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性能计算的发展现状及趋势_张军华

高性能计算的发展现状及趋势_张军华

高性能计算的发展现状及趋势_张军华
高性能计算的发展现状及趋势_张军华

 2010年12月

第45卷 第6期 

*山东省青岛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266555本文于2010年4月23日收到,修改稿于同年9月18日收到。

·综述·

高性能计算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张军华*① 臧胜涛① 单联瑜② 石林光②

(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青岛266555;②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22)

张军华,臧胜涛,单联瑜,石林光.高性能计算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45(6):918~925摘要 地震勘探是高性能计算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本文通过跟踪国内外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动态,分析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对高性能计算的需求和应用现状,展望高性能计算的发展趋势,得出了以下结论和认识:①高性能计算机今后发展趋势是向多核方向发展;②目前地震勘探对高性能计算的直接需求是叠前深度偏移、叠前反演和全波形反演,以及单点高密度勘探技术;③G PU 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是新建的CU DA 架构完善了软件开发环境;④基于F PG A s (Field P rog rammable Gate A rray s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可重构技术,既有硬件的计算性能,又有软件的灵活性,采用此项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计算速度;⑤受功耗、传统集成电路技术等制约,单CP U 性能提高有很大的局限性,开发新材料、完善计算机封装结构成为提高计算性能的新途径,光电二极管(A PD )硅光子器件、内存+CP U 的M CP 封装结构,发展前景看好;⑥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是在分布计算、并行计算、网格计算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数据密集型超级计算模式,该技术将在海量数据的高性能计算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⑦计算性能的提高依赖于软硬件一体化整体发展,目前硬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软件开发及应用相对滞后,大力发展软件产业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必由之路。关键词 高性能计算 GP U FP GA s 云计算 高密度勘探 叠前深度偏移 全波形反演

1 引言

地震勘探是高性能计算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同时高性能计算也是推动勘探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勘探对象的复杂化和勘探要求的日益精细化,以及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解释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高密度、超万道地震采集技术的应用,地震勘探的数据量和地震数据的计算量不断增加,这就使得人们对高性能计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从早期的标量计算机、向量机、并行计算机,到如今的PC 集群、超级计算机、GPU 计算、FPGAS 可重构计算技术,每一种产品的出现都使得相应时期的石油勘探技术得到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性能计算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率明显加快。由于计算机工业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关注高性能计算的发展动态及其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前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跟踪和分析国内外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对高性能

计算需求和应用现状,主要包括高密度地震勘探、叠前深度偏移、叠前反演和全波形地震反演等方面;介绍了高性能计算方面的两个新突破,即GPU 技术和FPGAs 技术;最后,对高性能计算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阐述了单核CPU 的最新进展,分析了其固有的局限性,指出高性能计算可在计算机存储器的封装结构及新材料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2 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人们把提高处理器工作频率作为增强计算性能的主要途径,但是提高主频受到生产工艺和系统功耗的限制。为此,人们提出了由传统的单核CPU 向多核发展的技术路线[1,2]。如今广泛使用的微机已普遍采用较高主频的双核或四核CPU 。而走在计算机前列的高性能计算机,所拥有的CPU 数目已经达到10万个的数量级(表1)。2009年11月,在第34届高性能计算机500强的排名中,CrayXT5超级计算机“Jag uar ”,最终以2331Tflo ps 的峰值运算速度和1759Tflops Linpack 测试值,战胜了上届排名第一的IBM “Roadrunner ”

DOI :10.13810/j .cn ki .issn .1000-7210.2010.06.022

 第45卷 第6期张军华等:高性能计算的发展现状及趋势919

超级计算机,荣登榜首[3]。安装在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Jaguar系统,包括8个Cray XT4系统机柜和200个升级的C ray XT5机柜,均采用6核处理器,XT5占地4400ft2。XT4每个节点的内存容量为8GB,而XT5每个节点内存容量为16GB,在机柜系统内为用户提供总共362TB的高速内存。两个系统都通过Scalable I/O Netw o rk(SION)连接起来并与Spider文件系统相连接。

表1 2009年11月世界高性能计算机10强排名表

序号安装地点系统名称CP U核数Linpack值

(T flo ps)

峰值速度

(T flo ps)

1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Jaguar2241621759.002331.00 2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Ro adrunner1224001042.001375.78 3美国国家计算科学研究所、田纳西州大学K rakenXT598928831.701028.85 4德国FZJ计算中心JU GEN E294912825.501002.70 5天津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天河一号71680563.101206.19 6美国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P leiades56320544.30673.26 7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蓝色基因212992478.20596.38 8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蓝色基因163840458.61557.06 9美国德克萨斯高级计算中心、德州大学Range r62976433.20579.38 10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国家再生能源实验室Red Sky41616423.90487.74

在国外高性能计算机高速发展的同时,国内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正在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高性能计算机之间的差距。尤其是曙光5000A 和“天河一号”的问世,使我国一跃成为高性能计算的强国。曙光5000A高性能计算机采用四核AMD Barcelo na(主频1.9GH z)处理器,采用基于刀片架构的H PP体系架构,共有30720颗计算核, 122.88TB内存,700TB数据存储能力,采用低延迟的20GB的网络互联,其设计浮点运算速度峰值为233Tflops,Linpack测试速度达到180T flops,效率大于70%。第一台国产超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在2009年10月正式亮相,峰值速度为1206.19Tflops,Linpack实测速度为563.1Tflo ps,使“天河一号”计算机在最新的全球高性能计算机500强中占据了第五的位置,成为中国超级计算机之首(表2)。虽然在研制之初,出于成本方面的考

表2 2009年11月中国高性能计算机25强排名表(仅列出部分)

序号安装地点系统名称CP U核数Linpack值

(T flo ps)

峰值速度

(T flops)

1天津国家超算中心天河一号71680563.1001206.190 2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曙光5000A30720180.600233.472 3中国科学院超级计算中心深腾700012160106.500145.293 4网络公司BladeCente r HS22716838.79072.540 8计算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曙光5000336031.04940.320 16中石油川庆钻探物探公司BladeCente r HS21504024.67053.626 18中石油大庆物探公司BladeCente r HS21446422.14047.620 1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BladeCente r HS22307220.64429.491 23中石化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BladeCente r HS21409618.60038.224 25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BladeCente r HS21404818.14737.727

虑,“天河一号”使用的是国外进口的CPU,但是除此之外,其所有的核心器件、互联芯片、操作系统,全部由我国自主研制[4,5]。

3 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对高性能计算的需求与应用现状

在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其海量地震数据及其数据运算规模对处理器的浮点运算能力、I/O性能、内存容量以及带宽都有较高的要求。目前,PC Clus-ter已经成为该领域高性能计算的主流产品。这主要得益于其高速的运算性能、良好的Linux操作系统和节点之间的兼容性,具体表现在:

(1)强大的运算能力 集群的运算能力能满足大规模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分析的需求;

(2)较高的I/O性能 在运行过程中,每个作

 920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年 

业需要约数十GB 的存储空间存放临时文件,并对这些临时文件进行频繁的读写操作,因而对系统的I /O 性能提出要求较高;

(3)高性能管理 除了处理超大规模的计算任务外,还要支持多用户、多作业的能力,这就要求系统具有强大的资源管理和作业调度功能,以应对作业的自动调度、优先级管理,用户的资源分配等要求;

(4)较强的系统扩展能力 随着研究与业务的发展,原有应用程序的计算规模必定涉及到系统扩展问题,不仅是硬件或计算能力的增加,而且要求新增系统能充分地融合到现有的系统中。

如今地震勘探技术对高性能计算的直接需求是叠前偏移、叠前反演和全波形反演,以及单点高密度勘探技术等。3.1 高密度地震勘探

近几年由于地震仪器和计算机性能的提高,人们提出高密度地震勘探的概念,主要通过减小面元尺度和提高空间采样率来增加采样密度。随着万道以上地震仪的推广应用,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主流[7]

目前,常规地震勘探面元一般为25m ×25m ,而为了适应未来的石油勘探开发的精度要求,可能采用5m 的空间采样密度,这对于山地勘探和小断块、薄储层、小砂体、小尺度孔洞的识别以及精细油藏描述具有重要意义。高密度地震勘探具有小道距、高覆盖的特点,因此极大地增加了地震野外采集的数据量,加之处理中派生的中间数据,将会使地震数据总量达到PB (1PB =1024TB )的规模。

图1展示了中石化胜利油田罗家高密度工区观测系统图,其CM P 点距为6.25m ,总炮数为29400炮,道密度为358万/km 2

,面元为25m ×25m ,覆盖次数达到2240次,采集原始数据量达到7.5TB 。3.2 叠前深度偏移

由于勘探目标的地质结构越来越复杂,叠前偏移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必然,而叠前偏移技术导致计

算量呈指数式增长(图2)[8]

