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6年四川省水资源公报

2006年四川省水资源公报

2006年四川省水资源公报
2006年四川省水资源公报

2006年四川省水资源公报

双击自动滚屏发布单位:admin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07-7-5 15:14:00

综述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部,介于东经97°21′~108°31′,北纬26°03′~34°19′之间,幅员面积48.43万平方公里。全省地势西高东低,可分为西部川西高原山地和东部四川盆地两大部分。全省共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全省河流分属7个水资源二级流域。

2006年是四川省有统计记录51年来水资源最枯年份。全省降水总量4018.48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偏少15.2%;其中西部地区比常年偏少10.2%,东部地区比常年偏少21.2%。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864.24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28.7%;其中西部地区比常年偏少26.3 %,东部地区比常年偏少31.9%。全省地下水资源量534.62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865.84亿立方米。

四川省人均水资源量地区分布不均。2006年全省人均水资源量2139立方米,其中西部人均水资源量15250立方米,东部人均水资源量953立方米。

全省114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18.60亿立方米,比年初减少6.38亿立方米。2006年全省总供用水量215.1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82亿立方米,其中西部地区比上年增加0.30亿立方米,东部地区比上年增加2.52亿立方米。供水量中地表水源占91.0%,地下水源占7.8%,其他水源占1.2%;用水量中生产用水占88.6%,生活用水占10.4%,生态用水占1.0%。全省用水消耗量102.98亿立方米,综合耗水率48%。全省人均用水量247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246立方米,农田实灌亩均用水量362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188立方米。

2006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33.04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71.2%,建筑业废水占2.8 %,第三产业污水占5.4%,生活污水占20.6 %,入河废污水量26.43亿吨。对全省2782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结果,全年期Ⅰ类水域河长为315公里,占评价河长的11.3%;Ⅱ类水域河长为1443公里,占评价河长的51.9%;Ⅲ类河长546公里,占19.6 %;Ⅳ类河长93公里,占3.3%;Ⅴ类河长335公里,占12.1 %;劣Ⅴ类河长50公里,占1.8%。

四川省2006年发生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旱灾。旱情具有时间长、范围广、强度高的特点。全省有716万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全年农作物受旱面积4420万亩,成灾2280万亩,绝收537万亩,粮食损失682万吨;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工业损失70亿元。大旱还导致全省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8月底全省水利工程蓄水仅41亿方,减少29亿方。东、西部地区划分

东部盆地区(面积18.61万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762.48亿立方米):

成都市、自贡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安市、

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宜宾市、南充市、达州市、

雅安市、广元市、巴中市、眉山市、资阳市

西部高山高原区(面积29.81万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1103.36亿立方米):

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攀枝花市

返回目录

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06年省内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比常年偏少20%~30%以上有成都、自贡、德阳、遂宁、资阳五市,其余市、州偏少5%~20%。降水量分布趋势是:盆地东部大巴山米

仓山为1000~1600毫米;比常年偏少10%~40%;盆地西缘山地大相岭一带为1000~2000毫米,比常年偏少20%~30%;龙门山、邛崃山一带为1200~1600毫米,比常年偏少20%~30%;盆地底部为500~800毫米,比常年偏少20%~50%。西部高山高原区大体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变化介于600~1600毫米,比常年偏少10%~20%。

2006年全省平均降水量829.8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4018.48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20.6%,比常年减少15.2 %。金沙江石鼓以上比常年减少16.3%,金沙江石鼓以下比常年减少9.3%,岷沱江比常年减少18.5%,嘉陵江比常年减少17.8%,宜宾至宜昌比常年减少10.0%,汉江比常年减少31.5%,黄河龙羊峡以上比常年减少22.1%。

(二)地表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量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2006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864.24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385.0毫米,比上年减少36.2%,比常年减少28.7%。金沙江石鼓以上比常年减少34.1%,金沙江石鼓以下比常年减少24.5%,岷沱江比常年减少25.5%,嘉陵江比常年减少40.6 %,宜宾至宜昌比常年减少22.6%,汉江比常年减少42.9%,龙羊峡以上比常年减少41.1%。各二级水资源区与常年比较见图3。在各市(州)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都比常年偏少,偏少40%以上的有自贡、绵阳、广元、遂宁、南充、达州、巴中、资阳市,其余市(州)偏少20%~30%。

2006年,从省外流入省境的水量1005.39亿立方米。按水资源二级流域统计,金沙江石鼓以上入省境水量243.48亿立方米、金沙江石鼓以下入省境水量576.51亿立方米、岷沱江入省境水量23.16亿立方米、长江宜宾至宜昌干流入省境水量54.89亿立方米、嘉陵江入省境水量96.59亿立方米、汉江入省境水量10.77亿立方米。

从省内流出省境的水量2750.25亿立方米。按水资源二级流域统计,其中黄河龙羊峡以上出省境水量27.98亿立方米、金沙江石鼓以上出省境水量331.77亿立方米、长江宜宾至宜昌干流出省境水量2019.33亿立方米、嘉陵江出省境水量358.14亿立方米、汉江出省境水量13. 03亿立方米。

与常年比较,2006年入省境水量减少312.60亿立方米,出省境水量减少1061.37亿立方米。(三)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是由降水、地表水体(含河道、湖库、渠系和渠灌田间)入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全省仅成都平原采用补给量法计算,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其余各地按山丘区采用排泄量法计算。2006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534.62亿立方米,其中成都平原评价面积5968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量25.41亿立方米;山丘区评价面积477590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量513. 01亿立方米;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地下水重复计算量3.80亿立方米。

(四)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是指评价区内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总量(不含区外来水量),由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相加,扣除两者之间互相转化的重复计算量,加上成都平原地下水潜水蒸发量而得。

2006年全省水资源总量为1865.84亿立方米,比常年减少28.2%。全省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6.4%,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38.53万立方米。

2006年全省所有水资源二级区总水资源量均比常年减少,其中金沙江石鼓以上比常年减少34.1%,金沙江石鼓以下比常年减少24.5%,岷沱江比常年减少25.4%,嘉陵江比常年减少40.6%,宜宾至宜昌减少22.6%,汉江减少42.3%,龙羊峡以上减少41.1%,水资源二级区2006年水资源总量见表3。各市(州)行政区2006年水资源总量见表4,与常年比较见图5。按人口统计,2006年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139立方米,其中,东部盆地区人均水资源量953立方米,西部高山高原区人均水资源量15250立方米。乐山市、雅安市、攀枝花

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2696立方米、8720立方米、3087立方米、33447立方米、53316立方米、6576立方米外,其余15市人均水资源量均低于我省平均值;人均不足300立方米的有自贡、遂宁、内江、南充、资阳属水资源缺乏地区;遂宁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76立方米。

(五)水库蓄水动态

对全省11座大型水库和103座中型水库统计,2006年年末蓄水总量为118.60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总量减少6.38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03.59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总量减少1.49亿立方米;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5. 01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总量减少4.89亿立方米。

