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姓氏来源

周姓氏来源

周姓氏来源
周姓氏来源

一、来源有四:

1、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後代都以周为姓氏。

2、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黄帝的儿子後稷,姓姬。後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後,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後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西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後,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另有周赧王之後,周公旦之後。

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为周。如北魏时有鲜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时,代北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後,改汉字单姓周氏。南朝陈时,有一著名将领叫项猛奴的被周荟抚养改姓周,名文育。唐玄宗时,有姬氏因避帝名讳,故而改姓周。唐末有叫成讷的,後梁时赐姓周。元时,有一位叫苏卓周的改姓周。又有喜同、术忽、哈刺歹等蒙古人改姓周。明代江苏吴县人吴健7岁时家贫卖身同县周家,也改姓周。

二、迁徙分布:

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发展繁衍。居住在河南临汝的周氏,部分人于秦代迁往沛郡,成为当地著姓,西汉大臣周昌、周勃、名将周亚夫即属此支。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汝南安城周氏有一支迁居今安徽庐江。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士族随晋室同渡,有一支周氏迁往姑熟[姑孰、南洲,今安徽当涂]。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这是周姓入福建最早者。唐僖宗时,河南周氏族人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的。南宋大臣周必大,自称其先祖为郑州管城人。汝南周氏有一支直接迁往福建宁化石壁乡,还有一支徙居永定。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唐代元和年间,除沛国周氏、长安周氏为周赧王的後代,河南周氏为鲜卑族改姓外,大都是西汉汝坟侯周仁的後裔。周仁5世孙周燕,子孙繁盛,分衍出许多支脉,如周燕之子周忠因任太山太守而在当地定居,形成太山周氏。

四、家乘谱牒:

江苏:周氏族谱六卷、周氏家谱十八卷、润州周氏重修宗谱十卷、江都周氏家谱六卷、润东周氏族谱三十二卷、蒋湾桥周氏宗谱十四卷

浙江:周氏家谱不分卷、周氏宗谱不分卷、武林周氏家乘不分卷、余邑周氏宗谱三卷、汝南周氏宗谱四卷、姚江孝义周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周氏宗谱、谷阳周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周氏族谱一卷、周氏续修家谱十一卷首一卷、周氏四修族谱十二卷、小云南周氏宗谱一卷

五、历史名人:

周亚夫[一前143],西汉名将。沛县(属今江苏)人。周勃子,初封条侯。文帝时,匈奴东进,他以河内守为将军,防守细柳(在今陕西咸阳),军令严整,被誉为“真将军”。景帝时,任太尉,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迁丞相,谢病免。後以子私买御物所累下狱,绝食死。

周瑜[175-210]:三国吴之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氏,建安13年[208年],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大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精音乐,时称“曲有误,周郎顾。”

周处[约236-297]:西晋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南]人氏,字子隐,吴时为东观左丞,晋平吴後,历任新平太守,迁御史中丞,後任建威将军,封平西将军、周孝侯,当地至今流传著他改恶从善、射南山虎、斩长桥蛟之传说,京剧传统剧目《除三害》就是表现他的故事。

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氏,曾官大理寺丞,国子博士。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小溪上,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後人称其濂溪先生。他依据陈抟的《无极图》,著《太极图说》,理学大师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创始人。著有《爱莲说》。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氏。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写法新颖,被词学界推誉为“巨擘”,对後世影响很大,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周昉:唐代以画肖像、佛像著称的名画家,出身显贵家族。其画风为“衣裳简劲,色彩柔丽,以丰厚为体”。宋代的米芾将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三人并称为"四大人物画家"。

周树人[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本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氏。周信芳[1895-1975]:字士楚,艺名麒麟童。浙江慈溪人,生於江苏清江浦。京剧艺术家。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浙江绍兴人,生於江苏淮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周培源[1902.8.28-1993]:江苏宜兴人氏。192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7年参加爱因斯坦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并进行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协主席、名誉主席。

中国姓氏的起源[1]

1.中国姓氏的起源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 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 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姓氏的起源

姓氏的起源 教学目的: 1、以中国诸姓的知识为载体,激发学生喜爱历史、热爱中华民族的态度和情感。 2、通过探寻自己姓氏的由来,培养热爱家庭、热爱社会的伦理观念。 3、通过此次活动,训练学生查阅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他们思考与分析问题的探究精神,提高与人协作、共同学习的能力,以及收集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师引导法、小组合作法、资料搜集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由童谣《百家姓》导入,百家姓可以说家喻户晓,不知大家是否想过,中国数以千计的姓是从哪来的?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探讨中华诸姓的来历吧! 展示课题:“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 新课: 猜一猜:姓与氏有区别吗?教师简要说明姓氏的发展情况。 一、姓氏的发展姓是由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演化而来的。姓是代表着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到了父系氏族时期,氏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到了西汉时期,姓氏合二为一,已经没有区别了。姓就是氏,氏就是姓。活动一:班级姓氏小调查。(活动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班里一共()个姓氏。按照人数多寡,排名前三的姓氏是()、()、()教师展示全国最新百家姓排序前10名,俗话说:张王李赵遍地刘。提问:为什么这些姓氏能成为人口大姓呢?咱们再来看看中国古代传统的百家姓排序。图片展示古代《百家姓》, 提问:1、古代的百家姓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什么观念? 2、现在的百家姓姓氏排序原则是什么? 3、这种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活动二:说一说自己姓氏的起源(设计意图:通过探寻自己姓氏的由来,培养热爱家庭、热爱社会的伦理观念。) 过渡:同学们的发言很棒,接下来我们就以姓氏为例,总结一下姓氏大概的几种来源。 二、姓氏的来源。 教师展示出9组姓氏,师生共同探讨,姓氏大概的几种的来源。 1、姬、姜、姒、姚等 2、齐、鲁、吴、越等 3、东郭、南郭、西门等 4、伯(孟)、仲、叔、季等 5、司马、司空、司徒等 6、巫、屠、陶、甑等 7、拓跋改为元、丘穆陵改为穆步六孤改为陆、独孤改为刘 8、唐朝赐功臣以李姓,明朝赐功臣以朱姓。 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常氏;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过渡:在日常生活中,俩人见面,问姓甚名谁?如果是同姓,往往会说“五百年

