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科学下册14电动机教案

八年级科学下册14电动机教案

八年级科学下册14电动机教案
八年级科学下册14电动机教案

第4节电动机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认识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

2. 通过实验,认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电流方向有关。

3. 通过实验,知道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的转动情况。

4.了解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理解换向器的作用

5.知道电动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直流电动机工作过程的分析以及内部构造的了解,体验科学知识如何转化成实际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知道直线电流(通电导体)产生磁场,磁场之间的作用本质上是力(磁力)的作用,电磁铁的应用进一步验证了电与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学生在劳技课上已经接触和使用过小电动机,知道通电后能连续转动,同学对电动机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有深入了解的渴望,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指导,知识,经验和能力等相对缺乏,尤其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学生都来自农村,经过多次筛选,总体认识和能力水平不高,学习较为被动。结合本节内容特点,老师讲得过多,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加重理解上的负担,宜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启发激活思维分析问题,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3重点难点

重点: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换向器的作用

难点:

平衡位置转动特点,换向器换向的过程。

课程资源:电动机模型,整套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实验器材,直流电动机模型,课件

4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设问导入

【导入】生活中有许多电器,通电后就能转动起来正常工作,请你列举一些这样的电器。

那么这些电器通电后为什么能转动吗?原来,这些电器里面都装有“马达”——电动机,可能你已经知道,在劳技课上组装小塞车就用到电动机,这有可能是你见过的最小的电动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电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并大家努力一起来设计一台通电会连续转动的电动机模型。

活动2【讲授】一、磁场对通电直导体的作用

我们已经知道,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磁力)的作用,通电导体周围会产生磁场,那么磁场对放入其中的通电导体会否产生磁力的作用呢?先用直导线做一个实验。

1.磁场对通电直导体的作用:

【实验】磁场对通电直导体的作用

(1)当合上开关使导线AB通电时,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原来静止在导轨上的导体AB会沿导轨运动。

实验表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磁力的作用。

【思考】:利用此装置,你还能探究点什么吗?(①运动方向或②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请推选两同学选择①运动方向设计实验并上讲台操作。

(2)改变电流方向或磁铁的磁极方向(磁场方向)时,实验现象:导体AB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分析】:导体AB的运动方向改变,说明导体AB所受力的方向发生改变。表示磁场对导体AB的作用力的方向发生改变。

(3)同时改变电流方向和磁铁的磁极方向(磁场方向)时,实验现象:导体AB的运动方向不发生改变。

【小结】: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磁场)方向有关。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实现了通电让导体水平运动起来,那么如何实现转动呢?请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把导体做成矩形线圈,并安装固定轴,再试着给线圈通电。

活动3【讲授】二、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

【实验】:给线圈通电,观察线圈转动现象。

通电线圈处于(乙)位置--线圈平面与磁场平行时,线圈发生转动。

(2)通电线圈处于(甲)位置--线圈平面与磁场垂直时,线圈不发生转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分析:如图4-13所示,由于通电线圈有两组对边,其中ad与 cb与磁场在同一平面内,通电后不受到磁力的作用,ab与cd中电流方向相反,磁场方向一致,它们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相反且不在一条直线上,在这两个力作用下线圈会发生转动。当线圈从(甲)位置转过90°时,这两上力恰好在同一直线上,而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平衡力。线圈在这对平衡力作用下可以在该位置保持静止。线圈的这一位置(乙)叫做平衡位置,此时线圈的平面恰与磁感线垂直。

(2)通电线圈转到平衡位置时,为什么不立即停下来,而是在位置附近摆地动几下才停下来?--通电线圈转到平衡位置前具有一定速度,由于惯性它会继续向前运动,但由于这时受到的磁力及摩擦力等又会使它返回平衡位置,所以它要摆动几下后再停下来。

【讨论】:1)怎样使线圈在转过平衡位置后继续沿原来的方向转动下去?

2)若真的能实现继续转动下去,电线就会缠绕在一起,怎么解决电线缠绕问题呢?

【小结】:

对于第一个问题,方法是线圈在转过平衡位置时改变电流方向或磁场方向,你认为可行的是哪一种方法?