按水资源二级区统计,金沙江减少3.49亿立方米;嘉陵江减少5. 01亿立方米;长江上游干流区减少0.27亿立方米。岷沱江因为紫坪铺水库开始蓄水,蓄水量增加2.39亿立方米。(六)水资源情势分析

2006年四川省水资源情势非常严峻,根据频率分析2006年四川水资源为百年一遇的枯水年。全省水资源量1865.84亿立方米,是有水资源统计记录51年(1956年起,下同)来最枯的一年,比统计记录最枯年份1994年水资源2045.48亿立方米还少8.9%。

从水资源分布分析,2006年全省各地普遍为水资源枯水或特枯水年。所属的7个水资源二级区比常年偏少22.6%~42.9%,所辖的21个地级市(州)比常年偏少20.7%~50.0%。

按照行政分区的地貌特点将四川省西部再划分为西南山地(含凉山州、攀枝花市)、西北高原(含甘孜州、阿坝州)。2006年西南山地、西北高原、东部盆地年三个区均出现有统计记录51年来水资源最枯年份,根据频率分析三个区均为特枯水资源年份。其中西南山地年水资源量320.15亿立方米,西北高原年水资源量783.22亿立方米,东部盆地年水资源量762.48亿立方米。

根据统计记录,三个分区同时出现10年一遇以上水资源枯水年有三年,分别是1972年、1994年和2006年,而三个分区同时出现历史最少值在统计记录中2006年是首次。

2006年恶劣的气候造成了四川省水资源的严峻形势。2006年全省降水量4018.48亿立方米,是有历史记录以来降水量最少的一年,降水量为五十年一遇的枯水年,比历史最枯年份1997年降水量4071.78亿立方米少1.3%。

从降水分布分析,2006年全省各地普遍为降水量枯水或特枯水年。所属的7个水资源二级区比常年偏少9.3%~31.5%,所辖的21个地级市(州)比常年偏少7.0%~37.4%。在2006年降水距平图上,除金沙江下游省界附近金阳、宁南县,长江南岸省界附近古蔺、叙永县,嘉陵江上游省界附近青川县,约1.41万平方公里降水量接近或大于常年外,全省其余47.01万平方公里降水少于常年,其中盆地腹地涉及成都、德阳、眉山、乐山、资阳、绵阳、广元、南充等市6.15万平方公里降水量比常年少30%以上。

根据统计记录,当西南山地、西北高原、东部盆地中有两个区出现年降水量为10年一遇以上枯水年份时,全省年降水量为10年一遇以上枯水。出现类似情况的年份有1972年、1994年、1997年、2006年,其中2006年为最枯。

降水少,气温高、蒸发大,全省统计记录多年平均径流系数0.55,而2006年全省径流系数为0.46,反映仅有46%的降水转化为水资源量,是有统计记录以来最低的一年。

供用水量

(一)供水量

供水量是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按照取水水源不同分为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三大类,按受水区进行统计。

地表水源供水量指地表水体工程的取水量,按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调水工程四

种形式统计。地下水源供水量指水井工程的开采量,按浅层淡水、深层承压水和微咸水分别统计。其他水源供水量包括污水处理再利用、集雨工程、海水淡化等水源工程的供水量。2006年全省总供水量215.12亿立方米,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1.5%。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95.78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91.0 %;地下水源供水量16.79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7.8%,其他水源供水量2.55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 1.2 %。(见图7)。与2005年相比,全省总供水量增加 2.82亿立方米。

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量为67.75亿立方米,占34.6%;引水工程供水量为118.69亿立方米,占60.6%;提水工程供水量为9.34亿立方米,占4.8%。在地下水供水量中,浅层地下水16.79亿立方米。在其他水源供水量中,污水处理再利用量为0.94亿立方米,集雨工程供水量为1.61亿立方米。

水资源分区供水量见表6,占全省供水量比例见图8。东部盆地区供水量为19. 01亿立方米,占全省总供水量的89.3%,地表水供水占其总供水量的90.4%。西部高山高原区供水量为23.11亿立方米,占全省总供水量的10.7%,地表水供水占其总供水量的96.4%。

(二)用水量

用水量指配置给各类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按用户特性分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用水三大类。生产用水再划分为第一产业(包括农田灌溉、林牧渔和牲畜)用水、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用水和第三产业(包括商品贸易、餐饮住宿、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文教卫生、机关团体等等各种服务行业)用水。生活用水指居民住宅日常生活用水。生态环境用水指人为措施调配的城镇环境用水(含河湖补水、绿化、清洁)和农村生态补水(对湖泊、洼淀、沼泽补水)。

2006年全省总用水量215.12亿立方米。其中生产用水190.56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88.6%,(其中第一产业用水占65.3%,第二产业用水占33.0%,第三产业用水占1.7%);生活用水22.33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10.4%,生态用水2.23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1.0%。与上年比较,全省用水总量增加2.82亿立方米,其中生产用水增加1.73亿立方米,生活用水增加0.83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增加0.26亿立方米。

2006年各水资源用水量见表7,各市(州)行政区用水量见表8,用水组成见图10。行政区用水组成见图11。

按四川东、西部统计,东部盆地区用水量192. 01亿立方米(占全省总用水量的89.3%),其中生产用水占88.2%,生活用水占10.7%,生态环境用水占1.1%。西部高山高原区用水量23.11亿立方米(占全省总用水量的10.7%),其中生产用水占91.5%,生活用水占8.0%,生态环境用水占0.5%。

(三)城市供用水量

城市供用水量按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统计,建成区指城市建筑基本连片、公共设施达到的地区,包括已建成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和机场等。

2006年建城区总供水量25.83亿立方米,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占总供水量的93.9%,地下水利用较低,占总供水的4.4%,污水处理回用占1.7%。城市建成区供水和用水组成分别见图12和图13。

2006年建城区总用水量25.83亿立方米,城市居民用水4.08亿立方米,农业用水1.44亿立方米,服务业用水1.71亿立方米,城市环境用水1.66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5.87亿立方米,建筑业用水1.07亿立方米。

(四)用水消耗量

用水消耗量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各种途径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

2006年全省用水消耗量102.98亿立方米,总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48%。

其中,生产耗水量87.48亿立方米,占用水消耗总量的84.9%,(其中第一产业耗水量66.12亿立方米,占生产用水消耗总量的75.6%,第二产业耗水量20.32亿立方米,占生产用水消耗总量的23.2%,第三产业耗水量1. 04亿立方米,占生产用水消耗总量的1.2%);生活耗水量13.56亿立方米,占用水消耗总量的13.2%;生态环境耗水量1.94亿立方米,占用水消耗总量的1.9%。

(五)用水指标

2006年,全省人均用水量为247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为246立方米。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362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为188立方米,非农业人口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34升/日,农业人口人均生活用水量为50升/日。

