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甾烷和萜烷化合物特征培训资料

最新甾烷和萜烷化合物特征培训资料

最新甾烷和萜烷化合物特征培训资料
最新甾烷和萜烷化合物特征培训资料

甾烷和萜烷化合物特征

甾、萜类化合物是烃源岩有机抽提物和原油中重要的也是研究最多的一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它们既继承了生物化学组分的许多信息,又记录了从生命有机质到沉积有机质演化的很多证据。对甾、萜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详细研究,有助于对烃源岩的深入认识,可以更好地揭示烃源岩现今状态和演化历史过程。(一)甾烷化合物组成特征

甾烷类化合物一般归为低分子量甾烷、重排甾烷、规则甾烷和4-甲基甾烷等4类,有些地区还可以检测出甲藻甾烷。一般情况,甾烷总量占总生标量不到30%,其内组成绝大多数是以规则甾烷为主要成分(超过半数),其次是重排甾烷,低分子量甾烷和4-甲基甾烷含量相当,一般小于10%。

甾烷是原油中最为常见和重要的一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它们的母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和高等植物。原油中甾烷包括低碳数甾烷、C27~C29规则甾烷和重排甾烷、C28~C30 4-甲基甾烷以及C30甲藻甾烷。根据规则甾烷相对比例可用于有机质的生源分析,C27甾烷来源于藻类有机体,C28甾烷主要与硅藻有关,C29甾烷的生源既可以是藻类又可以是高等植物。陆相盆地绝大多数原油中C27~C29甾烷呈“V”字型分布,即C27>C28<C29,表明藻类和高等植物双重生源特征。

甾烷基本结构为全氢化菲稠化环戊烷(图1),其中,在C10和C13位上连有甲基,C17位连接较长的支链烷基,在C24位连接C1~C2,分别为C27~C29甾烷。C5、C14和C17位碳环上氢(H)构型有α和β之分,前人规定:氢原子位于环平面之下的(即C-H键伸向纸内)为α-H,氢原子位于环平面之上的(即C-H键伸向纸外)为β-H。C20为手性碳原子,其立体构型有左旋和右旋两种构型,即R 构型和S构型。

图1 甾烷基本结构图

规则甾烷的生物构型为5α(H),14α(H),17α(H)C27~C2920R,随着热演化作用进

行,生物构型(R 构型)甾烷会不断向地质构型(S 构型)转化,即转化为5α(H),14α(H),17α(H)C 27~C 2920S ,并与5α(H),14α(H),17α(H)C 27~C 2920R 共存并最终达到平衡。因此,人们常用甾烷的20S/(20R+20S)比值来衡量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在R 构型向S 构型转化的同时,C 14和C 17位上的α-H 会向β-H 转化,即转化为5α(H),14β(H),17β(H)C 27~C 2920R 和5α(H),14β(H),17β(H)C 27~C 2920S ,同样形成αα与ββ共存并最终达到平衡。所以,也常用ββ/(αα+ββ) 比值来衡量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并且与20S/(20R+20S)比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近年来研究表明,ββ型甾烷在运移过程中会相对富集,所以,对于运移距离较长的原油,ββ/(αα+ββ) 与20S/(20R+20S)关系会偏离线性关系。

在C 4位上连有甲基的甾烷称为4-甲基甾烷,它比规则甾烷多一个碳原子,有C 28~C 30,原油中一般检测到的为C 30的4-甲基甾烷较为丰富。

C 10位和C 13位上甲基因热作用会发生重排,甲基分别连接在C 5和C 14位上。同样,在C 13位和C 17位上氢(H )的构型有α和β之分,在C 20位有R 和S 两

种立体构型,从而产生一系列重排甾烷,具体图谱鉴定如图2和表1。

图2 m/e217质量色谱图(甾族化合物)

E:\data\C04243a

2004-06-22 13:53:05

CL-041149 3400Time (min)

表1 m/e217质量色谱图甾族化合物鉴定表

(二)萜烷化合物组成特征

萜烷类化合物和甾烷化合物一样,是重要生物标志物,它也具有丰富的有机质生源信息和热演化记录。

油气地球化学复习

一、海相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1、原油的化学性质 国外公认的碳酸盐岩生成的石油特征是:高硫(> 1.0 %), 低API度(20~30),Pr/Ph<1.0,Ph/nC18>1.0,偶碳优势CPI<1.0 2、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①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呈单峰态, ②广泛检出C13~C20规则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和C21~C45规则和不规则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 ③规则甾烷以C29甾烷占优势,一般占40%~60 ④C31~C35升藿烷系列相对较发育,且明显受盐度控制。 ⑤伽马蜡烷为常见的非藿烷骨架型五环三萜烷。 ⑥三环萜烷含量较高 二、陆相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1、原油的性质:原油普遍高含蜡,硫酸盐含量低,具有低钒/镍比(一般小于1)的特点 2、原油的烃类族组成:原油的烃类族组成以烷烃为主,环烷烃次之,芳香烃较少,多属石蜡基原基。 3、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①饱和烃馏分 检测出C13~C20规则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并有丰富的甾烷、萜烷类化合物 甾烷类生要由C27~C29甾烷、重排甾烷及4-甲基甾烷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孕甾烷和升孕甾烷。甾类化合物主要为藻类生源产物,但C29