对于第二个问题,要跳出传统思维,用硬质的导体代替软导线,关装上电刷。

让我们们一起来分析模型是怎么工作的,怎样实现电流方向改变的,使电动机连续工作的。活动4【讲授】三、直流电动机

1.直流电动机靠直流电源供电,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而转动的现象制成的,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2.直流电动机主要由磁铁和线圈组成,此外还有换向器、电刷等,如图1-44。“换向器”由两个半铜环组,两个半铜环的开口处(即绝缘处)安装,当线圈由于惯性稍稍转过平衡位置时,能交换电刷与换向器的半铜环的接触,从而改变了线圈中的电流方向和受力方向,使线圈仍能按原来的绕向转动

3.换向器的作用:每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它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初步设计出一台直流电动机的模型,明天我们就要到实验室去组装一台直流电动机模型,如图1-45。生活中的电动机大都是用交流电供电的,工作原理与直流电动机相同,在其内部构造中,会转动的线圈称作为转子,外面固定的磁体叫定子。电动机构造简单,控制方便,效率高,无污染,广泛在应用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

【思考】:直流电动机工作的时候,实现了哪种能量转化?(电能——机械能)

活动5【讲授】【小结】

1.电动机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而转动

2.直流电动机:利用直流电源供电的电动机叫直流电动机

3.直流电动机的组成:模型:由磁体、线圈、换向器和电刷组成

实际的电动机由转子和定子两个基本部分组成

4.换向器的结构和作用:结构:由两个半环构成

作用:每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自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

5.能量转化:电动机工作时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活动6【练习】【课内练习】

一、思考:1.线圈每转过360°,出现次平衡位置,电流方向改变次。

2.这种电动机模型的转动速度取决于哪些因素?

活动7【作业】【布置作业】

1.课本P19

2.作业本(一)

3.预习P18实验《装配直流电动机模型》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 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房屋。) 2.房屋的发展过程。

八年级下册科学【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科学【光合作用】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六节,是在学习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呼吸作用之后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初步学习。本节课教科书的呈现顺序是:先给出光合作用的定义,让学生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等;接下来通过设计一个个实验来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哪些原料、必须满足哪些条件,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若没有这些原料、不满足这些条件,光合作用就无法进行。因此本课时应以实验设计及操作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条件和产物。本课时的学习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及自然界中氧循环和碳循环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对学生树立能量守恒、物质守恒等重要的科学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与技能:1.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重要作用; 2.了解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和叶绿体,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了解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

科学过程与方法:通过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的一系列实验,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方法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光合作用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树立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观念,体会生态文明的内涵。 2.通过学习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以及能量来源,初步建立能量守恒、物质守恒的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 难点: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教法:通过提问法、讲授法了解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及其重要作用。通过实验探究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 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准备: 实验物品及药品:银边天竺盆栽(或替代植物)、放置在暗处24小时后经光照4小时处理的银边天竺叶片(叶片部分区域用铝箔遮掩)、金鱼藻(或替代水生植物)、卫生香、酒精、碘液、火柴 实验器材:水浴加热装置(500mL烧杯、100mL 烧杯、石棉网、三角架、酒精灯各一个)、氧气收集装置(500mL 烧杯、漏斗、试管各一个)、胶头滴管、100W的台灯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 教案全册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光”“生理与健康”“物体的运动”和“常见的力”。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进人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实践运用。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因此,本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四、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周次计划进度课时备注 1 我在成长 1 2 悄悄发生的变化人生之旅 2 3 踏上健康之路生物的遗传现象 2 3;8妇女节 4 生物的变异现象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 密 2 5 单元总结课消失了的恐龙 2 6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达尔文与他的“进 化论” 2 7 单元总结课寻找生物的家园 2 4;4清明节 8 有利于生存的本领有趣的食物链 2 9 有趣的食物链生态平衡 2 10 生态平衡 1 11 各种各样的能量 1 5;1劳动节 12 能量的转换能源 2 期中检测 13 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单元总结课 2 14 拓展 1 15 应用 1 5;30端午节;6;1 儿童节 16 期末复习 2 17 期末复习 2 18 期末复习 2 19 期末复习 2 20 期末复习 2 21 期末检测

