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产地规则的历史发展

原产地规则的历史发展

为了建立一个公正、透明、简化、一致的原产地规则,关贸总协定(GATT)与海关合作理事会(Customs CO-operation Council)曾作过长期不懈的努力。

早在1947年,关贸总协定中的第九条就对“原产地标记”问题作了决规定,以便产品的进口国别统计和跨国营销。海关合作理事会于1973年在日本京都制定了《1973年简化和协调海关手续的国际公约》(俗称《京都公约》),其中心内容是海关手续问题,也包括了原产地规则。

然而,加入公约的国家只有40多个,且公约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原产地规则,只规定了供成员国自由造择或参照的标准条款和建议条款,各成员国仍分别制订本国的原产地规则。直到1986年开始的GATT“乌拉圭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中,非关税措施谈判组才将原产地规则问题列入重要议题。

经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终于在乌拦圭回合结束的1993年度,通过了《原产地规则协议》(Agreement on Rules of Origin)。该协议是GATT 多边贸易体制内第一个关于原产地规则的国际协议。对简化、协调、统一国际间的原产地规则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其货物贸易理事会(The Council for Trade in Goods)中专门下设了原产地规则委员会,旨在加强原产地规则的国际协调和趋同。

中国的原产地规则立法与实践

我国的原产地规则分为优惠性和非优惠性两种类型。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规定,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主要体现在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订的贸易安排中。

第一节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

一、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形成及其沿革

(一)改革开放前的原产地规则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对外贸易量很小,缺乏对原产地规则的的需求。当

时关于原产地规则的立法基本是空白的。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资本土义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和制裁逐渐放松,我

国开始与苏联和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当时我国还没有制定成

文的原产地规则,关于原产地方面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出口货物的原产地认证

上。这些认证工作是由中国商检局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负责签发的。到了

文革期间,外贸经营单位常用申明产地的发票取代原产地证明书,久而久之便架

空了原产地签发机构。

(二)1978.2004年8月前的原产地规则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对外贸易活动迅速扩张,涉及原产地问题的对外贸易也

日渐增多。原产地工作迎来了发展时期,有关立法提上日程。1982年,外贸部、

国家商检局、中国贸促会、中国银行联合发出通知,重申国家商检局和中国贸促

会是我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证明书的签发机构,“凡进口商要求开具一般原产地证

书的,除信用证特殊规定允许使用联合发票者外,一律申请商检局或贸促会签发

正是产地证书”。1984年,外贸部、中国贸促会又联合发出通知对我国产地证签

发机构的分工作了规定:国家商检局是对外签证的国家官方机构,中国贸促会是

我国全国性的民间商会组织,承担出具中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证明书的任务,两者

皆为独立的对外签证机构。通过一系列的整顿措施,我国原产地工作重新走上正轨。

1985年3月,我国将按进口货物的购运国课征关税改为按进口货物的原产

国课征关税。为适应课税原则的改变,对进口货物的原产地进行确认和管理,1986 年海关总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进口货物原产地的暂行规定》(以

下称((暂行规定)))。《暂行规定》共分九条,第一、六、七、八、九条是关于法

规的制定目的、适用过程原则等内容;第二、三条主要规定了判定进口货原产地

的两种基本准则,即税目改变标准和增值百分比标准;第四、五条规定了与原产

地相关的例外情况。

1992年3月8日我国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规则》

(以下称《出口原产地规则》),并于同年5月1日正式实施。同年4月1日外经

贸部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规则实施办法》和《中国人民共

和国含进口成分出口货物原产地标准主要制造、加工工序清单》,对《出口原产

地规则》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规定。这三部法令的实施对于我国出口货物原产地制

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结束了我国原产地工作长期以来缺乏法律法

规和监管机制的局面,把我国出口货物的原产地工作纳入了法律化、科学化和规

范化的轨道,为我国原产地工作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促进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事业的发展。1995年11月,外经贸部又颁发了《关于签发中华人民共和

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证明书的规定(试行)》,以进一步规范我国原产地证明书的签

发和管理。上述四部先后出台的法规,共同构成我国当时出口货物原产地制度的

基本法律体系,是我国原产地管理机构、原产地证书签发机构和原产地证证书申

领企业必须遵循的准则1。

1999年8月17日,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以第6号局长令的形式发布了《原

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规定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的部门

规章。这一规定的发布明确了中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法律地位,也标志着有中

国特色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的初步确立

(三)现行原产地规则的协调工作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使原产地规则在国际贸易领域的

