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仡佬族简介

仡佬族简介

仡佬族是云贵高原中部的一个古老民族,大部分散居在贵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包括遵义、仁怀、安顺、关岭、普安、清镇、平坝、黔西、大方、织金、金沙、贞丰、晴隆、六枝、水城等20多个市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马关、富宁等县。仡佬族因人数少而居住分散,各地仡佬族差异很大,甚至分散在同一个县内的仡佬人也不能互相通话。目前,仡佬族中大约只有极少数人还会说仡佬语。汉语是仡佬族进行交际的主要工具,不少人还会讲苗语、彝语或布衣语等,有的甚至一人兼通三、四种语言。仡佬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未定。仡佬族没有文字,普遍使用汉文。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仡佬族 - 民族简介

仡佬族介绍

仡佬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仡佬族的发祥地。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居住在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居住在贵州省的占民族总人口97%以上。

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高于全国平均数,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

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无定论。目前也只有少数老人通仡佬语。

仡佬族——历史

佬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也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居全国平均数之首,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过去,民间直呼其为“古族”或“古老族”。在古代。仡佬族人口众多。分布区域辽阔。后来由于历史的变迁有的移徙他地,有的改称为其他民族,留居本省而又保持原有族称者,主要分布在贵州务川、道真、正安、松桃、江口、思南、石阡;其次是遵义、仁怀、金沙、织金、黔西、大方、纳雍。清镇、平坝、安顺、普定、紫云、兴仁、贞丰、关岭、睛隆、普安、六枝、水城等县市、特区内,与汉、彝、苗、布依等民族错杂而居,成点状分布,即在县一级的行政区域内,往往只有几个或十几个仡佬族居住的村寨。仡佬族在古代人多地广,贵州境内“所在多有”,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逐渐形成若干支系、就文献记载,有红仡佬、白仡佬、青仡佬、花仡佬、蔑仡佬、打牙仡佬、披袍仡佬、打铁仡佬、锅圈仡佬、雅意仡佬等称呼。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由于较长时间与邻近诸民族于生产、生活方面的密切交往,语言逐渐发生变异,固有的民族语言大都已经消失,改用汉语或其他民族语。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即使有之,其内部各支系语言的差异也较大,且因受周围民族语言的影响、渗透。

仡佬族的族源,从古文献的记载及今从事民族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的结论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即:濮人-僚人-仡佬族三个历史阶段。

远在商周直到魏晋时期,仡佬族先民称为“百濮”或“濮”。濮人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强大族群,遍及中南、西南各地,但贵州的万多。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将濮人住的区域纳入了管辖范围。古书记载,夜郎的主体居民先是濮人,后是“僚”人。“僚”字最早出现在《后汉书》中,传说夜郎之后即有名的竹王被杀,“夷僚”请汉统治者立后,并赐予官衔。隋唐到两宋,僚支派繁衍,因时地和情况不同,称谓各异。有的称“仡僚”;有的称“葛僚”;有的称“佶僚”,南

宋朱辅《南蛮丛笑》把“僚”改为“佬”(僚佬同音),即成今之“仡佬”。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 - 民族礼仪

仡佬族——礼仪

一、仡佬族风趣的哭嫁婚俗

仡佬族姑娘出嫁前三五天便开始“哭嫁”。娶亲时新郎不亲迎,而是于婚期前一日派轿夫天黑时到女家。进门前,女方有专人主持“栏门礼”。要行敬酒、铺毡、恭候等礼数,每道程序都有传统的对答礼词,必须说唱得合乎规矩,否则要遭轰笑。

姑娘出嫁时先将花轿抬进堂屋,由新娘的兄长或叔叔将新娘拉出里屋,给祖宗父母磕头,尔后“强抱”入轿中,表示对娘家恋恋不舍。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给男方轿夫。轿前有两人持大刀开路,花轿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途中鸣号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热闹。到新郎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欣赏、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