课题1;1 我在成长内容P2~4页课型事实 教学目标1.能够收集自己成长的证据;知道人在成长中身高和体重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2.能够使用简单方法较准确的测量自己的身高; 3.能根据体检卡是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4.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5.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 重点交流成长的证据;绘 制身高曲线图;分析 其变化的规律。 难点 学生能正确的发现身 高变化规律。 关键 要求学生认真仔 细的制作身高曲 线图。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 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测量自己的身高。 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复案 4'游戏导 入:猜猜 我是谁 1.谈话: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2.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 10'讨论与交 流:成长 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感受。 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 它们排排序吗?为什么这样排? 4.学生分组交流;进行排序。 5.汇报:《说出顺序;说理由。》 6.讨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身体都有哪些方面变化比较明显? 7.小结:我们身体在身高;体重上有显著的变化;人的心理变化也较明显。 10'绘制身高 曲线图 1.谈话:人成长的证据有很多;老师给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份证据;《出示体检档案 盒》;你猜猜这里是什么证据? 2.学生猜测;之后教师将体检卡发给学生; 学生仔细的看看各项数据。 3.学生将体检卡是的身高;体重两项数据按照年龄时间整理在记录本上。 4.提问:你能将自己从入学到现在的身高; 体重绘制成曲线图吗?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2021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章 电与磁教案 (新版)浙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电与磁教案1 (新版)浙教版 主题电与磁 教学内容 重点:1.理解磁场的基本性质,知道磁场的方向和判断方法。 2.认识通电螺线管磁场的特征,会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 3.理解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知道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1.知道地磁场的存在,知道地理北极就是地磁南极。 2.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并从实验结果定性得出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理解换向器的作用。 磁体和磁极: 1、【观察实验】先用线将条形磁体悬挂起来,使它自由转动,观察它的静止方位;再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转动,观察它的静止方位。 ——小磁针在静止后的位置总是指向南北方向的。 结论:小磁针或条形磁体指向北方的一端叫北极;指向南方的一端叫南极。 2、【实验】 (1)让磁铁与铁块、木块、塑料、铝块、铜块等接近。 ——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铁块 结论: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物体。 (2)用条形磁铁去吸一些铁屑。 ——发现原来均匀分布的铁屑不再均匀,磁铁的两端吸附的铁屑特别多。说明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不

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 结论:磁体有两个磁性最强的磁极--南极(S极)和北极(N极) 【设问】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就是我国战国时代的指南针,叫司南,它是根据磁针静止时总是指向南北方向的原理制成的。 (3)用磁铁的一极靠近小磁针。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3、磁体间有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讨论】如果磁体被分割成两段或几段后,每一段磁体上是否仍然有南北极呢? ——有。在水平面上有南北指向性。 【实验】铁棒的下方放些铁屑,让条形磁铁靠近铁棒。然后把条形磁铁拿开。 ——现象:条形磁铁靠近时,铁棒能吸引铁屑。说明铁棒有了磁性。 拿开条形磁铁后,铁屑又都落下。说明铁棒的磁性立即消失。 4、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实验】用一根磁铁在钢棒上沿同一方向摩擦几次。 ——钢棒有了磁性,而且能永久保持,就成了永磁体。人造磁体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补充】铁棒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体。钢被磁化后,磁性能够长期保持,称为硬磁体或永磁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1.1光的来源和传播 1.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3凸透镜成像 1.4光与颜色 2.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2 声音的强弱与高低 2.3声音的传播 2.4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3.1电和我们的生活 3.2手电筒的秘密 3.3串联与并联 3.4安全用电 4.1电磁铁的性质 4.2电磁铁的磁力 4.3电磁铁的极性 4.4电磁铁的应用

1.1光的来源和传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理解光源概念,并能对不同光源进行分类。能在自主探究和老师的引导中,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科学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在猜想和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描述的方法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体会实验在进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乐于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描述、猜测、动手探究,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结论。 难点:能根据自己的猜测假设,尝试动手探究并作出解释。 三、教学准备 视频、带有小孔的纸板、手电筒、夹子、蜡烛、纸屏、实验报告。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1.活动:看一看。 (多媒体播放视频,半分钟)夜晚中的城市,五光十色,灯火通明。 教师提问: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思考回答(美、亮)。 教师提问:大家觉得最美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灯光)。 教师提问:如果没有了光,那么会怎样?学生思考回答(什么都看不见)。 没有了光,我们的世界就会一片黑暗,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光的世界,进行一次奇妙之旅。 (二)思考讨论,活动探究 1.光的来源 (1)提问:哪些物体会发光呢?各小组轮流发言,教师把发光的物体的名称写在黑板上。(太阳、月亮、电灯、火、蜡烛、镜子、萤火虫等。) (2)提问:这些都是光源吗,例如月亮,例如镜子它们真的会发光吗?学生有人回答不是,这是光的反射造成的。教师予以鼓励的评价,课外知识真多,真棒!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部教案(共32课时)

根据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制定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全册共32课时 学校: 姓名: 日期: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全部教案(共8课时) 1.放大镜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0【八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精选】第二章复习梳理