甾烷可能来源于高等植物。在陆相原油中,C29甾烷明显高于C27甾烷 ②芳烃馏分 陆相原油芳经馏分中含有丰富的芳构化生物标志化合物,主要类型有: 芳构化倍半萜类与二萜类:前者只检测出卡达烯,后者仅见惹烯和海松烯,属被子植物树脂生源完全芳构化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芳构化三环萜烷:主要包括m/z181 及m/z209的两个C24~C26二芳三环萜烷和m/z205的C26 ~C28三芳三环萜烷.芳构化三环萜烷是常规三环萜烷芳构化的产物,属于细菌、藻类生源,但它是在酸性氧化环境中形成的,常与陆源有机质有关。 芳构化三萜类:主要是陆生被子植物生源的奥利烷、乌散烷及羽扇烷芳构化的产物,也有微量细菌生源的芳构化藿烷。它们大都是在酸性氧化作用较强的湖相沉积中形成的,与陆源有机质有关。 苯并藿烷:指示细菌生源,是在酸性氧化环境中形成的,在煤系地层及湖相腐殖—偏腐殖泥岩中分布较广泛。 芳构化甾类:仅见C26~C28三芳甾、C27~C29甲基三芳甾及其它微量甾类芳构化产物.陆相原油各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形成大都与陆源有机质输入有关。在有大量陆源有机质输入的淡水湖泊中,不仅腐殖质组分急剧增多,而且水介质的酸性氧化作用也明显增强,这种沉积环境的演变既有利于形成陆游生物标志化合物,也有利于各种生物标志化合物的芳构化,甾烷与藿烷的重排现象也较普遍。当然,生物标志化合物的芳构化和重排作用也与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有关。 三、生标物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1.化合物的结构表明它曾经是或者可能是生物体的一种成分,存在于沉积物中,尤其是在原油、煤、岩石中能够检测到 2.其母体化合物有较高的浓度,其主要结构特征在沉积和早期埋藏过程中具有化学稳定性 3.分子结构有明显的特异性,即具有特殊的碳骨架

院感知识培训内容

院感知识培训内容 第一季度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内容 内容:消毒灭菌、手卫生与医疗废物管理 消毒和灭菌 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医疗器械灭菌合格率100%。 五、各类环境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环境类别 Ⅰ类: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Ⅱ类: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供应室无菌区、重症监护病房 Ⅲ类:儿科病房、妇科检查室、注射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 Ⅳ类:传染病科及病房 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消毒灭菌合格的关键是方法剂量 基本程序 医院常用的消毒方法有2种 物理消毒法——热力紫外线远红外线电离辐射 化学消毒法——浸泡、擦拭喷洒、喷雾联合应用 化学消毒剂有4种:灭菌剂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低效消毒剂 手的清洁与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便的措施之一。 医务人员手卫生要求 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10cfu/cm2。 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 5cfu/cm2 什么时间洗手?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摘手套后(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不论是否戴手套,进行侵袭性操作前;接触体液或排泄物、粘膜、非完整皮肤或伤口敷料后;护理病人从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紧邻病人的物品后(包括医疗设备); 医疗废物的管理 医疗废物分五类 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黄色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锐器盒损伤性医疗废物。 关于依法加强对医疗废物规范处置的通知

第二十一章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

第二十一章萜类和甾族化合物 1.找出下列化合物的手性碳原子,并计算一下在理论上有多少对映异构体? (1)α-蒎烯(2)2-α-氯菠 (3)苧(4)薄荷醇 (5)松香酸(6)可的松 (7)胆酸 答案: 解:

2.找出下列化合物的碳干怎样分割成异戊二烯单位:(1)香茅醛 (2)樟脑 (3)蕃茄色素 (4)甘草次酸

(5)α-山道年 答案: 解: 3.指出用哪些简单的化学方法能区分下列各组化合物? (1)角鲨烯、金合欢醇、柠檬醛和樟脑; (2)胆甾醇、胆酸、雌二醇、睾丸甾酮和孕甾酮 答案: 解: ①首先水解,各加钼酸铵,黄色沉淀为金合欢醇,其余三者加 Tollen试剂,析出Ag的为柠檬醛,其余二者加溴水,褪色者为角鲨烯,最后为樟脑。

4.萜类β-环柠檬醛具有分子式C10H16O,在235nm处(ε=12500)有一吸收峰。还原则得C10H20,与拖伦试剂反应生成酸(C10H16O2);把这一羧酸脱氢得间二甲苯、甲烷和二氧化碳。把C10H20脱氢得1,2,3-三甲苯。指出它的结构式。提示:参考松香酸的脱氢反应。 答案:略 5.β-蛇床烯的分子式为C15H24,脱氢得1-甲基-7-异丙基萘。臭氧化得两分子甲醛和C13H20O2。C13H20O2与碘和氢氧化钠液反应时生成碘仿和羧酸C12H18O。指出β-蛇床烯的结构式。 答案: 解: 故此化合物含氢化萘的骨架,臭氧化得两分子甲醛,必须具有两,所以此化合物的可能结构式为:

6.在薄荷油中除薄荷脑外,还含有它的氧化产物薄荷酮C10H18O。薄荷酮的结构最初是用下列合成方法来确定的: β-甲基庚二酸二乙酯加乙醇钠,然后加H2O得到B,分子式为C10H16O3。B加乙醇钠,然后加异丙基碘得C,分子式为C13H22O3。C加OH-,加热;然后加H+,再加热得薄荷酮。 (1)写出上列合成法的反应式; (2)根据异戊二烯规则,哪一个结构式更与薄荷油中的薄荷酮符合? 答案: 解: 7.溴对胆甾醇的反式加成能所生成的两种非对映体产物是什么?事实上其中一种占很大优势(85%)。试说明之。 答案: 解:

药物化学相关药物母核大全·杂环化合物

药物化学相关药物母核大全 杂环化合物

如何记忆药物的结构式 不要想着单纯、孤立地记结构式,因为——除非你的大脑是扫描仪,不然你记也记不住。那么,到底该怎样记化学结构式呢? 一、基本化学结构的掌握 药物化学结构无论多么复杂,都是由简单的链状、环状结构组合拼接而成的,因此如果丝毫不懂基本的化学结构及他们简单的连接规律,一上来就看药物结构式,无疑于看鬼画符,人脑又并非扫描仪,又何谈记忆呢!而药物结构式中最常见的就是杂环,学药物化学一定要熟记它们。 二、记忆结构式要按药物分类来记忆 通常同一类药物都有相同或相似的母核,比如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基本母核是6-氨基青霉烷酸(6-APA)、头孢类是7-氨基头孢霉烷酸(7-ACA)、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甾环、肾上腺素能激动药的苯乙胺、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喹诺酮等等。知道了这些基本结构,再看结构式就清晰多了。所以当面对一个结构式时,基本上可以先判断它的基本结构,确定它的分类,再结合它的特征基团借以区分和特别记忆。 三、根据特征基团进行与其它同类药物结构式的区别记忆 当记忆一个药物结构式时,不是孤立记忆,而应在熟悉了它的基本母核后,对比其它同类药物的结构式进区别记忆。如头孢氨苄与头孢克洛,它们的基本母核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头孢克洛3位上是氯而头孢氨苄3位是甲基,借以区分,更能清晰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借助于通用名或化学名来记忆 如诺氟沙星中的“氟”字即指6位为氟,环丙沙星中的“环丙”也指其1位有环丙基。当记忆或区分这些化学结构式时,药物的名字起到很重要作用。而对它们的化学名的熟悉也可帮助你理清药物结构式的“来扰去脉”。由于执业药师考试都是选择题,所以只要记住它们的基本母核和特征基团及特征基团的大致取代位置也就能够选出正确答案了。 五、借助于其构效关系来记忆