府姓姓氏由来

府姓姓氏由来 府姓,是古老的姓,应与周公同时。《周礼》有“内府”专管图书帐籍档案,“外府”专管钱财府库。以后就以官为姓。到汉代时,还有过一个县太爷叫“府悝”。再以后听说府氏先人是从安徽迁来。 其它府姓由来:明初姑苏王张士诚战败后,他的后代有很多被朱元璋虏获,只有一个儿子逃了出来。逃亡路上,遇到天黑,这个张姓后人打着一盏上写“张府”两字的灯笼照明。那天晚上,几个朱元璋的士兵截住了他,情急之下,这个张姓后人连忙用手捂住灯笼上的“张”字,谎称自己姓“府”,才得以脱险。后来,这个张士诚后代隐居乡间,索性改姓为“府”。 迁徙分布 府姓分部状况: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 江苏省苏州市 江苏省南京市 江苏省扬州市 浙江省舟山市 姓氏传说 苏州西郊光福镇有一个村,因村民中许多人姓府,所以叫府巷。明朝以来,府氏家族人才辈出,但翻翻宋人编的《百家姓》,并没有府姓的记载。那么,府姓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得从吴王张士诚说起。 张士诚(1321—1367),小名九四,元朝末年泰州白驹场(今苏北大丰县)人,盐贩出身。他看见元朝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就和弟弟士德、士信及好朋友吕珍等十八人于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率盐丁起义,攻克泰州、高邮等地,一时势如破竹,声威大震。到第二年,他便自称诚王,定国号为周,年号天佑。以后他又攻下常熟、湖州、松江等苏南地区州县,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定都平江府(今苏州),王宫就是今朝民治路的万寿宫。他在苏州时,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免除苛捐杂税、废除暴政等,又能礼贤下士,因此深得苏州百姓拥护。 不想好景不长,至正廿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的大军攻破了苏州城,张士诚被抓,押解到金陵(今南京),上吊自杀哉。他的妻子儿女在战争中死的死、抓的抓。有一个忠心耿耿的老仆人,带着张士诚的一个儿子,躲在王宫内的乱砖堆里,避过了朱元璋军队的搜捕。天黑后,军队

姓氏的起源与演变

-------------------------------姓氏的起源与演变 主要来源: 1、古姓 炎帝的姜姓,黄帝的姬姓,夏禹的姒姓,商汤的子姓,秦的嬴姓 2、以国名为姓氏 秦,周,吴,郑,卫,齐,燕,蔡,管,楚 3、以封地为姓氏 阳,商,百里,赵,魏,韩,范 4、以住地为姓氏 西门、东门、东郭、北郭、南郭、南宫 5、以谥号为姓氏 桓,庄,文,武 6、以官职为姓氏 司马、司寇、司徒、司空、中行,另外,籍、谏、库、仓、军、厨 7、以称谓为姓氏 公子、公孙 ------------------------------------------------------------------------- 如果大家还想更好的了解姓氏,不如去看看这些书: 《百家姓》:收姓504个,单姓444个,复姓60个。 明代陈士元《姓镌》:收单姓、复姓3625个。 《中国姓氏汇编》:收单姓、复姓5730。 顾 炎 武 《 日 知 录 》 : 言 姓 者 本 于 五 帝 , 见 于 《 春 秋 》 者 , 得 二 十 有 二 。 黄帝二十五子之十二姓: 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xuān)、衣。 我中华民族是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因此,我们民族的姓氏源流就显得非 常繁富。现在姓与氏已经通称。而在文义上,氏且含有尊称的意思。但在古 代,姓与氏的意义不同。三代以前“姓”代表女系的血统,“氏”则表示男 系的功勋。所以男子称氏,女子称姓。顾亭林说:“古时男子的氏可传可变, 女子的姓则永远不可变。”王国维亦证实这种说法,并且指出:春秋以后, 男子才开始一律称姓。 我国最古的社会是母系社会,故一个姓,代表一个母族。所以,姓字由 “女”和“生”两字合成。换句话说:“女”人“生”了孩子,要表明这个 孩子属于那一族的,就给他一个“姓”。而“姓”的意义,以现代眼光看来, 它最大的科学意义是做为选择婚配的识别,这种知识在古代中国早就具备 了。故《国语》有“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左传》也说“男女同姓,其生 不蕃”。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优生学,古人为了优生,发明了每个女人都 要有姓的办法,实在聪明绝顶。 至于“氏”的起源较为迟。最初只是贵族的专利,据宋朝的郑樵说:“氏 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例如:周朝初年平定天下后,封 其同姓(姬)于鲁、晋、蔡、郑、曹、吴、魏等国。这些国名,便成为受封各 同族的“氏”,但仍与周共同姓姬。而封国赐氏的结果。造成了只有诸侯才 有氏的尊荣。于是,氏便成为贵族的特征。以氏“别贵贱”,历经战国而至 秦汉。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贵族不再存在而起了变化。秦汉以后,氏既不 再象征特权,平民不但有名有氏,且所用的氏大都因袭自周代,并开始和姓 许慎《说文解字》: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8、以爵位为姓氏 公、侯、伯 9、以排行为姓氏 伯、仲、叔、季、孟孙、仲孙、叔孙、季孙 10、以祖先的字为姓氏 胥,印,公冶,孔 11、避讳改姓氏 席,严,帅,周 《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古今各民族 姓氏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 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 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个,六字 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 九字姓1个。此外,还有异译字、 异体字姓3136个。

