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资本是资本吗_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社会资本界定_郑红

社会资本是资本吗_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社会资本界定_郑红

社会资本是资本吗_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社会资本界定_郑红
社会资本是资本吗_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社会资本界定_郑红

社会资本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末在西方

兴起以来,30多年的时间里已经渗透到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诸多学科之中。由于内涵丰富而定义混乱,社会资本理论一直在应用与质疑并存的状态中发展:一方面是承认社会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怀疑“社会资本真的是资本吗”。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的相关论述可以解释社会资本之所以被归为资本的基本逻辑。

一、西方经济学对社会资本“合法性”的质疑就社会资本概念本身来说,其落脚点应该在“资本”上。对社会资本的研究需要置于资本的框架之中,才能把握其理论边界,避免出现武考克所说的“社会资本修正派在解释问题上有概念过窄、解释过宽之嫌”[1]34。然而,资本理论在经济学

发展史上一直存在很大争议。人们对资本的认识

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资本的内涵也由窄向宽发展。关于什么是资本的问题,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长期的争论中分别给出了两个不同的答案,两种不同的认识路径。

西方经济学从资本的自然属性,从直观的物质性出发阐述资本从物到物的增值过程,认为资本、劳动、土地在创造价值的意义上来说都是独立的生产要素。资产阶级最早的经济学说重商主义将金属货币等同于国家财富进而等同于资本,而重农学派所理解的资本就是指农业物质产品这种实物。资产阶级早期经济学把资本当作物的思想,影响了古典经济学对资本本质的把握。亚当·斯密背离了自己一开始认为的资本家收入来源于工人的无偿劳动的观点,走向了双重价值论,把资本与生产资料混为一谈,而其继承者大卫·李嘉图在发展了劳动价值论的同时,却将资

社会资本是资本吗?*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社会资本界定郑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433;安徽医科大学人文学院,合肥

230032)

摘要:“社会资本”这一术语最先由经济学使用,随着该理论的逐步发展并逐渐成为政治学、社会学分析和解释工具,经济学界又开始反思社会资本是否能够成为一种资本形式。而这一反思最终指向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本质的追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社会关系与生产要素相统一的角度对资本的考察,为澄清社会资本的资本属性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一定的社会关系决定了社会资本的本质,而社会资本的生产要素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社会资本是资本在继吸收自然界的自然力、人的自然力之后为自身增值寻找到的新的价值增长源泉。

关键词:社会资本;资本;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中图分类号:F014.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 (2015)02-0024-007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s://www.doczj.com/doc/3a14460630.html, *基金项目: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人的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资本力量分析”(CXJJ-2013-430);安徽医科大学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资助项目(201003-09)作者简介:郑红(1982—),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医科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在

中国的应用。

DOI :10.16064/https://www.doczj.com/doc/3a14460630.html,34-1003/g0.2015.02.001 网络出版时间:2015-03-16 09:30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3a14460630.html,/kcms/detail/34.1003.G0.20150316.0930.001.html

本与生产手段等同,混淆了资本与资本的物质形态,最终导致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解体。古典经济学之后,被马克思称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萨伊在其主观价值论中提出了“生产三要素论”,认为土地、资本和劳动一样,凡能给行为人带来效用的东西,都是价值的源泉。20世纪,凯恩斯、萨缪尔森等人则将资本的价值量化为资本边际效率,以市场利息率的大小计算资本的价值,将劳动、资本和土地折算成货币数字以满足计算的需要。

从物的维度理解并将资本量化的传统被西方主流经济学继承并放置到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理解上,引起了对社会资本是否能够被称为资本的争论。以新古典经济学家为代表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社会资本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资本的非垫支性。站在经济资本生产性的立场,经济学家们主张,要实现资本增值必须有一定预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要素,垫支性是资本实现增值的前提条件。亚当·斯密把资本定义为用于生产以取得收入的“预储资财”:

“要这样大大改进劳动生产力,预蓄资财是绝对必要的”[2]。而社会资本作为社会性的相互作用的产物却不具有这种“有意”投资的垫支性。肯尼斯·阿罗认为术语“资本”应该是“为了将来利益目前所做的有益牺牲”,而社会资本这种“相互影响的动机是非实用主义的”,“社会关系网的实质在于建立它们的原因,而非针对参加者的经济价值。”[3]A·奥斯特罗姆也认为“物质投资通常是自觉的决定,而人力与社会资本也许是其他活动的副产品或者是有目的发展起来的”[4]。

