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其次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教学目标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争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麦哲伦带着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四周海疆时,安静无风,酷热少雨。离开该海疆后,沿途始终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慢慢减弱,进入赤道四周海疆时,风平浪静。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哪段航程最为轻松?为什么船队在经过

30° S四周海疆时非常困难?

[新课教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师:我们在学习必修一时学过的热力环流,同学们还有印象吗?现在我们要做一个假设,假设地球不发生自转,太阳直射赤道,那么赤道受热会发生什么?〔请跟热力环流联系一下〕

生:赤道受热,导致气温上升,气压降低,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带,而在高空形成高气压带。

师: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说一下此时极地的状况?

生:极地由于接收不到太阳辐射气温降低,气压上升,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带。

师:此时在没有任何因素的干扰之下,气流的运动是怎样的?〔赤道与极点之间〕生:在近地面,气流由极点流向赤道,在高空那么相反。

师:由此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但是这是在我们假设地球不发生自转的状况下才有可能发生的,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种状况目前是不存在的。那么我们再说在地球自转的状况下,会有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①低纬环流:

赤道四周,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热力缘由〕,所以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到了北纬30度四周由南风偏转为西南风,导致气流不能连续向南流淌,在此处气流积累,导致空气密度增加,气压上升,在高空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缘由〕。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

②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渐

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北极及其四周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少,终年寒冷,空气积累下沉,在近地面形成极地高压带〔热力缘由〕。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它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四周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在极地高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形成一个相对的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动力缘由〕。从副极地低压带上升的气流在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从而形成了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这样,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由此可以知道,麦哲伦船队航行至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受盛行西风影响,船队逆风航行;航行至30°S四周海疆时,受副热带高压带掌握,气流下沉,安静无风,加之天气酷热,航行非常困难;船队航行至东南信风带时,顺风航行,这段航程最为轻松。

由于地理公转的缘由,太阳直射点会有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师: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抱负模式。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状况比抱负模式要简单得多。海陆的热力差异影响海陆的气压分布。

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消失冷高压。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消失热低压。看下列图,你可以看出什么?

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生: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看,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存在海洋上。大陆上的热低压以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

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肯定优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殊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根本上呈带状分布。

师:上述我们说明白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形成季风。

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冬季,强大的亚洲高压与北太平洋副极地低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形成势力强大、枯燥寒冷、范围很广的冬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大大增加,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季风形成的重要缘由。

[课堂小结]:

我们本节课一共只学习了两局部内容,分别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其中的难点就是三圈环流,这是需要你去重点梳理的内容。

[板书设计]: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的形成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2.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 【教学方式】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情景引入: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 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提问) 大气环流的概念? 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 第一步 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 (提问) ●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 ● 高

小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第二步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提问)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 ●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力因素所致。 (板书)三圈环流 1.成因 2.高、中、低纬环流圈 3.三圈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背景和目标 教学背景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地理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特征及分布; 2.了解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压分布的关系; 3.了解各个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4.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和机理; 教学目标 1.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特征及分布; 2.理解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压分布的关系; 3.掌握各个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4.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和机理。 教学方法和过程 教学方法 本教学采用讲授和小组讨论两种教学方法,主要围绕学生的需求和自主学习展开。

1. prepare(准备) 我们首先购买了多媒体教室的投影仪和音响设备,并准备了复习考试用的学生手册。学生领取后,以班级为单位开始阅读,一起头脑风暴,整理脑图,加深理解。 2. Introduction(引入) 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在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课程的主题和重点。 3. Presentation(呈现) 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各个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点,同时讲解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形态特征等。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还将“气压带”和“风带”这两个概念贯穿始终,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 Discussion(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 Practice(实践) 教师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一份自己的调查问卷,调查当地的气候情况,并分析其成因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6. Conclusion(总结)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回顾和总结,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将其实际应用到生活中。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其次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教学目标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争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麦哲伦带着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四周海疆时,安静无风,酷热少雨。离开该海疆后,沿途始终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慢慢减弱,进入赤道四周海疆时,风平浪静。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哪段航程最为轻松?为什么船队在经过 30° S四周海疆时非常困难? [新课教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师:我们在学习必修一时学过的热力环流,同学们还有印象吗?现在我们要做一个假设,假设地球不发生自转,太阳直射赤道,那么赤道受热会发生什么?〔请跟热力环流联系一下〕 生:赤道受热,导致气温上升,气压降低,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带,而在高空形成高气压带。

