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

2019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共4套新人教版)

人口与人种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1.知道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

2.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了解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过程方法1.能够运用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

2.能够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情感

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人地观。

教学重、难点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以及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2.知道世界人口分布的四大稠密区和稀疏区,并学会分析原因。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设置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针对练习巩固。

二、【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过程与组织设计依据与

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1分钟)展示春节期间火车站、五一泰山和十一长城,印度火车挂票图片。

截止2019年10月31日,地球人口达到70亿。观看图片,感受地球人口之多

世界人口的增长

(约20分钟)【活动1】计算地球上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

【总结】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转折】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人口数量为纵坐标,绘制一条曲线,会是什么样子的?

【读图1】读人口增长曲线图,观察世界人口的增长进程

【总结】18世纪以前,人口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二战后,人口迅速增长。

【读图1】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的原因是什么

【ppt展示】图片展示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转折】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用什么来表示

【总结】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它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活动2】ppt出示各国出生率、死亡率,学生计算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

【总结】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亚

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转折】人口增长的快慢只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吗

【读图2】比较各xx的人口增长率。

【总结】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还要受到人口迁移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合作学习】从1830年到2019年,地球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和12年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70页,第一二段文字,分析总结世界人口的增长阶段特点

【合作探究】分析二战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的原因生活条件改善,医疗卫生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等【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学习什么是自然增长率,如何计算

【合作探究】计算各国自然增长率,并分析增长率大于0,等于0,小雨0分别代表什么。

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等于0表示不增也不减,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

【合作探究】北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人口增长比欧洲快的多。

首先安排学生计算地球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有一个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的整体认识。

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属于较简单内容,结合具体国家的出生率、死亡率,安排学生练习理解此概念

重点解释一个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的区别

世界人口的分布(约18分钟)

【转折】亚洲人口总数为41.66亿(2019),南极洲无人定居,世界人口分布是否均匀?

【读图3】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整体上认知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找出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

【读图3】衡量人口分布稠密或者稀疏是用人口密度来表示的。

【分析1】根据人口密度,判断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分别是

【分析2】稠密区和稀疏区形成原因是

【总结】在影响人口分布的所有因素中,自然条件的恶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自主学习】结合教材,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人口密度是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合作学习】结合人口分布图找到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并探究其稠密或者稀疏的原因

亚洲东部和南部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欧洲西部和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疏。

学生需要掌握人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

世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属于重点内容,安排学生首先合作学习,然后展示答案

归纳总结(1分钟)

通过板书,归纳总结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达标测评(5分钟)

三、【教后反思】

四、【板书设计】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1)人口数量

(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3)人口自然增长率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

(2)稠密区和稀疏区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1.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2.正确认识人口问题以及各国相应的人口政策

3.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

的主要分布特点

过程方法1.合作学习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可能带来的问题

2.运用世界人种分布图,归纳世界人种分布的特点

情感

目标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种族观,各种族之间一律平等。

教学重、难点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2.不同人种分布特征。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设置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针对练习巩固。

二、【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过程与组织设计依据与

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5分钟)复习世界人口的增长阶段特点,以及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

那么人口数量多好,还是少好?复习上节课已学内容人口问题

(约20分钟)【活动1】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男生代表正方,人口多好,女生代表反方,人口少好。

【PPT】图片展示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

【PPT】图片展示人口增长过慢会带来劳动力短缺,国防兵

源不足等。

【总结】表格总结人口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措施

【合作学习】提前准备资料,合作探讨人口过多或者过少带来的问题

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人口过多,应该实行计划生育。人口过少,应该鼓励生育。

辩论主题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没有统一答案。教师最后的结论要朝着人口要与环境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方向引导。

不同人种(约15分钟)

【PPT】展示三种不同颜色人种,安排学生归纳总结他们的体质特征

【转折】不同人种体质特征差别如此之大的原因是什么

【读图】阅读世界人种分布图,归纳各人种的分布地区。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地区

【总结】人的肤色大致从赤道到极地逐渐变浅。这是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各色人种一律平等。他们共同创造了独特的文化。【自主学习】结合教材,理解不同人种的体质特征