第二,社会资本的不可计量性。罗伯特·索罗认为“‘资本’代表了预期能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提供生产性服务的生产存量或者产品的自然因素”[5]229。作为存量和自然因素,资本应该是可以测量的,而社会资本成本、收益和存量均难以测量,仅仅是一种隐喻或者是一种“糟糕的类比”[5]230。布迪厄主张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衡量个人所占的社会资本。但是,社会关系网络是血缘、亲缘、业缘、地缘等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对其测量必然是个繁杂的工作。而且,社会关系网络并不等于社会资本,在这些网络中存在的社会资源在多大程度上能转化为社会资本也很难预测和把握。帕特南等人试图根据人们参与社群团体来衡量社会资本是下降还是上升。但是美国学者迈克尔·舒德森则认为,社团参与度会更直接地受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左右,而不是和社会资本保持因果关系。至今,社会资本的难以测量性,始终是社会资本发展的瓶颈。

西方经济学家以社会资本非垫支性和不可计量性为由主张放弃社会资本,实质上反映了他们在看待资本时仍然没有改变纯粹客体化的固有思维方式。“单纯从资本的物质方面来理解资本,把资本看成生产工具,完全抛开使生产工具变为资本的经济形式,这就使经济学家们纠缠在种种困难之中。”[6]而将社会资本排斥在资本家族之外,也使这些经济学家们难以解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现象。例如,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索罗斯旺模型将经济发展的源泉归于技术进步这一外生变量,却无法解答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难以走出贫困恶性循环的原因;内生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内生化到一国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中,却不能解释同样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国家为何有的经济持续增长,有的却陷入“资源诅咒”的怪圈。

二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资本本质的揭示

一方面是国民经济学家坚持“资本是由用于生产新的原料、新的劳动工具和新的生活资料的各种原料、劳动工具和生活资料所组成的”。[7]343-344另一方面是亚当·斯密看到了资本的历史性,他在《国富论》中指出,资本是一个历史概念。如果资本仅是由各种原料、劳动工具和生活资料组成,那么,“按照这种说法,资本存在于一切社会之中,成了某种完全非历史的东西……这样,资本就只是一个同人类一样古老的事物的新名称了。”[8]211-212国民经济学家们仅仅从货币或者物质生产资料即生产要素的角度理解资本,这些死的物和工具注定难以承载具有历史属性的资本概念。特别是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中所需要的资本的种类已经不再是有形的物质生产要素可以满足。因此,将资本囿于机器、原料等生产要素必然会导致对资本本质的遮蔽。

社会资本是资本吗?