百家姓起源

《百家姓》及姓氏起源 1、「赵」历史来源:「赵」姓出自「嬴」姓,据「唐书」记载,上古东夷族首领伯益的第十三世孙造父,在周穆王时传说他曾取良马八骏,献与周穆王,周穆王乘这八匹骏马西巡狩猎。来到昆仑山上,西王母设宴招待他,饮酒唱和乐而忘返,为周穆王御车,日趋千里,息徐偃王反叛,其後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既今山西省洪洞具北,其後为赵氏。「百家姓」编于宋朝,皇帝的姓氏是国姓,当然放在第一。「百家姓」的第一句,「赵钱孙李」,「赵」指「权」,「钱」指「金钱」。世间万事权和钱的问题是首要问题。 2.钱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钱」源与彭姓,是以官职命民的姓氏。周朝有官职名「钱府上士」掌管财政,遂以官为氏。 3.孙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春秋时卫武公的儿子惠孙任卫国上卿,他的儿子名乙,字武仲,以祖父的字命氏。楚国有贤臣为敖,字孙叔,其支庶(宗族旁支)以祖字为氏。齐国卿士书(敬仲的五世孙,字子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他到乐安,赐姓孙氏。 4.李姓起源: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出自「嬴」姓。唐朝皇室姓「李」,「李」遂为国姓。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为复姓)赐与国姓「李」。此外还有许多家族改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 5.周姓起源:历史来源周平王儿子烈封在汝州(今河南省),当地人称他周家,便以周为姓。公元前256年,秦灭东周,将赧王废为庶人,王族亦称为周氏。唐玄宗李隆基于712年,因避讳「基」,下诏改天下的?姓为周姓。代北复姓贺鲁氏为周氏。 6.吴姓起源:历史来源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出奔江南建都於梅里(江苏无锡)号称勾吴,武王灭商後太伯的三世孙周章为诸侯。至前473年为越王勾践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古公之子虞仲的後裔,虞通吴故为姓。齐鲁一带的吴姓,多为寿梦第四子吴季礼之後。 7.郑姓起源:历史来源「郑」源出出自「?」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臷,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於郑国(在今陕西华县以东)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後,郑武公迁都於新郑,为春秋时的强国。後为韩国所灭。其遗族散居於淮阳,商丘一带,以原国名「郑」为姓。郑姓起源参考之二郑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三大姓,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郑姓出自姬姓,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8.王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王」源出有许多,帝王的後裔称王子,王孙,遂为氏。出於「妫」姓,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後,子孙在陈国,齐王田和为其後人。出於「子」姓。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後。出於「?」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後;又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於琅邪(今山东胶南),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後亦为「王」氏。秦灭六国後,各国王族避难散居,至汉朝初年纷纷易姓为「王」氏。王姓是中国五大姓之一,现为中国第一大姓,在台湾排名第六。全世界姓王的人大约有一亿。 9.冯姓起源「姬」姓。以国为氏。 11.褚姓起源:以地为氏。 12.卫姓起源「姬」姓。以国为氏。 13.蒋姓起源「姬」姓。以国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云。周朝初,周公第三子伯龄受封於蒋国(一说在今湖北省仙居县,一说在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後被楚国所灭,遗民以原国名「蒋」为氏。在中国,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姓,常常难以避免被外族冒用的命运。值得蒋姓人氏庆幸的是,在历代姓氏考籍中,至今还没有发现蒋姓被外姓人冒用的记录。这说明天下无二蒋,蒋姓都具有相同的血统,五百年前是一家。 14.沈姓起源历史来源: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15.韩姓起源:历史来源:出自「姬」姓。以邑为氏。 16.杨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於唐邑(山西翼城)。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为五胡十六国时氐族姓氏,据《晋书》云;氐有杨氏,世居仇池(甘肃仇池山)。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後改为汉字单姓「杨」氏。出自「扬」姓。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 17.朱姓起源历史来源出自「曹」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云。周武王封曹挟於邾国(金山东邹县)。後被楚宣王所灭,其遗族以原国名去邑为「朱」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鲜卑姓「渴烛浑」氏,「朱可浑」氏,於北魏孝文帝时南迁洛阳,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18.秦姓起源历史来源:出自「姬」姓。以邑为氏,以国为氏。 19.尤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出自「沈」姓。 20.许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公元前十一世

