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衰相尽显,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到了19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也因为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也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然而,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结束。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人民开始探索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的道路。但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探索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探索中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均以失败而告终。然而,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人民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和吸取了教训,结合中国的国情,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或许很多人都会疑惑:难道中国真的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吗?是否一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

国?中国为何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我想,这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来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第一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专业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研究相结合,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主要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

二、近代的中国国情决定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也缓缓被拉开。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样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面对发展存亡问题,中国各阶级人民依据着自身阶层不同的发展程度和思想,先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面对前所未有的社会形势,农民阶级首先发起了以宗教为形式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地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一些有识之士在19世纪中叶也开始了所谓的“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他们是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因此洋务运动也避免不了最终失败的命运。维新派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又脱离人民群众,仅仅是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身上想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良,这种想法就如海市蜃楼一样虚妄。结果只是证明了希望通过改革封建政权本身向资产阶级政权转化是不可能实现的。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这是一场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中国人民由此掀起了全面向西方的热潮。然而辛亥革命只是赶走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表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新的出路。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把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内在矛盾以最尖

锐的形式暴露了出来。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却送来了社会主义,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正在彷徨地不断探索着的中国人似乎又看到了希望所在,中国人民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思考和探索。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又成为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国家资本始终在限制、利用、打击、吞并私人资本,通过将社会生产力控制在手中以达到维护他们封建半封建统治地位的目的。位于中上层的民族资本主义,他们在土地制度上主张不触动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维护他们所由出生和依赖的地主阶级的利益。以资产阶级中下层和农民阶级为基础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因存在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因素,使它难实现。封建的压迫,列强的侵略,中国奄奄一息,而这时的马克思主义正是日渐壮大成熟的无产阶级期盼之以久的代言人,正遭受着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的工人阶级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而无产的特性又使得他们的革命更为坚定。而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更是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也是这场轰轰烈烈的席卷全国的爱国运动使得全国人民看到了民众的力量,无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开始真正登上了政治舞台。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了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了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它昭示人们,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永恒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一旦觉醒起来、组织起来,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崭新的社会制度。由于这个革命发生在中国学习西方的努力遭到失败、中国的先进分子陷于彷徨和苦闷之中的时候,他确实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首先,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自己走向解放之路。十月革命发生在其国情与中国相同或近似的俄国,因而对中国的先进分子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其次,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再次,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了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这样,在十月革命以后、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思想界,就产生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了一股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而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中得到传播。在李大钊等的影响下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走上了马克思

主义的道路。为了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需要,早起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

四、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状况——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的宝贵财富。那么,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历史地位究竟如何?在当代中国的实际状况又如何?20多年来,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是与时俱进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反映这一伟大实践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展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风采和强大生命力。

但现实生活中又让人感到马克思主义似乎处于尴尬境地,存在很多困惑、误区,出现很多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理论与政策的矛盾。事实上,一些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究竟要不要坚持、能不能坚持、如何才能坚持,存在着很多疑问;而漠视、边缘化甚至公然挑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问题也早已存在。

我们不应当回避这些问题。一个严肃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我们中华民族历史命运负责的理论工作者,应当实事求是地分析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状况。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状况,主要与以下情况有关:

第一,在苏东剧变之后,世界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长期对立和斗争,以资本主义阵营取得胜利而告终,社会主义运动在

世界范围内遭受严重挫折。这一客观实际以及随之而起的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失败了”、“终结了”等论调,使不少人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动摇和怀疑。

第二,新中国曲折发展的历史,特别是以文化大革命为代表的极左思潮与实践、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当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以及资本主义依然在发展、依然具有生命力,使不少人怀疑那些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

第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用它们的价值观念改造世界,通过种种方式“西化”、“分化”的图谋开始收到某些成效。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历史虚无主义泛起。它否定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史,否定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试图重新回复历史的颠倒;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它断言1978年以来的改革实践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和对“以英美为师”的所谓“近代文明主流”的回归,鼓吹“现代化就是美国化”。

