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时间课堂实录

认识时间课堂实录

认识时间课堂实录
认识时间课堂实录

《认识时间》第1课时课堂实录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朋友和大家一起学习,听!它来了。(课件出示钟行走的声音)知道它是谁吗?

师:谁知道小闹钟有什么作用?(可以认识时间)

师:我们来看看,从左边的图片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图片)升国旗的时间是上午7:51,降国旗是下午4:30。

师:左边的图片告诉了我们升旗和降旗的时间,那么右边的图片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指着右边的车票)生(众):告诉了我们开车的时间。

二、新授课----认识时间

师:看来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时间。今天老师又和同学们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黑板上出示课题)请同学读一遍课题:认识时间。下面请同学们看看钟面上都有写什么呢?谁来说说?

生(举手):钟面上有12个数字。

师:还有吗?(面带微笑)

生:有分针、时针。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师:说的真好!钟面上有分针和时针,有2个大格,12个格把钟面平均分成了12份。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了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那么一个钟面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呢?让我们来数一数。先跟着老师一起数从12到1这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师生看着课件一起数)

学生:5个(课件显示5)

师:原来一个大格里有5小格,那谁知道从12到3又有几个小格呢?

生:15小格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是用乘法算的3X5=15

师:你真了不起!从12走到3是走了3个大格,也就是走了3个5,所以是15。下面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90页,请用刚才的方法把书本里的钟表补充完整,!(学生集体作题,老师训堂)

师:请问写完了吗?请同学老说说。谁来告诉到6的时候是走了多少小格?你是怎样算的呢?

生(举手)30小格,我是用5X6=30来算的。

师:说的真好!那么走到8的时候又是多少?

生(举手)40小格,我是用5X8=40来算的。(学生都很容易回答)

师:看来难不到同学,如此类推走到10时是多少呢?

生(众):50

师:走到11时又是多少呢?

生(疑惑):用加法,用50加5所以走到11时是55。

师:真聪明!那么到12时有几小格?

生(众):60小格(同时课件显示答案)

师:一个钟面有几个小格?(课件出示一个钟面有60个小格)刚才我们已经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同时板书:时针、分针)它们在钟面上都有各自的用处。时针走的慢负责在钟面上走大格,走几大格就是几时(同时板书)分针走的快负责走小格,它走几小格就是几分(同时板书)。大家来看看分针来了它走了几分钟?(课件出示分针走一小格)

生:1分钟

师:走2小格呢?走3小格呢?。。。。。。

生(举手):2分钟、3分钟。

师:走到1时是几分钟呢?

生:5分

师:同意吗?你是怎样算的?

生:因为1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所以1X5=5。

师:现在分针走到2又是几分呢?(同时课件显示)

生:10分,因为走了10小格,所以走了10分。

师:真棒!走到3呢?

生:(纷纷举手)15分

师:看来同学们对分针的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

师:我们来一起看看(课件出示指针指着20分),你们做对了吗?接着来拨拨30分时分针指向哪个数字?(学生继续动手操作)

生:指着6(课件同时显示)

师:45分时又指着哪个数字呢?

生:指着9(课件同时显示)

师55分时又指着哪个数字呢?

生:指着11(课件同时显示)

师:看来同学们非常了解分针的工作了。(它走几小格就是几分)所以当分针走完一圈就是几分?

生:60分(齐答)

师:时针和分针的工作都非常重要,它们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准备地告诉我们时间,现在我们来看看时针和分针有什么关系?好吗?

生:好!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这个钟面是几时。

师:我们把这个时间叫12时,(课件出示钟面)生回答

生:走到1时是5分。。。。。。走到6时是30分。

师:我们再来看看时针现在走到哪里?在哪两个数之间?

生:12和1之间。(课件同时出现)

师:现在谁知道钟面上的时间是几时几分?

生:12时30分。

三、巩固练习

师:你真聪明!当分针从12走到6时刚好走了钟面的一半,所以30分也可以说是半小时。所以12时30分也可以说成12时半。

师:你真厉害!我们一起看看是不是!(课件同时出示)我们发现当分针走完一圈时,时针从12走到1刚好走了1大格。(同时板书1圈 1大格),那么分针走1圈是几分而时针走1大格就是几小时?

