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索道教材增

索道教材增

索道教材增
索道教材增

目录

一、索道类型简介 (1)

1.1单跨单索循环式索道运输方式 (1)

1.2多跨单索循环式索道运输方式 (1)

1.3单跨多索循环式索道运输方式 (2)

1.4多跨多索循环式索道运输方式 (2)

1.5单跨单索往复式索道运输方式 (3)

1.6单跨多索往复式索道运输方式 (3)

1.7缆式吊车索道运输方式 (4)

二、索道的组成 (4)

2.1 索道系统构成 (4)

2.2承载索 (6)

2.3返空索 (6)

2.4牵引索 (6)

2.5 支架 (6)

2.6 鞍座 (10)

2.7运行小车 (12)

2.8 驱动装置 (14)

2.9高速滑车 (15)

2.10运输料斗 (15)

三、索道路径的选择 (17)

多跨单索循环式索道运输现场布置示意图 (18)

四、索道架设 (20)

4.1 工艺流程 (20)

4.2 施工准备 (21)

4.3 索道架设 (22)

五、索道检验、运行及拆除 (29)

5.1 索道检验 (29)

5.2 索道试验 (31)

5.3 索道运行 (32)

5.4 索道运行维护 (33)

5.5 索道拆除及场地清理 (37)

六、受力计算 (38)

6.1 索道设计参数 (38)

6.2 工器具及设备的选择 (38)

七、索道管理重点 (46)

7.1专人负责、专项管理 (46)

7.2 专业设备 (46)

7.3部件的专业加工 (46)

7.4索道的标志、包装、运输、储存 (47)

八、安全要求 (48)

九、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及预控措施 (51)

十、环保措施 (52)

十一、索道工器具表 (52)

十二、架空线路专用货运索道设计要求 (54)

12.1 1000kg级索道设计要求 (54)

12.2 2000kg级索道设计要求 (56)

12.3 4000kg级索道设计要求 (58)

十三、架空线路专用货运索道制造要求 (58)

13.1 一般要求 (58)

13.2 材料要求 (58)

13.3 焊接要求 (59)

13.4 锻造要求 (59)

13.5 连接要求 (59)

13.6 牵引装置要求 (59)

13.7 支架要求 (60)

13.8 鞍座、运行小车要求 (60)

十四、重型组合索道应用案例 (60)

14.1 背景 (60)

14.2 特点 (61)

14.3 适用范围 (61)

14.4 工艺原理 (61)

14.5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62)

14.6人员组织 (83)

14.7 材料与设备 (83)

14.8 质量控制 (89)

14.9 安全措施 (90)

14.10 环保措施 (91)

14.11 效益分析 (91)

14.12 应用实例 (92)

十五、索道事故案例 (95)

15.1索运小车脱轨事故 (95)

15.2索运坍塌事故 (96)

一、索道类型简介

1.1单跨单索循环式索道运输方式

单跨单索循环式索道运输方式宜用于跨距不超过1000m,档内总运重不超过20kN 的点对点物料运输。若物料运输为多挂点方式,则需验算后方能使用。单跨单索循环式索道由承载索、返空索、牵引索、驱动装置、支架等部分组成,现场布置如图1-1所示。

注:1-始端地锚;2-始端支点;3-驱动装置;4-承载索;5-返空索;6-牵引索;

7-货车;8-终端支架;9-高速滑车;10-终端地锚

图1-1单跨单索循环式索道运输现场布置示意图

1.2多跨单索循环式索道运输方式

多跨单索循环式索道运输方式宜用于中间支架不超过7个,每跨跨距不超过600m,全长一般不超过3000m,总运重不超过20kN的远距离物料运输。多跨单索循环式索道由承载索、返空索、牵引索、驱动装置、始端支架、中间支架、终端支架等部分组成,现场布置如图1-2所示。

注:1-始端地锚;2-始端支架;3-驱动装置;4-承载索;5-返空索;6-中间支架;

7-货车;8-牵引索;9-终端支架;10-高速滑车;11-终端地锚

图1-2多跨单索循环式索道运输现场布置示意图

1.3单跨多索循环式索道运输方式

单跨多索循环式索道运输方式宜用于跨距一般不超过1000m,总运重为20kN~40kN,的点对点物料运输。单跨多索循环式索道由多根承载索、返空索、牵引索、驱动装置、支架等部分组成,现场布置如图1-3所示。

注:1-始端地锚;2-始端支架;3-驱动装置;4-承载索;5-返空索;6-货车;7-牵引索;

8-返空车;9-终端支架;10-高速滑车;11-终端地锚

图1-3单跨多索循环式索道运输现场布置示意图

1.4多跨多索循环式索道运输方式

多跨多索循环式索道运输方式宜用于中间支架一般不超过7个,每跨跨距不超过600m,全长不超过3000m,总运重为20kN~40kN的远距离物料运输。多跨多索循环式索道由多根承载索、返空索、牵引索、驱动装置、始端支架、中间支架、终端支架等部分组成,现场布置如图1-4所示。

8-牵引索; 9-返空车;10-终端支架;11-高速滑车;12-终端地锚

图1-4 多跨多索循环式索道运输现场布置示意图

1.5单跨单索往复式索道运输方式

单跨单索往复式索道运输方式宜用于跨距不超过1000m,总运重不超过20kN的点对点物料运输。单跨单索往复式索道由承载索、牵引索、驱动装置、支架等部分组成,现场布置如图1-5所示。对于高差大的往复式索道运输,可将驱动装置布置在高端支点处,依靠重力实现货车回程。

注:1-始端地锚;2-始端支点;3-承载索;4-货车;5-牵引索;6-终端支架;7-驱动装置;8-终端地锚

图1-5单跨单索往复式索道运输现场布置示意图

1.6单跨多索往复式索道运输方式

单跨多索往复式索道运输方式宜用于跨距不超过1000m,总运重为20kN~40kN的点对点物料运输。单跨多索往复式索道由多根承载索、牵引索、驱动装置、支架等部分组成,现场布置如图1-6所示。