2015.2

马克思认识到古典经济学“抽掉了使资本成

为人类生产某一特殊发展的历史阶段的要素的

那些特殊规定”[8]212,“只看到了资本的物质,而忽

视了使资本成为资本的形式规定”[8]211。所谓“资

本的形式规定”就是将资本理解为“关系”,而不

是理解为“物”。马克思超越了前人把一定的生产

要素的投入作为资本存在的前提,开始从劳动力

作为特殊商品的前提出发,从对资本的社会属性

的阐述中开始逐步揭示资本的社会关系本质。在

1847年《雇佣劳动和资本》中,马克思以黑人和纺

纱机为例,说明了物质的生产要素只有在一定的

社会关系条件下才能转化为资本。没有一定的社

会关系前提,作为资本物质内容的生产要素就不

再是资本。人们为了生产的需要,以一定的方式

共同活动并相互交换其活动,从而在相互之间发

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这些关系依照生产资料的

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正是这种一定的社会性

质把那些用来进行新生产的产品变为资本”。[9]一

定社会的生产关系使资本成为“一种属于社会一

部分的力量,通过交换直接的、活的劳动力而保

存并增大自身”[7]346的独立的社会力量。而作为一

种生产关系力量的资本的实质在于:“活劳动是

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自己并增加其交换

价值的手段。”[7]346也就是说,资本的实质是死劳

动对活劳动的支配与控制,是物与人之间的支配

与被支配的关系。国民经济学家及其后继者们将

资本的本质理解为积累起来的劳动,理解为生产

要素,其实质是以物的关系遮蔽人的关系。在他

们的视域中,人与人之间在交换劳动中形成的生

产关系只能颠倒地表现为商品的物与物的关系。

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重申了资本的本

质在于其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属性:“资本不是物,

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

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

特有的社会性质。”[10]马克思虽然在这里把生产

关系改为社会关系,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因

为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

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

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

的社会。”[7]345因此,资本是“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

生产关系”与特定的“物”的统一,即生产关系与

生产要素的统一。

将资本从单一的物的维度扩展到社会关系

维度,而社会关系的主体是人,马克思对资本社

会关系本质的揭示,间接地把“现实的人”,即社

会历史运动的主体理解为社会关系的人格化,把

“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11]。而马克

思所说的“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

人,“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

提的”,正是在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一定

的关系,因此,“现实的个人”是处于一定关系中

的人。对社会资本的研究,需要以此为逻辑起点

和理论前提。

根据西方社会资本理论主要理论家们的观

点,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总体上可以分为社会规

范学派、网络镶嵌学派以及社会资源学派。虽然

关于社会资本是否形成于物质生产过程存在分

歧,但是各派研究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社会关系

在社会资本形成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规范学

派的代表人物科尔曼认为,“与其他形式的资本

不同,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它

既不依附于独立的个人,也不存在于物质生产的

过程之中。”[12]网络镶嵌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结

构洞理论的罗纳德·伯特认为“(社会资本指)包

括同事、朋友在内的普遍的社会联系,这种联系

使你获得了使用(其他形式)资本的机会。”[1]31社

会资源学派代表人物林南也指出社会资本概念

背后的前提是“期望在市场中得到回报的社会关

系投资”,“是通过社会关系获得的资本”,“在这

个理论中,资本是一种社会财产,它借助于行动

者所在网络或所在群体中的联系和资源而起作

用”。[13]布迪厄则认为,社会资本中的社会关系使

个人可以获得社团的成员资格,社会资本具有高

度的生产性,行动者可以凭借它获得更广泛的经

济资源,并且提高已拥有的文化资本。虽然理论

家们分析社会资本的角度各异,但是都不同程度

地认识到了社会资本的形成离不开主体间的关

系以及交往。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交往中

形成的社会关系,社会资本便是无源之水。而这

种交往和社会关系虽然是无形的,但其形成却具

有客观实在性。

新古典经济学家将资本理解为“自然因素”

或者“具有自然属性”的产品从而将社会资本排

斥在资本家族之外,将社会资本局限于可测量

性,实质上是没有看到资本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关系属性。资本发展到现时代,不断向人格、精神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等领域扩张。而精神、人格以及人际关系等社会性因素本身是无法用理性来计算、用货币去通约的。资本对各种社会性因素的吸收使西方经济学主张的对资本的静态存量分析已经逐渐失去了说服力。社会关系是社会资本及其他资本再生产的重要资源,或者如亚当·斯密所说的“预付资本”,而这种预付资本已经超出了传统的物质资本的生产边界,转而在资本的本质层次形成资本的积累机制。如果说物质资本反映的是人与各种物质财富的关系,人力资本反映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那么社会资本则更直接地依赖于人与人的社会联系。

三尧社会资本是资本吸收社会劳动自然力的产物

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资本的社会形式和本质,而生产要素是资本本质的物质载体。资本发展的历史证明,作为特定生产关系载体的物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有形到无形,从直观的物质到人与社会因素的出场。这是由于资本自身价值扩张的要求,商品化、资本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资本获利的手段、可利用的对象越来越多。简言之,资本扩张不断将各种要素纳入到扩大再生产的体系之中。而“生产要素”的原始形式是“天然资源”,马克思将这些天然资源称为

“自然力”。“作为生产关系力量的资本归根到底,必须通过支配和使用‘自然力’才能现实地成为资本,在生产财富的同时实现价值增值。”[14]在《资本论》的相关论述中,马克思认为“自然力”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自然界的自然力。马克思没有给自然界的自然力下明确的定义,但是一方面他列举了自然界的自然力的范围包括“水、蒸汽、空气、电力等等”[15]702,“地租可以看做是土地所有者租给租地农场主使用的各种自然力的产物。地租多少,要看设想的各种自然力的大小而定,换句话说,要看设想的土地的自然肥力或人为肥力而定。”[16]另一方面,他认为这类自然力的特点是可以被人类利用的自然力,也就是可以被资本无偿吸收的自然力“用于生产过程的自然力,如蒸汽、水等等,也不费分文”。[15]443-444