因受人口密度、经济结构、作物组成、水资源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市(州)行政区的用水指标差别很大。从人均用水量看,大于400立方米的有成都、攀枝花、德阳、乐山、眉山市;介于200~400立方米的有自贡市、绵阳市、雅安市、凉山州;小于200立方米的有泸州、广元、遂宁、内江、宜宾、南充、达州、广安、巴中、资阳、阿坝、甘孜市(州)。从万元GDP用水量看,大于400立方米的有德阳、眉山市。

水质概况

(一)废污水排放量

四川省第二、三产业废水(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和城镇生活污水2006年排放总量为33.04亿吨,其中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废水排放量24.45亿立方米,占74.0%;第三产业废水排放量1.78亿立方米,占5.4%;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6.81亿立方米,占20.6%。(二) 江河、湖库水质概况

2006年度水质评价河流为四川省主要河流的干流及部分支流。评价河流分别为:雅砻江、大渡河、青衣江、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渠江,评价河长为2782公里,评价标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全年期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各类标准情况为:

Ⅰ类水域河长为315公里,占评价河长的11.3%;

Ⅱ类水域河长为1443公里,占评价河长的51.9%;

Ⅲ类河长546公里,占评价河长的19.6%;

Ⅳ类河长93公里,占评价河长的3.3%;

Ⅴ类河长335公里,占评价河长的12.1%;

劣Ⅴ类河长50公里,占评价河长的1.8%。

2006年河流水质类别组成见图14。

在各评价河流中,岷江干流上游、大渡河、青衣江、嘉陵江干流、涪江干流水质较好。岷江、沱江、涪江、渠江的个别河段水质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如岷江彭山段,水质达Ⅴ类,氨氮超标倍数为0.3,总磷超标倍数为0.4;岷江府河的望江楼段,水质达劣Ⅴ类,氨氮超标倍数为3.1,五日生化需氧量超标倍数为1.3,总磷超标倍数为0.8;沱江三皇庙段氨氮超标倍数为0.6,总磷超标倍数为0.2;沱江内江段总磷超标倍数为0.2;沱江釜溪河的自贡段,水质达劣Ⅴ类,超标项目及超标倍数分别为氨氮(2.0)、总磷(1.0);涪江的梓潼河水质达Ⅴ类,超标项目及超标倍数分别为五日生化需氧量(0.6)、总磷(0.2);渠江州河的达州段水质达劣Ⅴ类,超标项目主要是粪大肠菌群,超标倍数为21.4。

本年度监测的湖泊主要有邛海、马湖和泸沽湖。总评价面积60.88平方公里。

全年水质分类面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各类标准情况为:

Ⅰ类标准的水域面积为1.17 平方公里,占评价面积的1.9%;

Ⅱ类标准的水域面积为19.6平方公里,占评价面积的32.2%;

Ⅲ类标准的水域面积为37.16平方公里,占评价面积的61.0%;

Ⅳ类标准的水域面积为2.98平方公里,占评价面积的4.9%。

其中,邛海评价面积为26.88平方公里,全年水质分类面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各类标准情况为:

Ⅱ类标准的水域面积为3.74平方公里,占评价面积的13.9%;

Ⅲ类标准的水域面积为20.16平方公里,占评价面积的75.0%;

Ⅳ类标准的水域面积为2.98平方公里,占评价面积的11.1%,中营养化程度;

马湖评价面积为7.0平方公里,全年水质分类面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各类标准情况为:

Ⅰ类标准的水域面积为1.17平方公里,占评价面积的16.7%;

Ⅱ类标准的水域面积为2.33平方公里,占评价面积的33.3%;

Ⅲ类标准的水域面积为3.5平方公里,占评价面积的50%;

泸沽湖评价面积为27平方公里,Ⅱ类、Ⅲ类标准的水域面积各为13.5 km 2,各占评价面积的50%。

2006年度共监测大中型水库103座。选取有代表性的,全年监测频次6次以上的13座水库进行评价。

在评价的13个水库中,全年水质类别符合地表水环境Ⅱ类标准的3个,分别是葫芦口水库、沉抗水库、二滩水库,占23.1%;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有老鹰水库、双溪水库、升钟水库(铁鞭)、磨尔滩水库、全民水库、红旗水库、大桥水库共7个,占53.8%;水质达Ⅳ类的2个,占15.4%,为辗子滩水库和升钟水库(大坝),辗子滩水库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升钟水库(大坝)超标项目为总磷;水质达劣Ⅴ类的1个,占7.7%,为莲花洞水库,主要污染物为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和总氮。

洪涝干旱情况

(一)雨情

2006年四川省降雨量远小于正常年,属特枯年份,其中只有川西高原的攀枝花、凉山、甘孜和川南的宜宾汛期总降雨量基本与多年均值持平,其余市、州降雨仅占多年均值的6~7成。汛期降水特点是:异常的高温晴热,造成严重的旱情,省内部分市连续无降雨日数比常年明显偏多,最大连续无降雨日数比历史上最严重的1972年、2001年同期还要长。其中自贡、泸州、宜宾、内江、资阳、广安、巴中、达州、南充、绵阳、广元等市均有20天以上无降水记录,遂宁市无降水记录更长达30天。主汛期7、8月盆地中部、东部、南部大部分地方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较常年同期偏少5~8成。从降雨总量看,7月遂宁市月降雨量仅为44毫米,广安市为50毫米,为多年均值的3成;8月广安月降雨仅为13毫米,占多年均值不足1成,南充月降雨29毫米,遂宁34毫米,巴中39毫米,均不足多年均值3成。从降雨场次看,7月发生过程5次,8月2次,均以中到大雨为主。主汛期过程场次不过7次,约为多年均值的60~70%,且过程范围小,强度弱,致使主汛期无大汛,主要江河水位变幅不大。

(二)水情

2006年汛期四川省各主要江河来水量都偏少,尤其是盆地中部和东部各主要江河较多年均值偏少5成左右。盆地内各主要江河只出现了中低等级洪水和低水。汛期省内各江河洪水过程少,水位低。汛期最大流量与多年同期均值比较,各主要江河都偏小。其中,沱江、涪江下游偏小70%左右,岷江中下游、青衣江下游、涪江上游偏小50~60%,大渡河偏小近20%,安宁河、嘉陵江上游偏小10%左右,其余江河偏小30~50%。汛期最大流量与上年同期比较:安宁河大于上年,其余江河小于上年最大值。

6月6日10时42分岷江上游支流杂谷脑河理县杂谷脑水文站出现洪峰水位1831.48米,超警戒水位0.12米的洪水,下游汶川县桑坪水文站13时32分出现洪峰水位1335.52米,

超警戒水位0.14米;6月6日9时38分大渡河支流小金川小金水文站出现建站以来(1958年建站)最高洪水,洪峰水位94.14米,相应流量537立方米每秒。

7日7时安宁河支流海河西昌市袁家山水文站出现超警戒水位0.6米的洪水;7月7日8时6分长江南岸支流永宁河叙永县叙永水文站出现超警戒水位0.95米的洪水;大渡河峨边县峨边水文站分别在7月4日和7 日出现超警戒水位0.06米和0.42米的洪水;