8-高速滑车;9-终端地锚

图1-6单跨多索往复式索道运输现场布置示意图

1.7缆式吊车索道运输方式

缆式吊车索道运输方式是一种具有吊车功能的往复货运索道运输方式,一般只有一台货车并具有两套独立驱动系统,宜用于装载点在峡谷底部而卸载点在两侧山顶,总运重一般不超过20kN的物料运输。缆式吊车索道由承载索、牵引索、提升索、驱动装置、两端支架、中间支架等部分组成,现场布置如图1-7所示。

注:1-始端地锚;2-始端支架;3-驱动装置;4-承载索;5-货车;6-提升系统;7-中间支架;8-牵引索;

9-提升索;10-终端支架;11-高速滑车;12-终端地锚;13-装载场;14-卸载场

图1-7缆式吊车索道运输现场布置示意图

二、索道的组成

2.1 索道系统构成

2.2承载索

2.2.1承载索规格应根据施工设计计算结果进行选择并满足技术安全要求。

2.2.2承载索宜采用密封钢丝绳,钢丝公称抗拉强度不宜小于1370MPa。选用一般钢丝绳时,按照GB/T 20118-2006《一般用途钢丝绳》选用线接触或面接触钢丝绳,公称抗拉强度不宜小于1670MPa。

2.2.3为施工方便,承载索的最大直径不宜超过26mm,超过时应采取多根索承载方式。

2.2.4一个拉紧区段内,承载索宜采用整根钢丝绳。

2.2.5承载索的安全系数取值范围为2.6~2.8。

2.3返空索

返空索一般选用线接触的钢丝绳,为减小返空索架设难度、减少使用规格等,一般只考虑承受空车及少量机具等物料的重量,返回单件重量超过400kg的应从承载索运输。

2.4牵引索

2.4.1牵引索应选用线接触或面接触同向捻带绳芯的股捻钢丝绳,其钢丝公称抗拉强度一般不宜小于 1670MPa。

2.4.2牵引索的安装弧垂取承载索安装弧垂的1.3~1.5倍。

2.5 支架

2.5.1基本规定

(1) 支架选用前应复核,以保证所选支架符合设计要求。

(2) 支架安装时应设置拉线,保证支架稳定。

(3)在陡峭地形条件下,支架宜采取预倾布置,使支架相邻两档承载索与支架中心线间夹角大致相等,改善支架受力,提高运行小车通过性。

(4)支架所有钢结构部件需采取有效防腐蚀措施,宜选用镀锌方式。

(5)支架应设置钢结构柱脚底板,底板尺寸不宜小于300×300×10mm,其外侧应设置锚钎孔。

(6)支架位于土壤承载力较差地带时,应设置现浇基础。

(7)支架通过尺寸应保证运行小车在承载索和返空索上相对运行通畅,运载货物相互间不得碰撞,其边缘距离支架支腿内边缘不得小于 100mm。且考虑风速的影响。

2.5.2 支架结构型式

(1)支架包括支腿、横梁、拉线,其基本结构型式是人字支腿门型结构,

(2)支架高度6m以下时,采用四柱式门型结构,同时设置4根拉线,见图2-1(a)所示,超过6m时采用六柱式门型结构,见图2-1(b)所示。

(3)采用六柱式门型结构时,同侧支腿间应设置横隔,横隔间距不得超过3m,横隔可采用建筑常用钢管通过抱箍与支腿连接,见图2-1(c)所示。

(4)支架支腿钢管采用法兰连接,每节重量控制在 40kg 左右,长度最长不应超过2m。

图2-1(a)四柱式门架结构示意图

1—横梁;2—支腿;3—拉线

图2-1(b)六柱式门架结构示意图

1—顶板;2—横梁固定座;3—横梁;4—销轴;5—上支腿;6—抱箍;

7—中间支腿;8—调节支腿;9—地脚板10—连接管;11—短支腿;12—摇把

图2-1(c)支腿间横隔图

(5)支架横梁应根据不同的支腿跨度和所受竖向荷载条件,分别为单H型钢横梁(见图2-2),双H型钢组合两种型式(见图2-3)。

图2-2 单H型钢横梁端部结构图

1—H型钢;2—连接支座

图2-3 双H型钢组合横梁端部结构示意图

1—H型钢;2—连接支座;3—连接板

2.5.3 支架型式选择

支架的支腿规格由所受的横梁竖向下压力和支架高度确定,支架横梁规格由竖向下压力、货物最大横向尺寸确定,应分别根据三个条件进行组合选型。支架系列规格参考下表

注:1、型号中前两个字母代表横梁和支腿的材质,即GG代表钢质横梁钢质支腿,字母“MJ”代表“门架”,其后数字依次代表高度、最大横向通过尺寸、承载力F。

2、横梁型号中字母“HW”代表宽翼缘型钢,其后数字依次代表型钢高度、宽度、腹板厚度、翼缘厚。

3、高度超过6m时,必须采用六柱门型结构,且同侧支腿间设置横隔,横隔间距不得大于3m,横隔可采用建筑常用钢管通过抱箍方式与支腿连接。

2.6 鞍座

2.6.1 基本规定

(1)鞍座应经结构型式计算,符合强度和刚度要求。

(2)鞍座应采用焊接结构,绳槽宜设带润滑装置的尼龙衬垫,曲率半径不小于承载索直径的150倍。尼龙衬垫绳槽的半径应比承载索公称半径大7.5%,宜以绳索的1/3 圆周支撑绳索,以保证运行小车正常运行并允许承载索弯曲。