在黔西北的仡佬族,婚礼更有趣。新郎骑马去迎亲,有4个伴郎相陪,其中2人扛着竹扫帚,另2人抬着酒肉礼物。途中有女方派出的几个壮汉栏路“抢劫”,把“抢”来的酒肉在山坡上吃掉,表示女家富有,不稀罕你这点礼品。新郎到了女方寨门,有一群人手执木片围打新郎,男方执竹扫帚者要全力保护突围。新郎跑进女方家门,马上有"敬亲酒"招待,而且新郎与新娘也相互敬酒。敬酒毕,新郎将新娘“抱”上马背,新郎执缰引路而归。隆重的婚礼宴席要分二台或三台,即要连续吃二三道不同的席。第一台是茶席,只吃清茶、油炸食品及干鲜果品。第二台是酒席,要喝白酒。吃各种凉拌拼盘。第三台是正席,除必有两碗扣肉外,还得有各种烹炒的民族风味。婚宴中,花佬族还用咂酒招待客人。咂酒是将酒酿好后密封于外抹柴灰拌黄泥的坛中,密封时就插有两根竹竿,一弯一直,竹节没有完全打通。饮用时打通竹节,直管进气,弯管咂吸而饮,饮酒时有专门唱"打闹歌"的歌手助兴,使客人感到一片温馨。仡佬族的婚俗至今保留着许多原始的古俗,是研究人类古老婚姻史的活材料。

《仡佬族迎亲图》陈玉先

?比如,订婚时,要吃“鸡卦酒”,这是杀鸡后用鸡股骨占卜求吉利。“鸡卦”谐音“吉利的卦”,目前已不再按原始的“神判”那种形式去细细讲究鸡股骨上的纹样是吉是凶,而是把吃订婚酒统统称吃“鸡(吉)卦酒”。吃“鸡卦酒”是在姑娘家举行的,未来的女婿上未婚妻家认岳父母,向岳父母敬献“鸡卦酒”,第一碗酒必先敬献给岳母,岳父在吃第二碗酒时也要恭维老伴一番,说“娃娃是她养大的,要由他娘作主。”有人说,这是人类母权制在婚姻上由母亲做主的遗风。仡佬族女人出嫁时要自动打掉上颚大齿1-2颗,说是怕女人伤害夫家而产生的习俗。夫家视处女为一种可畏的东西,需打掉牙然后才敢与之成婚,个中古远民俗遗风意味深长。还有“把门枋”、“追姑娘”和“打湿亲”习俗,在仡佬族婚俗里也很有特色。“把门枋”是新娘离家出嫁时,要双手紧紧地拉着门枋表示不肯离去。这时候,媒人就要过来强行拉开新娘的双手,牵着新娘离开娘家。“追姑娘”是姑娘出嫁前要放声号哭,唱“哭嫁歌”。出嫁前还要乘人“不备”而“逃跑”,让嫁家婶娘嫂子等女亲戚把她找回来。离娘家出嫁前要拜别娘家祖宗,姑娘的父亲要解开她衣领边的扣袢,表示出嫁了的闺女已不是本家氏族的成员而加入夫家氏族中去了。“打湿亲”则是在新娘娶进夫家之时,一跨进屋,就要用夫家准备好的清水洒向接亲的人。传说这样可让清水淋去邪魔求个吉利。还有一些和别的民族相异的,即仡佬族往往是新娘出嫁时,要撑着伞由迎亲和送亲的人伴送步行到婆家。到夫家后也不兴拜堂,直接就被引入洞房。嫁装也不是在出嫁的喜日里带到婆家的,而是在生下头胎小孩满月后,才由娘家把嫁妆送到夫家。仡佬族的婚姻,多为父母包办,重彩礼,现在也改变了,选择吉日后,迎亲这天,新娘由接青人和送亲人陪同撑着伞步行到婆家不拜堂,直接把新娘引入洞房。

二、节庆

然仡佬族在贵州分布广泛,特别是在黔中,黔北各县均有不同数量的分布,语言,习俗差别也较大,但仡佬族都来源于古代濮人。其习俗任有一致的相似性。下面就说一下仡佬族的节日:(按农历的时间先后)

大年一般正月十四,主要活动有,吃菜板肉,上坟,祭祀祖先(献饭),祭祀四官老爷,秧苗土地。晚上插天香,追虫虫蚂蚁,追亮火虫,第二日(正月十五)凌晨早上,倒静茶,抢银水,吃汤圆,献饭。大年重在灯。