嘉陵江支流清江河广元市上寺站8月28日12时出现洪峰水位503.33米,超警戒水位0.33米,相应洪峰流量4230立方米每秒;金沙江一级小支流西宁河雷波县西宁水文站8月4日23时24分发生超保证水位洪水,水位767.30米,相应流量达1840立方米每秒,超保证水位0.5米,为1959年建站以来最大洪水。

(三)旱情

2006年四川省旱情属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旱灾。旱情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发生早,与常年同期相比,春、夏、伏旱发生时间均提前10天以上。二是时间长,盆地大部分地区伏旱长达40多天,南充、遂宁等市长达70天以上。三是范围广,旱情波及全省21个市州、139个县市区,占全省县份总数的近80%。四是强度高。全省有77个县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有102个县8月份降水量比常年偏少八成以上,岷江、沱江等主要江河水量普遍减少7至9成。五是损失大,全省有716万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全年农作物受旱面积4420万亩,成灾2280万亩,绝收537万亩,粮食损失682万吨;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工业损失70亿元。大旱还导致全省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8月底全省水利工程蓄水仅41亿方,减少29亿方。

(四)洪涝灾情

2006年四川省除成都、遂宁外共有19个市(州)、112个县(市)1600个乡镇586.48万人受灾。倒塌房屋3.06万间,死亡76人失踪2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60.32千公顷,成灾面积132.94千公顷,绝收面积35.52千公顷,减产粮食43.51万吨。水产养殖损失0.56万吨。公路中断508条次,毁坏公路路基2360.28千米。损坏输电线路245.19千米。损坏堤防412处154千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68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62亿元。受灾最严重的是广元、泸州、达州三市,经济损失分别为5.68亿元、2.62亿元、1.73亿元。洪涝灾害较为严重的县是青川、古蔺、叙永、万源、汶川、盐源等县。

重大水事

2006年1月18日,省委宣传部、省水利厅联合举行水安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紧密结合我省当前水安全的形势,围绕“做好水利安全,实现人水和谐”的主题,就水利厅在保障我省水安全方面的措施进行了公开发布,并回答了到会新闻媒体的提问。

2006年3月11—14日,成都市青白江广汉段出境断面水体受污染后,省水利厅采取果断措施,迅速处置水质污染事件。

2006年5月21日,我省全面开展大、中型水库和湖泊的水质监测。至年底,已有103座大中型水库和湖泊开展了水质监测。

2006年5月30日,紫坪铺水利枢纽发电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2006年5月30日,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成都举办“四川省水资源公报新闻发布会”,省水利厅向社会各界发布四川省2005年水资源公报。

2006年5月,我省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拟用15年时间解决3000余万人口的不安全饮水问题,切实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为正确诠释“四川饮水安全工程”的内涵,突出该工程的战略意义,扩大该工程的社会影响,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四川省水利厅举办了为期三个月的四川饮水安全工程标志征集活动。河南省王随堂先生设计的标识从451份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采用奖。

2006年6月6日,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都江堰灌区水利调度决策支持系统”通过由水利部信息中心、中国水科院等相关单位和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验收。

2006年7月6日,《四川省防汛抗旱预案》正式向全省颁布实施。《四川省防汛抗旱预案》的颁布实施,为我省今后指挥防汛抢险、抗旱救灾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和法律程序。

2006年7月7 日,由水利厅编制的《四川省村镇供水安全应急预案》正式向全省水利系统印发。各地庚即将制定完善相应的市、县级村镇供水安全应急预案,从而使我省的村镇供水有了更加安全可靠的保障。

2006年7月19日,四川省首批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于7月中旬全部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该项目建成后对加强灌区末级渠系管理,促进农业节水和灌区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2006年8月3日,省水土保持局携手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共同启动岷江沱江水土流失现状调查工作.

2006年8月10日,我省盆地东北部、中部和南部持续发展的严重伏旱,截止8月10日,我省已有15个市59个县(市、区)遭受伏旱灾害,作物受旱面积2087.66万亩,成灾1317.6万亩,绝收237.63万亩;有308.97万人、401.24万头牲畜因旱饮水困难。根据《四川省抗旱预案》,全省从8月11日起紧急启动Ⅱ级(严重干旱)抗旱响应,同时还发布了Ⅰ级(特大干旱)红色预警。

2006年10月10日,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我省绵阳召开。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长郭永祥到会作重要讲话。会议部署了国家“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充分肯定了四川省和绵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经验。

2006年10月13日,《四川省岷江上游和供水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及引大济岷方案规划》通过了省水利厅组织的专家与有关单位及部门的审查。

2006年11月14日、15日,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等中央新闻单位组成的“节水中国行”采访团到四川绵阳、成都等地市实地调查采访。采访组先后深入绵阳市武引灌区农业节水示范点游仙区魏城镇关帝村、四川九洲电器集团工业节水示范点、农科区佳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高效灌溉示范项目和成都沙河源头等地,深入了解我省进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2006年11月29日,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建校50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学忠、省委副书记、省长张中伟等领导分别为学院题词。

2006年11月26日,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正式开工。向家坝水电站是金沙江下游梯级开发中最末一个梯级,以发电为主,工程计划2012年首批机组发电,2015年6月工程全部竣工。

2014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2014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利厅

发布单位: 安徽省水利厅 编制单位: 安徽省水文局 审定: 张效武 复审: 王家先王德胜 初审: 汪俊飞朱岳松 丁峰张广萍 编写:祝丽萍吴春艳张延孟云侠章莹孙璞储挺韩志国姚梅

目录 一、综述 二、水资源量 三、蓄水动态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 五、水质状况 六、重要水事 附:主要指标解释

安徽省水资源计算分区图

2014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 安徽省地处中纬度,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气候特征。受季风气候影响,天气多变,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全省辖16个地级市,国土面积139476平方公里,按水系分属淮河、长江及新安江三个流域。 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GDP)20848.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9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201.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252.4亿元。全年工业增加值9581.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30.9亿元。常住人口6082.9万人,城镇化率49.2%。全省有效灌溉面积6497.5万亩,实灌面积5206.5万亩。 1.降水量 2014年全省年降水量1278.5毫米,比2013年多24.9%,较常年值多9.0%,属降水偏丰水年。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1~4月、5~9月、10~12月份全省降水量分别为340.5毫米、847.2毫米、156.9毫米,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25.3%、63.0%、11.7%。三个流域降水情况是:淮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1013.8毫米,较常年值多7.5%;长江流域1468.3毫米,较常年值多9.2%;新安江流域2060.9毫米,较常年值多15.2%。 2.水资源量 2014年全省水资源总量778.48亿立方米,比2013年多32.9%,较常年值多8.7%。其中地表水资源量712.8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78.9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不重复量65.62亿立方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79.78立方米。全省入境水量8854.8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9427.81亿立方米,比2013年分别多1041.78亿立方米、1191.75亿立方米。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78.65亿立方米,较年初增加25.75亿立方米。 2014年年末与2013年同期比,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储存量增加14.51亿立方米。 3.供用水量

