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

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

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
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

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

姚 洋 章 奇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100871)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企业技术效率的概念和衡量方法,然后结合经济理论,利用1995年工业普查的数据对影响企业技术效率的各个因素进行了检验。本文的结论主要有: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更高;大企业比中小企业的效率更高;公共

研究机构的R &D 支出对企业的效率有负的影响,但企业的R &D 支出效应正相反;FDI 的外溢效应主要是通过人员流动等途径而不是技术引进的方式在起作用,因而其外溢效应主要体现在一省内部,行业内的外溢效应并不明显;企业所在各个不同区域对其技术效率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技术效率 所有制 企业规模 外溢效应

一、导言

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企业的技术效率,对此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结论。中国是一个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的国家,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监督约束机制、激励机制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情况就更为复杂。一般认为,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关心效率。但实际结果如何,则较少有实证分析的支持。就针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实证工作方面,刘小玄(1999)和姚洋(1998)等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

的参考意义。刘小玄讨论了企业所有制和控制层级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姚洋则主要强调来自于所有制、对外开放、企业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并对企业技术效率的高低引入了如下解释变量:企业规模虚拟变量、所有制虚拟变量、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资产比重、地区虚拟变量、行业虚拟变量、国有企业的科研支出等等。结果表明,企业规模、非国有化、引进外资等因素均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效率。

与以前的研究相比,本文主要作了如下改进。首先,我们着重考察了企业R &D 支出和公共研究机构R &D 支出对于企业技术效率的不同影响,因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对于当前的科技体制改革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其次,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姚洋(1998)对外国直接投资(FDI )外溢效应的分析。姚洋(1998)只笼统地分析了FDI 的外溢效应,而我们则将外溢效应分解为行业内和地区内两个组成部分。行业内的外溢效应主要体现在技术的扩散上,而地区内的外溢效应则主要体现在外资在管理等方面的示范上。最后,我们较大地扩充了样本数,将样本企业数由姚洋(1998)的14670个增加到了37769个,使建立在大样本检验基础之上的计量结果更加可信;同时,我们考察的行业范围也更大,从原来的16个扩大到41个。

我们的结论包括,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更高;大企业比中小企业的效率更高;企业所在各个不同区域对其技术效率有显著的影响。特别地,公共研究机构的R &D 支出对企业的效率有负的影响,但企业的R &D 支出效应正好相反,说明不同研究主体的科研活动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FDI 的外溢效应主要体现在地区内而不是在行业内,说明这种外溢效应主要是通过管理示范而不是技术扩散形成的。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节简要地介绍技术效率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并给出了相关的统计结果;第三节讨论可能影响企业技术效率的各种因素;第四节为实证检验以及对其结果的解释和分析;第

2001年第10期

五节总结全文。

二、技术效率及其测量

技术效率(TE )和生产可能性边界(pr oduction frontier )的概念联系在一起。若只考虑单一产出的情形,则生产可能性边界指的是在一定的要素投入下所对应的最大产出,所有产出所形成的曲线就是生产可能性边界。但是,并非所有企业都可以达到最大产出。技术效率就是用来衡量一个企业在等量要素投入条件下,其产出离最大产出的距离;距离越大,技术效率越低。换言之,生产可能性边界代表的是一个行业在最好的硬件和管理技术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TE 则代表了一个企业在特定投入规模下与这个最大产出之间的差距。因此,在以后的回归分析中,我们所考察的是企业的无效率指数。

要计算不同行业企业的TE ,首先需要估计出各行业的生产函数。我们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公开出版的《1995年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企业名录》光盘。光盘中共包括三十多万家国有和乡及乡以上的企业。我们估计了除少数公益性、垄断性行业之外的所有2位数行业(共计41

个)的生产函数。①这里我们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来估计生产函数。②在估计出所有行业的生产函

数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得到每一个企业的技术效率指数(TE )值。

③由以上的讨论可知,TE 越大,说明企业的技术效率越低。

三、影响企业技术效率的各因素

虽然经济学家在分析影响企业技术效率的因素方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一问题展开具体分析。从现有理论出发并结合我们对实际情况的观察,我们认为至少有如下几个因素影响着目前中国企业的技术效率。

1.所有制

许多学者(肖耿,1998;刘小玄,1998;钱颖一,1999)认为,即使在同一行业中,国有制和非国有制企业也具有不同的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除此之外,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行业进入、退出,历史负担以及投、融资方面也享受着迥然不同的待遇,所有这些都使得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更加注意提高企业的效率,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另外一些学者(林毅夫等,1997)则认为,由于历史上政府推行“赶超”战略给国有企业带来了政策性负担,从而使国企面临着预算软约束才是目前国企欲振乏力的根本原因。一旦失去了政策性负担,使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同时面临着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那么企业是否具有国有性质就不再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换言之,此时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不再影响企业的效率。但是,为国有企业消除政策性负担仍然任重道远,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面临不同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条件仍然是不争的现实。因此至少就目前而言,我们仍然可以判断企业的所有制对企业的效率存在着影响:非国有企业在效率上极有可能高于国有企业。

姚 洋、章 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

①②③对技术效率的具体计算详见姚洋(1998)。

测量技术效率通常有两种方法,即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在本文中使用的是第一种方法。根据参数方法,通常首先要估计一个生产函数,确定各种生产要素对产出的贡献,然后将不能被要素贡献所解释的部分视为企业的技术效率。同样地,我们使用了基于Cobb -Douglas 生产函数的随机边界生产函数模型。对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及其使用变量的说明详见姚洋(1998)。对具体估计结果感兴趣的读者可与作者直接联系。

之所以将公益性和垄断性行业排除在外,主要是由于这些行业所包含的企业数过少,或者是它们特殊的垄断地位使得本文的技术分析没有太大的意义。另外,由于采纳销售收入作为衡量产出的指标,因此我们所衡量的技术效率包括企业的产后管理水平,如销售能力、库存管理水平等。同时,我们没有将中间投入包括在生产函数的计算中,我们所计算的技术效率还包括企业取得中间投入的能力。这种广义的测量实际上更适合我们的研究目的,因为企业的管理技术水平是我们所要考察的一项重要内容。

2.企业规模

即使在企业所有制形式较为单一的国家,企业规模的大小也是影响企业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大企业的技术和资金实力雄厚,人员素质、管理水平较高。而中小企业一般无力从事技术创新,只能使用大企业使用过的技术。中小企业的人员素质乃至管理能力一般也都不如大企业。另外,在融资方面,大企业往往也具有相对优势。但是,中小企业具有反应敏捷,善于捕捉市场机会等优点,而且在现阶段,中小企业很可能比大企业更多地利用了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因此,究竟企业规模如何影响企业的技术效率只能在进行了计量检验之后才能作出回答。

3.公共研究机构及企业的R &D 支出

一国R &D 支出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所使用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对企业的技术效率造成极大的影响。企业获得技术的手段和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企业自主进行R &D ,一是企业从其他企业或研究机构、个人处进行购买。在中国,绝大多数R &D 支出是由政府所创办的公共研究机构(包括各级科学院、研究所等等)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所作出的,从而这

些研究机构和企业也就成了我国技术供应的主体(表1)。①政府主导的R &D 支出的一大特点是将其重点放在了高新技术的研发上。②这样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使我国从一个典型落后的资源出口型国家发展成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甚至在某些高新技术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技术水平

的提高带动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公共研究机构R &D 支出所占比例过大也带来不少消极作用。首先,政府可能过于强调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对技术的商业市场价值反而不予重视;其次,由于在一定时间内可用于R &D 支出的总额是有限的,公共研究机构所占用的R &D 资源越多,企业等所能进行的R &D 支出也就越少。毕竟劳动力密集产业是目前中国的比较优势之所在,将过多的R &D 经费投入到具有高风险,且资金密集的高新技术上,极有可能会对企业的技术效率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公共研究机构的R &D 支出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实证检验。表1美国、韩国、中国的R &D 支出来源结构比较(%)美国

韩国中国政府机构71542大学143022企业765527其他

3

9

资料来源:游光荣,1998:《中国科技国情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

与公共机构的R &D 支出相比,中国

企业一级的R &D 支出是较少的,而且大都集中在大中型企业里。虽然从整体上而言,企业在进行R &D 时,更注意R &D

的盈利性,但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大中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在这方面也存在着迥然不同的特征。在技术的获得方面,不同规模的企业存在着不同的模式:首