师: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说一下此时极地的状况? 生:极地由于接收不到太阳辐射气温降低,气压上升,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带。 师:此时在没有任何因素的干扰之下,气流的运动是怎样的?〔赤道与极点之间〕生:在近地面,气流由极点流向赤道,在高空那么相反。 师:由此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但是这是在我们假设地球不发生自转的状况下才有可能发生的,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种状况目前是不存在的。那么我们再说在地球自转的状况下,会有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①低纬环流: 赤道四周,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热力缘由〕,所以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到了北纬30度四周由南风偏转为西南风,导致气流不能连续向南流淌,在此处气流积累,导致空气密度增加,气压上升,在高空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缘由〕。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 ②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渐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本单元讲述的内容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阐明大气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本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实际就是讲述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大气运动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本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在这里,教材着重研究大气环流的重要作用,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意义,而要分析这些内容,首先要认识大气环流的一般特点。因此.教材第一目分析了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各自闭合、彼此联系,形成了高、低空大气的运动状况和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风带。还有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也随着发生南北移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2、运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3、引导学生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第一目大部分内容,通过课本讲述和两个活动,介绍全球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原因,最后通过图示说明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也随季节移动。 二、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由于学生尚未形成空间思维能力,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例和活动内容,活动时应在课前准备好材料,讲清具体要求,指导活动全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介绍其过程与方法、感想与体会。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按照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 1、营造愉悦、民主的学习氛围。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好活动用的材料;课始播放录像片《世界各地气候》导入;课中通过学生的探究、演示操作、讨论等形式学习知识;课尾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愉悦、和谐、民主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2、运用媒体,加强直观性教学。如制作电脑动画,模拟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等。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探究体会、见解和成果。 4、尝试从学习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5、教学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分析、理解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概括能力,满足学生求知、求新的心理需求。 三、课堂教学实录 【学生课前准备】 1、.活动材料准备(一个地球仪,连明胶布,不同颜色的硬纸条等)。 2、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原理。 3、了解全球的热量分布规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步导学案系列丛书.地理必修一导学案(人教版)(上集):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含答案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并了解其分布规律。 2。运用图示分析大气的运动规律. 【重点难点】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学法指导】 充分预习、互相探讨、答疑解惑、合作探究. 【预习·导引·梳理】 1.大气环流 (1)概念:①________________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②________状态。 (2)成因:③________的纬度差异,造成高低纬度间的④________,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 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如下图)

(1)三圈环流 成因:高低纬度间的⑤________和⑥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组成:a⑦________、b⑧________、c⑨________。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气压带:A⑩____________、B⑪________________、 C⑫________________、D⑬____________。 风带错误!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⑳________而南北移动。 (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________,冬季偏南。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探究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探究材料教材P33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教材P34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球炸弹飞落到美国本土,造成美国西部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恐慌. 1.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也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全球的热力环流会怎样?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理解气压带的概念及其区分特征,掌握各 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 2.学生能够识别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 的分布,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3.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读各地气候变化的特点、 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实地观察和书写报告等方式,引导学 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的获取、整理、运用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认识气候变 化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勇敢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气压带的概念及其区分特征; 2.掌握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 3.识别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1.学生理解和把握北半球和南半球大气环流规律和对 应气候类型的异同; 2.学生对各种环流系统的联系和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的影响以及其中复杂、细微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PPT讲授气候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特点、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相关知识; 2.观察法:带领学生到天文台、气象观测站等实地观 察掌握气温、气压等气象观测数据,以及气候分布等的相关资料; 3.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的 形式,增强学生的培养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4.读图法:通过图片、地图等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 掌握气候和气候带分布规律等知识。 五、教学设计 1.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以问题导入,例如“为什么北京的气温在四季之间的变化很大,而开罗的气温相对较稳定?” 第二步:知识讲解 1.气压带的概念和区分特征; 2.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 3.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基 本特征。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1》优质课教案、 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2 节气压带和风带第 1 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3)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从中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 动规律。 (4)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和分布。 (5)运用案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

