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下科学教案

七年级下科学教案

七年级下科学教案
七年级下科学教案

龙文教育学科老师个性化教案教师学生姓名上课日期

学科科学年级教材版本华师大学案主题授课时段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

教学重点、

难点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三章阳光

1、运动会上进行跑步比赛,为使计时准确,计时员应在____________

A、听到发令枪响时即开始计时

B、看到运动员起跑时即开始计时

C、看到发令枪冒烟时即开始计时

D、看到发令枪的烟散开始即开始计时

1、受到下列电磁波辐射时人体最能感到热的是____________

A、红外线

B、紫外线

C、可见光

D、X射线

3.一位在北京剧场里看演出的观众,坐在离演奏者30米远处。另一位在上海的观众,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看同一演出。北京与上海相距1460千米,哪位观众先听到演奏声?(电视靠无线电波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4.下列电器中利用了红外线的是____________

A、微波炉

B、消毒柜

C、电视机

D、电冰箱

5.在海边游泳时,对人的皮肤伤害最大的是____________

A、红外线

B、紫外线

C、可见光

D、X射线

6.下列关于空中出现彩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_

A、彩虹一定是弧形

B、彩虹的外侧是红色,内侧是紫色

C、彩虹的外侧是紫色,内侧是红色

D、彩虹会在雨后的天空中出现

7、我国古代有句成语:“坐井观天,所见甚小。”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图(课本P78)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甲、乙锥形瓶,甲瓶的外壁用烟熏黑。在两个瓶中注入质量和初始温度和质量都相同的水,用带有温度计插孔的瓶盖盖紧、,再在两个瓶中分别插入一支温度计,舞蹈家的玻璃泡要浸没在水中。然后用发光的电灯对这两个锥形瓶照射:

(1)在这个实验中,还必须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2)照射一段时间后,你可能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此,你将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秒内光在真空中通过的距离是____________米。

10、红外线取暖气,主要是利用红外线的____________来工作的。

11、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这是应用激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工作的。

12、光线从空气进入某种液体,它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_

A、增大

B、减小

C、保持不变

D、可能减小、也可能增大

13、在阳光的照射下,沙漠中的物体最烫手的是____________

A、植物

B、浅色的子

C、动物

D、黑色石头

14、下列属于光源的物体是____________

A、月亮

B、放映电影时的银幕

C、流星

D、放电视时的荧光屏

15、下列现象中,不能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是____________

A、月食

B、小孔成像

C、水中出现的倒影

D、人在光照射下有影子

16、下列事例中用到光的志向传播规律的是____________

A、用两只眼睛确定物体的位置

B、住房装修设计时测量房屋的长宽高

C、射击时瞄准

D、岸上确定水中鱼的位置

17、下面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一个光源只能发出一条光线

B、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C、光线是用来表示光传播途径的直线

D、光线是用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

18、光在下列物质中,传播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_

A、玻璃

B、水

C、真空

D、空气

19、买早点时透过炉子上方看前面的物体在晃动,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可以解释。

20、下列各种光不属于复色光的是____________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的教案

六 年 级 下 册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放大镜下的晶体 4怎样放得更大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我们身边的物质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铁生锈了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地球的卫星----- 月球2月相变化 3我们来造“环形山”4日食和月食 5太阳系 6在星空中(一) 7在星空中(二) 8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垃圾的处理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污水和污水处理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 (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一一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一一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一一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

【人教版】(新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案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科学、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和梵高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基本素养和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勤于探索、谦虚谨慎、敢于捍卫真理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梵高艺术画派特点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据传说,有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在他身边。牛顿看见后,反复思考苹果掉落的原因。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经过专心研究,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的一个定律?这与牛顿观察“苹果落地”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近代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史料,了解牛顿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杰出成就,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学上的重要贡献。 材料展示: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高度概括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计算并成功预言了彗星的回归时间,这颗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 设问:牛顿出版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哪些科学理论?对“哈雷彗星”的预言说明了什么? 提示: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哈雷彗星”预言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