最新甾烷和萜烷化合物特征培训资料

甾烷和萜烷化合物特征 甾、萜类化合物是烃源岩有机抽提物和原油中重要的也是研究最多的一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它们既继承了生物化学组分的许多信息,又记录了从生命有机质到沉积有机质演化的很多证据。对甾、萜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详细研究,有助于对烃源岩的深入认识,可以更好地揭示烃源岩现今状态和演化历史过程。(一)甾烷化合物组成特征 甾烷类化合物一般归为低分子量甾烷、重排甾烷、规则甾烷和4-甲基甾烷等4类,有些地区还可以检测出甲藻甾烷。一般情况,甾烷总量占总生标量不到30%,其内组成绝大多数是以规则甾烷为主要成分(超过半数),其次是重排甾烷,低分子量甾烷和4-甲基甾烷含量相当,一般小于10%。 甾烷是原油中最为常见和重要的一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它们的母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和高等植物。原油中甾烷包括低碳数甾烷、C27~C29规则甾烷和重排甾烷、C28~C30 4-甲基甾烷以及C30甲藻甾烷。根据规则甾烷相对比例可用于有机质的生源分析,C27甾烷来源于藻类有机体,C28甾烷主要与硅藻有关,C29甾烷的生源既可以是藻类又可以是高等植物。陆相盆地绝大多数原油中C27~C29甾烷呈“V”字型分布,即C27>C28<C29,表明藻类和高等植物双重生源特征。 甾烷基本结构为全氢化菲稠化环戊烷(图1),其中,在C10和C13位上连有甲基,C17位连接较长的支链烷基,在C24位连接C1~C2,分别为C27~C29甾烷。C5、C14和C17位碳环上氢(H)构型有α和β之分,前人规定:氢原子位于环平面之下的(即C-H键伸向纸内)为α-H,氢原子位于环平面之上的(即C-H键伸向纸外)为β-H。C20为手性碳原子,其立体构型有左旋和右旋两种构型,即R 构型和S构型。 图1 甾烷基本结构图 规则甾烷的生物构型为5α(H),14α(H),17α(H)C27~C2920R,随着热演化作用进

(完整版)第十七章萜类和甾体化合物

第十七章 萜类和甾体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 )和甾体化合物(Steroids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有的能直接用来治疗疾病,有的是合成药物的原料,因此它们与药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第一节 萜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多是从植物提取得到的香精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如:柠檬油、松节油、薄荷油等。它们多是不溶于水,易挥发,具有香味的油状物质,有一定的生理及药理活性,如祛痰、止咳、驱风、发汗和镇痛等作用。广泛用于香料和医药等。 一、结构与分类 (一)结构及异戊二烯规律 萜类化合物是由异戊二烯(Isoprene )作为基本骨架单元,可以看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以头尾相连或互相聚合而成,这种结构特征称为“异戊二烯规律”。因此,萜类化合物是异戊二烯的低聚合物以及它们的氢化物和含氧衍生物的总称。 C CH 2 CH CH 3 CH 2 1 23 4 头 尾头 尾 头 尾 头 尾 头 尾 头 尾 异戊二烯 月桂烯 柠檬烯 月桂烯是两分子异戊二烯头尾相连;而柠檬烯是两分子异戊二烯之间的1,2和1,4加成。(一分子异戊二烯用3,4位双键与另一分子异戊二烯进行1,4加成)。所以,异戊二烯规律在萜类成分的结构测定中具有很大应用价值。 (二)分类 萜类化合物根据分子中所含异戊二烯骨架的多少可分为单萜、倍半萜、二萜等。见表19-1。

表19-1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 异戊二烯单元数碳原子数类别 2 10 单萜类 3 15 倍半萜 4 20 二萜类 6 30 三萜类 8 40 四萜类 >8 >40 多萜类 二、单萜类化合物 单萜类化合物是有两个异戊二烯单元构成。根据两个异戊二烯单元的连接方式不同,单萜有可以分成为链状单萜、单环单萜和双环单萜。 (一)链状单萜化合物 链状单萜类化合物具有如下的碳架结构: 这是两个异戊二烯头尾相连而成。很多链状单萜都是香精的主要成分,例如:月桂油中的月桂烯、玫瑰油中的香叶醇、橙花油中的橙花醇、柠檬油中的柠檬醛(α-柠檬醛和β-柠檬醛)、玫瑰油及香茅油中的香茅醇等。它们很多是含有多个双键或氧原子的化合物,其结构如下: H CH2OH CH2OH H H CHO CHO H CH2OH 月桂烯香叶醇橙花醇α-柠檬醛β-柠檬醛香茅醇(Myrcene)(Geraniol)(Nerol)(Geranial)(Neral)(Citronellol)这些链状单萜都可以用来制备香料,其中柠檬醛还是合成维生素A的重要原料。 (二)单环单萜类化合物