三月三山王菩萨生日,有些仡佬族为了还愿而祭祀山王。清明节,跟祖坟挂青。

端阳节一般五月初五,吃粽子。祭祀祖先。

月半一般七月十四,割新谷尝新,祭祀祖先。

重阳节一般八月十五,打糍粑,走亲戚(送糍粑)。

小年一般腊月三十,主要活动有,吃菜板肉,上坟,祭祀祖先(献饭),晚上祭祀四官老爷,秧苗土地。第二日早上,倒静茶,抢银水,吃汤圆,献饭。小年重在火。

三、丧葬

尊长病危,子女守候“送终”。人死,称“落气”、“闭封”。移尸板上,理直手脚,抚闭眼睑,以纸掩面。下焚香点“脚灯”,烧“落气钱”,鸣放鞭炮,告讯四邻。即使素有隙怨,亦共赴急难,襄筹丧事。派遣专人遍告远亲。给死者“穿洗”,至亲回避,穿“老衣”数取单不取双。入棺后棺木全盖,以便瞻仰遗容。亲友备挽掉、纸帛、鞭炮前往“吊丧”(俗称“吊香”)。停拒之夜,至亲围棺哭泣,守灵。吊丧者群集“坐矿。出殡安葬须择期卜地。出殡称“上山”,孝子执‘丐I魂幡”导柜前行,眷戚亲友“送葬”。多不丢“买路钱”(亦称“引路钱”)。富户或以白布拉纤,亲友为之设路祭。移格入井,以布慢遮蔽天日,开棺盖,孝子整理死者穿戴,称“清棺”。封棺后,孝子首先添上掩格,并从原路呼死者而归,然后众手垒墓。做“亡斋”,或于安葬时,或另行择期,请僧道诵经拜忏,“超度”亡魂,烧灵除眼。解放初,破除迷信,丧事从简,多不择葬地,不做“亡斋”。除“正孝”外,余皆不着”孝帕”。在城镇的干部职工死亡,开追悼会寄托哀思。80年代,农村丧葬多复旧俗。城镇尤讲排场,吊客如云,祭幢多为床单、被面、毛毯,或赠现金为奠仪。哀乐不断,鞭炮常鸣,糜资耗财。干部职工丧事,仍以开追悼会、不做“亡斋”者居多。亲友膊赠,更为厚重。

墓葬先年有崖棺葬、宕墓葬、土葬等葬式。崖棺葬是以相置崖壁洞穴中。岩墓葬是/fi绝壁凿岩穴而葬。土葬或封从上,或在封土外再以乱石包砌。在三桥区发现有坚葬、瓮葬。水成乡化佬族戴姓、上坝乡花佬族杜姓的始祖墓为倒埋坟。旧城、忠信等区的地佬族可在本姓和他姓的土地上自由选择葬地,一经选定,土地的主人视为吉事,而无阻挠和异议。清末民初,富者请工匠开料石砌墓,刻饰花卉鸟兽,人物故事,格俄墓志,称‘生基”。解放后多为土葬。也有个别在遵义、贵阳等地火化后,将骨灰运回故土安葬。

四、禁忌

仡佬族生活习俗等方面和当地汉族相似。仡佬族的禁忌有:平时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门口;有分娩或有丧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内;妇女生孩子未满40天的,不能跨门槛,也不能到井边挑水。仡佬族热情好客,亲戚朋友相聚,都要以酒为礼,遇到喜庆或节日,酒必不可少。

仡佬族 - 民族经济

仡佬族——饮食

生活方式

(1)饮食仡佬族食粮,住平坝丘陵者以大米、玉米为主,居高山者以玉米、薯类为主。农忙季节日食三餐,农闲多食两餐,正餐之外,尚有“过早”、“歇闹(歇劳)”、“宵夜”等习俗。肉食以猪肉为主,鸡、鸭、羊肉次之,多数人不吃牛马肉和死禽死畜肉。嗜吃酸味和论辣食品,有“三天不吃酸,人要打捞窜(l o chu n)之说。糍粑常作亲把祖宗神灵供品,亦为待