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分为三个课时来讲授:第一课时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课时是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变化产生季风环流;第三课时是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 本课时的知识点在这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两节课“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变化产生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世界气候类型成因)”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其在近 地面的表现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规律。内容抽象性较强,一些概念和原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难以联系、想象,许多问题学生难以感悟,这是第二章,也是本节教材的重要特征。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气流下沉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在60°纬度相遇时的气流上升,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因锋面知识放在下节的《常见天气系统》。 四、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3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含答案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通过绘制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地理实践力) 2.结合资料,理解掌握大气环流的形成因素。(综合思维) 3.分析图文材料,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综合思维) 1.什么是大气环流?其意义是什么?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特征是什么? 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产生何种影响?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均匀的地球表面(假设), 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影响 ⇒三圈环流⎩⎨⎧a.低纬度环流圈 b.中纬度环流圈 c.高纬度环流圈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①气压带(北半球) 气压带 分布 形成 A 赤道低压带 南北纬5°之间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C 副热带高压带30°附近高空空气堆积下沉 E 副极地低压带60°附近近地面气流上升 G 极地高压带极地地区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 除赤道低压带外,其余气压带在南北半球各有1个,关于赤道对称分布,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 ②风带(北半球) 风带分布风向 B 东北信风带赤道~30°之间东北风 D 盛行西风带30°~60°之间西南风 F 极地东风带60°~90°之间东北风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半球各风带风向与北半球不同,全球共形成6个风带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2)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将风带与其风向连线。 [特别提醒]大气环流特点 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规律性、长期性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也是判断某一大气运动形式是不是大气环流的依据,如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但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不是大气环流,因为它们的空间分布范围有限,运动变化周期短。 [轻巧记忆]巧判气压带性质 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即上升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学案3-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6)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第三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素养解读】:1.通过图表资料及相关视频资料,理解气压带、风带及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2.通过图表、微课及文本等资料,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的成因、分布和特征。 3.利用生活实例,理解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体系构建】 【预读教材】 一、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举例 低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 降水丰富,气候湿润 赤道地区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形成终年高温 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高压带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 降水稀少 南、北回归线附近有些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 制,形成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 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风带的风向对气候的影响举例 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气温由高变低,水汽容易凝结, 降水较多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 岸,终年受西风的控制,形成温 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从海洋吹向陆地水汽充沛,降水较多 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气温由低变高,水汽不易凝结, 降水较少南、北回归线附近有些地区受信风带控制,形成炎热干燥的热带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1.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有些地区一年内受到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气候特点呈现显著的季节差异。 2.案例: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形成地中海气候。 3.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四、气候与自然景观 1.原因:不同的气候类型有不同的水热条件,不同的水热条件组合,对自然景观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 2.案例 (1)撒哈拉沙漠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形成荒漠景观;与之纬度相近的我国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形成常绿阔叶林景观。 (2)塞伦盖蒂和马萨伊马拉均为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使得食草动物为寻找食物不断进行着季节迁移。 【易错辨析】 赤道附近都分布着热带雨林气候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如东非高原虽地处赤道附近,但因为地势较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特别提醒】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大多与气压带、风带的性质有关,分析如下: (1)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为气流上升区,降水多。 (2)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为气流下沉区,降水少。 (3)极地东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干燥;盛行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性质湿润。 (4)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而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东部地区,则降水较多。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教案3.2气压带和风带(4)