,沿用常规CPU 计算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地震数据处理的计算要求。据IBM 公司估计,地震勘探常规数据处理所需的计算量大约是每个数据105次浮点运算,Kirchhoff 叠前深度偏移所需的计算量大约是106次浮点运算,而基于波动方程的炮域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所需的计

算量大约是每个数据108

次浮点运算

[9]

。叠前时间

偏移不像叠前深度偏移那样对计算性能的依赖性那么强,目前已经纳入了常规地震数据处理流程。而叠前深度偏移,考虑到了速度在空间上的变化,从而具有较好的成像精度[10~12],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计算量。图3给出了叠前时间偏移与叠前深度偏移剖面的效果对比。叠前深度偏移所要求的密集算法占用CPU 资源多,计算耗时,更加需要高性能的计算机支持。集群计算以其强大的并行处理能力、移植性强、可扩展性好等特点,在叠前深度偏移方面备受关注。3.3 地震反演(全波形反演、叠前属性反演)

叠前全波形炮集是地震勘探中采集的第一手资料,它包含面波、直达波、各类反射波、衍射波及其他波动效应,含有最丰富的地震波动学和动力学信息[13,14],因此,采用叠前全波形资料来反演各向异性参数,对于减小反演的多解性、提高解释精度有着

 第45卷 第6期张军华等:高性能计算的发展现状及趋势921

重要意义。同时由于全波形反演用的是叠前数据,具有超大的数据量,例如,如果Kirchhoff 叠前深度

偏移所占用的相对资源量为1,那么全波形反演资源将达其1000倍之巨,这就需要高性能计算的支持[15]。随着运算能力的提高,真正的全波形反演将成为可能。目前,利用基于双程波动方程的3D 叠

前全波形反演可以得到高分辨率的速度模型(图4),并且可以通过正演模型计算采集得到的地震数据与当前模型之间的差异来调整速度模型。该方法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它在各种观测系统中,包括宽方位勘测和全方位勘测,都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16]

与全波形反演类似,叠前属性反演目前也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技术还不成熟。虽然针对叠前反演优化处理方法的研究一直受到关注,某些单项技术的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整体上来讲,还不能满足叠前反演处理的要求,更没有形成成熟而可靠的技术流程。随着高性能计算技术的发展以及叠前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叠前属性反演也将成为地震处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4 高性能计算的新突破

4.1 GPGPU 技术

除了传统CPU 由单核向多核发展的技术路线以外,一种已经出现而且迅速崛起的高性能计算技术———GPU 技术,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1999年NVIDIA 公司发布GeForce256图形处

理芯片时,首先提出GPU (G raphics Processing U -nit ,图形处理单元)的概念。之后,GPU 技术得到快速发展,运算速度迅速超过CPU (图5),但是早期的GPU 有一个先天的不足,即通用性差,因为其设计宗旨就是为加速图形处理的。2007年,NVIDIA 公司发布了全新的开发环境CUDA (Computer United

图5 CP U 、G P U 运算性能发展曲线对比

 922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年 

Device A rchitecture ,计算统一设备架构),这就使得GPU 打破图形语言的局限成为真正的并行数据处理的超级计算机[17,18]。图6展示的是基于C UDA

架构的三维地震数据体分解模式[19],无论是叠前炮集处理还是叠后属性提取,GPU 都有其计算的优势

图6 基于CU DA 架构的三维地震数据体分解模式

美国H eadw ave 公司采用CUDA 开发环境,利用基于GPU 的大规模并行处理单元,对地震数据做了叠前深度偏移试验,指出GPU 的计算性能是CPU 的10~70倍[20],可以显著提高地震数据处理速度。PeakS tream 公司对G PU 并行算法的实验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21]。GPG PU (General Purpose G raphics Pro cessing U nit ,通用图形处理单

元)[22,23],能够实现非图形的通用计算,图7所示为

GPGPU 典型内存架构。当前GPGPU 技术的主流开发平台除了NVIDIA 公司的C UDA ,还有AM D 的流计算(Stream Com puting )以及Apple 公司的开放设计语言(OpenC L )

[24]

。目前最成熟、实用化程

度最高的是C UDA 技术。以此为依托,GPGPU 技术取得了不少成果[25],但由于该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研发资料与结构体系都是商业机密,并未公开,也阻碍了GPGPU 技术的发展。4.2 FPGA s 技术

基于FPGAs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s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可重构技术,既有硬件的计算

性能,又有软件的灵活性。它由一系列通用逻辑器

件组成,通过编程赋予这些器件特定的功能,从而实现SIMD 和MIMD 等指令计算。FPGA 协处理器可

以直接插在CPU 插座上,更加扩展了FPGA 的应用领域。而IBM 等公司正在努力将FPGA 集成到PowerPC 处理器中

[26]

,即可进一步推动该技术发展。

图7 典型的GPG P U 内存架构

 第45卷 第6期张军华等:高性能计算的发展现状及趋势923

He 等[27,28]采用基于FPGA 的可重构技术,通过PCI 接口与通用计算机相连,实现了有限差分波场模拟、

叠前时间偏移等算法。Robert [29]将FPGA 与传统的Von Neumann 结构进行了对比(图8),并详细介绍了FPGA 的指令存储方式。Fu 等[30]利用基于FPGAs 的流式结构加速三维褶积运算,通过实验证明该方法比常规计算速度高出两个数量级

图8 FPG A 流式结构(右)与经典的V o n N euma nn

结构(左)对比图

5 高性能计算发展趋势展望

5.1 CPU 的最新进展及其固有的局限性

在双核处理器问世之前,商业化处理器一直局

限于单核处理器的发展。日本富士通公司于2009年成功研制出一种每秒可运算1280亿次的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CPU (图9)。据介绍,此次开发的新型CPU 名为“维纳斯”。通过采用超细微化技术,研究人员使约为2cm 2的集成电路片上集成的中枢电路由过去的4个增加到8个,从而实现了运算速度的大幅度提高。目前,这种CPU 的运算速度比以往最快的英特尔CPU 快2.5倍。由于此芯片设计巧妙,其电力消耗只有英特尔CPU 的三分之一,在节能方面的性能也十分突出

[31]

图9 世界上速度最快的CP U ———S PA RC64TM Ⅷfx

计算机从单核到多核的进步,是由单处理器的局限性催生的。首先,传统的依靠提高频率的方法,难以实现性能的突破,目前CPU 主频几乎已经达到了CPU 工艺的极限,并且随着主频的提高,系统功耗不断上升,成为单核CPU 的主要障碍;其次,对于主频相同的单核和双核处理器来说,在处理相同的任务量时,单核处理的等待时间是双核的100倍[32],这制约了高性能计算的运算速度;再次,多核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强大并行计算能力,并且随着多核技术日趋成熟,其优越的性价比是单核CPU 无法比拟的。因此,CPU 总的趋势还是向多核方向发展。

5.2 存储器封装技术

传统的系统构建方式已经达到了处理的极限,面对芯片集成度和制作工艺带来的挑战,人们将目光放在了存储器的封装技术上。MCP (M emo ry

m ultichip package ,多芯片封装)技术,可以解决封

装结构与带宽之间的平衡问题,成为现今的热点。William 等[8]提出了三种封装结构,即CPU +存储器的二维平面MCP 、嵌入存储器的封装基板+CPU 的层状M CP 结构、三维CPU +存储芯片叠置的M CP (图10)。

5.3 光电一体化新材料技术

摩尔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但传统的硅材料晶体管的集成度已然达到了制作工艺的极限,制约了处理此类芯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英特尔正在研究一种称为“Ⅲ-Ⅴ半导体化合物”的非硅物质,可在低压环境中(0.5v ,甚至更低)保持较高的处理速度。

硅光子学也是人们研究的热点,硅光子器件是继集成电路之后最有应用前景的实用元器件,英特尔的硅光实验室研制的“雪崩”光电二极管(APD )(图11)频率高达340GH z 。除此之外,还有能够以40Gbps 的速度对数据进行编码的硅激光调节器。而以光代替晶体管中的电子线路,不仅大大提高了传输速度,也减小了元器件的规模尺度,但目前的制作工艺还没有达到成熟阶段。

5.4 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

近些年来,网格技术一直受到计算机界青睐,近期出现的云计算(Cloud Co mputing )正日益受到业界关注。它是在分布计算、并行计算、网格计算等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数据密集型超级计算模

 924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年

 

图10 内存+CP U的M CP

封装结构

图11 “雪崩”光电二极管(A P D)

式,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于诸多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种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Vaquero等[33]将“云”定义成一个包含大量可用虚拟资源的资源池。该技术具有超大规模的计算能力、虚拟化、高扩展性、高可靠性、服务多样性等特点。云计算应用了一系列最先进的计算及网络技术,包括虚拟化技术、分布式海量数据存储和分布式并行编程等。数据中心虚拟化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包括网络虚拟化、存储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等,这些都是云计算的基础。为保证高可用、高可靠和经济性,云计算采用冗余方式进行数据存储,采用M ap-Reduce编程模式,该模式是一种处理和产生大规模数据集的编程模型。另外,云计算针对海量的数据存储、读取等操作,采用数据库领域中列存储的数据管理模式。