八年级下册科学【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科学【光合作用】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六节,是在学习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呼吸作用之后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初步学习。本节课教科书的呈现顺序是:先给出光合作用的定义,让学生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等;接下来通过设计一个个实验来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哪些原料、必须满足哪些条件,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若没有这些原料、不满足这些条件,光合作用就无法进行。因此本课时应以实验设计及操作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条件和产物。本课时的学习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及自然界中氧循环和碳循环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对学生树立能量守恒、物质守恒等重要的科学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与技能:1.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重要作用; 2.了解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和叶绿体,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了解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

科学过程与方法:通过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的一系列实验,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方法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光合作用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树立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观念,体会生态文明的内涵。 2.通过学习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以及能量来源,初步建立能量守恒、物质守恒的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 难点: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教法:通过提问法、讲授法了解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及其重要作用。通过实验探究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 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准备: 实验物品及药品:银边天竺盆栽(或替代植物)、放置在暗处24小时后经光照4小时处理的银边天竺叶片(叶片部分区域用铝箔遮掩)、金鱼藻(或替代水生植物)、卫生香、酒精、碘液、火柴 实验器材:水浴加热装置(500mL烧杯、100mL 烧杯、石棉网、三角架、酒精灯各一个)、氧气收集装置(500mL 烧杯、漏斗、试管各一个)、胶头滴管、100W的台灯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1.放大镜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全册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科 学 实 验 教案 教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实验一:放大镜

【实验类别】分组实验 【实验目标】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实验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实验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实验结论】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教案《恒星的一生》

大唐镇中备课用纸 课题 6.1.3恒星的一生 教学目标1、知道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红巨星、超新星、白矮星、暗矮星和黑洞。 2、了解太阳一生的演化过程。 3、了解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 教学重点恒星的一生 教学难点恒星的一生 学具准备图表 教学教法图表法、讲授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复习:地心说:托勒密及核心内容 日心说:哥白尼及核心内容 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运动特点: 星云说的主要内容。 过渡:太阳系的中心-----太阳,也是由星云形成的。 图:太阳 设疑:太阳是一颗恒星,恒星真的能永恒吗? 生答:不能 师:科学家预言:太阳和太阳系最终将走向“死亡”。那么恒星的一生又是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1.3恒星的一生。 板书:1.3恒星的一生 师:恒星有很多种,你认识以下这些恒星吗? 图:

生答: 师:分别讲解各种恒星 红巨星:称它为“红”巨星,是因为在这恒星迅速膨胀的同时,它的外表面离中心越来越远,所以温度将随之而降低,发出的光也就越来越偏红。不过,虽然温度 降低了一些,可红巨星的体积是如此之大,它的光度也变得很大,极为明亮。 肉眼看到的最亮的星中,许多都是红巨星。红巨星的体积很大,它的半径一 般比太阳大100倍。 行星状星云:质量大于太阳质量1.4倍,外围的气体及冰粒便会以每秒数十公里的速度向外膨胀,外貌像土星的光环一样,天文学家叫行星状星云,而剩下 的核心的光度会暗淡下去。 超新星:是恒星在死亡前的一次大爆发,所释放的能量,发出的亮光相当于十亿颗太阳。爆炸将星球物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四面八方发射。每一颗恒星一生 之中最多只可能发生一次。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白矮星是一颗已死亡的恒星,中心的热核反应 已停止。 中子星:质量约是太阳4-10倍的恒星在超新星爆炸的过程,遗留下来的核心变成一颗体积很小,质量却很大的中子星,由中子构成,密度为水的1014倍,仅 1cm3的质量就有全球人类那么重,直径仅为30km。 黑洞:质量比太阳大10倍以上的恒星,超新星爆炸后会形成“黑洞”。黑洞会把附近所有的物质都吸进去,就连光线也会被吞没,所以我们是看不见黑洞的。但是 如果黑洞附近有另外一颗恒星,我们可以从这颗邻近恒星的物质被吸入黑洞时 的情形,证明黑洞的存在