白种人肤色浅,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黑色人种肤色

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黄色人种肤色淡黄,头发黑直,面庞扁平,体毛中等。

【合作学习】阅读世界人种分布图,填写表格。

人种主要分布地区

白色

黑色

黄色

不同颜色人种体质特征,学生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所见,总结得出。关于人种的分布,安排学生合作阅读人种分布图得出。

归纳总结(1分钟)

通过板书,归纳总结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达标测评(4分钟)

三、【教后反思】

四、【板书设计】

晋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2.2使用地图 同步练习

2019-2019学年晋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2.2使用地 图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________ 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坡度________ 。 2.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 (2)图中A、D两地哪处坡陡________ ,为什么________ ? 3.通常把山地、________,连同比较崎岖的________统称为山区。 4.收集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有________、地理图书、访问________、日常生活等。 5.请将下列地形类型与其特征进行配对组合。 A.山地①海拔较低,坡度比较和缓 B.高原②周围高,中间低 C.平原③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 D.盆地④海拔较低,地面平坦 E.丘陵⑤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 A配________ B配________ C配________ D配________ E配________。 二、单选题 6.某校地理小组的同学进行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图是他们考察区域的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据图回答下题。

(1)同学们测得A地12时的气温是19℃,则B地此时的气温约为() A. 19℃ B. 16℃ C. 13℃ D. 10℃(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D地海拔小于C地 B. E地位于山脊 C. 若A,C两地图上距离约为2厘米,则两地实地距离为400千米 D. 站在D地不可能看到C地 7.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②的地形部位名称是() A. 山脊 B. 山顶 C. 山谷 D. 陡崖(2)乙河干流流向大致是() A. 从西向东流 B. 从东南向西北流 C. 从北向南流 D. 从东北向西南流(3)山峰甲与河流乙处,相对高度可能是() A. 200米 B. 300米 C. 400米 D. 600米(4)图示区域的地形类型是() A. 山地 B. 高原 C. 平原 D. 盆地 8.关于图中①、②两幅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图表示盆地地形 B. 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大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章知识点归纳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章知识点归纳 1认识地球面貌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直觉到推测、证明和亲眼目睹的漫长的探索过程。 地球的形状:球体。 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圆周长约4万千米。 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地球仪上的点主要是南北两极点;地球仪上的线主要是经线和纬线。 经线与纬线的特点: 经线 纬线 形状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圆,每一条纬线都自成纬线圈 长度 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纬线长度不等,最长的纬线是赤道, 越向两极越短,到了两极就缩为一点 指示 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纬度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纬,用符号“N”来表示; 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 经度的划分: 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来表示; 以西为西经,用符号“”来表示。 注意:东经180°与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 特殊的纬线: ●赤道:赤道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特殊的经线: ●本初子午线:是计算经度的起始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180°经线:东经180°线与西经180°线重合。 ●20°、160°E:是东西半球的界线:20°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0、纬度是以赤道为0°,分别向南北两极方向递增;经度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分别向两侧的东西方向递增。 1、人们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为了避免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割在两个半球,国际上统一使用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3、经纬网广泛应用于军事、交通、气象等部门,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 2感受地球运动 列表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异同。 项目 自转运动 公转运动 概念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旋转中心 地轴

七年级地理上册 4_4 气候教案 晋教版

4.4 气候 【教学目标】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地区分布地区。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教学重点】 各种气候的分布、特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天气有关概念和特点,引入气候的概念和特点,通过观察比较图片景观,理解气候的两大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 一、气候的概念及特点 1、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气候的概念和特点,完成下表: 2、活动,判断下列语句哪些是描述天气的,哪些是描述气候的。 A.昆明四季如春 B.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明天大风降温

