了自然就知道应该怎样教学生,很多优秀教师根本没有上过师范院校,也没

有系统地学过教育科学方面的课程,但同样能教好学生。所以根本没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应该把

时间花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

请你结合所学的知识谈一谈你对以上看法的理解。

七、案例分析题

案例:四块糖的故事

当年陶行知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行知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了,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案例设疑:联系自己成长的经历,先假设你是其中的男生,你读书的校长可能会怎样对待处理你?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背后寓意着怎样的教育理念?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读书成长的经历,在这种反差中可以体验出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是基于一种爱的引导,是用正强化替代传统的负强化的教育。教育理念的差异是教师素质差异的分水岭,是教师素养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第二章教育功能

一、填空题

1.教育的功能中本体功能是指教育的个体功能,派生功能是指教育的社会功能

2.教育功能的形成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和教育功能结果的

产生

3.教育功能的释放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是产品的输入;二是产品的利用

4.教育创造文化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直接途径是教育直接生产新的文化;间接途径是创造性人才的培

5.义务教育具有基础性、全民性和全面性的特征

6.人力资本理论是舒尔茨提出来的

7.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体现出教育的异化,而教育的异化主要表现为四重异化:学识异化、功能异

化、体质异化和心理的异化

二、选择题

1.通才教育观中的“泛智教育”是(A)观点

A、夸美纽斯

B、牛曼

C、洪堡

D、蔡元培

2.专才教育观中的“广博+精深”是(C)的观点

A、卢梭

B、斯宾塞

C、怀特海

D、杜威

3.人力资本论是(D)提出来的

A、斯宾斯

B、皮奥雷

C、道林格

D、舒尔茨

4.“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这句话反映了以下教育社会功能的(C)

A、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B、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功能

C、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D、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5.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中,起关键作用的是(A)

A、个体主观能动性

B、遗传

C、教育

D、环境

6.下列持“环境决定论”的是(D)

A、笛卡尔

B、欧文

C、霍尔

D、华生

7.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的多少最终是由(C)决定的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教育的规模

8.“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B)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9.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主张实际上是把(D)相隔离了。

A、教育与生活

B、教育与经济

C、教育与政治

D、教育与生产劳动

10.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B)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文化传统

11.在小学阶段,教学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而进入中学后则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具

有(D)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均衡性

D、阶段性

12.我国古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说法,突出了(B)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

13.根据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的观点,在教育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非预期性的教育结果叫做(D)

A、正向功能

B、负向功能

C、显性功能

D、隐性功能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功能

2.教育的个体功能

3.教育的社会功能

4.教育的正向功能

5.教育的显性功能

6.教育的隐性功能

7.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四、简答题

1.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 教育在促进个体个性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教育的社会正向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

4.为什么说教育具有享用功能,它与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有什么联系?

5.影响教育功能出现和释放的因素有哪些?

6.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7.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辨析题

1.“教育万能论”

2.“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3.“环境决定论”

六、论述题

1.分析中小学的教育形状,列举对学生发展起负向功能的表现,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七、案例分析题

六、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教育无用论”

《重庆晚报》2009年6月10日相关报道:据重庆市招办人士透露,今年全市高考报名人数虽有增加,但相比同等人口的省市来说,考生仍偏少。不容忽视的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高考。

据介绍,与三年前的高中入学数量相比,高考报名人数比当初减少2万人左右。而据调查,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

原因何在?记者采访了部分区县招生负责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称,高三学生最后放弃高考的原因很

复杂,这些考生多是农村考生,有的迫于无奈拿个毕业证外出打工。此外,严峻的就业形势,上完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使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

《每日经济新闻》2010年6月6日相关报道:记者致电教育部一位处长求证,该人士说,“目前只通过联网统计了总报名人数,至于放弃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还没有专门统计,但可能要超过往年。”

另据一位教育界人士指出,2009年全国有84万应届毕业高中生退出高考,约占总报考人数的10%。所以说,2010年34万人退出高考只是一个保守数字,实际退考学生应该更多。(摘自新浪教育)

案例设疑:以上两个材料都反应了近几年我国有不少高中毕业生没有参加高考的现象,里面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读书无用论”思想的蔓延。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的价值与功能应比任何时代都要凸显,而我国在这样一种知识经济大背景下却出现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这已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深思。请你联系所学的教育学知识(教育功能、教育公平等方面)来分析一下现阶段我国“读书无用论”产生的原因及相关的应对策略。

案例分析引导:

一、原因

1.教育成本太高,投入与产出失衡

2.教育评价体系单一,太凸显功利性

3.就业体制落后,缺乏透明度

4.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5.传统观念的影响

二、解决策略:

1.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健全评价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2.国家加大教育投入

3.改革就业体系

4.转变传统观念

5.净化社会环境

案例二:

案例材料:

欲问:长期以来为什么谋求教育的“制度化”?通常的理由大抵是建立正常的“教”与“学”秩序以保证教育质量;进一步问:怎样算是“正常”的“教”与“学”秩序,唯有成套制度、密集规范确立的才是“正常”的秩序么?“制度化”所保证的,是什么教育质量?或谓“制度化教育”能造就人才,于是,又发生问题:以排他性的方式(即选择性、竞争性方式)选拔与培养少数人才在当代是否合乎时宜?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制度化教育”能否造就杰出人才?──这些都是当代国际教育舆论界就“制度化教育”提出的一连串问号。

1.它以所谓“杰出人才论”为指导思想,是一种旨在造就与选拔杰出人才的教育体系,称为“英才教育”。或谓在教育不发达的时代,只能培养少数拔尖人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级学校向越来越多的人开放,不是能够造就越来越多的杰出人才么?那么又有什么不好呢?