其二,西方经济理论,主要是集中鼓吹“私有化”、“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一度在相当范围内大行其道。并且,对拉丁美洲已然破灭的“新自由主义神话”,至今似乎仍在试图影响和误导我国经济改革的进程。

新自由主义的所谓主流经济学家们根本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其中的狂热者甚至宣称:自己的使命是要把马克思主义送入坟墓,并在它的棺材上钉上最后一个钉子。

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这两股思潮相互策应,滋长蔓延,使得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理论观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已经侵蚀了一些干部和青年,并且,新自由主义的思想理论已经在一些地方转化为现实的政策。这样一种状况,当然会严重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必然会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第四,脱离时代、脱离实践地空谈坚持马克思主义;或者思想僵化,不懂得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去根据新的实践进行理论突破或创新;或者思想懒惰,不愿意下工夫调查研究丰富多彩的社会变革实践进而进行理论突破或创新;或者缺乏理论勇气,不敢在纷纭复杂的社会思潮中追求真理、探求真理。

上述情况的存在,都使我们深刻感受到新时期研究、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我们应当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投身到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设中来。

五、走向公正和有序的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最终导向全球社会主义

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实践,可以揭示出其根本矛盾,即一国内部的经济不断社会化与生产要素的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经济不断全球化与生产要素的私有制和国有制之间的矛盾,以及一国和全球经济的无政府、低秩序或弱调控状态,必然导致一国或全球经济的紊乱和衰退。

这些根本矛盾的彻底解决,必然导致全球社会主义,尽管其路途艰难,时间漫长。

这首先是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及其运行规律所决定的,同时

也与政治和文化制度密切相关。换句话说,走向公正和有序的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要求全球社会主义而非全球资本主义,否则,各种危机、混乱、暴力与贫穷等难以较快治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察结论。

疑问之一: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能阻止这一历史必然趋势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内涵与特点是逆历史大时代和大潮流而动的,是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倒退”、“回归”(回归斯密)的现代自由主义,在国际上又称之为新保守主义经济思潮。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行双重标准的新自由主义类型经济全球

化理论和政策,其目标是建立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全球经济秩序和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其结果,一方面拓展了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有所缓和;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新的矛盾和危机,特别是加剧了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两极分化,引发了国家层面的反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斗争。

疑问之二: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能阻止这一历史必然趋势吗?

答案也是否定的。实证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相对繁荣,不能单纯从一般意义上的新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来诠释。全面地观察,主要有两类原因:一类出于高科技推动的生产力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经济关系、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调整,这是一般原因。另一类是特殊原因,如苏东国家的削弱和经互会的解体等,使美国在资源、市场、技术、人员和军火等方面获利巨大;包括金融在内的经

济霸权主义的特殊地位,使美国成为较为安全的贸易和投资场所,是贸易逆差最大和资本净流入最大的国家,并通过大量发行美元、各种对冲基金、控制国际经济组织,来主导制订和推行较有利于美国的国际经济秩序和规则及某些保护主义措施,合法与非法地占有了别国的财富,客观上也推动了本国的经济增长。这就是说,美国在实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后,似乎经济有了相当发展。但只要对美国的统计数字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这只不过是表面的繁荣,实际上还埋下了股市泡沫、私人部门债务膨胀、财政赤字不断扩大等隐患。即使在高科技、高利军火和经济霸权时代,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并不快,而且发生过经济衰退。

我们综观近十年左右的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实践,可以清晰地看到:苏东是倒退的十年,拉美是失去的十年,日本是爬行的十年,美欧是缓升的十年。被联合国认定的49个最不发达的国家(亦称第四世界),也没有通过私有化等新自由主义及其经济全球化途径富强起来,有的反而更加贫穷。

全球经济迫切需要再反思和超越经济全球化的新自由主义主导阶段而健康地发展,并曲折地最终走向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主导阶段。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观察,从一定的意义上,不仅中国、越南、古巴、老挝和朝鲜的多模式社会主义发展,而且超国家的欧盟,甚至统一度不断上升的东盟等多样化的资本主义发展,均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克服或缓和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某些根本矛盾,朝着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蠕动。