5.5 基于GPU计算的商用软件发展前景展望

尽管GPU硬件发展如日中天,广受关注,但软件应用方面仍面临很大的挑战,如编程难、标准不统一、软件可移植性差、应用生态系统有待完善等。值得关注的是N VIDIA早在2006年就已应用GPU 计算架构,该架构不仅提供了硬件的直接访问接口,还提供了针对GPU编程的C语言环境,尔后新的异构运算应用平台随之出现,OpenC L和DirectX Com pute就是两个代表性产品,这二者都能融合在CUDA架构之上。随着GPU技术的发展,其软件开发环境也将会随之进步,使之更加趋向于我们平时的编程习惯。当然,就专业应用而言,由于地震处理软件是非常庞大的一个系统,全部改造成GPU 计算环境还要有一段时间。

5.6 高性能计算软硬件一体化发展问题

高性能计算的硬件发展令人叹为观止,但软件方面的缺失仍是高性能计算应用效率提高的瓶颈,如何解决“软硬失衡”问题,也是高性能计算方面的研究热点。西方国家在硬件制造和软件开发方面相对比较平衡,而我国高性能计算产业呈现的却是机器大、应用少,软硬失衡的格局[34],有人将之形象地比喻为“瘸子走路”。软件开发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一是目前我们还缺乏对规模更大、精度更高的计算模型及算法的研究,它们在传统高性能用户如石油、气象、航天等领域有巨大的需求;二是政府、软件开发商对多核处理器的支持力度不够,投入不足;三是我国专业软件开发的人员少,队伍还不够固定。

6 结论与认识

(1)高性能计算机今后发展趋势是多核技术,目前顶级计算机已经具有超过20万个核的集成度,今后还会更多。

(2)地震勘探目前对高性能计算的直接需求是叠前偏移、叠前反演和全波形反演,以及单点高密度勘探技术等。

(3)基于FPGAs的可重构技术,既有硬件的计

 第45卷 第6期张军华等:高性能计算的发展现状及趋势925

算性能,又有软件的灵活性。采用此项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计算速度。

(4)受功耗、传统集成电路技术等制约,单CPU 性能提高有很大的局限性,开发新材料、完善计算机封装结构成为提高计算性能的新途径。光电二极管(APD)硅光子器件、内存+CPU的M CP封装结构,发展前景看好。

(5)云计算技术具有超大规模的计算能力、虚拟化、高扩展性、高可靠性、服务多样性等特点,应用网络虚拟技术、冗余数据存储模式和列存储数据管理模式,发展迅速。

(6)GPU技术出现仅仅几年,就迅速成为研究热点,足以看出此项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面向GPU的软件开发依然是制约其应用的主要瓶颈。

(7)高性能软硬件一体化发展是高性能计算大力推广的关键,目前硬件发展优于软件,所以必须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充分发挥硬件的性能优势。

参考文献

[1] 张军华,仝兆岐.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并行计算机技术.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2,24(1):31~36

[2] 张军华,雷凌,仝兆岐.PC Cluster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与发展趋势.石油物探,2003,42(4):557~561

[3] T OP10Systems.w ww.to p500.o rg

[4] 高性能计算机发展面临三大挑战.ht tp:∥fina nce.si-

https://www.doczj.com/doc/3c14403027.html,/ro ll/20100317/08233248407.shtml

[5] 超级“大算盘”一天顶160年———国产千万亿次超级

计算机亮相.http:∥new https://www.doczj.com/doc/3c14403027.html,/o/2009-10-

30/0758********s.sh tml

[6] http:∥ww w.ro ng https://www.doczj.com/doc/3c14403027.html,/so lutio n5.html

[7] Paul M atheny,Ro ber t Sambell,Said M ahro oqi e t al.

Ev olution of the land seismic supe r crew.SEG T ech-

nical Program E x panded Abstracts,2009,28:81~85 [8] W illiam J Camp,P hilippe T hier ry.T rends for high-

per formance scientific com puting.T he Leading

Edge,2010,29(1):44~47

[9] 赵改善.我们需要多大和多快的计算机.勘探地球物

理进展,2004,27(1):22~28

[10] 赵改善,孔祥宁,王于静等.64位集群计算平台波动

方程叠前深度偏移的性能优化.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5,28(1):57~64

[11] John W C Sherwood,Kevin Sherwood et al.3D beam

prestack depth mig ration with examples from around the

word.The Leading Edge,2009,28(9):1120~1127 [12] John Etgen,Samuel H G ray,Zhang Yu.A n ov erview

o f depth imaging in ex plora tion geophysics.Geophy s-

ics,2009,WCA5~W CA17

[13] 张美根,王妙月,李小凡等.时间域全波形各向异性弹

性参数反演.地球物理学报,2003,46(1):94~100 [14] 孙银行,乐友喜.各向异性弹性参数的广义非线性反

演方法.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30(3):179~184[15] Denes V ig h,William E Starr,Je rry K apoo r.Develo-

ping Earth mo dels w ith full wav efor m inve rsion.T he

Lead ing E dge,2009,28(4):432~435

[16] ht tp:∥w ww.w este rngeco.co m/services/dp/o mega/

de pth/tomopo rtfolio/fwi.aspx

[17] 钟联波.GP U与CP U的比较分析.技术与市场,

2009,16(9):13~14

[18] 郭境峰,蔡伟涛.新一代高能运算技术———CU DA简

介.现代科技,2009,8(6):58~62

[19] Benjamin J K adlec,G eoffrey A Dor n.Levering gr aph-

ics processing units(G P U s)for real-time seismic in-

terpreta tiio n.T he Leading Edge,2010,29(1):60~66 [20] 张兵,赵改善,黄骏等.地震叠前深度偏移在CU DA

平台上的实现.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8,31(6):427~

432

[21] 赵改善.地球物理高性能计算的新选择:GP U计算技

术.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30(5):399~404

[22] Owen J D,Luebke D,Govindaraju N et al.A survy of

general-purpo se computation on g raphics hardware.

Computer Graphics Forum,2007,26(1):80~113 [23] 徐新海,林宇斐,易伟.CP U-GPG P U异构体系结构相

关技术综述.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31,(A1):

24~26

[24] 张朝晖,刘俊起,徐勤建.G P U并行计算技术分析与

应用.信息技术,2009,11:86~89

[25] Li Bo,T ong Xiao-long,Li Yo u-ming.A method of ac-

celera ting seismic P re-stack time mig ra tion by G P U.

S EG Technical Program E x panded Abstracts,2009,

28:3055~3058

[26] 赵改善.可重构计算技术及其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前

景.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30(4):309~316

[27] He Chuan,Lu M i,Sun Chuan-w en.A ccelerating

seismic mig ra tion using FPG A-based copro cessor

pla tform.∥P roceeding s of the12th A nnual IEEE

Sy mpo sium o n F ield-P rog r ammable Custom Co mpu-

ting M achines,2004,207~216

[28] He Chuan,Sun Chuan-wen,Lu M i.Pre stack Kirchh-

o ff time mig ratio n on high per forma nce reconfigur able

com puting platfo rm.S EG T echnical Program E x-

panded Abstracts,2005,24:1902~1906

[29] Ro be rt G Clapp,H aohuan Fu.Selecting the rig ht ha r

dwa re for rev erse time mig ra tion.T he Leading E dge,

2010,29(1):48~58

[30] Fu H ao-huan,Robert G Clapp.A ccerating3D Co nv o-

lutio n using Str eaming A rchitecture o n FPG A s.S EG

T echnical Program E x panded Abstracts,2009,28:

3035~3039

[31] 日本富士通公司开发出迄今运算速度最快CP U.ht-

tp:∥hz.yesky.co m/300/8858800.shtml

[32] 基于排队论的单核处理器和多核处理器性能的简单

量化评测.ht tp:∥w https://www.doczj.com/doc/3c14403027.html,/view/ce1151

d380eb6294dd886c06.html

[33] Vaquero L M,Rodero M L,Caceres J et al.A break in

the clouds:Toward a cloud definition.ACM SI G 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2009,39(1):50~55 [34] 我国高性能计算产业,硬件巨人,软件矮子.http:∥

https://www.doczj.com/doc/3c14403027.html,/daditel/blo g/item/

(本文编辑:张亚中)

 2010年12月

第45卷 第6期 作者介绍

倪宇东 高级工程师,1970年生;1992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地球物理专业,1998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煤田及构造地质专业硕士学位;先后从事石油地质研究及地震采集方法研究工作;现任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采集技术支持部总工程师,同时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与空间信息学院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李卫忠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6年生;1990年本科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物理勘查专业,199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现在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方法研究与海外勘探项目管理等工作。