第二,人的自然力。马克思认为在劳动过程中,“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

—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15]208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人自身的自然力是人内在的体力(臂和腿、头和手)和脑力(使潜力发挥出来)的总和。

第三,社会劳动的自然力。“我们已经知道,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它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15]443这种自然力是由分工和协作产生的,由于资本家可以不费分文而使用它们,所以马克思将其也称为自然力:“通过简单协作和分工来提高生产力,资本家是不费分文的。它们是资本统治下所具有的一定形式的社会劳动无偿自然力。”[17]

社会资本如果是资本的一种形式,必然也需要吸收以上三种自然力中的一种或多种。有的学者指出,马克思所说的社会资本是相对于个人资本而言的社会总资本。诚然,资本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社会总体性的资本代替分散的个人资本从而适应资本扩张的要求。但是,这里的社会总资本与西方社会资本理论所提倡的通过信任、合作等方式实现社会和经济利益增长的“社会资本”并不是一个概念。事实上,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直接提到“社会资本”概念,但是从资本是生产关系与生产要素的统一、资本对社会分工和协作产生的社会劳动自然力的吸收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经典作家已经意识到劳动关系中蕴含的生产力。

资本不断将各种可利用的自然力纳入价值增值的过程之中。为了实现预付资本获得的利润的最大化,资本会主动寻找某种使用成本低的自然力作为生产要素。在马克思论述的三种自然力中,使用自然界的自然力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不费资本分文”。无论何种自然力,都是自然资源的一种。资本利用来自自然界的自然资源受到其丰饶度、地理因素及生态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这在资本增值效率的评判中无疑是一种不得不考虑的“成本”。随着资本自其产生以来对大自

社会资本是资本吗?

2015.2

然的无限制的征服和利用,自然本身的承载能力

正承受巨大压力,其自我修复的周期也越来越

长。这些现状使资本高效率地追求价值变得困

难。因此,资本必须寻找一种既不费自身分文、又

能长期循环使用的自然力,用以弥补自然的自然

力的和人的自然力的短缺和不足。此时,社会劳

动自然力进入资本的视野。社会资本正是资本对

社会劳动自然力的吸收的结果。社会资本的出

现,证明了除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社会

成员之间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系网络也

具有重要的价值,也可以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入

生产领域。

社会劳动的自然力不是通过人力、物力、财

力等生产要素的数量上的投入来增加收益,而是

通过对劳动者的劳动进行相应配置,使“许多人

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

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15]378,并与其

他生产要素一起以社会组合的形式投入到生产

活动过程中以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马克

思认为,这种协同劳动一方面“可以扩大劳动的

空间范围”,另一方面“可以与生产规模相比相对

地在空间上缩小生产领域”。那么,这种劳动的作

用范围扩大而劳动空间范围的缩小,必然会节约

非生产费用。“这种缩小是由劳动者的集结、不同

劳动过程的靠拢和生产资料的积聚造成的。”[15]381

在这些情形下,“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

劳动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

属能力”[15]381,从而为资本在更深层次、在社会劳

动的层次吸收自然力创造了条件。

因此,从马克思的视域来看,人与人之间的

分工和协作是社会资本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条件。一方面,单个劳动者作为独立的个体,必须

与他人建立各种联系、交换彼此的活动以维持自

身的存在,而这些联系又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

以生产关系为主要形式、在人与人的生产生活中

逐步建构起来的;另一方面,单个劳动者活动的

局限性促使他们需要同他人展开多种形式的合

作以拓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从而实现自己的发

展。可以说,社会资本是人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并

在资本的发展中验证了该选择的可行性和正确

性。普特南在《使民主运转起来》中,以轮流信用

组织的功能表明:“集体行动困境,可以通过利用

外部的社会资本来加以克服,人们‘借用原有的

社会联系来解决信息不完全和执行方面的问

题’”。[18]198在他看来,社会资本就是“社会组织的

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

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18]195社会资本

的目标就是要促进自发的分工和协作,充分调动

和发挥各方的生产能力,成为创造新的财富、促

进资本增值的积极的社会关系力量。

四尧对社会资本的界定

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各学科一直争论不

下达不成统一意见的原因在于各方都没有抓住

这一概念的实质。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看待资本

还是从资本的角度看待社会,都必须抓住“社会”