中国姓氏起源及演化

中国姓氏起源及演化 我中华民族是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因此,我们民族的姓氏源流就显得非常繁富。 现在姓与氏已经通称,而且在文义上,氏且含有尊称的意思。但在古代,姓与氏的意义不同。三代以前,“姓”代表女系的血统,“氏”则表示男系的功勋,所以男子称氏,女子称姓。顾亭林说:古时男子的氏可传可变,女子的姓则永远不可变。王国维亦证实这种说法,并且指出:春秋以后,男子才开始一律称姓。 我国最古的社会是母系社会,故一个姓,代表一个母族。所以,姓字由“女”和“生”两字合成。换句话说,“女”人“生”了孩子,要表明这个孩子属于那一族的,就给他一个“姓”。而“姓”的意义,以现代眼光看来,它最大的科学意义是做为选择婚配的识别,这种知识在古代中国早就具备了。故《国语》有:“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左传》也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优生学,古人为了优生,发明了每个女人都要有姓的办法,实在聪明绝顶。 至于“氏”的起源较为迟。最初只是贵族的专利,据宋朝的郑樵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例如,周朝初年平定天下后,封其同姓(姬)于鲁、晋、蔡、郑、曹、吴、魏等国,这些国名,便成为受封各同族的“氏”,但仍与周共同姓姬。而封国赐氏的结果,造成了只有诸侯才有氏的尊荣,于是,氏便成为贵族的特征。以氏“别贵贱”,历经战国而至秦汉,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贵族不再存在而起了变化。秦汉以后,氏既不再象征特权,平民不但有名有氏,且所用的氏大都因袭自周代,并开始和姓混而为一。 有关中国的姓氏是怎样起源的,古书上的记载并不一致:有些书上载,黄帝定氏族,他的25个儿子当中,有14个得了姓;有些书上说,圣人兴起,黄帝为了分辨他们或尊敬他们,就吹起六律,定他们的姓;有些书上说,氏定,而后系之以姓。 所有这些说法都很抽象,据中华书局出版之《辞海》,对姓、氏与姓氏的解释,则引述左传隐八年的一段话:“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同时还引据杜预的注解加以补充。大体意思是说:天子指定有德的人做诸侯,并以他的出生地赐他一个姓;又封一片土地给他,那片受封的土地代表他的爵位,就成为他的“氏”。例如舜,是在妫出生的,就赐舜姓妫;封给他的土地在陈,陈就是舜的氏。但清代的梁启超不同意此说,他认为姓是母姓是母系时代的产物,氏则为父系的社会基础构成之后才有的,所谓“因生赐姓”之说,恐乃后世的臆测之词。 大抵各家争论的焦点,都集中在周以前的氏族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其间有一段很长的逐渐演化时期,到了封建制度推行之后,由于史有记载,赐姓命氏的事迹有史可稽,大约已成定论。不过,仍无补于姓氏“起源”的争论。 姓氏的类别,早在汉朝,应劭的《风俗通》则把氏分为九类。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把得姓受氏细分为32类。 把姓与氏的由来做这样的细分,在外行人看来仍是不得要领的。这里,且摘要举几个例加以说明。 一、以名为氏:五帝时代,有国的不称国,只称名,并以名为氏。例如炎帝是国号,名是神农氏;神农氏也是炎帝的氏。 二、以国为氏:从唐虞到秦代,都是国为氏,春秋时代的诸侯,也是以国为氏,后来这些氏都变成了姓。 三、以邑为氏:邑是周代封邑,封邑的人,就以邑为氏。例如楚国的封邑申(今河南省南阳县北),申邑就是申氏,申氏后来变成了申姓。 四、以官为氏:古代有司马的官名,做司马的人以司马为氏。司马也变成了姓。 五、以爵为氏:古代有王爵、侯爵,凡受封王爵、侯爵的人,就以王、侯为氏,王和侯都变成后代的姓。

陈姓氏的传说故事.doc

陈姓氏的传说故事 在中国,陈姓是大姓,七千万的人口位居第五位,其中颍川衍派约5000万;在海外,五千万的华人中,又有"陈林半天下"之称。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陈姓氏的传说故事,欢迎阅读! 陈姓氏的传说故事 在今天的中国姓氏中,陈姓算是超级大姓,排名在第五位。在历史上,陈姓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跟所有的大姓一样,陈的起源也比较复杂。一支是舜帝的后裔,以国为姓。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以后,将舜的后人妫满封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建立了陈国。妫满子孙中有些就以国为姓,这些人即成为陈姓的由来。还有一支,也是陈姓最重要的一支,是齐国王子田珍之后。齐国田氏本姓陈,秦灭齐后,田珍跑到楚国,又改回了陈姓。最后一支是陈国其他公族的后裔。陈国曾经发生过内乱,当时很多公族避居他乡,也多以国为姓。其实,上面这三支本质上是一支,都是妫满建立的陈国后裔。 兄弟民族当中姓陈的也非常多。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很多鲜卑人改姓为陈;后来的金朝完颜氏,有改姓王的,也有改姓陈的;蒙古族也有姓陈的,元朝灭亡后,有很多蒙古贵族投降了明朝,朱元璋便赐这些人姓陈。汉族陈姓,大多源于河南淮阳。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南迁,全都是迁往福建,这个南迁过程跌宕起伏、非常精彩。 陈氏进入广东始于南宋,金兵南侵的时候,中原氏族大批南迁,