D.极地地区全年严寒 E:秋高气爽 F.清明时节雨纷纷 G.暴风骤雨 H.北京冬冷夏热 I.勿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过渡】观察多媒体图片景观和相应的文字描述,总结这些地方的气候特点。 二、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1、阅读地图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表。从纬度位置来看,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类型分别有哪些? 分布地区气候类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带极地气候 注:高原山地气候的分布不受纬度位置的限制。 2、读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图找出热带的气候类型(1)、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 分布: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非洲分布范围最为广大 特点:全年高温,降雨分为干、湿两季 (3)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亚洲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特点:全年高温,分为旱、雨两季 (4)热带沙漠气候 分布: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以及大陆的西岸地区 特点:终年炎热干燥 小结:熟记四种热带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全年高温,分为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高温,分为旱雨两季终年炎热干燥 3、师出示“北半球温带气候类型分布”图,鼠标显示闪动的北回归线和北极圈,让学生指出这是哪个温度带?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知识点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知识点Ⅰ 第一章地球——我们的家园 ------------------------------------------------------------------------------------------ 1.1认识地球面貌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直觉到推测、证明和亲眼目睹的漫长的探索过程。 2、地球的形状:球体。 3、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圆周长约4万千米。 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地球仪上的点主要是南北两极点;地球仪上的线主要是经线和纬线。 5、经线与纬线的特点: 6、纬度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纬,用符号“N”来表示; 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南增大则为南纬;相邻度数向北增大,则为北纬) 7、经度的划分:

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来表示; 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东增大则为东经;相邻度数向西增大,则为西经) 注意:东经180°与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 8、特殊的纬线:(在地球仪上一般用虚线表示) ●赤道(0°):赤道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北回归线(23.5°N) ●南回归线(23.5°S) ●北极圈(66.5°N) ●南极圈(66.5°S) 9、特殊的经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是计算经度的起始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180°经线:东经180°线与西经180°线重合。 ●20°W、160°E:是东西半球的界线: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东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东到160°E之间或160°E向西到20°W之间;西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西到160°E之间或160°E向东到20°W之间。) 10、纬度是以赤道为0°,分别向南北两极方向递增;经度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分别向两侧的东西方向递增。 11、人们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12、为了避免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割在两个半球(划分原因),国际上统一使用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方法和界线),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13、经纬网广泛应用于军事、交通、气象等部门,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居民与聚落》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地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地理教案 / 初中地理 / 七年级地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七年级上册《居民与聚落》知识点归纳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广阔的见识,可以让学生了理解到做人的道理还有生存的意义,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地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1.世界人口的变化趋势:缓慢→加快→更快→变慢 2.xx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5亿。 3.为什么人口增长越来越快? 随着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人的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降低,使口增长速度加快。 4.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衡量。 5.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自然增长率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 6.出生率是一年内出生的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7.死亡率是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世界人口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稠密可用人口稠密度来表示。人口稠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 2.人口分布的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3.人口分布的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三.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交通,居住,就业,生活,环境,资源,医疗,教育。 2.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带来人口老龄化,劳动短缺,国防兵力不足。 四.不同的人种 1.不同人种产生的原因:在人类发展早期,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受到环境的影响,

【范文】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归 纳 第二章 地图——传输地理信息的工具 2.1认识地图 、地图是按一定的法则,将地表的自然或社会现象缩小、概括,用地图符号表示的平面图。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2、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三种情况: ●一是无特殊标志的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是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 ●三是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线和纬线来确定方向。 3、问题:如果没有地图,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辨别方向? ●利用北极星判别方向。在晴朗的夜晚,生活在北半球的人们,面向北极星,前方为北,后方为南,左方为西,右方为东。 ●利用指南针判别方向。将指南针水平放置,当磁针静止,磁针上有“北”字的一端指的就是当地的北方。这种方法不能在磁力异常的地区使用,要避开钢铁、高压线等带电、带磁的物体。