生:分针走1圈是60分而时针走1大格就是1小时。

师:你们真厉害!那么我们就知道1小时就是多少分?说明了1时和60分有什么关系?

师:你们太厉害了,现在我们来读读1小时=60分(板书)

师:同学们!正因为分针和时针的辛苦工作我们才认识了不同的时间。现在时针和分针想考靠你。你知道现在钟面上的时间吗?(课件显示10时)

生:10时

师:10时是先写10再写两个圆点最后写两个0(同时板书),还可以写成10时。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看这个钟的?

生:先看时针,再看分针(老师加以引导)

师:还想考考你们?现在钟面上又是几时呢?(同时课件出示10:05)

生:10时5分

师:对啦!(同时板书写法)在写的过程中当分针不满10时我们用0来补充。你是怎么看的?

生:先看时针再看分针。

师:看时针过了10就是10时后再看分针指向几就是10时多。再来看看这个钟又是几时几分?(课件出示10:30)

生:10时30分(老师同时板书2种写法)

师:过了10就是10时分针指到6,就是10时30分,

好,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是不是真的会看时间了?(同时课件出示7:15)

生:7:15分(老师板书)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看的?

生:我是先看时针是过了几就是几时,然后再看分针指向几就是几分。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得非常好了!

师:你能准确写出钟面上是几师几分吗?请打开书本第94页。(学生在课本上练习,老师巡堂辅导)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钟面上是几时几分?(出示课本的练习题目)

生(个别回答):7:15,7:30,7:40,8:00,1:20,10:45,9:50(重点解释)6:05

师:看来同学们都学会了看时间,也知道了在不同的时间做不同的事,下面来看看这这个小朋友的一天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打开书本来看看。谁来说说?生:7:15分刷呀,6:40分看电视,9:30分在看书,9:35分在睡觉。

师:谢谢你们告诉老师小红一天在干什么?下面老师又给你们出几个任务,请大家给这4个钟面找找它的朋友。请打开书本93页第2小题,连线。

四、课后小节

师:在这节课里面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个别):我知道了怎么看时间、我认识了时间,也知道了时针和分针的工作。。。。。。

师:时间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下课。

认识时间(二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0、9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立足学生的学习基础,通过观察、交流等方法使学生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知道1时=60分。掌握认几时几分的方法。 2.通过拨一拨钟面,帮助学生突破认50分、55分这类时刻的难点。 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认几时几分的方法,知道1时=60分。 2.难点:通过拨一拨学会看50分、55分这类时间。 教学准备: 1.教具:课件、一个实物钟、板书条、遥控鼠标、教鞭 2.学具:小闹钟(每人一个)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学什么吗? 生:认识时间。 师:是的,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认识时间,那你们知道古代的人们是如何来知道时间的呢? 抽2生说。 师:黄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有没有兴趣来了解一下? 【PPT:时间的变迁】 展示日晷、圭、刻漏、沙漏等即使工具。 师:你们瞧,古人多有智慧呀!你知道现代人是用什么来记时间的吗?(时钟、手表、电子表)。看来204的小朋友很善于观察生活。在今天的课堂中一定能学到很多关于时间的知识。 一、复习钟面,整时回顾 师:黄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上面有几个数呢?(12个数)这根又细又长的针

是什么针?(时针)又粗又短的针呢?(分针) 师:同学们在一年级时就学习过整时了,现在黄老师来考验一下大家。【PPT:】 出示第一个钟面:8时。请学生来说说是什么时间?分针指向了哪里?时针指向哪儿?(课件出示8时的两种写法,8:00 8时) 出示第二个钟面:10时。第三个钟面:12时。同学们,这里时针和分针都在什么位置? 师:现在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么通过时针和分针来看整时的啊? 小结: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全班齐读)。 【PPT:】 师:那如果不是整时,分针没有指向12时,生活中我们可以怎么来描述时间呢?课件出示两个钟面:刚过10时,快到12时。 课件展示上课情景图: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上课是几时多呢?(8时多)。看来时针没有问题,那究竟8时多多少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二、探讨新知,突破知识重难点 1.感知1时=60分 (1)认时间,看清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很重要,大家都说8时多,看来钟面看时针没问题了,关键在分针。让我们一起来看分针。 (2)【PPT:钟面】钟面上除了有大格还有小格,你们看有几个大格?(12个)1个大格有几个小格?(5个)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我们让分针动起来,现在是12时1分,继续走是?(12时2分,12时3分,12时5分)12时3分,分钟从12走过了几个小格?12时5分,分针从12到刻度1走过了几小格?(5小格)是多少分?所以刻度1可以表示几分? 师:请同学们拿出小脑钟,动手拨一拨,从12时,拨出12时1分,12时2分,12时3分,12时5分。 (3)【PPT:】继续。(12时10分)几小格?(10小格),12时15分,12时20分,12时20分。你们为什么这么快就算出来?(5分5分加)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0页,把接下来分针指的填完整,来快快动起来。

