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省延安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陕西省延安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陕西省延安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2020·绍兴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铺天盖地。【甲】这意味着,无论你读不读网络小说,将来你看的电影,电视剧,听的歌曲,玩的游戏,很可能都跟网络小说有关。可以说,我们正处在“网络文学”的时代。

网络文学其实就是互联网时代的通俗文学。今天被我们奉为圭臬的元杂剧、明清小说,都是通俗文学,都是在底层文人大量的创作基础上,于勾栏瓦舍的频繁演出中,涌现出来的大众文艺精品。【乙】金庸的大多数作品本来就是在报纸上连载的通俗文学,《书剑恩仇录》(小说)《绝代佳人》(剧本)就继承了晚清以来的通俗文学传统,但最终融入了主流文化。

【丙】有人说:“网络小说怪力乱神,子虚乌有,怎么能够担当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化的重任!”在我看来,网络小说在发展初期,有过放任自流的阶段,确实存在泥沙俱下的问题。但“风物长宜放眼量”,今天正是包括网络小说在内的网络文艺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换的关键阶段。

(1)文段中的下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圭臬

B . 本来

C . 泥沙俱下

D . 亚文化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

B . 乙

C . 丙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2020·黄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讲话两次提到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他说,“抗日战争胜利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灿烂的明天”。

②与西方古希腊文明起源相比,东方的中华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5000多年前中国从氏族社会走向文明社会,保留了旧有的氏族组织;国家建立在氏族、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权利与财产按照血缘亲疏分配。西周时期的敬天、孝祖、保民这些中华文明的理论基石,也是探索中国儒学来源的重要方面。古人称此为“天人之际”,即把握天道与人道这个主题,强调二者的协调和谐,突出“人”的地位、责任与社会化的特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以“人”作为理论探讨的中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首次系统地论述关于人的价值、人的理想、人的完善、人的道德、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等问题。儒学最早提出君子“人格”概念,后来演变为“国格”观念,以及提倡敬老、养老、救济孤独残疾等美德,这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些研究儒学的学者认为,对儒学的研究,可称之为“人学”。我个人也持此观点。

③就儒学来说,孔子首先强调有道德修养的君子,要有理想:此理想可称之为“道”。“道”的价值超过人的生命。当“道”与个人生命相冲突,君子应牺牲个人,以维护“道”之尊严,这就是孔子所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之所以有高尚理想,有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是因为人有道德,人能思考,人超越于其他动物。孔子用“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八个字加以理论概括。这就是孔子的“人学”思想,它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理想,进而升华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④这种使命感在儒学思想体系中被称为“正气”“操守”。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君子要有“浩然之气”,这是集合了正义行为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它的推动下,君子应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战国末期另一位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称此为“德操”,他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总之,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标准就在于有没有德操:道德是第一位的。

⑤在孔子看来,人对理想的追求,人的道德情操是要靠后天学习,并加以培养。所以他特别关心教育。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是我国教育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孟子是“教育”一词的创造者,他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最快乐的事。

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随着国家政权的统一,曾尝试整合地域文化,跨出了重要的一步——“书同文”,统一文字,采用小篆,得以实现。西汉王朝建立后,至汉武帝执政时期,地方分裂势力基本肃清,国家的统一称为重要的问题。统一要有理论支撑,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春秋公羊学,其中“大一统”思想符合国家民族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开始确立儒学在诸子学中的主导地位。实际上,当中国历史到东汉元帝时,即公元100年左右,儒学以“三纲五常”为主线,展示出国家意识形态的特质。这个时期的儒学已不完全同于春秋末期孔子关于儒学的论述。

(选自张岂之《中国儒学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古人称的“天人之际”就在于突出“人”的地位、责任与社会化的特质。

B . “儒学”可称之为“人学”,这是作者与有些儒学研究者都持有的看法。

C . 在儒学思想体系中君子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被称为“正气”“操守”或“德操”。

D . 汉武帝以后,处于主导地位的儒学已不完全同于孔子关于儒学的论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②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与古希腊文明的对比,突出中华文明独特的起源路径。