(3)鞍座与支架的连接方式宜采用铰接方式。

(4)在陡峭地形条件下,应选用摇摆式鞍座。

2.6.2 鞍座结构型式

单承载索时,采用单索式鞍座,见图2-4;双承载索时采用双索式鞍座,见图2-5;返空鞍座采用单索式鞍座。

图2-4 单索式鞍座结构图

1—架体;2—鞍座;3—鞍座轴;4—托索轮;5—托索轮轴

图2-5 双索式鞍座结构示意图

1—固定件;2—架体;3—鞍座;4—鞍座轴;5—托索轮;6—托索轮轴

2.6.3 鞍座选型

鞍座的规格根据所需承载索根数、承载力(通过承载索传递到鞍座上的下压力)进行选型。鞍座规格参考下表

系列鞍座规格表

注:鞍座型号中“AZ”代表“鞍座”,其后数字依次代表适用承载索根数、承载力。

2.7运行小车

2.7.1 基本规定

(1)索道的运行小车应采用下部牵引式(牵引索在承载索下方)。

(2)承载索按抗拉强度选定后,还应验算运行小车重载时引起的承载索弯曲应力,并确定运行小车行走轮数量。

(3)运行小车上抱索器的抗滑力不得小于物件在最大倾角处沿钢丝绳方向分力的1.3倍。抱索器应适当增加夹持长度或其他防松措施避免长期反复使用后对绳索的夹持力减小。

(4)运输较重物料宜采用多轮行走车,每个行走轮的承载重量不宜超过300kg;对于载重较大的物料运输,可采用多个行走小车运输;对于塔材等细长物料运输,应采用多吊点方式运输。

(5)运行小车行走轮轮缘断面形状应与承载索相适应,车轮直径不宜超过280mm。车轮宜设对承载索有保护作用的耐磨轮衬。

(6)运行小车应有快速卸货的装置。

2.7.2 运行小车结构型式

运行小车的型式与鞍座型式匹配,分为单索式运行小车图2-6、双索式运行小车图2-7两种。

图2-6(a)单索式运行小车结构图

1—小车轮;2—小车轴;3—防护板;4—小车架;5—抱索器;6—吊环

图2-6(b)单索式运行小车实物图

图2-7 双索式运行小车结构示意图

1—小车轴;2—车轮轴;3—小车轮;4—小车轮架;5—抱索器;6—小车架;7

—吊环

2.7.3 运行小车选型

运行小车规格根据承载绳根数、承载力(单件最重物件重量)进行选型。

2.8 驱动装置

2.8.1索道牵引机的选择应从牵引机牵引力、牵引速度、制动可靠和使用的经济性等各方面综合考虑。

2.8.2机械式索道牵引机上应配备正、反向制动装置,并且彼此独立。制动器应具有逐级加载和平稳停车的制动性能。

图2-8(a)驱动装置示意图

1—卷筒;2—发动机;3—变速箱

图2-8(b)驱动装置实物图

(3)索道牵引机的牵引力应考虑降耗30%,额定牵引速度宜为30m—40m/min。

(4)索道牵引机宜选择双卷筒式设备。

2.9高速滑车

2.9.1牵引索转向滑车应采用高速滑车,其轴承宜采用圆柱轴承。

2.9.2高速滑车直径与牵引索直径的比值不得小于15,且牵引索在高速滑车上的包络角不宜大于90°。

4/50 滑车

图2-9(a)高速转向滑车示意图

图2-9(b)高速转向滑车实物图

2.10运输料斗

1T级、2T级轻型循环式索道采用0.15m3插销式料桶图2-10;4T级往复式索道采用自主设计1.5m3回旋式自卸料斗图2-11。

图2-10 0.15m3插销式料桶

图2-11 1.5m3回旋式自卸料斗

三、索道路径的选择

结合现场地形、现有运输条件、施工组织安排及经济效益等方面来综合考虑,本工程索道运输采用多跨单索单牵引循环式索道、多跨双索单牵引循环式索道、多跨四索双牵引循环式索道三种运输方式。

3.1多跨单索单牵引循环式索道

多跨单索循环式索道运输具有运输量大、施工效率高、运输距离远、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在整个索道系统中累计运输重量不超过4t,中间支架一般不超过6个,每跨跨度一般不超过600m,高差角不超过45°,全长一般不超过3000m的远距离物料运输。

1-下地锚;2-始端支架;3-驱动装置;4-承载索;5-返空索;6-牵引索;

7-货车;8-中间支架;9-终端支架;10-高速滑车;11-上地锚;

多跨单索循环式索道运输现场布置示意图

3.2多跨双索单牵引循环式索道运输具有运输量大、施工效率高、运输距离远等特点,适用于最大运重一般为2t~5t,中间支架一般不超过5个,每跨跨度一般在300~500m,全长一般不超过2000m的远距离物料运输。如下图所示。

1‐下地锚;2‐始端支架;3‐驱动装置;4‐承载索;5‐牵引索;6‐货车;7‐中间支架;

8‐牵引索;10‐终端支架;11‐高速滑车;12‐上地锚;

多跨双索单牵引循环式索道运输现场布置示意图

复杂网络的基础知识

第二章复杂网络的基础知识 2.1 网络的概念 所谓“网络”(networks),实际上就是节点(node)和连边(edge)的集合。如果节点对(i,j)与(j,i)对应为同一条边,那么该网络为无向网络(undirected networks),否则为有向网络(directed networks)。如果给每条边都赋予相应的权值,那么该网络就为加权网络(weighted networks),否则为无权网络(unweighted networks),如图2-1所示。 图2-1 网络类型示例 (a) 无权无向网络(b) 加权网络(c) 无权有向网络 如果节点按照确定的规则连边,所得到的网络就称为“规则网络”(regular networks),如图2-2所示。如果节点按照完全随机的方式连边,所得到的网络就称为“随机网络”(random networks)。如果节点按照某种(自)组织原则的方式连边,将演化成各种不同的网络,称为“复杂网络”(complex networks)。 图2-2 规则网络示例 (a) 一维有限规则网络(b) 二维无限规则网络