客和节日食品。

仡佬族人爱饮酒,多为自酿。先年有咂酒,以编谷、高梁、玉米、小米、大麦等为原料,发酵后贮坛密封,预置竹管,用时含管吸饮。后多为甜酒、烧酒。甜酒俗称“酷糟”,用糯米或玉米、小米酿制,多用于煮汤圆、鸡蛋,或用凉水冲饮。烧酒亦称火酒,用玉米或高梁酿制,其味浓烈,平常待客和筵席必备。男子喜抽上烟(亦称叶子烟),亦有中老年妇女抽叶子烟的,近年青年中吸香烟者增多。茶分清茶、油茶。清茶多用老鹰茶、藤茶、家茶或苦丁茶熬饮。油茶以家茶用油煎炒后加水煮沸,将干,用木瓢背反复揉成浆状,称“茶羹”,再加油煎羹,添水煮沸,加盐,佐以芝麻、核桃仁未、花椒调味,即可饮用。可以粑粑、粽子、麻糖、瓜子等佐食,亦可煮“油茶鸡蛋”、“油茶汤圆”、“油茶稀饭”等食用.大多数地方信佬族都有“吃油茶”的习惯,并视为待客佳品,有的日食三餐不离,否则精神不振。居住在旧城、隆兴一带的记佬族多无“吃油茶”习俗。

筵席常以酥扣(亦称烧白)、昨扣为主肴,加配滑肉(亦称酥肉)、粉条、黄花、木耳、豆类制成品等凑满“八大碗”或“十大碗”,俗称“大水席”。托情议事,往未酬醉,肴暖尤丰。大矸、三桥一带近年盛行“三么台”,即筵席分三台吃完,先酒次茶后饭,或先茶次酒后饭。油茶佐以糕、糖、干果、葵花子,酒佐冷盘热炒,饭加蒸碗汤菜。坐席多为每桌10人(上下席各2人,左右席各3人),旧城、蟠溪、院溪一带每桌12人,县城近年每桌8人。

(2)服饰清代多以家织麻布染青蓝二色为衣。男着长袍,圆领,斜襟市纽。长至膝下,劳动时撩施前后一角扎于腰带。富者丝绸为衣,抱罩团花马褂,四季有别。贫者衣不蔽体,走亲会友临时浆洗,穿“等于衣”、“会客衣”。女衣短装,“抄襟”,穿桶裙,后改裙为裤,裤脚较短。衣、裤均缀花边,因花边宽窄有“大镶滚”、“小镶滚”之分。民国初,引进棉纱,渐以棉布为衣,衣裤逐渐不镶滚花边。民国16年(1927年)川商始来土溪场售宽“洋市”,服装质地色彩渐有改观。建县前后,衣着渐易,男着短衫或对襟汗褡者多,中山装始在城镇流行。女着斜襟短衫,紧腰宽摆,外罩锈花围腰。阴丹士林布及月白等浅色市尤为他佬族青年女子所喜爱。解放初,估佬族农民多着对襟汗褡,机关职工着灰、蓝色中山装。进入80年代后,衣着尚美。城镇化佬族青年,男着花衬衫、西装、茄克、猎装、风衣、牛仔裤;女着小西装、短袖衬衫、编幅衫、旗袍、连衣裙、统裙.短裙、健美裤,式样纷繁,以鲜艳明丽为特色;中老年仍多以中山装为常服。农村男多着中山装或军干眼,青年女子多着对襟衣,款式多变,以淡雅素净居多,居住高山的青年妇女喜穿大红大绿。质地以化纤织品居多,亦有毛料、丝绸之类,

发型与佩带清代男多蓄长辫,辛亥革命后,渐剪长辫。女未婚梳独长辫,以彩色头绳束拖脑后或盘头上,称“级级”。已婚盘譬,称“毛纂”,柬发网(俗称网于),插银管,缠白布帕或青布帕。富者,女挽“勒子”,佩管花,坠耳环,戴戒指(俗称箍子)、手阈(俗称圈子);男戴缎帽(俗称瓜皮帽),老者戴风帽。建县前后,男多为光头,公务人员、学生中的论佬族有蓄“中山头”、戴“遮阳帽”。城镇青年女子去长辫梳“姊妹头”,以发夹发梳取代银饰。解放初,青年女子喜梳双长辞。进入肠年代后,估佬族农民戴手表者增多。发型变化频繁,城镇青年男烫“大包头”、“小包头”;女烫“波浪大、“信子式”、“卷云式”、“菊花式”。农村青年男多蓄“平头”,已婚女子多盘双辫,姑娘多扎双短辫。??? 鞋袜清末民初,贫者男多赤脚或穿草鞋,富者穿布鞋、市袜,雨天穿“钉鞋”(俗称鞋爪)。妇女缠小足,穿软底“内鞋”套“笼鞋”,再套“布草鞋”,鞋面绣花。建县前后,缠足恶习渐除。男穿草鞋、女穿布鞋为主,穿线袜者亦不多。60年代,城镇盛行穿胶鞋,农村多穿“皮草鞋”(以旧轮胎制作)。进入80年代后,不论城乡,穿胶鞋、皮鞋、塑料凉鞋和尼龙袜、丝光袜者比较普遍。