2000年水资源公报

年水资源公报 一、概述 年全区年平均降水量为214mm,折合降水总量为亿,比上年减少,较多年平均值少。属枯水年。 当地水资源亿,比年减少,比多年平均减少。 全区总取用水量亿,比年亿减少,用水量减少主要是年农业灌溉用水水价调整和加强了灌溉管理与节水力度,农业取用水减少。工业取用水由于石嘴山电厂由年的亿的黄河水减少到年的亿,虽然其它工业用水有所增加,但工业取用水总量较年减少亿。城镇生活和农村生活取用水量均有所增加。全区耗水总量亿,比年减少亿,其中农业耗水减少亿,其它耗水量均有所增加。 年黄河干流宁夏段入境水量为亿,出境水量为亿,进出境水量差亿。农业取用黄河水量亿,较年减少亿;灌区排水量亿,减少亿;耗水量(黄河水量)亿,减少亿。 二、水资源 (一)降水量 年宁夏全区年平均降水量214mm,折合降水总量为亿, 比上年减少,较多年均值减少,属枯水年。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由南向北递减,固原地区平均降水量最大339mm,银

川市次之为172mm,吴忠市、石嘴山市相对接近,分别为154mm、140mm。各流域分布:葫芦河最大为380mm,泾河次之366mm,黄河灌区仅146mm。六盘山、南华山、云雾山、罗山、贺兰山为相对高值区,中心雨量分别为500mm、400mm、400mm、200mm、200mm,较往年明显偏小。年全区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状况见附图。 按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统计:与多年均值相比,各河、各流域减少,各行政分区降水量减少。与去年比,各河减少,各行政分区减少。(见表、表) (二)地表水资源 年全区天然地表水资源量为亿,折合径流深11.3mm,比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偏少,比年减少(见表)。 地区分布:年径流深分布不均匀,全区年径流深变化在之间,分布趋势与降水量相对应。高值区主要有两个,贺兰山中心径流深,与去年接近;六盘山中心径流深,较去年明显偏少。总的趋势由南部减至黄河以南不足。北部黄河灌区径流深为,较去年明显偏少。各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见表,年径流深分布情况见附图。 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从流域分区看:清水河最大为亿,泾河亿,葫芦河亿,比多年均值分别减少、、;黄河左岸区间亿,折合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9

200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9年,我国气候异常,一些地区降雨之多、台风之强、旱情之重为历史 罕见。旱情来得早、去得晚、范围广、影响大,特别是冬麦主产区年初的冬春连旱,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东部的夏伏旱,江南大部、华南大部和西南局部的秋冬连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全年有9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发生强风、暴雨、高潮同时出现的最不利形势。受多次大范围、高强度降雨过程影响,全国有210多条河流相继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超前部署,科学决策,精心调度,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全力以赴,广大军民奋力抗灾救灾,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洪涝干旱台风灾害损失。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国家把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领域。各级水利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保持了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扩大内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强力推进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三大任务,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为应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创近年来新开工大型水利工程数量历史新高;水利法制建设稳步

推进,依法治水、科学管水能力不断提升。水利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9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591.1mm,折合降水总量为55965.5亿m3,比常年值偏少8.0%。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面平均降水量为315.7mm,比常年值偏少3.8%;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面平均降水量为1079.7mm,比常年值偏少10.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青海偏多程度约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其中北京和云南偏少约25%。 地表水资源量 2009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5.2亿m3,折合年径流深244.2mm,比常年值偏少13.4%。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3.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少13.5%。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黑龙江、上海、青海、海南偏多程度在23%~56%之间,江西、吉林、云南、河南、福建、内蒙古、宁夏偏少程度在25%~37%之间,山西、辽宁、河北、北京偏少程度在45%~62%之间。 2009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54.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为5193.3亿m3,从我国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1090.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3960.9亿m3。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6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730.0mm,比多年平均偏多13.6%,比2015年增加10.5%。 地表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折合年径流深330.3mm,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3%。2016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179.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6083.6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124.6亿m3;全国入海水量20825.5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矿化度≤2g/L)8854.8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9.8%。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928.1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7252.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325.7亿m3。全国平原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2008.8亿m3。 水资源总量201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地下水资源量8854.8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92.5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7.3%,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4.3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6年,对全国639座大型水库和341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3953.7亿m3,比年初蓄

水总量减少40.7亿m3。 湖泊蓄水动态2016年,对29个水面面积在100km2及以上的湖泊进行统计,湖泊年末蓄水总量1301.1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11.0亿m3。其中,青海湖、南四湖、洪泽湖分别增加14.5亿m3、8.0亿m3和7.6亿m3;鄱阳湖和太湖分别减少17.3亿m3和3.0亿m3。 地下水动态2016年,北方16个省级行政区对74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67.0亿m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量2016年,全国供水总量6040.2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8.6%。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912.4亿m3,占供水总量的81.3%;地下水源供水量1057.0亿m3,占供水总量的17.5%;其他水源供水量70.8亿m3,占供水总量的1.2%。与2015年相比,地表水源供水量减少57.1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减少12.2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增加6.3亿m3。 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887.1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海水直接利用量较多的为广东、浙江、福建、辽宁、山东和江苏,分别为317.0亿m3、189.6亿m3、127.1亿m3、71.7亿m3、59.6亿m3和52.2亿m3,其余沿海省份大都也有一定数量的海水直接利用量。 用水量2016年,全国用水总量6040.2亿m3。其中,生活用水821.6亿m3,占用水总量的13.6%;工业用水130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21.6%;农业用水376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62.4%;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 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推荐】【打印】【关闭】 (2002.10.07)