B . 第③④段是承接关系,阐述了“理想”与“使命感”两个概念在儒学话语体系中的内涵。

C . 文章主题部分环环相扣,第⑤段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明确指出其出路在于教育。

D . 文章最后一段以汉代儒学为例,论述儒学的发展变化,其内涵依时代的需要而改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如果不以“人”作为理论探讨的中心,儒学就有可能演化不出“国格”的观念。

B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诗句体现出了如家的历史使命感。

C . 在儒学的评价体系中,有没有德操是把人与动物,君子与小人区分开来的首要标准。

D . “大一统”思想的产生是有其根源的,既有国家民族的需要,又有理论支撑的需要。

3. (9分)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城市准入与共同体精神

①21世纪中国几大城市都在讨论准入制度,以便把“低素质”的人排除在城市之外,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准入制度的提出是有其现实背景的。这个背景就是城市治安的恶化。有人认为城市的外来闲杂人员是造成人们缺乏基本安全感的罪魁祸首,必须限制。可是这种变相的户籍制度和市场经济有着根本的冲突。经济学家们早就发现,在一场经济博弈中,当那些追求最大利益的博弈者们知道这场博弈是不断重复的交易或游戏时,当他们对其他博弈者过去的表现都相当了解时,当博弈人数有限时,他们之间就更喜欢合作。

②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过去说农民老实厚道,特别是那些越住在偏远地区的农民就越老实厚道。如今突然把这些农民称为“低素质”的闲杂人员,说他们是犯罪的根源,原因之一,是他们离开了过去那个面对面的生活圈子,来到了谁也不认识的大城市。来无踪去无影,老实厚道已经不符合他们生存的利益。大家要做的都是一锤子买卖,一锤子买卖当然就没有必要信守不断重复的交易或游戏规则,偷偷抢抢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③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就需要社会成员都意识到彼此打交道不是一锤子买卖,意识到他们之间的交易或者游戏要不断重复,彼此要不断增进了解,共处于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圈子”之中。这样,大家即使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必须时时顾及对他人的责任。再简单地说,构成社会基础的是一个共同体或者社区。

④现代国家成了维护陌生人之间游戏规则并确保这种游戏不断重复的权威。比如,当你到美国的一个大都市,可以把自己的信用卡交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用不着担心自己受欺诈。现代国家的管理已经如此周密,保证了这种不相干的人之间的交易也是要重复的。不过,所有这些都不能取代基层的制度建设;在人们从村庄一样的面对面社区走进现代大都市所代表的陌生人社会时,怎么在最大限度上维护传统的共同体纽带?城市化进程恰恰是这方面的一块试金石。

⑤在城市化中吸收外来人员方面最成功的,还是战后的日本。一位日本官员在10年前说了一句话:日本是一个村庄!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没有打破村庄里那种面对面的社会人际纽带。战后日本给农民的福利非常丰厚,农村的基础教育是世界一流的。在工业化进程中,东京的一个大公司跑到一个村,一下子把村子里一年毕业的学生全雇下来。这样,村子里一代人集体进城,到了一个公司,有了终身的工作和优厚的福利。他们自然以公司为家,在大都市还和在村子里一样,维持着对小共同体的忠诚。

⑥从世界工业化的大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准入制度不仅无助于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治安问题,从长期看,可能会把治安搞得更坏。城市治安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外来“闲杂人员”失去了传统的共同体和面对的人际网络,同时又不能进入新的共同体,并建立新的人际网络。这样的环境自然促使他们在和周围的人打交道时进行一次性的交易。上述各国国情虽然不同,但解决城市化过程中治安问题的根本都是城市的社区接纳外来人员,使他们把城市看做是自己的家园,建立新的共同体的归依感和责任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本文取材于薛涌《不要把穷人拒于城市之外》)

(1)“共同体精神”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在一场经济博弈中,当那些追求最大利益的博弈者们对其他博弈者过去的表现都相当了解时,当博弈人数有限时,他们之间就更喜欢合作。