(图片导入)北半球7月份高低气压中心图 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看,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大陆上的热低压以亚洲低压(印度低压)最为突出 (图片导入)北半球7月份季风环流形成图 (图片导入)北半球7月份季风环流图 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亚洲夏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副高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南季风。 (图片导入)北半球7月份季风环流图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 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夏季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核心归纳 (图片导入)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表 (图片导入)全球气压中心分布图 思考:南半球的气压带也和北半球一样分为明显的高、低气压中心吗? 南半球由于海洋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如北半球显著,因而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活动:理解海陆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 请你按下面的步骤分析并解释北半球冬季和夏季高、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 (图片导入)大陆空气柱图 1.如图所示,冬夏季大陆上各有一个空气柱,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在空气柱上标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然后回答如下两个问题 (1)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2)夏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答案:1.图a 中气流下沉,图b 中气流上升)。 (1)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这主要是因为大陆气温低,空气冷而重形成下沉气流。 (2)夏季大陆会形成低压。这主要是因为大陆气温高,空气暖而轻形成上升气流。 2.如果在图a和图b中,以空气柱为中心各绘几条闭合的等压线,该纬度范围的气压带还呈带状分布吗?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2.从纬度位置看,a图中的空气柱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上,b图中的空气柱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上。如果分别以这两个空气柱为中心画闭合的等压线,将会看到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这说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分布有重要影响。 【巩固练习】 1.关于亚洲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A) A.东亚季风的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高中地理同步讲义选择性必修1(新教材)第三章 第二节 课时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课时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学习目标 1.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2.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一、海陆分布对气压分布的影响 1.原因:海陆的热力差异。 (1)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 (2)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 2.影响 (1)北半球: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①1月份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②7月份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2)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判断 1.1月份亚洲高压势力强大。( √ ) 2.气压带的纬向分布北半球较南半球明显。( × ) 二、季风环流 1.季风: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形成季风。 2.分布及成因 (1)东亚季风区⎩⎪⎨ ⎪ ⎧⎭ ⎪⎬⎪⎫冬季:西北季风夏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南亚 季风区⎩ ⎪⎨⎪⎧ 冬季: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思考 为什么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答案 因为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亚欧大陆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陆地,东亚在海陆交界地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明显,因此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探究点一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由于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下面的两图分别为7月和1月全球海平面气压中心分布。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实际分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答案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北半球气压带断裂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2.北半球冬季的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仅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3.北半球夏季的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特别是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亚速尔高压。 巧记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 口诀法:“陆高切低,陆低切高”。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副极地低压带被陆地上的高压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副热带高压带被陆地上的低压切断,只保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学案3.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2)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三节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气压带或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1)低气压带控制→气流上升→水汽易凝结→湿润(多雨)。 (2)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干燥(少雨)。 (3)西风带控制→低纬吹向高纬→降温→水汽易凝结→湿润(多雨),但西风带背风坡→干燥少雨。 (4)信风带、极地东风带控制→高纬吹向低纬→增温→水汽不易凝结→比较干燥(一般而言,信风带控制比较干燥,但来自海洋的信风,遇到地形阻挡,易形成丰富的降水;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东岸,降水则较多)。 四、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2. 受多种性质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

问题探究: 受信风影响的区域是不是全部是干旱的呢? 提示:通常信风在从较高纬度的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较低纬度的赤道低气压带的过程中,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受其影响气候一般比较干旱。 如果信风来自海洋,受地形的抬升作用,迎风坡也能形成大量降水,如马达加斯加岛东 部,巴西高原东南部、 澳大利亚东北部等地区受来自海洋上信风的影响, 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如果信风来自陆地,则其比较干燥,如影响热带草原气候的信风。 例题1 读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气压带代表()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极地低气压带 C. 极地高气压带 D. 副热带高气压带 2. 图中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A. 冷干 B. 干热 C. 湿热 D. 温湿 3. 关于图中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受图中气压带影响,北非地区终年高温少雨 B. 受风带1影响,台湾东部夏季多暴雨 C. 受风带2影响,新西兰终年温和湿润 D. 受图中气压带和风带2的交替控制,罗马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难度中等。

高一地理必修1_《气压带和风带》教案(第1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第1课时)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2)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能力目标: (1)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通过立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学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引入: 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释放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 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日本人怎样可以确 定炸弹一定能飘到美国?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 问题的答案。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设置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组织复习: 评价学生复习情况。 设问: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局部地区冷热不均。同学们能不能想象一下,在全球范围内高低纬度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 讲授新课: 假设大气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的地表运动;且地球不运动;且太阳直射在赤道。地球的大气环流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在P33活动画图。温故知新。使学生回忆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和热力环流原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 得出结论:单圈环流