2.2 复杂网络的基本特征量 描述复杂网络的基本特征量主要有:平均路径长度(average path length )、簇系数(clustering efficient )、度分布(degree distribution )、介数(betweenness )等,下面介绍它们的定义。 2.2.1 平均路径长度(average path length ) 定义网络中任何两个节点i 和j 之间的距离l ij 为从其中一个节点出发到达另一个节点所要经过的连边的最少数目。定义网络的直径(diameter )为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距离的最大值。即 }{max ,ij j i l D = (2-1) 定义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L 为网络中所有节点对之间距离的平均值。即 ∑∑-=+=-=111)1(2N i N i j ij l N N L (2-2) 其中N 为网络节点数,不考虑节点自身的距离。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L 又称为特征路径长度(characteristic path length )。 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L 和直径D 主要用来衡量网络的传输效率。 2.2.2 簇系数(clustering efficient ) 假设网络中的一个节点i 有k i 条边将它与其它节点相连,这k i 个节点称为节点i 的邻居节点,在这k i 个邻居节点之间最多可能有k i (k i -1)/2条边。节点i 的k i 个邻居节点之间实际存在的边数N i 和最多可能有的边数k i (k i -1)/2之比就定义为节点i 的簇系数,记为C i 。即 ) 1(2-=i i i i k k N C (2-3) 整个网络的聚类系数定义为网络中所有节点i 的聚类系数C i 的平均值,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摘要】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 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 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学会知识的正迁移,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 本文围绕“从生活情境入手,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有效防止负迁移,真正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应用“生活即课堂的理念”进行知识的正迁移”等方面进行了详实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能力正迁移 小学数学是通过教材,教小朋友们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 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知识,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计算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 用于现实。”的确,现代数学要求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世界。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 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让学生将抽象的数 学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学会知识的正迁移,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从我们的教育目标来看,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 析和应用等综合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串联性强、前后知识点关联密切等特点,因而在教学过程 中要实现知识的正迁移。需要从小学数学内在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不同的内容产 生的有趣互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奋点。学生探寻知识的兴趣有了,自主学 习的动力也就自然有了。学生懂得了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正迁移”,也就掌握 了数学学习的精髓,学习效率将会事半功倍。 一、从生活情境入手,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数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万事皆学问。 将数学知识教学融入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紧紧结合日常点滴,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实践。将一切纸面上的数学问题,迁移到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的万花筒,既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致,又可以提升学生的 接受速度,增强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例如: 在学习图形相关知识时,需要教会 学生计算面积、周长、表面积和体积,这不仅仅只是书上、练习题中的平面图形,更是现实存在的生活实物,只教会学生用公式计算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将抽象化 的平面图形与生活中真实实物联系起来,这个时候,需要借助孩子们的玩具,玩 是孩子的天性,玩具对于孩子刻骨铭心,对于相关知识的教学,可让孩子带自己 的玩具到课堂,从玩具中去找寻数学知识,纸牌中去研究长方形、魔方中去找寻 正方体、饮水杯中去探究圆柱等等。从生活实例中运用不同的思维角度和方法, 使学生得到不同的学习体验,也许每个学生所感悟的未必相同,但对于这些知识 的掌握方向绝对是一致的。将数学问题迁移为生活问题,再反过来把生活问题总 结成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就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本质内容。 二、有效防止负迁移,真正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学会知识的迁移,能够促使学习事半功倍,但迁移中有“正”、“负”之分。正 迁移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良性现象,而负迁移则是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产生消极 影响的不良现象。小学生由于其年龄尚幼,心理稚嫩,学习能力还正在塑造当中,出现了知识的负迁移,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学习进度和效果。教师的教学 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活动与安排要照顾到学生的认识水平,要考虑 到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和解决问题经验。负迁移是学生已学会的知识和经验造成的,

知识巧迁移

知识巧迁移“水”到“渠”自成 建湖电大08秋小学教育学员沈中仁 内容摘要:本文谈了学习迁移的意义和作用,新课程背景下利用迁移规律进行有效教学的有利条件,以及自己利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实践的有效策略。从教材内容、探究性学习理念的应用,知识的纵向、横向联系、学生特点、教师的指导等方面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阐述,对指导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知识迁移意义条件策略 小学教学的任务在于使儿童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能够充分地理解、掌握、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应用,以便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技能,解决新问题。这就关系到学习迁移的问题。学习迁移在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在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中,特别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指引下,引导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人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和实践中的尝试。 一、学习迁移的意义和作用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先哲们的教育思想,也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终身受用的自学方法,从而掌握“会学”知识的金钥匙。我们发现,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早已为古人所发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迁移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影响另一种学习。即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学习之间或同一知识领域的学习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这种相互影响关系到学习的效用,这就是心理学家称之为“学习迁移”的问题。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无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都有正负之分。 现代心理学关于迁移现象的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在学习时,对学过的知识、技能和要领掌握得牢固,且又善于分析思辩,那么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会对另一种知识、技能、概念产生有益的影响和推动,这就是学习的正迁移。反之,如果对已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掌握得不牢固,又不注意分析思辩,那么已学得