B . 社会成员都意识到彼此打交道不是一锤子买卖,意识到他们之间的交易或者游戏要不断重复,彼此要不断增进了解,共处于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圈子”之中。

C . 大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时时顾及对他人的责任。也就是说,一个共同体或者社区可以构成社会基础。

D .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社区接纳外来人员,使他们把城市看做是自己的家园,建立新的共同体的归依感和责任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现代城市实现长治久安的因素是()

A . 国家应具有维持陌生人之间游戏规则并确保这种游戏不断重复的权威。

B . 最大限度地维护传统的共同体纽带。

C . 立法接纳入城者为城市共同体中体面的一分子。

D . 准入制度无助于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治安问题。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提供的信息的一项是()

A . 由于城市治安的恶化,21世纪中国几大城市都制定了准入制度,把“低素质”的人排除在城市之外,以维持城市基本的社会秩序。

B . 城市的外来闲杂人员是造成人们缺乏基本安全感的罪魁祸首,必须限制。

C . 在人们从村庄一样的面对面社区走进现代大都市所代表的陌生人社会时,城市化进程决定能否最大限度上维护传统的共同体纽带。

D . 战后的日本在城市化中吸收外来人员方面最成功的原因是日本是一个以农民为主要社会成员的村庄。

4.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白发上津城

梅洁

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再没问津。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

我说,我去上津看看好吗?邹龙权说当然可以,我老家就是上津的。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这不,我们去上

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的执政者们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二百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我们在漫川古镇穿街走巷。我问郧西朋友,为什么在陕西地界停下?朋友说,这里离上津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来上津参观的人,必领到漫川,去漫川参观的人必领来上津,这已成惯例。啊,秦楚不再战争!啊,鄂陕息息相依!

走进上津,才知上津这个有着1 800岁的古城是多么的老,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地举足轻重!如果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丕在这里建平阳县算起,1 800年里,上津曾14次设县、6次设郡、2次设州,历史太垂顾汉江边这块弹丸之地了!

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鸣嘶的军事重镇,也同时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三国时,曹操部将就在此扼守中原关口,南宋年间,岳飞和金兀术部将在这里杀声震天,元初忽必烈把这里设为囤粮基地。六千里迢迢的金元蒙古人,居然占领上津前后达80年之久!以至于后来的李自成、王聪儿、新四军……上津饱经战争创伤。

唐代杜牧有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上津人知道,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船就是在他们那里起岸,然后由骑士打马飞奔,送入长安宫的。也由此,唐玄宗派八品令官把守上津驿站。

上津人还说,长安是13朝古都,历朝历代从江南选送美女进皇宫的船队,经长江、汉水数月的水上劳顿到达上津之后,已人困马乏,纷纷上岸休息,之后转陆路穿秦岭到长安。而无数江南女子上岸后乘机进入上津、郧西民间,千年的美女逃遁,使郧西一代一代女子都天生丽质。鄂西北自古至今都流传着一句谚语:“要吃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应该是对这一历史事象的注释。

上津古城长宽仅二三百米,周长也仅1.2千余米,不足诞生我的郧阳古城的三分之一,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上的鎏金大字“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已足以显示它通连四海的属性。

走在似乎有些固若金汤的城墙上面,凝望城下黑瓦土墙、飞檐斗角的老街,心中倏忽一颤:这是鄂西北最后一座古城了,也是中国最后四座保留完好的古城之一了!千年的郧阳府城、铁打的均州古城都已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沉没了。保护好上津古城吧,权当是为中国千年的文化留下一瞥最后的回眸。

前些时,收到上津26岁的镇长陈林的电子信件,他在信中写道:“……还记得我吗?郧西县上津镇的那个小陈镇长,在你眼里或许我还是一个‘伢’。你们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作家,温文尔雅、学识广博,敬意油然而生。