先,大企业倾向于自行开发技术,而中小企业则更乐意直接购买现成的技术;其次,小企业一般不购买外国技术而大企业正相反;再次,中小企业倾向与大企业合作,

从而可以很快地获得大企业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同时在与大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小企业还由于专业化的分工而极大地提高效率;最后,农村中的乡镇企业则主要通过城市而获得技术(例如通过聘用城市中退休的技术人员等途径)。由于以上原因,虽然大中型企业作为企业R &D 支出的主体具有和公共研究机构类似的性质(例如都追求技术的先进性),但同时它们的行为也给中小企业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并通过种种渠道使得技术得以向中小企业传播,因而大中型企业的R &D 支出很可能对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具有较

强的正向的作用。

4.FDI 及其外溢效应

2001年第10期

①②例如,1997年国家在“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和关键技术项目上的支出为167亿元,占当年全国R &D 总支出的34.3%。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各大学和企业的R &D 支出占R &D 总支出的比例开始上升,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比例仍然偏低。

大多数文献在考察外国直接投资企业(FDI )的作用时,都在强调FDI 对中国的出口和就业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贡献(沈坤荣、耿强,2000;何洁,2000),但对FDI 的进入是否通过某种途径影响到企业的技术效率却存在争论。例如王岳平(1997)认为,外资进入中国主要是为了占领国内市场而不是要生产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或者是仅仅为了利用中国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因此FDI 无助于我国工业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从而不会对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我们认为FDI 的进入可能会通过多种途径而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首先是因为FDI 的进入会为国内企业带来大量适用技术。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国内企业进口技术的主要方式是进口成套的设备,从90年代后期开始则主要变为从FDI 中获得技术。值得指出的是,国内企业从FDI 中获得的一般都不是最先进的技术,而是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适用技术。例如80年代初从德国引进的桑塔纳汽车生产线,迄今为止并没有在技术上作出任何显著的改进,但却一直是中国销量最高的汽车之一。而诸如大量的港澳台三资企业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甚至还不如国内的许多大型企业,但同样能够满足投资方的盈利性要求。因此,从FDI 中引进和学习它们所使用的技术,很可能更有利于中国企业利用现阶段的比较优势。显然,FDI 的这一外溢效应是针对同一行业的企业而言的。

除了直接的技术扩散外,FDI 的进入还可能通过人员在区域内的流动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并向企业转移生产技术。当然,这种作用对许多大型的内向型的国内企业而言或许并不存在,因为人员的流动一般主要是从后者流向前者。然而对于那些外向型的企业而言,这种作用可能非常显著。例如不少原FDI 企业的职员在离开企业之后开办自己的企业,在原企业中的经验和关系对于提高这些企业的效率是大有裨益的。除此之外,FDI 的进入还加强了市场的竞争,迫使国内企业更加重视对本企业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利用,等等。FDI 进入的另一个作用是在各方面建立了较高的标准,从而迫使国内企业加强管理,更加注意品牌因素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除FDI 企业外,其他所有制企业也同样通过人员流动、技术转让和加强市场竞争而具有类似的外溢效应,在下文中我们将对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外溢作用的具体途径进行检验。

5.地理位置

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交通条件、信息和技术获取能力、获得中间投入品和其他生产要素(例如资金)的能力,甚至极大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从而会对企业的效率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与我们的实际观察是基本一致的,例如沿海地区的企业一般都要比内地企业更有活力,竞争力也更强。因而我们有必要在实证检验中考虑到地理位置的作用。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所使用的最终计量模型为:

TE =A +∑k αk ·OW S k +∑n βn ·SCALE n +∑k γk ·SPILL k +IRD +FRD +∑l L l +∑m

I m (1)

其中,TE 为对数化的企业技术效率指数,根据上文的说明,TE 越大,企业的技术效率越低。A 为截距项。OW S 为企业所有制虚拟变量。根据工业普查的定义,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分为国有、集体、私营、个体、联营、股份制、国外三资、港澳台三资和其他所有制。这里我们将私营、个体、联营和股份制企业统统算作私营而归为一类,并以国有制为参照,因此下标k =1,2,3,4,5,分别代表集体、私营、国外三资、港澳台三资和其他所有制。若企业属于集体所有制,则OW S 1=1,否则为0。其他所有制变量类似取值。SC ALE 为企业规模虚拟变量,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这里以大型为参照,因而下标n =1、2,分别代表中小型。若企业规模为中型,则SCALE 1=1,否则为0。其他规模变量类似取值。SPILL 为各所有制企业的资产或数量在本行业或本省中所占的比重,以此来分析各所有制类型企业的外溢效应。IRD 为一省公共研究机构的R &D 支出数额(万元),FDI 为一省国有大中

姚 洋、章 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

型企业R &D 支出数额(万元)。①L 为地理区域虚拟变量,分为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北部地区

(河北、山西、内蒙、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沿海地区(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山东、海南)、南部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广西)、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西北地区(陕西、甘肃、新疆、宁夏、青海)。这里以沿海地区为参照,因此下标l =5,其取值方法与其他虚拟变量相同。I 为行业

虚拟变量。另外,除虚拟变量外,所有变量的数值均取了对数。

四、实证分析与结果

由于我们的样本包括30多万家企业,将它们都包括在(1)式的回归分析中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因此,我们对这些企业进行了等距离随机抽样,这样,共计从39个行业中抽取了37769个样本企业,约占样本总体的10%。一些统计结果见表2。表2

样本企业占样本总体比例的统计结果

大型企业数所占比例0.008949个体企业比例0.031348中型企业数所占比例0.026265联营企业比例0.006778小型企业数所占比例0.964786股份制企业比例0.007811国有企业比例0.129418国外三资企业比例0.029495集体企业比例0.726892港澳台三资企业比例0.032831私营企业比例

0.034685

其他企业比例

0.000741

样本数占总体数比例为1 10

从表2中可以看出,样本企业中大、中、小型企业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89%、2.63%和96.48%,而1995年大中、小型企业中的职工人数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则分别为3.8%和96.2%,②这两组数字之间的较大一致性说明,我们的抽样数据完全可以反映样本总体的情况。因此在本文中我们使用抽样后的数据对(1)式进行回归分析。

我们首先将TE 与上一节中所列出的各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其中SPILL 的定义是某行业各所有制企业的数量分别占该行业企业总数的比重,其结果列在表3的回归结果(1)中。由于TE 是对数化后的效率指数,因此各解释变量系数的估计值可以被看作是弹性系数,即解释变量一个单位的变化所导致的TE 变化的百分比。由于TE 代表的是企业无效率的程度,因此估计系数若为负值,意味着该解释变量对企业的技术效率具有正的作用。另外,由于篇幅限制,没有列出行业虚拟变量的估计结果。

从表3的回归结果(1)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效率上分别比大企业低17.4%和43

.5%。这一结果说明,大企业由于拥有较高素质技术人员,拥有较先进的设备,获取资金的能力更强,从而是技术革新的主体,技术竞争力较强。同时,大企业由于拥有较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其管理水平也较高。因而从整体上形成了大企业效率高于中小企业的局面。在控制了企业的规模之后,从回归结果(1)中还可以看出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效率差别。与国有企业相比,集体、私营、国外三资企业的效率分别要高出15.1%、45.5%和11.4%。但港澳台三资企业的效率要比国有企业低8.2%,而其他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在效率上与国有企业并没有显著的差别。这一结果说明了集体、私营和国外三资企业的激励和约束、监督机制结构有利于企业提高技术效率,但港澳台三资和其他所有制企业的效率不高却多少有些令人惊讶。一个解释可能是,港澳台三资主要投资于三来一补的加工业,劳动力密集,技术水平不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其

2001年第10期

①②参见《中国工业统计年鉴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版。

在公开出版的统计资料中只有这一数据。

技术效率就可能低于国有企业。

至于我们所特别关注的同一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外溢效应,结果显示除了私营企业对企业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负的外溢效应外,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外溢效应并不明显。国外三资企业的外溢效应的估计符号符合预期,但系数是高度不显著的。