2021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章 电与磁教案 (新版)浙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电与磁教案1 (新版)浙教版 主题电与磁 教学内容 重点:1.理解磁场的基本性质,知道磁场的方向和判断方法。 2.认识通电螺线管磁场的特征,会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 3.理解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知道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1.知道地磁场的存在,知道地理北极就是地磁南极。 2.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并从实验结果定性得出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理解换向器的作用。 磁体和磁极: 1、【观察实验】先用线将条形磁体悬挂起来,使它自由转动,观察它的静止方位;再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转动,观察它的静止方位。 ——小磁针在静止后的位置总是指向南北方向的。 结论:小磁针或条形磁体指向北方的一端叫北极;指向南方的一端叫南极。 2、【实验】 (1)让磁铁与铁块、木块、塑料、铝块、铜块等接近。 ——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铁块 结论: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物体。 (2)用条形磁铁去吸一些铁屑。 ——发现原来均匀分布的铁屑不再均匀,磁铁的两端吸附的铁屑特别多。说明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不

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 结论:磁体有两个磁性最强的磁极--南极(S极)和北极(N极) 【设问】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就是我国战国时代的指南针,叫司南,它是根据磁针静止时总是指向南北方向的原理制成的。 (3)用磁铁的一极靠近小磁针。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3、磁体间有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讨论】如果磁体被分割成两段或几段后,每一段磁体上是否仍然有南北极呢? ——有。在水平面上有南北指向性。 【实验】铁棒的下方放些铁屑,让条形磁铁靠近铁棒。然后把条形磁铁拿开。 ——现象:条形磁铁靠近时,铁棒能吸引铁屑。说明铁棒有了磁性。 拿开条形磁铁后,铁屑又都落下。说明铁棒的磁性立即消失。 4、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实验】用一根磁铁在钢棒上沿同一方向摩擦几次。 ——钢棒有了磁性,而且能永久保持,就成了永磁体。人造磁体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补充】铁棒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体。钢被磁化后,磁性能够长期保持,称为硬磁体或永磁

【重磅】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1.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 ·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提前从学校卫生室拿来健康卡片 ·有条件的学校可准备身高体重仪 ·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从家中带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证据 如小衣服、小鞋子、各个时期的照片、出生时的小脚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都收集到哪些证明"我在成长"的证据?学生汇报自己的收集结果 二1.在小组内对收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记录展示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将照片按照不同的成长阶段,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2)如果学生带来小时候的手印或脚印,可以让他们把现在的手印或脚印画下来。和它比一比; (3)如果孩子们拿来的是小时候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把这些小衣服、小鞋子与自己现在穿的衣服和鞋子做比较。如测测衣服袖子的长度或鞋子的长度; (4)出生时身高、体重与现在身高、体重的对比; (5)食物的对比,小时候只能吃奶,现在吃的食物种类繁多; (6)其他方面的证据。如展示拿来的乳牙,说说是如何脱落的;读

一读成长日记中记录的趣事...... (7)谈谈了解这么多变化后的感受 让学生在对搜集来的证据的交流中体会成长的过程 2测量现在的身高和体重 绘制曲线图,发现生长过程中的特点 (1)谈话: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成长。长到现在身高和体重是多少?我们来测一测。教师讲解教材上测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2)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数据 (3)将健康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们按照卡片上提供的,每一年身高体重数据和测得的数据绘制曲线图。最好是将教材第3页的数据表利用起来,绘制出从出生到现在的标准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和自己的数据比较,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出生后第一年生长迅速,又发现从10岁左右开始长得较快,自己的身高体重是否符合标准;体重是否超标等等 3.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了解以后的生长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2.悄悄发生的变化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访问、查阅资料了解青春期特点 ·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知识与技能: ·知道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 ·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青春期变化是人体正常发育 ·意识到要从科学的角度看待青春期变化 ·体验到青春期是生命中的重要时期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4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5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6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7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8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