《认识周长》优秀教学设计(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充分观察,体验感知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四、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1.感知、理解“一周”。 (1)描一描。 ①学生独立描出树叶的一周。 ②汇报交流。

教师: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教师: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从一点出发,沿树叶的边线绕一圈,最后又回到这一点,这就是树叶的一周。(板书:一周) (2)找一找,摸一摸。 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像树叶一样有一周。 ①请同学们用一根手指摸一摸钟面的一周,再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本封面的一周。 ②同桌互向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 2.感知周长的概念。 (1)感知树叶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绕一圈再回到这儿,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长度、周长) 教师:如果从这个点开始(另选一个点),你还能指指吗?(2)感知图形的周长。 ①出示:

它们的周长应该是从哪儿到哪儿的长度?引导学生边指边说出月牙一周的长度是月牙的周长,三角形一周的长度是三角形的周长。 ②学生找一找、说一说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教师巡视时要注意寻找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边指边说。 ③即时练习(教材第83页例3)。 描一描,独立在书中描出它们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3)完善周长的概念。 ①出示: 教师:这个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边不能回到开始的这一点。 教师: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周长的概念?

年月日课堂实录

年月日课堂实录

年月日课堂实录 平鲁实验小学:张翠枝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好,请坐! 大家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日,谁先说说你是在哪年哪月生的? 生:我是1995年5月9日出生的,每到5月9日就是我的生日…… 师:小刚特别纳闷,他已经12岁了,可妈妈却只给他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学了今天的知识老师相信你们会帮他解决这个问题的.(板书课题) 师:你们说得真好!你们有生日,我们的祖国也有生日,它是哪年、哪月成立的? 生:新中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 师:说得非常好,很准确!每年10月1日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那么你们的生日和祖国的生日都是用年、月日表示的,我们就来学习年月、日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一年有几个月?我想知道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 我想知道平年和闰年全年各有多少天?我想知道怎样判断平年和闰年?我想知道平年和闰年的2月各是多少天? 我想知道什么是大月?什么是小月?一个大月有多少天?一个小月有多少天?我想知道一年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师:啊!同学们想知道的还真多呢!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年月日是怎么来的呢?请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 (出示天体运行模拟演示图) 生:观看大屏幕天体运行 师解说:(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圈的时间大约是一个月,地球自己转一圈的时间是一天。) 师:(课件出示)说一说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 师:年月日和我们形影不离,日日相伴、月月相随,那么谁能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说一说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吗? 师:谁先来用你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一年有多长。 生:我长了一岁,是过了一年。 师:你说的真好!请坐,谁再来说一说? 生:去年的5月1日我去了朔州,今年的5月1日我又准备去,正好是一年。 师:你说的很准确!谁来用你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一月有多长呢? 生:爸爸每月的1号都发工资,所以爸爸又发工资了,是过了一个月。 师:噢!你真聪明!谁再来说一说? 生:从上个月圆到这个月圆,是一个月,…… 师:你真棒!那么谁来说一说一日呢? 生:从昨天的日出,到今天的日出是一天过去了。 师:很好,谁再来说一说?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厘米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1、能熟练的运用我们学校的几何图形的教学模式。生活引入- 观察操作-总结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2、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并能对学生及时地进行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从整节课可以看出 本课以生动的Flash动画课件创设了“阿福的新衣”这一情境,一下子吸引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注意。在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为什么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体会到:为了测量得准确和交流的方便,需要用统一的工具——尺来量。使学生在认知矛盾冲突时产生了要学习尺的迫切需求,很自然地进入到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也初步体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应用。这种设计,将导入和新授融为一体,以知识为主线,以学生的积极情感为保证,有利于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设计了大量的实际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长度观念。 对厘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教师充分利用实物,组织学生活动,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如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借助1厘米的小棒感知1厘米,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自己的方式表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了解1厘米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为进一步学习米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在测量过程中培养估测意识。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估测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估测也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教学时,教师非常重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如在估测铅笔的长度时,先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估计一下这枝铅笔长几厘米,并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培养了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不足: 1、环节设计的时间的分配不太合理