教师一对一个性化教案学生姓名年级科目 日期《 时间段课时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8年级下第二章知识点复习梳理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 教学重点、难点及 考点分析 : : 教学过程 、 > 一、模型与符号 1、模型的作用: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模型 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象,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图 ^ 2、符号的作用:(1)、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2)、可避免由于事物形态不同引起的混乱(3)、可避免由于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引起的混乱 二、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1)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扩散现象 分子运动论(2)间隔 ----酒精和水混合实验 (3)引力、斥力 】 三、构成物质有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1、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如:铁Fe、钠Na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 氖气Ne、氩气Ar等),部分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碳C、磷P、硫S、硅Si等) 2、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食盐(氯化钠NaCl)、硫酸铜CuSO4等 3、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水H2O、二氧化碳CO2、氮气N2、氢气H2、二氧化硫SO2五氧化二磷P2O5、一氧化碳CO、甲烷CH 4、氧气O2、蔗糖、酒精等 四、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 五、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 教学过程说明:1、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3、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六、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1)' (2)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因此元素有只讲种类不论个数的特点。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四种元素是:氧(O)、硅(Si)、铝(Al)、铁(Fe) 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七、元素周期表 在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增加。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化学性 质都很相似。 八、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 ☆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1)、表示某种物质;(2)、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3)、表示组成该物质各元素的原子个 数比;(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5)、表示该物质由什么分子构成:(6)、表示一个分子 由什么原子构成 单质和化合物 九、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的一些规律 A化合价有正、负之分;B在化合物里,通常金属元素显正价(氢为+1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氧显 -2价);C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D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E 有些元素的化合价是可变的;F同一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化合价也可能不同。 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学式。 > 方法:先写元素符号——在其上方标出化合价——利用交叉法在对应元素的右下角标出原子个数。要 注意各元素原子的个数应为最简整数比! 十、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 / 99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组成。 “电”单元是从“什么是电”开始的。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单元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 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 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岩石和矿物”单元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通

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已对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已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学生在进行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 2 / 99 强。可以说: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已明显增强。 但是,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较好运用。在开展探究活动时,课堂上常有耗时低效的现象。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在本学科上所能投入的精力有限,有些活动只是形式上的走过场,部分学生只是喜欢凑热闹而没能深入研究。 在评价体系的研究方面,采用单元考核、常规积分、小组互评的评价方法。 本学期打算学习网上其他科学老师的好的评价方法。采用积分晋级制,开学初就将积分表张贴于实验室墙上,对于学生带好材料、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005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城关小学邓永亮 第一课时 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3、能通过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2、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3、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4、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5、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2、学生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教学重难点: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量身高的纸、秤、卷尺、长尺、记录表、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准备:直尺、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出示课件:猜猜我是谁。 2.谈话:同学们,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3.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想要告诉大家 二、合作探究 (一)交流自己成长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你自己的感受。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它们排排序吗? 4.学生进行排序。 5.汇报:你是怎样排的为什么这样排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最新浙教版初二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教学文案

初二科学(下)期末基础知识复习总结 姓名 第1章 符号与粒子 一、写出元素符号或元素的名称: 氦- 锰- 金- 铝- 氯- 硅- 铁- H - C - N - O - Na - Mg - P - S - K - Ca - Cu - Zn - Hg - I - 二、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水- 二氧化碳- 金刚石- 氧化铜- 硫- 一氧化氮- 氧化铝- 五氧化二磷- 氯化氢- 氯气-- 硫化氢- 氧化钠- 氧化镁- 氖气- 氢氧化钠-- 过氧化氢- 二氧化硫- 氧化钙- 碳酸钙-- 硝酸根 离子 三、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CH 4- Fe 2O 3- Na 2S - FeCl 3 - Fe 3O 4 - ZnO - NaCl - MgCl 2 - KCl - CaCl 2- CuSO 4- K 2MnO 4— 四、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看懂、理解) 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设化学式为A x B y A元素:B元素=A原子个数(x)×A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y)×B的相对原子质量 2.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个数 ×100%=物质的总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100% 3.物质的质量分数=混合物的总质量 纯物质的质量×100%=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式求得该元素分数实际测得某元素的质量×100% (也是计算该物质的纯度或百分含量) 4.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五:1. 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 的一种.. 微粒;原子是 最小微粒 2. 核电荷数= (带 电)= (带 电),相对原子质量= + 3. 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 ;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 4. H 2O 有那些意义(1)、 (物质);(2)、 (元素); (3)、 (分子);(4)、 (原子): (5)、 (相对质量)。 5. 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如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 如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 ,如 。 6. “2”的含义:2Ca 2+ 前2:表示 ,后2:表示 +2 2H 2O 前2:表示 ,后2:表示 。 CaO 此上方的2表示 。 7. 地壳中元素含量:氧 > > > 。 8. 在元素周期表中“行”称为 ,“列”称为 ;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 渐 。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 都很相似。