六、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

现在中国发展的特点和经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如何科学地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特点和经验,最主要的有两条:

第一,从空间来说,就是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如果不结合中国的实际,照抄马列的本子,就会水土不服。过去一度出现过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所谓本本主义倾向,曾经使中国革命陷入绝境。而一旦从自己的国情出发,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就出现新的面貌。所以,邓小平概括道:“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第二,从时间来说,就是要与时俱进,不断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邓小平曾经很形象地讲过三句话。一句是“老祖宗不能丢”,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句是“搞清楚”,即真正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再一句是“讲新话”,即要根据新的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则更加形象地使用了“与时俱进”的概念,强调要密切关注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变动情况,大力推动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所谓与时俱进,按党的十六大的界定,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

性,富于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事实证明:用教条的态度对待它,“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反之,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就会使其如生命之树常青,江河之水常流。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过程

面向未来,我们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目的,就是要着眼世界变化,立足新的实践,加强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回答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这表达了万事万物无不处在发展中的思想。发展,其实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当年,恩格斯在论述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所作的变革时曾经指出:整个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无限发展的思想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

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这种无限发展的思想,要求我们把一切事物都当作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人类历史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也是一个过程。既然是过程,就要不断发展、前进。如果在原地踏步不前,就会失去活力,最终被历史淘汰。

以俯视的态度对待老祖宗

如果更形象地说,对待马克思主义及其经典作家或者政治领袖,可以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是“仰视”,即把老祖宗当作神,以一种膜拜的态度,由下而上地仰视着它。只能遵从而不能平等地交流,更不能对它的旨意有任何怀疑。第二种是“平视”,即把老祖宗当作人,而不是当作神。虽然敬重,但并非不加思考地崇拜,与老祖宗处于一种可以平等交流、对话的位置。第三种是“俯视”。这种俯视不是轻视、蔑视,而是指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鸟瞰历史的长河,把老祖宗放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看它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它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等等。这就是哲人们常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种俯视,依然肯定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用更宏大、更久远、更辽阔的时空眼光看待它、审视它、研究它、对待它,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它,不断把它推向前进。

过去,我们的角度曾经是仰视,后来,逐步地转变为平视。再进一步,是不是还可以从某个角度俯视呢?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也许会

达到一种新的境界。用中国的古诗来说,就叫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或者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忠杰作者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七、中国是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对中国来说,指导改革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革进程中,始终肯定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具有优越性的制度,问题是需要通过改革使它固有的优越性能够充分发挥出来。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目的就是为了探索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主义能够发挥出它固有的优越性。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总之,中国的改革同苏东国家一个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我们在实行市场经济改革的时候,始终强调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实行的市场经济改革始终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既要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又要发挥社会主义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八、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历史已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理论思想已不能再成为中国人民团结发展的有效精神武器;实践也证明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指导中国人民的斗争赢得胜利。在探索中国出路的过程中,我们尝试过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运用过许多的方法试图改变中国积贫积弱、受尽列强欺凌的状况,但列强是不会愿意看到中国富强的,再加上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残留着顽固的封建势力,他们也不愿意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摆脱了封建专制的统治制度。因此,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探索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而这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正处于迷茫探索中的中国人民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给中国的革命指明了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十月革命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经过比较探索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救国道路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最后的实践也证明了走马克思主义道路是正确的选择。当然,选择走马克思主义道路,并不是几个伟人就能决定的,也不是几起事件就能左右的,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因为它遵循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在很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而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容性,如:有着类同的价值精神取向,其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与中国一直以来提倡的大同思想相类似。马克思主义与当时的中国国情相符合,并把中国引向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又使得中国的斗争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一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学说,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客观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和实践都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近代的中国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马克思主义,并且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历史的选择读书笔记大全