认识周长教学实录及评析

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师:你们喜欢跑步吗?(生:喜欢。)老师邀请大家观看一场有趣的比赛。(课件出示:金龟子和蜗牛赛跑,金龟子从起跑线出发围着跑道跑一周,而蜗牛没有绕着跑道跑,是从操场中间穿插跑过。)让学生判定:蜗牛犯规,猜出金龟子从起跑线出发沿着跑道跑了一周又回到起跑线,这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跑道的周长(课件演示)。教师板书课题:认识周长。[评析: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新课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了有趣的、声形俱佳的动物赛跑情境,并把周长的含义融入其中,让学生初步明确什么是周长,恰到好处地引出课题,彰显了情境的设计直接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宗旨。] 二、创设活动,体悟周长 1.指一指。 (1)你能指出下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吗?(教师分别在黑板上一笔画出叶子和海鸥图形。)(2)能指一指每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吗?(学生边说边指。) (3)学生在课本上描两片树叶图形的边线。(教师投影展示并订正) 师生小结:从起点开始绕了一周以后再回到起点,这样的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2.摸一摸。 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个实例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并摸摸它表示周长的边线。 3.量一量。 师: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比如去裁缝店做裤子,缝纫师要为你量腰围,知道什么是腰围吗? 生:腰一周的长度。 师:大家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生:50厘米。 师:细了一些。 生:100厘米。 师:粗多了。 生:70里米。 师:老师的腰围大约是70厘米,估计下你同桌同学的腰围。(学生估计)要知道估计得准不准该怎么办?(量一量)请同桌互相试着测量腰围。 (学生自己学习测量的方法,并相互测量腰围。) 师生小结测量方法,并要求学生回家以后用学习到的方法测量一下自己的头围。 4.探一探。 要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有什么好办法呢?(学生探索出:用细线围绕树叶的一周作上记号,然后拉直细线,测量出长度。) 5.算一算。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三只小蚂蚁如果用同样的速度分别绕着这三个图形的边线爬一周,谁最先爬完一周?(根据教材第45页第二题改编)

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师实录_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师实录_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引言:出示“量”字,黑板上这个字你认识吗?谁来读一读? 还可以怎么读,注音“liang”,量什么?板书:量长度 2.你想量什么东西的长度,愿意来说一说吗? 小朋友想要量的东西非常多,下面我们先一起来量一量每个小朋友的课桌有多长好吗? 先想一下,你打算怎样量,用什么东西量?指名回答 3、小朋友,就用你喜欢的方法去量一量课桌有多长,开始吧。生量操作 4、反馈:课桌大约有多长?谁来说说你量的结果。师随机板书几种不同的结果。 5、观察结果:小朋友,观察一下,你们量的结果都一样吗? 量同样长的一张课桌,为什么你们说的数都不相同? 小结:因为量的工具不一样,每个长度的单位都不相同,所以量出来的数字都不一样。 过渡:那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测量方法,你觉得用什么东西量可能会更好一些呢?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操作、体验,产生悬念,造成认知冲突,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认识厘米 1.观察尺 (1)小朋友,你们有尺吗?拿出来看一看,观察一下尺上有什么? (2)生回答,师出示放大的直尺图进行讲解 a.一条一条的线,对,这些线在尺上叫刻度线。刻度线有的短,有的长,两条长刻度线之间就是一大格,(师比划)还有没有一大格了?观察一下这些大格一样长吗? [这里强调每一大格一样长,旨在为后面认识1厘米打基础。] b.有数字,有哪些数字呢?读读看。 尺上第一个数字是几?对,尺上的数字是从0开始的。 这些数都是用来表示几刻度的。0对着的这条长线段叫零刻度线,对着1的这条线段叫什么?这条呢?(指5)在你的尺上找找5刻度线、13刻度线,同桌互相看一看。 [学生往往忽略尺上的第一个数字“0”,在这里非常有必要强调零刻度线,以及认识各条刻度线,为后面用尺测量长度作铺垫。] c.尺上除了刻度线和数字,再仔细找找还有什么? 这两个字母是这样写的,(师板书)它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厘米”。(读一读) 厘米是用来表示长度的,它是一个长度单位。 2.感知1厘米 (1)那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请小朋友用这两个手指头试着在尺上去比划一下,不会的看看前后左右的小朋友。 [学生在平时画等号中已经有了一些长度概念,在这里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2)指名回答: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生回答:0到1 是看下面的数字吗?应该看什么? 应该是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还可以从哪儿到哪儿? 你发现1厘米其实就是什么?(一大格)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认识。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等。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依据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依据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依据本节课拟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想学、乐学,体现情境化;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观察物体 搭配 认识时间-教案.doc