2.以成套制度、密集规范构筑起来的封闭的教育壁垒,固然可以保证吸收一批较为优秀的学生,而在客观上排斥了这个体系以外为数众多的青年,分享这种教育机会。其中包括对已经受过一定正规教育的人重新回归正规教育体系接受高程度教育的限制。

3.作为“英才教育”,虽不能说它绝对不能造就出杰出人才;然而,它的标准、尤其是它的实际后果表明,它实际上是把学习与文凭、文凭与就业资格、就业资格与社会地位等同起来,形成一种带等级特征的“学历社会”,强使人们从儿童时代开始爬没有尽头的作业-考试-升学阶梯。

4.对于“制度化教育”系统中的多数学生而论,即使一次又一次跨越“命运的分数线的高高横杆”,未必都能走运。他们面对殷切期待他们大显身手的社会,“分数”并不能使他们得心应手。因为他们没有受到在广阔天地驰骋所需要的足够训练。惟其如此,中学生不得不发出向着前途的询问:“我们除了学习,不需要去接触社会、品味生活吗?我们不能有丰富的课余生活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当中会出现更多的书呆子,甚至是神经衰弱者,这岂不更糟?”

5.“制度化教育”是一种代价昂贵的教育。国家、社会、家长向这种仿佛是“无底的钱袋”投入越来越多,不胜负担,而教育系统的囊中反而越来越羞涩,于是大量望眼欲穿的年轻人徘徊在正规教育系统之外,或停留于这个系统的底层,就不是不可理解的事了。问题更在于,这种事实,不仅未能触动这种体系的毫毛,反而成为强化“制度化”壁垒的理由。

凡此种种,造成一种“围城现象”:这个体系以外的人们,不惜一切代价,梦想挤进这个“围城”;而体系中人,越来越丧失求知欲望,为了摆脱沉重负担,总想早日挤出这个“围城”而又舍不得离开这个不想久住的“围城”。

预先声明:这只是暂时的结论。若论触动“制度化教育”,先得清楚:中国迄今为止“制度化教育”在多大程度上丧失其存在的理由,从根本上触动“制度化教育”的时机成熟与否?

假若不看时机,动辄向它“开刀”,其结果或比“制度化教育”更糟,那倒是有史可鉴的。(陈桂生《上海教

育科研》2000年2期)

案例设疑:以上案例都是反应了作为教育的高级形式——制度化教育的,通过以上案例,你认为制度化教育是不是一种完美的教育形式?如果不是,那他存在的合理性何在?局限性又何在?它的出路又何在?

案例分析引导:对制度化教育的反思

第一、合理性:

规范教育的发展,节约教育的成本,提高教育的效率,促进教育的公平

第二、局限性:

1.制度化教育漠视生命。

从根本上说,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之本”,教育因生命而发生、发展。

因此,教育应当尊重生命,激发生命的潜力,弘扬生命的个性,探寻生命的意义,使其成为一种生命化的教育。生命化教育的要义,如冯建军所言,就是要“哺育完整的生命,凸显生命的灵动,激发生命的动力,弘扬生命的个性”。然而,制度化教育恰恰相反,它注重的是分数,追求的是升学率;在课堂教学中通行的是教师的灌输,强调的是学生的服从;在“科层化”的教育中,追求的是教育的权力,可见,这种教育不是在尊重生命,而是漠视生命甚至摧残生命。在这种教育中,到处充斥着禁锢与规训、功利与媚俗,教师俨然成了“教书匠”,学生则成为了任意被塑造的“容器”,他们思维闭塞,缺少了生命的体验,也没有了天马行空般的创造空间,学习变得毫无生趣,身心也日益疲惫。此外,他们还要应付各种僵化的、标准单一的考试,考试给他们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

2.制度化教育贬抑个性

真正的教育当以个性的认可为前提,为此,教育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整齐划一,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为他们创造一个开放、多元的环境。然而反观今天的教育,更多的是“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状况,统一的校服、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作业模式、统一试卷的考试、统一的标准化答案、统一标准的检查评比等等。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中,更多的东西是“统一”。它过分强调了规范、纪律、整齐划一,却并没有很好地张扬学生的个性;在多数情况下,学生甚至成了千第一律的模子,成了流水线上划一的产品,成了整齐的组装零件。在我看来,这种千篇一律的教育并非真正的教育,而只是一种训练。在学校苛严的纪律约束下,在统一的教学思想和统一的考试标准的规范下,在日复一日的严格的训练中,学生的棱角逐渐被磨平,他们的思想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而我们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是,是否听话、乖巧、服从,以及是否能够准确地按照老师的意图采回答问题、再现知识。

3.异化了教育目的

伊力奇《非学校化社会》:制度化教育具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

“学校至上”、“文凭至上”、“学历至上”

学习=文凭=就业资格=社会地位

第三、出路——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案例三:阿甘的故事

《阿甘正传》中的阿甘于二战结束后不久出生在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一个闭塞的小镇,他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妈妈是一个性格坚强的女性,她要让儿子和其他正常人一样生活,她常常鼓励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强不息。而上帝也并没有遗弃阿甘,他不仅赐予阿甘一双疾步如飞的“飞毛腿”,还赐给了他一个单纯正直、不存半点邪念的头脑。在学校里,阿甘与金发女孩珍妮相遇,从此,在妈妈和珍妮的爱护下,阿甘开始了他一生不停的奔跑。

阿甘有很多自己的理论,他坐在路边公交站的长椅上和不相识的路人讲述他的传奇,他在每一个理论前面加上三个字:妈妈说。

——妈妈说,人生就像百位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尝到什么味道。

——妈妈说,你必须明白,你和你身边的人一样,你和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没有。

——妈妈说,我只是告诉自己,当我做一件事的时候,我就要尽力去做好它,比如我这辈子做了你的妈妈,这是我无法选择的事,上帝把你给了我,我的孩子,我就必须尽力做好你的母亲,我做到了。

阿甘是个非常听话的孩子,这些话他都记住了,他说,笨人有笨人的作为。当珍妮叫他快跑的时候,他跌跌撞撞地跑了起来,跑散了他记忆中第一双神奇的鞋子,也发掘出了他的第一项潜质:跑。他一直在跑,开始是逃跑,后来他跑进了橄榄球队,再后来跑进了大学,跑得了学位。在越战战场上,他仍是牢记珍妮的话,跑回了自己的性命,也跑回荣誉和友情。

他忠诚,所以在越战中他独自脱离了危险的时候,他仍然跑回丛林中去找他的战友;他守信,他答应了战友

要共买一艘捕虾船,但战友死了,他却在旁人不可思议的眼神中为他实现了遗愿,也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财富;他执着,所以他会在珍妮离开后一跑三年,穿越了整个美国,一直不停,他告诉你,他只是想跑,他用跑步丈量人生,这不需要以和平自由或任何冠冕堂皇的东西为理由;他友善,在他救回中尉的性命后,用友善唤回他对生命的信心,使他发现,即使没有双腿,人生依然可以充满生机。

阿甘并不聪明,但他永远知道如何让生命充满希望。所以他也就赢得了荣誉,财富和爱——这些常人可能永远不能兼得的东西。

案例设疑:请你根据阿甘的人生历程,谈谈影响人的成长的基本因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哪一点?