陈姓也在其列。跟随郑成功入台的很多陈姓人士对台湾的开发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台湾的屯田制度、设立学校等措施,就是一个叫陈永华的福建同安人主持的。顺便提一句,在民间传说里,陈永华还有个更为人熟悉的名字——陈近南。在台湾有一句话,叫做"陈林半天下",以形容在台湾姓陈、姓林的人数之多,而现在台湾的第一姓就是陈。 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曾在越南存在达175年的陈朝,就是陈姓人于公元20xx年建立的,直到今天,陈姓还是越南十大姓之一。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在台湾、广东、浙江,陈都是第一大姓。在福建,陈姓仅次于林姓。总之,陈姓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姓。 唐代中期,有一个叫陈伯宣的人带领子孙迁居到了江州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永清村。江州就是今天的九江,所以这一支被称为江州陈氏。在这一支里,就出现了"义门独著,百犬同牢"这样了不起的事情。 据文献记载,义门陈氏初创时只不过父子几人,到了宋朝初期,已经有740多口人。等到仁宗时期,人数已多达3700余人。这一门为什么这么了不起呢?因为他们从没有分过家。3700余个陈姓的人同灶而食,专门有管做饭的,一开饭就是300多桌。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食堂了。而且还有家规:按照辈分,长幼有序都坐好了,人都到齐了才能吃。在义门陈氏,没有你的我的、你家我家这一说。耕田,壮劳力全部出动,一起下地。甚至"百犬同槽"——几百条狗在一起吃饭,用一个槽。因为他们太符合中国传统里的仁义之说了,所

关于姓氏来源的研究报告

关于姓氏来源的研究报告 研究课题:关于姓氏的研究报告 分工: 组长:谭瑶瑶 记录撰写:汪梦芹 资料收集员:陈增.黄文彬 研究方法:1阅读书籍.报刊 2.上网浏览 3.询问相关人员 研究过程:先搜集资料,再筛选主要内容,写成初稿,然后修改,写成研究报告。 收集资料完成时间:5月7日---5月8日 筛选资料完成时间:5月9日---5月10日 研究报告完成时间:5月11日---5月12日 关于姓氏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最近,我读了一本百家姓,发现里面的姓氏十分有特色。一次,我们听老师说起,姓氏是一种十分有趣的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们几个好奇心强的同学就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向姓氏这个神秘的文化进军,开始了我们的姓氏学习之旅。 二.调查途径

1阅读书籍.报刊 2.上网浏览 3.询问相关人员 三.整理后的资料 获得方式 信息方面 获得信息的内容 上网浏览 世界上的姓氏 世界上一共有两万三千多个姓氏上网浏览 中国所占姓氏 中国所占四千一百多个姓氏 上网浏览 最广泛的姓氏 最广泛的姓氏是王.张.李 上网浏览 名人最多的姓氏 名人最多的姓氏是田姓 上网浏览 姓氏的来源 1.以姓为氏 2.以国名为氏…….

四.结论 1. 经过调查我们知道许多关于姓氏的资料,比如世界上一共有两万三千多个姓,中国共有四千一百多个姓等等信息,让我们对姓氏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开拓了我们的视野。 2. 经过调查,我们将姓氏归化了三类:“一字姓”“复姓”“多字姓”。姓氏的名称很奇怪,有姓赖的,有姓龙的,更有趣的是,还有姓钱的! 还有竟然姓“阎王爷”的阎的,令人捧腹大笑。历史上,李.王.赵为三大姓,我们为中国姓创造的辉煌感到骄傲! 3.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了姓氏独有的特色,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对姓氏展开一次调查,开始你的姓氏学习之旅。我们小组将会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有趣的姓氏。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百家姓的主要姓氏来源和代表格模板人物

《百家姓》的姓氏来源以及代表人物 1.赵 历史来源: ?? 赵姓出自“嬴”姓,据《唐书》记载,上古东夷族首领伯益的第十三世孙造父,在周穆王时传说他曾取良马八骏,献与周穆王,周穆王乘这八匹骏马西巡狩猎。来到昆仑山上,西王母设宴招待他,饮酒唱和乐而忘返,为周穆王御车,日趋千里,息徐偃王反叛,其后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既今山西省洪洞具北,其后为赵氏。 家族名人: ??? 赵云 ( ? - 229 )是三国名将,字子龙,三国时常山真定人。初从公孙瓒,后归附刘备。勇敢善战,以忠勇着称。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为姓,春秋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李」为氏,称李耳。据《北史》所载,赵郡李氏,为赵将武安君之後,李左车其先也。据《魏书》所载,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叱李”氏,後改为汉字单姓“李”氏。唐朝皇室姓“李”,“李”遂为国姓。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为复姓)赐与国姓“李”。此外还有许多家族改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 家族名人: 李耳 (即老子)春秋末期重要的哲学家,他崇尚自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道家的创始人。 李白 (701-762)中国最伟大的浪漫诗人,祖籍甘肃秦安,他被誉为诗仙。 5.周 历史来源:

周平王儿子烈封在汝州(今河南省),当地人称他周家,便以周为姓。公元前256年,秦灭东周,将赧王废为庶人,王族亦称为周氏。唐玄宗李隆基于712年,因避讳“基”,下诏改天下的?姓为周姓。代北复姓贺鲁氏为周氏。 家族名人: 周瑜 ( 175-210)三国东吴大都督,建安十三,联合刘备,火烧赤壁,大破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创造以弱胜强的战例。 周恩来 (1898~1976)字少山,又字翔宇,江苏淮安人。南开大学肄业,留学巴黎,参加创立中国共产党。归国後,任黄埔军官学校政治部代理主任。在中国共产党任军事部长、组织部长、政治局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任国务院总理。为人谦朴,为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碎,为中国人民所敬爱的总理。 6.吴 历史来源: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出奔江南建都於梅里 (江苏无锡) 号称勾吴,武王灭商後太伯 事。 8.王 历史来源: “王”源出有许多,帝王的後裔称王子,王孙,遂为氏。出於“妫”姓,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後,子孙在陈国,齐王田和为其後人。出於“子”姓。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後。秦灭六国後,各国王族避难散居,至汉朝初年纷纷易姓为“王”氏。南北朝时,西魏鲜卑族复姓可颇氏。亦改为王氏。古高丽国君有王氏。 家族名人: 王昭君 ( 王嫱 ) (生卒年不详)汉秭归人。元帝时选入掖庭,呼韩邪单于入朝,求美人为阏氏,帝以嫱赐之,号宁胡阏氏。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妃。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临沂(今属山东)人,後南迁为会稽人。尝为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善书法,所写草隶,冠绝古今,以《兰亭集序》、《乐毅论》等为最,后人称为书圣。 9.冯