第2课时观察物体搭配认识时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玩具汽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所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所学的什么知识? 2.提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老师引导,自主梳理 1.复习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玩具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一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一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一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的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并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2)及时练习。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的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的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2.复习搭配问题。 (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 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 (2)及时练习。 ①排列问题。 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周长的认识》课堂实录

《周长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及评析 毕俊梅执教(于河实验小学) 刘雪峰评析(于河实验小学)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周长的含义。 2、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周长。 3、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良好的数学情感。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或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喜欢动物,今天森林里正准备举行一次运动会,一只小蚂蚁也赶来了,把刚落下的一片树叶当作训练场呢!现在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然后说说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课件演示小蚂蚁的运动过程) 生观看。右击——播放6次得出周长概念 师:你能说说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谁先说? 生:它围着树叶爬了一圈。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在树叶的什么地方?谁来补充? 生:围着树叶的边爬了一圈。 师: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吗? 生:小蚂蚁围着树叶的边爬了一圈。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小蚂蚁一起运动,好吗?准备——开始。 学生伸出手指随着小蚂蚁一起运动。 师小结:一圈就是从出发点出发后又回到出发点,形成闭合的线条,通常一圈又称一周。 小蚂蚁爬过了树叶的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在数学上叫树叶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课题:周长) 【评析】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入手,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导入新课,伸出手指跟小蚂蚁一起运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周长 1、游泳池的周长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树叶的周长,那么下面物体的周长你能找到吗?请看屏幕。(课件出示:游泳池) 师:这是什么?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 周长。 生:游泳池。 师:你能找到游泳池口的周长吗? 生伸出手指一指。 师:是这样吗?(课件演示游泳池一周的长度) 师:游泳池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什么? 生:周长。 2、篮球场的周长 (课件出示:篮球场的平面图) 师:同学们学得真快,再看,这是什么? 生:篮球场。 师:这是一个篮球场的平面图,谁能到前面指出篮球场地的周长? 指生到前面指一指篮球场的周长。 师:你能说说吗? 生:篮球场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3、从身边找找生活中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周长。 师:其实在我们周围的许多物体,它们的表面也有周长,你能举出一个例子来吗?生:数学课本的周长。(用手指着数学课本,边说边演示) 师:他说课本的周长,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课本哪里的周长?谁来补充? 生:课本封面的周长。 师:还有吗?谁还能举出来? 生: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你能指一指吗? 生用手指一指课桌面的周长。 师:说得真不错。谁能再举一个? 生:黑板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你到前面来给大家指指看。 生到前面指一指。 【评析】通过让学生寻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摸一摸课本封面、桌子面的表面,并找出课本封面的周长和课桌面的周长,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认识厘米_人教新课标