(3)居住仡佬族是贵州高原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源于古僚人的一支,史称“鸠僚”、“仡僚”、“葛僚”、“革僚”。,明清以来又有“木仡佬”、“水仡佬”、“花仡佬”、“红仡佬”以及“披抱仡佬”、“剪刀仡佬”、“锅圈仡佬”、“打牙仡佬”、“打铁仡佬”等称呼。仡佬语属汉藏语系。

仡佬语可分为稿、阿欧、哈欧、多罗四个方言。仡佬族没有文字,很早使用汉文。

仡佬族支系很多,住地分散,现仡佬人口55.9041万,遍布全省各地。由于受地理和其他民族的影响,各地仡佬族民居差异很大。仡佬族多数住在山区J民谚说:“高山苗,水侗家,仡佬住在岩旮旯。”仡佬同胞因地制宜,以石建房,石头奠基,石块砌石板盖顶。卡内部却是木结构吊脚楼。

居住在平坝、安顺、普定、六枝一带的仡佬族,其住房附近的布依族和汉族“屯堡人”大同小异。“屯堡人”喜欢修建石碉耧,这种易守难攻具有良好防御功能的建筑对当地仡佬族民居很有影响。

黔西、大方、毕节织金等地的仡佬族,房屋为木结构,但不是吊脚楼,过去多以茅草盖顶,砂土夯墙,这与经济条件和高寒山区保暖防雹的髹要有关,茅草房屋鱼得特别厚实、整女。屋脊和屋檐相当讲究,檐下收篡处精心编织造型。各异状结,如词盖瓦屋面的封檐板样,具有很好的艺术装饰效果,被入誉之为“贫女巧梳头”。这一带,木材较少,通常只有朋间两端木构架,次间两极为土墙。

在遵义、仁怀、道真、务川一带的讫佬族,自然条件稍好。房屋后竹木葱芳,屋尚覆盖小表瓦,四壁竖装木板壁。若是土坯墙、夯土墙或者簇条墙、篱笆墙,贝H刷白灰,清爽明J决。

居住在石盯、思南、布巩、施秉一带的讫佬族酷爱修建干阑式翘角楼,很有特点。石盯花桥一带农村,栋栋小楼飞橡翘角,竹木掩映,秀丽迷人。这些讫佬民居的体量都不太大,但出檐很深,檐下空间成为开放式仓库,秋收时节,家家户户,檐下挫漪金灿灿的包谷,红艳艳的辣椒,冫派丰收景象。以此展示劳动成果,可能是该民族民居要追求的目标之一吧。民居平面呈曲尺形,正屋是四榀三间,明间有凵吞口。正屋一侧力鹇厢房,飞檐翘角小巧玲珑。厢房都是两屋,而且多为吊脚。底屋关牲卜。堆柴草,放农具。楼上环以直棂栏于,擒下晒衣物檐翘角不仅美观而且对增加室内采光和室外使用空间有重要作用。泫种翘角楼的封檐板刷上石灰,分外哮月。逢年过节,门窗、立柱遍贴对联,气氛更为热烈。