的英语姓氏的来源和含义

常见英语姓氏的来源和含义 英国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名而没有姓。传说英语姓名的形成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区别两个名字相同的人。姓氏在西欧的出现只能追溯到十四世纪初,直到16世纪姓氏的使用才广泛流行开来。 中国有百家姓,其实何止百家,可谓成千上万。英语姓氏也是多得惊人,牛津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姓氏词典》(由Patrick Hanks和?Flavia Hodges编辑)收录英国和爱尔兰两国常见的姓氏多达一万五千个。但大多数的姓氏都让人觉得非常陌生,使用的人不多,主要的姓氏也只有几十个。中国的三大姓是李、王、张,而英语三大姓氏则是Smith, Jones, Williams(史密斯、琼斯、威廉姆斯)。? 我们知道,中国人的姓氏的来源很复杂,但大部分和和生活有联系,有的以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如姓马、牛、龙、柳、梅、李、叶、谷、麦、江、金、石、等等;?有的以职业为姓,如巫、屠、卜等。英语姓氏也复杂多样。在中世纪的后期,英国人口开始增长,人口流动也在增加,这导致底层社会中英国人的名字不够用了。以前,一个英国农民叫约翰(John)、汤姆(Tom)、约伯(Job)就可以了,现在不行了,人多了有重名,必须发明新的名字了。 最早的办法是在名字后面附加son,表示是某人的儿子,比如约翰逊(Johnson),汤姆逊(Thomson),约伯逊(Jobson)。后来发现这个办法太单调太土气,于是又想出了许多别的方法。但归根到底,姓氏都源于生活或源于神话传说。大致可以分四类,即:以基督教教义或神话传说中的神为姓,以职业为姓、是以居住地为姓,以绰号为姓。 (一)以基督教教义或神话传说中的神为姓 1、Abraham亚伯拉翰? 原为希伯来文,意为"民族之父"。后来,它演变成"万物之父"的意思。大多数人将Abraham形容为高大壮硕留着胡子的领袖,诚实,庄严,聪明,像亚伯拉翰林肯总统一样 2、Alexander亚历山大?人们认为ALEX是身强体健有着希腊血统的男子,聪明,和善,令人喜爱。《新概念英语》主编名叫L.G. Alexander 3、Catherine凯瑟琳;纯洁? 4、Charles查尔斯;大丈夫 5、Diana黛安娜;月亮女神? 6、Elizabeth伊丽莎白;神的誓言? 7、Edward?爱德华;财富守护者? 8、Edwin爱德文;富有的朋友 (二)以职业为姓 以职业为姓,就是说祖先做什么起后代就姓什么。由此可知,美国歌星Karen Carpenter的祖先肯定是个木匠(carpenter);那个会变魔术的英俊男孩Harry Potter祖上肯定是做陶罐的(potter);英国前首相Mrs. Thatcher的夫家祖上也不像现在这么阔,原来是个盖茅草屋的(thatcher)。此外,以职业为姓的还有Baker(面包师),Cook(厨师),Smith(铁匠),Shoemaker(鞋匠),Fisher(渔夫),Hunter(猎人)Sawyer(拉大锯的)Sheriff(县长)等。这一点也与中国的姓氏不谋而合,姓陶的读者祖上便是做陶罐的,姓巫的读者祖上就是专门装神弄鬼糊弄皇上的。不消说,姓司马、司寇的人的祖先都是做大官的。 (三)是以居住地为姓

中国姓氏起源

中国姓氏起源、查询、由来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可见,姓就是一种符

中国姓氏的由来

中国姓氏的由来 伏羲氏为了避免血亲通婚,实现优生繁衍,发明了姓,自己取姓为“风”,因此“风”为中华第一姓。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人类最早生活在母系社会里,中国人的姓氏追根溯源,也都与母系社会有关,与女娲有关。姓是一个会意字,左边一个女,后边一个生,合在一起意味着姓最初是女性的专利,所以中华姓氏中一批最古老的姓氏都是有女字旁。比如:姬、姜、赢、姒、妊、妘、娮、姚。 传说中的我国远古社会的各个氏族,都有不同的姓,例如,黄帝是 姬姓,炎帝是姜姓,少昊是嬴姓,太昊是凤姓。根据《说文》的记载,起初黄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在远古时代,黄帝是轩辕氏部落的首领,他与炎帝姓“姜”都出自少典氏,这两个部落经过一场坂泉之战(坂泉在今河北涿鹿东南,因此,又称涿鹿之战),炎帝被打败,合并为炎黄部落。于是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接着,黄帝领导的炎黄部落又打败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黄帝率领的炎黄部落都姓姬,他们是今天的炎黄子孙的远祖,也是姬氏族人的远祖。到了周代,王室及同姓封国鲁,晋,邓,卫等都是姬姓,异姓封国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 说到姚姓,不能不说古代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舜是有虞氏部落的首领,所以人称虞帝。古人往往根据出生地或居住地用做自己的姓氏,舜帝因生在姚墟(山东荷泽县)而得姚姓,于是姓姚名重华。姚姓的始祖是舜帝,舜帝后裔除去姓姚,还派生出其他的姓,头一个姓