华师大九年级科学的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简要分析: 九年级七班八班中的学生差异是很大的,所以在备课和作业等方面有很大的挑战性,备课中格外注意教学的精细化管理,尽能力做到完美。这两个班级学习自主性较弱。在作业的完成上折扣较大,订正也不到位。相对而言,但是学生对老师都较有礼貌,师生关系较融洽。因此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是教学工作的重点。教学上采用小步调勤反馈以点带面的策略,提高优秀率。班的情况是比较整齐,落后面不大,我会在如何多培养尖子生上多思考多做工作;班里两极分化很突出,课堂上如何照顾两头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也是最困扰我的问题,尽管课堂纪律较好,但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得法,缺少刻苦钻研精神,学习上就滞流在某个层次,很难再上一台阶。本着新课标的要求,这学期我将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材简要分析: “科学”是一门新设置的综合课程,它的内容大部分是不熟悉的,熟悉的仅仅是一部分内容,而且呈现的方式也有很大变化。因此,很有必要对教科书整体结构体系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教学内容有所衔接。这个学期的《科学》教学十分重视探究和主动学习,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实践、探究和思考,教科书中每章都安排了探究内容,还有一些研究性学习课题,以提高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酸碱盐是在第三册基本掌握了分子和原子的构成、元素与元素符号、化学式、相对分子量的计算、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上,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来理解物质变化的原理。这一章学习了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即通过实验现象确定物质性质的检测方法(如用试剂、试纸检测颜色变化,化学反应中产生的气体,沉淀物等)。这是带有普遍性的科学方法,为下一步学习物质分类打下基础。电能和电功率的计算也是本册章的重要内容,与第三四电路、电和磁内容有关,一些计算题要用到电流、电压、电阻等相关知识及欧姆定律,因此,在学习相关内容时要复习一下前面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分析: A《科学》课程以学生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 1、热爱自然,对自然界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养成与自然界和睦相处的生活态度 2、崇尚科学,相信真理,形成用科技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 3、能在统一的科学概念的基础上,理解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内的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并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 4、能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解释重大自然现象,解决生活、生产中有关的问题和个人决策问题,以及反对迷信和抵制伪科学 B核心理念——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下述四方面的素养: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 C科学素养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1)科学知识与技能(2)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 (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4)科学、技术与社会

10【八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精选】第二章复习梳理

教师一对一个性化教案学生姓名年级科目 日期《 时间段课时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8年级下第二章知识点复习梳理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 教学重点、难点及 考点分析 : : 教学过程 、 > 一、模型与符号 1、模型的作用: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模型 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象,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图 ^ 2、符号的作用:(1)、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2)、可避免由于事物形态不同引起的混乱(3)、可避免由于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引起的混乱 二、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1)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扩散现象 分子运动论(2)间隔 ----酒精和水混合实验 (3)引力、斥力 】 三、构成物质有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1、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如:铁Fe、钠Na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 氖气Ne、氩气Ar等),部分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碳C、磷P、硫S、硅Si等) 2、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食盐(氯化钠NaCl)、硫酸铜CuSO4等 3、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水H2O、二氧化碳CO2、氮气N2、氢气H2、二氧化硫SO2五氧化二磷P2O5、一氧化碳CO、甲烷CH 4、氧气O2、蔗糖、酒精等 四、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 五、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 教学过程说明:1、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3、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六、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1)' (2)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因此元素有只讲种类不论个数的特点。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四种元素是:氧(O)、硅(Si)、铝(Al)、铁(Fe) 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七、元素周期表 在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增加。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化学性 质都很相似。 八、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 ☆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1)、表示某种物质;(2)、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3)、表示组成该物质各元素的原子个 数比;(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5)、表示该物质由什么分子构成:(6)、表示一个分子 由什么原子构成 单质和化合物 九、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的一些规律 A化合价有正、负之分;B在化合物里,通常金属元素显正价(氢为+1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氧显 -2价);C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D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E 有些元素的化合价是可变的;F同一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化合价也可能不同。 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学式。 > 方法:先写元素符号——在其上方标出化合价——利用交叉法在对应元素的右下角标出原子个数。要 注意各元素原子的个数应为最简整数比! 十、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最新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2015年最新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1、常见的建筑 一、教学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4、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5、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6、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 二、教学重点 1、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2、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 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A、谈谈自己家乡的建筑物。 B、谈谈自己所见所闻——建筑物情况。 2、学习新课: 活动一、房屋的变化 1、让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