潘树林 讲师,1979年生;2008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获得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多波静校正和去噪方法的研究工作,已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目前在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从事与地震勘探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裴正林 副研究员,博士,1962年生;1984年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物探专业,2000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0~2003年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主要从事地震波传播及数值模拟、油藏地球物理与储层流体识别、地震反演与井间地震层析成像、基于波动方程照明的地震采集参数优化论证、小波及非线性反演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及其应用软件研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合著1部专著,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S CI、EI收录16篇)。

韩令贺 1987年生;2008年获中国海洋大学工学学士学位,目前在中国海洋大学攻读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地震数值模拟及偏移成像方法研究。

狄帮让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1961年生;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物探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地震采集、地震物理模型和地球物理仪器的研究工作,承担完成国家、中国天然气集团公司基础性研究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国际合作项目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40余篇。

杨 宁 博士研究生,1981年生;2002年毕业于上海金融学院;2008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现在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地震正、反演方法以及各项异性研究。

邵广周 讲师,1977年生;2003年获长安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现为在职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面波地震勘探与地球物理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

薛 花 1985年生;2008年毕业于长江大学,获学士学位,现为成都理工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波动方程偏移成像方面的研究。

罗国安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0年生;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勘探地球物理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现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物探技术研究中心从事地震信号分析与处理方法研究、应用软件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

刘小龙 博士,1983生;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震储层预测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熊定钰 工程师,1972生;1998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物探专业,获学士学位。目前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从事物探技术研究工作。

高少武 高级工程师,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科技带头人,1965年生;

1986年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获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成都理

工学院,获硕士学位。在各种国际、国内会议和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国家专利局授权发明专利2个,受理发明专利8个。现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物探技术研究中心从事物探处理方法研究与软件开发工作,并在成都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李国发 副教授,博士,1966生;198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1989~2002年,在大港油田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工作,曾任油田公司地震勘探首席专家、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副总工程师等技术职务,2003年~2004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从事博士后阶段研究工作,2005年起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从事地震勘探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和复杂构造地震成像。

刘兰锋 博士研究生,1979年生;2001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应用地球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分频AVO理论及流体预测。

王 健 1985年生;2007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士学位,现在该校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含油气盆地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及储层地质学研究。

王 雷 助理工程师,1985年生;200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现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从事地震资料解释和油气储层预测工作。

陈 波 博士,1971生;1993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获学士学位; 1996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北京),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获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油田地质勘探开发工作。

强 敏 助理工程师,1982年生;2005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现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长庆分院主要从事AVO研究、叠前储层描述、多波地震资料解释及地质综合研究工作。

郑元满 博士研究生,1979年生;200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重磁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及其反演软件设计与研发。

胡少华 高级工程师,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专家。1989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岩石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复杂构造带的油气勘探工作,曾获中油集团技术进步二等奖、傅承义青年科技奖、中国优秀工程咨询项目一等奖、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奖项,现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研中心从事油气综合评价工作。

曾琴琴 1982年生;200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地球物理学专业,现为该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位场数据处理及综合解释。

张军华 博士,教授,1965年生;1987年本科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物探专业,1995年和2002年先后获石油大学(华东)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学位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博士学位;一直致力于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研究;编著《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和《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等专著,在专业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50篇;现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从事物探专业教研工作。

屠世杰 高级工程师,1961年生;1983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物探专业,1991年获石油大学(北京)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地震反演、叠前偏移和转换波勘探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及应用工作;现在江苏油田物探技术研究院从事地震采集方法和叠前地震反演方面的研究。

 V ol.45 N o.6A bstractsⅨ

and State Key Lab of Geolog ic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China Unive rsity of Geo sci-ences,Beijing,100083,China

2.Institute of Geo physics and Geomatic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City,100083, China

3D seismic data fine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and reservoir prediction in Fang-3Well Block,Fang-zheng Rift.Hu Shao-hua1,Guo Bo1,Lin Dong-cheng2,Yang Yao-qin1,Zhang Fu-tian1and Zheng Jian-xiong1.OGP,2010,45(6):909~913

Based o n3d seismic data and drilling data in Fang-3Well Block in Fangzhen Rift,the T3、T5 ho rizons we re interpret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it w as found out that the NE and NW fracture sy s-tems w ere developed in this area,the tw o fracture sy stem s cro ss w ith each o ther to form the fault-blo ck trap in this area.By applicatio n of mo del-based impedance inversio n m ethod in this paper, the Paleogene bo ttom sandsto ne and coal-bearing shale above the sandstone w ere predicted laterally. The predic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 aximum thickness of the Paleogene botto m sandstone is 38m,it distributed in24sqare kilo meters,the coal-bearing shale distributes in the w ho le a rea,its maxim um thickness is120m,it is the m ain cap rock in this area,the reservoirs in this area pro ba-bly belong to the litholog y-plugging stratig raphic-litholo gic reservoirs.

Key words:Fangzheng Rift,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reservoir and seal assem blage,rese rv oir pre-diction,rese rv oir m odel

1.Geo phys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 f BGP.Inc o f CN PC,Zhuozhou City,H ebei Province,072751, China

2.Petroleum Exploratio n&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Daqing Oilfield Branch Com pany o f Pr teochina,Daqing City,Heilong jiang Province, 163712,China

A potential field separation method based on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Zeng Qin-qin1,2and Liu Tian-you1,2.OGP,2010,45(6):914~917

The Empirical M ode Decom po sitio n(EM D) pro po sed by Norden E H uang is a kind of spatial and tem po ral filtering m ethod w hich takes the sig-nal ex tremum characteristics scales into account. The intrinsic m ode functio ns of different scales contain various bands of co mpositions w ith fre-quencies from hig h to low,and the residual value is the trend com ponent that representing the aver-age trend o f the sig nal.Therefore,a kind of po ten-tial field separatio n method tha t based o n EMD w as proposed in this https://www.doczj.com/doc/3c14403027.html,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metho ds,such as the moving average method and the trend analy sis me thod in the po ten-tial field separation metho d,there are so me advan-tages fo r EMD,fo r ex ample,w e do n't need to set any parameters befo rehand,so there are less man-m ade influences,mo reov er,the results could bet-ter reflect the po tential field intrinsic characte ris-tics.T he method w as used in the magnetic anom aly data processing in the east area of the Jungg ar Ba-sin,the ig neous rock anomaly w hich is related to the Carbo nifero us oil&gas w as identified from the processed data.

Key words:Em pirical Mo de Decomposition (EM D),Intrinsic M ode Functio n(IM F),po tential field separation,oil and gas exploration,the Jung-gar Basin,ig neous reservoirs

1.Institute of Geophy sics and Geo matic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City,

H ubei Province,430074,China

2.M 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 of Tectonics and Pe tro leum Resource 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 s(Wuhan),Wuhan City,H ubei Pro vince, 430074,China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s for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Zhang Jun-hua1,Zang Sheng-tao1,Shan Lian-yu2and Shi Lin-guang2.OGP,2010,45(6): 918~925

Seismic ex plo ratio n is o ne of the mo st im po r-tant application areas for hig h perform ance com pu-ting.By track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high perfo rmance com pute rs at home and aboa rd,analy-zing the requirements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g eo-phy sical explo ra tion to hig h performance com pu-ting,and forecasting the develo pment trends of the high perform ance co mputing,the follow ing conclu-sio ns and understanding s we re obtained in this pa-per:(1):Multi-cores will b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for high pe rfo rm ance com puting,(2): H igh perfo rmance com puting is needed in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pre-stack inversio n and full w ave-form inversion,and sing le point high density ex-ploratio n in seismic exploration,(3):G PU tech-nology has w ide application prospects,especially the new ly built CUDA framew o rk w hich improves the softw ar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4):The Reconfigurable Technolog y w hich is based on FP-GAs(Field Prog ram mable Gate Ar ray s)not o nly has hardwa re's calculation perfo rmance,but also

 Ⅹ O il Geophysical Pr ospecting2010 

has so ftw are flexibility,applicatio n of this technol-o gy co uld g reatly raise the co mputing speed,(5): Co nstrained by powe r consumptio n and traditional Integrated Circuit Techno logy,there is sig nificant limitation fo r single CPU perfo rmance improve-m ents,develo ping new mate rials and improving com pute r's package structure become the new w ay s fo r raising co mputer's pe rfo rm ance,there should be g ood future fo r some developments,such as Avalanche Photoelectric Diode(APD)Silicon pho-to nic devices,m em ory+CPU MCP package struc-ture,(6):Cloud Co mputing is a to tally new mode of data-intensive superco mputing mo de w hich is based on distribution com puting,parallel co mpu-ting and g rid computing,the technology will have a goo 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high pe rfo rm ance com puting for v ast amount of data.(7):The rai-sing of the computing perfo rmance depends on in-teg rated develo pment of hardw are and softw are, com pared w ith fast developm ent in hardw are,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 f softw are w ere left behind,as a result greatly developing the software in-dustry is the only way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Key words:hig h pe rfo rmance calculation,GPU (Graphic Pro cessing Unit),FPGAs(Field Pro-g rammable Gate A rray s),clo ud co mputing,hig h density ex plo ratio n,pre-stack depth mig ration, full waveform inve rsion