仡佬族 - 民族文化

仡佬族——文化

一、语言文字

仡佬语属汉藏语系,并且有的学者主张把仡佬语群看成是汉藏语系中一个独立的语族。大体上看,目前仍然使用仡佬语的仡佬族已为数不多,主要集中在贵州之平坝、安顺、普定、关岭、六枝、大方等县。根据仡佬语的语音系统、词汇构成和语法特征,仡佬语可分为四个方言,每一方言内又可分若干土语。由于仡佬族长期居住分散,故方言差别较大。黔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哈给”,分布于贵州的仁怀、关岭、晴隆、贞丰及广西的隆林三冲等地;黔中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告”或“德佬”,分布于平坝、织金等地;黔西方言的仡佬族自称“补尔”,分布于黔西、织金等地;黔西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多洛”,分布于水城、织金及云南之麻栗坡、马关等地。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未定。现在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还会说仡佬话。仡佬语分稿、阿欧、哈给、多罗4个方言。由于居住分散,汉语已成为通用语,不少人还通苗语、彝语、布依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二、文学艺术

仡佬族的民间文学有诗歌、故事、谚语等,诗歌多为便于传唱的小调,分为三言、五言、七言等。

仡佬族的乐器有二胡、横箫、唢呐、锣鼓等。仡佬族演奏的“八仙”乐曲富有民族特色,由八人使用二胡、横箫各一对和其他乐器合奏,音调十分和谐动听。唢呐是仡佬族喜庆佳节不可缺少的乐器,用唢呐吹出的《老灰调》、《过山调》、《过河调》、《过街调》、《迎亲调》等十余个曲牌,配合锣鼓一起吹奏,气氛更加热烈。

生活在大山中的仡佬族,还以其多有技艺精良的石匠而远近闻名。他们在石墓、石碑、牌坊、桥梁、栏杆等用品和建筑上的石刻独具特色,采石场上常常传来他们那粗犷豪放、山鸣谷应的石工号子。

崇敬竹子

仡佬族称竹子为“仡佬”,“仡佬”族意译为竹族是准确无误的。以竹来作为人名并不奇怪,但是以竹来作民族名称肯定给第一次听到这个意译的人以新鲜感,哪怕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族,同样让人感到新奇,就像冬天看到春笋出土一样令人振奋。中国人赋予竹子很多美德,耐寒、正直、虚心、坚韧、有广泛的用途等等,所以用竹子来作民族自称实际上是很文雅,很有内涵的。关于仡佬族崇敬竹子的习俗,早在1600多年前成书的《华阳国志?南中志》和1500多年前成书的《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都记载有如下传说:夜郎者,早先有一女子在遁水(今贵州西部北盘江)洗涤,有一段三节长的大竹筒漂流到女子两足之间,推之不肯漂走。听到筒中有小孩的哭声。剖开竹筒,见一男婴,抱回养大,有才有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在抛弃破竹筒的地方,生长出茂盛的竹林,后人建竹王祠祀奉。关于竹王的传说,以及崇敬竹子的习俗,至今仍广泛留存在各地的仡佬族民间。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梅家寨的仡佬族,在生下第一个男孩时,父母要将其胎盘和一些鸡蛋壳埋入竹林地下,以祈得到竹王护佑。春节,家家户户要到竹林去供献竹王钱。有不少地方以竹筒装米祭祖或求丰收。有学者认为,对竹子的尊崇源于竹图腾崇拜,而这种崇拜又源于竹子对仡佬族先民的生活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仡佬族

年节喂树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见树后先鸣鞭炮,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另一个“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树除草培土。“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的词。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表示预祝果实累累。“喂”树之后,人们欢聚宴饮。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

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这一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还有一些地区把“祭树”称为“祭山”,因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热爱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祭山”的具体对象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树,它是顽强的生命力的体现。祭祀以村寨为单位,只许成年男子参加。除供献祭品外,巫师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三、民族教育

仡佬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兴起主要于明清时期。明清两代出于政治“教化”的目的,在仡佬族地区兴办儒学。因此,至明代后期,尤其是清代仡佬聚居的地方均有儒学、书院、社学、义学等。由于儒学在仡佬族地区的兴起。在明清两代仡佬族有了秀才、举人、进士、产生了较早的仡佬族的一批知识分子。著名的人物有明代的政治家申祐(1425—1449)清代的文学家周渔璜等。

清末民初废除科举,推民国教育。仡佬族地区兴办一批初等新式学校。至1949年,道真、务川两县已有初级中学,各中心镇设有完全小学,农村私塾较普遍。但仡佬族儿童入学率低,成人文盲率高达98%以上。