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方法研究

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09-12-09T13:54:40.263Z 来源:《价值工程》2009年第11期供稿作者:葛均兵宋晋徽 [导读] 提出了一种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 葛均兵宋晋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 210016)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在对流程节点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业务流程模型;并对知识分类与表示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知识集成模型。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a method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based on process node and analyses the meaning of the method;on the base of definition of process node,this article creates a business process model;it also classifies and expresses the knowledge and builds a model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关键词:知识集成;流程节点;知识;流程;知识管理 Key words: knowledge integration;process nodes;knowledge;process;knowledg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1-0111-04 0 引言 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将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人类社会正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知识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来源。因此,企业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方法对企业知识进行有效管理,进而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1 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的意义 1.1 实现知识“有序化管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等不断发展,知识膨胀速度已大大超出了知识整理和知识有序化速度。《21世纪世界预测》指出,最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等于过去2千年产生的知识量总和。人们处在这样一个知识极大丰富的环境下,却迷失在知识的海洋之中,很多时候面临找不到自己需要的知识的尴尬。一项统计表明:在没有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企业中,员工将花费80%的时间用于寻找资料和知识[1]。因而企业迫切需要对知识进行“有序化管理”,使“企业知识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在需要的员工手中”,提高知识使用效率。 1.2 实现“个体资源企业化” 在经济发展中,无论经济繁荣还是经济危机时期,企业都可能面临员工跳槽或裁员问题,员工流动性导致企业知识资源流失,甚至造成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如何使“个体资源企业化”成为企业管理者思考的重要议题,也是企业知识管理一大难题。 业务流程是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活动集合和载体、运营的基础,企业知识产生和应用于流程节点,流程节点凝结了企业关键知识;因此,以流程节点为切入点对知识进行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点,可以有效解决知识“有序化管理”和“个体资源企业化”问题。 2 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方法 2.1 业务流程体系模型构建 2.1.1流程和流程节点的定义 构建企业业务流程体系模型,首先要界定业务流程和流程节点。对业务流程定义,从不同角度有所不同,主要有: ①ISO9000对业务流程的定义:业务流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②M·Hammer认为,流程是把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为对顾客有价值的输出的活动[2]。 ③T·H·Davenport认为,流程是利用企业的资源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活动[3]。 以上定义大多包含了流程6大要素,却很少有将流程活动执行者——角色纳入流程定义。笔者认为:业务流程是相关角色按照由既定活动组成的程序,将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为对顾客有价值的输出过程。 业务流程节点是一种特殊节点。业务流程具有层次性,上层流程的一个流程节点可细分为下层的一个业务流程;所以不同层次流程节点之间存在包含和被包含关系,如图 1所示。 我们把处于最底层、不可细分的流程节点定为节点单元,流程节点的界定将从节点单元入手;而节点单元是由不可再分的角色完成的将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为输出的同一类型的活动。 2.1.2业务流程建模 根据Hommes的研究[4],目前约有350种左右支持BPR业务流程建模方法,而其中跨职能流程图是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流程建模的理想工具,能够清晰表达流程节点与角色之间对应关系,而角色正是知识的获取者、提供者和使用者。 跨职能流程图是通过图形化语言,描述组织中各职能单位(部门或岗位)之间的业务流程图,是描述业务活动与业务能力之间交互关系的图表模型[5]。它通过横向与纵向的二维方式反映工作流程,是一种图形的实现方式。横向维度是职能带,表示工作(进程)发出者或承担者;纵向维度是序号,反映工作(进程)之间逻辑关系。横向与纵向维度确定了进程坐标,把流程责任者和流程逻辑关系固化下来,形成清晰的流程图形化描述。图 2为某公司研发立项流程跨职能流程图。 由于业务流程具有层次性,所以用跨职能流程图对业务流程进行建模时,需对不同层次流程进行建模,并阐明不同层次之间关系,体现流程层次性。 2.2 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模型构建 2.2.1知识的识别与分类 目前对知识分类的方式有很多种,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类。笔者根据本研究特点,从流程节点角度,将企业知识分为三类: 第一类:流程节点的属性知识。它包括:流程节点所属流程编号,流程节点编号,流程节点的启动知识,流程节点的活动描述,流程节点的输入知识,流程节点的输出知识,流程节点执行的时间约束,执行节点活动的角色,胜任节点工作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 第二类:流程节点的规范知识。它包括流程节点活动涉及的表单规范和节点活动的执行标准。角色在处理流程节点活动时,可以参考

--动力节点之java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1. 基本数据类型 整形: byte 1 个字节 short 2 个字节 int 4个字节 long 8个字节 字符: char 2个字节 浮点数: float 4个字节 double 8个字节 布尔: boolean 1个字节 2.java 7 新增二进制整数 以0b或者0B开头 3.java中字符时16位的Unicode编码方式,格式是'\uXXXX',其中xxxx代表一个十六进制整数 4.java中规定了正无穷大、负无穷大和零 正无穷大= 一个正数除以0 负无穷大= 一个负数除以零 0.0 除以0.0 或者对一个负数开方得到一个非数 5. 在java中布尔类型只能是true和false 6. 在java中没有多维数组 动力节点

看似像C语言中的多维数组不是真正的数组,比如 a[3][4] , a[0] a[1] a[2] 是真实存在的,装的是地址,和 c语言中动态分配为的数组一样 int [][] b = new int[3][4] 7. Java中带包的编译方法 javac -d . Hello.java 会在当前目录下生成目录树 运行 java 包名字.类名字 8. Java多态中的对象的filed 不具有多态性,如父类对象 = new 子类(),对象.field 是调用的父类的,即使子类中覆盖了该字段。 9. instanceof 运算符 格式:引用变量名 instanceof 类名(或者接口)他用于判断前面的对象是否是后面对象的类,子类、实 现类的实例,是返回true,否者返回false 10. Java 中基本数据类型和对应封装类之间的转化 int a = 1; Integer A = new Integer(a); a = A.intValue(); 其他的类型也是这样的。 11.单例(singleton)类例子 复制代码代码如下: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private Singleton(){}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动力节点

浅谈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条件和方法

浅谈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条件和方法 https://www.doczj.com/doc/3115017296.html,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8-11-3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文/钟红 [导读]摘要:学习正迁移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迁移,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摘要:学习正迁移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迁移,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学习迁移教学情境思维能力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我们所学的知识、所获得的技能会影响其它知识的学习和其它技能。迁移的问题就是不同学习阶段的相互影响,先前的学习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原有的学习也会产生影响,学习之间普遍会发生相互影响,这就是迁移的实质。以迁移效果为标准划分,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影响,即起干扰作用。迁移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而迁移在实际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只要教师重视解决旧知识与新课题的矛盾,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就一定能提高教学质量。现从以下几方面对在教学中如何创造条件,促进学习的正迁移和防止干扰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 启发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相互关系,为学习迁移提供有利条件 学习对象之间存在着相同的或相似的因素就能产生相互迁移的现象。它们之间包含的共同因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产生。知识之间、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是产生学习迁移的重要客观条件,所以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多、越扎实,就越能产生学习正迁移,从而顺利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这样不但可以复习已经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这些原理的指导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见,迁移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学生应该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因此,“双基”是学生知识结构的核心,必须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 二、抓住学习本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学习对象之间共同因素的存在是产生迁移的客观条件,能否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还在于学习者掌握的知识、技能的概括化水平。学生是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去认识新知识,并把新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化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某些同类新知识的实质,从而产生正迁移。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每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放在中心地位,以突出其内部规律,基本概念的掌握与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具有了高度的概括能力,容易发现新旧知识、技能间的关系,这样就有利于新旧知识、技能间的正迁移。如果学