石油地球化学复习题

石油地球化学复习题 第二章沉积有机质组成及其沉积环境 1、名词解释及重要概念 1.5种生物化学组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木质素、色素. 2. 碳水化合物:是由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它们的衍生物构成的有机质。 3. 多醣:由上千个单糖以糖苷键(单糖-O-单糖)相连成的高聚体. 4. 甾族化合物结构: 5、脂肪酸的基本结构 6、氨基酸的基本结构 7、缺氧环境形成的关键:水体分层 8. 缺氧湖泊发育的重要条件: 深水 2、简答题 1. 沉积盆地中有机质沉积的控制因素 主要有两方面的控制因素:生物方面和物理方 生物控制因素:原始生物产率、微生物降解作用 物理控制因素:有机质的搬运作用、沉积速率、沉积环境 2. 水生生物产率决定于 水中养料(磷、氮) 含氧量(游离氧)多少 水体深浅:透光带 3. 沉积水体中细菌降解有机质的过程 1).喜氧细菌活动带:与空气接触的表层水[O]>1.0ml/l 死亡生物可以完全被降解成CO2,H2O 2).兼氧细菌活动带:水中[O]<1.0ml/l,造氮菌和碳酸盐还原菌降解有机质,但是降解能力下降 3).硫酸盐还原菌活动带: [O]<0.5ml/l,硫酸盐还原菌降解有机质生成有机酸,有H2S生成,其它生 物死亡, 4).甲烷生成菌活动带: 严格缺氧,有CH4生成,温度20-80度。 第三章成岩演化阶段有机质的演化 一、名词解释及重要概念 1、沉积物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以后在埋藏过程中受温度、压力等外界因素的作用,失水、压实、胶 结、溶解等固结成岩的过程。通常指沉积物沉积之后直到变质作用之前的整个过程。 2、腐殖质:一词来自土壤学,是指土壤、天然水和现代沉积物中不能水解的、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暗色 有机质。 二、简答题

氮化物酸性化合物的类型分布状况 胺的合成

石油中的氮化合物 一、石油中氮化合物的种类 石油中的含氮化合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碱性氮化物和非碱性氮化物。碱性氮化物主要有吡啶系、喹啉系、异喹啉系和苯胺;非碱性氮化物主要有吡咯系、吲哚系、咔唑系和酰胺。一般来说,石油中的碱性氮化物占总氮化物的30%左右在已发现的石油含氮化物中主要是吡咯系和吲哚系。 二、石油中氮化合物的分布状况 石油中氮化合物的来源是一个受到广泛讨论的问题,有证据表明氮的形成与石油中其它元素的形成一样,而不是在油品迁移和聚集下形成的。石油中的总氮含量和石油形成、存在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石油中平均氮浓度随着地层平均年龄的增长,氮含量越低。 氮以不同形态的有机化合物存在于所有的原油中,各种原油中氮含量相差比较大,一般在0.05%~0.5%之间。大部分氮浓缩在原油中的焦质、沥青质化合物中,不同地区石油中氮含量跟原油中沥青、密度、硫与金属含量有关。随着硫含量的升高,碱性氮含量升高;随着胶质、沥青质含量的升高,总氮含量也升高。当馏分油沸点升高,其氮含量急剧增加,低于350℃的馏分油中含有的氮占总氮含量不足5%,约有80%的氮集中在400℃以上的重油中。氮含量分布有一个特殊规律:无论各原油的产地、性质,它们含有碱性氮与总氮之间的比例却是基本恒定的,大约在30%左右,但上述规律不适合200℃以上轻质石油馏分和二次加工油。 石油中酸性物质的类型和分布油砂重油的酸值分布与酸分布结果表明,沸点升高,馏分油的酸值逐渐增大,并在 480~500℃渐趋稳定,而石油酸在油砂重油酸性组分中的相对含量则是先变大,480℃以后又小幅度降低,石油酸主要集中在中间和重馏分段。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的结果可知油砂重油各馏分中的石油酸结构组成大致相同,主要是一元环烷酸,同时还含有一定比例的多环、芳环环烷酸与极少量的杂环环烷酸。这些环烷酸主要是直接或者通过较短的直链(直链碳原子数少于4个)连在五元或六元环上的,直链状结构(CH2)n中n>4的结构单元很少。随着馏分变重,带多环、芳环和杂环结构的石油酸含量逐渐增加,羰基含量逐渐减少。GC/MS 的定性分析结果可确定200~240℃馏分段的石油酸甲酯含有单环环烷酸甲酯、双环环烷酸甲酯、脂肪酸甲酯和烷基苯酚,且脂肪酸甲酯和烷基苯酚的含量很少。电喷雾质谱定性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石油酸甲酯的碳数分布为6~59,石油酸甲酯以环烷酸甲酯为主,包括单、双、三、四、五和六环环烷酸甲酯。其中200~240℃到280~320℃馏分段的石油酸甲酯以单、双和三环环烷酸甲酯为主,最高能达85.51%,双环环烷酸甲酯的含量最高,其次是单环环烷酸甲酯。脂肪酸甲酯主要包含在200~240℃与240~280℃两个低馏分段的石油酸甲酯中,且含量都低于4%。同时随着馏分升高,多环环烷酸甲酯与烷基苯酸甲酯的含量变大,此与核磁共振的分析结果相同。 胺的合成 一、氨或胺的烃基化反应

第五章 第一节(1)原油饱和烃组成特征

第五章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分析 第一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目前已在溱潼凹陷不同构造带发现了多个油田,由于研究区构造条件比较复杂,新生界分布有多套烃源岩。油气的分布受到烃源岩分布特征、成熟度、油源通道和输导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油气聚集条件比较复杂,导致不同构造带油气的分布层位和原油的组成特征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 一、不同油田原油饱和烃地球化学特征 (一)淤溪油田 淤溪油田的油层主要分布于泰州组。泰州组原油总离子流图上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特征呈正态型,奇偶优势不明显,Ph含量很高(高于所有的正构烷烃),Ph含量>Pr含量(图5-1-1a);β-胡萝卜烷含量很高(图5-1-1b);三环萜烷含量中等,C20、C21、C23三环萜烷呈上升型分布,伽马蜡烷含量较高,Ts含量低于Tm,C3122S升藿烷含量高于C3122R升藿烷含量(图5-1-1c);ααα20RC27、C28、C29甾烷呈“V”型分布,ααα20RC29甾烷含量高于ααα20RC27甾烷(图5-1-1d)。 a b c d 图5-1-1 淤溪油田泰州组原油部分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 淤溪油田阜三段有油气显示,根据苏153井阜三段储层抽提物分析,抽提物特征与泰州组原油存在明显的差别。抽提物总离子流图上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特征呈双峰态前峰型,奇偶优势不明显,Ph含量较高,Ph含量>Pr含量(图5-1-2a);β-胡萝卜烷含量较低(图5-1-2b);三环萜烷含量很高,C20、C21、C23三环萜烷呈山峰型分布,伽马蜡烷含量中等,Ts 含量低 147