●利用太阳判别方向。太阳是大自然中最可靠的“指南针”,对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来说,正午时的太阳永远位于正南方。春分、秋分时,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 ●利用手表和太阳判别方向。将手表放平,使时针对着太阳光(阳光射来的方向和人影的方向相反),时针和表上12时之间的角平分线所指示的方向即是南北方向。 ●利用树木判别方向。在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独立的大树,一般来说南面的树枝较为茂盛,树皮比较光滑,北面的树枝较稀少,树皮粗糙,有时还有青苔。树木砍伐后,树桩上的年轮间隔大的一面为南面,间隔小的一面为北面。 ●利用建筑物判别方向。考虑到采光、挡风等因素,建筑物往往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如北半球居民的住房大多坐北朝南,阳台设置在正南方。 4、地图上的比例尺。 ■概念: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缩小的程度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公式:比例尺的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表示形式:比例尺有线段、数字和文字三种表示形式。 ■一幅地图选用多大的比例尺,是根据地图的用途、所绘地区的大小和内容的详略等情况来决定的。 ■利用比例尺,我们可以量算出地图上两个地点之间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教学设计 赵恩红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结束前三章自然地理学习之后,初次涉及的人文地理的知识,由前后紧密联系的四部分组成,分别为世界人口的增加、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不同的人种。首先通过了解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及人口分布,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及地理计算的技能,并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次通过探究活动呈现人口问题,使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最后通过了解三大人种特点及分布,明确自然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为了保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本节内容设置为1课时。 【教学构思】 利用视频导入,激发兴趣,并联系当下实际,了解世界上的人口总数。 世界人口的增长,整合教材4.1及4.3图,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读出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并根据数据在学案中绘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读图-绘图-得出结论过程,并根据抚顺2007年出生率、死亡率(本年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由学生计算自然增长率,巩固自然增加率=出生率-死亡率,体会人口负增长。 世界人口的分布,由学生自主学习总结人口密度公式,并根据抚顺,及本省省会沈阳的面积及人口数,巩固计算,并体会人口分布的疏密,过渡到世界人口的分布,教会学生“读图三部曲”,掌握读图方法,培养读图能力,并结合世界地形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影响人口分布原因,同时利用大量图片,使学生树立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观念。 人口问题,利用探究作为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思路:根据教材及学案给出材料(关于抚顺的人口迁移)探究人口过快、过慢增长、及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带来的问题,并请同学以恰当的表现形式全班交流(画漫画、情景剧、举例子等),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培养创新精神及与人合作能力,并利用图片视频等,使学生体会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三大人种,利用课件三大人种图片及世界人种的分布图,利用组内交流、抢答形式明确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并树立种族平等观念。 小结利用歌诀“一二三四”总结主要内容,呈现本节内容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利用汉字“人”的相互支撑的结构比拟我们人类和自然环境,体会只有相互支撑,才能和谐共处,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升华学生情感。 【媒体设计思路】 本节采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世界人口日及北京节前大堵车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直观印象;利用世界人口增长动画,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及进行地理计算的基本技能;并将世界人口分布图及世界人种分布图等以powerpoint的形式呈现,指导学生学会读图方法,同时利用人种图片及人口问题图片,使重点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记忆。 【设计意图】 1.以人地关系为贯穿课堂,联系知识的线索,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学习生活中 有用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能力。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引出探究的思路。 通过活动,增加感性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有些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展开,既展现了个性才能,又

2019晋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1气温和气温分布同步检测语文

4.1 气温和气温分布 一.选择题 1.一天中,陆地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 A. 8时左右 B. 正午12时 C. 午后1时左右 D. 午后2时左右 2.夏天的一个下午,上课铃响了,几个同学满头大汗跑进教室,地理老师说:通常这个时候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要注意防暑。这节课上课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A. 10点 B. 12点 C. 14点 D. 16点 3.北京七月平均气温是26℃,一月是﹣ 4.7℃.北京的气温年较差是() A. 21.3℃ B. 30.7℃ C. 26℃ D. ﹣4.7℃ 4.有关等温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等温线密集,温差小 B. 等温线稀疏,温差大 C. 北半球等温线较南半球平直 D. 等温线稀疏,温差小 5.有关下图等温线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图反映的是七月份的气温分布 B. 该图反映的是一月份的气温分布 C. 该图反映的是南半球的气温分布 D. 图中大致同纬度的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6.下列有关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天中气温l2点最高 B. 一年中大陆气温l2月份最低 C.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 D. 气温的年较差热带最大 7.下列关于等温线的认识,正确的是() A. 等温线就是海拔相等点的连线 B. 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都相等 C. 等温线大致呈南北走向 D. 北半球7月份的等温线比南半球的等温线稀疏 8.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上等温线数据有两个地方不正确,分别是()