1.Faculty of Geo-resources and Info rm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ast China),Dongying City,Shandong Province,266555,China

2.Geo phy sical Research Institute,Shengli Oilfield Branch Co mpany of Sino pec,Do ngy ing City, S handong Pro vince,257022,China

Selection of shot density and trace density in high precision3D seismic exploration-a high precision 3D exploration case in YA area.Tu Shi-jie1.O GP, 2010,45(6):926~935

When comparing acquisition parameters in routine seismic explo ration,such as fold,bin size and so o n,discussio n on the influence of sho t den-sity and trace density to pre-stack imaging in high density3D seismic acquisition design seems m ore impor tant.Base o n the derived relatio nship be-tween shot density/trace density and bin/fo lds, and by com pariso n and analy sis of pre-stack mig ra-tion effects,sig nal to noise ratio and acquisition cost between high precision3D geometry desig n in YA area and its5deg radatio n designs,the follow-ing conclusio ns w ere o btained in this paper:(1). As the bandw idth of the seismic data is limited,a threshold exists fo r relationship curve of pre-stack effect,shot density and trace density,under the threshold the sig nal to noise ratio increases w ith the shot density and trace density,how ever o ver the thresho ld,the sig nal to noise ratio o nly co uld improve a little bit if increasing sho t density and trace density.(2).Fo r different areas and ta rg ets buried in different depth there are different thresh-olds,the m ore com plicated the areas are,the big-ger the thresho lds w ill be,and the shallow er the targets are,the bigger the thresholds will be. Therefore selection of the shot density and trace density in high precisio n3d needs to match the structural com plexity and seismic explo ration bandwidth,that should be determined w ith prio ri-ty.It w ill be ok if the selected bin and fold co uld meet the need of the shot density ant trace density. Decreasing interval of geophones or adopting single receiver acquisition and hig h resolution processing could ex pand frequency bandw idth,the tw o m eas-ures could raise the sho t density and trace density according ly,no need to pay m uch attention to the small bin and high fold so that the acquisitio n pa-rameters could have big ger o ptimizatio n space,the idea of desig ning the geometry based on the pre-stack imaging can be truly reflected.

Key words:high precisio n3D,high density3D, sho t density,trace density,geometry desig n,bin size,fold

1.Geophy sical Techno logy Research Institute, Jiangsu Oilfield Branch of Sinopec,Nanjing City, Jiangsu Pro vince,210046,China

浅析高性能计算应用的需求与发展

浅析高性能计算应用的需求与发展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性能计算的概念,中国高性能计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随后,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国内高性能计算应用的需求,针对目前高性能计算的应用,本文最后分析了高性能计算应用需求的展望。 【关键词】高性能计算;应用;需求;发展 一、前言 高性能计算的应用为国内的科技发展做出了诸多的贡献,因此,国内也在致力于拓展高性能计算的应用范围,从而希望进一步的促进高性能计算的发展,为我国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二、高性能计算概述 高性能计算(HPC) 指通常使用很多处理器(作为单个机器的一部分)或者某一集群中组织的几台计算机(作为单个计算资源操作)的计算系统和环境。有许多类型的HPC 系统,其范围从标准计算机的大型集群,到高度专用的硬件。大多数基于集群的HPC系统使用高性能网络互连,比如那些来自InfiniBand 或Myrinet 的网络互连。基本的网络拓扑和组织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总线拓扑,在性能很高的环境中,网状网络系统在主机之间提供较短的潜伏期,所以可改善总体网络性能和传输速率。 三、中国高性能计算的现状与发展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神威”、”银河”、”曙光”、”深腾”等一批知名产品的出现,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个具备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研制能力的国家,被誉为世界未来高性能计算市场的”第三股力量”。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掌握了研制高性能计算机的一些关键技术,参与研制的单位也由科研院发展到企业界,有力地推动了高性能计算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高性能计算环境已得到重大改善,总计算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我国的高性能计算技术拓宽了我国科学技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我国工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节约了很多生产成本。我国的高性能计算技术目前主要在石油行业、天气预报、核能模拟、生物工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中国高性能计算的应用还不够广、不够深入,应用水平和应用效率都比较低下。我国对高性能计算应用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应用研发力量薄弱且分散,缺乏跨学科的综合型人才,从事高端应用软件研发的单位很少,企业界基本未介入,没有良好的相互交流的组织渠道等。高性能应用软件的开发和高效并行算法研究尚不能与高端计算机发展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为计算机”配”软件的思想。我国高性能计算应用的研究与发明明显滞后于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国外品牌还占领着很多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和行业,国产高性能服务器的市场份额仍然偏低。

移动互联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现状及其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院 【摘要】在我国,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主流的无线网络业务。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方便性和全面性,大量行业和企业有了快速发展。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继续影响这些行业和企业。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业务、模式创新以及全球性战略竞争与布局围绕移动互联网全面展开。其中,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和格局尚在形成之中,其发展趋势将对未来的互联网产业、移动通信产业乃至电信业和整个信息产业的影响巨大化。本文对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以及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深入思考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移动换联网、现状、发展趋势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极为迅速的程度,在此基础上,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成为新的发展先锋。由于移动互联网比基于PC端的“传统互联网”更加方便、快捷,因此更受人们的青睐,同样也引起了市场和企业的注意。大量行业龙头借助移动互联网实现了扩张,而一些原本发展乏力的行业焕发了生机。 一、移动互联网 广义上说,移动互联网指的是利用移动协议和设备将手持终端接人互联网的联结方式。从技术角度看,移动互联网指的是基于IP宽带技术并能够提供数据和多媒体开

放式业务的电信网络。从终端角度看,移动互联网由网络、终端和应用共同构成,即用户借助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利用移动网络,借助各类应用实现信息查询和数据的传递。 二、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便携。移动互联网终端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主,现在市场上也出现了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等随身设备,这些设备在“智能化”以前本就是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因此这些智能设备与以往相比并没有增加用户使用中的不便,便携性能依然优越。便捷。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不同,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与互联网相连,只要有移动网络,就能联网,不再依赖于接线插口或其他端口,因此使用过程中更加便捷。即时。移动互联网使人们能够利用“碎片时间”处理一些简单事物,例如收发简单的邮件或接受工作指令,如果用户愿意的话,可以24小时都联网接收和处理信息,不会再有重要信息被错过。强制。移动互联网的“强制性”是一种相对的特点,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使人们习惯于不断查看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每一条信息都有声音或其他提示,这使用户不得不及时处理这些信息。这也体现了移动互联网的软性强制性。封闭。相对于“传统”互联网来说,移动互联网由于基于移动通信信号,因此可以说与用户的手机号码“绑定”了,而无论用户是否用手机号码在各大网站注册,相对于“传统”互联网来说,监控范围更广泛,而人们的视角也相对更加封闭。 三、移动互联网的现状 PC端流量增长出现瓶颈,移动端流量上升。从总体来看,现在整个PC互联网的用户和流量方面的增长已经出现瓶颈。虽然CNNIC的报告当中,PC互联网或者整体互联网的用户规模仍存在放缓式的增长,网民每年增长500。万左右。但根据监测,在PC互联网上用户产生的流量已经开始有下滑的趋势;许多基于PC的网络服务电子邮箱、网页搜索、社区、独立SNS、博客等,其日均覆盖用户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过去半年时间里,PC客户端的日均覆盖人数下降了7.9%,PC网页端的日均覆盖人数下降15.4%。而在移动APP和移动网页上,这一数字分别增长了46%和41.6%,其中以即时通讯、移动网络购物、应用商店的日均覆盖人数增长尤为迅速。使用APP和用官方浏览器去查看移动网页的用户都有快速的增长,在过去8个月当中,增长率超过了40%。据艾瑞的统计数据,用户使用APP和他们浏览网页的总时间的比例发生了非常惊人的变化。这说明目前大家在PC领域浏览网页的时间仅仅是移动互联网APP使用总时间的2倍左右,而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还会继续加快。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实际上只有两三年的时间,但是用户在移动智能终端花费的时间已经出现了非常快速的增长。 PC主要服务流量下降,移动端各项服务流量上升。目前很多基于PC的网络服务时长开始出现一些下降,如电子邮箱、网页搜索、社区、独立SNS,以及博客等的数据都在迅速下滑,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博客。博客服务早已过了它的辉煌时期,现在还在使用博客的用户已经不多了,用户都转移到了其他的社交服务。同时,PC端的其他社交服务,比如独立SNS、社区等,也都呈现出下滑的趋势。相对来说,PC端服务下降幅度最小的是网页搜索,可见搜索仍然是PC端最重要的入口之一。相比PC端的流量全线下降,移动端各项服务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其中增速最高的是网络购物。这几年,淘宝“双11”活动对于移动购物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很有力地培养了用户在移动端的购物习惯。因此,移动网购应用的覆盖人数出现了突下漏讲的增长。 此外,移动端的即时通讯服务几年来却涨幅颇大,即时通讯服务是移动端最为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服务类型之一,这个类别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微信的带动。微信已经成为移动端的杀手级应用,其增长是有目共睹的,因此移动端即时通讯服务也借了微信的