历史的选择读书笔记大全 历史的选择读书笔记寒假里,我读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薄薄的一本书,却让我受益匪浅。从这本书里,我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了解了现在祖国富强繁荣背后的艰辛,知道了我们当前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平日里,我们吃得饱穿得暖,还有好吃的零食,还有电视电脑,好玩的玩具等,我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哪里知道,多少年前的人们,对于这一切,都是奢望。他们没吃没穿,生活困苦,还有战争的威胁,每天心惊胆战的挣扎着生活着。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带领人们最后走出了那种困窘的生活。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众多共产党人,他们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经过了多少次战斗,牺牲了多少人,以坚强的毅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带领苦难的人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1949年新中国终于站起来了,普通的劳苦大众终于有了依靠。但是,经济困难的考验仍然存在。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不怕苦,不怕难,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科学详细的制定了各种政策法案,领导人们一步一步向前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人们的日子越来越美好了。1979年,邓小平爷爷南巡讲话,更加鼓足了人们的干劲儿,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XX年,党的十六

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她带领中国人精神抖擞的走入世界民族之林,让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很多,也深深的受到了震动。革命时期为国牺牲的革命先烈们,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祖国的劳动模范和各个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都让我既感动又佩服。虽然现在的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人民生活幸福美满,但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就要求我们新一代的接班人沿着党指示的方向,继续努力奋斗。作为我们学生,现在最主要的就是要热爱祖国,热爱党,不怕苦不怕累,勤奋学习,学好知识技术,将来才能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历史的选择读书笔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现,一些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实现本国的工业化,这些国家琢磨出这样两条道路:一是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展望世界,这是许多国家都走过的,比如美国、比如欧洲一些国家、日本,而这些国家确实也资本主义道路走通了;另一条是社会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而且也走通了。十月革命,俄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国内的形势并不是很乐观,后来通过摸索,走出这么一条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一举成为欧洲第一强国、世界上最强的两个国家之一。 那么,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落后的国家,要走哪条道路,才是最合适的?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漫长八十年时间了,很多先进中国人都在尝试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等,中国也尝试着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历史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一方面,三千多年的封建主义束缚着中国人的思想,再者,封建主义并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不愿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为了打开中国这个国门,成为自己统治世界的一部分,他们并不乐意中国变强。而中国的资产阶级并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道路的条件。因此,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中国陷入困境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曙光。为此,中国看到了另一条出路,那便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而在新民主革命胜利后,在政治上,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在经济上,没收了官僚资本并转换为社会资本,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纵观历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所以说,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性。 而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优越性来看,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1.在理论上,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社会主义经济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次,社会主义制度代表了