重要性日益显著。我国原有的原产地规则越来越不能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要求。原有的原产地规则由进口和出口两部分组成,是1986年和1992年先后由海关总署、国务院分别发布的。前者属于部门规章,后者属于行政管理法规,两者立法层级不一致。其次,出口货物和进口货物的监管机构和判定标准也不一致。进口货物的原产地认定工作由海关负责,实质性改变的判定标准采用的是税目改变或增值百分比;出口货物原产地的认定和原产地证书签发工作由贸促会和商检局负责,判定标准采用的是加工工序辅以增值百分比,由外经贸部对全国出口货物原产地工作实施监管。原有的中国原产地规则适用范围狭窄,不适用于反倾销、反补贴、贸易保障措施等国际贸易中经常运用的贸易政策。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加入WTO,制定一部进出口统一的、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原产地规则显得愈发重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4年8月

国务院第61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于2005年1月1日正式施行。新《条例》共27条,分别对

立法宗旨、适用范围、原产地判定标准、原产地证书签发及核查机制、法律责任等问题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它是我国入世后颁布的第一部统一的非优惠性货物原产地立法。

二、我国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主要特点

(一)扩大了适用的目的和范围

(二)统一了进出口货物的原产地判定标准

(三)引入了反规避条款

(四)确认了对进口货物的“原产地预确定原则"

(五)增加了“原产地标记”的有关内容

(六)新《条例》明确界定在原产地管理中行政机关和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与

义务

三、新《条例》的不足之处

(一)《条例》的规则过于简单,缺乏操作性

(二)新《条例》在原产地标记方面过于粗略和含混

(三)我国现行的原产地规则未能对敏感程度不同的产品制定宽严程度不等

的原产地标准

第二节我国的优惠性原产地规则

一、我国优惠性原产地规则概述

中国的非优惠原产地规则引用了WTO《原产地规则协议》中的一般规则和

完全原产规则,对部分原产产品的“实质性改变"标准采用区域增值百分比、税目改变以及加工工序标准。我国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制定,主要体现在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优惠性贸易安排。由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普惠制中是受惠国身份,因此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并不适用于普惠制。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也投入到与一些国家或地区

进行区域性优惠贸易谈判中,为中国与各国的经贸关系提供制度性保障,使更多的国家分享到“中国机会”。原产地规则是这一谈判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够确保只有那些原产于协议缔约方的货物才能享受优惠关税,这对双方的对外贸易来说至关重要。一般来说,中国海关总署负责牵头制定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优

惠原产地规则谈判方案,商务部、质检总局、财政部以及各行业主管部委和协会共同参与。中国已经参加的区域性贸易安排有8个,即《曼谷协定》(现更名为《亚太贸易协定》)、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和《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以下分别简称《中东协议》、《中智协定》、《中巴协定》)、《内地与香港

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及补充协议1,加上2008年4月7日中国与新西兰刚刚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以下分别简称《中新协定》) 2。此外,中国自2006年起还启动了与新加坡、冰岛等12个自由贸易区谈判,

涉及亚洲、大洋洲、拉美洲、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3。我国与澳大利亚和海湾地区的谈判正在顺利推进,有望在近几年达成自由贸易区协议。

中国和澳大利亚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已经进行了7轮。第7轮谈判于2006

年12月中旬在堪培拉举行,双方全面开始了对货物以及有关服务贸易的市场准

入谈判。中方向澳方提交了长达300页的货物出口要价和服务贸易壁垒清单,双方就清单中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初步磋商。中澳双方均认为,磋商取得了有益的进展,为今后深入开展谈判、明确各自利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澳大利亚的服务业占其GDP的70%以上,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75%,是一个典型的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国家。服务贸易是澳大利亚看重的主要领域,他们在法律、金融、建筑、教育等诸多部门存在一定优势,对中国的潜在市场兴趣浓厚,希望中国做出有商业意义的开放。中国作为WTO新成员,服务业的开放水平已经很高,澳方关心的很多利益已经能够在目前的开放体制下实现。而且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很快,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排名第8,服务贸易进口世界排名第7。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在双方政府的推动下,中澳双方一定能够实现双赢的自由贸易区。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已经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今年新西兰为争取商机,抢先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这也将加速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1。

中国和海湾地区的贸易量在去年也得到了大幅的增长,西方媒体称一条新的

丝绸之路正在中国与中东地区之间形成。目前,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已经举行了4轮谈判,在货物贸易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双方将根据互利共赢的原则,务实合作,争取尽早签署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并稳步推进服务贸易谈判。

三、主要区域贸易安排中的货物原产地规则

(一)我国主要区域贸易协议的内容及对货物原产地规则的规定

1、中巴协定及原产地规则

2、中智协定及原产地规则

3、中东协定及原产地规则

4、中新协定

(二)中国区域原产地规则存在的问题

1、针对一般货物的“实质性改变”标准偏低且操作性不强

2、特定原产地规则未能区别不同产业

(三)政策完善建议

1、加大重视,制定更详细更具操作性的原产地规则

2、提高加工贸易行业的原产地标准

3、完善对高新技术行业的原产地规则的制定

CEPA ECFA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