公共研究机构R&D支出的符号为正且不显著,这说明由政府所主导的科研开发对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要么没起作用,要么起到了负面的作用。但是企业一级的R&D支出的符号为负且显著。结果表明一省企业R&D支出的总额若增加100万元,则该省每个企业的技术效率将上升8.1%。表3企业技术效率决定因素的计量分析(样本数:37769)

变量名

(1)(2)(3)(4)

估计值标准差估计值标准差估计值标准差估计值标准差

A0.82200.89210.11600.114310.1302*0.43241.3829*0.0463

SC ALE

1

0.1739*0.03990.1773*0.04110.1828*0.03960.1880*0.0395

SC ALE

2

0.4351*0.03530.4489*0.03640.4420*0.03500.4526*0.0349

OWS

1

-0.1506*0.0104-0.1528*0.0107-0.1356*0.0103-0.1329*0.0103

OWS

2

-0.4550*0.0151-0.4607*0.0155-0.4342*0.0150-0.4216*0.0150

OWS

3

0.0082*0.00320.0076*0.00320.00520.00320.00470.0032

OWS

4

-0.1140*0.0215-0.1128*0.0219-0.0995*0.0214-0.0988*0.0213

OWS

5

0.01310.12220.00990.12380.02840.12130.02850.1208

SPILL

1

-0.00500.0119-0.1014*0.0045

SPILL

2

0.0841*0.0289-0.0895*0.0044

SPILL3-0.18460.1279-0.0846*0.0068

SPILL40.13220.0706-1.8388*0.1771

SPILL10.0173*0.0013-0.0099*0.0005 SPILL20.0564*0.0065-0.0112*0.0016 SPILL30.0939*0.0078-0.0060*0.0004 SPILL4-0.1223*0.0132-0.0879*0.0173 IRD0.00500.00260.00510.00270.0141*0.00290.0066*0.0026 FRD-0.0814*0.0001-0.0820*0.0109-0.0591*0.0107-0.0807*0.0105 L1-0.1021*0.0191-0.1060*0.0195-0.2632*0.03560.00120.0204 L2-0.1687*0.0093-0.1727*0.0096-0.0933*0.01070.0359*0.0144 L3-0.0447*0.0115-0.0490*0.0120-0.0356*0.0116-0.0616*0.0123

L

4

0.1944*0.01670.1806*0.01760.1611*0.01880.1961*0.0191

L

5

0.01280.02120.02910.0225-0.1224*0.0230-0.1293*0.0240

R20.130.120.150.15

注释:*代表估计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

各地区虚拟变量的估计结果表明,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大城市、南部和北部地区的企业效率更高,而西南地区企业的效率较低,西北地区企业效率和东部沿海地区并无显著差别。虽然大城市和南部地区企业效率较高容易理解,但为何北部地区企业也具有较高的效率却需要进一步考察。

为了对表3中(1)的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特别是检验外溢效应的具体途径与其显著性,我们将(1)式中的SPILL变量重新定义为某行业各所有制企业的资产分别占该行业所有企业总资产的比重,并再次对(1)式进行回归,其结果列于表3的结果(2)中。由于其他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变化不大,因此我们着重考察SPILL估计系数的变化。结果显示,除了其他所有制企业外,所有非国有姚 洋、章 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

企业的外溢效应变得更差了──它们的符号均为正且显著。因此至少可以认为国外三资企业在行业内的外溢效应即使不是负面的,也是不显著的。反过来看,国有企业在行业内具有正的外溢效

应。①由此可见,其他形式的企业从国有企业那里得到了技术转移。

虽然FDI 的外溢效应在特定行业内并不明显,但在省一级的范围内却可能具有正的外溢效应。

为此,我们在表3中加入了回归(3)和回归(4)来检验这一猜测。在回归(3)中我们所使用的定义是一省内各所有制企业个数占该省所有企业数的比重,在回归(4)中的定义是一省内各所有制企业的资产额占该省所有企业总资产的比重。结果(3)和结果(4)显示,虽然各所有制企业的外溢效应在数量上的差异不大,但所有非国有企业的外溢效应全部为正(相应地,国有企业的外溢效应为负)。另外,公共研究机构的R &D 支出对企业的效率具有显著的负的影响。而港澳台三资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效率差异。

综合以上结果,我们可以作出以下判断:第一,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效率分别要低17-18%和44-45%;第二,集体、私营、国外三资企业的效率分别要比国有企业高出13-15%,42-46%和9-11%。港澳台三资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在效率上与国有企业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并且这一结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的计量模型设定形式;第三,就特定的行业而言,国外三资企业的外溢效应即使不是负的,也是不显著的。但是就省一级而言,它的外溢效应却是显著为正的。这说明外溢效应的产生并非通过先进技术的转移或者是产品市场上的竞争来实现的(实际上,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很可能起到负面作用),而主要是通过区域内的人员流动、对高素质职员的重视和树立更好的商誉等途径来实现的;第四,公共研究机构的R &D 支出对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没有明显的作用,或者起到了负面作用。但企业一级的R &D 支出对企业的技术效率却具有明显的正的作用。值得指出的是,后一结果在4种模型设定形式中都是非常稳定的。这说明,政府在R &D 方面的努力事倍而功半──大量的R &D 支出要么没有取得多少成果,要么取得了成果但却没有转化为具体的商业产品,要么过多地挤占了企业的R &D 经费;第五,南部地区企业的效率在4种模型设定形式中都要高于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其他地区企业的效率高低则无法作出确定结论,取决于特殊的模型设定形式。最后,国有企业对同行业具有正的外溢效应,因此,国有企业在传播技术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

五、结论

在上文中我们讨论了几种可能会影响企业技术效率的因素──所有制形式、企业规模、外溢效应、公共研究机构和企业一级的R &D 以及地理位置──并对其进行了计量检验与分析。除了上一节所直接得出的判断外,我们还可以间接看出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政府在R &D 方面占主导地位并不是一种有效率的状态,R &D 更多地应由企业来承担(当然,这并不是说政府就不应该向企业投入公共资金或为其提供信贷支持)。在现阶段,或许更有效的是想办法使得公共研究机构转为盈利性单位而不是纯粹的研究机构,例如除了必要的基础性研究之外,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有市场前景的应用研究上来;不仅注重对高新技术的投资,而且重视对劳动密集型技术的投资;更多地强调对中小企业R &D 的支持,等等。这些措施无疑将大大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政府也注意到了我国的科研资源过于集中在公共研究机构的弊端而开始加以改进,在对技术开发加以投资的同时也开始越来越关注技术的商业价值,这些措施从长远看必将有助于企业技术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下转第28页)

2001年第10期

①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的问题而没有将国有企业的比重放入回归方程中。

参考文献

杜巨澜,1998:《中国货币需求的微观基础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1953:《对策论与经济行为》,商务印书馆。

谢平,1992:《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经济研究》第11期。

易纲,1997:《中国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1984—1993》,上海三联出版社。

王曦,1999:《随机冲击下的最适流动资产规模———一种一般化的解决办法》,中山大学硕士论文,未发表,备索。

Ando,A.,&F.M odigiani,1963,“The`Life Cycle'Hypot hesis of Saving:Aggregate Implication and Tes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r.

Arrow,K.J.,T.Harris,&J.Marschak,1951,“Optimal Inventory Polic y”,Econometrica,V19.

Cramer,J.S.,1986,“The Volume of Transactions and the Circulation of Money in the United States,1950—1979”,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Field,A.J.,1984,“Asset Exchanges and the Transactions D emand for Money,1919—29”,A merican Economic R evie w,Vol.74No.1.

Gel b,A.,G.Jeffers on&I.Singh,1993,“The Chinese and Chinese and Eas t European R outes to Reform”,manuscript.

Markowitz,H.M.,1952,“Portfolio Selection”,Journal of Finance,Mar.

Miller,M.H.&D.Orr,1965,“A M odel of t he Demand for M oney by Firms”,Quarterl y J ournal of Econo mics.

Tobin,J.,1956,“The Interset Elas iticit y of Transactions Demand for Cas h”,R evie w of Econo mics and Statistics,Sep.

1958,“Liquidity Preference as Behavior toward Risk”,R evie w of Economic Studies,Feb.