案例分析引导: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社会生活条件。其中,后天的社会生活条件又主要包括环境、教育和个体因素三个方面。

遗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制约作用;教育教育也是一种环境,是一种独特的环境,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一点要做进一步深入论述)。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2.价值性教育目的

3.操作性教育目的

4.终极性教育目的

5.发展性教育目的

二、填空题

1.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上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从其作用的特点可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从其要求的特点可分为终极性教育

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从被重视的程度可分为正式决策发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3.现代教育思潮的倡导人文的潮流体现在“学会生存”发展到“学会关怀”的变化中。

三、选择题

1.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上有上下位次之分,以下位于最低位次的是(C)

A、教育目的

B、课程目标

C、教学目标

D、培养目标

2.在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时,应注意方方面面的问题,下列属于人本位价值取向特别应注意的问题是(D)

A、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B、适应与超越问题

C、局部和整体问题

D、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3.以下不属于教育的人本位价值取向的是(A)

A、凯兴斯泰纳

B、萨特

C、裴斯泰洛齐

D、卢梭

4.在教育发展史上,将教育目的区分为内在教育目的与外在教育目的的是(B)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卢梭

D、布鲁纳

5.(A)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早提出了“全面发展的人”理想。

A、圣西门

B、傅立叶

C、欧文

D、马克思

6.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工作总要求的是(D)

A、教育途径

B、教育内容

C、教育目的

D、教育方针

10.将个体发展所依赖的社会条件无限夸大,认为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的是(D)

A、神学教育目的论

B、个人本位目的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11.提出“教育无目的”理论的是(A)

A、杜威

B、洛克

C、斯宾塞

D、康德

12.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C)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三个代表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的内涵及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2.教育目的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怎样体现的?

3.阐述社会本位论和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主张,并予以分析评价。

4.分别阐述当代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5.分析说明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分析如何认识

和处理各育的关系。

6.简述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7.试论我国教育目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五、论述题

1..论述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六、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

案例材料一:抹杀

课堂上,大林老师。

“树上有十只鸟,用枪打掉一只,还有几只?”“九只。”“不对,树上一只小鸟也没有了,这是因为其他的鸟听到枪声后吓飞了。”“还有两只!有一只聋哑的小鸟听不到枪声仍然在树上,还有一只没有长齐羽毛的小鸟被吓得钻进树洞里去了。”“你这孩子,净说不着边际的话,鸟怎么会有聋哑的呢!”

“一张四方桌,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还有三个角。”“错!应该还有五个角。”“是还有三个角!如果沿着对角线就是三个角。”“你这孩子别往歪处想,哪有这样锯的。”

“雪融化了,变成什么?”“变成水。”“对的。”“变成了春天!”“你又胡说,雪怎么会变成春天呢!”雪融化了,天气就暖和了。小草绿了,桃花红了,春天也就到了。难道春天不是吃雪长大的吗?那个孩子想。

那个孩子发誓:将来一定要当老师,给那些答树上有两只鸟的学生,答雪能变成春天的学生,打上一个大大的红沟。

多年以后,那个孩子成了刘老师。

刘老师:“树上有十只小鸟,枪打掉一只,还有几只?”“一只也没有。”“对。”

“一张四方桌,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五个角。”“完全正确。”

“雪融化了,变成什么?”“变成水。”“太棒了!”

案例材料二:兵马俑的发现感谢谁?

在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问这样一个问题:兵马俑作为世界的一大奇迹,最应该感谢的是谁?

生1: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

(老师毫无表情地让学生坐下)

生2: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兵马俑的人。

(老师微笑地摇摇头,示意学生坐下)

生3:我认为应该感谢的是制造兵马俑的人。

(老师尴尬地笑笑并示意学生坐下)

生4:我认为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功劳。

(老师满意地示意学生坐下)

案例材料三: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

某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但一位学生不同的意见:“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教师一愣,随之付之一笑:“坐下,再仔细读读课文。”学生满脸不解地坐下,可是不到两分钟,学生又举手了:“老师,我说的书上没写。”被打断教学的教师显然有些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坐下吧!”学生欲辩又止,却也不肯坐下,教师上前,将学生按在座位上……

案例设疑:以上三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现实教育教学中的什么问题或现象?几位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如此的相似,这个相似的背后有什么深层次的背景?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案例分析引导:

以上三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现实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只追求标准答案、刻板化一、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现象。教师的教学都有惊人的相似,三个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一相似的背后是我国传统教育教学深深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学校教育基本上是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在考试的指挥棒下,标准答案成立教学的主体,教学的过程和结果都是以追求标准化答案作为唯一的目的,因此,教师用灌输、填鸭式的教学单向度地教授学生如何记住和掌握标准答案,学生角色也沦为容器和复印机,其创造性思维也渐渐被扼

杀了。

要改变这一教育教学现状,就必须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进行课程改革,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去改变过去的传统陈旧的教学理念,解放教师的教育思想,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使我国教育能真正回归教育的真谛,也使我们的教师能真正从容、自主地教学,更使我们的学生能轻松快乐地学习,使他们在感受教育的甜蜜的同时发展其个性,张扬其思维。

案例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试说明我们的教育应从中吸取什么。

这番警世之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到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案例分析引导:该案例深刻地反映了科学技术与知识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造福人类,也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无尽的苦难。案例中的残暴与杀戮很多正是基于知识与科技,而现实世界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核威胁、“恐怖主义”等全球问题的出现,更进一步地昭示:知识的充实,科技的发展,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指引,知识和科技将很可能迷失价值方向,很可能在技术决定论的思维中失去最基本的人性,这将使世界陷入无穷的黑暗与恐怖中。