教师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找到了能够遮风避雨的山洞作为自己的房屋.你知道从天然山洞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吗?引起房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你可以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内容或上网来获取资料。再通过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2、学生围绕上面的问题独立获取信息。教师提示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看法。d) 适时渗透给学生树立保护建筑物及周围环境的意识,并想方设法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建筑美,为创设美丽环境做出努力。 活动:调查建筑装饰材料 1、指导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方法和过程。 揭示课题,复习青春期知识(健康课学过的) 1、复习看图方法并看图将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内。 2、对照男女生第二性征表看青春期都有什么变化,哪些现象已经出现了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心里上的变化 4、小结青春期有哪些变化 (三)学会健康生活 1、会议所学,说说青春期应注意什么? 2、阅读45页的第一段文字,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判断的失误”“不健康的心态” 3、阅读45页的后半部分内容,明确什么是健康的心态,并加以理解。 知道如何同异性交往。 4、答问卷:我所欣赏的品质与气质;小组内统计结果;全班统计结果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47652

《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1)“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2)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3)“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4)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

九年级科学下册1.5遗传与进化教案(新版)浙教版

第5节遗传与进化 教学目标: 1、识别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2、说出遗传物质的作用,认识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举例说明基因工程 3、举例说明基因的作用,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 4、列举遗传与变异在育种方面的应用 5、举例说明优生的重要性,知道近亲结婚的危害 6、知道基因在生物亲子代间传递过程中也存在着自然选择,了解进化理论的发展 教学重点: 1、遗传物质及遗传物质的作用 2、遗传病与优生 3、基因工程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学情分析与教学建议: 随着生物学的兴起与现代基因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体铺开盖地的宣传(如多莉、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使学生对于染色体、DNA和基因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具有相当浓厚的兴趣。但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遗传与变异的知识,学生的认知往往停留在一个是事而非,模糊状态,对DNA、基因缺乏较系统、较准确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一听到基因便认为是好的,或不好的。因此,本课时的教学主要是利用学生原来的知识和兴趣,拓展并系统化有关基因和遗传的知识,使学生能较为正确的看待目前科技的发展及市场上对高科学产品的炒作。并在讲授遗传病和优生的知识中,进行人口及素质教育。 教学过程: 1、本节内容分2课时教学,最好作如下调整。 第1课时:遗传和变异现象,人体遗传物质与遗传物质的传递;遗传病与优生。 第2课时:育种与基因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基因导致进化论的发展 在遗传过程中,基因、DNA或染色体发生了改变,则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如遗传病直接过渡到第3部分;而第1、2课时间的过渡可以遗传物质的改变都是带来疾病吗? 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学生对于遗传与变异现象较为熟悉,可以通过举例那你与父母有哪些性状相同?或如教科书设计活动,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遗传与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3、对于人体的遗传物质及遗传物质的传递教学,最好利用图片或多媒体展示科学家所作的研究实验,引导学生讨论,从使学生分析实验后确认DNA是遗传物质。 (1)具有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受精卵(实验去核的海胆中加入球形海胆的核,结果形成球形海胆;结论遗传物质可能在细胞核中) (2)同一物种的不同生物个体间,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和种类几乎完全相同,性状也相似;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间,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和种类有一定的差异,性状也有较大差异。(如果蝇有4对8条染色体;蜜蜂中蜂王与工蜂有16对32条染色体;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指出男女染色体的异同。最好有图片)结论: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可能与遗传有关。(3)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那到底是DNA是遗传物质还是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课件展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4、通过视频或资料介绍基因工程及人类基因组计划。如太空育种;转基因西红柿(插入视频) 5、有时间于课内或课后布置查阅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的作业,并组织学生讨论对转基因生