“认识厘米”教学实录 与反思 教材简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学习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长度,但对厘米、米等“单位”缺乏感性认识。所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感知并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呢?又怎样让学生真切感受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初步的长度观念呢? 一、创设情境,引入“厘米” (……经过用回形针、蜡笔、小刀、橡皮等工具测量同一课本后得出同一物体用不同的测量单位测量,结果不一样。从而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 师:小朋友,你们刚才测量了课本的长,为什么测量的长度不一样呢? 生:我们用了不同的“东西”测量课本,所以结果不一样。 师:怎样测量物体才会有一个统一的结果呢?请观察你们手中的尺子。(学生自主观察、交流)现在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怎样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2:我想知道尺子上一小格表示什么?一大格表示什么? 师:在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 (播放课件:小朋友好,我是长度单位“厘米”,平时你们测量物体时,可以用上我,比如说铅笔长15厘米,课本长20厘米,课桌边长100厘米。小朋友们,初次见面,你想对刚才的介绍说点什么?) 生1:我想认识厘米这个新朋友。 生2:我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 二、参与活动,体验“1厘米” 1、认识“1厘米”。 活动一:找一找 师: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出示课件:闪动1厘米的距离) 师:直尺上闪动部分的长度就是1厘米,也就是从0到1的距离叫1厘米,也可写作1cm。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直尺上还有哪些地方也是1厘米长,同桌相互指着说一说。 生1:从刻度1到刻度2是1cm。 生2: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cm。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直尺上每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cm。 总结并板书:直尺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或者每一大格间的长度都是1cm。 2、感受“1厘米”。 活动二:量一量 师:请拿出学具盒里棱长1cm的正方体,它宽度就是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不信,量一量看。(教师巡视并用实物投影演示)还可以怎样量?(学生测量,初识将物体的一端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厘米》评课稿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评课稿 本课是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内容,是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的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旨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用尺子量出1厘米的物品的一节课。 本课教师采用讲述阿福做新衣的故事,由此展开测量,通过学生对同一物体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的测量,引起认知冲突,从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展开了量一量、说一说、估一估、测一测等多种活动,整个课堂呈现出丰富的操作、交流,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积极有效,教师评价及时准确,是一堂低年级教学的优质课。 在这节课中课堂主要为我们呈现出了以下几点特色: 1、创设情境,优化学习方式 教师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用故事的形式引入课堂,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融于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为课堂营造了一个积极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师生的积极互动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这一情境贯穿始终使整节课环节过度自然,练习呈现丰富。 在优化学习方式上 首先:教师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 在开课情境中教师让学生在对同一物体“扶手”采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在产生的不同结果中,学生很自然的产生了认知冲突。“到底

是哪个人说的长度是正确的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的相关知识,再动手量1厘米,找出用尺子测量的方法,从始至终都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与操作,发现并解决问题,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空间,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才能看到学生多样的想法和智慧。 其次:教师一直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 教师在与学生一起探索,扶着学生一路前行,课中用课件的形式展示了量手指的正确方法,这一教学环节让我们可以很好看到,教师在课堂中并不是一直旁观,而是在引导整个课堂向本课的重点知识迈进,在学生模糊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知识。 课件演示尺子上1厘米的长度都有哪些的教学环节,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是不着痕迹的渗透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 第三:注重了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对于厘米和用厘米量,小学生的感性认识材料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在本课中,教师在教学认识1厘米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猜一猜,再用课件显示,接着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1厘米,再是用手比划1厘米有多长,最后在脑子里想1厘米的长度,在手、脑、眼、耳多种感官的配合下吧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再上升到数学的层面,体现了从生活——数学——应用的整体思路。

第2课时 认识时间(2)教学教案

第2课时认识时间(2) 教学内容:教材第92页例3及练习二十三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几时几分分析生活中的相关联事件的先后顺序。 2.会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3.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时间。 教学难点: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时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老师拨时间,学生认几时几分,说认时间的方法。 2.老师说时间,学生在钟面上拨出来。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1.组织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 2.引导学生理解“可能”的含义,指在备选答案中能够去踢球的时间。 3.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汇报,师生共同整理。 由题意可知,明明做完作业时是9时,明明做完作业后才去踢球,所以明明是9时以后去踢球;又知道明明10时30分以后去看木偶剧,所以明明踢球时间应该在10时30分以前。由此可知,明明踢球的时间应该在9时以后,10时30分以前,所以明明可能在9时15分去踢球。 确定备选时间是几时几分。学生可以采取语言表达、书写、图示、流程图等多种表达形式,说清排除不正确时间的原因。 4.验证答案是否正确。 同桌合作验证。 小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三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哪些问题?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提高学生的推论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对一段时间的认识。