我必须得感谢你们来上津,这是上津人民的荣幸,更是我的荣幸……”他告诉我他又有了作家梦,说这梦是见到我们之后才有的。

我立即给“伢”回信:“……我和我们一行真的不能忘记上津,不能忘记很年轻的小陈镇长——请恕我不称呼你‘陈镇长’,我怕把你叫老了!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

(选自2010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文章开头巧妙地用成语引出要写的上津古城,意在让人们在对上津古城的了解中消除对这个词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意思的误解。

B . 作者对比描写了去上津车停古漫川见到的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借此突出秦楚两种不同的文化,并表明秦楚两地是千年相依、百年牵手的古地。

C . 作者用“老得白发千丈”形容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上津古城,既显现了这座历史古城的沧桑和衰老,也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历史古城的无比景仰之情。

D . 作者引用杜牧诗句并讲述鄂西北谚语来由,既欲揭露封建统治者生活的腐朽荒淫,又表明上津这座古城在连接秦楚交通地位上的重要作用。

E . 作者无意具体描写上津古城的景物,却展示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的“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四组鎏金大字,显示它通连四海的作用,与杜牧诗句和鄂西民谚的表现作用构成了呼应之势。

(2)作者是怎样围绕“白发上津城”中的“白发”二字来写上津城的?作者着墨上津的“白发”为什么先写在漫川时见到的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

(3)作者走在上津城的城墙上,凝望城下时“心中倏忽一颤”。这“一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作者又是以什么写法来呈现这种内心世界的?

(4)结尾作者在给上津镇26岁的镇长的信中说:“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回信内容耐人寻味。请结合文中内容,对回信文字所含的意蕴作出探究。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三上·昆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瞿人也。毗随兄评从袁绍。及袁尚攻兄谭于平原,谭使毗诣太祖求和。时太祖将征荆州,次于西平。毗见太祖致谭意。太祖谓毗曰:“谭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袁氏本兄弟相伐,加以早蝗,饥馑并臻,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方今二袁不务远略而内相图,可谓乱矣。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太祖曰:“善。”乃许谭平。明年攻邺,克之。表贼为议郎。文帝践阼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之河南时连煌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毗

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也?”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共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侧之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邪!”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帝送徙其半。黄初五年,文帝欲大兴军征吴,毗谏曰:“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今天下新定,宜息民力,修范蠡之养民,法管仲之宽政。”帝曰:“如卿意,更当以虏遗子孙邪?”帝竟伐吴,至江而还。明帝即位,进封颖乡侯,邑三百户。帝方修殿舍,百姓劳役,毗上疏曰:“窃闻诸葛亮讲武治兵,而孙权市马辽东,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备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今者官室大兴。唯陛下为社稷计。”帝乃止。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渭南。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明帝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宣王数数欲进攻,毗禁不听。六军皆肃,莫敢犯违。亮卒,复还为卫尉。薨,谥曰肃侯。

(节选自《三国志·辛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帝践阼/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之河南时/连煌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

B . 文帝践阼/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之河南/时连煌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

C . 文帝践阼/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之河南时/连煌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

D . 文帝践阼/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之河南/时连煌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饥馑指灾荒,荒年。其中蔬菜、野菜吃不上叫饥;五谷不熟,收成不好叫馑。

B . 邑三百户即食邑三百户。食邑本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这里指可以征收封邑内三百户人家的赋税作为食禄。

C . “使持节”在三国时期是可以代表皇帝行使军政之权的官职,晋时有杀二千石以下官员的权力。权力次之的是“持节”、“假节”。

D . 卫尉统率卫士守卫宫禁,是秦汉时期的“九卿”之一,秩比二千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辛毗善于分析形势,力劝太祖北上。太祖本欲先南下取荆州,辛毗分析袁氏兄弟相残,正是平定北方的大好时机。太祖采纳了他的建议,第二年攻克袁氏老巢邺城。

B . 辛毗恪尽职守,抗颜直谏。文帝大规模移民政策遭到了朝臣反对,盛怒之下,没人再敢进言。只有辛毗不惧危险,据理力争。最终促使文帝修改了原先的计划。

C . 辛毗主张休养生息,反对妄兴征伐。文帝想攻打吴国,辛毗认为先帝多次南征,都被长江天险所阻,如今天下初定,应该宽政养民。文帝没有听取,最终挥师渡过长江,攻打吴国。