转承: 既然说单圈环流是假设了以上三个条件所形成的,意思就是说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热力环流,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真正的地球的大气环流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首先,我们知道,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自转,因此,气流在水平运动的过程中将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升,在南北纬5度左右的范围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2)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 (3)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注: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鉴于学生的空间理解能力仍然不强,特地加入赤道至北纬30°的近地面到高空的大气环流模式,增强理解。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3.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第三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本节内容主要学习三大知识点。一、锋与天气:本部分从锋的概念入手,阐述锋的类型及过境前后的天气;二、低气压(气旋)和高气压(反气旋):这部分先从气压场的相关概念开始,然后是气旋、反气旋的原理。 1.综合思维:运用影响气候的因素等相关知识,结合具体图文材料,判断气候类型,分析气候的成因、特征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差异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差异。 3.人地协调观:结合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认识保护全球环境的重要性。 1.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重点) 2.气候类型及判断。(重点) 3.气候特征及成因。(难点)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PPT翻页笔、粉笔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板书:一、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1. 气压带和气候 2. 案例《热带雨林气候》 预习教材内容,结合幻灯片: 【问题】 ⏹ 1. 预习教材,完成表格。 ⏹ 2. 阅读案例《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雨林气候》 (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 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教师讲解】 结合案例《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雨林气候》讲解气压带知识。 不同气压带控制的地区,气候特点不同。 总体而言,低压带控制的地区,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降水丰富,气候湿润。 高压带控制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降水稀少。 其中,暖高压控制的地区气候炎热干燥,冷高压控制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板书: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 风带对气候 2. 案例《西风带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预习教材内容,结合幻灯片: 【问题】 ⏹ 1. 预习教材,完成表格。 ⏹ 2. 阅读案例《西风带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 【教师讲解】 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一般来说,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气温由高变低,水汽容易凝结,降水较多;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气温由低变高,水汽不易凝结,降水较少。 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气流,水汽充沛,降水较多;从陆地吹向海洋的气流,水汽稀少,降水较少。 【小结】冷锋 板书:三、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问题】 ⏹ 1. 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是怎样的? ⏹ 2. 阅读案例《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 候》 (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 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3-2 气压带和风带(学生版)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绘制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2.结合资料,掌握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因素。 3.分析图文材料,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2)意义: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均匀的地球表面高、低 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影响 ⇒三圈环流⎩⎨⎧a.低纬度环流圈 b.中纬度环流圈 c.高纬度环流圈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①气压带(北半球) 气压带 分布 形成 A 赤道低压带 南北纬5°之间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C 副热带高压带 30°附近 高空空气堆积下沉 E 副极地低压带 60°附近 近地面气流上升 G 极地高压带 极地地区 终年寒冷,空气 堆积下沉 除赤道低压带外,其余气压带在南北半球各有1个,关于赤道对称分布,全球共7个气压带 ②风带(北半球) 风带 分布 风向 B 东北信风带 赤道~30°之间 东北风 D 盛行西风带 30°~60°之间 西南风 F 极地东风带 60°~90°之间 东北风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半球各风带风向与北半球不同,全球共6个风带 【微点拨】图形法记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如上图所示,四个手指与手掌弯曲成90°角,它们之间的接触带的凹陷处和凸起处分别代表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其中中指和无名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它们之间的凹陷处代表赤道低气压带,食指和小拇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食指与中指之间以及小拇指与无名指之间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2)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微点拨】(1)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幅度和范围大约是10个纬度,小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幅度和范围。 (2)根据气压带、风带位置可以判定季节,反过来也可以根据季节判断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方向和位置。 【即学即练1】下图为不同节气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①气压带的名称是()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 2.甲节气时,重庆市的气候特征是() A.炎热干燥B.高温多雨C.温和湿润D.秋高气爽

3.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为了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安排了“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和“气候与自然景观”四个标题。气候是地理环境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它对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中的气候和景观的内容,本节在此基础上深度探讨气候的地理成因(这里主要是气压带和风带分别对气候产生的作用),并进一步阐述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为阐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本节依照一般逻辑和学科逻辑相结合的思想对总体目标进行“解构”,保证各部分具体内容与总体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首先分别从气压带、风带两个方面分阐述其对气候的影响;然后,立足于地理学科实际情况,阐述了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对气候的影响;最后,又从自然景观对气候的地理响应这一角度,进一步延展气候对自然景观形成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2.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1)读图法: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对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2)对比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纬度、不同海陆位置区域的气候特征差异,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性质、气流运动方向等对气候形成