湘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第1单元生物的进化 1 生命的历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生物的由来。 2.通过对四个时期化石的比较,分析地球上生物的变化。 3.模拟辩论,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生物由来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结论依靠事实证据进行证明。 科学知识 1.知道化石是研究地球生物演变的重要证据。 2.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四个时期中的代表生物。 教学准备 有关说明地球上生物来源的科普书籍。(有条件的可以在网络教室上课,课前可制作专题网页)化石形成过程短片。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阅读思考: 学生阅读单元页中的诗,师提出问题:“通过阅读,你发现了哪些科学问题?” 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后,借助本课教材引入部分揭示要研究的问题: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仲,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板书课题) 二.交流讨论 1.教师讲述:在浩瀚的海洋里、广袤的陆地上、辽阔的天空中有 众多的生命形式,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生命

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曾经有两种观点: “古时候人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 你们认为呢?(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2.讨论 那么你们看待古时候人们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这一说法?还知道哪些有关神创造生物的神话故事?(约3分钟) 引导学生交流并认识到,人类自古就关注自己的来历,神话故事是古代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方式。 3.思考: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的,那么这样 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可以凭空得出吗?(需要证据) 4.我们怎样查找? 5.学生查找资料,并分析提取证据 6.交流小结 三.布置作业 课后利用网络或其它资料继续查找生物进化的证据。 第2课时 一.组织交流:又查到了哪些生物进化的证据? 二.了解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变化的 师:前面的证据让我们零碎的了解了一些动物由某一种进化到某一种,那地球上的生物究竟是怎样变化过程?我们无法目睹在遥远的过去,地球上所发生的事情,那么人们靠什么去研究去认识

九年级科学教学总结

九年级科学教学总结 蓦然回首,顿觉一个学期弹指一挥间,往事历历在目,为了能够明确自己今后进一步工作的目标和方向,现对这个学期的工作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九年级,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特别的、又比较重要的一年,也是承受更多压力而又能茁壮成长的一年;它是学生告别初中、跨进高中的阶梯,它在客观上给我们的初三教师提出了要求:应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帮助学生真确的认识和对待那不成比例的任务和学生的心理。所以,我在这个学期的科学教学中,更多的是采用“顺其自然”的心态,相信总能水到渠成的。 一、以人为本、因人施教 两年的学习习惯,已经在学生的心里根深蒂固,如果因为想赶进度而加快教学的步伐,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甚至会造成“消化不良”的局面。所以在教学中,我不断的组织学生、并和学生一起从心出发,去理解教材,掌握知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有成就的人一定是有个性的人,扼杀个性就是扼杀创造性。在我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出色人才的可能。对那些反应较快、能力较强而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多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对那些反应较慢、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自然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那些发现快、有较多解决办法的同学,我就提出一些更深一点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对动手能力较差,反应也较慢的同学,我则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逐点引导。这样一来,使大家都把自身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施展了各自的创造才能 二、读懂教材、因材施教 我们现在的新教材,内容非常丰富,而当中又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探究知识,考虑到我们乡下学校的许多实际情况,所以有很多时候不得不将教材的实验做适当的改变。我们一直要求学生,不要被各种各样的练习所吓倒,要认真的分析课本所提供给我们的各个线索,从生活的实际出发,认真理解,懂得中考其实和家常便饭没有什么区别。 三、注重基础、不赶进度