D . 辛毗治军严格,严戒与蜀军交战。诸葛亮统军北伐,与魏军对峙。司马宜王多次请求出战,都被辛毗严词拒绝。全军上下都听从调度,没人敢违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方今二震不务远略而内相图,可谓乱矣。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周

②备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今者宫室大兴。唯陛下为社稷计。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20高三上·章丘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小桥旅夜

吴敬梓

客路今宵始,茅檐梦不成。

蟾光云外落,萤火水边明。

早岁艰危集,穷途涕泪横。

苍茫去乡国,无事不伤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正面点题,一个“始”字写出了内心的无限伤痛,正因为内心伤痛,即将离乡漂泊的吴敬梓躺在这小桥边的茅店里思绪万千,辗转难眠。

B . 颔联写景虚实结合,将落月、萤火、夜色构成一幅凄凉的画面。这两句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作者悲苦的情怀。

C . 后两联言事抒悲,承首联“梦不成”进一步生发,追想从前,涕泪纵横;目及当下,事事伤情。“集”字写出艰危之多,“横”字写出伤痛之深。

D . 这首诗寓有深沉的忧伤哀痛,吐露了落拓者的悲苦辛酸。全诗语言简练质朴,笔力凝重,格调苍凉,颇有建安诗人慷慨悲凉的风格。

(2)全诗反复抒写一个“悲”字,请联系具体诗句,概括诗中写了哪几层“悲”。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6高三下·山南模拟) 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补。

①《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舱地的-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②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③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7分)

8. (5分) (2017高一下·河北开学考)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三个关键词

本报北京2月23日讯记者吴兢报道:由建设部起草的《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正在互联网上向全国公开征求意见,目前已收到了数十封电子邮件积极参与讨论。该条例要求新建住宅必须执行节能标准,并注重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时要求审计政府办公楼的耗能情况,并根据审计结果予以整改。

能源趋紧,立法提速。1月1日起,《可再生能源法》及与之配套的9部规定陆续施行,相关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税收优惠规定正在制定;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一个由15家单位组成的《能源法》起草组正式成立,拉开立法序幕;北京等地也将为节约能源制定地方性法规……这些法律规定正在为节能开道,为新能源保驾。

9. (2分) (2016高三上·银川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儒家学说中,“孝”为伦理道德之首。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大意是,“孝”说的是供养父母,而犬马也都能得到饲养,________ ,就与饲养犬马没有区别。由此可见,孝不仅在于外在的表现,________。如若未真诚侍奉和恭敬父母,任何外在形式的表现都不足以体现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________ ,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的道德追求。“孝”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社会伦理基础,儒家更将”孝”作为评价一个人能否尽忠报国、尽职为官的基本标准,“孝”与“忠”共同形成社会个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2019·石家庄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

②只有在对美好事物的自觉追求中,才有真正的幸福。(高尔基)

③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④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的人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马克思)

⑤人格是大地之子最崇高的幸福。(歌德)

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黄檗)

古往今来,人们对“幸福”和“人生”进行了多方探寻和解读。

请根据自己对“幸福”和“人生”的理解感悟,合理引用上述名言中的二至三句,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观点鲜明,有针对性,符合演讲词的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答案:1-1、

答案:1-2、

考点:

解析: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答案:2-1、

答案:2-2、

答案:2-3、

考点:

解析:

答案:3-1、答案:3-2、答案:3-3、考点:

解析:

答案:4-1、答案:4-2、

答案:4-3、

答案:4-4、

考点:

解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答案:5-1、

答案:5-2、

答案:5-3、

答案:5-4、

考点:

解析: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答案:6-1、

答案:6-2、

考点:

解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答案:7-1、

考点:

解析: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7分)答案:8-1、

考点:

解析:

答案:9-1、

考点:

解析: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答案:10-1、

考点:解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