历史的选择演讲稿:历史的选择是中国

历史的选择演讲稿:历史的选择是中国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发表的演讲稿题目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 鱼儿选择湖泊,是因为它有一条能够自由畅游的尾巴;鸟儿选择了天空,是因为它有一双能够自由飞行的翅膀;骏马选择草原,是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是因为它有民族团结力量的支撑。 一个曾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无数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国家;一个历经磨难的国家。她没有选择懦弱,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坚强,选择了奋斗(关于奋斗的演讲稿)。我们的祖国(我的祖国演讲稿),她选择了”千锤万凿出深山”,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就是这种选择,让历史的选择是她。 我们的祖国是历史的选择,我们的祖国她就犹如一只沉睡在太阳升起的地方的雄狮,我们的祖国有气势浩然,被称为历史长龙的万里长城;我们的祖国有古朴雄风,精致如画的苏州园林;我们的祖国还有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巍峨泰山;我们都祖国海有很多很多,她让世界人民知道,历史的选择是中国。 中国,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平凡而伟大的龙的传人。历史的选择演讲稿,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们想到了屈原,他用孤奋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铅华。他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言壮语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他的铮铮铁骨为后人所传颂。夜深人静里的长明灯,让我想起了司马迁,他用手中的丹青妙笔记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史记》,他用伟大的行为,让史学的天空更加熠熠闪耀,让文学的园地更加灿烂辉煌......。 中国,因为她的地大物博,因为她的人才济济,让历史做出了选择,无穷的力量感动了历史,让历史的选择成为悠久。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中,有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人民所创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他用了九十年的时间,为民族谋求独立和解放,为人民寻找富裕与安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战胜了各种风险和挑战,把一个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 历史的选择是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有清正廉洁的执政党,有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有美丽富饶的广袤土地。同学们,在我的演讲稿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所有中国人都团结起来,不畏艰难,敢于奋斗,让我们携手并肩去迎接中国的新辉煌,因为,是历史选择了我们。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_3000字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_3000字 翻开《历史的选择》,一行行文字映入我的眼帘。 这本书一共有三大章节,它见证了中国从建国初期到现在的九十年光阴岁月,记录了中国从一个腐朽没落的时代走向科技发达的世界大国的坎坷经历。 当我读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一文时,心中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久久难以平静。香港、澳门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却长期被殖民主义者无耻地霸占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迅速强大起来。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香港和澳门这两个浮萍般“漂泊在外”的游子,终于相继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看到这里,我心中百感交集。为殖民主义者的蛮横无理而咬牙切齿,又为“百年国耻,一朝得雪”而扬眉,为国家的强盛而自豪! 读完《历史的选择》这本书的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我见到一幕幕惨剧: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大发其财,英法联军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列强在中国领土上横行霸道,日寇大肆屠杀南京平民……就这样,由于中国的落后,多少宝贵财富从中国的领土上流失,多少中国人在侵略者的屠刀下丧生。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俄战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北京条约》,太多太多的苦难,太多太多的枷锁,中国被他们折磨得伤痕累累,奄奄一息。可是腐败无能的清

政府却袖手旁观,对侵略者点头哈腰、俯首贴耳。 国家落后,人民受难。中国人民会在侵略者的屠刀面前屈服吗?不,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在黑暗中奋起抗争。叶挺宁把牢笼坐穿也不归顺蒋贼,江竹筠面对敌人的酷刑毫无惧色,董存瑞为国舍身炸碉堡,杨靖宇只身一人宁死不屈……正是这千千万万的赤子,用他们的身躯,撑起了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希望;正是他们,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了新中国。 如今,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涌现了一批批爱国赤子:钱学森不顾阻挠回到中国,吴登云怀着救死扶伤的心来到帕米尔高原,杨利伟承载着13亿人民的飞天梦想驶向月球…… 国力不断强盛,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神五、神六、神七都相继发射,并圆满完成航天任务;在北京奥运会,中国健儿勇夺51金,令世人刮目相看;三峡水利、青藏铁路纷纷竣工,打破了多项世界纪录…… 祖国的科技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 我小的时候,就听妈妈说起她以前的生活。从前无论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一个星期才能吃上一顿肉,经常要忍饥挨饿。而现在,妈妈每天都为我做营养美味的食物。翻开爸爸已经泛黄的相册,大家都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而现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 ——各地各部门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综述之一 《人民日报》( 2011年10月09日 01 版)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在洞察历史中揭示规律,在把握时代发展中昭示未来,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讲话发表以来,各地各部门把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讲话精神作为推进伟大事业、伟大工程的思想武器,统一思想认识、凝聚智慧共识,兴起了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的热潮。 干部群众一致认为,讲话在回顾总结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历程、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深刻内涵,为继续推进当今中国的发展进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正确方向。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集中到一点,就要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理解,不断坚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信心。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干部群众在学习中深切体会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经过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作出的郑重选择,也是从根本上结束近代以后中国悲惨命运、给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发展前景的正确道路。 干部群众普遍谈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面对山河破碎、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仁人志士,振聋发聩地喊