妫。妫是尧帝赐给舜的,所以舜的后裔先都以妫为姓。舜帝死后,大禹接位,大禹(禹姓“姒”)把舜帝的儿子商均派往虞国(河南省虞城县一带),商均的子孙就把国名虞当作姓氏了。以妫为姓的舜帝子孙代代繁衍,过了一千年,出了一个妫满。周武王大封诸侯,把妫满封到宛丘,即今河南淮阳附近,妫满在这里建立陈国,因为他长寿,所以死后谥号为胡公,妫满也就被后人称为陈胡公满。妫满又往下十一传,传到公子陈完,因为陈国内乱,陈完逃到齐国,并改姓为田,人称田完。姚姓经过历史演变变成妫讷五姓,分别是陈、胡、姚、虞、田。在香港、和东南亚华人等集居地,常常可以见到这几个姓联宗的祠堂. 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后,姓氏逐渐普遍开来。周朝是姓氏发展的黄金时期。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取代奴隶制度,奴隶贵族没落,姓和氏逐渐合并。直到秦统一六国后,姓氏通用。 “姓”“氏”的起源很早,就说中国,华夏先民在大约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以前就有了姓,距今有五千年了。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所以,“姓”的本义是“生”,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族号。当然,那时的姓,是跟母亲的。 从时间上来讲,“氏”的称呼要晚于“姓”,因为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姓氏的定义、起源及分类

姓氏的定义 姓氏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相关的学科是人名学。 姓和氏有什么区别?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姓,人所生也”(《说文》),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这一时期,实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因而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我国最早从女而成的原姓十几个,如姚、姜、姬、姒等,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由于人口不断地繁殖,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命氏之法主要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有的以职官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因而在贵族女子称谓中则著之以姓,因为“姓”可表明她出生于某个氏族,起到“别婚姻”的重要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到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发生。 中国古代姓氏的来源和分类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 如唐氏,尧帝初封于唐(其地为中山唐县),周代又封其后裔为唐侯(其地在鲁县),以奉尧嗣,故其子孙为唐氏。又如商氏,舜帝命契为司徒,封于商,子孙以国为氏,是为商氏。周初大封诸侯,各诸侯国子孙以国为氏的情况更为普遍,如齐、鲁、卫、晋、管、蔡、霍、曹、陈、楚、郑、吴、韩、魏、许、吕等均是以国为氏。 姓氏的类别和内涵 上古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后来不少图腾演变为姓氏,如夏祖女志梦见流星贯地,化为神珠薏苡(车前子),吞之而生禹,故以薏苡为图腾,姓「姒」氏,「姒」即由「苡」字演化而来。再如周之始祖母姜嫄因「履大人之迹」而生稷,所谓「大人之迹」是指巨大的足迹,实为熊的足迹,故周人以熊为图腾,以「姬」为姓。又如东夷部族以鸟为图腾,史称「鸟夷」,有不少鸟类的图腾演化为姓氏,如鸟氏、凤氏、爽鸠氏等。 至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图腾为姓氏的例子更多。如云南彝族括扒人以「荞」为图腾,故姓荞氏;拉祜族以虎为图腾,故姓虎氏。此外如水鸟氏、瓦雀氏、野猫氏、孔雀氏等,均由图腾演化而成姓氏。 以国为氏 以国为氏,大体有四种情况。一为以古封国为氏。如唐氏,尧帝初封于唐(其地为中山唐县),周代又封其后裔为唐侯(其地在鲁县),以奉尧嗣,故其子孙为唐氏。又如商氏,舜帝命契为司徒,封于商,子孙以国为氏,是为商氏。周初大封诸侯,各诸侯国子孙以国为氏的情况更为普遍,如齐、鲁、卫、晋、管、蔡、霍、曹、陈、楚、郑、吴、韩、魏、许、吕等均是以国为氏。 以国为氏的第二种情况是古代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小国归化后,以国为氏,如汉代西羌滇国,于汉武帝时降汉,后人称为滇氏。唐永徽初,有吐火国遣使来献大乌,留居中国,称为吐火氏。 以国为氏的第三种情况是异国人来华定居,以其国名为氏。如东汉时安息国太子出家修行,游历中原,定居洛阳,遂称安氏。隋唐时,西域有个米国(今俄罗斯境内),其国人来华定居,人多称为米氏。印度古称天竺,有国人来华留居,自称为竺氏。 以国为氏的第四种情况是汉代以后,受封郡国的诸侯王,以郡国为氏,如汉代景丹封采阳侯,赵谦祥封周阳侯,张敖封信都侯,其子孙均以所封郡国为氏。 以封邑为氏 自周代实施分封制度之后,各受封于天子的诸侯国可在自己的封地内对公族卿大夫及有功之士赏赐大小不等的封地,俗称「封邑」,作为受封者的食采之地,故封邑亦称「食邑」、「采邑」。后人因以为氏,如温、元、苏、毛、甘、樊、祭、尹、陆、栾、郦、邴等。