2001年水利主要指标表 一.水利基本建设 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继续加强以大江大河重要干支流堤防和控制性水利枢纽建设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突出做好重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重点蓄滞洪区和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安全建设。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防洪安全体系的同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以人饮解困为重点,不断提高城乡供水能力;进一步发展水电事业,加快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围绕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2001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60亿元,其中:防洪工程投资308亿元,占55%;灌溉工程投资70亿元,占13%;供水工程投资80亿元,占14%;水土保持工程投资17亿元,占3%。 水利基本建设在调整投资结构、优化资金配置的同时,突出重点,确保大中型项目、续建项目、投产项目以及防汛等应急项目建设,保证水利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完成275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49%;大中型水利基建项目完成投资340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62%,一批大中型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来源仍以国家投资为主。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中,国家预算内拨款89亿元,占16 %;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193亿元,占34 %;贷款32亿元,占6 %;外资27亿元,占5 %;地方自筹投资174亿元,占31 %;水利建设基金21亿元,占4 %。 中央水利投资在近几年维持高水平的基础上又有大幅度增加。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总规模40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国债投资302亿元,在去年178亿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24亿元。中央投资中防洪工程投资289亿元,占72%,主要加强了对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等重要堤防加固工程的投入,重点安排了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控制性枢纽等项目建设;水资源工程投资74.6亿元,占18.6%,重点安排了农村人饮、重点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大型灌区更新改造及续建配套等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投资24亿元,占6%,重点安排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生态建设和塔里木河、黑河生态和首都水资源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积极推动下,西部地区水利基建投资速度明显加快。2001年西部地区共完成水利基建投资131亿元,比上年完成投资增长28%,中央水利投资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安排投资111亿元,是2000年的2.2倍。中央投资重点安排了一批江河治理工程、水资源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黑河、塔里木河等生态治理项目相继启动,尼尔基、百色、紫坪铺、沙坡头等水利枢纽工程陆续开工,都江堰灌区、河套灌区等大型灌区改造项目,以及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项目相继实施。 2001年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当年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243亿元,在建水利基建项目投产率为25%,固定资产形成率为59%。水利基建当年新增和恢复库容111亿立方米,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8-10-13 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水利事业保持了投资加大、建设加快,基础增强、管理加强,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2007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呈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和旱涝并发的局面。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台风前少后多强度大,山洪灾害频发,城市暴雨内涝严重。北方大部及南方一些地区发生冬春连旱,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严重夏伏旱,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作物生长关键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面对严重的水旱灾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有关部门周密部署,受灾地区干部齐心合力,军民团结一致,夺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7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0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763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5.1%。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17.9mm,比常年值偏少3.1%;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28.4mm,比常年值偏少6.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和甘肃分别偏多13.8%和11.5%;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内蒙古、江西、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20%,北京、广西、河北、湖南、广东、天津偏少15%~10%。

2004年重庆市水资源公报

前言 一综述 二水资源量三蓄水动态四供用水量五水环境六重要水事七综合分析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 重庆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年度编发《重庆市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定期向社会公布我市上一年度水资源的情势,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指导,为提高我市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提供基础资料,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编制《公报》的基础资料,主要来源于市水利局、市统计局、市环保局、市市政委、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等部门。 《公报》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一综述 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幅员面积82403平方公里。境内河流纵横,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市境,北有嘉陵江,南有乌江汇入,形成向心的、不对称的网状水系。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7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0条。 降水量2004年,全市年平均降水深1196.6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985.97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2.7%,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0%,属平水年份。 水资源量 2004年,全市当地地表水资源量为558.77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5.4%,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6%。 蓄水动态 2004年,全市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12.883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7.5%。 供用水量 2004年,全市总供水量为67.451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6.8%;总用水量为67.4518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6.8%。 用水指标 2004年,全市人均用水量为215立方米/年,万元GDP用水量为253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330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为96升/日,农业亩均用水量为231立方米,城镇公共人均用水量为49升/日。 河流水质 2004年,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和渠江(以下简称“五江”)共计1288公里河长水质评价结果表明:若排除

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3年,我国干旱、洪涝及台风灾害频发、重发,黑龙江、嫩江、松花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其中黑龙江下游洪水超百年一遇。一些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暴雨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有14个台风影响我国,9个在东南沿海登陆,双台风甚至三台风生成较多,风雨、潮洪交织影响。西南、西北等地发生冬春旱,江淮、江南及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伏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和汪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效应对,防汛抗旱取得重大胜利,洪涝灾害死亡人数较2000年以来均值减少5成,完成抗旱浇地3.7亿亩次,解决了2007万农村群众因旱临时饮水困难,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 2013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取得显著成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行政首长负责制,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0个部门组建考核工作组。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控制指标分解到地级行政区域。重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实现省界缓冲区水质断面监测全覆盖。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开展,水利部联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开展节水产品普及推广和质量提升行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教育部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教育基地等节水载体建设。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管理、入河排污口监管不断强化,地下水治理与保护逐步加强。印发《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启动46个全国水生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2002年水资源公报 一、来水分析计算 (一)降水量 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22.2mm,折合降水总量941.4亿m3,比多年平均(1956 ~2002年系列)偏小7.3%,比2001年偏大6.0%,在1956至2002年降水量系列排列中居第33位,属于偏枯年。 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实测年降水量最大为太湖湖西区成章站 1926.4mm,最小为丰沛区徐鲍庄站385.6mm,前者为后者的5.0倍,年降水量等值线变幅在600~1600mm,其中,徐州丰沛和沂北地区雨量较小,在400~600mm之间,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在600~1000mm之间,长江干流及太湖东部地区在 1000~1400 mm之间,太湖湖西山区雨量较大,在1600mm以上。与多年平均比较,年降水量淮河流域偏小20.0%,长江下游干流区偏大6.6%,太湖区偏大13.9 %,各行政分区降水量大部分比多年平均偏小,其中,连云港市、徐州市和宿迁市分别偏小30.1%、28.3%和24.3%,而镇江市、苏州市和常州市则比多年平均偏大 17.5%、15.9%和15.1%。 2002年降水量年内分布悬殊,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一般在50%到80%之间,平均为63.7%,其中,沂沭泗流域平均为79.1%,淮河中上游为70.5%,淮河下游区为61.7%,长江下游干流为58.5%,太湖流域为58.1%。今年我省淮河以南地区6月19日入梅,7月8日出梅,梅期长19天,较常年梅期短2天。沿江苏南地区梅雨量为173.8mm,比常年梅雨量偏少17%。 (二)地表水资源量

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85.72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181.9mm,比2001年地表水资源量181.41亿m3多4.31亿m3,比多年平均(1956~2002年系列)地表水资源量253.19亿m3偏小26.6%,在1956~2002年系列中排第31位。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淮河流域偏小62.5%,长江下游干流偏小1.7%,太湖流域偏大33.2%。 年径流深地区分布很不均匀,除洪泽湖和骆马湖等大水体外,北部的丰沛区仅为12.1mm,为我省三级水资源分区中的最小值,最大值出现在太湖流域的湖西区,为464.9mm。从行政分区上看,苏锡常镇地区一般均在420mm以上,而徐连淮宿地区仅在50~80mm左右。年径流的年内分配亦很不均匀。全省产生径流的月份,苏南地区除1、10、11月不产流外,其余月份均有径流产生,而苏北地区则主要在4~8月及12月6月中产生径流,其余月份产流量极少。 2002年全省入境水量(不含长江)为281.75亿m3,其中沂沭泗入境3.71亿 m3,淮河上中游入境235.2亿m3,淮河下游入境2.36亿m3,长江下游干流区入境约7.78亿m3,浙江太湖及浦南入境32.70亿m3。全省出境水量(除入海水量)为太湖区的66.47亿m3、固城石臼湖区的6.77亿m3以及南水北调出省水量0.59亿 m3。 2002年全省入海水量为218.03亿m3,其中,沂沭泗66.42亿m3,淮河下游区124.69亿m3,长江下游干流区26.92亿m3。全省入江水量为158.84亿m3,其中淮河流域76.17亿m3,长江干流24.68亿m3,太湖流域57.99亿m3。全省引江水量为196.99亿m3,其中淮河流域76.97 亿m3,长江干流50.64亿m3,太湖流域69.38亿m3。 2002年长江干流大通站年径流量9926亿m3,洪泽湖出湖水量为185.15亿 m3,骆马湖出湖水量为0.23亿m3。 (三)地下水资源量