于Tm,C3122S升藿烷含量高于C3122R升藿烷(图5-1-2c);ααα20RC27、C28、C29甾烷呈“V”型分布,ααα20R C27甾烷含量低于ααα20RC29甾烷含量(图5-1-2d)。 a b c d 图5-1-2 淤溪油田阜三段储层抽提物分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 (二)洲城油田 洲城油田油层主要分布于垛一段和戴一、二段,垛二段有油气显示。油砂样品采自QK18井垛一段(S32),原油样品采自QK5、洲5、洲6和洲8井垛一段。根据原油生物标志特征分析,洲城油田不同层段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没有明显的差别,其主要特点为:总离子流图上正烷烃碳数分布特征呈正态分布,Ph含量>Pr含量(图5-1-3a);β-胡萝卜烷含量中等(图5-1-3b);三环萜烷含量较高,C20、C21、C23三环萜烷呈上升型分布,伽马蜡烷含量中等,Ts含量低于Tm,C3122S升藿烷含量高于C3122R升藿烷含量(图5-1-3c);ααα20RC27、C28、C29甾烷呈“V”型分布,ααα20R C29在玩甾烷>ααα20R C27甾烷(图5-1-3d)。 a b c d 图5-1-3 洲城油田原油部分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 148

第七章 含氮化合物代谢

第七章含氮化合物代谢 一、知识要点 蛋白质和核酸是生物体中有重要功能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它们共同决定和参与多种多样的生命活动。在自然界的氮素循环中,大气是氮的主要储库,微生物通过固氮酶的作用将大气中的分子态氮转化成氨,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也可以将硝态氮还原为氨,在生物体中氨通过同化作用和转氨基作用等方式转化成有机氮,进而参与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一)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酶促降解 在蛋白质分解过程中,蛋白质被蛋白酶和肽酶降解成氨基酸。氨基酸用于合成新的蛋白质或转变成其它含氮化合物(如卟啉、激素等),也有部分氨基酸通过脱氨和脱羧作用产生其它活性物质或为机体提供能量,脱下的氨可被重新利用或经尿素循环转变成尿素排出体外。 (二)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转氨基作用是氨基酸合成的主要方式。转氨酶以磷酸吡哆醛为辅酶,谷氨酸是主要的氨基供体,氨基酸的碳架主要来自糖代谢的中间物。不同的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所有氨基酸都不是以CO2和NH3为起始原料从头合成的,而是起始于三羧酸循环、糖酵解途径和磷酸戊糖途径的中间物。不同生物合成氨基酸的能力不同,植物和大部分微生物能合成全部20种氨基酸,而人和其它哺乳动物及昆虫等只能合成部分氨基酸,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称为必须氨基酸,人有八种必需氨基酸,它们是:Lys、Trp、Phe、Val、Thr、Leu、Ile和Met。 (三)核酸的酶促降解 核酸通过核酸酶降解成核苷酸,核苷酸在核苷酸酶的作用下可进一步降解为碱基、戊糖和磷酸。戊糖参与糖代谢,嘌呤碱经脱氨、氧化生成尿酸,尿酸是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其它哺乳动物可将尿酸进一步氧化生成尿囊酸。植物体内嘌呤代谢途径与动物相似,但产生的尿囊酸不是被排出体外,而是经运输并贮藏起来,被重新利用。 嘧啶的降解过程比较复杂。胞嘧啶脱氨后转变成尿嘧啶,尿嘧啶和胸腺嘧啶经还原、水解、脱氨、脱羧分别产生β-丙氨酸和β-氨基异丁酸,两者经脱氨后转变成相应的酮酸,进入TCA循环进行分解和转化。β-丙氨酸还参与辅酶A的合成。 (四)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生物能利用一些简单的前体物质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嘌呤核苷酸的合成起始于5-磷酸核糖经磷酸化产生的5-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合成原料是二氧化碳、甲酸盐、甘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酰氨。首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再转变成腺嘌呤核苷酸和鸟嘌呤核苷酸。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原料是二氧化碳、氨、天冬氨酸和PRPP,首先合成尿苷酸,再转变成UDP、UTP和CTP。 在二磷酸核苷水平上,核糖核苷二磷酸(NDP)可转变成相应的脱氧核糖核苷二磷酸。催化此反应的酶为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系,此酶由核苷二磷酸还原酶、硫氧还蛋白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组成。脱氧胸苷酸(dTMP)的合成是由脱氧尿苷酸(dUMP)经甲基化生成的。 二、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蛋白酶(Proteinase) 2.肽酶(Peptidase) 3.氮平衡(Nitrogen balance) 4.生物固氮(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5.硝酸还原作用(Nitrate reduction) 6.氨的同化(Incorporation of ammonium ions into organic molecules) 7.转氨作用(Transamination)

油气地球化学知识框架

油气地球化学 第一章生物有机质组成与沉积模式 第一节有机质的形成与全球碳循环 一、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二、光合作用 三、对地球上有机质有主要贡献的生物 1、浮游植物(时间长、水体面积高、繁殖率高) 2、细菌(时间长、分布广、适应性极强、繁殖快) 3、高等植物(出现晚,分布在陆地保存难、可富集演化为煤层) 4、浮游动物(食物消费者产率低、低等浮游动物数量较大) 四、有机碳的循环 1、有机圈 2、有机碳的循环 (1)生物化学亚循环 (2)地球化学亚循环 第二节生物有机质的组成和性质 一、碳水化合物 二、蛋白质和氨基酸 (一)蛋白质 (二)氨基酸 (三)酶 三、脂类 1.脂肪酸 2.腊 3.萜类和甾类化合物 4.甾族化合物 四、木质素和丹宁 五、色素 第三节有机质沉积模式 一、有机质沉积的控制因素 1、生物控制因素:微生物降解、原始生产速率 2、物理控制因素:有机质沉积速率、沉积环境、有机质的搬运作用 二、缺氧环境的类型 1、大型缺氧湖泊 (1)深水是缺氧湖泊发育的重要条件 (2)缺氧湖泊的发育与纬度有关 (四季变化明显的湖泊底水含氧量大,热带湖泊含氧量少) 2、海相缺氧环境 (1)缺氧封闭局限海盆 (2)由上升流形成的缺氧沉积 第二章沉积有机质组成及成岩演化