中国姓氏的来源

中国姓氏的来源 课题提出 我国历史文化品种繁多,源远流长,姓氏从原始社会就存留至今。姓氏是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文化。从古代开始,我国就有1000多个姓与氏。中国姓氏虽然源源流长,但历代由于受到地域、交通、通讯等多方面的限制,人们很难全面了解和调查各个姓氏的情况,也难以做出全国性的统计。因此虽然历代都有专人、专著整理这方面的资料,大都停留在姓氏的多少及部分姓氏的起源方面。姓氏文化在文字学、历史学、民俗学、心理学、教育学、民族学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学科中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功能,尚有待于进一步发掘、整理和系统研究。为了维护这古老文化不会消失,我小组决定研究调查我国姓氏的来源。 课题研究目的 为了促进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我们决定对我国姓氏文化进行调查:1、通过了解我国历史文化,丰富课外生活知识。开阔眼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 化。 2、通过调查研究、挖掘我国姓氏文化的发展方向,以次此推广我国历史优秀文 化。 3、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增强自身素质。 研究主要内容 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口的繁衍增长,姓氏日益增多,姓源也日益复杂,甚至发展到“姓随人便”的程度。如在革命战争年代,地下工作者改用化名;一些著名作家和艺术

工作者取用艺名;独生子女成婚后,兼用夫妻双方姓氏为后代取名等。另外,涉外婚姻中兼用中外姓氏者也比比皆是。凡此种种因素必然导致中国姓氏日益丰富多彩。 研究过程 1.确定“某一姓氏的来源”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 2.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搜集中国姓氏文化的有关资料,并整理分析资料。 3.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和修改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相关验收材料,完 成有关结题验收的准备工作,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一、华人姓氏的来源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唐太宗的时候──公元627年,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 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二、姓氏的类别和内涵 1.以图腾为氏(末页附图):水鸟氏、瓦雀氏、野猫氏、孔雀氏等 2.以国为氏:齐、鲁、卫、晋、管、蔡、霍、曹、陈、楚、郑、吴、韩、 魏、许、吕等。

稀有姓氏—神姓起源

稀有姓氏—神姓起源 神姓源自姜姓,是一个极为罕见的姓氏,不在《百家姓》之列,据说隋朝动乱时期由陕西米脂迁来。 古典文集《丹徒县志》中有载:“神农氏之裔榆罔,失帝位,子孙遂以神为氏”——榆罔的全名叫作姜榆罔,根据《帝王世纪》记载,他是中国氏族联盟时代神农氏政权的第八任帝王,也就是传说中的炎帝。更多资料:家谱-百姓通谱文献记载 千家姓 神姓出于炎帝神农氏之后。据记载,神姓源出姜姓,神农氏裔孙帝榆罔失帝位,子孙以祖先神农氏名号为氏,此姓神姓来源。神姓人物,汉代有神曜,明代有神英。 丹徒县志 神农氏之裔榆罔,失席位,子孙遂以神为氏。 姓苑 今琅邪有神氏。 中国姓氏集 明朝时有神英,寿州人,字景贤,天顺初年继承父亲的职位做了延安卫指挥使,正德年间率兵剿灭了京城附近的流寇,官至右都督。 风俗通 神农氏之后。 神姓家族 一 神姓来源于元代蒙古族,明太祖推翻元朝期间,被蒙古统治阶层长期压迫歧视够了的各地民间汉人群众里,有不少人为了泄愤、吐雪怨气,采取了过火报复行动,反过来大杀“鞑子”(对蒙古族、色目人的不尊重称呼)。

有一家蒙古人,在劫乱中黑夜逃到丹徒南乡,躲在一座荒山破庙神龛里,得以幸免于难。时局安定后,此人和全家认为这是全亏了“神灵庇佑”。不敢用原来的蒙古姓氏;又加上必须遵从明太祖“凡蒙古、色目人在内地的,一律用汉姓”的诏令“规定,乃改姓为“神”,改用汉名“神太一”,自称神农氏后代。传世至今,神家后裔繁衍600余年,已在定居的东沟村有了30代族史。 二 据姚薇元先生《北朝胡姓考》记载,北朝时期的鲜卑族有吐伏卢部,即豆卢族部落。在晚唐文宗执政时,有神策军都虞侯豆卢著,与权臣宦官勾结在一起,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武宗即位后,权臣鱼弘志乘机诛戮引发“甘露之变”的一干人等,豆卢著的族人四散逃亡,其族人弟子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神策虞候”为姓氏者,分别称为神氏、策氏、虞氏、侯氏,山东神姓或与此有关。 三 神姓出于炎帝神农氏之后。据《千家姓》记载,神姓源出姜姓,神农氏裔孙帝榆罔失帝位,子孙以祖先神农氏名号为氏,此姓神姓来源。神姓人物,汉代有神曜,明代有神英。 辈分排行 平阴县山亭区两地神姓辈分稿 千枝共系一体,万派同出一源。平阴县神姓族人在修谱之际,于公元二0一0年四月十一日躬赴枣庄市山亭区冯卯乡东岩下村,与东岩下村神姓族人共商联宗平辈事宜。 两地族人在亲切交谈中,一致认为:吾神姓既少闻又人传者极微,凡属神姓皆为吾族。两地之神姓虽枝系不同,然同族无疑,两地同姓,联则应时顺势,联则族亲宗旺,联则人多势重。故两地族人合议定:东岩下村族人行辈用字“以、兆、克、芳、兴、继”与平阴族人用字“玉、兴、之、惟、应、续”一一相对应,视为同一辈份,“继”、“续”辈份用字之前的不宜更动,之后的则不再续用。两地统一拟定世系行辈用字,共二十字开列如下: 同、进、弘、祖、业,圣、贤、修、典、章。 恩、泽、延、钦、敬,历、代、繁、茂、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