1950年以后,人民政府在仡佬族地区大力普及初等教育,以公办、民办、公助等方式广办学校,采取各种政策照顾仡佬族子弟入学。还在仡佬族聚居区建立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以招收仡佬族学生为主。到1994年,道真、务川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共有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17所,戴帽初中50所,农业职业中学4所,小学612所。幼儿园7所。

四、音乐

踩堂舞:又叫踩台舞,是在丧葬仪式中跳的舞蹈。每当仡佬族老人辞世之后,便把死者停在堂屋中,然后在遗体前跳踩堂舞,以此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

牛筋舞:广西隆林县弄麻仡佬族在老人大病初愈后,跳牛筋舞庆祝,祈望老人健康长寿。主跳者是老人的大女婿或大侄女婿,陪跳者是女性亲属。

狮舞:是很受群众喜爱的娱乐活动,具有杂技艺术的特色。搭建以8至12张大方桌一层层叠垒而成的高台,最上面的桌子四条腿朝天,总高度10多米。一个舞狮班子,少则四五人,多则15人。一般同时登台表演的是4人。

仡佬族的乐器有二胡、横箫、唢呐、锣鼓等。仡佬族演奏的“八仙”乐曲富有民族特色,由八人使用二胡、横箫各一对和其他乐器合奏,音调十分和谐动听。唢呐是仡佬族喜庆佳节不可缺少的乐器,用唢呐吹出的《老灰调》、《过山调》、《过河调》、《过街调》、《迎亲调》等十余个曲牌,配合锣鼓一起吹奏,气氛更加热烈。

五、科学

采砂:采砂炼汞,最早为仡佬族先民所为。在周朝时曾以丹砂作为向周王进贡的物品。仡佬族在开采朱砂上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他们能根据矿脉的生成情况采用不同的掘井开采技术。开采工具有藤帽、皮帽、铁锤、尖钻、油灯、背篓等。

冶炼锻造:仡佬族较早就掌握了冶炼和锻造技术。仡佬族擅长冶炼铸造铜铁器。在古代墓葬中发掘出了很多铜发钗、铜釜、铜扣饰等。在史书上,有关仡佬族铜鼓和铜釜,也记载了很多。用青铜铸造的铜釜用于炊具,而铜鼓则是用来做乐器和礼器。用铁主要铸造农业生产用具及生活用具,如犁、刀、锄、铁锅等。

织染:从仡佬族地区发掘的战国至西汉的墓葬中出土了麻布碎片、麻绳和陶制纺轮中,可以看出仡佬族很早以前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据文献记载,古代仡佬族的纺织原料有野生植物葛、楮,也有栽培的麻、竹,还有毛、丝等。纺织工具有纺车和织布机。明代时仡佬族妇女已掌握了以丝麻、棉线按不同比例配合在一起纺织的混纺技术。黔北仡佬族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清代逐渐出现了专业染坊和染技高超的染技师。当时已掌握了用棉、丝、麻、毛等不同织物配料方法和数十种染水的调制方法。而且掌握了如何依据染水色度,确定染布量等技巧。生活在大山中的仡佬族,还以其多有技艺精良的石匠而远近闻名。他们在石墓、石碑、牌坊、桥梁、栏杆等用品和建筑上的石刻独具特色,采石场上常常传来他们那粗犷豪放、山鸣谷应的石工号子。?

六、娱乐

仡佬族独具特色的传统娱乐项目有打篾鸡蛋、打磨秋等。

打篾鸡蛋:篾鸡蛋是用篾片编成的空心球,里面塞上棉花、破布、铜钱或者碎石,并染成红、蓝等色,外形似鸡蛋,故叫做篾鸡蛋。打篾鸡蛋是多人对抗赛,不限人数,男女均可参加。其打法有“过河”、“换窝”等

打磨秋:即打秋千。在平地上立一个木桩,用中间有圆孔的木板套在木桩距离地面两三尺处。两人各骑在木板一端,两人随着木板不断此起彼落,并以木桩为轴心,不断旋转,如同推磨。仡佬族 - 民族人物

仡佬族

冯辅元:贵州正安县人,乾隆四十年(1726年)生于一个宦官家庭,21时在省城书院学习,毕业后任镇宁州府知县。他认为政府的腐败是因文化奇缺,民愚官蠢所致。他自己出资办学,