和“资本”有机结合的关节点。社会资本包括西方

社会资本理论主要学者在内的很多人,往往更多

地倾向于对“社会”作重点解读,而对“资本”问题

却避重就轻,以至于提到社会资本,人们的主要

认识就限制于三个方面:第一,社会资本是一种

社会资源;第二,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

第三,社会资本的核心是社会信任。这样的理解

使“社会资本”一词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为它完

全可以分别被社会资源、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博弈

论中的“声誉效应”所代替。从这个角度来说,新

古典经济学家说社会资本是资本的一种“隐喻”

用法,或者说其是对资本一词的“滥用”也是不无

道理的。马克思没有直接提出社会资本这个概

念,但是他通过资本对三种自然力的吸收的分析

却为社会资本的产生和存在提供了理论根基。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将社会

资本界定为:以社会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社会劳

动的自然力被资本纳入其自我扩张的轨道中从

而促成价值增值的一种资本形式。

第一,分工与协作是社会资本得以形成的前

提条件。被西方社会资本理论所大力倡导的信任

并不是社会资本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更不能被

等同于社会资本。信任为特定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带来收益的同时,却排斥了圈外人。美国学者波

茨认为这是社会资本的消极方面。社会资本的文

明面在于其生产性,而信任与社会资本的生产性

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如果成员对团体的忠诚心

大于经济理性,那么团体的向心力只会导致排外的小圈圈或亲族主义”。[19]马克思在分析影响劳动生产力的多种情况时,看到了“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20]有利于减少生产某一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而“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的核心要求就是社会分工与协作。资本是一种集中的社会力量,单个的劳动者本身处在由竞争引起的分散状态,为了在竞争中保存自身而产生了合群的需求。这种合群的需求促使劳动者自发地形成消灭资本权力的一种有组织的力量,突破个体劳动的狭隘性。同时社会分工与协作,促进了个体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形成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在总体上节约社会劳动以及社会成本,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社会分工与协作的存在,促使社会劳动的自然力不断扩大,成为资本扩张的重要源泉。

第二,社会资本的本质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其生产要素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社会资本形成的前提条件——

—社会分工与协作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生产关系所制约。分工与协作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分工与协作为资本增值所作出的贡献截然不同。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分离,社会资本自身增值及其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增值的推动,服务于生产资料所有者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雇佣与被雇佣、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此时,分工与协作使劳动者个人成为劳动的奴隶,个人被劳动所支配。资本吸收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带来的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巩固了劳动对个人的支配,使劳动者物化为社会生产系统中的生产工具。而当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时,个人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将劳动作为个人获得一定物质资料的手段。在这种社会关系条件下仍然需要社会资本的存在,展开社会关系力量,促成社会进一步的分工与协作,以节约劳动者的劳动力支出。此时,劳动者以一种自主劳动、自主结合、地位平等的关系形成社会资本,从而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

第三,社会资本是社会财富的新的增长点。社会资本的出现,不是理论家们在书斋里想出来的一种流行的概念,而是资本为自身寻找新的价值增长点的结果。“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值自身。”[15]269资本作为死劳动,必须不断吮吸活劳动才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活劳动既存在于单个的劳动者中,也存在于不同劳动者之间。单个劳动者的个人理性往往着眼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存在着削弱集体和社会利益的现实与可能。如何促进个体劳动者之间的合作,使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一致,克服集体行动困境以提高一个集体或者整个社会的整体运行效率是社会资本区别于其他形式资本作用的主要方面。人们在日常的交往以及生产活动中逐渐认识到彼此合作能够延伸单个人的能力,可以减少个人、企业、社会以及国家的各种生产和交易成本。特别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分工与协作程度越高,可被资本吸收和利用的剩余劳动数量越多。社会资本遵循着理性经济人假设,着眼于整体利益,促进劳动者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联系的生产关系网络的形成,逐步培育出有利于分工合作的社会规范系统。因此,社会资本以一种重新组合劳动力以及生产要素的方式为社会财富开辟了新的增长点。

以解决集体行动困境为动因,以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创造社会财富为目标,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在社会资本上找到了共同的解释工具。在分工基础上的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的协作,将会产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效应,从而使个人、社会、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受益。

参考文献院

[1]杨雪冬.社会资本:对一种新解释范式的探索[M]//

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253.