(责任编辑:金 元)(校对:凌)

(上接第19页)

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考虑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与技术开发相关信息的收集、传输和处理上来,并把这些信息以诸如产业政策等的形式向社会公布,以作为企业进行R&D时的参考。

二是无论定性描述还是计量分析都表明FDI的进入在传播先进技术方面作用不大,其外溢效应更可能来自于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间的人员流动或其他信息流动。技术转移更多地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相反,国有企业在传播技术方面的作用可能是显著的,因此,技术转移可能还是要靠国内企业。但是,这也不能成为反对FDI进入的证据,因为,一方面FDI通过示范和人员流动提高一个地区的技术效率,另一方面它增加就业,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何洁,2000:《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世界经济》第12期。

林毅夫、

蔡、李周,1997:《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三联书店。

刘小玄,1998:《竞争市场上的国有企业行为———关于微利企业的案例研究报告》,《管理世界》第1期。

刘小玄,2000:《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经济研究》第2期。

钱颖一,1999:《激励与约束》,《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5期。

沈坤荣、耿强,2000:《外国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分析》,《金融研究》第3期。

王岳平,1997:《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工业发展的实证分析》,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内部讨论稿。

姚洋,1998:《非国有经济成份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经济研究》第12期。

肖耿,1997:《产权与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责任编辑:晓 喻)(校对:凌)

(上接第12页)

郑也夫,1993:《腐败的正负功能》,《读书》第5期。

[日]青木昌彦,奥野一藤原正宽,[韩]金滢基著,1998:《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

Kreps,David,1990:A Cous e in Microeconmic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 s.

Mas-Col ell.Andreu,Michael D.Whins ton and Jerry R.Green,1995:Microeconomics Theory,Oxford Univers it y Press.

(责任编辑:王 沂)(校对:凌)王 曦:经济转型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流通速度

Abstracts of Key Papers in English

The Contract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in the Bureaucratic System ———A new explanation of the official's corruption in the transition

Zhang Yanren&Gu Jiang

This paper is to give an explanation of the official's corr uption in the transition based on the funda mental prin-ciples of infor mation ec onomics at a new angle of view.First of all,it proves with a model that there is a possi-bility to achieve the honesty and efficiency simultaneously in the bureaucratic group under the perfect informa-tion;Secondly,it points out that in the control economy and under the imperfect information if the governor wa-nts to create incentive for the officials,must use the privilege as a means at the expense of the efficiency,and this is just the main potential factors which give rise to the corrupt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Finally,it is shown that the corruption stems mainly from two causes during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sponsored by the governor,one is the need of the governor to keep the efficiency in the bureaucratic gr oup,the another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overnor and entrepreneur in respect of their capability to get information and create incentive.The for mer has a negative effect,and the latter—positive effect.The ultimate result of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is the consistency of the size of bureaucratic group with the information level held by the governor,and only in such circumstances economic efficienc y and the social justice could be realized.

An Analysis of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 of Chinese industrial firm

Yao Yang&Zhang Qi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technological efficienc y of Chinese industrial fir ms by using the da-ta of the Third National Industrial Census conducted in1995.The main c onclusions ar e:No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re more efficient technologically than SOEs;the spillover effect of FDI is not significant,if not negative, for a specific industry,but is very significant for a specific provinc e;R&D expenditure spent by provincial pub-lic research institutes has no,if not negative,effect on a fir m's technological efficienc y,but R&D expenditure spent by firms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technological efficienc y of fir ms in a specific pr ovince;regional differ-ences also pla 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ccounting for the differ ence in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

Social Status,Unexpected Utility Function,

Asset Pricing and Economic Growth

Yang Yunhong and Zou Heng-fu

This paper invests testable r estrictions on the time-series behavior of consumption and asset returns implied by a representative agent model with the social status in which intertemporal preference is repr esented by a utility function that generalizes conventional,time-additive and expected utility.In the recursive structure of prefer-

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现状分析

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现状分析 摘要: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化,使得企业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上已经不能有效 适应当前发展需求,所以现代化的管理就比较重要,这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有 着促进作用,而加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关键词:企业管理;现代化;现状 1 企业管理现代化内涵及特征分析 1.1企业管理现代化内涵分析 企业发展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愈来愈大的竞争,所以在管理的现代化 方面就显得比较重要,企业管理现代化主要就是通过对管理科学以及计算机技术 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企业实施的管理。对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理解有着几种不同 的概念,首先这是发展变化的动态概念,是在生产力及科学技术下企业经营管理 所达到的水平,是随着时间及空间变化进行发展的。 1.2企业管理现代化主要特征分析 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有着鲜明的特征体现,主要就是对经营决策的突出,将管 理的重心放在经营上,而经营的重心则是在决策上。另外在后发效应上也比较显著,这和我国的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总体进程是有着一致性的。而在区域差异性 大的特征也有着显著的呈现,在管理创新和企业机制以及体制的变革交替上也有 着重要呈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也是交替进行的,现代化的管理是以人为本为 重要的管理理念,对员工的教育比较重视。 2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成就 2.1企业经营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 (1)客户导向的市场观念已经基本建立。企业普遍重视市场调查和客户关系 管理,重视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2)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意识增强。企业 盈利意识、理财意识、成本意识大大增强;(3)机遇和风险意识初步确立。为 了加快企业发展,企业比较重视机遇的利用;(4)社会责任意识开始建立。企 业开始反思自己的经营目的和价值观,单纯盈利的观点开始得到修正;(5)以 人为本的观念得到强化。企业不仅注意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而且开始倡导与员 工共同发展。 2.2企业制度改革和组织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1)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公众公司形成规模。中国单一的国有和 集体所有产权制度向多元化的产权制度转变,更多的国有和集体企业转制为股份 制企业;(2)大中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按照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基本完成公司化改造,初步建立起公司治理构架;(3)风险管理体制构架初步形成,从信用管理体系上避免了财务丑闻以及屡屡发生的 风险损失;(4)组织发展取得进展,企业不断改进管理组织,提高效率。 2.3战略管理初显成效 (1)战略意识普遍增强,战略规划日益清晰。企业成为自主经营主体以后, 战略意识普遍增强,普遍制定了长远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根据前15届国家级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的统计,企业战略方面的创新成果越来越多,经营战略 实践的内涵越来越丰富;(2)逐步适应国际化竞争,中国企业勇于“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战略取得初步成效;(3)积极运用现代竞争策略。中国企业充分发挥 成本优势,并逐步提高商品性价比,赢得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观念深入人心,盲 目多元化有所遏制,市场细分、业务集中、价值链延伸广泛开展;(4)重视创

2015年度中国汽车工业三十强企业名单

2015年度中国汽车工业三十强企业名单 2016年5月26日,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汽车工业三十强企业信息发布会在东莞召开,会议发布了2015年机械工业百强、汽车工业三十强企业名单。2015年汽车工业三十强企业营业收入达38950 亿元,同比增长1.61%,增幅与上届比回落8.92个百分点;利润总额2417亿元,同比下降4.63%,增幅与上届比由正转负,大幅下滑20.53个百分点。 2016年5月26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中国机经网承办的“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汽车工业三十强企业信息发布会”在广东省东莞市召开。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根据2015年机械、汽车工业企业主要统计指标数据,核实排定出2015年机械工业百强、汽车工业三十强企业名单,发布有关企业名单及相关信息。 2015年汽车工业三十强企业营业收入达38950亿元,同比增长1.61%,增幅与上届比回落8.92个百分点;利润总额2417亿元,同比下降4.63%,增幅与上届比由正转负,大幅下滑20.53个百分点。 2015年汽车三十强企业中,有26家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8家营业收入超过1千亿元,5家超过2000亿元,1家超过1万亿元。排在第一位的是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达12025亿元,为汽车行业首家万亿元级企业;列第二位的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营业收入5159亿元;第三位是东风汽车公司,营业收入4878亿元;第四位是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收入3452亿元;排在第五位的是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2978亿元。 从增速看,有20家汽车三十强企业营业收入保持正增长。其中10家两位数增长,2家增长超过40%,分别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列第12位,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2.35%;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列第14位,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0.67%。