软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万方科技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软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年(班)级:15计科升-1班 学号:1516353029 姓名:闫建勋 指导教师:马永强 完成日期:2015-12-1

摘要 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系统执行某项任务所需的程序、数据及文档的集合,它是计算机系统的灵魂。从功能上看,计算机软件可以分为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也称为基础软件,它是具有公共服务平台或应用开发平台功能的软件系统,其目的是为用户提供符合应用需求的计算服务。因此,应用需求和硬件技术发展是推动软件技术发展的动力。 软件产业和软件服务业因其具有知识密集、低能耗、无污染、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带动性、应用广泛与市场广阔的特点,而成为知识生产型、先导性、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成为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成为世 界各国竞争的焦点之一。 当前,我国进入了后PC 时代,人们对计算需求更为广泛,软件应用“无处不在”,市场前景广阔;不久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应用市场,足见我国发展软件技术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现状、趋势、意见

Abstract Computer software is a computer system to perform a certain task required procedures, data and document collection, it is the soul of computer system. Look from the function, the computer software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system software, support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 software. System software and support software basic software, it is a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an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platform software system, its purpose is to provide users with the application demand of computing services. Therefore, applications and hardwa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s to promote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technology. Software industry and software service industry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of knowledge intensive, low energy consumption, no pollution, high growth, high added value, high acceleration, wide application and broad 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become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forerunner sex, strategical burgeoning industry, become the cor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the growth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高性能IO技术及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主要就近年来问世的新一代高性能I/O技术做一全方位介绍,着重从其基本特性和体系结构的角度分析各种I/O技术的特点,以帮助有关技术人员进一步把握新一代高性能I/O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性能I/O技术、PCI Express、InfiniBand、Fibre Channel、HyperTransport、RapidIO、SPI、SAS、iSCSI、SA TA 一、引言 计算机I/O技术在高性能计算技术的发展中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技术。其技术特性决定了计算机I/O的处理能力,进而决定了计算机的整体性能以及应用环境。从根本上讲, 无论现在还是将来,I/O技术都将制约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尤其在高端计算领域。近年来随着高端计算市场的日益活跃,看似平静的高性能I/O技术之争也愈演愈烈。尤其是当计算机主机速率与总线速率的矛盾日益突出时,新的总线技术便应运而生,演绎出一段段精彩的技术篇章,计算机I/O技术的发展开始让我们眼花缭乱。如PCI Express、InfiniBand、HyperTransport、RapidIO等高性能I/O技术的发展令人注目。而广泛应用于网络存储、高性能集群及并行计算系统的I/O技术,如Fibre Channel、SCSI Parallel Interface(SPI)、Serial Attached SCSI(SAS)、iSCSI等,更使计算机总线技术远远超出“连接功能部件”的范畴。本文试图从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功能指标等角度全面分析新近问世的各种高性能I/O 技术,以全方位展示其技术特点,帮助有关技术人员把握高性能I/O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新一代高性能I/O技术综述 近年来推出的新一代高性能I/O主要有:PCI Express(3GIO)、InfiniBand Architecture (IBA)、Fibre Channel(FC)、HyperTransport、RapidIO、SPI(SCSI Parallel Interface)、SAS (Serial Attached SCSI)、iSCSI、SA TA(Serial A TA)等。 (1)PCI Express PCI Express(3GIO)是一种新型串行Point-to-Point I/O总线体系。其基本目标有两个:一是提供chip-to-chip级互联的局部总线,二是以较低的开销升级现有的PCI架构性能。这一串行总线的根本动机就是通过少许引脚来实现高带宽数据传输,而不是像并行PCI或PCI-X 那样。据PCI-SIG(Special Interest Group)最新公布的数据,PCI Express目前可以达到的单路单向速率是2.5Gb/s。也就是说可提供高达200MB/s的带宽,近乎是典型PCI2.2速率的2倍。今后随着硅片技术的不断发展,单路单向的数据传输速率可望突破10Gb/s,几乎达到铜介质数据传输率的极限值。此外,PCI Express通过增加信号线对还可组成X1、X2、X4、X8、X16、X32等多路I/O总线,这样一来其所能达到的峰值带宽简直是无法想像的。在提供了更高带宽的同时,PCI Express还提供了对PCI和PCI-X软件的兼容支持,和对chip-to-chip级、I/O适配器之间以及对IEEE 1394、USB 2.0等附属接口的支持。 PCI Express的体系结构:PCI Express采用的分层体系结构使其可扩展性、模块化以及重用机制成为可能。它从体系结构上可以分为五层,从上至下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事物处理层、软件层以及Config/OS层。上面三层结构基本上与具体的操作系统无关,并且将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及趋势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移动互联网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着,我国的移动手机互联网也是在不甘落后的追随着时代的步伐,现在不管是身边的朋友同事谁的手机拿出来不是一个智能手机,走在大街小巷也是随处可见大众的手中正拿着手机在刷微博,玩微信,聊q呢? 现在的智能手机就是好,就是一个掌上电脑了,上网,看视频,玩游戏,社交,看图片,发电子邮件等等这些以前在电脑上才能完成的事情现在只需要一个手机就能完成了,并且可以随时随地的分享周边的任何事,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网络都可以使用,不像以前只能坐在办公室内用电脑操作,方便而且时尚,坐在咖啡厅里面喝着咖啡,用手机办公,那是多么的惬意。 中国人口众多这是大家都熟知的,据先关统计表明,统计认为,中国是全球目前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世界四分之一的“网民”来自中国,真的是力量大啊。中国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了2亿时代:仅仅过去半年,国内智能移动设备用户增加了1.15亿达到2亿,从高端用户为主突然就“漫延”进入了中国社会的主流用户们(更多的女性、学生、蓝领、民工们)这样爆发式浪潮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为什么智能手机这么受欢迎呢?当然也有他的原因,智能手机的功能提升音乐娱乐应用:随着产品、服务的革新和跨越,“中国好声音”走下了电视,进入了智能手机。唱吧、爱唱提供了更智能、更好玩的“卡拉ok”,超越了过去的mp3听歌类产品。同样的,游戏从2d简单单机游戏进入了更完整,强美术/3d的游戏。

移动互联网是电信、互联网、媒体、娱乐等产业融合的汇聚点,各种宽带无线通信、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都在移动互联网业务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从长远来看,移动互联网的实现技术多样化是一个重要趋势。 新的市场,当然有新的商机,新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的发展,目前移动互联网主要是以流量、图铃、广告这些传统的盈利模式仍然是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的主体,而新型广告、多样化的内容和增值服务则成为移动互联网企业在盈利模式方面主要的探索方向。手机广告也渐渐被大众所接受。 局限观数据表明,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5亿用户是一个新的目标,5亿移动互联网用户将激起巨浪:技术改变生活,生活改变商业。承载着5亿用户的日常时间和行为决策,移动互联网将在中国激起巨浪。改变社交、资讯、游戏、娱乐会比较快,但与线下商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移动互联网将成为每个人链接世界、认知社会、传播智慧的首要通道。 手机二维码可以印刷在报纸、杂志及个人名片上,用户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或输入二维码下面的号码即可实现快速手机上网,随时下载图文、音乐、视频、获取优惠券、参与抽奖、了解企业产品信息。同时,还可以方便地用手机识别和存储名片、自动输入短信,获取公共服务(如天气预报),实现电子地图查询定位、手机阅读等多种功能,使用者只需使用手机摄像头对准平面上的黑方块一拍,即可直接联入一个此码对应的唯一的wap网站页面。 现在许多企业都是有自己的企业网站,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许多企业将自己的网扎移动到手机上,wap网站实在是很流行,将自己的网站以一个客户端的形式,用户可以进行下载,用手直接可以访问到企业的网站。 重庆网站建设