关于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讲座一)

关于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讲座一) 府谷二中八年级物理组薛波 知识的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就是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成功地迁移到新的情境、新的课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其实质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把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应用到学习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也就是实现知识的迁移。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促进知识迁移 根据迁移规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牢固程度是实现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先前的学习越扎实、雄厚,就越容易产生迁移,效果也越显著。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为知识的迁移、应用奠定基础和准备。如果没有对知识的透彻和贯通性理解是无法实现知识迁移的。 1.温故而习新,促使知识的纵向迁移 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其同化,将新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去“同化”这个新问题,就能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知识实现从“故”到“新”的纵向迁移,并且使“故”也得到巩固。 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这一节是电学部分的重点之一,让学生自己设计与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有一定的困难。利用学生已有认知

结构里的有关“控制变量法”的知识情节,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如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因为压强和压力与受力面积都有关系,所以在研究时,是先保持压力 F 不变,通过演示实验而得出P 与S 的关系,然后保持受力面积不变,通过实验再研究P 和F 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最后综合得出:P=F/S。应当指出,这里运用的研究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也就是说,若研究的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有联系时,就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物理量先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从而把所研究的问题首先转化为一个物理量与单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样使被研究的问题由复杂变简单,容易发现联系,最后将各个联系综合起来得到所需结论。控制变量法是研究多变量问题的有力武器,所有多变量问题原则上都可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求解。通过以上的实验比较分析,对“控制变量法”更进一步理解,学生认知结构里的新知识引起同化,更有利于探究欧姆定律,促使学生对新知识欧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在液体压强、电功、焦耳定律等教学中,都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的知识迁移启发学生,都获得很好的效果。 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使知识的横向迁移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际上就是学习者通过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找到与要解决的问题关联,从而把当前的问题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从而解决了问题,也就是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创设情境,进行意义建构,促进知识的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活的背景即“情

管理知识时间节点说课讲解

2017年安全工程师考试必备的22个时间节点 【1小时】 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2小时】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24小时】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照前款规定采取停止供电措施,除有危及生产安全的紧急情形外,应当提前24小时通知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法》 【48小时】 实施查封、扣押,应当当场下达查封、扣押决定书和被查封、扣押的财物清单。在交通不便地区,或者不及时查封、扣押可能影响案件查处,或者存在事故隐患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可以先行实施查封、扣押,并在48小时内补办查封、扣押决定书,送达当事人。《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 【2日】 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应当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收缴罚款之日起2日内,交至所属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在2日内将罚款缴付指定的银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 【3日】 申请取得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申请人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提交下列材料……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前款规定的材料之日起3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经由道路运输烟花爆竹的,托运人应当向运达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公安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日内对提交的有关材料进行审查……《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 烟花爆竹运达目的地后,收货人应当在3日内将《烟花爆竹道路运输许可证》交回发证机关核销。《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 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第二类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许可申请之日起3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 登记办公室在3个工作日内对登记企业提出的申请进行初步审查,符合条件的,通过登记系统通知登记企业办理登记手续。《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 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依照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告知后3日内以书面方式提出。《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

知识迁移的理论条件和促进迁移的方式

知识迁移的理论条件和促进迁移的方式 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有:形式训练说,共同因素说,概括化理论以及关系理论。 形式训练说是一种古老的迁移理论,来自于官能心理学。它认为人类的心理是由不同的官能形成的,通过对人的心理官能进行训练,可以使该官能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促进迁移。共同因素说是由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和吴伟士指出,强调各种学习之间具有共同成分或共同因素,才会产生迁移。 概括化理论由心理学家贾德(C.H. Judd)提出,认为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是迁移的关键,两种学习之间的共同因素是迁移的必要条件之一。 关系理论由格式塔心理学家苟勒提出,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突然领悟两种学习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的结果。这一理论实际上是对概括理论的一种补充。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认知结构的重要性,认为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产生广泛迁移的根本。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有助于迁移。 建构主义的理论学派,认为迁移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为了促使学生在新条件下应用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者们提出了一些教学理论,如抛锚式教学、认知学徒式教学以及认知灵活性理论等。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各种实际情境中从多种角度反复应用知识。 2.迁移的种类 迁移的种类按其效果来分,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如果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即为正迁移。两种学习间干扰作用则是负迁移;按迁移的顺序划分,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学习英语句法结构,有时也会受到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而产生顺向负迁移。例如,在翻译“我们明天去上学。”的句子时,有的学生错误地译成: We tomorrow go to school.“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是说明了大量的阅读,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阅读学习对写作能力提高产生顺向正迁移,此种说法同样适用于英语学习。 三、促进知识迁移的方法 迁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迁移的发生却不是自动的,它需要我们创设条件,采取有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迁移,从而提高记忆与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 1.创设多种促进知识的迁移条件 (1)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提供给学生引导性知识,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内容提供联系点或者促进对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辨别。例如,在讲解过去进行时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复习现在进行时,通过比较,分析两种时态的异同后,学生对过去进行时掌握就比较容易。 (2)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有关知识的运用与迁移。如果教师在讲解知识内容时,能充分利用奥苏伯尔的“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两个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引导学生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水平,使学生在学到丰富知识的同时,形成合理而牢固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迁移。 (3)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也是影响知识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基本概念的学习和掌握。例如,英语语法知识讲解,这些概念抽象程度高。因为知识越抽象,其潜在的应用范围(逻辑处延)就越大,适用范围就越广泛,迁移效果就越明显。 (4)定势也称心向,也是影响知识迁移的条件。定势的作用有双重性。对知识迁移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例如,学生在翻译“他们在教室”句子时,受汉语的负