但近代以来,对经济效益的渴望,使功利性成为现代化追求的首要目标,而人文精神渐渐受到忽视和冷落,社会对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追求的失衡越来越突出,使指引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精神世界”被充裕和富有的“物质世界”的漫天尘埃所遮蔽。因此,面对这样一种现状,我们的教育应更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视人性的回归,重视伦理道德的弘扬。在教育实践中重视生命教育、环境教育、公民教育、责任教育、道德教育。使我们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但成为“才”,更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第四章教育制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

2.学制

二、选择题

1.在教育学中,教育制度通常主要研究的是(C)

A、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

B、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

C、教育的各种施教机构与组织构成的系统

D、教育的各种管理机构与组织构成的系统

2.终身教育的倡导者是(B)

A、戴夫

B、朗格郎

C、里士满

D、怀特

3.下列各国现行学制中,采取单轨学制的是(D)

A、英国

B、德国

C、中国

D、美国

4.我国第一个学制是(C)

A、壬子癸丑学制

B、壬戌学制

C、壬寅癸卯学制

D、甲午学制

5.我国现行学制中,初等教育指的是(B)

A、学前教育 B 、小学教育C、中学教育D、高等教育

6.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处于(B)

A、精英教育阶段

B、大众化阶段

C、普及化阶段

D、义务教育阶段

7.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最初级的阶段是(C)

A、制度化教育

B、形式化教育

C、非形式化教育

D、法制化教育

8.教育制度在废止之前要求个人必须无条件地遵守,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B)

A、客观性

B、强制性

C、价值性

D、历史性

9.在下列文件中,要求实行义务教育“五三”学制的地区向“六三”学制过渡的是(D)

A、1995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B、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2001年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0.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属于(A)

A、非制度化的教育

B、业余教育

C、制度化教育

D、半工半读教育

三、填空题

1.教育制度具有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强制性等特点

2.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学校教育制度

3.现行学制主要有三种: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

4.综合高中是双轨学制并轨的一种理想形式,也成为现代中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5.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实行的管理体制是“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

四、简答题

1.教育制度的特点

2.制约学制建立的因素有哪些?

3.现代学制有哪些类型?我国现行学制主要属于哪种类型?

五、论述题

1.为什么终身教育会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怎样才能使我国的教育制度朝终身教育方向发展?

2.联系实际分析我国普及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一、名词解释

1.教师

2.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3.学生的发展

4.教师的职业形象

5.师生关系

二、选择题

1.我国第一个教师节是(A)

A、1985年9月10日

B、1986年9月10日

C、1987年9月10日

D、1988年9月10日

2.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这句话反映了古代教师职业发展中的(C)现象

A、以吏为师

B、以法为师

C、以长为师

D、以僧为师

3.从教师发展的层面上来说,以下几种教师类型中最初级的是(C)

A、“儒师”

B、“哲师”

C、“匠师”

D、“艺师”

4.“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B)

A、孤岛效应

B、罗森塔尔效应

C、蝴蝶效应

D、韦伯效应

5. 教师的人格态型中比较理想的是(B)

A、父母态

B、成人态

C、旁人态

D、儿童态

6.“进行终身自我教育、反思与研究已经成为职业追求的内在需要、以自己高尚的灵魂去工作”是(C)的特征

A 、“生存型”教师B、“享受型”教师

C、“发展型”教师

D、“本体型”教师

7叶澜把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而目前作为学生的你们处于(B)

A、“非关注”阶段

B、“虚拟关注”阶段

C、“生存关注”阶段

D、“任务关注”阶段

8. 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中,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是(D)

A、师范教育

B、新教师入职辅导

C、在职培训

D、自我教育

9.以下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中,起到支持作用的是(D)

A、替罪羊

B、知识的传授者

C、模范公民

D、知己与朋友

10.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而这种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C)

A、自我意识性

B、独立性

C、创造性

D、调控性

11.师生关系的几种类型中,属基本关系的是(A)

A、教育关系

B、社会关系

C、心理关系

D、法律关系

12.最有利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师领导方式是(B)

A、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随意型

13.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中,最高境界是(D)

A、专业伦理

B、专业理想

C、专业能力

D、专业自我

14.(D )是被《未成年人保护法》所严令禁止,是不允许在各级教育机构使用的。

A.自然后果的惩罚

B.剥夺性惩罚

C.社会性惩罚

D.生理性惩罚

15.一个学生因上课迟到而被老师拒之门外,教师的这一做法侵犯了学生的(A)

A、受教育权

B、名誉权

C、隐私权

D、申诉权

16.教育教学中的“一刀切”的现象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C)的特点。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平衡性

17.在小学阶段,教学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而进入中学后则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D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均衡性

D.阶段性

18.抓住关键期进行教育是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中的( B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差异性

19.管仲曾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三、填空题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

2.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主要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

3. 叶澜把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其中最高阶段是“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4.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5.教师的职业形象主要包括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

6.师生关系可分为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

7.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和环境方面等三个因素

8.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使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

四、简答题

1.简述现代教师和古代教师的区别

2.简述教师的职业权利

3.简述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4.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有哪些?

5.简述学生的本质特点

6.简述学生的一般规律

7.简述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8.简述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9.为什么说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其专业性表现何在?

10一个成功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有哪些?运用角色理论分析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

11.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五、辨析题

1.在现代教育思潮中,有“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说”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谈谈你的看法。

2.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联系和区别

六、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七、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一堂难忘的课

一个特级教师要到一所乡村小学上公开课。学校里的老师都没有见识过特级教师。有的不以为意,有的认为凭关系混的,有的说靠年龄熬的。特级教师来了,谁也没料到竟是一位十分年轻美丽的女性。她说,上课时,她将随便走进一间教室。她进了全校闻名的后进班。

铃响后,听课教师都进了教室。讲台上散落着乱七八糟的粉笔,桌面上铺了一层白乎乎的粉笔灰。特级教师巡视一周后,迅速收拾好桌上散乱的粉笔,然后走下讲台,转过身去,面对黑板,轻轻吹去了桌上的粉笔灰。片刻的鸦雀无声后,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所有的老师学生用掌声给她的开场白打了最高分。

讲课的途中她出了几道题让学生做,过后她又讲了这几道题的做法,并总结出了解此类型的题目的方法,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这方法。

讲完后,她说了一句:“请做对的同学扬一扬眉毛,暂时没有做对的同学笑一笑。”

案例设疑:通过以上事例,分析该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因素,并结合该特级教师,谈谈成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哪些素质?