A. 28℃、10℃ B. 10℃、20℃ C. 10℃、21℃ D. 16℃、8℃ (2)在改正后的图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地是高温中心 B. 乙地是高温中心 C. 丙地是低温中心 D. 丁地是低温中心 9.如图是小华画的等温线图,读图,完成:老师说图上标注的温度数据有一个地方不正确,请你找出不正确的数据() A. 28℃ B. 20℃ C. 10℃ D. 8℃ 10.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青岛3月17日气温为2~8℃,气温2℃出现在一天中() A. 午夜 B. 日出前后 C. 日落之后 D. 早晨8时 11.在北半球,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A. 一月的陆地 B. 七月的陆地 C. 一月的海洋 D. 七月的海洋 12.根据如图所示“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图中该地气温的年较差大约是() A. 35℃ B. 25℃ C. 15℃ D. 5℃ 13.我们藁城区夏季高温多雨,其主要降水类型是() A. 地形雨 B. 对流雨 C. 锋面雨 D. 台风雨 14.读下图,北京此日最高温出现在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总结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单元总结 要点图解

一、世界人口 1.人口增长率: 到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70亿。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 2.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人口密度=某地人口数÷某地陆地面积数(人/千米2) 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的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寒冷的极地地区、高寒的高山高原区。南极洲是无人定居区。 3.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以及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等问题;②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国防兵力不足等问题。 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世界人种 1.三大人种: 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三大人种分布: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南部及大洋洲。阿拉伯人印度人属白色人种。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另外在美洲地区也有部分黑色人种分布。 三、世界语言 1.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六章知识点归纳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六章知识点归纳 1聚落与环境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种类型。 乡村人口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市人口多,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活动。 城市往往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聚落大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其一是聚落的区位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南方的许多聚落位于河湖两岸,山区的聚落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 其二是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温带的平原地区聚落密集,热带丛林、荒漠地区、高山地区聚落稀疏。 其三是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村落多呈团块状,而南方村落多沿河呈条带状。 其四是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屋顶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墙壁的厚度和窗户的大小与气温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等。 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汾河沿岸聚落相对集中。我们的家乡在汾河谷地西侧的吕梁山区,城市和乡村比较少的原因

是:山区海拨高,交通不便,河流少,自然条件差。 分析房屋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名称 房屋特点 环境特点 西双版纳的 傣族竹楼 以竹子为建筑材料,上层住人,风大凉爽,还可避免 潮湿。下层放东西或饲养牲畜。 炎热多雨, 比较潮湿。 北欧的房屋 尖顶高耸,屋顶坡度很大,易于雨水流泻,防止积雪压塌屋顶。 雨雪天气较多。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冰块砌房,墙体很厚,拱形圆顶,深入地下,背风面开小门,防风保暖。 气候严寒,冰天 雪地,人烟稀少。 西亚的房屋厚墙、小窗,厚墙可以尽量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

2019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共4套新人教版) 人口与人种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1.知道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 2.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了解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过程方法1.能够运用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 2.能够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情感 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人地观。 教学重、难点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以及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2.知道世界人口分布的四大稠密区和稀疏区,并学会分析原因。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设置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针对练习巩固。 二、【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过程与组织设计依据与 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1分钟)展示春节期间火车站、五一泰山和十一长城,印度火车挂票图片。