最新浙教版初二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教学文案

初二科学(下)期末基础知识复习总结 姓名 第1章 符号与粒子 一、写出元素符号或元素的名称: 氦- 锰- 金- 铝- 氯- 硅- 铁- H - C - N - O - Na - Mg - P - S - K - Ca - Cu - Zn - Hg - I - 二、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水- 二氧化碳- 金刚石- 氧化铜- 硫- 一氧化氮- 氧化铝- 五氧化二磷- 氯化氢- 氯气-- 硫化氢- 氧化钠- 氧化镁- 氖气- 氢氧化钠-- 过氧化氢- 二氧化硫- 氧化钙- 碳酸钙-- 硝酸根 离子 三、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CH 4- Fe 2O 3- Na 2S - FeCl 3 - Fe 3O 4 - ZnO - NaCl - MgCl 2 - KCl - CaCl 2- CuSO 4- K 2MnO 4— 四、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看懂、理解) 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设化学式为A x B y A元素:B元素=A原子个数(x)×A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y)×B的相对原子质量 2.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个数 ×100%=物质的总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100% 3.物质的质量分数=混合物的总质量 纯物质的质量×100%=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式求得该元素分数实际测得某元素的质量×100% (也是计算该物质的纯度或百分含量) 4.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五:1. 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 的一种.. 微粒;原子是 最小微粒 2. 核电荷数= (带 电)= (带 电),相对原子质量= + 3. 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 ;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 4. H 2O 有那些意义(1)、 (物质);(2)、 (元素); (3)、 (分子);(4)、 (原子): (5)、 (相对质量)。 5. 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如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 如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 ,如 。 6. “2”的含义:2Ca 2+ 前2:表示 ,后2:表示 +2 2H 2O 前2:表示 ,后2:表示 。 CaO 此上方的2表示 。 7. 地壳中元素含量:氧 > > > 。 8. 在元素周期表中“行”称为 ,“列”称为 ;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 渐 。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 都很相似。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完整版)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第一课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科学知识 ·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1)提前从学校卫生室拿来健康卡片。 (2)身高体重仪。 (3)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学生准备: (1)从家中带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证据,如小衣服、小鞋子、各个时期的照片、出生时的小脚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都收集到哪些证明“我在成长”的证据?(此时可以出课题)学生汇报自己的收

集结果。 课前,教师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写一封信或一张便条,讲清楚要上什么内容的课,需要家长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必要时可以详细列出你的要求,以保证证据的收集。 二、探索和调查 1.在小组内对收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记录,展示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将照片按照不同的成长阶段,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2)如果学生带来小时候的手印或脚印,可以让他们把现在的手印或脚印画下来,和它比一比; (3)如果孩子们拿来的是小时候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把这些小衣服、小鞋子与自己现在穿的衣服和鞋子做比较,如,测测衣服袖子的长度或鞋子的长度; (4)出生时身高、体重与现在身高、体重的对比; (5)食物的对比,小时候只能吃奶,现在吃的食物种类繁多; (6)其他方面的证据,如展示拿来的乳牙,说说是如何脱落的;读一读成长日记中记录的趣事…… (7)谈谈了解这么多变化后的感受。 2.测量现在的身高和体重,绘制曲线图,发现生长过程中的特点。 (1)谈话: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成长。长到现在身高和体重是多少?我们来测一测。教师讲解教材上测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2)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数据。(注:也可在课前讲清楚测量方法后布置学生测量,上课时把测得的身高、体重数据带来) (3)将健康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们按照卡片上提供的每一年身高体重数据和测得的数据绘制曲线图。最好是将教材第4页的数据表利用起来,绘制出从出生到现在的标准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和自己的数据比较。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出生后第一年生长迅速,又发现从10岁左右开始长得较快。自己的身高体重是否符合标准;体重是否超标,等等。(注:会出现有的人稍微提前一点,有的人稍微滞后一点的情况,向学生讲明这些都是正常的) 3.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了解以后的生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