[三年级上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认识周长教学设 计 石沛镇明德小学xx年 中职评审典型课例教案 授课教师:朱伟俊科目:数学课题: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 39、40页班级:三年级课型:新授课课时:共10课时第2课时授课时间:10月22日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因此,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是:利用实物和课件,通过描、画、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封闭、一周”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学情分析:“认识周长”是“图形与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入、提高的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享受学习 的快乐。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 课件、圆形实物、绳子、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边线。 1、认识边线和周长。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动画。你们想看吗? 秋天到了,一片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一只小蚂蚁爬到树叶上,这只小蚂蚁特别爱运动,你看,它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开始运动了。大家仔细来看,这只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 哪位同学上来指一指,它是怎样运动的? 你们也想跟着小蚂蚁一起运动吗?伸出你们的小手,随着欢快的音乐和小蚂蚁一起爬一爬。

年月日课堂教学实录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6-4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年份的认识和制作年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历史年份的认识,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重点: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难点: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自作多媒体课件和填写二月份天数的表格。 教学过程:一、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1、交流师: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我们班的课老师既激动又高兴,同学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那么让我们记下这难忘的时刻吧!(板书——年——月——日——时——分——秒) 2、导入师:老师刚才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用到了哪此时间单位 生:年、月、日、时、分、秒。 师:哪几个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 生:时、分、秒。 师:对了,时、分、秒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表示较短时间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较长时间的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年、月、日”(揭示课题) 二、观察、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图片师:大家一起看看这些有意义的日子发生在什么时候(出示主题图,播放课件第2张到第5张。) 师:记住这些有意义的日子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时间单位 生:年、月、日。 2、认识年历卡师:那么年、月、日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47页,这里有一张2003的年历卡,醒目的大字,表示的是这张年历卡的年份。每份下面的每一小块表示的是这一年中的每一个月。每个月中,记载着这一个月的第一天。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年历卡,然后在小组内完成下面的几个问题。(课件逐一出示问题) 一年有几个月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认识厘米》教学实录及评析(精品课)

《认识厘米》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以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长方形纸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爱听故事吗? 生:爱! 师:那今天梁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师:新学期到了,在蚂蚁王国里有一所蚂蚁学堂,它马上要开学

了。看!这就是蚂蚁学堂,漂亮吗?小蚂蚁们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座小桥。一天,一阵狂风吹过,把小桥的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好呀?小蚂蚁们决定重新再做一个扶手,可是扶手有多长呢? 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蚂蚁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长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尺子量,这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你们有尺子吗? 生:有! 【设计意图:利用《蚂蚁王国》的故事引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通过让学生帮小蚂蚁解决问题这一情节吸引学生对新知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观察尺 1、师:请拿出你们的尺子,认真观察尺子,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分享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2、引导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认识数字 生1:我的尺子上有0~20的数字。 师:同学们,你们的尺子上也有数字吗? 生:有。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精修订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在这次的观课评课活动中,我认真观看了李老师的《厘米的认识》一课,现将自己的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总体评价 根据一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为此,李老师在课的开始就以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的进行做好铺垫。在课堂教学中,李老师采用多种手段:如提供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作为学生研究的材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开展小组讨论。 在故事激趣导入环节,情境创设的很好,学生深深的沉醉在情境中,思考着学习着,顺其自然的过度到新知识的学习。在学习新知环节让学生观察“直尺上有什么”,初步认识直尺。联系实际生活体会一厘米的实际大小,进而运用迁移让学生认识2厘米、3厘米……强调了测量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学的轻松高效。 (二)主要优点 任何教育都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认识厘米》这节课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猜一猜,量一量等一系列的活动,认识了厘米,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有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重点将在观察视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师生双边活动、学习方式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的优点。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分别采用了创设故事情境,引入课题,利用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联系实际生活法让学生学的轻松高效。 2、在回答问题时,有的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很好的利用了这一课题生成资源,发动学生解决问题,师生一起把问题解决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建议 在组织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式上,李老师还应该继续探索一些有效的策略。这节课李老师利用了有趣的故事,生动的电脑演示等直观呈现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倘若能采用更多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更专注地学习,也许对于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会有更大的帮助。 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动脑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学的轻松高效。不管是在导入环节还是学习新知,巩固练习都要好好的模仿这节课的模式和实际好好组织。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83页例3。 【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新课标教材中“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有关“测量”的内容。在此,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也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周长也有一定了解。本节课主要通指一指、说一说、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封闭”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研读文本】 问题:中高段小学生在计算长方形周长和面积时很容易混淆两者计算。 根源:可能同周长教学的起始课有关,即在第一课时过早地引导学生把长方形周长计算概念化、形式化、公式化。学生在尚未充分感知情况下,一味去记住周长的计算公式,而不是真正理解、感悟周长的含义。 教材呈现了一些规则或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树叶、三角形、数学书的封面、钟面等实物图和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旨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课堂教学活动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等活动,体会周长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周长,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在指一指、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了解测量周长的方法, 3.渗透“化曲为直”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周长含义的充分感知难点:描出组合图形的周长并计算 【抓核心词】一周(沿着边线从任何一点出发又回到这点)长度【提大问题】 1.周长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边线的长度) 2.怎么求周长? 【教具准备】 师:课件、学习单、软尺、绳子、大树叶 生:树叶、彩笔、直尺、 【教学结构】 一、初步感知 (一)熟悉的一圈(一周)(指、说周长) 1.五中操场跑道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我们五中的操场。钟老师喜欢跑步,每天至少会跑一圈。你们猜猜钟老师跑一圈是哪里到哪里?谁来指一指?