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提出并实践过各式各样冀求走向民族复兴的救国方案。“虽然说或多或少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过作用,但都没有从根本上给中国人民带来出路和希望。” 救国救民的道路在哪里,中国应该走向何方? “哪种理论能够对这两个历史课题作出正确回答,它就会成为中国人民的信仰;哪条道路能够引导中国人民完成这两大任务,它就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哪种政治力量能够带领人民实现这两大任务,它就能够成为掌握中国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领导力量。”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在各种社会力量竞相登场、各种学说主张纷至沓来的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对各种主义和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和鉴别之后,从各种各样的主义中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中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从各种救国救民的方案中选择了俄国十月革命道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一旦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以高度的自觉信仰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根深叶茂、坚如磐石。 回望历史,干部群众深深体会到,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90年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古老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和制度基础。一个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迅速变成了一个蒸蒸日上、阔步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许多干部群众深有感触地说,“七一”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90年风雨兼程写就的“三件大事”,系统总结了党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丰功伟绩和宝贵经验。这些都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在洞察历史中揭示规律,在把握时代发展中昭示未来,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讲话发表以来,各地各部门把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讲话精神作为推进伟大事业、伟大工程的思想武器,统一思想认识、凝聚智慧共识,兴起了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的热潮。 干部群众一致认为,讲话在回顾总结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历程、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深刻内涵,为继续推进当今中国的发展进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正确方向。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集中到一点,就要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理解,不断坚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信心。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干部群众在学习中深切体会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经过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作出的郑重选择,也是从根本上结束近代以后中国悲惨命运、给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发展前景的正确道路。

干部群众普遍谈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面对山河破碎、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仁人志士,振聋发聩地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提出并实践过各式各样冀求走向民族复兴的救国方案。“虽然说或多或少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过作用,但都没有从根本上给中国人民带来出路和希望。” 救国救民的道路在哪里,中国应该走向何方? “哪种理论能够对这两个历史课题作出正确回答,它就会成为中国人民的信仰;哪条道路能够引导中国人民完成这两大任务,它就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哪种政治力量能够带领人民实现这两大任务,它就能够成为掌握中国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领导力量。”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在各种社会力量竞相登场、各种学说主张纷至沓来的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对各种主义和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和鉴别之后,从各种各样的主义中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中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从各种救国救民的方案中选择了俄国十月革命道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一旦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以高度的自觉信仰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根深叶茂、坚如磐石。 回望历史,干部群众深深体会到,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90年来,是中国共产党领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近代中国救国强国的思潮非常多,为什么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救国强国的梦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如何看待历史研究中的假设? 没有革命,中国是否会发展得更好?“十个结合”与中国特色是什么关系?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近日,记者就读者提出的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颜晓峰,请他们对这些问题作深入解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问:在近代中国,救国强国的思潮非常多,为什么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救国强国的梦想? 张海鹏: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的确,在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思潮很多。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道德救国等等,在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实业家那里是十分笃信的;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等,在知识分子中也有一定市场;君主立宪、共和制度,也经过长期的辩论。国家主义、好人政府、联省自治、乡村建设等各种政治主张,有人提出,有人实践,但很快就烟消云散。最重要的思潮或者主义是两种:三民主义,社会主义。这两种思潮的传播和实施,都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20世纪初的国际国内情势下提出来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这种主张或者纲领在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经过孙中山的重新阐述,反映了当时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要求。基本上说,反映孙中山社会改造思想的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民生主义思想首先来自19世纪末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启发,在一定意义上还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孙中山在阐述他的三民主义理论时,内心中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好感。孙中山去世后,随着中国国民党的分裂,三民主义思想也被不同的政治家所篡改。篡改后的“三民主义”违背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学说,反对并屠杀共产党,镇压工农运动。国民党、蒋介石脱离人民大众的利益,违背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方向,终于在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大决战中彻底败北。三民主义不能救中国,就在这样的大决战中被证实了。能够救中国的只能是经过大决战检验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明确规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经过历史实践检验过的。 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历史必然性吗? 张海鹏: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不是个别现象,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现象。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换句话说,它是资本主义成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人运动成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选择

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应从哪些方面写 一、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邓小平同志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为了 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 社会。”同时,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变成它们 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不下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当时的出路有三条:一是限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