中国中铁及所属单位企业文化完整篇.doc

中国中铁及所属单位企业文化1 一、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标识由公司汉语简称“中国中铁”与英文简称“CREC”构成,采用象征科技和高远的蓝色为标准色。经纬交织的地球背景,展现了公司的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端正、刚健的“工”字既型如坚实的钢轨,承载着辉煌厚重的历史,又势如擎天的建筑,昭示着蒸蒸日上的未来。 企业精神:勇于跨越追求卓越 企业使命:建造精品改善民生 企业宗旨:诚信经营顾客至上回报股东造福社会 企业愿景:行业领先世界知名 企业价值理念:建设一项工程树立一届丰碑培养一批人才造福一方人民 二、中国中铁一局集团 企业核心价值观:追求卓越是我们人生品格 企业精神:诚信创新 勇争一流 企业愿景:在建筑领域 为人类创造更丰富的价值

企业宗旨:让顾客满意,为股东增值,使员工富有,求合作共赢,像社会呈献建筑精品。 企业经营理念:市场是导向创造市场是我们更高的追求 企业管理方针:以人为本和谐有序诚信守法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铸造品牌明确责权持续改进追求卓越 企业作风:精细高效唯实唯美 员工行为理念:敬岗乐业尽职尽责 员工工作理念:工作是一种态度唯美当为追求 三、中国中铁二局集团 企业精神:开路先锋 “开路先锋”集中体现了集团几代员工“艰苦创业,敢打敢拼;敬业爱岗,开拓进取;优质高效,勇创一流”的优良品质,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 “开路先锋”就是勇于攻坚克难——艰苦奋斗,力克困难,不断展示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开路先锋”就是勇于争当一流——科技领先,优质高效,始终走在同行业前列; “开路先锋”就是勇于开拓创新——敢为人先、勇于争先,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开辟企业发展的崭新道路; “开路先锋”就是团结协作——爱企爱岗,精诚团结,高度

西安年产xxx电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西安年产xxx电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报告摘要说明 由于中国汽车制造业、航天航空业和冶金等行业发展速度较快,这些行业的发展对烘炉、熔炉及电炉产品的需求较大,因此不同程度的促进了中国烘炉、熔炉及电炉行业的发展。 由于中国汽车制造业、航天航空业业和冶金等行业发展速度较快,这些行业的发展对烘炉、熔炉及电炉产品的需求较大,因此不同程度的促进了中国烘炉、熔炉及电炉行业的发展。但同时,设备种类繁多、容量小、分布零散、更新改造资金缺乏,在设备的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上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等问题也同时困扰着整个烘炉、熔炉及电炉行业。在行业运行层面上,由于烘炉、熔炉及电炉销售市场出现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的态势,有些企业以低于产品成本价格进行市场竞争,导致行业普遍经济效益大幅下降,行业利润回报削弱。2012-2018年,烘炉、熔炉及电炉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呈波动变化趋势,2018年,烘炉、熔炉及电炉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218家。 该电炉项目计划总投资6380.3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660.4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3.04%;流动资金1719.8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6.96%。 本期项目达产年营业收入11990.00万元,总成本费用9074.65万元,税金及附加121.12万元,利润总额2915.35万元,利税总额

3438.59万元,税后净利润2186.51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252.08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5.69%,投资利税率53.89%,投资回报率34.27%,全部投资回收期4.42年,提供就业职位231个。 工业电炉国内企业占五分之四,外资企业数占五分之一。我国加入WTO 以来,国外工业电炉设备企业还陆续进军中国市场,在中国设厂,市场竞争将更趋剧烈。中国电炉市场的强大的同时也是是市场竞争激烈的预示。 对于如今电炉及工业炉行业生产经营发展势头良好,获得持续发展。企业改制基本进入后期阶段,现有股份制、民营个体企业已占行业的98%以上。针对行业发展点,分会积工作,使行业产品水平价的制定、科技信息的交流、内外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沟通以及与工业电热设备标委会协手共同制修订多项际标准和标准等项工作,都取得良好成绩和进展。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现状分析.doc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失败的原因很多,但重要的一条却是缺乏战略管理。由于缺乏战略管理,使其在战略决策上接连失误。透视我们很多企业,甚至很多企业集团,虽然有战略管理的机构,或由于主要领导人不注重战略管理,或由于战略管理班子自身存在问题,影响了整个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但企业永远做不大也做不强。 中国企业发展战略所回答的经营管理问题 战略是确定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并指出实现长远目标的策略和途径。战略确定的目标,必须与企业的宗旨和使命相吻合。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看,企业发展战略并不神秘,战略是一种思想、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分析工具和一种较长远和整体的计划规划,与我们通常说的企业长远规划差不离。 一、企业将来发展的方向; 二、企业将来需要实现的目标; 三、企业现在和将来应该从事的业务; 四、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于预定的时间内实现设定的目标; 五、在预定的时间内,企业将变成什么样子; 六、企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 七、风险应该如何加以控制; 八、企业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战略性资源。 中国企业常见战略管理问题分析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整体水平低下,对战略管理的价值认识不够、战略决策的随意性大、盲目追求市场热点,主要类型和表现为如下:

A类型:缺乏长远发展规划,战略变化频繁; B类型:战略决策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 C类型:对市场和竞争环境的认识和分析盲目,缺乏量化的客观分析; D类型:盲目追逐市场热点,企业投资过度多元化; E类型:企业战略计划流于书面报告,没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F类型:企业战略计划难以得到中高层的有力支持,也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 中国企业的战略制定方式 一、领导层授意,自上而下逐级制定 一般由企业高层领导者讨论并授意秘书或办公室人员草拟整个企业的战略,然后逐级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上级的要求发展这个战略。这一方式的优点是,领导层重视战略,有时间可以集中精力去思考战略方向。 二、领导层建立制定战略方案的业务单位 由设立企业的、具有一定权威的、赋予平衡各业务部门权力的“企业最高参谋部门”负责制定,或者由企业的规划部门负责制定。其好处是,业务班子,熟悉本企业情况,了解领导意图。 三、以战略事业单位为核心制定战略 在运用这一方法时,高层管理对各战略事业单位先不给予任何指导,而要求各事业单位提交战略计划。高层领导只加以检查与平衡,然后确认。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各战略事业单位受到的束缚较小,可根据所在事业领域的特点制定出切合实际、有利于竞争的计划。 四、企业与咨询公司合作进行

国机集团简介

集团概况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1月,是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大型国有企业,隶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国机集团是中国机械工业覆盖面最广、业务链最完善、研发能力最强的大型中央企业集团。旗下聚集了中国机械工业机械装备研发与制造、工程承包、贸易与服务等领域的核心骨干企业。拥有近50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9家上市公司,140多家海外服务机构,全球员工总数近10万人。连续多年位居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百强榜首、国资委中央企业业绩考核A级企业。主要业务包括:机械装备研发与制造、工程承包、贸易与服务。服务领域覆盖了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建筑、轻工、汽车、船舶、矿山、冶金、航空航天等国民经济重要产业领域,为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专业化服务,2012年营业收入达2134亿元。 国机集团具有较强的资源集成和运用能力。雄厚的研发实力、广泛的全球营销网络、强大的资金实力和项目融资能力,形成了涵盖设计、研发、制造、工程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完整产业链,具备独特的产业价值和市场竞争优势。在国际工程承包业务领域,作为全球知名的国际工程承包商,国机集团连续多年入选(ENR)“全球22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前50强、“全球200强工程咨询设计企业”前100强,在业内具有广泛的

影响力,在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工程市场具有重要的市场地位。2009年,国机集团名列(ENR)“全球225家最大国际工程承包商”第28位、“国际工程设计企业200强”第77位。自2004年以来,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建筑500强”排行榜。 2013年7月18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实施联合重组,重组后的新集团沿用“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名称,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 业务领域 ●机械装备研发与制造业务领域 国机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农业机械、林业机械、地质装备制造企业,以及最重要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之一,众多市场领先的优秀品牌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同时拥有在重型机械、电站设备、石化通用、机床工具、汽车工程及环保设备等领域强大的研发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向国内外市场提供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装备和技术。 ●国际工程承包业务领域 作为全球知名的国际工程承包商,国机集团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建筑施工企业联合会“中国建筑500强”第三位、“中国25家建筑承包商管理进步特别奖”第三位、“中国50家最具竞争力建筑集团”第九位。在业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亚洲、非洲、南美、大洋洲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工程市场具有重要的市场地位。

中国中铁及所属单位企业文化(20190429154556)