截止2019年10月31日,地球人口达到70亿。观看图片,感受地球人口之多 世界人口的增长 (约20分钟)【活动1】计算地球上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 【总结】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转折】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人口数量为纵坐标,绘制一条曲线,会是什么样子的? 【读图1】读人口增长曲线图,观察世界人口的增长进程 【总结】18世纪以前,人口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二战后,人口迅速增长。 【读图1】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的原因是什么 【ppt展示】图片展示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转折】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用什么来表示 【总结】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它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活动2】ppt出示各国出生率、死亡率,学生计算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 【总结】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亚 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转折】人口增长的快慢只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吗 【读图2】比较各xx的人口增长率。 【总结】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还要受到人口迁移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合作学习】从1830年到2019年,地球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和12年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地球——我们的家园 1.1认识地球面貌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直觉到推测、证明和亲眼目睹的漫长的探索过程。 2、地球的形状:球体。 3、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圆周长约4万千米。 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地球仪上的点主要是南北两极点;地球仪上的线主要是经线和纬线。 5、经线与纬线的特点: 6、纬度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纬,用符号“N”来表示; 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南增大则为南纬;相邻度数向北增大,则为北纬) 7、经度的划分: 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来表示; 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东增大则为东经;相邻度数向西增大,则为西经) 注意:东经180°与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 8、特殊的纬线:(在地球仪上一般用虚线表示) ●赤道(0°):赤道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北回归线(23.5°N) ●南回归线(23.5°S) ●北极圈(66.5°N) ●南极圈(66.5°S) 9、特殊的经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是计算经度的起始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180°经线:东经180°线与西经180°线重合。 ●20°W、160°E:是东西半球的界线: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东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东到160°E之间或160°E向西到20°W之间;西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西到160°E之间或160°E向东到20°W之间。) 10、纬度是以赤道为0°,分别向南北两极方向递增;经度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分别向两侧的东西方向递增。 11、人们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12、为了避免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割在两个半球(划分原因),国际上统一使用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方法和界线),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13、经纬网广泛应用于军事、交通、气象等部门,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2感受地球运动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知识点1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知识点 第一章地球——我们的家园 1.1认识地球面貌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直觉到推测、证明和亲眼目睹的漫长的探索过程。 2、地球的形状:球体。 3、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圆周长约4万千米。 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地球仪上的点主要是南北两极点;地球仪上的线主要是经线和纬线。 5、经线与纬线的特点: 6、纬度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纬,用符号“N”来表示; 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南增大则为南纬;相邻度数向北增大,则为北纬) 7、经度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来表示; 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东增大则为东经;相邻度数向西增大,则为西经) 注意:东经180°与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 8、特殊的纬线:(在地球仪上一般用虚线表示) ●赤道(0°):赤道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圈(66.5°N)●南极圈(66.5°S) 9、特殊的经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是计算经度的起始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180°经线:东经180°线与西经180°线重合。 ●20°W、160°E:是东西半球的界线: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东半球的经度围:20°W向东到160°E之间或160°E向西到20°W之间;西半球的经度围:20°W向西到160°E之间或160°E向东到20°W之间。) 10、纬度是以赤道为0°,分别向南北两极方向递增;经度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分别向两侧的东西方向递增。 11、人们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12、为了避免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割在两个半球(划分原因),国际上统一使用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方法和界线),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 1.2感受地球运动 1、列表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异同。 2、地球公转运动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的倾角;二是地轴倾斜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4、同一时间,地球上不同地区得到太阳的热量是不一样的,低纬度地区得到的热量多,高纬度地区得到的热量少。这是由于地球的球体形状和太阳直射位置在地球表面的变化造成的。 5、根据各地区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将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6、五带的特征: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知识总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知识总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知识总结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单元总结 一、世界人口 1.人口增长率: 到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70亿。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 2.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人口密度=某地人口数÷某地陆地面积数(人/千米2) 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的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寒冷的极地地区、高寒的高山高原区。南极洲是无人定居区。 3.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以及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等问题;②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国防兵力不足等问题。

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世界人种 1.三大人种: 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三大人种分布: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南部及大洋洲。阿拉伯人印度人属白色人种。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另外在美洲地区也有部分黑色人种分布。 三、世界语言 1.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2.主要语言的分布: 语种分布地区 英语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主要分布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母语)/印度、菲律宾和南非(官方语言)