计算机网络发展现状和方向

计算机网络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近年来获得了飞速的发展。20年前,在我国很少有人接触过网络。现在,计算机通信网络以及Internet已成为我们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网络被应用于工商业的各个方面,包括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信息服务业等都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从学校远程教育到政府日常办公乃至现在的电子社区,很多方面都离不开网络技术。可以不夸张地说,网络在当今世界无处不在。 1997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全球计算机技术博览会上,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先生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在演说中,“网络才是计算机”的精辟论点充分体现出信息社会中计算机网络的重要基础地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核心之一。 网络的发展也是一个经济上的冲击。数据网络使个人化的远程通信成为可能,并改变了商业通信的模式。一个完整的用于发展网络技术、网络产品和网络服务的新兴工业已经形成,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性和重要性已经导致在不同岗位上对具有更多网络知识的人才的大量需求。企业需要雇员规划、获取、安装、操作、管理那些构成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的软硬件系统。另外,计算机编程已不再局限于个人计算机,而要求程序员设计并实现能与其他计算机上的程序通信的应用软件。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阶段划分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的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emi-Automatic Ground Environment,SAGE)开始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尝试,在SAGE系统中把远程距离的雷达和其他测控设备的信息经由线路汇集至一台IBM计算机上进行集中处理与控制。世界上公认的、最成功的第一个远程计算机网络是在1969年,由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组织研制成功的。该网络称为ARPANET,它就是现在Internet的前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诞生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典型应用是由一台计算机和全美范围内2 000多个终端组成的飞机定票系统。终端是一台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包括显示器和键盘,无CPU和内存。随着远程终端的增多,在主机前增加了前端机(FEP)。当时,人们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以传输信息为目的而连接起来,实现远程信息处理或进一步达到资源共享的系统”,但这样的通信系统已具备了网络的雏形。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兴起于60年代后期,典型代表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协助开发的ARPANET。主机之间不是直接用线路相连,而是由接口报文处理机(IMP)转接后互联的。IMP和它们之间互联的通信线路一起负责主机间的通信任务,构成了通信子网。通信子网互联的主机负责运行程序,提供资源共享,组成了资源子网。这个时期,网络概念为“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为目的互联起来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之集合体”,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第三阶段:互联互通阶段

电子测量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电子测量技术的现状及 发展趋势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电子测量论文 题目:电子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本文综合论述了电子测量技术的现状和总体发展趋势,分析了电子测量仪器的研究开发,阐述了我国电子测量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进而提出了发展电子测量仪器技术的对策。特别是由于测试技术的突破带来的电子测量仪器的革命性变化.同时,针对业界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并介绍了业界的最新进展和最新标准.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促进了电子行业的飞速增长,也极大地推动了测试测量仪器和设备的快速发展。鉴于中国在全球制造链和设计链的重要地位,使得这里成为全球各大测量仪器厂商的大战场,同时,也带动了中国本土测试测量技术研发与测试技术应用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 LXI ATE 自动测试系统智能化虚拟技术总线接口技术VXI

目录 摘要................................................................................................I 前言 (1) 第一章测试技术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 第二章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 (2) (一)总线接口技 术 (2) (二)软件平台技 术 (3) (三)专家系统技 术 (3) (四)虚拟测试技 术 (3) 第三章展望未来 (4) 参考文献 (5)

前言 中国电子测量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科学教育、特别是国防军事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潮流,中国电子测量仪器也步入了高科技发展的道路,特别是经过“九五”期间的发展,我国电子测量技术在若干重大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国电子测量仪器走向世界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难以用日新月异来描述。新工艺、新材料、新的制造技术催生了新的一代电子元器件,同时也促使电子测量技术和电子测量仪器产生了新概念和新发展趋势。本文拟从现代电子测量技术发展的三个明显特点入手,进而介绍下一代自动测试系统的概念和基本技术,引入合成仪器的概念,面向21世纪的我国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测量数据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格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的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GPS技术、RS技术、GIS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以及先进地面测量仪器等将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中,并发挥其主导作用。

国内外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2018)

行业现状 当前,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国际组织都认识到了大数据的重要作用,纷纷将开发利用大数据作为夺取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实施大数据战略,对大数据产业发展有着高度的热情。 美国政府将大数据视为强化美国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把大数据研究和生产计划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在美国的先进制药行业,药物开发领域的最新前沿技术是机器学习,即算法利用数据和经验教会自己辨别哪种化合物同哪个靶点相结合,并且发现对人眼来说不可见的模式。根据前期计划,美国希望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在多个领域的突破,包括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工程技术、国土安全、生物医药等。其中具体的研发计划涉及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研究院、国防部、能源部、国防部高级研究局、地质勘探局等6个联邦部门和机构。 目前,欧盟在大数据方面的活动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研究数据价值链战略因素;资助“大数据”和“开放数据”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实施开放数据政策;促进公共资助科研实验成果和数据的使用及再利用。 英国在2017年议会期满前,开放有关交通运输、天气和健康方面的核心公共数据库,并在五年内投资1000万英镑建立世界上首个“开放数据研究所”;政府将与出版行业等共同尽早实现对得到公共资助产生的科研成果的免费访问,英国皇家学会也在考虑如何改进科研数据在研究团体及其他用户间的共享和披露;英国研究理事会将投资200万英镑建立一个公众可通过网络检索的“科研门户”。 法国政府为促进大数据领域的发展,将以培养新兴企业、软件制造商、工程师、信息系统设计师等为目标,开展一系列的投资计划。法国政府在其发布的《数字化路线图》中表示,将大力支持“大数据”在内的战略性高新技术,法国软件编辑联盟曾号召政府部门和私人企业共同合作,投入3亿欧元资金用于推动大数据领域的发展。法国生产振兴部部长ArnaudMontebourg、数字经济部副部长FleurPellerin和投资委员LouisGallois在第二届巴黎大数据大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共同宣布了将投入1150万欧元用于支持7个未来投资项目。这足以证明法国政府对于大数据领域发展的重视。法国政府投资这些项目的目的在于“通过发展创新性解决方案,并将其用于实践,来促进法国在大数据领域的发展”。众所周知,法国在数学和统计学领域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日本为了提高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培育新产业,同时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应对抗灾救灾和核电站事故等社会性问题。2013年6月,安倍内阁正式公布了新IT战略——“创建最尖端IT国家宣言”。“宣言”全面阐述了2013~2020年期间以发展开放公共数据和大数据为核心的日本新IT国家战略,提出要把日本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最高水准的广泛运用信息产业技术的社会”。日本著名的矢野经济研究所预测,2020年度日本大数据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兆日元。 在重视发展科技的印度,大数据技术也已成为信息技术行业的“下一个大事件”,目前,不仅印度的小公司纷纷涉足大数据市场淘金,一些外包行业巨头也开始进军大数据市场,试图从中分得一杯羹。2016年,印度全国软件与服务企业协会预计,印度大数据行业规模在3年内将到12亿美元,是当前规模的6倍,同时还是全球大数据行业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印度毫无疑问是美国亦步亦趋的好学生。在数据开放方面,印度效仿美国政府的做法,制定了一个一站式政府数据门户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3c14403027.html,.in,把政府收集的所有非涉密数据集中起来,包括全国的人口、经济和社会信息。 我国大数据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期,未来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目前大数据企业所获融资数量不断上涨,二级市场表现优于大盘,我国大数据行业的市

中国互联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互联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发展始于冷战时期,在60年代末期由于美苏之间的全球争霸,为了预防核战争对本国通信系统的影响,美国开始研究如何防止核打击。这也是互联网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理念——在遭受一次核打击之后,能够迅速恢复并保持通信不被中断。互联网的前身是美国陆军网络APRANET——先进网络基础结构,这个网络与传统的通信网有很大的差别。传统通信网的发展经过了磁石、步进、纵横最后发展到程控,直到现在的ISDN、BSDN、ATM等等移步转移模式这样一个宽带网络的发展趋势,再下一步可能就是NTN这种互联网络结构。 首先,互联网是没有中心的,互联网的结构是无中心的结构,这也是为了当初一个最基本的目的,没有任何一个打击能够把它的中心控制部门摧毁,它的每一个结点、每一个连接点在遭受打击之后都能够与其他结点迅速恢复并进行通信。 第二,互联网的寻址方式是全球寻址,也就说它的地址资源是在全球进行统一的配制的。现在大家所使用的互联网是IPV4的网络,这个网络现有的地址总数大概在40多亿个。互联网是由美国开发演进而产生出来的,所以网上地址资源、地址资源的分配实际上也是由所美国所控制的。现在美国所拥有的IP地址总数有20多亿,近30亿个,占全球的74%左右。中国现在拥有非常少的地址资源,也就5000万左右,只占1%多一点。 互联网在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是军方的一个系统,然后演进并逐步扩大它的应用。开始是四家大学进行互联,然后扩展到13个点,形成了10个美国国内辅根服务器放置地点。在此之后互联网尽管应用于教育和科研部门,但它的快捷性和便利性使得越来越多的部门包括许多政府部门应用起来。在商业部门开始参与之后,互联网商业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联邦调查局曾在1984年进行过一次调查,要求美国所有参与互联网的研究机构和当时与互联网互联的机构就以下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果美国把互联网推向全世界,它对美国的安全、发展会有什么影响,会有哪些不利方面,大家的建议是什么。在中国互联网协会筹备前后我们也曾与美国互联网的机构和美国一些研究互联网TCP/IP协议的专家进行沟通,他们也谈到这件事,很多人提出了建议,其中就包括互联网建立之后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如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象网络病毒、黑客攻击等,这些事情在当时都有预见。在综合平衡各种意见之后,美国政府决定还是把互联网商业化,推向全球。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思维和贡献,美国对互联网在全球的应用、对网络为全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美国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把它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意志力植入到了互联网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最基础的寻址方式,因为互联网的地址资源关系到整个互联网的发展空间。现在,地址资源由ICANN这个组织进行全球分配,ICANN是全球域名和数字资源分配的机构,这个机构是美国专门成立的,它的前身是IANA,是专门成立起来用于全球互联网资源分配的。美国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把互联网控制起来。那它采取的是什么方式呢,这是美国和别的国家思维不一样的地方,它提出互联网是无国界、无管理、无法律、无政府的,是民间产生的一个网络。ICANN是一个民间组织,民间组织的特点是尽管有政府部门的参与,但政府只被当作是一个政府咨询委员会,不起决定作用,由ICANN理事会的19名成员决定全球网络地址资源分配政策。通过这一点,它就可以把全球地址资源的政策掌握在自己手里。ICANN与美国商务部签订协议,由美国商务部授权它进行互联网地址的分配,ICANN在互联网管理方面制定的任何政策都必须经过美国商务部的同意。通过这一点就可以避免其它政府通过联合国或其它政府间组织去呼吁在互联网上各国应该平等的这类倡议,同时又把全球的地址资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对于这一点我们和世界各国都很清楚。所以从98年、99年开始在接入互联网、应用互联网之后,全球普遍要求对当时的IANA进行改革。原来ICANN的所有理事全部由美国人担任,现在则由五大洲的网民投票推举理事,中国科学院的钱华林研究员在去年6月23日经