第一节腐殖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1、腐殖质的概念:是指土壤、天然水和现代沉积物中不能水解的、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暗色有机质。 2、腐殖质的形成、提取及分类 (1)形成 有机质受细菌作用后剩余的木质素、氨基酸、脂肪酸、酚、纤维素等在微生物作用下缩合而成(在强还原环境下可以不形成腐殖质) (2)提取与分类 富啡酸(FA)、胡敏酸(HA)、胡敏素 (3)腐殖酸元素组成 主要为C、H、O、S、N,其中C、O两项占90%以上 3.腐殖酸的结构 A富克斯结构模型 B费尔伯克结构模型 C特拉古诺夫结构模型 D库哈连科结构通式 4.腐殖酸的物理化学性质 (1)胶体性和可溶性 (2)明显的酸性 (3)亲水性 (4)热解性质 5.腐殖质的演化 第二节可溶有机质 一、可溶有机质的定义 凡是被中性有机溶剂从沉积岩(物)中溶解(抽取)出来的有机质称为可溶有机质,或可抽提有机质,也成为沥青。 可溶有机质的分类 沥青A:使用有机溶剂从沉积物或岩石中直接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沥青B:有机溶剂抽提后的残渣,经高温热解后再用有机溶剂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沥青C:使用有机溶剂从酸(HCl)处理过的沉积物或岩石中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二、氯仿沥青“A”的族组分 (1)油质:溶于石油醚而不被硅胶吸附的沥青部分 主要由烃类组成,在氯仿沥青中约占20~50%; 腐泥型有机质中数较腐殖型有机质多; 腐泥型有机质中油质主要是脂肪化程度高的烷烃-环烷烃; 腐殖型有机质中油质所含环烷-芳香烃稍多于烷烃-环烷烃。 (2)胶质:用苯和乙醇-苯从硅胶解吸的产物 含硫、氮、氧的复杂含碳化合物 腐泥型有机质中数较腐殖型有机质少 胶质又可分为苯胶质和乙醇-苯胶质(酸性较强) (3)沥青质:溶于氯仿但不溶于石油醚的沥青部分 高分子化合物含量较胶质增加 显微镜下为胶状颗粒,由稠环芳香烃和烷基侧链组成 腐泥型有机质中数较腐殖型有机质少

每月院感知识培训内容

每月院感知识培训内容 保洁人员院感知识培训 一、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医院职工、就诊病人、探视者或陪住者等在医院内获得的一切感染性疾病。医院感染与医院相随并存,并随医院的发展而日显复杂。对医院感染的研究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单纯清毒隔离到病因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免疫学、消毒学、管理学、治疗学等复杂的研究过程。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从传染病的观点来看医院也是疫源地,它具备存在传染源和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的特点,因此医院应做好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医院又具有没有明确传染源存在的特征,因此也应做好预防性消毒,做好医院清洁,消毒和隔离必将减少医院感染。 二、预防隔离技术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病人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即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2、空气隔离:目的:预防已诊断或疑有经空气传播或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病原微生物经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气溶胶(粒径多数小于 5μm)传播的疾病。措施:(1)通风的单间,尽可能使用负压,房间每小时至少换气 6 次,配备专门的空气处理系统和通风设备。(2)工作人员在房间内戴 N95 型等高效口罩。(3)病人只能呆在隔离病房。

21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

·237· 第二十一章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 学习要求: 1.理解萜的涵义;掌握异戊二烯规律和萜的分类。 2.熟悉各类萜的典型化合物的特性及重要用途。 3.熟悉甾族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立体结构,了解重要甾族化合物的类型和用途。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植物、昆虫及微生物等生物体中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在生物体内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萜类和甾族化合物虽是两类不同的化合物,但有着生源合成方面的密切关系,因而放在一章内进行讨论。 §21-1 萜 类 一、萜的涵义和异戊二烯规律 分子中含C 10以上,且组成为5的倍数的烃类化合物称为萜类。 因分子中含有双键,所以,萜类化合物又称为萜烯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动物体内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如从植物中提取的香精油——薄荷油、松节油等,植物及动物体中的某些色素——胡箩卜素、虾红素等等。 研究发现,萜类分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分子中的碳原子数都是5的整倍数。例如: 月桂烯 对薄荷烯 (存在于柠檬,橘子中) 姜烯(存在于姜油中) (存在于月桂子油等中) 松节油( 蒎烯)异樟烯 (存在于松节油等中) (存在于姜油,冷杉等中) α

·238· 上述化合物的碳干骨骼可以看成是由若干个异戊二烯单位主要以头尾相接而成的。 这种结构特点叫做萜类化合物的异戊二烯规律。异戊二烯规则是从对大量萜类分子构造的测定中归纳出来的,所以能反过来知道测定萜类的分子构造。 二、萜的分类、命名 萜类化合物中异戊二烯单位可相连成链状化合物,也可连成环状化合物。 1.分类 根据组成分子的异戊二烯单位的数目可将萜分成以下几类: 1)单萜: 含有两个异戊二烯单位。它包含开链单萜,单环萜,二环单萜三种。 2)倍半萜:含有三个异戊二烯单位的萜。 3)双萜: 含有四个异戊二烯单位的萜。 4)三萜: 含有六个异戊二烯单位的萜。 5)四萜: 含有八个异戊二烯单位的萜。 这些萜类和单萜一样,也有开链和成环之分。 2.命名 IUPAC 规定的系统命名法,较生辟,多接触才能熟练。 我国一律按英文俗名意译,在接上“烷”、“烯”、‘醇“等类名而成。 习惯常用用俗名如樟脑,薄荷醇等。见P 621。 三、萜类化合物 1.单萜 1)开链单萜 C C C C C CH 2C CH 3 CH CH 2 异戊二烯 头尾 异戊二烯单位