一、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标识由公司汉语简称“中国中铁”与英文简称“CREC”构成,采用象征科技和高远的蓝色为标准色。经纬交织的地球背景,展现了公司的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端正、刚健的“工”字既型如坚 实的钢轨,承载着辉煌厚重的历史,又势如擎天的建筑,昭示着 蒸蒸日上的未来。 企业精神:勇于跨越追求卓越 企业使命:建造精品改善民生 企业宗旨:诚信经营顾客至上回报股东造福社会 企业愿景:行业领先世界知名 企业价值理念:建设一项工程树立一届丰碑培养一批人才造福一方人民 二、中国中铁一局集团 企业核心价值观:追求卓越是我们人生品格 企业精神:诚信创新 勇争一流 企业愿景:在建筑领域

为人类创造更丰富的价值 企业宗旨:让顾客满意,为股东增值,使员工富有,求合作共赢,像社会呈献建筑精品。 企业经营理念:市场是导向创造市场是我们更高的追求 企业管理方针:以人为本和谐有序诚信守法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铸造品牌明确责权持续改进追求卓越 企业作风:精细高效唯实唯美 员工行为理念:敬岗乐业尽职尽责 员工工作理念:工作是一种态度唯美当为追求 三、中国中铁二局集团 企业精神:开路先锋 “开路先锋”集中体现了集团几代员工“艰苦创业,敢打敢拼; 敬业爱岗,开拓进取;优质高效,勇创一流”的优良品质,成为 企业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 “开路先锋”就是勇于攻坚克难——艰苦奋斗,力克困难,不断展示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开路先锋”就是勇于争当一流——科技领先,优质高效,始终走在同行业前列; “开路先锋”就是勇于开拓创新——敢为人先、勇于争先,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开辟企业发展的崭新道路;

“开路先锋”就是团结协作——爱企爱岗,精诚团结,高度统一,携手同行。 四、中国中铁三局集团 忠诚立信义品质赢市场 企业核心价值观 1、企业使命:致力基础建设促进社会繁荣 2、企业价值观:满足市场发展企业造福员工奉献社会 3、企业哲学:讲大局从国家需要出发讲实际从市场要求入手 讲根本从员工愿望落脚 4、企业愿景:领行业先锋创知名品牌 企业特定理念: 1、企业经营理念:诚信守约服务用户开拓创新共创未来 2、企业管理理念:以人为本追求卓越 3、企业安全理念:珍惜生命拒绝事故 4、企业质量理念:品质成就企业 5、企业科技理念:科技领先一步市场海阔天空 6、企业竞争理念:永不言败永争第一 7、企业人才理念:人品+能力+协作精神 8、企业团队理念:同舟共济众志成城 9、企业执行理念:令行禁止严谨细致

热处理工业炉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热处理工业炉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立项+批地+贷款) 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编制时间:二〇二〇年五月 咨询师:高建

目录

专家答疑: 一、可研报告定义: 可行性研究报告,简称可研报告,是在制订生产、基建、科研计划的前期,通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某个建设或改造工程、某种科学研究、某项商务活动切实可行而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 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一般来说,可行性研究是以市场供需为立足点,以资源投入为限度,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一系列评价指标为结果,它通常处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项目在技术上能否实施,二是如何才能取得最佳效益。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用途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实施主体为了实施某项经济活动需要委托专业研究机构编撰的重要文件,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作用: 1. 用于向投资主管部门备案、行政审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的规定,我国对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实行核准和备案两种批复方式,其中核准项目向政府部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备案项目一般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同时,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对某些项目仍旧保留行政审批权,投资主体仍需向审批部门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 用于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我国的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等以及其他境内外的各类金融机构在接受项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我国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更加适应了市场经济的模式。但是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起点低,发展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阻碍企业的前进。此时企业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我国的企业管理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本文通过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1.1 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陈旧 我国的很多企业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契机成立和发展起来的。他们大部分是白手起家,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有规范制度的现代企业。他们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事事亲力亲为,当作坊成为企业之后,他们依旧习惯于所谓的家长制管理,习惯让自己的家人亲戚成为这个企业的管理层。于是我们经常看的一种现象就是,财务、人事、销售、宣传等部门的负责人都是自己家人。当企业做一个决定的时候,往往不是从企业的宏观利益来考虑,而是从每个人的私利来盘算。这就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优秀人才在企业的发展。容易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企业的人才流失,从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1.2 企业管理规划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但很多制度都是浮于表面,各个企业互相抄袭,缺少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制度,毫无创新能力。国内很多企业不会主动做长远规划,对企业的未来和产品做出长远的研判。大部分企业只会被动做出应对,而这种应对往往是滞后的。 1.3 企业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性管理人才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创业团队,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专业的高水平人才,但企业缺乏专业性高水平管理人才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这样的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有些企业的薪酬体系有问题,很多的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待遇和付出、知识储备不成正比。他们的价值也无法体现,二是国内的很多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成熟,甚至没有。很多企业都是临时抱佛脚,或去挖其它公司的技术人才,这样人才的流动性较大,对企业的归属感不足。不过很多企业管理层已经有了这种意识,开始注重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储备

基于SFA模型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基于SFA模型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采用了SFA模型,对新疆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在C-D生产函数的假设下,进行了量化分析,旨在提出新疆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地区提高农业产量的策略与建议。另外,还对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剖析,对新疆地区农业生产的现状进行了描述。 标签:SFA;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新疆;C-D生产函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1前言 中国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是不折不扣的人口大国。虽然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然而中国的耕种面积却是非常有限的。 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古至今,农业生产都是国之根本,因此,怎样在有限的土地资源限制下达到最大限度的农业产出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农业生产是否是有效的,对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分析的研究主要利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数据包络分析(DEA),非参数前沿模型。二,应用确定性前沿模型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进行技术效率分析。前沿随机生产函数(SFA)更多用于非农业生产中的效率分析,受到这种研究的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研究也迎来了SFA模型在农业生产中实证研究的热潮。 SFA模型的误差项可以分解为随机误差和技术非效率误差,这样做使得气候,自然灾害等非可控因素得以从误差项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的技术非效率误差更加精确。上世纪90年代,SFA分析法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它不仅可以测量各个样本的技术效率水平,对样本间的技术效率进行定量分析,还可以对影响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测量和分析。 SFA模型相对于DEA模型来讲,优势在于对误差的估计。并且SFA模型不仅可以对各个参数进行检验,还可以对整个函数的形式进行检验。DEA模型的优势在于无需对生产函数的形式进行设定,本文之所以采用SFA模型,原因在于,本文的生产函数采用了C—D生产函数。 3对模型中生产函数的假设 模型中关于C—D生产函数的介绍:C—D生产函数是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被认为是一种很有用的生产函数。

中国工程机械百强企业

品牌关注度排行榜 1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 三一重工sany 品牌指数:1925713 三一重工主要从事工程机械的研发、制造、销售,产品包括建筑机械、筑路机械、起重机械等25大类120多个品种,主导产品有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输送泵车、混凝土搅拌站、沥青搅拌站、压路机、摊铺机、平地机、汽车... 详细介绍>> 2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徐工XCMG 品牌指数:1327612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 年 3 月,1997 年4 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120 家试点企业集团,是国家520 家重点企业,国家863/CIMS 应用示范试点企业,2006... 详细介绍>> 3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柳工Liugong 品牌指数:1302133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工)是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柳工集团的核心企业。作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和广西第一家上市公司,柳工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头兵”。目前公... 详细介绍>> 4 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中联重科Zoomlion 品牌指数:1105385 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联重科”,股票代码000157),创建于1992年,是一家科技型上市公司。是中国工程机械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全国首批103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之一。主要从事建... 详细介绍>> 5 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有限公司 沃尔沃VOLVO 品牌指数:722472 沃尔沃建筑设备是一家大型跨国公司,主要从事工程机械及相关行业设备的开发、生产和市场营销。其产

品在国际市场山占据领先地位,主要包括轮式装载机、挖掘机、铰接式卡车、自行式平地机和小型建筑设备等。... 详细介绍>> 6 利勃海尔机械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利勃海尔Liebherr 品牌指数:715943 利勃海尔家族企业由汉斯利勃海尔在1949年建立。公司的第一台移动式、易装配、价格适中的塔式起重机获得巨大的成功,成为公司蓬勃发展的基础。今天,利勃海尔不仅是世界建筑机械的领先制造商之一,它还是其他许多... 详细介绍>> 7 日立建机(上海)有限公司 日立hitachi 品牌指数:663212 日立建机(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3月27日,坐落在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司主营挖掘机及其它建设机械的制造、销售、服务、配件供应。... 详细介绍>> 8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手册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内部控制手册(2010年A版)