案例分析引导:

(一)该特级教师成功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转过身去,面对黑板,轻轻吹去了桌上的粉笔灰)

2.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上课时,她将随便走进一间教室。她进了全校闻名的后进班)

3.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讲课的途中她出了几道题让学生做,过后她又讲了这几道题的做法,并总结出了解此类型的题目的方法)

4.有良好的能力素质(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这方法;她说了一句:“请做对的同学扬一扬眉毛,暂时没有做对的同学笑一笑。”)

(二)通过该教师可以知道,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必须良好的综合素质,具体有以下几点:(这里要进一步深入论述)

1.道德素质

2.文化素质

3.能力素质

4.身心素质

案例二:当你成为一个老师后……

一年后,你当上了老师,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山区小学,那个小学办学条件极其简陋,校舍破旧,教学设备陈旧,甚至连个篮球都找不到。学校一共只有七八个老师,但学历最高的就是你了,还有几个老师是代课教师。这里的学生要翻山越岭,走很远的路来上学,他们很多连电脑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

案例设疑:你作为一个新来的教师,你将怎样去面对这种现状?如果你是该学校的校长,你又如何去留住那些教师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果你是这个县的教育局局长,你又将采取哪些措施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类似这个学校的薄弱学校的发展?如果你是我国教育部的部长,你又将有哪些措施去改变这种现状?

案例分析引导:

一、作为新来的教师,第一,应该先把心静下来,“既来之则安之”,不要被眼前学校的破败与落后弄得很沮丧,要用很多教育家也是从穷乡僻壤中走出来的例子鼓励自己绝不放弃;第二,要尽快熟悉、适应环境,并进而适应新的岗位。第二,积极与领导和同事交流,不要自以为是,更不要自我封闭,良好的同事关系是一个新教师愉快工作的很重要的前提,同时也能获取领导和同事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更能有一种大家庭的温暖,会减少初来乍到的陌生和局促;第四,积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获得学生的信任与支持,一个教师的幸福,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学生,当学生喜欢你、欣赏你时,作为一个教师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会让你减少对学校物质条件简陋、环境的恶劣的恐惧或排斥;第五,积极认真做好教学工作,这是一个新教师的立身之本,是自我成长、发展的最重要的前提。

二、作为学校校长,第一,应积极关注新来教师的思想动态,做好新教师的思想工作;第二,改善管理模式,加强管理的人文关怀,为新教师创造一个充满温情与关怀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第三,积极指导新教师的教学和班级工作,使其尽快适应并尽快成长;第四,积极营造良性的教学竞争,提高教学质量;第五,尽量争取办学资金,因地制宜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想方设法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为路途遥远的学生解决读书的实际困难,想办法解决他们的在学校的吃饭住宿问题。

三、作为教育局局长,第一,实行教师轮岗制度,加快推动教师的积极流动,以使师资缺少的农村偏远学校可以优化师资队伍配置;第二,对农村偏远的学校教师在待遇上、职称职务晋升方面实行政策性倾斜,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第三,实行校校对口帮扶政策,重点学校必须一对一地从办学设备、师资培养、教学指导、管理诊断等方面对农村偏远的薄弱学校进行帮助;第四,加强薄弱学校师资的培训,可以用上级财政将优秀教师请到薄弱学校实地指导,也可将薄弱学校的教师送出去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第五,在办学资金拨付上,应对偏远薄弱学校实施一定的倾斜,以改善学校的整体办学环境。

四、作为教育部长,第一,要积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农村偏远学校的投入;第二,在偏远学校,建立寄宿制学校,保证偏远地区适龄儿童的入学权利;第三,加强农村偏远学校教师的免费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第四,要建立完善补偿机制,完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通过“奖、助、补、减、免”等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第五,适当撤并一些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农村偏远的小学校。

案例三:

“弑师”

十月份马上即将过去,金秋十月本来是一年中的美好时光,可惜就在这短短的一个月中,接连三起“弑师”事件却震惊了全国,乃至“弑师”两个字竟然成了各大网站的热门词汇。

首先是10月4日,山西朔州市第二中学高一学生李明,在教室里残忍的向班主任老师连捅4刀,一个家境贫寒、弟妹等着抚养、任教不足一个月的老师就这样成了刀下鬼。起因竟然是李明同学认为初中老师、家长、同学都歧视他,结果却是这名不足23岁的、曾考上两所大学的研究生、创作发表过20余部小说和剧本的高中老师当了替死鬼!

第二起发生在10月21日中午,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17岁的学生丁某前一天逃课,31岁的女教师潘伟仙找他谈话,潘老师本想给丁某家长打电话,但没联系上,只好带着丁某做家访。丁某担心父母知道,就借口父母不在家,将潘老师骗到山上后活活掐死。舆论纷纷责怪这位老师的“告状式家访”方法不当,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第三起,就是前天晚上发生在麻烦不断的中国政法大学,该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5级学生付某(天津人)冲进课堂,将法学副教授程春明当场两刀“了断”,随后投案,震惊全国!该校BBS上风传该老师留法归来,才华横溢,性格浪漫,颇有女生缘。因与付某女友有染,付某不堪其辱,遂采取极端措施(校方对此予以否认)。但不管怎样,该教授罪不至死。目前该校同学正在自发的为程教授烛光守夜。

案例设疑:师生关系是社会上最单纯的一种社会关系,本应是充满温情和关爱的,但以上充满血腥的三个案例却折射出我国教育现实中的这种关系的严重的异化。请你分析我国现实师生关系异化的深层原因并探讨解决策略。

案例分析引导:

一、深层原因:1.社会整体人文环境恶化的因素;2.功利教育对师生关系的异化3.教师自身素质的因素;4.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缺失;5.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