最新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内容资料

第一季度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内容 内容:消毒灭菌、手卫生与医疗废物管理 消毒和灭菌 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医疗器械灭菌合格率100%。 五、各类环境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环境类别 Ⅰ类: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Ⅱ类: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供应室无菌区、重症监护病房 Ⅲ类: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 Ⅳ类:传染病科及病房 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消毒灭菌合格的关键是方法剂量 基本程序 医院常用的消毒方法有2种 物理消毒法——热力紫外线远红外线电离辐射 化学消毒法——浸泡、擦拭喷洒、喷雾联合应用 化学消毒剂有4种:灭菌剂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低效消毒剂 手的清洁与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便的措施之一。 医务人员手卫生要求 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10cfu/cm2。 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 5cfu/cm2 什么时间洗手?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摘手套后(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不论是否戴手套,进行侵袭性操作前;接触体液或排泄物、粘膜、非完整皮肤或伤口敷料后;护理病人从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紧邻病人的物品后(包括医疗设备); 医疗废物的管理 医疗废物分五类 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黄色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锐器盒损伤性医疗废物。 关于依法加强对医疗废物规范处置的通知 一、按照医疗废物收集要求我院设置三种颜色的污物袋:黑色垃圾袋、黄色垃圾袋、红色垃圾袋;运送医疗废物工具应封闭符合防渗漏、防遗撒的要求。 二、医用未经污染垃圾(统一用黑色垃圾袋盛放) 如使用后的医用包装袋、纸盒、无污染的生活垃圾放入黑色塑料袋,每日由病区护工送到生活垃圾储存处,由环卫部门指定专人,运出集中处理,日产日清。

有机化学(第四版)第二十一章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

有机化学(第四版)第二十一章萜类和甾族化合物1.找出下列化合物的手性碳原子,并计算一下在理论上有多少对 映异构体? (1)α-蒎烯(2)2-α-氯菠 (3)苧(4)薄荷醇 (5)松香酸(6)可的松 (7)胆酸 答案: 解:

2.找出下列化合物的碳干怎样分割成异戊二烯单位:(1)香茅醛 (2)樟脑 (3)蕃茄色素 (4)甘草次酸

(5)α-山道年 答案: 解: 3.指出用哪些简单的化学方法能区分下列各组化合物? (1)角鲨烯、金合欢醇、柠檬醛和樟脑; (2)胆甾醇、胆酸、雌二醇、睾丸甾酮和孕甾酮 答案: 解: ①首先水解,各加钼酸铵,黄色沉淀为金合欢醇,其余三者加 Tollen试剂,析出Ag的为柠檬醛,其余二者加溴水,褪色者为角鲨烯,最后为樟脑。

4.萜类β-环柠檬醛具有分子式C10H16O,在235nm处(ε=12500)有一吸收峰。还原则得C10H20,与拖伦试剂反应生成酸(C10H16O2);把这一羧酸脱氢得间二甲苯、甲烷和二氧化碳。把C10H20脱氢得1,2,3-三甲苯。指出它的结构式。提示:参考松香酸的脱氢反应。 答案:略 5.β-蛇床烯的分子式为C15H24,脱氢得1-甲基-7-异丙基萘。臭氧化得两分子甲醛和C13H20O2。C13H20O2与碘和氢氧化钠液反应时生成碘仿和羧酸C12H18O。指出β-蛇床烯的结构式。 答案: 解: 故此化合物含氢化萘的骨架,臭氧化得两分子甲醛,必须具有两,所以此化合物的可能结构式为:

6.在薄荷油中除薄荷脑外,还含有它的氧化产物薄荷酮C10H18O。薄荷酮的结构最初是用下列合成方法来确定的: β-甲基庚二酸二乙酯加乙醇钠,然后加H2O得到B,分子式为C10H16O3。B加乙醇钠,然后加异丙基碘得C,分子式为C13H22O3。C加OH-,加热;然后加H+,再加热得薄荷酮。 (1)写出上列合成法的反应式; (2)根据异戊二烯规则,哪一个结构式更与薄荷油中的薄荷酮符合? 答案: 解: 7.溴对胆甾醇的反式加成能所生成的两种非对映体产物是什么?事实上其中一种占很大优势(85%)。试说明之。 答案: 解:

油气成藏地质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油气成藏地质学的概念 油气成藏地质学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是石油地质学中研究油气藏成藏的动力、成藏时间、成藏过程及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 油气成藏包括油气藏静态特征描述和油气成藏机理和成藏过程动态分析。 ①油气藏静态特征描述主要从油气藏类型、生储盖层、流体性质和温压等方面描述油气藏特征。②油气成藏机理和成藏过程分析主要用各种分析方法(如流体历史分析法)研究油气成藏期次与成藏过程,包括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环节。 2、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⑴成藏要素或成藏条件的研究:包括生、储、盖、圈等基本成藏要素的研究和评价,重点是诸成藏要素耦合关系或配置关系的研究,目的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 ⑵成藏年代学研究:主要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现代成藏年代学实验分析技术与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尽可能精确地确定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间,恢复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 ⑶成藏地球化学研究: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各种油气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油气运移的时间(成藏年代学)和方向(运移地球化学),分析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 ⑷成藏动力学研究:重点研究油气运移聚集的动力学特点,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恢复成藏过程,重建成藏历史,搞清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 ⑸油气藏分布规律及评价预测:这是成藏地质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它是在前述几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进行资源评价和油气田分布预测,从而为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3、成藏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⑴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 ①最大限度地获去资料,以得到尽可能丰富的地质信息。②信息分类与分析——变杂乱为有序,去伪存真,突出主要矛盾。③确定成藏时间,分析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总结分布规律。 ④评价勘探潜力,进行区带评价,预测有利目标。 ⑵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 ①成藏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岩石热解法、棒色谱法、含氮化合物分析技术;②成藏年代学分析技术:流体包裹体分析方法、自生粘土矿物同位素测试技术、有机岩石学方法;③成藏动力学模拟实验技术:物理模拟、数学模拟。 第二章成藏地球化学 成藏地球化学 研究内容:1、油藏中流体和矿物的相互作用;2、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理;3、探索油气运移、充注、聚集历史与成藏机制。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