2010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

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地表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14.7mm,比常年值偏多11.6%。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6.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0.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辽宁和吉林偏多程度大于80%,海南、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安徽和新疆偏多程度在30%~60%之间;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内蒙古偏少程度在30%~60%之间。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

水利部二○○二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2年,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标志着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饮水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水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水资源统一调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补水以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002年,我国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海河、辽河、黄河来水遭遇特枯。南四湖几近干涸,京杭运河济宁段断航50天,辽河干流断流158天。现将2002年的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库水质等情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2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261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多3.2%。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4.8%(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26.0%),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7.2%。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新疆、湖南、上海、江西。 200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4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7毫米,比常年多4.2%。北方五个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72.4%),南方四个流域片则偏多10.8%。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2002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78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6705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769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697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012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255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9%,其中北方五个流域片水资源总量4158亿立方米,比常年少22.4%,南方四个流域片24097亿立方米,比常年多9.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5%,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8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3093座大中型水库统计,2002年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量增加41亿立方米。在九大流域片中,黄河片、海河片和松辽河片分别减少77亿、17亿和16亿立方米,长江片、淮河片和东南诸河片分别增加83亿、46

2015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5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60.8mm,比常年值偏多2.8%。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区、辽河区、海河区、黄河区、淮河区、西北诸河区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平均降水量为322.9mm,比常年值偏少1.6%;长江区(含太湖流域)、东南诸河区、珠江区、西南诸河区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平均降水量为1260.3mm,比常年值偏多5.0%。从行政分区看,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多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上海、浙江、江西、江苏和广西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20%以上;与多年平均接近的有湖北、宁夏和青海3个省(自治区);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辽宁和山东3个省偏少15%以上。 地表水资源量2015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900.8亿m3,折合年径流深284.1mm,比常年值偏多0.7%。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为3836.2亿m3,折合年径流深63.3mm,比常年值偏少12.4%;南方4区为23064.6亿m3,折合年径流深675.8mm,比常年值偏多3.3%。从行政分区看,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偏多的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上海和江苏分别偏多127.2%和74.8%;与多年平均接近的有黑龙江;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山东、辽宁和北京4个省(直辖市)偏少40%以上。 2015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213.6亿m3,从我国流

出国境的水量5139.7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061.2亿m3;全国入海水量17600.9亿m3。 地下水资源量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7797.0亿m3,比常年值偏少3.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711.4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6383.5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297.9亿m3。我国北方6区平原浅层地下水计算面积占全国平原区面积的91%,2015年地下水总补给量1446.2亿m3,是北方地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在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中,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0.2%、36.5%、7.7%和5.6%。 水资源总量2015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962.6亿m3,比常年值偏多0.9%。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61.8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6%(地下水资源量的86.4%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733.5亿m3,比常年值偏少10.1%,占全国的16.9%;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3229.1亿m3,比常年值偏多3.5%,占全国的83.1%。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4.7%,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29.5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5年对全国624座大型水库和3378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4037.3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56.0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3587.2亿m3,比年初增加14.4亿m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450.1亿m3,比年初增加41.6亿m3。北方6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减少51.4亿m3,其中黄河区减少66.8亿m3;南方4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107.4

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兰州以上、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等流域分区。 2001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0mm,折合降水总量3210.46亿m3,较常年偏少9.4%。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416.4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23.33亿m3,地下水资源量316.90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23.77亿m3。 2001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74.55亿m3,其中地表水取水量为336.79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61.79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265.15亿m3。 2001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1.35亿t,其中工业废水29.56亿t。2001年黄河流域水质评价河长7497km,其中:Ⅱ、Ⅲ类水河长为2380km,Ⅳ类水河长为1976km,Ⅴ类、劣Ⅴ类水河长为3141km。 2001年重要水事:(1)黄河在特大干旱年再次实现全年不断流。(2)黄委启动“数字黄河”工程。(3)水利部召开黄河、黑河、塔里木河调水和引黄济津总结表彰大会。(4)汪恕诚部长提出“四不”治黄目标。(5)洛河发生氰化物污染事故。(6)水利部领导考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7)第16届中日水资源交流会在郑州召开。(8)黄河东平湖出现历史最高水位。(9)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完工,拉西瓦水电站动工兴建。

一、水情概况

1.1降水 2001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0mm,折合降水总量3210.46亿m3。与上年降水量相比,全流域平均偏多5.8%;与常年降水量相比,全流域平均偏少9.4%。流域内各分区降水量以花园口以下的525.8 mm 为最大,其次为三门峡至花园口的521.6mm;兰州至头道拐的238.3mm为最小,其次为黄河内流区的293.0mm。2001年黄河流域各分区降水量与上年及常年比较见图1 。 1.2实测河川径流量 2001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常年相比均偏少。总体趋势是:自上游至下游,偏少幅度逐渐增大。兰州站偏少25.7%,花园口站偏少59.5%,利津站偏少86.2%。2001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水文站实测河川径流量见表1。 2001年黄河利津站实测年径流量46.53亿m3,扣除利津以下河段引黄水量5.64亿m3,黄河全年入海水量为40.89亿m3。2001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及常年比较见图2。

2009年天津市水资源公报

2009年天津市水资源公报 天津市水务局

综述 2009年全市平均降水量604.3毫米,比上年度偏少5.68%,比多年平均值偏多5.11%,属于平水年份。 2009年全市水资源总量15.2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0.59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22.19%;地下水资源量5.60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5.2%。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0.95亿立方米。 2009年全市入境水量18.32亿立方米,出境、入海水量12.78亿立方米。 2009年全市十四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5.7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0.39亿立方米。平原淡水区浅层地下水年末存储量比年初减少0.14亿立方米。 2009年全市总供用水量23.37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多1.0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7.21亿立方米,包含引滦水量5.76亿立方米,引黄水量1.38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6.01亿立方米;深度处理的再生水回用量0.12亿立方米;海水淡化量0.03亿立方米。按用水项目划分,生产用水量18.94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3.34亿立方米,生态用水量1.09亿立方米。 2009年全市人均用水量190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31立方米。 2009年全市自来水供水量6.28亿立方米,售水量5.21亿立方米,管网漏失率15.7%。 2009年全市用水消耗量15.65亿立方米,耗水率67%。 2009年全市废污水排放量 5.57亿吨。2009年全市地表水水质监测河长1652.8公里,其中Ⅱ类水河长69.3公里,占评价河长的4%,Ⅲ类水32.2公里,占评价河长的2%,Ⅳ类河长68.5公里,占评价河长的4%,V类河长92.1公里,占评价河长的6%,劣V类河长1390.7公里,占评价河长的84%,全市河流污染比较严重。 主要饮用水源地于桥水库、尔王庄水库符合Ⅲ类水标准,水质良好,处于轻度富营养化。