七年级地理上册:居民与聚落 练习

七年级地理上册:居民与聚落练习 1.(广东韶关)不同的民居特点反映了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下面民居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的 是() 【解析】选B.我国南方高温多雨,河网稠密,房屋尖顶,便于雨水排泄. 2.(福建晋江).关于聚落的发展变化,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 B.保护好有价值的建筑群和遗址 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D.遗址没有实用价值,应拆旧盖新 【解析】选D.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D项很显然是不正确的. 3.(福建南安)居住在农村的人们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是() A.放牧 B.捕鱼 C.耕作 D.伐木 【答案】选C. 4.(福建永春)下列传统民居与各对应的分布地域不正确 ...的是() A.白色墙壁的房屋——撒哈拉沙漠 B.平顶屋——塔里木盆地 C.架空支撑的房屋——青藏高原 D.蒙古包——呼伦贝尔草原 【答案】选C. 5.(湖南益阳)下列描述的区域中,不利于聚落形成发展的是() A.水陆交通便利的河口地区 B.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 C.空气清新的山地丘陵地区 D.自然资源丰富的矿山地区 【解析】选C.一般情况下,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②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③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总的来说,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空气清新的山地丘陵地区虽然环境优美,但不适合聚落

七年级地理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教案晋教版

1.1 认识地球面貌 第一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板书: 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展示)地球仪 (提问) 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地球——我们的家园 1.1认识地球面貌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直觉到推测、证明和亲眼目睹的漫长的探索过程。 2、地球的形状:球体。 3、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圆周长约4万千米。 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地球仪上的点主要是南北两极点;地球仪上的线主要是经线和纬线。 5、经线与纬线的特点: 6、纬度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纬,用符号“N”来表示;

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南增大则为南纬;相邻度数向北增大,则为北纬) 7、经度的划分: 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来表示; 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东增大则为东经;相邻度数向西增大,则为西经)注意:东经180°与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 8、特殊的纬线:(在地球仪上一般用虚线表示) ●赤道(0°):赤道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北回归线(23.5°N) ●南回归线(23.5°S) ●北极圈(66.5°N) ●南极圈(66.5°S) 9、特殊的经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是计算经度的起始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180°经线:东经180°线与西经180°线重合。 ●20°W、160°E:是东西半球的界线: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东半球的经度围:20°W向东到160°E之间或160°E向西到20°W之间;西半球的经度围:20°W向西到160°E之间或160°E向东到20°W之间。) 10、纬度是以赤道为0°,分别向南北两极方向递增;经度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分别向两侧的东西方向递增。 11、人们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12、为了避免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割在两个半球(划分原因),国际上统一使用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方法和界线),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13、经纬网广泛应用于军事、交通、气象等部门,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2感受地球运动

【K12学习】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地球——我们的家园 认识地球面貌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直觉到推测、证明和亲眼目睹的漫长的探索过程。 2、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表面积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圆周长约4万千米。 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地球仪上的点主要是南北两极点;地球仪上的线主要是经线和纬线。 5、经线与纬线的特点: 经线形状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长度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越向两极越短,到了两极就缩为一点指示南、北方向方向东、西方向纬线圆,每一条纬线都自成纬线圈纬线长度不等,最长的纬线是赤道, 6、纬度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纬,用符号“N”来表示;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 7、经度的划分: 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来表示;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来表示。

注意:东经180°与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 8、特殊的纬线: ●赤道:赤道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 9、特殊的经线: ●本初子午线:是计算经度的起始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180°经线:东经180°线与西经180°线重合。 ●20°W、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10、纬度是以赤道为0°,分别向南北两极方向递增;经度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分别向两侧的东西方向递增。 11、人们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12、为了避免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割在两个半球,国际上统一使用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13、经纬网广泛应用于军事、交通、气象等部门,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感受地球运动 1、列表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异同。 项目概念旋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地理意义自

(完整版)人教版初一地理知识点:居民与聚落

人教版初一地理知识点: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汉语:主要分布地区 : 中国、东南亚等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俄罗斯 法语: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区 : 中国、东南亚等 ○3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4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5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