《4认识时间》课堂实录王莉

《认识时间》课堂实录 实验小学王莉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页例1以及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读、写钟面上的时刻,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3、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进一步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四点: 兴趣点:引导学生学会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识时间,直观理解1时=60分的含义 困惑点:直观理解1时=60分的含义初步建立1时、1分的时间观念。 兴奋点:借助钟面进行操作探究,认识时间 发展点:会拨指定时刻,学会珍惜时间,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 教学准备: 教学用的钟面模型两个,实物钟一个,相关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学具钟面一个,方格纸50张 教学过程: 一、导趣,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关于钟表的哪些知识? 生1:我们会认、会读几时整,几时半。 生2:我们知道钟面上有12个数字,一共有12大格。 167

生3: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走半格是半小时或30分。 生4:我们还学会了用两种方法来表示时间。 师:我们每天早上上学的时间和放学的时间是多少?你能用两种方法来表示它们吗? 生:能。 师:请大家用学具钟面拨出每天早上的上课时刻和每天下午的放学时刻,并用两种方法表示。(全班集体订正,并指名说明根据。)师:出示第81页主题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钟面上表示的时刻是多少? 生1:图上画的是老师和同学们开始上课了。 生2:钟面上表示的时刻是8时多。 师:是8时多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几时多”,多多少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时间》(板书)。 二、导学,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的教学 师:钟面上有哪些数? 生:123……12,12个数字。 师:这些数将钟面分成了多少大格? 生:这些数字将钟面分成了12大格。 师:相邻两个数之间有几小格? 生:相邻两个数之间有5小格。 师:你知道每个数对应的小格数吗?数字1对应几小格?数字2对应几小格?……(生口述,师用课件出示) 生1:我知道每个数对应的小格数。 生2:数字1对应着5小格,数字2对应着10小格,……数字12对应着60小格。 168

《认识厘米》评课

本次教研周有幸听到张老师执教的《认识厘米》一课,这堂课老师旨在通过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初步学会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一点想法。 在本节课中,张老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给光头强图像做画框”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相框长度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所度量的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 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的时候,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尝试测量课本的长度,并通过交流掌握测量较短物品长度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其次,这节课教师注重锻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能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整个数学过程,特别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养了实践能力。 最后,从这节课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设计了开放的教学内容,着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在处理教材时,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学会了数学地思考,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并学会了如何根据直尺的特点选择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张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的机会,始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探究和讨论,使学生经历了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值得我去学习和反思。 总之,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程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新课改教师要先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要不断充电,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修养,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成熟的教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