2001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

2001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 一水资源分区 为了适应分级管理的要求,各项成果以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作为统计单元,行政分区按省、地区(州、地级市)二级划分,流域分区按流域、水系(分段)、河流三级划分。保持全国、流域、省三级水资源分区一致。流域分区成果列于表一和附图1。 甘肃省流域分区 表一 二社会经济指标 2001年全省耕地面积7413.13万亩,总灌溉面积1906.74万亩,实灌面积1676.52万亩,其中农田实灌面积1499.52万亩,林牧渔实灌面积177.00万亩;人口2575.24

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944.05万人,城镇人口631.19万人;工业产值(当年价,下同)1129.71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产值957.91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产值145.00亿元,火电工业产值26.80亿元;粮食总产量753.22万吨,比上年增产5.4%;国内生产总值1066.64亿元,工业增加值369.12亿元。(见附表1、附表2)。 2001年内陆河流域耕地面积1249.99万亩,总灌溉面积1034.31万亩,实灌面积979.86万亩,其中农田实灌面积862.66万亩,林牧渔实灌面积117.20万亩;人口466.2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01.24万人,城镇人口165.04万人;工业产值289.71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产值250.61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产值35.91亿元,火电工业产值3.19亿元;粮食总产量195.82万吨,比上年减产15.7%;国内生产总值285.91亿元,工业增加值98.94亿元。 2001年黄河流域耕地面积5237.59万亩,总灌溉面积788.70万亩,实灌面积632.96万亩,其中农田实灌面积576.01万亩,林牧渔实灌面积56.95万亩;人口1804.4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362.21万人,城镇人口442.23万人;工业产值815.99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产值689.52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产值102.86亿元,火电工业产值23.61亿元;粮食总产量469.04万吨,比上年增产 16.6%;国内生产总值729.03亿元,工业增加值252.28亿元。 2001年长江流域耕地面积925.55万亩,总灌溉面积83.73万亩,实灌面积63.70万亩,其中农田实灌面积60.85万亩,林牧渔实灌面积2.85万亩;人口304.5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80.60万人,城镇人口23.92万人;工业产值24.01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产值17.78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产值6.23亿元;粮食总产量88.36万吨,比上年增产10.7%;国内生产总值51.70亿元,工业增加值17.90亿元。 三来水分析计算 (一)降水 1.降水量地区分布 2001年全省平均年降水量238.0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1081.27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1275.292亿立方米减少194.022亿立方米,相对值减少15.2%,年降水量频率为71%,属于偏枯年。实测最大年降水量900.4毫米,发生在太子山麓牙塘站,最小年降水量10.4毫米,发生在安西柳园站。(见表二,附表3、4、5,附图2)。 2001年内陆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91.5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247.16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357.886亿立方米减少110.726亿立方米,相对值减少30.9%,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年,我国北方大部及南方部分地区2—7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7成,造成严重干旱,旱灾先后波及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缺水局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合理调度,实现了黄河大旱之年不断流、黑河首次跨省区分水、博斯腾湖两次向塔里木河输水、引黄济津应急调水任务圆满完成,取得了抗旱的伟大胜利。2000年9月编制了《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报告》,并经国务院专题办公会通过;为恢复和改善黑河、塔里木河的生态系统,水利部组织编制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报告》和《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现将2000年的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3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0092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少0.9%,属平水年。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少5.9%,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多2.0%。降水量比常年偏少20%以上的有宁夏、辽宁、北京、天津、内蒙古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而比常年偏多20%以上的只有河南和海南两省。 200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562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0毫米,比常年多1.6%;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少13.6%,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5.6%。2000年从国外流入国内的水量为25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39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720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99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620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261亿立方米。 2000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502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139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701亿立方米,比常年增加0.9%,其中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总量5814亿立方米,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887亿立方米。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6%,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2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2983座大中型水库(大型422座)统计,2000年末蓄水总量196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量增加219亿立方米,但多数大型水库1—8月蓄水量均比上年同期减少。在九大流域片中,长江、淮河和珠江片分别增加151亿、50亿和16亿立方米,其余各流域片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北京水资源公报(2009年)

(2009) 北京市水务局

目录 一、概述 二、水资源 三、水资源利用 四、水质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编委会 主办单位:北京市水务局 编制单位:北京市水文总站 审定: 审核: 审查: 技术负责:赵学丽、窦艳兵、黄振芳 公报编制:范庆莲 地表水资源量部分:范庆莲、白国营 地下水资源量部分:刘文光、刘翠珠 供用水量:戴岚 水质部分:焦忠志、姜体胜

一、概述 2009年全市平均降水量448mm,比2008年降水量638mm少30%,比多年平均值585mm少23%。为枯水年。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6.76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5.08亿m3,水资源总量为21.84亿m3,比多年平均37.39亿m3少42%。 全市入境水量为3.03亿m3(未包括南水北调河北应急段调水2.6亿m3),出境水量为8.23亿m3(其中包含污水和再生水6.2亿m3)。 全市18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13.54亿m3,可利用来水量为3.49亿m3。 官厅、密云两大水库年末蓄水量为11.58亿m3,可利用来水量为1.99亿m3(包括密云水库收白河堡水库补水0.68亿m3)。 全市平原区年末地下水平均埋深为24.07m,地下水位比2008年末下降 1.15m,地下水储量减少5.9亿m3,比1980年末减少86.2亿m3,比1960年减少106.9亿m3。 2009年全市总供水量35.5亿m3,比2008年的35.1亿m3增加0.4亿m3。 全市总用水量为35.5亿m3,其中生活用水14.7亿m3,环境用水3.6亿m3,工业用水5.2亿m3,农业用水12.0亿m3。 2009年监测水质总河长2545.6km,其中有水河长2323.7km。符合Ⅱ类水质标准河长943.8km;符合Ⅲ类水质标准河长134.8km;符合Ⅳ类水质标准河长159.4km;符合Ⅴ类水质标准河长21.0km;劣于Ⅴ类水质标准河长1064.7km。达标河长1072.1km。 大中型水库除官厅水库水质为Ⅳ类外,其它均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 监测湖泊面积719.6hm2。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的面积559.6hm2;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98.0hm2;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62.0hm2。达标面积642.6hm2。 浅层地下水水质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3308km2,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3030km2。 深层地下水水质明显好于浅层地下水,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2872km2,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563km2。 基岩水均符合Ⅲ类水质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