国内外模具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叙述了模具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介绍了各行业模具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文中强调指出了两个关键问题——模具材料和模具标准——是持续发展 模具技术的重大策略。中国模具技术,则是依据着国际模具市场的发展趋势, 转变着模具品牌产品的发展规模,不断的提高着模具设计水平,迎合着模具企 业的经济发展需求,也会进一步的推动着模具技术发展。 关键词:发展趋势、现状、模具技术、塑料模具、模具CAD/CAM Abstract:This paper was narra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mould technolog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It was introduc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ll trade and professions on the mould and die.It was indicated emphatically two questions of the crux一一mould materials and mould standard——developing continuous ly the great tactics on the progress of the mould technology. China mold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mold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arket, the brand product change mould the development scale,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die design, catering to the needs of the mould enterprise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uld technology. 一、引言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国民经济的五大支拄产业机械、电子、汽车、石化、建筑都要求模具工业发展与之相适应。目前,模具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模具标准件、软件、材料供应等服务模式更为人性化,为企业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服务模式开始出现,这无疑对模具行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另外,我国的模具品种仍然不丰富,模具行业的平衡发展亟需重视。模具是制造业的重要基础工艺装备。模具在制造业产品生产、研发和创新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使得模具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近10年来,我国模具工业均以每年15%以上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模具行业保持产销两旺、持续高速发展,模具产量、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中国的模具市场十分广阔,特别是在汽车制造业和IT制造业发展的带动下,对模具的需求量和档次也越来越高,同时精良的模具制造装备为模具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保障。2007年模具销售额870亿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21%,模具出口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5.7%,模具进口仍保持在20亿美元。数据显示着我国模具整体实力进一步加强。

大数据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大数据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朱孔村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 【摘要】数据是信息化时代的“新石油”资源,如何利用好这种“新石油”资源需要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文章介绍了大数据技术及其发展历程,概括了当前国内外大数据的发展现状并展望了大数据技术和产业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大数据;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151(2019)01-0115-04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Big Data Abstract: Data is the “new petroleum” resource of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this “new petroleum” resource needs the support of big data technology.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big data technology and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summari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big data at home and abroad. Finall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big data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is prospected. Key words: big data; current situation; trend 1 大数据技术概述 1.1大数据技术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成熟,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全社会的数据量呈指数型增长,全球已经进入以数据为核心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信息技术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数据处理的问题,人类需要不停的面对来自数据的挑战。为满足商业结构化数据存储的需求而产生了关系型数据库,为满足互联网时代非结构化数据存储需求而产生了NoSQL技术,而大数据技术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大型数据集分析的问题。 大数据技术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各行各业有着自己的见解,但总体而言,其关键在于从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维基百科从数据处理的角度将大数据定义为一个超大的、难以用现有常规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工具处理的数据集。国际数据公司(IDC)给出的报告指出,大数据技术描述了一种新一代技术和构架,以很经济的方式、以高速的捕获、发现和分析技术,从各种超大规模的数据中提取价值[1]。 少量的数据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当数据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呈现出一种规律和秩序。大数据的价值就在于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从海量数据中总结经验、发现规律、预测趋势,最终为辅助决策服务。《大数据时代》的作者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他指出大数据将带来巨大的变革,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改变人们的商业模式,影响人们的经济、政治、科技和社会等各个层面。 1.2大数据发展历程 1.2.1萌芽阶段 20世纪90年代,“大数据”这个术语开始出现。1998年SGI首席科学家John Masey在USENIX大会上提出大数据的概念,他当时发表了一篇名为Big Data and the Next Wave of Infrastress的论文,使用了大数据来描述数据爆炸的现象。但是那时的大数据只表示“大量的数据或数据集”这样的字面含义,还没有涵盖到相关的采集、存储、分析挖掘、应用等技术方法与特征内涵 1.2.2发展阶段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期是大数据的发展期,在这一阶段中大数据逐渐为学术界的研究者所关注,相关的定义、内涵、特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2003至2006年,Google 发布的GFS、MapReduce和BigTable三篇论文对大数据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006至2009年,大数据技术形成并行运算与分布式系统。2009年,Jeff Dean在BigTable基础上开发了Spanner数据库。随着数据挖掘理论和数据库技术的逐步成熟,一批商业智能工具和知识管理技术如数据仓库、专家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等开始被应用。 1.2.3成熟阶段 2011年至今,是大数据发展的成熟阶段,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大数据的认识从技术概念丰富到了信息资产与思维变革等多个维度,一些国家、社会组织、企业开始将大数据上升为 总第21卷233期大众科技Vol.21 No.1 2019年1月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 January 2019 【收稿日期】2018-11-06 【作者简介】朱孔村(1985-),男,山东临沂人,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实习研究员,从事电子政务相关工作。 - 115 -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最近,国内首部深度剖析互联网金融的着作《互联网金融》于2013年10月24日在京举行新书发布会。互联网金融领域专家学者、金融投资代表、企业精英以及来自近20家媒体的记者参加了新书发布会,在这其间,共同探讨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方向、发展动态与未来趋势。 《互联网金融》由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与国培机构董事长刘勇联手合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是国内首部全面、系统地剖析互联网金融的书籍,其内容涵盖了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运营模式、风险特征、发展趋势、监管方法以及行业发展政策建议等方面,本书可在国培机构预览购买。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以其独特的优势将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在银行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发挥鲶鱼效应,包括改变银行传统盈利模式、调整业务结构、改变客户基础、改善服务水平、建立和引入新的信息管理系统等。比尔·盖茨十几年前就曾断言,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商业银行将是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指出,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将威胁到银行生存的根基——存贷中介功能,并且他虽然看似遥远,但很快就会发生。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马云豪言,将用互联网的思想和技术改变贷款模式,重建整个社会未来的金融体系。 近年来,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大大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业网上银行功能也非常丰富,还有质押贷款业务等等。如果是你自己的存单,你可以不需要审批,就可以由网银自动办理质押和贷款手续。网络银行最近几年,主要是以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为首的,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在国际上获得了很多大的奖项。其中最大的成绩就是实现了数据大集中,形成了南北数据中心,完成灾备建设。 另外,网络银行平台上,业务全能化。产品开发能力加强,品种越来越丰富。银行总行打破了以前的科技人员配备方法,直接将科技人员下放到业务部门,人事属于业务部门。但其科技业务水平和能力的评价,科技部门有着重要话语权。这种改革使业务系统的维护能力、业务部门提出需求的能力迅速上升,提升了银行技术实力,在第一线培养了金融和计算机复合型人才。据国家统计局、工信部和易观咨询等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已由1993年的2005人猛增至亿人,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达亿部,超过我国历年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的总和,2012年1-6月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已达%,网上银行注册用户为亿,全年交易额高达万亿元,全行业离柜业务率达到%。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国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量、虚拟货币的发行和流通量越来越大,涉及的用户越来越多,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据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全年交易额规模达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99%。尽管与当年全国支付系统近2000万亿元的业务处理金额相差甚远,但第三方支付组织已将手伸向了银行的核心业务,且在电子支付领域奠定了优势地位。业界人士预计,未来几年其交易额将迎来爆炸式增长,业务占比会不断提升。 二、互联网金融的前景 首先,互联网金融降低市场交易成本。银行直接融资以及股票和债券市场间接融资尽管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产生很大的市场交易成本,包括贷款信息收集成本、银行与客户签约成本、客户信用等级评价成本、贷后风险管理成本以及坏账处理成本等。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