第二十一章萜类和甾族化合物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及重要萜类化合物(樟脑、冰片、薄荷醇、法尼醇)。 (2)掌握甾族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及重要甾族化合物(胆甾醇、可的松、胆甾酸)。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萜类及甾族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学时 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必要的课堂讨论。教学手段以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 2、教学学时:10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萜类 一、萜的涵义和异戊二烯规律 二、萜的分类,命名 三、单萜 四、倍半萜 五、双萜 六、三萜类 七、四萜类 第二节甾体化合物 一、甾的基本结构和命名 二、甾体化合物的立体结构:甾体化合物碳架的构型,甾体化合物碳架的构象 三、甾醇类 四、胆酸 五、甾型激素 五、课后作业、思考题 习题:2、6。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植物、昆虫及微生物等生物体中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在生物体内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萜类和甾族化合物虽是两类不同的化合物,但有着生源合成方面的密切关系,因而放在一章内进行讨论。 §21~1 萜 类 一、萜的涵义和异戊二烯规律 分子中含C 10以上,且组成为5的倍数的烃类化合物称为萜类。 因分子中含有双键,所以,萜类化合物又称为萜烯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动物体内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如从植物中提取的香精油——薄荷油、松节油等,植物及动物体中的某些色素——胡箩卜素、虾红素等等。 研究发现,萜类分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分子中的碳原子数都是5的整倍数。例如: 上述化合物的碳干骨骼可以看成是由若干个异戊二烯单位主要以头尾相接而 成的。 这种结构特点叫做萜类化合物的异戊二烯规律。异戊二烯规则是从对大量萜类 分子构造的测定中归纳出来的,所以能反过来知道测定萜类的分子构造。 月桂烯 对薄荷烯 (存在于柠檬,橘子中) 姜烯(存在于姜油中) (存在于月桂子油等中) 松节油( 蒎烯)异樟烯 (存在于松节油等中) (存在于姜油,冷杉等中) αC C C C CH 2CH 3 CH CH 2 异戊二烯 头尾异戊二烯单位

全面地院感知识培训

院感基本知识 第一章医院感染管理概论 第一节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 1.何谓医院感染? 答: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工作人员在医院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2.何谓医源性感染? 答: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疗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易引起医源性感染的因素包括:多次进行侵袭性操作;使用消毒或灭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或设备;医疗环境污染严重,如物体表面、空气、医务人员的手等,输入已被污染的药品、血液或血液制品等;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等等。 3.根据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可分为哪几类? 答:医院感染可根据病人在医院中获得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分为外源性感染和源性感染。4.何谓外源性感染? 答: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其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如来自于其他病人、医务人员、诊疗器械和医院环境等。 5.何谓源性感染? 答: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其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皮肤、口咽、肠道、泌尿生殖道等)的常居菌或暂居菌。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体微生态环境失衡时即可发生源性感染。随着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的深入,外源性感染已明显减少,源性感染则在增加,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类型。 6.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哪些特点? (1)感染链特点:外源性感染的传播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一不可。 (2)发病形式:医院感染多为散发性,有时可出现暴发流行。外源性感染的表现形式可为散发,也可为暴发。而源性感染则呈散发形式。 (3)预防控制特点:大部分外源性感染是可以通过规医护人员诊疗操作、严格消毒灭菌及隔离等措施得到预防和控制的。 源性感染的发生基于病人的基础病、诊疗措施等多种因素,较难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但可以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类药物、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4)科室分布特点:医院感染多发生于医院的高危科室,主要有各类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房、神经外科、烧伤科、心胸外科,呼吸科、血液科和肾科病房等。 (5)感染部位分布特点:鉴于不同国家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不同,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主要部位亦有所不同。在美国,主要感染部位为泌尿道、手术部位、下呼吸道及血流感染。而我国主要感染部位则为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及手术部位感染,占整个医院感染的80%以上。

第五章烃源岩特征

第五章烃源岩特征及油气源对比 第一节烃源岩分布及地球化学特征 一、烃源岩岩性、岩相及厚度 1、岩性、岩相特征 柴北缘早侏罗世断陷盆地为碎屑岩沉积区,烃源岩主要为湖泊、三角洲、沼泽相暗色泥岩、页岩及炭质泥页岩,富含有机质。据研究,该地区烃源岩的主要岩相类型包括: (1)前扇三角洲暗色泥岩 主要发育于湖西山组和小煤沟组,形成于湖水面相对较高、距物源区近、湖盆坡度相对较陡且受同沉积正断层控制的背景下,由冲积扇直接入湖形成。前扇三角洲暗色泥岩的特点是沉积厚度大,在剖面上常与厚层或透镜状的砂砾岩互层,二者之间多突变接触。前扇三角洲距河口近,有机质来源丰富,湖水较深,加上沉积速率较高、快速埋藏,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但陆源高等植物输入较多,有机质以Ⅲ型为主。 (2)湖相暗色泥岩 主要为半深湖-深湖相,有机质既有陆源高等植物,也有湖相水生生物,其相对丰度取决于水体距物源的距离。冷西次凹的北部在早侏罗世处于较深湖区,距物源区相对较远,陆源高等植物的输入减少,水生生物较发育,所形成的暗色泥岩中Ⅱ~Ⅰ型有机质较丰富。如石深7井下侏罗统深水湖底扇暗色泥岩厚度为136m,占地层厚度的38%,有机质类型较好。 (3)沼泽相炭质泥岩 沼泽相富含植物组分的炭质泥岩、页岩甚至煤层也是重要的烃源岩,但其生油潜力有限。 从现有资料看,下侏罗统最有利的烃源岩为湖泊相暗色泥岩;中侏罗统烃源岩除了J2d6-J2d7湖相泥岩、页岩和油页岩外,还有J2d5沼泽相煤系地层。 2、研究区的烃源岩厚度分布 青海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根据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利用测井方法识别和评价了生油岩的分布,编制了下侏罗统暗色泥岩厚度等值线图(见图5-1)。 下侏罗统具有多个生烃中心,其烃源岩厚度大,分布面积广。烃源岩厚度变化规律与地层厚度类似。其中,昆特依断陷北部的鄂博梁次凹和冷西次凹发育了巨厚的烃源岩,厚度达600~1200米,冷湖四、五号一带烃源岩厚度也较大,为400~900米左右,昆北斜坡100~200米左右,昆1井附近为200~400米左右;昆特依断陷中部厚度多为200米左右(图5-1)。对冷湖一号至三号构成有意义的下侏罗统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冷西次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