(完整word版)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个政党或者一部分人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近代革命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正确的策略和中国人民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根本行不通。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至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社会一直在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下循环,尽管一个朝代替代另一个朝代,但封建体制一直没有改变。1840年的鸦片战争,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中国进入了近代。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帝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由此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帝国主义列强接踵而来,中国的主权丧失、领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人民被压榨。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近代的仁人志士遍寻救国方案,资产阶级共和方案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向封建等级制度挑战,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历经14年而失败。1860年,洋务派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开始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体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以实现“富国图强”的目标,结果在中日甲午战争的炮火中破灭。1895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走上历史舞台。维新派指点江山,抨击时弊,开始了戊戌变法运动,如果成功,中国也许可能走向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但由于强大的封建保守势力和维新派严重脱离群众,戊戌变法失败。1905年,孙中山组织同盟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同盟会组织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但辛亥革命最终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死后,军阀连年混战,国家一盘散沙,人民生灵涂炭。中国社会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中国人民悲惨的命运没有改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就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思考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教授 教育部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特邀专家沙健孙 如何反对外国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如何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之臻于繁荣富强的境地?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反复思考的主要问题。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对于这个问题所作出的答案就是:学习西方,建立资产阶级现代国家,走资本主义的道路。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近八十年的时间里,先进的中国人曾经不辞千辛万苦,努力向西方国家寻找救国的真理。因为当时的中国只面临着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即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中国封建王朝对于外国侵略者的屈服,已经宣告了中国封建主义的破产,宣告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不可能成为中国人民团结御侮的有效武器。所以,“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 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态度,是十分热烈、十分认真、十分虔诚的。毛泽东说过,在当时,学了这些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即所谓新学的人们,“在很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种信心,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康有为就曾乐观地预言:以中国之广土众民,又有日本学习西方的经验可资借鉴,必定“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 问题在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得很多,但成效却甚少。太平天国革命遭到了中外反动派的联合绞杀,洪秀全本人殉难,《资政新篇》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无从实行。戊戌变法,有如昙花一现,仅只百日,即告失败。光绪皇帝被幽囚,康有为、梁启超被迫亡命国外,谭嗣同等六君子死难。除了保留一个京师大学堂以外,所有的革新措施都一风吹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使中国发生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人民日报/2009年/1月/12日/第007版 理论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张海鹏 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答案很简单: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选择。 第一,从近代历史演变来看。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中国,哪一种政治势力能够领导人民赢得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它就能够取得引导中国走何种道路的主导权。晚清时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有可能引导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但是戊戌维新未能成功。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以及民国初年由同盟会改组的中国国民党,是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有可能通过推翻清政府把中国引导到资本主义社会,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软弱,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被袁世凯窃夺了。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国家分裂,人民涂炭。五四运动后,国家情势发生很大变化,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1921年,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逐渐主导了中国革命的方向。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前进方向有着清楚阐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了走向社会主义,第一步是实行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一向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相号召,鼓舞着广大人民。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悍然发动以消灭中国共产党为目的的内战,结果在内战中彻底失败。这个结局,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主导力量,决定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第二,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来看。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就有大同思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不仅是儒家的追求,也是普通百姓的追求。大同理想较易与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在这方面,孙中山的思想是一个典型。在三民主义中,被孙中山最看重的是民生主义。所谓民生主义,孙中山用的英文词就是socialism。这个英文词通常被翻译成社会主义,孙中山以为翻译成民生主义更好。有时候,孙中山直接用社会主义来说明他的民生主义主张。1912年,孙中山曾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理想的社会主义国家,希望做到“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实际上,孙中山所要建立的不是没有资本家的社会,而是不要大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社会。但孙中山又强调,他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好朋友。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强调指出:“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人民中是有影响的。这也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历史选择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第三,从近代国际环境和民族危机的影响来看。1929年—1933年,由美国引起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深陷经济、政治、信仰灾难的恐慌之中,资本主义的吸引力在危机中不断下降。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辉煌成绩,社会主义的影响力迅速彰显。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华经济掠夺,日本则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大多对苏联社会主义表达了好感,他们把苏联的成功归因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知识界在对未来中国发展道路进行思索时,不少人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热切追求,社会主义思想由此达到高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