引言 (3) 第一章 总则 (4) 1.1.手册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4) 1.2.手册的适用范围 (4) 1.3.手册编制的依据 (4) 1.4.手册编制的原则 (5) 1.5.手册编制的特征 (5) 1.6.手册的管理 (6) 1.7.手册的维护与监督 (7) 第二章 内部控制基本原则 (7) 第三章 内部控制组织机构 (8) 第四章 内部控制执行与考核 (9) 第五章 内部控制基本框架 (10) 5.1.内部环境 (10) 5.2.风险评估 (24) 5.3.控制活动 (33) 5.4.信息与沟通 (39) 5.5.内部监督 (50)

引 言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或“本公司”)是由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整体重组改制、独家发起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是成立于1950年的铁道部工程总局和设计总局。股份公司是集基建建设、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工程设备和零部件制造、房地产开发和其它业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特大型企业集团,成立于2007年9月12日,注册资本212.999亿元人民币。 股份公司辖有全资公司28个,控股公司15个,分公司4个,参股公司3个,共46家二级子公司。在2010年公布的世界企业500强名列第137名,2010年蝉联全球最大承包商第二名,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9位。 股份公司于2007年12月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编号:601390),2007年12月7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上市挂牌交易(股票编号:0390.HK)。作为在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两地上市的公司始终致力于管治水平的提升,曾荣获“2009年度中国100家最佳管理上市公司”、“2009年中国证券市场年度金鼎奖”、香港上市公司“管治卓越奖”等多项殊荣,自2009年起,连续两年获得“中国上市公司最佳董事会”、“中国上市公司最佳治理董事会”的奖项。 股份公司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法律法规及上海证券交易所、香港联合交易所的有关规定规范运作,持续完善公司治理规则,逐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信息披露透明度。2009年,股份公司开展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旨在梳理和优化内部控制体系,搭建全公司相对统一的内部控制平台,以确保在合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整体内部控制水平。

天然气工业用户市场潜力及走向分析

倡本文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G20000263)。 作者简介:杨泽亮,1947年生,教授;主要从事传热、燃烧和节能的研究。地址:(510640)广东省广州市五山。电话:(020)87110263。E‐mail:mpzlyang@scut.edu.cn 天然气工业用户市场潜力及走向分析 倡 杨泽亮 王聪 杨承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天然气利用研究中心) 杨泽亮等.天然气工业用户市场潜力及走向分析.天然气工业,2005;25(7):128~130 摘 要 天然气市场的发展将推动天然气得到有效利用。用于工业燃料的天然气是天然气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因而天然气工业用户市场的潜力和走势将对天然气市场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文章分析了我国天然气利用的现状、工业锅炉和工业炉窖的燃料现状及存在问题、工业燃料的发展方向等,对比世界和我国天然气的消费结构,指出我国天然气在工业燃料上的利用市场巨大。针对天然气市场在以气代油和热电冷三联供方面的分析,指出天然气工业用户市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最后指出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不会产生本质的变化,因此,慎重选择天然气的用途,对合理利用天然气具有重大意义。 主题词 天然气消费 工业 用户 市场 分析 工业燃料是天然气消费的重要市场。天然气用 于一般工业价格偏贵,但考虑到综合效应,对比工业发达国家的燃料结构以及天然气利用结构,可以分析出我国天然气工业用户潜在市场巨大。另一方面,寻找高效的利用方式,降低燃料费用,是发展天然气工业用户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天然气利用现状 (1)发电。天然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厂的污染物排放大大低于燃煤与燃油电厂,发电效率高,投资少,建设速度快;机组启停速度快,调峰能力 强,耗水量少,占地省。 (2)用作化工原料。产品主要有合成氨、甲醇、甲醛、醋酸等50个品种以上。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生产装置投资省、能耗低、环保性好、运营成本低,生产合成氨和甲醇比用油和煤的经济效益高20~30倍。用天然气代煤生产合成氨,我国一年可少用1000万吨煤。 (3)用于民用及商业燃气灶具、热水器、采暖及制冷。 (4)冶金、机械、轻工、食品、化学及医药等工业企业都是用天然气作燃料的重要市场。 (5)天然气汽车。其氧化碳、氮氧化物与碳氢化合物排放水平都大大低于汽油、柴油发动机汽车,不 积碳,磨损少,运营费用低。 天然气是城市燃气的理想气源,提高城市利用天然气水平,对改善城市大气质量有重要作用。以天然气为城市能源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天然气利用正处于大力发展民商用气阶段〔1〕 。北京、上海、天津、香港等城市都已经实现气化。 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天然气需求将分别达到1000亿立方米和2000亿立方米,我国将成为全世界增长潜力最大的油气消费市场。政府正大力推动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未来20年内,中国将建成约10万公里油气主干管道,以及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队,并在沿海地区建成一批液化天然气码头。 二、天然气工业用户 工业燃料是天然气消费的重要市场〔2〕 。从表1 可看出〔3〕,在20世纪末的10年中,全世界以天然气 表1 1990~2000年世界天然气消费结构 (%) 消费结构发电民用燃气工业燃料化工原料其它1990 22242971819952123308182000 20 23 30 8 19 ? 1?第25卷第7期 天 然 气 工 业 营销与经济

(人力资源知识)2020年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具体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知识)2020年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具体分析报告

2004年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报告 目录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制度建设现状 (6) 一、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总体情况分析 (6) 二、不同背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状况分析 (9) 三、不同背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途径分析 (12) 四、不同背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差异比较 (12)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岗位管理现状 (13) 一、我国企业当前岗位管理的总体状况 (13) 二、不同地区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14) 三、不同性质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14) 四、上市与非上市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15) 五、不同规模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15) 六、不同行业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16)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劳动用工招聘现状 (18) 一、我国企业劳动用工总体上已初步规范,逐渐市场化 (18) 二、不同地区劳动用工现状 (19) 三、不同类型企业劳动用工现状 (20) 四、不同行业企业劳动用工现状 (21) 五、企业上市促进了企业劳动用工的规范化和市场化 (22) 六、不同规模企业劳动用工现状 (23)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24)

一、企业人员绩效管理现状较差,考核效果一般 (24) 二、不同地区企业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25) 三、不同类型企业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26) 四、不同行业企业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27) 五、上市促进企业提高人员绩效考核管理水平 (27) 六、不同规模企业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28)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企业员工培训现状 (29) 一、不同背景公司培训经费投入情况 (29) 二、不同背景公司制定员工培训计划情况 (30) 三、不同背景公司员工培训计划执行情况 (31) 四、不同背景公司员工培训的主要方式 (31) 五、不同背景公司员工培训效果的跟踪与评价 (33) 六、不同背景公司实施培训对改善员工绩效的作用 (34) 七、不同背景公司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的影响情况 (35) 八、不同背景变量在培训方面的差异比较 (36) 九、结论与建议 (37)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薪酬管理现状 (38) 一、不同背景公司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大部分满意 (38) 二、企业薪酬管理模式:大部分实行分类管理 (39) 三、技术人员的薪酬结构 (39) 四、销售人员的薪酬结构 (41) 五、技术、销售以外人员薪酬结构 (43)

企业管理现状

企业管理现状 . 随来争着信息时代的到~中小企时的生存和时 时中小企时而言~信息化无时作时时略时境时生了根本性的时化。 手段时是时时手段~均已在企时时时中时时着时足时重的作用。时合我目前的情国国来看~改革时放以~我的中小企时得到了迅速时展。到来国2006年底~我中国小企时量超时数4200万家。时些中小企时存在着一定的普遍特征,时金不是十分雄厚~管理不是非常完善~信息化基时普遍时差~面时着常激烈的市时时异争国个体。中小企时是民时时的重要时成部分~是一富有活力的时时群。4200多万中小企时~占全企时时的国数99%以上~时造的最时时品和服时价时相于当国内生时时时的60%左右。提供了75%以上的城时就时时位。吸时了80%有企时下时 人时国时时了再就时。不时如此~中小企时时正在成时我技时时新的生力时。国65%的时明时利、75%以上的企时技时时新、80%以上的新时品时时~都是由中小企时完成的。 中小企时不时时时新时展~直接时系整民时时的可持时时展。中小企时是我断个国国 国将构民时时的基本时元~时时中小企时信息化~有效的推时时时时时整和时时时化升时~促时形成民时时信息化~时建时社主时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时国会国;推时中小企时信息化是促时我时时增时~建立和时社的重要手段国会;是时时我工时跨越式时展国 的必由之路;普及中小企时信息化是增强时合时力的强大基时时力~同时也争 与