二、解决策略:1.师生关系的社会调节。主要有法律调节和道德调节。法律调节主要是指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做好法制宣传,使广大师生知法懂法守法;道德调节主要是指社会伦理体系的重构,特别是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的提升。2.师生关系的学校调节。主要是学校要在管理上更突显人文精神,构建和谐共融的校园整体人际关系;在教育理念上要淡化功利教育色彩,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在教育实践上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3.师生关系的教师调节。教师除了自身职业道德的调节与提升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认知调节、组织和沟通调节、态度调节、情感调节、意志调节,其调节的原则是教学相长、人际和谐、心理相容。

第六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一、填空题

1.学校生活具有组织性、计划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2.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攻击、退缩、焦虑和恐怖

3.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与违法行为两类

4.当前学生的整体社会环境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导致学生心理障碍和行为规范失控,其中最典型的原因

为社会道德失范,文化市场的失控,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学校指导思想的失误

5.学生失范行为的心理学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心理缺陷说”;一种是“挫折——侵犯说”

6.学生的学习压力状态实际上包括三个层面的因素:一是压力源,二是压力体验,三是压力反应

7.导致学习压力及其影响后果的成因十分复杂,就其环境因素而言主要有两个:分流教育制度和家庭

二、名词解释

1.学生心理障碍

2.重要他人

3.学习压力

4.标签论

5.学生的失范行为

三、选择题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以下观点类似的是(A)

A、差异交往说

B、失范说

C、控制缺乏说

D、亚文化群理论

2.学生的失范行为的社会学解释中,“手段——目标说”是(C)的观点

A、雷克里斯

B、萨塞兰德

C、墨顿

D、科恩

3.学生逃学、不诚实行为属于(B)

A、目的型失范行为

B、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

C、情感型失范行为

D、传统型失范行为

4.某学生非常崇拜NBA球星科比,并把打篮球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科比是此学生的(D)

A、非重要他人

B、主导性重要他人

C、互动性重要他人

D、偶像性重要他人

5.如果一位教师成为了学生的互动性重要他人,则他在学生的心目中的形象是(B)

A、楷模

B、导师

C、权威人物

D、知心朋友

6.“教育即生活”是(D)的教育主张

A、斯宾塞

B、赫尔巴特

C、陶行知

D、杜威

五、简答题

1.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同辈群体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什么?

2.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试举例分析。

3.简述教育回归生活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六、论述题

1.对现代中学生来说,学习压力是一个很普遍现象,几乎每位学生都会觉得有学习压力,而这种压力如果

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和有效的处理,将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设想未来的你成为了某

中学的心理咨询教师,你将怎样去引导学生缓解学习压力?

2.学校该如何作才能让学校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

七、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

案例设疑:阅读下面的案例,思考我们学生的学习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何在?

几年前,世界范围内曾流传这样一则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一天,老师说:“同学们,今天咱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就其他国家的粮食短缺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结果,同学们无言以对。当老师进一步追问的时候,美国学生说:“什么叫‘其他国家’?”欧洲国家学生说:“什么叫‘短缺’?”非洲学生说:“什么叫做‘粮食’?”而中国学生则怯生生地望着老师说:“什么叫做‘自己的想法’?”

案例分析引导:这个案例深刻反映了我国教育的一种普遍状况——学生缺乏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具有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自我意识性等特点。

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的三个本质特点之一,但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却长期漠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得我国的学生对成人高度依赖,看待事物功利性很强,低报负,低自尊,低自信,对成人和权威非常顺从,没有自己的主张与声音。

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转变儿童观、学生观,民主、平等地与他们交往;更新管理的理念,采取低控制的教育策略,教会他们自我选择并要尊重他们的选择;革新教学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成功的快乐,体会自我的价值,张扬青春的个性。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 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 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 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 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 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大学教育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4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9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大学》B.《中庸》C.《孟子》D.《学记》 2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莫基人”的人是()。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拉伊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 .勒图尔诺 B .沛西·能 C .孟禄 D .达尔文 4 .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 A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 B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C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 D .胡锦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5 .许多西方学者把运用教育的力量培养青年一代具有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过程称之为( )过程。 A .政治社会化 B .学术社会化 C .社会学术化 D .社会政治化 6 .当国家竞争加剧,强调各方面尤其是科技实力时,就会强调教育质量,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培养国家精神和() o A .文雅教育 B .英才教育 C .教育平等化 D .价值多元化 7 .现代学制中,双轨学制以()为典型。 A .欧洲国家 B .美国 C .前苏联 D .中国 8 . ( )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制度内部权力与资源的重新调整和优化配呈,来提高教育的效益以及教育适应变革的能力。 A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B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9 .课程可被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是从()角度来对课程进行划分的。 A .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 B .课程的存在形式 C .课程的组织核心 D .课程管理制度 10 .教学是()。 A .学生学的活动 B .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 C .教师教的活动 D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2015年311教育学基础综合真题解析汇报及对照

2015年311教育学基础综合真题解析及对照 我们教育学老师,将2015年311教育学考研真题分析总结,希望给广大考生做参考,如果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咨询我们教育学QQ在线老师。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理论论证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类比 B.哲学思辨 C.经验描述 D.科学实验 【真题解析】B 近代科学产生以后,教育研究进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到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这一时期的教育研究方法是同认识论糅合在一起的,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重思辨轻实践经验。自然类比和经验描述属于直觉观察时期,科学实验属于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勤思对照】 勤思讲义教育研究方法部分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中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 9.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中所使用的人际或社会问题情境教材是() A.《学会关心》 B.《生命线》 C.《中学道德教育》 D.《社会与道德教育》 【真题解析】B 麦克菲尔等人编制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社会情境问题教材——《生命线丛书》。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由三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境。第一部分:《设身处地》;第二部分:《证明规则》;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 10.教师在长期压力的体验下,会出现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消极应对工作。这种问题属于() A.职业倦怠 B.职业迷茫 C.职业逃避 D.职业道德失范【真题解析】A 教师的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普通高中深入推出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 B.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化 C.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 D.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真题解析】D 12.结构功能主义者认为,结构良好的教育有助于社会流动,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平衡器,因此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这种观点强调的是() A.正向显性功能 B.正向隐性功能 C.负向显性功能 D.负向隐性功能

教育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基础试题 一、选择题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史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A.赫尔巴特B.卢梭 C.洛克 D.杜威 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4、“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5、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 C.知识分之与工农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8、《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 1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11、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 A.内容型策略 B.形式型策略 C.方法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1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13、“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14、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二、填空题 1、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____。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____。 3、学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____价值。 4、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____。 5、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____。 6、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____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