[3][美]肯尼思·J·阿罗.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报告

[M]//帕萨·达斯古普特.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

的观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5. [4][美]A·奥斯特罗姆.流行的狂热抑或基本概念

[M]//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

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25.

[5][美]罗伯特索洛.论经济运行与行为模式[M]//曹

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594.(下转第45页)

社会资本是资本吗?

思辩证法理论的合理形态[J].社会科学战线, 2008,(3):28.

[12][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册)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54.

[13][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8. [14]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趋向[J].

的创造[M].李宛蓉,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199:179.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72:53.

(责任编辑秋妍)

区分固定和随机效应没有意义。

参考文献院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北京商

务印刷馆,1990.

[2]Ross S A.Institutional Markets,Financial Market?

ing,and Financial Innovat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9,44(3):541-556.

[3]Bhattacharyya S,Nanda,V.Client Discretion,

Tobit Analysis[R].University of Queensland,Work?ing Papers,2000:28-35.

[7]Berger A N,Miller,N H,Petersen,M A,et al. Does Function Follow Organizational Form?Evi?dence from the Lending Practices of Large and Small Bank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5,76(2):237-269.

[8]武志.中国地方金融体系的改革和重组[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创新效率测度与评价研究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 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1)社会转型的产物 (2)社会秩序的要求 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3)不属于以上两类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和改造社会 2 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3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1 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 2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 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

政治经济学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范文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认识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重点把握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形式下社会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把握社会总资运动的特点、规律;认识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 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所依据的两个理论前提 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简单现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一)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二)从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关系看实现条件 (三)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各部类内部的比例关系 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一)外延扩大再生与内含扩大再生产 (二)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四)两大部类积累的辨证关系 第四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 (四)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问题 1.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社会资本运动的总过程,既包括预付资本价值的实现过程,又包含全部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既包含生产消费,又包含个人消费;即包含所有单个资本的流通,又包含一般的简单商品流通。 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所依据的两个理论前提 21