将学会构数有效的促时大生就时~提升企时管理水平~时化社人力时源时。有据时示~在时去5年~美超时国33%的时时增时自信息化的拉时~超时了其他任何来 行时。时此~我时立了“家中小企时信息化推时工程”~由家时展和改革国国国 委时、信息时时部和时院信息时三部委共同时时时施~旨在时一步推时中小企时信会国 息化建时~助中小企时提升信息技时时用水平和时代化管理水平~加快技时时帮 步~增强市时时力~促时中小企时和非公有制时时持时、健康时展。争 中央时院高度重时中小企时的时展。《党国2006?2020年家信息化时展时略》国 指出~要制定和时布中小企时信息化时展指南~分时指时~时时扶持~建时面向中小企时的公共信息服时平台~促时中小企时时展活多时的时子商时活时。灵中首次中小企时信息化抽时时时时果时示~中国国80.4%的中小企时具有互时网接入能力~其中44.2%的企时已时互时用于企时信息化。艾瑞咨时更时时,将网2007年中小企时时子商时时用的交易时到达6975时元~同比增时60%。且时言并,未来5年~中小企时时子商时交易时保持将50%左右的高速增时率。 前中小企时信息化具有时和深刻的容~其中管理信息化是一重要当广内个 方面。如何用信息技时增强企时的管理和技时时新能力~如何制定企时信息化运 时展时略提升企时的核心时力~如何把信息化系时融入日常的管理工作时企来争 时时效益~是信息化建时者时所面时的重要时时。来

中国模具制造百强企业名单

中国模具制造行业百强企业 1. 河源龙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2. 赫比(天津)电子有限公司 3. 宝德仕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4. 贝尔罗斯(广州)工程塑料有限公 5. 汉达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6. 新兴精密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7. 富裕注塑制模(东莞)有限公司 8. 中山志和家电制品有限公司 9. 毅嘉电子(中山)有限公司 10. 盘起工业(大连)有限公司 11. 广东圣都模具股份有限公司 12. 鸿准精密模具(昆山)有限公司 13. 佛山市顺德区百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4. 安特(苏州)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15. 铜陵市三佳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6. 青岛平成钢结构有限公司 17. 昆山乙盛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18. 东莞万德电子制品有限公司 19. 协隆(东莞)塑胶电子有限公司

20. 佛山市南海奔达模具有限公司 21. 广东巨轮模具股份有限公司 22. 工芸冲压(苏州)有限公司 23. 东莞明利钢材模具制品有限公司 24. 佛山市诚丰模具塑料有限公司 25. 天津三华塑胶有限公司 26. 苏州大荣电子有限公司 27. 宁波先豪塑胶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28. 福建省莆田协丰模具有限公司 29. 玉鼎精密模具(昆山)有限公司 30. 东莞万宝至电机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31. 联盛(番禺)塑料五金模具有限公司 32. 四川广安光前集团有限公司 33. 上海三住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34. 安徽福臻技研有限公司 35. 天津汽车模具有限公司 36. 重村钢模机械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37. 忠信制模(东莞)有限公司 38. 上海吉泰交通工业有限公司 39. 廊坊市耐迪机电有限公司

工业炉现状及节能潜力分析

根据集团公司的要求,北京北方节能环保有限公司从2010年至2013年先后对47家企业进行了51次能源审计。在能源审计过程中采取了现场测试、现状核查、调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了详实的资料和数据。为推动各单位能效提升,我们对各企业的普遍存在的节能潜力和可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整理,将陆续刊登工业炉、工业锅炉、电机、热力系统等方面的内容供各企业参考。 集团公司工业炉现状及节能潜力分析 陈操史建东 摘要:工业炉窑是对物料进行加热,并使其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工业加热 设备,工业炉窑常统称为“工业炉”。本文对集团公司工业炉情况进行了统 计整理和评价,列示了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分析了燃气炉、电加热炉使 用中存在的问题,计算了节能潜力和采取节能技术产生的节能量与节能效 益。 主题词:工业炉节能潜力节能效益 1. 集团公司工业炉现状 1.1 数量及分布情况 通过数据核查,47家共有各类工业炉窑2082台,按照供热方式分为燃气工业炉和电阻工业炉两大类,其中40m3/h以上燃气工业炉454台,30kW以上电阻工业炉1628台,广泛分布于装甲车辆、火炮、机械加工、箭弹等多种生产领域,少量分布于火炸药、火工药剂、光电等生产领域。 按炉型结构分:台车炉、室(箱)式炉、井式炉、推杆炉、步进炉、

悬挂炉、辊底炉、环形炉、干燥炉、烘干室等十多个种类,按用途主要分为:热处理、锻造加热、熔炼、喷涂烘干四大类。其中热处理炉和加热炉是工业炉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占行业工业炉总比例的55.10%和18.13%。 1.2 能源消耗情况 集团公司工业炉的能源结构主要是以天然气和电为主。根据企业上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454台燃气工业炉2012年累计消耗天然气8312.14万立方米,折10.09万吨标煤;1628台电阻工业炉合计加热功率30.32万千瓦,负荷率约70%,理论年消耗电量63672万千瓦时,折7.83万吨标煤。工业炉窑年能源消耗合计17.92万吨标煤,是集团公司各企业消耗能源的主要设备。 1.3 整体性评价 目前,集团公司针对工业炉窑展开的节能工作已经起步,部分企业能够引进新技术、新材料,积极进行炉窑节能改造,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了节能降耗的效果。如:北重集团、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辽沈集团、江麓集团等一批企业成功的在大批燃气工业炉上应用了蓄热式燃烧和全温段换向技术,烟气排放温度低于150℃,烟气余热得到了高效回收,节能效果显著。以辽沈集团为例,采用EPC模式对3台天然气锻造加热炉进行了蓄热式燃烧改造,锻件平均单耗下降了60%以上。 但多数企业目前对工业炉窑的节能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国内炉窑的技术发展状况和新技术缺乏前瞻性研究和长远规划,缺少相应技术储备,工业炉窑整体结构老旧,普遍存在两低一高现象(余热回收率低、热效率低、能耗高),节能状况不容乐观。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报告》是一篇好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重新排版了一下发到这里[://]。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正式发布,4月24日将在北京举办”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暨调查成果发布会”、XX年8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联合举办了”XX年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对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于XX年8月开始,截止于11月底,有近15000余家企业参与调查,由于统计对数据要求较严格,最后用于分析的有效问卷为1883份,从有效样本地域分布看,基本覆盖了全国各省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组织众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通过对参与调查企业的有效样本进行数据统计和系统分析之后,完成了《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该按照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模块,分为制度建设、岗位管理、人员招聘、绩效管理、员工培训、薪酬福利、社会保障、高层管理人员等八个部分。现将《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各部分的摘要汇总制度建设现状范文参考写作网,教您怎样写范文

内容通过对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总体情况、不同背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状况及建设途径分析,并对不同背景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差异比较,认为中国企业在”人的管理”方面还处在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时期,强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尤其?;关心员工职业发展”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势在必行;不同背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方面差异明显。 企业人力资源状况 内容我国不同背景企业人力资源在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置等方面差异明显。国内企业基本上是每100名员工配置1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企业人员规模越小,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置越多。 岗位管理现状 内容我国企业对通过岗位分析加强岗位管理规范化的态度基本一致,但管理规范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绝大多数企业进行过组织结构调整和人员调整,且主要以小范围的局部调整为主。企业岗位分析的结果主要应用于考核、招聘、薪酬设计和人员岗位调整等领域。企业对岗位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的认同感高度一致。不同背景企业岗位管理情况存在一定差别。 劳动用工招聘现状 内容提要:我国企业劳动用工总体上已初步规范,逐渐市场化。企业发布劳动用工信息主要以招聘会为主,以媒体广告和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