以旧引新自主探究发挥知识正迁移

以旧引新自主探究发挥知识正迁移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案例 旬阳县城关第二小学梁晓玲 巴甫洛夫说:“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要运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同类课题。”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其实就是让学生带着已有的认知经验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在进行《比的基本性质》教学时,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本人采用了以旧引新、自主探究等合理的教学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下文为当时实施教学的流程模式和所思所悟。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的关系后接着学习的内容。比的基本性质是一节概念课的教学,它跟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实际上是同一道理的。所以本节课主要是处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进入到学习新知识。教材内容渗透着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和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不但能加深对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分数、比和除法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也为以后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知识,正、反比例打好基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中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其实就是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在认知经验中,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掌握了分数

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解答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且理解了比的意义。有了这些知识的储备,学生只要进行知识的迁移、类比就可以自主探究出比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知道什么是最简整数比,能正确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探究中,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难点是能根据比的前项后项数的特点,能灵活地化简比。 二、教学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引发猜想——小组合作,验证猜想——运用规律体验成功——巩固拓展,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目标: 1、复习旧知,为学生发现问题、产生猜想奠定基础。 2、启发学生大胆猜测,提出自己的假设。 过程: 师:判断对错并说出你判断的依据。6÷8=60÷80 () 6÷8=3÷4 () 生:(依据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师:12/18=2/3()12/18=60/90 ()

地理教学中知识正迁移的途径

地理教学中知识正迁移的途径 【摘要】迁移对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迁移方法,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将探析在地理教学中增强学生知识正迁移的途径。一、将地理知识和原理迁移到实际练习中。二、将地理知识和各种图表信息相互迁移:将地理知识迁移到图表信息中,将图表信息迁移到地理知识中。 【关键词】地理迁移练习图表途径 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或者后续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学习之间的影响有促进和干扰之分,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引导正迁移,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进行地理思维的基础。地理教学中知识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地理知识的正迁移是从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地球和地理环境基础知识和运动规律及与人类活动等关系中进行迁移,使知识联系起来,重新思考,产生飞跃,从而获取新知识。下面就两个方面谈谈地理知识正迁移的途径。 一、将地理知识和原理迁移到实际练习中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相关联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具有各自不同的本质属性。在教学中,教师应精选题,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思维定势;当学生的思维定势形成以后,又要通过训练,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建立、发展和强化更具一般意义的思维定势,实现学生的所学知识正迁移,要使学生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是培养知识正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如《海洋地理》中学习洋流知识,除了解洋流的形成、分布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外,还要掌握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那么如何了解概念、规律和分布,可以把洋流和盐度知识迁移到实际练习中去,以检验知识了解、掌握熟悉的程度。教师可以针对实际情况设计航海练习题,把全球的洋流知识联系起来,也可就某一环流系统设计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例1】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学考察船,2004年10

招标投标时间节点知识汇总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关于时间节点的知识汇总 按程序的先后顺序排序:招标文件发售、文件澄清、投标截止、公示中标候选人、签订合同、备案、退付保证金。本汇总不详之处,读者酌情增补,以利实用。在此感谢惠读。 《条例》第二章 第十六条招标人应当按照资格预审公告、招标公告或者投标邀请书规定的时间、地点发售资格预审文件或者招标文件。资格预审文件或者招标文件的发售期不得少于5日。 招标人发售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收取的费用应当限于补偿印刷、邮寄的成本支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第十七条招标人应当合理确定提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的时间。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提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的时间,自资格预审文件停止发售之日起不得少于5日。 《条例》第二章 第二十一条招标人可以对已发出的资格预审文件或者招标文件进行必要的澄清或者修改。澄清或者修改的内容可能影响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或者投标文件编制的,招标人应当在提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截止时间至少3日前,或者投标截止时间至少15日前,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获取资格预审文件或者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不足3日或者15日的,招标人应当顺延提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或者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 第二十二条潜在投标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对资格预审文件有异议的,应当在提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截止时间2日前提出;对招标文件有异议的,应当在投标截止时间10日前提出。招标人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3日内作出答复;作出答复前,应当暂停招标投标活动。 《招标投标法》第二章

第二十四条招标人应当确定投标人编制投标文件所需要的合理时间;但是,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最短不得少于20日。 《条例》第二章 第五十四条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招标人应当自收到评标报告之日起3日内公示中标候选人,公示期不得少于3日。 投标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对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评标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在中标候选人公示期间提出。招标人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3日内作出答复;作出答复前,应当暂停招标投标活动。《招标投标法》第四章 第四十六条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30 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 招标文件要求中标人提交履约保证金的,中标人应当提交。 第四十七条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招标人应当自确定中标人之日起15日内,向有关行政监督部门提交招标投标情况的书面报告。 《条例》第四章 第五十七条招标人最迟应当在书面合同签订后5日内向中标人和未中标的投标人退还投标保证金及银行同期存款利息。

emule必备知识(更新服务器列表与kad节点文件)

emule必备知识 emule是通过ED2K网络和KAD网络寻找、连接其他emule客户端的,所以服务器列表和KAD节点文件是emule 的必需文件。 有些新手由于下载官方原版emule压缩包或其他未集成这些必需文件的emule压缩包,从而出现“连接不上ED2K与KAD”问题。所以学会下载更新服务器列表与KAD节点文件是使用emule的第一步! 以下方法适用于官方原版emule、Xtreme、ScarAngel、MorphXT等所有官方认可的emule及mod。 此方法以xtreme 8.1为例。 更新服务器列表 方法1(新手推荐):如下图所示,在eMule的“服务器”面板右栏,将最新服务器列表文件的地址:“http://ed2k.im/server.met”(或使用备用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3115017296.html,/server.met)输入到“从URL更新server.met”下方的框中,点击“更新”按钮即可。该方法不会去除列表中原有服务器。 方法2:下载最新安全eD2k电驴服务器列表server.met文件,地址为“http://ed2k.im/server.met”(或使用备用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3115017296.html,/server.met),然后手动将该文件放入eMule的config文件夹下(在C:\Program Files\eMule\config\(WinXP)或C:\用户\你的用户名\AppData\Local\eMule\config\(Vista、Win7默认位置,显示隐藏文件夹可见,但可以设置))。这样彻底覆盖了服务器列表server.met文件,不保留原服务器。 拥有一些服务器后,推荐把他们设置为“静态服务器”,尤其是lowID emule用户,这样服务器就不会因为连接不上而被eMule自动删除。方法如下。