教育学基础练习题

第一、二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原则。 A.直观性 B.巩固性 C.启发性 D.循序渐进 参考答案:C 专家点评: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2.“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 )的观点。 A.赫尔巴特 B.皮亚杰 C.杜威 D.瓦?根舍因 参考答案:C 专家点评: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长。 3.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孔子 参考答案:D 专家点评: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 二、多项选择题 在教育起源的认识上,教育学史上有以下哪几种经典的观点? (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E.以上几种都是 参考答案:ABCDE 专家点评: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上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斯宾塞、沛西?能等。教育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学说。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该学说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教育生物起源学说的批判。 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其代表人物主要是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三、填空题 2.我国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闾里的塾校,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 参考答案:礼乐射御书数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二版)复习笔记-改进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2、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与反馈的形式,使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制度化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人类教育文明的一大进步) 4、非制度化教育: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 5、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6、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7、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教育现象。 答: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有三个规定性 ⑴教育现象是一种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 ⑵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 ⑶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 4、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 (3)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 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他们的制约, 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他们; (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5、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 (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不断的增长;

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十二所

附件二:《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编写指南 适用专业语文、英语、 音乐 修读学期第4学期制订时间2015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48 课程学分 3 课程类型 B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别专业对应职业或容教师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 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 一、课程定位 《教育学基础》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语文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念,帮助学习者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发展教育思维,提高教育素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并在头脑中构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体验。 二、课程设计思路 教育学要求基础性与时代性结合,即以专科为学历定位,准确阐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尽可能反映教育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适切性与发展性统一,即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使课程容的难易程度和知识容量的多少既能适合专科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程度,同时又能够激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

《教育学基础》 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课件一)

现代教育学基础 NO1: 教育与教育学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 授课班级:2013级公共选修 课程时间:2013-2014第一学期 主讲教师:张军

现代教育学基础 NO1: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u◆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u◆教育的词源:educare“引出”的意思。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u◆教育的定义: 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 ü?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ü?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 要的人的活动。 ü?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 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 实践活动。这一定义体现教育的实践性、耦合过程、动力性以及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现代教育学基础1

2?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n?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n?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n?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n?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2?学习者 n?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 象。 n?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a)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b)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c)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d)不同人对于自身学 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2?教育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u◆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u◆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的形态★ u◆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 2?了解二者的概念:非制度化的教育指的是制度化的教育指的是 2 现代教育学基础

2015教育学基础综合试题

2015教育学基础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理论论证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类比 B.哲学思辨 C.经验描述 D.科学实验 9.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中所使用的人际或社会问题情境教材是() A.《学会关心》 B.《生命论》 C.《中学道德教育》 D.《社会与道德教育》 10.教师在长期压力的体验下,会出现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消极应对工作。这种问题属于() A.职业倦怠 B.职业迷茫 C.职业逃避 D.职业道德失范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普通高中深入推出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研究生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 B.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化

C.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 D.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12.结合功能主义者认为,结构良好的教育有助于社会流动,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平衡器,因此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这种观点强调的是: A.正向显性功能 B.正向隐性功能 C.负向显性功能 D.负向隐性功能 13.研究表明,人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和利用这种发展特点的教育措施特有: A.个别辅导,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B.个别辅导,分层教学,班级授课 C.分层教学,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 D.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 14.西周学校以“六艺”为课程,根据程度分别安排在小学或大学学习,其中被称为“小艺”,安排在小学学习的是: A.诗书 B.礼乐 C.射御 D.书数 15.《学记》所阐述的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早在孟轲就已提出,他将其阐述为: A.“不陵节而施” B.“学不躐等” C.“当其可”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下)【圣才出品】

第9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什么是班级组织?班级组织的结构包括哪些方面? 答:班级组织是随着班级教学的产生而形成的,在中世纪末期便产生了班级组织的最初雏形,后经过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和实践积淀,最终开始发展起来。 (1)班级组织的概念 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教育理论及实际工作者为了开发班级的多种职能,更倾向于把班级看作是教育性的学习集体和生活集体。 (2)班级组织的结构 ①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班级组织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它反映正式组织层面与个人属性层面的需求,在结构上存在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大多是预先决定好时间、场所和活动内容,要求班级每一位成员接受。非正式组织是源于班级组织的个人属性层面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与活动中基于成员间的需求、能力、特点的不同,并从个人的好感出发而自然形成的。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往往是同时发生作用、交互影响。 ②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班级组织的角色常常成对出现,成为对偶角色,比如教师与学生、集体与个体等。同时,角色的多重性是班级组织角色结构中的基本特点,如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每个学生在班级里都扮演了学习者、受教育者的角色,这是学生主导的角色。班主任或教师是班级的中心角色,由于时空、条件的变换,班主任或教师的中心角色也在变

换,班主任和教师要强化自身的角色意识。 ③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班级信息包括知识信息和人的思想、态度、情感与行为等方面的信息。班级组织信息沟通的主体是单一性的,主要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班级组织系统的开放性,又决定了其信息沟通的渠道是复杂的。班级要与学校沟通信息,班级之间要沟通信息,班级要与家庭沟通信息,还要与社会沟通信息。沟通渠道的复杂多样,必然带来信息的纷繁复杂。 ④班级组织的规模。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已使教育的发展从原来的注重数量、规模、速度,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较大的班级组织规模不利于照顾到班级每一个成员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我国传统的班级规模一般在50人左右。目前,有的城市重点学校和农村学校的班级规模甚至超过70人。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班级规模通常是25人左右,我国小学班级人数都超过欧美发达国家班级人数。 2.结合班级组织的特点比较班级组织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异同。 答:班级组织作为一种教育性组织,是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成长和开展各种活动的基本场所。它除了具有社会一般组织的共性之外,还有一些特性。其异同点分析如下:(1)班级组织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共同点 ①班级组织和其他组织一样具有明确的目标引导。社会组织的目标一般是明确的、具体的,表明某一组织的性质与功能,人们围绕某一特定的目标才形成从事共同活动的社会组织。 ②班级组织和其他组织一样有一定数量的固定成员。社会组织是由至少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系统。组织成员是相对固定的,成员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一组织;社会组织如无固定的成员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实体基础。