第一个理论前提——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生产和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生产。 第二个理论前提——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都划分为三个部分: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三个交换公式及含义 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一个前提条件公式,三个交换公式及含义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周期性 相对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构成了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一直陷于危机之中,经济危机每隔一定时期重演一次,它是一种周期出现的现象,这种周期性危机的爆发,也是由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运动所决定。 (二)教学难点 1.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必须从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相统一的观点进行考察。 2.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及三大交换关系 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是从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看,即从物质产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标志来划分的,是对社会生产所有生产部门最概括、最恰当的分类。 三大交换关系是:(1)Ⅱ(v+m)的交换。是在第Ⅱ部类内部通过各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来实现地。(2)Ⅰ(v+m)和Ⅱc的交换。它们的交换只能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来实现。(3)Ⅰc的交换。是在本部类内部通过交换来实现。 3.两大部类积累的辨证关系 进行扩大再生产,两个部类必须同时具有积累的物质条件;两个部类的积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两个部类规模是相互制约的。 4.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固定资本的更新为摆脱危机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 22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一、唯物的观点 1、世界是物质的(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绝对、无限;相对、有限的统一) 3、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可知论 二、辩证的观点 1、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辩证法基本思想 2、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辩证法总特征 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特殊性;内因、外因;主要方面、次要方面;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②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4、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内容、形式;本质、现象 三、实践的观点 1、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特点 2、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4、真理:客观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四、实事求是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五、生产力是最革命因素的观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的观点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群众路线——党的根本路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八、阶级的观点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九、资本主义一定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观点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2、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3、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条件:人(工人阶级)、财(社会财富)、物(社会化大生产) 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高理想的观点 1、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共产主义的性质: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②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③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④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灭亡;⑤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⑦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上篇总论 第一讲导论(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 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 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 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社会学方法论 一、方法 人人离不开方法,事事离不开方法。克罗德.贝尔纳就说过好方法的重要性,可见学习方法论很重要。方法论上的人物有维纳、海森堡、拉普拖斯、库恩等。其中有著名的库恩“范式”,表明的是提出一种假说,证明一种假说。 方法的构成要素是:1.主体与目的;2、主体要把握的客体;3、主体和客体相互联系的中介媒体。 方法与科学知识、理论密切相关。方法并不等同于客观规律。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特性或基本特征,简单归纳:1、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方法应该是可操作的,这样可以使人们能够有所遵循;2、明晰性,方法本身可以辨识;3、富有创造性或富有成果;4、可靠性;5、经济型或称以花费最小的物力和时间得到最大最好结果;6、移植性,多数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由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因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7、动态性;8、多样性,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可以很多;9、选择性,这就需要方法的运用者根据自己的能力、需要和所具有的客观条件进行选择,以获得自身条件的方法;10、满意性。 二、方法论 方法论是培根首创,以方法的体系武装科学。方法论的性质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属于应用哲学的范畴,具有导向性,间接性,普遍性,主体能动性。 三、科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包括哲学方法,哲学方法又包含自然科学方法、思维科学方法、社会科学方法。 自然科学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地理学方法等; 思维科学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方法、辩证逻辑方法、创造性思维方法; 而社会科学方法包含了社会学方法、历史学方法、经济学方法和法学方法。 四、早期的社会学方法论观点 (一)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认为对社会的研究可以成为科学,因为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因果决定性,它们是可以被科学认识的,并且可由普遍规律来说明。 (二)另一创始人孔德主张社会学应当是一门类似自然科学的、以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学科,这门学科应当采用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实证主义方法。他在社会领域中引入了自然科学形成时建立的基本假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要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汇总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答:(1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圾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答:(1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2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为我所用。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借鉴意义。 4.什么是劳动、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 答: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什么是生产资料?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6.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答:(1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 )构成生产力的因素。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还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包含全部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是( B )0-5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2.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D )1-35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3.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都是元气聚散的结果。这是一种( A )1-37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 B )1-54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C )1-57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揭示事物的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B )1-56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7.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1-71 A.风来雨至,电闪雷鸣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摩擦生热,热胀冷缩D.夜尽昼至,昼尽夜来 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一种( A )2-102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9.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基本形式的是( A )2-106 A.感觉B.概念C.判断D.推理 10.把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这是一种( B )2-107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理论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11.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在工作中必须坚持( C )1-36(与辩证唯物法结合理解)A.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B.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 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D.一切从理论原则出发 12.下列选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D )3-135 A.语言学B.逻辑学C.数学D.哲学 13.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3-139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方式

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圣才出品】

第5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 一、概念题 1.单个资本 答:单个资本是指能够独立发挥资本作用,实现价值增殖的资本。所谓资本是指能够增殖的价值,即经济活动中表现为生产要素或经营投入的价值,并可以产品形态和货币形态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企业,首先是作为独立地发挥资本职能的实体而存在,它们各自通过自身的循环与周转,实现自己的价值增殖。当资本作为独立地从事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活动来发挥资本的职能作用时,就是单个资本。各单个资本都是社会资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单个资本的运动被纳入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中,单个资本的增殖与风险受社会资本的构成及社会资本运动的质量所制约。 2.社会资本 答:社会资本又称“社会总资本”,是指以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全社会各单个资本的总和,又称为社会总资本。社会资本的构成具有广泛性和系统性。广泛性是指社会资本所包含的单个资本,不仅有投资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也有投在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不仅有投在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也有投在服务业的资本。系统性是指构成社会资本这个有机整体的各产业及产业内部各部门的资本投放都必须符合一定的客观比例;而且投在各部门和产业的资本,其各自运行也必须互相配合。社会资本的整体功能不等于组成社会资本的各部分资本的简单算术和,社会资本的内部构成状况决定了其整体的功能是大于还是小于部分之和。