的影响。 (3)多媒体教学法:从东非高原上得动物迁徙进行视频导入,形象直观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视频情景导入 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和肯尼亚的马赛马拉之间,每年都会出现壮观的动物大迁徙。从5月中下旬开始,塞伦盖蒂的食草动物向北迁徙,七八月间来到马赛马拉。到了10月,它们离开马赛马拉向塞伦盖蒂回迁。为什么食草动物每年离开塞伦盖蒂的时间是5月中下旬?为什么到了10月,它们又要回迁? 教师:学完这节课内容,我们就可以科学地解释这个大自然奇观了。(二)温故知新 请同学们补充完成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并回答以下问题。 1、说出不同气压带分布纬度、气流运动方向状况?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教案3.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3)

第13讲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学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分析其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2.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3.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4.能根据气温、降水资料,归纳气候特征及判断气候类型。 5.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成因。 6.运用相关资料图,学会判读气候类型。 7.结合资料,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 【基础知识】 一、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1.低压带控制地区: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降水丰富,气候湿润。 2.高压带控制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降水稀少。 (1)暖高压控制地区:气候炎热干燥。 (2)冷高压控制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判断 1.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的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 ) 2.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寒冷干燥。( × ) 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降水较多。 2.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降水较少。 3.海洋吹向陆地的气流:降水较多。

4.陆地吹向海洋的气流:降水较少。 判断 1.受西风带影响时,一般降水较多。( √ ) 2.受信风带影响时,一般降水较多。( × )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气候特点呈现显著的季节差异。 判断 1.地中海气候区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 ) 2.热带草原气候区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 ) 四、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一个地区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二、气候与自然景观 不同气候类型→不同水热条件组合→不同自然景观。 判断 1.热带沙漠气候区一般形成荒漠景观。( √ ) 2.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般形成常绿阔叶林景观。( √ ) 【考点剖析】 考点一: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分布 例1.1.热带雨林地区降水类型主要是() A.对流雨B.锋面雨C.台风雨D.地形雨 【答案】A 【详解】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学案3.2气压带和风带(6)

3.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日期: 【课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学习目标】 1.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和实例,说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重点) 2.运用示意图,描述季风气候的特点;(难点) 3.根据季风气候特点,会分析其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知识回顾与补充】 1.绘制出图1的热力环流(标出风向和气压)。 2.陆地和海洋气温、气压季节差异 此过程称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学习过程】 一、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冬季: (1)60°N气压带名称为。1月,M处气压为(高压或低压),形成原因 ,因此,冬季,陆地上切断(气压带),(高或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气压带呈状分布,形成气压中心的名称是M 、N 。 (2)画出图中A、B所代表的季风的风向 即:冬季东亚主要盛行(风向)的风;南亚、东南亚主要盛行(风向)的风 (3)从干湿、冷暖状况,描述冬季风的特点。 2.夏季:

(1)30°N气压带名称为。7月,E处气压为(高压或低压),形成原因 ,因此,夏季,陆地上切断(气压带),(高或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气压带呈状分布,形成气压中心的名称是E 、F 。 (2)画出图中A所代表的季风的风向 即:夏季:东亚主要盛行(风向)的风; (3)夏季,B处的风向为西南风,试解释其形成过程。 . 即:夏季,南亚、东南亚盛行(风向)的风 (4)从干湿、冷暖状况,描述夏季风的特点。

【总结】 一、气压中心的形成: 1.北半球气压带块状分布: 夏季,陆地上切断(气压带),(高或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亚欧大陆气压中心名称是,太平洋气压中心名称是。 冬季,陆地上切断(气压带),(高或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亚欧大陆气压中心名称是,太平洋气压中心名称是。 2.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气压带呈状分布。 二、季风 知识补充:季风环流的形成原理 (1)1月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2)7月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