《教育学基础》试卷一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1.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遗传 B.个体主观能动性 C.环境 D.成熟 3. 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思想 B.教育制度 C.教育方法 D.教育目的 4. 双轨制形成于() A. 美洲 B. 欧洲 C.亚洲 D.非洲 5. “师生在课堂上呈现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师生关系? () A.民主型 B.依赖型 C.自由放任型 D.对立型 6. 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7. 活动课程的主要缺点包括() A.儿童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B.儿童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 C.儿童获得的知识欠缺系统性 D.儿童缺乏广泛的学习空间 8.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智力、能力 B.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历 D.知识、智力、情感 9. 一般说来,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是()。 A.巩固知识 B.领会知识 C.引起学习动机 D.运用知识 10. 从教师教的角度看,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D.课外辅导 11.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句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2.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A.杜威 B.维果茨基 C.夸美纽斯 D.巴班斯基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一章 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解。 答: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对教育的定义始终围绕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的范围扩大或者缩小,从不同的聚焦角度 形成了教育的不同概念。 (1)社会: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外在客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 动; ②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定 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③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活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2)个体: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个体内在的发展历程,看重个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是指成功地 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3)综合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 体现出教育的社会性特征。总之,教育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和实际的教育教 学工作发展结合在一起的。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 答: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这个系统应该包括三种基本要素,即教 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 ①从广义上说,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②从教育综合性的定义出发,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 体社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 (2)学习者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均不同。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提纲

2015考研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重难点笔记汇总《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功能(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形成与释放 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制度(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师 第二节学生 第三节师生关系 第六章课程(重点章)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二节课程组织 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课堂教学(重点章) 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 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 第三节课堂教学策略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次重点章)第一节生活、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第二节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第三节生活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失范第四节学生的学校生活 第五节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第六节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非重点章)第一节班级组织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 第十章学生评价(次重点章) 第一节学生评价概述 第二节学生学业评价 第三节学生品德评价 第四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 第二节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第三节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第二节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第三节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第四节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最新教育学基础知识必会题_JI答案(印)

教育学基础知识必会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论语》 B《礼记.学记》 C《中庸》D《大学》 2、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教育著作是()。 A《论演说家的教育》 B《理想国》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 A《教育论》 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D《爱弥儿》 4、《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斯宾塞 5、《民本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 A杜威 B斯宾塞 C布鲁纳 D克鲁普斯卡娅 6、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C《新教育大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7、提出结构教育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 A 赞科夫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杜威 8、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著作是()。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9、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梅伊曼和拉伊 B利特和狄尔泰C杜威和克伯屈 D阿普尔和吉鲁 答案:1B.2A.3B.4B.5A.6C.7B.8A.9C 第二章 一、选择题 1、狭义的教育是指( ) A社会教育 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网络教育 2.、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 A永恒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3、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与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A具有阶级性 B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C不能脱离政治经济 D具有永恒性 4、19实际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所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 A生物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C劳动起源论 D实践起源论 5、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A生物界 B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C生产劳动 D动物本能 6、古希腊雅典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 A军事体育教育 B政治哲学教育C天文地理教育 D多方面发展教育 7、我国唐代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二馆是指() A教馆与学馆 B崇文馆与弘文馆C文馆与武馆 D书学馆与算学馆 8、“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反映了封建社会教育() A具有阶级性B脱离生产劳动C具有等级性D崇尚书本,呆读死记 9、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社会是() A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B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C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

教师考编必备 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背诵版)

2018教师考编必备 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背诵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 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 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 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 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015年考研教育学统考311真题及详解

2015教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理论论证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类比B.哲学思辨C.经验描述D.科学实验 【真题解析】B 近代科学产生以后,教育研究进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到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这一时期的教育研究方法是同认识论糅合在一起的,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重思辨轻实践经验。自然类比和经验描述属于直觉观察时期,科学实验属于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9.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中所使用的人际或社会问题情境教材是() A.《学会关心》B.《生命线》 C.《中学道德教育》D.《社会与道德教育》 【真题解析】B 麦克菲尔等人编制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社会情境问题教材--《生命线丛书》。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由三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境。第一部分:《设身处地》;第二部分:《证明规则》;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 10.教师在长期压力的体验下,会出现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消极应对工作。这种问题属于() A.职业倦怠B.职业迷茫 C.职业逃避D.职业道德失范 【真题解析】A 教师的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普通高中深入推出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B.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化 C.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D.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真题解析】D 12.结构功能主义者认为,结构良好的教育有助于社会流动,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平衡器,因此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这种观点强调的是()A.正向显性功能B.正向隐性功能 C.负向显性功能D.负向隐性功能 【真题解析】A 13.研究表明,人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和利用这种发展特点的教育措施有() A.个别辅导,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B.个别辅导,分层教学,班级授课 C.分层教学,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 D.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 【真题解析】A

教育学基础题库重点版定稿版

教育学基础题库重点版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教育学基础》题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填空题 1、教育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 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的实践活动。 2、教育系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学习者、__________。 3、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__________的人。 4、教育者意味着一种________,而不是一种“实体”。 5、要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有时与长处,最终形成 ________ 。 6、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__________。 7.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摹仿,是教育的 _________起源说。 8、现代学校最早出现在________世纪,是应现代大工业生产的要求而产生的。 9、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之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 ________日益突出。 10、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 11、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的人是。 12、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定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是教育者对学习者的把握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 1、对“教育”定义的理解,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1一个顽皮的孩子偶然把手指放到火苗上被灼伤,获得有关知识的过程。 ○2老母鸡带领小鸡找东西吃的活动。 ○3“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且是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4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行为。 2、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指…………………………………………………○ ○1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手段○2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4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 3、在教育学史上,一般被认为是第一本教育学着作的是……………………○ ①洛克的《教育漫话》 ②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③卢梭的《爱弥尔》 ④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4、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着作是……………………………○ ○1《民主主义与教育》○2《教育漫话》○3《爱弥儿》○4《普通教育学》 5、“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的观点属于……………………………○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3教育的生物起源说○4教育的交往起源说 三、多项选择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