(完整版)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第一课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科学知识 ·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1)提前从学校卫生室拿来健康卡片。 (2)身高体重仪。 (3)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学生准备: (1)从家中带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证据,如小衣服、小鞋子、各个时期的照片、出生时的小脚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都收集到哪些证明“我在成长”的证据?(此时可以出课题)学生汇报自己的收

集结果。 课前,教师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写一封信或一张便条,讲清楚要上什么内容的课,需要家长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必要时可以详细列出你的要求,以保证证据的收集。 二、探索和调查 1.在小组内对收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记录,展示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将照片按照不同的成长阶段,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2)如果学生带来小时候的手印或脚印,可以让他们把现在的手印或脚印画下来,和它比一比; (3)如果孩子们拿来的是小时候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把这些小衣服、小鞋子与自己现在穿的衣服和鞋子做比较,如,测测衣服袖子的长度或鞋子的长度; (4)出生时身高、体重与现在身高、体重的对比; (5)食物的对比,小时候只能吃奶,现在吃的食物种类繁多; (6)其他方面的证据,如展示拿来的乳牙,说说是如何脱落的;读一读成长日记中记录的趣事…… (7)谈谈了解这么多变化后的感受。 2.测量现在的身高和体重,绘制曲线图,发现生长过程中的特点。 (1)谈话: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成长。长到现在身高和体重是多少?我们来测一测。教师讲解教材上测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2)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数据。(注:也可在课前讲清楚测量方法后布置学生测量,上课时把测得的身高、体重数据带来) (3)将健康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们按照卡片上提供的每一年身高体重数据和测得的数据绘制曲线图。最好是将教材第4页的数据表利用起来,绘制出从出生到现在的标准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和自己的数据比较。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出生后第一年生长迅速,又发现从10岁左右开始长得较快。自己的身高体重是否符合标准;体重是否超标,等等。(注:会出现有的人稍微提前一点,有的人稍微滞后一点的情况,向学生讲明这些都是正常的) 3.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了解以后的生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八年级】八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第5节磁生电教案新版浙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 第1章第五节磁生电编写者日期课题第五节磁生电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知道发电机的原理;能说出发电机为什么能发电;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 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3、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 交流电的频率是50 Hz的意思;能把交流电和直流电区分开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 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简单现象探索物理 规律的能力. 2、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提高学生应用知 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 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奥妙的科学方法。 2、认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 是科学探索的成果,初步具有创造发明的意识. 重点 难点分析重点:电磁感应现象及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难点:电磁感应,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 方法与准备小组探究。 收集相应的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做成课件。 课时共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一、引入: 先回顾奥斯特实验的现象和结论,说明电能生磁。 设问:既然用电流能获得磁场,那么能否用磁场获得电流呢?许多科学 家都在探索这个问题。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10年的研究,在1831年 发现了磁产生电的条件和规律,实现了他利用磁场获得电流的愿望。法拉第 的这个重要发现,导致了电能的大规模生产和利用,开辟了电气化的新纪元。 二、新课教学: (一)、磁生电--电磁感应 【实验】将一根导体放入磁场中,导体和电流表串联成一个闭合回路。然后 让导体在磁场中运动。 ①回顾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一是需要电源,二是电路要闭合。怎样知 道电路中有电流呢?--显然需要一个电流表。因为获得的感应电流较小, 所以采用测量微小电流的灵敏电流计较好。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注:所有的教案集都是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大洋路学校陈建秋老师(科学课教师)召集各地老师编写并整理出来的,让我们在参考这些教案时心存感激! 编写人员: 第一单元:浙江宁波奉化市居敬小学张素珊 第二单元:江苏徐州铜山茅村实验小学王芳 第三单元: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新兴学校董茂娉 第四单元: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曾小红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站前学校方靓

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1、放大镜 (1)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2) 3、放大镜下的晶体 (4) 4、怎样放得更大 (5)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7)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8)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9) 8、微小世界和我们(作为单元考核) (11)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2) 1、我们身边的物质 (12)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3)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5)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6) 5、铁生锈了 (17)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8)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19) 8、物质变化与我们 (20) 第三单元宇宙 (21) 1、地球的卫星——月球 (21) 2、月相变化 (23) 3、我们来造“环形山” (25) 4、日食和月食 (26) 5、太阳系 (29) 6、在星空中(一) (31) 7、在星空中(二) (32) 8、探索宇宙 (34)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36) 1、一天的垃圾 (36) 2、垃圾的处理 (37)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38) 4、分类和回收利用 (40) 5、一天的生活用水 (42)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46)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48)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4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