知识迁移

政治课教学迫切需要培养学生学习迁移能力 随着高考的改革,考试的内容在向“广”、“宽”、“综”的发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运用知识,而这些能力培养的关键就是使学生掌握知识迁移的本领。这对处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来说,无论是在学校课堂,还是将来走向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就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就是学习迁移,即已获得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和作用。凡是这种影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称为学习的正迁移;反之这种影响起到抑制或消极的干扰作用,就称为学习的负迁移。由此可见,学习迁移对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一旦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迁移方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正迁移能力,克服学习的负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正迁移能力 从上述正迁移原理的分析可以看出,要使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应从充实和完善其认知结构着手,并及时唤醒与新授知识相关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创设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迁移,从而形成正迁移能力。为此,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学习迁移。 能否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性,选择合适的教学主线索;讲清各个知识点,从一个知识点发散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围绕主线索串联成体,建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并能根据知识网络随时唤醒与新授知识相关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正迁移。例如:在讲述“国家宏观调控”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这样的知识链: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手段→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链内的正迁移,使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而且还可迁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的内容上,从而产生积极的影响,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 2.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学习迁移。

达芬奇节点知识

[调色技术]【基础知识】达芬奇节点的区别 看到论坛里有同学问达芬奇四种节点的区别,我本来想简单谈一下,没想到写了不少。我单独发个贴,相信看完我的帖子并且弄懂了,达芬奇节点的区别应该不会再有人问了。 首先,四种节点中串行节点是最基础的,别的节点都是在串行节点的基础上派生来的。我先说说四种节点怎么认。其实这个不用教,一看就懂。但是我发现很多人分不清并行节点和并行结构。并行节点指得是并行结构最末的那个节点,而这个节点上游的那些并不是并行节点,它们都是俗称的串行节点。我们称的串行节点其实名字叫corrector校色节点。达芬奇在node菜单下的说法我一直觉得不严谨,导致了目前大家认识的偏差。 所有节点的在算法设计的角度看都是等同的,并没有说哪个节点是专门用来做什么的。事实上,你甚至可以在校色节点和key mixer节点上调色轮等操作,只是没有效果而已。从这一点能看出达芬奇程序设计是面向对象的思维。 然后,我来说说它们的作用和区别。 最明显的是key mixer。它的作用是对上游节点output的遮罩进行混合,比如相加相减等,在节点功能选项卡的key选项卡中。 然后是并行和layer mixer。它们俩有相似的地方,所以很多人一开始分不清区别。从算法的角度其实它们只是表象上类似。并行节点可以使上游节点的效果同时生效。而layer mixer的作用其实是composite mode混合模式。它是对上游节点进行层混合,可以让调色师从节点思维上转换到层思维。混合模式可以点右键选,默认的混合模式是覆盖。由于层混合节点的层级是按input的顺序,第一个input在最下,在默认混合模式下有点像并行节点(区别一个是同时生效,一个是高层级覆盖低层级),所以会有人把它和并行节点弄混。 我估计有人对混合模式也一知半解,它们的区别细讲太费事。我推荐看一本讲ps的书叫《选择的艺术》,里面讲的很好。本身这本书也算比较深入的讲图像处理的。 如果对这种基础性的知识还有需要的话,我还推荐一本《数字图像处理》。这本书很理科,但是调色所需要的全部技术知识,对我是说全部,包括色彩管理、编码等都包含在内了。而且这些还只是前面几个章节,在最后几章未来图像处理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有所提及。那个混合模式的其实就是图像处理的点操作,好像在第一二章,书里面也就两三页,但是讲的透彻清楚。你要把这本读懂了别说用达芬奇,让你设计一个调色功能的算法都绰绰有余。

16G钢筋平法知识11梁节点

梁节点 明确变截面位置梁纵筋的起算位置 应用场景:中柱,上下层柱子有变截面 第一个变化就是当我们柱子上下变截面的时候,对于与之相交的框架梁上下部钢筋在中柱的锚固起始位置进行明确,梁上部钢筋的锚固从上面的柱子边算起,下部的钢筋从下面的柱子开始算起,要分别考虑,这样就更加清晰明确,体现16g的主要变化思路明确化。那么什么情况会有这种节点,一般梁上部钢筋是直接通过中柱的,梁左右两侧钢筋根数不一致的情况才会进行支座内锚固。我们应用此节点的一种情况柱子是中柱,上下有变截面,梁的左右两侧的钢筋根数不一致,梁上部多出的钢筋要锚固到柱子里,以上柱边为锚固起始位置,下部钢筋要锚固到柱子中,以下柱边为锚固起始位置。需要分别考虑锚固位置

16g另一个变化就是新增加了构件类型,托柱转换梁TZL,托柱转换梁对梁的箍筋要求进行明确,托柱位置箍筋加密构造:柱边算起加密范围1.5hb,梁的二级抗震加密区是1.5hb和500取大值,这个1.5hb跟梁二级的抗震加密区长度的其中一个值一致。这也体现了16G的统一性,另外大家需要注意,在柱子的下方范围梁的箍筋也加密,因此他的加密区的总长度就,hc+2*1.5hb。 16g图集梁的高度方向上的折梁的弯锚钢筋伸至对边弯折20d,弯折平直段的长度由11G的10d变为20d,这时候跟水平折梁的锚固长度20d一致,并且大家在思考一下还有哪些钢筋的平直段弯折20d,就是梁的吊筋他也是20d,水平折梁、垂直折梁以及梁吊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点就是弯折角度是大于90度的,这样大于90度的弯锚平直段都是20d又一次体现了统一性。另外给大家总结一下,我们水平钢筋的90度弯锚长度一般全是15d例如梁端部,剪力墙水平筋遇端柱,都是弯折15d。垂直方面上部弯锚水平段12例如剪力墙顶部钢筋,中柱顶部钢筋。竖向钢筋下部钢筋锚固长度有两种一种也是15d,另外一种6d和150取大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