3.两大部类 答:两大部类是指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和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第Ⅰ部类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Ⅱ部类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要使社会再生产不断继续,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两大部类比例是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这两大部类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数量比例关系。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两大部类产品的平衡交换。尽管两大部类产品的最终经济用途不同,但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可以使它们在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上相互得到补偿和实现,从而使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这种交换的基础是两大部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两大部类产品的协调增长。即在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第一部类产品的优先增长不能脱离第二部类产品的增长,第二部类产品的增长也不能不顾第一部类产品增长的实际需要,两大部类产品的增长必须保持协调。两大部类按比例协调发展,是任何社会再生产过程本身的客观要求和基本规律。 4.三次产业 答:三次产业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称。它是现代许多国家都使用的一种产业结构划分方法,目的在于研究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三次产业是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来划分的,它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历史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按照三次产业的分类,第一次产业主要指农业,包括直接以自然物为劳动对象的农、林、牧、渔等行业;第二次产业主要指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①从它的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原因: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①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②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7.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①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③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9.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0.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11.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12.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13.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自考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自考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A 19世纪20年代 B 19世纪30年代 C 19世纪40年代 D 19世纪50年代 2、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B《资本论》的出版C《反杜林论》的出版D 《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3、马克思主义是() A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B政治经济学理论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 阶级斗争学说 5、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B十月革命C五四运动 D 中国共产成立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A大同思想B三民主义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D毛泽东思想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重要理论成果是() 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D毛泽东思想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B精读和泛读结合C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结合D、马克思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结合 10、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C实现共产主义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 A唯物史观B唯心史观C激变论D庸俗进化论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A黑格尔B马克思C费尔巴哈D恩格斯E亚当·斯密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实用性B阶级性C科学性D实践性E革命性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社会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E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B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D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E德国古典哲学 5、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个理论贡献是() A创立唯物史观B创立阶级斗争学说C创立剩余价值学说D创立社会主义学说E创立科学是生产力的学说 6、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 A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C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D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E马克思主义的表达方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B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C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E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A、生物进化论B相对论C量子力学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E细胞学说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第3、13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字母含义总结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字母含义总结: m剩余价值m′剩余价值率 c不变资本 v可变资本 c+v总资本 c/v资本有机构成W商品价值 v+m新价值 K成本价格(或生产成本) p利润 p′利润率 Pˉ平均利润 P′ˉ平均利润率 G商品 C预付资本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公式总结: 1. m′=m/v(p141) 2.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3.劳动价值率=产品量/劳动时间(p41) 4.利润率=利润额/预付资本*100﹪(p72) 5.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必要劳动价值*100﹪ 6.n=U/u(p81,n周转次数,U“年”,u 一定量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 7.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p83) 8.积累率=(m+m/x)/m(m/x代表资本家消费的那一部分,此公式出现于计算各部类积累的题型中,老师讲题时未用此公式) 9.W=v+c+m(p153,马克思的算法)同时W=K+m(资本家的算法) 10. p′=m/C(p154)11.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p155) 12.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M)/社会总资本(P155) 13.生产价格=K+p(p156) 14.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p158) 以第二题开头的计算题纸: 2.a.v=100*0.4=400 c=1000*(19.2+2.4)=21600 m=(12*2-0.4-19.2-2.4)*1000=2000 W=v+c+m=24000 b.劳动力价值=0.4(因为马克思认为,工资付给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p148-149) 新价值=v+m=0.4+2=2.4 c.必要劳动时间=(0.4/0.4+2)*12=2小时(因为必要劳动时间创造出的必要劳动价值,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的是剩余价值,时间和价值具有正比关系) d.m′=m/v=2/0.4*100%=500% e.当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时,v不变,c=21600*2=43200 W=24*1000*2=48000 m=48000-43200-400=4400 4400-2000=2400 3.a.m=W-v-c=30*(1.88*22.65-1.88*1 4.9) =437.1 b.m′=m/v=437.1/32.4=1351.5% 4.W=160 c=100*1+10=110 v=10 m=W-c-v=40 新价值=v+m=50 m′=m/v=400% 剩余劳动时间=【40/(10+40)】*10=8小时 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时,W=320 v=10 c=220 m=90 m后-m前=90-40=50 5.a.c=60000/(5*12)+16000=17000 v=50*80=4000 m= m′*v=4000 W=c+v+m=25000 每千克面纱的社会价值=25000/10000=2.5 b.c=60000/(5*12)+16000*1.5=25000 v=4000 m=W-c-v=15000*2.5-25000-4000=8500 m后-m前=4500 m′=m/v=8500/4000=212.5% 6.a.v=5 v+m=12 c=60+5=65 W=v+c+m=65+12=77 b. m′=m/v=7/5=14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