劝民读书,将大水濠的祖业田拿出来捐助当地办学,并将每年的谷物收入全部用于发展教育,为私塾办学提供了保障,使大水濠的教育事业有了逐步的发展。

聂树楷:贵州务川县人。光绪甲午科(1894年)中举。第二年入京会试,参加“公车上书”签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回到贵州,在贵阳与他人倡导组织“贵州不缠足会”,从事早期妇女解放运动。1913年担任兴义县知府时被举为贵州全省清廉六官吏之一。1915年,改任比节县知事,后任省公署秘书。1919年任《贵州通志》分纂。1920年他不愿卷入政治旋涡,辞职返乡,一心著书立说,编出《聱园诗剩》两卷、《词剩》一卷、《诗种》卷。

仡佬族 - 仡佬族医药

仡佬族是中国西南、中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道真县境内世居民族之一。

先民称仡佬族为"卜"或"百濮",是中国古代人口众多、支系纷繁、分布辽阔的庞大族群,其形成始于殷周,经历了濮人、傣人、仡佬族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仡佬族分布于贵州省,以道真县人口最多。多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河谷与平坝,与其他兄弟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全国共有人口438192人。

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仡佬族人掌握了一些独特的诊疗方法,如刮痧、挑痧、扎瓦针、拔火罐、割治等。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确有较好疗效,有的甚至可收立竿见影之功。

仡佬医药的特色疗法

刮痧

术者备清水(或桐油)一碗、铜钱一枚。先用手蘸少许清水轻轻折打患者裸露之胸背,再用铜钱刮之,至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瘀血(紫红色)为止。多用于中暑、腹痛、腹胀、头痛、无汗、全身疼痛等症。

拔罐

术者先备好光滑平整的竹罐(或陶罐、玻璃罐)一个。用时,术者将点烯的酒精球或纸片投入罐内,不等熄灭,迅速将罐口扣在患者应拔的部位,罐便紧紧吸着局部。对跌打损伤患者,多用瓦针先刺放一点,然后拔罐,能很快消散瘀肿。此外还适应于风寒湿痹、伤风感冒等症。扎瓦针

术者选取玻璃碎片,打磨成针,再将竹筷的一头划成叉口,然后把玻璃针嵌入叉口,将针与竹筷紧紧缚扎,即成瓦针。同时,术者用瓦针针刺患者应刺部位,点刺出血。多用于口腔、咽喉部炎性血肿,以及疮疡肿痛、跌打瘀肿等症。

剔鱼鳅症

令患者裸露胸背,术者用右手弯曲中指的背部骨节有患者胸背部进行剔刮,其皮肤上随即有一条状物隆起,术者便用拇指甲掐物头部。如此反复剔、掐,最后令患者喝一杯搅拌澄清的石灰水即可。多用于水土不和、饮食不调所至之腹痛。

打通杆

术者选一根,一头用布包缠,按患者中指至肘关节的长度量好作记。同时,将桑根自患者口中放至作记处,迅速取出。常用治老膈食病。

穴位敷药

?术者在患者痛处选定阿是穴位,用瓦针点刺出血,然后敷以备好的驱风散寒之药丸(药末加水临捏成),胶布固定。多用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

割治疗疾

术者在患者手掌鱼际部位割一小口,挤出一些黄色脂肪颗粒即可。多用治干烧病,即妇女月经不调、手脚发烧、四肢酸软等症。

动物退惊

术者用活鸡肛门对准患者肚脐,3-5分钟即可退惊,常用治小儿急惊,简便易得,疗效可靠。仡佬药

道真地处贵州高原北部向四川盆地过度地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修。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众多植物生长、动物繁衍的良好环境,药物资源非常丰富。1985-1986年,县组成普查工作队对全县中草药资源进行了普查,查出常用中草药529个品种,隶属154科330。其中低等植物藻类4科4种,苔藓类1科1种,果子植物5科7种,单子叶植物16科47属95种,双子叶植物105科278属407种,矿物2种,动物类药材13种。大宗常用品种蕴藏量115万公斤,初步摸清了全县大宗品种的资源及分布。重点药材有黄连、天麻、洛党、五倍子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